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罢凡勃伦《有闲阶级论》一书之笔记
有闲阶级论(译文经典)读后感
有闲阶级论(译文经典)读后感篇一有闲阶级论(译文经典)读后感嘿,朋友们!最近我读了一本叫《有闲阶级论》的书,这可真是让我大开了眼界!一开始,我抱着好奇的心翻开这本书,心里想着:“这能有啥特别的?”结果,越读越觉得有意思。
书里说的有闲阶级,也许在咱们平常人的眼里,就是那种天天啥也不干,光享受的人。
但读着读着,我觉得事情可能没那么简单。
作者的观点让我开始思考,我们生活中的很多现象是不是都跟这个有闲阶级有关系呢?比如说,现在大家都追求名牌、豪车,是不是就是一种为了显示自己属于有闲阶级的表现呢?我有时候就想,可能我们拼命工作赚钱,买那些贵得离谱的东西,只是为了让别人觉得我们很牛,其实自己累得要死。
这难道不可笑吗?还有啊,书里提到有闲阶级的一些消费行为其实是为了炫耀。
这让我想到了那些在社交媒体上晒各种奢侈品的人,他们真的快乐吗?还是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我觉得可能连他们自己都不清楚。
不过,我又在想,难道有闲阶级就一定不好吗?也许他们的存在也推动了一些经济的发展,创造了一些就业机会呢?哎呀,我也说不准。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自己的脑袋里像是装了一团乱麻,各种想法搅在一起。
但这也正是读书的乐趣所在,不是吗?篇二有闲阶级论(译文经典)读后感咱就说,《有闲阶级论》这本书,真的让我感触颇多!刚开始读的时候,我还没啥特别的感觉,不就是讲有闲阶级嘛,能有多深奥?可随着深入阅读,我发现自己大错特错!这书里描绘的有闲阶级的生活方式,简直让我目瞪口呆!他们那种为了显示身份和地位,无所不用其极的做法,真的让我忍不住吐槽。
就像买个包包,非得是那种贵得吓人,牌子响当当的,难道普通的包包就不能装东西啦?但反过来想想,也许正是因为有闲阶级的存在,时尚产业才能发展得如此红火。
那些设计师们绞尽脑汁地设计出各种新奇的款式,不也是为了满足他们的需求吗?这是不是也算是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呢?我觉得吧,可能还真有点道理。
还有啊,书里说有闲阶级的休闲活动也很讲究。
读《有闲阶级论》
读《有闲阶级论》南师大附小于江《有闲阶级论》的作者是美国人凡勃伦。
他生于1857年,是一位经济学巨匠,同时,他也是一个辛辣的社会批评家。
选择这本书既有逛书店时的机缘巧合,也有酒逢知己的一见如故。
从本书的副标题——“关于制度的经济研究”很容易被误认为这是一本枯燥无味艰深难懂的经济学学术著作,当然这种观点太想当然了,只要稍加认真地看下去几页,你就会发现,它简直是现代社会个人命运的寓言。
它深刻地揭露了“小年轻们”不断被批评不够努力,然而从早到晚忙碌之后依旧贫穷的深层次原因。
套用一句韩寒电影《后会无期》的台词——“听了许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此生。
”我们要理解凡勃伦,就要先理解“阶级”,这是一个很马列的词语,现在我们一般称之为“阶层”,但不管怎么说,它都是简单地将人群按照某些标准进行划分。
从书名上就能看出,凡勃伦显然在本书中将人群区分为了“有闲”和“无闲”两个阶级。
“闲”的意思就是空余的可供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并且,我们知道每天只有24小时,即1440分钟,又或86400秒,上限无法也不能被突破,所以,在有限的时间内,“闲”实际上指的是自由时间的所占比例。
于是,“有闲阶级”就是自由时间占比高的人群。
反之,“无闲阶级”就是占比低的人群。
那么,“制度”又是什么呢?孔子讲“父父子子,君君臣臣。
”这种纲常伦理就是制度。
公司内部组织架构也是制度。
全社会将人与人进行组织,再分工,这也是制度。
总之,制度就是怎么撮合一群人做事,将收益再分配的艺术。
当人们融入进制度,就像猴子占据猴山一样,由于所处的位置不同,收益也不同,通常,我们会认为所谓“收益”就是金钱。
其实,这种说法不准确,金钱的本质是时间的占有,它不过是时间的标记物而已。
举个例子,我们假设一个年轻人出了交通事故,丢了性命,那么,肇事一方要进行金钱赔偿。
我们都知道金钱买不来生命,由此可以看出,金钱不能等同于生命。
那么,赔偿的意义实际上就是补偿从这个年轻人现在的年龄到社会平均预期寿命之间,这段差额时间乘以社会平均工资的价值。
[有闲阶级论]
[有闲阶级论]读《有闲阶级论》有感经济管理学院会计专业古一彤 2019103231前一段时间,我读了制度经济学的奠基之作——《有闲阶级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伦所著。
就我之前的对经济学的浅薄的了解和这两年来对于西方经济学的学习,很多经济学家都是按照一个大的经济学假设和前提对经济现象进行分析,是用“经济”来分析“经济”。
诚然,用这种科学的方法进行数据采集,建模分析是很科学的,但是很多时候,建立的科学假设和大的前提会使经济学研究走入一定的误区,从而得出错误的结论。
因此,制度经济学才走上舞台。
这本《有闲阶级论》就是关于制度经济学的巨著。
解读一切经济现象的经济学大厦尽管乍看上去高深莫测,高不可攀,甚至令许多人深感不得其门而入,但深奥的经济问题大多基于几个基础性的学说,诸如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大卫李嘉图的劳动分工和凯恩斯的流动性理论等等。
《有闲阶级论》就是凡勃伦用自己独到的观点和多年的研究,来解释人类制度和经济学现象之间的奥妙关系。
本书作者通过研究制度的起源,观察社会上的经济现象,尤其是上册阶层的有闲特权和消费特征,来探讨制度和经济现象的关系。
书中对社会现象,消费行为,人类心理的剖析入木三分,阐明了习惯,文化和制度如何塑造人类行为,最终影响经济。
最终从有闲阶级的角度出发,告诉我们什么是经济人,什么是经济人的本质,社会为什么会产生有闲阶级,有闲本身的经济意义究竟是什么?书中首先大概叙述了阶级的产生。
