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案例(王履斌)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6《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优秀教学案例
3.学生能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知识,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对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学习充满兴趣。
2.学生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培养坚持不懈的精神。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时,我创设了丰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和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概念。例如,我设计了一个森林里的场景,让学生想象自己是一片森林,每个学生就是一颗树,而他们的教室就是一个森林。我会让学生们站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形状,并通过实际操作,让他们体验到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三)小组合作
我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由不同能力的学生组成,以便他们相互学习、互补不足。在小组合作中,我会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讨论、操作等方式,共同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策略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五、案例亮点
1.情境创设:通过生活化的情境创设,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感受和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概念。这种教学方法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2.问题导向:本案例中,我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和探索。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去寻找问题的答案,从而加深了对平行四边形面积的理解。
3.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4.学生能够尊重他人,善于合作,培养团队精神。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植树问题的背景与意义。
2.能够掌握通过表格、图表等形式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
3.能够灵活运用四则运算解决植树问题。
二、教学重点
1.理解植树问题的实质。
2.运用数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
1.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准备好课件、黑板笔等教学工具。
–复习植树问题的相关知识点,熟悉教学内容。
2.学生准备:
–准备好课本、笔、作业本等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给学生一个引导性问题引出植树问题的主题。
2. 学习
2.1 植树问题的背景介绍
•向学生介绍植树问题的背景和意义,引发学生对植树问题的思考。
2.2 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
•通过示例或案例引导学生掌握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如制表、绘制图表等。
2.3 练习与讨论
•给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植树问题,让学生进行练习,并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加深理解。
3. 拓展延伸
•让学生分组自行设计一个植树问题,并向其他同学提出挑战。
4. 总结
•整理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让学生进行总结并提出问题。
六、课堂作业
1.完成课堂练习题。
2.设计一个新的植树问题,并写出解决方法。
七、教学反思
•教师应及时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情况,分析学生表现和问题,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植树问题的解决方法与技巧。
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
教学篇•经验交流小学教学教学中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王履斌(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华林路第一小学,甘肃兰州)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实现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目的,是每一位数学老师关注的重点和教学核心。
数学是一门科学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要想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老师就要在教学中讲练结合,尤其是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正是数学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时期,解决问题也是拓展学生思维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解决问题;能力;策略学习数学就是为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实现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目的,是每一位数学老师关注的重点和教学核心。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
”可:见,学以致用是学习数学的主要目的,也是学习任何科目的主要目的。
数学是一门科学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要想让学生能对所学知识达到灵活运用,老师就要在教学中讲练结合,尤其是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正是数学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时期,解决问题也是拓展学生思维,建立学生数学思维体系的主要途径。
那么,小学数学老师如何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想学生所想,结合相关问题发展学生思维,提升学生智力,针对学生的学习特征,在教练的过程中帮助他们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探究意识,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意义呢?一、让学生注重审题,培养其认真审题的好习惯审题就是让学生通过阅读题干,获得有效信息,运用这些信;息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小学教学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做题出现错误的原因,就是对审题不够重视,草草地阅读一下题干,还没看清楚要求,没抓住题干中的有效信息,就动笔做题,速度是快了,可题往往是错误百出。
这种做题的习惯,对学生的学习毫无益处,更糟糕的是还能养成学生粗心大意的毛病。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7单元《数学广角——植树问题 数学广角 第3课时》教案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7单元《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数
学广角第3课时》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植树问题的基本概念。
