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十大核心要点

合集下载

海绵城市建设有哪些核心要素

海绵城市建设有哪些核心要素

海绵城市建设有哪些核心要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面临着一系列的环境和资源问题,如内涝频发、水资源短缺、水生态破坏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海绵城市的理念应运而生。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那么,海绵城市建设到底有哪些核心要素呢?首先,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基础。

在城市规划阶段,就要充分考虑到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水文特征、气候状况以及城市发展的需求,制定出具有前瞻性和适应性的规划方案。

这包括确定城市的雨水排放分区,规划雨水收集和利用设施的布局,合理规划城市的绿地、水系和道路等。

比如,在城市新区的建设中,可以采用低影响开发的理念,通过减少硬化地面,增加绿地、湿地和透水铺装等措施,提高雨水的自然渗透和储存能力;而在老城区的改造中,则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采取一些改造措施,如建设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

其次,完善的雨水管理系统是关键。

这一系统涵盖了雨水的收集、传输、储存、处理和利用等多个环节。

雨水的收集可以通过绿色屋顶、雨水桶、雨水花园等设施实现,将雨水尽可能多地留在城市内部。

传输环节则需要建设合理的雨水管网和渠道,确保雨水能够顺畅地流动。

储存方面,可以利用地下蓄水池、人工湖等设施来储存雨水,以备不时之需。

对于收集到的雨水,还需要进行处理,去除其中的污染物,使其达到一定的水质标准后再进行利用。

雨水的利用途径多种多样,比如用于城市绿化灌溉、景观补水、道路清洗以及工业生产等。

再者,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不可或缺。

绿色基础设施包括城市绿地、湿地、森林、河流等自然生态系统。

这些自然生态系统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城市绿地能够吸收雨水,减少地表径流;湿地可以净化水质,调节水流;森林能够增加土壤的蓄水能力,保持水土;河流则是雨水排放和储存的重要通道。

因此,在海绵城市建设中,要加强对这些绿色基础设施的保护和修复,同时增加绿色空间的面积,提高城市的生态功能。

海绵城市建设问题与要点分析

海绵城市建设问题与要点分析

海绵城市建设问题与要点分析1、海绵城市理念分析“海绵城市”主要是根据海绵进行命名的,目的是能够促进城市的建设发展与海绵相似,能够对水资源进行吸收和净化。

但是根据我国的生态水资源的使用状况,我国的水资源的储存呈现下降的趋势。

所以,在进行海绵城市的建设和规划的过程中,运用高效的技术措施,进行雨水的收集工作,提升生态水资源的使用率。

“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主要是以城市的水系统为核心进行分析的,将高效的技术进行结构网的建立。

在进行雨水的收集过程中,需要循环的对其进行净化和过滤,从而降低城市的自然灾害发生的概率。

只有通过对绿道进行开发、加强可渗透路面的采用,进行透水停车场的建设等,从而实现对城市可持续发展。

2、基本原则2.1、规划引领、系统布局在进行城市的总体规划和建设中,需要进行其详细化的设计,对于修建性规划进行全面的落实,同时需要将海绵城市的环保理念和比较低影响的开发理念等进行落实,同时对建设海绵城市的目标进行明确,重点坚持首先进行规划,随后进行建设的原则,对于集中连片布局需要给予重视,从而防止项目出现的碎片化问题,最大程度的提升城市规划对于海绵城市的影响。

2.2、生态为本、自然循环务必按照水循环的脉络进行雨水的处理,对于雨水的排放过程中,需要按照自然坡降的原则,同时结合生态环保的理念进行雨水资源的存储,通过对植被等自然下垫面的充分利用,对雨水进行渗透和净化,从而提高其城市的自身调蓄能力。

2.3、示范带动、统筹推进务必遵循“先建设样板、再全面推进”的建设标准,对于示范性比较大的项目进行优先建设,及时的进行建设经验的积累,从而促进试点的建设开展。

在进行新区建设时,需要以目标为建设知道,进行优先实施建设,全面的运用海绵城市的建设技术。

对于老城区的建设问题,则需要根据改造规划结合旧城的实际情况进行海绵城市设施的全面推进。

3、当前海绵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3.1、建设资金匮乏一般而言,在进行海绵城市的建设资金主要是由我国的政府进行拨款的,建设资金量是比较大的,但是在短时间内,不能及时的将建设的价值进行体现,如果政府的资金链出现问题,资金供应不足,势必影响海绵城市的正常建设进度。

