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工程概论
抗震工程概论(电子教案6)
第二部分 设计地震为了对结构进行抗震设计,必须进行结构地震反应分析,而要开展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则需要预估作用在结构上的地震动,即必须确定地震动输入。
确定一个工程场地的结构抗震设计中应采用的地震地面运动,就称为设计地震(A design earthquake is a specification of the seismic ground motion at a site used for the earthquake resistant design of a structure.)。
地震地面运动主要控制因素包括峰值加速度(速度、位移)、频谱。
设计地震可以是:⎪⎪⎩⎪⎪⎨⎧⎩⎨⎧⎩⎨⎧人工地震波实际地震记录加速度时程出)平均反应谱(由规范给分析给出)场地反应谱(由危险性反应谱 设计什么样的地震动是由结构地震反应分析方法确定的,而采用什么样的分析方法,则与结构的性质和重要程度以及地震环境有关。
当设计的地震动用于工程抗震设计(包括一般工程、特殊和重大工程等)时,规范平均反应谱—适用于一般工程;场地反应谱—适用于一般或较重要工程;加速度时程—适用于特殊或重大工程(如,核电站、大坝、大桥、超高层结构)。
各类工程对设计地震动参数的要求可见下表。
各类工程对设计地震动参数的要求 工 程一般房屋 超高层、储油罐地下埋置管线大跨度桥梁 核电站 要 求 峰值加速度a p反应谱S a 长周期反应谱S a 、S v 、S d 地下变形u 长周期反应谱桥墩差动 一组时程a (t )当前地震动的三种估计途径包括:① 通过地震烈度估计,再利用烈度I 与地震动的关系将烈度转换为地震动。
② 根据强震观测结果,寻求地震动与震级M 、震源特征、传播介质、场地影响的统计规律(衰减规律),然后直接用此衰减规律来估计地震动。
③ 通过震源机制理论分析,应用动力学原理,计算出地面附近的地震动。
第6章 地震危险性分析及地震安全性评价6.1地震危险性分析的定义地震危险性分析(Seismic hazard analysis):用概率统计方法评价在未来一定期限内某工程场地遭受不同地震作用的可能性。
1地震工程学概论(XXXX)
45
我国主要地震带分布图
46
4.目前的地震形势
地震的发生有间歇性,一段时间内发生较频繁,一段 时间内较平静,我国目前处于地震活跃期。
三、抗震减灾的的任务
47
结构工程师的任务: 1.对地震区域作抗震减灾规划; 2.对新建筑工程作抗震设计; 3.对已存在的工程结构作抗震鉴定、抗震加固。
抗震减灾工作应依法进行:
环太平洋地震带
42
2.我国是一个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
中国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是一个 震灾严重的国家。1900年以来,中国死于地震的人数达64万之 多,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4%;1949年以来,100多次破坏性 地震袭击了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涉及东部地区14 个省份,造成27万余人丧生,占全国各类灾害死亡人数的54%, 地震成灾面积达30多万平方公里,房屋倒塌达700万间。
地貌方面 生物方面
极端强风
台风、龙卷风
板块活动
地震、海啸、火山爆发
重力作用
泥石流、雪崩
与动物、微生物有关
蝗虫、白蚁等
虫害
細菌或病毒
疾病︰如伤寒、“非典”、 瘟疫
与植物有关
真菌
病害︰如小麦的铁锈病
数量激增
野草蔓延、赤潮 6
死亡2400人,经济损失94亿美元。
7
8
云林县六市中山国宝二期大楼座落在大智路上,为12层钢筋混凝 土住宅和商务混合大楼,其中二栋自楼梯间相接处分裂,东侧楼 6层以下全部塌陷,并向东侧倒在邻房4层楼公寓上。西侧楼5层 以下全部倒塌,并向西倾倒在另一栋大楼上,柱子间距介于8米 到10米,且柱子数量偏少。
汶川地震不属于深板块边界的效应,发生在 地壳脆-韧性转换带,震源深度为10~20千米, 因此破坏性巨大。
抗震工程概论(电子教案7)(优.选)
图 8.1 三种烈度关系示意图
2、与反应谱有关的几个参数
1)地震系数 k k = ap g
k—以重力加速度g为单位的地面运动峰值加速度,ap—地面运动峰值加速度。
2)动力系数 β β = Sa ap
β—以地面运动峰值加速度ap为单位的反应谱;Sa—加速度反应谱。
0 0.1Τg
5Τg
6.0 T(s)
图 8.3 地震影响系数 α 曲线(5%阻尼比)
其它阻尼比的地震影响系数 α 曲线可参见《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需要强调的是反应谱的特征周期Tg不是场地的特征周期,它综合了地震动特性和场地特 性的影响。 周期 T=0 点的 α 值可以用下式根据地震动力系数 β 的值确定:
4、设计用反应谱—地震影响系数 α 谱曲线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给出的设计地震动是用 α 曲线给出的,规范给出了对应于不同阻尼 比 ζ 的 α 谱曲线,当 ζ=0.05 时的 α 谱曲线如图 8.3 所示。
α α max
( ) Τg
0.9
α max
Τ
0.45αmax
[0.20.9-0.02(T-5Tg)] αmax
8.2 地震加速度时程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定:特别不规则的建筑,甲类建筑,超过一定高度范围的高层结构, 应采用时程分析法计算。下面介绍获得用于抗震验算的地震加速度时程的方法。
1、直接法
1)直接用已有的地震记录 有两种情况可以直接应用已有地震记录: ① 用实际场址处获得的地震记录; ② 选用与场地的震地质条件相同的地震记录,即要求:震级、震中距、震源深度、
F = mSa
用地震影响系数 α 表示最大地震作用:
地震概论整理
