《文物》杂志2008年第11期--2006年甘肃礼县大堡子山祭祀遗迹发掘简报_王刚

合集下载

甘肃近年重大考古新发现

甘肃近年重大考古新发现

甘肃近年重大考古新发现作者:严存义赵剑飞来源:《丝绸之路》2010年第11期甘肃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这片神奇的热土上,沉淀了无数璀璨瑰丽的文化珍宝,堪称中国文物的宝库。

据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显示,甘肃省共发现野外不可移动文物13284处,其中古遗址8594处、古墓葬1919处、古建筑1187处、石窟寺337处、石刻750处、近现代代表性建筑43处,其他文物122处。

甘肃全省馆藏文物42.93万余件(组)件,一级文物3240件(组)。

其中以新石器至青铜时代的遗址墓地、长城遗址、简牍、石窟遗址和汉代到宋金时代的城址数量最多,保存也较为完好。

近年来,甘肃省文物部门加大文物考古、发掘和保护工作力度,开展了一大批专题科研性和区域性文物考古发掘项目,在中华文明探源、早期秦文化和史前文化考古研究等领域取得丰硕成果。

特别是张家川马家塬战国墓地、礼县大堡子山遗址、临潭磨沟齐家文化墓地三个考古发掘项目荣获“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极大地丰富了甘肃省考古学内涵,巩固了甘肃文物大省的地位。

礼县大堡子山遗址礼县大堡子山遗址位于礼县县城以东13公里处的西汉水北岸。

20世纪90年代初,大堡子山秦公大墓被盗掘,大批珍贵文物流失海外。

2006年,甘肃省文物部门进行抢救性发掘,当年调查、钻探面积达150万平方米,发掘面积3000多平方米。

通过调查与钻探,发现城址一座、夯土建筑基址26处、中小型墓葬400余座以及较丰富的文化层堆积。

后期主要发掘了21号建筑基址、祭祀遗迹和少量小型墓葬。

其中,祭祀遗迹包括乐器坑和人祭坑两部分,乐器坑内的木质钟架(仅存朽痕)旁依次排列3件青铜镈、3件铜虎(附于镈)、8件甬钟,镈和甬钟各附带有一件青铜挂钩。

青铜镈中最大的一件通高65厘米,舞部及镈体部以蟠龙纹为主要装饰;四出扉棱为透空的纠结龙纹,造型华美;鼓部素面,有铭文20余字,内容甚为重要。

大堡子以乐器坑为代表的祭祀遗迹是在该遗址遭大规模群体性盗掘后幸存下来的,对于被盗秦公大墓墓主身份的确认以及早期秦人的礼乐制度、祭祀制度、铜器铸造工艺等提供了极为珍贵的材料。

礼县大堡子山出土垂鳞纹秦公铜鼎的保护修复

礼县大堡子山出土垂鳞纹秦公铜鼎的保护修复

礼县大堡子山出土垂鳞纹秦公铜鼎的保护修复卢燕玲【摘要】由于墓葬环境及出土后保存环境因素的影响,使青铜文物均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表面大多积满了各种类型的腐蚀产物,出土时多已破损或变形,有的甚至支离破碎,面目全非。

为了及时实施科学的保护修复措施,以免再次发生损坏,针对甘肃礼县大堡子山出土垂鳞纹秦公铜鼎的损坏状况,进行了取样检测分析、表面清理、粘接、修复复原、缓蚀和表面封护等保护修复技术处理,处理后器型完整,纹饰清晰,色泽协调,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Because of the tomb environment and preservation conditions after excavation, the bronze relics are subject to varying degrees of damage. The surfaces of many bronze relics are usually covered with various types of corrosion products. Many of them are already damaged or deformed when excavated, and some are even fragmented and beyond recognition. A scientific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plan is needed to avoid further damage. A damaged bronze ding with a hanging squama design was excavacted from Dabuzhishan ( Mountain Dabuzi, Lixian ( Li country) of Gansu province. Sample analysis, surface cleaning, restoration of cementation, inhibition and surface sealing protection were carried out. After treatment, the object became a complete piece which have a clear decora- tive design and balanced color, and achieved the desired result.【期刊名称】《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年(卷),期】2012(024)002【总页数】7页(P95-101)【关键词】礼县大堡子山;垂鳞纹秦公铜鼎;保护修复【作者】卢燕玲【作者单位】深圳博物馆,广东深圳51802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854.3;G264.30 引言礼县位于甘肃天水西南部,是秦国的发祥地。

甘肃考古新发现

甘肃考古新发现

甘肃考古新发现张家川马家塬战国墓地、礼县大堡子山遗址、临潭磨沟齐家文化墓地3个考古发掘项目荣获“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巩固了甘肃文物大省的地位。

本报对近年来我省重大文物考古新发现进行了一次梳理和总结,以飨读者。

下面由店铺带领大家简单了解一下。

甘肃考古发现马家塬战国遗址及墓葬马家塬墓地位于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境内,是西周至战国时期的西戎皇室家族墓地。

该遗址及墓葬的重要发现,是研究战国中晚期戎人的丧葬制度、秦人与戎人的关系以及这一时期中西文化交流极其重要的实物资料。

从2006年开始,省文物考古部门对马家塬战国遗址及墓葬进行了全面发掘,共查明墓葬59座。

之后几年共发掘了17座墓葬和1座祭祀坑,共出土随葬独车舟马车30余辆。

这些马车的漆绘、金银饰件等极为豪华,显示了墓主人高贵的身份和等级。

还出土了大量精美青铜器物和金银随葬佩饰,还有大量玻璃态管形珠、肉红石髓珠金帽饰等。

这些随葬品工艺精致,种类繁多,用料精良,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具有很高的观赏性。

据史料记载,秦人西迁后杂处于戎狄之间,正是礼县、清水、张家川一带。

结合墓葬出土遗物既有秦文化的因素,又有当地土著——西戎文化的因素。

省文物考古专家认为该墓地的族群应为西戎的一支,有可能是戎人贵族或其首领的墓地。

马家塬战国遗址及墓葬经过了4年的连续发掘,现发掘和保护工作仍在进行中。

因遗址及墓葬对秦文化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被评为200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和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奖三等奖。