海绵城市基本要求

海绵城市基本要求

海绵城市基本要求咱来说说海绵城市的基本要求哈。

一、水的吸纳方面。

1. 像海绵一样吸水。

城市里得有足够多能“喝水”的地方。

比如说绿地呀,不能光种些娇贵的花花草草,得是那种像小海绵一样能吸水的植物群落。

像草皮就得是那种比较厚实、扎根深的,一下雨,雨水就可以渗到土里,而不是在地面上横流。

还有那些广场、停车场之类的地方,不能都用那种密不透水的材料。

可以用那种带孔的砖,就像蜂窝一样,雨水能从孔里钻下去,被地面吸收,而不是像在玻璃上一样,雨水只能流走。

2. 水的存储。

城市里要有一些可以暂时存水的地方。

比如人工湖或者是一些经过改造的池塘。

这些地方就像是城市的小水库,下雨的时候把多余的雨水存起来。

等天气干的时候,这些存起来的水还能派上用场,像给花草树木浇水之类的。

而且这些存水的地方还可以做得美美的,成为城市的景观,人们可以在湖边散步、休闲呢。

地下也可以建一些蓄水的设施,像那种大型的地下蓄水罐之类的。

不过这得规划好,可不能影响到城市的地基和地下管道啥的。

二、水的净化方面。

1. 自然净化。

绿地除了吸水,还得有净化的功能。

土壤里有很多微生物,就像一群小小的清洁工。

雨水渗到土里的时候,这些微生物就开始工作啦,把雨水中的脏东西分解掉。

所以要保护好绿地的土壤环境,不能随便往土里倒化学污染物啥的。

一些水生植物在城市的水域里也很重要。

像芦苇啊,它们的根在水里就像滤网一样,可以吸附水里的杂质,让水变得更干净。

而且这些水生植物还能给水里的小动物提供栖息地,让整个水域的生态环境更好。

2. 人工辅助净化。

在一些雨水收集的设施旁边,可以设置一些简单的过滤装置。

比如说用沙子、砾石做成的小过滤器。

雨水先流过这些过滤器,大颗粒的泥沙就被拦住了,这样进到蓄水设施里的水就干净一些。

还可以利用一些现代科技,像那种小型的污水处理设备,对收集起来的雨水进行深度处理。

处理后的水可以用于城市的一些非饮用水用途,比如冲洗马路、浇灌公园的花草之类的。

三、水的利用方面。

海绵城市建设的内涵与技术要点

海绵城市建设的内涵与技术要点

海绵城市建设的内涵与技术要点
四、内涵
1.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空间结构
海绵城市建设通过合理规划和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空间结构,实现“高度集约、低碳低能耗、绿色健康”的目标。

以密度适宜、功能完备、交通便利的“城中型”为主导,通过疏解拓展城区,扩大城市空间,减少城市压力,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性。

2.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3.提高城市抵御风险的能力
海绵城市建设注重提高城市抵御风险的能力,包括抵御自然灾害(如洪涝、地震、风暴等)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通过合理规划城市排水系统、建设防洪设施、加强土地利用管控等措施,减少城市灾害的风险,提高城市的韧性和适应能力。

4.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5.建设智慧城市
五、技术要点
1.精细化城市规划
2.建设高效的排水系统
3.推广绿色建筑和低碳交通
4.加强城市生态建设
5.积极开展公众参与
总结起来,海绵城市建设的内涵主要包括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抵御风险的能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和建设智慧城市;而技术要点主要包括精细化城市规划、建设高效的排水系统、推广绿色建筑和低碳交通、加强城市生态建设和积极开展公众参与。

这些内涵和技术要点是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内容,能够有效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城市绿色、智慧、生态、人文的全面发展。

“海绵城市”建设规范要点

“海绵城市”建设规范要点

“海绵城市”建设规范要点
一、国家、行政区基本概念
1.国家概念:指国家建立用于检查和管理建设项目、设施、管理体制
以及管理系统的规范程序的思想。

2.行政区概念:根据规定范围划分的行政区的以代表区域主体的法定
管辖能力的范围,当地行政机关应当按全国统一标准建立海绵城市治理体系,控制土地、水资源、林地、草地和其他自然财产的开发、保护和管理,维护海绵城市可持续发展状态。

二、海绵城市建设规范
1.海绵城市建设规范内容:
(1)灾害防御:应制定抗震地震、抗旱、抗洪等防灾规范,提高建
筑抗震、抗水、抗旱等防灾能力,建立山水型灾害应急预案;
(2)环境保护:应制定环境保护规范,强化环境污染控制,提高资
源利用率,改善环境质量,实现节能减排;
(3)城市绿化:应制定城市绿化规范,重点实施景观提升计划,实
施蓝色围墙计划,保护室外的植被,整治污染源,强化水质监测,实施绿
色行动计划;
(4)节能减排:应制定节能减排规范,降低能源消耗,完善能源结构,调整发电机型号,减少水泥熟料消耗量。

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概念及技术措施

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概念及技术措施

海绵城市建设涉及到众多领域 ,包括水文、生态、环境工程 等,技术难度较大。目前,我 国在这方面的技术水平还有待 提高。
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得到公众的 支持和参与,但目前公众的环 保意识还不够强,参与度较低 。
目前,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的法 律法规还不够完善,这给建设 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未来发展方向与趋势
水系连通
通过疏通河道、连通湖泊等水系,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和调蓄能力,降低内涝 风险。
03
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技术手段
源头控制技术
总结词
通过改善地形地貌、加强绿化等方式,控制雨水径流,减少污染排放。
详细描述
源头控制技术主要针对雨水排放的源头进行治理,通过改善地形地貌、加强绿化等方式,降低地表的径流速度和 流量,从而减少雨水携带的污染物质。例如,利用绿色屋顶、雨水花园等技术手段,增加地表的渗水性,延缓雨 水流速,减少径流量。
将城市传统排水系统改造为现代生态排水系统,即“渗、滞 、蓄、净、用、排”等多种措施的综合运用,促进雨水资源 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使城市生态、环境、经济等多方面 效益得到提高。
海绵城市建设的意义
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
通过加强城市海绵化建设,提高城市地面的渗水能力,减 轻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有效提高城市的防洪排涝能力。
雨水收集与
通过集水设施,如集水池 、集雨罐等,将雨水收集 起来。
雨水利用
利用收集的雨水进行冲厕 、浇花、洗车等日常用途 ,减少对自来水的依赖。
雨水回用
将处理后的雨水用于景观 补水、绿化灌溉、道路清 洗等,提高水资源的利用 效率。
绿色屋顶与雨水花园
绿色屋顶
在建筑物的屋顶上种植植物,通 过植物的吸收和蓄滞作用,减少 雨水径流。

