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正当防卫制度的思考(一)解析

合集下载

关于正当防卫在我国实践中的思考

关于正当防卫在我国实践中的思考

关于正当防卫在我国实践中的思考1. 引言1.1 正当防卫的定义正当防卫是指个人为了防卫自身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而采取的合理必要的行为。

在我国法律中,正当防卫是法定的防卫权利,是公民依法拥有的一项合法权利。

正当防卫是一种受到法律保护的行为,其目的是为了保护公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正当防卫的基本原则是合法性、必要性和适当性,只有在这些原则的基础上才能构成正当防卫。

在我国刑法中,对于正当防卫也有详细的规定,包括正当防卫的条件、限制和适用范围等。

公民在正当防卫时应当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不能超出必要的限制,而且只有在必要时才能采取必要的行动。

正当防卫的范围包括对非法侵害行为的抵抗和防卫,但不能超出法定范围。

正当防卫是我国法律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保护了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了社会的安宁和秩序。

在现实生活中,正当防卫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帮助人们有效应对各种不法侵害行为,为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力量。

1.2 正当防卫的法律依据正当防卫的法律依据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根据《刑法》第十二章第一百四十七条规定,正当防卫是指在现行非法侵害自己、他人的人身、财产等合法权益时,为了制止、驱散或者抗拒不法侵害行为而采取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的行为不负刑事责任。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对于符合正当防卫条件的案件,公安机关应当撤销立案,检察机关应当不予追诉。

正当防卫的法律依据明确了在何种情况下可以采取正当防卫行为,为公民提供了依法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权利。

依据法律规定,只有在现行非法侵害下采取的防卫行为才能被认定为正当防卫,保护了公民在面对突发情况时的自主权和合法权益。

正当防卫的法律依据旨在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我国法治建设中的重要保障之一。

1.3 正当防卫在我国的重要性正当防卫在我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正当防卫是维护国家法律权威和社会秩序的有效手段。

对关于正当防卫案件的思考

对关于正当防卫案件的思考

对关于正当防卫案件的思考正当防卫是指在现行非法侵害自己或他人人身、财产安全时,为了保护自己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而实施的合法的防卫行为。

其目的是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序良俗。

在实践中,正当防卫的界定和适用往往带有一定的复杂性和争议性。

本文将从正当防卫案件的几个主要问题展开思考。

正当防卫的边界问题。

正当防卫必须符合自卫、合理、必要、适度的原则。

自卫原则是指只有在自己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受到实际、直接的非法侵害时才能实施防卫行为。

合理原则是指正当防卫必须符合道义和法律的规范,不能出于私利或进行过度防卫。

必要原则是指正当防卫必须是应对非法侵害的唯一合理手段,不能采取不恰当、不必要的手段。

适度原则是指正当防卫的手段和程度必须适当,不能超过非法侵害的程度。

对于这些原则的具体界定和衡量标准就是正当防卫案件中的难点和争议所在。

法律应当明确规定正当防卫的界限,以保证对正当防卫的公正适用和保护。

正当防卫的证据难题。

在正当防卫案件中,往往存在证据的难题。

由于正当防卫往往发生在突然袭击或紧急情况下,当事人在实施防卫行为时难以及时收集到充足的证据。

有时甚至因为无法找到第三方证人,难以提供证据证明自己的正当防卫行为。

法律应当建立与正当防卫相适应的证据规则,对于正当防卫行为给予合理的推定和充分的保护,不能仅仅依据既有证据规则来评估正当防卫的合法性。

正当防卫与过度防卫的区分问题。

虽然正当防卫是合法的,但是一旦防卫行为过度,超出了合理和必要的范围,就会构成过度防卫,甚至可能被视为故意伤害或故意杀人等犯罪行为。

过度防卫的界定同样存在一定的困难。

如何衡量防卫行为的合理程度和必要程度,如何区分正当防卫与过度防卫,需要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完善法律规定。

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对正当防卫案件的司法解释和裁判规范,确保对正当防卫的公正评价。

正当防卫的普及与宣传。

正当防卫是保护个人权益的合法形式,也是维护社会安宁的必要手段。

由于对于正当防卫的了解和认识不足,很多人对于自身合法权益的保护不够有效,导致可能遭受非法侵害而无法采取正当防卫。

浅析我国的正当防卫制度

浅析我国的正当防卫制度

浅析我国的正当防卫制度正当防卫是指在受到非法侵害或者紧急危害时,主动采取适当防卫行为,以保护自己或者他人的合法权益。

在我国,正当防卫制度是我国刑事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公民的合法权益,并且在实践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下面将对我国的正当防卫制度进行浅析。

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对正当防卫做出了明确规定。

刑法第二十条规定:“为了制止正在被侵害的,或者即将被侵害的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本人、他人的合法权益的,采取紧急措施,是正当的。

”这一条规定明确了在侵害发生时采取紧急措施以保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个人合法权益是正当的。

刑法第二十一条规定:“为制止不法侵害,不得不实施的急于使自己或者他人免遭不法侵害的行为,属于防卫,是不负刑事责任的。

”这一条规定进一步明确了在受到不法侵害时实施防卫行为免除刑事责任。

我国的正当防卫制度更加注重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在我国,正当防卫制度不仅适用于保护个人的合法权益,还包括了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的保护。

这一方面体现了我国法律对公民权益的保护,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公民的安全和利益;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维护社会秩序。

正当防卫制度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社会意义。

正当防卫制度在实践中的作用也是十分积极的。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各种原因,人们经常面临被侵害的情况,而正当防卫制度的存在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有效的保护手段。

在抢劫、盗窃、伤害等案件中,受害者为了保护自己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可能会采取一些临时措施来进行防卫。

如果这些防卫行为是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那么受害者就不需要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这就为受害者提供了一种自我保护的合法途径。

正当防卫制度的存在,使得侵害行为受到了一定的制约,对于维护社会和谐、保护公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具有积极的意义。

正当防卫制度的存在也为司法审判提供了一定的裁量空间。

在实际的案件审理中,法官可以根据相关的法律规定和案件的具体情况,对正当防卫进行具体的裁量,从而制约侵害行为的发生,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

