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教学设计:自制碳酸饮料
化学初中教师自制饮料教案

化学初中教师自制饮料教案课程类型:实验课年级:八年级学科:化学教学目标:1. 了解饮料制作的基本原理,掌握一些常见饮料的制作方法。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1. 饮料制作的基本原理。
2. 饮料制作的方法和步骤。
教学难点:1. 饮料制作过程中原料的配比。
2. 饮料制作过程中的温度控制。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玻璃棒、量筒、温度计等。
2. 饮料原料:碳酸饮料、果汁、茶饮料等。
3. 饮料制作设备:搅拌机、榨汁机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平时喝的饮料是如何制作的?2. 学生分享自己的饮料制作经验。
二、探究饮料制作的基本原理(10分钟)1. 介绍饮料制作的基本原理,如溶解、乳化、发酵等。
2.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基本原理在饮料制作中的应用。
三、学习饮料制作的方法和步骤(10分钟)1. 观看饮料制作的视频,了解饮料制作的基本步骤。
2. 引导学生思考:饮料制作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四、进行饮料制作实验(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饮料进行制作。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 学生记录饮料制作的过程和结果。
五、分享饮料制作成果(5分钟)1. 每组学生展示自己的饮料制作成果,分享制作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2. 学生品尝不同组的饮料,评价其口感、色泽等方面。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饮料制作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步骤。
2. 学生反思自己在饮料制作过程中的表现,提出改进措施。
教学评价:1. 学生对饮料制作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步骤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饮料制作过程中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创新意识。
自制饮料中班科学教案

自制饮料中班科学教案一、教案概述本节科学课的教学内容为自制饮料。
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饮料,引导他们了解饮料的原理和制作过程,培养其动手实践、观察、思考和合作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饮料的原理和制作过程;2.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意识;4.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教学准备1.准备材料:碳酸饮料、果汁、糖、水、搅拌器、杯子、吸管等;2.准备实验台和洗手设施;3.准备实验笔记本和铅笔。
四、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几种不同的饮料,向学生提问激发他们对饮料的好奇心,如“大家平时喜欢喝什么样的饮料?为什么?”2.实验设计(10分钟)教师向学生提出实验问题:“我们自己能制作出饮料吗?”并组织学生一起讨论,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设想和想法。
3.实验过程(30分钟)教师提供一些基础材料(碳酸饮料、果汁、糖、水等)供学生选择,并介绍每种材料的特点和作用。
学生根据自己的设想选择材料,并动手操作制作饮料。
教师可以就制作过程中的一些关键环节进行示范,并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4.观察与讨论(15分钟)学生制作好饮料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讨论。
学生可以观察饮料的颜色、味道、气泡等特征,并与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考,如“为什么加了糖后饮料会更甜?”“为什么加了果汁后饮料会变成其他颜色?”等。
5.总结与展示(10分钟)学生整理实验笔记,记录实验过程和观察结果,并在班上展示自己制作的饮料。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的结论,并帮助学生理解饮料制作中的几个基本原理,如化学反应、物质溶解等。
六、教学延伸1.进一步探究通过实验,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饮料制作的基本原理。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探究相关知识,如不同材料对饮料口感的影响、饮料的保存等。
2.科学展示学生可以根据这次实验制作其他种类的饮料,并在学校或家庭的科学展览中展示自己的成果,与其他同学分享。
幼儿园自制碳酸饮料教案

观察生活中的二氧化碳现象,有助于培养幼儿的科学观察力。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
-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现象,如碳酸雨的形成;
-生活中的二氧化碳应用,如灭火器、汽水等;
-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如温室效应。
本节课程教学技巧和窍门:
一、语言语调
-使用简单、生动的语言,避免专业术语,使幼儿易于理解。
(2)注意事项
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师应提醒幼儿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小心化学试剂,避免直接接触皮肤和误食;
-使用实验器材时要轻拿轻放,防止碰撞;
-合作完成实验,互相帮助,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三、作业设计的解析
(1)作业实践性
作业要求幼儿回家后向家人介绍制作方法并尝试制作,这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幼儿的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教师应鼓励家长参与,增进亲子互动。
-作业难度是否适中,是否考虑到幼儿的个体差异。
六、课后反馈
-收集幼儿和家长对课程的反馈,了解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对课程中的亮点和不足进行总结,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语调亲切、活泼,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增强课堂氛围。
二、时间分配
-确保实践操作环节有足够的时间,让每个幼儿都能参与其中。
-控制好每个环节的时间,避免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
三、课堂提问
-提问要具有启发性,引导幼儿思考和探索。
-针对不同难度的提问,给予适当的思考时间,鼓励幼儿积极回答。
四、情景导入
-利用生动有趣的图片、实物或故事,吸引幼儿的兴趣,激发学习欲望。
重点和难点解析:
1.教学难点:碳酸饮料制作原理的理解,二氧化碳特性的认识。
2.教学过程中的动手操作:制作过程及注意事项。
科技活动教案《制作饮料》附反思

