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2018

合集下载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2017年申报指引-中国科学院成都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2017年申报指引-中国科学院成都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2017年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本专项的总体目标是:突出中医药的优势特色,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加强中医原创理论创新及中医药的现代传承研究,加快中医四诊客观化、中医“治未病”、中药材生态种植、中药复方精准用药等关键技术突破,制定一批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和疑难疾病的临床方案,开发一批中医药健康产品,提升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层次,加快中医药服务的现代提升和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的发展。

本专项以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中医“治未病”、中药开发及质量控制三大领域为重点,从基础、临床、产业三个环节进行全链条、一体化设计,将专项研究任务分解为中医药理论传承与创新、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中药资源保障、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科技示范、中医药国际化、民族医药传承与创新等6大任务,2017年将在上述6大任务部署17个研究方向。

1中医药理论传承与创新1.1基本证候与重大疾病病因病机创新研究研究内容:选择与重大疾病密切相关的基本证候(如痰湿证、气虚证、血瘀证等),系统梳理该证候的历史沿革,结合临床开展证候形成和演变规律研究、证候的辨证要素、客观量化和辨证规范化研究,明确辨证规范,建立证候诊断标准,并开展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验证,总结临床应用规律,探讨现代生物学基础,探索中医证候辨证新方法。

考核指标:形成1-2个中医基本证候辨证标准;以临床试验数据为依据,提交1-2个证候的临床应用研究报告;初步解析该证候的生物学基础;提出1个中医证候辨证新方法;发表SCI论文不少于10篇。

支持年限:2017-2021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1.2基于经典名方与中药大品种的药性理论和复方配伍理论研究研究内容:研究中药复方组分配伍理论及实用方法,开展中药组分配伍关键科学问题的应用研究,比较组分配伍与饮片配伍的相关性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提出中药复方组分配伍应用方案,为中药复方重大新药创制提供方法支撑。

考核指标:建立1套可供推广应用的中药组分发现、分离、代谢、作用模式、组效关系、组分配伍优化等不同环节的中药复方转化为组分配伍的方法技术体系;以临床试验证据为基础,提交1个组分配伍与饮片配伍的相关性及其临床应用研究报告,形成1个用于中药复方重大新药创制的组分配伍应用方案;发表SCI论文不少于10篇。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
李燕
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1
1.2.1重大疾病中医异病同治的病因病机与诊治方案的创新研究
赵一鸣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2
刘红宁
江西中医药大学
3
周永学
陕西中医药大学
4
张毅
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
5
王键
安徽中医药大学
6
柴可群
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
7
王之虹
长春中医药大学
8
姚乃礼
中国中医科学院
9
王伊龙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王超
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2
裴建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3
周文华
宁波大学
4
陈以国
辽宁中医药大学
5
王瑞辉
陕西中医药大学
6
吕立江
浙江中医药大学
7
常小荣
湖南中医药大学
1
1.5.1中医古籍整理与专题文献研究
薛征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
2
徐春波
中国中医药国际合作中心
3
黄龙祥
中国中医科学院
4
宝龙
内蒙古民族大学
5
孟宪丽
成都中医药大学
6
李风森
新疆医科大学
7
刘凤斌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1
4.4.1家庭或个人用便携式健康数据采集设备关键技术研究
韩鸿宾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2
鲁明羽
大连海事大学
3
刘传永
山东省药学科学院
4
吴人照
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
5
周晓华
北京大学
6
李国正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2024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2024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一、申报范围本项目的申报范围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中医药现代化理论与方法研究:重点研究中医药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包括中医药的分类、特点、疗效评价等方面的研究。

2.中医药现代化技术研究:重点研究中医药的现代化技术,包括中药提取、分离、纯化技术,中医诊断、治疗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3.中医药现代化质量控制研究:重点研究中医药的质量控制技术,包括中药材的鉴定、质量评价等方面的研究。

4.中医药现代化应用研究:重点研究中医药的应用领域,包括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治疗和康复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

二、申报条件1.申请单位应为国家级研究机构、高等院校或企事业单位,并具备相关的研究能力和条件。

2.项目负责人应具有中医药相关专业的博士学位,并具有一定的科研经验和成果。

3.项目组应该有相应的研究人员,并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和管理能力。

三、申报流程1.申请单位填写项目申报书,包括项目名称、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研究方法、预期成果等。

