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考历史试卷分析

合集下载

2017年中考历史质量分析报告

2017年中考历史质量分析报告

2017年中考历史质量分析报告2017年中考历史质量分析报告一、命题情况分析1试题命制。

2017年xx市中考历史试题的命制能依据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程标准》,结合xx市初中历史教育的现状,充分体现考试的功能价值和历史程的学科特点,体现思想性、人性、综合性。

内容涵盖七年级到九年级六册教材。

试题类型、分值比例、内容比例、难易比例基本符合《中考历史考试说明》的要求。

世界近现代史分值略高(考试说明40%),中国近现代史略少(考试说明3%)。

附表一:中外史的比重分值比重选择题非选择题中国古代史6分分2444%中国近现代史8分9分3778%世界近现代史8分9分3778%附表二:选择题考点分布题号考点12知道汉武帝统一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13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14《史记》、张仲景、《齐民要术》、《天工开物》1《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的关系16《申报》17新民主主义的兴起18知道“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19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20瓦特改进蒸汽机21冷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22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附表三:主观题考点分布题号考点26清朝设置设置伊犁将军和台湾府、元朝设置宣政院、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和全民族抗战的开始、“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化交流27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洋务运动的作用、张謇兴办实业的史实、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战略决策、了解经济全球化28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日本明治维新2典型错误(1)错别字问题突出。

“伊犁将军”的“伊”写成“尹”,“犁”写成“梨”“;“宣政院”的“宣”写成“宜”;“”台湾府”的“府”写成“俯”;“丝绸之路”写成“西绸之路”、“思绸之路”、“细绸之路”、“丝调之路”、“线绸之路”、“丝雕之路”、“丝稠之路”;“张謇”写成“张骞”、“张塞”、“张”写成繁体字;“实业救国”写成“实业求国”、“实力救国”、“实业就国”、“是业救国”、“时业救国”;“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届”写成“屉”、“介”、“界”、“局”、“限”,“三中”写成“中”;“改革开放”写成“改革开方”;“君主立宪制”写成“君主立县制”、“君主利宪制”、“君主义宪制”、“军主立宪制”、“君主立宪治”、“群主立宪制”、“郡主立宪制”,(2)审题不清。

孟龚龚2017年河南中招历史试卷质量分析报告

孟龚龚2017年河南中招历史试卷质量分析报告

2017年河南中招历史试卷质量分析报告老庙一中孟龚龚2017年中考历史试题,以《课程标准》为基础,符合《河南省考试说明与检测》的要求,紧扣课本,体现了历史命题的基础性、发展性、时代性与创新性。

整套试题图文并茂,既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也考察了学生读图说史、示意概括等能力,紧扣热点,关注时事,体现了历史学科开卷考试的特点,彰显了这个学科对学生核心素养教育的功能。

整体难度与2016年相比略有下降。

一.试卷整体分析试卷结构,题型、题量、分值,总体不变,单选题,相对简单。

图片型题目较少,材料难度下降,比较平稳。

今年的历史试卷依然是总分50分,其中单选题20分,比例40%,非选择题30分,比例60%。

板块分值,分布合理,古代史分值少,近代史现代史分值多。

古代史分值6分,比例12%,中国近现代史24分,比例48%,世界近现代史20分,比例40%。

由此可以看出,对古代史的考察较少,突出对近现代史的考察尤其是对中国近现代史的考察,凸显了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

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

二.试卷特点分析:1.布局精巧,图文结合选择题方面:考察内容涉及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一五计划的内容,一战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等;中外文化交往考查佛教1分。

中国近代史2---4题共3分。

中国现代史5---11共7分。

世界近代史12---17题共6分。

世界现代史18---20题共3分。

非选择题,求新求变,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

21题; 河南地方史和世界古代史雅典共5分,考查的是文明方式,世界古代文明呈现出的主要特征以及我们对待文化的态度。

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和情感态度的培养。

22题:中国近代史7分,是有关鸦片战争前后的交通工具变化,近代中国人的态度转变,从全球史角度分析推动中国近代化因素是什么?体现出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3题:中国现代史7分,从新中国外交成就着手,考查外交成就之间的联系,并要求学生把历史事件之间联系用示意图的形式展示出来。

2017广东省中考历史试卷及答案解析

2017广东省中考历史试卷及答案解析

2017广东省中考历史试卷及答案解析也许有一天中考会成为历史,而广东省考试上的历史试题也会成为我们以后复习的真题。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了广东省中考历史试卷及参考答案,供大家参阅!2017广东省中考历史试卷选择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所选的选项涂黑。

