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建设历程

合集下载

课程建设历程 项目化 信息化 智能化

课程建设历程 项目化 信息化 智能化

一、课程建设历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教育领域也在不断改革和完善。

课程建设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课程建设历程实际上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而且也是衡量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

1. 传统课程建设在传统课程建设时期,教育教学主要以教师为中心,课程设置相对固定,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度相对较低,课程内容受限于教师的经验和知识水平,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教学效果有限,缺乏创新和活力。

2. 教育改革课程建设随着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课程建设也开始朝着项目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方向转变。

教育教学从传统的内容教学转向了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并逐渐实现个性化教学和差异化教学。

二、项目化1. 项目化教学模式项目化教学是一种主题式教学模式,它将学科知识融入具体的项目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综合素质。

项目化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通过项目化教学,学生能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习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2. 项目化课程建设在课程建设过程中,项目化教学逐渐成为一种潮流。

学校和教师开始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以项目化学习为手段,创设更多、更丰富的学习环境,开展多样性、个性化的课程设置。

项目化课程建设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三、信息化1. 信息化教育理念信息化教育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教育教学理念,它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和教学软件等现代信息技术资源,从而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信息化教育的实施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使教育教学与时俱进。

2. 信息化课程建设在信息化时代,课程建设也应运而生,信息化课程建设将信息技术与课程建设相结合,通过构建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评台和教学资源库,创设数字化、个性化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更好地获取和利用信息资源,拓展学习空间和学习方式。

篮球课程建设发展历程

篮球课程建设发展历程

篮球课程建设发展历程
篮球课程的建设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当时,篮球作为
一项新兴运动起步于美国,并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

随着篮球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人们开始意识到需要提供相应的篮球教育课程。

第一阶段,篮球课程的建设主要以教学为中心。

学校和体育机构开始在课程中引入篮球项目,并设立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这种建设主要集中在基本技能的教学和培养球员的合作精神。

此时,篮球课程主要注重培养学生对篮球的兴趣,并提供基础的技术指导。

第二阶段,篮球课程的建设逐渐完善。

随着篮球的普及,人们开始对篮球课程提出更多的要求。

教学内容丰富多样化,不仅注重基本功的训练,还引入了战术、战略以及篮球文化的传授。

同时,更多的篮球教练和专业人士参与到篮球课程的建设中,为学生提供更专业的指导和训练。

第三阶段,篮球课程的建设趋于个性化和多样化发展。

针对学生的兴趣和水平,课程设置更加灵活多样。

除了传统的篮球技术训练,还增加了篮球赛事的组织和参与,如友谊赛、校际比赛等。

此外,还开设了一些特色篮球课程,如三人篮球、街头篮球等,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

第四阶段,篮球课程的建设与新科技的融合。

随着科技的进步,虚拟现实、智能设备等新技术被引入篮球课程中,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立体的教学体验。

比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篮
球场景模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比赛氛围和实战训练。

总的来说,篮球课程的建设发展历程经历了从基础教学到多样化发展的过程。

随着篮球在全球的普及和人们对篮球教育的重视,篮球课程将进一步发展完善,为学生提供更高质量的篮球教育。

【德育交流】班本课程建设历程及课题化

【德育交流】班本课程建设历程及课题化
贤者胜,贤者相逢携手共赢。作为“丛林”生存指南。 五、以“三看三捡”:低头看一看,弯腰捡一捡;四处看一看,主动
捡一捡;随时看一看,自发捡一捡。作为“丛林”环境公约。 希望能打造以自律为核心,以整洁教室和孩子风貌,班级氛围为
外显的内外兼修的班级文化,实现以文化人,人文化成的教育理想。
班 本 课 程 的 建 设 1 #2
6系统整
合以概括能力
为基础,建立学 科知识的整体结 构 #1 #2
三、形成课程内容结构
交往
课程不是做“加法”
而是为了提取“公因数”
行动力
整洁教室 三看三捡 低头看一看,弯腰捡一捡 四处看一看,主动捡一捡 随时看一看,自发捡一捡
拒绝力 目标力
做事 自控
学习 自 省
三问法:
老师表扬——同学赞赏……——自己安排学习和生活
3.0版:目标力还是能准确定位目标的能力。
三、形成课程内容结构
目标力 1.0版:目标力就是清楚自己的目标是什么 2.0版:目标力还是能辨别目标的能力。 3.0版:目标力还是能准确定位目标的能力。
三、形成课程内容结构
行动力 1、立刻行动就是具备行动力吗? 2、为什么我们容易三分钟热情呢? 3、怎样行动才能促进“自律”呢?
学习 减肥
考到高分、排名靠前
减轻体重
人的欲望就像弹簧,你越压抑它, 反弹的力量就更强
成为能得高分的人
过一种减轻体重的生活
吃货会胖,美食家会瘦
三、形成课程内容结构
2.0版:目标力还是能辨别目标的能力。
我们去做一件事的时候,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你有多严 厉地去要求自己,而是你有多么想去做好这件事。只有自己 内心深处的真问题,才能更好地激发出动力。
什么是班本课程

打造特色校本课程的实践历程

打造特色校本课程的实践历程

打造特色校本课程的实践历程在教育的广袤天地中,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犹如一颗璀璨的新星,为学校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特色。

回顾我们学校打造特色校本课程的实践历程,那是一段充满挑战与机遇、探索与创新的旅程。

曾经,我们的学校教育如同千篇一律的模板,课程内容单一,教学方法陈旧,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和兴趣。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决定踏上打造特色校本课程的征程。

