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是地质学?
地质学是对地球的起源、历史和结构进行研究的学科。主要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外部特征、各圈层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历史。在现阶段,由于观察、研究条件的限制,主要以岩石圈为研究对象,并涉及水圈、气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下更深的部位,以及某些地外物质。
地质学有什么研究方法?
一般的地质研究必须通过一定比重的野外实际调查,配合相应的室内研究。野外调查和室内研究,构成一次观察、记录(包括制图)采样、初步综合、试验分析、总结提高以至复查验证的完整的地质研究过程。地质学研究在实质上都是对其研究对象的一次综合性调查研究过程。 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20世纪中叶以来地质学的研究中引入了大量的新技术、新方法,如不同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地球化学勘察方法、科学深钻技术、同位素地质方法、航空以及遥感地质方法、现代电子计算机技术、高温高压模拟试验等的采用。 物理、化学等基础科学新的成就的引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数学地质、宇宙地质学等地质科学中边缘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推动了地质学的发展,同时使地质学的方法不断地革新。
概括现代地质学的发展特点?
现代地质学的热点领域及现代地质学的发展特点?
热点领域之一:大地质计划。所谓“大地质计划”,是由世界各国地质调查局参加,使地质图数据可以在互联网上很容易获取的国际合作计划。该计划是英国地质调查局于2006年2月发起的。 热点领域之二:地球早期生命演化及生物多样性。热点领域之三:过去、现在及未来气候变化中的人为因素。热点领域之四:全球地质灾害态势及防治趋势。热点领域之五:水、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关系。热点领域之七:世界能源多元化及其竞争趋势。热点领域之八:比较行星学及撞击构造研究
①地质学观察和研究的范围和领域将日益扩大。在空间上,不但能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法逐步深入到岩石圈深部,而且对月球、太阳系部分行星及其卫星的某些地质特征,将有更多的了解
②地质学研究的精度和深度随着多学科的合作不断上升。数学、物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等其他学科的发展和向地质学的进一步渗透,先进技术在地质工作中的使用,同精细、深入的野外地质工作相结合
③实验与模拟成为地质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实验地质学的发展使地质学的研究从以野外观察、描述、归纳为主,发展到归纳与演绎并重的阶段。 ④全球构造理论不断得到补充、修正,完善 板块构造理论树立了全新的地球观,开创了地质学的新时代。但是,板
块构造理论也不是没有缺陷的,以海洋地质为主要证据的板块理论,对大陆构造历史的解释存在局限性。尤其是各大陆的有关不同地质历史时期的新资料将在很大程度上检验和发展板块构造说,进而会产生一些新的理论和学说。
⑤资源与环境是地质学服务社会的重要方面,其中有关矿产资源和新能源的研究,仍处于最重要的地位,因而将继续深入
⑥国际合作成为现代地质学研究的必然趋势。地球是一个整体,区域地质过程是在全球的背景条件下进行的,区域地质作用也对全球环境有所影响。
地质作用 (名词解释)
由自然动力引起使地壳组成物质,地壳构造,地表形态等不断的变化和形成的作用,通称地质作用。其中内力作用使地球内部和地壳的组成和结构复杂化,造成地表高低起伏;外力作用使地壳原有的组成和构造改变,夷平地表的起伏,向单一化发展。地质学界把自然界引起这些变化的各种作用称为地质作用。地质作用主要分为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地震作用、变质作用、风化作用、斜坡重力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硬结成岩作用等。
地壳(名词解释)
地壳是指有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地球固体圈层的最外层,岩石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用化学方法将它与地幔区别开来。其底界为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莫霍面引)。
地幔 (名词解释)
地幔(Mantle):地壳下面是地球的中间层,叫做“地幔”,厚度约2865公里,主要由致密的造岩物质构成,这是地球内部体积最大、质量最大的一层。 地幔又可分成上地幔和下地幔两层。上地幔顶部存在一个地震波传播速度减慢的层(古登堡低速层),一般又称为软流层,下地幔温度、压力和密度均增大,物质呈可塑性固态。
地球圈层的划分依据及结果?