)1.传说是人们世代口耳相传保留下来的历史叙述。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其形象是远古众多部落崇拜物的综合体。

与龙形象形成密切相关的传说是A.盘古开天B.炎黄传说C.禅让传说D.大禹治水解析:答案选B。

2.北京出土的青铜器“克盉”(见题2图)记载:周成王封克做匽(今北京地区)的诸侯,管理羌族、驭族……克进驻匽地,接收土地,平息动乱。

此记载印证的分封制的内容是(题2图)A.诸侯得到周天子授予的土地和臣民B.诸侯定期觐见周天子C.诸侯在战时须带兵随从周天子作战D.诸侯向周天子缴纳贡品解析:答案选A。

3.“盖有非常之功,必有非常之人。

”汉武帝时期出现的“非常之人”与“非常之功”是A.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蔡伦改进造纸术C.张仲景编著《伤寒杂病论》D.华佗发明麻沸散解析:答案选A。

4.唐朝科举,以考试成绩作为录取标准;明经科的录取率约为十分之一,进士科的录取率约为六十分之一;科举出身的官员占全部官员的比例略多于十分之一。

从材料中得到的信息是①科举制是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人才②科举制是政府选官的主要来源③科举选拔的标准是择优录取④科举考试年年进行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解析:答案选B。

5.据史书记载,从1407年到1422年短短十多年间,有南洋多国使者多次搭乘船只访华。

与南洋使者访华有关联的事件是A.马可波罗来华B.荷兰人抵达台湾C.郑和下西洋D.葡萄牙人到达澳门解析:答案选C。

6.历史叙述有史实陈述、历史评价等方式。

其中,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述。

2017年广东省中考历史试卷(解析版)

2017年广东省中考历史试卷(解析版)

2017年广东省中考历史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请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所选的选项涂黑)1.如图1的考古发现,为距今六七千年我国原始居民使用的生产工具。

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来看,此类工具的出现和使用佐证他们生活在()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青铜朝代D.铁器时代2.如果诸侯不履行自己的义务,或超越周王赋予他们的特权,周王可以废除给他们的封地和爵禄,甚至消灭他们。

以上解读源于()A.禅让制B.世袭制C.宗法制D.分封制3.下列关于古代丝绸之路史实与推论的搭配,正确的是()A.A B.B C.C D.D4.如果把“大运河的开通””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遣唐使和鉴真东渡”整合为一个学习单元,符合这一单元内容的主题是()A.国家的产生和统一B.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D.近代前夜与盛世危机5.如图列举的历史现象出现的朝代是()A.汉朝B.唐朝C.宋朝D.明朝6.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以“图谋不轨”之名诛杀了丞相胡惟庸,下令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制度,明太祖这样做的目的是()A.控制军队B.强化皇权C.钳制思想D.改革科举7.《中国历史十讲》指出:自清中叶开始,清朝实行限制贸易政策,在海上只有广州一口对外通商……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

由此可见,清朝实行的政策是()A.闭关锁国B.休养生息C.轻徭薄赋D.重文轻武8.(3分)观察表格,导致表税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1843年前后中英两国进出口货物税率变化表A.通商口岸的开放B.小农经济的破产C.纺织工业的发展D.协定关税的影响9.一位亲历甲午战争的洋人海员说:“(北洋舰队)如大树然,虫蛀入根,观其外特一小孔耳,岂知腹已半腐。

”这一材料可用来说明清朝()A.舰船数量的劣势B.洋务运动的贡献C.甲午战败的原因D.维新变法的成效10.林伯渠说:“对许多末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

2017年延安中考历史试题分析新

2017年延安中考历史试题分析新

2017年陕西省中考历史试题分析2017年陕西中考顺利结束。

今年中考历史试题,基本沿袭了去年试卷的难度,知识点分布较为均匀,中国史(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世界史(近代史,现代史)涉及均匀,试题难度适中,符合《考试说明》的难度设计以及考纲的考察范围,体现出了时代性和选拔性特征,选择题方面,充分体现出命题人的细致,中国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世界近代史,现代史涵盖非常平均,考生作答起来应该难度不大,问答题方面:难度有限,考生作答起来可以说较为容易,但如果粗心不认真审题,就会失分。

