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3课东汉的兴衰课后练习题

合集下载

历史部编版(2024版)七年级初一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课时练含答案02

历史部编版(2024版)七年级初一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课时练含答案02

一、选择题1.在历代君主都以严刑重典治天下的中国古代,他独辟蹊径,倡导“柔治天下”,推行释放奴婢,裁减官员,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等政策,最终开创的盛世是()A.文景之治B.光武中兴C.开元盛世D.康乾盛世2.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朝臣不能正常地执行职权。

由此导致()A.八王之乱出现B.东汉走向衰亡C.王莽谋权篡位D.楚汉之争形成3.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有助于历史的学习。

下面有关“秦汉时期”阶段特征,表述准确的是()A.战乱不断,社会转型B.革新开放,社会繁荣C.开疆拓土,国家统一D.政权分立,民族交融4.对下图所反映历史现象的准确理解是()A.诸侯强大威胁中央B.社会局面比较安定C.母后主政皇帝无权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5.说唱俑又叫书俑,身材矮胖,表情生动活泼,幽默风趣,反映了民间生活气息,与下图相对应的盛世局面是()A.文景之治B.光武中兴C.贞观之治D.开元盛世6.下图所示是东汉中后期出现的一种政治现象。

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地方势大王朝灭亡B .社会安定经济繁荣C .政治清明皇权加强D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7.下列三幅图片共同反映了( )郑州出上的彩陶双连壶(新石器时代)安阳出土的淡黄釉原始瓷罐(商代)焦作出土的连阁式陶仓楼(东汉)A .原始农业,蓬勃发展B .手工生产,技艺精湛C .陶器文化,历史悠久D .瓷器制造,影响广泛8.表中这一现象反映了东汉后期( )姓名和帝殇帝安帝顺帝冲帝质帝桓帝灵帝少帝即位年龄101131128151217在位时间18年半年19年20年半年1年22年23年半年寿命272323039363418A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B .民生凋敝食物匮乏C .州牧割据战乱不断D .医疗落后疾病频发9.东汉建立于公元25年,此时间采用公元纪年还可以表示为( )A .公元前1世纪B .公元1世纪C .公元前2世纪D .公元2世纪10.对下图所反映历史现象,理解准确是()A.诸侯强大威胁中央B.社会局面比较安定C.导致西汉最终灭亡D.导致东汉逐渐衰亡11.从古至今,中原地区虽然历经磨难、饱受风霜,但河洛文化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始终一脉相承、坚韧强固,并且与时俱进、历久弥新。

统编版(2024)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东汉的兴衰》(分层作业)

统编版(2024)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东汉的兴衰》(分层作业)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3课东汉的兴衰【基础巩固】1.毛泽东在《后汉书光武帝纪》批注中称东汉光武帝刘秀是“历史上最有学问,最会用人,最会打仗的皇帝”。

该皇帝曾诏令说:“今边郡盗谷五十斛,罪至于死,开残吏妄杀之路,其蠲除此法,同之内郡。

”这道诏令所反映的统治措施是()A.释放奴婢,缓和矛盾B.监督官吏,惩处贪官 C.合并郡县,裁减官员D.废除酷法,减轻刑罚2.“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分别是西汉文帝和景帝时期东汉光武帝时期出现的治世局面。

导致“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共同因素是()A.严刑峻法,法家思想治国 B.奖励耕织,推广铁器牛耕C.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污吏 D.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3.如图漫画反映了东汉时期的某一历史现象,其影响是()A.东汉时期地方势力威胁中央 B.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C.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D.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4.小明在学习某次历史事件时,从网络资料上找出了其显著特征(见下框)。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该事件为()A.大泽乡起义B.黄巾起义C.商鞅变法 D.桂陵之战5.东汉初期,光武帝曾下令“益州和凉州的奴婢,凡是向所在地官府申请的人,都可以恢复平民的身份。

”光武帝的这一政策有利于()A.减轻农民负担B.恢复社会生产 C.完善地方法规 D.发展商业贸易6.东汉初年,合并郡县;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政府实行以上措施的根本目的是()A.巩固君主专制B.促进地方经济C.充实边疆军费D.打击地方经济【能力提升】1.下图是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的陶院落模型,在这个院落里,豪强大族的住宅和防御设施紧密结合,透露出东汉当时何种社会现象()A.阶级对立和社会动乱情形 B.安逸祥和的世俗生活景象C.生动活泼的民间生活气息 D.贵族奢侈腐化的生活风气2.在广东佛山澜石东汉墓出土的一件陶制水田模型中,附有表现农田劳作的陶俑,或犁地,或插秧,或收割,或脱粒,还表现了备耕田中的粪肥堆。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东汉的兴衰同步练习 (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东汉的兴衰同步练习  (含答案)

第13课东汉的兴衰班级:姓名:成绩:一、选择题1.王莽政权被推翻后,建立东汉政权的是西汉宗室()A.刘邦B.刘彻C.刘启D.刘秀2.年代尺有助于历史记忆。

下图所示年代尺上的括号内分别应该填入()A.秦、汉B.西汉、东汉C.春秋、战国D.三国、西晋3.公元9年,灭亡西汉的外戚是()A.刘秀B.王莽C.刘邦D.张角4.公元9年,辅政大臣外戚王莽夺取政权,改国号为()A.新B.宋C.鲁D.吴5.刘秀重建的汉朝政权之所以被称为东汉,是因为其都城在原都城的东方而得名。