起初,我们面临着诸多困难。

教师们对于校本课程的概念和意义认识不足,缺乏相关的开发经验和专业知识。

同时,资源的匮乏也成为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

然而,我们并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而是选择了迎难而上。

为了提高教师们的认识和能力,学校组织了一系列的培训和研讨活动。

我们邀请了专家学者来校讲座,分享校本课程开发的成功经验和前沿理念。

同时,学校还鼓励教师们自主学习,阅读相关的书籍和文献,不断拓宽视野。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们逐渐认识到校本课程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性,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开发方法和技巧。

在明确了目标和方向后,我们开始了课程资源的挖掘和整合。

学校地处独特的地理位置,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

我们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将地方特色融入到校本课程中。

比如,我们开发了以当地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课程,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风俗和艺术;我们还组织学生走进大自然,开展生态观察和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科学素养。

在课程的设计上,我们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通过问卷调查和座谈会等形式,我们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了解他们最感兴趣的领域和话题。

然后,根据这些反馈,我们设计了一系列富有创意和挑战性的课程内容。

比如,开设了机器人编程、手工制作、戏剧表演等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课程实施是打造特色校本课程的关键环节。

为了确保课程的顺利开展,我们制定了详细的教学计划和评价标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项目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课程建设历程

课程建设历程

课程建设历程《数控车床编程与操作》是数控加工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之一,是在科学分析学校办学定位,明确数控加工专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通过对数控加工职业工作岗位进行调研与分析后,运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方法,形成的一门学习领域课程。

课程的建设与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课程基本建设阶段(1993年~1999年)在课程建设起步阶段,教学目标定位在编制数控机床加工程序,教学重点放在FANUC-0i系统的生产型机床编程应用方面,教学进程以编程技术应用来组织。

由于实践教学条件的限制,课程实施以理论教学为主,辅以使用模拟编程器、教学型数控机床的实验、实习。

这样的建设策略为课程建设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本门课程更是典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高度融合。

基于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强化动手能力的提高,学校在1995年购置了数控车床、数控线切割机和教学模拟编程设备,为全省最早购置数控机床等教学设备的职业学校之一。

为进一步扩大技能型数控加工人才的培养规模,提升学校在数控技术应用领域的教学培训水平,1999年学校投入近100万元添置了华中科技大学研发生产的数控机床7台(数控车床3台)、教学培训软件50余套和配套微机60台,出资委托华中科技大学为学院培养了6名“双师型”数控教师,并合作建立了“华中数控培训中心”。

随着数控设备台套数的增加,为实践教学的完善与发展提供了可能。

开展课程内容综合化改革,强化实践教学。

数控专业教师结合多年在数控加工应用领域中积累的丰富实践经验,将数控加工工艺、数控编程和数控机床操作的相关知识结合在一起,课程向综合化发展,增加实践教学所占课程的比重,完善实验与实训大纲与指导书。

2.课程快速发展阶段(2000年~2005年)2002年,学校经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评估确定为“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机电项目),2004年8月和2005年4月,又先后投入120多万元从山东德州机床集团公司和陕西汉川机床厂购置了3台生产型数控车床、2台立式加工中心。

教师口语课程建设历程简述

教师口语课程建设历程简述

教师口语课程建设历程简述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英语已经成为了国际交流的主要工具之一。

作为一名教师,能够流利地运用英语进行口语交流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建设一门旨在提高教师口语水平的课程就显得尤为必要。

教师口语课程的建设历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需求分析、课程设计、教学实施和评估反馈。

首先是需求分析阶段。

在这个阶段,我们需要调查教师的实际需求和现状。

可以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形式来收集教师对于口语课程的期望和需求。

同时,也需要了解教师目前的口语水平和存在的问题。

通过分析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确定教师口语课程的目标和内容。

第二个阶段是课程设计。

在这个阶段,我们需要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来设计教师口语课程的教学大纲。

大纲应该包括课程的目标、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在确定目标时,我们可以参考相关教育标准和教师职业发展的要求。

在确定内容时,可以结合教师的实际需求和现状,选择适合的话题和教材。

在确定教学方法时,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角色扮演、讨论、听力训练等,以提高教师的口语表达能力。

第三个阶段是教学实施。

在这个阶段,我们需要根据课程设计的要求,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材料。

教学计划应该包括每一堂课的具体内容和教学活动的安排。

教学材料可以选择一些与教师工作相关的话题和素材,如教学案例、教学视频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计划和教材进行教学活动,如听力训练、口语练习、角色扮演等。

同时,教师还需提供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员纠正口语错误,提高口语水平。

最后一个阶段是评估反馈。

在这个阶段,我们需要对教师的口语水平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对课程进行调整。

评估可以采用口语测试、听力测试等形式,以客观地评估教师的口语表达能力。

根据评估结果,我们可以发现教师存在的问题和进步的方向,进而对课程进行调整和改进。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教师的反馈和建议来了解教师对于课程的满意度和改进意见,以进一步提高课程的质量。

教师口语课程建设历程包括需求分析、课程设计、教学实施和评估反馈四个阶段。

汽车构造 精品课 课程建设历程

汽车构造 精品课 课程建设历程

一、概述汽车构造是汽车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汽车结构、原理,培养他们对汽车构造的整体把控能力。

精品课程的建设历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专家学者的精心设计与不断调整。

本文将结合汽车构造的教学特点和现状,探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思路与策略。

二、课程建设初期1. 确定课程目标:确定汽车构造课程的培养目标和学习要求,明确学生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

