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

合集下载

浅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浅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浅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的指导思想,我国的建设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因此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建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世代相传的宝贵精神财富。

在今天要发展繁荣文化,实现四个全面,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发掘利用。

当代中国文化研究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如何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三种形态,一个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一个是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个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马克思主义和这三种文化不是平面关系,而是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个异议不太大,关键是马克思主义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有种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相互补充,相互丰富的关系,也就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看成是一种平面的关系,这种观点是片面的。

因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它不是平面的关系。

而是国家意识形态和国家意识形态资源的关系。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意识形态的思想资源,它和马克思主义不是相互补充、相互作用、相互丰富的。

因为马克思主义可以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里边汲取营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就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了很多思相营养,包括毛泽东的一些俗语,包括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表达,包括一些思想火花,包括一些思想资源,都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所借鉴。

但这只是思想资源,它只是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和世界观没有根本改变。

二、马克思主义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科学的思想定位一方面中国五千年生生不息、没有中断的中华文明,表现出强大的文化生存力和创新力,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这是无疑的。

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传统表现出强大的凝聚力、创造力、生命力,这也是肯定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意义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意义。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理论体系,为人类社会发展和变革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而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积淀,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和社会智慧。

将两者相结合,不仅有助于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更能够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的思想保障。

本文将通过梳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契合点,分析两者结合的必要性、可能性及实践路径,从而揭示这种结合对于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增强文化自信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契合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传统文化并非孤立存在,二者之间存在诸多契合点。

这些契合点不仅体现在哲学思想、价值观念、社会理想等方面,还体现在道德伦理、历史观、方法论等多个层面。

从哲学思想来看,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与意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等思想相契合。

马克思主义强调物质决定意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与中华传统文化中重视实际、强调实践的思想是一致的。

在价值观念方面,马克思主义追求的公平正义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大同思想”“仁爱精神”相呼应。

马克思主义强调消除阶级差异,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而中华传统文化则倡导“天下为公”“和为贵”的理念,二者在追求社会和谐、公平正义方面有着共同的目标。

再次,从社会理想来看,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构想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天下太平”“世界大同”的理想相契合。

两者都追求一个和谐、平等、公正的社会,体现了对人类社会的共同期待。

在道德伦理方面,马克思主义强调集体主义、无私奉献的精神,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舍生取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思想相契合。

两者都倡导为社会、为人民奉献的精神,体现了高尚的道德情操。

在方法论层面,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变易思想”“阴阳调和”等思想相契合。

马克思基本原理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认识和理解

马克思基本原理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认识和理解

马克思基本原理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认识和理解马克思的基本原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是一个复杂而有意义的问题。

虽然马克思主义是西方思想的产物,但它的许多核心原则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相似之处,可以在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中找到共鸣。

这种结合不仅有助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还可以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现实应用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

首先,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都强调人类命运的共同体意识。

马克思主义强调无产阶级的团结和共同利益,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应该以全人类的利益为出发点。

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强调“天下为公”的思想,强调个体与整个社会的紧密联系。

这种共同的价值观可以促使人们关注公共利益,协力解决社会问题。

其次,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都注重社会公平和正义。

马克思主义强调消除阶级差别,实现社会公平,让每个人都能拥有基本的生活条件和发展机会。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仁爱”、“和谐”等重要价值观,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

这些观念都是关于社会正义和公平的,与马克思主义追求公平的目标相契合。

第三,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都关注人的自由和解放。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自由解放是社会进步的关键,反对剥削和压迫,追求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个体的修养和自我解放,通过内在的修炼达到自由与解脱。

这种关注个体自由的价值观为马克思主义的个人解放提供了思考的方向。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在这些方面的结合,启示我们在现实的社会实践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比如,在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中,传统的社会制度和观念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导致了社会不公和人的自我价值感丧失。

通过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我们可以重新思考如何回归传统文化的智慧,强调社会公平和个体解放,推动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同时,这种结合也提醒我们不能盲目崇拜传统,而应该根据时代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对传统进行批判性的分析和重新诠释。

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是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关键,通过批判性思维能够发现传统文化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新的改革和创新的方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中国传统文化思考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中国传统文化思考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中国传统文化思考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既存在冲突,又有共生共存的可能性。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和颠覆,强调了阶级斗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等观念,挑战了传统的封建礼教和等级观念。

马克思主义也在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元素,例如关注人民群众、重视社会公平等方面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契合。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和文化的传承演进。