2.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掌握植树问题的相关概念。
2.运用数学方法解决植树问题。
教学难点
1.理解植树问题中的各种条件。
2.能够正确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
1.教材:《数学广角——植树问题》
2.教具:黑板、彩色粉笔、教案、学生练习册等。
四、教学步骤
第一步:导入
1.教师用引导性问题引入植树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讲解植树问题的定义和相关概念。
第二步:示例讲解
1.以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植树问题的解题思路。
2.指导学生如何理清问题的关键点。
第三步:练习
1.让学生自行解决几道植树问题,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2.鼓励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讨论,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步:梳理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解题的方法和技巧。
2.梳理植树问题的解题思路和规律。
第五步:作业布置
1.布置相关的练习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2.提醒学生复习巩固下节课内容。
五、教学反思
1.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植树问题的理解有困难,需要加强引导和
解释。
2.需要对学生的解题过程进行及时的指导和纠正,帮助他们克服困难。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希望学生们能够认真学习,掌握植树问题的解题方法,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 数学广角—植树问题 ︳人教新课标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 数学广角—植树问题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植树问题的基本概念,掌握植树问题的解决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植树问题的基本概念2. 植树问题的解决方法3. 植树问题的实际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植树问题的解决方法2. 教学难点:植树问题的实际应用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植树节的活动,让学生了解植树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植树问题的基本概念(1)什么是植树问题?(2)植树问题的基本要素有哪些?3. 讲解植树问题的解决方法(1)如何计算植树的总数?(2)如何计算植树的总长度?4. 植树问题的实际应用(1)如何在校园内进行植树活动?(2)如何在社区内进行植树活动?5.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植树问题的实际应用场景,进行讨论并给出解决方案。
6.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回顾所学的知识点,并进行自我反思。
五、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结合实际生活,设计一个植树问题的解决方案,下节课进行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课后练习题的完成情况。
2. 小组讨论的参与程度和解决方案的合理性。
3. 学生对植树问题解决方法的掌握程度。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植树问题的基本概念,掌握植树问题的解决方法,并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植树问题的解决方法”。
植树问题是一个典型的数学问题,它涉及到计算总数和总长度,以及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不仅需要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还需要学生具备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教师需要详细解释和示范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并提供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进行实践和练习。
教学案例分析1王履斌
《求小数的近似数》教学案例分析王履斌教学内容: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根据要求会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2、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能正确的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怎样准确的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已经认识了小数,生活中有许多小数的信息,你收集到了吗?(此处安排收集资料。
这样做的目标在于使学生认识到近似数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从而体会近似数的应用价值)汇报,教师按准确数和近似数把学生提供的信息中的小数分成两种写在黑板上。
谁注意到了老师为什么把同学提供的这些小数分成两种写在黑板上呢?(生通过观察回答)在实际生活中有时不必说出小数的准确数,只要说出它的近似数就可以了,同学们看一看自己收集到的信息中有这样的情况吗?(生汇报和小数近似数有关的信息。
)听了同学们的汇报,你有什么感受呢?小数的近似数在生活中应用的这么广泛,怎么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
板书课题。
1.把下面各数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求出它们的近似数。
986534 58741 3120050047 398010 148702.下面的□里可以填上哪些数字?32□645≈32万 47□05≈47万学生填完后,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以上复习内容重点抓住了整数取近似值的方法让学生回忆练习,通过复习唤起学生印象,为求小数的近似值打下基础]二、探究新知1.导入新课我们学过求一个整数的近似数。
在实际应用小数时,往往也没有必要说出它的准确数,只要它的近似数就可以了。
如:如豆豆的身高0.984米,平常不需要说得那么精确,那么如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内容。
[板书课题: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二、新授豆豆的身高0.984米,我们一般怎么表述豆豆的身高?你是怎样得出豆豆身高的近似数的?你们能利用已有的知识来求出这个小数在不同情况下的近似数吗?自己练习在练习本上做一做,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看一看有没有争议的地方。
第7单元 数学广角——植树问题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
第7单元数学广角——植树问题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植树问题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植树问题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求解不同类型的植树问题。
3. 实际生活中的植树问题案例分析。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植树问题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求解不同类型的植树问题。
2. 教学难点:理解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植树问题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植树问题案例。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求解不同类型的植树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植树活动,引导学生思考植树问题。