2. 搜集教学资源:调查现有教学资源,吸取国内外优秀课程的经验与教材资料。

3. 课程结构设计:构建以汽车结构为主线,涵盖车身、底盘、动力总成和车身电子控制系统的学习框架。

三、教学实践阶段1. 借鉴实验教学:结合课程特点,设计丰富的实验教学环节,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2. 突出理论与实践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现实汽车构造问题。

3. 引入现代化技术手段:引入CAD、仿真软件等现代化技术手段,提高学生对汽车构造的认知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

四、课程建设调整与完善阶段1. 评估课程效果:通过教学评估、学生问卷调查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对课程的反馈和认知情况,进行课程效果评估。

2. 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引入最新的汽车构造理论、技术和案例,保持课程的前沿性和实用性。

3. 推动教师团队建设:重视教师队伍的培养与建设,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与教学实践,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五、课程建设成果1. 学生知识能力提升:经过课程建设的多年积累,学生对汽车构造的认知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实际应用能力也得到了较好的锻炼。

2. 师资力量得到提升:教师团队的教学水平和科研实力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为后续课程建设提供了雄厚的人才和学术支持。

3. 产学研合作成果显著:课程建设中与企业的合作得到了进一步深化,学校的产学研合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果,实现了双方互利共赢的局面。

六、结语汽车构造精品课程的建设,需要学校教师和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更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与认真学习。

【德育交流】班本课程建设历程及课题化课件

【德育交流】班本课程建设历程及课题化课件

经验分享
现阶段自律“口号”
一、正确的时间做该做的事情 (规则自律)
二、做正确的事, 更要正确地做事 (语言自律 行为自律)
感谢您的聆听!
目标 (状态)
学习 减肥
考到高分、排名靠前
减轻体重
人的欲望就像弹簧,你越压抑它, 反弹的力量就更强
成为能得高分的人
过一种减轻体重的生活
吃货会胖,美食家会瘦
三、形成课程内容结构
2.0版: 目标力还是能辨别目标的能力。
我们去做一件事的时候,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你有多严 厉地去要求自己,而是你有多么想去做好这件事。只有自己 内心深处的真问题,才能更好地激发出动力。
节警觉学习中出
现的问题并能反 馈矫正#1 #2
6系统整
合以概括能力
为基础,建立学 科知识的整体结 构 #1 #2
三、形成课程内容结构
交往
课程不是做“加法”
而是为了提取“公因数”
行动力
整洁教室 三看三捡 低头看一看, 弯腰捡一捡 四处看一看, 主动捡一捡 随时看一看, 自发捡一捡
拒绝力 目标力
做事 自控
班本课程的建设历程
一、班本课程的要素
u课程背景 u课程目标 u课程内容 u课程实施 u课程评价
班本课程的建设历程
二、确定课程目标 1、 明确班本课程主题 误区: 学科目标跟德育目标混淆 求新求异不务实

班本课程的建设历程
二、确定课程目标 2、主题构思
设想1: 培养目标——“灵性”教育 设想2: 班级文化——“上达求己周而不比” 设想3: 班级问题—— 自律
以班本课程为载体培养学生自律品质的实践研究:开发适合小学生的自律班本课程, 并以此为载体,通过具体实施课程,有计划、有层次科学地培养学生的自律品质的实践 研究。

课程建设历程

课程建设历程

课程建设历程《数控车床编程与操作》是数控加工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之一,是在科学分析学校办学定位,明确数控加工专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通过对数控加工职业工作岗位进行调研与分析后,运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方法,形成的一门学习领域课程。

课程的建设与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课程基本建设阶段(1993年~1999年)在课程建设起步阶段,教学目标定位在编制数控机床加工程序,教学重点放在FANUC-0i系统的生产型机床编程应用方面,教学进程以编程技术应用来组织。

由于实践教学条件的限制,课程实施以理论教学为主,辅以使用模拟编程器、教学型数控机床的实验、实习。

这样的建设策略为课程建设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本门课程更是典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高度融合。

基于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强化动手能力的提高,学校在1995年购置了数控车床、数控线切割机和教学模拟编程设备,为全省最早购置数控机床等教学设备的职业学校之一。

为进一步扩大技能型数控加工人才的培养规模,提升学校在数控技术应用领域的教学培训水平,1999年学校投入近100万元添置了华中科技大学研发生产的数控机床7台(数控车床3台)、教学培训软件50余套和配套微机60台,出资委托华中科技大学为学院培养了6名“双师型”数控教师,并合作建立了“华中数控培训中心”。

随着数控设备台套数的增加,为实践教学的完善与发展提供了可能。

开展课程内容综合化改革,强化实践教学。

数控专业教师结合多年在数控加工应用领域中积累的丰富实践经验,将数控加工工艺、数控编程和数控机床操作的相关知识结合在一起,课程向综合化发展,增加实践教学所占课程的比重,完善实验与实训大纲与指导书。

2.课程快速发展阶段(2000年~2005年)2002年,学校经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评估确定为“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机电项目),2004年8月和2005年4月,又先后投入120多万元从山东德州机床集团公司和陕西汉川机床厂购置了3台生产型数控车床、2台立式加工中心。

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历程

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历程

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历程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是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任务之一,旨在提高本科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本文将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师队伍以及教学评估等方面,介绍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历程。

一、课程设置一流本科课程的设置是基于专业需求和学生培养目标而进行的。

学校会组织专家对各专业的课程进行分析和评估,并根据行业趋势和学科前沿不断修订和完善课程。

在设置课程时,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科交叉和综合能力培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应用能力。