《制作饮料》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饮料的制作过程和原料。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食品安全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饮料的制作原理和工艺。
2. 常用饮料原料及其作用。
3. 饮料制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三、教学准备:1. 饮料制作原料:水果、糖、水、碳酸饮料等。
2. 制作工具:榨汁机、搅拌器、杯子等。
3. 安全用品:手套、围裙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讲解饮料的制作过程和原料,引发学生兴趣。
2. 演示:教师演示饮料制作过程,讲解注意事项。
3.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饮料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4. 品尝:学生品尝自己制作的饮料,交流制作心得。
五、教学反思:1. 学生对饮料制作过程和原料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团队合作的能力。
3. 学生对食品安全的认识,是否能正确使用工具和注意操作规范。
4. 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注意:本教案仅供参考,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六、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制作饮料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团队合作情况。
2. 收集学生的品尝反馈,了解他们对饮料口味和制作过程的意见。
3. 对学生在食品安全和工具使用方面的知识掌握进行评估。
七、安全须知:1. 确保所有学生在制作饮料时佩戴手套,避免直接用手接触食材。
2. 使用榨汁机和搅拌器时,确保操作正确,防止意外伤害。
3. 强调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教育学生不要食用变质的食材。
八、课堂管理:1. 在学生制作饮料前,明确分工和责任,确保每个人都有明确的任务。
2. 设置合理的时间表,确保每个小组都有足够的时间完成饮料制作。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保持课堂秩序,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九、延伸活动:1. 邀请饮料制作专家进行讲座,分享更多关于饮料制作的专业知识。
2. 组织学生参观饮料生产工厂,了解饮料制作的实际流程。
3. 举办一个饮料创意大赛,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制作独特的饮料。
大班科学教案自制碳酸饮料

大班科学教案自制碳酸饮料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大班科学教育教材第四章《有趣的化学反应》,具体内容包括认识碳酸及其制作过程,通过动手实践,让幼儿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增强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碳酸的定义和特性,掌握制作碳酸饮料的基本原理。
2.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幼儿对科学实验的兴趣。
3.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合作的能力,提高幼儿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制作碳酸饮料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重点:认识碳酸,了解碳酸饮料的制作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烧杯、量筒、滴定管等)、碳酸饮料样品、柠檬酸、苏打粉、食用色素、搅拌棒等。
2. 学具:每组一份实验器材,碳酸饮料制作所需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邀请幼儿品尝不同口味的碳酸饮料,引导幼儿观察碳酸饮料的特点。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饮料为什么会有气泡吗?”2. 例题讲解(10分钟)向幼儿介绍碳酸的定义和特性。
讲解制作碳酸饮料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3. 动手实践(15分钟)指导幼儿分组进行实验,制作碳酸饮料。
观察实验过程中的变化,引导幼儿思考。
4. 随堂练习(5分钟)让幼儿描述实验过程中的观察现象。
分组讨论并回答:“为什么碳酸饮料会产生气泡?”各组展示制作成果,分享实验心得。
六、板书设计1. 碳酸的定义和特性2. 碳酸饮料制作原理3. 制作步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制作一份家庭版碳酸饮料,记录实验过程和观察现象。
2. 答案:根据实验过程和观察现象,完成作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幼儿对制作碳酸饮料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在操作过程中,部分幼儿对实验步骤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引导幼儿思考如何制作不同口味的碳酸饮料,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鼓励幼儿在家中尝试制作,并分享给家人品尝。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时,如何引导幼儿观察碳酸饮料的特点。
大班科学教案自制碳酸饮料

大班科学教案自制碳酸饮料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材》第四章“生活中的科学”,内容为自制碳酸饮料。
详细内容包括:了解碳酸饮料的基本成分,学习制作简单的碳酸饮料,探讨碳酸的形成原理以及碳酸饮料与健康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碳酸饮料的基本成分,提高他们对生活中科学现象的认知。
2.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实验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碳酸饮料的制作原理和操作步骤。
重点:了解碳酸饮料的基本成分,掌握简单的制作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实验材料(苏打水、柠檬汁、白糖、水杯等)、搅拌棒、漏斗、电子秤、投影仪。
学具:记录本、画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不同种类的碳酸饮料,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共同特点。
2. 例题讲解(10分钟)介绍碳酸饮料的基本成分,讲解制作碳酸饮料的步骤和原理。
3. 实验操作(15分钟)指导幼儿分组进行实验,制作碳酸饮料。
步骤如下:a. 称量适量的苏打水和柠檬汁。
b. 将苏打水和柠檬汁混合,加入适量白糖。
c. 用搅拌棒搅拌均匀,观察气泡产生。
4. 随堂练习(10分钟)5. 课堂小结(5分钟)强调碳酸饮料的制作原理和健康饮食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碳酸饮料的基本成分:水、二氧化碳、糖分、香料等。
2. 制作步骤:称量苏打水和柠檬汁→混合→加入白糖→搅拌→观察气泡→品尝。
3. 碳酸饮料与健康:适量饮用,不宜过量。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制作一份关于碳酸饮料的手抄报,内容包括基本成分、制作方法、健康提示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关注幼儿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针对操作不熟练的幼儿进行个别指导,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2. 拓展延伸:鼓励幼儿回家后与家长分享所学内容,共同探讨生活中的其他科学现象。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和正确性。
2. 幼儿在实验中的观察和记录能力。
3. 碳酸饮料与健康饮食的关系的传达。
2024年大班科学教案自制碳酸饮料范例

