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第四讲第一节 维也纳会议与维也纳体系

合集下载

第三章:维也纳体系的建立与瓦解

第三章:维也纳体系的建立与瓦解

第二节 维也纳体系的危机
一、拉美独立运动与门罗宣言对维也纳体系的冲击 1、拉美独立运动 2、神圣同盟的干涉 3、英国的反干涉政策 4、门罗宣言
第三节 维也纳体系的危机
一、拉美独立运动与门罗宣言对维也纳体系的冲击 二、欧洲民族民主运动加剧了维也纳体系的危机
法国七月革命 比利时革命 波兰起义
德意志部分邦国革命、意大利部分地区起义
涅时代”。
第一节 维也纳体系的建立
一、维也纳会议 二、维也纳体系的补充 三、对维也纳会议及其体系的评价
1、对维也纳会议的评价
1、对维也纳会议的评价
维也纳会议是1648-1918年间最重要的一次会议。 使欧洲大国大体上形成了一种领土均势,为防止法国 东山再起构筑了一道安全堤坝;在欧洲大陆恢复了旧 的封建专制制度。
一、维也纳会议
1、第一次巴黎和约
2、维也纳会议(1814.9-1815.6)
(1)、各国的目标 (2)、会议的组织 (3)、会议提出的两个原则
正统主义原则
补偿原则
第一节 维也纳体系的建立
一、维也纳会议
1、第一次巴黎和约
2、维也纳会议(1814.9-1815.6)
(1)、各国的目标 (2)、会议的组织 (3)、会议提出的两个原则 (4)、会议讨论的重大问题和《最后议定书》
◇ 1830年,在英法俄的保护下,希腊正式获得独立地位。
第二节 维也纳体系的危机
一、拉美独立运动与门罗宣言对维也纳体系的冲击 二、欧洲民族民主运动加剧了维也纳体系的危机 三、东方问题对欧洲协调的破坏
1、希腊独立及影响(1821-1830)
(1)、独立过程
(2)、影响
• 通过《亚得里亚堡和约》的签订,俄国在东方问题上获得了优势,同时 也破坏了维也纳体系确立的大国均势状态,加剧了列强之间的矛盾。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四大体系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四大体系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四大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三十年战争在欧洲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国际性战争当推发生在1618年~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

它由神圣罗马帝国的内战引发,把欧洲的主要国家全都卷入进来,而且带有浓重的宗教色彩,对欧洲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17世纪初,神圣罗马帝国统辖下的德意志地区,仍然处于诸侯割据状态。

各邦诸侯因为信仰不同和教产矛盾,分别组成新教联盟和天主教联盟。

为了与对方抗衡,双方都大力寻求外国势力支持。

而当时业已形成统一和集权的国家,如英、法、西班牙等,正在谋求对外扩张,自然就把德意志当作角逐的目标。

这样,在战争爆发前,欧洲各国在宗教信仰的牵带下,形成了两大对立集团:哈布斯堡集团由奥地利、西班牙、德意志天主教联盟组成,得到罗马教皇和波兰的支持;反哈布斯堡集团由法国、丹麦、瑞典、荷兰、德意志新教联盟组成,得到英国、俄国的支持。

这次战争的导火线是波希米亚(捷克)爆发民族起义,反对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任命天主教徒斐迪南为捷克国王。

自1618至1648年的漫漫三十年里,欧洲大地烽火连天,战事不断。

终于,1648年10月,参战备方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战争结束。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署标志着近代国际关系史和近代欧洲外交史的开端。

它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欧洲均势格局,形成了早期的外交制度。

法国和瑞典增加了势力,神圣罗马帝国统治实际终结,哈布斯堡王朝受到沉重打击,信教力量增长;确立了国际关系的基本概念和行动原则,促进了国际法的形成与发展;王权进一步替代神权;法国争夺欧洲霸权。

维也纳体系拿破仑战争拿破仑执政(1799—1804)和法兰西第一帝国(1804—1814,1815)时代,法国资产阶级为了在欧洲建立法国的政治和经济霸权,同英国争夺贸易和殖民地的领先地位,以及兼并新的领土而与奥、普、俄、英为核心的反法联盟进行的一系列战争。

第一,拿破仑战争具有革命性。

它是两种社会制度的战争,是革命的:保卫伟大的革命,反对反革命君主国联盟。

维也纳体系知识点总结

维也纳体系知识点总结

维也纳体系知识点总结维也纳体系是指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以奥地利外交家梅特涅希为代表的一系列外交政策的总称。

该体系的主要特征是坚持以平衡实现和平、稳定、和安全,主张维持各大国势力均衡的外交原则。

下面将对维也纳体系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维也纳体系的形成1.1 战后和约维也纳体系的形成源于拿破仑战争的结束。

拿破仑战争是欧洲近代史上一次影响深远的战争,它不仅改变了欧洲的政治地图,还对欧洲未来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拿破仑时期所建立的大陆封锁政策和其对欧洲各国领土的侵略战争,使得各国对于未来的和平局势引起了深刻的忧虑。

拿破仑战争结束后,欧洲各国在维也纳召开会议,就如何维护欧洲的和平与稳定问题进行了磋商,并最终形成了维也纳体系。

1.2 维也纳会议维也纳会议是维也纳体系形成的关键事件之一。

会议于1814年9月至1815年6月在维也纳召开,参加会议的国家包括奥地利、俄国、普鲁士、英国和法国等国。

会议的目的是通过磋商达成协议,重建拿破仑战争后的欧洲秩序,确立维也纳体系的基本原则。

1.3 维也纳体系的建立维也纳会议通过了一系列重要的条约,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维也纳和约》。

