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近8年中考历史试卷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近8年中考历史试卷分析
一、试卷特点
1、2007年试卷特点
(1)通过增加历史图片量,考查学生从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选择题有6道题中都引入图片(第2题、7题、10题、12题、17题、20题),其中第2、10、17题引入的是单幅图,第7、12、20题引入的是双幅图。
(2)非选择题考查学生从具体的文字叙述中提取历史事件的能力。
例如:22题材料题中给出四则材料让学生从这些文学叙述中提取历史事件,并从中筛选出哪些事件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走向。
23题通过三小道文字叙述题,让学生从中提取它们所反映的的重大历史事件:俄国的十月革命,八一南昌起义,七七事变或卢沟桥事变。
(3)非选择题考查学生从表格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与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25题给出美国的发展壮大简表让学生从中提取信息并让学换角度思维设计表格美国发展壮大的过程,这又考查了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26题给出欧美与中国在不同时期的历史情况对比年代尺表格,让学生从中提取信息并进一步自已动手完成表格
2、2008年试卷特点
(1)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突出重要人物的重大贡献。
例如:试题涉及到的重要人物有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孔子;建国后工人阶级的代表铁人王进喜;有功勋卓著、品德高尚、用巨大的人格魅力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周恩来总理;还有美国人民心目中的改革英雄罗斯福。
(2)贴近现实,不避热点。
08年发生在国内的热点一是改革开放30周年,二是百年奥运会,还有一个就是周恩来庭辰110周年,还有另外一个当前社会重大问题即抗震救灾这一热点问题。
这四大热点问题,在中考试卷中涉及到了三大热点问题。
如第23题涉及改革开放30周年;选择题第8题,非选择题第21题涉及到奥运会。
第22题要学生写出周恩来的主要功绩。
(3)突出专题性。
例如:第24题以一系列国际会议为线索,考查国际会议对世界局势产生的重大影响。
第25题把中外思想家的重要理论及产生作用作为一个专题进行考察。
(4)以知识为依托,联系河南文化,贴近学生的生活。
例如:第21题把奥运火炬与河南历史文化元素融为一体
(5)引入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考查。
例如:第23题,让学生动手设计会标,这是07年中考历史题中学生动手设计年代尺的一个延续,同时也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考查的一大突破。
(6)识图量增强,体现图片上的历史。
全卷共有16幅图片,在去年的基础上又有增强。
图文并茂,可读性强,直观性强。
3、2009年试卷分析
(1)立足基础,重视主干,问题设问新颖,有时代感。
如选择题第3题,虽然是对近代西方侵华史的考察,以图示的方式表达,形式新颖,直观简洁的表达了中招所要考察的内容,材料题23、26题是对建国60周年成就和经济全球化等重点基础知识的考察,但用了图表形式,让学生耳目一新。
(2)坚持注重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理念。
例如:材料题第23题对建国60周年的感悟。
(3)关注热点。
史为今用是近几年历史命题的主线,也是09年
中招命题的重要切入点之一,选择题14题对《权利法案》材料题第23、25题对建国60周年和巴黎公社、巴黎和会、中美关系的考察,都是这方面的体现。
(4)重视对历史知识的总体把握,加强对专题历史知识的综合能力考查方向不变。
如选择题15、16对20世纪50年代—90年代苏联和东欧巨变的认识,对三次科技革命的整体认识等。
4、2010年试卷分析
(1)地方特色与时代特征鲜明。
河南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第1题和殷商文化中心安阳、21题与大运河的中心在洛阳。
10年是鸦片战争170周年。
第2题考查鸦片战争背景,第8题考查了鸦片战争的影响。
(2)关注民生,学以致用。
如21题从现实水利工程联系到历史上重要的水利工程,但对当时政权产生不同影响的例子,引导学生关注现实民生,用意深刻。
(3)注重学习能力的考查。
如22题利用学生熟悉的大事年表筛选信息找出有因果关系的事例、归纳历史发展线索。
25题考查考生大跨度整合专题知识进行分析探究的能力。
(4)注重主干知识和学习方式、情感态度的考查。
如近代化的探索、新中国的内政外交、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纵向发展等都是主干知识。
