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面积-教案
三年级面积教案及反思
三年级面积教案及反思教材介绍“认识面积”是新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内容,面积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
小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
面积概念是贯穿于整个单元的核心内容,是学习其他相关内容的重要基础。
教材在编排上借助生活中熟悉的物体,让学生充分感知面积的大小。
注重概念认识的直观性、层次性、全面性,强化与周长的比较和辨析。
前置作业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面积”。
看到这两个字,你有哪些疑问?生:面积是什么?有什么用?怎么算?······(二)初步感知,理解面积。
汇报前置作业1:阅读课本第61-62页,说一说下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分别指什么?用不同颜色的笔画出来。
1.指一指每个图形的周长,摸一摸它的面积。
2.对比“角”的答案,讨论有没有周长和面积。
小结:有周长就存在面积,没有周长就没有面积,封闭的平面图形就一定存在周长和面积。
3.师:指一指,摸一摸,说一说哪里有面积?学生边摸边说。
(桌面、数学书封面、黑板面······)出示圆柱体杯子:这里有面积吗?摸一摸,说一说。
(上底面拓在黑板上,讨论侧面是否有面积,唤醒已有经验“化曲为直”到“化曲为平”,生动手操作积累活动经验。
)出示桔子:它有面积吗?摸一摸,说一说。
(做一做:剥桔子皮,铺平,画下来。
)说一说:通过刚才的活动说一说你对面积的理解。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对面积和周长概念的理解,明确不封闭图形不存在周长和面积,体会面在体上,不规则图形、曲面等都有面积,扩大学生的已有认知。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动手实践、语文表达能力。
】(三)深入辨析,理解面积。
1.一个长方形变换位置,周长和面积有没有变化?2.两个完全一样的长方形,如下图剪去相同的小长方形后,剩下图形的面积和周长相等吗?为什么?【设计意图:通过面积与周长的比较辨析,进一步理解面积的含义、守恒性。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多边形面积的计算)西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多边形面积的计算)西师大版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多边形面积的计算)西师大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将会讲解五年级上册数学的第五单元,主要内容是多边形面积的计算。
我们将学习如何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能够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运用这些公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我准备了一些实物模型和多媒体教具,包括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模型,以及相关的PPT和动画演示。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会在课堂上展示一些实际的多边形物体,如三角形桌子、平行四边形窗户和梯形屋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这些物体的面积。
2. 讲解:然后我会利用多媒体教具,分别展示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过程,解释相关的公式和计算方法。
3. 练习:在讲解完每个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后,我会给出一些例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和解答,巩固所学的内容。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会包括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以及相关的符号和步骤。
七、作业设计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通过实际的多边形物体引入,多媒体教具的演示和例题的练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计算方法。
在课堂上,我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
通过板书设计,学生能够清晰地了解每个多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作业的设计也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够巩固所学的内容。
然而,我也注意到一些学生在理解和运用这些计算方法时还存在一些困难。
在课后,我将会针对这些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
我也会通过一些拓展延伸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探索多边形的面积计算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数学三下第五单元《面积》(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教案1
人教版数学三下第五单元《面积》(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教案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面积》主要介绍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能够理解面积的概念,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教材通过丰富的情境图和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平面图形的认识,对图形的面积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方面,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针对性地进行辅导,使全体学生能够掌握面积的计算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2.难点:学生能将面积计算方法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情境图和实例,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动手操作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合作交流法:鼓励学生与他人合作,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2.学具:准备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模型,方便学生动手操作。
3.练习题:设计具有梯度的练习题,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长方形和正方形,引导学生回顾它们的特征。
然后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怎么计算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展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引导学生理解面积的概念。
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观察、思考,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五单元《面积》
二、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一)阅读与理解
铺客厅地面一共要用多少块地砖?
问题:1. 仔细阅读,你知道了什么? 2. 理解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要解决的问题是……
我知道了客厅 的长和宽。
地砖是正方形的, 边长是……
问题:下面这个大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我这样算:边长是1分米,面积 就是1平方分米。
还可以这样算:边长是10厘 米,面积就是10×10=100 (平方厘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二、自主探究,研究新知
(二)探究平方米与平方分米之间的关系
想一想:1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分米?