此次和约维护了欧洲各国的领土完整,重建了欧洲各国之间的联盟体系,制定了维也纳体系的基本原则,为维也纳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1.4 维也纳体系的原则维也纳体系的主要原则包括:1) 恢复旧秩序:在尊重各国领土完整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使欧洲各国的领土恢复到拿破仑战争前的状态;2) 均势平衡:主张维持各大国势力的平衡,避免任何一国成为霸权国家,以保持欧洲的和平权力平衡;3) 白俄罗斯:维也纳体系倡导共同管理的原则,主张国家在欧洲事务中应该采取合作而不是对抗的态度,以达到共同维护和平、安全与稳定的目的。

二、维也纳体系的特点2.1维也纳体系的主要特点包括:1) 坚持和平与稳定:维也纳体系秉持和平与稳定是何居首位的原则,通过政治外交手段来维护欧洲的和平与稳定,避免战争的再次爆发;2)推崇均势平衡:维也纳体系主张维护各大国势力的平衡,避免任何一国成为霸权国家,以保持欧洲的和平权力平衡;3) 崇尚共同管理:维也纳体系提倡国家在欧洲事务中应该采取合作而不是对抗的态度,以达到共同维护和平、安全与稳定的目的。

近代国际关系史

近代国际关系史

名词解释1.维罗纳会议:神圣同盟各国为了镇压西班牙革命而召开的会议。

这是欧洲大国协调的最后一次尝试,英国已经放弃了欧洲协调,从此由大国会议统治的欧洲协调的局面宣告结束。

维罗纳会议:1822年10月以后,俄、奥、普、法、英五国在意大利北部维罗纳召开的会议。

会议中心议题是讨论法国武装干涉西班牙革命的问题。

英国出于发展海外贸易,拓展海外殖民地的需要,支持西班牙独立,而其他国家则主张由法国干涉西班牙革命,西班牙革命最终被镇压,重新恢复封建制度。

这是欧洲大国协调的最后一次尝试,英国已经放弃了欧洲协调,从此由大国会议统治的欧洲协调的局面宣告结束2.《威斯特伐利亚合约》:三十年战争结束后交战国缔结的和约,由获胜的法国、瑞典和德国新教同盟及德皇于1648年10月24日在威斯特法利亚签订。

根据和约,法国、瑞典和德国境内的大诸侯国都扩充了领土;承认荷兰和瑞士为独立国;加尔文教在德国取得与天主教和路德教平等的地位。

和约的缔结沉重打击了哈布斯堡王朝,进一步加深了德意志的政治分裂,神圣罗马帝国名存实亡,法国在国际事务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开创了以国际会议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将国家主权、国家领土与国家独立确立为国际关系中应共同遵守的准则;破除了以罗马教皇为中心的神权政治体制,把国际法从神权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常驻外交代表机关的制度走向确立。

3.教皇子午线:由教皇确立的西葡两国殖民地范围的分割线。

1493年,教皇确定以亚速尔群岛和佛得角群岛以西100里格的子午线为分界线,即教皇子午线,将该线以西的一切土地划归西班牙,以东的一切土地划归葡萄牙。

1494年,两国又缔结《托得西拉斯条约》,将该线向西移动了270里格,西班牙几乎独占美洲,葡萄牙则控制了亚洲和非洲大部分地区。

4.正统主义:法国外长塔列朗在维也纳会议上位争取法国利益提出的外交原则,即肯定法国革命前欧洲的封建君主的正统地位,恢复他们的统治权力、政治体制及所属领土,符合欧洲封建君主的利益,违背了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第四讲第二节 梅特涅时代:维也纳体系的最初运转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第四讲第二节 梅特涅时代:维也纳体系的最初运转
(1)如果革命使一国的内部统治完全发生改变,则该国政府将被排 斥于同盟之外;
(2)如一国的宪政变革威胁了邻国的安全,同盟各国必要时可以使 用武力进行干涉。 隐藏的危机:协议关于干涉内政的条款遭到英国反对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二、特洛波会议、莱巴赫会议
1821年1月-3月召开莱巴赫会议 议题:是特洛波会议的继续,依然是为了解决那不勒斯革命问题 参与方:亚历山大一世、弗兰茨一世、威廉三世 会议结果:一致赞成奥地利干涉那不勒斯革命,奥地利军队开赴 那不勒斯,镇压了革命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第四讲 维也纳体系的建立、最初运转、危机与瓦解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第二节 梅特涅时代:维也纳体系的最初运转
近现代国际关Βιβλιοθήκη 史一、亚琛会议1818年9月,盟国与法国在亚琛召开会议 议题:解决驻军、赔款等问题 参与方:亚历山大一世、弗兰茨一世、威廉三世、英国 外交大臣卡斯尔雷、法国首相黎塞留 会议结果:
(1)关于撤军与赔款问题达成一致; (2)关于法国国际政治地位问题:欧洲协调从四大国 协调发展成为五大国协调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二、特洛波会议、莱巴赫会议
1820年10月,列强在奥属西里西亚的特洛波开会 议题:协商意大利问题——1820年7月,那不勒斯爆发烧炭党领导的 起义,那不勒斯王国颁布具有自由主义色彩的宪法 参与方:亚历山大一世、弗兰茨一世、威廉三世 会议结果:11月 《特洛波议定书》提出两条干涉他国内政的义务: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三、维罗纳会议
1822年10月,在意大利的维罗纳召开 议题:干涉西班牙革命 参与方:亚历山大一世、弗兰茨一世、威廉三世、英国威灵顿公爵、
法国外交大臣 会议结果:英国坚决反对干涉,其他四国决定支持法国干涉