地震会考什么呢?不知道啊...那就打在下面的会考,没有看的不考吧!绪言:1.地震灾害具有频度高、强度大、分布广、震源浅、灾害重的特点。
2.地震学的应用:(1)地震观测是研究地球内部结构最基本的方法。
(2)利用地震波在不同岩层分界面上所产生的反射、折射或衍射来确定这些几何界面的几何关系,从而寻找地下的地质构造,特别是储油构造。
(3)地震波还可以用作传递信息的工具。
(4)科学家用地震波资料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用地震波探测地下矿产资源,并形成了一门应用科学——地震勘探。
(5)地震学者还在核爆监测及维护世界和平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地震学,即对地震的科学研究,与化学、物理学或地质学相比较是一个年轻的学科;然而在仅仅100年里,它在解释地震成因、地震波的性质、地震强度的显著变化以及整个地球的地震活动明显的分区特征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
地震学是探测地球内部的嘴有效的深部探测器。
近年来,通过地震波可以探测出地球内部岩石密度和刚度小到10%的变化,这些新研究进展大多依靠层析成像方法。
】第一章。
地震队人类社会的重大影响1.华县地震——有历史记载伤亡之最※损失巨大的原因:(1)震中区位于河谷盆地和冲积平原,松散沉积物厚,地下水位高,地基失效,黄土窑洞极易倒塌;且地震发生在午夜时分,人们丝毫没有准备。
(2)地震前两年关中地区大旱,岁荒粮歉,地震后完全丧失了抗御灾害的能力,疾病等次生灾害严重。
(3)位于华县地震极震区东西两端的是渭南和潼关两个黄土塬,在地震的触发和强烈振动作用下,造成沿黄土塬边缘发生了巨大的构造滑坡。
(4)黄土崩塌了窑洞造成伤亡。
(5)震中区的地裂缝吞噬民众。
(6)地裂缝、砂土液化和地下水系的破坏,使灾情进一步扩大,水灾、火灾等次生灾害严重,加上社会治安混乱,谣言四起,灾民惶惶不可终日。
2.海城地震——世界上唯一成功准确预报的主震型地震。
3.减轻震害措施(1)减轻震灾的工程性措施:①加强工程结构抗震设防,提高现有工程结构的抗震能力。
清华大学土木工程(土木系)考研 招生人数 参考书 报录比 复试分数线 考研真题 考研经验 招生简章
爱考机构考研-保研-考博高端辅导第一品牌土木工程系土木工程专业招生目录院系所、专业及研究方向招生人数考试科目备注003 土木工程系 4081400土木工程01结构工程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804结构力学(含动力学基础)复试时专业综合考试内容(两份试卷二选一):1 混凝土结构(含预应力混凝土)、钢结构(含钢结构稳定);2弹性力学(含有限元)02地下结构03岩土工程同上复试时专业综合考试内容:弹性力学(含有限元)04抗震抗爆工程05桥梁结构同上复试时专业综合考试内容:混凝土结构(含预应力混凝土)、钢结构(含钢结构稳定)06土木工程信息技术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805土木工程CAD技术基础复试时专业综合考试内容:计算机应用基础07土木工程材料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806物理化学复试时专业综合考试内容:胶凝材料与混凝土学081601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01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807大地测量复试时专业综合考试内容:测绘学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导航卫星系统;遥感082300交通运输工程01交通运输工程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808交通工程复试时专业综合考试内容:交通规划含交通经济学、交通流理论087100管理科学与工程01建设项目管理02房地产经济与管理03建筑施工技术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809工程经济学与项目管理概论复试时专业综合考试内容:房地产经济与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土木工程系土木工程专业简介一、适用学科、专业: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工学门类,学科代码:0814)含以下七个研究方向:结构工程岩土工程抗震抗爆工程地下结构桥梁结构土木工程材料土木工程信息技术二、学习年限培养计划一般按两到三年安排。
三、培养环节1、入学强化教育按学校《研究生两周专业强化教育计划》实施。
大工13秋《工程抗震》辅导资料九
大工13秋《工程抗震》辅导资料九一、地震影响地震作为一种自然灾害,会给人们带来极大的伤害和损失。
尤其是对于建筑工程来说,地震往往会造成严重的破坏和损失。
因此,计算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成为了工程抗震设计的重要一环。
二、工程抗震设计工程抗震设计是指针对地震作用,设计建筑结构的结构体系、构件及其连接部位的抗震能力。
其目的是要能够在强烈地震发生时,保持建筑物的安全稳定,减小人员伤亡以及减少财产损失。
2.1 抗震设计的原则抗震设计的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重要性等级的划分,区分出重要的建筑物和次要的建筑物,以便分别采取不同的抗震措施。
2.确定结构体系,按照结构体系进行布置和构造,考虑到建筑物的高度、形状和重量等因素。
3.设计建筑物的刚度和强度,确定建筑物的承载能力,以应对地震的作用。
4.考虑地基的稳定性,合理选取基础结构及其设备,保证建筑物能够承受地震冲击。
2.2 抗震设计的方法抗震设计的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选取合适的地震参数,包括地震动参数、地震烈度、设计基准地震位移以及地震作用合成方法等。
