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系统精讲传染病病毒性肝炎病人的护理
病毒性肝炎护理问题及护理 措施
![病毒性肝炎护理问题及护理 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3db9ff63a8956bec0975e367.png)
肝性脑病病人的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一、护理问题1、意识障碍2、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3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长期卧床有关4有受伤的危险5潜在并发症脑水肿、消化道出血、肾功能不全、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感染。
二、护理措施1、休息与活动:肝性脑病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减少不必要的活动。
2、饮食:饮食应选用柔软的食物纤维,限制蛋白的摄入。
病情好转或清醒后,以植物性蛋白为主。
昏迷者禁食蛋白,脂肪每日不宜过高,以免延缓胃的排空,增加肝脏的负担。
有腹水者,钠量应限制,防止血钠过低。
低钾血症时,要补充氯化钾和含钾多的食物,高血钾时,避免食用含钾多的食物。
保持大便通畅可减少肠道毒素的吸收。
伴有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患者,避免刺激性、坚硬、粗糙食物,不宜食用多纤维、油炸、油腻食物,应摄入丰富的维生素。
3、消除和避免诱发因素。
①避免应用催眠镇静药、麻醉药等;选用对肝毒性小的药物,以减少肝损害。
②避免快速利尿和大量放腹水,及时处理严重的呕吐和腹泻;对水肿和腹水病人,利尿应注意保钾和排钾利尿剂交替使用,防止电解质紊乱,发现低钾、低钠血症及时纠正。
③防止感染;选用有效的抗生素控制炎症。
④防止大量输液;⑤保持大便通畅;及时灌肠以清除肠道积血、积物.⑥积极预防和控制上消化道出血;⑦禁食或限食者应避免发生低血糖。
⑧对上消化道出血病人,应立即止血并补充新鲜血液。
出血停止后应采用生理盐水或弱酸性溶液清理肠内积血,以减少肠内氨的产生和吸收。
4、意识混乱病人的护理①躁动不安者须加床挡,必要时应用约束带,以防坠床;②经常剪指甲,以防抓伤皮肤;③以尊重、理解的态度对待病人的某些不正常行为,避免嘲笑,同时应向同病室病友、家属等做好解释工作,使其了解这是疾病的表现,让他们正确对待病人。
昏迷病人的护理按昏迷病人护理常规进行护理,保证病人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给予吸氧。
可用冰帽降低颅内温度,使脑细胞代谢降低,保护脑细胞的功能。
5、密切观察病情,注意观察意识变化,及时发现和处理前驱症状,如有言语不清、健忘、行为异常、嗜睡、扑翼样震颤. 注意保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健康教育病人意识清醒后,应及时向病人及家属介绍,肝性脑病的病因及诱发因素,预防肝性脑病的措施:如合理的饮食,不滥用损肝药物,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各种感染,戒烟酒等。
病毒性肝炎病人的护理 ppt课件
![病毒性肝炎病人的护理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8502234fc4ffe473368ab62.png)
ppt课件
3
流行病学(乙肝) 1. 传染源:主要为急、慢性乙肝患者和病毒携带者 2. 传播途径: 宫内感染 围产期传播 分娩后传播
母婴传播
ppt课件
4
血液、体液 传播
输血及血制品 注射 手术 针刺 剃 刀 血液透析 器官移植 内窥镜等 唾液 汗液 精液 乳汁 阴道分泌物
破损的皮肤和黏膜及性接触传播 母婴传播是我国HBV感染的主要模式
ppt课件 11
7、用药的观察:如凯时、保达新、门冬酸钾镁、 丹参等药物时,应缓慢滴注。 8、加强临床基础护理:做好生活护理,皮肤护理, 保持皮肤清洁,完整。预防护理并发症。
ppt课件
12
9健康指导: (1)宣教疾病传播知识及预防方法。乙型肝炎病毒主 要通过血液和体液,经损破皮肤、粘膜传播。也可通过 性传播。 含有肝炎病毒的血液、血浆、血制品及消毒不严 的注射器、针头污染,不可使用。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 药严格消毒灭菌,生活用品应专人专用,接触病人后用 肥皂和流动水洗手。
ppt课件
7
4、饮食护理:给予清淡,低脂,富含维生素,及碳水 化合物为主的食物。鼓励多饮水,多吃水果与新鲜蔬菜。 肝昏迷前期和昏迷期暂禁蛋白质摄入。尿多者注意 补钾,如有腹水,应限制钠盐,适当控制水分摄入。
5、心理护理:病情反复波动的迁延性或慢性活动期肝 炎患者,往往心情郁闷焦虑。护理人员应该关心和体贴 病人,做好思想工作,帮助他们增强治疗信心。
病毒性肝炎病人的护理
ppt课件
1
主要内容
1. 概述
2. 流行病学(乙肝) 3.护理(重点)
ppt课件
2
概述 • 病毒性肝炎: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损害——肝 脏炎症和坏死病变为主的一组传染病。 传播途径: 主要由粪—口、血液、体液途径传播。
病毒性肝炎的护理措施
![病毒性肝炎的护理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c2142aa9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01.png)
病毒性肝炎的护理措施病毒性肝炎是由不同类型的病毒感染引起的肝脏炎症,常见的病毒类型包括甲型、乙型、丙型和戊型肝炎病毒。
病毒性肝炎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对患者的身体和生活产生了严重影响。
在治疗过程中,护理措施的重要性不可忽视,以下是对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护理措施。