对正当防卫制度的思考_解析

对正当防卫制度的思考_解析

对正当防卫制度的思考_〖摘要〗正当防卫作为法律制度在自古就有,但作为法律制度在刑法中地位的真正确立,是1791年的法国刑法典。

现代意义上的正当防卫制度,是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所鼓吹的天赋人权论的产物。

纵观古今中外,正当防卫制度经历了一个无限防卫、有限防卫、有限制的无限防卫的过程。

特定情况下的防卫行为,因其不具有社会危害性而成为刑法保护的行为。

我国刑法也将之明文规定为合法行为。

其目的是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等合法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鼓励公民和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作斗争,震慑犯罪分子,使其不敢轻举妄动。

从意图、起因、客体、时间、限度等方面为其规定了较为严格的法律要件,这些要件及其本质决定了该项制度的正当性。

正当防卫在犯罪构成评价中有着重要地位。

我国刑法对正当防卫的适用对象的限定存在一定的缺陷,刑法第20条第3款之规定,无过当之防卫的适用对象是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

如何理解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其含义宽泛,难以界定。

对正当防卫的民事责任的规定、举证责任问题,值得认真研究。

〖关键词〗正当防卫;犯罪;必要限度一、正当防卫的历史渊源从习俗到法律、从观念到学说,正当防卫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曲折的历史发展过程,它萌生于复仇,蜕变于私刑,历史渊源一直可追溯到原始社会。

正当防卫在人类社会的早期表现为充满恐怖的自然复仇,“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古老格言在广为流传的同时,将复仇形态的正当性防卫凝化成一种习惯在漫长的原始社会予以保留。

随着奴隶社会阶级统治的出现,稳定的统治秩序需要行为规范披上法律的外衣被普遍的遵从,因此,复仇形态的正当防卫经过庄严的仪式以社会理性的形式得以肯定,正当防卫行为从原始社会的行为习惯到奴隶社会以成文法的面目出现,历经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完成了从个人本位到社会本位的嬗变。

(一)中国古代正当防卫的法律制度。

正当防卫作为法律制度在我国自古有之,《周礼·地官·调人》中说:“凡杀人而义者,不同国,勿令雠(仇),雠(仇)之则死。

对关于正当防卫案件的思考

对关于正当防卫案件的思考

对关于正当防卫案件的思考
在对正当防卫案件进行思考时,需要从法律、伦理和实际情况等多个层面进行综合分析。

从法律层面来看,正当防卫的基本原则是合理性和必要性。

合理性表示行为的目的和方式要符合社会公认的道德伦理标准,不超过自身权益或其他法律权益的边界;必要性表示正当防卫行为应该是在没有其他合理手段可以采取的情况下才能进行的。

这两个原则的遵守是评判正当防卫案件是否成立的关键。

正当防卫案件的判决应该考虑到因果关系和紧急程度。

因果关系表示正当防卫行为与威胁自身权益的行为之间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即正当防卫是对于前方行为的回应;紧急程度表示正当防卫行为必须是在紧迫的情况下作出的,也就是说没有足够时间等待警察等法律机关的介入。

在实际判案过程中,正当防卫的界定往往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争议性。

很多时候,判断正当防卫行为是否合理和必要涉及到对案件背景以及个体心理状态等方面的评估,这可能存在一定的主观判断的难度。

当发生正当防卫案件时,判案人员应该尽量客观、公正地评估案件的各种因素,确保判决的合理性和公正性。

正当防卫案件的判决也应该考虑到社会效应和公共利益。

虽然个体权益是重要的,但是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同样需要被重视。

如果正当防卫行为过于宽泛,容易导致私自背离法律的行为,并且可能造成社会乱象。

在判决正当防卫案件时,应该综合考虑案件背景、双方责任和社会效益,以确保公共利益得到充分保障。

对关于正当防卫案件的思考

对关于正当防卫案件的思考

对关于正当防卫案件的思考
正当防卫的自由性导致了界限的模糊性。

正当防卫的程度、手段和必要性在实践中存在很大的主观判断空间。

没有明确的指导标准,容易导致正当防卫扩大化甚至滥用,给司法工作带来难题。

当正当防卫与被侵害者与侵害者之间的力量对比不平衡时,也容易引发道德和公平上的疑虑。

为了解决正当防卫的问题,首先应该加强对正当防卫界限的界定和明确化。

明确正当防卫只适用于自我保护行为,并非用于自诉、私刀和私仇。

警方和司法机关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明确判定正当防卫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刑法法规。

明确规定正当防卫的辩护和证明责任,加强对辅助手段(如刀具、枪支等)的限制和监管,并确保正当防卫行为对于侵害者的惩罚程度不过度。

应当加强社会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于法律法规和正当防卫的认知。

通过加强人们对法律法规的了解,提高社会公民的法律素养,有助于减少滥用正当防卫的情况,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要加大对正当防卫的司法监督力度。

确保正当防卫身份的权威性和公正性,依法处理滥用或虚假正当防卫的案件,维护社会的公平和公正。

在正当防卫案件中,我们需要在保护公民合法权益和人身安全的对正当防卫界限加以明确和规范,加强对正当防卫的主观判断的监督和控制,同时通过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法律素养,最终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对关于正当防卫案件的思考

对关于正当防卫案件的思考

对关于正当防卫案件的思考正当防卫是指在面对非法侵犯、攻击或威胁生命、财产安全等情况下,为了保护自己或他人的合法权益而采取的必要防卫行为。

正当防卫是一种合法的行为,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限制和规范。

本文将从正当防卫案件的判定标准、适用范围和问题等方面进行思考和探讨。

正当防卫案件的判定标准应当是合理的防卫行为。

合理的防卫行为必须符合两个基本条件:是为了防止或制止非法侵犯;是在非法侵犯已经实施或即将实施的情况下采取的。

防卫行为应当是对于非法侵犯的紧急反应,即不能超过必要的限度。

这一判定标准既要考虑到被侵犯方的合法权益,也要考虑到侵权方的合法权益,以实现对于正当防卫的公正判定。

正当防卫的适用范围不仅限于人的防卫行为,还可以包括物的防卫。

人的防卫行为主要是指在非法侵犯或威胁生命、财产安全的情况下,通过违法行为直接对抗侵害行为。

物的防卫指的是通过合法的物品来防止或制止非法侵犯,例如使用防身器具进行防卫。

在物的防卫中,需要注意的是,物的防卫行为也必须符合必要性原则,不能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正当防卫案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思考和讨论。