地球圈层分为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两大部分。地球外圈可进一步划分为四个基本圈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地球内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幔圈、外核液体圈和固体内核圈。此外在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之间还存在一个软流圈,它是地球外圈与地球内圈之间的一个过渡圈层,位于地面以下平均深度约150公里处。这样,整个地球总共包括八个圈层,其中岩石圈、软流圈和地球内圈一起构成了所谓的固体地球。对于地球外圈中的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以及岩石圈的表面,一般用直接观测和测量的方法进行研究。而地球内圈,目前主要用地球物理的方法,例如地震学、重力学和高精度现代空间测地技术观测的反演等进行研究。
地磁三要素是指?
磙偏角、磁倾角(地球磁场和水平面的夹
角)、地磁场的水平分量,称为地磁三要素。
何为重力异常?地磁异常?地热异常?具有什么意义?
重力异常是指地面实测重力值归算到大地水准面上的值与正常椭球面上相应点的正常重力值之差,或地面实测重力值与似地球面上相应点的正常重力值之差。后者亦称“混合重力异常”。按归算方法的不同,有空间异常、布格异常、均衡异常等。重力异常是研究地球形状、地质构造及重力探矿的基本数据。[地磁异常] magnetic anomaly: 又称“磁力异常”。简称“磁异常”。地磁场的理论分布是有变化的。而实际上测得的地球磁场强度和理论磁场强度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称地磁异常。一般把地磁异常按面积大小分为大陆性异常、区域性异常、局部异常。而大陆异常常作为正常磁场。在磁法勘探中,把与地质构造和矿产有关的局部磁场称为局部异常。正常磁场和磁异常是相对的。研究局部矿产的磁异常时,叠加在正常场上的区域地质构造的磁场也可以看作是正常磁场。而研究区域地质构造时,区域地质构造的磁场则成为有意义的异常。一般将高于理论地磁场的地区叫正异常,反之为负异常。地下温度和地热梯度比周围地区显著增高的现象。表现为地面温度高,潜水温度高,有特殊的地植物和小气候的标志,有特殊的地下水化学成分,有温泉或间歇泉等。地热平均增温率约为3°C/100米。不同地区地热增温率有差异,接近平均增温率的称正常温区,高于平均增温率的地区称地热异常区。地热异常区是研究、开发地热资源的主要对象。地壳板块边沿,深大断裂及火山分布带等,是明显的地热异常区。近代火山活动地区常有地热异常。许多有用矿产,如石油、天然气,某些金属矿、盐丘及地热资源等都与地热异常有密切的成因联系。故地热异常可成为寻找这些有用矿产的标志。
地质作用的主要能量来源有哪些?
产生地质作用的力。来自地球内部的称为内能,主要有地内热能、重力能、地球旋转能、化学能和结晶能。来自地球外部的称为外能,主要有太阳辐射热、位能、潮汐能和生物能等。
1地内热能的主要来源是放射性和重力的热转换。
①放射性热能是地球内部的放射性元素蜕变而产生的。
②重力分异产生的热能是地球物质在地心引力作用下按不同比重发生分异的过程中,释放出的位能转化成的热能。
③冲击、压缩产生的热能是地球在由星际物质聚积而成的过程中,微星体以高速冲击地球时巨大动能转变而来的。另外原始地球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压缩,体积逐渐收缩而产生压缩热。此外,地球内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结晶时会释放
热,构造运动的机械能也可以转为热能。据计算,地内每年产生的热总量与经地表每年散失的总热量相抵后还有剩余,这部分剩余热能便是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的主要能量来源。
2重力能是地心引力给予物体的位能。
3地球旋转能是地球自转产生的力给予地球表层物质的能。它包括离心力、离极力和科里奥利力。
①离心力的大小随纬度而异,两极为零,赤道最大。地表离心力的水平力平行于地表相应点沿经向的切线,并指向低纬度,其大小在两极和赤道均为零,中纬度最大。
②离极力的方向指向赤道,促成表层物质向赤道运动。
③科里奥利力影响着地球表层物质沿纬向或径向的运动。
4太阳辐射热是太阳向地球输送的热。其中60%为大气、大陆和海洋吸收,成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赖以活动,发育,并相互进行物质、能量交换的主要能源。由此产生了一系列外营力,如风、流水、冰川、波浪等。
5潮汐能是因日、月对旋转着的地球的各点的引力不断变化而产生的能。在它的作用下,地球上海水发生潮汐现象。潮汐具有机械能,是海洋中地质营力之一。
6生物能是生命活动经过能量转换而产生的能。其中特别指出人类大规模改造自然的活动,更是重要的能的表现形式。
7此外,地表还有来自外层空间的宇宙射线、陨石冲击能,以及地表发生化学反应和结晶释放的热。
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方法和依据?
