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25课《自己的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五下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精品公开课教案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下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精品公开课教案设计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知识与能力: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

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学习重点1.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有感情朗读。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课时安排1~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外引入,揭题质疑1.出示一张德国哥廷根的照片:这是德国的城市哥廷根。

这个城市因一座大学而成名,那就是著名的哥廷根大学。

这个大学已经孕育了三十位诺贝尔奖的得主。

早在1935年,我们中国也有两位有志青年带着祖国的期望和自己的宏志求学于歌廷根大学。

其中一位就是我们今天所学课文的作者──季羡林──当时他才二十五岁,满怀雄心壮志在哥廷根大学留学十载,1945年才回归祖国。

1980年,三十五年后,当他再次踏上第二故乡,感慨万千。

后来,季老先生写下了今天我们所学的这篇课文。

2.读课题,质疑问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什么意思?季先生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课文?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初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2.指名读通课文,对学生读得不准,或没有读通的地方进行指导。

3.想一想: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的景色?4.联系第二、三两段句子进行交流。

三、细读课文,感悟“美丽”1.1980年,当季老先生在阔别哥廷根三十五年后,迎接我们的主人问他:“你离开德国这样久,有什么变化没有?”季老先生是怎么回答的?2.出示季老先生说的话:“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3.自由读,季老先生说的“美丽”并没有改变指什么?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花之美?4.读第二自然段。

从哪里看出德国人爱花?他们爱花的独特之处是什么?请读这一段,好好体味体味。

5.交流指导:“真切”“脊梁”是什么意思?哪些行为说明德国人爱花之“真切”?当你和季老先生一样看到这奇异的异国风情时,会怎么说?会怎么想?引出描写女房东的话:“莞尔一笑”是怎么样一种笑?6.补充材料:当时,季老先生在哥廷根租住的房子,房东姓欧朴尔。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5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说课稿]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5课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5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说课稿]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5课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5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说课稿]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5课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本节课出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十册第八组第二十五课一、说教材1、文本语言美——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披文入理,积累语言;2、感受风土人情美——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教学重点在于揣摩、积累语言,了解德国风土人情;教学难点是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文熏陶。

二、说教法和学法三、说教学过程与设计理念(一)课前预设——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二)课堂行动——一咏三叹,滋养性灵。

1、导入——从民族的经典走向世界的多元。

在唐诗宋词的诵读中拉开教学序幕,回顾祖国优秀文化,接着切入互动游戏“我们的邻国尼泊尔的摇头与点头习俗”,当学生了解到尼泊尔人的摇头才是表示同意的奇特风俗时,就会产生一种到世界各地去走走看看,了解异国风情的好奇心。

好奇心就是学习成功的重要驱动力。

2、质疑——“主动索取”永远比“被动接受”得到的东西多。

这个质疑环节的设置,旨在“以学定教”“以疑促学”,让学生由“冷”变“热”。

因为“那些不设法勾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就如同锤打着一块冰冷的生铁。

”(美国教育家哈.曼)3、研读——“埋头思考”远胜过一千句夸夸其谈。

首先,请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自由朗读课文,然后通过学生汇报积累的词语,相机板书“脊梁、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颇、耐人寻味”,再让学生运用这些词语来课文大意。

之后组织学生谈读后感受。

引导学生用书中的句子谈。

是啊,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板书:奇丽、奇特)接着,请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思考他们提出的问题;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同桌或小组的交流;然后自主发言,交流体会。

教师相机把握以下要点组织教学:(1)、研读“自己在屋子里看到的花”——叩问“莞尔一笑”的灵魂。

首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在屋子里看到的花:大屏幕出示“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25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人教新课标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25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人教新课标

第25课《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会认读3个生字,书写7个生字,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

【教学难点】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 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作家季羡林吗?(图片介绍)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

师:从1935年起,曾经留学德国十年,被德国这个爱花的民族,被德国人与众不同的养花深深感动。

1985年他又一次来到德国,勾起了他的回忆,写下一篇精美的短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2. 板书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跟随季先生去领略德国的风土人情吧!二、初读感知1. 初读课文,感知课文。

