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论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及参考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课程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诗缘情2.发愤著书3.词别是一家4.尚巧贵妍5.文笔6.文以载道7.意、趣、神、色8.义理、考据、词章9.兴观群怨10.不平则鸣11.风骨12.《南词叙录》13.诗言志14.六观15.以禅喻诗16.幽情单绪17.诗大序18.“文气”说19.性灵说20.小说评点21.以意逆志22.吟咏情性23.别裁伪体24.《花部农谭》二、简答题:1.简述先秦儒家的主要文学观念。
2.简述《文心雕龙》中论“通变”的主要内容。
3.简述明代公安派的文学发展论。
4.简述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发达的原因。
5.简述明代前后七子的文学主张及创作理论。
6.简述桐城派文论的主要观点。
7.试列举汉代批评家的主要赋论观点,要求至少举出三家。
8.简述《文心雕龙》的基本思想。
9.试述孟子文艺观的主要理论主张。
10.简述白居易的诗歌理论主张。
11.简述明代小说批评发展的几个基本问题。
12.试述《文心雕龙》在古代文论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13.简述清代毛纶、毛宗岗父子对《三国演义》的评点。
14.简述先秦道家的主要文学观念。
15.简述清代浙西派和常州派的词论主张。
16.简述汤沈之争。
三、材料分析题:1.王国维《人间词话》(节选)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
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无我之境,人唯于静中得之。
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
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2.叶燮《原诗·内篇》(节选)诗始于《三百篇》,而规模体具于汉。
自是而魏,而六朝、三唐,历宋元明以下至昭代,上下三千余年间,诗之质文、体裁、格律、声调、辞句,递升降不同。
而要之,诗有源必有流,有本必达末;又有因流而溯源,循末以返本。
古代文论专业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1) 选择题第一章:先秦1、《尚书. 尧典》是上古流传下来的书,中国古代最早的文论资料。
“诗言志”是我国历代诗论的“开山的纲领”。
“志”本义指志向,但笼统的说它指人们的主观方面,包括思想感情在内。
所谓“诗言志”是要求诗人在在有了对现实的真情实感的前提下以抒情的笔触,反映激动过他的现实。
2、“思无邪”出自《诗经》,是孔子对《诗经》内容的概括,所谓“思无邪”就是“思想纯正”。
“思无邪”,具体的说就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不淫”、“不伤”即是要求“约之以礼”,做到“中和”。
孔子强调文学形式和内容并重的观点是:“文质彬彬”。
“辞达而已矣”是孔子对文学语言提出的标准。
3、“兴、观、群、怨”体现了孔子很重视文艺的社会作用。
“可以兴”,说明诗歌可以感动人、鼓舞人,具有艺术感染作用;“可以观”,说明诗歌可以“考见得失”,“观风俗之盛衰”,具有认识作用;“可以群”,说明诗歌可以交流思想感情,使人们互相切磋,达到团结的目的;艺术文学可以拉近心与心的距离。
“可以怨”,说明诗歌可以“怨刺上政”,对时事政治发表批评意见。
4、“兴、观、群、怨”出自《论语〃阳货》。
5、孔子的"诗可以兴"中的"兴",朱熹解释为( "感发志意"和"托物兴辞" )6、孔子在《论语〃八佾》中说:《韶》乐是( "尽美矣,又尽善也" )7、墨子反对艺术(歌舞)提倡非乐。
主张文学的实用依据是是“三表”,“何为三表?”——“一: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二: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三: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名之利”(意思是:要求根据古代圣王的实践经验,参酌当时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在“刑政”的实践中去检验,看它是否符号国家百姓人民的利益)。
“三表法”是墨子提出的“立言”之法。
他所说的“言”指广义的“文学”与“言谈”。
8、墨子的学说与儒家并称“显学”。
中国古代文论期末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选择题简答题材料分析1、以意逆志:这是孟子提出的一种理解诗的方法。
要求说诗者不要拘泥于个别字句的表面意义,而应当根据全篇去体会作者的意图,这样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
2、知人论世:孟子提出的文学批评的重要原则和方法。
指的是要正确理解作品的内容,必须对作者的生平思想及其所处时代有一定的认识。
3、司马迁“发愤著书说”:这是由司马迁提出的文学创作理论。
指痛苦和不幸可以激励创作者的志向,坚定他们“立言不朽”的决心,成为创作的动力。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是对孔子“诗可以怨”的具体发明,说明历史上有名的著述都是心有郁积,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成为传世的佳作。
这一思想对后世有深远影响,象韩愈的“不平则鸣”,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等一系列有关怨的诗论就受其影响。
)4、《诗大序》主要文学思想●诗乐舞与情志的关系:诗歌是人们内心的想法和情感的外观。
●关于诗的社会作用──讽谏说:一方面,强调诗歌的教化作用,一方面,认为诗歌应该对君上进行讽刺劝谏,以改良政治。
●诗六义的提出:将风、大小雅分为正、变。
正风正雅是西周王朝兴盛时的作品,变风变雅是西周王朝衰落之后的作品。
正变说反映了汉儒将作品与政治、社会历史紧密联系起来加以考察、阐释的批评方法。
(社会政治环境对诗人的感发作用。
)5、魏晋南北朝的主要作者及观点曹丕《典论·论文》:●反对好古贱今,批评当时“贵远贱近,向声背实”的不良倾向,以及文人相轻的不良风气,提出了“审己度人”的批评标准。
●鲜明地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主张。
曹丕的“气”一指作家的才情气质,二指与作家气质相通的作品的艺术风格。
●文体论,作家才能各有所偏,通才全才鲜有所见。
体裁不同,风格也不同。
●文学价值论:肯定文章有崇高的价值,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甚至比“立德”、“立功”有更重要的地位。
陆机《文赋》:●构思论。
构思前的准备:着重强调了玄览、虚静的精神状态和知识学问的丰富积累两方面的内容;构思活动的情状:想象活动;灵感在构思中的作用:陆机认识到灵感的作用,认为灵感非人力所能左右,而应顺乎自然。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资料,高分必备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资料,高分必备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导论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第一节上古歌谣第二节神话传说第二章《诗经》第一节《诗经》的来源、分类和流传第二节社会政治诗第三节情爱诗第四节史诗及其他第五节《诗经》的文学成就第三章先秦散文第一节历史散文第二节诸子散文第四章屈原和楚辞第一节楚辞的产生第二节屈原及其创作第三节《离骚》第四节屈原的其他作品第五节宋玉及其他楚辞作家第二编秦汉文学第一章秦汉散文第一节李斯与秦代散文第二节贾谊与西汉初期散文第三节刘向与西汉中后期散文第四节东汉散文第二章司马迁与汉代史传散文第一节司马迁及其《史记》写作第二节《史记》人物传记的文学成就第三节班固《汉书》及东汉其他历史散文第三章汉代辞赋第一节贾谊、枚乘与汉初辞赋创作的发展趋向第二节司马相如扬雄第三节西汉中后期其他辞赋作家及东汉辞赋的承变第四章汉代诗歌第一节乐府民歌第二节五言诗的起源第三节《古诗十九首》及其他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第一章建安风骨第一节曹操与曹丕第二节曹植第三节建安七子及蔡琰第二章正始之音第一节时代思潮与正始诗歌第二节阮籍诗第三节嵇康诗第三章两晋诗坛第一节太康诗风第二节左思与刘琨第三节游仙诗与玄言诗第四章杰出诗人陶渊明第一节陶渊明的生平及思想第二节陶渊明的诗歌第三节陶渊明的散文和辞赋第五章南北朝诗歌第一节南朝诗歌第二节北朝诗歌第三节南北朝乐府民歌第六章魏晋南北朝赋第一节建安赋作的繁荣第二节两晋赋坛的多样化倾向第三节精致化的南朝骈赋第四节北朝赋与庾信第七章魏晋南北朝散文第一节魏晋文章第二节南朝骈文第三节北朝散文第八章魏晋南北朝小说第一节魏晋南北朝小说创作的繁荣第二节志怪小说与《搜神记》第三节志人小说与《世说新语》第九章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第一节《典论?