如何平衡被侵权方的合法权益和侵权方的合法权益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因为正当防卫是对非法侵犯的合法对抗,但是如果防卫行为超过了必要的限度,可能会侵犯到侵权方的合法权益。

如何在界定正当防卫的范围时进行权衡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如何判定正当防卫的时机也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正当防卫要求防卫行为是在非法侵犯已经实施或即将实施的情况下采取的。

在实际情况中,往往难以准确判断侵权行为的实施时机,这就给对于正当防卫的判断带来了困难。

如何确定正当防卫的时机是一个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问题。

正当防卫的立法需要具备明确的依据和宽容度。

在立法时,需要明确判定什么属于非法侵犯情节,以及什么样的防卫行为属于正当范围。

与此也需要在相关法律中对于正当防卫做出宽容度的规定,以适应不同情况下的合理防卫需求。

正当防卫是一种合法的防卫行为,在保护自己或他人的合法权益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于正当防卫在我国实践中的思考

关于正当防卫在我国实践中的思考

关于正当防卫在我国实践中的思考正当防卫是指在遭受非法侵害时,为了保护自身或他人的合法权益,采取必要的防卫行为的合法行为。

正当防卫是我国刑事法律中的重要制度,对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建设法治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实践中,对于正当防卫的认识和应用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

一、对正当防卫的认识存在模糊正当防卫是一种具有法律效力的行为,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对于正当防卫的认识存在一定程度的模糊。

有的人认为只要是为了保护自身或他人的权益,采取的行为都是正当防卫,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实际上,正当防卫的范围是有明确规定的,在我国法律中规定,必须符合以下条件:一是必须是遭受非法侵害;二是采取的防卫行为必须是紧急的、必要的、适度的、不能超过必要限度;三是不得追究刑事责任。

因此,在实践中,必须深入理解正当防卫的含义和条件,才能避免误解和错误的运用。

在实际应用中,对于正当防卫的适用存在一定的争议。

一方面,在不同情境下,人们对于正当防卫的适用标准、防卫行为的程度等存在不同看法;另一方面,很多人在面对被侵害的情况时会受到情绪的影响而采取过激的行为,导致正当防卫的适用成为争议焦点。

为了避免正当防卫的误解和错误的运用,我们应该在实践中注重以下几点:一是深入学习正当防卫的含义和条件,确保行为符合正当防卫的要求;二是克制情绪,理智对待被侵害的情况,采取必要的防卫行为;三是在行为后及时报案,主动接受司法机关的调查和审查,避免因过激行为引起法律问题。

三、正当防卫的适用标准需要进一步明确对于正当防卫的适用标准需要进一步明确。

当前,我国法律仅规定了正当防卫的基本要素,但对于不同情境下的具体适用标准,如何衡量防卫行为的“必要性”和“适度性”等问题并没有明确的规定。

在实践中,这种情况容易产生误解和争议,使得正当防卫的适用更加困难。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正当防卫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出一些可实施的标准和方法。

在此基础上,制定更加明确、科学的正当防卫适用标准,使其在实践中更加具有指导意义。

关于正当防卫在我国实践中的思考

关于正当防卫在我国实践中的思考

关于正当防卫在我国实践中的思考1. 引言1.1 正当防卫的概念正当防卫是指在必要时采取防卫行为,以制止正在实施的不法侵害或即将发生的不法侵害,保护自己、他人或者国家、社会的合法权益的行为。

正当防卫是一种特定条件下的自卫行为,其目的是在维护法律秩序和公共利益的前提下,保护个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正当防卫的概念实质上是对自卫权的一种法律规范化表达,旨在防止过度使用暴力或超过必要限度的自卫行为。

在我国法律中,正当防卫是受到法律认可和保护的,但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和限制,以确保其行使不会滥用或误用。

在实践中,正当防卫的界限往往是需要慎重考虑的,因为一旦超出了必要的限度,就有可能对他人的合法权益造成伤害,甚至涉嫌违法犯罪。

1.2 正当防卫在我国的法律依据正当防卫在我国的法律依据主要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在刑法中,正当防卫被定义为“对正在侵害自己或者他人合法权益的正在进行侵害的行为,采取必要的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死亡、重伤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不负刑事责任。

”这一规定明确了正当防卫的条件和限制,保护了正当防卫人的合法权益。

在刑事诉讼法中,也对正当防卫作出了规定,明确了在刑事诉讼中的适用范围和程序。

根据法律规定,正当防卫不属于犯罪行为,正当防卫人应当受到法律的保护和支持。

正当防卫的认定应当根据事实和证据加以确认,避免滥用正当防卫的情况发生。

我国的法律体系对正当防卫作出了明确规定,为正当防卫行为提供了依据和保护。

这为人们自我保护提供了法律支持,在处理紧急情况时有了合法的手段和途径。

【正当防卫在我国的法律依据】2. 正文2.1 正当防卫的条件正当防卫的条件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必要性、紧急性和限度性。

必要性是指在遭受非法侵害时,为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或他人的合法权益,采取正当防卫行为是必要的。

这意味着正当防卫不能是一种过度的反击,必须是合理、适当的自卫行为。

紧急性是指正当防卫行为必须是在遭受非法侵害时即时采取的自卫行为。

浅析正当防卫制度

浅析正当防卫制度

浅析正当防卫制度正当防卫是指在危急情况下,为了保护自己或他人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采取合理、必要的防卫行为,对侵害者实施一定的制约和惩罚,以维护法律秩序和社会公平正义的一种手段。

正当防卫是我国法律授予公民的一项权利,也是社会公众自卫的一种合法方式。

本文就正当防卫制度进行一定的浅析。

正当防卫制度包括处罚防卫、免除刑事责任和损害赔偿三个方面。

处罚防卫是指在尚未对自己发动攻击的情况下,为了避免可能的攻击,采取适当防卫行为。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处罚非法侵害公民人身权益、财产权益的行为是刑法规定的防卫行为,尽管行为属于非法行为,但由于具有正当性,不属于违法行为,在法律上是不承担刑事责任的。

但应注意的是,处罚防卫的行为必须符合三个条件:存在正当防卫的危险状况,采取的防卫措施必须是对抗非法侵权行为产生的直接危险,且采取的防卫措施必须符合必要性原则。

免除刑事责任是指对于符合正当防卫条件的行为,不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包括免除刑事责任和减轻刑事责任。

