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滑坡崩塌的空间分布特征

合集下载

汶川Ms8.0地震驱动的同震及震后地质灾害空间分布

汶川Ms8.0地震驱动的同震及震后地质灾害空间分布


d・




21 0 1年第 4期

3 地 质 灾 害 北 东一 南 西 向分 布 规律

÷_ O O 0 O 0 0 O 0 『 O ∞ 驰 ∞ ∞ 如 ∞

根 据汶 川地震 驱动 的崩塌 、滑坡 等地 质灾害 的空 间分 布范 围 ,绘制 了一个 平行 于龙 门山走 向 的矩 形 区 域 ,此 区域 长 30k 0 m、宽 10k 3 m,覆 盖 了地 质灾 害 的 主要分 布 区域 ,并 在此 矩形 区域 内建 立 长 宽均 为 5
石流地质灾 害高危 区的宏观分布 :在北东一南西 方 向上 ,映 秀与北川之 间、平通与青 川之间为 泥石流地质 灾害
高危 区;在北西一南东 方向上 ,北川一映 秀断裂 以东 1 5k 0—1 m、以西 1 3 m的范围内为泥石流地 质灾害高 6— 7k
危 区。这些宏 观分 布数 据可为震 后群发性 泥石流地质灾 害的预测和 防治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
大规 模 的泥 石 流地质 灾 害 。2 0 0 8年 9月 2 4日北川县 暴雨 导致 区域性 泥石 流发生 ,对这 次 “ . 4 洪水 和 92 ”
泥石 流 灾害 的应 急调 查发 现 ,此 次暴 雨诱 发 的泥 石 流共 有 7 2处 。2 1 00年 8月 l 2—1 4日 ,四川省 部 分
第 4期 ( 总第 1 1 ) 4 期
21 年 1 01 2月

川பைடு நூலகம்


NO 4 . De .2 1 c OI
E 7 H U K R S A C I S H A A. Q A E EE K H N I U N T C

汶川地震触发的绵远河流域崩塌滑坡的特征_图文(精)

汶川地震触发的绵远河流域崩塌滑坡的特征_图文(精)

29卷第4期483 492页2011年7月文章编号:1008-2786-(2011)4-483-10山地学报JO U R N AL O F M O U N TAIN SCIEN CE Vol. 29,No. 4pp483 492July ,2011汶川地震触发的绵远河流域崩塌滑坡的特征李为乐,黄润秋,唐川,许强(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摘要:利用地震后ALOS 影像自动提取了汶川地震重灾区绵远河流域内的崩塌滑坡,结合野外调查共确定地震2面积48. 5km 。

其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是浅层崩滑体;同时由于地震力作用强烈,触发触发崩塌滑坡1073处,了许多深层、高速、远程滑坡,并形成了大量的滑坡堰塞湖。

汶川地震诱发的第二大滑坡文家沟滑坡就位于流域该滑坡是本次地震中滑动距离最远的滑坡。

地震导致大量的碎屑物质堆积在沟道内或悬挂在斜坡上,为泥石内,流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基于GIS 的统计分析表明,地震滑坡的空间分布主要受发震断层的控制,流域内的崩主要分布于两断裂上盘的一定范围内;地层岩性塌滑坡受到了映秀-北川断裂和江油-都江堰断裂的双重影响,岩浆岩、白云岩等硬岩主要发育浅层崩滑体,而上硬下软的地层多发生大型滑坡;大部分影响着地震滑坡的类型,崩塌滑坡都发生在海拔1000 2000m 的高程内;坡度是崩塌滑坡发生的主要控制因素之一,大部分崩塌滑坡发生在25ʎ 55ʎ的范围内;坡向对滑坡的分布也有一定的影响,背靠震源(发震断层)方向的斜坡比面向震源(发震断层)方向更容易发生滑坡。

关键词:“5. 12”汶川大地震;绵远河;崩塌滑坡;高速远程;分布规律中图分类号:P642. 2文献标识码:A“5. 12”汶川大地震发生于青藏高原东部、四川盆地西缘的龙门山构造带。

龙门山构造带由3条近于平行NE 向展布的主干大断裂及次级断裂系组3条主干大断裂分别是龙门山前主边界断裂带成,(江油-都江堰断裂)、中央断裂带(映秀-北川断裂)和后龙门山大断裂(茂-汶断裂、青川-平武断[1]裂)。

“512”汶川大地震触发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研究

“512”汶川大地震触发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研究

“512”汶川大地震触发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和探讨“512”汶川大地震对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的影响。

我们将从地震引发地质灾害的类型、分布特点、形成机制等方面展开详细分析,以期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和预测地震后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为后续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我们将首先回顾“512”汶川大地震的基本情况,包括地震的震级、震源深度、受灾范围等,以此为基础,分析地震对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的影响。

我们将重点关注地震引发的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探讨这些灾害在地震后的空间分布规律、发育特点以及形成机制。

本文还将结合地质、气象、水文等多方面的数据和信息,对地震后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进行综合分析。

我们将运用现代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先进手段,对地质灾害进行空间化、定量化分析,以揭示地震对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的具体影响。

本文将总结地震后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的研究成果,提出相应的防灾减灾建议,以期为我国地震地质灾害的防范和应对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本研究的核心区域为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的发生地——四川省汶川县及周边地区。

考虑到地震波的传播和地质灾害的连锁效应,研究范围适当扩大,涵盖了地震烈度达到Ⅵ度及以上的区域,包括四川、甘肃、陕西三省的部分地区。

这一区域内地形地貌复杂,地质构造多样,是地质灾害的高发区。

地震监测数据:来源于中国地震局及其下属地震台站的地震监测数据,包括地震发生的准确时间、震中位置、震级、烈度等关键信息。

地质灾害调查数据:通过实地调查,收集震后地质灾害的类型、规模、分布等数据。

这些数据由研究团队在震后不同时间段内进行多次现场调查收集。

遥感影像数据:利用高分辨率的卫星遥感影像,识别震后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和发育情况。

这些数据提供了宏观的视角,有助于发现地质灾害的规律和趋势。

地质背景资料:包括研究区域的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水文地质等基础地质资料,这些数据有助于分析地质灾害发生的内在条件。

汶川地震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区地形高程和起伏度分布特点

汶川地震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区地形高程和起伏度分布特点

汶川地震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区地形高程和起伏度分布特点王庆安;张翔;毛竹【期刊名称】《科技导报》【年(卷),期】2009(0)16【摘要】采用DEM数据对汶川地震严重灾区(11个县市)海拔高程和地形起伏度分布特点分析,海拔高度和地形起伏度总体上是西南高,东北低。

海拔1500m以上区域面积占55.34%,其中海拔3000m以上区占19.67%。

5km×5km单元地形起伏度>1000m的区域面积占23.92%。

1km×1km单元地形起伏度>200m的区域面积占44.78%。

灾区核心地段剖面海拔650~3500m,800~2000m地段占全线段73.74%。

对剖面线1km单元段起伏度分析结果表明,南段起伏度大于北段,南段>300m地段占39.07%,北段>300m地段占17.97%。

地震导致生态环境受损严重的地方主要分布在西南部。

西南部既是地震震中区域,又是高海拔-高起伏度区域,有一定的重合。

西南部区域生态系统破坏面积占总破坏面积的87.25%,新增水土流失面积占新增总面积的68.06%。

汶川地震灾区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因果关系链是:强烈地震+断层效应+地形因素等→地质灾害→植被和生态系统受损→生态功能受损。

【总页数】7页(P53-59)【关键词】地形起伏度;汶川地震;生态环境;地形剖面【作者】王庆安;张翔;毛竹【作者单位】四川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2.22;X43【相关文献】1.汶川地震极重灾区地形起伏度特征及其与生态环境受损关联分析 [J], 王庆安;毛竹;张翔;佘红英2.基于高程测量控制点和工程破坏对汶川地震都江堰段地表破裂特征的重新界定[J], 任俊杰;孙鑫哲;丁锐;龚正3.考虑地形起伏和障碍体破裂的汶川地震强地面运动数值模拟 [J], 赵由佳;张国宏;单新建;尹昊;屈春燕4.龙门县地形起伏度与土壤侵蚀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J], 王光辉5.利用考虑地形起伏的反演方法获取2017年伊拉克Mw7.3地震的断层参数及滑动分布 [J], 余宏远;李伟;王文达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汶川地震前后崩塌和滑坡分布特征与敏感性对比分析