“海绵城市”规范要点

“海绵城市”规范要点

“海绵城市”规范要点海绵城市是指通过优化城市设计和管理,实现城市面源污染减排和雨洪水自我调蓄的一种城市发展模式。

它将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减少洪水灾害和污染物排放,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下面是关于海绵城市规范要点的详细介绍。

1.雨水资源合理利用:海绵城市重视收集、储存和利用雨水资源。

通过建设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用于灌溉、景观水体补给、地下水补给等,减少城市供水压力。

同时,雨水还可以被用于冲厕、洗车等非饮用水用途,减少自来水的使用。

2.道路绿化和渗水设施:在道路建设中,要将绿化设施纳入规划,提高绿化率。

设置渗水设施,如透水铺装、渠化和绿化带,减少雨水径流,增加土壤水分,提高城市的水文循环能力。

此外,绿化还可以改善空气质量,减少城市的热岛效应。

3.湿地保护和建设:海绵城市重视湿地的保护和建设。

湿地具有净化水质、调节气候、保持生物多样性等功能,对于城市的生态系统恢复和雨水管理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在规划和建设中,应设置湿地保护区和湿地恢复项目。

4.防洪设施的规划和建设:海绵城市要加强防洪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包括建设雨水花园、雨水湖泊、雨水地下水库等,以减少城市洪水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此外,还需对现有排水系统进行优化,提高排水效率,减少洪水对城市的影响。

5.水质净化措施:海绵城市要加强对城市面源污染的治理。

通过建设雨水湖泊、湿地和调蓄设施等,减少污染物的输入和传输,实现城市雨水的净化和蓄存。

此外,还要提高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营效率,减少污水排放对水环境的污染。

6.生态景观建设:海绵城市要加强生态景观的规划和建设。

通过建设公园、绿地、自然保护区和城市森林等,提高城市的生态系统功能,增加森林覆盖率和植被面积。

这不仅可以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还可以改善居民的生活品质。

7.社区参与和教育宣传:海绵城市的规范要点中,社区参与和教育宣传是至关重要的。

社区居民应当积极参与海绵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并普及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理念。

海绵城市工程施工重难点及保证措施

海绵城市工程施工重难点及保证措施

海绵城市工程的施工重难点及保证措施如下:
施工重难点:
1. 地下空间利用:海绵城市工程需要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建设地下雨水花园、地下水库等设施,这需要在施工过程中避免对地下管线和基础设施的影响。

2. 雨水收集和利用:海绵城市工程需要建设雨水收集和利用设施,这需要在施工过程中确保雨水收集设施的完整性和稳定性,避免雨水损失和污染。

3. 水体修复和保护:海绵城市工程需要对城市水体进行修复和保护,这需要在施工过程中避免对水体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4. 绿色生态建设:海绵城市工程需要建设绿色生态设施,包括绿地、湿地、植物屋顶等,这需要在施工过程中避免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保证措施:
1. 施工前充分调研:在施工前需要对工程区域进行充分调研,了解地下管线和基础设施的情况,避免对其造成影响。

2. 严格施工标准:在施工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设计标准和施工规范进行施工,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

3. 环保措施:在施工过程中需要采取环保措施,避免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如采用无害化材料、减少施工噪音、控制施工粉尘等。

4. 安全措施:在施工过程中需要采取安全措施,保障施工人员
的安全,如设置安全警示标志、配备安全防护设备等。

5. 监督检查: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加强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

海绵城市建设的内涵与技术要点

海绵城市建设的内涵与技术要点

海绵城市建设的内涵与技术要点(上)大家好,今天报告的题目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内涵与技术要点。

包括几个方面:第一,城市雨水系列突出问题的背景;第二,海绵城市建设的内涵;第三,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要点;第四,国内外海绵城市建设的案例;最后,做个小结,对国内的一些启示。

一、城市雨水突出问题分析目前我们城市出现了很多水问题,特别是城市快速化发展导致的一系列水问题。

第一,洪涝频发,特别是近几年很多城市出现的内涝次数越来越多,经常出现城市看海的现象。

第二,雨水资源大量流失,根据水资源的统计,特别像华北地区,一个城区流失的量占到城市蓄水量的20%-25%,量相当大。

第三,径流污染严重,根据监测分析,很多城市地表水环境中,径流雨水所带来的污染物贡献可以达到1/3-1/2,而且随着管网截流率、污水处理率以及污水处理标准的不断提高,径流雨水所带来的污染物占整个地表水环境的比例会逐渐提高。

第四,传统的雨水排污方式造成了一系列的生态破坏,比如大量的硬化造成地下水得不到补充,还有技术措施选择不当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甚至还有地表径流携带大量的热量,造成地表水环境的热污染,特别是一些封闭的小水体,那么这热污染对水体中的一些生物,包括动植物、微生物,带来一些致命性的灾难性的不可逆的生态破坏。

这些就构成了城市所引发出的一系列雨水问题。

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规划设计理念、技术设计不当,技术措施比较单一,同时也有管理上的问题,比如重视地上设施,对地下设施重视不够,管网标准偏低等等,另外就是绿色设施建设不足。

这里给几张照片,这是2013年几场雨的径流水质采样的照片,前两排是雨水管道,按照时间序列采样的规律,最上头一排的水质变化规律是,刚开始比较脏,后期颜色越来越浅,但是整体来说还是非常混浊的。