1. 隔离措施病毒性肝炎是通过血液和体液传播的疾病,因此在患者住院期间,需要采取必要的隔离措施。
医务人员应佩戴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和防护服,以避免感染。
此外,病房应保持清洁和通风,避免患者与其他人接触。
2. 完全休息病毒性肝炎患者常常出现疲劳和体力消耗的症状,因此给予充分的休息十分重要。
患者需要保持床位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护士和家人应该鼓励患者坚持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体力活动。
3. 营养支持由于病毒性肝炎会导致患者的食欲减退和消化功能障碍,因此需要进行适当的营养支持。
护士和营养师应根据患者的情况制定个性化的饮食方案,保证患者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
建议患者多食用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新鲜蔬菜和水果,同时减少摄入脂肪和刺激性食物。
4. 控制疼痛病毒性肝炎患者常常伴随着肝区疼痛和不适感。
在护理过程中,护士应提供适当的疼痛缓解措施。
可以使用非处方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来缓解轻度疼痛。
对于严重的疼痛,需要及时联系医生进行评估并给予相应的治疗。
5. 液体管理由于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肝脏功能受损,可能导致液体潴留和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护士应密切监测患者的体征和症状,包括体重、血压、尿量和心率。
在医生指导下,及时进行补液治疗,防止肝性脑病和肝肾综合征的发生。
6. 监测肝功能病毒性肝炎患者应定期检测肝功能指标,包括肝酶、胆红素、凝血功能和肝功能代谢。
护士应及时记录患者的相关数据,包括体温、血压、心率等,以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
家人也可以通过监测患者的食欲和精神状态来观察病情发展。
7. 心理支持病毒性肝炎患者常常伴有抑郁和焦虑等心理问题。
护士应提供积极的心理支持和安慰,鼓励患者保持乐观的态度。
病毒性肝炎_护理措施
![病毒性肝炎_护理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04b684c0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f6.png)
汇报人: 2023-12-12
目录
• 病毒性肝炎概述 • 护理评估 • 护理措施 • 特殊情况护理 • 健康指导 • 总结与展望
01
病毒性肝炎概述
定义和分类
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 以肝实质细胞炎性病变为主的一
类传染病。
根据病原学分类,病毒性肝炎可 分为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
挑战
病毒性肝炎的护理面临诸多挑战,如病情轻重不一、病程漫 长、症状复杂多变、并发症多样等。此外,患者的生活质量 、心理状态和社会支持也是护理中需要关注的方面,这些因 素对患者的康复和预后具有重要影响。
展望未来病毒性肝炎的护理研究和进展
研究方向
未来的病毒性肝炎护理研究应关 注新的护理方法和技术,如个性 化护理、中西医结合护理、康复 护理等,以提高护理效果和患者
查。
医生诊断
结合医生的诊断报告, 了解患者的病情和治疗
方法。
实验室检查
通过肝功能检查、病毒 检测等实验室检查,了 解患者的肝脏功能和病
毒情况。
评估内容
01
02
03
04
病情评估
了解患者的病情、治疗过程和 效果,以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
心理评估
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情绪变 化及对疾病的认知程度。
营养评估
了解患者的饮食习惯、营养摄 入及肝脏对营养的需求。
病毒性肝炎的早期症 状通常包括乏力、食 欲减退、恶心、呕吐 、厌油等。
严重病例可能出现肝 衰竭、肝硬化和原发 性肝癌等并发症。
随着病情发展,患者 可能出现黄疸、肝区 疼痛、肝脏肿大等症 状。
02
护理评估
评估方法
观察法
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病情变化及心理状态。
传染病护理病毒性肝炎护理
![传染病护理病毒性肝炎护理](https://img.taocdn.com/s3/m/c8c0c9c1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3167c62.png)
饮食:注意饮食清淡,避免刺激性食物和烟酒
02
药物治疗:遵医嘱按时服药,注意药物副作用
定期复查:定期到医院复查肝功能、病毒定量等指标
预防感染: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接触传染源
05
心理护理:保持乐观心态,减轻心理压力
病毒性肝炎的常规护理
心理护理: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焦虑和抑郁
4
预防感染: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接触传染源
02
休息与活动:保证患者充足的休息,适当进行活动,避免劳累。
03
心理护理:关注患者的心理状况,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减轻心理压力。
04
药物护理: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药物,注意药物不良反应,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05