汶川地震前后崩塌和滑坡分布特征与敏感性对比分析

汶川地震前后崩塌和滑坡分布特征与敏感性对比分析
张建强;范建容;胡凯衡
【期刊名称】《水土保持通报》
【年(卷),期】2012(32)3
【摘要】以汶川地震活动断裂龙门山断裂带穿过的12个县(市)为研究区,分析了研究区汶川地震前后崩塌和滑坡空间分布特征,并使用统计学方法Logistic回归模型分别对震前震后的崩塌和滑坡敏感性进行评价,结合崩塌和滑坡敏感性变化矩阵,分析了汶川地震后崩塌和滑坡敏感性的空间变化特征。

震前崩塌和滑坡高敏感区主要沿河谷分布,而震后崩塌和滑坡高敏感区主要沿龙门山断裂带分布。

震前的极高敏感区震后仍表现为极高敏感区,而靠近断裂带的区域,震前的低敏感区转换为高敏感和极高敏感区。

【总页数】4页(P208-210)
【关键词】汶川地震;崩塌和滑坡;敏感性评价
【作者】张建强;范建容;胡凯衡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42.23
【相关文献】
1.汶川地震触发崩塌滑坡数量及其密度特征分析 [J], 黄润秋;李为乐
2.汶川地震滑坡崩塌的空间分布特征 [J], 陈晓利;邓俭良;冉洪流
3.四川石亭江流域汶川地震滑坡崩塌分布及控制因素分析 [J], 邓茜;王运生;魏鹏;江岳安
4.汶川地震灾区崩塌滑坡体几何特征信息遥感定量提取与分析 [J], 范建容;李秀珍;张怀珍;郭芬芬;郭祥
5.5.12汶川地震崩塌滑坡分布特征及影响因子评价--以都江堰至汶川公路沿线为例 [J], 庄建琦;崔鹏;葛永刚;朱颖彦;刘应辉;裴来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5.12汶川大地震诱发崩滑地质灾害-许强

5.12汶川大地震诱发崩滑地质灾害-许强

滑坡 27
其中(处)
崩塌
泥石流
不稳定 斜坡
27
9
20
其他 0
威胁人口 威胁资产 (人) (万元)
49605 301688
51 30
5
23
0
57440 117884
65 34
25
22
3
130003 672595
1166 599 283
681
25 303349 1033871
1605 874 175
726
5.12汶川大地震诱发崩滑地质灾害
主讲人:许 强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 2008.11.27
提纲
1. 地震诱发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 2. 汶川地震诱发地质灾害主要类型 与特征
震前5184处
“5.12”地震重灾区的44个县(市),震前 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就达5184处,其 中滑坡3300处、崩塌492处、泥石流 604处、不稳定斜坡751处,直接威胁 到291098名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1500 1500
32户146人,水渠5km 矿山
丰收组滑坡
滑坡
宝兴县硗碛乡嘎日村丰收社
1350
24户94人生命财产安全
张家坡滑坡
龙门山镇九峰村7 社滑坡
滑坡
滑坡 滑坡
利州区宝轮镇长溪村3-7组 彭州市九峰7社滑坡
1200 1200
威胁120户480人,均已临时安置。 另外威胁临时安置点120人。
县道
5.12地震诱发的特大型滑坡表(>1000万m3,26处)
灾害点名称
地质灾害类型
灾害点位置
灾害体规模 (万m3)
因灾损失或危害状况

汶川8级大地震的地表破裂特征及分段

汶川8级大地震的地表破裂特征及分段

汶川8级大地震的地表破裂特征及分段张军龙;申旭辉;徐岳仁;高战武;吕晓健;杨攀新【期刊名称】《地震》【年(卷),期】2009(29)1【摘要】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境内发生MS8.0地震.地表破裂多以跌水、陡坎形态发育在河流沟谷或晚新生代沉积层内,位移明显.山地受崩塌、滑坡影响,位移量较难获得.发震断裂主要有三条,即北川-映秀断裂、彭县-灌县断裂和小鱼洞断裂.北川-映秀断裂地表破裂由南向北活动性质从逆冲为主逐渐转变为走滑为主,长约220 km,平均垂直位移量约3 m,按位移量沿断裂走向的变化可以分为虹口段、北川段和南坝段;彭县-灌县断裂地表破裂以逆冲活动为主,长约82 km,平均垂直位移量约1.5 m,可以划分为白鹿段和汉旺段,断裂断距分布的几何特征与北川-映秀断裂的中南段相近;小鱼洞断裂是一条新生北西走向的次级破裂,长约5.6 km,平均垂直位移量约1.5 m,调节两侧构造单元变形差异,具有捩断层特征,活动以逆(左行)走滑为主,可划分出小鱼洞段和中坝段.姚都镇地表破裂可能说明南坝以北的地震具有不同的活动特征.活动断裂的运动方式反映区域应力场有北西西向挤压特征.【总页数】15页(P149-163)【作者】张军龙;申旭辉;徐岳仁;高战武;吕晓健;杨攀新【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北京,100036;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29;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北京,100036;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北京,100036;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29;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北京,100036;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北京,100036;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北京,100036;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7【相关文献】1.汶川大地震中映秀-虹口地区的地表破裂 [J], 台佳佳;邓建辉;谢和平;李碧雄;魏进兵2.2008年汶川大地震小鱼洞地表破裂带精细填图 [J], 王鹏;刘静;孙杰;张智慧;许强;文力;孟庆岭3.四川汶川MS 8.0大地震地表破裂带的遥感影像解析 [J], 付碧宏;时丕龙;张之武4.汶川Ms 8.0地震地表破裂带白沙河段破裂及其位移特征 [J], 何宏林;孙昭民;魏占玉;董绍鹏;高翔;王世元;王纪强5.从两个地表破裂点的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分析汶川地震的破裂方式 [J], 魏占玉;何宏林;董绍鹏;陈杰;高翔;孙海清;嘉世旭;王世元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滑坡泥石流-高中地理

滑坡泥石流-高中地理

真题感悟 | 地质灾害的成因、危害及防御
【典例1】► (2011· 课标全国文综,43)长江下游某城市边缘分布 着丘陵,丘陵的基岩上有黄土覆盖(如下图所示)。近年来,由 于城区扩展,大量开挖山坡,该地在夏季暴雨后曾发生多起黄 土崩塌、滑坡灾害。
阅读图文资料,简要分析该地黄土崩塌、滑坡多发的原因。 解析 黄土土质疏松,且垂直节理发育;夏季降水多,且 多暴雨;由图中可看出,黄土与基岩属两层;如果大量开 挖山坡,就会导致下面不牢固,就容易发生地质灾害。 答案 黄土垂直节理发育,孔隙度大;人工开挖边坡,破 坏了坡面地形的稳定性。暴雨容易诱发坡地黄土崩塌;雨 水下渗,在基岩与黄土之间容易形成滑动面,造成黄土滑 坡。
读课本 p34页找出我国滑坡、泥石流灾 害的成因
山地面积广、山高谷深、地 势陡峻、地质构造复杂、上 层岩层相对松软、受重力和 水力作用以及山地开发程度 不断加大等
滑坡、泥石流
比较泥石流与滑坡的异同
一、时间分布特点: 1.泥石流:一般爆发是受连续降雨、暴雨,尤其是 特大暴雨的激发,所以往往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规律。 2.滑坡:表现出常发性,由于诱发因素很多,一年 四季都可能发生,均以外界诱发因素为引发条件。 滑坡一般在雨季或春季冰雪融化时多发,尤其是大 雨、暴雨、久雨中多发。 二、空间分布特点:主要发生在山区 三、地域上的总特点:广泛性和相对集中性
地质灾害在成因上的关联性
从太行山到秦岭,经鄂西、四川、云南到藏东一带 滑坡发育密度极大;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二级阶梯,特 别是西南地区为我国泥石流、滑坡灾害的重灾区。
4.灾害的严重后果
摧毁农田;造成人员伤亡;危害铁路、公路和水利、 水电工程及矿山等。
(一)泥石流
1、定义:
泥石流:指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或库塘溃 坝等水源激发,形成的一种挟带大量泥砂、石块等固 体物质的特殊洪流。往往突然爆发,山谷如雷鸣。