那么第二排刚开始水质还比较干净,中间过程比较脏,后期又稍稍变得干净一些,污染物浓度高峰是在中间。

第三组是合流制管道,基本上初期的雨水也是比较脏。

第四组也是合流制雨水的管道,最脏的点实际上有两个高峰。

“海绵城市”建设规范要点

“海绵城市”建设规范要点

“海绵城市”建设规范要点一、雨水管理方面的规范要点:1.建立雨洪信息管理系统,对雨洪事件进行监测、分析和预警,提前采取相应措施。

2.设计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引导至生态湿地、蓄洪区等地进行储存和净化,减少城市洪涝。

3.优化城市排水系统,提高排水能力,确保排水通畅。

4.鼓励水源利用和海绵道路建设,将道路、广场等硬质场地转化为可渗透的绿地,增加城市的水源储备和自然渗水能力。

二、城市绿地规划方面的规范要点:1.制定绿地系统规划,确定绿地的布局和连接方式,增加城市绿地的连续性。

2.设置城市森林公园、滨水公园等公共绿地,增加城市的绿色空间。

3.鼓励植被绿化,适当增加城市的绿化率,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

4.建立植物多样性保护制度,保护珍稀植物和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

三、建筑设计方面的规范要点:1.采用绿色建筑材料,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

2.设计可持续的建筑结构,提高建筑的抗震、防火性能,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3.设计建筑的节水系统,包括采集、储存和利用雨水等。

4.设置建筑的绿化屋顶和立面绿化,增加城市的绿篱,并提高建筑的隔热和降温效果。

四、生态湿地建设方面的规范要点:1.选择适宜的区域建设生态湿地,增加城市的生态功能。

2.保护现有湿地资源,禁止破坏湿地生态系统。

3.设立湿地保护区,加强湿地保护和管理,提高湿地的水质和生态。

五、节水措施方面的规范要点:1.完善城市供水系统,加强水资源管理和调度。

2.推广节水设备和节水技术,提高城市的用水效率。

3.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减少水污染。

4.提倡居民节水行为,增强水资源的节约意识。

六、生态保护方面的规范要点:1.保护城市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减少对生态系统的干扰。

2.禁止破坏生态环境,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

3.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恢复受损的生态系统。

以上是关于“海绵城市”建设规范的一些要点,通过实施这些规范,可以有效地减少城市洪涝,提高城市生态环境,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理念是什么在当今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的时代,城市面临着一系列的环境和资源问题,如水资源短缺、洪涝灾害频发、水生态系统破坏等。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海绵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

那么,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理念究竟是什么呢?海绵城市,顾名思义,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这一理念的核心在于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让城市在应对水问题时更加灵活和可持续。

其核心理念之一是“自然积存”。

这意味着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为雨水的积存创造条件。

比如,在城市中保留和建设一些低洼地、湿地、池塘等自然水体,让雨水能够自然地汇聚和储存。

而不是一味地填平这些区域,进行大规模的硬化建设。

通过自然积存,能够有效地减少雨水的径流量,降低洪涝灾害的风险。

“自然渗透”也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理念。

城市的地面硬化比例过高,导致雨水无法迅速渗透到地下,而是形成地表径流,加重了排水系统的负担。

因此,在海绵城市建设中,推广使用透水铺装材料,如透水砖、透水混凝土等,增加绿地面积,提高土壤的渗透能力。

这样,雨水能够更快地渗透到地下,补充地下水资源,同时也有助于维持地下水位的稳定。

“自然净化”理念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同样不可或缺。

雨水在流经城市地表的过程中,往往会携带大量的污染物,如果直接排放到自然水体中,会对水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

通过建设雨水花园、生态湿地等自然净化设施,利用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的作用,对雨水进行净化处理,去除其中的污染物,使雨水变得更加清澈干净,从而减轻对水环境的压力。

海绵城市建设还强调“统筹规划”。

这要求将城市的水系统与其他基础设施系统进行有机整合,实现协同发展。

在城市规划中,不能仅仅关注排水系统的建设,还要考虑水资源的利用、水生态的保护等多个方面。

同时,要将海绵城市的理念贯穿于城市建设的各个环节,包括建筑设计、道路建设、园林绿化等,形成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海绵城市建设体系。

海绵城市规划指标与要点

海绵城市规划指标与要点

海绵城市规划指标与要点海绵城市是指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以模仿自然界海绵的功能原理为基础,通过灵活的设计和科技手段,实现城市的水循环、水蓄、水净、水用的有效管理和运用。

海绵城市的目标是在解决城市水问题的同时,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适应气候变化,提升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1.水循环指标:海绵城市通过建立完善的雨水管理系统,优化城市的水资源循环利用。

具体的指标包括:建设雨水收集和利用系统,降低雨水径流量;建设生态河道、湿地,提高雨水的自然渗透和净化能力;优化雨水排放系统,减少对城市排水管网的冲击。

2.水蓄指标:海绵城市需要建设一定容量的雨水蓄存设施,以应对暴雨等极端天气事件。

具体的指标包括:建设雨水蓄存设施,如雨水花园、雨水湖泊等;设置地下蓄水设施,以存储雨水供日常用水。

3.水净指标:海绵城市要通过合理的设计和管理,净化和治理城市的雨水。

具体的指标包括:建设适宜的生态稻田、湿地和花园,通过植物和土壤吸附作用净化雨水中的有害物质;采用雨水过滤技术,使雨水达到饮用水的标准;建设雨水生态廊道,增加雨水的自然净化能力。

4.水用指标:海绵城市需要合理规划和管理城市的用水。

具体的指标包括:提倡节水意识,减少用水量;建设雨水利用系统,将雨水用于绿化、冲厕、洗衣等非饮用水用途;推广城市灌溉用水的再利用,减少对地下水和自来水的需求。

除了以上的规划指标外,海绵城市还需要注重以下几个要点:1.多领域合作:海绵城市涉及到城市规划、水务、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的问题,需要各相关部门和专业领域的合作。