2.申请单位提交项目申报书及相关材料至指定的项目管理机构。

3.项目管理机构评审项目申报书,并根据评审结果确定项目的资助金额和期限。

4.获得资助的项目,申请单位需按照项目管理机构的要求进行实施,并按时提交相关的研究进展和成果报告。

四、申报要求1.项目申报书应具备完整的内容,包括项目的研究背景、研究目标、研究方法、预期成果等。

2.项目申报书的语言应规范、明确,重点突出,清晰易懂。

3.项目申报书的研究内容应具备科学性、创新性,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具备一定的实施可行性。

4.项目申报书的申报单位应提供必要的研究条件和经费保障等。

五、经费安排1.项目经费由项目管理机构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安排。

一般情况下,项目的经费不超过100万元。

2.项目经费主要用于研究设备、人员配备、实验材料、科研经费等。

3.项目经费的使用应按照项目管理机构的要求进行,需提供相关的经费使用情况和报销材料。

六、项目管理1.项目管理机构会定期组织项目的中期评估和结题评审,按进度、质量和效益对已经获得资助的项目进行评估和考核。

基本情况介绍

基本情况介绍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项目
基本情况介绍
1、项目来源: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
2、开展年限:于2017年首次开展
3、申报时间:2017年申报通知发文时间为2017年8月,2017年申报结果在2018年1月公示。

从申报到公示不到半年,但项目实际准备时间较长。

因此如2018年申报该项目,需提前
开始准备。

4、项目组织方式:要求以团队方式申报
5、项目经费:
(1)2018年总预算暂定6亿元;2017年总预算5.57亿元。

(2)2017年“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共40个项目,平均每
个项目经费为1393万元。

(3)2017年单个项目经费最低为667万元(江西中医药
大学 刘红宁),最高3879万元(中国中医科学院 李国正)。

219525885_一测多评法同时测定红曲茯苓片中洛伐他汀和洛伐他汀酸含量

219525885_一测多评法同时测定红曲茯苓片中洛伐他汀和洛伐他汀酸含量

朱映黎,谷洪顺,张建军,等. 一测多评法同时测定红曲茯苓片中洛伐他汀和洛伐他汀酸含量[J]. 食品工业科技,2023,44(14):290−295.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22080322ZHU Yingli, GU Hongshun, ZHANG Jianjun, et al.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Lovastatin and Lovastatin Acid in Hongqu Fuling Tablets by on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Multi—Components by Single Marker(QAMS)[J].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Food Industry,2023, 44(14): 290−295.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22080322· 分析检测 ·一测多评法同时测定红曲茯苓片中洛伐他汀和洛伐他汀酸含量朱映黎1,谷洪顺2, *,张建军1,王祥山1,梁唯灿1,邵盈欣1,赵 凡1,李 杨3,张丽梅3,王林元1,*(1.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2.北京采瑞医药科技研究院,北京 100094;3.北大维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北京 100094)摘 要:目的:建立适于红曲茯苓片质量控制的洛伐他汀和洛伐他汀酸的一测多评含量测定方法。

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洛伐他汀为对照,建立与其开环产物洛伐他汀酸的校正因子关系,同时对产品中洛伐他汀和洛伐他汀酸两种成分同时进行定量检测的一测多评方法。

结果:阴性样品无干扰,样品检测方法的专属性良好,洛伐他汀和洛伐他汀酸在相应的线性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 2>0.9999,精密度和重复性RSD 值均小于3%,加标回收率为在98.43%~103.18%之间。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度项目申报指引征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度项目申报指引征

附件3“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本专项的总体目标是:突出中医药的优势特色,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加强中医原创理论创新及中医药的现代传承研究,加快中医四诊客观化、中医“治未病”、中药材生态种植、中药复方精准用药等关键技术突破,制定一批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和疑难疾病的临床方案,开发一批中医药健康产品,提升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层次,加快中医药服务的现代提升和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的发展。

本专项以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中医“治未病”、中药开发及质量控制三大领域为重点,从基础、临床、产业三个环节进行全链条、一体化设计,将专项研究任务分解为中医药理论传承与创新、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中药资源保障、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科技示范、中医药国际化、民族医药传承与创新等6大任务,2019年将在上述6大任务部署23个研究方向,实施周期从2019年-2021年。

1.中医药理论传承与创新1.1 名老中医和民间医药现代传承研究1.1.1 民间医药特色技术收集与研究研究内容:研究民间医药特色技术筛选与评价方法;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收集15种以上临床基础好、确有疗效的民间实用诊疗技术,对其名称、源流、操作规范、适应证、禁忌证进行系统研究;选择其中3-5种技术,对其临床安全性、有效性进行评价,形成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证据。

