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语文文言文化常识分类训练:天文历法

合集下载

【高考特训】2019高考语文文言文化常识分类训练:(4)天文历法

【高考特训】2019高考语文文言文化常识分类训练:(4)天文历法

天文历法判断以下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甲午,甲是地支之一,午是天干之一,文中用的是天干地支记日法。

()答:“甲”是天干,“午”是地支。

2.延祐是元朝年号,年号一般由皇帝发起,秦始皇登位后,首先开始使用。

()3.丁巳是干支纪年法,干支纪年由十大天干十二地支配合组成,六十年为一甲子。

()4.“正统二年”中的“正统”是年号。

古代常用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两字相配,60年周而复始),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生肖纪年法等。

()5.建元,本为夏历每年纪历的开始。

后被西汉武帝刘彻用作年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年号。

以后就指历朝开国后第一次建立年号,并泛指建国。

()彗星,俗称扫帚星,“彗”字即扫帚之意。

古人把天象的变化和人间的祸福联系起来,认为天象的变化预示着人事的吉凶,彗星出现被看作吉祥的征兆。

()答:“吉祥”应为“灾祸”7.“隆庆”属于年号,“隆庆元年”指该帝王即位第一年。

年号是我国从汉武帝开始使用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8.天圣,是年号。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由汉武帝首创。

年号并非一成不变,皇帝遇到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更改年号。

()9.“至顺”是元朝的年号,帝王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如选文中的“元贞”“延祐” “仁宗”“至正”。

()答:“仁宗”是庙号。

10.“阴阳”本是中国古代哲学基本概念之一,此处指看星相、占卜、相宅等方术。

()11.“九”,中国古代以九为阳数之极,于是多用“九”这一数字来附会帝王。

例如,帝王之位称“九五”。

()12.“季秋”,秋季的最后一个月,即农历九月;在古代,一年分为四个季节,每个季节各占三个月,这三个月依次用“孟、仲、季”来表示。

()13.穆宗,庙号。

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以名号,如某祖、某宗。

庙号始于殷代,如武丁称高宗。

汉以后, —般帝王都有庙号。

()14.咸平,是宋真宗的年号。

2019高考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

2019高考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
2019高考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天文历法
【二十八宿】也叫二十八舍,是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 分的星区。分别为:东方青龙七宿(角、亢、氐[ dī ]、房、 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 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mǎo]、毕、觜[zī]、 参),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zhěn])。
【牵牛织女】“牵牛”即牵牛星,又叫牛郎星,是夏秋夜空中最 亮的星,在银河东。“织女”即织女星,在银河西,与牵牛星相对。 如《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银河】又名银汉、天河、星汉、云汉,是横跨星空的一条乳 白色亮带,由上千亿颗恒星组成。如曹操《观沧海》:“星汉灿 烂,若出其里。”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 迢迢暗度。”
【初七】旧俗在农历每月的第一个十天前冠以“初”字,表 示是这个月的第一个一、二……十日。“初七”,即农历每 月七日。如《孔雀东南飞》:“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下九】农历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干支】天干地支的合称。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 辛、壬[rén]、癸[guǐ]。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 申、酉、戌、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 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叫“干支纪法”。
【东曦】古代神话说太阳神的名字叫曦和,驾着六条无角的龙 拉的车子在天空驰骋。东曦通常指初升的太阳。如《促 织》:“东曦既驾,僵卧长愁。”“东曦既驾”指东方的太阳已 经出来了。
【天狼】天空中最明亮的一颗星。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 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其中天狼即天狼星。
【老人星】南部天空一颗较亮的星,古人称作“南极老人星”。 民间把它称作寿星。如杜甫有诗云:“今宵南极外,甘作老人 星。”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训练(文化常识)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训练(文化常识)

古文化判断题100练(一)学校与科举1.古人常用“庠序”指代学校,如《孟子·国人之于国也》的“谨庠序之教”的“庠序”就是这个意思。

()2.韩愈的《师说》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其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术这六种基本技能。

()3.大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有时也是教育行政机构。

()4.博士和教授都是指古代的学者或博学多才之人,与官职没有任何关系。

()5.书院是古代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由私人所设立的与官府没有任何关系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容山书院等。

()6.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朝廷专门选那些孝顺父母的人,封之以“孝廉”的荣誉称号并加以重用。

()7.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

“征”一般是皇帝亲自征聘人才,“辟”则大多数是由中央高官或地方政府向朝廷推荐人才。

()8.古代科举考试,由低级到高级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9.古代科举考试,乡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为“会元”;殿试及第者称“进士”,前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