根据我国刑事法律,对于正当防卫行为,应当免除刑事责任,即不追究刑事责任;对于符合正当防卫条件而超过必要限度的行为,可以减轻刑事责任。

免除刑事责任和减轻刑事责任的判断标准主要是在危急时刻的紧迫性和对被害人的攻击的轻重程度。

损害赔偿是指当正当防卫行为给他人造成损害时,被害人有权要求行为人进行赔偿。

正当防卫行为实质上是对攻击者侵权行为的进行了制约和惩罚,因此对于防卫行为给被害人造成的损害,行为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并进行相应的经济赔偿。

但应当注意的是,损害赔偿并不意味着行为人完全没有过错,因此在法律上也规定了对于涉及正当防卫的损害赔偿,应当根据行为人的过错程度进行相应的减免。

正当防卫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了社会的安定。

但也要注意,正当防卫是有条件和限度的,只有在法律规定的情况下,符合相应的条件和标准才可以采取。

正当防卫制度也存在实施难度和司法意见不统一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规范。

浅析我国的正当防卫制度

浅析我国的正当防卫制度

浅析我国的正当防卫制度正当防卫是指在民事、刑事法律上,因为必要的自卫和急迫需要而进行的防卫行为,其依法不负刑事责任。

正当防卫制度是一个国家法律所规定的一项重要原则和制度,它保护人们在面对危害自身合法权益情形下进行自卫和急迫防卫的权利。

在我国法律体系中,正当防卫制度具有重要的法律地位和功能,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保护人身财产安全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我国《刑法》第20条规定,紧急避险、急措救人、合理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这表明我国法律对正当防卫的保护和规定。

在法律的范围内,人们可以采取必要的手段来保护自己和他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同时也不能过度或不必要地伤害他人。

这种既保护个人权益,又兼顾公共利益的原则,体现了中国法律的正义和公平原则。

在现实生活中,正当防卫制度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它可以防止不法分子对个人和财产的侵害。

在日常生活中,不时会发生一些抢劫、盗窃等犯罪行为,如果个人有了正当的防卫权利,就能够有效地阻止犯罪分子的侵害行为,减少犯罪发生的可能性。

正当防卫制度也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当人们知道自己在面对危险情况时可以合法地进行自卫和防卫,就会更加有勇气和信心,从而形成一种民众自发维护社会安宁的氛围。

正当防卫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

如何界定“合理防卫”、“急迫防卫”等概念,涉及到人身和财产安全的边界问题,这需要法律界和司法界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界定。

一些不法分子可能会利用正当防卫的漏洞进行违法行为,为此,法律应当建立更加完善和细致的制度,对于滥用正当防卫进行惩戒。

正当防卫制度在法律适用、司法裁量等问题上也存在一些现实挑战。

在司法实践中,一些司法机关可能会存在对正当防卫法律适用的不规范和不一致性,这就需要司法工作者在适用正当防卫制度时要充分考虑案件的具体情况,依法评价和界定正当防卫的合理性。

在司法裁量中也需要充分尊重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证每一个人都能在法律的保护下行使自卫和防卫权利。

我国的正当防卫制度不仅是法律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原则和制度,也具有着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和功能。

正当防卫制度之我见

正当防卫制度之我见

正当防卫制度之我见
正当防卫制度是指在自卫的情况下,通过使用必要的手段进行防卫,以维护自身的人身、财产安全。

我认为,正当防卫制度是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的重要法律制度之一。

首先,正当防卫制度是一种人权保障机制。

每个人都有自保的权利,而正当防卫制度为人们提供了法律保障,使其在自卫时不会受到法律的惩罚。

这种制度的存在不仅保护了公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也是体现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重要方式。

其次,正当防卫制度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

在一些情况下,公民可能会遇到危险或受到攻击,如果没有正当防卫制度的保护,他们可能会选择自行采取激烈的行动来对抗暴力行为,这样很容易导致社会的混乱和不稳定。

而正当防卫制度的存在,则可以使公民在遇到危险时更加理智地采取必要的行动,从而维护社会的安定和秩序。

最后,正当防卫制度也需要遵守一定的限制。

公民在使用正当防卫时,必须遵守国家法律的规定,不能超越合理的限度,也不能滥用权利。

否则,他们可能会被认定为违法行为,受到法律的制裁。

因此,公民在使用正当防卫时需要具有一定的法律意识和判断力,以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法律纠纷。

总之,正当防卫制度是一种重要的法律制度,它既保障了公民的人权,又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

但同时,公民也需要遵守相应的法律规定,以保障自身权益的同时不影响社会的正常秩序。

- 1 -。

对关于正当防卫案件的思考

对关于正当防卫案件的思考

对关于正当防卫案件的思考正当防卫是指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为了制止他人正在侵害自己合法权益或他人的合法权益,并且必须采取合理行为的一种防卫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正当防卫案件时有发生,这些案件往往涉及到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等重大问题。

对于正当防卫事件,我们应该如何进行思考呢?我们要明确正当防卫的法律依据。

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规定,对于非法侵害自己、他人的人身、财产权益的行为,为了制止侵害行为而进行的防卫行为,如果超过了正当必要限度,致使侵害人伤亡,应当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这就说明了在正当防卫的过程中,必须掌握防卫的合理限度,并且采取必要的手段。

我们需要关注正当防卫的具体情形。

正当防卫必须是当前正在进行侵害自己或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而且必须是一种紧急情况下的反击行为。

在这种情况下,不得已而为之的正当防卫行为是受法律保护的。

但是如果在没有遭受侵害的情况下,主动进行报复性行为则不属于正当防卫。

在具体案件中,需要综合考虑防卫行为的时间、地点、手段以及对方侵害行为的具体情况,来判断是否构成正当防卫。

我们也需要思考如何正确理解正当防卫的权利边界。

正当防卫并不是一种无限制的权利,而是受到一定限制的。

除了要考虑防卫行为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外,还要考虑是否存在过当行为。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正当防卫案件由于过度反击而引发了不必要的伤亡,这就是过当行为造成的恶果。

在行使正当防卫权利时要谨慎考虑自己的行为,不可过度反击,以免引发更加严重的后果。

正当防卫案件的思考,也让我们重新审视了自己在面对危险时的行为方式。

我们要明确,在面对侵害行为时,首先要保持冷静,切忌冲动行事。

要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适当的防卫方式,如果能够及时报警求助是最好的方式,而不是单凭一己之力进行抵抗。