一、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方法:地球圈层分为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两大部分。地球外圈可进一步划分为四个基本圈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地球内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幔圈、外核液体圈和固体内核圈。此外在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之间还存在一个软流圈,它是地球外圈与地球内圈之间的一个过渡圈层,位于地面以下平均深度约150公里处。这样,整个地球总共包括八个圈层,其中岩石圈、软流圈和地球内圈一起构成了所谓的固体地球。对于地球外圈中的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以及岩石圈的表面,一般用直接观测和测量的方法进行研究。而地球内圈,目前主要用地球物理的方法,例如地震学、重力学和高精度现代空间测地技术观测的反演等进行研究。地球各圈层在分布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固体地球内部与表面之上的高空基本上是上下平行分布的,而在地球表面附近,各圈层则是相互渗透甚至相互重叠的,其中生物圈表现最为显著,其次是水圈。
二、地球内部圈层划分依据
地球内部情况主要是通过地震波的记录间接地获得的。地震时,地球内部物质受到强烈冲击而产生波
动,称为地震波。它主要分为纵波和横波。由于地球内部物质不均一,地震波在不同弹性、不同密度的介质中,其传播速度和通过的状况也就不一样。例如,纵波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介质中都可以传播,速度也较快;横波只能在固体介质中传播,速度比较慢。地震波在地球深处传播时,如果传播速度突然发生变化,这突然发生变化所在的面,称为不连续面。根据不连续面的存在,人们间接地知道地球内部具有圈层结构。
名词解释
矿物 ;矿物指由地质作用所形成的天然单质或化合物。它们具有相对固定的化学组成,呈固态者还具有确定的内部结构;它们在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范围内稳定,是组成岩石和矿石的基本单元。绝对的纯净物是不存在的,所以这里的纯净物是指物质化学成分相对单一的物质。
同质异象 : 又称同质异晶或同质多晶的现象,是一种物质在不同条件下形成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结构的现象。这些晶体如果是单质,称为同素异形体。如果是化合物,称为同质异象变体,或简称变体。例如金刚石、石墨和烟灰炱是碳元素的同质异象变体。
类质同象:在一种晶体的内部结构中﹐本来完全可由某种离子或原子占据的位置﹐部分地由性质类似的他种离子或原子所占据﹐共同形成均匀的﹑单一相的混合晶体的现象。也称同晶型﹔旧称同形性。相应的晶体称为类质同象混晶。钨铁矿FeWO4晶体结构中一部分Fe2+的结构位置可以被Mn2+替代﹑占据﹐由此形成的黑钨矿(Fe﹐Mn)WO4晶体就是一种类质同象混晶。类质同象可分为等价类质同象异价类质同两种类型。环境温度是影响类质同象形成的最重要因素。
按晶体化学分类方法可将矿物分为哪五大类?