二、教学方法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

传统的教学模式逐渐被倒置教学、翻转课堂等新的教学方法所取代。

学校会鼓励教师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学校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师队伍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离不开优秀的教师队伍。

学校会重视教师的培养和引进工作,通过组织师资培训、支持教师参与科研等方式,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术研究能力。

此外,学校还会鼓励教师与行业企业合作,深入了解行业需求和最新发展趋势,以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就业。

四、教学评估一流本科课程建设需要进行有效的教学评估。

学校会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评估结果将作为课程改革和教学改进的重要依据,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参考和指导。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普及,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已成为各大高校的共同目标。

通过不断优化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师队伍和建立有效的评估体系,一流本科课程的质量和水平将得到进一步提高,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本课程的建设发展历程

本课程的建设发展历程

本课程的建设发展历程1. 导言本文将深入探讨课程建设的发展历程。

课程建设随着时间的推移,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不断发展的过程。

从最初的单一教学方法,到如今的多元化和高度个性化的教学模式,课程建设在不断变革中逐渐成熟和完善。

本文将以历史时序为主线,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主要的里程碑事件,以帮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和理解课程建设的演变过程。

2. 开拓阶段:传统教学方法的兴起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课程建设主要集中在简单而庄重的知识传授上。

教师以简单的讲解和演示为主,并依靠传统的教科书进行教学。

这个阶段的课程建设主要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对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缺乏关注。

3. 多学科整合:综合学科的兴起随着教育观念的演变,课程建设开始注重多学科的整合。

通过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结合起来,提供更全面和综合的学习体验。

这种综合学科的课程建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他们在不同领域的应用能力。

4. 个性化教学:关注学生的差异化需求随着对学生个体差异性的认识不断深入,课程建设开始关注个性化教学。

个性化教学旨在根据学生的能力、兴趣和学习风格,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策略。

这种个性化教学的课程建设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5. 教育技术的应用:数字化时代的挑战和机遇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课程建设开始借助教育技术的应用,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

教学课件、在线教学平台和电子教材等教育技术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更灵活和便捷的学习方式。

课程建设也在逐渐借助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开拓学生学习的新领域。

6. 探索性学习:开拓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近年来,课程建设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性学习能力。

这种能力包括学生主动探究问题、批判性思考和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索性学习的课程建设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和参与,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 总结与回顾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创新,课程建设已经成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课程的建设发展历程

本课程的建设发展历程

本课程的建设发展历程一、引言本课程的建设发展历程是指该课程从开始策划到现在的发展过程。

本文将从课程的背景、目标、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等方面,详细介绍该课程的建设发展历程。

二、背景1. 课程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职业技能要求越来越高,而传统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实用性强的职业技能的需求。

因此,需要开设一门新型职业技能课程来满足市场需求。

2. 课程定位在市场调研和分析后,我们决定开设一门名为“互联网营销”的职业技能课程。

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互联网营销相关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在互联网时代中的竞争力。

三、目标1. 教育目标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备以下能力:(1)了解互联网营销相关知识;(2)掌握互联网营销策略和方法;(3)熟悉互联网广告投放平台;(4)掌握数据分析和营销效果评估方法。

2. 学生目标本课程适合有一定互联网基础的学生,如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等专业的学生。

同时,该课程也适合对互联网营销感兴趣的人士。

四、内容1. 课程设置本课程设置为必修课,共计36学时。

具体课程设置如下:(1)互联网营销概述;(2)互联网广告投放平台介绍;(3)社交媒体营销策略;(4)搜索引擎优化技术;(5)移动端营销策略;(6)数据分析和营销效果评估。

2. 课程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互联网营销概述:介绍互联网营销的概念、特点和发展趋势。

(2)互联网广告投放平台介绍:介绍各大互联网广告投放平台的特点和使用方法。

(3)社交媒体营销策略:介绍社交媒体在互联网营销中的应用和相关策略。

(4)搜索引擎优化技术:介绍搜索引擎优化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5)移动端营销策略:介绍移动端营销的特点和相关策略。

(6)数据分析和营销效果评估:介绍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和如何评估营销效果。

五、教学方法1. 教学方式本课程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其中,线上教学主要通过网络视频课程、在线讨论等方式进行;线下教学则主要采用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方式进行。

职业教育一流核心课程建设历程

职业教育一流核心课程建设历程

职业教育一流核心课程建设历程一、职业教育的背景和意义职业教育是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各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共识。

二、职业教育一流核心课程的概念和意义职业教育一流核心课程是指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结合产业发展趋势和技能要求,确定的具有一流水平的课程体系。

这些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和职业发展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未来职业发展的需求。

三、职业教育一流核心课程建设的历程1.需求调研和分析阶段:职业教育机构通过与企业和行业协会等相关方进行沟通,了解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

同时,通过调研和分析现有课程的优势和不足,确定建设一流核心课程的方向和重点。

2.课程设计和开发阶段:根据需求调研和分析的结果,职业教育机构开始进行课程设计和开发工作。

这一阶段需要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学生能力和兴趣等因素,结合教师专业背景和教学资源,制定具体的课程目标、内容和教学方法。

3.师资培训和教学实施阶段:职业教育机构为教师提供相应的培训和支持,使他们能够掌握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同时,教师还需要参与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反馈和改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4.评估和调整阶段:建设一流核心课程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

职业教育机构需要定期进行课程评估和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就业效果。

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和完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使之与市场需求保持同步。

四、职业教育一流核心课程建设的挑战和对策1.市场需求的变化: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产业的变革,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职业教育机构需要密切关注市场的动态,及时调整和更新课程内容,以适应变化的需求。