预防感染:保持环境整洁,定期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06
合理饮食,保证营养均衡,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腻食物。
适当运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焦虑和抑郁。
01
02
03
04
05
06
病毒性肝炎的护理经验分享
观察病情: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01
饮食护理:指导患者合理饮食,保证营养均衡,避免刺激性食物和酒精。
生活护理:保持患者生活环境整洁,避免交叉感染
心理护理:关注患者心理状况,提供心理支持和疏导
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家属普及病毒性肝炎的预防和护理知识,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病毒性肝炎的护理技巧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避免接触传染源。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病毒性肝炎。
06
监测病情:定期检查肝功能、血常规等指标,了解病情变化
病毒性肝炎病人的护理
![病毒性肝炎病人的护理](https://img.taocdn.com/s3/m/0063e2be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19.png)
病毒性肝炎病人的护理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要特征的传染病,主要包括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几种。
该疾病好发于儿童、免疫力低下、未接种疫苗等群体,对肝脏损伤较大。
对于病毒性肝炎的患者来说,除了积极治疗以外,还应做好日常护理。
1 病毒性肝炎介绍病毒性肝炎是最常见的病毒性传染病之一,传播途径为血液传播和母婴垂直传播,人群普遍易感,特别是有过性接触史或有多个性伴侣者,感染后发病较快,大部分病人无明显自觉症状。
本病以肝脏病变为主,肝功能异常,白蛋白下降最为常见。
甲肝、乙肝、丙肝等病毒性肝炎均为急性肝炎,一般预后良好,但有一定的传染性。
急性病毒性肝炎主要表现为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腻食物,部分有黄疸(巩膜及皮肤发黄),一般情况较好。
病情较轻的病人一般不发热,部分有乏力的表现;病情较重的病人可出现高热、乏力等症状。
慢性肝炎主要表现为肝区不适、食欲不振、疲倦乏力、恶心、呕吐等症状,肝功能异常,可有黄疸。
极少数慢性肝炎患者可发展成肝硬化和肝癌。
2 病毒性肝炎病人如何护理?2.1 饮食护理(1)饮食原则①充足的营养。
在急性肝炎患者中,由于消化吸收功能较差,体内营养物质缺乏,因此,应给患者提供足够的营养物质,以满足肝细胞修复和再生的需要。
②饮食多样化。
由于消化吸收功能较差,患者易出现食欲不振、腹胀等症状。
因此,应给患者提供各种不同种类的食物,使其获得多种营养物质。
③少量多餐。
因此,应在三餐之外为患者提供少量多餐的食物,以保证患者每天摄入足够的蛋白质和热量。
(2)饮食要求①患者宜吃含优质蛋白较多的食物,如牛奶、鸡蛋、豆制品、瘦肉、鱼肉等;②患者宜吃含维生素较多的食物,如胡萝卜、香菇、茄子、橘子、草莓等新鲜蔬菜和水果,以提高机体抵抗力,保护肝脏;③患者宜吃低盐饮食,限制食盐的摄入量,每天不超过5克;④患者宜吃低脂肪饮食,脂肪摄入量不超过总热量的30%。
由于脂肪摄入过多会增加肝脏负担,所以肝炎患者应适当限制脂肪。
病毒性肝炎的护理要点(2)
![病毒性肝炎的护理要点(2)](https://img.taocdn.com/s3/m/f8022b44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94.png)
病毒性肝炎的护理要点病情观察是病毒性肝炎护理的重要环节。
我们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如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等,以及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皮肤颜色和光泽。
还要注意观察患者是否有黄疸、腹水、水肿等症状,以便及时发现病情的变化。
药物护理在病毒性肝炎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
我们需要确保患者按时、按量、按疗程服药。
在用药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患者的药物反应,如过敏、肝功能异常等,并及时处理。
要指导患者合理使用保肝药物,避免滥用。
心理护理对于病毒性肝炎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病毒性肝炎病程长,病情易反复,患者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
我们需要关心、关爱患者,耐心倾听他们的诉说,给予心理支持。
同时,要向患者解释疾病的性质、转归和预防知识,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
让我们从病情观察开始。
作为一名护理人员,我们必须对患者的生命体征保持持续而细致的观察。
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这些基本的生理指标,它们的变化往往能提前预示病情的变化。
黄疸、腹水、水肿这些典型症状的出现,也需要我们及时发现并记录。
患者的皮肤颜色和光泽,精神状态,也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重点。