在当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背景下,进一步探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在传统文化与现代理论相互碰撞中寻求新的发展路径,对于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马克思主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是一种辩证的过程。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对一些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的封建迷信、保守观念进行了批判,认为这些观念是阻碍社会进步和人民解放的障碍。

马克思主义批判了传统社会等级制度、封建家长制等观念,强调了人的平等和自由解放。

马克思主义也在批判的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优秀价值进行了继承与发扬。

马克思主义强调了人类的历史文化传统的重要性,认为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人类智慧和文明的结晶。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道德规范、人伦观念、敬老尊师等价值观念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肯定和继承。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是相辅相成的过程。

通过批判传统文化中的封建思想和迷信观念,马克思主义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通过继承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价值观念,马克思主义也实现了对中国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弘扬。

这种相辅相成的过程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良性互动,为中国文化的创新和传承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2 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一、价值体系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和和谐统一,强调个体与整体的关系,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和合作。

马克思主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通之处

马克思主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通之处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运用和发展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件极其重要的大事。

自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始终面临着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特别是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问题。

虽然从文化形态上看,马克思主义是西方文化的产物,它的思维模式和理论特点与中国传统文化固有的思维模式和理论特点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能够得到广泛传播又充分说明了马克思主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又确实存在众多的相似、相通之处。

一、传统均平思想与共产主义社会构想的契合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名词就是共产主义”。

经典作家虽然没有对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进行详尽的描绘,但还是确定了其中的一些基本原则。

如生产资料全民公有,“一方面由社会直接占有,作为维持和扩大生产的资料,另一方面由个人直接占有,作为生活和享乐的资料”;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消灭城市和乡村之间、工业和农业之间、脑力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消灭阶级和国家消亡,等等。

可见,马克思主义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公平、公正的大同世界。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宝库里,有一种平均(又叫均平)思想,是中国古代社会思想、经济思想和政治思想中的基本范畴。

古代的平均思想,主要表现在主张经济平均、政治平均和社会平均三个方面。

社会平均的核心是社会公平。

均平作为一种文化,它的思想价值在于追求社会的和谐与均衡。

这种文化,还被赋予了天地自然之德的自然属性,是人对自然德性的效法,因此有天经地义的正当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质。

而这一思想与马克思主义设想的未来理想社会不谋而合。

二、传统人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契合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

共产主义社会之所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境界,就在于它是一个人的全面解放、自由发展的社会。

马克思说:“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

”未来社会的原则就是“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摘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并焕发出新的活力。

马克思主义认识到传统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指出了传承文化的必要性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思想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促进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如孝道、礼仪、忠诚等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反映出马克思主义的人文关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致性。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乃至哲学思想的影响,使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得以传承并持续发展,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方向。

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需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支持和倡导,以实现文化传承的目标和使命。

【关键词】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理论指导、发展、融合、核心价值、持续发展、活力、指导、支持。

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对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对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体现在对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理论指导上。

马克思主义强调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民族精神的载体。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长河中的珍贵财富,是民族文化的根基和基因。

马克思主义强调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指导人们认识和珍视传统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

马克思主义认为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价值观,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有着积极的影响。

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可以增强民族自信心,激发民族创造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马克思主义对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于引领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文化观,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实现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

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的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丰富的智慧和价值观念,其中包含着对人生、道德、社会等方面的深刻思考和指导。

这些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和价值观对于当今社会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和谐具有重要启示和指导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什么说中国接受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密切关系?

为什么说中国接受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密切关系?

为什么说中国接受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密切关系?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想和内容上有着很多的共同点。

首先,从哲学理念上说,两者都强调辩证思维。

马克思主义强调要辩证地看待问题,而中国古代就有诸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动兮静所伏,静兮动所倚”这样强调福祸、动静辩证关系的名句;马克思主义强调事物是对立的统一,互为条件、互相依存,而在中国文豪苏轼就曾在他的《颜乐亭》中说:“美必有恶,芬必有臭”,说明美好与丑恶,芬芳与腐臭是对立统一的;马克思主义中有量变引起质变的重要思想,而“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之类的名言警句则十分明确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量变与质变的思考。

在内容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也有着相当多的共同点。

比如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质是研究人的本性。

以人为本不仅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更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实质与核心内容,同时也体现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无论是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论断还是荀子“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警言都包含着“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这些都是两者“以人为本”思想的共识。