告诉我们阶级的产生是任恩生活习惯演变的结果,是战争带来的附加产物,私有财产导致了只能分化和阶层,于是有闲阶级出现了。
尔后,坐着分析了有闲阶级和财产所有权是同时出现的。
并且深刻分析了炫耀性消费的心理。
这对研究现如今中国社会奢侈品消费具有重大的启发意义。
接着,坐着又从上流社会分析了他们究竟是怎样的有闲,从礼仪,教育,脑力劳动等等,分析了上层社会引以为傲的生活。
就如同一句老话,培养一个绅士,需要一代人。
然后,作者从有闲阶级进一步的发展来讲,衍生除了代理有闲和代理消费,就如用我们现在雇佣的保姆,或者尤其是上流社会明显带有奢侈标签的“管家”。
有闲才是真风流——读凡勃伦《有闲阶级论》有感
有闲才是真风流——读凡勃伦《有闲阶级论》有感第一篇:有闲才是真风流——读凡勃伦《有闲阶级论》有感有闲才是真风流你是上层人物吗?拿什么来证明你是上层人物呢?黄金还是钻戒?劳斯莱斯幻影还是湖滨别墅?劳力士还是路易斯威登?如果你认为这些俗物是你的品位表现,那么你就OUT了。
凡勃伦的《有闲阶级论》一书中,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消费时间,才是一个上流社会高端人物的品位体现:有闲才是真风流!经济学认为,消费才是生产和积累的目的和动机。
而这种动机的根基在于所有权的竞争,即竞争刺激产生社会结构的方方面面。
这种竞争对于人们的心理建构的是一种社会攀比,自己与他人相比,财富能否攀得高位,每个人都想在财富的积累中超过别人,但是不幸的是:欲壑难填。
当然还有其他动机,比如要求额外享受和安全需要,对成功的追求和对无效的厌恶也成为潜在的经济动机,然而促使人们积累财富的所有动机中,最重要的,无论是范围上还是程度上,就是金钱竞赛的动机。
在金钱竞赛下,会促使人们勤奋工作,节俭生活。
这种情况在下层阶级身上确实发生了。
在这一层级上的人们,生活所迫,劳动是其生存获得来源,他们对于金钱的追逐某种程度上只有通过克勤克俭的劳作,劳模是对他们的尊称。
但是在金钱的上层阶级,这种情况截然相反。
在这一阶级,金钱竞赛的附属要求最必要的一条原则就是:逃避劳动!在掠夺文化中,劳动与人们脑海中的懦弱和对主人的服从紧密联系。
这种传统中,劳动是卑贱的。
因此文化中,每个正常社会组成人员都会用“体面的生活环境”、免于“繁重体力劳动”满足和维持自己的自尊。
上层人物对粗鄙的体力劳动怀有本能的厌恶,所有具有精致品位的人都认为仆役从事的工作是一种“精神污染”,那些粗俗的生活环境、简陋的住宿条件、低贱的生产性职业都应该予以谴责。
从古到今,上层人士都认为有闲暇、从日常生活琐屑事物解脱出来是使生活有价值、变得高贵而又丰富多彩、拥有高尚品位的前提。
这种闲暇效用已经成为获取别人尊敬的参照物。
《有闲阶级论》读书笔记
《有闲阶级论》读书笔记凡勃仑·托尔斯坦(Veblen Thorstein.1857-1929年)是作为一个辛辣的社会批评家而为一般公众所知的。
他出生于威斯康星州的一个挪威移民的农业社区.从小他一直讲挪威语.直到十几岁才开始讲英语。
在卡尔顿学院.凡勃仑从师于约翰·贝茨·克拉克(John Bates Clark).他是当时新兴的新古典经济学派的一位一流的理论家.而后来凡勃仑正是对这一学派展开了最尖锐的抨击。
作为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一个研究生.凡勃仑从师于著名的哲学家查理斯·桑德斯·皮尔斯(Charles Sanders Peirce).他是实用主义学派的创始人.此学说后来经过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和约翰·杜威(John Dewey) 的努力而更加广为人知.在耶鲁大学.凡勃仑最终取得了哲学博士学位.并在威廉·格雷厄姆·萨姆纳(William Graham Sumner)指导下学习经济学.此人作为美国的一流“社会达尔文主义者”广为人知。
他这一风格的代表作是《有闲阶级论》一书。
但从职业上说.他是个经济学家.是政治经济学杂志的第一位主编.并在经济学的方法论问题上有广泛著述。
“物尽天择.适者生存”.这是人尽皆知的宇宙竞争法则.人类社会当然也如此。
1899年.42岁的凡勃仑出版了他第一部也是最著名的作品《有闲阶级论》。
当时正处于19世纪末期.即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的过渡时期.此时.新的社会规范尚未形成.社会生活的失范、无序随处可见。
而此时.斯宾塞提出了“社会达尔文主义(Social Darwinism)”.它认为社会也像个体一样.应被看作是以这样方式进化的有机体.富人之所以为富人.是因为他们才能出众;而穷人则是生存竞争中的“不适者”.因为他们技不如人.不应予以帮助.在生存竞争中.财富是成功的标志。
读凡勃伦的一个思考
《有闲阶级论》——读凡勃伦笔记金钱的生活水准题记:二十世纪初的西方经济学发展到臻熟的地步,每一个分支,都有一个马克思所谓的“庸俗经济学家”为之辩护。
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倍加推崇并对资本主义的分配理论作出系统分析讨论的约翰·贝茨·克拉克,也许不会想到自己的学生托斯丹·B·凡勃伦会以一篇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挞伐之作享誉后世。
之所以这样说,是由于,尽管在求学时,凡勃伦智慧的光芒已经开始显现。
但其本身特质已经环境造就了其与外界各个不如的禀性。
数次被执教大学摒之门外,无论从哪方面讲,都算不上是值得称耀的事,甚至可说是屈辱也不为过。
但正是这个与主流经济学格格不入的“偏门”才子,手执刀笔,一块块剜开沉寂在欣欣葱郁的经济之下的弊体病肉,并始终坚持自己的方向,开创了经济学的新的流派,制度经济学。
一,第五章金钱的生活水准的逻辑架构在前面的章节里,凡勃伦利用社会学、进化论、心理学等知识,对“有闲阶级”、“明显有闲”“明显消费”做了理论和事实的论述,接着凡勃伦自然而然过度到金钱的生活水准——消费的代名词。
1,生活水准源于于礼仪标准开篇中,凡勃伦指出“现代社会中的大部分人之所以要在消费上超过物质享受的需要程度(这里指的就是“明显消费”),其近因与其说是消费上的争雄斗富,不如说是出于一种愿望——想在消费财物的数量和等级方面达到习惯的礼仪标准。
