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总论

合集下载

《传染病学》第九版 第一章 总论

《传染病学》第九版 第一章 总论

第一章总论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s)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如朊粒(prion)、病毒(virus)、衣原体(chlamydia)、立克次体(rickettsia)、支原体(mycoplasma)、细菌(bacteria)、真菌(fungus)、螺旋体(spiro-chete)和寄生虫(parasite),如原虫(protozoa)、蠕虫(helminth)、医学昆虫(medical insect)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s)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传染病学是一门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内外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学科。

重点研究各种传染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同时兼顾流行病学和预防措施的研究,做到防治结合。

传染病学与其他学科有密切联系,其基础学科和相关学科包括病原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人体寄生虫学、流行病学、病理学、药理学和诊断学等。

掌握这些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对学好传染病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传染病不仅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而且影响着人类文明的进程,甚至改写过人类历史。

人类在与传染病较量过程中,取得了许多重大战果,19世纪以来,病原微生物的不断发现及其分子生物学的兴起,推动了生命科学乃至整个医学的发展;疫苗的研究诞生了感染免疫学,奠定了免疫学的理论基础,已用来研究各种疾病的发生机制及防治手段;抗生素的发现和应用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医学成就;“Koch法则”明确了传染病与病原微生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建立了病原学理论,已被广泛应用到其他许多疾病的研究,奠定了现代医学发展的基石。

正是由于上述辉煌战果,加上社会文明的推进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逐渐在与传染病的斗争中占了上风。

20世纪70年代西方医学界一度认为,传染病正在消亡。

经济法基础 第一章 总论

经济法基础 第一章  总论

第一章总论▪本章考情本章主要介绍了法律基础、法律主体以及法律责任,在历年的考试中,主要考核单选题、多选题和判断题,预计在2023年的考核分值为7分左右。

本章属于考试的非重点章节,复习难度不大,考生们一方面需针对考试掌握基本考点,另一方面更需理解最基本的法理,并熟悉法律语言的表述形式。

▪本章基本框架▪本章教材主要变化新增1.有偿行为和无偿行为2.事实行为专题一法律基础▪内容预览考点一法的本质与特征★大纲要求熟悉一、法的概念通说认为,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以权利义务为主要内容,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行为规范及其相应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二、法的本质法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的体现。

1.统治阶级解释“统治阶级”,泛指在经济、政治、意识形态上占支配地位的阶级,在剥削阶级社会分别指奴隶主阶级、封建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在社会主义社会则指全体人民。

(1)法所体现的统治阶级意志,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是社会客观需要的反映。

(2)法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和根本利益,而不是统治阶级每个成员个人意志的简单相加。

(3)法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并不意味着法就完全不顾及被统治阶级的愿望和要求,法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照顾被统治阶级的利益。

2.国家意志法体现的不是一般的统治阶级意志,而是被奉为法律的统治阶级意志,即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

解释法是经过国家制定或者认可的规范,具有国家意志性。

三、法的特征提示制定和认可,是国家创制法的两种方式,也是统治阶级把自己的意志变为国家意志的两条途径。

下列方式中,属于国家创制法的方式的有()。

(2022年)A.解释B.制定C.认可D.汇编【答案】BC【解析】制定和认可,是国家创制法的两种方式,也是统治阶级把自己的意志变为国家意志的两条途径。

小结例题·多选题考点二 法的分类和渊源★★★ 大纲要求掌握一、法的分类提示我国是成文法国家,在没有明确法律依据时,习惯和判例中的内容不能成为法律。

第一章 总 论 一、市场管理法的概念 (一)市场的含义 市场是

第一章 总 论 一、市场管理法的概念 (一)市场的含义 市场是





值得说明的是市场管理法是一个有机整体,其各组成部分相互协调、 互相配合,共同实现政府对市场交易干预的目的 维护市场秩序和公 平交易。 (二)市场管理法的作用 市场管理法的作用是指通过市场管理法的调整所达到的客观效果 1.保障竞争机制 市场经济的运行是通过3个内在机制和1个外在机制实现的。所谓外 在机制即宏观调控机制;所谓3个内在机制是指价值决定机制、供求机制 和竞争机制。竞争机制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又是优胜劣汰的评 价机制。 确保竞争机制就要反不正当竞争、反垄断。 2.维护市场秩序 市场管理法的基本作用就是建立公平竞争的交易规则和维护交易秩 序,而市场交易秩序的基本要求就是市场经济中各种关系的稳定性(随 机行为和短期行为最小化)、结构的有序性(市场组织的规模和产业分 布合理)、行为的规则性(市场主体按照既定的规则从事生产经营活 动)、进程的连续性、事件的可预见性(市场主体可以在决策时事先获 得利益预期)、财产和心理的安全性。
三、市场管理法的基本原则



