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课堂区域教学研究
教研活动区域主题(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班级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班级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班级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身心健康。
为了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要求,提高班级管理水平,打造和谐共生的班级生态,我们开展了本次教研活动。
二、活动目标1. 提高教师对班级管理重要性的认识,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
2. 探索班级管理新模式,构建和谐共生的班级生态。
3.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规范,提高班级整体素质。
4.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高班级管理水平。
三、活动内容(一)班级管理理念分享1. 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分享班级管理的新理念、新方法。
2. 组织教师观看优秀班级管理案例,学习借鉴成功经验。
3. 开展班级管理经验交流会,让教师在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二)班级生态构建策略1. 明确班级生态构建的目标和原则,制定班级发展规划。
2. 建立健全班级管理制度,规范学生行为,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3. 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 加强家校沟通,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成长。
(三)班级管理技能提升1. 组织教师参加班级管理技能培训,提高教师的班级管理能力。
2. 开展班级管理技能竞赛,激发教师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
3. 定期对教师进行班级管理考核,促进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素质。
(四)班级特色文化建设1. 制定班级特色文化方案,明确班级特色文化建设的方向和目标。
2. 开展班级特色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3. 加强班级特色文化宣传,营造浓厚的班级文化氛围。
四、活动实施(一)组织筹备1. 成立活动筹备小组,负责活动的策划、组织和实施。
2. 制定详细的活动方案,明确活动时间、地点、内容、人员安排等。
3. 招募志愿者,协助活动筹备工作。
(二)活动开展1. 按照活动方案,分阶段开展各项活动。
2. 加强对活动的宣传,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参与度。
3. 定期对活动进行总结,及时调整活动方案。
校本教学与研究的区域思考

用 、来完成素质教育的工作任务 ,是当前教 学与研究所必须思考 的
问题。
产生震撼和共鸣 , 需要积极探索 、勇于实践 和大胆创新 。
第三是效果评估上的总结反馈 :培训不能流于形式 、不能走 个 过场 、不能浪费时间 ,不论是在本 校的校本培训 、县 区校本培训 、
坚守与超越 :学校文化管理的校本化思考 校长是学校 的精神支柱 ,是学校的一面旗帜 ,是对 一所学校 的
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在新课程改革理论指导下的新时期教 育教 学管
理 主要要采取 “ 人文 ”和 “ 文化”管理—— 首先是历史发展 的熏陶文化 :在学校发展的历史 长河中 ,我们 可 以发现学校文化具有强大 的熏染功能。人 民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 过: “ 熏染和督促两种力量比较起来 ,熏染尤为重要 ”。不同时代 、
积极开展校本专业职业培训 , “ 学校如何根据学校实际 ,使校本 培
训与家 园教学工作深人联系起来 ,使培训真正为教学服务 、为教 师
的发 展 服 务 ”是 校 本 培 训 中 的 核心 话 题 — — 第 一 是 教 师 个 性 化 的 发 展 空 间 :每 个 教 师从 学 历 教 龄 、知 识 层
第三 、 为实施 “ 高效课堂 ”和 “ 个案教学 ”提供 了难得 的机会。
总结与反患 :课题 组织研究的校本化思考
校本课程从组织人员 、编写 目 标 、确定方式到收集材料直至教 学过程 、学习效果 、现象反馈都是 一个 十分 细致 、专业 、真实的过
程 ,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明确定出具有鲜明地 域特色 、充分体现学校 教育教学理念 、乡土文化历史的 “ 闪光点 ”的课题 ,通过实践经验
编写价值 课 堂组织研究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不 断推进 、 不断深入 ,如何实现 国
2021年教育部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课题

2021年教育部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课题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对于国别和区域研究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教育部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在2021年推出了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课题。
这一举措意味着我国高校将在更大的范围和更深的层面上开展国别和区域研究,为我国的对外战略决策以及国际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提供更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和智力支持。
1. 深入理解教育部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课题教育部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课题的发布,意味着我国高校将更加重视对国际事务的研究,力求在国际舞台上有更大的发言权和影响力。
这也反映了我国作为一个大国的责任和担当,需要有更多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来支持国家的对外政策和国际事务的处置。