又比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警句不绝于耳,这是都十分重视实践的表现。

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很多方面,是具有很多的共性的。

当然,我们要看到,除去文化的相似性,二者在社会理想上的相似性更是加速了中国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进程。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社会发展的至高理想是建立一个大同社会,是一个“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社会,是一个“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社会,是一个“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的社会。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强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目标。

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几千年来形成的文化瑰宝,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历史传承。

将这两者相结合,可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

首先,在价值观念方面,马克思主义强调的共同富裕、公正平等的社会目标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相契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的兼容并包、厚德载物的价值观念,可以为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理想提供重要借鉴。

其次,在社会关系方面,马克思主义强调劳动人民的解放和阶级斗争的现实性,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这可以提醒我们,在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不仅要关注人与人的平等和公平,还要注重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

再次,在教育培养方面,马克思主义注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塑造人的品德修养。

将二者结合,我们可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传统文化底蕴的人才,使他们既具备先进的科学知识和技术,又具备丰富的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

最后,在外交交往方面,马克思主义强调国际无产阶级的团结和反帝斗争,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和平合作、互利共赢。

这可以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倡导多边主义、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理念提供有益启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可以为我们在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过程中提供指导。

在实践中,我们应该注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原则,同时也要保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

只有在这样的合力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更好地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仅是对两者的传统发展的继承和创新,也是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一种有益的探索思路。

下面将继续探讨这一主题。

首先,在社会制度方面,马克思主义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制度,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了仁义道德、礼儒均衡的治理理念。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研究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研究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研究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研究一、引言中国是一个有着丰富传统文化的国家,而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文化的角度出发,探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融合与发展。

通过研究二者的共性与异同,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共性1.历史观:马克思主义强调历史的辩证法,认为历史是不断前进的过程。

而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传统和现代之间的联系,注重历史文化的传承。

二者都强调了对历史的尊重和学习。

2.人民观:马克思主义将人民群众视为历史的创造者和发展的主体。

中国传统文化则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二者都强调了人民的主体地位和价值。

3.社会观: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的阶级性,而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二者都强调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融合1.坚持文化自信: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而马克思主义则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思想。

我们要坚持文化自信,既要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又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2.发挥文化的感召力:传统文化有着独特的思想内涵和艺术形式,可以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马克思主义则提供了科学而系统的分析方法和思考框架。

将二者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3.思维方式的整合:马克思主义注重实践、实证和实用,而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智慧、内涵和修身养性。

二者结合可以使我们的思维方式更全面,既注重实践问题的解决,又注重内心情感和道德修养。

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创新1.建立哲学体系: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相结合,可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国的哲学体系。

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思想,为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融合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融合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融合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一场思想解放的浪潮,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思想资源,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融合,并阐述其对现代中国社会的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强调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阶级斗争的存在以及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为唯物论和辩证法,它们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价值观存在差异,但也有相通之处。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与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历史经验,诸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等都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和谐、平衡、仁爱、孝道等价值观,在家庭、社会以及国家层面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并不矛盾,它们可以通过相互借鉴、吸收和融合,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有益的思想资源和价值观念。

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1. 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合理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社会中的具体体现,它包括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公平正义、个人价值实现等要素。

与中国传统文化中“仁爱”“和谐”等价值观相联系,可以形成合理的融合,提升社会道德风尚。

2. 探讨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等观念与此相契合,我们可以借鉴传统文化的这些观念,推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3. 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家园中国传统文化拥有丰富的精神家园,包括文化经典、诗词歌赋等。

可以将这些传统文化资源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结合,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入更多的文化内涵,丰富人民精神生活。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融合,对现代中国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1. 弘扬中华文化精神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可以让中国人更加了解和认同自身的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进而更好地弘扬中华文化精神。

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

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

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摘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本文从历史背景下的相互影响、马克思主义对传统文化的重塑与解读、在当代社会的应用、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以及融合中的困境与挑战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结论指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传承与发展中华文明。

未来的前景充满希望,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以促进两者的有机融合,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和文明的繁荣作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结合、意义、历史背景、相互影响、重塑、解读、当代社会应用、文化传承、作用、困境、挑战、前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传承、中华文明。

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意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不仅可以加深对历史背景下两者相互影响的认识,还可以重新解读和重塑中国传统文化,使之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在文化传承和创新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可以引领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合力的融合也面临着困境和挑战,需要我们认真探讨和解决。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对于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2. 正文2.1 历史背景下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也对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和传播产生了深刻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中庸之道、仁爱之心等理念,与马克思主义所强调的社会公平、人民解放等理念有着相似之处,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一定的文化基础。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价值观念和思想理念上的碰撞与融合,促进了中国革命的进程,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式马克思主义。