论文》与《文赋》第二节刘勰《文心雕龙》第三节钟嵘《诗品》及其他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第一章隋代文学与初唐诗歌第一节隋代文学第二节贞观诗坛与“初唐四杰”第三节杜审言与沈、宋第四节陈子昂与张若虚等第二章盛唐诗歌第一节王维、孟浩然等山水诗人第二节王翰、王昌龄、崔颢等豪侠诗人第三节高适、岑参等边塞诗人第三章李白第一节李白的生平和思想性格第二节李白的乐府歌行第三节李白的绝句第四节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及影响第四章杜甫第一节杜甫的生平和思想第二节杜诗的“诗史”性质及写实手法第三节杜诗的沉郁顿挫和律体成就第四节杜诗的集大成和对后世的影响第五章大历诗坛第一节韦应物与刘长卿第二节大历十才子第三节顾况、李益第六章中唐诗歌第一节白居易、元稹等人第二节韩愈、孟郊第三节李贺第四节刘禹锡、柳宗元第七章李商隐与晚唐诗歌第一节李商隐第二节杜牧、许浑导论我国古代文学史中的人文精神的几种主要表现:一.我国文学中的乡国情怀:1、在我国的诗文里,对于故乡、故国的思念是一个永恒的主题.2、与乡土相联的,是对于国家的思念.君与国家,在古代文人那里,是一致的;至近代,此种精神由忠君报国而转向追求国家的自立自强.3、乡国的情怀的泛化,是对于山川之美的描写与赞颂.二.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亲情主题.1、爱情.可分为来自民间和受民间作品影响的一系和文人作品的一系.来自民间的一系:表现出更为充分的人性特点.从《诗》开始到乐府民歌,所表现的男女之爱很少受到礼的约束,表现更为热烈执著、更带野性色彩.文人的描写爱情之作:表现得较为复杂.含蓄了、深化了、带有理想的色彩(白朴《墙头马上》、加进悲剧色彩(《会真记》、《长恨歌》、董解元《西厢记》、王实甫《西厢记》、《长生殿》、《牡丹亭》、《红楼梦》)2、友情.视朋友如兄弟,这是我国思想传统里的一种认识.交友不因贵贱而阻隔,不以利而以义,守之以信,忠之以言.三.我国文学中的人生感悟主题1、对于生命虽短促而宇宙却永恒的感悟.对于历史、人生的思索,实际是对于生命永恒的向往,是珍视生命热爱生命的一种独特的表现方式.2、对于人生的感悟主题,还表现为对于现实人生的反思,往往交叉着宗教理路,劝善惩恶,提出人生的归宿问题.在小说、戏剧中表现得更为突出.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特征:1、抒情传统是我国文学的重要特色,但无论是抒情文体还是叙事文体,都有明显的抒情特色.陆机《文赋》“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李白《金乡送韦八之西京》:“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诗化世界的认知方式,因此在表诉上就常常着重于内心感情的抒发而不是着重与外物的描写.从古诗十九首开始的内心世界的展示,深远地影响了我国诗歌的发展.2、我国各体文学虽式样各异,但有一点相通,那就是重视意境的创造.《牡丹亭.惊梦》:“原来姹紫嫣红开篇,似这般都付予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心境与物镜融合无间.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第一节上古歌谣1.“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弹歌》出自《吴越春秋》;葛天氏之乐和《候人歌》出自《吕氏春秋》.2上古歌谣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原始歌舞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最初的歌舞往往就是他们日常生活情状的重演或是庆祝、祭典活动本身.初民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3原始歌舞诗、乐、舞合一的综合性.歌唱和舞蹈是初民天然的表现和抒情方式.初民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第二节神话传说保存神话较多的材料《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神话的性质特征:1.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2.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3.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社会)并征服自然(社会)的愿望.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做出符合实际的解释之时代的产物.神话的劳动起源说.神话的宗教起源说.劳动起源说认为神话伴随着初民的劳动生活而产生,宗教起源说指实为神话产生于初民的宗教活动.劳动起源说:神话的内容总是反映着劳动生活,初民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与漫长时期的劳动生活有直接关系,劳动生活是神话得以产生的最根本条件.宗教起源说:初民的敬畏和崇拜观念,产生于他们对生活经验的最初思考,这便是最初的宗教观念.当他们从崇拜敬畏,变而为企图解释和支配自然力时,神话也就产生了.神话的产生与原始宗教有极大联系.神话与传说的区别.一.一般说来,神话的产生要比传说早;二.神话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三.神话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的神异色彩,传说则内含着人间的行为准则. 四.实际上,每一个神话系统中往往都是神话和传说交织并存的.我国神话的主要特征①中国神话的特征一.紧紧地围绕着人的生存这个主题;二.神话中的英雄人物都充满着激扬的斗志、神异的能力和英雄气概;三.熔铸着浓烈的情感,塑造了鲜明的形象,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四.神话是一种集体创作,在流传过程中不断丰富、不断变化和成型.②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一.神话的艺术规则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神话所开创的为人生的主题,事实上成了我国文学发展的主流.神话富于情感、富于形象、富于想象的特征,也影响着后世文学的发展.二.成为后世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的题材源泉.第二章《诗经》1《诗经》内容上分1.祭祀诗全部收在三“颂”之中《维天之命》、《武》、《载芟》《閟宫》2.颂赞诗“大雅”中的《生民》、《公刘》、《帛系》、《皇矣》、《大明》3.怨刺诗《民劳》、《桑柔》、《节南山》、《小弁》)、《北山》等;4.婚恋诗《关雎》、《蒹葭》、《月出》、《采葛》)、《静女》、《野有蔓草》5.征役诗《载驰》、《采薇》、《无衣》(看书P34-50)第一节《诗经》的来源、分类和流传1.《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西周初到春秋中叶诗歌305篇.包括国风、小雅、大雅、颂.笙诗6篇不在305之数.2.《诗经》的收集和编定①采诗说.②献诗说.③删诗说.风、雅、颂的分类依据及其意义.以音乐的不同作分类依据.风,指各地不同的音乐. 雅,正声,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又缘于音乐的不同分为大雅、小雅.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3.《诗经》的流传《诗经》在先秦时代的三个作用一是在祭祀、宴享时奏唱,二是作为外交场合言谈应对的辞令,三是作为教育的课本.《诗经》的流传秦火后遭焚,靠学者记诵保全.汉传授《诗经》有鲁、齐、韩、毛四家.汉代经学兴,为五经之一.东汉末,郑玄为毛诗作笺,随郑学大昌,毛诗独行,余三家诗亡.今日所见《诗经》即毛诗.第二节社会政治诗1.下层人民抨击政治的诗:①对统治者的讽刺和对治国政策的批评.a.揭露宫闱丑行,如《邶风.新台》.b.批判贵族统治者荒淫无耻,如《鄘风.相鼠》.②反映繁重徭役带来的苦难,抒发愤怨情绪.a.如《邶风.击鼓》、《王风. 君子于役》,徭役使夫妻生离.b.如《魏风.涉岵》,繁重徭役造成不人道结局.c.如《豳风.东山》,征夫对徭役的痛苦体验.③对剥削不满.如《魏风.伐檀》《魏风.硕鼠》2.官吏对政治表达不满的诗:①从自身的体会入笔,抱怨劳逸不均.如《邶风.北门》;②《小雅》、《大雅》中有一些诗作,或发抒忧国忧民的心情,或直斥高层统治者的昏庸无道.如《小雅.正月》;3.抒发生活郁懑和人生忧伤的诗:①《桧风.隰有苌楚》比衬隐托出人有知有识所以多有生存的苦闷.②《魏风.园有桃》表达了“士”的人生悲哀,抒发了不被理解的苦恼.③《王风.黍离》,是东周大夫悲叹西周沦亡之作,这诗的家国哀思,对后代文学有极其深远的影响.4.称颂执政者的诗:赞美尽瘁为公的执政者.如《召南.甘棠》是人民歌颂、怀念召公的作品,《卫风.淇奥》赞美卫武公德美才俊.第三节情爱诗1.歌咏美丽的爱情.如《郑风.溱洧》写男女自由表达爱情;①表白男女的悦慕,直率、大胆而浪漫.如《召南.摽有梅》,这是一位待嫁女子的咏唱,把女子焦急待嫁的心情毫无掩饰的展露出来.②表现为温文典雅.如《邶风.静女》,以馈赠信物抒写纯真的爱情,娴雅美好.2.抒写婚姻生活.如《周南.桃夭》写女子的出嫁,《郑风.女曰鸡鸣》写夫妇间缠绵的情爱,《郑风.风雨》写夫妇久别重逢.3.反映某些相关社会问题.①反映爱情同礼教、社会舆论的矛盾.如《郑风.将仲子》女畏人言.②关于弃妇的问题.如《卫风.氓》控诉丈夫始乱终弃的行径.第四节史诗及其他1.史诗最著名的五篇周人史诗:《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2.《大雅》的五篇史诗叙述了自周人始祖后稷出世直到武王灭商的一些史迹和传说.1.有选择地描绘具体的事件,从而歌颂先祖的功勋,抒发了周民对先王的崇敬和爱戴之情.2.周人史诗还有先祖神化的记述.3.总结历史教训,提出治国思想.3.《七月》的内容梗概.叙说农夫一年四季无休无止的辛苦劳作,共八章,大体依照春耕、蚕桑、收割等事的次第,按月歌唱,平铺直叙各种劳作,反映农夫衣食住行的情况,有较大史料价值.4.《芣苢》的艺术特点.以简练浅白的词语反复咏唱,各章之间只是更换了几个近义词,而能够引发丰富的联想,情韵悠长.