东汉的都城为()A.成都B.洛阳C.西安D.北京6.按在位的先后顺序排列下面的几位统治者,正确的是()①汉文帝②汉武帝③汉高祖④光武帝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③①②④D.④③①②7.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写到:“后汉(即东汉)屡有冲幼之君……母后临朝,自然要任用外戚。

”作者认为“母后临朝”会引起()A.外族入侵B.农民起义C.宦官专权D.外戚专政8.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A.刘邦B.刘彻C.刘秀D.王莽9.把握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

下面示意图反映出历史发展趋势是()A.从统一走向分裂B.经济发展C.从分裂走向统一D.国家统一10.东汉初年,刘秀整顿吏治,合并郡县;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历史上称为()A.文景之治B.百家争鸣C.光武中兴D.“大一统”11.电视剧《光武中兴》主要讲述了一位历史人物领导义军扫灭新莽,成功开创繁荣局面的故事。

下列措施与这位历史人物无关的是()A.释放奴婢B.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C.减轻刑法D.建立刺史制度12.下列措施中,不属于光武中兴的内容的是()A.释放奴婢B.减轻农民负担C.减轻刑法D.增加官员数量13.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建立东汉王朝的是()A.刘秀B.刘邦C.嬴政D.刘彻14.“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在本质上的相同点是()A.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B.调整统治政策,实现稳定与繁荣C.完善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D.促进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15.经典诵读己成为当今中国人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方式。

第13课《东汉的兴衰》同步练习(解析版)

第13课《东汉的兴衰》同步练习(解析版)

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东汉的兴衰》同步练习一、光武中兴1.“公元26年,即汉光武帝称帝的第二年,下诏书,令民间释放奴婢”,材料中的“汉光武帝”建立的朝代是()A. 西周B. 东周C. 西汉D. 东汉2.刘秀是东汉的建立者,他统治后期的局面史称()A. 文景之治B. 光武中兴C. 开元盛世D. 安史之乱3.东汉光武帝创造了汉朝有一个治世“光武中兴”,以下不属于光武帝施政措施的是()A. 下令释放奴婢B. 恢复“三十税一”制度C. 鼓励流亡百姓垦荒D. 改革机构,设置郡县4.25年刘秀称帝,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他在位时采取一系列措施,使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安定,史称()A. 贞观之治B. 开元盛世C. 康乾盛世D. 光武中兴5.千古帝乡,智慧襄阳。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在位期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A. 文景之治B. 光武中兴C. 贞观之治D. 开元盛世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6.对如图所反映历史现象的准确理解是()A. 诸侯强大威胁中央B. 社会局面比较安定C. 母后主政皇帝无权D.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皇帝和帝殇帝安帝顺帝冲帝质帝桓帝灵帝少帝献帝即位年10岁1岁13岁11岁2岁8岁15岁11岁14岁9岁龄A. 诸侯之间争霸激烈B. 中央集权逐渐强化C. 统治者实行暴政D. 外戚宦官交替执政8.有人说:“东汉王朝就是在外戚与宦官的打来斗去、皇帝走马灯似的换来换去中走向灭亡的。

”与这句话描述的历史现象有关的是()A. 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B. 东汉存在时间短C. 皇帝昏庸残暴D. 国内叛乱9.“东汉王朝就是在外戚与宦官的打来斗去,皇帝像走马灯似的换来换去的过程中走向灭亡的。

”材料反映了东汉中期以后政治统治的突出特点是()A. 外戚专权B. 宦官专权C. 封建君主专制D. 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10.“宗室权落,外戚兴起:外戚势衰,而宦官又盛。

”材料描述的是东汉的()A. 统治阶级内部的派系斗争B. 中央和地方矛盾的加强C. 皇帝管庸感味,不理朝政D. 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三、黄巾起义11.东汉末年,张角创立了太平道,后来他领导农民起义,史称()A. 太平天国运动B. 大泽乡起义C. 白莲教起义D. 黄巾起义12.东汉末年爆发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是()A. 国人暴动B. 大泽乡起义C. 赤眉起义D. 黄巾起义13.东汉末年农民大起义的领导者是()A. 吴广B. 张角C. 黄巢D. 陈胜14.创立太平道的张角,经过10多年在社会底层传教,信徒已有数十万人。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十三课东汉的兴衰练习题(含解析)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十三课东汉的兴衰练习题(含解析)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十三课东汉的兴衰练习题一、单选题1.以下是朝代更替的示意图,空白处应填写的是()A. 周春秋秦朝东汉B. 西周春秋秦朝东汉C. 西周春秋秦国东汉D. 周春秋秦国东汉2.王莽的篡位结束了哪一朝代的统治()A. 秦朝B. 西汉C. 新朝D. 东汉3.“文景之治”“光武中兴”是两汉时期的盛世局面,它们出现的共同原因有()①统治者吸取了前朝灭亡的教训②休养生息政策③轻徭薄赋④减轻刑罚A. ①②③B. ①②③④C. ①③D. ①④4.属于光武帝刘秀“柔术”治理国家所采取的措施有()①下令释放奴婢②轻徭薄税,恢复三十税一③严惩贪官污吏④裁并机构,裁撤官员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②③④D. ①③④5.光武帝统治时期,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发展社会生产,缓和西汉末年以来的社会危机。