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都不能直接查阅资料找出答案,需要进一步思考才能作答,只顾死记硬背不注重改进学习方法会感觉无从下手。
试题通篇能感受到昂扬进取的积极态度,如关注民生、借鉴别国发展经验、探索创新等理念跃然纸上。
5、2011年试卷分析
(1)着眼基础。
11年中考试卷承袭了“紧扣课标,立足基础”的命题原则,中外历史知识考查比例分配合理,既覆盖全面又突出重点。
试题中侧重考查重大历史事件的内容及其影响:如第21题“指南针与新航路开辟的内在联系”、第23题“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等,都直接考查历史基础知识。
(2)注重能力。
试卷坚持了能力考核为主的命题导向,突出了历史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历史基本技能实际运用。
尤其是在非选择题中突出考查学生对历史史料的分析、归纳和整合的能力,如第22题第1问“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具有什么特点?”就注重体现考查学生的历史读图分析能力;第23题的第2问“结合材料,指出毛泽东和孙中山面临的共同时代任务是什么?”就突出考查学生对史料的分析概括能力。
(3)紧扣热点。
试题关注时政焦点和“周年”纪念等热点问题,体现历史试卷的现实性。
如第23题是综合考查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的两个热点,将社会热点、现实问题与学科知识有机联系起来,体现了历史学科贴近社会、关注现实的新课改理念。
试题通过设置合理的情景,鼓励学生多角度回答问题。
如非选择题第23题第3问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和毛泽东思想都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角度立意命题,考查学生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理解力和以史为鉴的运用能力。
试卷还注重乡土历史的考查,充分挖掘反映河南省区域特色和宝贵精神遗产的命题素材。
如选择题第1题将中国古代文化、中国古代建筑和河南省世界文化遗产“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巧妙地结合起来,这种运用时政焦点、社会热点为主要情境的命题手法,不仅引导学生
关注社会现实,还要关注省情等身边大事,使得整个试卷凸显出浓厚的时代信息和乡土气息。
二、2012年中考备考策略
首先、了解开卷考试的特点
1.历史开卷考试坚持一个标准。
在教学中坚持从课程标准出发,避免人为地加深知识点的难度。
不管是中考还其他考试,减轻难度是历史考试的总体趋势。
2.把握四个意识,即基础意识、专题意识、人文意识和创新意识。
所谓“基础意识”就是一定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特别是课标中属于理解层次的知识。
“专题意识”就是充分重视专题教学,把握专题的特点和综合性,通过理顺专题达到理解历史全貌的目的。
“人文意识”就是注重历史知识的人文性,培养学生的价值观。
“创新意识”就是学生能创造性的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历史问题,注意学生的质疑能力。
3.抓住一个变化。
开卷考试必然会减少客观性试题数量,加大主观题的考查力度。
教师要加强训练主观题(与热点、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解答能力和方法。
另外,历史小(论)文章也将出现在传统的问答题范围内,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训练。
4.避免一个误区。
有些教师认为,开卷考试没有什么意义了,反正学生查资料都可以找到。
于是教师不再重视课堂教学,有的忽视教材主题活动的教学。
虽然历史开卷考试答案简单了,但是,高超新颖的设问同样会让学生无所适从。
因此,历史教师必须重视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过程,特别是课标中要求的主题活动等
其次,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建立开放性的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的开放性是应对开卷考试的前提,在新课程背景下,命题人必然要向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角度倾斜。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重视能力培养,突出创新理念,着重于对学生理解、迁移、运用能力的培养,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质疑问题、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新教材要求采用新的讲课方式,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些都比较好的体现了教学方式的开放性,在平时就对学生进行开放性的教学,才能让学生适应开放式的开卷考试的要求。