饮食调理,这是病毒性肝炎护理的关键。
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脂肪的饮食原则,是我们必须遵守的。
我们需要限制盐的摄入,以免加重水肿。
同时,要鼓励患者多饮水,以利于肝脏代谢。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饮食反应,如腹泻、恶心等,并及时处理。
药物护理,这是病毒性肝炎治疗中最为重要的一环。
我们需要确保患者按时、按量、按疗程服药。
在用药过程中,我们要密切关注患者的药物反应,如过敏、肝功能异常等,并及时处理。
我们还需要指导患者合理使用保肝药物,避免滥用。
但同样重要的是心理护理。
病毒性肝炎的病程长,病情易反复,这使得患者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
我们需要关心、关爱患者,耐心倾听他们的诉说,给予他们心理支持。
同时,我们还需要向患者解释疾病的性质、转归和预防知识,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
病毒性肝炎病人的护理
![病毒性肝炎病人的护理](https://img.taocdn.com/s3/m/81979de9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f9.png)
病毒性肝炎病人的护理病毒性肝炎简称肝炎,是由多种嗜肝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肝炎病毒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及戊型甲型及戊型:表现为急性肝炎。
乙、丙及丁型:可转化为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一、病因与流行病学甲肝、戊肝:粪-口传播乙、丙、丁肝:血液传播母婴传播也是乙型肝炎重要传播途径。
丁型肝炎病毒为缺陷病毒,它的复制需HBsAg的存在,故它与乙型肝炎的发病不论是同时或先后发生,病情均较重。
二、临床表现潜伏期甲5~45天,平均30天乙30~180天,平均70天丙15~150天,平均50天丁28~140天戊10~70天,平均40天(一)急性肝炎急性肝炎分为两型:急性黄疸型肝炎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急性无黄疸型肝炎较黄疸型肝炎多见。
主要表现为消化道症状,此类型常不易被发现,成为容易被忽略的重要传染源。
急性黄疸型肝炎黄疸前期5~7天表现为食欲减退、厌油、恶心、呕吐、腹胀、腹痛和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同时还可有畏寒、发热、疲乏及全身不适等黄疸期2~6周尿色加深如浓茶样,巩膜和皮肤黄染,黄疸前期的症状好转。
黄疸可逐渐加深,约2周达到高峰。
部分病人可有粪便颜色变浅、皮肤瘙痒等肝内阻塞性黄疸的表现恢复期持续4周上述症状消失,黄疸逐渐消退,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二)慢性肝炎1.病程>6个月2.常见乙、丙、丁型肝炎。
3.通常无发热,症状类似急性肝炎。
4.体征:面色灰暗、蜘蛛痣、肝掌、肝脾大。
(三)重型肝炎1.重型肝炎分型①急性起病较急,早期即出现重型肝炎的临床表现。
尤其是病后<10天出现肝性脑病、肝脏明显缩小等②亚急性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10天,出现重型肝炎的临床表现。
肝性脑病多出现在疾病的后期,腹水往往较明显。
此型病程可长达数月,易发展成为坏死性肝硬化③慢性最常见;慢性肝炎或肝炎后肝硬化基础上发生的重型肝炎2.重型肝炎的诱因①病后劳累;②感染,常见胆系感染、原发性腹膜炎等;③长期大量酗酒或病后酗酒;④服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⑤合并妊娠。
病毒性肝炎病人的护理word精品
![病毒性肝炎病人的护理word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d13f497684254b35eefd34dd.png)
病毒性肝炎病人的护理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 )是由多种肝炎病毒所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
目前按病原体已确定约有 5 种类型,即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及戊型。
其中甲型与戊型主要表现为急性感染,经粪- 口途径传播;乙型、丙型、丁型多呈慢性感染,并可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主要经血液、体液传播。
【病因及分类】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是肝炎病毒,目前已经证实甲、乙、丙、丁、戊五型肝炎病毒是病毒性肝炎的致病因子。
1. 甲型肝炎病毒(HAV)属微小RNA病毒科中的嗜肝RAN病毒属。
感染后早期产生IgM抗体,是近期感染的标志,一般持续8〜12周。
对外界抵抗力较强,能耐受60 C 30分钟,100C 1分钟才能全部灭活。
在-70〜-20 C数年后仍有感染力。
紫外线照射1小时或3%畐尔马林 5 分钟均可灭活。
2. 乙型肝炎病毒(HBV)属嗜肝DNA病毒科,正嗜肝DNA病毒属。
乙肝病毒的抵抗力很强,对热、低温、干燥、紫外线及一般浓度消毒剂均能耐受。
在37C可存活7天,在血清中30〜32C可保存6个月。
-20 C可保存15年。
煮沸10分钟、65C 10小时或高压蒸汽可灭活,0.5%过氧乙酸、2%戊二醛和含氯消毒剂敏感。
3. 丙型肝炎病毒(HCV 为单股正链RNA病毒。
对有机溶剂敏感,10%氯仿可杀灭。
煮沸、紫外线等亦可使其灭活。
血清制品中的HCV可用干热80C 72小时或加变性剂使之灭活,和加热100C 5分钟可使其灭活。