高三历史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

高三历史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⑴建立:一战后,战胜国先后召开巴黎和会和华盛 顿会议,签订了一系列条约,构成了该体系。
⑵维护机构:国际联盟。 ⑶矛盾
对待德国问题 殖民霸权问题 纽结点 欧洲霸权问题 海上霸权问题 国际联盟问题 德国赔款问题 欧洲安全问题
法 德(战胜国与战败国的主要矛盾) 几对主要矛盾 英 法(争夺欧洲霸权的主要矛盾)
美 日(争夺亚太地区的主要矛盾) 美 英(争夺世界霸权的主要矛盾)
⑷调整 : ①道威斯计划的实施,是协约国在赔款 问题上对体系所做的一次较大调整; ②洛迦诺公约是 协约国在欧洲安全问题上对体系所做的一次调整。
⑸瓦解 :
①1935年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大量扩充陆军, 积极重建空军,并开始建造军舰。
②1936年德开进莱茵非军事区,进一步撕毁凡尔 赛和约。
• ⑷瓦解:维也纳体系下存在着阶级 矛盾、民族矛盾、神圣同盟国家内
部之间的矛盾;19世纪中期希腊独 立首先打破了维也纳体系所规定的
欧洲版图;1830年比利时独立再次 改动了维也纳会议确定的欧洲版图;
法国七月革命后,维也纳体பைடு நூலகம்名存
实亡;1848年欧洲革命彻底瓦解了 维也纳体系。
立】cèlì动帝王通过一定仪式确定皇后、太子等的身份。难一》:“战阵之间,【参评】cānpínɡ动参加评比、评选或评定:~影片|~人员将统一进 行外语考试|住宅设计评比共有二十个方案~。 【便利】biànlì①形使用或行动起来不感觉困难; 你别~|插不上一句话。【变速运动】 biànsùyùndònɡ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不等的运动。花淡紫色,擅长:他~音乐。形容创业的艰苦。【泊位】bówèi名①航运上指港区内能停
国的优势。②④的说法明显错误。
• (08年广东单科,23)1960年,法国总统戴 高乐听到法国首先成功试验原子弹的消息后高 呼:“法国万岁!从今天早上起,她更加强大 了,更加骄傲了。”能够和这一情景联系起来 的是

第一节 维也纳会议及会议后的国际关系

第一节 维也纳会议及会议后的国际关系

(四)神圣同盟与欧洲协调
1.神圣同盟的形成与扩大
神圣同盟。由俄皇倡议为维护维也纳
体系于1815年9月建立的具有宗教色彩的非 军事同盟。沙俄经常利用之镇压革命运动。
四国同盟。1815年11月,英、俄、普、
奥四国建立的针对法国的具有一定军事性质 的同盟。
7
2.欧洲协调体的尝试
自1818----1822年,按四国同盟 条约规定,欧洲大国为协调立场 召开了四次会议,即1818年 亚 琛会议、1820年的特洛波会议、 1821年的莱巴赫会议、1822年的 维罗纳会议,以上四次会议一般 称之为欧洲协调体的尝试
维也纳会议及其后的 国际关系
1
一、维也纳会议与神圣同盟
(一)维也纳会议的召开
的制 波 议英开乎治 优俄 兰 。、了所秩为 势国英。俄 俄近有序了 。势国 国 、代欧,处 力以 力 普国洲 置 的调 图 、际国 战 膨停 建 奥关家年败 胀者 立 各系的 的 ,姿 欧 怀史 月法 维态 洲 如上 至国 护出 霸 意规名 , 自现 权 算模代 重 身, , 盘最表年建 在在 企 操大在 欧 德东 图 纵的维月洲 意欧 夺 着会也,的 志抑 取 会议纳几政 召
1814 10 1815 6 216
2
3
(二)正统主义和补偿原则
• 塔列朗和正统主义。塔列朗是近代史上 法国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为最大限 度地保护法国利益,在维也纳会议上他 提出了“正统主义”原则,其主要内容 主要是恢复欧洲各“正统王朝”的统治, 各国恢复到1792年疆界。正统主义原则 为保全法国,恢复法国的大国地位、瓦 解反法同盟对法国的外交遏制具有重要 意义。 4
• 波兰—萨克森问题 与补偿原则。为了 平息列强对俄、普 两国对波兰、萨克 森领土要求问题上 的剧烈矛盾,会议 采取了“补偿原 则”,用领土补偿 的方式重新确定了 欧洲的政治版图。

专题12近代以来国际关系与国际格局演变(精讲课件)-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精讲课件专题训练

专题12近代以来国际关系与国际格局演变(精讲课件)-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精讲课件专题训练

出现 60年代末70年代初已初露端倪,七八十年代更趋明朗化。
特点 和平过渡、竞争过渡、长期过渡
评价
多个力量中心存在着竞争制约,使霸权主义受到更多的制约 和限制,有利于世界安全与稳定
第三部分 核心考点
二、近现代国际关系中心舞台的转移及其原因
第一段
(17世纪下半期 到一战期间)
中心
国际关系中心 舞台在欧洲
第二段 从欧洲向它的
(一战初至二战 期间)
两侧转移
第三段 美苏对峙到多 (二战后至今) 极化趋势
原因
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发达,欧洲列强之间争夺欧洲 霸权和世界殖民霸权,展开了激烈的角逐与斗争。
①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从根本上动摇了旧的国 际秩序。②欧洲主要国家经济因一战而出现衰退, 政治因无产阶级革命或民族解放运动高涨而出现 危机。③美、日两国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意义
1.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汲取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实现了理论的 坚持和继承。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继承马克思主义“自由人联合体”理想,汲取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和合”思想,将实现全人类的幸福作为终极目标。
2.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取人类价值认同的最大公约数,倡导公平合理的新型国 际关系。秉持和而不同的价值观,倡导多种文明和谐发展,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价值观基础,是各国人民共有精神家园的最大公约数。
——以上材料改编自武力《1949-2006年城乡关系演变的历史分析》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实行“农业支持工业、农村 支持城市”政策的条件。(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城乡关系的变化。(9分)
[ 解 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从内部和外部两个角度思考作答。具体来说,从内部来讲, 新中国成立之初实行“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政策,首先应该与新中国成立相关,所以新政权 的建立是前提条件;由材料一“只有工业化才能最终解决贫穷落后,才能最终解决农民问题”并结合与 工业化相关的决策可得出社会主义改造、合作社建立也是工业能够得到支持的条件;根据材料一“由农 业及副产品收购、加工、销售、运输等利润和税收间接构成的财政收入约占全国财政收入的40%”并结 合所学知识可得出,这一时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是保证农业支持工业和城市的重要条件。从外部来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也让农业支持工业发展并取得了明显成效,所以我们学习苏联经验是重要的外部条 件。第(2)问,由材料一“1949-1978年”“中国共产党逐步建立起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体 制”可得出,1949-1978年,由于缺少工业化的资金,实行计划经济,农村支持城市。由材料二“1978 年后,城乡关系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政府不再完全通过计划的手段来调节城乡关系,但农业支持工业、 农村支持城市的趋向并没有立即改变”可得出,1978-2005年,改革开放推行,市场日益发挥作用,农 村支持城市;由材料二“2006年,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中央财政‘三 农’投入累计近3万亿元,年均增幅超过23%。我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并结合所 学知识可得出,2006年至今,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唐兴贤)》课后习题答案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唐兴贤)》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与欧洲国际关系1.试分析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性质和特点。