考核指标:完成15种以上民间医药特色诊疗技术收集与整理,按照名称、操作规范、适应证、禁忌证、临床应用情况等要素,形成研究报告,提供操作方法视频资料;完成其中至少3种特色诊疗技术、每项至少300例以上的临床评价,形成安全性、有效性研究报告;编制《民间医药特色技术筛选方法与评价指南》。

支持年限:2019年-2021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1.2 基本证候与重大疾病病因病机创新研究1.2.1 重大疾病中医病因病机创新研究研究内容:选择中医药治疗确有疗效的重大疾病,以临床疗效为依据,通过审证求因、以方证因等方法,凝炼对病因病机的新认识,并以此为指导,对重大疾病的治则治法和组方用药进行完善,并通过前瞻性临床研究证实其科学性、实用性。

砥砺奋进 助推中医诊断技术现代化——记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特聘教授许家佗

砥砺奋进 助推中医诊断技术现代化——记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特聘教授许家佗

砥砺奋进助推中医诊断技术现代化——记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特聘教授许家佗作者:暂无来源:《科学中国人》 2019年第5期李晓文专家简介:许家佗,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所长、特聘教授。

1972年生,大连人。

长期跨学科从事中医诊断学教学以及舌诊、脉诊等中医现代诊断技术研究。

原“863”计划中医亚健康技术研究课题组长、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智能舌诊系统研发”项目首席科学家,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精准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诊断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

发表论文180余篇(E I/S C I 30篇);专利、著作权21项;主编出版学术专著5部。

曾获中国中西医结合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等5项奖励,获评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上海市曙光学者、首届全国中医院校优秀青年等荣誉。

“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仅是我选择了中医,也是中医选择了我。

”许家佗笑着说。

在他记忆深处,外公那间与人望闻问切、看病开方的诊室依然药香弥漫。

这位一辈子做中医的老人给他取名“佗”,华佗之“佗”,寄托着老人对中医经年累月的情感。

“他从来没说过‘你将来一定也要做中医’”,但许家佗还是在耳濡目染之中将名字上的寄托移情到了人生选择上。

“是我自己选择的高考志愿”,1991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取上海中医学院。

“中医是我们的国粹,虽然有不足,也正因此才有很多值得做的事情,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他说。

人如其名,如今,“中医人”许家佗已经从事中医现代化诊断技术研究20余年,肩挑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的担子。

2018年5月4日,由许家佗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中医智能舌诊系统研发”项目启动会暨专家研讨会在上海中医药大学举行。

项目专家组组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在会上表示,当前中医药事业发展面临重大历史机遇,该项目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项目的研究思路和科研基础得到专家们的充分认可,许家佗十分欣慰。

“主动健康和老龄化科技应对”等3个重点专项2018年度拟立项项目公示清单

“主动健康和老龄化科技应对”等3个重点专项2018年度拟立项项目公示清单

钱永忠
1974
3
刘兆平
1461
3
12 2018YFC1603200
王志伟
2824
3
13 2018YFC1603300
王涛
2440
3
14 2018YFC1603400
汤晓智
2538
3
15 2018YFC1603500
杨敏莉
2789
3
进出口食品安全风险溯源、 16 2018YFC1603600 预警、应急技术研究 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及重大事 17 2018YFC1603700 件应急演练及应急保障决策 系统研究 18 2018YFC1603800 国家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全基 因组数据库及溯源网络建设 食品监管微生物追踪技术与 网络平台的建立 食品安全大数据关键技术研 究
王慧
1253
4
8
2018YFC2000800
许伟
1173
4
9
2018YFC2000900
刘丽芳
539
4
10
2018YFC2001000
三诺生物传感股份有 限公司
周凯欣
589
4
11
2018YFC2001100
江苏鱼跃医疗设备股 份有限公司
黄成军
581
4
12
2018YFC2001200
13
2018YFC2001300
2018YFC1706200 2018YFC1706300
谭仁祥 胡芳弟
1760 970
3 3
24
2018YFC1706400
魏建和
938
3
25
2018YFC1706500
甘草全产业链技术体系 升级与产品开发 梅花鹿产业关键技术研 究及大健康产品开发 道地南药化橘红中药大 品种开发与产业化 基于辨证保健的中药复 方保健产品评价技术体 系研究及示范研发平台 的建立 基于中药物料性质的(口 服)剂型设计与制剂处方 优化关键技术研究 中药饮片质量识别关键 技术研究 中药饮片智能化生产模 式及一致性评价研究 10 种传统特色炮制方法 的传承、 工艺技术创新与 工业转化研究 中成药整体性质量控制 技术研究 十种中成药大品种和经 典名方上市后治疗重大 疾病的循证评价及其效 应机制的示范研究 基于系统辨证脉学的系 列新型智能化脉诊仪研 发 便携式中医健康数据采 集系列设备的开发 便携式中医健康数据采 集设备关键技术研究 老年与慢性病中医智能 康复设备研发与应用 中药国际标准示范研究 藏医、蒙医、维医等少数 民族医药防治重大疾病 或优势病种研究