下列不属于其采取的措施的是()A. 多次下令释放奴婢B. 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C. 机构改革,多设郡县D. 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6.东汉初年,东汉出现了较为安定繁荣的景象,这就是光武中兴,这种局面出现与下列那个皇帝有直接关系()A. 汉高祖B. 汉武帝C. 光武帝D. 汉景帝7.东汉中期以后,中央政权的典型特征是()A. 地方豪强独霸一方B. 朝中大将篡夺皇位C.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D. 农民起义风起云涌8.下列关于东汉政权后期逐步走向衰亡的原因中,不包括()A. 外戚权利的膨胀B. 宦官把持朝政C. 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D. 王莽施政的危害9.东汉中期以后出现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其最大的危害是()A. 他们轮流把持朝政任人唯亲B. 诛杀异己,朝政混乱C. 正直的官吏受排挤,民众遭殃D. 动摇东汉统治,使之走向灭亡10.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与陈胜吴广起义相比,最大的不同是()A. 起义前制造舆论B. 目标是推翻旧政权C. 起义前精心组织和策划D. 充分利用佛教来壮大力量11.“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3课东汉的兴衰练习题(含答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3课东汉的兴衰练习题(含答案)

第13课东汉的兴衰练习题一、选择题1.下列对“光武中兴”含义的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A.社会比较安定B.经济状况明显好转C.人口增加D.农民摆脱了压迫和剥削2.“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是()①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②统治者调整政策③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A.①②B.①②③C.①④D.①③3.光武帝统治时期,以“柔道”治天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发展社会生产,缓和了西汉末年以来的社会危机。

下列各项不属于其采取的措施的是()A.多次下诏释放奴婢B.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C.机构改革,多设郡县D.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4.黄巾起义爆发的主要原因是()A.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政治黑暗B.党锢之祸C.统治者“改制”失败D.民族矛盾尖锐5.“小民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

吏不必可畏,后来不必可轻!”这首民谣反映了()A.当时人民的愤怒情绪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B.当时统治者对人民的蔑视和仇恨C.当时人民的彷徨和苦难D.当时统治者害怕人民起义的畏惧情绪6.下列关于黄巾起义的表述正确的是()A.黄巾军建立了新政权B.东汉政权在黄巾起义打击下迅速灭亡C.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D.东汉政权镇压了黄巾起义,巩固了统治二、材料分析题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光武帝)诏曰:“天地之性人为贵。

其杀奴婢,不得减罪。

”……诏:“陇、蜀民被略为奴婢自讼者,及狱官未报,一切免为庶人。

”——《后汉书·光武帝纪下》材料二:(建武六年)诏曰:“……令司隶、州牧各实所部,省减吏员,县国不足置长吏可合并者,上大司徒、大司空二府。

”于是条奏并省四百余县,吏职减损,十置其一。

——《后汉书·光武帝纪下》请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光武帝是如何重建汉政权的?(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光武帝重建汉政权后,为稳定社会局面采取了哪些措施?(3)结合所学知识,光武帝统治后期出现了什么局面?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同步练习(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同步练习(含答案)

第 13 课《东汉的兴衰》1.刘秀是一代明君,以下场面属于刘秀统治期间的是()A.文景之治B.汉武帝大一统C.开元盛世D.光武中兴2.光武帝统治期间,采纳一系列举措恢复、发展社会生产,和缓西汉末年以来的社会危机。

以下不属于其采纳的举措的是()A.多次命令开释奴婢B.增强对官吏的监察,惩办赃官污吏C.机构改革,多设郡县D.同意北方少量民族内迁3.东汉后期社会动乱的原由不包含()A.外戚专权B.豪强盛族权利膨胀C.宦官专权D.绿林起义4.东汉后期,政治统治的突出特色是()A.皇帝专权B.外戚宦官交替专权C.宦官专权D.外戚专权5. 《后汉书》记录:章和二年(公元88 年)章帝死,年仅10 岁的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听政。

窦太后的哥哥大将军窦宪趁便操纵朝政,“威权震朝廷”。

以上资料反应的东汉期间历史现象是()A.丞相权利膨胀B.豪强地主吞并土地C.外戚专权D.宦官专权6.小明在学习完一节历史课后,制作了这样的知识线索“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小明学习的内容是()A.秦代B.西汉C.东汉D.西晋7.促进东汉走向衰灭,加快其崩溃的要素不包含()A.光武中兴B.外戚宦官交替专权C.黄巾起义D.州牧军阀盘据8、深重打击了东汉统治,使其一败涂地的事件是()A.大泽乡起义B.黄巾起义C.国人暴乱D.八王之乱9.阅读以下资料,回答以下问题。

资料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东汉黄巾军资料二东汉末年,朝中大臣上书提出张角因此能兴兵作乱,万人因此乐附之者,其源皆由十常侍(在皇帝左右服侍的宦官)多放父兄、子弟、婚亲、来宾典据州郡,辜榷(搜到)财利,侵掠百姓。