第五节《诗经》的文学成就一.简析《诗经》抒情与写实相统一的特点《诗经》305篇,基本是抒情诗和叙事诗,而以抒情诗占多数,真实率直的抒情,和情感化的叙事,是《诗经》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个重要特点.1.所抒发的情感是真实的.比如社会政治诗,作者往往是从自己的视角出发,去感受生活、表达爱憎.2.抒发情感的方式是坦率的.表达相思,就直说“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关雎》). 抒发男女爱情坦言以陈,毫无掩饰.表达社会政治情感的诗作也是如此,如《秦风.黄鸟》抒发民众对秦穆公殉葬车氏三子的愤慨,反复咏唱:“彼苍者天!歼我良人”.3.叙事性的诗作中也饱含感情.如《七月》叙述农夫一年四季辛勤繁忙的劳作,内里却涌动着一股浓郁的不平之气.二.《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方法1.赋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手法.它可以是直接叙事,也可以是直接的刻画描写,还可以是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①.直接叙事的如:《七月》②.直接刻画描写如:《溱洧》先勾勒春日和煦的背景,继而特写一对恋人相约游玩的对话,最后又转向青年男女踏春游戏热闹场面的描写.③.直言其志和直抒胸臆,社会政治诗、情爱诗的大多数都是如此.2.比,一般说就是比喻.A.修辞意义上的手法,是《诗经》中用比最常见的一种情形,如《卫风.硕人》中连用六个比喻描摹卫庄公夫人庄姜的美丽.B.整首诗用比,如《魏风.硕鼠》用借喻手法,塑造完整的艺术形象.3.兴,就是起兴或发端,一般处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位置.①.兴与诗歌情思相关时,一般会起到烘托氛围或与诗歌意义发生某种联系的作用.如《关雎》的起兴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以此伏彼起的水鸟的和鸣,比喻青年男女的求偶.②.兴与诗歌情思不相关的,则往往是起到起韵的作用.如《唐风.山有枢》,起句“山有枢,隰有榆”同下面的内容没有任何意义关联,其作用只在起韵.三.《诗经》形式和语言方面的几个特点1.重章复沓的结构形式.所谓重章,并不是把完全相同的字句再罗列一遍,而是改变或替换一些字词后的复唱.①.词虽变而意义相同,如《关雎》的最后两章.《诗经》中这类同义复沓的重章之歌较多,其回环往复的咏唱,加强了抒情效果.②.改变字词后使诗章间形成意义上的层递关系,如《黍离》,清人方玉润赏评道:“三章只换六字,而一往情深,低徊无限”,就是指它层递深入的特点.这类诗在《诗经》中也有一定数量.2.《诗经》以四言为基本句式,但在四言的基本句型下,又参差变化,比较灵活,如《伐檀》“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这种不拘四言、长短自如的句式,有浓厚的民歌风味.3.节奏鲜明,音韵谐洽,有天然的音乐美感.4.语言很有特色.①词汇丰富;②双声叠韵的联绵词和叠字的大量运用,增加了诗歌的韵律美,细腻地传达出诗人曲折细微的情感和物象的活泼情状.③结合具体作品说明赋、比、兴的含义.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为“六诗”或“六义”.后人把赋、比、兴从“六诗”或“六义”中剥离出来,认定为《诗经》的表现方式.1.赋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手法.它可以是直接叙事,也可以是直接的刻画描写,还可以是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A.直接叙事的,如:大部分《颂》诗,《大雅》中的史诗,《小雅》中的宴饮诗,以及《国风》中的《七月》、《氓》等等,往往在叙事中熔铸着情感,“叙物以言情”.B.直接刻画描写的,如《芣苢》、《十亩之间》,只是平实客观的描写场面或人物,而情感自然见出.又如:《溱洧》以春日为背景,继而特写一对恋人相约游玩的对话,最后又转向青年男女踏春游戏热闹场面的描写.从场外旁观的视角,客观记录所见,而温馨喜悦之情自然流出.C.直言其志和直抒胸臆,社会政治诗、情爱诗中的大多数都是如此.2.比,一般说就是比喻.A.修辞意义上的手法,是《诗经》中用比最常见的一种情形,如《卫风.硕人》中连用六个比喻描摹卫庄公夫人庄姜的美丽.B.另一种情形是整首诗用比,如《魏风.硕鼠》用借喻手法,塑造完整的艺术形象.3.兴,就是起兴或发端,一般处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位置.A.兴与诗歌情思相关时,一般会起到烘托氛围或与诗歌意义发生某种联系的作用.如《关雎》的起兴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以此伏彼起的水鸟的和鸣,比喻青年男女的求偶.这一类兴,都和比难以截然区分.B.兴与诗歌情思不相关的,则往往只是起到起韵的作用.如《唐风.山有枢》,起句“山有枢,隰有榆”同下面的内容没有任何意义关联,其作用只在起韵.赋、比、兴在理论上虽然可以区分为三种不同的表现手法,但在实际运用中往往交互出现,经常重叠.因此在批评实践中也不易区分.同一首诗,有人认为是赋,有人认为是比或兴.第三章先秦散文①春秋战国时期诸子散文繁荣的原因。
《古代文论》期末复习资料(必背)
《古代文论》期末参考资料(必背)一、孔子的“兴观群怨”答案一:(1)此说是在《论语•阳货》中提出的。
《论语•阳货》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主要是针对文学的社会功能而说的。
(2)这种说法是通过诗歌来表达情志以发挥其社会作用的概括论述,这也体现了他对诗歌艺术特征的认识。
(3)“兴”从作者而言,是指受外物触动而引发内在之情和创作之念;就读者而言,是指诗歌具有艺术感染力。
“观”从作者来说,就是要反映现实的真实;从读者来说,是要通过作品来认识社会的真实风貌。
“群”指诗歌具有团结群众和教育群众的作用。
“怨”既指怨刺上政,也包含一般的哀怨和讽谕和男女之间的情怨。
(4)孔子此说比较全面地总结了文学艺术的社会功能,对后世批评家论文学与社会的关系起到了奠基石的作用。
答案二:《论语·阳货》记载道:“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
”孔子对文学作品的美学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等乃至后来知识学习方面,都做了充分的肯定。
他的“兴观群怨”说对后来的诗学理论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1)“兴”是就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而言的,朱熹解释为“感发意志”,指诗歌的生动具体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奋,感情之波动,从吟诵、鉴赏诗歌中可以获得一种美的享受。
诗歌的这种美学作用,可以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艺术联想。
(2)“观”,是就文学作品的认识作用而言的,而孔子所说“观”比较侧重在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作用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感情心态。
观世与观志是读诗的两个重要方面。
他要求文艺能比较具体、比较确切的反映现实的真实状况,体现了孔子文艺思想中的现实主义特特征。
(3)“群”,是就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而言的。
《论语·集解》引孔安国云:“群居相切磋。
”朱熹在《四书集注》中说是“和而不流”。
《古代文论》复习
《古代文论》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庄子的)“虚静”说“虚静”说是中国古代有关创作构思的理论。
“虚静”,最早是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说法,庄子极大地发展了老子的“虚静”的学说,认为它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庄子·大宗师》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庄子的“坐忘”就是“虚静”,是要使人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
庄子认为虚静必须在“绝学弃智”的基础上方可达到,然而也只有达到虚静,才能对客观世界有最全面最深刻的认识,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才最为旺盛,才能创作出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作品。
庄子的“虚静”说对后世影响极大,后世的文学家和文学理论家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庄子的“虚静”说的影响。
2、(孔子的)“兴观群怨”说这是孔子在《论语·阳货》篇里提出来的关于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的说法。
《阳货》篇记载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兴,指诗歌具体安排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奋,可以使人从诗歌鉴赏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是指诗歌真实地反映社会政治和道德风尚状况,因而能让人从中观察出政治的得失和风俗的盛衰;群,则是人为诗歌可以有使人互相交流感情,加强团结的作用;怨;是指文学作品有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对后来的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和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3、(钟嵘的)“滋味”说这是南朝梁代著名的诗评家钟嵘最早在《诗品序》里提出的说法。