2,礼仪标准具有伸缩性礼仪标准具有伸缩性,是指财物的增长,会使消费习惯在时间的浸染下进入另一种标准。
但是有一个惯式路径,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3,礼仪标准的制定礼仪标准制定是财物最为雄厚、社会地位最高的阶级制定。
因为礼仪标准具有荣誉性,就是具有被模仿性,模仿是由下而上的,所以最终的模仿目标就是社会中最高的阶级,也就是凡勃伦所说的“决定我们在消费上的礼仪标准的,是在荣誉上高于我们一等的那些人的习惯。
”不但如此,高一等的人还决定“正派的。
光荣的生活方式,并通过教导和示范来说明社会的改进方案。
【混作业】《有闲阶级论》读后感
[【混作业】《有闲阶级论》读后感]为了写作业那些腐朽的想法居然可以被我重复来重复去拖满了四千字~~~~~~~~~~杂书已经没精力看了,姐姐也注定江郎才尽,倒腾不出新东西了,【混作业】《有闲阶级论》读后感。
从有闲阶级谈到欲望都市摘要:现代社会注定是个在金钱文化下演化的社会了。
这个社会鼓励竞争、强求实效,不可避免地就会产生个人利益、社会阶层间的不同诉求。
本文就是想从凡勃伦笔下的上层社会出发,提供判断某种生活方式好坏的想法。
关键字:有闲阶级凡勃伦上流社会奢侈品一,一本书的冲击考虑到字数问题,我不知道我那些枯竭无力的想法能让这篇随笔拖多长,为了达到要求,安全起见,决定在《有闲阶级论》之前讲些我的某些想法,拔高点说就是世界观人生观的东西。
可能有人觉得这是本不怎么样的书,但放在特定语境下我就认为它是本好书。
评判一本书好坏,个人有个人的观点,但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对阅读者原有的思维方式、认识方式是否造成了冲击,或者说造成了多大的冲击。
举个例子来说,初中的时候我第一次在政治课上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当时绝对是震撼和崇敬的!这份震撼和崇敬不是来自于那位老师,那位可爱的“啊”老师每次课上总是口头禅式不停重复“啊~我们的祖国多么的伟大!”“啊~我们的历史多么的悠久!”“啊~我们的祖国是世界第三大的国家!啊~我们的土地多么辽阔!”。
当然,客观的说,在那个年代、在没有多少怀疑精神的初中生心中,这位老师满怀深情的感叹句确实播下了民族主义爱国主义的种子。
在我中学大学成长的几年里,反法反日的活动此起彼伏,总是有联合签名总是有青年游行,“愤青”也曾经是个很显牛逼的词汇。
那时不知道“爱国主义是邪恶的美德”,不知道“爱国主义是无赖最后的避难所”,因此虽然不见得主动参与过哪次活动,但每每反x反x的运动一热起来,心中那颗爱国主义的种子就顺势滋长一次。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曾经很多80后去美国驻华使馆示威游行,幼小的我当时在电视机前也是热血澎湃义愤填膺。
读书笔记10凡勃仑《有闲阶级论》
●有而不贪,闲能益智。
也许这是人类所要追求的目标,当社会大众为资源的浪费担心不已的时候,却又因为不自觉追求全球消费的一致性矛盾而急躁不安。
凡勃仑在书中指出,习俗,嫉妒,甚至迷信等等制度上非理性的力量对个体行为的影响远比传统经济学所假设的理性均衡机制来得大。
这种思维方式也许能为人类的危机提出别的解决办法。
如果能讲书中基于阶级对立所形成的歧视性放在全球范围内来思考,就很容易发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就像有闲阶级之于劳动阶级。
当国与国,之间竞相进行经济发展攀比时,其关系并不是稳定的和平关系而是动荡的主从关系。
这种压迫与对抗,对人心的影响对生存环境的影响将是很好的内省素材。
●工具的理性易达,道德的理性难守,光怪陆离现象的存在本身可以合理,但是我们有权不接受。
●人生中有四个既定事实:每个人以及爱的人都会死;追求按自己意愿营生的自由;最终孑然一身的孤独;以及人生并无显而易见意义可言。
爱的撕心裂肺?追求自我实现?赢得天下人的赞赏?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都只是挣不脱的执念而已。
有生就有死,有爱就有失,有自由就有恐惧,有成长就有分离,活一遭而已嘛,别太当回事。
●每一个群情激昂的舆论热点背后,都能隐隐看到一张媒体人冷厉漠然的脸,道德标签像传单一样被塞在手里,要么贴别人,要么被贴,看不懂,看不透,看不见。
●远离劳动不仅仅是一项尊贵或值得羡艳的行动,且在现实已成为具有身份地位的一个先决条件,在累计财富的早期阶段,对财产作为博取声誉基础的主张是及其天真及迫切的远离劳动是公认的财富的证据,也因此是社会地位的公认符号,而这相对财富羡艳度的主张带来对休闲更强烈的要求。
事件引起注意的特点,正是事件本身的特点,法规是依照人类天性中既定的法则来界定这项公认的财富的证据,并使之在人的思维习惯中定位为公认的财富的证据本身,在实质上就有令人羡艳和提升声望的作用,而与此同时,生产性劳动循着相同的程序便成为双重意义上毫无内涵的价值。
法规最终造成劳动在社会大众的眼中不光是有坏名声,而且就那些生而自由又高贵的人来说,是道德上的不可行,还有,劳动与有价值的生活是不兼容的。
《有闲阶级论》读书报告
《有闲阶级论》读书笔记《有闲阶级论》是我在经济思想史课堂上读的第8本书,这本书读上去让我感觉不一样的是,它并没有直接对一些经济现象和理论展开分析,而是从阶级入手,分析了“有闲阶级”这一特定群体的产生与特点,冷静客观的分析背后,更透露着作者对社会现实无情的揭穿与辛辣的讽刺。
这本书的作者凡勃仑是19~20世纪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之一,同时也是制度经济学的创始人。
凡勃仑一生的学习与发展经历可谓是坎坷,在大学期间,凡勃仑因为自己不修边幅的外表而被大学同学耻笑,毕业后许多学校也拒绝聘请他作老师,之后的凡勃仑一直处于失业状态,在19世纪末凡勃仑才获得芝加哥大学的讲师职位,开始从事与经济学有关的研究,但凡勃仑学习态度十分认真,19世纪90年代在许多经济学期刊上发表重要文章,同时也在1899年写成了这部著名的经济学著作《有闲阶级论》。