仿照上面的方法说一说。
问题:(1)仔细阅读,你知道了什么? (2)理解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3)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4)解答正确吗?说一说你的想法。
90×6=540(平方米) 540平方米=54000平方分米 54000÷4=13500(块) 答:需要13500块。
三、巩固练习,强化理解
3. 教室前面的墙壁,长6米、宽3米。墙上有一块黑板, 面积是3平方米。现在要粉刷这面墙壁,要粉刷的面积 是多少平方米?
问题: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物体一个面的面积大约是 1平方米?
三、运用面积单位测量面积
1. 下面图形的面积各是多少?
15个
16个
27个
三、运用面积单位测量面积
2. 下面三个图形中,哪个面积最大?哪个面积
最小?(每个□代表1平方厘米。)
8平方厘米
最小
10平方厘米
最大
9平方厘米
三、运用面积单位测量面积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圆的面积——外圆内方和外方内圆》教案
举例:引导学生分析外圆内方和外方内圆的面积计算步骤,明确先求哪个图形的面积,再进行相应的运算。
(3)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学生需要突破的难点。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外圆内方和外方内圆的概念掌握得还不错,但在实际运用面积公式进行计算时,部分学生还是显得有些吃力。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学生对公式运用的熟练程度。
在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问生活中的实例,学生们能够很快地进入学习状态,这表明实例导入法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相当有效的。但在新课讲授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接受程度并不高,可能是我讲授的方式不够生动形象,也有可能是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举例:通过画图、剪裁、拼接等实际操作,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外圆内方和外方内圆的面积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
(1)空间观念的建立: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空间观念正在逐步形成,如何让学生在脑海中构建出外圆内方和外方内圆的图形,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举例:利用教具、模型或多媒体展示,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更好地理解图形的面积计算。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以下能力:1.空间观念与几何直观:通过外圆内方和外方内圆的学习,提高学生对图形面积的认识,增强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能力;2.逻辑思维与问题解决:培养学生运用圆的面积公式进行推理和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水平;3.数学抽象与模型构建:使学生能够从具体实例中抽象出数学模型,构建外圆内方和外方内圆的面积计算方法,提升数学抽象和模型构建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数学素养。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教学教案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教学教案第五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1、面积和面积单位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8~119页的内容,练习二十七第1~3题。
教学目的1、使学生知道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起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知道面积的含义,初步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会选择合适的单位,量一些物体表面的面积或平面图形的面积。
学具准备每组准备一个长方形的盒子、带色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纸、剪刀、直尺。
教学过程一、动手操作,认识面积1、感受物体表面面积学生动手操作:把带色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纸贴到长方体的盒子上。
教师提问:“你会发现或体会到什么呢?”(学生可能会说谁大谁中,教师在这过程中引导、总结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
)2、体验平面图形的面积。
学生动手画一个学过的图形,然后每组的同学把画好的图形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看能体会到什么?(学生可能体会到平面图形有大有小,在此过程中教学“平面图形”这一概念,如果有的学生画出角的图形,教师借此机会让学生把角的图形和学生画的长方形、正方形进行比较,教学“围成”一词的意义。
)引出: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二、操作矛盾,引出面积单位。
教师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图形,来比较它们的大小,谁能想出办法来?(学生可能想出用划方格的办法、重叠的办法、剪拼的办法等,只要合理教师给予肯定。
)(建议根据具体情况做成教具,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这两个图形的面积是相等的。
)教师有意出示下列图形比较,看哪一个图形的面积大?(根据具体情况做成教具)师生总结:在进行测量、计算面积时规定了统一的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房分米、平方厘米。
2、动手操作,联系实际,形成表象。
教学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1)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教师提前把1平方厘米的平面图形印在白纸上。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面积人教新课标(2104秋)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面积人教新课标(2104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理解面积的概念,能够区分平面图形的面积。
2. 使学生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3.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测量、计算等方式解决面积相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 通过直观的实物和图形,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究,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