()10.一般认为,科举考试始于汉武帝时期,终于清朝光绪年间。

()(二)山川与地理11.古人把山南水北称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是长江之南。

()12.古代的“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所以《鸿门宴》里“将军战河南”的“河南”是指“黄河以南的地区”,不是今天所说的“河南省”。

()13.“五岳”是指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中岳黄山。

()14.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雍州、扬州、梁州、广州。

()15.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地理常识推断,古代的“江左”是指长江以西的地区。

()16.古人把“坐北朝南”的位置认为是尊位,反之为卑位,因此“北面”有称臣的意思。

()17.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西羌)、南蛮(南闽)、北狄,有鄙视之意。

古代文化常识分类训练150题(五)天文历法(带答案解析)

古代文化常识分类训练150题(五)天文历法(带答案解析)

古代文化常识分类训练150题(五)天文历法五、判断题1.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都想象为一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

东方七宿如巨龙,称苍龙;北方七宿似蛇、龟,称玄武;西方七宿犹猛虎,称白虎;南方七宿像大鸟,称朱雀。

2.古人用十二地支纪时,其中子时是指凌晨23点至1点,辰时是指早晨7点至9点,午时是指午间11点至13点。

3.“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七月的流火,是说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七月正是炎热的时候。

4.古人根据月亮的圆缺把-年分成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5.朔望指农历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农历以月相的变化周期即朔望月为一个月的天数。

6.日中,时间名词,即中午12点,又名“日正”“中午牛”,表示一天中的太阳正中时。

7.古人用于支纪年、纪月、纪日,如甲子、乙丑等,一个循环下来共有六十种排列组合。

8.日晡,即晡时,古人将一天划分为“晡时、日人、黄昏、人定”等十二个时辰,哺时对应干支中的申时,即下午三点至五点。

9.古人将一个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都有自己的名称,如鸡鸣、黄昏。

“日昃”指太阳偏西,约下午一点到三点。

10.古人把每个季节中的三个月顺次称为孟、仲、季,仲春就是春季的第二个月。

天文历法(答案)1.√2.√3. X【解析】七月流火表明暑气已退,天气转凉。

4. X【解析】二十四节气是根据一年内太阳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年分为二十四段。

5.√6. X【解析】不是中午12点,是午间11点至13点。

中国古时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

7.√8.√9.√10.√。

高考语文必备文化常识大全天文部分素材20190601288

高考语文必备文化常识大全天文部分素材20190601288

高考必备语文文化常识大全: 天文部分1、北斗,又称北斗七星,批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勺形)的七颗亮星,北极星,北方天空的标志。

2、闰年,以阴历年除以4或100(年号00除以100),能整除的那年,就是闰年。

3、二十四节气:(见字典节气歌)4、传统节日。

上元,即元宵,正月十五。

寒食,清明前2、3天。

重阳,九月初九。

端午,五月初五,是为了纪念屈原。

中秋,八月十五。

5、纪年法。

(1)公元纪年法。

(2)皇帝、年号纪年法,庆历四年春。

(3)天干地支纪年法,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干地支纪年法):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除10)4,5,6,7,8,9.,0,1,2,3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除12)4,5,6,7,8,9.,10,11,0,1,2,3计算方法:用公历年代除以10,余数为天干顺序。

用公历年代除以12,余数为地支顺序。

例如:1919年,农历年号,天干计算时,用1919年除以10,余数为1,对表“1”为“辛”;地支计算时,用1919年除以12,余数为3,对表“3”为“亥”,那么1919年为“辛亥”年,故“辛亥革命”发生在1919年。

6、纪月法(不常见,略)。

7、纪日法。

初一朔十五或十六(小月十五,大月十六)望8、纪时法。

日出5-7食时7-9隅中9-11日中11-13日昃13-15晡时15-17日入17-19黄昏19-21人定21-23夜半23-1鸡鸣1-3平旦3-5。

2019年高考语文古文化常识100题及答案解析

2019年高考语文古文化常识100题及答案解析

2019年高考语文古文化常识100题及答案解析(一)学校与科举1.古人常用“庠序”指代学校,如《孟子·国人之于国也》的“谨庠序之教”的“庠序”就是这个意思。

()2.韩愈的《师说》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其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术这六种基本技能。

()3.大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有时也是教育行政机构。

()4.博士和教授都是指古代的学者或博学多才之人,与官职没有任何关系。

()5.书院是古代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由私人所设立的与官府没有任何关系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容山书院等。

()6.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朝廷专门选那些孝顺父母的人,封之以“孝廉”的荣誉称号并加以重用。

()7.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

“征”一般是皇帝亲自征聘人才,“辟”则大多数是由中央高官或地方政府向朝廷推荐人才。

()8.古代科举考试,由低级到高级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9.古代科举考试,乡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为“会元”;殿试及第者称“进士”,前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