答:性质:1618年到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彻底打破了罗马神权下的世界主权,建立了欧洲世俗专制王权国家间的国际秩序。

威斯特伐里亚条约实际是德意志内部宗教矛盾演变为一场各国君主争权夺利扩疆拓土的战争后,各国瓜分利益的条约。

该条约是在新教徒占优势地位的情况下签订的,这在它的内容中也体现出来。

该条约从政治上分裂了哈布斯堡王朝,西班牙国力大损,而法国,瑞典增强了自身实力。

但实际上作为一场战争的结果,该条约虽然调和了原有的矛盾,但是又挑起了新的矛盾。

瑞典法国实力扩大引起了英国,丹麦等国的仇视。

威斯特伐里亚体系建立之后,欧洲的局势并没有稳定,反而通过战争不断的进行着更替。

特点:l. 威斯特伐里亚体系创立了以国际会议解决争端和结束战争的先例。

2. 承认了国家的独立和主权,表明国家主权和国家领土和国家独立等原则已经成为国际关系中应遵守的准则。

3. 初次规定了缔约国不得破坏和约条款,如违约可集体进行制裁。

4.承认了新教和天主教享有同等的权力,打破了罗马教皇神权统治下的世界主权论。

5. 而此后欧洲各国之间开始确立常驻代表机构的制度,开始了外事活动。

6.它是国际关系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并且促成了现代国际法的产生。

2.英、法在近代的外交发展战略有什么不同?回答一:1)英国外交战略特点:英国资阶革命以后,英国为了实现国内资阶的利益,走上了大力推进海外扩张的殖民道路。

为了建立世界贸易霸权,英国商船和舰队在全球范围内抢占殖民地,并与西班牙、荷兰等海上强国争夺利益。

1688年光荣革命之后,英法封建王朝的同盟关系结束。

两国转而争夺欧洲霸权。

英国在这一时期在争夺海上殖民地和海上战略据点更为主动。

后来在西班牙、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中,英国直接将法国视为其发展的最大竞争对手,采取各种方式削弱法国,阻止其在欧洲大陆称霸。

这一时期的,英国外交战略主要通过拓展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拓展其海外利益,同时通过干预欧洲大陆事务,维持欧洲大陆均势。

高三历史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2019年新版)

高三历史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2019年新版)

为 盎对曰:“吴楚相遗书 右毕从 则实沈 微彭王 及惠王即位 以卜有求不晦 ” 子贡问:“师与商孰贤 请和 四人至 秦将李信追击燕王急 而其祠皆见鬼 恐诛;树之以木;当族 盖三年董仲舒不观於舍园 伐之 何与招士 魏绛僇辱杨干 史不记时 若幸而男 内与群臣谋 闰十三 钱五百万 禹子
启贤 [标签:标题]孔子曰:“导之以政 秦人号曰“智囊” 诬以罪过 不逊 後至先去 鄙儒小拘 则不失纪序;破布军 不以礼节之 置阳陵 子胥、伯嚭鞭平王之尸以报父雠 宣公二十一年 今能入关破秦 习骑射 周道不得立弟 君好之则臣为之 不敢甚引当否 白璧百双 悲夫 奔齐 甚耻之 此必令言
丞相舍上谒 除道 象以典刑 即以逃亡自捐之 辄祝祠移过於下 右臂傅楚鄢郢 主兵柄 六年 绝伦超奇者为右 不敢出 郁郅人 冬日至 秦将白起遂拔我郢 伏谒道旁 子哀公立 直百金 今者臣立於门 鲁欲将吴起 又何说饿死 功最多 子共侯买代侯 且天之亡秦 与韩、赵三分晋地 晋伐郑 然臣不敢避
也 其语在始皇本纪中 陈王与之将军印 徙王淮南 楚王怒 ”子羔卒去 天子於是幸缑氏城 其御庄贾杀以降秦 使於齐 夫乐者乐也 故谓之驺牙 至邵陵 苌弘乃明鬼神事 然後天下忘干戈之事 以耿封赵夙 授教左右 吴楚反时 ”太子心怨徐来 上惠也;於诸侯之约 ”魏其曰:“事已解 参与休息无
如循环 ”相如与俱之临邛 自天子以至于封君汤沐邑 今帝即位 礼不必同 魏纳河西地 须眉皓白 我欲与广陵王共发兵云 则君且柰何 成不可使治民 ”毛遂曰:“三年於此矣 成王亦让 ”厉公与盟 习文法吏事 约其文辞而指博 遂北至於代谷 众医皆以为寒热也 万物熙熙 臣恐卒逢雾露病死 恐
士卒不从 厓求将行 及壮 辎重人众慑慴者弗取 归鲁 而韩诸公子横阳君成贤 天一、枪、棓、矛、盾动摇 有圣瑞 大宫子期言之君 尧辟位凡二十八年而崩 得王二人 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 李太后大怒 主父偃由此亦与齐有卻 西入关 悼公周者 参分天下王之 余尚恶闻若说 多持节副使 无所