汶川八级地震滑坡特征分析

汶川八级地震滑坡特征分析

汶川八级地震滑坡特征分析殷跃平【期刊名称】《工程地质学报》【年(卷),期】2009(17)1【摘要】汶川地震诱发的15000多处滑坡明显受地震断裂控制,主要沿龙门山主中央断裂带和后山断裂带展布,沿龙门山主中央断裂带汶川映秀-安县高川-北川陈家坝-平武南坝一线,滑坡面密度大于50%以上,最大可达70%.沿断裂带形成了大苗的松动山体,在暴雨期间极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灾害,对灾后重建构成严重威胁.据初步调查,汶川地震触发的体积最大的滑坡是位于主中央断裂带上的安县高川大光包滑坡,滑动距离长4500m,滑坡堆积体长2800m,宽1700~2200m,最大厚度达580m,若以平均厚度200m计,体积达11亿m3,为我国已发生的单体滑坡之最.与常见滑坡明显不同的是,汶川地震极震区滑坡的滑床往往不具连续完整的滑面,剪出口滑坡特征不明显,呈现明显的"尖点突起"或"边缘突出"特征,反映出上部滑体被地震力振动解体,甚至抛掷后与下部滑床边缘发生撞击.以阶型滑坡、凸型滑坡、勺型崩滑、座落型(振胀型)滑坡和巨大滚石5种类型最为典型.根据强震地面运动纪录和大量实例调查表明,在汶川地震极震区,触发滑坡的地震竖向力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大量滑坡经历了初始斜坡(风化碎裂岩体)--地震抛掷--撞击崩裂--高速滑流的作用过程.【总页数】10页(P29-38)【作者】殷跃平【作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北京,10003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2.2【相关文献】1.近断层地震动与汶川地震灾区滑坡破坏特征分析 [J], 张鹏;陈新民;王旭东2."5.12"汶川特大地震重灾区泥石流滑坡气候特征分析 [J], 郁淑华;高文良3.汶川地震强震区地震诱发滑坡与后期降雨诱发滑坡控制因子耦合分析 [J], 齐信;唐川;陈州丰;邵长生4.汶川八级地震滑坡高速远程特征分析 [J], 殷跃平5.震后滑坡地表时空演化过程与规律——以汶川地震滑坡银洞子滑坡为例 [J], 王礼勇;杨宗佶;付校龙;刘世皓;乔建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08年汶川地震滑坡详细编目及其空间分布规律分析

2008年汶川地震滑坡详细编目及其空间分布规律分析

Journal of Engineering Geology工程地质学报1004-9665/2013/21(1)-0025-202008年汶川地震滑坡详细编目及其空间分布规律分析*许冲①徐锡伟①吴熙彦①戴福初②姚鑫③姚琪④(①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活动构造与火山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②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③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④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北京100045)8.0级地震触发了超过197000处滑坡。

首先,基于GIS与遥感技术构摘要最新研究成果表明,2008年5月12日汶川MS建了汶川地震滑坡的3类编目图,分别为单体滑坡面分布数据、滑坡中心点位置和滑坡后壁点位置。

构建方法为基于地震前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目视解译方法,区分单体滑坡并圈定其边界,对滑坡后壁进行识别与定点,并开展了部分滑坡的野外验证工作。

这些滑坡分布在一个面积大约为110000km2的区域内,滑坡总面积约为1160km2。

选择一个面积约为44031km2的区域作为研究区,区内滑坡数量为196007个,滑坡面积为1150.622km2,这是最详细完整的汶川地震滑坡编录成果,也是单次地震事件触发滑坡最多的记录。

其次,开展研究区内的地震滑坡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

基于滑坡面与滑坡中心点分别构建滑坡空间分布面积密度图与点密度图,结果表明:滑坡多沿着映秀—北川断裂分布,多发生在断裂的上盘。

滑坡的高密度区位于“映秀—北川”同震地表破裂的南西段(映秀镇与北川县之间)的上盘区域,这一区域恰对应着逆冲分量为主的断裂上盘,表明逆冲断裂对上盘区域发生滑坡的极强烈的控制作用,而该区域正是形变最大的区域,因此说明是地震滑坡发生的强烈控制作用。

基于滑坡面密度(LAP)、滑坡中心点密度(LCND)与滑坡后壁点密度(LTND)这3个衡量指标,使用统计分析方法,评价了汶川地震滑坡与地震参数、地质参数、地形参数的关系。

汶川地震触发崩滑地质灾害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

汶川地震触发崩滑地质灾害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

汶川地震触发崩滑地质灾害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郭兆成;周成虎;孙晓宇;张俊【期刊名称】《地学前缘》【年(卷),期】2010(017)005【摘要】通过遥感解译和实地考察,获取了2008年汶川地震触发崩滑的空间分布,利用GIS空间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崩滑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建立了地震触发崩滑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回归方程.结果表明,(1)研究区共有5 154个崩滑群,覆盖总面积1 139 km2;(2)崩滑沿北川-映秀发震断层的两侧(断层上盘区占90%),呈北东向宽度不一的条带状分布;(3)Ⅺ和Ⅹ烈度区崩滑面积占区域面积的73.2%,Ⅷ度及以下烈度区崩滑面积比例较小;(4)崩滑发育及空间分布不仅受控于发震断层的活动,断层上下盘效应、地形放大效应等也是其重要影响因素.崩滑与其影响因子的回归方程表明:(1)到北川-映秀发震断层距离因子和到震中距离因子的偏回归系数远大于其他因子的偏回归系数,北川-映秀断层发震活动是控制崩滑空间分布的主导因子;(2)岩性软硬程度对崩滑空间分布的影响不显著;(3)地形坡度、高程、坡度变率、多年累积降雨、人工修路及植被覆盖对崩滑的发育产生影响.地形高程因子对崩滑空间分布的影响大于坡度、坡度变率因子的影响.人工道路、多年降雨及植被覆盖对地震崩滑的影响程度依次降低.【总页数】9页(P234-242)【作者】郭兆成;周成虎;孙晓宇;张俊【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北京,10019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94;P315.2【相关文献】1.汶川地震重灾区泥石流沟内崩滑物空间分布的RS-GIS定量方法 [J], 张怀珍;范建容;胡凯衡;郭芬芬;刘飞;陈阳2.汶川地震崩滑灾害影响因素分析 [J], 程强3.汶川地震区崩滑堆积体强度现场直剪试验研究 [J], 吴瑞安;张永双;王献礼;姚鑫;杨志华;杜国梁4.汶川地震高烈度区崩滑流灾害区域预警 [J], 温铭生;刘传正;刘艳辉;方志伟5.汶川地震触发崩滑与Arias强度关系研究 [J], 王秀英;聂高众;张玲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3.汶川大地震诱发崩滑地质灾害(简化版)

3.汶川大地震诱发崩滑地质灾害(简化版)

滑坡
青川县红光乡东河口村
1000
安县大光包滑坡
1km 4km 2km
大光包(3047m)
滑坡前
三维图形
平梁子(2280m)
大光包(2890m) 地表破裂
滑坡后 三维图形
平梁子(2280m)
滑坡坝高达:690m! 体积达:7.42X108m3
5.12地震诱发灾难性滑坡、崩塌一览表 (死亡>100人,11处)
远远超过过去20年全国因地质灾害而死亡的人数的总和!
地震以前的北川县城
新县城
新北川中学滑坡
老县城
王家岩滑坡
新北川中学岩崩
700人死亡!
1600人死亡!
老县城
1) 沿断裂带和河流水系呈带状、线状分布
因道路主要沿沟谷修建,地震几乎使灾区公路全毁
2) 断层上盘发育密度明显大于下盘
岷江映秀-草坡局部路段地质灾害
威胁人口 (人) 49605 57440 130003 303349 44283 19197 4356 2781 29461 0 640475
威胁资产 (万元) 301688 117884 672595 1033871 179511 240175 96526 214948 180584 611 3038393
滑坡 滑坡 滑坡
张家坡滑坡 龙门山镇九峰村7 社滑坡
滑坡 滑坡 滑坡
利州区宝轮镇长溪村3-7组 彭州市九峰7社滑坡
1200 1200
5.12地震诱发的特大型滑坡表(>1000万m3,26处)
灾害点名称 地质灾害类型 灾害点位置 灾害体规模 (万m 3 ) 1200 1200 1200 1108.8 因灾损失或危害状况 威胁120户480人,均已临时安置。 另外威胁临时安置点120人。 县道 威胁省道210线及68户320人 目前未造成损失,威胁12户34人生 命财产安全。 直接威胁5户39人,堵塞河道后威胁 下游居民大于1000人,威胁资产大 于1000万元 矿山 通过调查为造成过危害,但遇暴雨 会形成泥石流物源,威胁沟口居民 及堵塞河道 铁路、电站 有可能堵塞磨坊沟,造成泥石流的 发生 县道、水利设施 滑坡形成顺河方向宽200~300宽, 高30m~50的堆石坝和堰塞湖,库容 最大达1200万立方米关庄镇集中安 置点曾为此疏散上万人。