百姓之冤无所告诉,故谋议不轨,聚为响马。

”(1)资料一中的“甲子”指哪一年?“苍天”“黄天”各代表什么?(2)联合所学知识,剖析资料二,归纳指出致使黄巾起义的原由。

(3)黄巾起义有什么作用?参照答案 :1-8: DCDBCCAB9. (1) 公元 184 年 , 苍天指东汉政权;黄天指太平道的天下.(2)外戚轮番执政,信誉心腹,朝政腐败等。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练习题(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练习题(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练习题(含答案)2018年秋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练习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曾经强大的西汉王朝灭亡标志是( )A.刘邦率领起义军攻入咸阳 B.王莽称帝,改国号新C.匈奴入侵,占领河西走廊 D.献帝禅让,曹丕称帝2.公元25年,定都洛阳,建立东汉并再度实现国家统一的是( )A.刘邦 B.刘彻C.刘秀D.刘备3.电视剧《光武中兴》主要讲述了一位历史人物领导义军成功开创繁荣局面的故事。

下列措施与这位历史人物无关的是()A.释放奴婢B.建立刺史制度C.合并郡县,裁减官员D.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4.东汉刘秀统治时期,政治清明,国力强盛,史称( )A. “光武中兴”B. “贞观之治”C. “开元盛世”D. “文景之治”5.下列属于光武中兴时期采取的措施的是( )A.让士兵复员生产,免除若干年兵役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精兵简政,惩处贪官 D.减轻刑罚,废除连坐6.东汉中期以后,政治黑暗最突出的表现是( )A.中央和地方矛盾深化B.统治阶级内部的派系斗争C.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D.皇帝昏庸愚昧,不理朝政7.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此童谣反映当时的政治状况是( )A.皇权至上B.政治腐败C.起义不断D.时局动荡8.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是( )A.国人暴动 B.陈胜、吴广起义C.黄巾起义 D.绿林、赤眉起义9.黄巾大起义爆发的主要原因是( )A.连年灾荒,百姓无法生活B.统治者改制失败,社会矛盾重重C.民族之间矛盾尖锐、激化D.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政治黑暗10.小明在学习完一节历史课后,制作了这样的知识线索“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小明学习的内容是( )A.秦朝历史B.西汉历史C.东汉历史D.西晋历史二、非选择题11.光武帝刘秀采取了哪些措施巩固自己的统治?他在位期间被称为什么?12比较光武中兴和“文景之治”的异同,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13 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是继秦朝之后的又一强盛的大一统帝国。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同步练习(含答案)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同步练习(含答案)

第13课东汉的兴衰一.单项选择题1.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关于黄巾起义的知识卡片,其中错误..的一项是()时间:公元184年领导人:张角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作用:使东汉政权土崩瓦解A.时间B.领导人C.口号D.作用2.老师在讲述两汉历史时画了一个时间轴让同学们填写。

其中①处的皇帝应该是()A.光武帝B.汉明帝C.汉顺帝D.汉献帝3.对下图所反映东汉末期历史现象的理解最准确的是()A.诸侯强大威胁中央B.社会局面比较安定C.母后主政皇帝无权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4.马援,生于公元前14年,追随刘秀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

于公元25年,助刘秀建立东汉,此时他()A.28岁B.33岁C.38岁D.43岁5.下图所示物件可折射出东汉时期()A.平民百姓的房屋布局B.豪强大族的厚葬习俗C.经济政治的发展状况D.外戚宦官的交替专权6.东汉中期以后,中央政权的典型特征是()A.地方豪强独霸一方B.朝中大将篡夺皇位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D.农民起义风起云涌7.年代尺有助于历史记忆。

下列所示年代尺上的括号内所对应的是我国历史上的两个王朝。

这两个王朝的都城分别是()A.阳城、亳B.殷、镐京C.咸阳、洛阳D.长安、洛阳8.“国祚”指王朝维持的时间。

参考下图。

可计算出西汉王朝的国祚为()A.177年B.193年C.210年D.236年9.从吕思勉《秦汉史》目录中,可以看出东汉后期()A.军阀割据严重,战乱频繁B.豪强地主势力膨胀,争权夺利C.诸侯王争霸,对抗中央D.皇帝无能与外戚宦官专政10.(2022·广西河池·七年级期末)“(公元25年)九月,赤眉入长安,更始降,旋为赤眉所杀。

光武则乘机南下,攻下洛阳,并定都于此。

”后世称“光武”所建的政权为()A.西汉B.东汉C.蜀汉D.后汉11.他以“柔道”治天下,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发展社会生产,缓和西汉末年以来的社会危机使得东汉初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其统治时期史称“光武中兴”。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第13课东汉的兴衰一、单项选择1.襄阳人杰地灵,名人辈出。

汉光武帝刘秀就是从这里走出去的。

刘秀的贡献是() A.匡扶汉室,“文景之治”B.消灭六国,一统天下C.建立东汉,“光武中兴”D.辅佐吴国,春秋争霸2.东汉的“光武中兴”与西汉的“文景之治”出现的相同原因是()A.建立了皇帝制度B.都调整了统治政策C.都放权基层郡县D.都实行裁减官员3.《后汉书》记载:章和二年(88年)章帝死,年仅10岁的和帝继位,窦太后临朝听政。