2. 对国别和区域研究的重视国别和区域研究在当今世界格局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差异,了解和研究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和不同国家和地区进行合作和交流。
3. 国别和区域研究的实践意义教育部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课题的实施,将有助于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和研究能力的高层次人才,为国家的对外发展和对外交往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这也将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推动我国高校在国际学术交流和研究合作方面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4. 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一名关注国际事务和国别区域研究的学者,我对教育部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课题的出台表示非常欢迎和支持。
我认为,这一举措有助于提升我国高校在国际研究领域的竞争力,也有助于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和研究能力的高层次人才,为我国的对外政策和国际事务提供更多高水平的智力支持。
总结教育部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课题的推出,标志着我国高校国际化研究的迈出了更加坚实的一步。
这将有力推动我国高校在国际学术界的发展和崛起,也将有力支持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高校的国别和区域研究将会取得更加显著和有影响力的成果。
科学区域教研活动记录(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为了提高科学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我校于2021年10月25日开展了科学区域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以“探究科学,激发兴趣”为主题,旨在通过集体备课、课堂观摩、教学研讨等形式,提升教师科学教学水平,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二、活动目标1. 提高教师科学教学设计能力,使教学设计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
2. 提升教师课堂驾驭能力,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提高学生参与度。
3.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科学教学中的问题,分享教学经验。
4. 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活动内容1. 集体备课本次教研活动以“水的秘密”为主题,由三位教师进行集体备课。
在备课过程中,教师们共同探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问题,以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2. 课堂观摩观摩课由一位教师执教,其他教师进行听课。
观摩课后,听课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
3. 教学研讨在研讨环节,教师们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讨论:(1)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2)如何将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3)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4)如何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效果?四、活动过程1. 集体备课(1)确定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水的特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设计教学内容: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水的浮力、溶解性、吸附性等特性。
(3)选择教学方法:采用实验、观察、讨论、合作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4)制定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实验操作、课后作业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2. 课堂观摩观摩课以“水的秘密”为主题,教师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水的特性。
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效果良好。
3. 教学研讨(1)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教师们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①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科学知识。
解决高校课堂教学模式单一化问题的策略研究

课堂中教学模式如何应用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激发学生的
学 习兴趣 、 培养学生 的思维 能力 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科 学研 究 中, 人们常 常将模式看成 是对某 一过程或某一系统 的简化 与微缩式表征 , 以帮助人们 能形 象地把握某些难 以直接观察 或过于抽象复杂 的事 物。安德鲁 斯 和古德森 ( .n r s D Ad w & e
收稿 日期 :0 1 0 2 1 — 7—1 3
关的要素激活 , 并且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 那么这种教学
模 式在整体上就 得到了最大的优化 , 了教学模式 的优化 发挥
功能, 同时 , 也就提高课 堂教 学 的效率 ; 反之 , 倘若其 内在组