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区居民应齐心协力,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海绵城市的建设。

2.自然与人工结合:海绵城市的设计需要充分结合自然环境特点,利用自然的力量来解决城市的水问题。

同时,科技手段和人工设施也是必不可少的,通过科技手段来提高城市的水资源管理能力。

3.全过程管理:海绵城市的建设不仅仅是规划和设计阶段的问题,更需要在城市的建设、管理和运营中全程考虑和实施海绵城市的理念和技术。

产业园海绵城市设计要点

产业园海绵城市设计要点

产业园海绵城市设计要点
产业园海绵城市设计的要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综合规划:在产业园的规划中要充分考虑海绵城市的理念,将雨水管理、绿化、节能减排等要素纳入规划中,同时要考虑产业园的功能要求,合理布局产业用地和公共设施。

2. 雨水管理:应采用雨水收集、滞留、净化和利用的系统,通过建设雨水花园、雨水湿地等设施,实现雨水的最大程度利用,减少雨洪对产业园的影响。

3. 绿化建设:在产业园内要大量植被覆盖,建设绿化带、生态河道等绿色设施,通过植被的吸收和蒸发,减少地表径流,改善城市微气候。

4. 节能减排:在建筑设计上要注重节能减排,采用高效节能的建筑材料和技术,合理设计建筑朝向和通风系统,通过节能措施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5. 水资源利用:在产业园的设计中要合理规划水资源的利用,采用循环利用的方式,如利用雨水灌溉绿化带、回收和利用废水,减少对自来水的依赖。

6. 管理与监测:在产业园的运营中要加强管理和监测,建立海绵城市的管理机构,负责海绵城市设施的运行和维护,定期监测和评估海绵城市的效果,及时调整和改进措施。

综上所述,产业园海绵城市设计要充分考虑雨水管理、绿化、节能减排、水资源利用等方面的要素,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

海绵城市建设十大核心要点

海绵城市建设十大核心要点

海绵城市建设十大核心要点海绵城市建设是指以海绵状的整体规划理念和生态工程手段为基础,通过合理规划、科学设计和综合建设等手段,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洪涝灾害风险,提高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并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下面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十大核心要点:1.水资源管理: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推行水资源循环利用,包括收集、储存、运输和净化水资源,以减少对地下水和表面水的过度开采。

2.雨水管理:采取雨水收集和回用技术,将雨水纳入城市自然水循环系统,减少城市雨洪灾害。

3.绿地建设: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提高土壤的水持有能力,构建自然的水循环系统,减少城市地表径流。

4.湿地保护与恢复: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增加湿地面积,加强湿地的水源涵养和污染物处理能力,改善水环境质量。

5.城市排水系统改造:合理规划和建设城市雨水排水系统,采用分流、暂时储存、控制排放等措施,减少洪水的发生和水体污染。

6.自然增水:通过城市绿地和湿地系统的建设,加大植被覆盖面积,利用自然增水的方式增加土壤的水源补给。

7.屋顶绿化和墙面绿化:在城市建设中广泛应用屋顶绿化和墙面绿化技术,增加植被覆盖面积,提高城市的水源涵养能力。

8.污水处理与资源回收:建设先进的污水处理设施,实现污水的高效处理和资源回收,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9.防洪调蓄设施:建设合理的防洪调蓄设施,包括蓄洪区、雨水花园等,提高城市的防洪能力。

10.人文教育和社会参与:通过人文教育和社会参与,提高公众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认识和理解,引导公众主动参与海绵城市建设,形成社会共识,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

以上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十大核心要点,通过这些要点的综合实施,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洪涝灾害风险,提高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并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海绵城市建设有哪些核心要素

海绵城市建设有哪些核心要素

海绵城市建设有哪些核心要素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城市面临着一系列的环境和资源问题,如内涝频发、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等。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海绵城市的理念应运而生。

海绵城市就像一块巨大的海绵,在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那么,要建设这样一座会“呼吸”的海绵城市,有哪些核心要素呢?首先,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基础。

这需要对城市的自然地理、水文条件、现有基础设施等进行全面细致的调研和分析。

比如,了解城市的地形地貌,明确哪些区域是容易积水的低洼地带,哪些是雨水自然汇集的通道。

同时,还要考虑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规模,预留足够的雨水调蓄空间。

在规划设计中,要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

尽量减少对原有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保留城市中的河流、湖泊、湿地等自然水体,以及绿地、森林等生态空间。

通过合理的布局,将这些自然元素与城市的建筑、道路等人工设施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雨水管理系统。

此外,还需要制定明确的雨水管理目标。

根据城市的特点和需求,确定雨水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雨水的污染削减率等具体指标,为后续的建设和管理提供依据。

雨水收集与储存系统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环节。

通过建设雨水花园、绿色屋顶、下沉式绿地等设施,可以有效地收集雨水。

雨水花园是一种浅凹绿地,能够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通过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的作用进行净化。

绿色屋顶则是在建筑物的屋顶种植植物,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还能减缓雨水的流速,增加雨水的滞留时间。