2. 讲授:讲解植树问题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如线性植树、环形植树等。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植树问题案例,让学生了解植树问题的应用。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求解不同类型的植树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5. 总结:总结植树问题的求解方法和注意事项。
六、作业布置1. 课后习题: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植树问题的求解方法。
2. 实践作业:观察生活中的植树问题,尝试用数学方法解决。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植树问题的基本概念和分类,以及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了解了植树问题的应用。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注:本教案仅供参考,具体教学过程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求解不同类型的植树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小组讨论是本节课的重要环节,通过分组讨论求解不同类型的植树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以下对这一重点细节进行详细的补充和说明:1. 分组原则: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性格、能力、兴趣等因素进行合理分组,确保每个小组的实力均衡。
完整)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案例
完整)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案例教学内容:教材中的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
知识目标:通过长方形面积计算知识迁移,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
能力目标:通过剪、拼、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活动,激发研究兴趣,培养互相合作、交流、探索的精神,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初步认识转化的思想方法在研究平行四边形面积时的作用,并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能力和运用转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方格纸、平行四边形卡片、剪刀、三角板、直尺等。
探索新知教学片段:1、比一比,估一估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并让学生比较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大小。
学生们有不同的猜测,但通过数格子的方法,他们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长方形的面积相等。
2、探究计算公式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板书出来。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们掌握了计算公式的应用。
让学生自己猜想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进行验证,可以培养学生的深入思考和严密性。
这样的探究研究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符合新课标对于数学研究的要求。
但是,在探究研究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障碍,需要教师及时引导和介入,以确保学生能够更好地投入到研究中去。
教师引导学生用割补法来验证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大小,并通过演示和观察来让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可以转化为长方形。
学生通过观察和发现,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长方形的长一样长,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一样长。
教师引导学生明白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任意一条高都可以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
通过比较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长方形的长,高等于长方形的宽。
教师引导学生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为底乘以高。
教师表扬学生应用“转化”的思想来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育教学活动经典案例(五年级上册数学)
一、引言五年级上册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阶段,对于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很大的挑战和促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案例对学生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围绕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活动经典案例展开讨论,旨在为数学教学提供一些可借鉴的案例,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案例一:“小明的数学学习之旅”在五年级上册数学课堂上,教师以小明为主角设计了一堂生动有趣的数学学习活动。
教师在上课前准备了一些数学游戏和谜题,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了小明的数学学习之旅,小明在生活中遇到了许多数学问题,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小明发现了数学的美妙之处。
教师通过展示小明在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引发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
学生们在学习中积极思考、探索,并通过小组合作解决了许多数学问题,增强了他们的数学运算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这堂生动有趣的课程,学生们不仅掌握了一些数学知识,更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案例二:“利用实际问题进行数学建模”在五年级上册数学课程中,教师设计了一堂以实际问题进行数学建模的课程。
教师提前收集了一些和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实际问题,并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了这些实际问题。
通过这些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提出数学建模的思路和方法,并组织学生们一起进行讨论和解答。
学生们在实际问题的启发下,积极思考、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建模分析和解答,从而提高了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这样的课程设计,学生们感受到了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激发了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四、案例三:“数学游戏与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五年级上册数学课堂中,教师设计了一些富有趣味性的数学游戏和竞赛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些数学游戏和竞赛活动既包含了基础知识的扎实训练,又融入了一些创新的元素,让学生在娱乐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通过数学游戏和竞赛活动,教师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竞争中进步。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7单元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数学广角第3课时人教新课标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7单元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数学广角第3课时人教新课标教学内容植树效果(三)。