2024年大班科学教案自制碳酸饮料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科学教育教材第四章《生活中的科学》,具体内容为自制碳酸饮料。
通过学习,学生将了解碳酸饮料的制作原理,认识不同的饮料成分及其作用,并亲手制作碳酸饮料。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碳酸饮料的制作原理,培养其科学探究精神。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增强学生对生活中科学的兴趣,激发其创新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碳酸饮料制作原理的理解。
重点:动手操作,制作碳酸饮料。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实验器材(烧杯、量筒、滴定管等)、碳酸饮料成分展示图、PPT。
学具:小苏打、柠檬酸、果汁、糖、水、杯子、吸管、搅拌棒。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不同种类的碳酸饮料,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碳酸饮料会有气泡?2. 知识讲解(10分钟)讲解碳酸饮料的制作原理,介绍小苏打、柠檬酸等成分的作用。
3. 例题讲解(5分钟)以制作橙味碳酸饮料为例,详细讲解制作步骤。
4. 动手操作(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制作碳酸饮料。
5. 随堂练习(5分钟)学生分享制作心得,讨论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教师点评学生制作碳酸饮料的过程,强调实验注意事项。
六、板书设计1. 碳酸饮料制作原理2. 制作橙味碳酸饮料步骤3. 实验注意事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制作一款自己喜欢的碳酸饮料,记录制作过程及心得体会。
2. 答案:根据个人喜好,选择合适的果汁、糖分等,按照课堂所学制作方法进行制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锻炼,但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存在操作不规范、实验步骤不熟悉等问题,需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改进碳酸饮料的制作方法,使其更加健康、美味。
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其他饮料的制作原理,拓展知识面。
重点和难点解析1. 碳酸饮料制作原理的理解。
2. 动手操作,制作碳酸饮料的步骤。
初中化学_自制碳酸饮料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自制碳酸饮料》教学设计本活动课题是在学习完成五四制鲁教版教材八年级化学全一册的基础上,在初三学生学习化学基本情况的前提下设计的。
此课题目的是使学生感悟到,化学在生活中可谓无处不在,学生会用化学视角观察生活、反思生活,从而自觉地走进化学的世界。
当我们喝碳酸饮料的时候是否想到碳酸饮料中含有哪些成分呢?碳酸饮料又是如何制作的呢?长期喝碳酸饮料对身体有没有危害呢?这些问题都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学生但又仅仅是略知一二。
查阅资料可知小苏打、柠檬酸是自制碳酸饮料是产生二氧化碳的主要材料,而学生已经有了碳酸钙与盐酸、小苏打与醋酸等学习经验,因此难度系数并不大,但是对于学生动脑动手的综合技能要求比较全面,故设计了这节课。
一、教学目标1、了解碳酸饮料的制作原理。
制作碳酸饮料的原理主要是如何生成二氧化碳的过程,具体办法是用小苏打与柠檬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2、学会制作碳酸饮料的程序、方法及注意事项。
程序和方法简单来说主要是:加水、加甜蜜素、加香精、加小苏打,最后加柠檬酸、盖紧瓶盖,或者是把加小苏打和柠檬酸的先后顺序颠倒一下。
3、学会使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具体问题。
本节课的控制变量法主要是:我们可以先控制小苏打的数量不变,改变柠檬酸的质量,然后再控制柠檬酸的质量,变化小苏打的质量,最后对比不同的配方的口感效果,感受化学定量研究的重要意义。
4、体会实验法是探究实际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
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化学”,增强对生活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进一步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归纳总结生产二氧化碳的常见反应,学会综合各种因素选择原料,明确制作碳酸饮料的原理。
2.使学生形成具有化学学科特点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能具有化学的思维方式和问题解决能力。
3.让学生能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规范实验基本操作。
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精神,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交流的良好习惯。
【难点】1. 柠檬酸和小苏打方程式的配平。
2.柠檬酸和小苏打的量对碳酸饮料风味的影响,了解定量研究化学变化的意义。
碳酸饮料制作的校本教案

校本教案《碳酸饮料制作》
大石中学刘言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运用知识设计实验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一些仪器的熟练操作
4.复习二氧化碳的用途。
教学重点:
运用知识设计实验的能力
教学难点:
运用知识设计实验的能力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实验、启发.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用品:
小苏打、柠檬酸、香精、防腐剂、凉白开水、白糖、可乐瓶(1250毫升)一个、烧杯(1000毫升)两个、托盘天平一台、滤纸
教学主要过程:
实验原理:
小苏打+柠檬酸——﹥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又返溶于溶液中形成碳酸饮料
再加入各种香精就适合不同的人的口味加入防腐剂可保存一段时间。
实验步骤:
1、称量小苏打40克、柠檬酸16克分别溶于约700毫升、300毫升白开水中。
2、将小苏打溶液转移到可乐瓶中充分摇匀然后将柠檬酸溶液迅速倒入可乐瓶中并盖紧瓶盖充分振荡使气体充分溶解。
3、称量20克白糖溶于饮料中并滴入1到2滴香精加入一点防腐剂。
稍等片刻便可以品尝
也能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反思:
1、生活中化学知识无处不在。
2、联系生活,用化学知识去改变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教学板书:
实验原理
小苏打+柠檬酸——﹥二氧化碳
小结:略。
大班科学教案自制碳酸饮料

