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治疗黄褐斑疗效观察
中医辨证治疗黄褐斑

中医辨证治疗黄褐斑张志荣(临汾市尧都区中医皮肤病医院)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获得性色素沉着性皮肤病。
好发于面部,呈面积对称、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黄褐或淡黑色的斑片,无自觉症状,好发于中青年女性。
该病可归为中医学“黧黑斑”、“肝斑”、“蝴蝶斑”范畴。
中医学认为,黄褐斑的发生与肝、脾、肾3脏功能失调有关,临床治疗多从此3脏着手,采用疏肝解郁、健脾除湿、滋补肝肾的内治法则,根据“无瘀不成斑”、“治斑不离血”的理论,以活血化瘀贯穿于治疗始终,从而使脏腑气血运行条畅,养血荣面。
笔者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常将该病辨证分为肝郁气滞、脾失健运、肝肾阴虚3型进行论治。
现将中医辨证治疗黄褐斑经验介绍如下。
1 肝郁气滞型临床表现:颜面部呈分布对称的黄褐色斑片,以面颊、目周为著,境界清楚,斑色发青,烦躁易怒,情志不遂,精神抑郁,女子月经前后不定期且连续3一4个月,经前斑色加深、双乳胀痛、胸胁痞胀,纳谷不香,舌质暗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或弦细。
证属肝郁化火,气滞血瘀。
治宜疏肝解郁,化瘀消斑。
方选逍遥散加减,药物选用柴胡、白术、茯苓、当归、白芍、甘草、薄荷。
若为月经后期,加川芎、益母草;痛经,加乌药、延胡索;月经先期、淋漓不净,加白头翁、秦皮;月经量多、色红质稠,加牡丹皮、栀子;脘闷,加厚朴、陈皮、木香。
例1 患者,女,33岁,2008年3月13日初诊。
主诉:颜面起斑2年,加重半年。
患者2年前因心情抑郁始发面部黄褐斑,曾自行外用祛斑化妆品,无效,近半年来明显加重,遂前来就诊。
现症:鼻背、双颧可见黄褐色斑片,境界清楚,形如蝴蝶,平素烦躁易怒,易生气,经前斑色加深、乳房胀痛,月经后期,经色暗红、血块多,胸胁痞胀,睡眠不实,纳可,二便调,舌质暗红、有瘀斑,苔薄白,脉弦细。
辨证属肝郁化火,气滞血瘀。
治宜疏肝解郁,活血化瘀。
给予逍遥散加减治疗,处方:牡丹皮15 g,栀子10 g,当归12 g,白芍15 g,熟地黄10 g,川芎10 g,桃仁10 g,红花10 g,柴胡10 g,郁金10 g,薄荷6 g,香附10 g,益母草15 g,白术10 g,茯苓15 g,白僵蚕15 g,炒酸枣仁15 g,甘草6 g。
中医辨证联合氨甲环酸治疗女性黄褐斑疗效观察的开题报告

中医辨证联合氨甲环酸治疗女性黄褐斑疗效观察的
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女性黄褐斑的患病率不断上升,给患者
的美观形象和心理健康带来极大的影响。
目前,传统中医辨证治疗和现
代药物治疗均有其优势和不足,因此,探索中医辨证联合氨甲环酸治疗
女性黄褐斑的疗效,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医辨证联合氨甲环酸治疗女性黄褐斑的疗效及其
临床价值,为患者提供更为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案。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研究将招募女性黄褐斑患者100例,采用随机分组、对照实验的
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
治疗组采用中医辨证联合氨甲环酸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氨甲环酸治疗,疗程均为12周。
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进行黄褐斑面积、色度、激光皮秒部分治疗指数
等指标的检测,并记录患者不良反应情况。
四、预期结果
预计中医辨证联合氨甲环酸治疗女性黄褐斑的疗效将显著优于单纯
氨甲环酸治疗,两组患者的面积、色度、治疗指数等指标将有显著差异。
同时,研究也将记录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评估其安全性和耐受性。
五、研究意义
本研究通过探讨中医辨证联合氨甲环酸治疗女性黄褐斑的疗效,旨
在为患者提供更为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案。
同时,研究对于促进中医辨
证治疗的临床应用,丰富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思路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医辨证治疗黄褐斑疗效观察

