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六大要素

合集下载

“海绵城市”在园林设计中的运用分析

“海绵城市”在园林设计中的运用分析

“海绵城市”在园林设计中的运用分析摘要:“海绵城市”是当前各个行业在设计及施工中的重要指导理念,当前城市资源缺乏问题日益凸显。

本文从“渗、滞、蓄、净、用、排”六个方面对园林设计工作进行研究,以其类似工程借鉴参考。

关键词:海绵城市;园林景观;引言城市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同时大量沥青、混凝土等硬质材料的使用,导致覆盖掉大部分的透水层,无法起到自主呼吸、自然调节的作用,而不完善的排水设施也难以承受暴风雨造成的城市内涝,引发城市水环境问题。

应用“海绵城市”理念,贯彻“渗、蓄、滞、净、用、排”六大建设要素,解决城市问题,建设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一、工程概况建筑面积约 13.6 万平方米,打造园区核心产业服务。

为与园区高标准的绿色建筑相匹配,园林绿化的设计工作从节能减排,尊重自然、利用自然等方面入手,结合国家大力推行的“海绵城市”理念进行规划设计创作。

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城市建设将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渗水砖、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既避免了洪涝,又有效地收集了雨水。

建设中统筹发挥自然生态功能和人工干预功能,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园区雨水处理方式,有利于修复园区水生态、涵养水资源,增强园区防涝能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在这一指导思想下,整个园区的绿化设计工作和海绵城市理念紧紧结合。

二、低影响开发——雨水的循环利用园区水循环系统的建设牢牢结合“海绵城市”建设要素的“渗、滞、蓄、净、用、排”六字方针进行。

本工程设置雨水收集回用系统,在室外绿地内设置地下式雨水蓄水池,将部分屋面、道路及绿地内的雨水进行收集后,经过过滤处理,将雨水用于室内冲厕、绿地灌溉及室外景观补水,达到直接利用雨水的目的。

在生活区设置两个 150m3的雨水收集池,通过渗透花管将下渗至绿地内的雨水进行收集,雨水池溢流排至园区雨水管网,雨水收集池内的雨水经沉淀后回用于生活区内集中绿地的浇洒用水及园区道路冲洗。

海绵城市基本要求

海绵城市基本要求

海绵城市基本要求咱来说说海绵城市的基本要求哈。

一、水的吸纳方面。

1. 像海绵一样吸水。

城市里得有足够多能“喝水”的地方。

比如说绿地呀,不能光种些娇贵的花花草草,得是那种像小海绵一样能吸水的植物群落。

像草皮就得是那种比较厚实、扎根深的,一下雨,雨水就可以渗到土里,而不是在地面上横流。

还有那些广场、停车场之类的地方,不能都用那种密不透水的材料。

可以用那种带孔的砖,就像蜂窝一样,雨水能从孔里钻下去,被地面吸收,而不是像在玻璃上一样,雨水只能流走。

2. 水的存储。

城市里要有一些可以暂时存水的地方。

比如人工湖或者是一些经过改造的池塘。

这些地方就像是城市的小水库,下雨的时候把多余的雨水存起来。

等天气干的时候,这些存起来的水还能派上用场,像给花草树木浇水之类的。

而且这些存水的地方还可以做得美美的,成为城市的景观,人们可以在湖边散步、休闲呢。

地下也可以建一些蓄水的设施,像那种大型的地下蓄水罐之类的。

不过这得规划好,可不能影响到城市的地基和地下管道啥的。

二、水的净化方面。

1. 自然净化。

绿地除了吸水,还得有净化的功能。

土壤里有很多微生物,就像一群小小的清洁工。

雨水渗到土里的时候,这些微生物就开始工作啦,把雨水中的脏东西分解掉。

所以要保护好绿地的土壤环境,不能随便往土里倒化学污染物啥的。

一些水生植物在城市的水域里也很重要。

像芦苇啊,它们的根在水里就像滤网一样,可以吸附水里的杂质,让水变得更干净。

而且这些水生植物还能给水里的小动物提供栖息地,让整个水域的生态环境更好。

2. 人工辅助净化。

在一些雨水收集的设施旁边,可以设置一些简单的过滤装置。

比如说用沙子、砾石做成的小过滤器。

雨水先流过这些过滤器,大颗粒的泥沙就被拦住了,这样进到蓄水设施里的水就干净一些。

还可以利用一些现代科技,像那种小型的污水处理设备,对收集起来的雨水进行深度处理。

处理后的水可以用于城市的一些非饮用水用途,比如冲洗马路、浇灌公园的花草之类的。

三、水的利用方面。

海绵城市建设的内涵与技术要点

海绵城市建设的内涵与技术要点

海绵城市建设的内涵与技术要点
四、内涵
1.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空间结构
海绵城市建设通过合理规划和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空间结构,实现“高度集约、低碳低能耗、绿色健康”的目标。

以密度适宜、功能完备、交通便利的“城中型”为主导,通过疏解拓展城区,扩大城市空间,减少城市压力,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性。

2.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3.提高城市抵御风险的能力
海绵城市建设注重提高城市抵御风险的能力,包括抵御自然灾害(如洪涝、地震、风暴等)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通过合理规划城市排水系统、建设防洪设施、加强土地利用管控等措施,减少城市灾害的风险,提高城市的韧性和适应能力。

4.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5.建设智慧城市
五、技术要点
1.精细化城市规划
2.建设高效的排水系统
3.推广绿色建筑和低碳交通
4.加强城市生态建设
5.积极开展公众参与
总结起来,海绵城市建设的内涵主要包括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抵御风险的能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和建设智慧城市;而技术要点主要包括精细化城市规划、建设高效的排水系统、推广绿色建筑和低碳交通、加强城市生态建设和积极开展公众参与。