窦太后的哥哥大将军窦宪乘机操纵朝政,“威权震朝廷”。

以上材料反映了东汉时期的历史现象是()A.丞相权力膨胀B.豪强地主兼并土地C.外戚专权D.宦官专权4.“宗室权落,外戚兴起;外戚势衰,而宦官又盛。

”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B.皇帝的智力比较低下C.外戚、宦官发动政变D.太后临朝听政5.“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反映了东汉黑暗的政治状况,其结果是() A.外戚夺得了东汉政权B.宦官夺得了东汉政权C.东汉王朝走向衰亡D.东汉王朝短暂而亡6.沉重打击东汉的统治,导致东汉政权一蹶不振的农民起义是()A.陈胜、吴广起义B.黄巾起义C.项羽、刘邦起义D.国人暴动7.东汉政权逐步走向衰亡的原因中,不包括下列哪项()A.外戚权利的膨胀B.宦官把持朝政C.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D.王莽施政的危害二、辨析改错8.东汉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朝代。

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正确的在括号内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1)西汉宗室刘秀在25年称帝,定都长安,史称东汉。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无法主政,大权就由丞相主持。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活动与探究9.东汉初期再现了治世局面的辉煌,但最终因黑暗的统治导致了农民大起义的爆发。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课时训练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课时训练

第13课东汉的兴衰【基础知识】知识点 1 光武中兴1. 西汉灭亡: 公元9年, 外戚________夺取政权, 建立新朝, 西汉灭亡。

2. 东汉建立: 西汉宗室________在25年称帝, 定都________, 史称东汉。

他就是光武帝。

3. 光武中兴(1)目的: 巩固统治, 稳定社会局面。

(2)措施:多次下令释放________, 减轻________的负担, 减轻刑罚;合并________, 裁减官员, 加强对官吏的监督, 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少数民族________, 缓和民族矛盾。

(3)表现:到光武帝统治后期, 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 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史称“__________”。

知识点 2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1. 背景: 东汉中期以后, 皇帝年幼, 无法主政, 大权就由皇帝的母亲太后主持。

太后重用自己的亲戚, 导致________的势力膨胀。

皇帝长大后, 依赖身边的宦官, 设法除掉外戚, 宦官由此得到宠信, 把持朝政, 如此循环往复, 形成了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____________的局面。

2.影响:动摇了东汉的统治, 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知识点 3 黄巾起义1. 爆发: 184年, ________等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爆发。

2.结果:东汉统治阶级一致对付农民起义, 黄巾起义最后被镇压下去。

3.影响:沉重打击了________的统治, 使其一蹶不振。

【达标练习】1. “身外戚, 夺政权, 建立新, 西汉亡”。

这段《三字经》中的“外戚”指的是( )A. 主父偃B. 董仲舒C. 王莽D. 张角2.他是一位有着西汉宗亲血统的布衣, 新莽末年, 海内分崩, 天下大乱, 他参加农民起义军, 骑牛上阵, 被称为“牛背上的皇帝”。

“他”指的是( )A. 汉高祖B. 汉武帝C. 汉景帝D. 汉光武帝3. 下列哪一项不是汉光武帝在位时实行的统治措施( )A. 多次下令释放奴婢B. 减轻农民的负担C. 减轻刑罚D. 合并州县4.在西汉和东汉初期, 政治政策上的不同之处是( )A. 下令释放奴婢B. 减轻农民负担C. 注意整顿吏治D. 注意减轻刑罚5. 下列对“光武中兴”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社会比较安定B. 经济状况明显好转C. 民族矛盾缓和D. 农民摆脱了压迫和剥削6.在东汉中期以后, 下列哪两股势力交替把持政权( )①宦官②外戚③权臣④藩王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②④7.东汉后期, 由于朝政腐败、时局动荡不安, 导致农民大起义爆发。

人教部编七年级历史上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课后练习题

人教部编七年级历史上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课后练习题

第13课东汉的兴衰一、选择题1.王莽是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人物。

古代史学以“正统”的观念,认为其是篡位的“巨奸”。

王莽的篡位结束了哪一朝代的统治( )A.秦朝 B.西汉 C.新朝 D.东汉2.东汉的建立的时间和建立者分别是()A.前202年刘邦 B.前199年刘彻C.25年刘秀 D.221年刘备3.东汉刘秀统治时期,政治清明,国力强盛,史称( )A.光武中兴 B.贞观之治C.开元盛世 D.文景之治4. 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①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教训②统治者调整政策③社会局面稳定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④ D.②④5. 光武帝采取的政策中不包括( )A.多次下令释放奴婢B.将田租改为“三十税一”C.合并郡县,裁减官员D.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6. 通过“废除王莽时期的苛捐杂税,恢复西汉时期的三十税一;提倡节俭,裁并机构,裁撤冗负,减少行政开支”而减轻了农民负担的皇帝是( )A.光武帝B.汉宣帝C.汉明帝D.汉高祖7.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物B.豪强地主势力恶性膨胀的结果C.皇帝大多年幼无知D.官僚集团争权夺势的结果8. 有人说“东汉王朝就是在外戚与宦官的打来斗去,皇帝像走马灯似的换来换去的过程中走向灭亡的”。