在《有闲阶级论》出版之前,经济学家们对肆意挥霍与奢华无度的方式熟视无睹,并把它们看作是一种正当的消费,而凡勃仑却清晰地看到了这一现象背后的本质,并在这一本书当中无情地揭示了出来,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因此这本书也被认为是凡勃仑和制度学派的代表作。
所谓“有闲阶级”,从字面上来理解就是有空闲时间的人,这样的人的特点是他们具有一定的资产,因此不需要拥有固定的职业,不需要从事生产性的劳动,平时的时间基本花费在娱乐上。
对于有限阶级,凡勃仑首先从他们的产生的根源开始分析,在遥远的野蛮时代,由于当时的社会还未出现分工,因此并不存在所谓的有限阶级;随着时间进入到了野蛮时代的末期,社会分工开始出现,社会当中的一小部分人脱离了社会生产活动,有闲阶级也就随之产生了,他们的职责是管理宗教、政治或者其它非生产性活动。
在其他人眼中,这一阶级的社会地位较高,属于社会中的上层阶级,在未开化时代的末期,出现了大量的有闲阶级,例如封建时期的日本和欧洲,有闲阶级与劳动阶级之间也开始出现不可逾越的鸿沟。
、有闲阶级与私有制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正因为私有制的存在,人们才开始对于个人财富展开激烈的追逐,人们对于财富的占有,不仅仅因为财富能够满足我们的个人需求,更重要的是拥有财富能够使我们更加“有面子”,在一定程度上,财富是社会地位的体现,同时拥有财富还可以获得别人的尊重与赞赏,正因为如此,才有如此多人在所拥有才满足了个人需求的时候,还在追求更多数量的财富。
《有闲阶级论》读后感精选10篇
《有闲阶级论》读后感精选10篇《有闲阶级论》是一本由[美国]凡勃伦 / Thorstein B. Veblen著作,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9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有闲阶级论》读后感(一):这个版本翻译得太差就理论来说good,作为译著来说,翻译得相当拗口,文章条理性太差,很多地方反反复复讲一件事,分几句话翻来拂去的说,相当倒胃口。
看着看着就好像在读文言文,不符合现代人的语言表达习惯,作为台湾译者,用这样精辟的理论译出这样的书简直就是糟蹋,和百度翻译没什么两样!!《有闲阶级论》读后感(二):读《有闲阶级论》有感《有闲阶级论》这本书的内容一如书名所指出的那样,是针对有闲阶级的存在而发。
作者通过研究制度的起源,观察社会上的经济现象,尤其是上层阶层的有闲特权与消费特征,来探讨制度与经济现象之间的奥妙关系。
书中对社会现象、消费行为、人类心理的剖析入木三分,阐明了习惯、文化和制度如何塑造人类行为,以及人类行为的变化怎样影响经济。
对于经济人与有闲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们其实也一直在探究。
在他们笔下,人类被描绘成一群理性化的人,在生存竞争中,有些人上升到峰顶,有些人下沉到谷底,成功者能充分享受他们的财富与闲暇,失败者因自己的无能而忍受贫穷,这都是十分合理的事情。
但凡勃伦却认为这种人类观没有多少道理,他在某种程度上否定将社会束缚在一起的力量是出于“理性自制力交互运作”,他更不认为闲暇本身比工作更为人所喜好。
凡勃伦在他的《有闲阶级论》(1899)中,标榜自己与正统经济学不同之处是要寻找和分析经济行动的非经济意义。
凡勃伦在书中力图用进化思想来研究现代经济生活。
他指出了炫耀消费行动的显功能和潜功能,分析了有闲阶级、企业营利者和机器操作者之间的矛盾冲突,希望出现工程师集团来管理社会。
他认为工业体制要求勤劳、合作、不断改进技术,而统治企业界人士却只追求利益和炫耀财富,这两者的矛盾限制了生产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
有闲阶级论读后感
有闲阶级论读后感《有闲阶级论》是法国社会学家维伦斯基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对欧洲社会进行深入研究后所著的一部社会学著作。
本书以“有闲阶级”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有闲阶级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通过对这部著作的阅读,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有闲阶级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以及其对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
在《有闲阶级论》中,维伦斯基首先对有闲阶级进行了界定,他认为有闲阶级是指那些不需要通过劳动来维持生计的人群,他们拥有充裕的时间和资源,可以从事各种文化、艺术、娱乐等活动。
维伦斯基指出,有闲阶级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是文化的传播者和创造者,还是社会变革的推动者。
有闲阶级的存在,使得社会更加多元化和丰富化,同时也为社会带来了新的思想和观念。
维伦斯基在书中还深入分析了有闲阶级对社会的影响。
他指出,有闲阶级的存在不仅丰富了社会文化生活,还为社会带来了新的理念和观念。
有闲阶级的审美观念和文化品味对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标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有闲阶级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个社会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