合是处 于孤立 、 僵化 的状态 , 法激活课 堂教 学的相关 因素 , 无 就谈不上互 动的存在 , 么 , 个课 堂教学 模式则被 完全束 那 整 缚在既定 的框架之 内 , 教学质量也就无法提高。对于高校 的 教 师来说 , 选择适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 的课堂教学模式至关
21 0 2年 1月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
Jn 2 1 a .02
V0. 1 N . 13 o 1
第3 1卷第 1期
Junl f eo g agC lg f d ctn ora o i nj n o eeo uao H l i l E i
d i1 .99 ji n 10 —7 3 .0 2 O . 2 o:03 6 /. s.0 1 8 6 2 1 . 10 0 s
极探索、 实践多样化、 综合性的教学模式, 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构建新型的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 : 高校课 堂教学 ; 学模 式 ; 教 单一化 问题 ; 策略
中圈分类号 : 62 4 1 G 4 .2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0 1- 86 2 1 ) 1- 0 1一 3 10 7 3 (0 2 0 05 o
高职院校实施翻转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濮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157 比如,在学习“数轴”时,教师就可以转变教学思想,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对需要学生对数轴的概念进行了解,并且能够在数轴上对有理数进行表示,但是本节课对很多学生来说存在一定的难度。
因此教师在课程导入前就可以取出一支温度计,然后告诉学生温度计与数轴一样都能对数字进行表示,那么今天就一起来学习数轴。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讨论,可以将生活中的例子融入到教学中:在一条马路上有电线杆,将中间的一个电线杆记为0,那么两边的电线杆他要如何在马路上进行表示呢?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完成图形的绘制,学生在讨论与绘制中逐渐理解与掌握数轴的概念,并学会在数轴上对有理数进行表示[2]。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建立起主动探索与求知的思想动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构建起民主教学课堂,确立学生在课堂学生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数学知识。
教师也要积极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保持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注意力集中,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进行学习[3]。
在平等、和谐的课堂环境中,确定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比如在对应用题进行讲解过程中,就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一条马路为东西走向,在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在汽车站的东面由一棵杨树与柳树,距离车站的距离分别为3m与7.5m,在汽车西边的位置有一颗槐树与电线杆,距离汽车站的距离分别为3m与4.8m,这时让学生将这个情景利用学过的知识进行绘制,在绘制过程中让学生分为小组,在小组学习中对有理数在数轴上的表示进行绘制,并问学生在汽车站两边的物体表示在数轴该如何表示呢?3.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
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兴趣爱好等都各不相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学生之间的差异,并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学习。
对区域教研的几点思考

对区域教研的几点思考区域教研是对传统教研工作的创新和发展,它可以转变学校领导的教研理念,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区域内的整体教学质量。
从我县区域教研运转三年的情况看,存在着教研人员落实难,教研形式单一等诸多问题。
要想真正发挥区域教研的作用,应该在“四结合”上多做文章:研究课题与研究课堂相结合,业务研讨与理论学习相结合,指明方向与解决问题相结合,集中教研与网络教研相结合。
为加强区域教研合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区域内整体教学质量,2015年起,在我县教研室的精心安排下,以我县六个学区为单位成立了区域教研中心,作为一项全新的教研形式,三年来,区域教研中心牵头学校科学规划,精心组织,积极开展各项教科研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部分老师通过参加区域教研活动,实现了个体发展,区域内各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也都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在运行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实际问题,究其原因,内部因素有区域内部分教师自主学习意识不高,学习内驱力不强等,外部因素有区域研究中心协调能力不强,农村学校经费短缺等。
如何发挥好区域教研中心对区域内教学的研究、指导、管理和服务职能,解决上述问题,大面积提高区域教学质量,是区域内各个成员单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成绩(一)学校领导的认识普遍提高过去一段时间,区域内一些学校领导,特别是一些校长,对教研的意义、功能和任务认识不到位,重形式,随大流,工作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没有真正让教师“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没有真正将教研落到实处,抓出效果。
区域教研中心成立后,迫于教育主管部门的行政推动和兄弟学校的竞争压力,教师在区域教研中尝到了甜头,校本教研由过去的行政推动变成教师自下而上的自发行动,区域内基层校长都具备了“科研兴校”思想,部分校长还在区域教研活动中率先上研讨课、作讲座,校长已经成为区域教研活动的身体力行者。