汶川地震驱动的滑坡灾害空间发育规律研究——以四川省安县为例

汶川地震驱动的滑坡灾害空间发育规律研究——以四川省安县为例

汶川地震驱动的滑坡灾害空间发育规律研究——以四川省安县为例陈浩;陈朝镇【摘要】利用遥感影像数据和MAPGIS空间分析功能,对汶川地震驱动的滑坡灾害在四川省安县的发育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逆冲断层发震时上下盘加速度峰值的差异导致上盘滑坡灾害点密度远大于下盘;2)由于北川-映秀断裂和彭县-灌县断裂的双重影响及锁固段效应的作用,安县滑坡点高密度区位于距发震断层2 ~6 km 处,表现出与其他研究区域不同的特征;3)河流的侧蚀、下蚀作用为滑坡的形成提供了破碎岩土体和有效临空面,滑坡灾害多沿水系呈带状分布;4)滑坡灾害点高密度区与地震高烈度区基本重合;5)滑坡点密度值随岩性硬度的减弱而增强.【期刊名称】《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6(039)003【总页数】5页(P427-431)【关键词】汶川地震;滑坡灾害;发育规律;安县【作者】陈浩;陈朝镇【作者单位】绵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工程学院,四川绵阳621006;绵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工程学院,四川绵阳621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2发生于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8.0级地震造成人员伤亡数量超过10万.此次地震虽已过去6年多,但分布于斜坡之上的大量松散堆积物在外在条件成熟时仍有发育为大规模群发性滑坡灾害的可能.另外,汶川地震之后的6年间,在中国境内(特别是在青藏高原周缘地区)又发生了多次6.0级以上的浅源地震,地震触发的滑坡灾害给人类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损失.汶川地震发生后,文献[1-9]对汶川地震区域的崩滑灾害发育规律进行了前期研究,但前人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主要集中于整个地震波及区这一空间范围,对某一小范围地震触发的崩滑灾害发育规律研究甚少.在地震波及区域这个整体背景之下,各小区域地质环境有其自身的复杂性,不同小区域断裂展布状况、水系发育特征、岩性分布规律等存在差异,因而,地震驱动的滑坡灾害在某一县域的发育规律与滑坡灾害在整个地震波及区的发育规律可能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同时,对各县域的滑坡灾害空间发育规律进行细化研究,其研究结果对该县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次研究所选取区域——四川省安县是汶川地震区中唯一的龙门山主中央断裂和前山断裂贯通全境且贯穿境内的每条断裂长度均在25 km以上的县域(图1).本次研究利用震后遥感影像数据和MAPGIS空间分析功能,通过对汶川地震驱动的滑坡灾害在安县境内的空间发育规律进行分析,旨在探讨各种地质地貌因素对强震触发的滑坡灾害的控制作用,为山岳地震带的抗震设防和灾后重建选址提供理论参考.四川省安县位于川西地槽区与扬子准地台的过渡地带[10-13].总体来看,地处龙门山脉东缘的西北部地区地势较高,山脊海拔在2 000 m上下,分布于安昌江和雎水河两岸的东南部地区属平坝地段,海拔高度为800 m左右[14-15].另外,研究区主要发育2个活动断层体系,北部为龙门山主中央断裂——北川-映秀断裂,该断裂也是汶川地震的发震断裂;南部为龙门山前山断裂——彭县-灌县断裂,2条断裂的主要运动方向为自北西向南东逆冲,兼具一定的右旋走滑分量.安县境内地层发育齐全,从古生界至新生界均有出露,根据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50218-94)[3,16],可以把研究区的地层岩性划分为5个岩组,即坚硬岩组、较坚硬岩组、较软岩组、软岩组及极软岩组.3.1 上下盘效应从图1可以较为直观地看出,北川-映秀断裂和彭县-灌县断裂上盘的滑坡点密度明显高于下盘(根据“滑坡分布密度等值线图”所推断灾害点标注为空心圆点).进一步计算可知,北川-映秀断裂上盘滑坡点密度为1.68个/km2,下盘密度为1.03个/km2;彭县-灌县断裂上盘滑坡点密度为1.03个/km2,下盘密度为0.04个/km2.北川-映秀断裂上盘滑坡点密度是下盘的1.63倍,彭县-灌县断裂上盘滑坡点密度是下盘的25.75倍.从上述计算数据可知,北川-映秀断裂上下盘的滑坡点密度均大于彭县-灌县断裂,究其原因,主要是北川-映秀断裂是汶川地震的发震断裂,在此次地震中,其垂直方向的逆冲分量和水平方向的走滑分量均大于彭县-灌县断裂.在安县境内,沿北川-映秀断裂均出现了地表破裂现象,而沿彭县-灌县断裂地表破裂带终止于县境西南侧的雎水镇附近.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出,北川-映秀断裂和彭县-灌县断裂所夹持的区域即位于北川-映秀断裂的下盘,同时又隶属彭县-灌县断裂的上盘,由于受2条断裂的双重影响,因而该区域的滑坡点密度远大于彭县-灌县断裂的下盘区域(滑坡点数据来源于参考文献[1]).关于这一效应,前人在对逆冲断层发震的研究中就有发现,即逆冲断裂发震时上盘地表的加速度峰值高于下盘,上盘破坏比下盘更为严重[2-4].从图2也可以看出,以汶川地震的发震断裂——北川-映秀断裂为界,以每隔2 km的距离作为研究区段,除紧临彭县-灌县断裂、受2条断裂双重作用的距北川-映秀断裂8~10 km的下盘区域外,其余区域上盘滑坡点密度均大于下盘.3.2 距离效应3.2.1 与发震断裂的距离从理论上分析,地震触发的地质灾害距发震断层越远,地质灾害分布密度越小[4-6],但对于安县这个较为特殊的区域,滑坡灾害距发震断裂的分布规律与前人的研究结果存在差异.沿北川-映秀断裂2~6 km区段滑坡灾害点密度最大,每km2滑坡点的密度达到1.63个,而紧临发震断裂2 km以内,灾害点的密度为1.58个/km2,不及距发震断层2~6 km的灾害点密度,6 km之外,灾害点密度迅速减小,8~10 km处仅为0.81个/ km2(表1和图3).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安县境内龙门山2条主干断裂贯穿全境,北川-映秀断裂南东侧2~6 km区域即受北川-映秀断裂逆冲和右旋走滑作用的强烈影响,又受彭县-灌县断裂上盘效应的控制,因而区域内滑坡点密度较大.北川-映秀断裂北西侧2~6 km处位于断裂局部错列点的末端,该区域是断裂的局部“锁固段”(图1),在构造应力的积累过程中,断裂的右旋走滑和逆冲作用在“锁固段”积蓄了更多的能量,当汶川地震发生时,锁固区域产生了比周边地区更为强烈的震动,导致“锁固段”内滑坡点密度远高于其余区域.计算可知,锁固区域内滑坡点密度为3.26个/km2,除去锁固区域,北川-映秀断裂上盘其余区域滑坡点密度仅为1.28个/km2,两者相差2.55倍.这一现象在映秀段、小鱼洞段、红白-茶坪段、擂鼓-陈家坝段、南坝-东河口段都有表现[1,4].3.2.2 与水系的距离在安县境内,北川-映秀断裂和彭县-灌县断裂的叠瓦状逆冲导致地势自北西向南东呈阶梯状下降,沿地势起伏方向,全境主要发育雎水河和安昌江2组河流系统,在干流上游发育有黄洞子沟、金溪沟、茶坪河、苏包河等支流.