2.根据地震参数进行抗震计算,包括静力计算与动力计算两种方法。
3.采用试验方法和数值模拟方法,对设计方案进行检验和验证,确保抗震设计的可靠性。
三、抗震设计方案抗震设计方案是指按照抗震设计原则和方法,详细设计出的包括建筑结构体系、构件及其连接部位抗震设计的方案,其确定要参照建筑物的大小、性质、重要程度等因素进行确定。
3.1 建筑结构体系建筑结构体系主要包括筒体结构、框架结构、框剪墙结构、剪力墙结构、桁架结构等。
其中,筒体结构适合于大跨度和高层建筑,框架结构适用于较小型的大厦,剪力墙和框剪墙结构适用于中等高度的建筑物。
3.2 构件及其连接部位构件及其连接部位的设计要结合抗震设计原则进行考虑。
例如,在设计梁柱连接部位时,应该考虑到受力方向、结构刚度等因素。
在设计墙支撑结构时,要注意墙与柱、墙与梁之间的连接方式。
3.3 基础结构基础结构的设计是建筑抗震设计中的重要一环。
抗震工程概论1
抗震工程概论第1章绪论随着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快速积累,灾害的防治越来越受到重视。
灾害是指那些由于自然的、人为的或人与自然的原因,对人类的生存和社会发展造成损害的各种现象。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学部的重大工程灾害与防治论证报告中给出了灾害的一种更科学的定义:灾害是指自然环境或工程系统演变过程中失去固有平衡或稳定时造成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破坏或功能失效的突发事件。
联合国成立了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希望通过国际间的合作与努力,力求在十年中有效地降低和防治自然灾害。
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1990-2000)提供的资料表明:1963年至1992年的三十年内,全球自然灾害的受灾总人数30.08亿人,死亡总人数36万人,直接经济损失3400亿美元,其中地震引起的灾害占很大的比例。
1.1地震活动及其灾害近十年来,我国每年平均灾害损失近1600亿元,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3.8%,国民收入的30%。
这一比例是发达国家的十倍。
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20世纪全世界发生的七级以上的强震中,中国占35%,世界历史上一次地震中死亡人数最多的地震发生在我国(1556年明朝时陕西关中地震,死亡83万人),而现代死亡人数最多的两次地震也发生在我国(1920年宁夏海原8.5级大地震,死亡23万多人;1976年唐山7.8级大地震,死亡24万多人,直接经济损失97亿元)。
我国的绝大部分地区都受到地震的威胁,在全国450个城市中,位于地震区的占74.5%,28个百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中有85.7%位于地震区。
从二十世纪初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大陆7级以上地震活动经历了四个活跃期。
每个活跃期持续11至17年,平均发生15次左右7级以上大地震。
特别是在活跃期的最后阶段更容易发生较大的地震。
1988年以来,我国大陆进入了第五个地震活跃期,到现在已发生7级以上的地震八次。
世界范围三十年来的自然灾害经济损失统计资料表明,国民生产总值增加一倍,自然灾害损失增加三倍,随着经济的增长,自然灾害损失呈几何级数增长。
滞回曲线的主要特征
抗震工程概论教案 第 10 讲
受弯的混凝土构件出现裂纹后也会出现捏拢现象。
P
O
∆
图 10.23 滞回曲线形状—弓形
(3) 反 S 形 当钢筋混凝土构件中的剪应力较大,发生剪切破坏时,构件的滞回曲线呈反 S 形,如 图 10.24 所示。 曲线特点:与(2)相比,滞回曲线出现更长的滑移段,反映更多的滑移影响,曲线包围 的面积缩小,耗能能力降低。
其中系数 c 为常数,±号取值与速度方向相反。 摩擦阻尼发生在固体相互摩擦处,例如结构构件连接处、板墙连接处、螺栓、非结构构
件与结构连接处。摩擦阻尼是结构阻尼,在建筑总阻尼中占很大比例。
(2) 粘性阻尼
粘性阻尼力的计算公式为
4
抗震工程概论教案 第 10 讲
Fr = −cu& 其中 c 为常数,称为粘性阻尼系数。粘性阻尼力的大小与运动速度成正比,方向与速度方向 相反。
粘性阻尼可发生在固体相互接触、但有润滑剂存在的地方。
(3) 流体阻尼
流体阻力的计算公式为
在钢筋混凝土(RC)结构或构件的承载力中,屈服承载力Py、最大承载力Pm和极限承 载力Pu是最为关心的。最大承载力Pm为荷载-位移曲线的峰值点对应的荷载值;极限承载力 Pu对应于极限状态(倒塌)时的荷载,但由于极限状态通常难以准确确定,有时也简单地取 Pu=(0.85~0.9) Pm。
结构和构件的延性是反映其屈服后变形能力大小的主要参数,延性系数定义为
µ = ∆u ∆y
其中极限位移∆u可以取为Pu=(0.85~0.9)Pm时对应的位移(或曲率、转角),∆y为屈服时位 移(或曲率、转角)。
延性系数µ的计算需要确定屈服位移∆y,但有时屈服位移的确定并不唯一,因为屈服点 不好确定,它受到轴力的影响,不同研究者可能定出不同的屈服位移∆y,但一般用受拉钢筋 屈服作为标准来确定构件的屈服点。
结构构件的滞回特性及其量测
1)加载控制 加载控制方法有三种: ①力控制加载:加载过程中以力作为控制量; ②位移控制加载:加载过程中以位移作为控制量; ③力-位移混和控制:屈服前,由力控制;屈服后,由位移控制。 力控制加载的缺点是试件屈服之后难以控制加载的力,力加载方式很少单独使用。力- 位移混和控制遇到的困难是如何准确的确定屈服力。 《建筑抗震试验方法规则》(JGJ101-96)规定: ①试件屈服前:用载荷(力)控制并分级加载; ②接近开裂和屈服:减少级差加载; ③试件屈服后:采用变形控制,控制值为屈服时试件的最大位移值,并以该位移值倍数 为级差控制加载。 不抛弃力控制加载的主要原因是力加载方法更易控制,精度高,而位移加载控制要求额 外装置来量测位移,而且加载装置的相对变形也可能产生误差。