(1)自由阅读课文,圈出本课生字。

交流识字方法:通过熟字加偏旁识字:帛——锦、宅——姹、焉——嫣、皮——颇。

教师指导学生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脊”上下结构。

上大下小,注意上边的笔顺是点、提、撇、点、撇、捺。

“暇”左右结构。

左小右大。

注意右边的笔画。

(2)教师范读课文,同学们标出自然段。

2.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境,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3.理解词语。

小组内合作学习,扫除生字、词障碍,不能解决的,师生共同解决。

出示词语:jǐ wǎn jǐn chà yān xiá pō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颇深A.教师领读B.男女生比读C.同桌互读。

词语理解:莞尔一笑:美好地笑了一笑。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5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5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5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5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1设计意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是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

文章用优美的语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抒发了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的感慨。

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我力求突出课文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作者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

以欣赏性阅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享有个性化的、自由的开展空间,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同时也不无视语文根底知识、根本能力的训练,力求工具性与人文性两者的和谐统一。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重点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意思。

3、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课前准备:1、德国风光片;2、“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画面;3、课件教学流程一、谈话导入,引导学生感悟课文1、谈话导入:今天我们又开始了我们的语文之旅,去领略多姿多彩的外国风光、异域文化。

今天我们将到达的城市是——哥廷根,这个城市因一座大学而成名,那就是著名的哥廷根大学。

这所大学已经孕育了32位诺贝尔奖的得主。

早在1935年,我们中国也有两位有志青年,带着祖国的期望和自己的宏志,求学于哥廷根大学。

其中一位就是我们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

当时他才25岁,满怀雄心壮志在哥廷根大学留学十载,1945年才祖国。

1980年,35年后,当他再次踏上第二故土,感慨万千。

后来写下了今天我们所学的这篇课文。

(齐写课题《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齐读课题。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作者四五十年以前到德国留学的时候,曾屡次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感到吃惊,四五十年后作者故地重游时发出这样的赞叹——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幻灯出示这句话。

你能从文中找出来并像作者当年一样发出这样的赞叹吗?(引导学生读句子)3、这句话那么美,面对这句话,你能提出一个有意义的问题吗?[这一环节让课文因成为一次文化之旅而变得灵动起来,抓住文中最有了代表意义的一句话,对理解课文内容也有很大的帮助,从而培养学生根据需要迅速捕捉到重要信息,并学以致用。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5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5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5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写教案就不能千篇一律,要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所以老师的教案要结合自己的特点,因材施教,935年,季先生就远赴德国,在著名的哥廷根大学留学十年,四、五十年过去后,当作者再次来到德国,作者发出怎样的赞叹?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5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教案栏目查看。

篇一: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整体感知1935年,季先生就远赴德国,在著名的哥廷根大学留学十年,四、五十年过去后,当作者再次来到德国,作者发出怎样的赞叹?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把这句话画出来。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老师板书:奇丽的景色、奇特的民族二、精读第3段,感受“奇丽的景色”1、师:正是这奇丽的景色,奇特的民族深深的吸引着季老先生。

下面让我们跟随老先生先去欣赏德国的奇丽景色,请快速浏览课文,找到描写德国奇丽景色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并多读几次。

2、指名反馈,课件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3、师:读了这段话你感受到了什么?(花美、花多)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了花美?(花团锦簇、姹紫嫣红)(2)齐读: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看到这两个词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3)多美的景象!(出示鲜花的图片)看,这样鲜花汇集成团就可以称之为___,各种花儿艳丽夺目的美好景象就可以称之为_____(4) A像这样描写花美的词语还有很多,你能说出一两个吗?(同学们积累的词语真多,看来你们平时读书的时候很注意积累一些优美的词语。

)B老师也找了一些,让我们来美美地读一读,出示:五彩缤纷、五彩斑斓、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繁花似锦、娇艳欲滴)三、悟民族奇特。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第二十五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doc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第二十五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doc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天性、花团锦簇、莞尔一笑、姪紫嫣红”等词语。