他说:“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会于流俗。
岂不以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耶!”他认为只有“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的作品,才能“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才是“诗之至也”,也才是有“滋味”的作品。
古代文论复习要点梳理
古代文论复习要点梳理先秦1、《尚书》诗言志2、儒家文学观孔子《论语》文艺与道德修养,政治外交活动的关系关于文学批评的标准文学的社会功用:兴观群怨文学的内容与形式之关系论雅乐与郑声孟子《孟子》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观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知言养气说荀子《乐论》“天行有常”的自然观对荀子文学思想的影响明道、言志、抒情相结合的文学观对文艺和政治关系的系统阐述3、道家文学观老子《道德经》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庄子《庄子》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文艺美学思想:无乐之乐解衣般礴言意之表虚静、物化、得意忘言的艺术创作论两汉1、司马迁文论对《离骚》的重要评论“发愤著书”说实录精神2、《毛诗大序》“发乎情,止乎礼义”讽谏说六义说情志统一说3、扬雄文论对屈原作品的评价:“过以浮”“蹈云天”诗人之赋丽以则,词人之赋丽以淫辞赋观4、班固文论对屈原作品的评论对《诗经》及汉乐府诗的评论5、王充《论衡》对谶纬神学思想的批判真善美相统一的文学观6、王逸《楚辞章句》称《离骚》为“经”对屈原及其作品的高度评价魏晋南北期1、曹丕《典论论文》作家的才能与文体的性质特点之关系:文非一体,鲜能备善强调作家个性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文以气为主对文章价值的崇高评价: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对前人文学批评态度的意见:文人相轻,暗于自见2、陆机《文赋》文学创作中艺术构思的重要性各类文体的特征及其艺术风格对文学创作中作品结构和布局方面的分析文学作品艺术美的五条标准:应、和、悲、雅、艳3、沈约《宋书谢灵运传》对晋宋以前文学发展进行了简单梳理,承认“变”的历史必然性、合理性4、刘勰《文心雕龙》对文学本质的看法:《原道》篇文学创作论:论文学创作的构思:《神思》篇论文学形象的艺术特征:《隐秀》篇论文学的风格:《体性》篇、《定势》篇、《才略》篇论文学作品的风骨美:《情采》篇、《风骨》篇论文学作品的写作技巧:《总术》篇、《情采》篇、《附会》篇、《熔裁》篇文学文体论:《明诗》至《书记》共20篇,论述了共34种不同的文体文学发展论:通变文学批评论:六观(位体、置辞、通变、奇正、事义、宫商)5、钱嫌《诗品》以“直寻”为核心的文艺美学思想:诗歌的本质是表现人的感情诗歌的创作以自然为最高美学原则以怨愤为主要内容的风骨论诗歌必须有使人产生美感的滋味对历代五言诗人的评价:风、骚传统(体系)准确把握诗人创作特点,作出全面、公允的评价6、萧统《文选序》沉思瀚藻7、萧绎《金楼子立言》阐述自己关于“文”的认识古之学者有二,今之学者有四:儒、学、文、笔8、颜之推《颜氏家训》调和南北文风“理致”“气调”“天才”“兴会”看重作家的人品,讲究道德修养隋唐五代1、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风骨论兴寄论2、王昌龄诗论风格上:格律说意境上:“三境”“三格”说3、李白诗论自然清新的诗歌主张以“清算”为核心的诗歌艺术美理想4、股瑞诗论以“兴象”为中心的文艺思想:诗歌应当有风骨诗歌应具备“神来、气来、情来”之妙诗歌构思要新颖、奇特、巧妙,并且具备自然的声律之美5、杜甫诗论文学应当揭露当权统治者的弊政,描写百姓的疾苦,以达到民请命为目的诗歌艺术美理想是肯定清新秀丽,而又更重壮阔豪迈6、皎然诗论境中含情,情由境发诗歌“取境”有难、易之分诗境与禅境合一7、刘禹锡《董氏武陵集纪》文章之蕴境生于象外8、韩愈诗文论文以明道“气盛言宜”论为陈言之务去“不平则鸣”论9、柳宗元文论文有二道观批判地对待古文重视作家的自身修养10、白居易诗论诗歌创作要有为而作,不是为艺术而艺术诗歌创作要起到“救济人病,裨补时阙”的积极社会作用美刺观提倡“直笔”“实录”11、司空图诗论思与境偕韵味说四外说宋金元1、欧阳修诗文论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诗穷而后工说诗歌意境理论2、苏轼诗文论论艺术创作中“知”与“能”的关系论艺术构思中“虚静”“物化”和“妙观逸想”论形象塑造的“随物赋形”和“传神”论“无法之法”论平淡的艺术意境3、黄庭坚诗文论肯定诗歌“刺世嫉邪”的怨刺作用夺胎换骨,点铁成金诗歌创作要有精博的学问为基础讲究严密的法度4、李清照《论词》勿“破碎”要有“铺叙”讲“故实”要求词的格调高雅、典重5、吕本中诗论“活法”“悟入”6、张戒《岁寒堂诗话》意味说去词去意8、朱臬诗文论文道一体论诗志合一论三变说“兴”与“涵咏”9、严羽诗论论“别材”“别趣”论“妙悟”论“以盛唐为法”10、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主张写诗必须要有真情实感崇尚清新自然之美崇尚雄浑、刚健的风骨之美11、张炎《词源》确立了“雅正”的审美标准提出了“清空”的审美要求提出了“意趣”的审美要求明代1、李梦阳诗论诗文之辨唐宋之辨2、谢榛诗论情、景体、志、气、韵四要素感兴3、王世贞诗文论诗文的核心是意:意的形成:自外而内,外界事物触发自内而外,作家感情借外物宣泄意的传达:法才气与格调相统一4、李贽文论童心说:天下之至文,未有出于童心焉者也以自然为美的创作思想:化工、传神5、袁宏道诗文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提倡文学创作的“真文学的可贵之处在于因时因事而“变”强调文学作品之“趣”讲究文学创作之“奇”求古人真诗清代1、金圣叹小说理论区分圣人作书与古人作书比较《史记》与《水浒传》重视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塑造2、李渔《闲情偶寄》结构第一:戒讽刺、立主脑、脱窠臼、密针线、减头绪、戒荒唐、审虚实词采第二:贵显浅、重机趣、戒浮泛、忌填塞重视戏剧的宾白语言:声务铿锵、语求肖似、词别繁减、字分南北、文贵洁净、意取尖新、少用方言、时防漏孔关于科浑语言的原则:戒淫亵、忌俗恶、重关系、贵自然戏剧的“格局”:非常重视开场、冲场,要求开场数语应“包括通篇”,而冲场则须“蕴酿全部”。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考试资料
论“言〃(简答)★
★
荀子论“言”:特别强调道,这是一种文以明道的主张。道的实际内容,就是所谓道义。他认为一切言论,但凡符合道的、宣扬道的,就是好的;但凡离开道的、违反道的,就是坏的;由于对道有不同的态度,所以可分成圣人之“言〃、君子之“言〃、小人之“言〃;
“言〃和政治有紧密的关系,不同的“言”对政治起不同的作用
22.王逸对于屈原作品的评价(简答)★★
王逸以儒家的经典为依据,论说屈原作品是如何符合经义的。“夫(离骚)之文,依托五经以立义焉。〃西汉中叶以后,儒家思想处
于总揽地位,经书成为衡量一切的最gao准则。班固依托经义来贬低屈原,王逸引经据典来还击,他在(楚辞章句序)中称(骚)为“经”,表现出对(骚)极端的推崇;对屈原作品的评价,“屈原之词,诚博远矣。自终没以来,名儒博达之士,著造辞赋,莫不拟则其仪表,祖式其榜样,取其要妙,窃其华藻"。
15.(毛诗序)内容(单项选择、填空、名词解释、简答)★★
(1)(毛诗序)主要内容:(毛诗序)吸取了传诗经生们的意见,阐说了诗歌的特征、内容、分类、表现方法和社会作用等,可以看作是先秦儒家诗论的总结。首先,它进一步说明了诗歌的言志抒情的特征和诗歌与音乐、舞蹈的相互关系。其次,(毛诗序)指出了诗歌音乐和时代政治的紧密关系,说明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作品,政治情况往往在音乐和诗的内容里反映出来。其三,在诗歌的分类与表现手法方面,(毛诗序)提出了“六义”说。
25.“文以气为主”
(名词解释)★★★
“文以气为主".曹丕所谓“气〃指作家的气质、个性,以及由此形成各自的独特的风格。因此,不同作家各有所长。但过分强调作家的材性,而不懂得作家的风格是社会实践和艺术修养的结果,观点不够全面
26.四丕(典论•文章)的文学主张(简答、
中国历代文论复习资料(word文档良心出品)
中国历代文论复习资料一、背诵并默写1、《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2、《典论·论文》:夫文本同而未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3、《文心·深思》: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
4、《戏为六绝句》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
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
未及前贤更勿疑,逮相祖述复先谁。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5、《与元九书》: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
