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病人的护理知识点汇总
[护考]考点总结-传染病病人的护理-张春
[护考]考点总结-传染病病人的护理1.麻疹病人的护理(1)传染源-麻疹病人;传染期--出疹前5天至出疹后5天,并肺炎--10天(2)麻疹黏膜斑(第二磨牙对应的颊膜处),具有早期诊断价值(3)皮疹始见于耳后、发际、额、面及颈部(4)支气管肺炎-- 常见2.水痘病人的护理(1)传染源--水痘病人传播途径--经飞沫或直接接触传播,传染期--出疹前1~2天至疱疹结痂为止(2)不同性状的皮疹同时存在是水痘皮疹的重要特征;②皮疹为向心性分布,躯干多、四肢少是水痘皮疹的又一特征;3.流行性腮腺炎的护理(1)传染期--病人自腮腺肿大前6天至消肿后5天均可排除病毒(2)腮腺肿大常是疾病的首发病象,肿大以耳垂为中心4.病毒性肝炎的护理(1)急性无黄疸型肝炎主要表现:主要表现为消化道症状(2)乙型肝炎标记物:HbeAg阳性提示HBV复制活跃,传染性较强(3)为阻断母婴传播,对新生儿适宜的预防方法是应用----乙肝疫苗+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5.艾滋病病人的护理(1)传播途径--性接触传播(主要传播途径);血液传播;母婴传播(2)艾滋病机会性感染其他系统死亡的主要原因--肺孢子菌肺炎(3)T细胞绝对值下降,CD4+T淋巴细胞计数下降,CD4/CD8比值<1.0是主要的免疫学检查6.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人的护理(1)猪是本病主要的传染源和中间宿主,通过蚊虫叮咬而传播,蚊虫为主要传播媒介(2)临床特点是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
高热、惊厥及呼吸衰竭是乙脑极期的严重症状,呼吸衰竭为致死的主要原因7.猩红热病人的护理(1)皮疹:始于耳后,疹间无正常皮肤,有痒感特征:贫血性皮肤划痕。
有帕氏线及“口周苍白圈”的典型表现。
“杨梅舌” 麻疹与猩红热病人的出疹均始于耳后、颈部8.结核病人的护理(1)咯血常见原因——肺结核,肺结核好发肺尖,在肩胛间区及锁骨上下部咳嗽后闻及湿啰音有重要意义;呼吸音减弱(2)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乙胺丁醇---球后视神经炎;链霉素——听力障碍和肾功能损害(3)结核性脑膜炎的脑脊液——压力增高,外观透明或呈毛玻璃样;糖和氯化物含量同时降低是结核性脑膜炎的典型改变。
传染病护理知识
传染病护理知识传染病是指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呼吸道飞沫传播、血液传播等途径引起的疾病。
在当前疫情下,掌握并遵守传染病护理知识成为了每个人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介绍传染病的基本概念、常见传染源以及预防与控制的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并应对传染病的治疗和预防。
一、传染病的基本概念传染病是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感染引起的疾病。
其传播途径主要包括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空气传播等。
传染病的严重性和传播性可能会对人类健康和社会稳定造成重大威胁。
因此,及早发现、及时控制传染源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关键。
二、常见传染源1. 病人:患有传染病的病人是重要的传染源。
他们通过咳嗽、打喷嚏、吐口水等方式释放病原体,如果不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就会将病原体传播到周围环境或直接传播给他人。
2. 动物:某些动物也可能成为传染源,如禽流感、狂犬病等病毒通过接触病畜、食用受污染动物产品等途径传播给人类。
3. 环境:包括水、空气、土壤等,某些传染病的病原体可以通过这些途径存在和传播。
三、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1. 个人防护措施:- 勤洗手:用肥皂和流水洗手,特别是在接触过病人、动物或者触摸了可能受污染的物体后。
- 正确佩戴口罩:在人员密集、空气污染严重的环境下,佩戴医用口罩以过滤病原体。
- 避免接触传染源:尽量减少在传染病高发区域的逗留,远离病人和患有传染病的动物。
2. 家庭防控措施:- 打开窗户通风:传染病多通过空气传播,房间内保持良好的通风可以降低感染的风险。
- 健康饮食:加强营养,增强身体免疫力,减少感染传染病的概率。
- 定期消毒:使用含氯消毒剂对家居常接触物进行消毒,如门把手、桌面等。
3. 社区防控措施:- 制定传染病防控计划:及时组织人员对可能产生传染病的环境、人员进行排查,并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 宣传教育:通过媒体、社区广播等渠道,向大众传达预防传染病的知识和方法。
四、紧急时的传染病护理1. 隔离:针对传染病患者,应立即进行隔离治疗,减少疾病传播的风险。
传染病病人的护理
传染病病人的护理一、预防传染源的扩散1.病人及家属教育:医护人员应向病人及家属详细介绍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提醒病人及家属勤洗手、戴口罩、避免与他人密切接触等。
2.个人卫生措施:医护人员应每次接触病人前后都要洗手,并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长发要束起来,不佩戴首饰等。
3.隔离措施:对于患有高传染性的传染病,医护人员应将病人单独隔离,并做好相应标志,禁止其他患者入内,减少传染机会。
4.床上用品清洁处理:病人的床上用品应使用一次性及多次清洗消毒两种方式,确保洁净无菌。
二、加强病人护理1.病人营养:传染病病人的护理中,营养是关键。
医护人员应根据病情确定适当的饮食,提供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食物,以增强病人抵抗力。
2.病情观察:医护人员应定期对病人进行生命体征观察、病情评估等,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3.病情宣教:医护人员应向病人和家属详细介绍疾病的解释,告知治疗计划和药物副作用等,并培养病人的健康意识。
4.病人活动:根据传染病的类型和病情,医护人员应定期帮助病人进行床上活动,避免长时间卧床引起并发症。
5.缓解不适:根据病人症状,对病人进行相应护理,如发热患者给予退热药物、冷敷等,呼吸困难患者提供氧气支持等。
三、医护人员个人安全1.个人防护措施:医护人员应穿戴适当的个人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帽子、防护服等,保护自己不被传染。
2.定期体检:医护人员应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自身可能存在的传染病灶,保护他人的健康。
3.规范操作程序:医护人员在进行护理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如正确使用消毒液、正确处理生物废物等。
4.自我观察和处理:医护人员应密切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如果发现身体不适应立即就医并告知相关医务人员。
综上所述,传染病病人的护理是一项重要且复杂的工作。
医护人员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严格遵守防控规程和操作程序,保护自己和病人的健康。
通过科学合理的护理措施,能够有效控制传染病的传播,提高病人的康复率和生活质量。