礼县大堡子山遗址礼县大堡子山遗址位于礼县县城以东13公里处的西汉水北岸,是我省早期秦文化考古与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墓地的发掘以及带有“秦公”铭文青铜器的认定,破解了秦公陵园的千古之谜。

考古专家认为,大堡子山古墓的墓葬形制和地理特征说明,甘肃礼县一带就是秦始皇的“老家”。

上世纪90年代初,大堡子山秦公大墓被严重盗掘,大批珍贵文物流失海外,引起省上及国家文物部门的高度重视。

2006年甘肃礼县大堡子山东周墓葬发掘简报

2006年甘肃礼县大堡子山东周墓葬发掘简报

2006年甘肃礼县大堡子山东周墓葬发掘简报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2006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陕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西北大学文博学院五家单位组成联合考古队,对大堡子山遗址进行调查、钻探和发掘。

在重点发掘21号建筑基址、祭祀遗迹的同时,也发掘了几座中小型墓葬,现将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一墓葬分布与发掘概况1992~1993年,大堡子山秦公大墓被盗。

1994年3~11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大堡子山被盗大墓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并在距离大墓不远处发掘了几座小型秦墓。

2006年,联合考古队在发掘大堡子山遗址之前,首先对整个遗址进行了全面调查和钻探,除发现夯土城墙、建筑基址、文化层堆积外,还钻探出中小型墓葬400余座。

这些墓葬绝大部分已被盗扰,主要分布在大堡子山城址东北城墙外的山坡上,但城址内也有少量分布。

大堡子山遗址被分为四大象限,墓葬发掘主要集中在第I象限(东北)和第III象限(西南)。

第I象限墓葬发掘区位于大堡子山东城墙外,数百座中小型墓葬分布在地势较为陡峭的几个台地上,面积达数万平方米。

第III象限墓葬发掘区位于城址内,在21号建筑基址以北约150米处,即大堡子山梁向东北延伸的缓坡台地上。

10月初至11月中旬,在第I象限发掘墓葬5座,编号为IM22、IM23、IM24、IM25(图一)。

在第III象限发掘墓葬2座,编号为IIIM1、IIIM2。

此外,在同属于第III象限的21号建筑基址内也发掘了2座墓葬,编号为IIIM11、IIIM12,这两座墓在本期大堡子山21号建筑基址的发掘简报中已见报道。

两处墓葬发掘区的地层堆积较为简单。

其中第I象限墓葬发掘区的地层分为2层,即耕土层和近现代扰土层,耕土层厚20~30厘米,扰土层厚30~60厘米。

所发掘的5座墓葬均开口于扰土层下,并打破原生土层。

第III象限墓葬发掘区的地层堆积可分为4层。

第1层为耕土层。

第2层为近现代扰土层,厚10~25厘米。

2006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

2006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

2006年十大考古发现(以时代为序)经过对24个入围项目的最终评选,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文物报社和中国考古学会主办的2006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4月8日在京揭晓。

一年一度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活动,自1990年由创办以来,已连续举办了17届,产生了十分广泛的社会影响,极大地推进了考古学科的发展、考古知识的普及和文物保护意识的培养,已经成为一年一度备受业内外关注的知名品牌。

1、云南富源大河旧石器洞穴遗址时代:旧石器时代发掘单位: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曲靖市文物管理所、富源县文物管理所发掘领队:吉学平简介:该遗址位于云南东部富源县大河乡茨托村海拔1743米的癞石山上,是个总长约35米的洞穴。

2006年的发掘采用国际上通行的旧石器考古发掘方法,共获得石制品1400余件,动物化石150余件,人牙化化石1枚。

该遗址遗迹现象非常丰富,有人工垫石地面、火塘等。

该遗址发现的人工垫石地面为西南地区首次发现。

该遗址发现的石制品既有本地区文化的传统特点,又有典型的欧洲莫斯特文化和勒瓦娄哇技术特点,是莫斯特文化在我国南方的首次集中出现。

大河遗址文化层的年代为4.4万年至3.6万年,它的发现表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的东西方文化交流发生于中国南方的时间早于中国北方。

这或许意味着不同的交流路线。

专家点评:该遗址的各种迹象比较全面,既有人工遗迹,也发现石器有新的特点,加上有人牙,在发掘过程中还十分注意保护。

2、广东深圳咸头岭新石器时代遗址时代:新石器时代发掘单位:深圳市文物考古鉴定所、深圳市博物馆发掘领队:李海荣简介:该遗址是一处典型的沙丘遗址。

出土的遗存有新石器时代和商时期的,其中新石器时代的遗存最为重要。

根据碳十四测定的数据,该遗址应距今7000―6000年。

对它的考古研究,为珠江三角洲地区距今6000年前后至近7000年间考古学文化的分期、断代树立了一个重要的标尺。

另外,距今7000年的遗物是目前珠江三角洲地区发现的、有准确测年的人类最早的遗物,这些遗物为探寻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古文化之源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读《山东金文集成》

读《山东金文集成》

读《山东金文集成》(首发)商艳涛华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内容提要:《山东金文集成》是新出的一部金文著录,书中存在以下问题:1、释文方面:文字误释、漏释、衍文;应释未释;文字隶定不确;用字体例不一;释文错乱;释文中符号使用混乱;2、器物定名不当、同铭异名;3、说明文字中字数统计有误;有些合文、重文未予说明;对应《集成》出处有误、遗漏《集成》出处。

此外,在收器范围、器物排列等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还有部分器物漏收的情况。

关键词:《山东金文集成》存在问题释文定名遗漏出处排列不当由山东博物馆编辑、齐鲁书社2007年出版的《山东金文集成》(以下简称《山金》)一书,是山东地区金文集成性著作。