中医辨证治疗黄褐斑疗效观察摘要采用中医辨证论治思想,对黄褐斑患者根据具体病情和伴随症状进行辨证分型治疗,将其分为:肝郁气滞型、脾虚湿滞型、肾虚型3型。
分别采用逍遥散、人参健脾丸、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等处方加减治疗。
治疗256例,基本治愈148例,显效90例,好转8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96.1%。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黄褐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黄褐斑中医辨证分型治疗疗效观察。
黄褐斑是一种色素障碍性皮肤病,发病率高,病因多而复杂,且部分病因尚不明了,无疗效可靠的治疗方案。
为了提高疗效,缩短疗程,2005年以来,采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本病,经过不断改进,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05年至收治黄褐斑患者256例,均为症状明显且自愿接受中医中药治疗的患者。
其中女171例(66.8%),男85例(33.2%);年龄17~53岁,平均31.8岁;未婚37例(14.5%),已婚219例(85.5%)。
辨证分型和治疗方法:临床根据皮损分布的部位及伴随症状,结合病因病机,局部辨证与整体辨证相结合,分为3型:①肝郁气滞型:皮损为浅褐色斑片,大小不定,匡廊易辩,呈地图状或蝴蝶状,对称分布于两颧、目周,伴有胁痛胸痞、烦躁易怒,病情随情志波动而变化,女性常伴月经不调,或经前斑色加深、乳房胀痛、舌淡苔薄白,脉弦细。
治宜:疏肝理气、活血退斑;方用逍遥散加减:柴胡10g,白芍20g,陈皮10g,川楝子10g,当归20g,川芎10g,茯苓10g,生白术15g,木香6g,红花10g,桃仁10g,干地黄10g,凌霄花15g,益母草20g 等。
②脾虚湿滞型:皮损分布于鼻翼、口周、前额可见暗灰色、灰黑色或淡褐色斑片,伴有气短乏力、神疲嗜睡、纳少、顽腹胀满或带下清稀,舌淡红微胖、苔薄黄微腻、脉濡滑。
治宜:扶脾化湿、活血悦色,方用人参健脾丸加减:炙黄芪30g,人参10g,炒白术15g,炒山药15g,云苓10g,炒扁豆15g,砂仁6g,升麻6g,白附子10g,冬瓜皮15g,炙甘草6g等。
中药外用治疗黄褐斑疗效观察

25-45岁,平均年龄35岁;对照组年龄分布:28-50岁,平均年龄38岁。
实验组病程分布
1-10年,平均病程6年;对照组病程分布:1-12年,平均病程7年。
实验组与对照组疗效的比较
实验组治愈率:45%,显效率70%,总有效 率92%;对照组治愈率:20%,显效率50% ,总有效率75%。
实验组患者色素程度减轻明显,面积缩小显 著,黄褐斑颜色变浅,美容效果较对照组明
理论意义
中药外用治疗黄褐斑对于深入研究中草药 的作用机制和中药治疗学的应用发展具有 重要意义。
03
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了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患者外 用中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通过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评估中 药外用的疗效。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 用多因素回归分析等方法,以得出 可靠结论
02
文献综述
黄褐斑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因
黄褐斑的发病与遗传、内分泌、紫外线照射、药物、化妆品等因素有关。
发病机制
黑色素细胞内的酪氨酸酶活性增加,导致黑色素合成增多。
中药外用治疗黄褐斑的研究现状
中药外用制剂
01
主要包括中药软膏、中药面膜、中药酊剂等。
《中药外用治疗黄褐斑疗效观察》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引言 • 文献综述 • 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 实验结果 •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01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1
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皮肤色素沉着,影响美观 和患者生活质量
2
中药外用在治疗黄褐斑方面具有独特优势,需 进一步探讨其疗效和作用机制
桃红四物汤治疗黄褐斑伴月经不调的临床疗效观察