()10.一般认为,科举考试始于汉武帝时期,终于清朝光绪年间。

()(二)山川与地理11.古人把山南水北称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是长江之南。

()12.古代的“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所以《鸿门宴》里“将军战河南”的“河南”是指“黄河以南的地区”,不是今天所说的“河南省”。

()13.“五岳”是指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中岳黄山。

()14.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雍州、扬州、梁州、广州。

()15.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地理常识推断,古代的“江左”是指长江以西的地区。

()16.古人把“坐北朝南”的位置认为是尊位,反之为卑位,因此“北面”有称臣的意思。

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项突破-古代文化常识5-天文历法(共24张PPT)

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项突破-古代文化常识5-天文历法(共24张PPT)

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 银汉迢迢暗度。”
星宿常见考点清单: 1.银河又名叫银汉,还有星汉、天河称。
星宿名之一。旧时历迷法信说常法见,考文点曲清星单是:主管文 吴 敬 梓 《 范 进 中 举 》 :
文曲星 运的星宿,文章写农得历好而又被叫朝作廷阴录历用,为大官的 “这些中老爷的都是天上
癸酉 癸未
六十甲子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巳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4.2010年是中国农历年庚寅年,也叫虎年。请根据中国“天干地支”纪
东 曦 、 羲 和 、古代神话说太阳神的名字叫曦和,驾着六条无角的龙拉的车子在
六龙
天空驰骋。东曦指初升的太阳。
阳景
阳光。
天狼星
老人星 牵牛 织女 银河
为全天空最明亮的恒星。
苏轼《江城子》词:“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射天狼。”
为全天空第二颗最明亮的星,也
是南极星座最亮的星 民间把它称作寿星。北方的人若
1.太阳变化生节气,使用公历(阳历)记日期。
2.立春定在二月初,小、大寒在一月里。(阳历)
3.白露在前寒露后,且有秋分处其中。
初阳
约在农历十一月,冬至以后、立春以前的一段时间。《孔雀东南飞》:“往昔
此时阳气初动,故称“初阳”。
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春季 农历正月、二、三月
孟春—仲春—季春
四时
夏季 农历四月、五月、六月 秋季 农历七月、八月、九月
的征兆。
彗星袭月。”

高考语文复习文化常识分类讲解专题02---天文历法

高考语文复习文化常识分类讲解专题02---天文历法

高考语文复习文化常识分类讲解专题高考语文复习文化常识分类讲解专题专题02天文历法1.下面的文字常识有误的一项是()A.赫尔曼·黑塞,生于德国,后入瑞士籍,热爱大自然,厌倦都市文明,作品多采用象征手法,文笔优美细腻。

B.古代男子冠礼取字,女子及笄取字,名与字含义相同或相近,如屈原名平,字原:名与字的含义相反或相对,如韩愈字退之,晏殊字同叔,关羽字云长。

C.古代天文历法中,“望”即指“望日”,指阴历每月十五,“即望”就是阴历十六日。

“朔”为阴历每月初一,“晦”为阴历月末最后一天。

D.《荀子》一书为战国末期赵人荀况及其弟子所著,西汉刘向整理定篇。

荀子提倡性恶论,重视后天教育的作用。

2.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江州司马青衫湿”中“青衫”指青色单衣,官职比较低的官服为青色。

B.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壬戌,古代历法中的干支纪年法。

既望,农历十六。

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C.“赋”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类似后世的散文诗,它讲究韵律和文采,侧重于写景,也时常借景抒情。

D.《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代文人五言诗选辑。

3.下列选项中文化常识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征辟制:汉武帝时推行的一种自下而上的选拔官吏的制度,主要有皇帝征聘和府、州郡辟除两方面。

例如:《张衡传》中的“公车特征拜郎中”。

B.古人用十二地支表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恰好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

这两个小时,古人把第一个小时叫作正,第二个小时叫作初。

例如:子时的两个小时就叫子正、子初。

C.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歌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D.察举制又称举荐制。

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是从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开始的。

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不用试用考核可直接任命官职。

高考文学常识之文化:天文历法

高考文学常识之文化:天文历法

【天文历法】【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

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

二十八宿的名称,自西向东排列为:东方苍龙七宿[角、亢(kang4 )、氐(di1)、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mao3)、毕、觜(zi1)、参(shen1),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zhen3)。

如《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是说宝剑的光气直射牛宿、斗宿的星区。

[四象]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

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春天和夏初夜空的巨龙,故而称为东方苍龙;北方七宿似蛇、龟出现在冬天和早春的夜空,故而称为北方玄武;西方七宿犹猛虎跃出于深秋和初冬的夜空,故而称为西方白虎;南方七宿像展翅飞翔的朱雀,出现在夏天和秋初的夜空,故而称为南方朱雀。