按晶体化学分类将矿物分为5个大类。
第一大类:自然元素矿物。指由一种元素(单质)产出的矿物。地壳中已知自然元素矿物大约90种,占地壳总重量的0.1%。可以分为金属元素,以铂族及铜、银、金等为主;非金属元素,碳、硫等;半金属元素,砷、铋等。
第二大类:硫化物。共200~300多种,按种类仅次于硅酸盐类矿物,重量为地壳的0.25%。常富集成重要的有色金属矿床,是铜、铅、锌、锑等的重要来源,具有很大经济价值。主要特点是:具有金属光泽,颜色、条痕较深,硬度低、比重大、导热性能好。另一特点是,因硫化物往往与岩浆共生,所以在地表表生作用下极易氧化,除黄铁矿(硬度6~6.5)外,余皆硬度较低。此类矿物常见者有黄铁矿FeS2、黄铜矿CuFeS2、方铅矿PbS、闪锌矿、辉锑矿Sb2S3、辉钼矿MoS2、辰砂HgS。
第三大类:卤化物。种类少,约120种,仅占地壳重量的0.1
%。大部分形成于地表条件下,构成盐类矿物,含色素离子少,色浅,硬度低,一般<3.5。常见矿物有石盐(NaCl)、钾盐(KCl)、萤石(CaF2)等。
第四大类:氧化物及氢氧化物类矿物。分布相当广泛,约180~200种之多,占地壳重量的17%。常见矿物有石英、刚玉Al2O3、磁铁矿、铝土矿Al2O3·nH2O等,是铝、铁、锰、锡、铀、铬、钛、钍等矿石的重要来源,经济价值很大。
第五大类:含氧盐矿物。矿物中的最大一类,几乎占地壳已知矿物的2/3,可进一步分为硅酸盐、碳酸盐、硫酸盐等。
根据硅氧四面体是否连接,将硅酸盐分为哪几个亚类?
硅酸盐矿物的形态,主要取决于硅氧四面体骨干的形成,团外阳离子配位多面体,特别是[AlO6]八面 体的联接特点对形态也有重要影响。晶体的延伸方向往往是化学键强相对最大的方向,一般为硅氧四面体骨干的伸展方向。
具[SiO4]弧立四面体的硅酸盐,形态上常表现为三向等长的习性。当有附加阴离子O2-等存在时,结 构中则可以出现[AlO6]四面体链晶体多呈一向延长之柱状、针状形态。
具环状硅氧四面体骨干的硅酸盐矿物,晶体常呈柱状,柱的延长方向与“环柱”方向一致。具链状硅氧四面体骨干的硅酸盐晶体
常呈柱状或针状,晶体延长方向平行链的延伸方向。
具层状硅氧骨干的硅酸盐矿物晶体呈板状、片状,甚至鳞片状,晶体发育方向平行于硅氧四面体骨干层。
具有架状硅氧四面体骨干的硅酸盐。其形状取决架内化学键的强度,如长石架状结构中,平行于X轴和Z轴有比较坚强的链,故发育成平行于X轴或Z轴的柱状或板柱状晶体。( 岛状硅酸盐亚类
环状硅酸盐亚类
链状硅酸盐亚类
层状硅酸盐亚类
架状硅酸盐亚类
)。
硅酸盐矿物有哪些特征?