与这句话描述的历史现象无关的是( )A.东汉皇帝在位时间短B.东汉争夺帝位斗争激烈C.东汉王朝存在时间短D.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9. 外戚宦官专权的影响不包括( )A.导致政治腐败B.经济得到发展C.动摇了东汉的统治D.引发人民的反抗情绪10关于黄巾军起义,下面说法正确的有( )A.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为口号B.推翻了东汉王朝的统治C.得到了广大人民的响应D.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11.下列起义属于东汉末年的是( )A.大泽乡起义 B.武昌起义C.绿林赤眉起义 D.黄巾起义12. 创立太平道,领导黄巾军起义的是( )A.王莽 B.庄子C.张角 D.陈胜、吴广13.下列关于东汉王朝统治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立者刘秀是西汉宗室 B.初期社会安定,经济发展C.中期以后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在黄巾起义的打击下灭亡14. 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 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物B.豪强地主势力恶性膨胀的结果C.皇帝大多年幼无知D.官僚集团争权夺势的结果15.下列说法不是东汉灭亡原因的是( )A.农民起义的沉重打击 B.地方势力的膨胀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王莽施政的危害二、材料题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3课东汉的兴亡课后练习题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3课东汉的兴亡课后练习题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3课东汉的兴亡课后练习题第13课东汉的兴亡1.东汉的建立的时间和建立者分别是()A.前202年刘邦B.前199年刘彻C.25年刘秀D.221年刘备2. 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①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教训②统治者调整政策③社会局面稳定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④D.②④3. 光武帝刘秀重建汉政权,在位30余年间,社会呈现出较为安定繁荣的景象,历史上称为()A.休养生息B.统一六国C.“文景之治”D.“光武中兴”4. 通过“废除王莽时期的苛捐杂税,恢复西汉时期的三十税一;提倡节俭,裁并机构,裁撤冗负,减少行政开支”而减轻了农民负担的皇帝是( )A.光武帝B.汉宣帝C.汉明帝D.汉高祖5.东汉前期出现的治世局面是()A.“光武中兴”B.“文景之治”C.“开皇之治”D.“贞观之治”6.下列对东汉中期以后中央政权的特点表述比较确切的是()A.地方豪强独霸一方B.朝中大将篡夺皇位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D.农民起义风起云涌7. 有人说“东汉王朝就是在外戚与宦官的打来斗去,皇帝像走马灯似的换来换去的过程中走向灭亡的”。

与这句话描述的历史现象无关的是()A.东汉皇帝在位时间短B.东汉争夺帝位斗争激烈C.东汉王朝存在时间短D.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8.导致黄巾起义爆发的主要原因是( )A.外戚宦官专权,政治黑暗B.自然灾害频发C.统治者“改制”失败D.民族矛盾尖锐9.下列起义属于东汉末年的是()A.大泽乡起义B.武昌起义C.绿林赤眉起义D.黄巾起义10.下列关于东汉王朝统治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建立者刘秀是西汉宗室B.初期社会安定,经济发展C.中期以后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D.在黄巾起义的打击下灭亡11.“小民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

吏不必可畏,后来不必可轻!”这首民谣反映了( )A.当时人民的愤怒情绪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B.当时统治者对人民的蔑视和仇恨C.当时人民的彷徨和苦难D.当时统治者害怕人民起义的畏惧情绪12.下列说法不是东汉灭亡原因的是( )A.农民起义的沉重打击 B.地方势力的膨胀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王莽施政的危害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东汉的兴衰》测试题(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东汉的兴衰》测试题(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东汉的兴衰》测试题(含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1小题)1.南朝史学家范晔所著《后汉书》在体例上承袭了《史记》,但有所创新。

比方说,《后汉书》将皇后列入本纪。

这一创新主要反映了东汉时期的()A.州郡割据B.外戚专权C.宦官专权D.太后当政2.《史记》是一部杰出历史著作,成为后世编写史书的典范。

下列内容在这本书中找不到的是()A.陈胜吴广起义B.文景之治C.大禹治水D.黄巾起义3.有组织、有准备,经过精心策划而发动,瓦解了东汉腐败统治的农民起义是()A.国人暴动B.陈胜吴广起义C.项羽刘邦起义D.黄巾大起义4.184年,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终于爆发,史称“黄巾起义”。

起义的领导者是()A.陈胜B.吴广C.项羽D.张角5.东汉初年,刘秀整顿吏治,合并郡县;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历史上称为()A.楚汉之争B.文景之治C.光武中兴D.八王之乱6.东汉末年爆发的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是()A.黄巾起义B.义和团运动C.李密起义D.太平天国运动7.东汉光武帝统治时期,社会比较安定,史称“光武中兴”,其原因不包括()A.多次下令释放奴婢B.减轻农民负担C.合并州县,裁减冗员D.外戚宦官交替执政8.实现光武中兴的皇帝是()A.刘邦B.刘彻C.刘禅D.刘秀9.秦汉两朝先后定都在()A.咸阳洛阳长安B.咸阳长安洛阳C.长安咸阳洛阳D.长安洛阳咸阳10.知识线索“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这些史实发生在()A.秦朝B.西汉C.东汉D.西晋11.公元9年,灭亡西汉的外戚是()A.刘秀B.王莽C.刘邦D.张角二、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12.公元前209年,、吴广发起秦末农民大起义;184年,张角发动东汉末年起义,都推动了中国历史发展。

13.东汉初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西晋晋惠帝昏庸无能,在位时发生了“”,历时十几年,西晋从此衰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训练题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训练题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训练题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东汉的兴衰训练题一、选择题1.西汉灭亡的时间是( D )A.公元前221年B.公元前202年C.公元前9年D.公元9年2.新朝仅存十四年,是中国历史上短命的王朝。