这些内涵和技术要点是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内容,能够有效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城市绿色、智慧、生态、人文的全面发展。

海绵城市施工方案

海绵城市施工方案

海绵城市施工方案海绵城市是指以海绵为原型,具有高效的雨水管理系统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理念。

海绵城市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合理规划和建设,最大程度地减少城市内的洪涝灾害,提高雨水的利用率,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海绵城市的施工方案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水资源管理:海绵城市的首要任务是合理管理和利用水资源。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应该注重保护和修复地下水、湿地和水域等自然水源,增加雨水的渗透,减少地表径流。

通过建设雨水收集系统、雨水花园和湿地公园等,将雨水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减少城市排水量和污染,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2.绿地建设:绿地是海绵城市的核心要素之一、通过增加城市绿化覆盖面积,可以提高城市的雨水渗透能力,减少地表径流和洪涝灾害。

在施工方案中,应该合理规划和布置城市绿地,包括公园、花坛、屋顶花园以及垂直绿化等。

同时,应该注重保护和恢复城市的自然生态系统,增加城市的生态功能。

3.建筑设计:海绵城市的建筑设计应该注重提高抗洪能力和雨水利用率。

在建筑物的设计中,可以采用雨水收集系统、屋顶绿化和雨水花园等措施,将雨水收集起来用于绿化、冲洗和灭火等。

同时,建筑物的排水系统应该合理规划和设计,减少地表径流和排水量。

另外,建筑物的节能和环保设计也是海绵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采用可再生能源、节水设备和节能材料等。

4.道路和交通规划:道路和交通系统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海绵城市的施工方案中,应该注重规划和设计雨水排放系统,包括雨水排水沟、下水管网和雨水花园等。

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可以将降雨期间的地表径流最大限度地减少,减少洪水的发生。

另外,还应该优化公共交通系统,减少城市交通拥堵和尾气排放。

5.智能化管理:海绵城市的建设应该注重智能化管理和监测。

通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实时监测和控制城市的雨水排放和污染物排放,及时预警和调度。

同时,还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优化城市的雨水资源利用和排放策略,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海绵城市”建设规范要点

“海绵城市”建设规范要点

“海绵城市”建设规范要点
一、国家、行政区基本概念
1.国家概念:指国家建立用于检查和管理建设项目、设施、管理体制
以及管理系统的规范程序的思想。

2.行政区概念:根据规定范围划分的行政区的以代表区域主体的法定
管辖能力的范围,当地行政机关应当按全国统一标准建立海绵城市治理体系,控制土地、水资源、林地、草地和其他自然财产的开发、保护和管理,维护海绵城市可持续发展状态。

二、海绵城市建设规范
1.海绵城市建设规范内容:
(1)灾害防御:应制定抗震地震、抗旱、抗洪等防灾规范,提高建
筑抗震、抗水、抗旱等防灾能力,建立山水型灾害应急预案;
(2)环境保护:应制定环境保护规范,强化环境污染控制,提高资
源利用率,改善环境质量,实现节能减排;
(3)城市绿化:应制定城市绿化规范,重点实施景观提升计划,实
施蓝色围墙计划,保护室外的植被,整治污染源,强化水质监测,实施绿
色行动计划;
(4)节能减排:应制定节能减排规范,降低能源消耗,完善能源结构,调整发电机型号,减少水泥熟料消耗量。

“海绵城市”规范要点

“海绵城市”规范要点

“海绵城市”规范要点海绵城市是指通过优化城市设计和管理,实现城市面源污染减排和雨洪水自我调蓄的一种城市发展模式。

它将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减少洪水灾害和污染物排放,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下面是关于海绵城市规范要点的详细介绍。

1.雨水资源合理利用:海绵城市重视收集、储存和利用雨水资源。

通过建设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用于灌溉、景观水体补给、地下水补给等,减少城市供水压力。

同时,雨水还可以被用于冲厕、洗车等非饮用水用途,减少自来水的使用。

2.道路绿化和渗水设施:在道路建设中,要将绿化设施纳入规划,提高绿化率。

设置渗水设施,如透水铺装、渠化和绿化带,减少雨水径流,增加土壤水分,提高城市的水文循环能力。

此外,绿化还可以改善空气质量,减少城市的热岛效应。

3.湿地保护和建设:海绵城市重视湿地的保护和建设。

湿地具有净化水质、调节气候、保持生物多样性等功能,对于城市的生态系统恢复和雨水管理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在规划和建设中,应设置湿地保护区和湿地恢复项目。

4.防洪设施的规划和建设:海绵城市要加强防洪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包括建设雨水花园、雨水湖泊、雨水地下水库等,以减少城市洪水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此外,还需对现有排水系统进行优化,提高排水效率,减少洪水对城市的影响。

5.水质净化措施:海绵城市要加强对城市面源污染的治理。

通过建设雨水湖泊、湿地和调蓄设施等,减少污染物的输入和传输,实现城市雨水的净化和蓄存。

此外,还要提高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营效率,减少污水排放对水环境的污染。

6.生态景观建设:海绵城市要加强生态景观的规划和建设。

通过建设公园、绿地、自然保护区和城市森林等,提高城市的生态系统功能,增加森林覆盖率和植被面积。

这不仅可以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还可以改善居民的生活品质。

7.社区参与和教育宣传:海绵城市的规范要点中,社区参与和教育宣传是至关重要的。

社区居民应当积极参与海绵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并普及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理念。

海绵城市建设6大要素“渗蓄滞净用排”

海绵城市建设6大要素“渗蓄滞净用排”