矿物学上,硅酸盐矿物按其分子结构分为以下类别:
橄榄石(单正四面体) - 岛状硅酸盐类
绿帘石(double tetrahedra) - 对状硅酸盐类
电气石(rings of tetrahedra) - 环状硅酸盐类
辉石(single chain)- 链状硅酸盐类
角闪石(double chain) - 链状硅酸盐类
云母和白土(sheet) - 片状硅酸盐类
长石(framework) - 架状硅酸盐类
石英(SiO2 framework) - 架状硅酸盐类
岛状硅酸盐矿物(nesosilicate mineral)
硅酸盐类矿物按晶体结构特点划分的亚类之一。其配阴离子为单个的硅氧四面体〔SiO4〕4-。各硅氧四面体之间由金属离子(主要是Mg2+、Fe2+、Ca2+、Al3+、Fe3+等)相连而形成的硅酸盐矿物。例如,橄榄石(Mg,Fe
)2〔SiO4〕等。岛状硅酸盐矿物往往呈较鲜明的色彩,其硬度和密度是各种亚类硅酸盐矿物中最高的,而形态和物理特性则随具体矿物而异。[1
层状硅酸盐矿物(phyllosilicate mineral)
硅酸盐类矿物按晶体结构特点划分的亚类之一。在其配阴离子中,各个硅氧四面体之间通过共用大部分角顶(通常是3/4的角顶)的方式相互连接而组成二维无限延展的硅氧四面体层。在层中,未被共用的硅氧四面体角顶上的氧还有剩余的负电荷,从而可以与金属阳离子(主要是Mg2+、Al3+以及Fe2+、K1+、Li1+等)结合而形成硅酸盐。有时,部分硅氧四面体还可以被铝氧四面体所置换。此时,一部分共用的角顶上的氧也将出现剩余的负电荷而可与金属阳离子相结合。此外,一般还都含有附加阴离子(OH)-。例如,滑石Mg3〔Si4O10〕(OH)2、白云母KAl2〔AlSi3O10〕(OH)2。层状硅酸盐矿物一般呈浅色(含铁者颜色加深),具平行于层的片状晶形和极完全的片状解理,硬度低,密度亦偏低。粘土矿物多数是层状硅酸盐矿物。[1]
环形硅酸盐硅酸盐 cyclic silicate
含有三个或更多个SiO4四面体,其中均有两个原子分别与两个正四面体所共用形成环状阴离子团。
多为天然矿物。一般呈柱状晶形。解理性差。密度较小、硬度高。天然硅酸盐中、绿玉类矿物Be3Al2Si6O8最常见,为天然宝石。有时无色、有时呈浅蓝绿色(海蓝宝石)、有时呈绿色(绿宝石)。存在于蓝锥矿BaTiSi3O9中,存在于绿柱石Be3Al2Si4O18中。环形硅酸盐也有人工合成的。用作饰物和装饰材料。
如何在野外测定矿物密度?
当时手中只有皮尺,直木棍和针线包中缝衣服用的针和细线,要怎样才能测密度?设计一个方案,并推导出计算的表达式。1,将直木棍竖直放入水中,手扶使之不倒,记下沾水长度。
2,将针插入直木棍底部中心,线穿入,并栓上一定量矿石a,放入水中,手扶之,记下沾水长度c。
3,同上,改变悬挂矿石量,量为b,测量其长度d。
依题意(c)情况相比(a)、(b),浮力秤排开水的体积不变,所受浮力相等Fa=Fb=Fc。而矿石在小篮中,因此Fc=m3g+(mg—F矿)。所以矿石受的浮力F矿=m3g+mg-Fc=m3g+mg-(m+m2)g=m3g一m2g
V石=V排=F浮/P水*g=0.00002m3
P石=m/V=5000kg/m3
作业四
岩浆作用 当岩浆产生后,在通过地幔和/或地壳上升到地表或近地表的途中,发生各种变化的复杂过程称为岩浆作用
沉积岩 ,又称为水成岩,是三种组成地球岩石圈的主要岩石之一(另外两种是岩浆岩和变质岩)。是在地表不太深的地方,将其他岩石的风化产物和一些火山喷发物,经过水流或冰川的搬运、沉积、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
变质作用
变质作用绝大多数与地壳演化进程中地球内部的
热流变化、构造应力或负荷压力等密切有关,少数是由陨石冲击月球和地球的表面岩石所产生。变质作用是在岩石基本上保持固体状态下进行的。地表的风化作用和其他外生作用引起岩石的变化,不属于变质作用。
填空
1跟据成因,岩石可以分为三类,火成岩(岩浆岩) 沉积岩 变质岩
2火山构造包括 火山道 火山锥 火山口
3浅成侵入作用是岩浆在压力作用下,沿着断层裂缝或层里灌入的方式进行的变结水汽形成的浅成岩体,主要产状有岩盘,岩床,岩墙
4玄武岩属于火成岩,页岩属于沉积岩,板岩属于变质岩。
问答
1什么是沉积岩?如何形成的,有何特征?