市场管理法的基本原则即市场管理法的基本精神和总的指导思想 (一)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原则 机会均等和过程公正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价值目的的基本内涵; 效率一般指经济速度与经济效益的总称。 市场管理法追求公平,也追求效率并努力实现二者的统一。市场管 理法通过确保市场进退的自由和否定不公平竞争行为,确保实现效率所 必要的起点均等和过程公正,并以此来鼓励合法经营、诚实劳动,推动 经济增长,实现效率目标。同时,市场管理法肯定由于市场主体经营素 质和能力的差异而导致的收入差别,并视之为一种结果公平。 (二)规则与自由相结合的原则 市场主体的经济自由主要表现在市场进退、微观经营决策和契约自 由等方面。规则即国家权力对市场主体经济行为的规范和制约,可称市 场规制。 (三)授权与控权并重原则 授权即授予政府以管理、规制市场行为的权力;控权是对上述权力 的控制和制约。 市场管理法的三原则密切相联。通过授权与控权实现规制与自由, 通过规制与自由实现公平与效率。其中,授权与控权是手段,规制与自 由是初级目标、公平与效率是终极目标。

第一章 传染病病人护理总论

第一章 传染病病人护理总论
27
()人工主动免疫:有计划地将减毒或灭活的 病原体、纯化的抗原和类毒素制成疫苗、菌苗 、类毒素等接种于人体内,使人体于接种后~ 周产生特异性抗体,称为人工主动免疫。免疫 力可保持数月甚至数年,主动免疫是控制传染 病以至最终消灭传染病的主要措施。
28
)计划免疫和儿童基础免疫方案: 在现行范围内已经使用的乙肝疫苗、卡介苗、
大家好
1
传染病护理学总论
学习目标: .掌握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和临床特点,传染病
的预防,传染病病人常见症状及体征护理。 .熟悉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和影响因素。 .了解感染与免疫的概念及感染过程表现。
2
第一章 总 论
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衣 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等) 和寄生虫(原虫、蠕虫等)感染人体或动物后 引起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在一定条件下可在 人群或动物中传播流行。
30
)预防接种反应及处理: ①局部反应 ②全身反应:表现为发热、头痛、全身不适、 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局部反应和全身反 应轻微者,经适当休息可恢复,无须特殊处理 ;反应严重,体温高达℃以上时给予对症处理 。
31
)预防接种反应及处理: ③异常反应:少见,主要为晕厥和过敏性休克 。晕厥多在空腹、疲劳、精神紧张时发生,注 射前应做好宣传解释工作。一旦出现心慌、虚 弱感、胃部不适或恶心、手部发麻等表现,立 即让病人平卧,保持安静,喂糖水或温开水, 针刺人中、十宣等穴位,一般不需服药。有过 敏性休克表现时,应迅速报告医生,同时静注 高渗葡萄糖或皮下注射肾上腺素。
22
.对接触者的管理 对接触者实施医学观察、 留取化验标本或必要卫生检查和处理,也可进 行紧急免疫接种或药物预防。检疫期限由最后 接触之日算起,至该病最长潜伏期。

《基础会计学(第二版)》第一章:总论

《基础会计学(第二版)》第一章:总论
8 第一章 总论
2、会计监督:会计监督主要是以国家 的财经法规、政策、制度、纪律和会计 信息为依据,对将进行和已经进行的经 济活动进行合理合法的监督。
3、两者的关系: 会计核算和会计监 督关系是十分密切的,两者相辅相成; 会计核算是会计监督的基础(前提), 而会计监督是会计核算的保证(保障)。
9 第一章 总论
18 第一章 总论
(二)内容
《企业会计准则》将会计假设分为会计主 体、持续经营、会计期间和货币计量四个内容 1、会计主体 (1)概念:
会计主体又称会计实体、会计个体,是指 会计所核算和监督的特定单位或组织。即指会 计核算和监督谁的经济活动,它规定了会计核 算的空间范围,即为谁记账。
19 第一章 总论
30 第一章 总论
3、相关性原则
又称有用性原则。是指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 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面了解企业 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 管理的需要。
会计应尽可能满足各个方面对会计信息的要求。 如投资者要了解企业盈利能力的信息,以决定是 否投资或继续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要了解企业 的偿债能力,以决定是否对企业贷款;税务部门 要了解企业的盈利及生产经营情况,以决定为企 业的纳税情况是否合理等等 。会计核算就要为各 方面提供有用的信息,要面向社会,要满足所有 方面的要求。
(3)可验证:指有可靠的依据以复查数据
的来源及信息的提供过程。
28 第一章 总论
2、可比性原则
a.是指会计核算应当按照国家统一规定 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不同企业在处理相同 的会计事项时指标元素口径一致,提供相互 可比的会计信息。
这里的可比,是指不同的企业,尤其是同 一行业的不同企业之间的可比。该原则要求 不同的企业都要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会计核 算方法与程序进行,所有企业单位的会计核 算必须建立在相互可以比较的基础上,使其 提供的数据和资料便于比较、分析、汇总, 以满足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的需要。