海绵城市建设6大要素“渗蓄滞净用排”
佚名
【期刊名称】《绿色建筑》
【年(卷),期】2015(000)006
【摘要】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提出总体要求。

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要达到海绵城市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要达到目标要求。

海绵城市的核心就是“渗蓄滞净用排”。

【总页数】1页(P2-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
【相关文献】
1.垂直—水平联合排渗系统对某尾矿坝排渗效果的影响研究
2.海绵城市建设促渗保泉方案及其效果评估——以济南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为例
3.聚丙烯酰胺和椰糠配合对绿地土壤换填介质渗、蓄、净的效果
4.湿陷性黄土地区海绵城市建设雨水渗蓄风险防控若干问题探讨
5.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

要求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海绵城市建设整体思路及方案

海绵城市建设整体思路及方案

海绵城市建设整体思路及方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气候变化的日益严峻,城市面临的水负荷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解决城市内涝、水资源短缺等问题,海绵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

海绵城市以其出色的水资源管理和自然环境保护能力而受到越来越多城市的重视和借鉴。

本文将从整体思路和具体方案两个层面,探讨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问题。

一、整体思路海绵城市建设的整体思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点:1. 统筹规划:海绵城市建设需要从整体上进行规划,包括城市的地理特点、气候条件、水资源分布等因素的综合考虑,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发展蓝图。

2. 多元治理: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实施多元治理,通过灵活运用自然、半自然和人工手段开展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以实现雨水的自然渗透和高效利用。

3. 生态优先:海绵城市建设注重生态优先原则,通过保护和恢复城市的自然湿地、河道系统、植被覆盖等生态要素,提高城市的自我调节和抗灾能力。

4. 系统集成: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将各个领域的技术和措施进行系统集成,实现城市水、土、气的统一管理,推动城市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二、具体方案在整体思路的指导下,海绵城市建设可以采取多种具体方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雨水管理:通过建设雨水花园、雨水收集系统等,将城市的降雨水分散利用,减少径流和洪涝灾害,解决城市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2. 绿色建筑:在建筑设计和建设过程中,采用生态建筑材料和绿色建筑技术,提高建筑物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对城市排水系统的负荷。

3. 湿地保护与恢复:加强城市湿地的保护与恢复,提高湿地对雨水的滞留和净化能力,改善城市的水环境质量。

4. 路面渗透:通过采用透水铺装和绿色交通设施,增加城市道路的透水面积,减少雨水径流,改善路面积水问题。

5. 水域生态修复:对城市内的河流和水体进行生态修复,建设生态湿地,提高水域自净能力,增加城市水资源的供给。

6. 灰水回用:将城市的灰水进行处理和回用,如将家庭的洗衣水、洗碗水用于冲厕、浇灌等,减少对清洁水的需求。

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做法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做法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做法及需要注意的问题摘要:排水系统是城市规划建设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建设“海绵城市”的过程中,要对城市的各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量,制定出符合城市发展的科学的规划和设计,完善城市的排水系统,增强城市排水能力和水资源利用率,最终使城市排水系统呈现出完善合理的状态。

本文主要介绍了城市中排水建设面临的问题,分析了海绵城市加强排水建设的意义,对于海绵城市排水建设方面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海绵城市;排水建设;注意的问题城市规划建设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排水系统,我国城市的排水建设主要面临着内涝问题、水资源短缺和径流污染问题。

因此,在进行排水系统规划时将海绵城市的设计技术要领融入进去,建成合理的排水系统,改善城市的生活环境,不仅能够保障城市人民的生产生活用水需求,还能够促进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当前城市排水面临的问题1.给排水设施建设滞后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导致我国城市建设面积不断扩大,建筑物高度不断增高。

城市发展过程中需要的供水管道的长度、结构和质量难以适应发展速度。

另外,很多城市忽视了地下设施的建设,只针对城市地上基础设施的建设,导致地上设施的水平高于地下设施水平,整体上来讲导致城市给排水系统设施滞后;一些城市的管理部门对城市的管道缺乏周期性的检查、保养和维护,也造成了城市的给排水设施的滞后。

2.对短时极端天气的应对能力较差虽然我国人们生活水平的在不断提高,但是环境保护意识缺失仍然明显,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逐渐遭到破坏。

导致城市变暖、温室效应、城市热岛效应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城市很容易受到极端天气的影响,比如强对流天气和强降雨等,这种天气给城市排水系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另外,由于给排水系统对极端天气的应对能力差,很容易造成城市内涝和供水系统污染,还可能会引发交通阻塞和基础设施损坏等社会问题的发生。

3.雨洪资源利用不足目前,我国城市建设进程和经济发展进程加快,远超过城市雨洪设施在规划建设和管理能力的进展。

海绵城市建设 · 六大要素

海绵城市建设 · 六大要素

海绵城市建设·六大要素2015-11-101海绵城市--渗由于城市下垫面过硬,到处都是水泥,改变了原有自然生态本底和水文特征,因此,要加强自然的渗透,把渗透放在第一位。

其好处在于,可以避免地表径流,减少从水泥地面、路面汇集到管网里,同时,涵养地下水,补充地下水的不足,还能通过土壤净化水质,改善城市微气候。

而渗透雨水的方法多样,主要是改变各种路面、地面铺装材料,改造屋顶绿化,调整绿地竖向,从源头将雨水留下来然后“渗”下去。

透水景观铺装传统的城市开发中无论是市政公共区域景观铺装还是居住区景观铺装设计中多数采用的都是透水性差的材料,所以导致雨水渗透性差,而在这一方面可以通过透水铺装实现雨水渗透,或通过水渠和沟槽将雨水引流至街道附近的滞留设施中。