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二、填空1、“诗言志”最早出现于【尚书·尧典】,朱自清称之为我国古代文论的“开山之纲领”2、孔子评价《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3、墨子立言著文的标准【言有三表】为原则,即:本、原、用。
4、荀子认为“辩”可以分为【小人之辨,士君子之辨,圣人之辨】5、毛诗序将音乐分为【治世之音,乱世之音,亡国之音】6、毛诗序认为《诗经》的功能【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7、《太史公自序》主要提出的文学观点【发愤著书】8、《楚辞章句序》的作者王逸认为《离骚》对屈原的作用是【上以讽谏,下以自慰】他批判班固,因为班固认为屈原是“露才扬己,华而不实”。
9、“建安七子”最早出自于曹丕的【《典论·论文》】10、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11、《文心·时序》的文学观【歌谣文理,与世推移,或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学随时代而发展。
古典文论复习资料
一、填空1、《毛诗序》是我国古代第一篇诗论,汉代毛亨著2、《尚书》诗言志朱自清认为是中国诗学的开山纲领3、《典论.论文》我国文学走向自觉的理论标志曹丕著4、陆机《文赋》中国古代的第一篇创作文论5、刘勰《文心雕龙》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文字理论专著六观法“体大而虑周”6、严羽《沧浪诗话》以禅喻诗是为系统的著作7、钟嵘《诗品》第一部诗歌批评专著,是一部评论五言诗的专著“思深而意远”8、三玄《周易》、《老子》即逍遥经、《庄子》即南华经9、皎然:取境刘禹锡境出于象外荀子:化性起伪10、司马迁发愤著书;金圣叹《六子才书》一庄二骚三史四杜五水浒六西厢1 、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他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2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许多伟人的事迹,概括出“发愤著书”说,这是一种进步的文学思想。
3 、《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而在批评黑暗现实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反映了儒家的文艺思想。
4 、陆机《文赋》把文体分为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
5 、钟嵘《诗品》把五言诗人分为两个大的系统,以《诗经》和《楚辞》分别为其源头,风、骚并举,探源溯流,评价极为深刻。
6 、韩愈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气盛言宜”之论,又继承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提出了“不平则鸣”论。
7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著名论断出自唐代的大诗人、文学理论批评家白居易的著名书信体论文《与元九书》。
8 、在《论词》中,李清照力主要严格区分诗与词的界限,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著名观点,这是比较符合诗词发展的实际情况的。
9 、张炎在《词源》里首先确定了“雅正”的审美标准,又提出了“清空”和“意趣”的审美要求,并分别列专节对二者进行了论述。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整理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整理第一章先秦文学理论(萌芽期)在先秦时期,儒家主张“政教”,道家则重视“审美”,而墨家则提出了“尚质”、“尚用”、“非乐”、“言有三表”的理论。
一、诗言志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诗言志,歌永言。
声依永,律和声。
”这段话概括了诗歌表达情感和意义的基本特征,同时也提出了诗歌教育的要求和理论。
这被认为是中国古代诗论的“开山之作”,对古代抒情诗的繁荣和叙事诗的不足发展产生了影响。
诗论注重表现“缘情、贵意、神韵、意境与诗言志的主张密切相关。
”二、___的文学思想___强调“诗教”为政治服务,他的文学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兴观群怨”说(即启发感染、认识社会、交流团结、抒怨预政)。
2、主张内容与形式统一——“先质后文”、“文质彬彬”。
3、重视“中和”之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4、提出文学批评的两个标准(思想、艺术)——“尽善尽美”。
三、___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这句话有三种不同的解释:一种是以自己的意愿来推测诗人的志向,另一种是以诗人的意愿来推测诗人的志向,还有一种是以整篇作品的意境来推测诗人的志向。
这个理论说明了___对诗歌艺术表现的特殊性、整体统一性和读者主体能动作用的认识。
此外,___还提出了“知人论世”和“知言养气”两个理论,前者是指向上与古人交朋友,颂古人的诗,读古人的书,后者是指了解言辞背后所隐藏的实质,以及内在修养的重要性。
四、______重视“言”的辨析和运用,将言语分为“圣人之言”、“君子之言”和“小人之言”。
他的文学思想基本内容包括“明道”、“征圣”和“宗经”,其中“明道”是核心。
此外,___还肯定了文艺娱乐作用的社会价值,重视乐教。
五、______的基本精神是“尚用”、“尚质”,他提出了“非乐”和“言有三表”的理论。
前者否定和反对音乐,而后者则强调以历史经验为依据,关心人民生活,考察社会现实,利于国计民生的政治功用。
古代文论复习资料
二、名词解释1、“发愤著书”:是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提出的。
意思是说:文学史上许多有生命力和审美价值的作品,都是作者抒写强烈情感与深广忧思的产物。
实际上要求作家直面惨淡的人生,抒写对现实的不平与忧愤,把著书立说、文学创作当作实现人生理想和自我情感表现的重要途径。
体现了对现实强烈的批判精神。
以历史经验为基础,本之于屈原,续加司马迁本人的切身体验,揭示了文学创作的一条重要规律。
对后世的文学理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2、以意逆志:是在《孟子·万章上》中提出的批评方法。
“意”是指诗人自己的见解,“志”是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旨。
用自己的见解去揣测诗人的意旨,主张通过对作品文本表层象征的“意”,去推求作品的深层意蕴和作者之志。
3、“知人论世”:是在《孟子·万章下》中提出的。
孟子要表达的意思是“交友之道”,与古人为友,须读懂他的作品,而欲理解作品,必须了解其作者,而欲了解其作者,又须站在其所处的时代的角度来立论,并且试图以平等的态度与古人交流对话,向古人学习美好的品德,以使自己的品德更高尚,这也是孟子所强调的“尚友”的根本。
4、知言养气:这是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提出来的,孟子认为作者首先应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才能有美而正的言辞。
这里的“养气”是指培养自己的高尚思想情操和道德品格。
“知言”是指对别人言辞的一种判断力。
“养气”了,才能“知言”,即知道如何写出好作品。
就特别强调作家要加强自己的人格修养,然后才能写出好的文学作品。
5、《毛诗序》:《毛诗序》是我国古代诗论的第一篇专论,相传是汉人毛苌所撰,它是综合了汉代学者关于先秦儒家和当时经师关于诗乐理论而写成的,提出了比较系统的儒家文论的若干理论原则,如诗歌的本质、诗歌的社会作用和诗歌的体裁以及表现手法等。
6、言不尽意:这是庄子在《天道》、《秋水》中提出的关于言、意、道关系的看法.。
庄子认为,言是不能完全表达意思的,即言不尽意。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期末复习要点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期末复习要点一、文论的起源和发展:1.文学批评的起源和发展:从《诗经》的评价到《左传》的叙事批评,展示了古代文学批评的雏形和发展轨迹。
2.文学批评的目的和意义:古代文学批评主要是为了修辞技巧的提高、发展文学的审美标准和传承优秀文学传统等。
二、古代文论家及其代表作:1.刘勰《文心雕龙》:主要包括文论概论、文体论、修辞论、文义论、评说论等内容。
强调“雕饰”修辞语言,重视形象和表达的精确性。
2.韩愈《韩文公论》:主张文学要追求真实性、发人深省,不同于追求艳丽的辞章,提倡以内容为主的文采。
3.欧阳修《五代诗论》:提出“人情之文章”的观点,主张文学要紧密结合人生,把握社会变迁和人情世故。
4.柳宗元《文心雕龙钞》:是对刘勰《文心雕龙》的扩充和解释,强调文学的精神内涵和意义。
三、文论的主要内容和特点:1.修辞论:主要讲述修辞技巧的运用、辞章的雕饰和修辞手法的分类等,如《文心雕龙》的篇章等。
2.文体论:讨论不同文学体裁的特点和要求,如《文心雕龙》的文体分类等。
3.诗歌批评:主要评述诗歌的内容、风格和艺术表现,如《五代诗论》对于五言绝句的评价等。
4.散文批评:关注散文的主题、结构和修辞手法,如《韩文公论》对于散文的论述等。
5.文章的修辞技巧:注重对修辞手法的应用和辞章的雕饰,如《文心雕龙》对于修辞方法的阐述等。
6.评说论:对文学作品的评价和评论,重视对作品内涵和艺术价值的分析,如《文心雕龙》的评说论等。
四、文论的影响和意义:1.对后世文学批评的影响:古代文论为后世文学批评提供了基础和范例,如现代的文化批评、修辞学等。