沿安县主要水系,以0.5 km间隔作为研究区段,用缓冲区分析的方法计算可以看出,河流两侧0.5 km处滑坡点共计194个,0.5~1 km处和1~1.5 km处滑坡点数目依次减少,分别为136个和123个.进一步统计可知,沿河两岸1.5 km处的面积为412.50 km2,仅占研究区域总面积的29.38%,但分布于其中的滑坡点数目占研究区滑坡点总数的54.71%,表明汶川地震驱动的滑坡灾害有沿河流呈线状分布的特征(图4).究其原因,主要是河流的侵蚀作用在山区形成高山沟谷深切割地貌,陡峻的地势为滑坡灾害的形成提供了有效临空面,另外,河流的下蚀和侧蚀作用使河流沿岸的地层更为破碎,汶川地震发生时,岸坡之上的松散土体和岩体沿软弱面整体顺坡向下滑动,因而在河流沿岸易形成滑坡灾害.3.3 烈度效应从图5可以看出,在安县境内,Ⅺ、Ⅹ级2个地震高烈度区及Ⅸ级烈度区主要分布于北川-映秀断裂和彭县-灌县断裂两侧,Ⅷ级和Ⅶ级烈度区距龙门山主干断裂较远.从表2中可以看出,滑坡点密度与烈度等级大小呈正相关关系.在Ⅺ级和Ⅹ级烈度区,滑坡点密度分别达到1.51个/km2和1.49个/km2,自Ⅸ级烈度区,滑坡点密度值迅速降低,仅为0.25个/km2,相当于Ⅹ级区域的0.17,而Ⅷ级烈度区的滑坡点密度又仅为Ⅸ级区域的0.16.本次地震最大滑坡——大光包滑坡(位于安县高川乡)和紧临安县县界、位于绵竹境内的另一大型滑坡——文家沟滑坡都位于Ⅹ级烈度区,在安县境内Ⅺ级烈度区反而没有特大型滑坡分布,另外,Ⅺ级和Ⅹ级烈度区、Ⅷ级和Ⅶ级烈度区滑坡灾害密度基本一致.究其原因,主要是地震烈度是根据房屋建筑的损毁情况来确定的[1],由于房屋的抗震性能等因素存在差异,地震对地面的实际破坏程度与地震烈度不完全重合,因而滑坡灾害的规模与地震烈度的等级并不一一对应.3.4 岩性控制作用如前所述,研究区的地层岩性可划分为5个岩组,即硬岩组、较硬岩组、较软岩组、软岩组及极软岩组(图6)[3].硬岩为震旦系灯影组和陡山沱组硅质岩及粉砂质白云岩,较硬岩为三叠系红星岩组和祁让沟组灰质白云岩、泥质白云岩和泥质灰岩等,较软岩分布范围较广,主要为侏罗系白田坝组砂岩、遂宁组粉砂岩和泥岩、蓬莱镇组岩屑砂岩和砾岩及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炭质千枚岩、泥质灰岩、灰岩、板岩夹砂岩等,软岩主要为志留系中岩组砂质灰岩夹千枚岩,极软岩为第四系洪冲积层和残坡积层.由于彭县-灌县断裂南东侧的下盘区域地震烈度相对较小,滑坡灾害点密度极低,因而本次对岩性控制作用的研究主要以彭县-灌县断裂北西侧区域作为研究区.由表3可知,从大面积区域来看,随着岩性硬度减弱,滑坡灾害的发育程度呈增强趋势,较硬岩区域内滑坡点的密度为0.86个/km2,在较软岩和软岩区域,滑坡灾害点的密度分别增至1.12个/km2和1.65个/km2.从理论上分析,硬岩区域更易发生崩塌灾害而非滑坡灾害,但在彭县-灌县断裂北西区域,主要分布软岩、较软岩、较硬岩,其面积达到整个区域总面积的94.28%,可能由于硬岩区和极软岩区面积过小造成两区域缺乏代表性(硬岩区占整个区域总面积的3.41%,极软岩区占整个区域总面积的2.31%)以及受到上下盘效应、烈度效应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硬岩区滑坡灾害点密度较高,极软岩区滑坡点密度反而较低.本次研究在已解译的遥感影像资料基础上,利用MAPGIS空间分析方法对汶川地震驱动的滑坡灾害在安县境内的空间发育规律进行了研究,可以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由于逆冲断裂发震时上盘地表的加速度峰值高于下盘,因而北川-映秀断裂和彭县-灌县断裂上盘区域滑坡灾害点密度均大于下盘.同时,作为汶川地震的发震断裂,北川-映秀断裂在此次地震中的活动性明显强于彭县-灌县断裂,其上下盘滑坡点密度值远大于彭县-灌县断裂上下盘滑坡点密度值;2)由于受北川-映秀断裂、彭县-灌县断裂的双重影响及锁固效应的控制,研究区滑坡点密度与发震断裂距离的关系有其自身的特点,滑坡点密度并未同其他研究区域一样随发震断裂距离的增大而显著降低,滑坡点密度最大值出现在距发震断裂2~6 km处;3)河流的下蚀和侧蚀作用为滑坡灾害的形成提供了有效临空面,同时使河流沿岸地层更为破碎,岩石卸荷能力增强,滑坡灾害出现沿水系呈线状分布的特点;4)随着地震烈度的增大和对地面实际破坏程度的增强,滑坡灾害点密度随烈度等级的增加而增大;5)易破裂为碎片的岩体更有利于滑坡灾害的形成,因而随着岩性硬度减弱,滑坡灾害的发育程度呈增强趋势.【相关文献】[1]黄润秋,李为乐.汶川大地震触发地质灾害的断层效应分析[J].工程地质学报,2009,17(1):19-28.[2]黄润秋,李为乐.“5.12”汶川大地震触发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27(12): 2585-2592.[3]祁生文,许强.汶川地震极重灾区地质背景及次生斜坡灾害空间发育规律[J].工程地质学报,2009,17(1):39-49.[4]许强,李为乐.汶川地震诱发大型滑坡分布规律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10,18(6):818-826.[5]樊晓一,张友谊,杨建荣.汶川地震滑坡发育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自然灾害学报,2012,21(1):128-134.[6]侯景瑞.汶川地震滑坡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兰州: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2011. [7]齐信,唐川,铁永波.基于GIS技术的汶川地震诱发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7(2):160-167.[8]曾洪扬,邓斌,李勇.汶川大地震对岷江上游水资源与水环境的影响[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2(1): 134-138.[9]邵崇建,李勇,颜照坤,等.基于DEM数据的龙门山流域地形起伏度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8(5):766-773.[10]王金琪.龙门山印支运动主幂辨析-再论安县构造运动[J].四川地质学报,2003,23(2):65-69.[11]游勇,陈兴长,柳金峰.汶川地震后四川安县甘沟堵溃泥石流及其对策[J].山地学报,2011,29(3):320-327.[12]许向宁,李胜伟,王小群,等.安县大光包滑坡形成机制与运动学特征讨论[J].工程地质学报,2013,21(2):269-281.[13]罗启后.安县运动对四川盆地中西部上三叠统地层划分对比与油气勘探的意义[J].地质勘探,2011,31(6):21-27.[14]巨能攀,侯伟龙,赵建军,等.安县雎水河流域地质灾害发育、分布及影响因素[J].山地学报,2010,28(6):732-740.[15]杨泰平,唐川,齐信.基于GIS技术的汶川8.0级地震诱发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J].灾害学,2009,24(4):68-72.[16]国家技术监督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50218-94)[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5.。