该书收集材料广泛,共收录山东地区出土及传世的商至汉代的青铜器拓本及摹本1021幅,材料来源遍及历代金石著录、文物考古杂志及山东各地博物馆藏品,在编排上,以器为纲,按照时代先后顺序排列,对于每件铭文拓片,详列所在器名、时代、尺寸、字数、出土时间、地点、流传经过、现收藏地、拓片来源、备注、释文、发表刊物名称及期数,传世品则表明出处,该书的出版为研究山东金文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但是,书中在释文、器物定名、排列顺序以及说明文字等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今不揣谫陋,试说如下。

一、释文《山金》一书对于所收拓片都作了相应的释文,这为不熟悉古文字材料的研究者来说,无疑有很大帮助,但是书中释文存在的问题较多,主要有如下几方面:㈠误释、漏释、衍释释文中存在的误释多是由于字形相近引起的,也有的遵从旧说,未能吸收学界新的研究成果,如:1、金文氒(厥)作、又(有)作、父作、乃作、及作、人作,由于这些字形体相近,书中常常误释,尤其集中出现在上册叔夷编钟、叔夷编鎛及曶鼎释文中,如58页叔夷编钟一释文“虔卹乃尸事”、60页叔夷编钟二及82页叔夷编鎛“雩乃行师”、“慎中乃罚”、66页叔夷编钟五“败乃灵师”之“乃”与156页曶鼎释文“卑(原书误作“畏”)复乃丝束”、“卑(原书误作“畏”)处乃邑”之“乃”、“事及小子”、“匡眔及臣”之“及”、275页臣残簋铭“父臣”之“父”均为“氒(厥)”字之误(乃、厥误释的例子很常见,如《文物》2008年第11期新近公布的2006年甘肃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大墓出土的秦子鎛铭文之“厥”发掘简报中也误释为了“乃”);156页曶鼎释文“用致(原书误为“到”)丝(兹)及”之“及”、“乃五夫”之“乃”俱为“人”字之误;“乃及乃”为“求乃人”之误;64页叔夷编钟四“有其先旧”之“有”当释为“及”;138页召父鼎释文之“又(有)”从字形、文义看,当为“父”字之误。

甘肃9年后再探秦西垂陵园发掘出土西周文物

甘肃9年后再探秦西垂陵园发掘出土西周文物

甘肃9年后再探秦西垂陵园发掘出土西周文物7月14日,由国家文物局审批,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考古技术人员再次对甘肃礼县大堡子秦西垂陵园再次发掘,经过钻探,发现有一座长4米,宽2.1米的西周墓葬,这座墓有人祀,墓外有祭祀坑,墓下有壁坎,还有两个殉人,墓里有墓主,陪葬20件陶器,一棺一椁的葬具,根据陶器的中新网兰州7月17日电 (薛小平)秦国第一大陵园秦西垂陵园近日经过再次发掘出土了20件西周晚期珍贵文物,这是继2006年“秦编钟”发现之后的又一重大发现。

正在清理现场的甘肃省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裴建陇说:“时隔9年之后这里又进行了新一轮的发掘,今年我们对大堡山进行的主动性发掘,经过钻探,发现有一座长4米,宽2.1米的西周墓葬,这座墓有壁坎,墓外有一处小祭祀坑,坑里有人祀,该人祀处于跪俯姿态,头的方向朝墓葬,说明这个墓葬主人的级别也不低。

”裴建陇说,根据此次发掘出土的陶器年代初步判断可以到西周晚期,在此之前的考古发掘中,大堡子山年代最早可以到春秋早期,这次发掘的西周墓可以判断为目前在这发现年代比较早的一座墓。

随着发掘工作的不断深入或将有更多珍贵文物相继出土。

礼县大堡子山遗址及墓群经国内考古界、史学界专家考证,属两周时期中国古代城邑、墓葬遗址,系秦开国国君秦襄公或其子文公夫妇陵墓,是秦国第一大陵园——秦西垂陵园,2004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堡子山遗址“秦编钟”考古发现被评为“2006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记者从礼县文物局了解到,2014年礼县委托专业机构编制完成《礼县大堡子山遗址及墓群保护规划》和《大堡子山景区开发建设规划》,规划面积19.98平方公里,总投资27.87亿元。

计划分三期建设,一期先开发核心景区,面积25万平方米,概算投资2.9亿元。

拟建影视城、展厅、祭坛、先秦人物雕塑、秦地图沙盘、先秦文化墙等。

(完)。

甘肃礼县早期秦文化研究项目述论

甘肃礼县早期秦文化研究项目述论

甘肃礼县早期秦文化研究项目述论作者:白红琴来源:《丝绸之路》2013年第06期[摘要]礼县是秦人发祥地,西汉水流域丰富的史前文化遗址及出土的大量珍贵文物,为研究大秦帝国建国的初创史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资料。

本文对礼县早期秦文化研究项目的具体调察、发掘及研究情况作了简要论述。

[关键词]甘肃礼县;秦文化;鸾亭山遗址;西山遗址;大堡子山遗址[中图分类号]K87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06-0079-02礼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境内有较多的古代文化遗存,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古代石刻、近现代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共220多处。

其中古遗址类和古墓葬类共140处,多位于西汉水及其支流沿岸,这其中又以周秦文化最为显著。

“礼县是秦人的发祥地和摇篮”,已成为史学界的共识,西汉水流域丰富的史前文化遗址及出土的大量珍贵文物为研究大秦帝国建国的初创史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资料。

2004年,中国国家博物馆、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西北大学文博学院五家单位联合成立了早期秦文化研究项目组,这是继中国夏、商断代考古工程后的又一个重大考古项目。

礼县为其首要调查、发掘目标。

项目组成立后,联合考古队即对礼县西汉水流域的新时器时代至汉代遗址进行了全面调查,并对鸾亭山遗址、西山遗址、大堡子山遗址进行了发掘和研究,基本建立了西汉水流域从新石器时代至汉代较为完整的考古学文化发展序列,初步摸清了该流域商周时期考古学文化的分布与性质。

一、调查工作联合考古队对西汉水干流东起天水市秦城区天水乡、西至礼县江口乡的地段以及四条主要支流流域进行了全面调查,取得了丰硕成果。

在礼县西汉水上游及其支流漾水、红河、燕子河流域的调查,共发现自新石器时代到汉代的各类遗址98处,新发现70余处。

调查表明,这一地区史前文化开始的年代距今8000年左右,并且具有比较完整的文化发展序列。

一些以史前考古学文化为主的遗址,面积往往在20万平方米以上,内涵丰富。

墓葬遗址发掘耐人寻味:考古被盗墓推着走(图)