2.对古代文学创作的指导作用:古代文论通过提出文学创作的标准和要求,对古代文学创作的发展和提高起到了指导作用,如宋代构建的文人文化体系等。
3.对文学研究的启示和参考:古代文论通过对文学形式、内容和意义的探讨,为后世的文学研究提供了理论和方法,如中国现代文论研究等。
这些是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的一些重点内容和要点,通过复习和掌握这些内容,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论的起源、发展和意义,深入了解古代文论对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指导作用,以及对后世文学研究的影响和启示。
古代文论复习题及答案
古代文论复习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 古代文论中,______是文学创作的最高境界。
2. “文以载道”这一观点最早由______提出。
3. 古代文论家______认为,文学创作应该追求“意境”。
4.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______对诗歌与绘画关系的理解。
5. 古代文论中,______提出了“神韵”这一概念,强调诗歌的内在精神。
二、选择题1. 下列哪位文论家不是唐代的?A. 杜甫B. 王勃C. 韩愈D. 苏轼答案:D2. “文以气为主”这一观点是由哪位文论家提出的?A. 刘勰B. 钟嵘C. 王昌龄D. 刘禹锡答案:A3.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观点是由哪位文论家提出的?A. 王勃B. 韩愈C. 柳宗元D. 杜甫4. “诗言志”这一观点最早见于哪部著作?A. 《诗经》B. 《左传》C. 《史记》D. 《汉书》答案:A5. “意境”一词最早出现在哪位文论家的著作中?A. 钟嵘B. 王昌龄C. 刘勰D. 王维答案:D三、简答题1. 简述古代文论中“意境”的概念及其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2. 论述古代文论家如何理解诗歌与音乐的关系。
3. 描述古代文论中“神韵”与“形似”的区别及其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四、论述题1. 论述古代文论中“文以载道”与“文以气为主”两种观点的异同,并分析其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2. 以具体文论家为例,分析古代文论中对诗歌创作技巧的探讨,并阐述其对现代文学创作的意义。
答案:一、填空题1. 意境2. 韩愈3. 王昌龄5. 钟嵘二、选择题1. D2. A3. B4. A5. D三、简答题1. “意境”是古代文论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景象与情感的和谐统一,是作者情感与客观事物的有机结合。
在文学创作中,意境的营造能够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使读者在阅读时产生共鸣,达到情感上的交流。
2. 古代文论家普遍认为诗歌与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与音乐的节奏和旋律相呼应,能够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古代文论复习资料(整理版)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庄子的)“虚静”说“虚静”说是中国古代有关创作构思的理论。
“虚静”,最早是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说法,庄子极大地发展了老子的“虚静”的学说,认为它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庄子·大宗师》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庄子的“坐忘”就是“虚静”,是要使人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
庄子认为虚静必须在“绝学弃智”的基础上方可达到,然而也只有达到虚静,才能对客观世界有最全面最深刻的认识,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才最为旺盛,才能创作出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作品。
庄子的“虚静”说对后世影响极大,后世的文学家和文学理论家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庄子的“虚静”说的影响。
2.(孔子的)“兴观群怨”说这是孔子在《论语·阳货》篇里提出来的关于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的说法。
《阳货》篇记载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兴,指诗歌具体安排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愤,可以使人从诗歌鉴赏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是指诗歌真实地反映社会政治和道德风尚状况,因而能让人从中观察出政治的得失和风俗的盛衰;群,则是人为诗歌可以有使人互相交流感情,加强团结的作用;怨;是指文学作品有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对后来的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和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3.(孟子的)“知言养气”说这是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提出来的,篇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具有高尚道德品质而形成的一种崇高的精神气质蕴涵),才能有美而正的言辞。
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作家要加强自己的人格修养,然后才能写出好的文学作品。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绪论1系统性的文学批评专著: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皎然《诗试》、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叶燮《原诗》2诗话的源起,应以欧阳修的《六一诗话》为最早。
3萧统的《文选序》规定选文标准“事出于沈思,义归于翰藻。
”4重要的文学评点有毛宗岗的《三国演义》评点、张竹坡的《金瓶梅》评点和脂砚斋的《红楼梦》评点、金圣叹的《水浒传评点》。
第一章1“文学”一词,最早大约见于《论语·先进篇》,为孔门四教之一。
3“兴观群怨”。
(1)此说是在《论语·阳货》中提出的。
主要是针对文学的社会功能而说的。
(2)这种说法是通过诗歌来表达情志以发挥其社会作用的概括论述,这也体现了他对诗歌艺术特征的认识。
(3)“兴”从作者而言,是指受外物触动而引发内在之情和创作之念;就读者而言,是指诗歌具有艺术感染力。
“观”从作者来说,就是要反映现实的真实;从读者来说,是要通过作品来认识社会的真实风貌。
“群”指诗歌具有团结群众和教育群众的作用。
“怨”既指怨刺上政,也包含一般的哀怨和讽谕和男女之间的情怨。
(4)孔子此说比较全面地总结了文学艺术的社会功能,对后世批评家论文学与社会的关系起到了奠基石的作用。
3“思无邪”。
(1)“思无邪”三字原出《诗经·鲁颂·駉》,指牧马人放牧时专心致志的神态。
(2)孔子在《论语·为政》中用以评价《诗经》的特色,并赋予它政治与伦理的含义。
无邪即雅正的意思。
但孔子的“无邪”包容了《诗经》广泛的内容。
后世反而在理解时经常局限了孔子的本意。
(3)孔子是从文艺的社会功能出发,论诗和乐时把“思无邪”作为评价文学艺术的标准的。
4“以意逆志说”。
(1)此说是在《孟子·万章上》中提出的批评方法。
(2)“意”是指诗的表层意思,“志”是指深层情志。
主张通过对作品文本表层的象征的“意”,去推求作品的深层意蕴和作者之志。
(3)此说是与文学创作中的比兴手法相对应的批评方法,长期为后世批评家所遵用,并在鉴赏学中得以拓展其理论内涵。
古代文论复习
古代文论知识点1.诗言志被称为中国诗论的开山纲领。
2.《尚书·尧典》帝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3.《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4.《庄子·外物》: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妄言。
5.杨雄《法言·吾子》“诗人之赋丽以则(古诗之作,以发情止义为美),辞人之赋丽以淫(今赋之作,以形容过度为美)”。
6.王充《论衡》的主旨是疾虚妄,倡真实。
7.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悽怆。
8.李白: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
/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9.杜甫《戏为六绝句》:A: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B: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C:纵使卢王操翰墨,劣于汉魏近风骚。