汶川地震滑坡崩塌的空间分布特征

汶川地震滑坡崩塌的空间分布特征

汶川地震滑坡崩塌的空间分布特征陈晓利;邓俭良;冉洪流【期刊名称】《地震地质》【年(卷),期】2011(33)1【摘要】汶川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东部边界的龙门山断裂带.该区域由一系列叠瓦状冲断带构成,在大地构造上是连接青藏高原与扬子地台的过渡地带.此次地震引发了大规模的滑坡、崩塌、碎屑流等地质灾害,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社会经济财产损失.震后的凋查和研究结果表明,在龙门山断裂带的两侧,滑坡崩塌灾害的分布很不均匀.大多数的滑坡崩塌存在于龙门山中央断裂带上盘,只有12%左右的滑坡、崩塌出现在下盘;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发育的高密度区出现在断裂带的两端和中部地区.相关的统计分析表明,此次地震中,滑坡和崩塌等灾害的发育与地形地貌、地震动、坡体岩石性质等密切相关.在硬岩、较硬岩区域,滑坡、崩塌等灾害也广泛发育,这种特点与炉霍、昭通等地震滑坡中获得的认识有所不同.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汶川地震的区域地质构造背景通过对地形地貌及岩石等地质条件的影响,进而对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起到了一定的控制作用.%On May 12 ,2008 ,a huge earthquake( Ms = 8. 0) named Wenchuan earthquake hit Sichuan Province in Southwest China and triggered thousands of landslides. Post-seismic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discovered som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andslides' spatial distribution. Landslides occurred unevenly on both sides of Longmenshan Fault zone,which are reverse faults and responsible forthe Wenchuan earthquake. The majority of the landslides are distributedon the hanging wall of Longmenshan central fault ,while only 12% of thetotal occurring on the footwall. The higher density of landslide is located at both ends of the Longmenshan Faults as well as the middle section. Statistical studies also show the occurrence of landslides has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ground motion, slope gradient and rock properties and so on. The geological background and evolution history of Wenchuan earthquake region have controlled the local geological and topographical setting and affected the landslide distribution when the great earthquake took place. Due to the exceptionally high topographic gradient and geological features such as loose soil and fragile rocks,this region is notoriously prone to landslide.【总页数】12页(P191-202)【作者】陈晓利;邓俭良;冉洪流【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29;埼玉大学地圈科学研究中心,日本,338-8570;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9【相关文献】1.汶川地震区绵远河流域泥石流形成区的崩塌滑坡特征 [J], 常鸣;唐川;李为乐;赵学宏;黄翔超2.汶川地震触发的绵远河流域崩塌滑坡的特征 [J], 李为乐;黄润秋;唐川;许强3.基于逻辑回归模型的汶川地震灾区崩塌滑坡易发性评估 [J], 杨伟华;杨志强;赵建林;梁咏琪4.汶川地震灾区崩塌滑坡体几何特征信息遥感定量提取与分析 [J], 范建容;李秀珍;张怀珍;郭芬芬;郭祥5.汶川地震前后崩塌和滑坡分布特征与敏感性对比分析 [J], 张建强;范建容;胡凯衡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汶川地震受灾严重区域崩塌与滑坡体空间分布研究

汶川地震受灾严重区域崩塌与滑坡体空间分布研究

汶川地震受灾严重区域崩塌与滑坡体空间分布研究李智广;曾红娟【期刊名称】《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年(卷),期】2009(007)004【摘要】基于北京一号小卫星遥感影像,提取地震受灾严重区域(简称重灾区)崩塌与滑坡体的空间分布信息;以缓冲区空间分析技术,分析不同距离缓冲区段内崩塌与滑坡体的面积、个数、体积、等级大小、分布密度等指标,得出崩塌与滑坡体与4级以上余震集中带及5级以上震源之间的空间关系.结果表明:在不同距离的余震集中带缓冲区段内,崩塌与滑坡体面积在10~30km缓冲区段内分布最多,而崩塌与滑坡体个数、体积、分布密度均以5km缓冲区段内为最大;在不同距离的5级以上震源缓冲区内,崩塌与滑坡体面积、个数均以10~30km缓冲区段内分布最多,而崩塌与滑坡体分布密度均以5km缓冲区段内为最大;30km缓冲区为崩塌与滑坡体的高发区,该区的面积仅占调查面积的10%左右,但崩塌与滑坡体面积达到崩塌与滑坡体总面积的60%,个数和体积均占总数的80%以上;不同距离缓冲区段内,崩塌与滑坡体个数多以1~5hm2范围内的为最多,其次为小于1hm2的.【总页数】6页(P14-19)【作者】李智广;曾红娟【作者单位】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100053;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100875:北京【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相关文献】1.汶川地震非规范滑坡体上植被的自然恢复能力研究——以彭州银厂沟谢家店子滑坡体为例 [J], 刘守江;张斌;杨清伟;胡翠华;舒成强2.汶川地震滑坡崩塌的空间分布特征 [J], 陈晓利;邓俭良;冉洪流3.省财政厅省物价局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转发《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关于汶川地震受灾严重地区减免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等问题的通知》的通知 [J],4.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对汶川地震受灾严重地区减免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等问题的通知 [J],5.汶川地震灾区崩塌滑坡体几何特征信息遥感定量提取与分析 [J], 范建容;李秀珍;张怀珍;郭芬芬;郭祥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汶川地震诱发大型滑坡分布规律研究

汶川地震诱发大型滑坡分布规律研究

汶川地震诱发大型滑坡分布规律研究许强;李为乐【期刊名称】《工程地质学报》【年(卷),期】2010(18)6【摘要】2008年5·12汶川地震由于其超常的地震动力,触发了数百处大型滑坡灾害.本文以遥感解译所获取的汶川地震区112处面积大于50000m2大型滑坡的基本信息为基础,结合代表性大型滑坡实例的现场调绘,对汶川地震诱发大型滑坡的发育分布规律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汶川地震大型滑坡分布除表现出与汶川地震诱发区域性地质灾害类似的分布规律之外,因主要源于发震断层瞬间大幅度错动的直接地震动力引发的大型滑坡,其发育分布及滑动、运动方式还表现出自身的特点,具体可归结为以下几种效应: (1)距离效应:约80%的大型滑坡集中分布于发震断裂地表破裂带两侧5km的范围内,距离越远,滑坡分布数量越少; (2)锁固段效应:汶川地震诱发的大型滑坡主要集中分布在与发震断裂的交叉、错列、转换部位及NE段末端等5个集中区段.其中,红白-茶坪段是大型滑坡最为集中发育段,不仅滑坡数量多,而且规模大,汶川地震诱发的最大两处滑坡均分布于此段.其次为断裂NE段末端的南坝-东河口段,该段大型滑坡密集发育,东河口滑坡和窝前滑坡等大型滑坡均出露于此段; (3)上下盘效应:绝大多数(>70%)大型滑坡都位于活动断裂的上盘,存在明显的"上下盘效应"; (4)方向效应:在与发震断裂带近于垂直的沟谷斜坡中,在地震波传播的背坡面一侧的滑坡发育密度明显大于迎坡面一侧,存在"背坡面效应".同时,大型滑坡的滑动及运动方向还与各区段断层的错动方向有一定的相关性.在断层活动以右旋走滑为主的青川境内,有相当数量的滑坡表现出向NE方向滑动和运动的特点.【总页数】9页(P818-826)【作者】许强;李为乐【作者单位】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59;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5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2.2;TU43【相关文献】1.断裂性质与滑坡分布的关系——以汶川地震中的大型滑坡为例 [J], 陈晓利;惠红军;赵永红2.白龙江流域大型滑坡发育分布规律研究 [J], 陈明;王运生;梁瑞锋;杨栓成3.汶川地震强震区地震诱发滑坡与后期降雨诱发滑坡控制因子耦合分析 [J], 齐信;唐川;陈州丰;邵长生4.汶川地震特大型滑坡分布特征研究 [J], 常晓军;郑万模;王德伟;唐业旗;葛华;周洪福;陈启国;铁永波5.奉节县9·1暴雨诱发岩质滑坡分布规律研究 [J], 马二龙;刘双;曹晨;石元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_5_12_汶川特大地震重灾区泥石流滑坡气候特征分析

_5_12_汶川特大地震重灾区泥石流滑坡气候特征分析

年份
日期
6月 26日
1992年 6月 26日
7月 28 - 29日
1993年 7月 14 - 15日
7月 9日
1994年 7月 11日
8月 20 - 21日
8月 9日
8月 10日
8月 11日
8月 9日
1995年 8月 10日
8月 11日
8月 9日
8月 10日
8月 11日
1996 年
8月 25日 8月 26日
0
2003年
1
4
5
10
合 计
1
1
3 11 15 3
1 35
213 “5112”特大地震重灾区泥石流 、滑坡地域分布 从特大地震重灾区 1991 ~2003 年出现泥石流 、滑
坡日数分布图 (见图 3 ) 可看到 : 特大地震重灾区泥石 流 、滑坡多发区主要在平武 、北川 、安县一带 , 平武 、北 川 、安县这 13 年发生泥石流 、滑坡的日数占特大地震 重灾区内泥石流 、滑坡总日数的 80 % 。
由表 1 还可看出 :“5112 ”特大地震重灾区的泥石 流 、滑坡各年差异大 , 2003 年地震重灾区的泥石流 、滑 坡出现次数多 ,有 10天 ,其中 8月份 5天 , 9月份 4天 。 2001年次之 。
对特大地震重灾区各年各月泥石流 、滑坡日数分 析看出 (见表 2 ) : ( 1 )泥石流 、滑坡次数发生最高的月 份是 7、8 月份 ,共有 26 次 。主要发生时段在 6 ~9 月 , 占总发生次数的 91% 。7 月第 2 候 ~9 月第 4 候是特 大地震重灾区的泥石流 、滑坡的多发时段 ,集中发生时 段在 7 月第 6 候 ~9 月第 1 候 (见图 2 ) 。