透水道路铺装传统城市开发建设中道路占据了城市面积的10%-25%,而传统的道路铺装材料也是导致雨水渗透性差的重要隐私之一,除了景观铺装方面可以通过透水铺装实现雨水渗透之外,还可以将园区道路、居住区道路、停车场铺装材料改为透水混凝土,加大雨水渗透量,减少地表径流,渗透的雨水储蓄在地下储蓄池内经净化排入河道或者补给地下水,减少了直接性雨水对路面冲刷然后快速径流排水对于水源的污染。

绿色建筑海绵城市建设措施不仅在于地面,屋顶和屋面雨水的处理也同样重要。

在承重、防水和坡度合适的屋面打造绿色屋顶,利于屋面完成雨水的减排和净化。

对于不适用绿色屋顶的屋面,也可以通过排水沟、雨水链等方式收集引导雨水进行贮蓄或下渗.对于不适用绿色屋顶的屋面,也可以通过排水沟、雨水链等方式收集引导雨水进行贮蓄或下渗。

2海绵城市---蓄即把雨水留下来,要尊重自然的地形地貌,使降雨得到自然散落。

现在人工建设破坏了自然地形地貌后,短时间内水汇集到一个地方,就形成了内涝。

所以要把降雨蓄起来,以达到调蓄和错峰。

而当下海绵城市蓄水环节没有固定的标准和要求,地下蓄水样式多样,总体常用形式有两种:塑料模块蓄水、地下蓄水池。

《2024年海绵城市建设指南解读之基本概念与综合目标》范文

《2024年海绵城市建设指南解读之基本概念与综合目标》范文

《海绵城市建设指南解读之基本概念与综合目标》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内涝、水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海绵城市概念应运而生。

海绵城市是一种新型的城市建设理念,旨在通过模拟自然水循环系统,提高城市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抗洪排涝能力。

本文将详细解读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概念、综合目标及实施措施,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有益的指导。

二、基本概念解读1. 海绵城市定义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具有吸水、蓄水、净化水和排水功能。

通过增加城市绿地的比例,采用渗水路面、雨水花园等措施,使雨水得到有效利用和储存,降低城市洪涝灾害风险。

2. 海绵城市组成要素海绵城市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绿地与湿地、透水路面、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等。

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海绵城市的主体框架,为城市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和防洪排涝能力。

三、综合目标解读1.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海绵城市建设的首要目标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通过建设雨水收集系统、绿地和湿地等设施,有效储存和利用雨水资源,减少城市水资源的浪费。

2. 增强防洪排涝能力在应对极端天气和暴雨事件时,海绵城市能够有效减轻城市内涝和排水压力。

通过增加绿地和湿地的面积,采用透水路面等措施,使雨水快速渗透和储存,减少雨水径流,降低城市洪涝灾害风险。

3. 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海绵城市建设有助于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通过增加绿地面积和湿地等设施,改善空气质量,减少噪音污染,提供优美的生态环境。

同时,绿地和湿地等设施还能为野生动植物提供良好的栖息地,保护生物多样性。

4. 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海绵城市建设是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举措。

通过合理规划城市空间布局,将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融入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

四、实施措施建议1. 制定科学规划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制定科学的规划方案。

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确定建设目标、任务和重点工程,合理规划绿地、湿地、透水路面等设施的布局和规模。

海绵城市建设标准

海绵城市建设标准

海绵城市建设标准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面临着水资源紧缺、城市洪涝及城市内水环境污染等问题。

为应对这些挑战,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应运而生。

海绵城市是指运用自然、绿色地基础设施,强化全域水循环,保持环境生态的城市。

海绵城市建设标准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雨水收集和利用海绵城市建设标准要求,城市规划应该考虑到雨水的收集和利用。

通过设置雨水花园、雨水收集池等设施,将雨水加以收集和利用,既能防止洪涝、还能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雨水收集后可以用于配合水源系统解决城市园林绿地、街道清洗、家庭用水等方面的需求。

二、地面绿化城市地表硬化是城市洪涝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也会引起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海绵城市建设标准要求城市建设和规划应该注重地面绿化。

通过增加绿地和森林覆盖率,使得城市中的水能够汇聚到绿地上,增加地表土壤水的渗透性,从而达到海绵城市的建设目标。

三、建筑设计海绵城市建设标准要求城市建筑的设计要注重设置雨水花园、雨水收集池等雨水利用设施,通过在建筑顶部设置绿化屋顶、花园露台等设施,使得建筑能够与城市水资源进行有效连接,从而实现海绵城市的建设目标。

四、城市排水系统海绵城市建设标准要求城市排水系统应该注重集雨、分流、滞留等功能,以减少城市排水系统对自然环境的侵害程度。

通过改变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结构,实现城市排水系统与环境自然系统的良好接合,进而达到建设海绵城市的目标。

五、环保技术海绵城市建设标准要求应用新型环保技术的方法,令城市的水资源系统更加良好地融入城市自然系统中。

通过贯彻环保技术,城市里的工厂、设施等建筑能够按照标准设置排水系统,加强保护城市水源的环境,使市民更好地享受到自然环境的美好。

总之,海绵城市建设标准在解决城市面临的各种水资源问题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通过对海绵城市建设标准的规划、建设和实施,可以有效减少自然灾害对城市和环境的危害,实现城市和生态的和谐发展。

海绵城市建设十大核心要点

海绵城市建设十大核心要点

海绵城市建设十大核心要点海绵城市建设是指以海绵状的整体规划理念和生态工程手段为基础,通过合理规划、科学设计和综合建设等手段,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洪涝灾害风险,提高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并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下面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十大核心要点:1.水资源管理: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推行水资源循环利用,包括收集、储存、运输和净化水资源,以减少对地下水和表面水的过度开采。