4. 丁型肝炎病毒(HDV)是一种缺陷病毒,在血液中由HBsAg包被,其复制、表达抗原及引起肝损害须有HBV或其他嗜肝DNA病毒的辅佐。
5. 戊型肝炎病毒(HEV 属RNA病毒。
在碱性环境下,对高热、氯仿、氯化铯敏感。
【发病机制】HAV经口感染后可能先在肠道中增殖,然后经一段病毒血症位于肝脏。
两周后由胆汁排出体外。
HAWI起细胞损伤的机制尚未明确,可能与免疫反应有关。
病毒性肝炎护理
![病毒性肝炎护理](https://img.taocdn.com/s3/m/ba2b60d258fafab069dc02f4.png)
协和江北医院/蔡甸区人民医院
感染科 唐晶
病毒性肝炎做为一种传染性强、传 播途径复杂的传染病,其预防应采取综 合措施,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管理传染源。
对急性甲型肝炎病人应采取早期隔离措施。病人在患病期 间不要串门,不要到公共场所,更不要到饮食部门用餐。
慢性肝炎也有传染性,应同样注意隔离。对于甲型肝炎病 人的密切接触者要注意观察,一般观察45天,没有发病的 才可视为健康人。另外,加强对从事饮食业、托幼工作人 员和献血人员的检查也是控制传染源的重要环节。
②因干扰素有骨髓抑制的作用,应定期进行肝功能和血常规检查,出现粒细胞或血小板减少应及时报告医生。 ③用药过程中部分病人可能出现恶心、呕吐、食欲减退、ALT升高,甚至黄疸、脱发甲状腺功能减退等,一般
不需要停药,治疗终止后逐渐好转。 ④应用大剂量皮下注射时,少数病人会出现局部触痛性红斑,一般23日可自行消失 ⑤用药时可适当增加溶媒的量,并缓慢推注,以减轻或避免上述反应的发生。用拉米夫定等药物治疗时,应
观察有无体液丧失而出现的低血容量症状,特别是药物降温后病人 大量出汗,易发生虚脱; (5)、给予安慰,解除病人的顾虑,尽量满足病人的需求。
四、意识障碍的护理
(1)、保持安静的环境,病室温、湿度适宜; (2)、根据不同病情采取不同卧位:颅内压增高者宜取头高脚低仰卧位,头偏
向一侧。 (3)、保持呼吸道通畅,予氧疗以防脑缺氧; (4)、加强病情的动态观察,定时测生命体征、意识、瞳孔、对光反射,危重
(三)、保护易感人群。
(1)、注射人体免疫球蛋白;适用于接触甲 型肝炎的儿童,注射越早越好。
(2)、注射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
病毒性肝炎护理
病毒性肝炎护理常规按传染病一般护理 常规护理,急性期卧床休息,恢复期适 当活动;饮食宜清淡,保证足够热量、 蛋白质、维生素B和C,脂肪不宜太多, 禁酒;保持每日定时排便的习惯,预防 便秘,多吃含纤维素食物、蔬菜和水果; 并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病毒性肝炎的护理措施
![病毒性肝炎的护理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b59d8ff0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94.png)
病毒性肝炎的护理措施病毒性肝炎是一种感染性疾病,患者要做好护理措施,注意保持个人卫生,戒酒戒烟,合理休息,以减轻肝脏负担,有利于肝功能恢复。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资料,欢迎大家阅读参考!病毒性肝炎的护理措施1、按消化道或血液隔离。
2、注意观察病人皮肤、粘膜、巩膜黄染及大、小便颜色、性状的变化,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医生予以处理。
黄疸刺激皮肤引起瘙痒者,可用温水擦浴或遵医嘱局部药物处理,避免搔抓,以防止感染。
3、注意观察有无神志、行为、性格改变等肝昏迷前驱症状等并发症,若出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注意安全防护。
4、慢性肝炎病人应注意若牙龈出血,应做好口腔清洁使用软毛牙刷;鼻衄时可用无菌棉球或肾上腺素棉球填塞;若皮下瘀斑、灰白色或柏油样便时,应立即报告医师,同时注意并发症的发生。
5、急性肝炎病人予以适当热量、清淡、可口饮食,食欲好转后,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少食刺激性的食物,多吃水果,多饮水,忌烟酒,忌食生冷;慢性肝炎病人应注意保证足够的热量、维生素和蛋白质,少食多餐,不可进食过饱,以免影响消化吸收,有腹水者,给予低盐或无盐饮食;疑有肝昏迷者,应限制蛋白摄入,有糖尿病或肥胖者,不宜进食高糖高热量饮食,以防脂肪肝。
6、急性期及重症病人要卧床休息,待黄疸消退、症状减轻、肝功能好转时,可逐步开始活动。
以不疲劳为原则。
慢性期或迁延不愈者,可根据病情卧床休息或适当活动。
7、对慢性肝炎患者进行红外肝病治疗,增加组织对能量的渗透吸收,改善肝脏微循环,增加肝脏的抗病能力和修复能力。
预防病毒性肝炎的健康教育1、讲解该病传播途径及隔离防护要求。
2、做好心理疏导消除思想负担,树立战胜疾病信心。
3、卧床休息,保证充足睡眠,保持病室空气清新,通风良好;注意口腔及皮肤卫生,保持口腔清洁,合理休息,以减轻肝脏负担,有利于肝功能恢复,戒酒。
4、急性肝炎病人予以适当热量、清淡、可口饮食,食欲好转后,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少食刺激性的食物,多吃水果,多饮水,忌烟酒,忌食生冷;慢性肝炎病人应注意保证足够的热量、维生素和蛋白质,少食多餐,不可进食过饱,以免影响消化吸收,有腹水者,给予低盐或无盐饮食;疑有肝昏迷者,应限制蛋白摄入,有糖尿病或肥胖者,不宜进食高糖高热量饮食,以防脂肪肝。
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护理
![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护理](https://img.taocdn.com/s3/m/b9fd7533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9c.png)
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护理
(1)指导病人及其家属有关疾病传播的知识。