桃红四物汤治疗黄褐斑伴月经不调的临床疗效观察一、桃红四物汤治疗黄褐斑的理论基础1. 桃红四物汤的药理作用桃红四物汤为名方剂之一,由桃仁、红花、川芎、当归四味药组成。
具有活血化瘀、调经止痛、舒筋活络的功效。
其中桃仁和红花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够改善微循环,促进血液循环,减少黑色素沉着;川芎和当归则有补血调经的作用,能够调理女性月经周期,缓解月经不调所带来的内分泌失调问题。
桃红四物汤在治疗黄褐斑伴月经不调时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2. 黄褐斑与月经不调的中医认识在中医理论中,黄褐斑多与气血不畅、湿热内蕴相关。
月经不调则是由于气血不调、气机郁滞、肝郁化火等原因导致的。
而桃红四物汤具有活血化瘀、调经止痛、舒筋活络的功效,可以改善气血循环,调理月经周期,缓解月经不调,从而对黄褐斑伴月经不调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二、桃红四物汤治疗黄褐斑伴月经不调的临床疗效观察1. 方法选取黄褐斑伴有月经不调患者30例,均采用桃红四物汤治疗,观察疗效。
患者年龄范围在25-45岁之间,病程在1-3年之间不等,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脸部黄褐斑,月经周期不规律,经量过多或过少等。
2. 结果经过4周的治疗,30例患者中,黄褐斑明显减轻或消失的患者占85%,月经周期得到调理的患者占70%,经量得到调理的患者占65%。
总有效率达到90%以上。
3. 讨论本研究观察结果显示,桃红四物汤对黄褐斑伴月经不调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桃红四物汤能够改善患者的气血循环,调理月经周期,从而缓解月经不调,进而减轻或消除黄褐斑。
而且,桃红四物汤对患者的肝肾功能和全身情况也有益处,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三、桃红四物汤治疗黄褐斑伴月经不调的相关机制1. 活血化瘀作用桃红四物汤的药用成分中,桃仁和红花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够改善皮肤微循环,减少黑色素沉着,从而减轻黄褐斑的问题。
2. 补血调经作用桃红四物汤的药用成分中,川芎和当归具有补血调经的作用,能够调理女性月经周期,缓解月经不调,进而减轻黄褐斑。
中医辨证治疗黄褐斑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辨证治疗黄褐斑临床疗效观察杨恒宁【摘要】目的:对黄褐斑患者采用中医理论辨证治疗的效果进行探讨.方法:将到本院诊治的黄褐斑患者46例进行随机分组,每组分别为23例,对观察组给予中医辨证治疗;对照组给予VB6和VC治疗,tid,药物使用疗程均为3个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5.7%)显著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2.6%),其总有效率比较存在差异性具有统计意义(P<0.01).结论:使用中医辨证法治疗黄褐斑具有显著疗效,安全可靠、不良反应少,提高了临床治愈率.【期刊名称】《内蒙古中医药》【年(卷),期】2013(032)021【总页数】2页(P13-14)【关键词】中医辩证;黄褐斑;临床疗效【作者】杨恒宁【作者单位】淮安市淮阴区王营中心卫生院 223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75在临床中,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病,患者脸部会出现浅褐色斑块,它给患者的容貌带来很大的影响。
从中医角度来讲,黄褐斑和人体的各个系统均有关系,特别是和气滞血瘀、冲任不调以及肝肾不顺等有直接关系[1]。
本研究采用了中医辨证治疗黄褐斑,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基本资料:本研究中的46例患者都是门诊患者,所有患者都符合我国中西结合皮肤病专业委员会色素病学组修订的《黄褐斑的临床诊断和疗效标准》,并将其他疾病引起色素沉着的患者进行排除。
她们的年龄为25岁至48岁,平均年龄为35.6岁,她们的发病时间由四个月至五年不等。
其中有17例患者有过人流史,有15例患者患有盆腔炎,有8例患者上了节育环,其余6例患者具有出现月经不调、腰酸背痛等症状。
根据皮损发生部位来划分,有的是蝴蝶型、有的是面的上、下部、有的是下巴部等。
1.2 治疗方法1.2.1 观察组的治疗方法,基础处方如下:当归10g、黄芪15g、当归 10g、川芎12g、何首乌15g、丹参10g、甘草4g、白蒺藜10 克。
根据中医辨证给予治疗:肝郁气滞型:患者皮损部呈现没有规则的褐色斑,同时伴有胸闷气胀、情绪不稳,月经失调,在月经来潮前色斑会更严重,舌质暗、舌苔薄,脉弦,治疗原则:疏肝理气、调气活血,在基础方另外加上郁金10g、柴胡10g、枳壳10g、郁金12g、芍药12g、枳壳10g、丹皮10g;肾虚血瘀型:患者的皮损位置出现灰褐色斑块,主要分布在眼周,同时伴有头晕耳鸣、多梦失眠、腰膝酸软、月经量偏少、舌少苔、脉细数。
中医辨证疗法对黄褐斑的应用效果观察