维伦斯基认为,有闲阶级的存在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通过阅读《有闲阶级论》,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有闲阶级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有闲阶级不仅是社会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引领者,还是社会发展的推动者。
他们的存在使得社会更加多元化和丰富化,同时也为社会带来了新的思想和观念。
因此,我们应该充分重视有闲阶级的作用和影响,为其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和资源支持,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在社会中的作用。
总的来说,阅读《有闲阶级论》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有闲阶级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以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有闲阶级不仅是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还为社会带来了新的思想和观念。
我们应该充分重视有闲阶级的作用和影响,为其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和资源支持,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在社会中的作用。
《有闲阶级论(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读书笔记模板
凡勃伦从文化思想习惯等心理学角度来阐释有闲制度的形成,重点“金钱的竞赛”“明显有闲”“明显消 费”“高级学识是金钱文化的一种表现”章节。
看完了。上次看见这么醍醐灌顶的话还是上次。
功利主义心理学分析与乐观主义目的论思维齐头并进,分析有闲阶级在历史中的源起(财产所有制)与变化 (掠夺阶段→和平阶段)、在社会中的表现(炫耀消费与明显有闲)与功能(满足个人心理、确立社会威望与掩 盖掠夺事实)。
我的粗浅理解,或者说不正确的理解,有闲阶级属于统治阶级,或者说属于有资金、权力,处于上层的阶级。
读书笔记
不是内容不行,是翻译的太差,建议大家看app里另外一个中英对照版本,读起来流程很多。
有闲阶级制度是足以造成下层阶级的保守性的,其方式是尽可能地剥夺后者的生活资料,使之消费缩减、精 力消耗到这样的地步,以致更无余力从事于学习和采纳新的思想习惯。
凡勃伦的经济学说在资产阶级经济学界曾经引起热烈的争论。
有闲阶级论(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 书)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精彩摘录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名著
因素
非歧视性
阶级
保守主义
价值
宗教信仰
பைடு நூலகம்丛书
生活
范围 金钱
利益
学术
文化
命运
残存
尚武精神
工业
遗风
内容摘要
本书的主旨在于讨论作为现代生活中一个经济因素的有闲阶级的地位和价值,但是要把讨论严格地限制在这 样标明的范围以内是办不到的。因此关于制度的起源和演进以及一般不列入经济学范围以内的一些社会生活特征, 这里也不得不给以相当的注意。
有闲阶级论读书笔记
有闲阶级论读书笔记一、书籍基本信息。
二、核心概念。
(一)有闲阶级。
1. 定义。
- 有闲阶级是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个特殊阶层。
他们拥有足够的财富,无需从事生产性劳动就能维持生计。
例如,在封建时期的贵族阶层,他们依靠土地的地租收入,过着悠闲的生活。
- 这个阶级的存在与社会的财富分配不均密切相关。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一些通过资本积累而富裕起来的人也构成了有闲阶级的一部分。
2. 特征。
- 炫耀性消费:有闲阶级热衷于通过消费昂贵的商品和服务来显示自己的财富和地位。
比如购买豪华的住宅、限量版的汽车、穿戴名牌服饰等。
他们的消费不是基于实际的需求,而是为了展示自己的优越地位。
- 炫耀性休闲:除了消费,他们还注重炫耀性休闲。
有闲阶级成员会花费大量时间从事一些非生产性的休闲活动,如参加高级社交聚会、打高尔夫球、狩猎等。
这些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实际的物质收益,而是为了向他人表明自己有足够的时间和财富可以挥霍。
(二)制度经济学。
1. 理论基础。
- 例如,在有闲阶级主导的社会中,关于财产继承的制度就对财富的集中和有闲阶级的延续起着关键作用。
如果财产继承制度偏向于长子继承制,那么家族的财富就会集中在少数人手中,有助于维持有闲阶级的地位。
2. 对传统经济学的批判。
- 传统经济学往往假设经济人是理性的、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个体,而凡勃伦认为这种假设忽略了社会制度和文化因素对人的经济行为的影响。
在有闲阶级的行为中,炫耀性消费和休闲并不是基于传统经济学意义上的理性计算,而是受到社会地位竞争和文化习俗的驱动。
三、书中主要观点。
(一)有闲阶级的产生与发展。
1. 起源。
- 有闲阶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部落时期。
在那个时候,部落中的勇士或首领通过掠夺其他部落的财富和劳动力,逐渐积累了剩余产品,从而能够脱离生产劳动,成为有闲阶级的雏形。
- 随着社会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进一步巩固了有闲阶级的地位。