(二)老师参加教研活动的意识有所增强对于农村最基层的学校,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教师编制紧,很多年轻教师承担着大量的教学任务和班务管理任务,学校的研究气氛不浓,教师研究空间有限,即使个别老师有热情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淡化消退。
“双减”背景下广州市花都区高中语文教研转型实践探索

“双减”背景下广州市花都区高中语文教研转型实践探索摘要:“双减”背景下,文章聚焦关键问题,以主题教研引领区域课堂教学改革,进行调查访谈,聚焦真实问题;基于真实问题,开展主题教研;借助交流反思,促进理论建构;收集师生成果,丰富教研资料;同时做好“下沉实验学校,服务品牌升级”等十二项项目工作,以常态教研夯实区域课程质量,从学科层面减负提质,促进区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高中语文;学科观课量表;教研转型;减负提质一、以主题教研引领区域课堂教学改革(一)深度调查访谈,聚焦真实问题为了解区域各校新教材使用的教学困惑与问题,本研究组织各校提出问题,主要有:如何落实单元学习任务群;如何整合教材文本及课内外学习资源;如何处理单篇教学与单元学习有关的任务;如何设计恰切的活动,助推任务的有效完成;如何改善评价方式。
在实际的调研听课及访谈中发现,虽然不少教师都有意识地设计学习任务、创设学习情境等,但课堂上教师大量进行讲解分析依然是常态,知识点的讲解落实,依然是设计及教学的着力点。
如此看来,受教学经验和习惯的制约,“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在课堂的落地,需要更具体的指引。
(二)精准制订方案,开展主题教研1. 全员参与,全过程研究每次的“立体语文三人行”送教活动,包括从方案研制、案例打磨到线下送教、互动交流、线上观摩、活动总结等多个研究环节,包含主题确立、理论学习、教学设计打磨、试教及教学、观评课稿交流等多种研究形式。
教师发展中心借助送教到校活动,现场交流指导,区域教师则进行“线下+线上”的融合教研,全员、全过程参与。
2. 运用量表,科学观评课本研究基于课堂观察LICC范式的学习与借鉴,根据语文学科的课程特点和高中课标要求,顺应语文课堂的教学规律,设计了“五视角”语文学科观课量表,搭建探索统编教材教学的“脚手架”;借助“学科本位”的单元整体设计教学观察工具,对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和判断,发现优点,进行推广,发现存在的问题,则探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对策,以助力教师实现课堂教学的转型;梳理了新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确立了五个观察视角:学习目标、任务与情境、活动与推进、资源与支架、反馈与评价。
“新三学”课堂:坚持为促进学习而教

“新三学”课堂:坚持为促进学习而教——新一轮区域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主题解读一、提出新一轮区域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主题的背景区域课堂教学研究传承与创新的需要。
多年来,我区始终聚焦课堂的重点问题,聚全区之力,共同研究,逐个突破,先后进行了“一研”“二抓”“三优化”、“三学双动”、“四边”、“三全”“五优化”等区域性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从课堂规范到教学技术,再到课堂关键要素的优化,这一系列的研究是我区教育教学质量始终保持领先的重要举措之一。
当前,课程改革进入深水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区域教育布局、改革和研究千帆竞发,迫切需要我区的课堂教学研究在继承中有新的发展。
进一步关注学生发展的需要。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以学定教”等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提法,是耳熟能详?是深入人心?还是已行动自觉?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希望能在促进学生学习的策略和方法上有进一步的推动:要进一步强化“为促进学习而教”的理念,不仅研究教材,更要研究学生;不仅关注知识增长,更要关注能力发展;不仅考虑便于教的策略,更要考虑为支持不同学生学的历程而教的策略;不仅要聚集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更要整体研究学科课程的核心概念、知识体系和育人价值。
引领学校课程校本化实施走向深入的需要。
近年来,我区全面开展了课程规划制定与实施的研究,大家都认识到课程的有效实施,重点和难点还是在课堂,绝多大数学校在课程推进中形成了校本特质课堂,如“情智课堂”“爱的课堂”“追问课堂”“4s课堂”“智慧课堂”“助学课堂”“梦想课堂”等,这些校本研究从课堂理念至课堂实践架构都相对成熟,且都强调关注学生主体发展,但在课程实施上还有很多更细致的操作层面的问题需要深入研究。
二、确立“新三学”课堂教学研究的前期思考从2013年5月份,区教师发展中心先后邀请了多位专家到我区指导;组织了部分校长、教学副校长、骨干教师、教研员等参与研讨;在2013年度区教育局工作计划中开始渗透“提升学生课堂学习品质”“为促进学习而教”的理念;在2013年下半年梳理“三全”“五优化”研究成果的同时,思考了研究内容的传承;在2014年上半年开展了深入学校课堂的调研与论证。
高教园区研究文献综述

高教园区研究文献综述针对高教园区的研究,目前尚未发现国内外学者的系统论述,更未发现有专著出版,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大学城的研究。
大学城是大学功能演变的产物,大学由原来的单一人才培养机构转变成为一个对社会需要发展相对快速的包括人才、知识和服务的对功能社会组织,并非大学规模的简单扩张。
大学城的演变大致有两种类型:一条是“自然发展型”,另一条是“规划建设型”。
其中自然发展型大学城是指随着城市社会经济和高等教育产业的发展,一所或若干所集中于一地的大学规模越来越大,大学的内部或周围积聚了一定的人口,从而使大学校园本身或者大学周围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城镇,成为大学城,如剑桥大学城和加州大学城。
所谓“规划建设型”的大学城,主要是由国家、地方政府、高等院校和企业等多方合作、共同构建的大学城或大学区域。
通常是政府专门划出一块土地,新建一批高等院校或者将原高校校址迁移、集中布置,从而形成高教园,高教园区再逐步发展成为正真意义上的大学城。
我国现阶段的大学园区处于高教园区阶段,由于园区内的大学并未在与城市行程积极密切的互动,而仅仅作为扩大了的人才培养机构,所以并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城。
现阶段各学者的研究多半混淆了两者的概念,以致经常混用,甚至将我国现阶段的高教园区完全等同于大学城。