大班科学教案自制碳酸饮料引言:碳酸饮料是现代社会中非常受欢迎的饮品之一,但是许多人对于碳酸饮料的制作过程并不了解。
本篇文章将介绍一个适合大班科学教案的活动,即自制碳酸饮料,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碳酸饮料的制作过程,以及与此相关的科学原理。
一、背景知识:在介绍自制碳酸饮料的步骤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一些背景知识。
碳酸饮料中的“碳酸”部分指的是二氧化碳(CO2),而它在液体中的溶解度与温度呈反比关系。
也就是说,温度越低,二氧化碳的溶解度越高。
二、实验材料:1. 瓶装汽水或其他碳酸饮料(可以选择不同品牌进行比较)2. 金属测温器或温度计3. 冰块或冰水4. 一些透明的玻璃杯5. 一些普通的气球6. 一些小木棍或棉签三、实验步骤:1. 首先,请学生们带来几种不同的瓶装碳酸饮料,并将它们摆在桌上。
请学生们观察每种饮料瓶上的标识,了解其成分和温度要求。
2. 选择一种瓶装饮料,并使用金属测温器或温度计测量饮料的温度。
3. 将一些冰块或冰水倒入透明玻璃杯中。
4. 将测温器或温度计放入杯中,等待片刻,观察温度的变化。
5. 将学生们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种碳酸饮料,并使用测温器或温度计测量其温度。
6. 将每一种饮料分别倒入透明玻璃杯中。
7. 请学生们观察每种饮料中的气泡,听他们描述气泡的特征。
可以使用放大镜让学生们更仔细地观察。
8. 将一个普通的气球套在有气泡的饮料杯口上,观察气球的变化。
请学生们描述气球的变化情况,并思考其中的原因。
9. 请学生们使用小木棍或棉签搅拌碳酸饮料,观察气泡的变化。
四、实验结果:通过实验,学生们可以发现以下现象和结果:1. 碳酸饮料中的气泡在倒入玻璃杯后逐渐上升,并聚集在液体表面。
2. 搅拌碳酸饮料后,气泡会更多地产生,并迅速上升到液体表面。
3. 将气球套在有气泡的饮料杯口上时,气球会逐渐膨胀。
五、科学原理:1. 碳酸饮料中的气泡主要是二氧化碳(CO2),它在液体中的溶解度与温度呈反比关系。
自制碳酸饮料实验教案

自制碳酸饮料实验教案教案标题:自制碳酸饮料实验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碳酸饮料的制作原理和基本成分。
2. 学习使用科学实验方法,培养实验设计和观察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4. 强调实验的安全性和环保意识。
适用对象:中学生(初中或高中)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 空气密封的塑料瓶(500毫升或1升)- 碳酸饮料粉末或柠檬酸、小苏打等材料- 温水、冷水- 量杯、勺子、搅拌棒- 气球或气泵- 实验记录表格2. 实验安全:- 确保实验室或实验场地的通风良好。
- 学生应佩戴实验室服装和护目镜。
- 学生应遵守实验室规则,小心操作,防止意外发生。
教学步骤:引入:1. 向学生介绍碳酸饮料的普及和制作原理,引发学生对碳酸饮料的兴趣。
2. 提问学生是否知道碳酸饮料是如何制作的,以激发学生思考和猜测。
实验步骤: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由3-4名学生组成。
2. 向学生提供实验材料,并解释每种材料的作用。
3. 学生根据实验目标和所提供的材料,设计自己的碳酸饮料制作方案。
4. 学生按照自己的方案进行实验,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5. 学生可以尝试不同比例的材料,以寻找最佳的碳酸饮料配方。
6. 学生可以使用气球或气泵将制作好的碳酸饮料充入空气密封的塑料瓶中,观察气泡的产生和保持时间。
实验讨论:1. 学生在小组内分享实验结果和观察到的现象。
2.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碳酸饮料制作的化学反应和气体溶解的原理。
3. 学生可以比较不同小组的实验结果,探讨不同配方对碳酸饮料质量的影响。
总结:1. 教师总结实验过程和讨论的重点,并强调实验的安全性和环保意识。
2. 学生分享他们对实验的体验和收获。
拓展活动:1. 学生可以尝试使用其他材料或调整实验条件,进一步改进碳酸饮料的制作方法。
2. 学生可以调查商业碳酸饮料的配方和制作工艺,并与自己的实验结果进行比较。
评估方式:1. 学生的实验记录表格和实验报告。
2. 学生在实验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质量。
化学实践制作碳酸饮料教案