墓葬遗址发掘耐人寻味:考古被盗墓推着走(图)

墓葬遗址发掘耐人寻味:考古被盗墓推着走(图)墓葬遗址发掘耐人寻味:考古被盗墓推着走(图)开个玩笑等级:狐法王送礼物发消息楼主张家川战国墓葬一号墓坑内出土的铜马车。

先秦西垂陵区就埋藏在礼县大堡子山中这些日子,甘肃省文物部门正酝酿将张家川战国墓葬和埋葬秦始皇先祖的礼县大堡子山西垂陵区,联合申报今年的“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西垂陵区的发现并非考古界的业绩,而是缘于十分猖獗的盗墓黑风。

”甘肃省考古所考古部主任祝中熹说。

无独有偶,张家川战国墓葬的亮相也起因于盗墓。

屡遭群体性盗挖盗墓者狂吃文物“盛宴”12月10日,甘肃张家川战国中后期大型古墓已发掘了3个多月。

这一古墓先后出土了金、银、铜、铁、骨、陶等殉葬器物逾500件,绿松石、玛瑙和琉璃等文物多达800余件。

在两座墓坑里还发现了10辆与众不同的二轮马车,这在国内尚属首次。

古墓的发掘要追溯到8月4日。

当天凌晨2时许,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木河乡桃源村一村民纠集本县城和清水县的3名男子,来到自家的责任田里开始盗掘古墓。

就在他们“挑灯夜战”时,接到报案的张家川县公安局民警来到现场,将3名盗墓贼当场抓获。

这使国内罕见的张家川战国墓葬首次展现在世人面前。

据了解,张家川战国墓地被犯罪分子觊觎已久,近两年来屡遭盗掘。

除已发掘的3个墓坑外,当地仍有大量未被发掘的墓葬。

这些墓葬地处偏僻且海拔较高,交通不便,时下已进入霜冻期,解决今冬明春的保护事项迫在眉睫,需要武警部队或公安人员强力看护。

桃园村及周边墓葬的清理时时处于别有企图者的监视之下……这种情况并不是没有先例。

上世纪80年代末,盗墓风在礼县大堡子山西垂陵区愈刮愈烈,到1993年达到高潮。

当时,全县36个乡镇中有18个乡镇56个村的人参与其中,最多时一次出动300人,以至于山坡上赫然出现了餐饮摊位。

大堡子山西垂陵区埋葬着秦始皇的先祖,具有重要文物价值。

在盗挖中,珍贵的礼乐石磬被当场砸成碎块,带有精美图案纹饰的金器被当场以每克85元的价格卖掉,许多器物已流向海外市场。

《文物》2011年第5期--礼县出土秦国早期铜器及祭祀遗址论纲_李峰

《文物》2011年第5期--礼县出土秦国早期铜器及祭祀遗址论纲_李峰

1994年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大墓发现以来,有关这两座大墓的墓主问题可以说是众说纷纭,从秦仲到宪公的五代国君被提了出来,作为候选人。

2006年大堡子山上建筑遗址和祭祀坑中“秦子”铜器发现以后,更有静公加入这个行列,也使问题变得更为复杂。

在《西周的灭亡》一书中,笔者曾根据2000年以前发表的资料,提出大堡子山两座大墓应属秦庄公和秦襄公的基本看法[1]。

这10年间有更多的原可能出自两座大墓的资料被发表,而在大堡子山遗址的考古工作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因此,对这一问题有进一步探索的必要。

一大堡子山秦公铜器的分组到目前为止,可能出自大堡子山秦公大墓的青铜容器和乐器其已见器形或铭文拓本、照片者大约有22件之多(表一)。

1996年上海博物馆秦公六器发表时,李朝远先生已经指出这些铜器上的“秦”字分为从臼(如鼎3:)和不从臼(鼎2:)两种,认为后者实是开了春秋战国秦系文字中“秦”字的先河[2]。

随后,王辉先生撰文指出有从臼之秦字的铜器(如上博鼎3、4;簋1、2)较早,为秦襄公器,而无臼字者(鼎1、2;壶1、2)较晚,应为文公器[3]。

2002年李朝远先生发表秦公(其上秦字无臼)时则认为,鉴于其书体与上博的秦公簋2(秦字有臼)接近,很难说从臼和不从臼的秦字孰早孰晚[4]。

在《西周的灭亡》中我提出了四项理由,认为上博的四件鼎明显属于不同的两套器物。

从器形上讲,我认为鼎3、4的年代要稍早于鼎1和2[5]。

这里,我们要提出来重点讨论的是金文中字形和文辞的特殊配合关系,它可以为我们研究秦公铜器提供一个新思路。

在表一中所列的22篇铭文(包括甘博鼎2和3,虽未见拓本,但情况清楚)中,有7篇铭文中所用的是有臼的,包括上博的鼎3、4和簋1、2,以及范季融先生所藏3件鼎(1~3)。

其余15篇均用没有臼的字。

我们可以看到,凡是用字的铭文其用字虽可能因器类略有不同,书体也可能有变化,但均有“宝”字,句式为“秦公作宝××”。

秦子镈的器主和时代-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

秦子镈的器主和时代-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

秦子镈的器主和时代方建军天津音乐学院2006年,甘肃礼县大堡子山早期秦文化遗址考古发掘取得重要收获,在距1994年清理的M2中字型大墓仅20余米,发现一处未被盗扰的祭祀遗迹——“乐器坑”,出有秦子镈3件,编钟8件,编磬10件,铜虎3件(附于镈),以及钟、镈钩和钟、磬架残迹等1。

最近,王辉先生将秦子镈的铭文公诸于世2,为有关研究提供了条件。

2008年春,我带领研究生房堃和侯川同学,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省博物馆和礼县博物馆,考察礼县大堡子山和圆顶山两处遗址出土的秦国乐器,承当地考古学者白坚、贾建威和王刚等先生热情帮助,我们对出土乐器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测音。