[分野]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的星空区域与地上的某个区域互相对应,称作分野具体说就是把某星宿当作某国或某州的分野,或反过来把某国或某州当作某星宿的分野。

如《蜀道难》“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泰是井宿的分野,蜀是参宿的分野,由秦入蜀,故称“扪参历井”。

[流火]火:星座名,即心宿,每年农历六月出现于正南方,位置最高,七月后逐渐偏西下沉,故称“流火”。

如《诗经·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七月流火”指夏去秋来天气转凉。

现也用来形容天气炎热(因人们误把“七月”理解为公历7月,把“火”理解为火热)[彗星袭月]彗星俗称扫帚星,彗星袭月即彗星的光芒扫过月亮,按迷信的说法是重大灾难的征兆。

如《唐雎不辱使命》:“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

”[白虹贯日]“虹”实际上是“晕”,是一种大气光学现象。

这种现象的出现,往往是天气将要变化的预兆,可是古人却把这种自然现象视作人间将要发生异常事情的预兆。

备战2019届高考语文第二周考向06文化常识(含解析)

备战2019届高考语文第二周考向06文化常识(含解析)

考向06 文化常识【重要指数】☆☆☆☆☆【考点点睛】“了解并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是近几年高考卷必考题型,考查内容主要是古代的官制沿革、教育科举、姓名字号、天文地理、纪年纪时、礼仪制度等,其难度不大,以识记为主,以选择题的方式出现,随文命题兼有考查考生的理解和推断能力。

【2018年高考新课标Ⅰ卷】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三坟》《五典》传为我国古代典籍,后又以“坟籍”“坟典”为古代典籍通称。

B.“阙”原指皇宫前面两侧的楼台,又可用作朝廷的代称,赴阙也指入朝觐见皇帝。

C.“践阼”原指踏上古代庙堂前台阶,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登上国君宝座。

D.逊位,也称为让位、退位,多指君王放弃职务和地位,这里指鲁芝的谦让行为。

【答案】C【解析】【考点定位】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

能力层级为理解B。

文化常识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

一般以选择题的方式命题,一般为“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近几年多考核在初高中的课本中涉及到的一些内容,因此复习时重点注意教材中文言文阅读篇目中课后注释的内容。

此外,答题时要学会根据文本语境找暗示,三是结合有关知识进行适当推断。

比如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Ⅲ中考查的“状元”“上元”“近侍”“告老”除了“近侍”其他几个词应该还是在积累范围中的。

关于“近侍”,读书多的考生可联系成语放事“力士脱靴”,了解到“近侍”是在皇帝身边服侍的人(故事中的高力士就是唐玄宗的近侍)其地位未必高,但影响较大。

1.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授之书而习其句读”中的“句读”,古代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

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须停顿的地方为“读”。

B.“合从”,与“连横”相对,是秦国离间六国,使他们各自同秦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也作“合纵”。

2019届二轮复习 古代文化常识要点 作业(全国卷用)

2019届二轮复习  古代文化常识要点 作业(全国卷用)

2019届二轮复习古代文化常识要点作业(全国卷用)典例1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

错误的一项是()A.“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古代文化中,常用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

这样的代称还有很多,比如:桑梓代指家乡,庙堂代指朝廷,汗青代指史册。

B.古人对自己的谦称有“愚、鄙、敝、子”等,称对方或对方亲属有“令、尊、贤、仁”等,对尊长者的称谓有“足下、先生、大人”等。

C.“六书”指古人分析汉字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构成方式,即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假借;《诗经》中的“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D.中国文化中,有许多与“三”有关的称谓,如“三皇五帝”“岁寒三友”“三教九流”“无事不登三宝殿”等,其中,“岁寒三友”指的是松、竹、梅。

【参考答案】B典例2 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时候,用“令尊”“君尊”尊称对方的父亲,用“家严”“家君”谦称自己的父亲。

B.中秋节又称团圆节,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吃月饼等。

C.小华属“猴”,小明比小华小一岁,小明应该属“羊”。

D.“立”是开始的意思,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的开始。

【参考答案】C【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化常识中的生肖,按照顺序: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可知小明既然比小华小一岁,那他因该是属“鸡”的,而不是属“羊”。