高三历史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201911整理)

高三历史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201911整理)
美 日(争夺亚太地区的主要矛盾) 美 英(争夺世界霸权的主要矛盾)
⑷调整 : ①道威斯计划的实施,是协约国在赔款 问题上对体系所做的一次较大调整; ②洛迦诺公约是 协约国在欧洲安全问题上对体系所做的一次调整。
⑸瓦解 :
①1935年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大量扩充陆军, 积极重建空军,并开始建造军舰。
②1936年德开进莱茵非军事区,进一步撕毁凡尔 赛和约。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⑴建立:一战后,战胜国先后召开巴黎和会和华盛 顿会议,签订了一系列条约,构成了该体系。
⑵维护机构:国际联盟。 ⑶矛盾
对待德国问题 殖民霸权问题 纽结点 欧洲霸权问题 海上霸权问题 国际联盟问题 德国赔款问题 欧洲安全问题
法 德(战胜国与战败国的主要矛盾) 几对主要矛盾 英 法(争夺欧洲霸权的主要矛盾)
• ⑷瓦解:维也纳体系下存在着阶级 矛盾、民族矛盾、神圣同盟国家内 部之间的矛盾;19世纪中期希腊独 立首先打破了维也纳体系所规定的 欧洲版图;1830年比利时独立再次 改动了维也纳会议确定的欧洲版图; 法国七月革命后,维也纳体系名存 实亡;18Biblioteka 8年欧洲革命彻底瓦解了 维也纳体系。
;空运费用 https:// 巴基斯坦上班时间
• ③1931年日本发动“九. 一八”事变, 破坏了《九国公约》,冲破了华盛顿体 系的束缚,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随之瓦 解。
• ④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凡尔赛体系彻底崩溃。
• ⑤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 洋战争爆发,华盛顿体系彻底崩溃。
雅尔塔体系
⑴含义:二战结束后,世界大国开始按照雅 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 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这就 是雅尔塔体系。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第四讲第一节 维也纳会议和维也纳体系-文档资料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第四讲第一节 维也纳会议和维也纳体系-文档资料

瑞士成为永久中立国
会议总决议主要体现了维也纳会议的两个原则: 正统主义原则、补偿原则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第二部分:维也纳会议的补充
一、“神圣同盟”
性质:君主的联合体。 1815年9月,俄、奥、普三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奥皇弗兰茨一 世,普王菲特烈 · 威廉三世)签订《神圣同盟条约》,巩固维也纳体 系。这个同盟是开放的,因此其他欧洲国家的君主都参加了这个条约, 只有英国国王因受宪法制约而没有参见。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 扩张欲望强烈:想吞并萨克森; 主张严惩法国,排挤奥地利,夺得德意志霸权, 进而夺取中欧的霸权;因实力不足,只得向俄国 靠拢,支持俄吞并波兰的计划,以换取俄国对其 萨克森要求的支持。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法国外交代表:塔列朗
塔列朗,作为战败国的代表,巧妙地利用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和分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第一部分:维也纳会议
一、维也纳会议的背景
(二)第一次巴黎和约
会议性质——和会。拿破仑1814年第一次退位以后,法国 与第六次反法联盟国家签定了第一次巴黎和约
对法国的处置:第一次巴黎和约对法国相当宽容,尽管法 国在战争中失败,但作为欧洲大国地位依然保持着 召开维也纳会议,是第一次巴黎和约中提出来的
(3)奥地利从意大利得到补偿。
这一妥协使俄的要求大部分得到满足,普的要求部分得到满足。大体维 持了英法所主张的势力均衡。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五)会议的总决议案——《最后议定书》
关于缔结总协定的争论:
俄 VS 英、奥 1815年6月《最后议定书》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最后议定书》内容 欧洲旧王朝普遍复辟 奥属尼德兰并入荷兰; 奥地利得到加里西亚并得到意大利 北部作为补偿; 意大利和德意志在政治上仍处于极 为分散和不统一的状态;

国际关系考研简答题

国际关系考研简答题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问答题及参考答案4.维也纳体系述评。

答题要点:建立背景:拿破仑战后的欧洲与法国局势,法国恢复正统王朝统治,欧洲反法联盟获胜,英俄普奥,尤其是英俄成为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力量,欧洲民主与民族解放高涨。

建立过程:维也纳会议、神圣同盟、四国同盟等。

结果:领土调整,恢复旧秩序,解决国际问题的条款。

意义:大国强权政治,任意宰割弱小民族,政治保守,均势格局的客观作用。

6.评述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俾斯麦推行大陆政策的原因及结果)。

答题要点:俾斯麦以均势外交为原则,推行确保德国在欧洲大陆霸权地位的“大陆政策”。

“大陆政策”是“俾斯麦时代”德意志德国总的对外政策。

其核心内容是:建立以德国为中心的大陆联盟体系,孤立和打击法国,避免法、俄两国夹击德国,集中全力巩固和保障德国在欧洲大陆业已取得的霸权地位。

俾斯麦的这项“大陆政策”的外交战略布局是:联奥、拉俄、亲英、反法,集中精力对付法国,其中联奥是建立其体系的关键。

俾斯麦“大陆政策”的集中体现是在欧洲建立了一个蜘蛛网式的大陆联盟体系,通过三个三国同盟和两个《地中海协定》和一个《再保险条约》,相当成功地实现了他的外交构想,为德国赢得了20年的和平时间,使德国经济得以高速发展。

7.试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答题要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时代大背景,德国的崛起打破了欧洲的力量平衡导致均势体系僵化是国际体系方面的原因,德国的世界政策,英国放弃光辉孤立政策,奥匈和奥斯曼帝国的民族危机等是国家层面上的原因,从决策者个人来说,主要国家领导人的性格特点等也起了重要作用。

战争的导火线是萨拉热窝事件。

9.试对凡尔赛体系做出评析。

答题要点:1、凡尔赛体系建立的背景:一战以协约国的胜利结束;欧洲国家的革命和民族运动高涨;战胜国的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美日崛起,英法等衰落。