化学实践制作碳酸饮料教案教案标题:化学实践制作碳酸饮料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碳酸饮料的制作原理和相关化学知识。
2. 学习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实验观察、记录和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内容:1. 碳酸饮料的制作原理和化学反应过程。
2. 实验所需材料和设备的介绍。
3. 实验步骤和操作指导。
4. 实验结果的观察和分析。
教学准备:1. 实验所需材料和设备:碳酸饮料原料(可乐、苏打水等)、糖、柠檬汁、酸性物质(柠檬酸、苹果酸等)、酸碱指示剂、玻璃容器、搅拌棒、量杯、试管等。
2. 教师提前准备好实验所需材料和设备,并确保实验室安全。
教学步骤:1. 导入:向学生简要介绍碳酸饮料的制作原理和化学反应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实验前准备:学生分组,每组准备所需材料和设备。
3. 实验操作:a. 学生按照实验指导书的要求,将碳酸饮料原料倒入玻璃容器中。
b. 添加适量的糖和酸性物质,搅拌均匀。
c. 加入适量的酸碱指示剂,观察颜色变化。
d. 尝试不同比例和组合的原料,观察实验结果的差异。
4. 实验结果观察和分析:学生观察实验结果,记录颜色变化、气泡产生情况等,并分析原因。
5. 实验总结与讨论:学生进行实验总结,讨论碳酸饮料制作的关键因素和注意事项。
6. 实验安全和清理: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实验安全,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器材的清理和归还。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尝试使用不同的酸性物质和碳酸饮料原料,比较实验结果的差异。
2. 学生可以进一步探究碳酸饮料中二氧化碳的溶解度与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关系。
教学评估:1. 实验操作记录:学生按照实验指导书要求记录实验操作步骤和观察结果。
2. 实验结果分析:学生分析实验结果,解释颜色变化和气泡产生的原因。
3. 实验总结与讨论:学生进行实验总结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教学反思:1. 在实验前,教师应提前准备好实验所需材料和设备,并确保实验室安全。
2.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操作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化学《自制碳酸饮料》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化学《自制碳酸饮料》优质教案、教学设计自制碳酸饮料》教学设计本活动课题是在研究完五四制鲁教版教材八年级化学全一册的基础上,设计的初三学生的化学实践活动。
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从化学视角观察生活,反思生活,进入化学的世界。
当我们喝碳酸饮料时,是否想到其中含有哪些成分?碳酸饮料是如何制作的?长期喝碳酸饮料对身体有没有危害?这些问题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但学生只是略知一二。
查阅资料可知,小苏打和柠檬酸是自制碳酸饮料的主要材料。
由于学生已经研究了碳酸钙与盐酸、小苏打与醋酸等知识,因此本节课的难度并不大。
但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技能要求比较高,因此设计了这节课。
一、教学目标1.了解碳酸饮料的制作原理。
制作碳酸饮料的原理是如何产生二氧化碳,具体方法是用小苏打和柠檬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
2.学会制作碳酸饮料的程序、方法及注意事项。
制作碳酸饮料的程序和方法简单,主要是加水、加甜蜜素、加香精、加小苏打,最后加柠檬酸,盖紧瓶盖,或者是先加小苏打和柠檬酸的顺序颠倒一下。
3.学会使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具体问题。
本节课的控制变量法主要是控制小苏打的数量不变,改变柠檬酸的质量,然后控制柠檬酸的质量,变化小苏打的质量,最后对比不同配方的口感效果,感受化学定量研究的重要意义。
4.体会实验法是探究实际问题的重要方法。
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化学”,增强对生活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进一步发展研究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归纳总结生产二氧化碳的常见反应,学会综合各种因素选择原料,明确制作碳酸饮料的原理。
2.使学生形成具有化学学科特点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具备化学思维方式和问题解决能力。
3.让学生能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规范实验基本操作。
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精神,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交流的良好惯。
难点】1.柠檬酸和小苏打方程式的配平。
2.柠檬酸和小苏打的量对碳酸饮料风味的影响,了解定量研究化学变化的意义。
三、实验准备用品:纯净水2瓶、托盘天平、甜蜜素、小苏打、柠檬酸、果味香精等。
幼儿园自制碳酸饮料教案

幼儿园自制碳酸饮料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科学探索领域,结合生活实践,让幼儿了解和掌握自制碳酸饮料的过程。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五章《有趣的化学反应》中的第2节“自制碳酸饮料”。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碳酸饮料的制作原理,培养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2. 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幼儿的生活实践技能。
3. 培养幼儿的团队协作意识,提高幼儿的沟通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碳酸饮料制作原理的理解。
重点:自制碳酸饮料的操作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实验器材(量杯、滴管、搅拌棒等)、碳酸饮料原料(苏打水、果汁等)。
学具:每组一套实验器材,每组一份碳酸饮料原料。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瓶碳酸饮料,引导幼儿观察其特点,激发幼儿对碳酸饮料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0分钟)教师简要讲解碳酸饮料的制作原理,引导幼儿了解二氧化碳气体与水的反应过程。
3. 例题讲解(5分钟)教师示范制作一瓶碳酸饮料,讲解操作步骤,强调注意事项。
4. 随堂练习(10分钟)幼儿分组进行自制碳酸饮料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六、板书设计1. 碳酸饮料制作原理2. 自制碳酸饮料操作步骤3. 注意事项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你回家后,向家人介绍自制碳酸饮料的过程,并尝试独立完成一次制作。
答案:参照课堂所学,结合自己的实际操作经验进行解答。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幼儿在实验过程中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2. 拓展延伸:引导幼儿探索其他有趣的化学反应,如自制汽水、彩色火山爆发等,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碳酸饮料制作原理的理解。
2. 自制碳酸饮料的操作过程。
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
4. 作业设计的具体性和可操作性。
一、碳酸饮料制作原理的理解1. 使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如将二氧化碳气体比作“小精灵”,进入水中就会产生“魔法”,使水变得有气泡。
小学科学第3课制作汽水(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第3课制作汽水(教学设计)制作汽水的教学设计引言:小学科学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素养的重要课程之一。
在小学科学课堂上,教师应该通过设计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本文将针对小学科学第3课制作汽水,设计一节富有趣味性和实践性的教学活动,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制作汽水的原理和过程。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掌握汽水的制作原理和过程。
- 了解汽水中的溶解液和溶质的概念。
2. 能力目标:- 能够正确操作实验仪器,制作出口感和味道良好的汽水。
- 能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并从中总结规律。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 激发学生对科学实践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汽水制作的原理和过程。
-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总结规律的能力。
2. 教学难点:- 学生对汽水制作的理解是否准确。
- 学生如何将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和归纳。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 烧杯、搅拌棒、过滤纸、漏斗、瓶塞、计时器等。
2. 实验材料:- 碳酸氢钠、柠檬酸、水、糖等。
3. 视频资料:- 准备一段关于汽水制作的视频,用来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教学活动:1. 活动一:前导探究(10分钟)- 展示一段关于汽水制作的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 与学生一起观察视频中的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提出与汽水制作相关的问题。
2. 活动二:知识讲解与实验设计(15分钟)- 主讲教师向学生介绍汽水制作的原理和过程。
- 引导学生进行猜测和讨论,提出他们制作汽水的设想。
- 学生根据自己的设想,设计制作汽水的实验步骤和材料。
3. 活动三:实验操作(30分钟)-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按照自己设计的步骤和使用的材料,制作汽水。
- 教师协助学生解决实验中的问题,并及时给予指导。
4. 活动四:实验结果观察和总结(25分钟)- 学生观察实验中的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幼儿园自制碳酸饮料教案