历史背景下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影响,既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必然结果,也是两种文化相互借鉴、融合的产物。

研讨发言: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研讨发言: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研讨发言: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教授、同事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党的指导思想,一直以来都对我们党和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智慧和精神财富。

因此,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可以发挥二者的优势互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持续发展。

首先,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历史的产物,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总结。

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和经验,包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

二者结合可以在理论上互相借鉴,形成更加科学、完善的指导思想。

例如,在人的本质和人的发展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社会性和历史性,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强调个体修养和人际关系。

将二者有机结合,可以更好地回答人的发展问题,既追求个体自由与平等,又强调个体对整体的责任和依赖。

其次,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和传承。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的十八大提出来的,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源远流长的精神支撑。

二者结合,可以使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引领社会风尚,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体认同和价值共识。

最后,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有助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民族力量。

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奉献精神等。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国际化的理论,可以丰富中国精神的内涵,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引领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为中国精神提供了生动的实践和具体的价值观念。

将二者结合,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推进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更新,可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唤起并发扬中华民族的创造力、自信心和凝聚力。

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

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马克思主义分析-----兼评新儒学衡量马克思主义是否适用于中国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分析是否有阐释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原有的传统文化相比是否更适应民族发展的需要。

关于马克思主义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实质的认识以及其对现代中国价值的评价,从满清末年起,中国的知识分子就争执不休,但总的来说,无非是两意见:一种是以曾国藩,袁世凯、叶德辉和蒋介石为代表的道统派,固守儒家道统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大谈“保种保教”,另一种是以孙中山、李大钊、鲁迅和毛泽东为代表的“造反派”,追求民主与自由,力图使中华民族在世界大势中不处于被动,落后的地位。

两种意见的斗争是两种尖锐对立的阶级立场,是两条截然相反的民族道路斗争,两种倾向在进入20世纪以来的百年中此消彼长,斗争一直延续到实行改革开放后的中国。

从80年代中后期起,与青天白日旗一起龟缩在台湾的“新儒家”,在种种神秘背景的支持下披着古代圣贤的裹尸布开始“反攻大陆”,最有代表的是深圳教书的蒋庆于1989年夏天这个多事之秋在台湾《鹅湖》月刊1 70期上发表了一篇名为《中国大陆复兴儒家的现实意义及其面临的问题》。

他在文中以伪仁似的口吻号召:“复兴儒学是中国内地当前最大的问题,也是最迫切的问题,”该论者认为,由于“国人普遍否认儒家传统”,让民族生命无以安立,所以才出现以权谋私,贪污官倒。

为使民族精神永在,必须反对“现代化”,把儒学作为永恒的“指导思想”,“让乱臣贼子惧”。

康晓光在2003年某期《战略与管理》上更撰文明确提出各级党校要开设儒教课程、各地成立儒教教堂等等一系列荒谬绝伦到可笑的建议。

对于这一系列摆出公开与马克思主义较量架式的议论,有的人反而为其叫好,或将其思想化整为零,包装上迷人色彩在各种讲坛上散布。

作为一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不能不以马克思主义的战斗精神用科学分析的说理对新儒家的反马克思主义观点进行驳斥。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性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性


人们在共同生活和劳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社 会组织形式。
中秋节家人共同赏月
四合院
国家
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 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 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在世界的国在天地的家 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 国的家住在心里家的国以 和矗立 国是荣誉的毅力 家是幸福的洋溢 国的每一寸土地 家的每一个足迹 国与家连在一起创造地球 的奇迹 国是我的国 家是我的家 我爱我的国 我爱我的家 我爱我.........国家
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马克思 新唯物主义的相似性 (1)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 质; (2)认为世界是一个统一的 整体。
(二)马克思主义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
时变思想
⒈ 时变思想
包括四时季节的变化及时世的变化,要求人 们顺应社会发展潮流,注重对时机的把握的 思想。
⒉ 唯物主义辩证法
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不断运动变化的 统一整体;辩证规律是物质世界自己运动的 规律。
中国传统文化
马克思主义
中国传统文化
马克思主义
观点一: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 的产物,属东方文化;马克思主义是近代工业文 明的结晶,属西方文化。不能结合。
观点二: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包容性、开放性和时 代性;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 基础上建立的,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 二者有相通之处。
中国传统的“大同”理想与马克思共 产主义理想的相似性 (1)人们互帮互助,团结友爱,为社 会发展进步共同努力 (2)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构建和谐 社会
(四)中国传统的家族制度与马克思主 义教育
⒈ 传统的家族制度
在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基础上形成家族宗法制,家 在中国人心目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这一融合不仅丰富了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提供了有力支撑。