龙文虎脊皆君驭,历块过都见尔曹。
D:才力应难夸数公,凡今谁是出群雄。
或看翡翠兰苕上,未掣鲸鱼碧海中。
E: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
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
F:未及前贤更勿疑,递相祖述复先谁。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10.钟嵘《诗品》的批评方法是定品第,溯流别。
11.《诗品·序》“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色。
”12.皎然《诗式》中的三境分别是物镜、情境、意境。
13.清代四大诗歌理论分别是王士禛的神韵说、沈德潜的格调说、袁枚的性灵说、翁方纲的肌理说。
14.明代的文学主张是文笔秦汉,诗必盛唐。
15.严复的翻译理论是信、达、雅。
16.小说的四种感染力分别是熏、浸、刺、提。
17.诗界革命的三要求分别是新意境、新语句、古风格。
选1.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
(热衷名利、情感真挚、要有阅历)”2.由梁启超发起的运动有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第一编先秦1.试析孔子“兴观群怨”说的内涵及其意义。
(1)“诗可以兴”:孔子重视诗对人们的感兴、启发作用。
(2)“诗可以观”:通过诗可以观察社会、了解社会,可以考察政治的好坏得失,可以懂得风俗的盛衰兴替。
(3)“诗可以群”:学诗可以使人们互相启发、互相砥砺,和睦相处而又不至于放荡。
(4)“诗可以怨”:诗可以用来批评政治,也就是肯定诗具有批评、讽刺的作用。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多方面地阐明了诗的社会作用,强调学诗的重要性。
2.孟子谈读书的“以意逆志”,交友的“知人论世”,对文学批评有什么启发?“以意逆志”即依据作品所包含的意义去推测作者的本意,只有这样才能确切地把握作品。
“知人论世”,孟子原是谈交友修身的道理的。
“知人论世”说具有文学批评的意义,即要求对作家作品的分析评论,必须联系作家的思想和生平,顾及作家全人、全部作品,并考察作家所处的时代社会环境。
3.举庄子一则论技艺的寓言,谈谈庄子思想对后世文艺创作理论的启示作用。
《庄子》中有不少善于技艺的寓言故事,本是用来比喻说明养生、修养的道理的,而从这些寓言中可以引申出关于文学创作的一些具体问题,关于文学理论批评的一些观点、方法。
(1)如“庖丁解牛”、《达生篇》讲到孔子见到一丈夫“蹈水如履平地”。
庄子指出庖丁之所以技艺通神是因为他“依乎天理”,“蹈水”丈夫之所以能如履平地是因为他“从水之道不为私焉”。
所谓“天理”、“水之道”,即是客观事物的规律,人们掌握了这一规律就能使技艺达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蹈水如履平地的化境。
这一境界看似神秘,实质上很有道理可循,对文艺创作很有启发。
(2)如“梓庆削”、“偻丈人承蜩”,强调要达到技艺的化境必须专心一致,全神贯注,郑重对待,严肃认真。
这对文学创作本身、对文学创作心理的研究都是很有启示意义的。
(3)如“解衣盘礴”这则寓言的内涵同样涉及到文艺创作心理学问题,对后世文艺创作也很有启发。
第二编两汉4.《毛诗序》怎样论述诗的情感特征及社会教化作用?(1)“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古代文论复习资料
第一、先秦时期:(一)先秦“诗言志”的提出最早见于《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朱自清在他的《〈诗言志辨〉序》中,认为这是中国历代诗论“开山的纲领”。
关于“诗言志”之“志”,“五四”以后在解释中一直存在着分歧。
朱自清认为“志”属志向怀抱,“诗言志”,即诗是抒发作者的志向怀抱的(朱自清《诗言志辨》);周作人则认为“诗言志”就是“言情”(周作人《中国新文学源流》);闻一多则通过对金文、甲骨文中“志”的本意,以及先秦古籍中“志”的用法的大量考证,指出早期的“志”包括着3种含意:①记事的,如《诗经》中的商《颂》及周《颂》;②记诵的;③由于早期的诗原于歌谣,因此“志”也即抒情的。
即“诗言志”之“志”,包括“志”(记诵)、“事”(记事)、“情”(抒情)三重含义(《闻一多全集?甲集?歌与诗》)。
一般出填空或者问答题,问答主要是联系后世来说。
(二)孔子《论语》是先秦文论重点。
主要应该掌握:1.确立了文学批评的标准,提出“思无邪”说;“思无邪”说:《论语?为政》篇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内容(歌词),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
因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但是注意,对于“思无邪”的解释,各家不一,一般不会出题。
2.论文学的社会作用,提出了“兴、观、群、怨”说;"兴、观、群、怨"说:中国古代文论的基本概念和术语。
其实质是对诗歌(包括乐、舞)社会功能的认识和概括,为孔子所提出。
《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中国古代文论是中国文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古代文学的创作理论、审美观念以及文学批评等方面内容。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回顾一些重要的古代文论观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
一、文言文的独特之处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主要表达方式,其独特之处在于其严谨、简练的语言风格。
古代文论家强调文言文的“典雅”和“正直”,认为其应该遵循一定的规范和准则。
例如,王守仁在《人间词话》中指出:“文者,言之端也,言者,志之表也。
”他认为文言文的目的是通过准确的言辞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二、古代文学的主题与意义古代文学的主题广泛而深刻,涉及到人生、道德、政治等方方面面。
在《史记》中,司马迁提出了“纪实”和“论述”两种不同的史书写方式。
他认为,通过史书的记载,人们可以了解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同时也可以从中得到一些有关人性和社会发展的启示。
三、古代文学的审美观念中国古代文论家对于文学的审美观念有着独特的见解。
他们注重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和思想深度,认为文学作品应该具有“内涵”和“外貌”两个方面的美。
例如,杜牧在《文赋》中提到:“文有内涵,文有外貌,文有深浅,文有大小。
”他认为文学作品应该既有内在的情感和思想,又要注重形式和艺术表达。
四、古代文学批评的方法与观点古代文学批评方法多种多样,其中最重要的有“词章”和“风雅”两种。
词章是指对文学作品的结构和组织进行批评,注重作品的逻辑性和条理性。
而风雅则注重作品的艺术性和美感,强调作品的诗意和音韵。
例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章法者,文之体也;风雅者,文之骨也。
”他认为,一个好的文学作品应该既有良好的结构,又要具备艺术上的美感。
五、中国古代文论的影响与传承中国古代文论对于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论家的观点和理论为后来的文学批评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例如,清代文学家纪晓岚在《石头记评点》中对《红楼梦》进行了深入的批评和分析,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论形成的文化背景:文论是思想史的分支。
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性,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
以文教化→文治文化;六经为理论依托。
礼乐制度,文官政治,政治理想,文德1、儒家文化:六经的作用;教化论、载道论(原道、弘道、载道);人格主义2、道、释两家主要影响文论中的“意境论”2、道家文化;超功利的艺术人格;言外之意自然真美;佛教文化;身外之真;妙悟;境界思维方式:1、以己度物的类比式思维;人与物;天与人;人与文;人与文论;物我同一的整体性思维和情景交融;直寻妙悟的直觉式思维“不是分析的而是直觉的”(刘若愚)“是意识性的而非思辨性的”(彭亚非)理论形态:散见于经史子书诗话、词话3、书信序跋4、小说(含戏剧)评点5、散见于诗、词、笔记、小说、戏剧、经传训估、艺人谚语中的文论6、专门性的论著7、诗选和批注8、诗纪事及词纪事老庄观点:老子:道法自然,无为而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有无相生,致虚守静。
庄子:朴素为美,法天贵真,言不尽意,得意忘言,虚而待物,唯道集虚道的三大特点:本源、无、自然(P38)自然真美——审美标准言不尽意——文学表达的可能性与程度虚静——创作心理状态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辨者不善。
世之所贵道者,书也。
书不过语。
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
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天道》)“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外物》)言――意――道,言不尽意,意外有道。