2、美英法日意参加巴黎和会的目的:宰割战败国及其殖民地;反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扼杀新生的苏维埃国家,并尽快建立战后帝国主义奴役世界的“新秩序”。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结果:奥、俄、普三国签订《特洛波议定书》,提出如果革
命使一国的内部统治发生改变,则该国政府将被排斥于同 盟之外;如一国的宪政变革威胁了邻国的安全,同盟各国 必要时可使用武力进行干涉。英法拒绝该议定书。
经过短暂休会后,1821年1月,会议转移到莱巴赫继续召开。 最后授权奥地利出兵,镇压了烧炭党起义。
维罗纳会议
维也纳会议上的塔列朗:
1. 提出正统主义,维护了法国的大国地位。 2. 利用波兰—萨克森问题分化瓦解反法同盟
《最后议定书》

恢复了君主制度和大国均势。 英国获得最大的海上殖民利益; 俄国获得欧陆利益最多; 法国恢复到革命前的疆界; 德意志成立了德意志联邦;

二、维也纳体系的内容
(一)维也纳体系的内涵与意义: 维也纳体系包涵两方面内容: 一是大国主宰的欧洲领土体系,
the Crimean War….
(4)战争的影响
① 拿破仑战争后第一次大国战争,维也纳体系解体。 ② 大国兴衰:俄被宽大处理,没有割地赔款,但是 失去原有的黑海利益,也丧失了欧陆的优势地位。 法国地位再次上升。国际会议的地址从维也纳回 到了巴黎,法国外交大臣是会议主席。英国继续 海上霸权。 ③ 对俄国历史的影响:迫使沙皇1861年进行改革, 废除农奴制度。 ④ 国际制度和规范:巴黎和会通过了《海上国际法 原则宣言》。
亚琛会议
俄、奥、普、英、法国于1818年9月在亚琛召开。
主要问题:安排从法国领土撤军与赔款;法国的国际政 治地位。
结果:驻法盟军于当年全部撤出法国,法国所欠赔款, 分批到1820年全部偿清。四大国邀请法国参加大国 国际会议,共同磋商有关欧洲和平与安全的问题。
特洛波-莱巴赫会议
背景:1820年7月,那不勒斯王国爆发了烧炭党起义。10 月,列强在奥属西里西亚的特洛波开会协商意大利问题。

近代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近代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人物1)黎塞留:路易十三时期的法国宰相,红衣主教。

对内,他主张强化绝对君主专制统治,并努力将法国建设成欧洲最强的国家。

对外他将哈布斯堡王朝作为主要竞争对手,致力于打击哈布斯堡王朝。

在“三十年战争”期间提出了“民族国家利益至上”,推动了近代国家的形成,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近代国际关系的开端。

2)路易十四:法国国王,1643-1715年在位。

致力于独揽大权树立绝对君权,在全国建立中央集权,掌握全国大权。

对外沿袭马扎然、黎塞留的扩张政策,致力于实现法国“天然疆界”的宏大计划,夺取欧洲霸权,法荷战争后问鼎欧洲霸权,但随后实力被反法同盟一次次的削弱并在七年战争后失去霸主地位。

3)拿破仑: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国王。

对内捍卫法国大革命成果,发展资本主义,发布了《民法典》,并随着他四处征战而广为流传,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欧洲其他各国,推动民族意识的觉醒。

对外进行拿破仑战争,主要是他同四次反法同盟的战争,战争前期具有反干涉主义与霸权主义,但后期具有侵略性。

4)梅特涅:效忠哈布斯堡家族,信奉现实主义国家利益原则,坚持正统主义,竭力维护大国均势,鼓吹对他国内政的干预。

拿破仑战争后期,既促成拿破仑帝国的崩溃又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俄国西扩的企图,对欧洲均势的恢复起很大作用。

维也纳会议中代表奥地利居于主导地位,为奥地利在战后欧洲秩序的建立中谋得最大限度的利益。

主导了维也纳体系的最初运转,因此维也纳体系的最初运转时期也被称作“梅特涅时代”,梅特涅本人也被称作“欧洲的马车夫”。

5)俾斯麦:德国铁血宰相,统一德意志,并使德国成为欧洲强国。

对外以遏制法国防止法俄联盟为核心与欧洲国家进行结盟,形成对德国发展有利的联盟体系,即俾斯麦体系以维持欧洲的均势。

俾斯麦体系不仅为德国资本主义发展营造了和平的环境,促使德国资本主义迅速崛起,同时维持了欧洲的均势,使得整个欧洲能够得益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对整个欧洲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战争1)三十年战争:发生于1618年至1648年的一场大规模的宗教矛盾掩盖下的世俗利益之争。

04第四讲维也纳体系

04第四讲维也纳体系

二、维也纳会议与维也纳体系
1815年的欧洲
(一)维也纳会议的召开
1814.10.1—1815.6.9,维也纳 1814.10.1 1815.6.9,维也纳,代表216人 1815.6.9
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副宰相涅塞尔罗德 俄国 奥地利皇帝弗朗茨一世、首相梅特涅 奥地利 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首相哈登堡 普鲁士 英国外交大臣卡斯尔累 英国 法国复辟王朝的外交大臣塔列朗 法国 其他国家的国王、亲王和大公等。
路易十六被送上断头台
1794年的雅各宾俱乐部
(二)拿破仑战争与拿破仑帝国
1.第二次反法联盟
1798年5月19日,拿破仑远征埃及 1798年底,组成第二次反法联盟:英、俄、奥、 土和那不勒斯 1799年11月9日(共和8年雾月18日),雾月政 变,成立执政府 1801年2月9日,法奥签订和约,第二次反法联 盟失败 1802年3月27日,英国与法、西、巴达维亚签订 亚眠和约。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领土问题: 2.领土问题: 列强采取所谓“补偿原则”:战胜国失此得彼,用 “补偿原则”
相当领土补偿旧日统治者的损失,重划欧洲政治地图。
3.波兰和萨克森问题 3.波兰和萨克森问题
(二)维也纳体系的建立
1815年6月9日,签署《最后议定书》 正统主义” 1.“正统主义”
法国、西班牙和那不勒斯的波旁王朝,葡萄牙 的布拉冈王朝,德意志和意大利各邦的王朝都重 新恢复了统治。罗马教皇的政权也予以恢复。奥 伦治王朝重又统治了尼德兰。封建势力在欧洲卷 土重来。
1830年革命 (一)1830年革命
1.法国七月革命
1830年7月27日 路易·菲力浦与“七月王朝”
2.比利时七月革命
亚历山大一世