2018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专项预评审专家信息组11.1.1名老

2018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专项预评审专家信息组11.1.1名老

福建中医药大学
组11:3.1.2 中药资源合成生物学研究
序号
专家姓名
所在单位
1
李隆云
重庆市中药研究院
2
王峥涛
上海中医药大学
3
杨秀伟
北京大学
4
张友明
山东大学
5
陈家春
华中科技大学
6
陈随清
河南中医药大学
7
刘塔斯
湖南中医药大学
组12:4.1.1 中药材大品种开发
序号
专家姓名
1
杨大坚
重庆市中药研究院
2
贺学礼
河北大学
3
唐志书
陕西中医药大学
4
刘菊妍
广州医药集团有限公司
5
朱盛山
广东药科大学
6
吴和珍
湖北中医药大学
7
赖小平
广州中医药大学
8
康廷国
辽宁中医药大学
9
刘建华
山东省科学院
10
肖志强
陕西新药技术开发中心
所在单位
组13:4.1.2 中药复方保健产品评价技术及示范研发
序号
专家姓名
所在单位
1
丁建宝
宁夏五行科技有限公司
天津药物研究院
4
秦少容
太极集团有限公司
5
赵应征
温州医科大学
6
高建青
浙江大学
7
史国富
山西省医药与生命科学研究院
组15:4.3.2 中药饮片智能化生产模式的建立
序号
专家姓名
所在单位
1
曹晖
国家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
孔令东
南京大学
3

临床研究规范设计PICO原则

临床研究规范设计PICO原则

临床研究规范设计PICO原则王瑞平(上海市皮肤病医院临床研究与创新转化中心 上海 200443)摘 要 规范的临床研究设计应遵循循证医学PICO原则。

PICO原则为研究对象(participants)、干预措施(interventions)、对照(comparisons)和结果/结局(outcomes)英语单词的首字母缩写,其中心思想与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核心内容“临床科研设计、衡量和评价”(design,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in clinical research, DME)一致。

PICO原则是指导临床医学研究设计,保障其研究内容和研究过程规范性和科学性的重要方案。

本文将从PICO原则的四个部分,逐一阐述临床研究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研究对象的选择、干预措施的制定和实施、对照的选择及结果指标的确定等问题,帮助临床医务人员进行规范的临床研究设计。

关键词 临床研究 规范设计 PICO原则 循证医学中图分类号:R19; R951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22)03-0067-06PICO model for the design of clinical research practiceWANG Ruiping(Clinical Research & Innovation Center, Shanghai Skin Disease Hospital, Shanghai 200443, China) ABSTRACT Standardized clinical research designs should follow the PICO model of evidence-based medicine. PICO is an acronym for participants, interventions, comparisons and outcomes, and its central idea is consistent with the core of the clinical epidemiology study, design,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in clinical (DME). The PICO model is a vital scheme to guide clinical research design and ensure the normative and scientific nature of its research contents and processes. Four parts of the PICO model containing the selection of the participants, the formul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terventions, the selection of the comparison types and the determination of outcome indexes were expounded to help clinical researchers carry out standardized clinical research designs.KEy wORDS clinical research; standardized design; PICO model; evidence-based medicinePICO原则是指导临床医学研究设计,保障临床研究内容和过程规范性和科学性的重要准则[1]。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度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度
任务三在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中取得了突出成绩,为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成果展示
03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
遇到的问题
2
3
中医药理论的科学性和实际应用效果仍需进一步验证和完善。
科学研究与实际应用存在落差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领域的高端人才和团队较为匮乏,制约了研究水平的提升。
为贯彻落实《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加快中医药现代化进程,提高中医药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认可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部等14个部门联合发布了《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2020年度项目指南》。
本专项旨在围绕中医药临床疗效、作用机理、质量控制、创新发展等核心问题,开展中医药基础理论、临床实践和现代科技手段的综合性研究,推动中医药在临床实践、学术水平、产业化和国际化的全面发展。
需要协调的问题
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
02
需要平衡中医药传统理论与现代科技的发展,以实现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
中医药国际化发展
03
需要解决中医药在国际市场上的准入和标准化等问题,促进中医药的国际化发展。
03
推进中医药国际化发展
加强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医药在国际市场的准入和标准化等方面取得突破。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年度报告
xx年xx月xx日
CATALOGUE
目录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概述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执行情况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年度总结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需要协调的问题
01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概述
项目背景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2939号(医疗体育类174号)提案答复的函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2939号(医疗体育类174号)提案答复的函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2939号(医疗体育类174号)提案答复的函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日期】2021.08.13•【文号】国中医药提字〔2021〕44号•【施行日期】2021.08.13•【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医疗管理,药政管理正文关于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2939号(医疗体育类174号)提案答复的函国中医药提字〔2021〕44号刘莉委员: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医药资源挖掘、保护和利用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一、关于中医药典籍挖掘保护和活态传承工作(一)加强对中医药典籍精华的筛选和挖掘。