所以,在研究高教园区经济效应时,笔者完全可以参考国内外现阶段研究大学城的相关文献。
纵观现阶段有关大学城的研究文献(事实上是高教园区),可以总结出现有的关于高教园区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关于高教园区内涵的辨析在《大学城与高教园区辨析》一文中俞建伟、林麒认为目前国内的“大学城”只能称为“高教园区”,即“以大学为主体,以高等教育作为主要产业的城市社区”,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城”。
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一是定位不同。
“大学城”侧重于“大学城”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定位, 实现“大学城”的整体对外开放; 而“高教园区”是侧重于园区内部关系定位, 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园区内学校办学主体之间的开放, 有的建立在城市郊区或离城市较远的区域,很难实现与所在城市之间的互动发展。
双师课堂促进区域优质资源共享的教学模式研究

双师课堂促进区域优质资源共享的教学模式研究发布时间:2021-09-24T01:25:17.147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5月14期作者:朱永行[导读] 小规模学校非主科专职教师少,缺少教学资源,教学质量普遍不高,急需研究有效提升质量的办法。
朱永行肇庆市鼎湖区教师发展中心,广东肇庆 526070摘要:小规模学校非主科专职教师少,缺少教学资源,教学质量普遍不高,急需研究有效提升质量的办法。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学提供更多的方式,我们探讨“双师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为中心校和薄弱地区之间架起教研和教学的桥梁,把优质的教学资源传到薄弱地区,提升薄弱地区教学质量,从而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关键词:双师课堂;信息技术;优质资源;教育均衡导言:传统意义的常态“双师课堂”,是基于网络互动视频直播技术,由两名老师异地远程配合共同完成教学,主讲老师通过线上远程直播授课,辅导老师在线下课堂内负责课堂管理、互动答疑等。
“双师课堂”在培训教育中应用广泛,并取得较好的效果,为在中小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1 课题开展的背景1.1 我区的教学点状况当前,我区乡镇的中心校下面15个教学点,每一个中心校都有几个教学点。
教学点离中心校有一定的距离,师资相对较弱,有些学科缺乏教师,如果要上英语音乐美术课的话,只能由语文数学的老师来兼。
因为教师不是专业的教师,教学的水平不高,导致课堂质量较差。
1.2 国内“双师课堂”的开展情况《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以及《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等规划的出台,为教育行业发展设立了科学的建设目标。
双师课堂在2016年及之前,主要用于一线城市名校对偏远地区帮扶,一线城市高等教育的教学服务分校区,及一二线城市的大牌培训机构业务试点尝试。
从2017年开始,双师课堂业务具备了普遍性,中小规模的普通培训机构在市场驱动下,利用双师课堂进行3、4线城市的教学网点的扩张。
英语专业 国别与区域研究 教学大纲

英语专业国别与区域研究教学大纲从专业起源和学术研究范式角度来看,区域研究从根本.上来说就是打破传统学科分类的界定,按照地理空间去组织知识体系,把语言对象国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察。
区域研究专业的课程设置也突破学科知识的分类,按照研究区域的内部结构来组织课程体系。
针对英语专业开设院校多、就业压力大、特色不分明的特点,“国标”提出英语专业发展“分层优化”的理念,曲卫国也提出英语专业发展必须废除大一统的培养目标,允许多样化设立培养目标和进行专业定位,允许外语学院依据自身条件多样化设立学科知识体系,区域研究把语言对象国或是区域视为一个整体进行学习和研究,这就使得区域研究的多样化学科定位和知识体系成为可能。
语言学、文学,以及历史文化等学科,所以无法构建学生系统的专业知识体系,更谈不上对语言对象国的深度理解,过分强调18%的相关专业知识课程则“违背了学科的内涵和发展规律”在我国高校现行的专业体系中,专门涉及国际问题的有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和外交学等专业,但是这些专业所涉及的都是一些普遍性的知识,缺少对于不同国家或是区域特殊性的关注6。
也就是说,全球视野的养成和国际规则的掌握需要我们重新界定英语专业的学科定位和内涵。
这样的学科定位既不是纯粹的语言技能训练,也不是纯粹的以语言和文学为核心内涵的英语语言文学专业。
2021年教育部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课题

2021年教育部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课题2021年教育部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课题综述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别和区域研究正变得越来越重要。
教育部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课题作为一项重要的学术研究项目,旨在推动我国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发展。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这一课题,带您深入了解2021年教育部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课题的重要性、内容和影响。
1. 课题背景让我们从课题的背景和意义入手。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国别和区域研究作为一项重要的学科,正在逐渐受到重视。
教育部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课题的设立,正是为了促进我国高校在这一领域的学术研究和交流,同时也为我国的对外合作和国际战略提供了重要支持。
2. 课题内容教育部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课题的内容涉及广泛,涵盖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
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模式、社会文化特点等进行深入研究,旨在加深对这些国别和区域的理解和认识。