传染病病人的护理高频必考考点
传染病概述●传染病基本特征:病原体、有传染性、流行性及感染后免疫性●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传染病的临床特点一、潜伏期①定义: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各种传染病的潜伏期长短不一②临床意义:是确定传染病检疫期,隔离期的重要依据。
二、前驱期从起病至临床症状明显开始为止的时期,病人出现发热、乏力、肌肉酸痛及食欲减退等症状,一般持续1-3日。
非特异性的临床表现。
三、症状明显期出现各自特征性的症状和体征。
病情由轻转重,到达顶峰,然后随机产生免疫力,病情缓解进入恢复期。
此期传染性较强并且易产生并发症。
四、恢复期症状及体征逐步消失,器官功能逐渐恢复。
恢复后如机体功能仍不能恢复正常,称为后遗症期。
流行性感冒病人的护理●流行性感冒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病毒属正黏液病毒科,是一种RNA病毒,根据其NP抗原性分为甲、乙、丙3型,流感病毒的最大特点是极易发生变异,尤以甲型流感病毒最易发生。
流感病毒不耐热、酸和乙醚,对甲醛、乙醇与紫外线等均敏感。
在低温环境下较为稳定,在4℃能存活1个多月。
●流行性感冒的传染源是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空气传播●大流行的发生与下列4种因素有关:①潜伏期短,仅1~2天;②流感病毒具有较强传染性,易发生变异;③以呼吸道空气飞沫传播为主要方式;④感染后免疫力持续时间短且各型及各亚型之间无交叉免疫性临床表现麻疹病人的护理●麻疹的传染源:麻疹患者●麻疹患者具有传染性的时段:出疹前5天至出疹后5天均有传染性●麻疹患者的主要传播途径:呼吸道飞沫传播●麻疹黏膜斑具有早期诊断价值●麻疹出疹初见于耳后发际、颈部,渐至面部、躯干、四肢及手心足底,为淡红色充血性斑丘疹●麻疹恢复期出疹后3~4天,皮疹消退,可有麦麸样脱屑及浅褐色色素沉着●麻疹患儿高热时不宜用药物或物理方法强行降温,尤其禁用酒精擦浴、冷敷●麻疹患者呼吸道隔离至出疹后5天接触的易感儿隔离观察21天●对8个月以上未患过麻疹的小儿应接种麻疹疫苗。
传染病病人的护理知识点汇总
传染病病人的护理知识点汇总
1.了解传染病的基本知识
护士应该对不同传染病的传播途径、病因、症状以及预防控制措施有
一定的了解。
了解传染病的基本知识可以帮助护士识别患者的病情,并采
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2.掌握个人防护措施
护士在照顾传染病病人时,应严格遵守个人防护措施,包括戴口罩、
戴手套、佩戴护目镜、穿戴防护服等。
还应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保持
良好的健康状态。
3.十分重视手卫生
手是传播病原体最主要的途径之一,护士应特别重视手卫生。
在与传
染病病人接触后,应及时洗手,并使用适量的消毒剂进行手部消毒。
4.确保环境卫生
护士要保持传染病病人的环境清洁卫生,定期消毒和清洁病房、床位、公共区域等。
同时,要注意通风和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5.严格控制感染源
护士要采取措施严格控制传染病病人的感染源,如隔离措施、口腔护理、呼吸道护理等。
在进行有创操作时,要采取无菌操作,避免引起感染。
6.合理用药
7.加强沟通与教育
护士应与传染病病人及其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与教育,告知他们有关疾病的常识、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促使他们积极配合治疗和预防工作。
8.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
9.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10.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
传染病的流行状况和流行病学特征不断变化,护士要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
以上是关于传染病病人护理的一些知识点,作为护士,掌握这些知识点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和病人,提高护理质量,同时也能有效地预防传染病的传播。
在实际工作中,护士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和要求,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
护理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
护理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一、概述传染病是指由各种传染源对人体进行侵袭,引起机体异常反应并且传播给别人的疾病。
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感染性两个特征,因此对于传染病的管理和预防是非常重要的。
护理传染病学是护理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传染病的认识和管理,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安全。
二、传染病的分类1. 按病原体分类:细菌性传染病、病毒性传染病、真菌性传染病、寄生虫性传染病等。
2. 按传播途径分类: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血液传播、粪口传播等。
3. 按发病特点分类:急性传染病、亚急性传染病、慢性传染病等。
三、传染病的流行特点1. 流行病学调查传染病的流行特点包括发病率、疫情地域分布、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等方面。
护士需要通过对患者进行调查和病史分析,及时发现患者的传染病特征,做好隔离和预防工作。
2. 流行病学控制控制传染病的流行需要进行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工作,护士需要参与其中,协助医生制定控制传染病的方案,并且落实相关的防控措施。
四、传染病的预防1. 感染控制感染控制主要包括环境清洁、器械消毒、卫生设施的建设等,护士需要严格遵守感染控制的规定和要求,保障工作环境的卫生安全。
2. 个人防护个人防护包括穿戴口罩、手套、隔离衣等防护用品,护士需要根据传染病的特点,正确选择和使用防护用品,保障自己和患者的安全。
3. 预防接种对于能够接种预防疫苗的传染病,护士需要积极主动地向患者宣传预防接种的重要性,提高患者的接种意识和行为。
五、传染病的临床表现传染病的临床表现包括发热、头痛、咳嗽、呕吐、腹泻、皮疹等,护士需要通过对患者的观察和询问,及时掌握患者的症状,帮助医生进行临床诊断和治疗。
六、传染病的护理管理1. 隔离护理对于具有传染性的疾病,护士需要根据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特点,制定相应的隔离护理措施,保障其他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
2. 传染病患者的营养护理患有传染病的患者需要加强营养,提高机体免疫力,护士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营养需求,制定合理的营养护理方案,保障患者的健康和康复。
传染病护理学知识总结