在农业社会中,土地成为最重要的私有财产,拥有大量土地的地主阶级成为典型的有闲阶级,他们依靠农民的地租生活,无需亲自从事耕种等生产活动。
《有闲阶级论(译文经典)》读书笔记PPT模板思维导图下载
第十四章 作为金钱文化表达 的高等学识
译后记
感谢观看
读
书
笔
记
第一章 导言
第二章 金钱竞赛
第三章 炫耀性有闲
第四章 炫耀性消费
第五章 生活的金钱标准
第六章 品味的金钱准则
第七章 服饰——金钱文化的 表达
第八章 免除生产和保守主义
第九章 古老性格特征的保存
第十章 实力的现代留存
第十一章 对运气的信仰
第十二章 宗教仪式
第十三章 非不公性利益的留 存
《有闲阶级论(译文经 典)》
最新版读书笔记,下载可以直接修改
思维导图PPT模板
01 第一章 导言
目录
02 第二章 金钱竞赛
03 第三章 炫耀性有闲
04 第四章 炫耀性消费
05
第五章 生活的金钱标 准
06
第六章 品味的金钱准 则
目录
07 第七章 服饰——金 钱文化的表达
08
第八章 免除生产和保 守主义
09
第九章 古老性格特征 的保存
010
第十章 实力的现代留 存
011
第十一章 对运气的信 仰
012 第十二章 宗教仪式
目录
013 第十三章 非பைடு நூலகம்公性利 益的留存
015 译后记
014
第十四章 作为金钱文 化表达的高等学识
《有闲阶级论》为美国经济学家、制度经济学鼻祖凡勃伦的代表作之一,于1899年出版。通过讨论有闲阶 级的形成过程及其地位和价值,本书将社会学关注的焦点转移到“消费”之上,完成了里程碑式的研究,也奠定 了凡勃伦主要著作的理论基础。《有闲阶级论》对社会的辛辣批评在当时激起了轩然大波。一百多年后的今天, 它对我们理解时下的社会仍不失为绝佳参考。
凡勃伦有闲阶级论读后感
凡勃伦有闲阶级论读后感首先呢,凡勃伦提出的“有闲阶级”这个概念就很有趣。
他说的这个有闲阶级啊,可不是单纯指那些整天无所事事、游手好闲的人。
在他的理论里,有闲阶级是一种社会身份的象征,是那些通过炫耀性消费和不从事生产性劳动来显示自己地位的一群人。
这就好像我们身边有些人为了显示自己很有钱、很有地位,就去买超级贵的名牌包包或者豪车,哪怕他们可能并不需要这些东西来满足实际的生活需求。
比如说,一个小小的手包,价格却高得离谱,但是有些人就愿意花大价钱买下来,还整天拎着到处晃悠,这其实就是一种炫耀性消费。
就像在告诉别人:“看,我多有钱,我能买得起这么贵又不实用的东西。
”书里还提到了“代理消费”这个词,这也特别好玩。
就是说有闲阶级的人,他们不仅自己要进行炫耀性消费,还会让自己的家人、仆人们也参与进来。
比如说那些豪门阔太,给自己的宠物狗都穿上名牌衣服,住豪华的狗窝。
这狗窝的豪华程度啊,可能比好多普通人住的房子都要好。
这狗它又不懂什么名牌不名牌的,这完全就是阔太在通过狗来展示自己的财富和地位呀。
这种代理消费让我想起那些古代的贵族,他们出门的时候,身边的仆人都要穿着华丽的服饰,这些仆人就像是贵族财富和地位的“代言人”,通过他们的穿着打扮来显示主人的身份。
凡勃伦的理论也让我对社会上的一些职业有了新的认识。
像那些专门为富人提供奢侈品服务的职业,什么高级定制裁缝啦,私人飞机乘务员啦。
他们的存在不仅仅是因为有实际的服务需求,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有闲阶级需要通过这些专属的、昂贵的服务来和普通大众区分开来。
比如说高级定制裁缝做出来的衣服,可能和普通商场里卖的衣服在保暖、遮体这些基本功能上没什么太大区别,但是它贵在手工定制、限量版,而且背后有个大牌设计师的名字。
这就满足了有闲阶级炫耀性消费的心理。
不过呢,这本书也让我觉得有点无奈。
在现代社会,虽然我们一直倡导平等,但是这种有闲阶级的观念似乎还是深深地扎根在很多人的心里。
大家都在拼命地追求物质上的富裕和社会地位的提升,好像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和认可。
论凡勃伦1899《有闲阶级论》的结构与方法
论凡勃伦1899《有闲阶级论》的结构与方法摘要:通过对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制度经济学奠基人托斯丹▪邦德▪凡勃伦(Thorstein B Veblen,1857-1929年)于1899年出版的《有闲阶级论》的阅读,本文主要对全书的整体结构与分析方法做出了简单的概述,并阐述了对《有闲阶级论》这一经典经济学著作的心得体会及该书对当代经济的影响和指导意义。
关键字:有闲阶级明显有闲明显消费代理有闲一、引言托斯丹▪邦德▪凡勃伦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制度经济学奠基人,被誉为经济学界的梵高。
凡勃伦主要著作有《有闲阶级论》、《营利企业论》、《德帝国与产业革命》、《近代不在所有制与营利企业》。
其中《有闲阶级论》的出版表明其经济思想独树一帜,为凡勃伦赢得了巨大的声誉。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西方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得到极大的发展,社会欣欣向荣,但凡勃伦以天才的洞见,通过考察有闲阶级制度的形成及演变、有闲阶级的社会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有闲阶级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等,尖锐地批评以有闲阶级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社会,深刻揭露资本主义经济的深刻危机,并准确预测了资本主义国家必将发生一场经济大危机。
二、全书的整体结构美国原是资本主义发展比较晚的一个国家,但其在十九世纪末,发展速度非常快。
1894年,美国工业的发展速度已经超过了其他资本主义国家,跃居世界第一位。
在二十世纪初,美国已经变成了最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之一,与此同时,美国也成为了资本主义矛盾最深刻的国家,阶级斗争十分尖锐。