其建立者是( C )A.刘邦B.吴广C.王莽D.陈胜3.(2018云南芒市校级)电视剧《光武中兴》主要讲述哪一位人物的史事( C )A.刘邦B.刘彻C.刘秀D.刘备4.东汉的建立者是谁(C )A、刘邦B、刘彻C、刘秀D、刘备5.东汉又称后汉,是中国古代继秦朝和西汉之后的又一个大一统王朝,其建立时间是( D )A.公元前9年B.公元9年C.公元前25年D.公元25年6.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下列不属于其统治措施的是( D )A.下令释放奴婢B.减轻刑罚C.合并郡县D.统一度量衡7.“外戚梁冀先后立了三个皇帝,独揽朝政20余年。

”材料反映的史实是( D )A.皇帝早逝B.幼主即位C.宦官得宠D.外戚专权8.下列帝王中那位在惩治贪官方面成绩最突出(D )A. 汉武帝B. 王莽C. 汉景帝 D .光武帝9.有人说:“东汉王朝就是在外戚与宦官的打来斗去、皇帝走马灯似的换来换去中走向灭亡的。

”与这句话描述的历史现象无关的是( C )A.东汉皇帝在位时间短B.东汉时期,争夺帝位的斗争激烈C.东汉王朝存在时间短D.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10.东汉后期朝廷腐败,国势日趋疲弱。

汉灵帝光和七年,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在张角的号令下,纷纷揭竿而起,黄巾起义爆发。

光和元年是公元178年,黄巾起义开始于( C )A.171年B.172年C.184年D.185年11.下列关于黄巾起义叙述错误的是( C )A.朝政腐败是其根本原因B.因起义军头裹黄巾而得名C.推翻了东汉的统治D.使东汉统治一蹶不振12.下列有关东汉后期统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C)A.出现官僚贵族把持政权的现象B.不少大地主占有田庄,拥有私人武装C.出现光武中兴D.地方割据势力产生13.较之秦末农民战争,黄巾起义表现出的不同特征是( A )A.创立宗教组织B.反对暴政C.推翻了封建王朝D.具有革命的首创精神14.(2018唐山丰南区)《后汉书•皇甫嵩传》记载:黄巾起义爆发后,起义军“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3课东汉的兴衰课后练习题第13课东汉的兴衰一、选择题1.王莽是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人物。

古代史学以“正统”的观念,认为其是篡位的“巨奸”。

王莽的篡位结束了哪一朝代的统治( )A.秦朝 B.西汉 C.新朝 D.东汉2.东汉的建立的时间和建立者分别是()A.前202年刘邦 B.前199年刘彻C.25年刘秀 D.221年刘备3.东汉刘秀统治时期,政治清明,国力强盛,史称( )A.光武中兴 B.贞观之治C.开元盛世 D.文景之治4. 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①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教训②统治者调整政策③社会局面稳定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④ D.②④5. 光武帝采取的政策中不包括( )A.多次下令释放奴婢B.将田租改为“三十税一”C.合并郡县,裁减官员D.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6. 通过“废除王莽时期的苛捐杂税,恢复西汉时期的三十税一;提倡节俭,裁并机构,裁撤冗负,减少行政开支”而减轻了农民负担的皇帝是( )A.光武帝B.汉宣帝C.汉明帝D.汉高祖7.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物B.豪强地主势力恶性膨胀的结果C.皇帝大多年幼无知D.官僚集团争权夺势的结果8. 有人说“东汉王朝就是在外戚与宦官的打来斗去,皇帝像走马灯似的换来换去的过程中走向灭亡的”。

与这句话描述的历史现象无关的是( )A.东汉皇帝在位时间短B.东汉争夺帝位斗争激烈C.东汉王朝存在时间短D.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9. 外戚宦官专权的影响不包括( )A.导致政治腐败B.经济得到发展C.动摇了东汉的统治D.引发人民的反抗情绪10关于黄巾军起义,下面说法正确的有( )A.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为口号B.推翻了东汉王朝的统治C.得到了广大人民的响应D.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11.下列起义属于东汉末年的是( )A.大泽乡起义 B.武昌起义C.绿林赤眉起义 D.黄巾起义12. 创立太平道,领导黄巾军起义的是( )A.王莽 B.庄子C.张角 D.陈胜、吴广13.下列关于东汉王朝统治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立者刘秀是西汉宗室 B.初期社会安定,经济发展C.中期以后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在黄巾起义的打击下灭亡14. 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物B.豪强地主势力恶性膨胀的结果C.皇帝大多年幼无知D.官僚集团争权夺势的结果15.下列说法不是东汉灭亡原因的是( )A.农民起义的沉重打击 B.地方势力的膨胀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王莽施政的危害二、材料题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小民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

吏不必可畏,后来不可轻。

材料二《后汉书·皇甫嵩传》记载,黄巾起义爆发后,起义军“燔烧官府,动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

旬日之间,天下向(响)应,京师震功”。

(1)材料一是当时的一首民歌,试想一下,这首民歌反映出当时民间什么样的情绪?(2)材料二讲述了黄巾军起义得到了天下人的响应,这场起义的性质是什么?为什么会得到天下人的响应?(3)黄巾军起义的结果如何?这次起义有何影响?2019-2020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课标要求】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教学目标】1. 知道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局面采取的措施及其影响2.知道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