本文将从思想观念、社会实践和文化传承等方面,阐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一、思想观念的融合与发展1.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对话马克思主义强调对社会现象的批判性分析和阶级斗争的观点,而中国传统哲学注重人本主义思想和天人合一的观念。

二者在对社会问题的认识上有着差异,但也有相互借鉴之处。

马克思主义可以借鉴中国传统哲学的人伦关怀和和谐观念,而中国传统哲学也可以吸收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形成更符合中国国情的哲学体系。

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的创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总结,但其应用需要结合中国国情进行创新。

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和实践指导,如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

这些理论的出现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切实路径。

二、社会实践的融合与发展1.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传统的结合马克思主义提倡无产阶级革命,而中国有着丰富的革命传统。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实践中吸收了中国的革命经验和智慧,形成了中国式的社会主义革命道路。

这条道路既借鉴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又立足于中国国情,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2. 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融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落地生根,与传统文化相互借鉴、相互融合。

例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关于公平、公正的价值观念,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公平思想相呼应;传统文化的志愿服务观念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念相契合。

这些融合与发展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方向。

三、文化传承的融合与发展1. 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对话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对话,不仅是在思想理论层面,也体现在文化传承中。

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

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

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硕士五班法学系刑法学专业赵凡S1*******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从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之时起就已存在。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也就是它们相互对话、相互碰撞、相互冲突、相互融合的过程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虽有差异但二者实质上的想通或相同性促使了马克思主义深深的扎根在中国传统文化这片土壤之上。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内涵中国传统文化以其自有的长处和特点支撑中华民族在世界上长期保存下来。

中国传统文化,顾名思义,是指在中国大地上由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相对于现时代而言的一切文化创造活动与文化成果。

其特征可以概括为“通经致用”、“和而不同”八个字。

而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吸收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全世界人类智慧的结晶。

它主要是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而创立的崭新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品质特征。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中国传统文化不是一种静态的积淀物,而是动态的观念之流和价值取向,是始于过去、融于现在、直达未来的一种意识趋势和存在。

而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外来文化,能够中国传统文化顺利融合发展的前提条件便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发展性、开放性。

毛泽东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作为世界性科学理论,它可以扎根在不同文化的土壤中,因此在中国化的过程中,必须与中国传统文化中那种对世界的独特理解方式结合起来,赋予中国本土化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进一步实现思维方式的转换,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双向同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其深刻的内在原因和社会原因。

主要表现为:(1)中国传统文化注重“通经致用”即一种面向现世,追求实用的理性主义。

马克思主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通之处

马克思主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通之处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运用和发展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件极其重要的大事。

自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 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过程中, 始终面临着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 特别是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问题。

二、虽然从文化形态上看, 马克思主义是西方文化的产物, 它的思维模式和理论特点与中国传统文化固有的思维模式和理论特点存在一定的差异, 但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能够得到广泛传播又充分说明了马克思主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又确实存在众多的相似、相通之处。

三、传统均平思想与共产主义社会构想的契合四、我们知道, “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名词就是共产主义”。

经典作家虽然没有对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进行详尽的描绘, 但还是确定了其中的一些基本原则。

如生产资料全民公有, “一方面由社会直接占有, 作为维持和扩大生产的资料, 另一方面由个人直接占有, 作为生活和享乐的资料”;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消灭城市和乡村之间、工业和农业之间、脑力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 消灭阶级和国家消亡, 等等。

可见, 马克思主义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公平、公正的大同世界。

五、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宝库里, 有一种平均(又叫均平)思想,是中国古代社会思想、经济思想和政治思想中的基本范畴。

古代的平均思想, 主要表现在主张经济平均、政治平均和社会平均三个方面。

社会平均的核心是社会公平。

均平作为一种文化, 它的思想价值在于追求社会的和谐与均衡。

这种文化, 还被赋予了天地自然之德的自然属性, 是人对自然德性的效法, 因此有天经地义的正当性,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质。