会计学 第一章 总论

会计学 第一章 总论

短期借款
应付票据
流动负债
应付账款 预收账款 应付职工薪酬

应交税费
应付利润

长期借款
长期负债
应付债券
长期应付款
3、所有者权益
概念: 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
来源: 1、所有者投入的资本 2、留存收益 3、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资本公积)
所有者权益
实收资本 资本公积 盈余公积 未分配利润
第一章 总论
1 第一节 会计信息化的产生和发展
2 第二节 会计核算前提与会计基础
3
第三节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4 第四节 会计对象和会计要素
5 第五节 会计计量属性
第一节 会计信息化的产生与发展
一、会计信息化的进程
会计的起源:社会生产实践的需要。
会计是适应社会生产的发展和加强经济管理 的要求而产生、发展,并随着市场经济和科学 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完善、提高。
(二)普遍认同的会计的定义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 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经济管理工作。
本质:一种管理活动


对象:单位的经济活动(资金运动)


的 内
基本特点: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

基本职能:核算(反映)和监督
三、会计目标和信息使用者
会计目标(财务会计报告目标):是指会计活动应达到的 境地或标准(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
会计假设是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前提,是对会 计核算所处的时间、空间环境等所作的合理假定。
空间范围
会计
会计假设
主体
时间范围
会计 分期
货币 计量

统计学(第1章)

统计学(第1章)

排序

排 序 相对指标
量的差距
×
加减
有绝对0点
÷
乘除
第三章 统计数据的整理
28
三、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
(一)统计指标(Indicaton)的含义
统计指标简称指标,是反映同类社会 经济现象总体某一综合数量特征的概 念和数值。
统计指标的基本要素:时间限定、空 间范围、指标名称、指标数值、计量 单位、计算方法。
31
3、按计算方法和作用不同
6/15/2019
第一章 总论
32
(三)统计指标的特点
数量性 综合性:反映的是总体特征 质的规定性:统计指标应该具有实际
意义,包括时间、地点、条件等等。
6/15/2019
第一章 总论
33
(四)统计指标与标志的区别与联系
6/15/2019
第一章 总论
39
6/15/2019
第一章 总论
4
四、统计学在商务和经济中的应用
会计 财务 营销 生产 经济
6/15/2019
第一章 总论
5
第二节 统计学分类及研究方法
一、统计学的学科性质
方法论科学:定性-定量-定性 从数量方面来认识客观现象总体
6/15/2019
第一章 总论
6
二、描述统计学与推断统计学
对其进行分析的统计量主要是频数或 频率。
第三章 统计数据的整理
23
(2)定序尺度(顺序尺度 ordinal scale)
是把各类事物按一定特征的大小、高低、 强弱等顺序排列起来,构成定序数据,是 对事物之间等级或顺序差别的一种测度。
特征:
计量精度要优于定类尺度。它不仅可以测度 类别差,还可以测度次序差,并可比较大小, 但不能进行加减乘除计算。