10.2 拟静力试验(pseudo-static rest)
构件的恢复力特性一般由反复(往复)荷载下结构的静力试验得到,因为试验中施加的 荷载为反复荷载,不同于一般静力试验中的单调荷载,因此也将反复荷载下的静力试验称为 拟静力试验。
除采用试验方法得到构件的恢复力特性外,也可以采用数值计算方法得到构件的恢复力 特性,例如构件截面恢复力特性的计算,但进行计算时也要有试验基础,即需要已知材料的 应力-应变关系。
试件(柱子,墙)
静力台座 10.4 偏压构件试验
③节点试验(如图 10.5 所示):关键是连接节点的柱和梁满足实际的边界条件。
反弯点
反弯点 刚架
10.5 梁、柱节点试验
3
抗震工程概论教案 第 9 讲
3)实验数据的量测与采集设备 拟静力试验关心的是:试件的应力、应变、力和变形,以及弯矩和曲率等。
因此需要:力传感器,位移计,应变计,及其合理的组合。
图 10.1 给出了线弹性性体系、应变软化体系和应变硬化体系的恢复力和位移关系曲线 的示意。
第一章地震工程学概论习题
第一章地震工程学概论一、选择题1、建筑抗震设防烈度是根据下列哪一项确定:[C]A. 多于地震烈度B.罕遇地震烈度C. 基本地震烈度D. 震级2、下列哪些为抗震概念设计的范畴?[ABCE]A.房屋的高宽比限制;B. 抗震结构体系的确定;C.保证女儿墙与主体结构的连接;D.构件截面尺寸的确疋;E.选择有利场地。
3、下列设防烈度的说法中,哪条是不正确的?[D]A.设防烈度并非是基本烈度;B.设防烈度大都是基本烈度;C. 设防烈度是该地区今后一段时间内,可能遭受的最大的地震产生的烈度;D. 设防烈度不能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随意提高。
4、通常生命线系统的建筑,包括医疗、广播、通信、交通、供电、供气、消防、粮食等建筑,在抗震规范中列为下列何种?[B]A.甲类建筑B. 乙类建筑C. 丙类建筑D. 丁类建筑5、延性结构的设计原则为[B]A. 小震不坏,大震不倒;B. 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强锚固;C. 进行弹性地震反应时程分析,发现承载力不足时,修改截面配筋;D. 进行弹塑性地震反应时程分析,发现薄弱层、薄弱构件时进行设计。
二、填空题1、世界上主要地震带分别为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
2、工程抗震设防的基本原则可以概括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3、建筑应根据其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分为四个抗震设防类别,这些类别是甲、乙、丙、丁。
4、《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适用的抗震设防烈度的范围是6、7、8、9度。
5、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以体波的形式传播,它又可以分为纵波和横波。
&在设防烈度为6度时,除规范有具体规定外,对乙、丙、丁类建筑可不进行地震作用计算。
7、对甲类建筑的地震作用值应按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
8、地震动的三要素为最大加速度、频谱成分和持续时间。
、名词解释震级:反映一次地震本身大小的等级,用M表示log A ,式中A表示标准地震仪距震中100k m纪录的最大水平地动位移,单位为微米。
地震烈度:度量某一地区地面和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
抗震工程概论(电子教案4)
第5章 地震地面运动地震动是指由震源释放出的能量产生的地震波引起的地表附近土层(地面)的振动,是工程地震研究的主要内容,地面运动就是对结构的输入。
地震动可以用地面的加速度、速度或位移的时间函数表示。
地震动:加速度a(t),速度v(t),位移u(t),通称为地震动时程。
地震地面运动(Earthquake ground motion)有时也简称地震动。
地震动是引起震害的外因,其作用相当于结构分析中的荷载,差别在于结构工程中常用荷载以力的形式出现,而地震动以运动方式出现,常用荷载大多数是竖向作用,地震动则是竖向、水平甚至扭转同时作用的。
在地震工程中,人们研究的对象有三个:地震动(输入)、结构(系统)、结构反应(输出)。
只有在了解结构的地震反应之后,才可能科学地设计结构,而为了了解结构反应,则必须了解地震动与结构,两者缺一不可。
当前我们对结构的了解还很不够,特别是在结构物超过弹性阶段以后,而对地震动的了解则远远落后于对结构的了解。
地震动是一个复杂的时间过程,之所以复杂是因为存在着很多影响地震动的因素,而人们对很多重要因素难以精确估计,从而产生许多不确定性的变化。
地震动的显著特点是其时程函数的不规则性,因此,关于地震动的研究强烈地依赖对地震动观测的现状与发展。
5.1地震动观测记录到的地震动可分为六个分量:三个平动分量和三个转动分量。
目前直接得到的某一地点的记录通常为平动分量,转动分量的获得尚存在一定困难。
1、地震仪(Seismograph)地震工作者使用;记录弱震为主(1-4级地震,发生频繁,仪器连续记录);记录量:位移或速度;要求:敏感,放大倍数大,2-3千倍或104-105倍,置放在基岩。
用于:预报地震,研究震源机制,地震波传播规律等。
2、强震仪(强震加速度仪,Accelerograph)结构抗震工作者用;记录强震;记录量:加速度;目的:确定强震地震动,为结构地震反应分析和抗震设计用,估计地震动。
更确切的说有三点:为研究地震动性质提供数据;为结构设计和试验提供输入;发展抗震理论,了解结构在地震中的表现。
抗震工程概论1
抗震工程概论1抗震工程概论第1章绪论随着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快速积累,灾害的防治越来越受到重视。