2.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流核心课程的教学需要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教师团队。

职业教育机构需要加强教师培养和引进工作,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

3.教育资源的整合:职业教育一流核心课程的建设需要借助各种教育资源,包括实验室设备、教材教具等。

课程建设历程

课程建设历程

课程建设历程《电加工技术与应用》是山东华宇职业技术学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之一,通过对模具设计与制造职业工作岗位进行整体化的调研与分析,运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方法,形成的一门学习领域课程。

随着学院的发展,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也在紧跟产业、行业、企业的发展步伐,不断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课程的建设与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2004年—2006年:起步阶段。

根据鲁西北工业乃至山东半岛的发展和行业的需求,通过专业岗位调研,开设了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与德州广顺模具有限公司合作开发课程。

建设了电加工实训室,融教室、实训车间于一体,营造出良好的职业氛围,课程实施中由同一教师,在同一地点,完成同一教学任务。

不仅节省了教学时间,更重要的是能提高教学效果,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进而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基本素质与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在单项基本技能操作、专业技能、综合技术应用能力方面加强对学生的训练。

2.2006年—2008年:发展阶段。

丰富课程内容,在教学中不断的研究探讨,设计适合不同层次的训练计划,在做中练,练中学相结合。

在课程建建设方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借鉴了“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自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的积极性的探究。

以胜任岗位要求为目地,以培养毕业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来构建课程体系。

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建设,鼓励教师进行更高学历的深造,要求老师在假期时间进行社会实践、市场调研。

学习专业的新工艺、新知识、新技能、新材料。

打造一批胜任一体化教学的老师。

积极引进有一线生产经验和教学经验的老师,充实教学队伍。

3.2008年-至今:完善阶段。

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课程的完善。

为适应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开始了课程的完善阶段,《电加工技术与应用》是以学生为中心设计的、工作过程系统化、情境化的学习领域课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首先要获得的是关于职业内容和工作环境的感性认识,进而获得与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我国地方课程建设的历程、经验与反思

我国地方课程建设的历程、经验与反思

第40卷第1期 果超•表材•表法 V〇1.40, N o.l 2020 年 1月CURRICULUM,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January, 2020课程研究我国地方课程建设的历程、经验与反思殷世东U2,王笑地1(1•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福州350117; 2.宁夏师范学院,固原756000)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地方课程建设历经了孕育、迷茫、雏形、成型到成熟等阶段,已成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与国家课程、校本课程相辅相成。

地方课程建设历程体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权限逐步下放与变革的过程,推进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形态、结构和体系渐趋完善,建构三级课程管理运行机制,形成以育人为本,在注重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个性发展的基础教育课程之中国治理。

关键词:地方课程;三级管理;地方知识;中国治理中图分类号:G423. 0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0186(2020)01-0024-07―、我国地方课程建设的基本历程目前,地方课程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 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家课程、校本课程相 辅相成,共同服务于地方基础教育。

新中国成立 以来,地方课程建设经历从孕育、迷茫、雏形、成型到成熟等发展阶段。

(一)孕育时期(1949—1957年):国家课 程的临时补充新中国成立初期,基础教育课程结构、体系 与管理主要是在借鉴苏联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国家集中管控体制,地方开发的乡土教材只作为国 家课程临时性的补充。

国家执行统一的教学计 划、教学大纲(当时没有专门提课程计划,即大 教学,教学包括课程),地方开发的乡土课程没 有进人基础教育课程结构和体系之中。

然而,当时经济比较落后,区域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差 异较大,难以实施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因此,为了更好地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 需要和满足地方人们对基础教育的需求,国家允 许地方开发与利用地方教材,也是对统编教材的 临时性补充。

在实践中求发展--龙岩一中校本课程建设历程(教师中心稿)

在实践中求发展--龙岩一中校本课程建设历程(教师中心稿)

在实践中求发展 --龙岩一中校本课程建设历程(教师中心稿)福建省龙岩一中石文美校本课程开发是国家课程开发的重要补充。

为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实践能力,开发具有综合性、社会性、实践性等特点的新型校本课程体系,1999年10月,龙岩一中领导带领部分教师到上海、苏州等地学习考察,并着手开始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由教研室牵头,多方准备,发动了广大教师积极参与,通过开展宣传动员、制定规划、调查研究、试行开设、小结反思等环节的工作,不断探索实践,为课题实验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00年3月,龙岩一中校本课程正式开设。

政治老师开设的校本课程《通俗哲学》首场讲座揭开了新的序幕。

2000年暑假,教研室汇编成《福建省龙岩第一中学校本课程教学大纲》,并提出2000--2001学年度的《校本课程开设目录》,共提供了60门课程,让同学们选择学习。

2001年6月,由福建省特级教师、龙岩一中教研室主任黄恒振老师任课题组长的《龙岩一中校本课程建设》课题研究正式启动,市教委下文列入市重点课题,同月,省教育学会下发了科研课题立项认定书,正式确定它为省级教育科研立项课题。

学校在组织教师开设校本课程的同时,2001年9月,学校制定了《龙岩一中校本课程开设规范》,对学校政教处、教务处、教研室、总务处、各年级等职能部门的任务,对教师开发课程的职责、义务和操作程序,对学生选择学习的要求,以及成绩的考核评价等管理问题都做出了具体的规定,并向全校老师颁发。