164中医辨证疗法对黄褐斑的应用效果观察唐玉目的:分析探讨运用中医辨证疗法对治疗黄褐斑的效果。
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19年7月到我院诊治的80例黄褐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中40例接受中医辨证疗法的患者分为A组,将其中40例接受西药治疗的患者分为B组。
将A组患者分型治疗,分为肝郁气滞、气虚血瘀和肾虚血瘀3种类型,其中为肝郁气滞的患者实施疏肝理气方式,为气虚血瘀的患者实施健脾益气方式;为肾虚血瘀患者实施补肾填精方式。
对B组患者给予补充维生素C和维生素E。
结果:A组患者经过治疗后有效的有35例,有效率为87.5%;B组患者治疗后有效的有25例,有效率为62.5%,对比两组治疗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运用中医辨证疗法治疗黄褐斑有较好效果,且该方法对患者无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治疗中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黄褐斑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皮肤病变后处于一种亚健康状态,多发于中年女性人群,好发于人体面部,呈现出不同深浅的褐色。
遗传因素、强烈紫外线照射、怀孕、避孕药、化妆品、妇科疾病等多种因素可引起黄褐斑。
由于黄褐斑发病时不会给患者带来不适感,导致很多患者认为只是单纯的皮肤变化,其实黄褐斑更多的是由于人体内分泌失调所导致,反映出的是患者身体的健康问题,比如肝郁气滞、气虚血瘀和肾虚血瘀等就会导致出现黄褐斑。
黄褐斑影响人体面容美观,逐渐受到患者的重视,鉴于此,本文将对运用中医辨证疗法对治疗黄褐斑的效果展开研究,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5月—2019年7月到我院诊治的80例黄褐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80例患者均为女性。
将其中40例接受中医辨证疗法的患者分为A组,将其中40例接受西药治疗的患者分为B组。
A组:年龄为27~50岁,平均为(33.12±4.58)岁,病程3个月~5年,平均病程为(31.52±3.88)个月,月经失调12例,流产史8例,盆腔炎9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观察

d u c e d g l u t a t h i o n e i n t h e t r e a t me n t , 3 0 d a y s a r e 1 t r e a t me n t c o u r s e ,a f t e r 2 c o u r s e s , a 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 p a t i e n t s b e f o r e a n d a f t e r t r e a t me n t
中 国 民 族 民 间 医 药
・
临 床 研 究
Cl i n i c a l r e s e a r c h
5 6・
C 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 e t h n o me d i c i n e a n d e t h n o p h a r ma c y
Ab s t r a c t :O b j e c t i v e : c l i n i c a l c u r a t i v e e f f e c t o f t r e a t i n g c h l o a s ma c l i n i c a l o b s e r v a t i o n o f c o m b i n a t i o n o f C h i n e s e t r a d i t i o n l a a n d
We s t e r n me d i c i n e .Me t h o d s 8 0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c h l o a s ma we r e r a n d o ml y d i v i d e d i n t o 2 g r o u p s ,t h e c o n t r o l g r o u p it w h o r a l v i t a mi n E,v i t a — mi n C.a mi n o a c i d t r e a t me n t . e t r e a t me n t g r o u p we r e g i v e n t r a d i t i o n l a C 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c o mb i n e d w i t h i n t r a v e n o u s i n f u s i o n o f r e —
黄褐斑的中医辨证治疗和病例