所以C项是应选答案。

其他各项均没有错误。

文化常识是中学阶段都非常重视的试题类型,主要考查学生对古典的文化知识的积累。

在中考试卷中,多以单道选择题的形式出现,题目也比较简单。

而在高考试卷中,则作为文言文阅读的一个重要知识点进行考查的,比如2018年高考新课标全国Ⅰ卷所考查的“坟籍”“阙”“践祚”“逊位”。

考文化知识,关键是懂文化知识。

学生要注意平时的学习积累,可采取分门别类的识记法记忆,在答题时运用课内知识回顾法来判断对错。

高考中的古代文化知识主要分为如下几大类:一、姓名称谓,二、古代官职,三、科举制度,四、风俗礼仪,五、文史典籍,六、饮食器用,七、音乐文娱,八、天文历法,九、古代地理,十、古代服饰,十一、古代刑罚,十二,目录辞书。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3天文历法共47页文档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3天文历法共47页文档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3天文历法
16、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把它走 完。 17、一般情况下)不想三年以后的事, 只想现 在的事 。现在 有成就 ,以后 才能更 辉煌。
18、敢于向黑暗宣战的人,心里必须 充满光 明。 19、学习的关键--重复。
20、懦弱的人只会裹足不前,莽撞的 人只能 引为烧 身,只 有真正 勇敢的 人才能 所向披 靡。

古代文化常识分类训练150题(判断题,附答案解析)

古代文化常识分类训练150题(判断题,附答案解析)

古代文化常识分类训练150题(判断题,附答案解析)判断正误一、人物称谓1.古代文武官吏的自谦辞有微臣、老臣、下官、卑职、末官、小吏、哀家、足下等。

2.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和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3.从父,指称祖父的亲兄弟的儿子。

从父年长于父者为从伯,即堂伯;年幼于父者为从叔,即堂叔。

4.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一种纪年的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5.万乘,万辆战车。

周代制度规定,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万乘,因以万乘之尊指天子。

6.足下,谦辞,古代同辈、朋友之间相称或上称下都可以用“足下”。

7.古人的名和字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号由自己取定。

如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

8.龆龀,意为垂考换齿之时,借指童年。

古人多以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代称年龄,比如垂髫、黄发分别代称小孩儿、老人。

9.“字”即表字,指旧时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意义的名字,平辈之间不能称字,否则不礼貌。

10.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

臣子向天子进言,不能直呼天子,先呼台下侍者而告之。

后来成为对帝王的尊称。

11.“昆弟”指兄弟,比喻亲密友爱。

古代表达此类意义的词语有很多,如“琴瑟和鸣”就特指兄弟情深。

12.白丁、布衣、黔首、匹夫、黎庶、苍生、孤等,都是秦以后常见的对平民的称呼。

13.“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已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14.古人的称谓有谦敬之分,对别人称呼自己的父亲时用“令尊”,称呼对方的父亲时用“家父”。

15.愚,谦称自己不聪明,愚见是称自已的见解。

也可单独用愚谦称自己。

16.“考”在文言里指已经死去的父亲。

普通人称自己已故的父亲为先考,称已故的母亲为先妣。

17.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冠礼一般在宗庙内举行,大都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

18.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刎颈之交”。

文化常识(选择题 含答案)

文化常识(选择题  含答案)

2019届古代文化常识强化一、天文历法专项训练1.我国古代人们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从晚上7时开始起更,又把每更分为五点。

每更就是个时展,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即120分钟,所以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

由此可见“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3时至5时开船”。

那古时候”五更三点”“三更四点”相当于现在的时间是:()A.早晨6时12分、凌晨2时36分B.早晨5时又12分钟、1时又36分钟C.早晨6时12分、1时又36分钟D.早晨5时又12分钟、凌晨2时36分2.中国古代“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映了季节、物候现象、气候变化三种,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其中表示四季开始的四个节气是:()A.春分、夏至、秋分、冬至B.立春、立夏、立秋、立冬C.小暑、大暑、小寒、大寒D.白露、寒露、小雪、大雪3.干支纪法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纪年方法。

所谓“干支”就是天干、地支的总称,它是一种周期性的循环顺序,如何将公元纪年换算成干支纪年,计算方法:(公元年份一3) ÷60,得余数R;再求R÷10的余数是X,R÷12的余数是Y。

并根据下表,就可以很简单7(X),(R)17÷12=1……5(Y)。

因此,公元2000年是干支纪年的庚辰年(农历)。

现在,计算公元2015年的干支纪年,应该是哪一年:()A.甲午年B.丙申年C.乙未年D.丁酉年4.中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干支纪年法、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和年号干支兼用法。

下列以“年号干支兼用法”为纪年方法的是:()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②“庆历四年春”③“壬戌之秋,七月既望"④“天启壬戌秋日”⑤“淳熙丙申至日”A.①②B.②③C.③④D.④⑤5.生肖文化是一种中国特色的时间文化,是用十二生肖(又叫十二属相)与十二地支相配的一种计时系统。