“5·12”汶川大地震滑坡的地貌特征及治理措施研究

“5·12”汶川大地震滑坡的地貌特征及治理措施研究

首先 ,因为黄土质 地疏 松,多 孔 隙 、垂直节 理发 育及 透水性强 ,很容易 造成沉 降和崩滑 ,为土体 滑动提供 了条 件 。 另外 ,黄 土 层 内所 夹 的 粉 砂 隔 水 层 或 下 部 基 底 的 第 三 系层面 ,均有滞水 作用 ,常破坏 黄 土结 构 ,成为 润滑 的滑 动面 ,促使滑坡灾 害产生 。尤其 是在地 震力 和水的共 同作 用下 ,可引起大 规模黄土 斜坡 失稳 ,形 成高速 、远程 、低 角 度 的滑 坡 ,表 现 出低 抗 震 性 和 高 流 动 性 的特 点 。

7 ・ 6
l 。 材 J
S c Bu l ihu id M acrn s e } l
2 1 年 第 5期 01
第 3 7卷 总 第 13期 6
21年 1 01 O月
“ 1 ” 川 大 地 震 滑 坡 的 地 貌 特 征 及 理 施 研 究 5・2 汶 治 措
黄 波
县 发 生 里 氏 8 0级 大 地 震 , 同 时 因 地 震 引发 了大 量 的 次 生 .
地 质 灾 害 ,摧 毁 庐 舍 与 工 程 设 施 ,掩 埋 村 落 ,给 劳 动 人 民
带来 了深重的灾难 ,滑坡 灾 害地貌 一旦 生成 ,震后 仍然 留 有种种 灾害隐患。笔 者分析 了地震滑坡 的地貌特征及 危 害
的程 度 ,提 出 了相 对 应 的 治 理措 施 。
占滑坡总数的 l. 1 ,但这些规模 巨大的滑坡单体或群 体 35 % 累计面积 占到流域 滑坡总面积的 3 . 9 ,反映了滑坡灾 害 74 % 强度大和区域滑坡地形的严 重性 。
12 滑 动 面 角度 低 缓 .
关 键 词 :汶 J 大 地震 ;地 震 滑坡 ;地 貌 特 征 ;措 施 l l 中图 分 类 号 :P 1.7 35 9 文 献标 识码 :B 文 章 编 号 :17 4 1 (0 1 5— 06— 2 6 2— 0 1 2 1 )0 0 7 0

汶川地震触发崩塌滑坡数量及其密度特征分析

汶川地震触发崩塌滑坡数量及其密度特征分析
earthquakemagnitude地震触发崩塌滑坡密度分布的统计分析利用排查和遥感解译确定的16704处崩塌滑坡点在arcgis软件支持下利用核密度算法kernelkm为搜索半径在不考虑崩塌滑坡的规模大小的情况下生成了地震重灾区的崩塌滑坡分布密度等值线图崩塌滑坡的最大分布密度可达5的区域都是沿发震断裂呈带状分布的这个带从震中汶川县映秀镇一直延续到青川县关庄镇附近全长约230km分布密度为的区域主要沿大的河流细条状展布主要包括黑水县茂县境内的黑水河理县境内的杂谷脑河以及青川县境内的清水河
地震发生一年来, 不同的研究者从地质灾害的 角度, 对地震触发崩塌滑坡灾害进行了大量的现场 考察及相关的研究工作[ 1~ 6] 。但是, 此次地 震究竟 触发了多少崩塌滑坡? 它们在全区的发育分布有什 么主要特征? 这个问题既为人们所关注, 同时, 由于 条件的限制, 也难以给出一个相对准确的估计和全 局的分析。尽管在地震发生后, 国土资源部门组织 了对灾区崩塌滑坡地质灾害拉网式的排查, 但排查 的主要对象是对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有影响的 崩塌滑坡/ 地质灾害0, 并不包括灾区大量分布的、在
2 基础数据的获取与分析
本文用于分析的数据主要来自于两方面: 一方 面是灾后的应急排查数据; 另一方面是各种遥感数 据。
地震后国土资源部、四川省国土资源厅紧急组
收稿日期: 2009207210 改回日期: 2009208216
2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09 年
织全国 36 家单位对四川 42 个重灾县( 市) 进行了地 震次生地质灾害的应急排查工作。据 2008 年 6 月 的应急排查的总结报告, 42 个重灾县( 市) 共排查确 定地质灾害点 10 613 处, 其中包括震前的地质灾害 点 5 519 处( 其中滑坡 3 572 处, 崩塌 600 处, 泥石流 737 处, 不稳定斜坡 521 处, 地面塌陷 88 处, 地裂缝 1 处)。因此, 地震新诱发的地质灾害点实际为 5 094 处( 其中滑坡 1 701 处, 崩塌 1 866 处, 泥石流 304 处, 不稳定斜坡 1 093 处, 地面塌陷 21 处, 地裂 缝 123 处) [ 7] 。我们将这 5 094 处地质灾害 点进行 汇总, 并输入到 GIS 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围为 20 000km 。
研究结果表明, 汶川地震引发的滑坡在空间分布 上 明 显 受 到 断层 展布 和地 形 地 貌 的 控 制。 前已述及, 该区域以龙门山一线为界, 西部高 山 深 谷, 东 部 地 形 平 坦, 西 部 的地 形 条 件 有 利 于 滑 坡、 崩塌的形成。实际的调查也 发 现 滑 坡 在 受 灾 区 域 的 分布 局 限 于 山 岳 地 区, 平 原地 区 少 见。 虽然在龙门山中央断裂带的两侧都有滑坡分布, 但是在断裂带的上盘分布的滑坡数量 占 总 数 的 87% , 远远高于下盘。而山岳地区的坡度主要分布在 30° ~ 45° 范围内。 area ratio, 一些学者用滑坡 - 面 积 比率 ( landslide简 称 LAR ) 和 滑 坡 密 度 ( landslide concentration, 2000 ; Wang et al. , 2007 ) 。 LAR 是 指 研究 区 域 受 到 简称 LC ) 来描述滑坡的分布( Keefer, LAR = 滑坡总面积 / 研究 区 面 积; LC 是 指 单 位 面 积 里 所 包 含 的 滑 坡 滑坡影响的面积的百分比,
1期
陈晓利等: 汶川地震滑坡崩塌的空间分布特征
193
图1 Fig. 1
汶川地震滑坡分布与地质构造图
( 据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 2008 年 6 月汶川地震灾区地震 - 地质灾害图集修改) Distribution of landslides and geological structures( Adapted from atlas of seismic and geological disasters ①龙门山后山断裂; ②龙门山中央断裂; ③龙门山山前断裂 2008 ) . of Wenchuan earthquake compiled by National Expert Committee of Wenchuan Earthquake,June,
194