而这一思想与马克思主义设想的未来理想社会不谋而合。

六、传统人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契合七、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

共产主义社会之所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境界, 就在于它是一个人的全面解放、自由发展的社会。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先进的思想体系,对中国社会主义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在中国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并创新,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探讨这一问题,并提出一些相关的思考。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共同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的基础,并强调以社会历史发展为指导。

中国传统文化也注重实践与历史。

在儒家思想中,实践是培养人的德行的基础,强调每个人都应该在社会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在佛教中,缘起性空的思想也与实践有着密切关联。

因此,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还是中国传统文化,都重视实践和历史。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借鉴和批判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一定的借鉴和批判。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阶级斗争和历史的必然性,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天命和命运的观念形成了对话。

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剥削制度进行了严厉的批判,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义和道德的核心理念形成了对立。

三、在实践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不同的需求和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社会发展和个体解放,而中国传统文化则注重个体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创新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1. 在社会价值观的融合中,应充分发扬马克思主义的进步性,并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对道德与伦理的思考,形成一种符合中国社会实际的价值观。

2. 在教育领域的融合中,应结合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的思想,培养学生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同时,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能力培养的经验,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

3. 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应结合马克思主义对文化产业的思考,培育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注重创新和发展,赋予中国传统文化新的内涵和意义。

四、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创新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课题。

这不仅关乎中国社会主义进程,也关乎中国文化自信和文化繁荣。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摘要】本文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性以及两者相互影响的情况。

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入和发展,到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性,再到马克思主义如何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如何融合马克思主义思想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

通过实践案例,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际效果,并归纳了两者相结合的价值和未来发展方向。

最终总结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所带来的深远影响,强调了这种结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重要性、影响、借鉴、传入、发展、当代社会、吸收、精髓、融合、实践案例、价值、未来发展方向、总结。

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先进的社会理论和思想,具有强大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它强调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阶级斗争的必然性,提出了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理论和实践路径。

而中国传统文化则承载着千年的历史积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包含着丰富的哲学、伦理和审美观念。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不仅可以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还可以使中国在世界文明的激流中更加自信地前行。

这种结合不是简单的机械相加,而是一种深刻的思想碰撞和文化对话,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共同发展和完善。

在全球化的今天,这种结合更显得意义重大,必将为世界各国的文化多样性和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做出重要贡献。

1.2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介入,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思想和活力。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阶级斗争的历史必然性,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天人合一、以德治国的理念有着一定的共通之处。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影响,使得传统文化更加具有现代性和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强调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一思想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社会进步和人类福祉的价值观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之间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之间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之间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累的宝贵财富,包括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多个学派和思想体系。

而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在19世纪末由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创立的社会科学理论,它对社会历史及其演变规律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阐述。

尽管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来自不同的时代和背景,但两者之间有着一定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共同的价值追求。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是“仁爱”、“和平”、“公正”等价值观念,而马克思主义则强调的是“共产主义”、“平等”、“公有制”等理念。

虽然表达方式和实现路径存在差异,但两者都希望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幸福。

这种共同的价值追求使得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相互融合。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仁者爱人”、“中庸之道”等思想,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社会观等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例如,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这与马克思主义中人的自由发展和社会主义共同体的理念相契合。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中,也充分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有益因素,使得其发展具有了一定的中国特色。

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在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等方面也存在一些冲突和争议。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忍让”、“和谐”等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与马克思主义中的阶级斗争、革命等概念相抵触。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封建迷信”、“等级观念”等因素也与马克思主义的平等观念相矛盾。

因此,在中国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如何处理好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两者都希望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幸福,都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的自由发展有着关注。

然而,在具体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等方面,两者之间也存在着一些冲突和争议。

因此,我们需要在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积极吸收和借鉴马克思主义的有益因素,以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
[摘要]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争论,表面上为马克思主义是否适合中国,而更深层次上则为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来自西方的文化,是否应该被接受、如何接受、如何来指导身负反帝反封建的中国人完成历史革命。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依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一部分。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相斥互补并存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与一个国家的历史相适应,同样不同的文化造就了国家的不同性格。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洗礼,积累了丰富的传统文化,造就了中国与众不同的国家性格:包容、传统、谨慎……
她的包容使之乐于接受各种文化思潮,但她的传统又使之谨慎对待一切接近她的事物。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848年,它第一次确立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指明了正确的道路。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人类进入了全面践行马克思主义的时代。