一是“十二五”期间,我局组织中医药古籍文献保护与利用能力建设项目,中央财政支持4000万元,整理出版了400余种重要的中医药古籍。

二是2018年我局组织实施《中华医藏》编纂出版工作,争取中央财政经费4202万元,组织影印出版2289种中医药典籍。

该项目集保护、传承、整理、利用中医古籍为一体,并着力推动中医古籍的学术研究与资源开放共享,是继“道藏”“大藏经”“儒藏”之后,又一项全面揭示中医药发展源流、系统复兴中华传统文化的重大基础性学术建设工程。

三是立项中医药古籍文献和特色技术传承专项,2020年落实中央财政经费2218万元,2021年落实中央财政经费421万元,重点支持中医药古籍的保护性修复和整理出版,培养中医药古籍保护研究人才以及筛选规范评价一批中医药特色诊疗技术。

(二)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一是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指出,“加快推进活态传承,完善学术传承制度,加强名老中医学术经验、老药工传统技艺传承,实现数字化、影像化记录”。

为促进中医药学术传承,贯彻《中医药法》关于促进中医药学术传承有关规定,加强对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中医药理论和技术方法的发掘、保护、传承和利用,我局组织开展了中医药学术传承相关配套文件制定和传承项目试点工作,制定了《中医药学术传承项目和传承人遴选管理办法(试点试行)》。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关于公开征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重点专项2024年度项目建议的通知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关于公开征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重点专项2024年度项目建议的通知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关于公开征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重点专项2024年度项目建议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日期】2024.02.23•【文号】国中医药科技中医便函〔2024〕36号•【施行日期】2024.02.23•【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药政管理正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关于公开征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重点专项2024年度项目建议的通知国中医药科技中医便函〔2024〕36号各有关单位、专家:为做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重点专项2024年度项目立项工作,现公开征集2024年度项目建议,有关要求如下。

一、总体定位(一)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为遵循,坚持“四个面向”,立足健康中国战略、科技强国战略,围绕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以重大中医药科技成果产出为目标提出项目建议。

(二)项目总体围绕中医原创理论系统化诠释与创新、中医药经典与经验传承创新研究、中医药防治疾病临床价值提升、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关键技术攻关四大任务。

二、填写要求请填写《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重点专项2024年度项目建议表》(详见附件),于3月13日前将excel电子文件发送至邮箱。

三、联系人及联系方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李雨欣************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李苏宁************电子邮件:zhongyaochu@传真:************附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重点专项2024年度项目建议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2024年2月23日。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2018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2018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2018年度
项目申报指南编制专家组名单
序号姓名工作单位职称
1 张伯礼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
2 王广基中国药科大学教授
3 李振吉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研究员
4 刘保延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
5 陈立典福建中医药大学教授
6 朱晓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
7 王庆国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8 余伯阳中国药科大学教授
9 杨光忠中南民族大学教授
10 邓都西南民族大学教授
11 杨明会解放军总医院主任医师
12 凌昌全第二军医大学教授
13 黄璐琦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
14 叶阳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研究员
15 张海英中科院微电子所研究员
16 何轶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研究员
17 土登彭措西南民族大学教授
18 齐炼文中国药科大学教授
19 倪健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20 唐旭东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教授
21 于江泳国家药典委员会主任药师
22 唐健元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药品审评中心研究员
23 黄秀兰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24 孙塑伦中华中医药学会教授
25 贾天柱辽宁中医药大学教授
26 王飞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1—。