2. 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深化对面积概念的理解。
3. 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面积的计算过程,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热情。
2. 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让他们在集体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 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内容第一课时:面积的概念1. 引入:通过展示一些平面图形,让学生观察和比较它们的大小。
2. 讲解:介绍面积的概念,让学生理解面积是表示平面图形大小的量。
3. 练习:让学生举例说明面积的概念,并进行判断题练习。
第二课时:长方形的面积计算1. 引入: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思考如何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2. 讲解:介绍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即长×宽,并解释其意义。
3. 练习:让学生计算一些长方形的面积,并进行应用题练习。
第三课时:正方形的面积计算1. 引入: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思考如何计算正方形的面积。
2. 讲解:介绍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即边长×边长,并解释其意义。
3. 练习:让学生计算一些正方形的面积,并进行应用题练习。
第四课时:面积的应用1. 引入:通过实际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运用面积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 讲解:介绍面积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房屋装修、土地测量等。
3. 练习:让学生解决一些与面积相关的实际问题,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教学法,通过展示实物和图形,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面积的概念。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面积》教案》
第五单元面积新知识点:1、理解面积的含义。
2、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
3、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要求:1、结合实例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
2、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重要性,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和平方千米,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
3、熟悉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4、使学生探究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会使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估计所给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教学建议:1、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加强直观教学。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增加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手、口、眼、耳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特别是通过动手操作,掌握相关知识,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效地提高知识摄取的效果。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还应注意选择各种直观手段的优势,根据教学内容恰当选择教具或课件,从中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更真实的感受,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更有利于表象的形成。
2、变机械的学习为有意义的学习。
机械的学习往往体现在概念教学中,机械的学习是指学生不仅能记住数学概念的描述、符号,却不理解它们的内在含义,不理解有关概念的联系,更不会灵活地运用。
有意义的学习是指学生不仅能记住概念的描述或符号,而且能理解它们的内在含义,了解相关数学概念的实质性联系,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例如教学“面积单位”可以从三个方面促进学生理解概念:一是初步感知为什么选用正方形作为面积单位的形状;二是指导每个面积单位是怎样规定的;三是了解面积单位与相应长度单位的内在联系。
3、让学生主动探究,获取结论。
在本单元中,有些内容探究的难度不大,结论不叫容易发现,而且便于展开直观操作,因此是小学数学中比较适宜让学生探究的课题,教师应当充分发挥教学内容的特点,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学习。
4、重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估算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本单元的教材对面积的估算给予较多的关注,不仅在“做一做”中有所体现,在练习中也有较多反映,如很多计算面积的练习,都要求学生先估计,再测量计算出面积。
沪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面积》(教案)
面积【教学内容】P60【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实例和画图活动,理解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2.通过目测、重叠、数方格的方法来理解面积的大小。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感知计算图形的面积是有趣的和有用的,建立初步的空间概念。
【教学重点】通过探究多种方法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学会用方格的多少表示面积的大小。
【教学难点】灵活、准确地计数方格(初步接触凑整的思想)。
【教学资源】垫板、小正方形纸片、圆形纸片、剪刀、方格纸、练习纸【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师生活动设计说明/评价关注点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情境引入:同学们做好了上课的准备了吗?看看,你们的桌面上有些什么?师:摸一摸课本、练习本、橡皮这些物体的表面。