(教材第108页)教学目的1.使先生了解并掌握〝植树效果〞的基本解题方法,并能处置一些实践生活中存在的与〝植树〞有关的效果。
2.掌握〝植树效果〞的第三种状况:〝关于一个封锁图形的植树效果〞。
3.培育先生仔细审题的学习习气。
重点难点重点:掌握封锁图形中〝植树效果〞的解题方法。
难点:掌握株数和全长,求株距的方法,以及株数和株距,求全长的方法。
教具学具围棋棋盘。
教学进程一导入1.回想。
前两节课都学习了有关〝植树效果〞的哪些状况?依据先生的回想内容,教员整理板书:(1)两端都植树,那么棵数比距离数多1。
全长、棵数、株距之间的关系:棵数=全长÷株距+1株距=全长÷(棵数-1) 全长=株距×(棵数-1)(2)一端植树,那么棵数就比在两端植树时的棵数少1,也就是棵数与距离数相等,全长、棵数、株距之间的关系:全长=株距×棵数棵数=全长÷株距株距=全长÷棵数(3)两端都不植树,那么棵数比距离数少1。
棵数=全长÷株距-1株距=全长÷(棵数+1)2.想象。
你还知道有关〝植树效果〞的哪种状况?给同伴做一个引见,说一说你是从哪知道或学到的。
3.说话。
同窗们,明天我们继续来研讨第三种〝植树效果〞,这种状况比拟特殊,也很有意思,看谁最先发现规律。
二教学实施1.出示教材第108页例3。
(1)引导先生审题,从图中知道哪些信息?生:从情境中知道张伯伯要在圆形池塘周围栽树,池塘的周长是120m,每隔10m栽1棵树,效果是求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2)引导先生:把这类效果转化成在封锁的图形上植树的效果。
师:什么是封锁图形呢?先生思索后回答:无论什么图形,只需终点和终点重合,即首尾相连就是封锁图形。
如以下图所示:师:观察封锁图形上的棵数与距离数,你有什么发现?生:棵数等于距离数。
南京力学小学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9积的近似值》教案
南京力学小学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9积的近似值》教案一. 教材分析《9积的近似值》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利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值的方法,特别是对于乘法运算,能够灵活运用四舍五入法求积的近似值。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数感。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对四舍五入法也有初步的了解。
但是,如何将四舍五入法应用到乘法运算中,求积的近似值,还需要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去探究。
此外,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遇到取近似值时出现的问题,如“四舍五入”的判断标准等,需要老师在教学中给予指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利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值的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数感,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利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值的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并灵活运用四舍五入法求积的近似值。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相关实例和练习题。
2.练习题:准备一些有关求积的近似值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3.教学道具:准备一些小卡片,用于小组合作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妈妈买苹果,每斤3元,买了2斤多一点,请问大约花了多少钱?”引导学生思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求积的近似值。
2.呈现(10分钟)展示一些求积的近似值的例子,让学生观察、分析,引导学生发现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每组选一个题目,利用四舍五入法求积的近似值。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 7 数学广角──植树问题-全市获奖
手指间的空格,在数学上我们把这样的空格叫做间隔。
3) 师: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说不出时教师再提醒手指数与间隔数有什么关系)谁能说一说3)生:手指数比间隔数多1。
也可以说间隔数比手指数少1。
第二阶段自主学习,大胆猜想。
1、创设情景出示公告:师:我们学校为了进一步美化校园环境,准备从同学们当中招聘几名校园环境设计师。
请看“小微学堂”招聘启事,完成学习任务单中的任务一。
(1)引导学生获取相关数学信息师:从这份设计要求上,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师:每隔5米是什么意思(2)猜一猜,想一想。
让学生试着猜这条小路应该种多生:20米长的小路,一边,每隔5米种一棵。
生: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五米,每两棵树的距离都相等,也就是说每两棵树之间的间隔1)学生自主上“小微学堂”学习平台提取学习任务,并观看老师下发小视频,通过观看视频,在学习任务单上写出自己的提取的数学信息,不懂的可以多自学几次,体现个性化学习,最后学生汇报。
2)通过PPT展示任务环节“自主学习,大胆猜想”。
少棵树。
是5米。
生1:认为种40课树。
生2:认为种41棵树。
学生之间为自己的猜想展开激烈的讨论第三阶段小组合作,总结规律。
2.初次探究,化繁为简。
师:如何验证你的猜想师:哪一种验证方法好3.动手画图,初步体验(小组合作:每个小组分别有写有15m、20m、25m、30m、35m的便签,要求学生按自己抽到的便签画线段图)生1:可以通过画图表来观察验证。
生2:可以通过一开始观察手指中的数学奥秘来推导验证。
生3:可以通过画线段图验证。
生:画线段图比较简单。
生:可是,200米那么长,怎么能在纸上面画出来呢生:我们可以选取一小段来先作验证。
(1)动手画图,探究在15m、20m、25m、30m、35m的路上可以种几棵树。
(2)画完之后,用平板电脑拍照功能把自己的作品拍出来,上传给老师,然利用电子书包拍照功能,把自己作的线段图拍下来,上传到教师端。
完成课堂练习的提交任务。
4.归纳概括,建立模型。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 7 数学广角──植树问题-“黄冈赛”一等奖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七单元《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七单元《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教材P106~107例1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通过观察、操作及交流活动,探索并认识不封闭线路上间隔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并能将这种认识应用到解决类似的实际问题之中。
数学思考: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问题解决:能够借助图形,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的植树问题。
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学生会用线段图来表示植树问题中的三种植树情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让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在学会与人分享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同时也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能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并应用到生活中去。