会计初级《经济法基础》第一章《总论》主要知识点

会计初级《经济法基础》第一章《总论》主要知识点

第一章总论一.法律基础1.法的本质和特征①本质:法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的表达②特征❤:国家意志性、强制性、利导性、标准性2.法律关系❤☀主体:公民〔自然人〕、机构和组织〔法人〕、国家、外国人和外国社会组织内容〔权利和义务〕:①积极义务〔纳税、服兵役〕②消极义务〔不得毁坏公共财物、不得侵害他人生命财产安全〕☀客体:物〔自然物eg土地森林;人造物eg机器建造〕非物质财富〔知识产品、道德产品〕行为〔生产经营行为、经济管理行为、提供一定劳务的行为、完成一定工作的行为〕人身3.法律事实❤法律事实是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直接原因,按照是否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为标准,法律事实包括法律行为和法律事件☀法律行为〔以法律关系主体意志为转移〕:①无论是合法还是违法行为,都会引起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和消灭②根据行为是否通过意志表示,法律行为分为→表示行为〔eg订立合同〕和非表示行为〔eg拾得遗失物〕③单方法律行为〔根据一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即可成立的法律行为〕多方法律行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而成立的法律行为〕☀法律事件〔不以当事人的主体意志为转移〕:①自然事件〔绝对事件〕:水灾、地震②社会现象〔相对事件〕:战争、重大政策的改变4.法的形式①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②法律〔法律效力仅次于宪法〕基本法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其他法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③行政法规〔由国务院〕〔条例、方法、规定〕④地方性法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⑤自治法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⑥特别行政区的法⑦行政规章〔标准性文件〕部门规章〔国务院所属部委〕;政府规章〔地方人民政府〕⑧国际条约☀法律效力等级: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同级地方政府规章5.法的分类①按创制方式和发布形式分:成文法和不成文法〔习惯法〕②按内容、效力和制定程序分:根本法〔宪法〕和普通法③按法的内容分:实体法〔实际内容eg:民法、刑法〕和程序法〔程序方面eg:刑事诉讼〕④按法的空间效力、时间效力或人的效力分:一般法〔普遍适用〕和特别法〔特别群体时间〕⑤按法的主体、调整对象和渊源分:国际法和国内法6.法律部门和法律体系①一个国家的现行法律标准划分为假设干法律部门,由这些法律部门组成的具有内在联系的、互相协调的统一整体即为法律体系②划分标准:法律的调整对象〔即法律调整的社会关系〕③七个主要的法律部门:宪法及宪法相关部门;民法、商法部门;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和非诉讼程序法7.二.经济仲裁1.经济纠纷的解决途径①平等主体〔横向关系纠纷〕☀仲裁和民事诉讼中选择一种方式解决☀仲裁实行自愿原则,只有双方当事人自愿达成仲裁协议的情况下才能申请仲裁☀有效的仲裁协议可排除法院的管辖权,只有当事人放弃或协议无效时法院才可行使管辖权☀仲裁实行一裁终局的制度②不平等主体☀一般情况下,当事人可直接提起行政诉讼,也可先申请行政复议,复议不服时再进行诉讼☀特殊情况下,eg甲公司对税务机关行为不服时,必须先申请行政复议,复议不服时再进行诉讼2.仲裁适用范围①属于《仲裁法》调整的争议合同纠纷;其他财产权益纠纷②以下纠纷不能提请仲裁:☀与人身有关的婚姻、收养、监护、扶养、继承纠纷☀行政争议③以下仲裁不适用于《仲裁法》,而由别的法律予以调整的:☀劳动争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农业承包合同纠纷《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3.仲裁的基本原则①双方自愿②依据事实和法律,公平合理地解决纠纷的原则③独立仲裁原则④一裁终局制度4.仲裁委员会①独立性②组成=1主任+2-4副主任+7-11委员〔其中法律、经贸专家不得少于2/3〕5.仲裁协议①书面形式仲裁的进行以双方当事人自愿达成的书面仲裁协议为条件②内容请求仲裁的意思表达;仲裁事项;选定的仲裁委员会③仲裁协议的无效仲裁协议对“仲裁事项或仲裁委员会”设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当事人可以补充协议;达不成补充协议的,仲裁协议无效④有效的仲裁协议在双方当事人发生仲裁协议约定的争议时,任何一方只能将争议提交仲裁,而不能向法院起诉。

民诉第1章 总论

民诉第1章 总论

民事诉讼法学第一章总论一、民事诉讼法学的体系(一)基础理论1、三大基础理论难题:目的是指国家设计的民事诉讼制度所企求达到的目标或结果。

标的当事人之间发生争议并提请人民法院确认的实体权利义务关系。

既判力民事判决的既判力是指确定判决对当事人和法院的实质上的拘束力。

既判力具有实体法和诉讼法双重性质,既判力的客观范围是以在确定判决中经裁判的诉讼标的为限,既判力的主观范围就是诉讼标的所涉及的主体的范围。

2、基础理论:法律关系法律行为诉权模式民事诉讼模式,也称为民事诉讼结构,是指以一定的国情为背景,在一定的民事诉讼价值观的支配下,为实现一定的民事诉讼目的,通过在法院和当事人之间分配诉讼权利与义务而形成的法院与当事人之间不同的诉讼地位和相互关系。