传染病护理学知识总结引言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可以在人际之间传播的疾病。
传染病的爆发和传播可能对公共卫生和个人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
因此,了解并掌握传染病护理学知识是每个医护人员的基本要求。
本文将从传染病的定义、预防措施、护理方法以及个人防护方面进行阐述和总结。
传染病的定义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的可以在人际之间传播的疾病。
传染病可分为呼吸道传染、食物传染、接触传染以及昆虫媒介传染等多种传播方式。
常见的传染病有流感、肺结核、艾滋病等。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多种多样,包括空气传播、飞沫传播、血液传播、接触传播等。
预防措施为了控制传染病的传播,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至关重要。
1.清洁卫生:保持室内外环境的清洁卫生,经常消毒空气、地面、物品等,尤其是公共场所和医疗机构。
2.手卫生:保持良好的手卫生习惯,经常洗手,尤其是接触过患者或患者周围环境后。
3.接种疫苗:根据传染病的流行状况和疫苗接种计划,及时接种相应疫苗,提高免疫力。
4.医学观察:对于疫情流行地区的人员,应进行医学观察,及时发现病例并采取相应措施。
5.避免接触:尽量避免与患传染病的人接触,尤其是呼吸道传播的疾病,避免去人群拥挤的公共场所。
护理方法对于已经感染的患者,采取正确的护理方法可以有效减轻症状和促进康复。
1.隔离措施:对于已经确诊或高度疑似传染病的患者,应采取隔离措施,严禁与他人接触,避免传播。
2.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病原体,合理使用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控制传染病的发展。
3.患者营养:提供营养均衡的饮食,增加免疫力,帮助患者更快康复。
4.体温监测:定期测量患者的体温,及早发现是否发热,以便采取相应措施。
5.改善环境: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保持温度适宜,保持床上用品和衣物的清洁。
个人防护作为医护人员,了解如何个人防护是非常重要的。
1.佩戴口罩:在接触或处理患者时,佩戴合适的口罩,防止病原体通过呼吸道传播。
2.穿戴手套:在接触患者或处理患者排泄物、分泌物等时,佩戴合适的手套,防止感染。
传染病护理重点知识整理
传染病护理重点知识整理传染病(每个个论的疾病书本第一段需要看看)如有纰漏请谅解一、总论(包含明解选择问答)1、mj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
2、mj感染(infection)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3、mj感染过程的表现:一、清除病原体二、隐性感染三、显性感染四、病原携带状态五、潜伏性感染4、mj隐性感染(covert infection)又称亚临床感染(sub-clinical infection),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体征症状,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5、mj显性感染(overt infection)又称临床感染(clinical infection),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
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6、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一)发热(二)急性期改变1、蛋白代谢2、糖代谢3、水电解质代谢4、内分泌改变7、mj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1、传染源2、传播途径3、人群易感性8、传播途径:1.水平传播(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虫媒传播,血液体液传播)。
2.垂直传播(母婴传播):婴儿出生前你从父亲或母亲获得的感染称为先天性感染,如梅毒、弓形虫病。
9、mj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一、病原体,二、传染性,三、流行病学特征,四、免疫后感染。
10、病程发展的阶段性:一、潜伏期,二、前驱期,三、症状明显期,四、恢复期。
11、mj再燃recrudescence)是指当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阶段,由于潜伏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时,体温再次升高,初发病的症状和体征再度出现的情形。
12、mj复发(relapse)是指当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体内残存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而使临床表现再度出现的情形。
内科护理之传染病护理(一)2024
内科护理之传染病护理(一)引言概述: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一类可以通过接触、空气传播或其他途径传播的疾病。
内科护理对传染病患者的护理至关重要,它不仅需要对病原体的认识和理解,还需要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以确保患者和护理者都能安全。
正文:一、认识传染病1. 了解不同传染病的病原体和传播途径。
2. 学习不同传染病的临床表现和特点。
3. 掌握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二、传染病护理的基本原则1. 保持患者的隔离和防护措施。
2. 做好手卫生和个人防护措施。
3. 确保环境的清洁和消毒。
4. 控制传染源,避免交叉感染。
5. 提供心理支持和教育,增强患者的合作性。
三、常见传染病的护理要点1. 流行性感冒的护理要点。
2. 结核病的护理要点。
3. 肺炎的护理要点。
4. 感染性腹泻的护理要点。
5. 急性传染性肝炎的护理要点。
四、传染病患者的营养护理1. 根据患者的病情确定营养支持的方式。
2. 提供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饮食。
3. 注意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4. 监测患者的饮食摄入和体重变化。
5. 提供适当的饮食指导和宣教。
五、传染病护理中的并发症处理1. 了解传染病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2. 提前预防和处理并发症。
3. 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
4. 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和支持性护理。
5. 与医生和其他医护人员紧密合作,共同关注患者的综合护理需求。