2.雨水管理:采取雨水收集和回用技术,将雨水纳入城市自然水循环系统,减少城市雨洪灾害。

3.绿地建设: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提高土壤的水持有能力,构建自然的水循环系统,减少城市地表径流。

4.湿地保护与恢复: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增加湿地面积,加强湿地的水源涵养和污染物处理能力,改善水环境质量。

5.城市排水系统改造:合理规划和建设城市雨水排水系统,采用分流、暂时储存、控制排放等措施,减少洪水的发生和水体污染。

6.自然增水:通过城市绿地和湿地系统的建设,加大植被覆盖面积,利用自然增水的方式增加土壤的水源补给。

7.屋顶绿化和墙面绿化:在城市建设中广泛应用屋顶绿化和墙面绿化技术,增加植被覆盖面积,提高城市的水源涵养能力。

8.污水处理与资源回收:建设先进的污水处理设施,实现污水的高效处理和资源回收,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9.防洪调蓄设施:建设合理的防洪调蓄设施,包括蓄洪区、雨水花园等,提高城市的防洪能力。

10.人文教育和社会参与:通过人文教育和社会参与,提高公众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认识和理解,引导公众主动参与海绵城市建设,形成社会共识,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

以上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十大核心要点,通过这些要点的综合实施,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洪涝灾害风险,提高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并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海绵城市建设有哪些核心要素

海绵城市建设有哪些核心要素

海绵城市建设有哪些核心要素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城市面临着一系列的水问题,如内涝频发、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等。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海绵城市的理念应运而生。

海绵城市建设旨在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那么,海绵城市建设有哪些核心要素呢?首先,科学的规划设计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前提。

在规划阶段,需要对城市的自然地理、水文地质、生态环境等进行全面的调查和分析,了解城市的水生态本底情况。

根据这些基础信息,制定出符合城市发展需求和生态特点的海绵城市建设规划。

规划应涵盖城市的各个区域,包括新建区域和老旧城区,并明确不同区域的建设目标和重点。

同时,要注重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排水防涝规划等相关规划的衔接和协调,确保海绵城市建设能够融入城市发展的整体框架中。

其次,完善的雨水管理系统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

传统的城市雨水管理往往采用快排模式,将雨水迅速排入河道,这不仅容易导致内涝,还浪费了雨水资源。

海绵城市建设则强调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通过建设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绿色屋顶、透水铺装等设施,增加雨水的渗透和储存能力。

例如,雨水花园可以利用植物和土壤的过滤作用,对雨水进行净化,并将其储存起来用于灌溉或补充地下水;下沉式绿地能够在降雨时暂时储存雨水,减少地表径流;绿色屋顶可以降低雨水的流速和流量,减轻排水系统的压力;透水铺装则可以让雨水直接渗透到地下,补充地下水资源。

再者,有效的水质净化措施是保障海绵城市功能发挥的重要环节。

随着城市的发展,雨水在流经地面和排水系统的过程中,往往会携带大量的污染物,如氮、磷、重金属等,如果不进行有效的处理,直接排放到水体中,会对水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

因此,在海绵城市建设中,需要采取相应的水质净化措施,如建设雨水湿地、人工湿地、生态滤池等。

这些设施可以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种作用,对雨水进行净化,去除其中的污染物,使雨水达到排放标准或能够回用的水质要求。

关于贵安站东广场中海绵城市建设六大要素的应用研究

关于贵安站东广场中海绵城市建设六大要素的应用研究

关于贵安站东广场中海绵城市建设六大要素的应用研究摘要:面对当前我国突出的城市内涝问题,雨水集中排放造成市政管网及河湖泄洪压力增大、污染严重,水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回收利用。

而贵安新区作为国家首批海绵城市试点城市,贵安高铁站是新区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试点项目,该项目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示范及指导性意义,通过项目分析结合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的指导与要求进行海绵城市六大要求的研究及分享。

关键词:海绵城市;贵安高铁站;雨水回用海绵城市,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缓冲性",降水时吸水、渗水、蓄水、净水,需水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的原则,将自然途径与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蓄水花坛、植草沟等“绿色”人工方式,建设和修复城市“海绵体”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渗透、积存和净化并加以利用促进生态环境保护。

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个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久性。

为了更好地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国家在2015年4月2日公布了首批“海绵城市”试点城市,经过严格评审贵州贵安新区被选出为第一批试点城市。

贵安新区是黔中经济区核心地带,区位优势明显,地势相对平坦,人文生态环境良好,发展潜力巨大,具备加快发展的条件和实力。

贵安高铁站为贵州省第二大高铁站,贵安高铁站东广场及地下空间工程和市政接驳工程装修、机电设备采购与安装及室外环境工程(含绿化)由中铁(贵州)市政工程有限公司施工,工程含海绵城市及景观绿化相结合的系统性工程。

该工程项目为贵安新区“海绵城市”试点的重点工程,建设好发挥好东广场的海绵城市建设将对社会、经济、自然景观的协调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海绵城市近几年被国家越来越重视,在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编制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指导“海绵城市”示范推广,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将城市中70%的降雨进行就地消纳和充分利用。

海绵城市建设有哪些核心要素

海绵城市建设有哪些核心要素

海绵城市建设有哪些核心要素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城市面临着一系列的环境和资源问题,如内涝频发、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等。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海绵城市的理念应运而生。

海绵城市就像一块巨大的海绵,在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那么,要建设这样一座会“呼吸”的海绵城市,有哪些核心要素呢?首先,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基础。

