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中的无国界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态中的无国界世界
——一种关键议题式的解读法引语:大前先生的作品总是如其典型风格,迥异于传统学院式研究的假设、定义(亦可称为大前提、小前提)和推论的“三段论”式的叙事,而是简明扼要的抓住论述重点,通过附着在精彩纷呈的商业案例和数据上,总让读者有大快朵颐、一气呵成的感觉。读完后也总能发人深省,意味深长。但要整体抓住其论述的核心,反倒需要重新解剖其结构,本文尝试借助经典的三段论的重构其关键议题,以实现逻辑上的完整。
关键命题1:多重因素共同在推动世界的无国界进程(顾客、竞争者、公司、国家、货币)
●大前提:无国界的世界是种实然发生的现象
●小前提:顾客、竞争者、公司、国家、货币的分析框架可以解读
这种实然发生的现象
在重构该命题之前,不能不对大前先生的工作背景予以了解。大前先生既是知名的管理大师,先进管理理念的灌输者和管理思想解放的推动者,更是基于其在被誉为“商业传教士”的麦肯锡咨询公司的工作经历而兼有商业思想“布道者”的角色。咨询行业从业者大都对国际商业潮流和多元文化背景有充分的了解,对商业现象的把握高度敏
感,对趋势的预测就显得既纷繁多样,而又高屋建瓴。在该书中,咨询公司常用的分析商业战略背景的3C框架(顾客,Customer;竞争者,Competitor;公司,Company)被灵活而又充分的应用,扩展为5C框架(增加了国家Country和货币Currency),通过新的“世界”构成主体的增加和界定,将一张战略家的“调色盘”完整呈现出来。
大前先生在书中首要解决的问题是:这是一个无国界的世界吗?从哪些方面可以去解读或论证它呢?5C的分析框架充分回应了这个问题。
在当前的世界,作为价值链终端的消费者愈来愈关注消费品的功能、品牌价值本身,而非消费品关联的其他附属特征,比如其文化属性:某个区域特有的;比如其国家属性:某个产地的工厂制造的。同时,卓越的产品也一致受全球消费者的共同青睐,一个小小的消费电子应用产品——苹果公司2002年推出的IPOD,拯救了一个曾经立于消费电子潮流的优秀企业,而且其后续的Itouch、Iphone、ipad 等产品成就了延续至今的商业奇迹。其原因不是这些产品对某一个地域或某些特定消费人群(如对消费电子潮流敏感、购买力强等特征)受用,而是在全球各个市场(北美、欧洲、亚太等地区)都获得成功,而且推动了PC业和移动应用服务领域的发展。根本原因在于终端的消费者对产品的共同体验愈来愈有一致性的需求,谁发掘了这种需求并有能力满足这些需求,都可以获得商业回报上的极大成就。在商业世界里,除了通过考虑行业细分市场的消费者偏好,在利润的底线上挣扎外,发现行业消费者的整体口味就是创建另一家百年老店的“可
口可乐”,直接开辟商业利润的蓝海。而想尝试这种特有的口味,走出的第一步不是固化在窗口一眼望去的风景,而应该扩散至地球仪的东南西北,目标顾客有国籍,但却没有真正捆绑的边界。
商业世界的竞争者是个相对的概念。一方面,在利润分享的市场蛋糕上同行业者大都是零和博弈的竞争关系,此消彼长。另一方面,在价值创造的雪球上,同行业者更多是种正和博弈的协同关系,相辅相成,越滚越大。前者例如在传统制造业,一个玩具娃娃在供应链的采购、生产、销售的各个环节都面临不同程度的竞争,采购有全球供应商的你死我活,生产有计量或计时工人的劳动力报酬的竞争,有分工协同下的熟手同生手之间的竞争,有发展中国家的低廉劳动力和发达国家高劳动成本高活跃的工会支持之间的竞争,销售有渠道商之间的竞争,有渠道商与消费者之间的博弈。后者明显体现在一些所谓的战略性支撑行业,如物流行业,现代的物业供应商再不再仅仅是可移动的“传送带”,更多是将物流、信息流、人流整合的综合服务商。特别是信息流的传递,将极大的改变消费者的生活和消费模式,对广告业、社区文化业、电子商务业等都是极大的挑战。显然,这种对竞争者的商业解读适用于任何一个开放市场的国家和地区,而且竞争者关系的确定趋势也对适应未来商业变革的战略家提出问题:竞争者也是有国籍无国界。