3、要研究开卷命题的开放性。
开卷考试命题也是有根有据的,这一个根是课程标准,这一个据就是与课标相关联的,如教材、材料、社会热点问题。
开放性的试题,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结合学生思考问题,试题的答案要求多层次、多角度,平时练习的时候,不能太死板。
4、要善于开发课堂资源。
开卷考试注重对学生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要具有开放性教学理念,不拘泥于单一的教材,要善于挖掘课堂资源,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要挖掘课程资源,善于发现有用的材料,关注社会的焦点。
见到好材料、好文章注意积累,开卷考试的命题与时事有关,与社会热点问题有关,所以平时积累的这些材料,都便于教学,便于把握住命题的脉搏,来应对考试。
5、注意学法与教法的结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学会阅读教材。
即使是开卷考试,学生主要的参考书还是教材,因此教会学生阅读教材很重要。
首先读目录,包括单元题、课题、每课的小标题,这不仅有利于理解历史过程、历史主题和历史线索,而且有利于快速查找知识。
同时,阅读教材时,善于概括每段的“段落大意”,并抓住主要内容,即哪些是背景,背景中哪些是原因,
哪些是时间、人物、经过、结果和意义,意义又是分哪几层叙述的,其中哪些是性质,哪些是国内影响,哪些是国际影响,等等。
一般来说,每课内容讲一个历史事件,可用上述“概括法”阅读,如果是两个事件,就要注意进行比较。
同时,阅读教材要多注意教材中的细节知识,包括小字内容、课下注解、自由阅读卡、课中文献资料等等这些材料有助于理解正文内容、理解历史过程。
(2)学会构建知识。
学生要想在历史考试中游刃有余,就必须学会构建知识网。
如我们学习八年级上级历史,学生应该从宏观上把握中国近代史的历史大事:八年级下册历史,学生应该从宏观上把握中国现代史的重大历史事件先后顺序: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土地革命、抗美援朝、一五计划、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APCE会议等。
开卷考试主要考查学生理解知识、整合知识(信息)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与复习中,要善于活化教材知识,从不同角度整合教材知识。
例如,对每课所讲述历史事件,可以从背景、原因、经过、结果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整合;也可以从时政热点出发,整合知识,如从“十一五规划”看中国和苏联历史上的计划经济发展。
对于中日关系,我们可以对其从古到今的关系系统总结,可以从从唐朝鉴真东渡、日本大化改新——近代甲午中日战争、抗日战争——1972年中日建交——当前日本国内的右翼思潮。
如2006年十大新闻中一项是青藏公路通车,我们由此从古到今引出唐朝、元朝、清朝、以及现今政府是如何处理与西藏的关系的。
如今年中招试题26题,就是以时间为线将中国与欧美的不同情进行对比。
要善于引导学生以时间为经纵向联系、以地点为纬横向联系,构建立体的多面的知识网络。
(3)学会拓宽知识面。
活动课的开设,不仅在于促进学生运用知识,还应该促进学生拓宽知识面。
一些试题的创意,就是从活动课中激发出来的,例如2007年河南省中招试题,25(2),26(3),设计表格与认识年代尺都是由七年级上册的活动课引出的。
另外,多注意各学科交叉知识,比如政治课学习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关系,可以联系运用到解释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用地理知识理解巴尔干半岛为什么会成为火药桶、长征的艰险等;用语文的修辞手法,对历史事件或概念换种表述方式,提高思维灵活性。
如07年中招历史题选择题8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地理方位知识,知道位于郑州西北的城市应是四个选项中哪一城市。
(4)学会一定的应试技巧。
让学生控制好时间、通观全卷、审清题意、先易后难、把会做的做完后再翻书。
答题观点明确,层次分明;要认真审题,抓住题干里的中心词,弄清试题的意思,防止片面性,其次,认清干肢关系,抓住题干对题肢的要求,避免所答非所问的错误;要认真阅读材料,从中获取有效信息,抓住关键内容,分析解答,另外,对于一些开放性性的试题,思想要解放,思路要开阔,从多方位、多角度去思考。
开放性的试题,答案也具有开放性,因此,不要让学生留空白,只要答的合理,就能得分。
当然,练习也是必不可少的,开卷考试需要多做题,练好题。
练习要及时、有针对性。
习题要突出对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迁移能力、表述能力、质疑能力等能力的训练,提高审题能力,积累应试经验。
2013年考点分布、试卷结构、考试方法具体分析