本文仅对秦子镈的器主和时代试加讨论,不妥之处,恳予指正。

3件秦子镈的形制和纹饰相同,大小有别(图版8、9)。

镈的体制为椭方形,两栾中部外鼓。

舞中央有一圆孔,体两侧和中部有四个对称的棱脊,由连体而透空的蟠龙组成。

舞饰变形夔纹,体饰夔龙纹,体上、下各有一组双弦纹,中间夹以阴线三角云纹和菱形短枚,组成两条围带。

鼓部素面。

最大的一件镈,鼓部略靠右侧有铭文六行,自右至左竖排,共28字(含重文2),依原行款写下:秦子作宝和钟,以其三镈,厥音(雍)。

秦子畯(峻)(命)在位,眉寿万年无疆。

“秦子作宝和钟”,表明器主即秦子。

“秦”字省臼,但字的下半有三“禾”,而不是常见的双“禾”,是其特色。

镈的自名多称“钟”,如上海博物馆收藏有一件秦公镈,传出礼县大堡子山,鼓部铭文为“秦公作铸囗囗钟”3。

又如陕西宝鸡太公庙出土的秦武公镈,其自名为“和钟”4。

“以其三镈”,“以其”即“及其”。

“三镈”即指出土的3件编镈,这是迄今所见自名为镈的最早一例5。

以上下文意揆之,首句的“宝和钟”,似指同出的8件编钟。

这句话的意思是:秦子作了一套编钟及3件编镈。

“厥音雍雍”,秦武公镈铭文作“霝音雍雍”,都是形容编镈声音的优美动听。

“雍”前一字,学者对其右旁声符颇有歧义6,今从郭沫若7和饶宗颐8先生释为“央”。

礼县大堡子山遗址——秦公大墓身份之谜

礼县大堡子山遗址——秦公大墓身份之谜

礼县大堡子山遗址——秦公大墓身份之谜甘肃礼县大堡子山遗址秦公大墓身份之谜秦公大墓的地形上个世纪90年代初,大堡子山附近的农民在挖土方时挖掘出了几块古生物化石。

这些古生物化石,被认为是“龙骨”,于是当地人为了挖龙骨卖钱,纷纷在大堡子山盗挖。

1993年春,根据马建营的回忆,他在就餐时,就听到邻桌在私下议论在大堡子山发现大墓,墓地全是金玉满地。

这个大墓就是秦公大墓。

盗挖人只拿走金银玉等他们认为有价值的物品,对于陶器等文物置之不理。

因此可以确认,在1993年,礼县大堡子山的两座秦公大墓已经被盗挖人发现并大肆挖掘。

其猖獗情形:盗挖分子甚至在山上摆起小卖部做生意,盗挖人之间为争夺地盘而发生械斗。

1994年在文物局和公安局的介入下,大堡子山的盗挖行为才被遏制下去。

这两座基本被盗挖一空的秦公大墓,因为没有足够的文物证据,致使专家学者无法找到它的主人,成为秦国历史的一个谜团。

2011年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节目播出了纪录片《寻秦》,介绍了这两座秦公大墓的发现过程。

大堡子山遗址秦公大墓是谁的?各个专家都没有统一的说法。

秦仲、秦庄公、秦襄公、秦文公、秦宁公等五位秦国君主成为了热门候选人。

2016年大堡子山祭祀坑中发现有“秦子”文字的铜镜后,秦静公也被列入为候选人。

哥伦比亚大学的李峰根据已经出土的文物,认为这两座秦公大墓属于秦庄公和秦襄公父子的。

大堡子山遗址秦公大墓的调查发现1993年大堡子山秦公大墓被严重盗挖。

1994年3月到11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被盗挖的大墓进行调查和挖掘。

两座秦公大墓呈现南北排列的中字型。

两墓之间距离40米。

其中M2在南,全长88米;M3在北,全长115米。

两种大墓的南边发现有两座陪葬的车马坑。

根据被抓的盗挖人员的现场指认确定:现收藏于甘肃省博物馆的秦公鼎和秦公簋出土于北边的M3大墓。

2004年到2006年,甘肃省文物局联合北京大学、西北大学等五个考古单位共同进行了对西汉水流域古代遗址的系统性调查,发现了和类似大堡子山遗址类似的“周秦”文化遗址40多座,分布在西汉水两岸。

大堡子山遗址及墓群介绍

大堡子山遗址及墓群介绍

大堡子山遗址及墓群介绍
答案:
大堡子山遗址及墓群位于甘肃省陇南市礼县,是全国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这个遗址及墓群主要集中在甘肃礼县城东13公里处的永兴乡、永坪乡境内,被西汉水(嘉陵江一级支流)环绕,周围群山环抱,环境奇峻而清幽。

大堡子山遗址及墓群的年代跨度从西周至春秋时期,是研究这一时期秦国历史的重要遗址。

该遗址及墓群的发掘和研究对于了解秦国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1993年,在这里发现了秦贵族和秦公的墓葬区,这些发现为解决秦国四大陵园区中的第一陵园位置提供了关键证据,即秦西垂陵园。

已清理出的墓葬包括14座墓葬和2座车马坑,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和金、玉器等文物,其中一些青铜器上刻有“秦公作铸用鼎”和“秦公作宝用簋”等铭文,这些发现对于研究秦国的政治、社会结构以及丧葬习俗等方面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大堡子山遗址及墓群的发掘和研究工作由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等单位联合进行,通过这些工作,不仅揭示了秦国早期的历史和文化面貌,也为理解秦国的迁徙、社会特征以及与周朝的关系等方面提供了新的视角。

此外,该遗址的开放时间为8:00至17:00,门票价格为20元,吸引了众多历史和考古爱好者前来参观学习。

大堡子山遗址及墓群不仅是研究秦国历史的重要场所,也是了解早期秦文化、探讨秦人迁徙和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