2、认识生活中物体的表面问:你能再找一找、摸一摸身边其它物体的表面吗?3、感知平面图形的面师:这4个平面图形中,哪个图形的面最大?你们是不是直接用眼睛观察出来的?小结:用眼睛直接观察,比较面的大小的方法叫做观察法。
【板书】观察法4、揭示课题——面积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物体的表面是有大小的,平面图形的表面也是有大小的。
我们把平面图形的大小称作为他们的面积。
以谈话的形式,以亲身的感官体验进入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知物体的面有大有小,逐步理解面积的含义,为“面积”概念的引入创造了条件,直观地让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
/初步理解面积的概念。
【板书】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他们的面积。
自主探究比较大小1、比较哪个图形面积最小师:那哪一个面积最小呢?(拿出这两个平面图形)谁有什么好方法来帮我比一比?生动手操作,上台演示。
师:我们通过把两个图形重叠在一起比较出了圆形最小。
你能给这种方法取个名字吗?【板书】重叠法2、出示小胖搬家的情境,比较房间面积的大小师:老师把房间的平面图剪了下来,放在你们的信封里,并为你们提供了几种工具,请你们四人一小组,选择一样你喜欢的工具,来试一试。
(出示工具:垫板、小正方形纸片、圆形纸片、剪刀)预设学生活动:方法一:用剪刀剪后拼凑。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第四课时环形的面积∣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第四课时环形的面积∣人教新课标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理解环形面积的计算原理,并能熟练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课程内容涉及面积的基本概念、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以及如何从圆的面积推导出环形的面积。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够正确应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来探索问题解决方法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其探究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难点1. 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学生需要理解从圆的面积到环形面积的过渡,并能正确运用公式。
2. 公式的实际应用:如何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具体的实际问题中,解决生活中的面积计算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教具:几何模型、PPT演示文稿、黑板学具:练习本、直尺、圆规、计算器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环形实例,如轮胎、饼干模具等,引起学生对环形面积的兴趣。
2. 探究:分小组让学生动手操作,利用圆规和直尺绘制不同大小的内圆和外圆,探究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3. 讲解:讲解环形面积的计算原理,并推导出环形面积的公式。
4. 练习:通过课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环形面积的计算题目,教师巡回指导。
5. 巩固:通过PPT展示不同类型的环形面积题目,让学生在黑板上展示解题过程,集体讨论答案。
板书设计环形面积的求解中心:环形面积 = 外圆面积内圆面积副外圆半径R,内圆半径r公式:S = πR² πr²作业设计基础作业:完成练习册上关于环形面积的习题。
提升作业:设计一道关于环形面积的应用题,并解答。
拓展作业:研究环形面积在生活中的应用,写一篇短文。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实例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动手操作、探究、讲解和练习,学生掌握了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在作业设计中,分层设计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但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对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和辅导。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5单元 1认识面积说课稿
说课稿 -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5单元 1认识面积一、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介绍了什么是面积,并且通过图形的展示和以生活中出现的事物为例,让学生理解面积的概念,进一步掌握求解面积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1.掌握定义:什么是面积;2.了解求解面积的方法;3.能够应用所学知识,求解面积的问题;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1.首先出示生活场景中介绍面积的图片,例如工地上的面积测量,超市上放置商品的面积等。
让学生通过图片,简单的了解什么是面积。
2.要求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一些物体,例如室内电视机、黑板、祖传木桶等,将这些物体的面积进行比较。
2. 思考探究1.采用全班研究或分组研究的方式,让学生围绕小广场的面积、教室的面积、篮球场的面积等进行探究。
2.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测量并比较,进一步理解什么是面积。
3. 归纳总结1.通过探究与实验,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面积并理解一些基本概念。
2.通过学习,了解面积计算的基本步骤。
3.通过掌握方法,让学生能够计算简单的面积问题。
4. 拓展应用1.通过游戏、竞赛等形式,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计算面积的能力。
2.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将所学内容应用到生活实践中。
四、教学评估1.利用小组讨论或提供同质任务来检测学生掌握面积计算方法的程度。
2.通过作业的形式,检查学生能否在实际情况下应用所学知识,进行面积问题的计算。
五、教学建议1.小组讨论、分组研究、游戏竞赛等形式,有助于学生了解什么是面积并掌握面积计算的方法。
2.结合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操作中。
六、教学反思在本单元的教学中,通过采用生活场景和教学图片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和感受面积的概念,通过实际测量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面积计算的步骤,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得到了很好的达成。
同时应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巩固知识,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