幼儿园自制碳酸饮料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科学探索主题下的“神奇的化学反应”章节,详细内容主要包括了解碳酸饮料的制作原理,探索二氧化碳的产生及其特性,以及动手制作简单的自制碳酸饮料。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碳酸饮料的制作原理,培养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2. 通过实践操作,让幼儿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
3. 培养幼儿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幼儿的沟通与交流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碳酸饮料的制作原理,掌握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
教学重点:让幼儿通过实践操作,探索二氧化碳的产生及其特性,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索精神。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实验器材(如烧杯、漏斗、搅拌棒等)、碳酸饮料样品、视频资料等。
学具:实验材料(如柠檬、苏打水、糖等)、记录本、画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碳酸饮料样品,让幼儿观察并描述其特点,引发幼儿对碳酸饮料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0分钟)介绍碳酸饮料的制作原理,解释二氧化碳的产生及其特性。
3. 例题讲解(5分钟)以制作简易柠檬汽水为例,讲解实验操作步骤。
4. 动手实践(15分钟)幼儿分组进行实验操作,制作自己的碳酸饮料。
5. 随堂练习(5分钟)让幼儿分享自己的实验成果,讨论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六、板书设计1. 碳酸饮料制作原理2. 二氧化碳的产生及特性3. 柠檬汽水制作步骤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制作一杯属于自己的碳酸饮料,并记录制作过程。
答案:1. 准备材料:苏打水、柠檬、糖等。
2. 制作步骤:(1)将柠檬洗净,切成小块。
(3)用勺子将柠檬和糖搅拌均匀。
(4)倒入苏打水,观察气泡的产生。
3. 记录制作过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次课程中,幼儿对实验操作表现出极高的兴趣,但在实验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操作不规范、记录不详细等,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2. 拓展延伸:鼓励幼儿在家中尝试其他口味的碳酸饮料制作,观察不同食材对碳酸饮料口感的影响。
制作汽水说课稿人教版教案

制作汽水说课稿人教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了解汽水的制作过程和原理。
- 掌握制作汽水的基本步骤和所需材料。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 学会通过实验数据分析汽水的品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了解汽水包装对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汽水制作的关键步骤和原理。
- 实验操作中的安全注意事项。
2. 教学难点:- 理解二氧化碳在汽水中的作用及其形成过程。
- 实验中对温度、压力等条件的控制。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 准备实验材料,包括但不限于:碳酸氢钠、柠檬酸、糖、水、果汁、苏打水机、量杯、计时器等。
- 准备多媒体课件,展示汽水的制作过程和相关化学反应。
2. 学生准备:- 预习相关知识,了解汽水的基本成分和制作过程。
- 分组合作,准备实验记录表格和实验报告。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不同品牌的汽水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 提问学生对汽水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汽水是如何制作的。
2. 知识讲解- 讲解汽水的成分,包括水、糖、酸味剂、香料等。
- 介绍二氧化碳在汽水中的作用,以及它是如何被溶解到饮料中的。
3. 实验操作- 演示并指导学生使用苏打水机制作汽水。
-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确保实验安全。
4. 实验观察与记录- 学生观察汽水制作过程中的变化,记录实验数据。
- 分析实验结果,讨论影响汽水品质的因素。
5. 总结与反思- 总结汽水制作的要点和实验中的发现。
- 反思实验过程中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6. 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过程和结果。
- 鼓励学生在家尝试使用不同材料制作汽水,探索更多可能性。
五、板书设计```制作汽水一、成分:水、糖、酸味剂、香料等二、原理:二氧化碳的溶解三、步骤:1. 准备材料2. 使用苏打水机3. 观察记录4. 分析结果四、安全注意事项```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初三化学自制可乐教学设计