考点分布:试卷分析:第一部分:选择题就今年的中考历史选择题来说,难度不大,而且,加之中考历史是开卷模式作答,可以这么说,选择题完全就是热身赛,从第一道历史选择题考察中国古代唐朝科举制和对外文化交流开始,基本可以看书,选择题出题人思路清晰,细致,考察点非常均匀,但是,今年的中考历史选择题方面,改变了去年以中国史为主的命题思路,重点考察世界史这方面考生的掌握程度,如:第17题,第18题,这两道题都是考察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方面的知识,一个是考察二战后的国际关系以及国家实力的变化,一个是考察当今世界局势的演变这两个知识点。

六道选择题考查知识点分布六道选择题得失分情况统计表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就今年的中考历史问答题来说,难度略有上升,尤其体现在第21题考查世界近代史一战和二战为线索,学生掌握不太好把握。

但是,若细心作答和答题速度上升,问题也应该不大,涉及面较广,改变了过去历史中考命题一直以单一为主的命题思路。

非选择题知识点分布非选择题得失分情况统计表第19题第一问综合考查中国古代史政治经济文化的内容,从阅卷情况来看学生得分率最高为第三个空格,填写女真族。

其他是那个空得分率较低,尤其是第二个空格处应该填写的是市民阶层的壮大,可是从阅卷情况来看,大多数考生答的是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从该题的回答情况来看,考生在答题中审题不够认真,逻辑因果关系模糊不清。

2017河南中考历史解析版

2017河南中考历史解析版

2017年河南省中考历史试卷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20分)1.下列三幅图片共同反映了()洛阳白马寺洛阳龙门石窟日本唐招提寺内鉴真塑像A.寺院建筑的中国化B.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发展C.文化传播者的坚韧D.雕塑艺术的古朴与精湛【解析】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老城以东12公里处,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所以与洛阳白马寺有关的宗教是佛教;洛阳龙门石窟雕刻的是佛教人物形象;唐玄宗时,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他精心设计的唐招提寺,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

由此可知,三幅图片共同反映的是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答案】B2.英法从广州向北推进至北京,俄国从北方边界向南推进,它们除强调经济特权外,也强调取得领土。

南北两股势力像一把钳子,紧紧掐住清王朝。

这描述的是()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解析】依据“英法从广州向北推进至北京,俄国从北方边界向南推进”可知,1856年10月,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悍然出动军舰袭击广州城,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同意和英国共同出兵,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我国东北和西北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

因此,材料描述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

【答案】B3.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自觉接受了太平天国反清的正面影响,并吸取其争取夺利导致分裂的反面教训。

这从侧面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A.推动了近代的思想解放B.促成了辛亥革命的发生C.有益于近代的革命探索D.激起了国内反清的高潮【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的反清的正面影响和因争权夺利而导致分裂火并的反面教训被革命派借鉴,推动了辛亥革命的发展。

故这从侧面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有益于近代的革命探索。

【答案】C4.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所传播的西方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将统治中国人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打开了缺口,这说明戊戌变法()A.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B.使西方政治学说深入人心C.创立了君主立宪政体D.动摇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析】据“戊戌变法……将统治中国人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打开了缺口”可知,这说明戊戌变法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中考历史试卷分析