如果确实是无法回避危险,进行了正当防卫行为,也要配合执法机关的调查,让事实说话,确保自己的合法权益。

在正当防卫案件的处理中,不能简单地以“正当防卫”之名而忽视了其他可能的情形。

正当防卫问题若干层面的反思

正当防卫问题若干层面的反思

正当防卫问题若干层面的反思引言正当防卫作为法律赋予公民在特定情况下保护自身和他人合法权益的一种权利,一直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正当防卫的认定与界定却常常引发争议。

本文将从法律、社会、心理等多个层面对正当防卫问题进行深入反思,以期为解决相关争议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法律层面的反思1. 正当防卫的界定正当防卫的界定是法律实践中的核心问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如何判断行为人的行为是否构成正当防卫,往往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如行为人的主观意图、行为的紧迫性、行为的必要性和适度性等。

这些因素之间往往存在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关系,使得正当防卫的认定变得复杂而困难。

2. 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的界限在正当防卫的认定中,一个重要的争议点是如何区分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

防卫过当是指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犯罪行为。

在实践中,由于行为人的行为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情绪、环境等,因此很难准确判断行为人的行为是否构成防卫过当。

这就要求我们在法律上进一步明确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的界限,为司法实践提供更为明确的指导。

二、社会层面的反思1. 舆论对正当防卫认定的影响舆论对正当防卫认定的影响不容忽视。

在一些涉及正当防卫的案件中,舆论往往会对司法判决产生重要影响。

一方面,舆论的关注可以推动司法机关更加重视正当防卫的认定问题,促进司法公正;另一方面,舆论的过度炒作也可能对司法判决产生负面影响,导致判决结果偏离法律原则。

因此,在处理涉及正当防卫的案件时,我们应该理性看待舆论的影响,确保司法判决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2. 社会环境对正当防卫行为的影响社会环境对正当防卫行为的影响同样值得我们关注。

在一个充满暴力和犯罪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往往更容易采取极端手段来保护自身和他人的安全。

浅析正当防卫制度

浅析正当防卫制度

浅析正当防卫制度
正当防卫制度是指法律对于在遭受非法侵害时,人们可以采取必要的行为进行自卫的一种保护性措施。

在我国刑法中,对于正当防卫制度有着明确的规定。

本文将从多方面对正当防卫制度进行浅析。

正当防卫制度是一种自卫权的行使。

自卫权是指个人在遭受非法侵害时,为了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采取一定的行动进行防卫的权利。

正当防卫制度赋予了人们充分行使自卫权的合法性和边界。

在正当防卫制度下,人们可以在合理的限度内采取必要的措施,包括使用合法武器进行抵抗,但不能超出合理的范围和限度,以免对他人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正当防卫制度是对非法侵害的一种保护。

对于正当防卫制度来说,其核心价值在于保护人们在遭受非法侵害时的合法权益。

在我国刑法中,规定了正当防卫的条件,即必须是在当前或即将发生非法侵害时采取的行为,必须是为了防止或制止非法侵害行为,必须是对于非法侵害的人员或者攻击的迅速进行。

只有满足了这些条件,才能认定为正当防卫,获得法律的保护。

正当防卫制度的适用有一定的限制。

正当防卫制度虽然赋予了人们防卫的权利,但也规定了防卫的限度。

正当防卫不适用于报复行为,不能进行过度的防卫行为,不得对于已经停止侵害行为的人采取抵抗措施等。

对于公务员和武警等特定群体,在执行职务时的防卫行为也有特殊的适用规定。

正当防卫制度在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正当防卫的认定标准存在主观性,容易造成司法裁判的不确定性。

正当防卫制度与法官承担刑事责任的准则存在一定的冲突,需要在具体案件中进行权衡和衡量。

关于正当防卫在我国实践中的思考

关于正当防卫在我国实践中的思考

关于正当防卫在我国实践中的思考正当防卫是指在遭受正在侵害或即将遭受侵害时,为了制止侵害行为而采取必要的防卫行为,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并且在防卫行为中所使用的手段不得超过必要的范围。

在我国的刑法中,对正当防卫作了明确规定,但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困惑,需要加以思考和解决。

正当防卫是一项合法的权利。

在我国刑法中规定,对于非法侵害,受害人有权利采取正当防卫行为,以保护自己或者他人的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

这是一项基本的人权保障,也是自卫的表现。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事件中,处于被侵害状态的人为了保护自己或他人,采取了正当防卫的行为。

一些公共场合出现的打架斗殴事件中,有的人为了保护自己或家人,而采取了正当防卫,又或者在家庭中出现的家暴事件中,受害者为了自身安全而采取了正当防卫。

这些都是正当防卫的合法行为,值得我们加以尊重和保护。

正当防卫的界定存在一定的争议。

在我国刑法中对正当防卫的条件和限制都有所规定,但在实践中,一些案例的审理和判决并不一致,导致对正当防卫的界定存在一定争议。

在一些情况下,被侵害者对于自己的侵害程度并不清楚,或者在采取防卫行为时,是否属于“不得已而为之”也存在争议。

这就需要在实践中对正当防卫的条件和限制作出更为明晰的界定和解释,以便更好地保护正当防卫权益。

正当防卫与过当防卫之间的区别也需要理清。

正当防卫是指在受到侵害时采取必要的防卫行为,而过当防卫则是指在防卫行为中所使用的手段超出了必要的范围,造成了对侵害者的过度伤害。

在实践中,很难判断何为必要的防卫手段,何为过度的防卫手段,这就需要对于正当防卫和过当防卫之间的界限进行更加精确的规定和判定。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正当防卫的合法权益,同时又能够避免过度伤害他人的情况发生。

对于正当防卫权益的宣传普及也有必要。

在我们的法制教育中,应该对于正当防卫的定义和条件作出更为清晰的宣传,让公众了解自己在受到侵害时所享有的防卫权益,以及在进行防卫行为时应该遵循的法律规定。

对关于正当防卫案件的思考

对关于正当防卫案件的思考

对关于正当防卫案件的思考正当防卫是指在受到非法侵害时,为了保护自己、他人或者国家利益而采取的防卫行为。

我国《刑法》第20条规定:“为了制止对自己、他人或者国家的人身、财产等合法权益的侵害,所造成的损害不致明显超过进行防卫所必需的限度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正当防卫的条件包括必要性、紧急性和合理性。