初三化学自制可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可乐是一种常见的碳酸饮料,并认识到其中所含的化学原理。
2. 学会利用实验方法自制可乐,并理解自制可乐的原理和操作过程。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研究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可乐的成分和制作原理:介绍可乐的主要成分(水、二氧化碳、糖、香料等)和制作过程,以及其中涉及的化学原理。
2. 可乐的实验制作:展示可乐的实验制作过程,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可乐。
三、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提问和展示可乐的罐装饮料,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可乐中的气泡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打开可乐瓶会溢出气体?为什么可乐味道酸甜可口?2. 知识讲解:介绍可乐的主要成分和制作原理,解释其中的化学原理。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3. 实验制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制作可乐。
教师提供所需原料和实验器材,并分发制作步骤。
步骤一:准备材料。
包括糖、二氧化碳气体、香料、水等。
步骤二:按照一定比例混合糖和香料,并搅拌均匀。
步骤三:向混合物中加入二氧化碳气体,使其产生碳酸化学反应。
步骤四:将混合物与适量的水混合,搅拌均匀。
4. 实验过程观察:观察实验过程中的化学反应和变化,记录实验数据。
5. 结果分析:学生根据观察结果和实验数据,总结自制可乐的制作原理和特点,并进行讨论。
四、教学工具和准备1. 罐装可乐饮料(用于引入和讲解)2. 研究制作可乐的化学原料和实验器材(糖、二氧化碳气体、香料、水、量筒、容量瓶、搅拌棒等)3. 实验制作可乐的详细步骤和实验记录表五、教学评估1.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步骤、观察现象、实验数据和结果分析,以及对自制可乐的理解和思考。
2. 课堂讨论:通过提问和讨论,检查学生对制作可乐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实验操作能力评估: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仪器的能力和实验中的安全意识。
六、教学注意事项1. 强调实验操作的安全性,提醒学生遵守实验室规则。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实验操作,培养合作意识和科学研究能力。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制作碳酸饮料》教案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制作碳酸饮料》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碳酸饮料的制作过程和原理。
2. 学会用简单的材料和方法制作碳酸饮料。
3.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和科学探究的兴趣。
教学准备:1. 碳酸饮料制作原料:糖、苏打粉、柠檬片、水。
2. 器材:玻璃杯、勺子、纸巾、搅拌棒。
3. 实验台或课桌。
教学步骤:1. 引入:- 通过展示碳酸饮料的瓶子和罐子,引发学生对碳酸饮料的兴趣。
- 提出问题:你知道碳酸饮料是如何制作的吗?- 激发学生对碳酸饮料制作原理的思考和探究。
2. 实践操作:- 向学生展示制作碳酸饮料所需的原料和器材。
- 分发材料给学生,让他们分组合作完成实验。
- 按以下步骤指导学生操作:1. 每个小组取一个玻璃杯,倒入适量的水。
2. 向水中加入一勺糖,用搅拌棒搅拌均匀。
3. 加入适量的苏打粉,再次搅拌均匀。
4. 将柠檬片放入玻璃杯中,稍微搅拌一下。
5. 观察并尝试喝一口自己制作的碳酸饮料。
3. 实验观察与总结:- 引导学生观察他们制作的碳酸饮料的特点和变化。
- 提出问题:你发现什么?为什么会这样?- 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引导他们总结制作碳酸饮料的过程和原理。
4. 拓展探究:- 向学生提出挑战:你能用其他方法制作出不同口味的碳酸饮料吗?- 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实验,尝试使用不同的原料和配方制作碳酸饮料。
- 引导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并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发现。
5. 结束:- 总结碳酸饮料的制作过程和原理。
-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碳酸饮料会有气泡?我们平时喝的碳酸饮料是否健康?- 鼓励学生关注健康饮食,并探究碳酸饮料对健康的影响。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是否正确,是否能够独立完成实验。
2. 听取学生在讨论和总结环节的发言,评估他们对碳酸饮料制作过程和原理的理解程度。
3. 收集学生的实验记录和创新实验成果,评价他们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创造力。
参考资料:1.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教学设计
——《自制碳酸酸饮料》
生活中化学随处可见,只不过我们没有留意而已,比如说我们经常喝的碳酸饮料,种类繁多,琳琅满目,例如:可口可乐、……
口味也各不相同,有甜的,有不太甜的,还有酸甜的等等;有带果汁的,还有加香精的,还有加特殊芳香物质的;有加糖的,还有加甜蜜素的,还有二者混合的。
当我们喝碳酸饮料的时候是否想到碳酸饮料中含有哪些成分呢?碳酸饮料又是如何制作的呢?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所以选择本节课。
本节课出自我在学校上的一节校本课,内容上与九年级化学人教版第十单元酸和碱相关联,本节课最好应在学完第十单元内容以后进行。
教学目标:
1、了解碳酸饮料的制作原理。
制作碳酸饮料的原理主要是如何生成二氧化碳的过程,
具体办法是用小苏打与柠檬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2、学会制作碳酸饮料的程序、方法及注意事项。
程序和方法简单来说主要是:加水、
加糖、加香精、加小苏打,最后加柠檬酸、盖紧瓶盖,或者是把加小苏打和柠檬酸的先后顺序颠倒一下。
3、学会使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具体问题。