(2)甲、戊型肝炎病毒主要从粪便中排出体外,通过直接或间接污染手、饮水、食物、食具等经消化道传染。
(3)乙型肝炎主要通过输血、血制品吸消毒不严的注射器的针头传染,也可通过性传染。
(4)丙型肝炎通过输血和注射途径传染。
(5)告诉病人肝炎是病毒性感染,充足的休息、营养、预防并发症是治疗各型肝炎的主要方法。
(6)向病人介绍需要接受隔离及隔离的方法,以取得配合,防止疾病传播。
(7)建议病人以后避免献血,因为肝炎病人即使痊愈也可能携带病毒。
(8)告诉病人配合治疗的重要性及治疗康复所需的时间,并使其了解复发并不常见。
病毒性肝炎护理措施
![病毒性肝炎护理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fff32442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a7.png)
病毒性肝炎护理措施关键信息项1、护理目标促进康复预防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2、护理原则个体化护理综合性护理持续性护理3、护理人员职责专业知识与技能病情观察与评估护理操作规范4、患者教育内容疾病知识自我管理饮食与休息5、护理环境要求清洁与消毒通风与采光安静与舒适11 护理目标111 促进康复通过有效的护理措施,协助患者缓解症状,增强身体免疫力,促进肝细胞的修复和再生,使患者的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达到康复的目的。
112 预防并发症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肝硬化、肝衰竭、肝癌等,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113 提高生活质量关注患者的心理和社会需求,提供心理支持和生活指导,帮助患者调整心态,适应疾病,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12 护理原则121 个体化护理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身体状况、心理状态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满足患者的特殊需求,提高护理效果。
122 综合性护理运用医学、护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护理,包括生理护理、心理护理、社会支持等,促进患者的整体康复。
123 持续性护理在患者住院期间和出院后,提供连续的护理服务,包括定期随访、指导康复训练、解答疑问等,确保患者能够得到持续的关怀和支持。
13 护理人员职责131 专业知识与技能护理人员应具备扎实的病毒性肝炎护理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包括病情观察、护理操作、药物使用等,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132 病情观察与评估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进行准确的评估和记录,为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133 护理操作规范严格遵守护理操作规程,如消毒隔离、静脉输液、穿刺采血、伤口护理等,确保操作的安全和有效,防止交叉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
14 患者教育内容141 疾病知识向患者讲解病毒性肝炎的病因、传播途径、症状、治疗方法、预后等知识,使患者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消除恐惧和焦虑心理。
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护理
![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护理](https://img.taocdn.com/s3/m/43720044a8114431b90dd8d8.png)
E.进行相关检査,若未感染可注射高价特异性 免疫球蛋白.
病毒性肝炎考点
1.甲型病毒性肝炎:经粪-口途径传播; ALT明显升高。 2.乙型病毒性肝炎:主要通过血液途径 传播;分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症 肝炎、淤胆型肝炎、HBV慢性携带者。
重点是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程 超过半年)和重型肝炎。
病毒性肝炎患者 的护理
感染与传染的关系
感染:由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细菌、 真菌、螺旋体、原虫、蠕虫等引起的疾 病均可称为感染性疾病,感染性疾病中 具有传染性,并可导致不同程度流行的 则又名传染病。
传染病属于感染性疾病的一部分, 但并非所有感染性疾病都具有传染性。
总结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是否会引起疾病取决 于病原体的致病作用和机体的免疫应答作用。 1.病原体的致病作用:侵袭力、毒力、数量、 变异 2.机体的免疫应答作用 (1)保护性免疫应答: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 特异性免疫 (2)组织损伤的变态反应
A.乙肝疫苗
B.丙种球蛋白
C.乙肝疫苗+丙种球蛋白
D.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
E.乙肝疫苗+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
例:患者女,32岁。因“乏力纳差5天,尿黄1天 来诊,经实验室检査诊断为急性病毒性肝炎(甲 型)。对于其5岁的儿子,适宜的做法
A.不需要采取任何措施
B.预防性服用抗病毒药物中