在实际操作中,对于正当防卫案件的判断常常会引发社会舆论的关注和争议。

下面我将对正当防卫案件进行一些思考。

在处理正当防卫案件时,司法机关应当公平、公正地对待被害人和作案嫌疑人。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正当防卫案件会因为被害人的社会地位低、经济状况差等原因而受到不公正对待,这是不应该存在的。

司法机关应当严格依法公正处理所有的正当防卫案件,维护每个公民的合法权益。

在判定正当防卫案件时,也应当充分尊重被害人的合法防卫权利,不能因为害怕涉及案件的复杂性和争议性而在司法上采取过于保守的态度,导致对被害人的不公正对待。

对于正当防卫案件的处理需要重视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

在正当防卫案件中,常常会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争议,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舆论的发酵速度更是前所未有的快。

一些过度炒作和误导性言论可能会对正当防卫案件的公正处理产生负面影响。

司法机关在处理这类案件时,需要充分考虑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通过适当的沟通和舆论引导,消除社会的猜疑和误解,保障案件的公正处理。

在处理正当防卫案件时,我们需要综合考虑被害人、作案嫌疑人和社会的权益,保障每个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我们也要加强对相关法律知识的宣传和解释,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避免对正当防卫的误解和滥用。

最终的目的是建设一个公平、公正、法治的社会,让每个公民都能够在法律的保护下享有平安和幸福的生活。

【文章结束】。

关于正当防卫在我国实践中的思考

关于正当防卫在我国实践中的思考

关于正当防卫在我国实践中的思考【摘要】正当防卫是我国刑法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法律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正当防卫的条件包括合法防卫对象、危害事实、必要性等。

适用范围涵盖了个人、国家、公民团体和法人等。

正当防卫权利受到限制,需在临界点进行权衡。

衡量标准主要依据于合理防卫行为与被告人的主观意图等。

在我国法制中,正当防卫的地位较为重要。

正当防卫在实践中启示我们应当保护正当防卫权利,加强司法解释和实践中的统一,促进正当防卫的完善和现代化,为维护公民合法权益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正当防卫、我国、实践、思考、法律依据、条件、适用范围、权利限制、衡量标准、法制地位、启示、完善、现代化1. 引言1.1 正当防卫的概念正当防卫是指在面对非法侵害时,为保卫自身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而采取的合理防卫行为。

正当防卫是一种法律认可的行为,是在法律规定的条件下,对于非法行为的一种合理反击。

正当防卫的核心是在保护自己或他人的合法权益的前提下,采取必要的防卫手段,从而维护社会正义和法律尊严。

正当防卫的概念既具有普适性又具有特殊性,因为正当防卫是基于特定情况下的自卫行为,其合法性和合理性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

正当防卫的核心在于实现对非法侵害的合理反击,同时要求防卫行为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不得超出限度。

1.2 正当防卫的法律依据正当防卫的法律依据主要包括我国刑法和我国刑事诉讼法。

在我国刑法中,关于正当防卫的规定主要包括第二十行为法典》第二十二章中的相关条款。

我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七条规定,对于处于被侵害的状态下以合理防卫手段抵御攻击的行为,法律应当予以保护。

我国刑法还规定了在紧急情况下可以采取的正当防卫行为,以及正当防卫可能对侵权人造成的不致命损害所属的法律责任等方面进行详细规定。

而在我国刑事诉讼法中,也对正当防卫的法律依据作出了规定。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对于涉及正当防卫的案件,要求刑事诉讼机关在进行刑事诉讼时,要根据正当防卫的相关规定,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审查,确保正当防卫权利得到充分保障。

浅析我国的正当防卫制度

浅析我国的正当防卫制度

浅析我国的正当防卫制度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保护自己、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而采取的必要的防卫行为。

我国的正当防卫制度是在保护公民合法权益和社会安宁的基础上,对正当防卫行为进行规范和保护的法律制度。

正当防卫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一、正当防卫的法律依据我国刑法对正当防卫作出了规定,刑法第二十条规定:“对正在侵犯自身或者他人合法权益的人进行的防卫不属于犯罪。

”这一规定明确了正当防卫的概念和范围,使得正当防卫在法律上得到了充分保障。

我国刑法还规定了在正当防卫过程中,对侵权人造成损害的行为不承担刑事责任。

这一规定可以最大程度地保护正当防卫者的合法权益,让人民群众更加放心地进行正当防卫。

二、正当防卫的条件在我国刑法中,对正当防卫行为的条件也作出了明确规定。

根据刑法第二十条的规定,正当防卫行为必须符合以下条件:1. 侵害行为存在:必须是正在发生或者即将发生的对自己或他人的生命、身体、财产等合法权益的侵犯行为。

2. 防卫必要:正当防卫的手段必须是合理、必要和适当的。

不得采取过度的手段进行防卫,否则将属于不正当防卫。

3. 情况紧急:正当防卫必须是在人民群众面临危险的紧急情况下采取的,不能是一种预谋或者计划好的行为。

三、正当防卫的适用界限正当防卫的适用界限是指在什么情况下可以适用正当防卫制度,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我国法律规定了正当防卫的适用范围,并对于一些特殊情况也进行了相应规定:1. 对侵害行为的认定:需要明确区分侵害行为和正当防卫行为,以免将正当防卫误认为是侵害行为。

2. 对捍卫国家利益、公共利益的情况:在捍卫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的情况下,正当防卫同样适用。

但是在这方面,法律也要求在维护国家和公共利益时,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条件。

四、正当防卫的保护措施在我国法律中,对于正当防卫行为制定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以保障正当防卫行为的权利。

刑法对于正当防卫行为规定了不承担刑事责任,这是对正当防卫行为最基本的保护。

正当防卫制度之我见

正当防卫制度之我见

正当防卫制度之我见首先,正当防卫制度能够保护公民的个人安全。

在现实生活中,公民可能会遭遇到各种各样的侵犯,例如财产被盗、人身受到伤害等。

如果在这些紧急情况下,公民没有机会保护自己或者没有得到法律的保护,那么个人的安全将无法得到保障。

正当防卫制度的设立,可以让公民在遭受不法行为时,有权采取合理的防卫手段,保护自己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其次,正当防卫制度还能够维护公正与公平。