教学难点: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规律(“间距数+1=棵数,棵数-1=间距数”)。
并能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尺子,铅笔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课件出示谜语:两棵小树十个叉,不长叶子不开花。
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
师:这是什么谜底生:手师: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灵巧的手,同时也是我们学习数学的一个好工具。
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一学习工具来学习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植树问题。
师:你们知道我国家的植树节是哪一天生:3月12日植树节(灌输《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 2014年4月2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修订。
第一条为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湿地、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 7 数学广角──植树问题-全国一等奖
教学内容:数学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例1、例2及相关习题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事例,经历探索日常生活中的植树问题,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
2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探索规律,学会利用线段图理解和掌握植树棵数、间隔数、间距、总长之间的关系,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会应用植树问题的规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初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答题卡。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师: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啊处处都有数字,我们身上也有,来,像老师这样,伸出你的一只手,你能看到数字几生:5。
师:再看看,5根手指间有几个空对呀,在我们手上有4个空,这个空,在数学上也有名字,我们把它叫做“间隔”(师板书:间隔)师:接下来我们比比谁的反应快,5个手指头,几个间隔4个手指头呢(师把手藏起来)3个手指头呢2个手指头呢)(生答)再考考你们,2个同学起立,有几个间隔呢5个同学之间几个间隔呢100个同学之间几个间隔呢同学们反应可真快!间隔存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你们能说出和间隔有关的现象吗屏幕出示(花盆,电线杆,灯笼,植树,排队)今天这节课咱们就一起来研究跟间隔有关的有趣的植树问题。
(板书植树问题)一起读读。
二经历探究,尝试解决树木可以净化空气,抵挡风沙,保护环境,春天是植树的大好季节,看,有一些孩子们已经开始行动了,看看他们是怎样植树的指名读题。
课件出示: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都栽)。
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请大家读题目,边读边想,有哪些地方需要注意的生读。
谁来说说师:板书:两端都栽这道题的意思已经越来越明确了,那共需多少棵树苗,我们来猜想一下,你们能试着将这道题解答在你的练习本上吗同学们大致出现了几种答案,展示:学生列式100÷5求的是什么呢(间隔数)板书:数不管哪一种猜想,都认为我们所求的植树的棵数和间隔数有关。
瓯海区实验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7数学广角__植树问题说课稿2新人教版
《数学广角——植树问题》说课稿一、说教材“植树问题”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106页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探讨关于在一条线段植树的问题,只要教过这节课的老师都知道,即使在一条线段上植树也有不同的情形:本节课主要讲的例1主要研究两端都要栽的植树问题,也是这一系列内容的起始课,教材以学生比较熟悉的植树活动为线索,让学生选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来探究栽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经历猜想、试验、推理等数学探索的过程,并启发学生透过现象发现其中的规律,抽取出数学模型,再利用规律回归生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大家都知道,数学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
本册安排“植树问题”的目的就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
为此,本课制定了三个教学目标:二、说教学目标知识性目标: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通过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感悟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发现并理解段数与课树之间的规律,并利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1、让学生经历感知、理解知识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实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情感目标: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植树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能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间隔与棵树之间的规律(总长*间距=间隔数间隔数+1=植树棵数)并能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四、说教法、学法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到点拨、渗透,引导的作用。
在本节课中,我力图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因此,我采用自主探究式学习模式,学生利用画线段图”—探究发现规律—应用规律实践的活动过程,通过有序的操作、思考、实践等活动,使学生的所想、所悟与直观形象结合,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渗透数学学习方法,深刻体会到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案例
王履斌
教学内容:
教材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内容。
知识目标:
通过长方形面积计算知识迁移,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
能力目标:
在剪一剪,拼一拼、比一比中发展空间观念;在看一看,想一想中初步感知等积转化的思想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互相合作、交流、探索的精神,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初步认识转化的思想方法在研究平行四边形面积时的作用,并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
概括能力和运用转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
方格纸、平行四边形卡片、剪刀、三角板、直尺等。
探索新知教学片段:
1、比一比,估一估
师:现在我们把平行四边形花坛画到纸上,我们先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长方形的长一样长,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一样长,它们的面积哪个比较大?