2、有感情地開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了解本文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

3、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了解本文所介绍的徳国风景与风俗特点。

教学难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屮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了解作者,揭题导入1、了解作者: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来认识一位语言大师,他就是季羡林爷爷。

通过课前的预习,你对他有什么了解呢?(学牛交流)2、揭题导入:季羡林爷爷年轻的时候,曾经在德国留学,儿十年后他再次去了徳国,回来后感慨万千,写了这篇文章。

今天,我们就随季羡林爷爷走进徳国,或许你能从屮对德国人有所了解。

(板书课文题目)二、学习字词,感知课文1、激趣质疑:读文题,你猜猜看课文可能会讲什么内容。

2、指导读文: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要注意读通顺,读流利。

读完以后想一想:你从课文中了解了什么内容?其中令你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3、学生读文,教师巡视指导。

4、指导学习生字词(课件出示牛字词人(1)以小组为单位自学,读准字音,互相交流难写的生字。

(2)指名读生字,师注意纠正字咅:“莞”是多咅字,在本课屮读祐n,不读guHn;“姪”是翘舌音,不要读成平舌音。

(3)自主交流难写的生字,重点指导书写生字:脊、嫣。

5、指名分段读课文,相机指导正音,指导读好课文中的长句子。

6、交流对课文内容的了解: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刚才你在读课文时印象最深刻的一点是什么?预设1:德国人把花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

预设2:德国人家家户户养花,走在街上就能看到花。

预设3:徳国是个爱花的国度。

7、教师小结:同学们很会读课文,也善于思考,对于德国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阅读吋,我们只有边读边思考,才能真正有所收获。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25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25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五年级下册第25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教学内容:《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组开篇课文。

本组课文的主题是“多姿多彩的异域文化”,学生通过抓住课文内容,了解一些异国风情,积累优美词句,并揣摩作者写作方式。

两个可以完成本课的教授。

第一课时二、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词,会写7个生字词,正确读写“天性、宇宙、脊梁、莞尔一笑”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文中优美的词句。

3、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4、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情与民俗特点。

三、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感受德国的异域风情。

四、教学准备1、收集关于德国风情、民俗特点2、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1、在这个色彩斑斓的世界里,有许多美的东西,各个国家也有着不同的风土人情和民族文化。

这个单元开始,我们跟随作者们的脚步,去环游世界好吗?第一站,我们将去一个遥远的国度——德国看一看。

(课件出示图片)同学们认识德国吗?说说你对德国的印象?2、生发言,简单介绍课前收集有关的资料。

3、(多媒体出示哥廷根的城市风貌)看,这就是德国的哥廷根。

这座城市因哥廷根大学而著名,因为在这所大学里曾培育了三十多位诺贝尔奖得主。

我国的季羡林先生就曾在此留学十载。

1980年,35年后的他再次踏上这块故土,他感慨万千,写下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板书课题4、生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学习新字词1、(课件出示学习提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流利;自学生字词,划出优美的词句。

2、检查自学生字词情况强调“脊、嫣”等字的正确书写笔顺,“暇、瑕”形近字的区别。

3、学生交流积累的优美词句,指名读通顺句子、段落。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再读课文,提出你的疑问或是不理解的地方?(谁把自己的花让别人看?为什么这么做?德国人为什么会有这么奇怪的风俗习惯?)2、默读课文,找出答案。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25课详细教案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25课详细教案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指名读、教师配乐朗读、结合插图、想象画面的方法了解德国的风情民俗,积累优美语句。

2、运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充分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并从中收到启发和教育。

重点难点: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句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过程:环节(一)、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第25课,请大家伸出右手的食指跟我书空写(老师板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和课文第一小节,下面我先来检查一下大家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请大家拿出纸和笔,听写,注意写字姿势:脊梁、莞尔一笑、姹紫嫣红、应接不暇。