黄褐斑的中医辨证治疗和病例黄褐斑是发生在面部的黄褐色或灰黑色斑片,无痛无痒,起病缓慢,常见于女性患者的前额、眉颊、唇周、鼻背等颜面部。
黄褐斑属中医“肝斑”之范畴,与女性妊娠、内分泌功能紊乱、生殖系统疾患、长期服用避孕药、使用化妆品、紫外线照射等因素密切相关。
近些年来,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和生活环境改变,黄褐斑患者日见增多,笔者分别采用活血化瘀、疏肝理气、补肾疏肝法辨证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活血化瘀法患者刘某,女性,40岁,2006年8月16日初诊,3年前颜面颊部开始出现黄褐色斑点,后逐渐扩大成片。
其间伴有断断续续的胸胁胀痛,腰膝酸软,此次因苦于腰痛及月经不调而求诊。
刻诊:满脸褐斑,以唇周左右两侧为著,两目暗黑,舌边瘀点,脉象迟涩。
辨为气机不展、瘀血阻络。
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味,活血化瘀,理经消斑。
内服处方:桃仁12克,红花12克,当归10克,生地18克,川芎6克,赤芍10克,牛膝12克,桔梗6克,柴胡10克,枳壳6克,炙草6克,葱白三节(节长寸许),水煎服,每日一剂,连服7日为一个疗程,月经期间停服。
外涂方:取鲜土贝母鳞茎200克,鲜何首乌块根200克,将上药洗净,放入木桶或竹桶中,将250毫升水徐徐加入,用木棒杵烂为泥,然后过滤取汁,置冰箱内低温贮存,每晚临睡前摇匀,用毛笔蘸涂色斑处,至第二天晨起时洗去。
二月后面部灰黑色斑片及满脸散在点滴状褐斑消失70%以上。
原方继续坚持治疗一个月,皮损全部消退,颜面肤色正常。
按:瘀积体内日久,影响气机伸展,出现上述诸症,故用活血化瘀之法,方用四逆散和血疏肝,桔梗载药上行,枳壳宽胸,牛膝通利血脉、引血下行,加入葱白取其通窍作用。
鲜土贝母块茎中含有大量的麦芽糖,具有散结毒、消痈肿之功效。
鲜何首乌具有解毒、消痈、养血的功效,块根中含有大量的卵磷脂,卵磷脂为构成神经组织的主要成分,同时为红细胞及其他细胞膜的主要原料,并能促进红细胞的新生及发育。
患者内服外涂治疗三个月,便使皮科顽疾告愈。
中医辩证治疗黄褐斑临床分析

中医辩证治疗黄褐斑临床分析目的对中医辩证治疗黄褐斑临床效果进行探讨。
方法将我院2012年7月至2014年7月间收治的黄褐斑患者46例分为观察组23例及对照组23例,其中观察组采取中医辨证治疗,对照组采取西医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5.9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26%,观察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更高,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医辩证治疗黄褐斑具有较好的效果,值得推广。
标签:中医;辨证治疗;黄褐斑黄褐斑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面部皮肤病症,多发于女性患者,主要因雌性激素分泌失衡所致,患者面部会表现出黄褐色色素沉着。
另外女性患者出现黄褐斑还会受到妊娠等影响,该病症具有一定的遗传性[1] 。
我院对2012年7月至2014年7月间收治的黄褐斑患者23例采取了中医辩证治疗,取得了一定成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7月至2014年7月间收治的黄褐斑患者46例作为临床观察对象并分为观察组23例及对照组23例。
观察组中男2例,女21例,年龄为22至65岁,平均年龄为(32.1±5.6)岁;对照组中男1例,女22例,年龄为25至62岁,平均年龄为(35.8±5.9)岁。
上述患者除黄褐斑症状外,其他方面表现良好,无慢性肝、肾及内分泌系统疾病,排除药物过敏。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采取谷胱甘肽进行治疗,0.5g谷胱甘肽溶于250ml生理盐水当中进行静脉点滴,2日/次。
观察组采取中医辨证治疗,经观察发现患者多为肝郁不舒形,取自拟汤药进行治疗,具体药方如下:北沙参10g,麦冬10g,当归9g、生地25g,川谏子5g,枸杞子11g,熟地12g,白芍20g,醋柴胡9g,另外阴虚火旺者可加丹皮6g,青篙15g。
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1.3疗效判定参考《黄褐斑的疗效评定标准》[2] 。
中西医结合治疗黄褐斑145例疗效观察

