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城市化发展的路径及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吉林省城市化发展的路径及对策
摘要: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密不可分,不同的区域发展阶段对应不同的城市化的发展模式。当前,吉林省的城市化问题突出,已成为制约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基于吉林省区域发展的新背景,针对其城市化发展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完善区域中心城市体系、增强城镇轴带集聚能力、促进长吉都市整合区的发展、因地制宜推进东西部城市化、促进边境口岸城市职能的优化是未来一段时间吉林省推进城市化发展的主要路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体对策。
关键词:城市化;区域经济;路径
中图分类号:F299.27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685(2011)07-0067-04
我国的城市化发展实践表明:城市化水平高、发展速度较快的区域,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也必然较高。吉林省的城市化水平在国家计划投资的推动下获得了快速发展,但改革开放以来,受计划经济的惯性影响,吉林省城市化水平虚高、城市化速度滞缓、城镇体系发育不完善等问题日益突出,严重限制着城市化对区域发展支撑与载体作用的发挥。在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新背景下,选择科学的城市化发展路径,充
分发挥城市化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应成为吉林省的重要战略之一。
一、吉林省城市化发展的背景
(一)经济总量持续快速增长
近年来,吉林省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全省经济总量由2001年的2 120.35亿元增至2010年的8 577.06亿元,平均增长速度高达16.8%。从今后的发展趋势看,吉林省具有地处东北亚中心的区位、优质的特产资源、广阔的省内外市场及全新的发展政策等方面的优势,随着吉林省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实施、区域比较优势的充分发挥,其经济总量仍将继续保持快速平稳增长,在全国的经济地位也将稳步提升。因此,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要求及时调整区域城市化发展模式与路径。
(二)经济发展方式开始转型
在我国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战略背景下,吉林省的工业正在以交通设备制造、石化产业等为支柱的传统工业化模式向新型工业化模式转变;从资源驱动、资本驱动的工业化转向知识驱动、技术驱动的工业化转变。按照《东北振兴规划》要求,吉林省未来的产业发展方向应是建设交通装备制造业
基地、新型原材料和能源保障基地、重要商品粮和农牧业生产基地、重要的技术研发与创新基地。同时,大力发现代服务业。城市化质量的提升、城镇体系功能的高级化演进将是促进吉林省经济发展方式与产业结构转型的基本途径之一。
(三)省域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近年来,吉林省对外开放格局已初步形成,一方面,随着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向东扩展参与图们江国际合作区域的开发开放已成为吉林省对外空间
扩展的主要方向。另一方面,东北东部地区铁路干线的贯通、哈尔滨――大连铁路客运专线的建设、吉林省与辽宁省高等级公路的有效衔接,使吉林省南下对外联系通道建设条件更加成熟。但受地理位置及发展思路的影响,吉林省对外开放水平一直偏低,导致区域经济发展长期落后。在此背景下,构建开放的城市体系格局是吉林省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城市化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明显
吉林省农业生产条件优越,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全省耕地资源总数为557.8万公顷,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4.29%。此外,吉林省生态环境具有比较优势,生态环境结构功能与整体质量在全国处于较高水平,保护生态环境、打造生态省品牌是未来发展的战略重点。随着吉林省人口与
产业加速向城市集聚,城市建设与资源环境约束之间的矛盾也日趋明显。吉林省的城市化发展必须处理好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促进城市化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吉林省城市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城市化水平虚高
吉林省城市化水平较高,2009年已达53.3%,早已步入城镇化发展的加速阶段。但相对于较高的城市化率,吉林省城市化质量较低,城市基础设施落后、城市功能不完善。以基础设施为例,吉林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许多指标的排名都比较靠后:2006年,吉林省人均拥有城市建设维护资金277元,居全国第28位;人均日生活用水量131 27升,居第24位;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7.86标台,居第23位;人均拥有道路面积8.74平方米,居第29位。城市化质量不高使吉林省城市竞争力下降、聚集与辐射能力较差,进而影响了城市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发挥。
(二)城市化发展速度缓慢
吉林省是以重化工业为主的老工业基地省份,偏重型工业结构与农业关联度不高,难以向社会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城市就业结构变化严重滞后于产值结构变化。并且,吉
林省农村城镇化发展进程十分缓慢,城市化地域推进过程中城乡二元分割严重。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城市化动力不足导致吉林省城市化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2006~2009年,吉林省经济发展速度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而同期城镇化速度仅0.2%,与全国2.0%的发展速度相差悬殊。这种情况严重制约着城市化对吉林省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升级的支撑及拉动与载体作用的发挥。
(三)缺乏科学的城市化发展规划
现阶段,吉林省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正处于人口、产业进一步向城市集聚,城市化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日益增强的重要时期。但许多城市的发展超出正常轨道,城市建设布局不合理,具体表现为:中部特大城市空间无序蔓延、郊区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东、西部地区城市建设空间无序侵占自然生态系统,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及人居环境建设等难以适应地区经济和城市化发展的需要等。这种情况,使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愈来愈严重,已对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危害。
(四)城镇体系发育不完善
目前,吉林省的城镇体系框架初步形成,但仍存在许多
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全省城市规模分布不合理,除长春、吉林两个特大城市外,人口在50万至100万之间的大城市发展缓慢,且绝大多数小城镇人口规模小、经济实力弱,难以发挥城市的集聚与扩散效应。二是作为吉林省城镇体系中心环节的中部城镇群的经济联系不够,结构十分松散。三是省内特大城市的国际化功能不强,限制全省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四是各级中心城市的带动效应不强,区域的中心城市体系尚未形成。
三、吉林省城市化发展的路径
(一)完善省域中心城市体系
结合吉林省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政策,根据吉林省各级中心城镇的交通区位、人口规模、综合实力、影响范围等因素,应逐步提高各级中心城市的区域服务功能,形成省域中心服务体系。省域主中心长春市是全省经济社会功能聚合的核心载体,应加速推进其信息化、国际化进程,提升现代服务能力;吉林市作为省域副中心,应形成特色的工业经济品牌,以此增强其辐射带动能力;四平市、白山市、延吉市、松原市等地区应根据各自发展优势提升实力、扩大规模,逐步强化其带动所在地区发展的综合功能;为增强县城、重点小城镇对地方经济的带动能力,需进一步壮大经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