大课间活动教案
大课间活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面积》的第三节《面积的计算》。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能够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的掌握。
难点:面积公式的灵活运用和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练习本、尺子、圆规、剪刀、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通过展示学校操场的情景,让学生观察操场上不同形状的区域,引发学生对面积的思考。
2. 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学生回顾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让学生自己尝试画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并用尺子量出它们的边长。
3. 合作交流: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画出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并讨论如何计算它们的面积。
4. 讲解演示: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讲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并进行板书演示。
5. 练习巩固:教师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6. 解决问题: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进行解决。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长方形的面积 = 长× 宽正方形的面积 = 边长× 边长七、作业设计1. 请计算下面各个图形的面积,并填写在作业本上。
(1)长方形:长 8cm,宽 5cm(2)正方形:边长 7cm2. 请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解决下面的实际问题。
(1)一个长方形的长是10cm,宽是6cm,它的面积是多少?(2)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8cm,它的面积是多少?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第四课时环形的面积∣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第四课时环形的面积∣人教新课标一、教学内容1. 学习环形的定义及其面积计算公式。
2.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环形的定义,掌握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环形面积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环形面积的计算过程中,如何从环形中分离出相应的部分进行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课件。
学具:练习本、笔、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环形物体,如轮胎、地球等,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物体,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物体的形状吗?它们有什么特点?”2. 新课导入:讲解环形的定义,并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环形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环形。
3. 环形面积计算: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环形的面积。
让学生尝试将环形分割成若干个简单的图形,如三角形、矩形等。
然后,讲解如何从这些图形中提取关键信息,计算出环形的面积。
4. 例题讲解:讲解一个环形面积的计算实例,让学生跟随步骤一起计算,确保学生理解并掌握计算方法。
5. 随堂练习:给出几个环形面积的计算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导。
6. 实践应用:让学生分组讨论,找出生活中可以用环形面积计算的实例,并尝试解答。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环形的面积 = 外圆面积内圆面积七、作业设计(1)外圆直径为10cm,内圆直径为6cm的环形。
(2)外圆直径为14cm,内圆直径为10cm的环形。
2. 结合生活实际,找出一个可以用环形面积计算的实例,并尝试解答。
答案:(1)外圆半径为5cm,内圆半径为3cm,环形面积为39.27cm²。
(2)外圆半径为7cm,内圆半径为5cm,环形面积为61.54cm²。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了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在实践应用环节,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面积》精品教案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面积》精品教案一、单元教材分析:1.主要内容:本单元的主要学习内容包括四部分: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地位与作用:学好本单元的内容,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能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还有利于学生把握度量的数学结构,为体积及其他相关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单元教学目标:1.结合实例使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熟悉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2.使学生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用所学的有关面积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逐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时安排:建议用8课时进行教学。
第1课时认识面积教学内容:教材P61~62例1、例2及“做一做”,教材P64“练习十四”第1、2题。
教学目标:1.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感知面的存在与面的大小,并结合具体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
2.尝试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初步感悟选用正方形作为面积单位的合理性,为后续学习面积单位作准备。
3.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体会面积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用正方形等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