从2002--2003学年开始,学校又把校本课程统一纳入到学校选修课的开设,归教务处管理,做到有计划、有教师、有专题、有课时。

在全校领导、老师和同学们的努力下,龙岩一中校本课程走上了有序的规范之路。

课题设计合理,实验方案落实,研究中做好了各阶段的研究计划和总结、研究过程的活动记录、原始档案材料的收集和整理以及问卷调查等工作,为课题实验的顺利实施、结果分析及总结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实践出成果。

课程建设发展历程—精品课程

课程建设发展历程—精品课程

课程建设发展历程—精品课程课程建设发展历程可以说是我国教育制度改革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而精品课程则是课程建设发展的一个重要成果。

本文将从课程建设发展历程和精品课程两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课程建设发展历程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建设也在逐步完善。

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期,我国大力推行了素质教育,提出了学生主体、综合素质的教育理念。

同时,也提出了“三结合”课程体系,即知识、能力、素养三个维度的教育内容结合,兴趣、情感、态度三个维度的教育方法结合,个性、群体、社会三个维度的教育目标结合。

之后,我国又相继实施了“新课程”、“实验课程”、“创新课程”等不同类型的课程建设。

其中,“新课程”是指以“教育必须贴近实际、与生活相联系,以学生为中心”为基础,从知识结构、认知方式、情感态度等方面全面改革和完善课程体系。

而“实验课程”和“创新课程”则是在新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实践与创新的课程实验。

二、精品课程的发展精品课程是指在课程开发、教材编写、教学策略、评价标准等多个方面全面提升,以做到内容设计合理、知识层次清晰、教学法灵活多样、资源充分利用、评价严格公正等要求,从而达到教学效果最优、教育质量最高的课程。

目前我国精品课程的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

化学、数学、物理等科目中均涌现出许多经典的精品课程。

其中,一些优秀的精品课程不仅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广泛推广,还在国外得到了很多关注和认可。

而且,在高等教育中,许多著名大学也积极推进精品课程建设,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

三、总结课程建设发展历程和精品课程的建设为我国教育事业的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今后的教育改革中,应该进一步完善课程建设,加强对精品课程的建设和推广,在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不断追求教育的卓越与创新。

打造特色校本课程的实践历程

打造特色校本课程的实践历程

打造特色校本课程的实践历程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而课程则是教育的核心载体。

在当今多元化、个性化的教育需求下,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成为了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我校在打造特色校本课程的道路上,经历了一段不断探索、实践、反思与改进的历程。

一、背景与初衷我校地处_____,拥有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教育资源。

然而,长期以来,传统的统一课程设置无法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兴趣爱好,也难以凸显学校的特色与优势。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们决定打造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更丰富、更有针对性的学习体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课程规划与设计在明确了目标之后,我们组建了由校长领衔,骨干教师、学科专家和家长代表参与的校本课程开发团队。

通过深入调研学生的兴趣爱好、需求以及学校的教育资源,我们确定了校本课程的主题和框架。

首先,我们注重课程的多样性。

涵盖了艺术、体育、科技、人文等多个领域,如“传统手工艺术制作”“校园足球”“机器人编程”“地方文化研究”等课程,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特长。

其次,强调课程的层次性。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将课程分为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探究课程三个层次,逐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再者,突出课程的整合性。

将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有机整合,相互渗透,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

例如,在语文课程中融入地方文化元素,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了解家乡的历史和文化。

三、课程实施与管理为了确保校本课程的顺利实施,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在师资方面,通过校内培训、校外进修和专家指导等方式,提升教师的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

同时,鼓励教师跨学科合作,共同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

在教学方法上,倡导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项目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课程管理上,建立了完善的校本课程管理制度。

包括课程申报、审核、实施、评价等环节,确保课程的质量和效果。

企业财务会计课程建设历程怎么写

企业财务会计课程建设历程怎么写

企业财务会计课程建设历程一、概述企业财务会计课程建设是企业发展和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需要逐步完善和优化自身的财务会计体系,以确保经营管理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从企业财务会计课程建设的历程出发,探讨其重要性和中文文章撰写要点。

二、企业财务会计课程建设的重要性1. 提高员工财务素养企业财务会计课程建设可以帮助提高员工的财务素养,使其更加熟练地掌握会计知识和技能,从而更好地开展财务工作。

2. 改善企业财务管理通过建设财务会计课程,企业可以改善自己的财务管理水平,提高财务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为企业的稳健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3. 规范企业财务流程财务会计课程建设可以帮助企业规范其财务流程,提升财务工作的效率和规范性,降低出现财务纠纷和风险的可能性。

三、企业财务会计课程建设的历程1. 初步规划企业在进行财务会计课程建设之初,需要进行初步规划,明确课程的目标和方向,确定实施的步骤和方法,为后续工作做好准备。

2. 课程设计在规划的基础上,企业需要进行详细的课程设计,包括确定课程内容、制定教学大纲和教材选用等,确保课程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3. 师资培训企业需要对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和培养,提高其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为课程的有效实施提供有力支持。

4. 课程实施课程实施是财务会计课程建设的关键环节,企业需要确保课程能够按照预定计划有序进行,保证授课质量和学习效果。

5. 效果评估课程实施之后,企业需要进行课程效果评估,从学员的学习情况和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对课程进行调整和改进,实现良性循环。

四、深入探讨企业财务会计课程建设的重点在财务会计课程建设的过程中,企业需要着重关注以下几个重点:1. 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企业财务会计课程的内容应该具备科学性和实用性,能够满足企业对财务管理和决策的需求。

2. 师资队伍的专业性和稳定性企业应该重视财务会计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支具有高水平和稳定性的教师团队,保证教学质量。