它的发现和研究,对于丰富我国古代历史文化、填补历史空白具有重要意义。

《文物》杂志2008年第11期--礼县大堡子山秦子_乐器坑_相关问题探讨_赵化成

《文物》杂志2008年第11期--礼县大堡子山秦子_乐器坑_相关问题探讨_赵化成

其 五 , 文 公虽 然 晚两 年葬 埋 , 但器 物 却可 以较早 , 因为文 公在位 长达 50 年 , 大部 分秦公 器可能 作于文公前 中期 。太子 静公虽然 早两年 葬埋 , 但秦子器应 当制作于其 主持国家 大事时 期 , 也就 是文 公后 期 , 所以 秦子 器一 般较 秦公 器偏晚也就很正常了 。
· 2 0 0 8 年 第 11 期
器坑” 发掘后 , 杨惠 福 、侯红伟 除撰文支 持秦子 为出子外 , 还认为被盗大墓中 M2 为出子墓 , M3 为襄公墓 [ 59] 。
以上 关 于大 堡子 山 被盗 大墓 出土 的 秦公 铜 器 及墓 主 问 题与 秦 子 器 相似 , 也 是意 见 分 歧 , 争 论较大 。前文 已经考证秦 子为太子 静公 , 进而 , 我们认为大堡 子山被盗两 座大墓 其中一 座应为 太子静公墓 , 而另一座则 为太子 静公父 亲文公 之墓 。具体地 说 , 距离乐 器坑最近 、规模 较小 的 M2 为太 子静公墓 ;位于 M2 以北 、规模 较大 的 M3 为 文公 之墓 。太子静 公先 于文 公而 葬 , 因而 , 以 秦子“ 乐器 坑”为代 表的 祭祀 行为 主祭人当为文公 。为此 , 再分析如下 :
[ 18] 陈 平《秦子戈 、矛考》 , 《考古与文物》 1986 年第 2 期。
[ 19] 陈平《〈秦 子戈 、矛考〉补议》 , 《考古与文物》 1990 年第 1 期 。
[ 20] 王辉《关于秦 子戈 、矛的几 个问题》 , 《 考古与文 物》 1986 年第 6 期 ;《读〈秦子 戈 、矛 考补议〉书 后》 , 《考古与文物》1990 年第 1 期 。
外 , 其他均引自李朝远该文附表一 , 谨此致谢 。 但表中体高与铣间比经过重新计算 , 精确到小数 点后 3 位 。表中宋内府旧藏的秦公 李朝远断为 秦共公器 , 笔者以为与中国国家博物馆所藏秦公 簋同为秦景公器 。 [ 8] 《珍秦 斋藏 金》(秦铜 器篇), 澳 门基 金 会出 版 , 2006 年 。 [ 9] 清孙 星衍《尚 书今古文 注疏》 , 中 华书局 1986 年 点校本 。 [ 10] 河南省文物考 古研究所《新郑 郑国故城 祭祀遗

甘肃礼县西山遗址发掘取得重要收获_赵丛苍

甘肃礼县西山遗址发掘取得重要收获_赵丛苍

中国文物报/2008年/4月/4日/第002版新闻甘肃礼县西山遗址发掘取得重要收获赵丛苍王志友侯红伟本报讯由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部、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学文博学院联合组成的“早期秦文化调查、发掘与研究”课题组,在2004年西汉水上游考古调查的基础上,2005年以来,对调查发现的3个中心活动区之一的礼县西山遗址进行了大规模发掘。

发掘工作集中在2005年3月至7月进行,西北大学师生参与发掘。

之后,结合发掘资料的整理又作了数次调查。

经过几年来的工作,发现周时期城址1座,发掘出大量周代灰坑、墓葬、动物坑等遗迹,出土了陶器、青铜器等众多文化遗物,并发现了史前时期较丰富的文化遗存。

西山遗址位于礼县县城之西、西汉水北岸的山坡上,遗址北边是鸾亭山遗址,东距大堡子山遗址13公里。

西山遗址地势呈西南-东北走势,原为西高东低的斜坡状,由于近代开垦梯田,使其形成宽度不等的多级阶地。

本次发掘的地点主要集中在“雷神庙”以西、遗址区的东北部。

发现的周时期遗迹,包括西周与东周两个阶段。

西周时期遗迹主要有6座墓葬和少量灰坑;东周时期遗迹数量可观,计灰坑170余座、墓葬28座、动物坑10座、房屋基址5座。

文化特点显示其属秦人的文化遗存。

灰坑广泛分布于遗址区内,其平面形状有圆形、椭圆形、长方形和不规则形。

圆形灰坑又分为口底同大坑、口大底小坑和口小底大的袋状坑。

坑内出土物主要为陶片和动物骨骼。

陶器器类有鬲、豆、罐、盂、三足瓮等。

墓地依照地势分区埋葬,皆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排列有一定的规律。

西周时期的墓葬一为地势较高处的3座墓葬,形制较大,墓向为东西向,墓主仰身直肢,有殉人和腰坑,随葬品丰富;二为地势低处的3座墓葬,墓向为南北向,墓主屈肢葬,随葬品较少。

其中M2003为此次发掘的规模最大的一座墓,长5.05米,宽2.6米,深11.1米。

沿墓壁用原木和枋材搭建一长方形椁,其内置棺,棺施漆绘,棺外设头箱。

《文物》杂志2008年第11期--2006年甘肃礼县大堡子山东周墓葬发掘简报_方志军

《文物》杂志2008年第11期--2006年甘肃礼县大堡子山东周墓葬发掘简报_方志军

2006年甘肃礼县大堡子山东周墓葬发掘简报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2006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陕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西北大学文博学院五家单位组成联合考古队,对大堡子山遗址进行调查、钻探和发掘。

在重点发掘21号建筑基址、祭祀遗迹的同时,也发掘了几座中小型墓葬,现将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一墓葬分布与发掘概况1992~1993年,大堡子山秦公大墓被盗。

1994年3~11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大堡子山被盗大墓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并在距离大墓不远处发掘了几座小型秦墓。