而在中国,从五四时期开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成为了中国历史进程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一个传统与现代并存的国家,在特殊的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围绕着中国人是否应该向西方学习,马克思主义是否能够拿来救中国,应该怎样使用马克思主义来救中国等一系列问题,产生了近代以来的中西文化之争。

中国接受一切被证实了先进的文化。

于是一些试图救国存亡的拥有先进思想的爱国志士率先提出了向西方学习。

例如林则徐睁眼向洋看世界,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孙中山“取法现代”、“尚友古人”的民主革命思想等,他们都在探讨救国的道路上表明了自己对西方文化的态度。

李大钊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著作,开始向中国人民传播马克思主义。

然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者也有他们自己的主张,在中西文化之争中,中国共产党人阐释了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

1940年前后,毛泽东发表了《新民主主义论》等一系列著作,全面详细地阐释了中国共产党对于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态度。

毛泽东说:我们共产党人,多年以来,不但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而奋斗,而且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一切这些的目的,在于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

在这个新社会和新国家中,不但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有新文化。

毛泽东首先提出关于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方针。

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但是,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的吸收。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初就已经被广泛关注。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儒学研究
方面,主要有一下几种观点:
一、相斥说
长期以来,持相斥说观点的人们认为马克思主义与孔子教义是两个不可调和的体系,不可以用儒家思想来代替马克思主义。

在意识领域,这些人坚持认为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而不是孔子的思想。

关于如何处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司马儒认为,我们不能因为批判和反对在传统文化上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就把孔子学说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体系混同起来,对孔子的不同评价属于不同的学术观点,不能与资产阶级自由化混为一谈,更不能去顶替马克思主义。

也有一些学者从时代性的角度去解释儒学与马克思主义等现代化思想具有根本的排斥性。

儒学是历史的产物,它的思想体系是与封建制度相结合的,与当前的现代化是不相适应的,两者是不同时代的不同思想体系,只能是在新的时代发展各自,而不可能混为一谈。

二、互补学说
持互补学说的人们认为,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各有所长,他们相互补充,并非绝对的不相容和排斥。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各种优秀成果的产物,它也要吸收各国优秀的文化来补充自己。

马克思要在中国进一步发展就需要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而儒学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今天的中国它依然充满生机,但是它同样与时俱进,接受一切先进的文化使之为自己所用。

因此,马克思主义与儒学要注意在四个方面的互补:生产力首位论与注重精神文明互补,解放全人类思想与爱国主义思想互补,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与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互补,矛盾学说与“和为贵”互补。

三、多元并存说
持并存说观点的学者认为,儒学与马克思主义确实有不相容之处,但是他们可以在多元的文化结构中并存。

尤其是现在我国正在建设中国现代化的社会,我们需要考虑到传统文化产生的原动力,但是也要合理利用外来文化,例如马克思主义,我们可以发展出一个适合国家现代化建设要求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对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的观点,除了以上列举的三种外,还有一些具有代表性又有一定支持者的学说,例如:取代说、“西体中用”说、会通与超越说、综合创造说。

当然一定还有一些鲜为人知,或者缺少有利论证的学说同样存在。

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意义重大,如何在传统文化为动力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服务是中国共产主义者一直探讨的问题。

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共产主义者就意识到要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的恰当地统一起来,也就是说,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
这样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马克思主义才有用处。

要坚决反对公式的应用马克思主义。

中国文化应该有自己的形式,这就是民族形式。

同样,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剔除糟粕,吸收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

必须要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分开来。

我们的民族文化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的。

它同一切别的民族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新民主主义文化相联合,建立互相吸收和互相发展的关系,共同形成世界的新文化。

这是一种科学的文化,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一致。

毛泽东进一步指出,中国新文化的方向就是社会主义方向。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又提出了古为今用的处理中国传统文化的方针,把继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新时期文化建设的目标。

江泽民指出,“必须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而又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立足本国而又充分吸收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不允许搞民族虚无主义和全盘西化”,“对民族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结合时代的特点加以发展,推陈出新,使它不断发扬光大”。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成为中国共产党面向新世纪的文化宣言。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要求,不断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的发展,这将是一个长期的理论研究,也必定会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参考资料: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李安增/主编.
[2]《中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张允熠.
[3]《从中华民族文化看中国哲学的未来》任继愈.
[4]《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传统哲学的背景》张岱年.
[5]《追求新的文化目标—访北京大学哲学系汤一介教授》薛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