总结:传染病护理是内科护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护士在传染病护理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主动了解传染病的病原体、传播途径和临床特点,严格遵守护理原则和安全措施,提供全面的护理,并及时预防和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能够有效预防传染病的传播,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同时,护士还应重视患者的心理支持和教育,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卫生观念和行为习惯,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从而减少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传染病病人的护理考点
传染病病人的护理考点1. 传染病的定义和分类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的、通过直接或间接途径传播的疾病。
根据传播途径和病原体类型的不同,传染病可以分为空气传播、飞沫传播、血液传播、粪口传播等不同类型。
2.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是保护病人和社会公众免受传染病侵害的重要措施。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个人防护•佩戴个人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护目镜等。
•做好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手卫生习惯。
•避免接触可能污染的物品和环境。
2.2 环境清洁消毒•定期清洁和消毒病房、医疗设备和用具。
•做好废弃物的处理,采取正确的回收、焚烧等方式。
2.3 隔离措施•采取适当的隔离措施,如单人病房、负压隔离等。
•控制病人的活动范围,避免传播疾病。
2.4 医务人员防护•医务人员应接受相关的防护培训,了解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佩戴个人防护用品,遵守相关的操作规程。
3. 传染病病人的护理要点传染病病人的护理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要点:3.1 个人防护•护理人员应佩戴合适的个人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护目镜等。
•在接触病人前后,应正确洗手,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3.2 病人隔离•传染病病人应单独住在独立的病房或隔离区,与其他病人隔离开来。
•隔离病房的环境要保持清洁,空气流通,并定期消毒。
3.3 病人活动和接触控制•控制病人的活动范围,避免外出和与他人接触。
•病人应使用个人专用物品,如餐具、毛巾等,避免与他人共用。
3.4 定期观察和记录•护理人员应定期观察病人的体温、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的变化,并及时记录。
•注意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如是否出现新的症状或病情加重。
3.5 药物治疗和护理•根据医嘱,按时给予病人药物治疗,并注意药物的剂量和使用方法。
•给予病人适当的营养支持,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
•给予病人充分的休息和睡眠,提供舒适的环境。
3.6 心理护理•传染病病人常常会感到恐惧、焦虑和孤独,护理人员应给予他们足够的关心和支持。
传染病病人的护理
1 良好的卫生习惯
2 接种疫苗
如勤洗手、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遮挡口鼻。
根据疫苗接种指南及时完成接种。
3 隔离和消毒
将感染源隔离,并对环境和物品进行定期消毒。
如何正确佩戴和摘除防护用品
佩戴前
洗手并确保用品完整、干净。
佩戴时
戴好口罩、手套等,并确保与脸部无缝贴合。
摘除后
按正确顺序脱下用品,并进行适当的处理和洗手。
进行有效的医疗废物处置
1
分类
将医疗废物按不同类型进行分类和包装。
2
密封
将分类好的废物密封并妥善处理。
3
正确处理
根据相关法规和规定,选择合适的方式处理废物。
引导和支持病人恢复健康
心理支持
倾听病人的需求并提供心理上的 支持。
健康生活方式
提供病人健康饮食和运动建议。
专业咨询
与医疗团队合作,提供专业的咨 询和指导。
传染病病人的护理
在护理传染病病人时,我们需要采取特殊的预防措施,并提供全面的照顾和 支持。本次演示将向您介绍传染病病人护理的关键知识和技巧。
传染病的分类
空气传播
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如流感、麻疹等。
食物传播
通过受污染或不洁食品传播,如肠道感染。
接触传播
通过直接接触感染源,如皮肤病、性传播疾病。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医护人员的自我防护措施Fra bibliotek穿戴防护服正确佩戴防护服,确保全身覆盖且无破损。
佩戴口罩
戴好口罩以保护自己和他人。
勤洗手
频繁洗手,特别是接触病人前后。
传染病护理要点一网打尽
传染病护理要点一网打尽1. 了解传染病的基本知识:熟悉传染病的病原体、传播途径、潜伏期、症状、并发症等,以便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准确的判断和处理。
2.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防止病原体的传播,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对于传染病患者,应采取单间隔离,室内空气流通,每日消毒。
同时,护理人员要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护目镜等。
3. 观察病情: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症状、并发症等,及时发现并处理病情变化。
定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并做好记录。
4. 护理患者的日常生活:帮助患者进行个人卫生护理,如沐浴、更衣、进食等。
保持患者的床铺整洁,定期更换床单、被罩等。
要关注患者的心理需求,给予适当的心理支持和安慰。
5. 用药护理:根据医生的处方,正确给药。
密切观察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及时调整药物剂量。
对于注射给药,要确保针头一次性使用,防止交叉感染。
7. 废物处理:对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等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防止病原体传播。
同时,要指导患者正确处理自己的分泌物和排泄物,避免污染环境。
8. 护理人员自我保护:在护理传染病患者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要注意自我保护,避免感染。
工作结束后,要及时脱掉防护用品,并进行洗手等消毒处理。
9. 加强与医生的沟通:及时向医生反馈患者的病情变化,寻求医生的指导和支持。
同时,积极参与医生的查房、病例讨论等活动,提高护理质量。
10. 定期进行护理评估:对患者的病情、护理措施等进行定期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护理计划,以确保护理工作的有效性。
传染病护理要点涵盖了多个方面,我们需要全面、细致地关注每一个环节,才能确保患者的康复和生命安全。