灾害是指那些由于自然的、人为的或人与自然的原因,对人类的生存和社会发展造成损害的各种现象。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学部的重大工程灾害与防治论证报告中给出了灾害的一种更科学的定义:灾害是指自然环境或工程系统演变过程中失去固有平衡或稳定时造成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破坏或功能失效的突发事件。
联合国成立了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希望通过国际间的合作与努力,力求在十年中有效地降低和防治自然灾害。
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1990-2000)提供的资料表明:1963年至1992年的三十年内,全球自然灾害的受灾总人数30.08亿人,死亡总人数36万人,直接经济损失3400亿美元,其中地震引起的灾害占很大的比例。
1.1地震活动及其灾害近十年来,我国每年平均灾害损失近1600亿元,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3.8%,国民收入的30%。
这一比例是发达国家的十倍。
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20世纪全世界发生的七级以上的强震中,中国占35%,世界历史上一次地震中死亡人数最多的地震发生在我国(1556年明朝时陕西关中地震,死亡83万人),而现代死亡人数最多的两次地震也发生在我国(1920年宁夏海原8.5级大地震,死亡23万多人;1976年唐山7.8级大地震,死亡24万多人,直接经济损失97亿元)。
我国的绝大部分地区都受到地震的威胁,在全国450个城市中,位于地震区的占74.5%,28个百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中有85.7%位于地震区。
从二十世纪初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大陆7级以上地震活动经历了四个活跃期。
每个活跃期持续11至17年,平均发生15次左右7级以上大地震。
特别是在活跃期的最后阶段更容易发生较大的地震。
1988年以来,我国大陆进入了第五个地震活跃期,到现在已发生7级以上的地震八次。
世界范围三十年来的自然灾害经济损失统计资料表明,国民生产总值增加一倍,自然灾害损失增加三倍,随着经济的增长,自然灾害损失呈几何级数增长。
地震概论整理
一、地球科学概况1、地震学:研究地震及其相关现象2、四大起源问题:行星(宇宙)、地球、生命、人类3、C.S.H: Composition(组成):同位素地球化学.Structure(构造):全球构造.History(历史):全球变化.4、地学发展:水火不相容(Werner水成论与Hutton火成论)——均变与灾变——固定论与活动论固定论:海洋与陆地永恒不变5、极地科学:全球变化;海平面变化;气候与生态演变二、宇宙演化1、哈勃发现非稳衡宇宙红移:相互背离,频率变小由此宇宙是由一个基点爆炸而得2、宇宙大爆炸理论的证据:2.7K的发现3、哥白尼原理:宇宙中各点是平权的,有限无边的宇宙没有中心三、太阳系1、行星顺序:水金地火木土天海,Pluto是矮行星绪论2、太阳系的轨道特征:近圆性同向性共面性3、行星运动三大规律:(1). 行星在椭圆轨道上运动,太阳位于其中一个焦点上.(2). 行星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3). 行星公转周期的平方与轨道半长径的立方成正比.4、体积密度卫星表面类地行星小大少固体类木行星大小多非固体5、彗星结构:慧发、慧核、慧尾6、太阳系起源假说及发展:Kant-Laplace星云说(18世纪Kant, 1755《自然通史和天体理论》Laplace, 1796《宇宙体系论》)无法解释角动量分配异常灾变说和爆发说新星云说补充:Laplace星云说中太阳系形成的过程:炽热的气体云—分离环—团块—行星7、地球的早期演化:地球形成期(约46亿年前) ——放射熔融期——小天体碰撞期——熔流外溢期——.板块构造发育期8、金星温室效应严重,不适合开发9、月球公转与自转周期一致,导致月球仅有一面面向地球第一章地震学的研究范围和历史1、全球7.0以上强震约13次,15%在大陆,2、中国西部地震较频发,中国每年4.7级以上地震平均50次3、地震频发性低于气象灾害,而由于其突发性和毁灭性使得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高居所有自然灾害之首。
防灾减灾工程学 第一章 概论
成昆铁路喜德铁口路堤滑坡
其他灾害
人为灾害主要是由于管理失误或漠视安全生产造成的, 如火灾、工程腐蚀和一些存在设计缺陷、施工质量差的豆 腐渣工程。 如何抗灾、防灾、和救灾及灾害损失评价,成为近年 来倍受土木工程界关注和重点研究的课题。 许多灾害的发生具有相关关系,如洪水会引发泥石流 等地质灾害。南京大学的史培军将灾害之间的相关关系归 纳为灾害链
1.1 灾害及灾害类型
1.1.2 灾害的类型
其成因是综合的复杂系统。灾害约有数百种之多。 按发生原因及表现形式: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 按发生过程又可分为:原生灾害和次生灾害 按发生特征可分为:突发性灾害和隐发性灾害。 按过程特征可分为:突变型、发展型、持续型和环境演变型。
地震灾害
地震是由于地壳破 坏引发的地面运动,这 种地面运动对人工建筑 物可以造成严重破坏。
1980年,印度博帕尔化工厂开始生产一些专治危害小麦害虫的化学农药。1984年12月3日,天还没亮, 含有该厂生产的农药成分的毒云笼罩了全城,当时市民们仍在睡梦中。人们从朦胧中被毒气熏醒, 头重脚轻,四肢无力,而且得不到任何帮助,约1万人躺在了博帕尔市的大街上,再也没有起来, 另外10万人不同程度地中毒。
土木工程防灾减灾概论
第一章
概论
本章内容
1.1 灾害及灾害类型 1.2 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危害
1.3 防灾减灾对策与措施
1.4 土木工程防灾减灾
1.1 灾害及灾害类型