中医药现代化重点专项答辩

中医药现代化重点专项答辩

中医药现代化重点专项答辩一、项目背景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在保障人民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中医药面临着许多挑战。

因此,我们提出了这个中医药现代化重点专项,旨在通过现代科技手段挖掘中医药的潜力,提高中医药的疗效和安全性,推动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

二、研究内容本专项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中药药理学研究:通过对中药的有效成分进行深入研究,明确其药理作用和机制,为中药的现代化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2. 中药制剂研究:开发新型中药制剂,提高中药的生物利用度和安全性,满足临床需求。

3. 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常见疾病的最佳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4. 中医药大数据研究:利用大数据技术对中医药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为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提供数据支持。

三、研究方法本专项将采用以下研究方法:1. 药理学实验:通过药理学实验研究中药的有效成分和作用机制。

2. 临床试验: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试验,探讨其疗效和安全性。

3. 数据挖掘:利用大数据技术对中医药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为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提供数据支持。

4. 文献研究:对中医药的相关文献进行深入研究,为项目的实施提供理论支持。

四、研究成果本专项预期取得以下研究成果:1. 揭示中药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和机制,为中药的现代化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2. 开发出新型中药制剂,提高中药的生物利用度和安全性。

3.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常见疾病的最佳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4. 建立中医药大数据平台,为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提供数据支持。

五、实施方案本专项的实施方案如下:1. 建立项目组:组建由药理学、临床医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背景的研究团队。

2. 确定研究计划:根据研究内容制定详细的研究计划,包括研究目标、研究方法、时间安排等。

3. 开展研究工作:按照研究计划开展各项研究工作,包括药理学实验、临床试验、数据挖掘等。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本专项的总体目标是:突出中医药的优势特色,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加强中医原创理论创新及中医药的现代传承研究,加快中医四诊客观化、中医“治未病”、中药材生态种植、中药复方精准用药等关键技术突破,制定一批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和疑难疾病的临床方案,开发一批中医药健康产品,提升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层次,加快中医药服务的现代提升和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的发展。

本专项以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中医“治未病”、中药开发及质量控制三大领域为重点,从基础、临床、产业三个环节进行全链条、一体化设计,将专项研究任务分解为中医药理论传承与创新、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中药资源保障、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科技示范、中医药国际化、民族医药传承与创新等6大任务,2018年将在上述6大任务部署25个研究方向,经费总概算约为6亿元。

1中医药理论传承与创新1.1名老中医和民间医药现代传承研究1.1.1名老中医特色方法技术和重大疾病防治经验研究研究内容:对35名以上名老中医(国医大师,国家评选公布的全国名中医)临床诊疗案例进行系统的收集,在统一规范术语、统一数据采集方法基础上,充分利用DME、循证医学以及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等方法与技术,对每位名老中医的学术观点、辨证施治方法、诊疗技术、用药特点、核心方药以及临床疗效等进行系统研究;并针对现代难治病对不同名老中医诊疗经验、治疗方法、方药等进行系统的比较分析研究。

考核指标:每个项目完成不少于35位名老中医学术观点、辨证施治方法、诊疗技术、用药特点、传承要点、疗效评价的系统研究,提交每位名老中医诊疗经验传承研究报告;系统采集每位名老中医不少于500份最少3个诊次以上、包括疗效评估与随访的完整病例数据;总结形成不少于10种名老中医独特辨证方法、30种特色有效方药或30种特色诊疗技术,并对特色诊疗技术录制成可推广应用的视频资料;完成不少于5种疾病不同中医治疗方法的比较分析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2018年度
项目申报指南编制专家组名单
序号姓名工作单位职称
1 张伯礼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
2 王广基中国药科大学教授
3 李振吉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研究员
4 刘保延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
5 陈立典福建中医药大学教授
6 朱晓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
7 王庆国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8 余伯阳中国药科大学教授
9 杨光忠中南民族大学教授
10 邓都西南民族大学教授
11 杨明会解放军总医院主任医师
12 凌昌全第二军医大学教授
13 黄璐琦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
14 叶阳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研究员
15 张海英中科院微电子所研究员
16 何轶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研究员
17 土登彭措西南民族大学教授
18 齐炼文中国药科大学教授
19 倪健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20 唐旭东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教授
21 于江泳国家药典委员会主任药师
22 唐健元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药品审评中心研究员
23 黄秀兰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24 孙塑伦中华中医药学会教授
25 贾天柱辽宁中医药大学教授
26 王飞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