(指名两个到前面来写,其他的在下面写)谁来当小老师给他们批改一下,看来大家掌握的都不错。

(过渡)同学们,我们知道德国是一个爱花的民族,我想,这也正是国学大师季羡林对德国情有独钟的一个原因吧!德国人是怎样养花、爱花的?从中又体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境界呢?我们接着学习课文。

环节(二)、1、谁来读课文第二小节,好,你来读,其他同学找一找,德国人是怎样养花的,用笔画出来2、指名回答。

3、(出示)“家家户户都在养花。

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

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4、自由读。

谈体会(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后读——你说说你的理解,说得真好,带着你的理解来读这一句,读的真好,来,你说说你的体会,体会很深,带着你的体会来读这一句,读的真有感情。

5、师总结:看来德国人真是爱花呀,齐读这一段。

6、走在德国的街道,你会看到一番怎样的情景呢?谁能在第三小节中找出答案?指名回答。

(找三个人回答)出示句子: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7、真是这样吗?下面看课文插图和一些德国街道的图片,(看插图、街道图片)刚才大家看到的景色美吗?8、下面请听老师朗读,大家边听边展开想象,假如你置身德国的街道,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你来说,说得真好,带着你的想象读一读;你来说,想得多美呀!带的你的体会读一读(谈体会)读9、同学们,德国人为什么要把花养在阳台上呢?请大家默读课文第三小节,从中找出答案。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25课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25课
3.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学习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学习方法:
读悟结合,读写结合,读思结合
预习导学
1.我会读下列词语,还能解释它们的意思。
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耐人寻味、应接不暇
导学内容
1.了解并体会“景色的奇丽”和“民族的奇特”。
2.结合生活实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境界。
3.背诵第三自然段。
一、导入新授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德国是个爱花的民族,德国人养花与众不同。那么,当季羡林爷爷再去德国看到这样的景象后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呢?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完成:
①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对不理解的内容质疑。
②文中哪些地方最令你感动,请将自己的感想批注在文中。
3.第3自然段写得真好,我要把它背下来。
4.我要去查找有关德国的资料,了解德国风光和异域文化。
导学过程:
导学内容
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天性、宇宙、真切、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比较,理解德国民族养花的奇特。
b、指导朗读。
学生练读:
师:如果你跟作者一样,第一次到德国,看到德国人这样养花,你的感受会是什么?(奇怪、不理解),请读出这种吃惊、不理解。
(1)“家家户户都在养花…..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2)“每一家都是这样……别人的花。”
全班自由朗读。(读出吃惊、不理解)
5、引导学生抓住“一个花的梦”“一个思乡的梦”来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5课《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会认读3个生字,书写7个生字,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
生境界。

2.过程与方法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引导学生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

【教学难点】
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作家季羡林吗?(图片介绍)
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
动家。

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

师:从1935年起,曾经留学德国十年,被德国这个爱花的民族,被德国人与众不同的养花深深感动。

1985年他又一次来到德国,勾起了他的回忆,写下一篇精美的短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2.板书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跟随季先生去领略德国的风土人情吧!
二、初读感知
1.初读课文,感知课文。

(1)自由阅读课文,圈出本课生字。

交流识字方法:
通过熟字加偏旁识字:帛——锦、宅——姹、焉——嫣、皮——颇。

教师指导学生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脊”上下结构。

上大下小,注意上边的笔顺是点、提、撇、点、撇、捺。

“暇”左右结构。

左小右大。

注意右边的笔画。

(2)教xx读课文,同学们标出自然段。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境,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
人。

3.理解词语。

小组内合作学习,扫除生字、词障碍,不能解决的,师生共同解决。

出示词语:
jǐwǎn jǐn chàyān xiápō
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颇深
A.教师领读
B.男女生比读
C.同桌互读。

词语理解:
莞尔一笑:美好地笑了一笑。

花团锦簇:形容花朵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景象。

姹紫嫣红:形容各种花朵娇艳xx。

应接不暇:形容景物繁多,来不及观赏。

三、精读领悟
1.全文共分几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德国在爱花的民族中占重要的地位。