在我国法律中,正当防卫的限度是比较明确的。

公民在实施正当防卫行为时,必须符合两大要件,即防卫行为必须是为了制止正在实施非法侵害的侵权行为,同时防卫手段必须是适当的。

这个制度能够防止公民滥用正当防卫,从而避免产生私刑行为。

同时,这也对真正的犯罪者形成威慑力,让他们知道一旦侵害他人权益,可能会受到反击。

这样,正当防卫制度能够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同时维护社会的公正与公平。

再者,正当防卫制度能够提高人民的法律素养。

通过正当防卫制度的宣传与普及,人民群众能够更加了解自身权利与义务,知道在遭受不法侵害时应该采取何种措施。

这不仅提高了人民对法律的认同感和依法行事的意识,还能够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安宁。

此外,正当防卫制度还能够保护弱势群体。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无辜的人群常常成为不法分子的目标,例如老人、妇女、儿童等。

他们本身缺乏自我保护能力,一旦遭受侵害,会面临更大的危险。

正当防卫制度的设立,使得弱势群体有权利采取合理的手段保护自己,降低其遭受不法侵害的风险。

这对于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非常重要。

然而,正当防卫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例如,在实践中,难以确定防卫行为是否符合正当性的标准。

特别是在涉及到生命安全问题时,往往存在判断的困难和争议。

此外,滥用正当防卫手段可能导致错误伤害的发生,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暴力化。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和完善正当防卫制度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防卫的限度和标准,同时加强对公民的法律教育,提高他们对正当防卫的认知和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正当防卫制度的思考(一)〖摘要〗正当防卫作为法律制度在自古就有,但作为法律制度在刑法中地位的真正确立,是1791年的法国刑法典。

现代意义上的正当防卫制度,是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所鼓吹的天赋人权论的产物。

纵观古今中外,正当防卫制度经历了一个无限防卫、有限防卫、有限制的无限防卫的过程。

特定情况下的防卫行为,因其不具有社会危害性而成为刑法保护的行为。

我国刑法也将之明文规定为合法行为。

其目的是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等合法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鼓励公民和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作斗争,震慑犯罪分子,使其不敢轻举妄动。

从意图、起因、客体、时间、限度等方面为其规定了较为严格的法律要件,这些要件及其本质决定了该项制度的正当性。

正当防卫在犯罪构成评价中有着重要地位。

我国刑法对正当防卫的适用对象的限定存在一定的缺陷,刑法第20条第3款之规定,无过当之防卫的适用对象是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

如何理解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其含义宽泛,难以界定。

对正当防卫的民事责任的规定、举证责任问题,值得认真研究。

〖关键词〗正当防卫;犯罪;必要限度一、正当防卫的历史渊源从习俗到法律、从观念到学说,正当防卫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曲折的历史发展过程,它萌生于复仇,蜕变于私刑,历史渊源一直可追溯到原始社会。

正当防卫在人类社会的早期表现为充满恐怖的自然复仇,“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古老格言在广为流传的同时,将复仇形态的正当性防卫凝化成一种习惯在漫长的原始社会予以保留。

随着奴隶社会阶级统治的出现,稳定的统治秩序需要行为规范披上法律的外衣被普遍的遵从,因此,复仇形态的正当防卫经过庄严的仪式以社会理性的形式得以肯定,正当防卫行为从原始社会的行为习惯到奴隶社会以成文法的面目出现,历经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完成了从个人本位到社会本位的嬗变。

(一)中国古代正当防卫的法律制度。

正当防卫作为法律制度在我国自古有之,《周礼·地官·调人》中说:“凡杀人而义者,不同国,勿令雠(仇),雠(仇)之则死。

”其中,“杀人而义者,即今日之所谓正当防卫及(紧)救护紧急危难之行为也。

《后周律》规定:”盗贼群攻乡邑及入人家者,杀之,无罪“。

《汉律》规定:”无故入人室宅庐舍,上人车船,牵引欲犯法者,其时格杀之,无罪。

“是指无故入人室宅舍,上人车船,索引人欲犯法者,其时杀之,无罪。

这是公然允许对有盗窃嫌疑者,可以立即杀死。

《唐律》中”诸夜无故入人家者,笞四十。

主人登时杀者,勿论“的规定,《清律》有”妻妾与人通奸,而于奸处亲获奸夫,奸妇,登时杀者,勿论“的规定。

可以说是正当防卫在中国封建法律确定时期的基本标志。

(二)西方古代正当防卫的法律制度。

在古代西方也有正当防卫法律制度规定。

如古罗马《十二铜表法》规定,如果于夜间行窃,就地被杀,则杀人者是合法的。

《汉穆拉比法典》规定:“自由民侵犯他人之居者,应在此侵犯处处死并掩埋之。

雅典法也有这样的规定:”妻子与人通奸,丈夫有权当场杀死奸夫“。

(三)现代意义的正当防卫的法律制度。

现代意义上的正当防卫制度,是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所鼓吹的天赋人权论的产物。

特点有二:一是将正当防卫视为紧急情况下的自力救助;二是以个人为出发点阐述正当防卫性质,强调个人权利神圣不可侵犯。

在近代西方法制史上,最早在刑法中明确规定正当防卫的是1791年的法国刑法典。

该法典第6条规定:“防卫他人对于自己或他人生命伤害而杀人时不为罪。

”这条关于正当防卫的规定,泛指行为的外部特征虽象是具备犯罪构成要件,但实质上不仅对社会不具有危害性,而且还有利于国家,这种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被排除,被认为是合法的。

《德国刑法典》第53条也规定:“由于正当防卫而不得不为的行为不罚。

”“自己或他人遭受现在和不法的侵害时,为了抗拒侵害所必要的防卫称为正当防卫。

英国和1845年沙俄的刑事立法也有类似的规定。

二、正当防卫的目的意义(一)正当防卫的目的。

从正当防卫的法定概念我们可以看出正当防卫行为的目的是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等合法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

“1”正当防卫的目的在正当防卫的概念中有主导地位,它对于理解我国刑法中的正当防卫的本质以及确定正当防卫的构成重要条件都有重要的意义。

目的的正当性表明正当防卫不是违法侵害,更不是对不法侵害人的惩罚,它有正当防卫的性质,是一种有限度的防卫行为。

它可以充分说明是对不法侵害的一种反击。

(二)正当防卫的意义。

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它的主要意义在于保障社会公共利益和其他合法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鼓励公民和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作斗争,震慑犯罪分子,使其不敢轻举妄动。