计量与计价 本课程建设历程

计量与计价 本课程建设历程

计量与计价本课程建设历程今天咱就来唠唠这“计量与计价”本课程的建设历程,这里面的事儿啊,那可真是像一部精彩的生活大戏,有欢笑,有汗水,还有不少让人哭笑不得的小插曲。

记得刚开始筹备这门课程的时候,我和几位同事就像一群无头苍蝇,完全不知道该从哪儿下手。

那时候,我们围坐在一间小小的会议室里,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桌上,灰尘在光线里飞舞着。

老张先开了口:“这计量与计价,听起来简单,可真要搞成一门系统的课程,还真不是件容易事儿啊!”老李接着说:“是啊,咱得先把这内容框架定下来,可这计量的方法那么多,计价又得考虑各种因素,头疼啊!”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得热火朝天,可越讨论越觉得迷茫。

后来,我们决定先去做调研。

于是,我们兵分几路,我和小王一组,负责去企业走访。

我们到了一家大型工厂,一进车间,那轰鸣声简直要把人的耳朵震聋。

机器不停地运转着,工人们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忙碌着。

我们好不容易找到一位负责成本核算的老师傅,跟他说明来意后,他笑着说:“你们这些搞教育的,想法是好啊,可这计量与计价在我们这儿,那都是实践出来的学问。

”接着,他就开始给我们详细地讲各种原材料的计量方法,还带着我们到仓库去看。

仓库里堆满了各种材料,他拿起一块钢材,比划着说:“你看这钢材,计量的时候得考虑它的规格、重量,稍微差一点儿,那成本可就不一样咯。

”我们俩一边认真地听,一边不停地记笔记,那感觉就像两个勤奋的小学生。

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还遇到了很多技术上的问题。

比如说,要开发一个在线学习平台,让学生可以更方便地学习计量与计价的知识。

这可把我们几个不懂技术的老师难住了。

还好学校有计算机专业的老师帮忙,他们和我们一起研究需求,设计功能。

有一次,在讨论平台的界面设计时,大家的意见又出现了分歧。

计算机专业的张老师主张简洁明了,而我们觉得应该多加点趣味性的元素。

大家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还是决定做两个版本,让学生来试用,看看哪个更受欢迎。

经过了无数次的讨论、修改、完善,“计量与计价”这门课程终于建设完成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建设历程《电加工技术与应用》是山东华宇职业技术学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之一,通过对模具设计与制造职业工作岗位进行整体化的调研与分析,运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方法,形成的一门学习领域课程。

随着学院的发展,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也在紧跟产业、行业、企业的发展步伐,不断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课程的建设与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2004年—2006年:起步阶段。

根据鲁西北工业乃至山东半岛的发展和行业的需求,通过专业岗位调研,开设了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与德州广顺模具有限公司合作开发课程。

建设了电加工实训室,融教室、实训车间于一体,营造出良好的职业氛围,课程实施中由同一教师,在同一地点,完成同一教学任务。

不仅节省了教学时间,更重要的是能提高教学效果,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进而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基本素质与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在单项基本技能操作、专业技能、综合技术应用能力方面加强对学生的训练。

2.2006年—2008年:发展阶段。

丰富课程内容,在教学中不断的研究探讨,设计适合不同层次的训练计划,在做中练,练中学相结合。

在课程建建设方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借鉴了“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自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的积极性的探究。

以胜任岗位要求为目地,以培养毕业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来构建课程体系。

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建设,鼓励教师进行更高学历的深造,要求老师在假期时间进行社会实践、市场调研。

学习专业的新工艺、新知识、新技能、新材料。

打造一批胜任一体化教学的老师。

积极引进有一线生产经验和教学经验的老师,充实教学队伍。

3.2008年-至今:完善阶段。

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课程的完善。

为适应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开始了课程的完善阶段,《电加工技术与应用》是以学生为中心设计的、工作过程系统化、情境化的学习领域课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首先要获得的是关于职业内容和工作环境的感性认识,进而获得与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即强调以学生直接经验的形式--典型零件的加工实施,来掌握融合于实践行动中的新知识、新技能,而不是以往仅完成零件的工艺和程序编制,真正落实理实一体化的课程实施,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对于理实一体化课程,应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按照工作过程对课程内容进行序化,即将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整合、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技能训练整合、专业能力培养与职业素质培养整合、工作过程与学生认知心理过程整合,通过科学的教学设计,将课程细化成具体的学习情境。

编写和修定《电加工实训指导书》。

丰富教学资源,提高教师专业水准。

在对《电加工技术与应用》这一课程进行完善时,以5个源于企业、经过教学设计,设立的5个典型任务为载体,融于的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在电加工的5个学习情境中反复训练,注重知识与能力的关联训练,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学习能力与方法能力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制造业对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国际先进职教理念与课程开发模式的引入与内化,新一轮机械加工领域专业群课程体系重构把重点放在毕业生就业岗位调研,深入了解职业岗位技能要求、引入工学结合实习,增进学生工作经验、着力推进课程开发中的工学结合等关键环节上,以综合职业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为核心,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和设计,形成“工学结合”特色鲜明的课程新体系。

目前学院与德州广顺模具制造厂、上海天宇模具制造中心等企业共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

学习领域课程开发过程:通过召开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访谈会, 根据专业对应工作岗位及岗位群实施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根据能力复杂程度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形成综合能力领域→根据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递进重构行动领域转换为若干学习领域课程→根据完整思维及职业特征分解学习领域为主题学习单元——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景分担该学习领域部分能力要求,最终实现工作过程知识的完整重构。