C.进行相关检查,若未感染可不做处理
三、传染病的临床特点
传染病一般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①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 现临床症状止的时期,称为潜伏期。潜伏期 是确定传染病检疫期的重要依据; ②前驱期:从起病至出现该病的明显症状时 为止的一段时间,称为前驱期,多数传染病 在本期已有较强的传染性; ③症状明显期; ④恢复期。
病毒性肝炎护理常规
![病毒性肝炎护理常规](https://img.taocdn.com/s3/m/3013bbda3186bceb19e8bbe7.png)
病毒性肝炎护理常规
1、急性肝炎的护理
(1)休息:急性期病人应卧床休息,因安静卧床可增加肝脏血流量,降低代谢率,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当症状好转、黄胆减退、肝功能改善后,可轻微活动,以不感到疲劳为度。
以后随病情进一步好转,可逐渐增加活动量,至肝功能恢
复正常3个月后可恢复日常活动及工作,但仍应避免过劳及重体力劳动。
(2)饮食:合理的饮食可以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促进肝细胞再生及修复,有利于肝脏功能恢复。
急性期病人应进易消化、清淡、适合病人口味的饮食。
进食少者可由静脉补充水分及维生素。
食欲改善后,适当增加热量及蛋白质,鼓励多吃水果和蔬菜,不食不洁、高糖和高脂食物,防止并发糖尿病及脂肪肝。
(3)用药:遵医嘱用药,避免服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
(4)禁酒:因酒精能严重损害肝脏,使肝炎加重或使病程迁延而变为慢性肝炎。
(5)保持乐观情绪:如过分忧郁、焦虑、情绪波动,都会造成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紊乱,免疫功能减退,不利于肝脏功能恢复。
(6)加强皮肤护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患者男性,54岁,乙肝病毒携带者,请问HBV感染时产生的具有保护性抗体是A.HBsAgB.HBcAgC.HBsAbD.HBeAgE.HBeAb【答案】:C【解析】:考察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
HBV感染后体内产生的保护性抗体是HBsAb。
2.乙型肝炎的潜伏期是A.平均30天B.平均40天C.平均50天D.平均60天E.平均70天【答案】:E【解析】:考察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
请记忆乙型肝炎潜伏期是30~180天,平均70天。
3.患者女性。
50岁,4年前发现HBsAg(+),近两年来出现ALT升高,伴有食欲下降、乏力,查体:颈部出现蜘蛛痣,未见黄疸,请问下列哪项不是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原则A.综合性治疗B.以休息、营养为主C.适当药物治疗D.避免使用损害肝脏的药物E.戒烟【答案】:E【解析】:考察病毒性肝炎治疗原则。
病毒性肝炎目前仍无特效治疗。
治疗原则为综合性治疗,以休息、营养为主;辅以适当药物治疗;避免用损害肝脏的药物。
4.关于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表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甲型肝炎可呈食物型或水型爆发流行B.母婴垂直传播可见于乙型肝炎C.家庭内密切接触传播可见于各型肝炎D.输血后肝炎仅见于乙型肝炎E.HBsAg阳性者常呈家庭集聚现象【答案】:D【解析】:考察病毒性肝炎病因及发病机制。
主要经血液途径传播的有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及丁型肝炎。
5.患儿女性,6岁,近3天出现低热、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2次,不愿意活动,今日家长发现患儿眼睛发黄来医院就诊,医生经过检查诊断为病毒性肝炎,请问该病人早期护理最主要的是A.卧床休息B.保肝药物C.免疫制剂D.抗病毒药物E.维生素类药物【答案】:A【解析】:考察急性病毒性肝炎护理措施。
该病发病早期,尤其有较深黄疸者,应强调卧床休息,症状明显好转后,逐渐增加活动,卧床可以增加肝脏的血流量,对肝功能的恢复有利。
6.慢性病毒性肝炎病程大约是A.3个月以上B.半年以上C.1年以上D.2年以上E.3年以上【答案】:B【解析】:考察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
病毒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者,称为慢性病毒性肝炎。
7.以下哪一项不是急性病毒性肝炎的主要临床表现A.食欲减退、恶心B.肝肿大及肝功能损害C.消瘦D.乏力E.部分病例出现黄疸【答案】:C【解析】:考察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
请记忆由于急性病毒性肝炎起病急,病程不超过半年,如早期卧床休息,注意合理饮食,戒酒,不滥用药物,保持乐观情绪,则预后较好,机体消耗小,不容易出现消瘦。
8.男性,50岁,轻度乏力,纳差20天,伴皮肤瘙痒,大便颜色变浅,尿成茶红色,巩膜重度黄染,尿胆红素升高,尿胆原阴性。
应诊断为A.急性重型肝炎B.慢性淤胆性肝炎C.坏死性肝炎D.慢性迁延性肝炎E.急性黄疸型肝炎【答案】:B【解析】:考察病毒性肝炎临床类型与表现。
该患者乏力,纳差,皮肤瘙痒,大便颜色变浅,尿茶红色,巩膜黄染,尿胆红素升高,尿胆原阴性,符合慢性淤胆性肝炎。
9.某患者,乙型肝炎病史15年,近来出现意识模糊等肝性脑病的先驱症状,请问若为肝性脑病患者用肥皂水灌肠,可导致A.腹水加重B.腹泻加重C.酸碱平衡失调D.血氨的产生和吸收E.黄疸升高【答案】:D【解析】:考察肝性脑病护理措施。
灌肠和导泻有利于清除肠内含氮物质,可用生理盐水或弱酸性溶液灌肠。