可以说正当防卫不仅是免除正当防卫行为的刑事责任的法律依据,而且是公民和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作斗争的法律武器。

特别是当今社会治安往往因各种暴行而趋于严峻,法律倘能促使社会群起而攻之,则其制止和预防犯罪的及时有效性,便相对大于司法机关的事后究办。

正当防卫行为从积极方面肯定其有利无害、有功无过社会效果,受到法律的充分保护。

现行刑法中对正当防卫规定作了重大的修改补充,主要立法精神是适当地放宽正当防卫的构成条件,除原则性地规定正当防卫行为不负刑事责任以外,还对某些特定情况下的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作了特别规定,这就有利于公民大胆地运用正当防卫的法律武器同不法侵害作斗争。

三、正当防卫的概念及构成条件(一)正当防卫的概念。

刑法第二十条分三款进行了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

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对正在进行的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二)正当防卫的构成条件。

法律赋予每个人的正当防卫权利不可滥用,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

在刑法理论上,必须同时具备五个条件:(1)正当防卫的起因条件——必须有不法侵害行为发生。

1、必须有不法侵害行为发生。

对合法行为不能实施防卫。

2、不法侵害行为必须是真实存在的,而不是假想的。

没有不法侵害,行为人误以为有不法侵害发生而实施所谓的防卫,称为假想防卫。

假想防卫,则看行为人主观上有无罪过而确定行为人是否承担刑事责任。

3、不法侵害行为通常应是人的不法行为。

(2)正当防卫的时间条件——不法侵害行为正在进行。

即已经开始,尚未结束。

这个条件解决的是不法侵害的真实性和适时性问题。

如果不符合这个时间条件的防卫,称为防卫不适时。

防卫不适时,有两种:不法侵害尚未开始就实施防卫,叫事前防卫;不法侵害行为已经结束实施的防卫,叫事后防卫。

防卫不适时,属于故意犯罪。

(3)正当防卫的对象条件——只能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实施,而不能及于与侵害行为无关的第三人。

如果对第三者实施,属于故意犯罪。

如果针对不法侵犯人以外的第三人包括其亲友进行防卫,不仅不能达到制止不法侵害,保护合法权益的目的,反而可能造成新的不法侵害。

“2”(4)正当防卫的主观条件——防卫意图。

所谓防卫意图,是指防卫人意识到不法侵害正在进行,为了保护国家、社会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等合法权利,而决意制止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的心理状态。

(5)正当防卫的限度条件——我们每一位公民在运用正当防卫这个法律武器的同时,也必须要把握住正当防卫的界限,防止滥用法律赋予的权利,造成防卫过当。

根据新刑法第20条规定,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是防卫过当。

防卫过当应当负刑事责任。

四、正当防卫在犯罪构成评价中的地位我国刑法理论认为,正当防卫问题是在犯罪成立条件体系之外解决,把正当防卫视为权利行为,这说明正当防卫在我国刑法理论中具有更积极的意义。

我国刑法之所以在犯罪成立要件的体系之外解决正当防卫问题,是因为,犯罪构成由四个方面的要件──犯罪主体、犯罪客体、客观方面、主体主观方面构成。

具备了四个构成要件的行为也就具有犯罪属性成立犯罪,缺少其中一个要件,即不构成犯罪。

正当防卫属于犯罪构成体系之外的排除社会危害性的行为,缺少其中一个要件,即不构成犯罪。

正当防卫属于犯罪构成体系之外的排除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即外表上似乎符合某种犯罪构成,实质上不仅不具有社会危害性,而且对国家和人民有益的行为。

把正当防卫规定为不负刑事责任的行为,是因为我国刑法理论认为,正当防卫行为根本不具备犯罪构成条件。

即实施正当防卫的行为人,主观上不仅没有恶性,不存在危害社会的故意和过失,相反,其主观上是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客观上正当防卫行为不仅没有社会危害性,相反,它是同违法犯罪做斗争,保护国家、社会和人民利益的行为,是排除社会危害性的合法行为。

这样的行为,不仅不应受到法律的制裁,相反,应当受到法律的保护、支持和鼓励。

总体说来,正当防卫之所以发展成为世界性的法律制度,原因就在于正当防卫具有坚实的法学根据和道义根据。

现实中,正当防卫不但赋予公民以合法的防卫权,而且可以对不法侵害者本人起到警告、震慑作用,给不法侵害者带来一种恐惧;可以警告社会上那些企图实施不法侵害的行为人;可以使公民认识到正当防卫的意义,鼓励公民以此为武器与一切不法侵害行为做斗争,从而有效地保护合法权益。

因此,正当防卫对于维护国家安全,保护公共利益,保护受害人的合法利益,鼓励见义勇为行为,打击各种违法犯罪,弘扬社会正气,都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五、我国刑法对正当防卫规定的不足之处及其完善的意见(一)关于正当防卫的适用对象的限定存在缺陷。

刑法第20条第3款之规定,无过当之防卫的适用对象是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

那么,如何理解这里的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呢?严格地说,行凶并不是一个正式的法律术语,因而其含义十分宽泛,难以界定。

例如打架是行凶、伤害是行凶、杀人也是行凶。

赤手空拳可以行凶、手持凶器可以行凶。

因此,修订后的刑法采用行凶一词,存在一定的缺陷。

对此,我们认为应当对行凶一词加以限制解释,限于使用凶器的暴力行凶。

因而构成无过当之防卫的行凶,应当是指使用凶器、对被害人进行暴力袭击,严重危及被害人的人身安全。

在这种情况下,才能对之实行无过当之防卫。

杀人、是指故意杀人,而且在一般情况下是指使用凶器,严重危及被害人的生命安全的情形。

对于那些采取隐蔽手段的杀人、例如投毒杀人等,事实上也不存在防卫的问题,更谈不上无过当之防卫。

抢劫和强奸,根据修订后的刑法第20条之规定,是无过当之防卫的对象。

那么,是否对一切抢劫和强奸犯罪都可以实行无过当之防卫呢?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因为强奸和抢劫,从犯罪手段上来看,有暴力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