下沉式绿地是低于周边地面一定深度的绿地,能够接纳周边地面的雨水径流。

在储存雨水方面,可以利用蓄水池、地下水库等设施。

蓄水池可以建在公园、广场等地,用于储存雨水,以备干旱时使用。

地下水库则是在地下挖掘的大型储水空间,具有不占用地表面积、储存量大等优点。

渗透与过滤技术的应用对于海绵城市建设至关重要。

透水铺装是一种常见的渗透技术,如透水砖、透水混凝土等,可以让雨水迅速渗透到地下,补充地下水资源。

海绵城市规范要点

海绵城市规范要点

海绵城市规范要点海绵城市是指以海绵为特征的城市,它通过模拟自然的水循环和调节机制,实现雨洪减灾、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恢复的目标。

为了建设规范的海绵城市,以下是一些要点:1.综合规划和设计:海绵城市的规划和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城市的土地利用、地形地势、气候特点和社会经济需求等方面,制定合理的城市发展战略和目标。

2.融入自然环境:海绵城市要将自然水循环和生态系统与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相结合,利用自然的湿地、水面和绿地来实现雨水的自然排放和过滤。

3.控制水资源利用:海绵城市需要通过建立水资源管理系统,控制水资源的利用和排放,合理分配和管理城市各个部门和居民的用水需求。

4.高效用地利用:海绵城市要通过科学合理的用地规划和设计,最大限度地利用城市土地资源,并保留足够的绿地和湿地。

5.雨水管理和洪水防治:海绵城市需要建立雨水管理和洪水防治系统,包括收集雨水、减少地表径流、提高城市排水能力、建设雨水花园等措施。

6.污水处理和水质保护:海绵城市应建立健全的污水处理系统,确保城市污水的有效处理和循环利用。

同时要加强水质保护,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和水域的污染。

7.增加城市绿化率:海绵城市需要大力发展城市绿化事业,增加城市绿地和森林覆盖面积,提高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

8.提倡可持续交通:海绵城市要推行可持续的交通方式,鼓励公共交通、步行和非机动交通,减少私家车使用,降低交通排放和城市交通拥堵。

9.强化宣传教育:海绵城市需要加强对公众和城市居民的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和节水意识,推动广大市民参与到城市生态建设中。

10.加强监测和评估:海绵城市需要加强对城市环境和水资源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海绵城市的规划和建设需要综合考虑城市的自然特点和社会经济需求,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减少洪涝灾害、改善水质、提高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以上提到的要点只是针对海绵城市规范的一部分,建设一个真正的海绵城市还需要综合考虑其他的因素,例如环境保护、经济可行性和社会效益等。

海绵城市技术要点

海绵城市技术要点

海绵城市技术要点学习海绵城市这么久,今天来说说关键要点。

我理解海绵城市呢,就是让城市像海绵一样,下雨时能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又能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这里面有好多技术要点呢。

首先就是透水铺装这个事儿。

它就像是给城市地面做了一层会呼吸的皮肤。

像咱们常见的那种透水砖铺成的广场或者人行道,雨水可以直接渗下去,而不是像普通的水泥地,一下雨就积水。

我之前就很疑惑,为啥有的透水铺装用了没多久就不管用了呢,后来经过学习才知道,是基层的处理没做好,如果基层不透水或者堵塞了,那透水铺装也就失去意义了。

所以这个基层的设计和维护是个重点我总结。

这就好比咱们穿衣服,表面透气,但里面一团糟也是不行的。

还有雨水花园这个技术要点。

雨水花园可不是普通的花园,它是专门用来收集和净化雨水的。

里面种着各种各样的植物,这些植物是关键成员呢。

我理解这些植物一方面可以吸收雨水,另外一方面可以过滤一些污染物。

比如说芦苇吧,它根系很发达,可以把土壤固定住,又能吸收雨水里的一些脏东西。

对了还有个要点,雨水花园的地势设计很重要,要保证雨水可以自然地流进去才行,不然就成了一个普通花园了。

绿色屋顶也是一大亮点。

这就相当于给建筑物戴了一顶绿色的帽子。

我开始觉得绿色屋顶就是简单种点花花草草,后来发现没那么简单。

绿色屋顶要考虑植物的选择,重量不能太重,不然屋顶承受不了,还要考虑防水和排水呢。

比如说一些多肉植物就比较适合轻型绿色屋顶,因为它们耐旱又不需要太多土壤。

在学习海绵城市技术要点的时候,我也走了很多弯路呢。

有时候在不同资料里看到不同的解释,我都懵了。

不过慢慢地我就发现多对比几本权威的参考资料就好一些。

比如说《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这本书就很不错,可以多看看,或者一些建筑行业的期刊,里面也有不少实际工程案例可以参考。

学习海绵城市技术要点,真的是一个不断积累和调整理解的过程啊。

渗井渗沟也是海绵城市很重要的部分。

渗井就像是一个深入地下的小水库,雨水可以直接渗入地下补充地下水。

海绵城市建设需要了解的六大要素

海绵城市建设需要了解的六大要素

海绵城市建设需要了解的六大要素9月2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提出总体要求。

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要达到海绵城市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要达到目标要求。

海绵城市的核心是什么?实质上就是合理地控制降在我们城市下垫面上的雨水径流,使雨水就地消纳和吸收利用。

怎么来实现呢?实际就是以下六大要素。

1海绵城市--渗由于城市下垫面过硬,到处都是水泥,改变了原有自然生态本底和水文特征,因此,要加强自然的渗透,把渗透放在第一位。

其好处在于,可以避免地表径流,减少从水泥地面、路面汇集到管网里,同时,涵养地下水,补充地下水的不足,还能通过土壤净化水质,改善城市微气候。

而渗透雨水的方法多样,主要是改变各种路面、地面铺装材料,改造屋顶绿化,调整绿地竖向,从源头将雨水留下来然后“渗”下去。

1、透水景观铺装传统的城市开发中无论是市政公共区域景观铺装还是居住区景观铺装设计中多数采用的都是透水性差的材料,所以导致雨水渗透性差,而在这一方面可以通过透水铺装实现雨水渗透,或通过水渠和沟槽将雨水引流至街道附近的滞留设施中。