1.1.1 灾害的含义
天灾人祸造成的损害。
灾害一般是指那些可能给人类造成伤
亡和物质财富毁损的自然或社会事件,主
要来自天体、地球、生物圈三个方面,以 及人类本身的行为失误。
1974年3月3日,土耳其航空公司的一架美制DC-10客机从法国首都巴黎附近 的奥利机场起飞。
地震工程学()
地 震 工 程 学
书P24图
SH波(Horizontal) 瑞雷波(Rayleigh) 洛夫波(Love)
25
26
1.体波:体波是指通过介质体内传播的波。
(1) 纵波:介质质点的振动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的波。
(2) 横波(剪切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传播的方向 正交的波。
地 震 工 程 学
特点是可以在所有介质中传播。 传播速度:
5
二、波动方程的基本形式 地 震 工 程 学 地 震 工 程 学
在连续波的传播问题中,可以忽略体力。
ρ
∂ 2u ∂σ x ∂τ xy ∂τ xz = + + ∂x ∂y ∂z ∂t 2
ρ
ρ
∂ 2 v ∂τ yx ∂σ y ∂τ yz = + + ∂z ∂x ∂y ∂t 2
∂ 2 w ∂τ zx ∂τ zy ∂σ z = + + ∂x ∂y ∂z ∂t 2
地震工程学
地 震 工 程 学 地 震 工 程 学
第一章 概论
一、地震工程学研究的内容
1 工程地震:潜在震源区划分,潜在地震区地震活 动性规律,地震动工程参数的选择以及这些参数的 估计,强震观测,震害现象分析等。 2 结构地震反应:建筑材料﹑地基﹑构件及结构的 动力特性,结构试验技术,结构的弹塑性地震反应 和脆性破坏机制,结构的动力可靠性理论等领域。 3 抗震减灾理论:结构抗震设计﹑结构振动控制与 减震技术﹑地震灾害预测及损失估计﹑防灾规划 等。
C1 = α = E (1 − μ ) ρ (1 + μ )(1 − 2μ )
(2—6)
地 震 工 程 学
这种波只能在固体介质中传播,液体、气体不能承受 剪切作用。因为横波的传播过程是介质质点不断受剪 变形的过程。
工程抗震概述教案设计方案
工程抗震概述教案设计方案一、教育背景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常常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严重危害。
因此,地震防护是非常重要的。
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和抗震加固是防止地震破坏的重要手段。
为了提高学生的地震防护意识和抗震设计能力,需要在工程教育中加强对抗震工程的教育。
二、教学目标1.理解地震的发生原理和地震带来的危害。
2.了解抗震设计和抗震加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了解建筑物的抗震评定标准和抗震等级。
4.增强对抗震工程的敏感性和责任感。
三、教学内容1.地震基础知识地震是指地壳发生断裂、摆动引起的地表运动,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
学生需要了解地震的发生原理、地震波的传播和地震带来的破坏等知识。
2.抗震设计基础知识抗震设计是指在建筑结构的设计过程中,考虑地震作用下的力学特性,在结构和构造设计上采取一些措施,使建筑物能有效抵抗地震力,减少地震灾害带来的危害。
学生需要了解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结构的刚度和强度设计、结构受力分析、抗震措施等。
3.抗震加固技术在一些原有建筑结构的地震易损部位进行强化处理,以提高其地震抗力的技术称为抗震加固。
学生需要了解抗震加固的类型和方法,包括附加抗震结构、加固构件的钢筋混凝土加固、预应力加固等。
4.抗震评定和等级建筑物的抗震评定是指根据建筑物的地震抗力水平,对建筑物进行评定和等级划分。
学生需要了解抗震等级的含义和标准,以及如何进行抗震评定。
五、教学方法1.理论结合实践通过理论教学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将抗震设计和抗震加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进行深入讲解,同时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实际应用的情况。
2.案例分析选取一些经典的抗震设计和抗震加固案例,进行详细分析,并结合实地考察,让学生了解抗震设计和抗震加固的实际效果。
3.讨论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组织学生围绕抗震设计和抗震加固的话题进行讨论和交流,促进学生思维的碰撞和知识的深入。
六、教学评估1.考核方式根据学生的作业和表现进行日常评估,以及结合期末考核的形式,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
建筑工程施工中的结构抗震技术概论
建筑工程施工中的结构抗震技术概论一、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1.综合考虑各种作用下的受力特点,避免层间位移的不协调,保证结构受到地震反应所给予的构造刚度。
2.保持构造的一致性,构建一个满足地震作用下的全局稳定体系。
3.防止构造地震破坏,满足建筑功能和安全度的要求。
4.要考虑体系在地震作用下的耐久性,确保在地震作用发生之后结构能够很好地自我恢复能力,满足建筑使用功能和安全度的要求。
5.根据抗震设计的专业规范,有特定的预测要求,在建筑施工之前进行地震作用的模拟计算和分析,以便更好的发现和修改问题。
二、抗震构造设计的要求1.要保证结构的受力正常,能够承受水平和垂直地震力的影响。
2.抗震构造设计的要求是在构造中使梁、柱、板、墙等能够合理分布和传递所承受的地震力,并保证结构整体能够均匀、连续的传递载荷。
3.结构内所有构件的件数和面积应设计得足够合理,同时考虑各构件和构造之间的连结以及结构整体的稳定性。