第二部分(第2-3段):写“我”以前在德国,看到家家户户养花为别人看,形成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

第三部分(第4段):写“我”又回到德国,那里的美仍然没有变。

2.第一部分
(1)品读第1自然段,爱花的民族也很多,德国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

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点明xx是一个爱花的国家。

3.第二部分
(1)品读第2-3自然段,德国人养花有什么与众不同?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

他们是把xx栽种在xx窗户的外面。

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2)对这样的养花方式,作者有什么感受?哪个词语能体现这种感受呢?吃惊
一个“都”字连用3次,充分表达了作者心中越来越强烈的吃惊。

(3)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的奇丽的景色?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4)哪些词语体现了景色的奇丽?
“花团锦簇”从数量上形态上感受到了花的多。

“姹紫嫣红”从色彩上感受到花的多,花朵的娇艳美丽。

“应接不暇”说明鲜花让人眼花缭乱,眼睛都忙不过来了。

(5)“任何”“家家户户”说明了什么?
说明由于每户,每条街都这样,最终使街道成了花的海洋。

(6)让我们亲身体验一下德国街道的特别吧。

(图片欣赏)
(7)假如你就是一名游客,你想对花的主人说些什么呢?
谢谢,你们。

是你们把花悉心照料的这么美,而且让花朵都朝外开。

让我们欣赏了一道奇丽的风景线。

师:美丽的大街,花香醉人,心旷神怡,这样的奇丽景色离不开人们崇高的思想境界。

(8)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这一种境界”指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我为人人——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人人为我——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9)为什么说这种境界“耐人寻味”?
我为人人,这是在奉献美;人人为我,这是在收获美。

这是一种非常美好、和谐的社会现象,所以说这种境界“耐人寻味”。

(10)生活中你有没有感受过类似的境界?
班上的图书角,全班每人都捐一本书,那大家都可以看。

学生轮流值日打扫学校卫生。

师:1985年,xx再次来到xx。

4.第三部分
(1)品读第4-5自然段,那四、五十年后的德国又是什么样?
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

(2)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美丽没有变是指德国沿街奇丽的风景没有改变,同时也指德国人民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没有改变。

(3)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奇丽”“奇特”体现在哪里?这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奇丽”体现在德国每家每户的窗子前都种满鲜花;“奇特”则表现在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境界上。

这是作者发出的由衷的感叹。

(4)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说说你对
这句话的理解?
以前在留学期间常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思念祖国。

现在看到满街鲜花,不由得触景生情,仿佛进入梦乡,仿佛回到学生时代,“我”陶醉在鲜花之中,沉浸在思乡之中。

5.拓展延伸
你能结合课文或生活实际谈谈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这句话的理解吗?“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我们在为别人奉献的同时,自己也能得到很多美好的东西。

正是有了这美好的境界,使我们见识到了这样奇特的民族-德国正是有了这美好的境界,也才有了这样奇丽的景色。

四、课堂总结
师:学了课文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教师总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人人懂得分享,人人都会享有。

五、课堂练习
1.我会写词语
(奇丽)的景色(奇特)的民族(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应接)不暇(思乡)的梦
2.我会组词。

xx(xx缎)暇(闲暇)颇(颇深)
xx(海xx)瑕(瑕疵)顽(顽皮)
六、作业布置
1.有感情的朗读你感动的地方。

2.摘抄你喜欢的句子。

【板书设计】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花团锦簇景以小见大民人人为我
姹紫嫣红色族我为人人
【教学反思】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季羡林先生从德国人独特的养花方式中,领悟到一种至高无上的人生境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找出德国人养花的不同,通过三个“都”字让学生理解这是一个多么奇特的民族。

重点感受和理解“看花”一段。

通过理解重点词语“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任何”“家家户户”想象这道奇丽的风景。

并播放德国街道花海的图片,让学生深入领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境界。

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说一说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这句话的理解,进而感悟作者的微言大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