在社会阶级斗争日趋尖锐的情况下,一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深感到传统的辩护理论已经陈腐,不能适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和反对无产阶级斗争的需要,因此在二十世纪初,许多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积极寻找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新方法和新形式。
凡勃伦的经济学说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有闲阶级论》处处闪耀着凡勃伦作为经济学家和社会鞋架的博识与洞见。
他通过详尽观察有闲阶级对政治、战争、宗教、体育、艺术等职业的偏好,追古溯今,运用独特的社会心理视角,探寻人类社会分工的起源、阶层职业偏好的继承与沿袭、私有产权的形成等,通过剖析这些经济现象,深刻揭示有闲阶级的地位和价值,意在表明制度在经济分析和社会分析中的重要性。
凡勃伦有闲阶级论读后感
凡勃伦有闲阶级论读后感篇一凡勃伦有闲阶级论读后感哎呀,我最近读了这本《凡勃伦有闲阶级论》,那感受可真是复杂得很呢!一开始,我看着这书名,心里还犯嘀咕:“啥是有闲阶级啊?难道就是天天没事干的人?”结果读着读着,我发现这书里讲的东西可深了去了!凡勃伦说的有闲阶级,可不是简单的闲着没事。
可能在咱普通人眼里,闲着就是偷懒呗,但人家说的是一种社会现象,一种关于财富、地位和消费的复杂关系。
我就想,这难道不是在说现在那些到处炫富的人吗?也许是,也许不是。
书里提到的那些为了显示自己有地位而进行的各种奇葩消费,真是让我大开眼界。
比如说,买个超级贵但没啥实际用处的东西,就为了告诉别人“我有钱,我牛”。
这让我不禁反问自己:“我会不会也有这种虚荣的时候呢?” 我觉得可能在某些小事情上,我也会想要显摆一下。
然后我又想到了身边的一些人,他们好像也在不自觉地追求这种所谓的有闲阶级的生活方式。
比如说,非得买个大牌包包,哪怕自己的工资根本负担不起。
这到底是为啥呢?是社会的压力?还是自己内心的虚荣在作祟?不过,读着读着,我又有点迷糊了。
凡勃伦说的这些理论,真的能完全解释现实中的现象吗?我觉得可能还有很多其他的因素在起作用。
也许这就是社会的复杂性吧,哪能是一本书就能说清楚的呢!总之,读完这本书,我脑子乱乱的,有很多想法,也有很多疑问。
但不管怎么说,它让我开始思考一些以前从来没想过的问题,这一路读下来,也挺好!篇二凡勃伦有闲阶级论读后感嘿,朋友们!今天我要跟你们唠唠我读《凡勃伦有闲阶级论》的那些事儿。
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头还琢磨着:“这能有多深奥,能让我看出啥花样来?” 可谁能想到,越读我越觉得自己像是掉进了一个充满迷雾的大坑里。
凡勃伦所讲的有闲阶级,那可不是咱们平常理解的那种轻轻松松不用干活儿的人。
这简直就是一场关于面子、金钱和社会地位的大混战!你说那些人为了显示自己高贵,花大把大把的钱去买那些华而不实的东西,这不是傻吗?但仔细想想,也许他们觉得这样能让自己在别人眼里高人一等。
读凡勃伦《有闲阶级论》有感
读凡勃伦《有闲阶级论》有感一、简介凡勃伦和《有闲阶级论》凡勃伦是对传统经济学理论最尖锐、最诙谐的批判者之一。
他对传统理论的批判及其本人对经济学的积极贡献,都强调了社会制度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此外,凡勃伦将个体行为看成是习惯、嫉妒以及其他心理特性所激发的结果,而不是受理性与利己主义的驱动。
凡勃伦运用这些行为特性来诠释经济所经历的规律性变化。
凡勃伦的第一部著作使他一举成名。
《有闲阶级论》反对将消费视作实现人类幸福的一种手段的传统观点,同时他也驳斥了认为个体通过内省来决定他们消费不同商品所获取的幸福的观点。
凡勃伦发展了消费的文化理论,取代了这些观点。
习惯、风俗以及迷信的非理性都将决定人类的消费。
凡勃伦认为,消费的另一个重要目的是给他人留下印象。
凡勃伦称之为“炫耀性消费”。
然后他继续为这种现象提供历史性说明。
他论证了非生产性消费在早期掠夺性文化的情形下是人类威力与尊严的标志。
在较为现代的文化中,炫耀性消费包括各种炫耀——将贵重礼物送人、驾驶豪华赛车、举办奢侈的宴会等。
这些行为证明了一个人的财富及重要性。
即使在较低经济阶层的家庭中,也存在其中一个配偶呆在家里而不到市场上打工赚钱的现象,通过这一点也能证明炫耀性消费。
炫耀性消费学说破坏了传统的经济人的观点。
货币支出并不是因为它给个体消费者提供了效用,相反,炫耀性消费学说认为,消费者花钱是为了让他们的朋友及邻居嫉妒,以及跟上其朋友及邻居的消费水平。
这种分析形成了几个重要结论。
如果我买了豪华轿车是为了让我的邻居嫉妒,我的邻居为了赶上我也买了类似的轿车,我们谁也不比谁更富有。
我们双方都有更豪华的轿车,但我们都未能在对方面前炫耀自己,情况会比这更糟糕。
假如我的邻居为了让我嫉妒,买了一辆比我更豪华的轿车。
事情并未到此为止,我付出更高的代价购买了更加豪华的车型。
这个过程将无止境地持续下去,即我和我的邻居不断地购买更为豪华的轿车。
这个过程的结果是,我们双方的处境都将极度恶化——我们因为买了我们并不真正需要的东西而产生了大量的债务,我们卷入这场竞赛中,谁也未能取胜,这对我们双方的破坏性极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罢凡勃伦《有闲阶级论》一书之笔记
12110041042 12级旅游管理伍烨轩一个阶级的形成往往需要诸多条件,除了社会物质生产的大发展以及其衍生的相应的制度结构外,人类由来已久的习惯、本能也许也发挥着一定的效用。
但是因此却主观唯心地认为,一个阶级可以是由历史上形成的思想、本能、性格、习惯等的差异所产生的,不免有点失之偏颇。
本书中,凡勃伦认为,“有闲阶级制度”是从原始的野蛮部落发展到未开化的阶段这一转变中逐渐涌现的。
有闲阶级的产生最初表现在生产的业务分化上。
对此,笔者不敢苟同。