作为一名护理人员,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为传染病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同时,我们也要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做好个人防护,为防止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们必须深入理解传染病的基本知识。
这包括病原体的特性、疾病的传播途径、潜伏期、典型症状和可能的并发症。
传染病护理常识
传染病护理常识传染病是一种具有传染性的疾病,可以由各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给其他人。
因此,在护理传染病患者时,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特殊的措施,以防止疾病的传播。
我们要做好个人防护。
在接触传染病患者之前,我们需要穿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口罩、手套、防护服、护目镜等,以减少病原体传播的风险。
同时,我们要确保个人防护装备的穿戴和脱摘是正确的,避免因操作不当而导致感染。
我们要对患者进行观察和监测。
我们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各种并发症。
同时,我们要定期监测患者的体温、血压、脉搏等生命体征,以及各项实验室检查结果,以便及时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
第三,我们要做好患者的卫生护理。
我们要指导患者正确进行个人卫生护理,如勤洗手、保持床单整洁、口腔护理等。
同时,我们要定期对患者的居住环境进行清洁和消毒,以减少病原体的滋生和传播。
第四,我们要给予患者合理的饮食和营养支持。
传染病患者往往因疾病而出现食欲不振、营养不良等问题,因此,我们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口味,为其提供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饮食,以帮助患者增强体质,加速康复。
第六,我们要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我们需要向患者传授有关传染病的知识,包括疾病的传播途径、预防措施、治疗方案等,以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和防护能力。
个人防护是我们护理传染病患者时的首要任务。
在接触患者前,我们需要正确穿戴个人防护装备,包括口罩、手套、防护服、护目镜等。
我要特别强调的是,个人防护装备的穿戴和脱摘顺序必须正确,以确保最大程度地减少病原体的暴露风险。
在穿戴个人防护装备时,应先穿戴外层,再穿戴内层,避免外层污染内层。
在脱摘个人防护装备时,应先脱摘外层,再脱摘内层,避免双手直接接触个人防护装备的内层。
对患者的观察和监测是传染病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要时刻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各种并发症。
我要定期监测患者的体温、血压、脉搏等生命体征,以及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等实验室检查结果,以便全面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
传染病护理重点知识整理
传染病护理重点知识整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人口流动的增加,传染病也成为我们无法忽视的健康问题之一。
传染病的出现不仅给个人的健康带来威胁,还可能引发甚至蔓延到整个社会。
因此,了解传染病的常见特点,以及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成为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重要知识。
本文将为您整理以下传染病护理的重点知识。
一、传染病的基本概念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具有一定传播能力的疾病。
常见的病原体有细菌、病毒、寄生虫和真菌等。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有空气传播、飞沫传播、食物和水源传播、直接接触传播、虫媒传播等。
二、传染病的预防传染病的预防是重中之重。
通过健康教育、提高人们的卫生素质以及加强传染病监测等手段,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
此外,科学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也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三、传染病的护理原则1. 杜绝传染源:护理期间,要对传染源进行有效隔离,以避免病原体的传播。
隔离的方式主要包括空气隔离、接触隔离、飞沫隔离等。
2. 加强个人卫生:从源头上预防传染病的传播,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包括勤洗手、正确使用口罩、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等。
3. 确定传染途径:掌握病原体的传播途径,有针对性地进行护理。
不同的传染途径需要采取不同的防护措施,比如对于飞沫传播的病原体,需要佩戴防护眼镜和手套等。
四、常见传染病的护理要点1. 流感:流感是一种重要的呼吸道传染病。
在护理流感患者时,应注意勤洗手、佩戴口罩、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等。
患者部分使用一次性物品,如纸巾,并定期消毒。
2. 结核病: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疾病。
对于结核病患者的护理,应注意隔离措施、饮食调理等。
尽量减少患者与他人的接触,并保持通风良好。
3. 肝炎:肝炎是由多种病原体引起的肝脏炎症,严重的肝炎还可能引起肝功能衰竭。
在护理肝炎患者时,应注意个人防护、定期检查患者的肝功能、合理饮食等。
4. 腹泻:腹泻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主要通过食物和水源传播。
对于腹泻患者的护理,要保持室内环境清洁、避免食用生冷食物、及时更换患者的衣物和床上用品等。
传染病护理要点
传染病护理要点传染病是一种具有很高传染性的疾病,可通过空气、飞沫、接触等途径传播。
如何进行有效的传染病护理,保证患者及护理人员的安全,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传染病护理的要点及相关措施。
一、个人防护1. 穿戴合适的防护装备:护理人员在接触传染病患者时,应穿戴符合标准的防护服、口罩、护目镜、手套等。
防护装备的选择应根据传染病的特点和传播途径而定。
2. 保持手部卫生:护理人员应经常洗手,并使用含酒精的洗手液进行消毒。
特别是接触传染源后、接触护理器械前后、离开病房前等时刻都要严格遵守洗手的规定。
3. 佩戴手套:护理人员在进行直接接触或携带传染源物品时,应佩戴合适的手套,并根据需要及时更换。
4. 做好自我防护:护理人员应注意避免手触碰面部、口鼻和眼睛等易受感染的部位,避免身体接触传染源。
二、环境卫生1. 病房消毒:对于传染病患者所在的病房,应定期进行彻底的清洁和消毒,保持病房空气流通。