教学过程:一、初步感知1.在直观比较中引出“面积”。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P60情境图。
师:教室里,同学们正在打扫卫生,请大家想一想,如果两个同学用同样的速度(擦黑板的快慢程度)来擦黑板和国旗,谁先完成呢?为什么?【预设】擦国旗的同学先完成,因为黑板面比国旗面大。
三年级下学期数学第五单元面积和面积单位-认识面积(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面积和面积单位-认识面积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结合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面积的含义,知道用正方形作面积单位最合适,能用正方形作单位表征简单图形的面积。
2.经历用不同图形作单位度量面积的过程,知道确定面积单位的方法,培养初步的度量意识。
3.使学生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感受用正方形作面积单位的简便与合理。
教学重点:结合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度量意识的培养。
教具准备:课件、圆片、三角形、正方形、胶棒、长方形纸片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生:喜欢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玩个涂色的游戏,我们把男生分为一组,女生分为一组,请一位男生上来再请一位女生上来,女生给这个图形涂色,男生给这块黑板涂色, 我说开始你们就开始涂,预备开始涂,好停!我宣布女同学获胜,我们看看男同学涂好了吗?男生你服吗?生:不服师:为什么不服?生:因为他的比我的小师:他的什么比你的小?生:他涂的面比我涂的面小.师:请你们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是女生涂的面,这是男生涂的的面,男生认为女生涂的面小一些,男生要涂的面大一些,你们同意吗?生:同意师:那这个比赛公平吗?生:不公平师:由于女生涂的面小,男生涂的面大,所以这次比赛成绩无效,我们通过刚才的游戏发现面有大有小,(板书大小)其实生活中像这样的面还有很多很多,比如说我们的手掌面,大家一起来摸摸自己的手掌面,非常不错。
好,现在请大家把自己的数学书拿出来,跟着老师摸一摸数学书的封面,再摸摸数学书的下面,他还有面吗?生:有侧面师:那大家一起摸一摸数学书的侧面,非常好,请大家静静的将数学书放好,刚才都是老师带着大家找面摸面,那请你们观察我们的周围,你还发现哪些面呢?你来说生:桌子的桌面我们大家一起摸一摸,非常不错,请坐。
师:你来说生:讲台面师:你上来摸一摸,感受一下,找的真准确。
师:你来说生:手背面师:大家一起来摸一摸自己的手背面,好请坐,再请一个同学来说一说生:黑板面师:你上来摸一摸,摸不到的地方老师来帮帮你,黑板的面可真大呀,黑板的面比谁的面大呢?你来说生:黑板的面比数学书的面大,师:观察的真仔细,那你们能像这样比一比别的物体面的大小吗?生:门的面比数学书的面大生:窗户的面比课桌的面大,生:课桌的面,比铅笔盒的面大生:数学书的封面比练习本的封面大师:你们可真聪明,我们发现物体有的面大,有的面小,那物体表面的大小就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课题)好,请大家把这句话齐读一遍,声音真洪亮,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认识面积(板书课题)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师:比如我们把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叫做数学书封面的面积,我们一起一边摸一边说,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叫做数学书封面的面积,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和老师一起边摸边说一遍师:我们手掌面的大小叫做手掌面的面积。
新课标-人教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面积》教材分析可修改全文
4 教材例题解析
推理与验证相结合 直观经验不容忽视 让学生感受单位换算的价值 指导学生口头表达单位换算过程
例6、例7 面积单位的进率
教材在编排上采用了类比推理的方式。先让学生想 一想二者之间的关系,然后根据直观图仿照上面的 方法说一说,最后得出结论。体现了解决问题方法 的迁移和对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
解决问题 例8
1
单元教材分析
教 01
材
编 02
排
特 03
点
04
注重学生对面积概念的真正理解。
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度量的意义,认识度量单位 及实际意义,渗透度量意识。 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
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2 课标解读及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一学段”中 提出:“理解常见的量”“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 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02
变机械的学习为有意义的学习。机械的学习往往体现在概念教学中,机 械的学习是指学生仅能记住数学概念的描述、符号,却不理解它们的内在 含义,不理解有关概念的联系,更不会灵活地运用。有意义的学习是指学生 不仅能记住概念的描述或符号,而且能理解它们的内在含义,了解相关数学 概念的实质性联系,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教材例题解析
引导学生关注物体表 面,通过比较感知面 的大小。
采用描述的方式借助 具体事例说明面积的 概念。
用丰富的事例进一步 认识面积概念。
完善面积的直观认识。
例1、例2 面积的含义
给学生更大的空间,让 他们对面积单位的形状 进行选择。教材提供了 三种图形作为面积单位, 让学生用不同的单位对 长方形进行测量,在一 个一个摆面积单位的过 程中,体验什么图形既 便于拼摆,又能准确测 量出图形的面积。在此 基础上,让学生讨论并 确定用正方形作面积单 位合适。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梯形的面积计算》教案优秀7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梯形的面积计算》教案优秀7篇五年级《梯形的面积》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正确地计算梯形的面积。
2、使学生通过操作和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转化的思考方法在研究梯形面积时的运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运用转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1、小黑板上画下面复习题中的两个三角形图和教科书第80页上面的插图。
2、用厚纸做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其中一个梯形涂成红色。
3、学生将教科书第147页上面的两个梯形剪下来。
教学过程:一、复习。
出示三角形图。
