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韧-素材积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素材积累坚韧

谚语格言:

坚韧是意志的最好助手引论(欧洲)

由于勇敢的坚韧,无可避免的祸患将会被征服(欧洲)

坚毅可以战胜强力(非洲)

胜利属于坚韧不拔的人(英国)

工夫和坚韧使桑叶变成绸缎(英国)

事业常成于坚韧,而毁于争躁(伊朗)

失败是坚韧的最后考验(俾斯麦)

哪怕是自己的一点小小的克制,也会使人变得强而有力----(高尔基)

伟大的事业是根源于坚韧不断的工作,以全副的精神去从事,不避艰苦(罗索)

故事:

坚韧造就奇迹

有这么一个人。在他19岁那年,一次滑雪,他与朋友做游戏,要从朋友张开的双腿间滑过去,结果却撞在了朋友的身体上,折斯了脖子,导致颈以下全身瘫痪。自此以后,这个高大英俊的青年变成了一个只能摇头的残疾者,终生依靠轮椅生活。

再说第二个人,他会驾驶汽车,会开轮船,并且还成了飞行员。能自由驾驶飞机在空中翱翔。当他33岁的时候,竞选温哥华市议员,成功了。在连续做了12年市议员后,他又被温哥华市民推上了市长的宝座。

还有第三个人,他是工商管理硕士,是多个非营利助残团体的创建人,是多种助残设备的发明人,还是加拿大勋章获得者,他热心社会公益事业,走到哪里都能受到众人的欢迎。

以上这三个人怎么样?单说某一个人也没什么,可是如果说这三个人其实就是一个人,那就很富传奇色彩了。事实上,他们原本就是同一个人——加拿大的萨姆·苏利文,一个不折不扣的奇人。

苏利文是如何由一个重症残疾人变成一个奇人的呢?

在折断脖子后的几年里,待在家里的苏利文陷入了选择生还是死的挣扎中。他把受伤前打工赚的钱都取了出来,买了辆专门为残疾人设计的汽车。为了不让父母太伤心,他设计了开车坠崖这种自杀方式,所幸的是,他的几次“坠崖练车”都没有成功。此后,要强的苏利文不忍再拖累两位老人,便坚持离开了家,搬到了一个半公益半营利性的公寓。

一天晚上,苏利文又一次独自在房间中品味绝望的痛苦。他盯着空白的四壁,感觉自己的生命就像它们一样空虚。他坐着轮椅来到户外,看到远处的城区正掩映在落日的余晖中。他想那里有沸腾的生命活力,人们正在摇动着生活风帆向前航行。此刻,苏利文忽然想到自己的大脑很好用,也能够独立吃饭穿衣,甚至还能微笑。苏利文决心要成为他们中的一员,“我也要做一个完整的人,我要工作。”苏利文此时对自己说道,“受伤前我有十亿个机会,而现在我还有五亿个。”从那一刻起,一个新的萨姆·苏利文诞生了。

从那以后。苏利文广泛涉猎知识,勇于挑战生活。他不但学会了驾驶飞机,而且还教会了另外20位残疾人飞行。由于温哥华的华人超过三分之一,在加拿大土生土长的苏利文还学会了中国广东话,这在他以后的竞选中收效奇特。苏利文一讲广东话。就会得到华人的掌声和鼓励。市长选举中,华人几乎把选票都投给了苏利文。

是什么神秘的力量将这传奇经历赋予萨姆·苏利文?

答案是不屈不挠地与生活抗争的精神,这是一种坚韧的气质。他曾说过:一个人能走多远取决于他面对挑战时的表现,这与他是否坐轮椅无关。

“遗憾”教育

最近,日本电视台播出了一档题为“需要遗憾的人”的节目。镜头中,摄影师跟踪拍摄了这样一件事。

秋天到了,川崎市一家幼儿园的老师们,准备领着孩子们去郊外挖红薯。

兴奋的孩子们一大早就背着水壶和背包,在老师的带领下出发了。换乘了几趟电车,众人很快就到了目的地。孩子们在地里挖得很欢,一会儿就挖了一大堆的红薯。

时间过得很快,回家的时间一转眼就到了。老师告诉孩子们:挖出来的红薯可以随便拿,但有一个条件:回家时要步行两小时,还要爬48级台阶。因此,每个人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到底。孩子们都想多带点红薯回家送给妈妈。有的甚至在背包里装了5公斤的红薯。

刚开始往回走的时候,孩子们还唧唧喳喳地,十分兴奋。但没多久,背着5公斤红薯的孩子们就开始感觉有些累了,变得沉默起来。等走到一半的时候,背包过重的孩子步伐变得沉重缓慢起来,腿也有些抬不起来了。

又过了一阵子,有些孩子完全走不动了,一屁股坐在地上。看到48级台阶出现在面前时,终于有孩子忍不住放声大哭起来。

这时,老师蹲下身来,问大哭的孩子:“怎么样,要帮忙吗?”孩子边哭边摇头——因为这个5公斤是他们自己选择的,必须负责任地坚持到最后。

这时,有个头结实一点的孩子,将坐在地上哭的孩子拉了起来,大家一起手牵手,继续朝前走。

最后的结果是:每个孩子都背着满满一背包的红薯,手牵手地鼓着劲,爬完了48级台阶,坚持走回了幼儿园。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懊悔”与“遗憾”不一定全是坏事。只要能正确面对,“懊悔”与“遗憾”也能滋生出好事。例如背着5公斤红薯回家的孩子,在半路上为自己的贪心感到了懊悔,但仍然坚持到了最后。这种从“痛苦的遗憾”中体验和学习到的耐力、韧劲和责任感,无疑比任何说教要深刻得多。

此外,一个团队里,能有几个比较“令人遗憾”的人将更能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爱和相互协作。例如上面这些背红薯回家的孩子,如果其中有大哭的、赖地的,而是每个孩子都精力旺盛地步行两小时回家的话,那么就不可能出现孩子们最后手牵手互相鼓励,互相加油的一幕。

看看现实中的日本,再看看日本人对孩子的“遗憾教育”,就可以知道:日本是一个懂得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自己的“遗憾”的民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