民事诉讼模式的核心问题是当事人与法院在民事诉讼中的关系问题。

3、基本制度基本原则(二)程序总论1、主体论:(1)法院(主管和管辖)(2)当事人(单数、复数--共同诉讼--代表人诉讼)(原告、被告、第三人) 2、证据和证明:静态和动态(三)诉讼程序分论1、一审、二审、再审(宏观的纵向,但不是直线链接)2、普通程序、简易程序(横向,但可以相互转化)简易程序:基层人民法院及其派出法庭审理简单民事、经济纠纷案件所适用的程序3、结案方式:裁定、裁判、调解、和解4、微观的纵向:审前程序庭审程序(四)审理程序(诉讼程序、特别程序、非讼程序)、执行程序1、非讼程序〔特别、公示催告、督促〕2、特别程序选民资格案件宣告失踪、死亡认定公民无、限制民事行为能力认定财产无主的宣告(五)一般程序和特殊程序:1、海事特别程序《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于1999年12月25日修订通过2、涉外程序(包括诉讼和执行)第四编涉外民事诉讼程序的特别规定第二十三章一般原则第二十四章管辖第二十五章送达、期间第二十六章财产保全第二十七章仲裁第二十八章司法协助二、民事纠纷(一)概念1、定义--民事主体之间发生的,以民事权利义务为内容的法律争议。

第一编 总论(习题)

第一编 总论(习题)

第一编 总论第一章 国际私法的概念一、单项选择1、国际私法主要解决的是(C)。

A.一个国家之内不同法域之间的法律的区际冲突B.一个国家之内适用于不同宗教或种族的人的法律的人际冲突C.不同国家之间的法律冲突D.新旧、前后法律之间的时际冲突2、冲突规范的作用在于对涉外民事关系实行(B)。

A.直接调整B.间接调整C.统一调整D.分别调整3、目前英美国家广泛流行的国际私法名称是( C )。

A.法则区别说B.私国际法C.法律冲突法D.国际私法4、国际私法作为法律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国际私法调整 的是( D)A.国家间的外交法律关系B.国家间的民事法律关系C.国际刑事法律关系D.国际民商事法律关系5.下列关系中,不属于国际私法调整对象的是( B )A.两名中国公民在国外居留期间协议离婚B.某外国公民因不满中国某行政机关的处罚,提起了行政复议C.中国某公司在泰国投资设厂D.某中国公民继承他在国外的亲属在中国国内的遗产二、多项选择1、凡以下情况,均构成涉外民事关系(ABDE )。

A.民事关系的主体一方是无国籍人B.民事关系的客体或标的位于国外C.合同的正式文本是用外文写成D.合同双方约定的交货地点是在国外E.我国公民的民事权益在国外被中国人侵害2、在处理涉外民事关系时之所以会产生法律适用上的冲突,原因在于(ABCE)。

A.现实生活中大量出现含有涉外因素的民事关系B.所涉各国民法上的规定不同C.司法权的独立D.法律本身具备域外效力E.国家赋予外国人在内国以平等的民事权利地位三、简答题1、简述国际民商事关系的调整方法。

2、一般认为,国际私法的规范主要包括哪四项内容?第二章 国际私法的渊源一、单项选择1、一国的国内法,从国际私法的角度,可划分为(A )。

A.内国法和冲突法B.内国法和实体法C.实体法和程序法D.冲突法和程序法2、现今,就任何一个国家来说,国际民事关系或国际私法关系的主要调整方法是运用(A)。

婚姻家庭法第1章总论

婚姻家庭法第1章总论

二、婚姻家庭关系
(二)社会属性才是婚姻家庭制度的本质。
•婚姻不是人类凭本能产生的需求,两性结合并非 必须采用婚姻。 •设立婚姻制度的目的是维持两性结合的秩序。 •婚姻不仅体现夫妻之间的关系,也体现夫妻与他 人的关系。
三、婚姻家庭功能
(一)人类再生产 (二)教育职能 (三)组织经济生活 (四)安抚心绪
(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 •《宪法》49 条强调“婚姻、家庭、母亲和儿童受国家 的保护。 •《婚姻法》、《收养法》、《继承法》 •《民法总则》、《民法通则》、《妇女权益保障法》、 《未成年人保护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母婴 保健法》等法律中关于婚姻家庭关系的规定。 (二)国务院及其所属部门制定的法行政法规、规范性 文件 •《婚姻登记条例》、《中国公民同外国人办理婚姻登 记的几项规定》等
第二节 婚姻家庭法概述
一、婚姻家 庭法概念及 调整对象
二、婚姻家庭 法的渊源
三、婚姻家庭 法的特征
四、婚姻家 庭法的性质
一、婚姻家庭法概念及调整对象
(一)概念 婚姻家庭法是调整具有婚姻关系和家庭关系的特定人之 间的权利义务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二)调整对象 【调整对象】:公民(自然人)之间的婚姻家庭关系和其 他近亲属关系 【调整范围】:( 1)主体:夫妻关系、父母子女关系、 祖孙关系、兄弟姐妹关系 (2)内容,具有一定法律后果的事项 (3 )调整方法:通过规定婚姻家庭关系借以发生和终 止的法律事实,婚姻家庭主体间、近亲属间的权利义务, 实现其调整作用的
二、对偶制度
一个男子在多个妻子中有一个主妻,一个女子在多个 丈夫中有一个主夫。一男一女同居,但仍可与其它人 发生性关系。所生子女留在母亲氏族内。 偶居男女同居生活主要内容是性关系,任何一方可随 时离去。