这需要对城市的自然地理、水文条件、现有基础设施等进行全面细致的调研和分析。

比如,了解城市的地形地貌,明确哪些区域是容易积水的低洼地带,哪些是雨水自然汇集的通道。

同时,还要考虑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规模,预留足够的雨水调蓄空间。

在规划设计中,要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

尽量减少对原有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保留城市中的河流、湖泊、湿地等自然水体,以及绿地、森林等生态空间。

通过合理的布局,将这些自然元素与城市的建筑、道路等人工设施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雨水管理系统。

此外,还需要制定明确的雨水管理目标。

根据城市的特点和需求,确定雨水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雨水的污染削减率等具体指标,为后续的建设和管理提供依据。

雨水收集与储存系统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环节。

通过建设雨水花园、绿色屋顶、下沉式绿地等设施,可以有效地收集雨水。

雨水花园是一种浅凹绿地,能够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通过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的作用进行净化。

绿色屋顶则是在建筑物的屋顶种植植物,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还能减缓雨水的流速,增加雨水的滞留时间。

下沉式绿地是低于周边地面一定深度的绿地,能够接纳周边地面的雨水径流。

在储存雨水方面,可以利用蓄水池、地下水库等设施。

蓄水池可以建在公园、广场等地,用于储存雨水,以备干旱时使用。

地下水库则是在地下挖掘的大型储水空间,具有不占用地表面积、储存量大等优点。

渗透与过滤技术的应用对于海绵城市建设至关重要。

透水铺装是一种常见的渗透技术,如透水砖、透水混凝土等,可以让雨水迅速渗透到地下,补充地下水资源。

海绵城市规范要点

海绵城市规范要点

海绵城市规范要点海绵城市是指以海绵为特征的城市,它通过模拟自然的水循环和调节机制,实现雨洪减灾、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恢复的目标。

为了建设规范的海绵城市,以下是一些要点:1.综合规划和设计:海绵城市的规划和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城市的土地利用、地形地势、气候特点和社会经济需求等方面,制定合理的城市发展战略和目标。

2.融入自然环境:海绵城市要将自然水循环和生态系统与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相结合,利用自然的湿地、水面和绿地来实现雨水的自然排放和过滤。

3.控制水资源利用:海绵城市需要通过建立水资源管理系统,控制水资源的利用和排放,合理分配和管理城市各个部门和居民的用水需求。

4.高效用地利用:海绵城市要通过科学合理的用地规划和设计,最大限度地利用城市土地资源,并保留足够的绿地和湿地。

5.雨水管理和洪水防治:海绵城市需要建立雨水管理和洪水防治系统,包括收集雨水、减少地表径流、提高城市排水能力、建设雨水花园等措施。

6.污水处理和水质保护:海绵城市应建立健全的污水处理系统,确保城市污水的有效处理和循环利用。

同时要加强水质保护,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和水域的污染。

7.增加城市绿化率:海绵城市需要大力发展城市绿化事业,增加城市绿地和森林覆盖面积,提高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

8.提倡可持续交通:海绵城市要推行可持续的交通方式,鼓励公共交通、步行和非机动交通,减少私家车使用,降低交通排放和城市交通拥堵。

9.强化宣传教育:海绵城市需要加强对公众和城市居民的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和节水意识,推动广大市民参与到城市生态建设中。

10.加强监测和评估:海绵城市需要加强对城市环境和水资源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海绵城市的规划和建设需要综合考虑城市的自然特点和社会经济需求,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减少洪涝灾害、改善水质、提高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以上提到的要点只是针对海绵城市规范的一部分,建设一个真正的海绵城市还需要综合考虑其他的因素,例如环境保护、经济可行性和社会效益等。

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要素

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要素

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要素摘要: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要素包括了渗透-贮蓄-滞留-净化-利用-排水等六个方面。

关键词:海绵城市一、海绵城市提出的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原有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城市内湿地、湖泊、水系逐步消失,导致部分大中城市“逢雨必涝”、“雨后即旱”。

我国从2011到2014的国家,短短几年时间,360多个城市遭遇内涝。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新型城镇化”之后,针对我国城市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水资源短缺、水质恶化、城市洪涝灾害频发等状况,国家和政府创造性的提出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海绵城市”逐渐成为解决城市水和生态问题的综合性理念。

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提出: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更多地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2014年10月,住建部发布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

“海绵城市”的概念被官方文件明确提出,也代表着生态雨洪管理思想和技术将从学术界走向管理层面,在实践中得到推广。

二、海绵城市的概念海绵城市的理念是建造类似海绵功能的城市,用现代化技术建设人工景观,并将其与城市原有的水文特征相结合,组成新的生态系统,实现对自然界水资源最大程度的循环利用。

通过建设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等措施,使城市像海绵一样具有弹性,能够在雨季吸收雨水,并在旱季将雨水排出,同时还能对吸收的雨水进行净化,以防止城市的洪涝灾害,实现水的循环利用,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

海绵城市的“海绵体”既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这样的城市配套设施。

雨水通过这些“海绵体”下渗、滞蓄、净化、回用,最后剩余部分径流通过管网、泵站外排,从而可有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标准,缓减城市内涝的压力。

三、海绵城市的技术要素1.渗透城市化的同时也带了城市地面硬底化,改变了原有自然生态本底和水文特征。

因此,在海绵城市建设中,要加强雨水的渗透。

渗透的技术要素主要包括渗透地面、渗透管沟、渗透进剂渗透塘。

二建海绵城市知识点

二建海绵城市知识点

二建海绵城市知识点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也被称为“水弹性城市”。

这个概念强调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能够在降雨时吸收、蓄存、渗透和净化雨水,并在需要时释放并利用这些蓄存的水。

海绵城市建设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全域谋划:系统谋划,急缓有序,突出重点,优先解决积水内涝等对人民群众生活生产影响大的问题。