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

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

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 --高中语文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星宿】宿(xiu),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

《进中举》:“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

”“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

”古人认为人间有功名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这是迷信说法。

【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

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

二十八宿的名称,自西向东排列为:东苍龙七宿(角、亢kang、氐di、房、心、尾、箕);北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白虎七宿(奎、娄、胃、昴mao、毕、觜zT、参shen);南雀七宿(井、鬼、柳、星、、翼、轸zhen)。

唐代温庭筠的《太液池歌》:“夜深银汉通柏梁,二十八宿朝玉堂。

”夸饰地描写星光灿烂、照耀宫阙殿堂的景象。

勃《滕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

”是说物产华美有天然的珍宝,龙泉剑光直射斗宿、牛宿的星区。

禹锡诗:“鼙鼓夜闻惊朔雁,旌旗晓动拂参星。

”形容雄兵出师惊天动地的场面,参星即参宿。

【四象】参见“二十八宿”条。

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每一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

东七宿如同飞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龙,故而称为东官苍龙;北七宿似蛇、龟出现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称为北官玄武;西七宿犹猛虎跃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称为西官白虎;南七宿像一展翅飞翔的雀,出现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称为南官雀。

【分野】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

具体说就是把某星宿当作某封国的分野,某星宿当作某州的分野,或反过来把某国当作某星宿的分野,某州当作某星宿的分野。

如勃《滕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是说地处翼宿、轸宿分野之。

白《蜀道难》:“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参宿是益州(今)的分野,井宿是雍州(今、大部)的分野,蜀道跨益、雍二州。

高考语文 文化常识之天文历法共20页文档

高考语文 文化常识之天文历法共20页文档

高考语文 文化常识之天文历法
31、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32、鼓腹无所思。朝起暮归眠。 33、倾壶绝月 扬明辉 ,冬岭 秀孤松 。 35、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文言文:文化常识之天文历法

文言文:文化常识之天文历法
文言文
——文化常识之天文历法
知识 讲解
天文历法
(1)太阳、月亮、银河、星宿 (2)二十四节气、节日习俗 (3)天干地支 (4)纪年月日时
知识 讲解
【太阳的别称】东曦、朱曦、曦和、白驹、金虎、赤乌、金乌、金轮、火轮、赤轮、晷景 、奔晷、 阳景、大明…… 蒲松龄《促织》:“东曦既驾,僵卧长愁。” 韩愈《李花赠张十一署》:“金乌海底初飞来,朱辉散射青霞开。”
知识 讲解
【扪参历井】参、井,皆星宿名,分别为蜀秦分野。形容山势高峻,道路险阻,亦形容世路艰难。李 白《蜀道难》:“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南箕北斗】箕、斗,星宿名。箕,形状象簸箕;斗,形状象酒斗。比喻徒有虚名而无实用。 【五角六张】角、张,星宿名。形容七颠八倒,也比喻事情不顺利。 【朱雀玄武】朱雀,南方七星宿的总称。玄武,北方七星宿的总称。形容阵容整齐。 【步斗踏罡】斗,北斗星;罡,北斗七星之柄。道士礼拜星宿、召遣神灵的一种动作,其步行转折, 宛如踏在罡星斗宿之上。 【斗转参横】北斗转向,参星打横。指天快亮的时候。曹操《善哉行》:“月没参横,北斗阑干。”
【月亮的别称】银钩、玉钩、玉弓、弓月、冰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银兔、玉兔、 金蟾、银蟾、蟾宫、桂月、桂轮、桂宫、桂魄、阴精、广寒、大明、清虚、望舒、嫦娥、婵娟…… 李白《古朗月行》:“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李白《古朗月行》:“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苏轼《念奴娇·中秋》:“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 苏轼《水调歌头·中秋》:“但愿人长久,千里,下行;火,指大火星,东方苍龙七宿中的心宿。流火是说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 逐渐西降,表明暑气已退。《诗经·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运交华盖】华盖,星座名。旧时迷信,以为人的命运中犯了华盖星,运气就不好。鲁迅《自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彗星袭月】彗星俗称扫帚星,彗星袭月即彗星的光芒扫过月亮,按迷信的说法是重大灾难的征兆。 《唐雎不辱使命》:“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 【白虹贯日】“虹”是大气中的光学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往往是天气将要变化的预兆,古人把 这种自然现象视作人间将要发生异常事情的预兆。《唐雎不辱使命》:“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 日。” 【兄弟参商】参、商,星宿名,二星此出则彼没,永不相见。比喻兄弟之间不和睦,后喻亲友分隔 两地不得相见及人与人感情不和睦。杜甫《赠卫八处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2019届高考语文文言文化常识分类训练:天文历法