统计学 第一章 总论

统计学 第一章 总论
第一章总论
本章主要讲述统计学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概 念,从而使学生对统计学有一个大致的认识。 • 重点:了解统计的科学涵义及发展简史,明确统计学的 学科性质及基本研究方法,牢固掌握统计学的基
本概念。
• 难点: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共分为三节:
第一节 统计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统计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第三节 统计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
第一章总论
• 笫一节 统计的产生与发展(含义\产生发展) • 一、统计的含义 • 含义包括:统计工作(统计活动)、统计资料和统计学。 统计是统计工作(统计活动)、统计资料、统计学的统一 体。 • 统计工作是指对社会现象、经济现象、自然现象的数据 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分析研究的过程。 • 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过程中所取得的各项数字资料和其他 与之相联系的资料的总称。 • 统计学是阐明如何搜集、整理和分析统计资料的理论与 方法的科学。统计学是对统计实践活动的经验总结和理论 概括。 • 统计三个方面的含义之间存在下列关系:统计资料是统 计工作的成果,统计学是对统计工作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 括,反过来又指导统计工作,使统计资料准确可靠。
第一章总论
• 封----我国的统计已略具规模 • 《商君书》-----强国知十三数,即“境内仓、 口(府)之数,壮男、壮女之数,老弱之 数,宦士之数,以言谈取食者之数,利民 之数,马、牛、刍、藁之数” • 封-----各个朝代都进行过人口、土地、财产 等方面的统计调查-----并建立了一定的统计 调查制度。
第一章总论
• • • • 古希腊公元前600年-------人口普查 古罗马公元前----建立了出生、死亡登记制度。 近代统计的发展是与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同步的 17世纪至18世纪-----随----资本主义的成长--人口、 工业、农业的统计登记逐渐形成制度 • “商业、工业、农业、海关、外贸、物价等方面 的统计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统计学基础》第一章 总论 统计的含义、概念

《统计学基础》第一章  总论 统计的含义、概念
不结婚的男性会减少寿命3500天,不结婚的女性 会减少寿命1600天
身体超重30%会使寿命减少1300天 每天摄取500毫升维生素C,生命可延长6年 身材高的父母亲,其子女的身高也较高 第二个出生的子女没有第一个聪明,第三个出生
的子女没有第二个聪明,依此类推
生活中的统计学
亲爱的H,你好! 我们是在2005年1月日22时30分在网上认识的,说来还挺有缘,截
三、变异与变量
(一)变异 各个单位总体间是不同的,即可变标志、
(二)变量 在数量标志中,不变的数量标志为常量,
可变的数量标志为变量 离散型变量 连续型变量
四、统计指标体系
(1)指标体系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 所构成的整体。 例如:反映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的情况,需要用产 量、生产能力、收入、成本、税金、职工人数、 设备、资金等等组成工业企业统计指标体系。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统计的含义、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一、统计的含义 二、统计学的研究对象 三、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统计的含义
统计的三种含义 统计工作:搜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等
具体统计工作的总称。 统计资料:是在统计工作过程中产生
的数字资料。 统计学:是统计工作各阶段一系列统
计方法的理论阐述。
(2)分类:基本统计指标体系和专题统计指标 体系。
三者关系中,统计学与统计工作不仅仅是理论与 实践的关系,统计学源于实践,但又高于实践, 指导实践,从而使统计工作更科学、更标准、更 规范、更统一。
二、统计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 特征和数量关系
数量性 以数字为语言,用数字说话(不同于数学)
总体性 总体数量特征是目的,研究个体是出发点。

第一章 总论-法律责任

第一章 总论-法律责任

2015年全国会计专业技术初级资格考试内部资料经济法基础第一章 总论知识点:法律责任● 详细描述:(一)民事责任包括: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修理、重作、更换,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