2. 废物处理:将与传染病相关的废物,如口罩、纸巾等,采用专用袋子密封处理,并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分类处理。
3. 护理器械消毒:护理人员应根据相关流程,对接触传染源的护理器械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确保器械的无菌状态。
4. 环境清洁:保持病房、护理站等工作区域的清洁卫生,定期对常接触的物体如门把手、水龙头等进行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三、交叉感染预防1. 分区管理:根据患者的传染性和所处阶段进行合理的分区管理,将传染源和非传染源分开,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2. 常规预防措施:护理人员要积极参与传染病的常规预防工作,注重个人卫生、加强营养、合理锻炼等,增强身体免疫力。
3. 监测传染病状况:护理人员应随时关注病情变化,及时向上级报告疑似或确诊病例,确保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四、有效沟通1. 教育宣传:护理人员要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传染病知识宣传和教育,提高他们的防护意识和知识水平。
2. 团队合作:传染病护理工作需要多学科、多专业的协同合作,护理人员要与团队成员充分沟通配合,确保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传染病护理学知识总结
传染病护理学知识总结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引起的、在人与人之间可以直接或间接传播的疾病。
传染病的防控工作对于维护公共卫生和人民健康至关重要,而护理是传染病防控的重要环节之一。
本文将对传染病护理学知识进行总结,以便护理人员更好地应对传染病的防治工作。
首先,传染病护理的基本原则是隔离。
对于患有传染病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当采取隔离措施,包括空气传播疾病、飞沫传播疾病、接触传播疾病等不同类型的传染病应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以防止疾病的传播。
在隔离措施中,护理人员需要做好个人防护,包括佩戴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品,同时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其次,护理人员需要做好传染病的观察和监测工作。
对于疑似或确诊患有传染病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当密切观察其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及时报告,以便进行相应的处理和控制。
同时,护理人员需要做好传染病的监测工作,包括对患者的体温、呼吸、心率等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另外,护理人员还需要做好传染病的预防工作。
传染病的预防工作包括个人防护、环境卫生、消毒灭菌等方面。
护理人员应当做好个人防护,包括佩戴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品,避免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等污染物质。
同时,护理人员需要做好环境卫生工作,保持病房的清洁卫生,定期进行消毒灭菌工作,以减少传染病的传播风险。
最后,护理人员还需要做好传染病的教育工作。
对于患有传染病的患者和其家属,护理人员应当进行相关的健康教育工作,包括传染病的预防知识、个人防护方法等,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传染病,增强预防意识,减少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总之,传染病护理学知识的总结对于护理人员更好地开展传染病防控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护理人员需要严格遵守传染病护理的基本原则,做好隔离、观察、监测、预防和教育工作,以保障患者和社会公众的健康安全。
希望本文能够对护理人员在传染病防控工作中起到一定的指导和帮助作用。
传染病患者护理宝典
传染病患者护理宝典一、心理护理传染病患者往往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担心病情、害怕传染给家人等原因会导致他们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
因此,心理护理对传染病患者来说至关重要。
1. 倾听患者心声:护理人员要经常与患者沟通,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担忧,给予关心和支持。
2. 给予正确引导:护理人员要向患者传达正确的疾病信息,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 家庭支持:鼓励家属多关心患者,为患者提供温暖的家庭环境,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
二、饮食调理传染病患者的饮食调理是非常重要的,合理的饮食可以帮助患者增强免疫力,促进康复。
1. 高蛋白饮食:蛋白质是身体修复的重要原料,传染病患者应保证每天摄入足够的高质量蛋白质。
2. 丰富维生素:新鲜蔬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免疫力。
3. 清淡饮食:传染病患者往往食欲不振,应提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以减轻肠胃负担。
4. 水分补充:保持水分平衡对传染病患者很重要,要确保患者每天摄入足够的水分。
三、环境护理传染病患者的居住环境对其康复有很大影响,因此,环境护理也是传染病患者护理的重要环节。
1. 清洁卫生:保持病房或家中环境清洁,定期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2. 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有助于减少病菌密度,提高患者舒适度。
3. 适宜温度:保持室内温度适宜,避免患者着凉或过热。
4. 安静舒适: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有助于患者休息和康复。
四、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传染病患者康复的关键,护理人员要确保患者按时、按量、按疗程服用药物。
1. 遵医嘱用药:严格按照医生的处方给患者用药,不得随意更改药物剂量或停药。
2. 观察药物反应:密切观察患者对药物的反应,如出现不良反应,及时与医生沟通。
3. 药物保管:妥善保管药物,确保药物在有效期内使用,避免过期或受潮。
五、健康教育传染病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也是护理工作的重要一环,通过健康教育,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疾病,提高自我护理能力。
传染病护理学重点