致虚极,守静笃”(《老子》)“涤除玄览”(《老子》)“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
”(《天道》)所谓“虚静”,就是要求主体排除一切杂念,弃绝一切感知,进入与“道”合一的精神境界,从内心深处把握天下万物的根本规律。
中国诗学的开山纲领:帝(舜)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中国古代最早的文学理论:1、诗歌(文艺)的教育作用2、诗乐舞三位一体3、“诗言志”《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诗以言志“《庄子·天下》:“《诗》以道志“《荀子·儒效》:“《诗》言是其志也“《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对“志”的含义的不同理解形成“诗言志”理论的两大支派:(1)论志派:志向怀抱,“与政治、教化分不开的”。
(2)情志并论派:志意和情感。
主流。
(一)孔子的文艺思想1、论文学的社会作用:兴观群怨(1)从人的立身、处世来讨论诗和礼乐。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不学诗,无以言。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感发意志、考见得失、联结精神、宣泄情感、认识世界采诗、献诗、观诗听政、称诗谕志、诗谏“《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是文学批评的标准:(1)思想内容:符合儒家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和审美标准(2)情感的艺术表达:符合“中和”之美。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3)文质彬彬和尽善尽美:论文学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 “《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论语·八佾》)孟子的文学思想:以意逆志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尧,则我既闻命矣。
《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大雅·北山》)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舜的父亲)之非臣,如何?”“以意逆志”即不拘泥于个别字句而误解诗的原意。
要通观全诗,以个人的切身体会(或通过揣摩作诗者的本义)以推求作者的本意。
(1)完整的诗篇;(2)作者的创作意图。
(3)具体方法:知人论世;建立在文本基础上的文学批评原则;与断章取义和过度诠释相对。
知人论世:《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 知人,即了解作者的思想、生活经历、成长过程和审美趣味;论世,即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社会生活、历史事件和写作背景等。
两汉文学:萌芽状态向自觉时代的过渡深受经学影响主要围绕对《诗经》、《楚辞》、汉赋的讨论展开以序文为主要形态诗大序的理论:毛诗首篇《关雎》题下的序文,思想源于《乐记》。
先秦两汉儒家诗论的总结。
我国古代诗论的第一篇专著。
言志与抒情;诗歌与社会;诗教;发乎情止乎礼义;赋比兴;变风变雅;美刺等观点,都作为理论核心支撑起儒家诗教。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继承了前人“诗言志”和诗、乐、舞三者密切结合的观点,而且进一步指出这三者的核心在于言志抒情。
物——心——声——音——乐志、情——言——诗——歌——舞诗歌的本质在于在于言志抒情,对文学艺术情感特性的重视,说明了人们对文学艺术的待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情”与“志”不能完全等同——“发乎情,止乎礼义”“止乎礼义”——儒家诗学的思想规范: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
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讽谏”和“教化”——对诗歌政治功用的强调: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使得中国文学艺术始终紧紧与政治教化绑在一起,形成了中华文艺的一大特征。
“风教”与“美刺”“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上以风化下”孔颖达《毛诗正义》:“微动若风,言出而过改,犹风行而草偃,故曰风。
”“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对诗歌形式特点的要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
诗可以怨——下以风刺上+止乎礼义+主文而谲谏——温柔敦厚的诗教“变风变雅”——诗歌创作与时代发展。
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也。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愤”:(1)怨愤的情绪(2)内心的郁结,心理受压抑而不得伸展的状态《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文学创作的心理机制,借著书立说纾解心理压力。
(1)“愤”是作家创作的心理动力,具有强大的心理能量。
自我表白、自我见证、自我确立的方式(2)“愤”的动力影响作品的品位与质量(3)“发愤著书”具有与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和中和之美完全不同的美学品格,从而赋予中国文学以强烈的批判精神和表现力度。
3、艺术特点:文约意丰,比兴传统4、讽谏作用:与谲谏不同的直谏魏晋文学:文论发展:高潮期(四个第一)文论形态:专论和专著、诗话文化背景:道学复兴——儒道兼综——三教合流;文的自觉:地位独立、体裁细分、自觉追求审美特质。
主要成就:1、作家论:才性论2、创作论:言意论、形神论、缘情说、心物交融说、动静相济说3、鉴赏论:鉴赏才性论、鉴赏方法论曹丕《典论·论文》:文章不朽说、文气说、文体论文气说:作家才性论、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清为阳刚之气,浊为阴柔之气。
其“文气”二分法,实际上开后世以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论文学风格的先河。
将“气”的概念引入文论之中,哲学之气——品人之气——文章之气与作家之气曹丕所说的“气”,是指表现在文学作品中作家的自然禀赋、个性气质,属于生理和心理范畴;曹丕论为文之气,尤其强调创作个性的独特性及不可改变性,认为文气的不同是因人的天赋禀性不同,因而无法以人力来改变,也无法通过人为的方式授受。
文体论:四科八体。
夫文本同而末异。
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文章不朽说:对国家社会、对作家个体人生的作用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对“立言”不朽的发展。
极力推崇的文章之中,包括了汉儒所轻视的辞赋、诗歌。
强调了文章的独立性,不必依傍人、势。
将文学不朽的价值落实到个体的生命与人格,表现出魏晋时代文人士大夫欲凭借文章以垂世不朽的强烈愿望陆机的《文赋》这是中国文学理论史上第一篇正式的完整的文学创作论。
第一篇创作心理专论。
以赋的形式论文学创作,这是一大创举。
三个核心概念:物(世界)、意(作家)、文(作品)创作过程就是:由物到意,世界→作家,是创作的发生阶段,也就是构思的过程。
情因物感,文以情生(“感物”与“缘情”)四要素:事物、情理、感遇、叹咏。
陆机把当时最重要的文体——诗歌的审美特征概括为“诗缘情而绮靡”,更成为千古名言,确立以情感为中心的诗歌观念。
“诗缘情”明确限定了探讨诗歌本源的意向,与“诗言志”探讨诗歌的“述志”的功能和“情动于中”的根据两方面内容有所不同。
志:作为欲表达的意向性内容,是内容的范畴,是明确的、定型的;情:是与动机相连的前在于表达的心理状态,是体验的范畴,是模糊的、不定型的。
文章的审美标准:审美标准:应、和、悲、雅、艳《文心雕龙》:其文学本质论的核心概念:道、圣、文“故文能宗经,体有六义∶一则情深而不诡,二则风清而不杂,三则事信而不诞,四则义贞而不回,五则体约而不芜,六则文丽而不淫。
1、文之枢纽:总论五篇: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是以论文必征于圣,窥圣必宗于经。
”“故论说辞序,则《易》统其首;诏策章奏,则《书》发其源;赋颂歌赞,则《诗》立其本;铭诔箴祝,则《礼》总其端;记传盟檄,则《春秋》为根:并穷高以树表,极远以启疆,所以百家腾跃,终入环内者也。
”刘勰的“原道”说穷根尽源地探索了文学乃至全部人文的深层本质,这就是,从终极意义上说,包括文学在内的所有人文,和天文、地文、以及宇宙万物之文一样,统统都是最深层的事物的本体大“道”之文,也就是“道”的具体表现形态。
关于《神思》的讨论:是《文心雕龙》的创作论之首,也是刘勰创作论之总纲。
“神思”就是创作时的思维活动,包括回忆、联想、分析、组合等等,即创作构思和艺术想象。
对神思在创作中的必要性,思维主体应具备的素质,文思的迟与速等问题有非常精彩的论述。
物——情——辞。
艺术构思的主要特点:神与物游艺术构思的良好精神状态:虚静思维主体应具备的素质和培养方法。
艺术构思的作用: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文学与时代时代发展关系:时运交移,质文代变,古今情理,如可言乎?昔在陶唐,德盛化钧,野老吐“何力”之谈,郊童含“不识”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