33 卷
图2 Fig. 2
汶川地震灾区数字高程地形
Digital elevation model of study area.
2
汶川地震诱发的滑坡分布特征与相关因素的影响
2008 ; 殷 跃 汶川地震的滑坡、 崩塌等灾害波及范围之广, 危害之大, 属历史 罕 见 ( 李 志 强 等, 2008 ; 黄润秋等, 2008 ) 。Keefer( 1984 ) 研究地震震级与地震滑坡影响范围之间的关系时, 平, 定 义地震滑坡的影响区域是所有滑坡点的外边界所包围区域的面积, 并认为这些区域所 经 受 的地 震动强烈程度足以诱发滑坡和崩塌。按照该 定 义, 初 步 确 定 此 次 地震 滑 坡、 崩塌 灾 害 的 影 响 范
0
引言
2008 年 5 月 12 日, 在中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 M S 8. 0 大地震, 这是 1950 年以来中国内陆
103. 4° E ) , 地区发生的最大震级地震。地震震中在 四川 省 汶川 县 映 秀 镇 ( 31. 0° N, 震源深度大 约 14km。汶川地震中, 巨大的能量在 90s 左右的时间内释放出来, 强烈地影响了中国大陆及附 近地 区 , 造成了极其巨大的社会经济财产损失和近 10 万人的伤亡。震后野外调查 发 现, 该次地 90km 的地 表破裂带, 震沿北川 - 映秀断裂、 灌县 - 江油 断 裂分 别 产 生 了 240km、 最 大的 垂 直 位 4. 8m( 徐锡伟等, 2008 ; 何宏林等, 2008 ) 。汶川地震灾 害 现场 调查 移和水平位移分别为 6. 8m、 表明, 滑坡崩塌等是地震灾区最常见的现象, 也是造成损失最为严重的地质灾害( 国家汶川地震 2008 ) 。初步估计, 2008 ; 专家委员会, 地震地质灾害直 接 造成 的 死亡人数 可 达 2 万 人 ( 殷 跃 平, 2008 ) 。一些大型的崩塌、 李志强等, 滑坡体造成 了 成 百 上 千 人 的 伤 亡, 如 北 川 县王家 岩 滑 坡 就 直接导致了 1 600 人的死亡。 地震滑坡是由地震动引起的滑坡, 此次地震中大面积硬岩区、 较硬岩区的滑坡、 崩塌 分布表 、 。 , 现出与降雨引发的滑坡 崩塌的差异 由降雨 触 发的 滑 坡 通 常 以 土 质物质为 主 主 要 发 生于 具 有滑动面的土层与岩层接触面或岩性对比显著的成层岩质与基岩的接触面, 而地震滑 坡 主 要 发
陈晓利
1)
邓俭良
2)
冉洪流
1)
1 )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北京 100029 2 ) 埼玉大学地圈科学研究中心,日本 338 - 8570 摘 要 汶川地震发生在青藏 高 原东 部 边界 的 龙 门 山断 裂带。 该 区 域 由 一系 列 叠 瓦 状 冲 断 带 构
在大地构造上是连接青藏高原与扬子地台的 过 渡 地 带。 此 次 地震 引 发 了 大 规 模 的 滑 坡、 崩塌、 碎 成, 屑流等地质灾害, 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社会经济财产损失。震后的调查和研究结果 表 明, 在龙门山 断裂带的两侧, 滑坡崩塌灾害的分布很不均匀。大多数的滑坡崩塌存在于龙门山中央 断 裂带 上盘, 只 有 12% 左右的滑坡、 崩塌出现在下盘; 滑坡、 崩塌等地质灾害发育的高密度区出现在断裂带 的 两 端 和 此次地震中, 滑坡和崩塌等灾害的发育与地形地 貌、 地震 动、 坡体岩 中部 地 区 。相 关 的 统 计 分 析 表 明 , 石性质等密切相关。在硬岩、 较硬岩区域, 滑坡、 崩塌 等灾 害也 广 泛 发 育, 这 种 特 点 与 炉 霍、 昭 通 等地 震滑坡中获得的认识有所不同。初步的研究结果表 明, 汶川 地震的 区 域 地质 构造 背 景 通 过对 地 形 地 貌及岩石等地质条件的影响, 进而对滑坡、 崩塌等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起到了一定的控制作用。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地震滑坡 分布特征 地质构造背景 文章编号: 0253 - 4967 ( 2011 ) 01 - 0191 - 12 中图分类号: P315. 9 文献标识码: A
第 33 卷 第 1 期 2011 年 3 月




SEISMOLOGY AND GEOLOGY
Vol. 33 ,No. 1 Mar. , 2011
doi: 10. 3969 / j. issn. 0253 - 4967. 2011. 01. 018
汶 川 地震 滑坡 崩塌 的 空 间 分 布 特征
192




33 卷
2004 ; Wen et al. , 2004 ) 。一些学者对区域地震滑坡的 生于构造、 地层等的结合部位( 祁生文等, 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地 貌 形 态、 发震 构造、 岩 性 特征、 边 坡 条 件 等 对 地震 1984 ; 孙崇绍等, 1997 ; Wen et al. , 2004 ; 黄 滑坡、 崩塌的形成起着较为明显的控制作用( Keefer, 2008 ; 祁生文等, 2009 ; 陈晓利等, 2009 ) 。 润秋等, 本文通过研究汶川地震中滑坡、 崩塌空间分布与地形地貌、 岩性特征、 地质条件等 因素 之 间 的关系, 更深层次地分析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和 演 化 过程对 地震 滑 坡 分布 的 影 响 作 用, 积累认识 与经验, 为进一步做好强震带地区的地震滑坡预测研究奠定基础。
〔收稿日期〕 2010 - 07 - 01 收稿, 2010 - 08 - 26 改回。 〔基金项目〕 工 信 部 国 家 重 点 项 目 ( 2010ZX03006007 ) 、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 ( IGCEA1006 ) 和国家地质灾害防治专项( SXKY35 ) 共同资助原东部边界的龙门山断裂带。新生代早期, 印度板块与欧 亚 大 陆 板 块发生碰撞, 导致了青藏高原的形成、 隆升和变形。青藏高原隆升的过程中, 受到华北 地 块鄂 尔 在其东缘形成了局部挤压推覆构造带 及 其 前 陆 多斯和华南地块四川盆地等高强度块体的阻挡, 盆地系统, 包括作为青藏 高 原东 部 巴 颜 喀 拉 与 华 南 两 地 块 分 界 的 龙 门 山 推 覆 构造 带。 初 步 推 断, 在印度板块总体持续向 NE 方向的挤压作用下, 构造应 力长期 积 累, 青藏 高 原东 缘 沿 龙 门 山 构造带向东挤压, 并 受 到 四川 盆 地的 阻 挡, 促 使 长期 累 积 的 巨 大 能 量 在 龙 门 山 推 覆 构造 带 映 秀 - 北川地带突然释放, 暴发了汶川大地震。 龙门山推覆构造带长约 500km, 宽约 40 ~ 50km, 由 3 条走向N45°E , 倾向 50° ~ 70° 的逆断裂 叠瓦状组合而成。从 NW 向 SE , 这 3 条平行的断裂分别是龙门山后山断 裂、 龙 门 山中 央 断 裂 和 龙门山山前断裂。龙门山后山断裂主要包括青川断裂、 汶川 - 茂 汶 断 裂 和 耿 达 - 陇 东断 裂; 龙 门山中央断裂由茶坝 - 林庵寺 断 裂、 北 川 - 映 秀 断 裂、 盐 井 - 五 龙 断 裂 等 组 成; 龙 门 山山 前 断 裂又称灌县 - 江油断裂, 由江油 - 广元断裂、 灌 县 - 江 油 断 裂、 双石 - 大川断裂等斜列而成( 徐 2008 ) ( 图1 ) 。 锡伟等, 位于龙门山的映秀 - 北川断裂即是汶川 地震的发震 主 断 裂。 研究 区 域 除 了上 述 几 条 主 要 断裂 外 , 在其地质发育演化过程中还形成了很多的断层和褶皱。频繁的构造运动使这 个 区 域 在 地貌上呈现出高山和深 谷 相 间 的地 貌 格 局, 同 时 也 使 得该 区 域 的地质 条 件、 岩 性 等 变 得 脆 弱。 所有的地貌、 地质条件使得该区成为滑坡、 崩塌易发区。 1. 1 地貌特征 龙门山断裂带处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带, 是中国第 1 地形台阶与第 2 地 形 台 阶 的 转折地带, 地形变化剧烈, 属于地质灾害的 高 易 发 区。 以 龙 门 山 一 线 为 界, 西 部 高 山 深 谷, 犹如 2009 ) 。 整 体 而 言, 屏障拔地而起, 东部则为平坦的成都平原, 地 貌 反 差 强 烈 ( 祁 生 文等, 本区 西 部的海拔高度比东部高。龙门山西边的地形高度一般 在 3 000m 以 上, 而东 部 因 为 毗 邻 四川 盆 地, 海拔一般在 800m 以下。 对 于 龙 门 山断 裂带 本 身 而 言, 地 形高度 在 狭 长的 带 状 区 域 内 从 800m 迅速地变到 2 000m。汶川地震的震中 位 于 海 拔 3 000m 高 的地 区。 从 图 2 可 以 看 出该 区域整体上呈现高山与深谷相间的地貌特征。 这 一 边 缘 地 区 所 具 有 的世 界 上 最 陡 峻 的地 貌 特 2007 ) , 征( Alexander et al. , 为滑坡崩塌的发生提供了必要的空间条件。 1. 2 地层岩性特征 研究区内地层发育较全, 几乎不同时期的地层在该区都有出露, 前古近纪地层居 多, 大部分 地区缺失晚三叠世早期地层。 古近 纪、 新 近 纪和第 四 纪地层 主 要 局 限 于 龙 门 山断 裂带 的东 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