1.感染:是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与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1)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病理变化轻微,临床上无任何症状、体征,只有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大多数传染病以隐性感染最常见。
(2)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不但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使机体发生组织损伤,导致病理改变,出现临床特有的症状、体征。
(3)病原携带状态:系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在人体内生长繁殖并不断排出体外,成为重要的传染源,而人体不出现任何疾病表现的状态。
小于3个月称急性~,超过3个月称慢性~.(4)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在机体某个部位,机体的免疫功能使病原体局限而不引起机体发病,但又不能将病原体完全清除,病原体潜伏于机体内。
常见于结核病、疟疾.2.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致病作用:(1)侵袭力: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体内扩散的能力。
如:侵袭能力、溶组织能力、穿透力等。
(2)毒力:包括外毒素、内毒素及毒力因子。
(3)数量:同一病原体,入侵数量常与其致病能力成正比;不同传染病中,引起某种传染病发生的最低病原体数量差别较大.(4)变异3.感染过程中机体免疫应答作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1)非特异性免疫:是机体对进入体内异物的一种清除机制,通过遗传获得,无抗原特异性,又称为先天性免疫。
①三大天然屏障—皮肤、血-脑脊液、胎盘;吞噬作用;体液因子。
②吞噬作用: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具有非特异性吞噬功能.③体液因子:包括补液、溶菌酶和各种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γ—干扰素等。
(2)特异性免疫:通过对抗原识别后产生的针对该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是通过后天获得的一种主动免疫。
包括由B淋巴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和由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
4.传染病的基本特征:病原体、传染性、流行病学特征(流行性、季节性、地方性)、传染后免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染病病人的护理传染病概述概念举例传染源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生病的病人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传播途径病原体从传染源体内排出后,侵入另一个易感者体内所经历的途径空气、飞沫、尘埃是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水、食物、苍蝇是消化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虫媒传播手、用具、玩具传播血液、血制品传播土壤传播人群易感性某一特定人群中对某种传染病的易感程度对某一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麻疹病人的护理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发热、咳嗽、流涕、结膜炎、口腔麻疹黏膜斑及全身皮肤斑丘疹为特征。
本病传染性强,易并发肺炎。
一、病因、发病机制及流行病学传染源麻疹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传染性出疹前5天至出疹后5天均有传染性,如合并肺炎,传染性可延长至出疹后10天传播途径主要经呼吸道飞沫传播,密切接触者可经污染病毒的手传播易感人群麻疹疫苗普及后,青少年及成人发病率相对上升发病季节全年均可发病,以冬、春季为主二、临床表现★分期持续时间特点潜伏期一般6~18天,平均10天可有低热、全身不适前驱期(出疹前期)从发热至出疹一般3~4天发热+上感+麻疹黏膜斑(90%以上的患儿于发疹前24~48h出现),有早期诊断价值出疹期多在发热后3~4天出现皮疹初见于耳后发际、颈部,渐至面部、躯干、四肢及手心足底,为淡红色充血性斑丘疹恢复期出疹3~4天后皮疹按出疹的先后顺序消退,可有麦麸样脱屑及浅褐色色素沉着并发症支气管肺炎、喉炎、心肌炎、麻疹脑炎等小结:麻疹、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的主要并发症均是支气管肺炎三、辅助检查1.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淋巴细胞严重减少,提示预后不良,中性粒细胞增多提示继发细菌感染。
2.血清学检查出疹1~2天内即可从血中检出特异性IgM抗体,有早期诊断价值。
3.病原学检查从呼吸道分泌物中分离出麻疹病毒可作出特异性诊断。
四、治疗原则麻疹无特异疗法,以加强护理、对症治疗、预防感染为治疗原则。
有并发症的给予相应治疗。
补充维生素A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麻疹患者临床治疗时适量补充维生素A可以降低肺炎、腹泻、中耳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患者病死率,缩短麻疹患者病程,促进患者康复五、护理问题1.体温过高与病毒血症、继发感染有关2.皮肤完整性受损与皮疹有关3.有感染的危险与机体免疫力低下有关4.潜在并发症肺炎、喉炎、脑炎等六、护理措施维持正常体温处理麻疹高热时需兼顾透疹,不宜用药物或物理方法强行降温,尤其禁用酒精擦浴、冷敷保持皮肤黏膜的完整勤剪指甲,防止抓伤皮肤导致继发感染保证营养以清淡、易消化的流食、半流食为宜,少量多餐观察病情麻疹并发症多且重,一旦发现,及时通知医生处理隔离患儿采取呼吸道隔离至出疹后5天,并发者延至出疹后10天(疹前疹后各5,合并10)。
接触的易感儿隔离观察21天(潜伏期6-18天)切断传播途径通风消毒,患儿衣被及玩具等在阳光下暴晒2小时,医务人员接触患儿后,须在日光下或流动空气中停留30min以上保护易感人群对8个月以上未患过麻疹的小儿应接种麻疹疫苗。
7岁时进行复种。
易感儿接触麻疹后5日内注射免疫球蛋白,可免于发病七、健康教育向家长介绍麻疹的病程、隔离时间、并发症和预后,使其有充分的心理准备,积极配合治疗。
无并发症的患儿可在家中治疗护理,指导家长做好消毒隔离、皮肤护理及病情观察,防止继发感染。
教育家长流行期间不带易感儿童去公共场所。
水痘病人的护理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临床特征为皮肤和黏膜相继出现并同时存在斑疹、丘疹、疱疹和结痂,全身症状轻微。
病后可获持久免疫。
一、病因、发病机制及流行病学传染源水痘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传染性出疹前1~2日至疱疹结痂为止均有传染性传播途径病毒存在于患儿上呼吸道鼻咽分泌物及疱疹液中经飞沫或直接接触传播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主要见于儿童,以2~6岁为高峰发病季节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冬春季高发二、临床表现典型水痘发病潜伏期约2周,前驱期仅1天左右皮疹特点分批出现,初始为红色斑疹或斑丘疹,迅速发展为清亮、椭圆形小水疱,疱疹易破溃,2~3天开始干枯结痂。