2019届高考语文文言文化常识分类训练:天文历法

天文历法判断以下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甲午,甲是地支之一,午是天干之一,文中用的是天干地支记日法。

()答:“甲”是天干,“午”是地支。

2.延祐是元朝年号,年号一般由皇帝发起,秦始皇登位后,首先开始使用。

()3.丁巳是干支纪年法,干支纪年由十大天干十二地支配合组成,六十年为一甲子。

()4.“正统二年”中的“正统”是年号。

古代常用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两字相配,60年周而复始),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生肖纪年法等。

()5.建元,本为夏历每年纪历的开始。

后被西汉武帝刘彻用作年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年号。

以后就指历朝开国后第一次建立年号,并泛指建国。

()彗星,俗称扫帚星,“彗”字即扫帚之意。

古人把天象的变化和人间的祸福联系起来,认为天象的变化预示着人事的吉凶,彗星出现被看作吉祥的征兆。

()答:“吉祥”应为“灾祸”7.“隆庆”属于年号,“隆庆元年”指该帝王即位第一年。

年号是我国从汉武帝开始使用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8.天圣,是年号。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由汉武帝首创。

年号并非一成不变,皇帝遇到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更改年号。

()9.“至顺”是元朝的年号,帝王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如选文中的“元贞”“延祐” “仁宗”“至正”。

()答:“仁宗”是庙号。

10.“阴阳”本是中国古代哲学基本概念之一,此处指看星相、占卜、相宅等方术。

()11.“九”,中国古代以九为阳数之极,于是多用“九”这一数字来附会帝王。

例如,帝王之位称“九五”。

()12.“季秋”,秋季的最后一个月,即农历九月;在古代,一年分为四个季节,每个季节各占三个月,这三个月依次用“孟、仲、季”来表示。

()13.穆宗,庙号。

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以名号,如某祖、某宗。

庙号始于殷代,如武丁称高宗。

汉以后, —般帝王都有庙号。

()14.咸平,是宋真宗的年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文历法
判断以下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甲午,甲是地支之一,午是天干之一,文中用的是天干地支记日法。

()
答:“甲”是天干,“午”是地支。

2.延祐是元朝年号,年号一般由皇帝发起,秦始皇登位后,首先开始使用。

()
3.丁巳是干支纪年法,干支纪年由十大天干十二地支配合组成,六十年为一甲子。

()
4.“正统二年”中的“正统”是年号。

古代常用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两字相配,60年周而复始),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生肖纪年法等。

()
5.建元,本为夏历每年纪历的开始。

后被西汉武帝刘彻用作年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年号。

以后就指历朝开国后第一次建立年号,并泛指建国。

()
彗星,俗称扫帚星,“彗”字即扫帚之意。

古人把天象的变化和人间的祸福联系起来,认为天象的变化预示着人事的吉凶,彗星出现被看作吉祥的征兆。

()
答:“吉祥”应为“灾祸”
7.“隆庆”属于年号,“隆庆元年”指该帝王即位第一年。

年号是我国从汉武帝开始使用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
8.天圣,是年号。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由汉武帝首创。

年号并非一成不变,皇帝遇到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更改年号。

()
9.“至顺”是元朝的年号,帝王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如选文中的“元贞”“延祐” “仁宗”“至正”。

()
答:“仁宗”是庙号。

10.“阴阳”本是中国古代哲学基本概念之一,此处指看星相、占卜、相宅等方术。

()
11.“九”,中国古代以九为阳数之极,于是多用“九”这一数字来附会帝王。

例如,帝王之位称“九五”。

()
12.“季秋”,秋季的最后一个月,即农历九月;在古代,一年分为四个季节,每个季节各占三个月,这三个月依次用“孟、仲、季”来表示。

()
13.穆宗,庙号。

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以名号,如某祖、某宗。

庙号始于殷代,如武丁称高宗。

汉以后, —般帝王都有庙号。

()
14.咸平,是宋真宗的年号。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皇帝发起。

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

()
15.蓍龟,古人以蓍草、龟甲占卜吉凶,因此合称“蓍龟”来指代占卜,此词也可以比喻德高望重的人。

()
16.魏废帝三年,采用以帝王即位年次纪年的一种方法,如鲁隐公元年也属这类方法。

()
17.日昃,是早晨的意思。

文中说程师孟和对方据理力争,从早晨一直到傍晚,不肯让步。

()答:日昃:太阳偏西。

18.庚寅,干支之一。

十二天干和十地支共配成六十组,用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

()答:应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

19.古代新君即位后改用新的年号,称为“改元”。

也有一君在位而多次改用年号,亦称“改元”。

()
20.黄昏,十二时辰之一。

十二时辰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

()
21.阴历九月初九,我国古代以九为阳,九月九日正是阳月阳日,故名“重阳”。

民间在重阳节有插茱萸、饮菊花酒、举行庙会、登高等风俗。

因“高”与“糕”音同,所以重阳节又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
22.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号,如咸平;每次新皇帝登基常常会改元,明清以前一个皇帝往往有多个年号,明清时期一般为一帝一元。