问:三角形的面积怎样求?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我们是怎样推导出来的?怎样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出一个平行四边形?(让一个学生到黑板前拼一拼。
教师再边说边演示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过程)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下面我们继续学习梯形面积的计算。
(板书:梯形面积的计算)二、新课。
1.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出示教科书第80页上面的梯形图。
问:这个图形是什么形?(梯形)师:今天我们要学习梯形面积的计算。
刚才我们回忆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问:谁能依照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把梯形也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每人都拼一拼,摆一摆。
然后让一个学生到黑板前摆一摆。
)教师拿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一个涂成红色),边说边演示:先把两个梯形重叠,把红色的梯形放在上面,以梯形右下角的顶点为中心,把红色的梯形旋转180度,再把红色的梯形的左边沿着白色的梯形的右边向上移动,使红色梯形的上底和白色梯形的下底同在三条直线上。
然后,再带学生一起拼摆。
问: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经过旋转、平移,两个梯形组成了一个新的图形,是什么形?(平行四边形)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其中一个梯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梯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什么?(等于梯形的上底、下底之和)平行四边形的高和梯形的高有什么关系?(相等)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算?(它的底等于3+5=8,高是4,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32平方厘米)一个梯形的面积怎样算?(提示学生回答,教师板书:(3+5)×4÷2=8×4÷2=32÷2=16(平方厘米)师:下面我们一起来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圆环的面积-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圆环的面积人教新课标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知教案的重要性,下面是我为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圆环的面积》所准备的内容: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数学的第五单元《圆环的面积》。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圆环的面积计算方法,理解圆环面积与圆的面积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圆环面积的计算方法,能够独立完成相关的计算题目,并理解圆环面积与圆的面积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圆环面积的计算方法,难点是理解圆环面积与圆的面积之间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已经准备好了PPT和相关的计算题目,学生们需要准备纸张和圆规。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会通过一个实际的情景引入,例如:“如果一个圆的直径是20厘米,那么它的面积是多少?”让学生们思考并回答。
3. 练习:在讲解完计算方法后,我会给出一些随堂练习题目,让学生们独立完成。
我会及时给予指导和解答。
4. 应用:我会给出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们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我会设计简洁明了的板书,主要包括圆环的面积计算方法和圆环面积与圆的面积之间的关系。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外圆直径为10厘米,内圆直径为6厘米;(2) 外圆半径为8厘米,内圆半径为4厘米。
答案:(1) 外圆面积:3.14×(10÷2)²=78.5平方厘米,内圆面积:3.14×(6÷2)²=28.26平方厘米,圆环面积:78.528.26=50.24平方厘米;(2) 外圆面积:3.14×8²=200.96平方厘米,内圆面积:3.14×4²=50.24平方厘米,圆环面积:200.9650.24=150.72平方厘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学生们在掌握圆环面积的计算方法上普遍较好,但在理解圆环面积与圆的面积之间的关系上还有待加强。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第5课时圆的面积(2)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第5课时圆的面积(2)人教新课标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知教学的重要性和责任。
在准备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第5课时圆的面积(2)时,我考虑了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圆的面积,深入理解圆的面积公式,并通过实际例题来应用和巩固这一知识。
二、教学目标设定为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圆的面积公式,并能够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和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难点与重点上,我注意到学生需要理解并掌握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及如何通过分割和近似来计算圆的面积。
这一部分将成为我们教学的重点,并通过详细的讲解和例题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我准备了相关的教具和学具。
教具包括多媒体课件和圆的模型,用于直观展示圆的面积的推导过程。
学具包括纸张、剪刀和直尺,用于学生自己进行分割和近似计算圆的面积的实践操作。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一个实际情景引入课题。
我会展示一个圆形蛋糕,并提出问题:如何计算这个蛋糕的面积?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和思考,尝试给出答案。
接着,我会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为新知识的引入做好铺垫。
在讲解过程中,我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
通过小组合作和自主探究,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圆的面积公式,并能够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在板书设计上,我会将圆的面积公式和推导过程清晰地展示在黑板上,以便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和记忆。