课题还包括对国别和区域间的相互关系、合作模式、发展趋势等方面的研究,为我国的对外合作提供了重要的学术支持。
3. 课题影响教育部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课题的开展,对我国高校和学术界具有重要的影响。
通过对国别和区域研究课题的深入研究,可以为相关学科领域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推动学术研究的深入发展。
另这些研究成果也可以为我国的对外战略和国际合作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决策参考。
4.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教育部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课题的开展,不仅是在学术研究领域的一次重要探索,更是我国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的重要举措。
通过这些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促进我国在对外合作中的更加理性和有效的参与。
总结回顾教育部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课题作为一项重要的学术研究项目,对我国高校和学术界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通过对不同国家和地区进行深入研究,可以为我国的对外合作和国际战略提供重要的支持和保障。
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学者和研究人员投入到这一领域的研究中,共同推动国别和区域研究的发展和进步。
区域教研组指导记录(3篇)

第1篇一、教研组基本信息1. 组名:XX区域教研组2. 组长:张华3. 成员:李明、王丽、赵敏、刘洋、陈娟4. 学科:语文5. 指导时间:2021年9月1日—2021年11月30日二、教研活动目标1. 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2. 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
3. 推动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4.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核心素养。
三、教研活动内容1. 专题讲座(1)讲座主题:《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策略研究》(2)主讲人:张华(3)讲座内容:分析了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的特点,探讨了如何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2. 课堂教学观摩(1)观摩课主题:《背影》(2)授课教师:李明(3)观摩内容:分析了李明老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课堂氛围等方面进行了点评。
3. 教学研讨(1)研讨主题:《如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2)研讨形式:分组讨论(3)研讨内容:各小组结合自身教学实际,探讨了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和策略。
4. 教学反思(1)反思主题:《如何处理课堂突发事件》(2)反思形式:撰写教学反思(3)反思内容:教师们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反思了如何处理课堂突发事件,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5. 教学论文撰写(1)论文主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2)撰写人:王丽、赵敏、刘洋、陈娟(3)论文内容:分析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探讨了提高阅读教学效果的方法和策略。
四、教研活动成果1. 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得到提高,教研氛围浓厚。
2. 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得到提高。
3. 教师们对教学策略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能够更好地应用于实际教学中。
4. 教学论文撰写取得良好成果,为区域语文教学提供了有益借鉴。
五、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1. 存在问题: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理解不够深入,教学实践与理论结合不够紧密。
改进措施:加强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鼓励教师参加各类培训,提高理论素养。
教育部高校国别和区城研究课题

教育部高校国别和区城研究课题教育部高校国别和区城研究课题一、介绍教育部高校国别和区城研究课题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个教育领域课题。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国别和区域城市之间的关系愈发紧密,各国各地的教育现状和教育体系之间的差异也日益引人关注。
教育部高校国别和区城研究课题旨在通过深入研究这些差异,促进全球教育的交流与合作,为推动教育国际化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二、深度评估1. 教育部高校国别和区城研究课题的背景教育部高校国别和区城研究课题的设立,源于对全球化背景下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需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跨国合作的不断加深,各国之间在教育领域的联系日益紧密。
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经济、政治体系的差异,也决定了教育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深入研究和了解各国各地的教育现状和教育体系,对于促进全球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教育部高校国别和区城研究课题的研究内容和目标教育部高校国别和区城研究课题主要包括对各国各地的教育发展状况、教育体系和教育政策的考察与研究,以及针对教育国际化的需求,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和实践措施。