2、透水道路铺装传统城市开发建设中道路占据了城市面积的10%-25%,而传统的道路铺装材料也是导致雨水渗透性差的重要隐私之一,除了景观铺装方面可以通过透水铺装实现雨水渗透之外,还可以将园区道路、居住区道路、停车场铺装材料改为透水混凝土,加大雨水渗透量,减少地表径流,渗透的雨水储蓄在地下储蓄池内经净化排入河道或者补给地下水,减少了直接性雨水对路面冲刷然后快速径流排水对于水源的污染。

3、绿色建筑海绵城市建设措施不仅在于地面,屋顶和屋面雨水的处理也同样重要。

在承重、防水和坡度合适的屋面打造绿色屋顶,利于屋面完成雨水的减排和净化。

对于不适用绿色屋顶的屋面,也可以通过排水沟、雨水链等方式收集引导雨水进行贮蓄或下渗。

对于不适用绿色屋顶的屋面,也可以通过排水沟、雨水链等方式收集引导雨水进行贮蓄或下渗。

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土建施工实践

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土建施工实践

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土建施工实践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种注重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管理和气候适应性的新型城市规划理念。

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土建施工实践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土建施工关键要点
1.绿色建材应用
在海绵城市建设中,选择绿色建材是关键一步。

这些建材具有环保、可再生的特点,有助于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2.雨水收集系统建设
建立高效的雨水收集系统是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之一。

通过设计合理的雨水收集设施,可以有效降低城市内涝风险,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3.绿地规划与建设
充分利用可利用空间,增加绿地覆盖率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

绿地不仅可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还有利于调节城市气候,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4.智能排水系统设计
智能排水系统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科学设计和智能管理,可以更好地应对极端天气事件,减轻城市内涝和水资源短缺问题。

施工实践技巧
1.严格遵守环保法规
在土建施工过程中,要严格遵守环保法规,减少施工对环境的影响,保护周边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2.节约资源,提高效率
在施工中,应该注重资源的节约利用,采用高效的施工方法和工艺,提高施工效率,降低施工成本。

3.安全第一
施工中安全是首要考虑因素,要确保施工现场安全,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保障施工人员和周边居民的安全。

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土建施工实践至关重要,只有在注重绿色环保、科学规划和安全施工的前提下,才能实现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城市抗灾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绵城市”建设十大核心要点解读
来源:地下水环境网作者:admin 人气:142 发布时间:2016-07-04
【导读】
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同时海绵城市与低影响开发息息相关,低影响开发技术按主要功能一般可分为渗透、储存、调节、转输、截污净化等几类。

各类低影响开发技术又包含若干不同形式的低影响开发设施,主要有透水铺装、绿色屋顶、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渗透塘、渗井、湿塘、雨水湿地、蓄水池、雨水罐、调节塘、调节池、植草沟、渗管/渠、植被缓冲带、初期雨水弃流设施、人工土壤渗滤等。

一.海绵城市的内涵
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绿地和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目的是,通过海绵城市建设确保城市水安全、合理利用和保护城市水资源,有效保护和提升城市水环境,科学保护和修复城市水生态,因地制宜地维持和营造城市水文化,从而使城市具有良性的水循环、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美的城市景观系统。

海绵城市规划建设原则应遵循:规划引领、生态优先、安全为重、因地制宜、统筹建设。

2015年12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提升城市建设水平,加强城市地下和地上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海绵城市。

城市供排水、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要按照绿色、循环、低碳的理念,进行规划建设,城市建设要以自然为美,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

二.“海绵城市”建设十大核心要点
1.透水铺装
透水砖铺装、透水水泥混凝土铺装和透水沥青混凝土铺装,嵌草砖、园林铺装中的鹅卵石、碎石铺装等也属于渗透铺装。

(1)透水铺装对道路路基强度和稳定性的潜在风险较大时,可采用半透水。

(2)土地透水能力有限时,应在透水铺装的透水基层内设置排水管或排水板。

(3)当透水铺装设置在地下室顶板上时,顶板覆土厚度不应小于600mm,并应设置排水层。

2.下沉式绿地
下沉深度指下沉式绿地低于周边铺砌地面或道路的平均深度,下沉深度小于100mm的下沉式绿地面积不参与计算(受当地土壤渗透性能等条件制约,下沉深度有限的渗透设施除外),对于湿塘、雨水湿地等水面设施系指调蓄深度:
透水铺装率=透水铺装面积/硬化地面总面积;
绿色屋顶率=绿色屋顶面积/建筑屋顶总面积。

(1)下沉式绿地的下凹深度应根据植物耐淹性能和土壤渗透性能确定,一般为100-200mm。

(2)下沉式绿地内一般应设置溢流口(如雨水口),保证暴雨时径流的溢流排放,溢流口顶部标高一般应高于绿地50-100mm。

3.生物滞留设施
(1)对于污染严重的汇水区应选用植草沟、植被缓冲带或沉淀池等对径流雨水进行预处理,去除大颗粒的污染物并减缓流速;应采取弃流、排盐等措施防止融雪剂或石油类等高浓度污染物侵害植物。

(2)屋面径流雨水可由雨落管接入生物滞留设施,道路径流雨水可通过路缘石豁口进入,
路缘石豁口尺寸和数量应根据道路纵坡等经计算确定。

(3)生物滞留设施应用于道路绿化带时,若道路纵坡大于1%,应设置挡水堰/台坎,以减缓流速并增加雨水渗透量;设施靠近路基部分应进行防渗处理,防止对道路路基稳定性造成影响。