暴露在地壳表层的岩石在地球发展过程中遭受各种外力的破坏,破坏产物在原地或者经过搬运沉积下来,再经过复杂的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沉积岩的形成过程一般可以分为先成岩石的破坏、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力个阶段。但这些作用有时是错综复杂的,如岩石风化为剥蚀创造条件,而风化层被剥蚀后又为新鲜岩石的继续风化提供条件;风化、剥蚀的产物是搬运作用的物质对象,而岩石碎屑在搬运过程中又可作为进行剥蚀的“工具”;物质经搬运而后沉积,而沉积物又可受到剥蚀破坏重新搬运,如此等等,沉积岩有两个突出特征:一是具有层次,称为层理构造。层与层的界面叫层面,通常下面的岩层比上面的岩层年龄古老。二是许多沉积岩中有“石质化”的古代生物的遗体或生存、活动的痕迹-----化石,它是判定地质年龄和研究古地理环境的珍贵资料。
2变质作用有哪些类型?具代表性岩石?
动力变质作用,指与断裂构造有关的变质作用的总称。,可分为3个亚类: ①碎裂变质作用:当岩层和岩石遭受断层错动时发生压碎或磨碎的一种变质作用,也有人称为动力变质作用(狭义的)、断错变质作用或机械变质作用。②韧性剪切带变质作用:韧性剪切带指由韧性剪切作用造成的强烈变形的线状地带,可以有很大的宽度和长度。③逆掩断层变质作用:逆掩断层导致的变质作用与剪切带变质作用有明显差异,主要影响其下盘和一部分上盘岩石,上盘即逆掩的岩石发生快速退化变质作用,而下盘被逆掩的岩石产生快速的增压变质作用,随后又发生热调整使地热梯度缓慢升高,整个岩系相应地发生缓慢的进化变质作用,最后岩系底部发生部分熔融并导致晚期侵入体的生成。
接触变质作用,一般是在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带,由岩浆活动引起的一种变质作用。通常发生在侵入体周围几米至几公里的范围内,常形成接触变质晕圈。接触变质作用又可分为2个亚类:
①热接触变质作用:指岩石主要受岩浆侵入时高温热流影响而产生的一种变质作用。定向应力和静压力的作用一般较小,具有化学活动性的流体只起催化剂作用,围岩受变质作用后主要发生重结晶和变质结晶,原有组分重新改组为新的矿物组合并产生角岩结构,而化学成分无显著改变。 ②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在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带,围岩除受到热流的影响外,还受到具化学活动性的流体和挥发分的作用,发生不同程度的交代置换,原岩的化学成分、矿物成分、结构构造都发生明显改变,形成各种夕卡岩和其他蚀变岩石,有时还伴生有一定规模的铁、铜、钨等矿产以及钼、钛、氟、氯、硼、磷、硫等元素的富集。
代表有板岩 千枚岩 片麻岩 片岩 变粒岩 麻粒岩 绢英岩 斜长角闪岩 矽卡岩 大理岩 石英岩
3三大岩石,火成岩,岩浆岩,变质岩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岩石是天然产出的具稳定外型的矿物或玻璃集合体,按照一定的方式结合而成。是构成地壳和上地幔的物质基础。按成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其中岩浆岩是由高温熔融的岩浆在地表或地下冷凝所形成的岩石,也称火成岩;沉积岩是在地表条件下由风化作用、生物作用和火山作用的产物经水、空气和冰川等外力的搬运、沉积和成岩固结而形成的岩石;变质岩是由先成的岩浆岩、沉积岩或变质岩,由于其所处地质环境的改变经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岩石。地壳深处和上地幔的上部主要由火成岩和变质岩组成。从地表向下16公里范围内火成岩和变质岩的体积占95%。地壳表面以沉积岩为主,它们约占大陆面积的75%,洋底几乎全部为沉积物所覆盖。