该课题也旨在促进教育领域的学术交流和合作,推动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国际化,为构建开放、包容、平等的全球教育共同体做出贡献。
3. 教育部高校国别和区城研究课题的研究范围和重点教育部高校国别和区城研究课题的研究范围涵盖全球范围内的各国各地,并对各国各地的教育现状、教育体系和教育政策进行深入分析和比较。
重点关注教育国别和区域城市之间的差异和联系,探讨全球化背景下的教育发展趋势和对策,为各国和地区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三、广度评估1. 教育部高校国别和区城研究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教育部高校国别和区城研究课题对于推动教育国际化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从理论上来说,通过深入研究各国各地的教育体系和教育政策,可以促进对教育发展规律的深入理解,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高中地理课堂对提高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研究

高中地理课堂对提高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研究基于我国教育发展的整体背景以及教学需要,应该提高学生在学科学习中的综合素质,笔者在叙述中提出了在教学中提升学生地理区域认知素养的重要性,加之对当下教育现状进行分析研究,进而针对存在的问题总结出有效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措施,从革新教育理念、更新教育方式等方面多管齐下达到教育目的,以期为今后的教学实践提供借鉴意义。
标签:地理教学区域认知教育实践区域性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特征,相关文件表明地理是一项以位置以及区域理论为前提的科目。
区域认知是高中生学习与掌握相关理论的重要方法。
高中课程要求把“区域认知”列为四大地理核心素养之一,体现出区域认知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背景下引导地理实践的主要理论与方式,是整体思维构建的主要来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起到了总结与引导的作用。
因此,教师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
一、高中地理教育中提升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的作用(一)有助于学习方式的灵活运用高中生经过课堂学习养成从多个角度去了解与分析区域地理知识的良好习惯,能够深入学习与运用相关知识,并且能够将区域整体研究和区域分步研究的方式延伸到其他学科和日常生活中,有利于学习方式的掌握和灵活应用。
(二)有助于地理知识的熟练掌握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不只能够协助其更进一步感受自然风景以及人文风情,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由小及大、由片面到整体的全面思考方法,更进一步掌握相关知识,促使学生地理学习水平的提高。
(三)有助于知识的整合应用有效提升学生区域认知能力有利于其整体了解特定地域中特有的自然特征、人文环境、历史等因素的分布情况与空间构成,以及区域各构成因素间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对地域发展的优缺点、潜能、空间等状况展开科学的分析与预测,并在这个前提下指出应对当下问题的措施,进而应用课上掌握的知识,科学有效地解决地理问题。
二、当下教学中存在的弊端(一)对区域认知缺乏整体性在教学实践中,大多数学生可以借助地图、表格等信息阐述地理位置、总结区域特点,但有部分教师在指导学生了解地理位置、特点时缺乏整体性。
高等学校教研活动(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教师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成为衡量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
为了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某高等学校定期举办教研活动,旨在激发教师创新思维,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推动科研成果转化。
本文以某高等学校近期举办的一次教研活动为例,对活动内容、形式和成果进行纪实。
二、活动内容1. 主题报告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为“以创新为引领,以实践为导向”,邀请了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进行主题报告。
报告内容包括教育教学改革、科研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旨在拓宽教师的视野,激发创新思维。
2. 教学观摩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活动安排了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观摩。
观摩课涵盖不同学科、不同教学阶段,教师们通过观摩学习,取长补短,提升自身教学能力。
3. 科研成果展示活动期间,教师们展示了各自的科研成果。
包括学术论文、科研项目、专利发明等。
通过展示,促进了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为学校科研成果的转化提供了有力支持。
4. 教学经验分享部分教师在教研活动中分享了各自的教学经验,包括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学生管理等方面。
通过经验分享,教师们相互借鉴,共同提高。
5. 教学研讨针对教育教学中的热点问题,组织教师进行研讨。
研讨内容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旨在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三、活动形式1. 专题讲座邀请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为教师提供前沿的学术信息,激发教师的研究兴趣。
2. 教学观摩组织教师观摩优秀课堂教学,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3. 科研成果展示设立成果展示区,展示教师们的科研成果,促进学术交流。