生:一样大。
生:长方形比较大。
生:平行四边形比较大。
……
师:大家都有不同的猜测,有很多同学都说一样大,那么,谁的想法正确呢?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四人小组讨论。
生:可以用数格子的方法。
我先数出整块的,然后这些剩下的小块拼一拼,还可以拼成整块的。
师:那么用数方格的方法数数看。
数一数,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
……
师:哦,你们数的结果是都是72平方米,说明……
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长方形的面积相等。
师:也就是……
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是72平方米。
师:长方形的面积我们可以用公式来计算,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有计算公式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探讨的问题。
(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让学生对“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提出猜想,再进行验证,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培养学生思考的深入性和严密性。
也可制造悬念,进一步激发探究的欲望。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于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但探究学习并不是任由学生发挥而不加引导的。
学生往往在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存在着某些障碍。
这就需要教师相机诱导,及时介入,以保证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更好的学习活动中去。
]
2、师:还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哪个比较大呢?……
生:我用割一割,补一补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象这样剪开,然后再把它补到另一边去。
师:非常好,有自己的方法。
下面我们用割补法来看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多大?请同学们先仔细观察,然后说说你的发现。
师演示,学生观察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的过程……
3、师:谁来说说自己的发现?
生:平行四边形割补完变成一个长方形了。
生: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长方形的长一样长,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一样长。
3、师:刚才我们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时,是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什么剪的?大家为什么要沿着高剪开?
生:是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的。
师:平行四边形的高有几条?
生:无数条。
师:所以,我们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任意一条高剪开,再通过平移,都可以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
(边说边演示平行四变形通过割补法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
)
4、师:观察比较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说说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长方形的宽
师:我们知道长方形的面积=……
生: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师,能不能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你觉得他的面积和什么有关系?
生:我猜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它下面的底有关。
生:我认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它的两条边的长度都有关。
生:我觉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它两条边的长度不完全有关系。
因为老师黑板上第一个平行四边形与第三个平行四边形的两条边长度一样,但第一个的面积明显比第三个大。
生:我猜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应该与它的底和高有关系。
5、师:现在,谁能完整地说说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呢?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6、师:刚才应用了“转化”的思想,大家都值得表扬。
7、下面请大家想一想,如果用S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用a表示平行四边形的底,用h表示平行四边形底边上的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用字母怎样表示呢?
(师板书“S=a×h”)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为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打下基础。
在本环节中,学生体会到独立探究获得的成功喜悦,变枯燥的说教为求知的动力。
在教学中给学生留足了自主探索的空间,有在方法上恰当引导,最终达到学习的目的,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
8、师小结:面对着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问题,我们利用割补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学过的长方形,用旧知识解决了新问题,以后我们还要用这种思想方法继续学习其他图形的面积计算。
9、实际运用。
师:知道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我们就可以利用它方便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了。
(1)(出示例1)请大家做一做。
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
师:通过这道题,请大家想一想,要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们必须知道哪些条件?
学生回答,老师小结: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们只要知道其中一组底和高就能求面积了。
(2)有一块地近似平行四边形,底是43米,高是20.1米。
这块地的面积约是多少平方米?(得数保留整数)
[将学生带回到了生活中,练习由易到难,符合儿童的心理需求,大多数学生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时候感觉没什么难处。
学生就在运用所学知识给别人帮忙的过程中着实体验了把成功的快乐,体会到“自己的学习是有用的,有价值的。
”
笛卡儿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本节课以探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为明线,以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为暗线。
两条主线相辅相成,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从而使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获得成功和成长的场所。
自由地思考、猜想、实践、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