中考历史试卷分析

2017年安徽省中考历史试卷分析全椒县教研室历史学科组2017年安徽省中考历史试题的结构、呈现形式、难度系数等方面,较之前两年继续保持稳定,具有鲜明的继承性、基础性、时代性、学科性、开放性等特点,符合历史课程标准和2017年安徽省初中毕业学生考试纲要的基本要求;试题在实现高中选拔功能和引导初中教学作用的同时,侧重追寻历史学科素养;一、试卷结构1.题型和题量2017年的历史试题延续了前三年的风格,依然是五种基本题型:单项选择题、组合列举题、辨析改错题、材料解析题、活动与探究题,全卷共17小题,满分70分,开卷考试;2.考点分布及分值比例今年遵循考纲规定,删去了安徽地方史的考查,加大了对中国古代史内容的考查力度,中国古代史的内容涉及到选择第1、2题,组合列举第11题1、2,12题1、2,13题1,辨析改错14题1,17题3,考查的分值14分,占20%;其余的几大板块变化不大,中国近代史17分,占24.2%;中国现代史11分,占15.7%;世界古代史2分,占2.9%;世界近代史13分,占18.6%;世界现代史13分,占18.6%;近现代历史内容还是重头戏,体现了薄古厚今的一贯传统;2017新增考点考察了阿基米德、严复的思想,体现了考纲的变化;考点分布全面,涵盖了中国史和世界史,考查了政治、经济、科技、思想文化、战争等多方面内容;政治类考点包括商鞅变法、科举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英国君主立宪制、一国两制、中美关系等;经济类考点包括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近代列强侵华方式的变化、“一五计划”、经济特区、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欧元、经济全球化和“一带一路”等;科技类考点包括阿基米德、都江堰、阿拉伯数字、罗盘针、飞机、火车、第三次科技革命等;思想文化类考点包括人文主义、人文初祖炎帝和黄帝、思想家严复以及新文化运动等;战争类考点包括十四年抗日战争、美国独立战争、冷战等;4.试题新颖,图文并茂试题通过历史地图、漫画、框架图、历史文献资料等多种形式创设情境,贴近学生实际,多途径感知历史,利于理解;图文并茂,布局美观,角度新颖;素材类型历史地图漫画框架图历史文献文字资料数量1幅1幅1幅11则分布五、活动与探究第17题材料一一、单项选择第7题一、单项选择第2题一、单项选择第1、5、8、9题四、材料解析第15题材料一、材料二第16题材料一、二、三第17题材料二、三二、试卷特点1.回归历史本质,注重科学性,体现开放性,彰显学科核心素养今年历史试卷回归历史本质,考查的内容基本涵盖了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注重考查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历史理解能力和历史价值观等历史学科基本素养,同时注重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和归纳能力,检验学生是否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试题体现了历史学科的时空要求,不突兀、重继承,让学生在平稳中完成答题;比较明显的趋势是接近教材,联系教材,并且强化了历史时空的关联;其中时空观念的考查中,既有对今年时事热点的考查,如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开始14年的抗战,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一五计划完成60周年,香港回归20周年,中美关系正常化45周年等,也有对历史地图的识读,如新航路开辟示意图;史料实证的考察上,引导学生能够从材料中进行推理论证;注重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归纳分析能力、综合概括能力、专业历史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的考查;例如第16题的材料二,概括“冷战”被确立为美国国策的原因,学生只需要从材料中进行归纳即可,一是抵抗共产主义,二是称霸世界;特别是第17题多角度、多层次考查了考生的历史学科素养;本题要求考生能系统的综合材料,结合史实,提取信息来说明“一带一路”倡议的合理性;考查的能力,包括获取和解读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历史问题,涵盖了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历史理解和家国情怀等方面素养;由于本题对学生综合能力要求较高,难度较大,因而成为考生成绩区分度的关键一题;2.注重导向性,体现核心价值观,凸显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历史学科考查的命题原则,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点,体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能力四方面的考查;选取典型素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引领;如第5题,通过九一八事变后生活画报刊载图片的描述,凸显中国是最早抗击法西斯侵略的国家;组合列举题第11题以“走进历史,触摸历史,历史遗迹是人类文明的活化石”为题,考查了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炎帝和黄帝,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的修筑者——李冰父子,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敢为天下先,中国改革的起源地——凤阳;以历史遗迹为主题既考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渗透了史料实证这一历史核心素养;第12题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扞卫领土与国家主权完整是中华儿女的神圣职责”为主题,考查了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设置驻藏大臣,香港回归等史实,体现家国情怀,渗透了对学生民族责任感的培养;第13题以人类出行为主题,考查不同时期人类科技的进步,体现了时空观念这一核心素养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17题考查学生对“一带一路”正确性的认识等;这些知识点的考查,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学生明辨是非,爱国守法;增强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的的爱国情怀,树立起为祖国奋斗终身的信念;3.关注时事热点、关注周年考点、彰显了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关注热点和周年大事是历年中考命题的切入点之一,今年也不例外;热点的考查如选择题第5小题对抗日战争的考查,体现了“十四年抗战”的要求;第12题第3小题对一国两制的考查,体现了香港回归20周年这一时政热点;16题3考查对中美关系的认识体现了中美关系这一个长效热点;17题3考查“一带一路”,体现了“一带一路”及国际高峰论坛时事热点;周年大事的考查如第4题考查南昌起义爆发90周年,第6题考查一五计划成果一五计划完成60周年,121考查郑成功收复台湾355周年,123考查“一国两制”香港回归20周年,162考查冷战政策冷战政策开始实施70周年,163考查美国总统尼克松尼克松访华暨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45周年;通过这些试题引导学生开拓视野、关注现实,要求学生具备用历史基础知识去诠释现实问题的能力,科学性和人文性相得益彰,彰显了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4.关注史学研究前沿动态,凸显历史学科在促进国际关系中的借鉴功能;2017年1月教育部教育司下发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十四年抗战”,确保树立并突出“十四年抗战”的概念,在今年的试题中得以体现;第16题,标题为“战略选择影响深远,大国兴衰昭示未来”中小标题是“热战中独立”、“冷战中对峙”、“和平中共存”,在探讨国家关系中,反思历史;5.立意高远,渗透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试题中的第17大题考查的就是全球史观以及人类的文明史观,第一小问考查新航路开辟对全球化进程的影响;设第二小问考查世界变平,经济全球化,第3问考查同学们对一带一路的认知以及根据现在的国际形势分析其的合理性,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概括总结能力;而且要史论结合;总体来说,今年中考历史试题难度适中,没有偏题、怪题,试题整体平稳,有一定的深度、广度和综合性,体现历史学科特点,符合选拔性考试在区分度上的要求,也反映了初中阶段历史教学的目标;试卷有效的承担了历史学科培养学生文化素养、思维能力和正确人生价值观的使命;三、对今后教学的启示通过分析试卷,在今后的教学中应针对下列问题,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使教学有的放矢:1.以扎实的基础知识为考查基石历史学科素养建立在扎实的基础知识之上,否则难以培养学科思维和学科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教学中,一定要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同时要强调学生对历史主干知识的记忆,要求学生踏实、牢固、全面地掌握所学基础知识,同时要培养概括、分析、评价等能力;2.以科学的方法引领求证、求真意识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我们不能通过实验复原和体验,这决定了对历史的掌握必须建立在史料的收集、整理、分析甚至合理的推论上;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教会学生方法,提高学生能力;3.良好的学习迁移思维和能力,使学习更有意义学习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针对历史事物间一因多果和一果多因的关系,需用已有知识和对立统一等方法分析思考,这就需要有良好的学习迁移思维和能力;这种迁移有助于引导考生通过学习,形成基本的史观和方法,并内化为学科素养与人文素养,这样的考查更具有学科意义和人文关怀;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加强对知识的梳理,构建历史知识板块、网络,使学生能系统的掌握历史知识;4、语言表达能力和答题技巧的培养;平时对学生加强规范答题的训练,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依据题目要求,对教材和学过的知识,进行发散性思维,从材料的组织、观点的运用方面进行综合、立体的思考;注意史实的准确性、内容的针对性、要点的完整性、叙述的条理性、语言的简洁性;。