【解释】以上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以合并适用。

(二)行政责任 1.行政处罚: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行政拘留。

【注意】“责令限期改正”属于行政命令不属于行政处罚。

2.行政处分: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三)刑事责任 1.主刑:管制(3个月以上2年以下,最高3年)、拘役(1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最高1年)、有期徒刑(6个月以上15年以下,“总和刑期不满35年的,最高不能超过20年,总和刑期在35 年以上的,最高不能超过25年”)、无期徒刑、死刑 2.附加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 【注意】“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属于行政责任;“罚金;没收财产”属于刑事责任。

例题:1.下列项目中,不属于民事责任承担方式的是()。

A.停止侵害B.返还财产C.支付违约金D.罚款正确答案:D解析:本题考核法律责任的种类。

罚款属于行政责任的范围。

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行政责任范围的是()。

A.开除B.罚金C.责令停产D.吊销执照正确答案:B解析:罚金属于刑事责任附加刑,罚款属于行政责任。

3.根据民事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各项中,属于民事责任形式的有()。

A.返还财产B.没收非法财物C.赔偿损失D.罚款正确答案:A,C解析:选项BD属于行政责任。

4.有期徒刑总和刑期不满35年的,最高不能超过20年,总和刑期在35年以上的,最高不能超过25年。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A解析:本题考核刑事责任。

5.根据刑事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各项中,有期徒刑的期限是()。

A.10年以下B.1年以上6年以下C.6个月以上15年以下D.3年以上20年以下正确答案:C解析:本题考核刑事责任。

第一章 总论

第一章 总论

LNB SCCHK 5 2 X 000001
1
2
34 5
6
1. 1~3位(WMI):世界制造商识别代码,表明车辆是由谁生的,GB 16737-2004 《道路车辆 世界制造厂识别代号(WMI)》。LNB-北京现代汽车有限公司。
2. 4~8位(VDS):车辆特征: 轿车:种类、系列、车身类型、发动机类型及约束系统类型。S-索纳塔轿车,C-
1.首部: 企业名称代号,两个字母
TJ7100
EQ1041
2.中部: 车辆类别代号,一位数字 主参数代号,二位数字。 产品序号,一位数字。
3.尾部: 专用车辆分类代号,一至三 个字母。 企业自定代号,拼音或阿拉 伯数字,位数不限。
CK6980
HY 5100 GJYZ
HY汉阳特种汽车制造厂,5专用汽车,10总质量10t级,0第一代产品,G罐式汽车, JY专用汽车用途特征代号为加(Jia)油(You)车。Z企业自定代号,表示植的汉语拼音的 第一个字母。汉阳特种汽车制造厂生产的第一代总质量为9700kg的食用植物油加油车。
乘用车
基本乘用车 MPV SUV
交叉型乘用车
乘用车主要用于 运载少量人员及 其随身行李或临 时物品,包括驾 驶员座位在内最 多不超过9座。
商用车
客车 货车 半挂牵引车 客车非完整车 货车非完整车
商用车主要用于 运送大量人员
(包括驾驶员座 位在内,座位数 大于九座)或以 载货为主要目的
轿车是基本型乘用车的俗称,包括高级乘用车、普通乘用车、小型乘用车、活顶乘用车、 敞篷车等。从外观上区分,高级乘用车有4个或6个侧门,6个或6个以上侧窗, 4个或4个 以上座位,至少二排,且后排前可安装折叠式座椅;普通乘用车有2个或4个侧门,4个或4 个以上座位,至少二排;小型乘用车有2个侧门,2个或2个以上的座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 会计的方法
1. 会计方法的定义:是指用来核算和监督会计对象,执行会计职
能,实现会计目标的手段。
分析方法
利用会计核算提供的信息资料,结合其他有关信 息,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的分析研究。
常用的分析方法有指标对比法、因素对比法、比 率分析法、趋势分析法等。


核算方法
连续、系统、完整地对会计对象进行计量、记录、 计算和核算的方法。
构成了会计的 控制系统,与
特 点
② 会计监督具有连续性。
会计信息系统 有机结合,确
③ 会计监督具有完整性。
保经济活动的 合理合法。
2. 会计的目标
会计目标,也称财 务会计报告目标,是指 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 人们通过会计所意欲实 现的目的或达到的最终 成果。
会计准则研究组:《最新会 计准则》重点、难点解析, 大连出版社,2006年3月,
(2)研究会计属性的意义
• 明确会计的技术性,有利于克服偏见,借鉴世界各国 先进的会计理论和方法。
• 明确会计的社会性,有利于保护各经济利益主体之间 的关系。如公允地处理企业与投资者、债权人之间的 关系;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企业与其职工之间的 关系,企业发展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等,促进 社会和谐发展。
P.12
(1)决策有用观
根据美国会计学会发表的《基本会计理论报告 》,会计的目标是:为了“作出关于利用有限资源 的决策,包括确定重要的决策领域以及确定目的和 目标”而提供有关的信息。
(2)受托责任观
受托责任观认为,财务会计的主要目标是管理 当局向投资者、债权人等报告资源的运用情况,即 评价受托经济责任。
• 设置会计科目是对会计对象 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和 监督的一种专门方法。
Who:向谁提 供会计信息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2006)
1.4 会计的任务与作用
1. 会计的任务 指在经济管理中发挥会计的职能作用所要达到的目的和要求。
会计 职能
核算职能 监督职能任务
1.反映经济业务,提供会计信息。 2.监督经济过程,维护财经纪律。 3.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营决策。
3. 会计学及其分支
会计学科体系
理论会计学