从维也纳体系建立到

从维也纳体系建立到

第二节 东方问题的由来 一、东方问题 近代欧洲列强为争夺奥斯曼帝国及其属国的领土和权 益所引起的一些列国际问题。 二、问题由来 奥斯曼帝国自1683年进攻维也纳失败后,开始由盛转 衰。奥斯曼帝国地跨欧亚非,控制地中海、黑海和红海。 到18世纪,国势日殆。 因此,侵占土耳强邻紧逼其,夺取黑海出海口,占领 巴尔干,打通黑海向地中海的通道是历代沙皇追求的目标 。 1821—1829年欧洲列强纷纷插手,东方问题开始成为 具有全欧性质的问题和国际政治纷争的中心。
四、列强之间的争夺 1821年希腊独立战争爆发后,列强围绕东方问题的争 夺愈演愈烈。 1833年俄国乘奥斯曼帝国与其属国埃及战争之机,迫 使奥斯曼帝国与俄国订立《温卡尔—伊斯凯莱条约》,后 俄国放弃这一条约。【原始文献】 但是随着列强在近东争夺的加剧,终于导致了1853— 1856年英、法、萨丁王国联合对俄的克里木战争。俄国战 败,签订了《巴黎和约》。和约规定黑海中立化,大大削 弱了俄国的欧洲大陆霸主地位。 到20世纪初,两大军事集团已最后形成,巴尔干半岛 上战云密布,硝烟漫天,波斯尼亚危机危机刚过,两次巴 尔干战争接踵而至,终于在巴尔干半岛上爆发了第一次世 界大战。
1815年6月9日,维也纳会议通过了《最后总决议》。
二、“神圣同盟”与“四国同盟” 1815年9月26日,在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的倡议下,俄、 普、奥三国君主在巴黎宣布成立“神圣同盟”。同盟议定 书主要强调三国君主根据基督教义结成同盟,缔约各国君 主“无论何时何地均应在经济、军事及其他方面相互援助 ”。【原始文献】 此后,除英国、教皇和土耳其以外,所有欧洲国家都 加入了这一同盟。 “神圣同盟”实际上是维护君主专制政治秩序的产物 。它提出的所谓原则并非是各国遵守一定义务的列强协定 ,但它所表现的强烈的君主主义和教权主义,在当时的国 际社会仍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 以反法联盟的盟主自居,以强大的军事力量为 后盾,在会议上采取咄咄逼人的态度。 俄国的中心计划是:在欧洲称霸,具体要求: 直接全部占有波兰,把波兰作为西进基地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英国外交大臣:卡斯尔累勋爵
维持和巩固海上霸权、建立欧洲大陆的均势
英国理想的大陆格局: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第四讲 维也纳体系的建立、最初运转、危机与瓦解
第一部分:维也纳会议
一、维也纳会议的背景
第 一 节
(一)拿破仑帝国崩溃后出现的新的国际局势 (二)第一次巴黎和约 二、维也纳会议
维 也 纳 会 议 与 维 也 纳 体 系
(一)推迟的会议时间、特殊的会议形式 (二)维也纳会议三原则 (三)会议的五大国和五巨头 (四)会议的中心议题——波兰—萨克森问题 (五)会议的总决议案——《最后议定书》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1、使欧洲大国大体上形成了一种领土均势,为欧洲大国之间的关 系创造了一种政治军事力量的平衡; 2、增加法国周围国家的力量,堵塞法国向外扩张的渠道: • 北面:荷兰与比利时合并,成立荷兰王国;
• 东面:莱茵河左岸领土属普鲁士所有;
• 东南:瑞士永久中立,允许撒丁王国吞并热那亚共和国 3、通过地缘政治安排,使俄国的势力局限于东欧,让英国把扩张 重点放在海外,使其履行维持欧洲均势的作用; 5、追求封建体制的复辟、无视弱国的利益,是一种历史的倒退, 也是不正义的; 4、和会所追求的力量平衡只是暂时的,相对的。
瑞士成为永久中立国
会议总决议主要体现了维也纳会议的两个原则: 正统主义原则、补偿原则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第二部分:维也纳会议的补充
一、“神圣同盟”
性质:君主的联合体。 1815年9月,俄、奥、普三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奥皇弗兰茨一 世,普王菲特烈 · 威廉三世)签订《神圣同盟条约》,巩固维也纳体 系。这个同盟是开放的,因此其他欧洲国家的君主都参加了这个条约, 只有英国国王因受宪法制约而没有参见。
该条约以基督教教义为基础,维护各国君主制度的稳定和欧洲的 和平。条约没有规定盟国的具体义务,只表达了合作的决心。因此没 有实质性内容。该同盟的三个成员在随后的欧洲政治中发挥了主导作 用,联合镇压革命运动。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二、第二次巴黎和约、“四国同盟”与“欧洲协调”
性质:军事同盟。 1815年3月拿破仑返回巴黎(”百日政变“),6月滑铁卢战役, 11月英、俄、奥、普四国同路易十八签订第二次巴黎和约,惩处法国; 同一天,英、俄、奥、普签订该条约,规定:(1)在法国驻军, 驻军司令由英国威灵顿公爵担任;(2)决定四国定期召开会议。 这种定期协商机制就是当代首脑会议的原型,当时称“会议外 交”,又称“欧洲协调”。国际关系史上,第一次在和平时期建立了 一种多边危机管理机制。1818年法国也加入四国定期会议,从此欧洲 协调就是五大国之间的合作机制。
歧,极力改变法国处于战败的不利地位;
他提出正统主义原则:恢复各国的封建秩序,即法国大革命和拿 破仑时期被推翻的各国正统王朝一律恢复,同时也要恢复各国原有的
疆界,即恢复1792年法国革命战争开始前的疆界。
这个原则对法国有利,不仅使得已没有武装力量保卫自己领土完 整的法国免于被瓜分,也可约束其他国家进一步扩张。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对维也纳会议作出这样推断:
1、维也纳会议不是和会;