2017年河北省中考历史试卷及详解

2017年河北省中考历史试卷及详解

2017年河北省中考历史试卷及详解2017年河北省中考历史试卷一、选择题1.(2分)XXX《伦敦新闻画报》评述的是()A.虎门销烟B.南京条约XXX侵华战争D.《辛丑条约》2.(2分)XXX相继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在理论上论证了中国革命道路。

“革命道路”是指()A.打倒列强,除军阀B.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C.和平民主建国D.社会主义革命道路3.(2分)在这场关乎世界和平、人类命运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抗击和消灭日军最多,付出代价最大,对彻底战胜日本法西斯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这表明,中国抗日战争()A.使近代中国实现了统一B.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C.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D.使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XXX4.(2分)1905年,XXX为母亲办丧事,在《大公报》上发布声明,概不收受呢缎、轴幛、银钱、洋圆等物,可以送挽联、纪念诗文、花圈等;参加追悼会的人,不行旧礼,愿意者改行鞠躬礼。

XXX特意为母亲写了哀歌,整个仪式简朴感人。

这一史实应纳入的研究主题是()第1页(共21页)A.断发易服B.XXX救国D.践行民权5.(2分)宣传画深深打上了时代的印记。

下列宣传画共同反映了我国()A.农业发展道路的探索C.革新开放的发展历程B.工业化的发展过程D.国有企业革新的经过6.(2分)法国国王XXX(1515~1547年在位)曾感叹道:“我希望看到XXX的遗嘱,他在遗嘱中将地球划分给了西班牙和葡萄牙。