公司在现代管理理念来看,是完美的现代发明,既是普鲁士式的官僚组织的效率和纪律化身,更是折中在国家组织和个人世界的中间结构,公司组织的形态以利润至上、股东价值至上的理念在商业社会
中重塑着每个社会成员的多重身份,实现社会成员分工的细化,带来商业效益和社会整体效益的双重提升。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公司组织更被赋予市场经济开荒者的角色,是理性经济人理念的福音教化。在一些发达国家,公司的组织形态早已超越于行业、区域等划分维度,出现多元化经营的商业集团和跨国企业,前者如通用涵盖从汽车制造到金融服务等各个领域,后者如可口可乐、麦当劳,在全球110多个国家都可见其标致性店铺或广告语。相比顾客和竞争者维度的被动性,公司组织更以主动者的形象介入全球化的商业变革中,公司组织的服务者以实际行为将早期仅被少数哲人如罗素等称为的“世界主义者”变为现实,公司组织有法人的国籍归属,但其业务触角依旧没有边界。
国家是个特有的行为体,大前先生将“国家”界定为常用的“Country”。i既是在概念层次上明确讨论的前提范围,也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缩小了理解的差距。显然,在广义上的行为共同体的层面,“国家”早已经容纳多重偏好的消费者、竞争者、跨国公司等。即使在狭义的充满行政管制的“国家”层面,法律、行政规章等制定者早已将商业行为参与者的基本规则纳入其中。在全球范围的协作上,基本商业服务、大宗商品的供应、金融的流动,都彰显一种“蝴蝶效应”的特征,区域性的金融危机、债务危机甚至偶发的信用评级都可以对区域或全球性的市场产生牵引作用。同时在全球参与者的共同面对上,核战争爆发的危险、环境问题、气候问题、跨国犯罪问题早已超越国界,需要“全球治理”理念下的超越民族国家的集体行动。至少在全球的政
治家或政治行动主义者看来,全球性的政治问题虽然次于国内问题的属性,但显然传统处理政治事务的“内政外交”的两分法已过于落后,区域或国际性的公共议题偶发情况下可能会对国内议题造成整体颠覆,比如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对东南亚国家几乎是灭顶之灾,南美国家的毒品问题、东欧国家的劳务移民问题几乎是区域性的核心议题,当前的欧债危机也对整个欧盟和欧元的原始机制造成冲击。可见,即使是最传统的政治领域,“国家”(Country)也在持续接受全球化的激荡,国家的界限日益模糊化。
在国内传统的政治经济学来看,货币在本质上是种商品,本身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双重属性。同时,货币也是一种等价交换物,其典型地具有流通、世界货币的储藏等职能。而在西方的经济学者来看,货币是理解现代市场经济的必备途径,其价值主要体现在缩小交易成本上,广义货币和狭义货币的发行量也是理解和预测宏观经济通货膨胀的关键。自上世纪70年代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各国货币同美元挂钩,美元同黄金挂钩的结构已然瓦解。在当前以美元为主要支付和结算货币的年代,不同货币之间的兑换通过汇率的变化来表现。美元受美国国内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相应的各国货币同美元的兑换机制在货币政策制定者的人为预测和实体经济动荡之间的变化,越来越要求对汇率的调控更加弹性,更加市场化。而汇率改革的取向除了去美国影响因子的关键因素外,在全球分工的背景下,汇率的波动更受全球热点经济地区和大宗商品供应的价格影响。作为支付和流通工具的货币,其一方面是财富的象征,还是动态的全球经济中的晴雨表,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