4.在进行抗震设计时应考虑到地震后的荷载,确保建筑物的建造和使用安全。
5.使用抗震设计时要采用合理的材料和构造方式,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因地震导致结构损坏。
1.设计时应考虑地震烈度等级不同,从其中选择降震措施,如加固或简化构造、设置减震器等。
2.对柱子、梁和框架的节点进行加固强化,增加约束力和旋转刚度;增加墙面的抗震性能,提高钢筋的使用强度和剪切强度。
3.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根据建筑物功能和特殊要求,采取适当的技术措施和设计防震专业。
4.使用特殊的地震抗震设备,如防震桥梁、振动隔离等,有助于降低结构受到地震力的影响,减少损失。
5.在设计抗震构造时,应注重各部分之间的连结,以确保结构整体的稳定性。
同时,采用合理的施工工艺和对主体结构进行加固控制。
总之,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结构抗震技术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为了确保建筑物在受到地震作用时不会发生重大的破坏,我们需要在设计和施工的过程中采用合理的技术措施和工艺,从而确保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得到保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章地震波概述地震发生时,震源释放的能量以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周围地球介质传播,这种波称为地震波。
地震波产生地面运动,导致了建筑结构的破坏。
地震波既是地震产生的后果(结果),又是导致结构物地震破坏的直接原因,同时地震波携带着地震震源及地球介质的信息,是研究震源和地球构造的基础,因此地震波是地震学的理论基础。
地震波的用途和作用:①研究地震震源机制。
作为地震产生的结果,地震波可以用来研究产生该结果的原因,因此通过对地震波的分析和模拟可以揭示震源的几何和物理力学参数,以及地震断层的破裂传播过程等。
②研究地球介质的结构。
地球的深部构造、地球内部的分层结构的确定往往是通过对地震波记录的分析获得的。
③正确估计结构地震反应。
地震波是引起结构破坏的原因,对原因特征的了解是正确估计结构地震反应的基础。
在大型复杂结构抗震问题研究中,常常需要进行结构多点输入,多维输入的地震反应分析,当计算分析方法合理可靠时,地震动空间分布场的特性确定是否正确,决定了分析结果是否可靠。
地震动空间分布特性是地震工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
小波变换方法也常常用于地震波动特性的分析,小波变换可以研究波动频率成分随时间的改变,而频率的变化对已出现损伤的结构的反应有时可以产生重要影响。
波动是能量的传播,而不是介质物质的传播,这可以用水波为例说明。
固体介质中的波可以分为弹性波、非线性波、弹塑性波。
在震源及邻近区域,介质的变形是非线性的,而离开震源一定距离后,岩石则表现为线弹性的。
在线弹性介质中传播的波称为弹性波,地震波理论一般都是弹性波理论。
在弹性波理论中,最简单的是一维波动理论。
在一维波动问题中,仅用一个空间坐标就能确定波场的空间分布。
求解一维波动方程可以避免多维空间造成的数学困难,有利于阐明波动过程的物理概念。
同时在结构地震反应分析中,采用一维介质模型考虑土层场地的影响,对于构造规则的多层结构也有研究人员采用一维剪切型结构进行研究的,所以一维波动分析在波动理论研究及实际应用两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一维行波与简谐波1、一维波动方程一维剪切直杆,剪切模量G,质量密度ρ,横截面积A图一维剪切直杆及其变形 1剪切杆的运动状态完全由杆轴线的横向位移u表示u= u (x, t)x-空间坐标,固定在未变形状态杆的轴线上,t-时间坐标。
为建立剪切杆的运动方程,分析如图所示的微元体。
图中,F为横截面上的剪力;ρ为介质的质量密度;A为横截面积。
图剪切直杆的微元体受力图应用达朗伯原理,得到微元体力的平衡方程其中横截面上的剪力F 与剪应力τ的关系为F=A τ整理平衡方程得到 再应用几何方程:物理方程:可以得到一维标准波动方程其中是描述波动的重要系数,称为波速。
对波动方程有两类基本解法:时域解法和频域解法。
时域解法——直接解偏微分方程。
频域解法——通过积分变换,变偏微分方程为常微分方程,然后求解。
2、一维行波解为得到一维波动方程的时域解,可以引入如下形式的变量代换ξ=x −ct , η= x+ct由复合函数求导规则可以得到二阶导数为将以上两式代入到波动方程中得到对以上波动方程直接积分得到将变量变换为原来的变量x ,t ,可得到一维波动方程的时域一般解如下式中f (·)和g (·)代表任意函数。
由上式给出的解式被称为达朗贝尔解,也称为行波解,即行进波解,这是1747年由达朗贝尔给出的一维波动方程的经典解答。
为研究波动方程解的性质,考察一般解的第一项,令当t =0时,波形,即位移u 相对空间坐标x 的变化图形为当t =t 1时,波形为022=∂∂--∂∂+tu Adx F dx x F F ρ)(xt u ∂∂=∂∂τρ22x u ∂∂=γγτG =22222x u c t u ∂∂=∂∂ρ/G c =对比以上两式发现,在t =0和t =t 1时刻,波形不发生变化,而仅沿x 轴做一空间平移,移动距离为d 1=ct 1可见波形在时间t 1内平移了d 1的距离,而波的形状不变,波形移动的速度为c 。
因此,u =f (x -ct )表示一个以速度(波速)c 沿x 轴正向传播的波,波动的传播示意图见图。
图 波动传播示意图同理可以证明u =g (x +ct )是一个以波速c 沿x 轴负向传播的波。
c -波速,波(形)的传播速度。
由于波形是能量的携带部分,因此对定型波而言,c 代表能量的传播速度(仅对定型波如此,对有频散的波则不同)。
波速 —可见波速c 与介质的刚度成正比,与质量密度成正比。
拉压杆: 。
E -弹性模量。
同理也可以得到扭转杆、弦等的波速。
行波是理想状态的解。