(4)生物滞留设施内应设置溢流设施,可采用溢流竖管、盖篦溢流井或雨水口等,溢流设施顶一般应低于汇水面100mm。

(5)生物滞留设施宜分散布置且规模不宜过大,生物滞留设施面积与汇水面面积之比一般为5%-10%。

(6)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结构层外侧及底部应设置透水土工布,防止周围原土侵入。

如经评估认为下渗会对周围建(构)筑物造成塌陷风险,或者拟将底部出水进行集蓄回用时,可在生物滞留设施底部和周边设置防渗膜。

(7)生物滞留设施的蓄水层深度应根据植物耐淹性能和土壤渗透性能来确定,一般为200-300mm,并应设100mm的超高;换土层介质类型及深度应满足出水水质要求,还应符合植物种植及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技术要求;为防止换土层介质流失,换土层底部一般设置透水土工布隔离层,也可采用厚度不小于100mm的砂层(细砂和粗砂)代替;砾石层起到排水作用,厚度一般为250-300mm,可在其底部埋置管径为100-150mm的穿孔排水管,砾石应洗净且粒径不小于穿孔管的开孔孔径;为提高生物滞留设施的调蓄作用,在穿孔管底部可增设一定厚度的砾石调蓄层。

4.渗透塘(洼地,主要是下渗和精华,没有雨水调用)
(1)渗透塘前应设置沉砂池、前置塘等预处理设施,去除大颗粒的污染物并减缓流速;有降雪的城市,应采取弃流、排盐等措施防止融雪剂侵害植物。

(2)渗透塘边坡坡度(垂直:水平)一般不大于1:3,塘底至溢流水位一般不小于0.6m。

(3)渗透塘底部构造一般为200-300mm的种植土、透水土工布及300-500mm的过滤介质层。

(4)渗透塘排空时间不应大于24h。

渗透塘应设溢流设施,并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衔接,渗透塘外围应设安全防护措施和警示牌。

5.湿塘(雨水调蓄,有雨水再用的调节容积)
(1)进水口和溢流出水口应设置碎石、消能坎等消能设施,防止水流冲刷和侵蚀。

(2)前置塘为湿塘的预处理设施,起到沉淀径流中大颗粒污染物的作用;池底一般为混凝土或块石结构,便于清淤;前置塘应设置清淤通道及防护设施,驳岸形式宜为生态软驳岸,边坡坡度(垂直:水平)一般为1:2-1:8;前置塘沉泥区容积应根据清淤周期和所汇入径流雨水的SS污染物负荷确定。

(3)主塘一般包括常水位以下的永久容积和储存容积,永久容积水深一般为0.8-2.5m;储存容积一般根据所在区域相关规划提出的“单位面积控制容积”确定;具有峰值流量削减功能的湿塘还包括调节容积,调节容积应在24-48h内排空;主塘与前置塘间宜设置水生植物种植区(雨水湿地),主塘驳岸宜为生态软驳岸,边坡坡度(垂直:水平)不宜大于1:6。

(4)溢流出水口包括溢流竖管和溢洪道,排水能力应根据下游雨水管渠或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的排水能力确定。

(5)湿塘应设置护栏、警示牌等安全防护与警示措施。

6.雨水湿地
(1)进水口和溢流出水口应设置碎石、消能坎等消能设施,防止水流冲刷和侵蚀。

(2)雨水湿地应设置前置塘对径流雨水进行预处理。

(3)沼泽区包括浅沼泽区和深沼泽区,是雨水湿地主要的净化区,其中浅沼泽区水深范围
一般为0-0.3m,深沼泽区水深范围为一般为0.3-0.5m,根据水深不同种植不同类型的水生植物。

(4)雨水湿地的调节容积应在24h内排空。

(5)出水池主要起防止沉淀物的再悬浮和降低温度的作用,水深一般为0.8-1.2m,出水池容积约为总容积(不含调节容积)的10%。

7.植草沟
(1)浅沟断面形式宜采用倒抛物线形、三角形或梯形。

(2)植草沟的边坡坡度(垂直:水平)不宜大于1:3,纵坡不应大于4%。

纵坡较大时宜设置为阶梯型植草沟或在中途设置消能台坎。

(3)植草沟最大流速应小于0.8m/s,曼宁系数宜为0.2-0.3。

(4)转输型植草沟内植被高度宜控制在100-200mm。

8.渗管/渠
(1)渗管/渠应设置植草沟、沉淀(砂)池等预处理设施。

(2)渗管/渠开孔率应控制在1%-3%之间,无砂混凝土管的孔隙率应大于20%。

(3)渗管/渠的敷设坡度应满足排水的要求。

(4)渗管/渠四周应填充砾石或其他多孔材料,砾石层外包透水土工布,土工布搭接宽度不应少于200mm。

(5)渗管/渠设在行车路面下时覆土深度不应小于700mm。

9.植被缓冲带
植被缓冲带为坡度较缓的植被区,经植被拦截及土壤下渗作用减缓地表径流流速,并去除径流中的部分污染物,植被缓冲带坡度一般为2%-6%,宽度不宜小于2m。

10.初期雨水弃流设施
常见的初期弃流方法包括容积法弃流、小管弃流(水流切换法)等,弃流形式包括自控弃流、渗透弃流、弃流池、雨落管弃流等。

适用于屋面雨水的雨落管、径流雨水的集中入口等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前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