计 史
会 计 理 论
应用会计学








管 理

会 计

1.3 会计职能与目标
1. 会计的职能 ——即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所具有的功能

核算职能是监督职能的基础
核算职能
会计的 基本职能
监督职能
监督职能是核算职能的保证
会计基本职能的外延 除以上基本职能外,会计还具有控制经济过程、分析 经济效果、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等职能。
(1)会计的核算职能
• 企业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运用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全面、系统、及时 、准确地核算会计主体发生的经济业务(交易或事项),为会计信息使用 者进行决策提供信息。
① 会计是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
形成会计信
实物量、劳动量等为辅助计量单位—
息系统,为
—体现了会计的基本特征。


② 会计主要是反映过去已经发生的
信 息
单位的经济效益,加强经 系
济管理而建立的一个以提 供财务管理信息为主的经
统 论
济信息系统。
杨纪琬、阎达五:

会计这一社会现象属于

管理范畴,是人的一种

管理活动。会计的功能

总是通过会计工作者从

事的多种形式管理活动
实现的。
本教材的定义
• 本教材对会计的定义:
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提供 经济信息、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的一种管理活 动。它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采用一系列专 门的程序和方法,对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 运动进行反映和监督。

它是会计方法中最基本、最主要的方法,是其他

各种方法的基础。
检查方法
也称审计,检查经济活动的合理合法性、真实性 等的方法
2. 会计核算方法的内容
经济业务 发生
(1)设置账户 (2)复式记账
(3)填制和 审核凭证
(4)登 记账簿
(7)编制财务 会计报告
(5)成本计算
核对
(6)财产清查
(1)设置账户:
1. 对“会计”定义的理解
目的:
提供经济信息,提 高经济效益
内容:
职能:
社会再生产过程 反映与监督——会计在经济管理
中的资金运动。 过程中所具有的功能。
形式:
主要进行价 值形式管理。
方法:
具有专门程序与 方法。
要求:
对经济业务的反映和 监督应具有连续性、 系统性和全面性。
2. 会计属性
(1)会计活动的双重属性
第一章 总论
1.1 会计的产生与发展 1.2 会计的含义 1.3 会计的职能与目标 1.4 会计的任务与作用 1.5 会计的方法
1.2 会计的含义
目前,在我国关于会计的定义主要有两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
AAA(美国会计学会):
从本质上讲,会计是一
个信息系统。


葛家澍等: 会计是为提高企业和各
会计任 务的内

2. 会计的作用
• 是指会计的各项职能在特定历史时期和特定经济环境下实现 之后所产生的客观效果。 为投资者等进行经济决策提供信息
为国家进行宏观经 济调控提供信息
投资者和债权人等
国家宏观经 济管理部门
企业会 计信息
企业内部的 经营管理者
社会公众
保证企业所有者投入资产的安全完整
为企业管理层进行 管理决策提供信息
我国企业的会计目标
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 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 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 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 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
What:提供哪 些会计信息
Why:为何提 供会计信息
自然属性:与生产力相联系: 在会计上要采用一定的方法 反映经济组织所发生的各种 经济业务,而经济业务总是 与生产力的发展相联系的。 (技术性)
会计
社会属性:与生产关系相 联系:会计所反映的各种 经济业务中体现着企业与 投资者、债权人、其他企 业和政府部门等之间的社 会联系。(社会性)
经济业务 (交易或事项)的处理
经济业务(交易或事项)。
会计信息的 使用者进行 经济决策提
供服务。
③ 会计反映具有连续性、系统性和
全面性——体现了会计的管理要求。
(2)会计的监督职能
• 指会计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以及有关的法规和计划等,对企 业经济业务(交易或事项)进行控制,使之达到预定的目标。
① 会计监督具有强制性和严肃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