结构
1以粒状结晶、斑状结构为其特征
2以碎屑、泥质及生物碎屑、化学结构为其特征
3以变晶、变余、压碎结构为其特征
构造
1具流纹、气孔、杏仁、块状构造
2多具层理构造、有些含生物化石
3具片理、片麻理、块状等构造
产状
1多以侵入体出现,少数为喷发岩,呈不规则状
2有规律的层状
3随原岩产状而定
分布
1花岗岩、玄武岩分布最广
2粘土岩分布最广,其次是砂岩、石灰岩
3区域变质岩分布最广,次为接触变质岩和动力变质岩
名词解释
构造运动 :由地球内动力引起岩石圈地质体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构造运动是由地球内力引起地壳乃至岩石圈的变位、变形以及洋底的增生、消亡的机械作用和相伴随的地震活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构造运动产生褶皱、断裂等各种地质构造,引起海、陆轮廓的变化,地壳的隆起和拗陷以及山脉、海沟的形成等
褶曲:地质构造中褶皱(folds)的基
本单位。即褶皱变动中岩层的一个弯曲。褶曲具备如下要素:核(中心)、翼(两侧)、顶角(两翼交角)、轴面(平分顶角的假想面)、枢纽(轴面与岩层面的交线)、轴(轴面与水平面的交线)、转折端(两翼会合的部分)。
2填空
1从地壳运动方向考虑,构造运动的形式有(水平构造)和(垂直构造)
2 岩层 的产状三要素主要有(走向)、(倾向)和(倾角表示),称为岩层产状三要素
3简答题
地层的整合接触和不整合接触有什么区别?
地层接触关系
contact relationship of strata。
是指新老底层或岩石在空间上的相互叠置状态。通常分为两种类型:①整合接触。简称整合。上、下地层之间没有发生过长时期沉积中断或地层缺失,即地层是连续的。②不整合接触。简称不整合。上、下地层之间有过长时期沉积中断,出现地层缺失,即地层是不连续的。在研究地层接触关系时不能只从几何关系上考虑,要结合沉积中断时限的长短,有无陆上剥蚀等情况全面考虑。
地震震级和烈度之间有什么区别?
震级反映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只跟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它是用“级”来表示的。烈度是表示地面受到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它是用“度”来表示的,目前我国采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烈度表,共分12度。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烈度则各地不同。
烈度是表示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用“度”来表示。我国将地震烈度划分为12度。
震级和地震烈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震级只跟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是表示地震大小的度量,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烈度表示地面受地震的破坏程度,则各地不同,但震中烈度只有一个。
一般而言,震级越大,烈度就越高。同一次地震,震中距不同的地方烈度就不一样(一般情况下,震中地区受破坏的程度最高,其烈度值称为震中烈度,随着震中距的增加,地震造成的破坏逐渐减轻)。烈度的大小除了震级、震中距外,还与震源深度、地质构造和岩性质等因素有关。
断层有哪些表现形式?