实际杆中(或外部介质)总存在一定的阻尼,波在传播过程中总存在能量消耗,因此随传播距离的增加,波形的幅值将不断衰减,但当所感兴趣的杆段不太长,同时介质的阻尼不太大时,行波解可以给出满意的结果。
测量材料动力特性的杆件试验中,就是用一维弹性波的理论得到问题的解。
图 分析材料性质的杆-杆试验示意图波动的另外表达式(以向右传播的波动为例)含义完全相同,这是因为f 是代表一个任意的函数。
3、一维简谐波解波动-振动的传播。
如果在x =0处,质点的振动为简谐振动,例如正弦振动u │x =0 = A sinωtA —振幅(扰动的最大模数)ω-圆频率(单位:弧度/s )当波以速度c 沿x 轴正向传播时,在空间点x 处的位移为 u = A sinω(t −c/x )上式即为简谐波。
通过对简谐波的分析,可以得到几个波动问题的术语。
简谐波从时间上看,其时程曲线如图 所示:图 简谐波时程曲线简谐波从空间上看,其空间位型如图 所示:图 简谐波的空间位型图 和 中,T -周期,λ-波长。
u = A sin ω( t − x/ c )通过对简谐波u = A sin ω( t − x/ c ) 从时间分析上得周期 T 与频率ω的关系:T=2π/ ω 周期的单位一般为 s 。
从空间上分析得到波长 λ 与 ω、c 的关系:λ= 2πc/ω波长的单位一般为m 。
由以上两式可得到如下关系:λ = cTρ/G c =ρ/E c =对于简谐波也常常采用复数的表示形式:A-复振幅;4、行波与简谐波的关系对任一行波 u=f (t−x/c)令ξ=t−x/c则u=f(ξ)以下 Fourier 变换对存在将ξ=t-x/c 代入上面的第二式得到可见任一行波都可以用简谐波的叠加表示。
地震体波(Body waves)地球介质中地震波的类型很多,大体上可以分成两大类:体波和面波。
体波可以在地球内部传播,面波沿地球表面或介质界面传播。
在地球内部传播的体波可以分两种:P 波和 S 波。
1、P波(Primary wave,Longitudinal wave,Compression wave) P波也可称为初达波、纵波、压缩波。
P波的特点是质点振动方向与波动的传播方向一致,例如,杆中纵波,空气中声波。
P 波可以在固体中、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P波波速:E-介质的弹性模量;ρ-介质的质量密度;ν-泊松比。
在地球介质中地震 P 波的周期短,振幅小。
2、S 波(Secondary wave,Transverse wave,Shear wave)S波又称为次达波、横波、剪切波。
S 波的特点是质点振动方向与波动的传播方向垂直,能在固体中传播。
S波的波速为:在地球介质中,与地震 P 波相比,地震 S 波的周期长,振幅大。
地球介质中的 S 波又分为 SH 波和 SV 波。
SH 波为平面外波动,SV 波为平面内波动。
P波和S波波速之比通常在岩石中泊松比ν=,则在弹性介质中,P波的波速总是大于 S 波。
在一个场地中首先感觉到的是 P 波,然后 S 波,这也是为什么把物理中的纵波和横波称为 P 波和S波的原因。
引起结构破坏的主要是 S 波。
地震面波(Surface waves)面波-沿介质表面或交界面传播的波。
假若介质是均匀无限空间,则只能存在体波,而且各种体波可以独立存在。
如果介质存在界面,界面两侧介质的性质不同,则体波在界面上将产生反射和折射,除产生反射和折射的体波外,也会产生其它类型的波。
面波即是离开震中一定距离后,由体波入射到地面或介面时产生的转换波。
面波的特点是其能量局限在地表面或界面附近的区域,波的能量沿地表面或界面传播,波动的振幅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
1、Rayleigh 波(R-wave)Rayleigh 波可以存在于弹性半空间及成层弹性半空间中由 SV 波以超临界角入射到弹性半空间表面时产生的转换波。
在震中不出现Rayleigh波,Rayleigh 波的存在条件:大约震中距,后才会出现。
其中Δ为震中距,h为震源深度,cR和cP分别为Rayleigh和 P波波速。
体波的入射角与震中距Δ和震源深度h的关系在弹性半空间中,Rayleigh的特点是在地表面的质点做逆进椭圆运动。
在均匀半空间中,Rayleigh波速c R≈(当ν=时),Rayleigh波速c R<c s。
、Love 波(L-wave,乐甫波)另一类 S 波—SH 波也可以产生面波。
2 、Love 波(L-wave,乐甫波), Love波首先在实际地震观测中发现,后由 Love 从理论上证明其存在。
Love波的存在条件:弹性半空间上存在一软弱水平覆盖层,覆盖层的波速c s1<c s2,c s1和c s2分别为覆盖土层和弹性半空间中的剪切波波速。
Love 波是一种 SH 型波,它的传播类似于蛇行运动,如图所示,即质点作与传播方向相垂直的水平运动,无竖向运动分量。
传播速度满足c S1 < c L< c S2c L-Love波速。
图 Love 波的传播和质点振动特点Rayleigh 波有两个振动分量—水平和竖直分量,Love 波仅有一个水平分量。
地震波的传播规律实际由震源发出的地震波是由点源发射向三维空间的体波,即实际的体波是一个球面波(波振面是三维球面)。
当这个波射到地球介质的界面(或地表面)时,可能产生面波。
面波将以柱面波的形式向外传播(波振面是二维柱面)。
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加,波动的能量密度在减小,波动位移的幅值随之变小,这就是所谓波动的几何衰减。
下面根据球面波和柱面波振幅随传播距离变化的性质来定性说明地震波的几何衰减规律。
地震体波的衰减规律:地震面波的衰减规律:其中,A-波动振幅,E-能量密度,r-震源距。
由此可见,面波的衰减比体波慢得多,例如当r=100km时,三维空间中体波和面波的传播也叫辐射传播。
由于波动辐射传播引起的波动振幅衰减这一效应有时被称为辐射阻尼。
引起地震波振幅衰减的另一个原因是介质的非弹性引起的,即存在介质阻尼。
在地震波动的研究中也有详细的理论分析。
以上介绍了地震波的主要类型和特点,实际地震波的类型很多,如 PS、PPS 等等,但一般都可以用以上介绍的基本波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