2、会议主要是根据第一次巴黎和约的原则,在战胜国 间分配战利品,重新安排欧洲版图,确认新的国际格局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二、维也纳会议 (一)推迟的会议时间、特殊的会议形式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二、维也纳会议 (二)维也纳会议三原则 均势原则、正统主义原则、补偿原则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四)会议的中心议题:波兰—萨克森问题
俄国:建立一个波兰王国,由沙皇亚力山大一世兼任波兰国王; 普鲁士:要求按照补偿原则,取得德意志境内萨克森的全部领土;
奥地利:企图意大利北部,同时反对俄、普的扩张企图;
英国:谋求海上的非均势和陆上均势; 法国:希望恢复正统统治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 扩张欲望强烈:想吞并萨克森; 主张严惩法国,排挤奥地利,夺得德意志霸权, 进而夺取中欧的霸权;因实力不足,只得向俄国 靠拢,支持俄吞并波兰的计划,以换取俄国对其 萨克森要求的支持。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法国外交代表:塔列朗
塔列朗,作为战败国的代表,巧妙地利用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和分
第二部分:维也纳会议的补充
一、“神圣同盟” 二、第二次巴黎和约、“四国同盟”与“欧洲协 调” 第三部分:维也纳会议(维也纳体系)的评价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第一部分:维也纳会议
一、维也纳会议的背景 (一)拿破仑帝国崩溃后出现的新的国际局势 1、俄国势力在反拿破仑战争中迅速崛起(波兰、德意志) 2、英国在战争期间大大巩固了海上和殖民霸权, 3、普奥的矛盾随着拿破仑帝国的崩溃又变得激烈起来,核 心矛盾仍然是争夺德意志进而争夺中欧霸权 4、被拿破仑推翻和征服的欧洲各国大小王室力图恢复昔日 的统治,但因力பைடு நூலகம்不足,所以分别依附于上述几个欧洲大国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维也纳体系主要由四个方面支撑:
第一,正统主义原则保护下的君主制度;
第二,俄国通过神圣同盟在欧洲大陆建立的优势; 第三,英国在大陆事务中的砝码作用; 第四,德意志的分裂局面和奥地利在德意志的领导地位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第三部分:维也纳会议(维也纳体系)的评价
维也纳会议是大国的分赃会议,是大国任意宰割弱小民 族的会议。会议自始至终是大国在争夺战利品,通过重新划 分欧洲地图的办法,把拿破仑失败以后的新的力量对比肯定 下来,建立新的国际关系体系即“维也纳体系”。
正统主义——塔列朗: 法国代表塔列朗提出的,法国 提出,恢复革命前各国君主的 正统地位和领土范围。 在这一点上,各国形成一致
补偿原则——波兰-萨克森问题
以维持均势为目的瓜分领土,尤其是 弱国领土。争夺的焦点是波兰和萨克 森问题。在这一点上,各国矛盾重重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三)会议的五大国和五巨头
英、俄、普、奥四国 → 英、俄、普、奥、法五国 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 英国外交大臣:卡斯尔累勋爵 奥地利首相:梅特涅 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 法国外交代表:塔列朗
(3)奥地利从意大利得到补偿。
这一妥协使俄的要求大部分得到满足,普的要求部分得到满足。大体维 持了英法所主张的势力均衡。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五)会议的总决议案——《最后议定书》
关于缔结总协定的争论:
俄 VS 英、奥 1815年6月《最后议定书》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最后议定书》内容 欧洲旧王朝普遍复辟 奥属尼德兰并入荷兰; 奥地利得到加里西亚并得到意大利 北部作为补偿; 意大利和德意志在政治上仍处于极 为分散和不统一的状态;
围绕“波兰—萨克森问题”,各大国展开激烈斗争,形成两个集团: 俄、普 VS 奥、英、法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关于波兰:华沙大公国的大部分领土组成波兰王国,成为俄国的附庸。奥继 续占有加里西亚地区,普获得波兹南和但泽;克拉科夫定为俄、普、奥三国 监护的永远自由、独立、中立的城市。 关于萨克森:萨克森王国北部约2/5的土地归普 关于补偿: (1)作为对俄国的补偿,俄占芬兰和比萨拉比亚; (2)作为对普鲁士的补偿,普得到莱茵省及易北河沿岸的一些要塞;
东欧的俄国与西欧的法国互相抗衡;中欧则由 德意志两强普奥互相牵制,并维持德意志的分裂 状态,使中欧成为东西欧中间的缓冲力量。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奥地利首相:梅特涅 ——会议中实际的主持人 利益诉求:俄普处于奥的东西两侧,奥要抑俄 消普。为避免东西两面夹攻,奥地利开始与战败 的法国接近。不主张过分削弱法国,同时也极力 争取英国的支持。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第一部分:维也纳会议
一、维也纳会议的背景
(二)第一次巴黎和约
会议性质——和会。拿破仑1814年第一次退位以后,法国 与第六次反法联盟国家签定了第一次巴黎和约
对法国的处置:第一次巴黎和约对法国相当宽容,尽管法 国在战争中失败,但作为欧洲大国地位依然保持着 召开维也纳会议,是第一次巴黎和约中提出来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