(1)走向断层:断层走向与岩层走向基本一致。(2)倾向断层:断层走向与岩层走向直交。(3)斜向断层:断层走向与岩层走向斜交。(4)顺层断层:断层面与岩层面基本一致。
断层很少单独出现,常由多条断层成带状组合在一起,延长可达数百至上千公里,形成断裂带,一般与褶皱带伴生。逆断层可组合形成迭瓦式构造;正断层可组合形成阶梯状断层、地堑和地垒等。
1名词解释
地层 :地层是指在某一地质年代因沉积作用以及岩浆喷出活动形成的地层的总
称。(所谓的地层是指在地壳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成层和非成层岩石的总称。
[生物群层序律] : 又称化石层序律。是地质学的一个普遍法则:有机物的化石(包括动物群和植物群) 在地层中,彼此有一定的相互联系的可以辨别的演化顺序。每一个地层建造都有其特殊的总的生物面貌,它既不同于上覆地层,也不同于下伏地层。所以,岩石的年龄可以根据其所含化石的面貌( 即生物群)加以鉴别。
沉积旋回:是指沉积作用和沉积条件按相同的次序不断重复沉积而组成的一个层序。沉积旋回以规模较大,常表现为岩性岩相的交替变化而区别于“沉积韵律”。沉积旋回主要是由于地壳周期性振荡运动引起的,而韵律的形成则多与局部的地区性因素有关。沉积旋回是沉降速率B、沉积速率D和侵蚀速率E组合的结果。
2
填空题
1.大区域性的以时代为准的地层划分,地层单位有小到大划分为地层年代单位:宙、代、世、纪、期年代地层单位: 宇、界、系、统、组五个级别
2.根据生物的出现,把最低硬壳化石带以及较高动物的大量出现,把全部地层划分为显生宙,远古宙,太古宙,其中显生宙包括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和界。
2简答题
如何确定相对地质年代?
即把各个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岩石以及包含在岩石中的生物组合,按先后顺序确定下来,展示出岩石的新老关系。因此,相对年代只能说明各地质事件发生的早晚,而没有绝对的数量关系。
确定相对年代,主要是根据岩层的叠复原理、生物群的演化规律和地质体(岩层、岩体、岩脉等)之间的切割关系这三个主要方面进行的。
叠复原理(law of superposition)
沉积岩的原始沉积总是一层一层的叠置起来,表现了下老上新的关系。遗憾的是,各地区的地层并非都是完整无缺,有的地区因地壳下降而接受沉积,另一些地区又因地壳上升而遭受剥蚀。在这种各地不统一的情况下,要建立大区域的或全球性的统一地层系统,就必须把各地零星的地层加以综合研究对比,最后综合出一个标准的地层顺序(或地层剖面),这种方法叫地层学法。它主要是研究岩石的性质。
生物群的演化规律(law of faunal succession)
除了利用岩性和岩层之间的叠复关系来解决岩层的相对新老外,人们发现保存在岩层中的生物化石群也有一种明确的可以确定的顺序。而且处在下部地层中的生物化石,有的在上部地层中也存在,有的则绝灭了但又出现一些新的种属。这充分说明,生物在演化发展过程中具有阶段性。而且在某一阶段中绝灭了的生物种属,不会在新的阶段中重新出现,这就是生物
进化的不可逆性。因此,愈老的地层中所含的生物化石愈原始,愈低级;愈新的地层中所含生物化石愈先进,愈高级。这就是划分地层相对年代的生物群演化规律。这种方法叫古生物学法。
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生物的存在与发展总是要适应随时间而变化的环境,所以在不同时代的地层中,往往有不同种属的生物化石。有趣的是,有些生物垂直分布很狭小(生存时间短),但水平分布却很广(分布面积大,数量多),这种生物化石对划分、对比地层的相对年代最有意义,称为标准化石(index fossil)。所以不论岩石的性质是否相同,相差地区何等遥远,只要所含的标准化石或化石群相同,它们的地质年代就是相同或大体相同的。
地质体之间的切割关系(law of dissection)
由于地壳运动、岩浆作用、沉积作用、剥蚀作用的发生,常常会出现地质体(岩层、岩体、岩脉)之间的彼此穿切现象。显然,被切割的岩层比切割的岩层老;被侵入的岩体比侵入的岩层或岩脉老。利用这种关系来确定岩层的相对地质年代,就叫构造地质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