2. 系统施策:科学编制规划,合理确定规划目标指标,合理划分排水分区,“高水高排、低水低排”,围绕城市现状和规划目标实事求是确定技术路线。

3. 因地制宜:根据城市特点,排水、园林绿化、建筑、道路等多专业融合,城市绿地、建筑、道路等在满足自身功能前提下统筹考虑雨水控制要求,简约适用,减少全生命周期运行维护的难度和成本。

4. 有序实施:在规划建设管控下,有序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5. 组织落实:城市人民政府是海绵城市建设的责任主体,政府统筹、多专业融合、各部门分工协同。

6. 完善标准规范:地方标准、图集、导则突出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性内容和技术性要求,指导海绵城市建设。

7. 雨水处理:通过人工手段恢复城市生态水循环系统,解决城市水资源紧缺引发的畸旱畸涝问题,美化城市、改善市民生活环境。

雨水可通过透水性地面下渗、绿地滞滀等途径补充地下水、城市、湖泊等。

除此之外,大量的雨水通过雨水收集装置、弃流装置、过滤装置、传输通道以及储存装置被回收。

8. 技术应用:充分利用自然山体、河湖湿地、耕地、林地、草地等生态空间,建设海绵城市,提升水源涵养能力,缓解雨洪内涝压力,促进水资源循环利用。

鼓励单位、社区和居民家庭安装雨水收集装置。

大幅度减少城市硬覆盖地面,推广透水建材铺装,大力建设雨水花园、储水池塘、湿地公园、下沉式绿地等雨水滞留设施,让雨水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不断提高城市雨水就地蓄积、渗透比例。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二建海绵城市的更多知识点,建议查阅相关论坛或咨询专业人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绵城市建设·六大要素
2015-11-10
1海绵城市--渗
由于城市下垫面过硬,到处都是水泥,改变了原有自然生态本底和水文特征,因此,要加强自然的渗透,把渗透放在第一位。

其好处在于,可以避免地表径流,减少从水泥地面、路面汇集到管网里,同时,涵养地下水,补充地下水的不足,还能通过土壤净化水质,改善城市微气候。

而渗透雨水的方法多样,主要是改变各种路面、地面铺装材料,改造屋顶绿化,调整绿地竖向,从源头将雨水留下来然后“渗”下去。

透水景观铺装
传统的城市开发中无论是市政公共区域景观铺装还是居住区景观铺装设计中多数采用的都是透水性差的材料,所以导致雨水渗透性差,而在这一方面可以通过透水铺装实现雨水渗透,或通过水渠和沟槽将雨水引流至街道附近的滞留设施中。

透水道路铺装
传统城市开发建设中道路占据了城市面积的10%-25%,而传统的道路铺装材料也是导致雨水渗透性差的重要隐私之一,除了景观铺装方面可以通过透水铺装实现雨水渗透之外,还可以将园区道路、居住区道路、停车场铺装材料改为透水混凝土,加大雨水渗透量,减少地表径流,渗透的雨水储蓄在地下储蓄池内经净化排入河道或者补给地下水,减少了直接性雨水对路面冲刷然后快速径流排水对于水源的污染。

绿色建筑
海绵城市建设措施不仅在于地面,屋顶和屋面雨水的处理也同样重要。

在承重、防水和坡度合适的屋面打造绿色屋顶,利于屋面完成雨水的减排和净化。

对于不适用绿色屋顶的屋面,也可以通过排水沟、雨水链等方式收集引导雨水进行贮蓄或下渗.
对于不适用绿色屋顶的屋面,也可以通过排水沟、雨水链等方式收集引导雨水进行贮蓄或下渗。

2海绵城市---蓄
即把雨水留下来,要尊重自然的地形地貌,使降雨得到自然散落。

现在人工建设破坏了自然地形地貌后,短时间内水汇集到一个地方,就形成了内涝。

所以要把降雨蓄起来,以达到调蓄和错峰。

而当下海绵城市蓄水环节没有固定的标准和要求,地下蓄水样式多样,总体常用形式有两种:塑料模块蓄水、地下蓄水池。

蓄水模块
雨水蓄水模块是一种可以用来储存水,但不占空间的新型产品;具有超强的承压能力;95%的镂空空间可以实现更有效率的蓄水。

配合防水布或者土工布可以完成蓄水,排放,同时还需要在结构内设置好进水管、出水管、水泵位置和检查井。

地下蓄水池
雨水收集池,由水池池体、水池进水沉沙井、水池出水井、高、低位通气帽,水池进、出水水管、水池溢流管、水池曝气系统等几部分组成。

3海绵城市---滞
其主要作用是延缓短时间内形成的雨水径流量。

例如,通过微地形调节,让雨水慢慢地汇集到一个地方,用时间换空间。

通过“滞”,可以延缓形成径流的高峰。

具体形式总结为三种:雨水花园、生态滞留池、渗透池、人工湿地。

雨水花园
是指在园林绿地中种有树木或灌木的低洼区域,由树皮或地被植物作为覆盖。

它通过将雨水滞留下渗来补充地下水并降低暴雨地表径流的洪峰,还可通过吸附、降解、离子交换和挥发等过程减少污染。

其中浅坑部分能够蓄积一定的雨水,延缓雨水汇集的时间,土壤能够增加雨水下渗,缓解地表积水现象。

蓄积的雨水能够供给植物利用,减少绿地的灌溉水量。

生态滞留区
概念上来讲生态滞留区就是浅水洼地或景观区利用工程土壤和植被来存储和治理径流的一种形式,治理区域包括草地过滤,砂层和水洼面积、有机层或覆盖层、种植土壤和植被。