”“将地球划分给了西班牙和葡萄牙”是由于()A.文艺复兴的开展B.新航路的开辟C.“三角贸易”进行D.启蒙运动的鼓起7.(2分)“近代史上英国率先进行工业革命,最先建立民主政治,但在教育领域英国没有一项领先,现代大学、职业教育、义务教育、现代学制、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等现代教育制度没有一项由英国创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安徽省中考历史试卷分析
全椒县教研室历史学科组
2017年安徽省中考历史试题的结构、呈现形式、难度系数等方面,较之前两年继续保持稳定,具有鲜明的继承性、基础性、时代性、学科性、开放性等特点,符合《历史课程标准》和《2017年安徽省初中毕业学生考试纲要》的基本要求。

试题在实现高中选拔功能和引导初中教学作用的同时,侧重追寻历史学科素养。

一、试卷结构
1.题型和题量
2017年的历史试题延续了前三年的风格,依然是五种基本题型:单项选择题、组合列举题、辨析改错题、材料解析题、活动与探究题,全卷共17小题,满分70分,开卷考试。

2.考点分布及分值比例
今年遵循考纲规定,删去了安徽地方史的考查,加大了对中国古代史内容的考查力度,中国古代史的内容涉及到选择第1、2题,组合列举第11题(1)、(2),12题(1)、(2),13题(1),辨析改错14题(1),17题(3),考查的分值14分,占20%。

其余的几大板块变化不大,中国近代史17分,占24.2%。

中国现代史11分,占15.7%。

世界古代史2分,占2.9%。

世界近代史13分,占18.6%。

世界现代史13分,占18.6%。

近现代历史内容还是重头戏,体现了薄古厚今的一贯传统。

2017新增考点考察了阿基米德、严复的思想,体现了考纲的变化。

3.考点分布广泛,涉及知识点多
考点分布全面,涵盖了中国史和世界史,考查了政治、经济、科技、思想文化、战争等多方面内容。

政治类考点包括商鞅变法、科举制度、民族区域自
治制度、英国君主立宪制、一国两制、中美关系等。

经济类考点包括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近代列强侵华方式的变化、“一五计划”、经济特区、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欧元、经济全球化和“一带一路”等。

科技类考点包括阿基米德、都江堰、阿拉伯数字、罗盘针、飞机、火车、第三次科技革命等。

思想文化类考点包括人文主义、人文初祖炎帝和黄帝、思想家严复以及新文化运动等。

战争类考点包括十四年抗日战争、美国独立战争、冷战等。

4.试题新颖,图文并茂
试题通过历史地图、漫画、框架图、历史文献资料等多种形式创设情境,贴近学生实际,多途径感知历史,利于理解。

图文并茂,布局美观,角度新颖。

素材类型历史地图漫画框架图历史文献文字资料
数量1幅1幅1幅11则
分布五、活动与探

第17题材
料一
一、单项选择
第7题
一、单项选择
第2题
一、单项选择第
1、5、8、9题四、
材料解析第15题材
料一、材料二第16
题材料一、二、三第
17题材料二、三
二、试卷特点
1.回归历史本质,注重科学性,体现开放性,彰显学科核心素养
今年历史试卷回归历史本质,考查的内容基本涵盖了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注重考查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历史理解能力和历史价值观等历史学科基本素养,同时注重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和归纳能力,检验学生是否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

试题体现了历史学科的时空要求,不突兀、重继承,让学生在平稳中完成答题。

比较明显的趋势是接近教材,联系教材,并且强化了历史时空的关联。

其中时空观念的考查中,既有对今年时事热点的考查,如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开始14年的抗战,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一五计划完成60周年,香港回归20周年,中美关系正常化45周年等,也有对历史地图的识读,如新航路开辟示意图。

史料实证的考察上,引导学生能够从材料中进行推理论证。

注重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归纳分析能力、综合概括能力、专业历史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的考查。

例如第16题的材料二,概括“冷战”被确立为美国国策的原因,学生只需要从材料中进行归纳即可,一是抵抗共产主义,二是称霸世界。

特别是第17题多角度、多层次考查了考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本题要求考生能系统的综合材料,结合史实,提取信息来说明“一带一路”倡议的合理性。

考查的能力,包括获取和解读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历史问题,涵盖了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历史理解和家国情怀等方面素养。

由于本题对学生综合能力要求较高,难度较大,因而成为考生成绩区分度的关键一题。

2.注重导向性,体现核心价值观,凸显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

历史学科考查的命题原则,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点,体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依法治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能力四方面的考查。