《电加工技术与应用》课程按照工作过程对课程内容进行序化,即将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整合、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技能训练整合、专业能力培养与职业素质培养整合、工作过程与学生认知心理过程整合,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本课程是服务于机械加工领域专业群各岗位的核心技能课程,为60学时,授课对象为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采用集中授课形式,可以更好的使学生掌握专业技能。

课程开设为第二学期。

前修课为机械制图、模具材料及热处理、机械基础、模具钳工实训等,后续课为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注塑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等。

通过典型零部件绘制与造型、机床的操作等课程学习,学生在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后,进行顶岗实习,主要岗位在生产车间进行机床的操作和产品零件加工等。

顶岗实习使学生对模具零件产品制造过程的相关技术、图样所赋予的制造信息有更直接的感受和探研,引导学生进一步进行专业学习。

《电加工技术与应用》是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之一,是在科学合理的分析学院办学定位,明确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通过对模具设计与制造行动领域进行分析,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方法,形成的一门学习领域课程。

属于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

理论教学以使学生掌握专业基本技能为度,实际生产案例贯穿整个教学内容,针对职业教育教学的基础性、先进性、实用性、操作性等特点,并参照行业的职业技能鉴定规范和中、高级技术工人等级标准,设计、安排实践课程内容,根据企业岗位就业群,安排具体实践课程内容:比照生产教学;与生产同步教学,即生产任务做驱动;生产项目做导向,完成生产任务的同时完成教学任务,在项目教学进行过程中,培养学生逐渐的形成职业习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与企业岗位人才需求零距离。

课程作用《电加工技术与应用》课程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必修的主干课程,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较强的专业实践技能训练课程,是对专业核心能力系统训练的重要环节,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具有较强综合素质能力结构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企业,从事模具设计、机械制造技术工作,主要培养学生能够熟练操作机床,以及正确处理加工精度的操作,制定典型零件的加工工艺、熟练操作各种电加工设备加工零件的技能,对机床进行日常维护并能解决生产现场技术问题的能力。

最终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与职业素养,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能力目标:(1)专业能力目标1)能够熟练操作电加工机床;2)培养学生编制制件工艺规程的能力;3)培养学生设计和制作典型零件的能力;4)培养学生特殊加工方法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2)社会能力目标1)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

2)具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有较强的责任感和认真的工作态度。

3)具有较强的开拓发展的创新能力。

4)具有较强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

(3)方法能力目标1)具有较好的学习新知识与技能的能力。

2)具有较好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

3)具有查找资料、文献获取信息的能力。

4)具有合理制定工作计划的能力。

《电加工技术与应用》课程整体设计一、课程概况1、课程性质:《电加工技术与应用》是我院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改革后实施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在科学合理的分析学院办学定位,明确“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通过对模具的设计、制造行动领域进行分析,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方法,形成的一门学习领域课程。

该课程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为重点,采用校企合作、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方法,形成的一门集教、学、做于一体的课程。

本课程2007年列入我院重点建设项目,本专业教研室全体成员在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围绕专业学生在主要就业岗位上应具有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知识与技能,改革了课程体系并进行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1)课程组成员在2009年指导的山东省技能大赛高职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获得二等奖;(2)课程组成员在2009年参与学院《实践教学运行模式研究与实践》的科研建设,得到学院专家的好评;(3)课程组成员在2008年参加的山东省优质课评选中获得二等奖;(4)课程组成员在2008年主持编写的《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获得院级精品课程;(5)课程组成员在2007年指导的毕业设计《汽车门板冲孔落料模具设计》获得学院优秀毕业设计;2、课程设计的理念:以提高就业导向和专业教育教学质量为宗旨(1)根据课程性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课程内容,以“任务驱动、项目引导”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来组织实施教学。

(2)课堂上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克服以往因示教而占去大量时间的缺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整体思维,逻辑思维,独立学习,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3)本课程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能力为本位” 的教育观念,突出对学生的知识、技能、素质的培养。

(4)将实践与工作过程结合,明确每一个实践任务的目的、步骤和要求及所需知识点,真正将教、学、做合一。

本课程前身是《机械加工实训》的一部分,属于实训课,侧重于实践操作,根据近年来调研发现,在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生从事电加工操作的岗位较多,市场需求量较好,具有很高的技术含量,依此为据,将电加工内容独立成作为一个整体,丰富了理论知识,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系统改革的思路设计课程体系,结合工作岗位的具体任务,以5个源于企业的典型零件为载体,重构了电火花成型机、线切割机床的操作和典型零件的加工等工作过程性知识与技能的做中学课程,并通过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考核改革等方面,保证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

3.课程建设的特色与创新:(1)课程建设的特色:《电加工技术与应用》课程将工艺、编程、加工整合于具体零件的加工过程,以零件加工任务承载知识、技能、素质要求,实现了工学结合的系统改革。

在课程建设与改革中具有如下特色:① 学习内容来源具体任务:以具体零件加工任务承载学习内容;② 学习过程贯穿于工作过程:以零件加工工作过程为主线设计学习过程;③ 学习资源力求丰富多彩:以多媒体课件、仿真软件、机床实际操作、网络等教学资源支持学习;④ 学习环境体现多样化特点:以多媒体教室(工艺分析)、一体化实训室(绘图、编程、加工)、校外基地(顶岗实习)等创建工作化学习环境;⑤ 学习评价依据任务的产品:以零件加工质量评价学习效果;⑥ 指导教师结构“双师”型:创建“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提供学习指导;⑦ 人才培养过程的“素质化”:以职业素质、创新素质、人文素质为主题开展素质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