板书设计将简洁明了,突出重点,便于学生复习和回顾。
对于作业设计,我会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目,让学生巩固和加深对圆的面积公式的理解和掌握。
题目将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和应用题,以考察学生对圆的面积公式的掌握程度。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准备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第5课时圆的面积(2)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有几个关键细节是需要特别关注的。
是教学内容的选取和安排。
我选择了教材中关于圆的面积的章节,并详细规划了教学内容。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圆环形面积|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圆环形面积|人教新课标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很高兴为您提供这篇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本教案为人教新课标第五单元《圆环形面积》。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107页至第110页的圆的周长和面积以及环形面积的知识。
其中,学生需要了解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如何通过圆的半径和直径来相互转化。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理解圆的半径和直径的关系,以及能够运用圆的周长和面积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的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难点则是如何运用圆的周长和面积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我准备了PPT、黑板、粉笔、圆规、直尺等教具,以及练习题和学习指导书等学具。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例如“一个圆形花坛的直径是10米,求这个花坛的面积。
”来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讲解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即周长=2πr,其中r为圆的半径。
然后讲解圆的面积的计算方法,即面积=πr²。
接着讲解圆的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即直径=2r。
3. 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如“一个圆形桌子的直径是80厘米,求这个桌子的面积。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圆的周长=2πr圆的面积=πr²直径=2r七、作业设计答案:半径为5厘米的圆,周长=2π×5=31.4厘米,面积=π×5²=78.5平方厘米;直径为10厘米的圆,周长=2π×5=31.4厘米,面积=π×5²=78.5平方厘米;半径为8米的圆,周长=2π×8=50.24米,面积=π×8²=200.96平方米。
2. 解决实际问题:一个圆形花坛的直径是12米,求这个花坛的面积。
答案:周长=2π×6=37.68米,面积=π×6²=113.04平方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单元面积
一、单元教学内容:教材P60-75
二、单元教学设想:
1、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加强直观教学。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增加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手、口、眼、耳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特别是通过动手操作,掌握相关知识,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效地提高知识摄取的效果。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还应注意选择各种直观手段的优势,根据教学内容恰当选择教具或课件,从中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更真实的感受,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更有利于表象的形成。
2、变机械的学习为有意义的学习。
机械的学习往往体现在概念教学中,机械的学习是指学生不仅能记住数学概念的描述、符号,却不理解它们的内在含义,不理解有关概念的联系,更不会灵活地运用。
有意义的学习是指学生不仅能记住概念的描述或符号,而且能理解它们的内在含义,了解相关数学概念的实质性联系,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例如教学“面积单位”可以从三个方面促进学生理解概念:一是初步感知为什么选用正方形作为面积单位的形状;二是指导每个面积单位是怎样规定的;三是了解面积单位与相应长度单位的内在联系。
3、让学生主动探究,获取结论。
在本单元中,有些内容探究的难度不大,结论不叫容易发现,而且便于展开直观操作,因此是小学数学中比较适宜让学生探究的课题,教师应当充分发挥教学内容的特点,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学习。
4、重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估算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本单元的教材对面积的估算给予较多的关注,不仅在“做一做”中有所体现,在练习中也有较多反映,如很多计算面积的练习,都要求学生先估计,再测量计算出面积。
所以重视估测能力的培养,也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使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熟悉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用所学的有关面积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逐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单元教学重点:
1、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熟悉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五、单元教学难点:
1、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2、初步学会用所学的有关面积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六、课时安排:8课时
洪桥小学备课稿
洪桥小学备课稿
洪桥小学备课稿
洪桥小学备课稿
洪桥小学备课稿
洪桥小学备课稿
洪桥小学备课稿
洪桥小学备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