第1题考点: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识图
第2题考点:左宗棠收复新疆、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史综合
第3题考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中国近代史材料
第4题考点: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过程、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的过程、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过程、人民解放战争的过程中国近代史识图综合
第5题考点:西安事变中国近代史材料
第6题考点:红军长征中国近代史材料
第7题考点:辽沈战役中国近代史材料
第8题考点:西藏和平解放、土地改革、抗美援朝中国近代史识图、综合
第9题考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国现代史材料
第10题考点: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现代史综合
第11题考点:863计划中国现代史材料
第12题考点: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中国近代史综合
第13题考点:权利法案世界近代史材料
第14题考点:评价拿破仑世界近代史材料
第15题考点:工业革命世界近代史材料
第16题考点:俄国亚历山大二世改革世界近代史材料
第17题考点:苏联社会主义的道路探索世界现代史材料
第18题考点:法西斯的暴行世界现代史识图、综合
第19题考点:巴以冲突世界现代史材料
第20题考点:环境问题世界现代史材料
第21题考点:佛教、龙门石窟中国古代史(佛教的传入、龙门石窟)世界古代史(佛教)识图、综合
第22题考点:戊戌变法中国近代史材料
第23题考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特区的建立中国现代史材料
第24题考点: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近代史材料
第25题考点:独立宣言、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罗斯福新政世界近代史材料
2014年河南中考历史试卷分析
2014年河南中考历史试卷,以《课程标准》为基础,紧扣《考试纲要》,凸显“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特征。
试卷图文并茂,文字浅显易懂,难度较去年稍大,关注时局,试题灵活新颖,体现了历史开卷考试的特点。
通观全卷,在充分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侧重于综合、分析等历史学科思维能力的考查。
注重考查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注重知识的迁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对热点问题进行探究和把握;注重历史学科的情感教育功能。
具体来说,2014年安河南中考历史试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2014年河南中考历史试卷试题特点
1、试题有所创新。
首先,形式新。
其中第24题小短文在考查形式上与以往稍有变化,要求将五个关键词连接起来,说出他们的内在联系,这种形式在
中考试题中尚属首次。
其次,情景新。
无论客观题还是主观题,问题入题情境设置独特,材料丰富新颖。
老知识,新考法,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容易激发学生兴趣。
如21题、24题。
材料的来源多样,图文并茂。
试题开放性更强。
2、难度系数较去年有所增加。
2014年历史试题与2013年相比,难度有所增加。
2013年,我县中考历史平均得分36.21分,难度系数是0.72。
2014年,我县中考历史平均得分29.10分,难度系数是0.58。
历史试题难度增加,死记硬背难拿高分。
少数题目难度较大。
如选择第13、16、18、20小题,学生做得不好,对于大多数考生来说,看似有话可说,比较容易得分,但失分也容易,因为这类试题最能反映出学生的历史基本素养和综合能力。
大量的材料阅读,给考生增加了难度,同时也体现出命题很明显的侧重能力考查的目的性。
3、聚焦热点,贴近现实生活,紧扣时代脉搏,注重开放性。
史为今用是近年历史命题的主线,也是今年中考命题的重要切入点之一,凸显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
如第9小题“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60周年、第25题“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00周年,“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75周年,这应该都是备考中的热点问题。