()
23.“玄武”“青龙”“白虎”“朱雀”本为中国古代的四种神兽,经道教演变为四方护卫神,而“玄武”对应北边,因此“玄武门”是唐代宫城的北正门。

()
24.宣德、景泰都是明朝皇帝的年号。

如宣德炉,即明宣德年间所造的铜香炉;景泰蓝,即明景泰年间盛行的工艺品。

()
25.日晡,即晡时,古人将一天划分为"晡时、日入、黄昏、人定"等十二个时辰,晡时对应干支中的申时,即下午三点至五点。

()
26.朔日,中国农历将每月的第一天称为 "朔",即初一。

将农历每月的十五称"望",十六称"既望",每月的最后一天称"晦"。

27.古人常用天干地支来表示年份日期时辰等,本文中"是冬十月辛丑朔,日食"里面的"辛丑"是用来纪日的。

()
28.古人迷信,认为一些自然变化和人世吉凶祸福有关,把星象的异常变化叫“星变”。

()
29.日昃,太阳偏西,约未时,即下午一点至三点。

古人根据天色把一昼夜分为若干时段,如太阳正中叫日中,将近日中的时间叫隅中。

()
30.元贞元年,“元贞”是年号,古代皇帝一般一人一年号;“元年”原指帝王即位之年,后亦指帝王改换年号的第一年。

()
答:古代的皇帝一般都有多个年号,只是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

31.朔望,农历每月的初一日和十五日。

()
32.“辛巳”如同《兰亭集序》中的“癸丑”,用的是中国传统的干支纪年法。

干支包括十二天干和十地支。

()
答:干支包括十天干和十二地支
33.“贞元”是帝王年号,在文中用于纪年。

古代的纪年方法主要有干支纪年、帝王年号纪年和帝王庙号纪年等。

()
答:没有庙号纪年法
34.“弘治”是年号。

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念的一种名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
35.蓍龟,古人以蓍草和龟甲占卜凶吉,因以此指占卜;也指德高望重的人。

()
36.河朔的“朔”与朔漠、朔风中的“朔”都是指北方,另外,“朔”还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
答:“朔”还指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37.正朔指一年第一天。

正就是正月,朔就是初一。

古时候改朝换代,新王朝常常重新制定正朔。

()
38.朔望,即朔日和望日,朔日指农历每月的初一,望日一般指农历每月十五日。

()
39.我国封建时期皇帝即位之初,惯例要改元纪年,改元的第一年称元年,也称“初元”。

()
40.闰月,农历中逢闰年加的一个月,闰月加在某月之后称为“闰某月”。

()
41.朔,指农历每月初一,此时地面观测者看不到月面任何明亮的部分,因此也称新月。

()
42.朔望,即朔日和望日,晦朔,即晦日和朔日。

晦,阴历每月的第一日。

朔,阴历每月的最后一日。

望,阴历每月的十五日。

()
答:应是“晦,阴历每月的最后一日。

朔,阴历每月的第一日”。

43.象纬之学,指的是象数谶纬之类的学问,古人研究星象经纬等的天文现象,也研究谶纬卜象吉凶预兆等。

谶纬是古代汉族官方的儒家神学,谶书和纬书的合称。

()
44.古时记月法中用到的“朔”“望”“晦”“既望”中的“既望”是指每个月十五后的某一天。

()
45.古人有时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一天的时辰,“酉”时是相当于现在的北京时间17时至19时。

()
46.丙申:是中国传统纪年干支纪年中的一个年份。

干支纪年即将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顺序搭配组合成干支,用于纪年,如甲子年、乙丑年等。

()
47.俄顷,片刻,一会儿。

古代表示时间短暂,与之相近的词语还有“俄、俄而、少顷、少时、少间、须臾、斯须”等。

()
48.“旬日”指十天,王勃《滕王阁序》中有“十旬休假”的句子,中国现代也把一个月分为上旬、中旬和下旬。

()
49.“大德”是帝王年号,与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庆历四年春”的“庆历”类似,中国古代除皇帝年号纪年法外,还有干支纪年法等。

()
50.干支纪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纪年体,是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按照顺序组合起来的纪年方式。

每个周期是六十年。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