3.认识到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对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着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重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讨论法问题探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中国历史上,汉武帝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大一统的措施,使西汉王朝出现强盛的局面。

汉武帝是如何强化中央权力的呢?他所采取的措施又有什么样的作用和影响?让我们一起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探讨这些问题吧!一.“推恩令”的实施材料研读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千乘万乘,和天子一样威风。

他还自制弓箭数十万,府库的珠玉宝器,多于京师。

阅读材料结合课本知识回答:汉武帝有何烦恼呢?西汉初年:诸侯王势力强大,各自独霸一方,生活骄奢淫逸,政治上甚至公开反抗朝廷派来的官吏有的还企图谋反。

地方上的豪强地主发展起来,兼并土地,聚敛财富,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抗礼。

这两股势力威胁朝廷的统治,导致社会秩序混乱,汉武帝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呢?汉武帝接受了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下令允许诸侯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其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

“推恩令”的实行,有利于解决王国问题,那“推恩令”妙在何处?通过“推恩”这种相对和缓而“富有人情味”的方式,原来的王国被分割成许多小侯国,实力大大减弱了,无力与中央抗衡。

而得到封地的诸侯子弟,反而对皇帝感恩戴德。

这样,汉武帝不费一兵一卒解决了王国问题,巧妙地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在政治上实现了大一统。

汉武帝还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

通过这些措施,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材料研读西汉初年,诸子百家各派人物还很活跃。

诸王门下聚集许多宾客,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中央,对中央集权很不利。

汉武帝又为何而烦恼呢?汉朝初年实行的是“无为而治”的政策,诸子百家的学说在社会上很流行,许多士人四处游说,依附诸侯王,对抗朝廷。

怎么实现思想一统于皇帝呢?董仲舒给汉武帝出了一条妙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采纳了这个建议。

这里的“罢黜”是指“贬低并排斥”,并不是禁止其他学说的存在。

这点和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是有区别的。

那么,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究竟好不好?好。

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有利于汉武帝把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儒家学派的发展。

不好。

这种办法太专制,缺乏民主,不利于人们思想的解放,不利于科学文化的蓬勃发展,一花独放不如百花齐放。

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学思想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为了贯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思想,汉武帝采取了哪些办法?汉武帝还在长安设立太学,以儒家的“五经”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当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为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但“独尊儒术”实际上是思想文化专制的一种表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科技文化的发展。

三.盐铁专卖材料研读文帝之时,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

吴王擅鄣海泽,邓通专西山。

山东奸猾咸聚吴国,秦、雍、汉、蜀因邓氏。

吴、邓钱布天下。

译文:文帝时,人们可以随便铸钱、冶铁、煮盐。

吴王刘濞垄断了煮盐业,邓通垄断了铸钱业,山东奸猾之徒齐聚刘濞帐中,秦、雍、汉、蜀贪鄙之辈依附邓通麾下。

刘濞、邓通的钱遍布天下。

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

——《史记•货殖列传》同学们想一想,这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经济状况,这种状况对国家产生了什么影响?私人铸币没有完全禁绝,盐铁经营权大多掌握在豪强手中。

富商大贾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造成农业荒废,经济混乱,财政亏缺的状况。

对,国家经济命脉掌握在富商大贾手中,他们唯利是图,不关心国事。

部分不法豪强,利用手中的财富,对抗中央,成为不稳定的因素。

汉武帝为了改变上述状况,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采取了哪些措施稳定经济发展呢?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还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还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这些措施会带来什么影响呢?这些措施,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通过实施“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盐铁专卖等措施,汉武帝终于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课堂小结】在前人的基础上,经过汉武帝的大一统,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

在汉代,中国人第一次有了强烈的国家意识,有了强烈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责任感,可以说西汉王朝出现的空前未有的繁荣景象,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大国崛起。

我们的民族是伟大的民族。

而今,饱经沧桑的华夏民族正在经历一场新的崛起,在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进程中,作为青少年的你们一定要发愤图强,奋发有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板书设计】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思想上经济上颁布推恩令建立刺史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治上统一铸币盐铁官营使西汉开始进入鼎盛时期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一、教学目标1.了解汉武帝实施“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及盐铁专卖等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2.从引导学生阅读课后《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图表入手,结合相关史实,分析汉武帝所采取的相关措施。

3.感知汉武帝为维护国家统一所做的努力,认识维护和巩固国家的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使命。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

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北击匈奴。

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董仲舒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人物,其学说闪耀着中国传统儒家治国理政的思想光芒,在中国儒学发展史和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里程碑地位。

为什么说董仲舒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人物?汉武帝采纳了他的什么建议?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二)合作探究:一、“推恩令”的实施问题:观察课后活动中《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图表,并阅读教材第57页内容,说一说西汉初朝廷面临怎样的问题。

学生:西汉初年,诸侯王实力强大,有的公开反抗朝廷派来的官吏,有的甚至举兵叛乱。

地方上的豪强地主也发展起来,兼并土地,聚敛财富,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抗礼。

这两股势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

引导:面对地方势力的威胁,汉武帝会怎样应对呢?展示:问题:图片反映的是汉武帝采取的哪一举措?这一举措是谁的建议?这一举措有何巧妙之处?学生:这是汉武帝实施的“推恩令”。

这一举措是主父偃的建议。

该举措的巧妙之处在于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