同时,还考查了传统长效热点。
如第25题,历史学习现实生活相联系;当今世界两大主题,对战争与和平的深刻思考,都紧紧扣住了时代的脉搏。
4、关注河南地方历史,培养乡土感情。
河南,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每年都有相关的题目出现,比如,今年的非选择题第21题对佛教有关遗迹进行考察。
重视学科知识的渗透,关注家乡,关注经济、外交、文化发展。
5、紧扣课标,不拘泥于教材版本。
例如选择第16小题,伏尔泰的名言、选择第18小题,新经济时代、非选择题第24小题,空想社会主义我们所用的华师大版本都没有这些内容。
6、注重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以及能力的考查。
突出主线设计和专题设计,综合性强。
如第6、7、12、13小题,这类题目往往时空跨度都很大,古今中外纵横开阖、前后联系,具有“大、纵、深”的特点,学生做题时不仅需要深入分析,还要善于类比,善于将古今中外进行串联,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与发散思维。
7、重视经济史发展,关注民生。
例如第22题是民族工业发展的情况。
第23题是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总之,全卷难易程度基本适中,较去年稍稍偏难,知识覆盖面大,涉及多种史观。
既涉及了近代化探索、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思想解放等经济史观、革命史观、思想史观、社会史观,又不避热点,关注周年性大事。
如甲午中日战争、五四运动、改革开放、世界大战等。
尤其是主观题,对材料解析、整理能力的要求提高。
学生在组织答案时不是从书本中某一方面直接可以找到答案,而是需要对材料和所学
的知识进行整合、迁移,才能组织较为完整的答案。
仅仅依靠死记硬背或考前突击,想轻松获取高分比较困难。
整套卷子对于成绩中下的同学来说确实有一定的难度。
二、学生答题情况
1、选择题:
本题包括1—20题,20分,主要考查考生对教材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考查学生对历史本质的认识与理解以及判断历史是非的能力,是考查能力要求最全面的一种题型。
从总体来看,本次考试选择题难度适中,其中,失分率最高的是第13小题、第16小题、第18小题和第20小题。
在解答这些问题时,(1)严重反映出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不牢;(2)学生未能掌握考试的技巧,不能抓住关键字来审题,导致出错;(3)很多学生看不懂题干的意思,得分率最低,这证明光靠死记硬背和单一的学习历史事件,而不注重对事件的理解和联系是不可取的。
在历史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对事件之间联系的认识,加强事件与事件间纵向与横向的联系、比较。
也应加强历史和地理的有机结合。
2、非选择题:
非选择题主要是材料分析题:
本类型题是考查学生对所给的材料是否理解与认识,从而作出正确的分析与判断,要求学生通过分析、判断、概括性的点题,得出观点。
从考试实际情况看,第21题第1问答得不好,图片分类较好,但原因不太明了。
第3问与河南历史有关,特别是洛阳历史有关,学生答
题较好。
第22题考察的是洋务运动的作用,学生回答较好。
第23题看似简单,学生回答不够准确。
第24题,空想社会主义课本上没有出现,学生回答不全,很少有得全分。
第25题,考察的是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学生做得较好。
出现的问题主要有(1)错字连篇(2)审题不清,不理解题意,答非所问:
三、学生答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综上所述,学生失分原因主要有;
1、审题不清,基础不够扎实,不重视开卷考试科目。
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不扎实,对概念认识模糊不清,以至于对历史知识的分析、归纳能力不高。
例如第9小题,学生不知道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
2、字迹潦草,错别字较多。
有的考生的卷面比较潦草,阅卷老师都很难辨认,影响了自己的得分。
试卷当中的错别字典型的有:例如把“和平”写成“合平”;一国两制的“制”写成“治”;因此我们平时教学中、批改作业中、阅卷中发现有同学写错别字应当当众纠正,这样会减少常见错别字。
3、缺乏解答开放性试题的方法和技巧。
学生不太会把问题简单化,不会把问题转化为自己能够理解的方式进行提问
4、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有欠缺。
主要体现在活动探究题。
5、答案笼统,不够精准,没有条理性,答题不规范。
今后教学需改进之处:注重历史知识基础知识的积累,平时要求学生记忆,适时进行抽查或检测,提升学生身体能力,减少错别字;提高学生信心,平时形成认真的习惯,如规定时间记内容,规定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