作为典型的庸俗经济学家,又是制度经济学的开山之祖,凡勃伦对于有闲阶级的产生原因,自然地归结为制度使然。
在他看来,制度是思想和习惯长期孕育的结果,思想和习惯又缘于人类本能,所以制度归根到底是受本能支配的。
有闲阶级的产生正是人类本能支配下的制度的产物。
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上看,凡勃伦的说法似乎沦为“意识决定上层建筑”的不伦不类,全然忽视物质生产的作用。
这一点也许正是考虑到为了维护其所依赖的资本主义制度————他作为一个资产阶级经济学“批评家”的角色下意图修补的制度。
然而,笔者以为,论证一个说法的合理性,在无法还原历史的情况下,逻辑上的贯通性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可解释性显得格外重要,这样说来,凡勃伦的说法确有其可取之处。
在此,先归纳出凡勃伦于《有闲阶级论》中各章的主要观点,如下:
在第一章《绪言》中,他指出,有闲阶级制度是从原始的野蛮部落发展到未开化的阶段这一转变中逐渐涌现的。
在原始的野蛮时代的爱好和平的生活习惯转向坚决好战的习惯以后,侵占与奴役就渐渐形成了,而侵占与奴役最直接的就造成了阶级区别。
在第二章《金钱的竞赛》中,他认为,有闲阶级与财产所有权同时产生。
财产私有制出现以后,人与人之间就发生了占有商品的竞赛。
占有财产并不是为了剥削别人,而仅仅是为了满足虚荣心和自尊心。
在第三章《明显有闲》中,他认为,占优势的阶级力图过有闲的生活,把参加劳动看作是有损体面的事情。
他们日常从事一些没有实际作用的脑力劳动,如学习礼仪,讲求修养等。
在第四章《明显消费》中,他认为,财产上占优势的阶级为炫耀自己的优越和荣誉而进行浪费性消费,并由此衍生了“代理有闲”和“代理消费”。
在第五章《金钱的生活水准》中,他指出,在竞赛心理和歧视性对比的指使下,有闲阶级总是不断提高金钱的消费水准,以适应荣誉准则。
在第六章《金钱的爱好准则》中,他说明了在财产私有的前提下,金钱财富成为了有闲阶级评判一切事物的唯一标准。
在第七章《服饰是金钱文化的一种表现》中,他指出,有闲阶级通过服饰的奢侈与不适用劳动的特点,来表现有闲和浪费性消费。
在第八章《工业的脱离与保守主义》中,他认为,当前的制度同工业发展已不相适应,但有闲阶级和贫困阶级由于远古残存的思想习惯而趋于保守,拒绝变革。
在第九章《古代遗风的保持》中,他指出,在遗传和自然淘汰下有闲阶级的性格特点以及这种性格与工业发展的适应性。
在第十章到第十四章中,凡勃伦分别从有闲阶级的尚武精神、信赖命运,宗教迷信,高级学识研究等方面论证,说明它们与金钱制度的相关性以及远古遗传性,进而否定它们与工业发展的联系。
事实上,凡勃伦所认为的有闲阶级具有两个非常明显的特征:“炫耀性消费”,并避免进行有用的“生产性劳动”。
生产与非生产是界定有闲与非有闲的标准,而对于财富的炫耀程
度即是衡量有闲的能力大小。
成为有闲阶级的前提是拥有能够满足避免生产性活动的浪费性消费的最小程度的能力,也就是说,金钱的拥有量是有闲阶级存在的基础。
在一定的财富的累积下,人们会因内在的远古遗传下来的侵占、竞赛心理而进行炫耀性消费,消费的唯一目的是为了获得荣誉与自尊心。
有趣的是,被定义为有闲阶级的那类人,为了进行较为成功的有闲炫耀,往往依托于一定的方式,也就是借以妇女为代表的包括仆役的次一级“代理有闲”人的明显有闲和明显消费来体现。
很显然,通过从属的妇女和仆役的有闲来反应其一家之主的有闲的方式要比有闲阶级自身进行礼仪与学识修养的训练好得多。
这种较为间接地有闲炫耀,当然要求代理有闲和代理消费的妇女和数量众多的仆役远离生产性活动,这样做的结果是,有闲被放射性地远距离传播了。
凡勃伦的高超之处在于,他能够通过对日常生活的仔细观察,把一般行为提炼到理论高度,并巧妙地论证他的观点。
他认为制服的产生是针对性的有闲炫耀,装饰品、豪华宴会、服饰以及对于住宅的设计和对特殊动物的驯化无一不展示着有闲阶级的金钱地位。
运动比赛的盛行,是有闲阶级对掠夺、好斗等远古遗传性格的复归。
高级学识亦是金钱文化的一种表现,有闲阶级青睐的往往是古典学,而对于实用知识避而远之。
凡勃伦尤其强调历史的联系性,无论是野蛮时代、未开化时代,还是手工业时代,亦或者是机器方法时代,一个阶段的人的行为似乎总能在前一个或者前几个时代找到根据,这便是古代遗风的保持。
我们似乎可以认为,凡勃伦是热衷于以“历史起源法”和“庸俗进化论”来解释有闲阶级的产生和发展的。
但是,众所周知,社会发展规律和生物进化规律所带来的绝不是单单的思想、习惯的沿袭,客观存在的变化下所引起的制度的变化往往会大幅度地改变以往面貌,在此情况下的有闲阶级,也早已不再是前一个或者前几个时代的有闲阶级了。
凡勃伦所阐述的有闲阶级论在制度经济学上也许臻于完美,但是我们实在不能忽视1900年以来的巨大变化。
在1899年《有闲阶级论》出版之后的一百多年里,后工业时代的发展让人们的思维有了极大的飞跃。
最简单的例子,妇女已经越来越不再是有闲和消费的代理人了,她们当中越来越多人投入进生产性活动中并以此为乐。
制服的意义已经远不是有闲的炫耀,更多的是便于生产与服务活动的管理。
运动竞赛的本质在于提升身体素质或者是宣传健康的理念。
当然,有闲阶级的两个基本特征,即炫耀性消费和避免生产性劳动,并未有根本的改变。
但是,似乎某些微小的变化已经开始。
需要说明的是,有闲是一个阶段性的状态,有闲并不是特定人的福利,而是人人都可以达到的一种体验。
就某一个个体而言,有闲与非有闲近乎各参其半,只是在时间的推移过程中,两者是交叉出现的。
现代的休闲活动,在某种程度上即是有闲的表现,稍有不同的是,现代的休闲活动范围广泛,其中,炫耀性消费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小,人们追求的更多是身心的双重放松。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有闲阶级在物质生产发展条件下应时而生,同时与时而变,逐渐发展成为今天的休闲阶级。
在此,我们必须向凡勃伦致以崇高的敬意,《有闲阶级论》一书中的许多观点在今天仍有其独特的价值,我们对于休闲的研究与界定,必是参照了他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