选取典型素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引领。

如第5题,通过九一八事变后《生活画报》刊载图片的描述,凸显中国是最早抗击法西斯侵略的国家;组合列举题第11题以“走进历史,触摸历史,历史遗迹是人类文明的活化石”为题,考查了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炎帝和黄帝,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的修筑者——李冰父子,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敢为天下先,中国改革的起源地——凤阳;以历史遗迹为主题既考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渗透了史料实证这一历史核心素养。

第12题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捍卫领土与国家主权完整是中华儿女的神圣职责”为主题,考查了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设置驻藏大臣,香港回归等史实,体现家国情怀,渗透了对学生民族责任感的培养。

第13题以人类出行为主题,考查不同时期人类科技的进步,体现了时空观念这一核心素养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

17题考查学生对“一带一路”正确性的认识等。

这些知识点的考查,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学生明辨是非,爱国守法。

增强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的的爱国情怀,树立起为祖国奋斗终身的信念。

3.关注时事热点、关注周年考点、彰显了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
关注热点和周年大事是历年中考命题的切入点之一,今年也不例外。

热点的考查如选择题第5小题对抗日战争的考查,体现了“十四年抗战”的要求。

第12题第(3)小题对一国两制的考查,体现了香港回归20周年这一时政热点。

16题(3)考查对中美关系的认识体现了中美关系这一个长效热点。

17题(3)考查“一带一路”,体现了“一带一路”及国际高峰论坛时事热点。

周年大事的考查如第4题考查南昌起义(爆发90周年),第6题考查一五计划成果(一五计划完成60周年),12(1)考查郑成功收复台湾(355周年),
12(3)考查“一国两制”(香港回归20周年),16(2)考查冷战政策(冷战政策开始实施70周年),16(3)考查美国总统尼克松(尼克松访华暨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45周年)。

通过这些试题引导学生开拓视野、关注现实,要求学生具备用历史基础知识去诠释现实问题的能力,科学性和人文性相得益彰,彰显了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

4.关注史学研究前沿动态,凸显历史学科在促进国际关系中的借鉴功能。

2017年1月教育部教育司下发《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十四年抗战”,确保树立并突出“十四年抗战”的概念,在今年的试题中得以体现。

第16题,标题为“战略选择影响深远,大国兴衰昭示未来”中小标题是“热战中独立”、“冷战中对峙”、“和平中共存”,在探讨国家关系中,反思历史。

5.立意高远,渗透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

试题中的第17大题考查的就是全球史观以及人类的文明史观,第一小问考查新航路开辟对全球化进程的影响;设第二小问考查世界变平,经济全球化,第(3)问考查同学们对一带一路的认知以及根据现在的国际形势分析其的合理性,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概括总结能力。

而且要史论结合。

总体来说,今年中考历史试题难度适中,没有偏题、怪题,试题整体平稳,有一定的深度、广度和综合性,体现历史学科特点,符合选拔性考试在区分度上的要求,也反映了初中阶段历史教学的目标。

试卷有效的承担了历史学科培养学生文化素养、思维能力和正确人生价值观的使命。

三、对今后教学的启示
通过分析试卷,在今后的教学中应针对下列问题,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使教学有的放矢:
1.以扎实的基础知识为考查基石
历史学科素养建立在扎实的基础知识之上,否则难以培养学科思维和学科能力。

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教学中,一定要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同时要强调学生对历史主干知识的记忆,要求学生踏实、牢固、全面地掌握所学基础知识,同时要培养概括、分析、评价等能力。

2.以科学的方法引领求证、求真意识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我们不能通过实验复原和体验,这决定了对历史的掌握必须建立在史料的收集、整理、分析甚至合理的推论上。

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教会学生方法,提高学生能力。

3.良好的学习迁移思维和能力,使学习更有意义
学习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针对历史事物间一因多果和一果多因的关系,需用已有知识和对立统一等方法分析思考,这就需要有良好的学习迁移思维和能力。

这种迁移有助于引导考生通过学习,形成基本的史观和方法,并内化为学科素养与人文素养,这样的考查更具有学科意义和人文关怀。

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加强对知识的梳理,构建历史知识板块、网络,使学生能系统的掌握历史知识。

4、语言表达能力和答题技巧的培养。

平时对学生加强规范答题的训练,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依据题目要求,对教材和学过的知识,进行发散性思维,从材料的组织、观点的运用方面进行综合、立体的思考。

注意史实的准确性、内容的针对性、要点的完整性、叙述的条理性、语言的简洁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