禁用肥皂水灌肠,因其为碱性,可增加氨的吸收。
10.患者,女,28岁,食欲减退、黄疸进行性加深24天,腹胀半个月,既往无肝病史。
检查:明显黄疸,皮肤瘀斑,无蜘蛛痣,肝掌,腹胀,肝脾未扪及,腹水征阳性,血清总胆红素342μmol/L,ALT 560U/L,最可能的诊断是A.急性重型肝炎B.亚急性重型肝炎C.慢性重型肝炎D.慢性肝炎重度E.瘀胆型肝炎【答案】:B【解析】:考察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
该病人食欲减退、黄疸,腹胀,皮肤瘀斑,腹水征阳性,血清总胆红素和转氨酶异常,是亚急性重型肝炎指征。
11.患者男性,38岁,发热,恶心,食欲下降,黄疸入院,诊断为急性黄疸型肝炎,请问该病人黄疸前期的主要临床表现是A.呼吸系统感染症状B.皮肤、黏膜黄染症状C.循环系统症状D.消化系统症状E.泌尿系统症状【答案】:D【解析】:考察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
急性黄疸型肝炎临床经过分3期,分别为黄疸前期,黄疸期,恢复期;黄疸前期起病急,以畏寒、发热、显著乏力、消化道症状为主,本期末尿呈浓茶色。
少数病例以呼吸道感染症状为主要表现。
12.患者男性,急性甲型肝炎入院,请问该病人的隔离期是A.病后50天B.病后3周C.病后1个月D.病后2个月E.病后3个月【答案】:B【解析】:考察病毒性肝炎的护理措施。
请记忆甲型肝炎病人自起病日起应隔离3周;病人的粪便和排泄物应严格消毒;对生产经营食品的人员应定期检查;对密切接触者应检疫45天。
13.患者女性,30岁,无症状,几天前来医院做婚前检查发现HBsAg(+),诊断为乙型病毒性肝炎携带者,请问该病人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是A.粪-口传播B.血行传播C.母婴传播D.呼吸道传播E.蚊虫叮咬【答案】:B【解析】:考察病毒性肝炎病因及发病机制。
请记忆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主要通过血液途径传播的肝疾病。
患者,男,48岁,乙型肝炎病史l0年,因乏力、低热、腹胀、少尿入院。
查体:巩膜黄染,腹部膨隆,呈蛙状腹,肝脏肋下未及,脾肋下2指,移动性浊音阳性。
14.为了利于腹水的消退,给患者抽取腹水的同时,应及时输注A.等渗盐水B.抗生素C.白蛋白D.高张葡萄糖溶液E.甘露醇【答案】:C【解析】:考察病毒性肝炎治疗原则。
请记忆腹水病人有低蛋白血症,抽出腹水应当补充白蛋白防止症状加重。
患者,男,48岁,乙型肝炎病史l0年,因乏力、低热、腹胀、少尿入院。
查体:巩膜黄染,腹部膨隆,呈蛙状腹,肝脏肋下未及,脾肋下2指,移动性浊音阳性。
15.该患者出现腹水原因,与下列哪项无关A.门静脉压力增高B.肝淋巴液生成过多C.低白蛋白血症D.前列腺素增多E.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答案】:D【解析】:考察病毒性肝炎病因及发病机制。
腹水形成的因素有门静脉压力增高、低白蛋白血症、肝淋巴液生成过多、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继发性醛固酮增多、肾脏因素。
患者,男,48岁,乙型肝炎病史l0年,因乏力、低热、腹胀、少尿入院。
查体:巩膜黄染,腹部膨隆,呈蛙状腹,肝脏肋下未及,脾肋下2指,移动性浊音阳性。
16.下列指标中,不能提示肝功能严重损害的是A.白蛋白明显降低B.球蛋白明显降低C.转氨酶明显增高D.重度黄疸E.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答案】:B【解析】:考察病毒性肝炎辅助检查。
血清白蛋白下降、球蛋白升高、A/G比值下降、转氨酶升高、严重黄疸、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均提示肝脏功能严重受损,请记忆肝脏损伤相关实验室检查的变化。
患者,女性,32岁,5天前出现发热、乏力、恶心、食欲不振,查巩膜轻度黄染,肝肋下1cm,质软,ALT 760U/L,总胆红素54μmol/L,考虑该病人为“病毒性肝炎”。
17.对于一直与其密切接触的儿子,首选的预防措施是A.不需采取任何措施B.注射乙肝疫苗C.检疫45天D.检疫45天,并注射丙种球蛋白E.注射高价乙肝免疫球蛋白【答案】:B【解析】:考察病毒性肝炎治疗原则。
乙型肝炎接触者可接种乙肝疫苗,以防止发病。
患者,女性,32岁,5天前出现发热、乏力、恶心、食欲不振,查巩膜轻度黄染,肝肋下1cm,质软,ALT 760U/L,总胆红素54μmol/L,考虑该病人为“病毒性肝炎”。
18.检查结果示:HBcAbIgM(+),HBsAb(+),余均为(-)。
对于该结果的正确解释是A.既往曾经感染过甲型肝炎B.目前感染的是甲型肝炎C.目前感染的是乙型肝炎D.可除外甲型、乙型肝炎感染E.为乙型肝炎携带者【答案】:C【解析】:考察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
HBcAbIgM(+),HBsAb(+),提示为目前感染的乙型肝炎。
患者,女性,32岁,5天前出现发热、乏力、恶心、食欲不振,查巩膜轻度黄染,肝肋下1cm,质软,ALT 760U/L,总胆红素54μmol/L,考虑该病人为“病毒性肝炎”。
19.该病人目前最主要的治疗措施是A.卧床休息B.保肝药物治疗C.抗病毒治疗D.补充维生素E.免疫治疗【答案】:A【解析】:考察病毒性肝炎治疗原则。
病毒性肝炎目前仍无特效治疗。
治疗原则为综合性治疗,休息、营养为主;辅以适当药物治疗;避免使用损害肝脏的药物。
患者,女性,32岁,5天前出现发热、乏力、恶心、食欲不振,查巩膜轻度黄染,肝肋下1cm,质软,ALT 760U/L,总胆红素54μmol/L,考虑该病人为“病毒性肝炎”。
20.下列检查中,对进一步明确诊断意义最大的是A.腹部B型超声B.肝功能检查C.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D.凝血功能检查E.血培养【答案】:C【解析】:考察病毒性肝炎辅助检查。
该患者怀疑“病毒性肝炎”,为确诊应检查肝炎病毒标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