不同性状的皮疹同时存在是水痘皮疹的重要特征皮疹分布向心性分布,躯干多,四肢少黏膜疱疹可出现在口腔、咽、结膜和生殖器等处,易破溃形成溃疡病程发展为自限性疾病,一般10日左右自愈并发症常见为皮肤继发性细菌感染。
也可并发水痘肺炎、脑炎等三、辅助检查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高,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查滴度增高4倍以上可确诊,疱疹刮片可见多核巨细胞及核内包涵体。
四、治疗原则原则为自限性疾病,无合并症时以一般治疗和对症处理为主抗病毒治疗阿昔洛韦是目前首选药物,在水痘发病后24小时内应用才有效对症治疗皮肤瘙痒局部应用炉甘石洗剂或口服抗组胺药高热予退热剂,禁用阿司匹林,其可诱发Reye综合征并发症进行相应对症治疗其它皮质激素可导致病毒播散,一般不宜使用五、护理问题1.皮肤完整性受损与水痘病毒引起的皮疹及继发感染有关2.体温过高与病毒血症有关3.潜在并发症肺炎、脑炎等六、护理措施维持皮肤完整室温适宜,衣被不宜过厚(患儿不适,增加痒感),皮肤瘙痒难忍时,可分散其注意力,或用温水洗浴、局部涂炉甘石洗剂或5%碳酸氢钠溶液,亦可遵医嘱口服抗组胺药物降低体温可用物理降温,忌用阿司匹林,以免增加Reye综合征的危险病情观察如有异常尽早通知大夫预防感染传播无并发症的患儿多在家隔离治疗,隔离至疱疹全部结痂或出疹后7日止(病程10天,出疹前2天至结痂都传染性)。
易感儿接触后应隔离观察3周(潜伏期2周)七、健康教育加强预防知识教育,如流行期间少带儿童去公共场所。
向家长介绍水痘隔离时间,使家长有思想准备,以免引起焦虑。
指导家长给予患儿足够的营养和水分,饮食宜清淡。
为家长示范皮肤护理方法,防止继发感染。
流行性腮腺炎病人的护理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腮腺肿大、疼痛为特征,多伴发热和咀嚼受限,可累及其他腺体和器官。
一、病因、发病机制及流行病学传染源人是腮腺炎病毒的唯一宿主,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为本病传染源传染性自腮腺肿大前1天至消肿后3天均具传染性传播途径通过飞沫、直接接触传播,亦可经唾液污染的食具、玩具等途径传播易感人群5~15岁的儿童及青少年好发发病季节全年均可发病,以冬春季为主二、临床表现三、辅助检查四、治疗原则本病是自限性疾病,无特殊疗法,主要是对症和支持治疗。
可采用中医中药内外兼治。
五、护理问题1.疼痛与腮腺非化脓性炎症有关2.体温过高与病毒感染有关3.潜在并发症脑膜脑炎、睾丸炎、胰腺炎等六、护理措施七、健康教育1、扫盲:向家长讲解腮腺炎的护理和隔离知识,指导家长做好隔离、用药、饮食、退热等护理,学会观察病情。
2、隔离:无并发症的患儿一般在家中隔离治疗,采取呼吸道隔离,隔离至腮腺肿大完全消退后3天为止。
3、保护易感人群:消毒+接种疫苗+接触者观察3周。
病毒性肝炎病人的护理一、病因与流行病学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甲型肝炎甲型肝炎无病原携带者,传染源为急性期和隐性感染者.以粪-口传播为主(戊肝)抗-HAV阴性者乙型肝炎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母婴传播,血液、体液传播(包括丁肝)抗-HBs阴性者丙型肝炎急、慢性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普遍易感附:乙肝的抗原、抗体系统HBsAg+最早出现血清学标志抗-HBs抗体一种保护性抗体,3~6个月开始出现,可持续多年(曾感染过;接种疫苗)HBcAg(核心抗原)存在于受染肝细胞核中,血液中检测不到,+表有传染性抗-HBc IgM早期感染;IgG过去感染HBeAg(e抗原)HBV活动性复制和传染性标志抗-HBe传染性减弱的标志HBV-DNA最敏感最直接的HBV感染指标两对半检查二、临床表现重型肝炎的诱因①病后劳累;②感染,常见胆系感染、原发性腹膜炎等;③长期大量酗酒或病后酗酒;④服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⑤合并妊娠。
主要表现为肝衰竭:①黄疸迅速加深,血清胆红素高于171μmol/L;②肝脏进行性缩小,出现肝臭;③出血倾向,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低于40%;④迅速出现腹水、中毒性鼓肠;⑤精神神经系统症状,早期可出现计算能力下降,定向障碍,精神行为异常,烦躁不安,嗜睡,扑翼样震颤等,晚期可发生昏迷,深反射消失;⑥肝肾综合征,出现少尿甚至无尿,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血尿素氮升高等。
淤胆型肝炎以肝内胆汁淤积为主要表现,又称毛细胆管炎型肝炎。
自觉症状较轻,而黄疸较深,伴全身皮肤瘙痒,粪便颜色变浅或灰白色。
肝炎后肝硬化在肝炎基础上发展为肝硬化,表现为肝功能异常及门静脉高压征。
三、辅助检查(一)血清检查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在肝功能检测中最为常用,是判定肝细胞损害的重要指标。
急性黄疸型肝炎常明显升高;慢性肝炎可持续或反复升高;重型肝炎时因大量肝细胞坏死,ALT随黄疸迅速加深而下降,称为胆-酶分离。
2.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升高。
3.清蛋白下降、球蛋白升高和A/G比值下降,见于慢性肝病。
4.黄疸型肝炎时,直接和间接胆红素均升高。
淤胆型肝炎则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
5.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检查 PTA与肝损程度成反比,可用于重型肝炎临床诊断及预后判断。
重型肝炎PTA常<40%,PTA愈低,预后愈差。
6.血氮浓度检测若并发肝性脑病,可有血氨升高。
(二)尿胆红素检测黄疸型肝炎:尿胆原和尿胆红素↑,淤胆型肝炎时尿胆红素↑,尿胆原↓或(-)。
(三)肝炎病毒病原学(标记物)检测。
1.甲型肝炎(1)血清抗-HAV-IgM:是甲肝病毒(HAV)近期感染的指标,是确诊甲型肝炎最主要的标记物。
(2)血清抗-HAV-IgG:见于甲型肝炎疫苗接种后或既往感染HAV的病人,为保护性抗体。
2.乙型肝炎⑴表面抗原(HBsAg)与表面抗体(抗-HBs):HBsAg阳性见于乙肝病毒(HBV)感染者。
HBV感染后3周血中首先出现HBsAg。
抗-HBs阳性主要见于预防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或过去感染HBV并产生免疫力的恢复者。
(2)e抗原(HBeAg):HBeAg一般只出现在HBsAg阳性的血清中。
HBeAg阳性提示HBV复制活跃,传染性较强。
(3)核心抗原(HBcAg):HBcAg主要存在于受感染的肝细胞核内,如检测到HBcAg,表明HBV有复制,因检测难度较大,故较少用于临床常规检测。
(4)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和DNAP:均位于HBV的核心部分,是反映HBV感染最直接、最特异和最灵敏的指标。
两者阳性提示HBV的存在、复制、传染性强。
HBV DNA定量检测有助于抗病毒治疗病例选择及判断疗效。
3.丙型肝炎(1)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HCV RNA):在病程早期即可出现,而于治愈后很快消失,因此可作为抗病毒治疗病例选择及判断疗效的重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