2006年,联合考古队在发掘大堡子山遗址之前,首先对整个遗址进行了全面调查和钻探,除发现夯土城墙、建筑基址、文化层堆积外,还钻探出中小型墓葬400余座。

这些墓葬绝大部分已被盗扰,主要分布在大堡子山城址东北城墙外的山坡上,但城址内也有少量分布。

大堡子山遗址被分为四大象限,墓葬发掘主要集中在第I象限(东北)和第III象限(西南)。

第I象限墓葬发掘区位于大堡子山东城墙外,数百座中小型墓葬分布在地势较为陡峭的几个台地上,面积达数万平方米。

第III象限墓葬发掘区位于城址内,在21号建筑基址以北约150米处,即大堡子山梁向东北延伸的缓坡台地上。

10月初至11月中旬,在第I象限发掘墓葬5座,编号为IM22、IM23、IM24、IM25(图一)。

在第III象限发掘墓葬2座,编号为III M1、III M2。

此外,在同属于第III象限的21号建筑基址内也发掘了2座墓葬,编号为III M11、III M12,这两座墓在本期大堡子山21号建筑基址的发掘简报中已见报道。

两处墓葬发掘区的地层堆积较为简单。

其中第I象限墓葬发掘区的地层分为2层,即耕土层和近现代扰土层,耕土层厚20~30厘米,扰土层厚30~60厘米。

所发掘的5座墓葬均开口于扰土层下,并打破原生土层。

第III象限墓葬发掘区的地层堆积可分为4层。

第1层为耕土层。

第2层为近现代扰土层,厚10~25厘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年甘肃礼县大堡子山祭祀遗迹发掘简报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20世纪90年代初,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大墓被盗掘,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随后对被盗大墓进行清理,发掘2座中字形大墓和2座车马坑(其中1座未清理)。

本次发掘的祭祀遗迹位于被盗掘大墓(M2)西南20余米处,海拔高度为1540米(发掘位置参见本期《大堡子山21号建筑基址发掘简报》)。

祭祀遗迹发掘区属于大堡子山遗址第IV 象限A1区,发掘5×5米探方18个(T2602~T2605、T2702~T2705、T2802~T2805、T2902~T2904、T3002~T3004),布方面积459平方米,部分探方未打隔梁,实际发掘面积380平方米。

发现的主要遗迹有乐器坑1座,人祭坑4座。

一发现与发掘过程据钻探报告,在1992年被盗掘大墓(M2)的西南部20多米处发现被盗后的中型“残墓”1座,有待进一步发掘。

2006年9月初,大堡子山遗址考古发掘正式开始,首先在21号建筑基址布方,其后,对钻探出的这座所谓“残墓”进行清理发掘。

根据钻探提供的“残墓”大致位置,我们采用探方发掘方法,首先布T2803、T2804两探方,中间不留隔梁,实际发掘面积5×10米。

揭露至第二层(被盗大墓清理后的堆积土)时,发现4处盗坑,在清理完3处较小的盗坑后,集中力量清理编号为盗坑2的大盗坑。

该盗坑占据T2803大部和T2804北部。

盗坑开口为不规则椭圆形,土质疏松,下部缩小变为东北—西南方向的圆角长方形。

盗坑长约5.6、宽3.9、深3.4米,坑低距地表深4.2米。

在该盗坑东北部深约2米处发现人骨,后来判断应是被破坏了的1个人祭坑(K3)。

因为有人骨的存在,钻探人员据此认为可能有墓葬存在,但发掘后证明所谓“残墓”实际上是盗坑(礼县一带的盗坑均大致呈长方形)。

在清理完盗坑后,即从平面逐层向下挖,在深度距地表约2.15米处,T2803西北部发现一段东西向的土色分界线,相当模糊,不能肯定是何种遗迹现象,故又继续逐层向下发掘,以便确认该线条走向及寻找拐角。