生态滞留区在对于土壤的要求和工程技术上的要求不同于雨水花园,形式根据场地位置不同也较为多样,如生态滞留带、滞留树池等。

植草沟
植浅草沟具有输水功能,具有一定的截污净化功能。

适用于径流量小及人口密度较低的居住区、工业区或商业区、公园、停车场及公共道路两边,可以代替路边的排水沟或者雨水管渠系统。

植草沟沟顶宽~2m,深度~,边坡(垂直:水平)1:3~1:4,纵向坡%~5%。

可设置在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前作为预防处理。

雨水塘
雨水塘是渗水洼塘即利用天然或人工修筑的池塘或洼地进行雨水渗透,补及地下水,雨水塘能有效地削减径流峰值。

但雨水塘护坡需要种植耐湿植物,若雨水塘较深(超过60cm)护坡周边就要种植低矮灌木,形成低矮绿篱,消除安全隐患。

同时整个雨水塘系统还要形成微循环才能防止水体腐坏。

雨水湿地
雨水湿地人工雨水湿地是一个综合的生态系统,它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构与功能协调原则,将雨水花园、生态滞留池收集的雨水进行集中的净化。

而且其具有缓冲容量大、处理效果好、工艺简单、投资省、运行费用低等特点,极其适合海绵城市建设中多出应用。

4海绵城市---净
通过土壤的渗透,通过植被、绿地系统、水体等,都能对水质产生净化作用。

因此,应该蓄起来,经过净化处理,然后回用到城市中。

雨水净化系统根据区域环境不同从而设置不同的净化体系,根据城市现状可将区域环境大体分为三类:居住区雨水收集净化、工业区雨水收集净化、市政公共区域雨水收集净化。

根据这个三种区域环境可设置不同的雨水净化环节,而现阶段较为熟悉的净化过程分为三个环节:土壤渗滤净化、人工湿地净化、生物处理。

雨水净化系统三部分
土壤渗滤净化:大部分雨水在收集时同时进行土壤渗滤净化,并通过穿孔管将收集的雨水排入次级净化池或贮存在渗滤池中;来不及通过土壤渗滤的表层水经过水生植物初步过滤后排入初级净化池中。

人工湿地净化:分为2个处理过程,一是初级净化池,净化未经土壤渗滤的雨水;二是次级净化池,进一步净化初级净化池排出的雨水,以及经土壤渗滤排出的雨水;经二次净化的雨水排入下游清水池中,或用水泵直接提升到山地贮水池中。

初级净化池与次级净化池
雨水净化系统三大区域环境
居住区雨水收集净化:
居住区雨水收集净化过程中由于居住区内建筑面积和绿化面积较大,雨水冲刷过后大量水体可以经生态滞留区、雨水花园、渗透池收集起来经过土壤过滤下渗道模块蓄水池中,相对来说雨水径流量较少。

所以利用海绵城市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惠存、下渗、过滤然后经过生物技术净化之后就可以大量用于绿化灌溉、冲厕、洗车等方面。

工业区雨水收集净化:
工业区有别于居住区,相对来说绿地面积较少,硬质场地和建筑较多,再加上工业产物的影响,所以在海绵城市雨水收集和净化环节就要格外注意下渗雨水的截污环节。

经过承载海绵城市原理的园林设施对工业污染物的过滤之后,雨水经过土壤下渗道模块蓄水池,在这个过程中设置截污处理对下渗雨水进行第二次的净化,进入模块蓄水池之后配合生物技术再次净化后再次的循环利用到冷却水补水、绿化灌溉、混凝土搅拌等方面。

市政公共区域雨水收集净化:
市政公共区域雨水收集净化对比前两个区域环境有着不一样的方面,绿地面积大,不同地区山体高程不同所以导致径流量不同,并且河流、湖泊面积较大,所以减缓雨水冲刷对山体表面的冲击破坏和对水源的直接污染是最为重要的问题。

就上述问题来讲,市政区域雨水净化在雨水收集方面要考虑生态滞留区和植物缓冲带对山体的维护作用以及对河流、湖泊的过滤作用。

在雨水调蓄方面主要使用调蓄池来对下渗雨水进行调蓄,净化后的水一方面用于市政绿化和公厕冲厕,一方面排入河流、湖泊补给水原,解决了水资源短
5海绵城市---用
在经过土壤渗滤净化、人工湿地净化、生物处理多层净化之后的雨水要尽可能被利用,不管是丰水地区还是缺水地区,都应该加强对雨水资源的利用。

不仅能缓解洪涝灾害,收集的水资源还可以进行利用,如将
停车场上面的雨水收集净化后用于洗车等。

我们应该通过“渗”涵养,通过“蓄”把水留在原地,再通过净化把水“用”在原地。

收集雨水用于建筑施工
收集雨水用于绿化灌溉
收集雨水用于洗车
收集雨水用于抽水马桶收集雨水用于消防
收集雨水用于景观用水
6海绵城市---排
是利用城市竖向与工程设施相结合,排水防涝设施与天然水系河道相结合,地面排水与地下雨水管渠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一般排放和超标雨水的排放,避免内涝等灾害。

有些城市因为降雨过多导致内涝。

这就必须要采取人工措施,把雨水排掉。

当雨峰值过大的时候,地面排水与地下雨水管渠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一般排放和超标雨水的排放,避免内涝等灾害。

经过雨水花园、生态滞留区、渗透池净化之后蓄起来的雨水一部分用于绿化灌溉、日常生活,一部分经过渗透补给地下水,多余的部分就经市政管网排进河流。

不仅降低了雨水峰值过高时出现积水的几率,也减少了第一时间对水源的直接污染。

注:本文转载自海绵城市(id:haimianchegnshiwang),十分感谢原作者的悉心编写。

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做出处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