4. 教学经验分享设立经验分享环节,让教师们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5. 教学研讨组织教师围绕教育教学中的热点问题进行研讨,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四、活动成果1. 提升教师教学水平通过观摩、研讨等活动,教师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教学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2. 促进学术交流活动为教师们提供了学术交流的平台,促进了科研成果的转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学校课堂区域教学研究
高校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要以正确的教育思想作指导,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个性与共性相结合,做到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兼顾、统筹规划,分科实施、以评促改、注重实效,以高校一线教师为改革的主体,以启发式教学为核心,实现从教给学生知识到教会学生学习的转变,实现从讲授为主到多种方法相结合、以学生自学自主的转变。
标签:高校教育;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策略
“应试教育”理念的根深蒂固,致使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更加偏重于理论知识灌输的教学习惯,教学方式相对单一,注重教学理念以及知识理论的输出而忽略学生主体意识的信息反馈。
教学过程应是注重教学知识的输出和培养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形成自主的、创造性的价值取向,单一依靠理解和记忆来获得学生对课堂教学质量的认可。
因此,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加强学生有关基础知识理论的记忆、理解和应用,也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多元化思维能力,在注重学生共性发展的同时,也应注重个性与共性的共存,并以个性为核心,发展个体的能力与情感。
1.创新式课堂教学现状
创新式的课堂教学主要将传统的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创新、创造思维培养结合起来,并通过教学过程的引导使学生充分发挥个体的发展潜能,并形成一种自身独有的方式去适应和变革的能力。
而现阶段课堂教学中教学手段相对单一,且核心重点在教师的授课环节,至于学生学习效果甚少得到重视。
2.课堂教学区域性特点
教学的核心单元为班级,班级的组成单元为学生,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个体而每个个体都存在个性,个性意味着差异。
在课堂上,无法针对于不同的个体量身定制教学方法,帮助个体学习和成长,但却可以将具有相似特征的个体进行归类和划分,因此笔者将其分成三个区域,这也就形成了“三分之”区域。
“三分之”区域中,一份为好学群体,一份为中庸群体,一份为厌学群体。
其中好学群体学习能力较强,具备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具有相对较强的执行能力;中庸群体为从众人群,该部分群体行为会趋同多数人群,例如如果近期考证人群偏多时,该部分群体就会有较多人群选择考取证书,该种行为的自主抉择意识相对较弱,容易受周边环境的影响,而在高等教育里,这部分群体的学生占比相对较多;厌学群体往往在一个班级里相对人员较少,这类型群体自主意识极强,往往其行为对应有极其明确的目的,往往会有厌学的情绪,消极对待学习活动。
然而在其他方面有着极其浓厚的兴趣并会在该部分环节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而一般这种厌学的情绪的产生来源有两类:厌教和厌学。
厌教更多由于教师的教学方式更多偏向于填鸭式的灌输,而不能根据社会的进步以及信息的更替及时更新
教学内容,一味反复讲解、教授老生常谈的内容,甚至部分教师不能认真、正确对待课堂教学,将课堂教学看待一种教学任务,所有的教学行为旨在于完成限定时间内的理论传输,忽视学生对于知识理论的学习效果,导致学生出现“听不懂、看不懂、想不通”,最后索性放弃学习。
厌学则是学生厌恶学习或是认为所学成果于未来就业、就职关联较小,学校仅是获取部分岗位就业资格的渠道。
该类型学生更多倾向于社会性的实践,对于课堂理论性的教学兴趣较小。
3.区域性的课堂教学创新
课堂教学的区域性意味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一味地普及甚至灌输知识,需要教师根据众多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共性来制定自己的教学计划。
区域的三分特性适用于大多数班级,但因为班级文化的不同导致区域的三分不均等。
但在不均等的三分特性中,对于课堂效果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在于厌学群体,这部分群体数量较少,但是调动该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可以带动整个课堂的学习氛围。
中庸群體大多从众,好学群体更多能自主获取知识,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小,因此厌学群体是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的重点关注对象。
如何调动起厌学群体的学习兴趣呢?首先,课堂教学过程中多种教学手段的结合。
多媒体教学、板书、讨论、课堂竞赛、课堂演绎等,多媒体课件和板书在传统的教学中应用较多,但是更多的教师仅将多媒体作为笔记的电子版形式为学生展示,并未对多媒体课件的排版进一步优化,突出后期的效果以及美观程度,一个好的多媒体课件不仅仅是一个教学作品,也同时是艺术品。
课堂讨论的形式可以更加贴近个别学生,像学生传达出教师对于学生学校结果以及效果的重视性,打开厌学群体学生的心理防线;其次,课堂教学过程中避免学期首节课直接进入上课环节,应在首节课堂时主要宣导课程与社会实践以及应用中所起到的关键性作用,进而使学生进一步产生学习兴趣。
最后,教学课件准备时有关案例应该摒弃以前所谓经典、老生常谈的案例,更多结合现时比较热点的一部分事件,甚至将新闻事件与教学理论相结合,便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总之,有效的课堂教学应给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量的参与和自由表达的机会;充分挖掘学生潜力,结合学生共性形成较为科学且能与学生学习效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持续、有效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