本节课的控制变量法主要是:我们可以先控制
小苏打的数量不变,改变柠檬酸的质量,然后再控制柠檬酸的质量,变化小苏打的质量,最后对比不同的配方的口感效果。
4、体会实验法是探究实际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
重点:明确制作碳酸饮料的原理。
难点:柠檬酸和小苏打的量对碳酸饮料风味的影响。
用品:饮料瓶、托盘天平、白糖或甜蜜素、小苏打、柠檬酸、菠萝香精、苹果香精等(用品比较简单,可以让学生自带饮料瓶和白开水或白糖水,教师准备其他物品,甜蜜素、果味香精和柠檬酸都可以从食品添加剂商店买到)。
关键:一定要让学生明确制作果味碳酸饮料的原理、程序、方法之后,再操作。
否则,学生容易出现一团糟的现象,使局面难以控制。
教学程序:
1、导入:首先用“在烈日炎炎的夏季如果能喝上清凉可口的碳酸饮料那将是一种什么
感受?”学生自然会回答“爽”,这样导入非常自然,能勾起学生对以前喝碳酸饮料的美好回忆,激起学生想要马上喝到碳酸饮料的强烈愿望,从而激发学生自制碳酸饮料的兴趣。
2、明确碳酸饮料的成分。
具体的办法是让学生自己去猜想、去探究,学生会利用事先
准备好的碳酸饮料、饮料的标签,然后纷纷发言:“有水、糖、二氧化碳、食用香精、果汁等等,最后教师展示课件,明确碳酸饮料的主要成分是水、糖或甜蜜素、二氧化碳、香精或果汁等。
3、认识甜蜜素。
学生一般都不了解甜蜜素,教师用课件展示甜蜜素相关信息。
甜蜜素
是一各种甜味剂,它的甜度约相当于蔗糖50倍,也就是说假如一瓶水加50克蔗糖,用甜蜜素只需1克就可以了,现在被广泛地应用食品中。
4、明确二氧化碳的制取方法。
教师设置问题情境,所谓“碳酸饮料、碳酸饮料”最关
键的成分是什么?学生自然会回答是汽和水,那么汽是什么?汽是二氧化碳,二氧化
碳是怎样产生的呢?学生自然会联想到在第六单元学过的用碳酸钙和稀盐酸来制取,因为碳酸钙不易溶于水,而盐酸一般也不用作食用酸,所以,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是不行的,这样就需要寻找食用酸和易溶于水的食用碳酸盐或碳酸氢盐,最后由教师提示用小苏打和柠檬酸。
5、明确柠檬酸与小苏打加入的量和比例问题。
二氧化碳要靠小苏打和柠檬酸来生成,
然会涉及量的问题,如果柠檬酸过多,碳酸饮料肯定会有酸味;如果小苏打过多,碳酸饮料会有苦涩的感觉,即使它们恰好完全反应,如果二氧化碳太少的话,口感也不会太好。
对于这个问题,学生无法自己探究出来,只能靠教师提示,这样教师通过课件解决柠檬酸与小苏打的比例问题。
但它们的量不是完全绝对的,它有一个范围。
就象用同样比例的盐炒出来的菜,有人说咸,有人说淡,有人说正好一样。
一般每500克水加小苏打1、5克—3克、柠檬酸1、5克—3克。
教师给出范围以后,让学生自
每个小组3—4名同学配方均不相同。
6、认识果味香精。
7、探究操作程序。
这一环节不可忽视,学生兴致正浓,总想急于动手制作,但不可操之
过急,必须让学生明确具体的制作程序,才能动手操作。
具体制作程序是:
①、每瓶水(约500毫升)加甜蜜素1克。
(直接带白糖水的不用此步骤)
②、每瓶水加1毫升菠萝香精或其它果味香精。
③、每瓶水加1、5—3克小苏打。
④、每瓶水加1、5—3克柠檬酸。
⑤、立即盖紧瓶盖,振荡并观察现象。
(注意:每组的3—4名同学小苏打和柠檬酸的比例要各不相同)
8、学生动手制作。
学生动手制作之前,教师要强调安全问题及操作应规范等。
为了便
于学生操作,大屏幕上显示出制作的具体步骤,然后学生开始动手制作,教师循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比如:称量是否准确、水不要放太多、盖盖要及时等等。
9、成果展示。
学生制作完成后,开始进入品尝阶段,这是本节课的高潮阶段,但是、
要等到二氧化碳充分溶于水再品尝,那样效果才好,可以利用这个时间让学生汇报小苏打和柠檬酸的配比情况。
然后让学生品尝,每个同学使用自带的水杯,分别品尝不同配方的碳酸饮料的风味。
学生们品的是有滋有味。
10、总结汇报。
各组分别总结汇报究竟哪一种配方较好,多数同学说小苏打和柠檬酸
各3克的较好,汽多、口感好,如果小苏打少、柠檬酸多,则酸味浓,但是有的学
生专门喜欢这酸味,如果柠檬酸少、小苏打多,有点发涩。
11、布置作业。
利用家庭食用品自制一瓶碳酸饮料。
教学方法:
1、在明确碳酸饮料的成分和二氧化碳的制取方式上采用以学生探究为主的方法,这
样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把课堂的空间充分留给学生,
使学生学习更加主动,记忆更加扎实。
2、在解决小苏打与柠檬酸的配料比例上采用控制变量和让学生自行设计配方的方
法,这样使学生学会运用控制变量这一方法,同时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不拘泥于
古法,勇于开拓、敢于创新。
课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实际教学初步达到了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使学生能够学会制作碳酸饮料的原理、配料、方法等,能够结合书本知识,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的重要性,体会化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同时,本节课也真正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角色新观念,学生也确实在教师的引导下“动”了起来,确实体现了本节课的中心词语——实践活动,这在教学方法上要比老师主讲、学生被动接受要好得多。
例如:在小苏打和柠檬酸的配料比例问题上究竟放多少才好喝,最后让学生自行设计,而不是统一去等教师安排,最后经过品尝来感受哪一种配方更好喝,这样发展了学生的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的思想意识。
此外,本节课还使学生学习了控制变量、对比等研究方法,同时也体现了实验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
总的来说,在各方面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目标,但课后反思上过的这一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
1、没有规范使用天平天平问题,有的同学用手指去拨游码。
2、在活动中个别细节部分在处理“放”与“收”的问题上还不是很好,有的问题
一味地强调让学生自主探究去解决,这样给学生“放”得很宽,而教师没有及
时去“收”,这样可能显得有点罗索,应当掌握好这个度,真正做到收放自如。
3、配料问题没有完全明确就让学生开始制作,这样导致有的学生在制作时还不知
道每瓶水中各种配料加多少,在处理这个问题上应更明确一些。
总之,在教学中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希望各位同仁能给予指教,以得于今后进一步改进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