至2.3米处,该线条稍微清晰一些,并继续向东延伸。

在刮地层平面时,于该线条以北约0.2、距探方西壁约1米处发现一青铜器环耳。

从发现的青铜器耳推测此处当有重要遗迹,但从土质土色判断不像是墓葬。

为确定青铜器所在遗迹的范围,又反复进行平面铲刮。

由于范围较小,很难弄清遗迹轮廓线的走向,但已确定该铜器所在的遗迹范围较大,有必要继续扩方以寻找遗迹平面轮廓。

随后首先在T2803东、北、西三面开5×5米探方7个(T2702、T2703、T2802、T2902、T2903、T3002、T3003)。

其中,T2802南部第⑥层下发现坑(K1) 1个,内埋葬两具骨架,肢体屈曲,属非正常死亡,后定性为人祭坑。

在T2903、T3003~3004也相继发现2个人祭坑(K2、K4)。

此外,钻探时西边发现有石块分布,为弄清该现象,在最西边新开T2602、T2603、T2604、T2605、T2704、T2705共5个探方。

在清理人祭坑(K1)的同时,继续寻找出青铜器耳所在的遗迹范围。

由于发掘面积的扩大,铜器耳所在的遗迹逐渐清晰。

该遗迹为一东西向的长方形坑(K5),宽约2.1、长8.8米。

2006年甘肃礼县大堡子山祭祀遗迹发掘简报·2008年第11期主要位于T2803、T2903之北部,以及T2802、T2902之南部。

由于该坑开挖在五花土层之上,坑内堆积与坑外土质土色十分接近,所以坑口线的确认相当困难。

为准确找到坑口线,要往下多挖一些,并经平面洒水及反复刮削土层后才得以确认。

该坑平面迹象确认后,可以肯定不是墓葬,为确定其内涵,经局部探查,得知坑内有铜器多件。

二地层堆积祭祀遗迹发掘区的地层堆积统一分为6层(图一)。

第①层:耕土层,深灰色,松软。

厚0.06~0.3米。

第②层:黄褐土,块状,疏松。

距地表深0.06~0.22、厚0~0.88米。

除西侧T2602~T2605一排探方外,其余都有分布。

该层为20世纪90年代清理被盗大墓时倾倒的堆积土,已发现的盗坑都分布在这一层位下。

在已发掘探方中,发现24个盗坑,但大多数较小且浅,只有3个盗坑规模较大,较深。

从地层关系看,这些盗坑都是在1992~1993年大堡子山秦公大墓被群体性盗掘时留下的。

其中2号盗坑约长6、宽4、深4米,紧靠器物坑而过。

第③层:大墓被盗以前的耕土层,深灰色,松软。

距地表深0.12~1.06、厚0.05~0.22米。

第④层:扰土层,浅黄色,土质略硬。

包含黑色和白色瓷片,为唐宋以后的堆积。

全部发掘区都有分布。

距地表深0.12~1.2、厚0.14~0.58米。

第⑤层:灰黑色土(黑垆土),颜色稍浅,土质较硬。

有白色丝状物析出,包含绳纹灰陶片、布纹瓦片以及酱釉瓷片,为汉唐时期的堆积。

全部发掘区分布。

距地表深0.3~1.48、厚0.14~0.84米。

第⑥层:灰黑色土(黑垆土),颜色略深,土质较硬。

有白色丝状物析出,包含绳纹灰陶片、布纹瓦片,为战国秦汉时期的堆积。

全部发掘区分布。

距地表深1.08~2.08、厚0~0.94米。

人祭坑、乐器坑等遗迹都开口在这一层下。

第⑥层以下,除最西部的几个探方有少量分布外,其他探方大部分为含斑点的五花土堆积,大体呈水平状分布。

这种五花土范围较大,没有发现高出的土台痕迹和清楚的边缘界限,但可以肯定这种五花土是人为动土后而形成的。

大堡子山遗址为山地,原地表因自然沟壑或雨水冲刷而高低不平,所以需要事先进行填埋平整。

三遗迹与遗物主要遗迹有灰坑6个、人祭坑4座、乐器坑1座(图二)。

灰坑6个。

圆形或椭圆形。

均开口于第⑥层下,大多无包含物。

以H1为例。

H1位于T2804西南部,开口在第⑥层下,为锅底状坑。

平面近圆形,口径约0.5、深0.56、距地表深2米。

填土呈灰色,略硬。

出土器物有泥质灰陶罐,素面,底部残破。

人祭坑4座(K1~K4)。

K1位于乐器坑(K5)中部偏北,T2802内。

开口在第⑥层下,距地表2米。

平面呈不规则椭圆形,斜直壁,平底。

口径1.56~1.96、深0.66米。

坑内有人骨架2具,保存较好。

西侧为成年人,俯身屈肢,头向北。

东侧为儿童,头朝北,面东侧身屈肢,双手掩面。

坑内填黑褐色花土,质地较松软。

内含数块绳纹陶片。

K2位于乐器坑(K5)东部,T2903内。

开口在第⑥层下,距离地表2.02米。

平面呈圆角2006年甘肃礼县大堡子山祭祀遗迹发掘简报·2008年第11期2006年甘肃礼县大堡子山祭祀遗迹发掘简报·2008年第11期2006年甘肃礼县大堡子山祭祀遗迹发掘简报·2008年第11期2006年甘肃礼县大堡子山祭祀遗迹发掘简报·2008年第11期·24·2006年甘肃礼县大堡子山祭祀遗迹发掘简报·25··2008年第11期·26··27·钟体以4条镂空龙纹扉棱等分为四区,每区纹饰相同。

纹饰分为三条带,上下均为菱形纹和蝉纹相间的较窄条带。

中间纹饰带为主纹饰,为上下两层纹饰,上层为双首连体蟠龙纹,右侧的纹饰相对复杂;下层为两条龙纹。

龙纹、蝉纹体上的阴刻线内残留朱砂痕迹。

纽、扉棱、钟体的铸接情况以及钟体内的泥撑芯痕迹同K5∶3-1。

鼓部有修补痕迹(图九、二三)。

附件有铜挂钩(K5∶3-2)和铜虎(K5∶4)各1件。

挂钩(K5∶3-2)长14.5厘米。

虎(K5∶4)顾首向上。

长22.4、宽11.1、高8厘米(图一二)。

K5∶5-1通高54.5、体高38.5、舞长径21.9、短径17.1、铣距27.7、鼓间距23厘米。

纹饰分布、构图、铸造痕迹等情况同K5∶3-1。

附件有铜挂钩(K5∶5-2)和铜虎(K5∶7)各1件(图一★)。

挂钩(K5∶2)长14.5厘米。

虎(K5∶7)顾首向上。

长21.7、宽7.9、高11.3厘米(图一三、一四)。

甬钟8件(K5∶6、8~14)。

形制相似,大小有别。

纹饰相同,一般旋部纹饰可分为4个单元,皆饰阴线兽目交连纹。

舞部纹饰分为4个单元,皆饰阴线卷云纹。

钲部左右的篆部各分2006年甘肃礼县大堡子山祭祀遗迹发掘简报·2008年第11期·28··29·2006Excavation of a Sacrificial Site in Da p uzishan Mountain Re g ion in Lixian Count y ,Gansu ProvinceCollabor ative Archeological Team of the Early Qin CultureI n earl y 1990s ,Tomb M2at the cemeter y of the Qin State 's nobili ties in Da p uzishan mountain r e g ion of L ixian County was r obbed ,and a salvaging excavation had been carr ied out by Gansu Pr ovincial Institute of Cultur al Relics and Ar chaeolo gy .In earl y Se p tember of 2006,Collabor ative Archeolo g ical Team of the Early Qin Culture excavated a sacrificial site about 20meters to the southeast of Tomb M2.In this excava -tion ,four human sacrifice pits ,one musical instr ument pit ,and six ash -pits were found .The musical in -str ument p it oriented in an east -west dir ection is rectan g le in sha p e .In the p i t ,bronze Bo ,br onze bells ,stone Qing ,and other instruments were unearthed .One of br onze Bo bears inscr iptions .The shapes of the bronze Bo and bells are similar to the Bo and bells of Qin Wu Gong (Wu Duke of Qin State )unearthed from the Tai g on g Tem p le in Bao j i Cit y ,Shaanx i Province .T hus their date should be also in earl y S p r in g and Autumn Per iod .春秋中期“乐器坑”及“礼器坑”,被认为属于祭祀遗迹[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