3 ,颜 色 变 化 不 明 显 ;评 分 法 计 算 治 疗 后 下 降 指 数 0
d 0 3。 .
[ ] ima 4 Kl g nAM , lsIA n w fr l frdpg nigh — Wii . e omua o e i l me t u n ma kn J. rhDemao,9 1 11 1 :04 . ns iE] A c r tl1 7 ,1 ( )4 —8
2 治 疗 方 法
复发 ,有效 率也不 高 。 中医学认 为 ,黄 褐 斑 的病 因病
机 是忧 思抑 郁 ,血 弱 不华 ,火 燥 精 滞 而 致 肝火 旺盛 ,
上 冲于 面而发 生褐 紫色 或 黄褐 色 斑 片 ,或 是 由于脏 腑
失 调 ,污 浊 之 气 循 胃经 上 熏 于 面 而 成 ,或 是 肾 阳不
用 ,以免 引起 激 素依 赖性皮 炎 .临床 观 察 单用 此法 易
疗期 间 中止治 疗或更 换 药 物 、方 法者 ;⑤ 无 法判 断疗
效或 资料不 全 影 响疗 效 判 断 者 。其 中男 性 2 5例 ,女
性 10例 ,年 龄最 小 2 2 0岁 .最 大 5 5岁 ;病程 3 月 个 至 1 0年不 等 。
所 有 病 例 均 予 自拟 祛 斑 汤 ,基 本 方 药 物 组 成 : 柴
胡 、川 芎 、白芷各 9 ,枳 壳 、红 花 各 6 ,当归 1 g g g 2,
白芍 、生地各 1 g 5 。兼 有 脾 虚 ,纳 呆 舌 淡 苔 薄 ,脉 细
黄褐斑的中医辨证治疗

黄褐斑的中医辨证治疗黄褐斑也称『肝斑』、『蝴蝶斑』,表现为颜脸部出现局限性淡褐色皮肤色素改变,其病损为黄褐色或者咖啡色斑片,形状不同,大小不同,表面光滑无鳞屑,多发于颧、鼻、额和口周围,经常呈对称性分布,个别病人,可波及整个脸部,个别时候可相互融合,状如蝴蝶,日晒后可加重。
黄褐斑以中青年女性为常见,一直困扰着广大爱美的女士。
本病多因身体内激素分泌水平下降,加上来自工作、生活各方面的压力,心情抑郁,精神紧张而造成,非常容易引起内分泌紊乱继而引起皮肤干燥,脸部晦暗无光,色素沉着,又因阳光照射或者化妆品的不良刺激而加深加重。
肝藏血,喜条达而恶抑郁,如果情志不遂,肝失条达,或者阴血暗耗,或者生化之源不足,都可以造成肝气郁结不舒。
郁久化热,灼伤阴血,致使脸面气血失和而发病。
黄褐斑症状的五个方面1、病程:黄褐斑的病程发展比较缓慢,一般很难确定病程,有些患者的病程可持续数月或数年。
通常患者多无自觉症状。
2、形状:黄褐斑的大小不一,数目也不确定,可形成弓形或多环状的皮损,成线状或彗星发散式的分布,对称发生于面部。
3、表现:黄褐斑的症状,黄褐斑皮损通常局限于皮肤的暴露部位,分布于面部,主要分布在两颊及鼻、前额、颏部,偶尔也可伴有乳晕的色素沉着。
4、颜色:黄褐斑的症状体现中,其颜色是一部分。
黄褐斑通常呈现的颜色为淡棕色、灰色、棕灰色,严重者的黄褐斑呈棕黑色甚至深蓝灰色的斑疹,融合而成的片状色素斑。
5、界限:黄褐斑的皮损多数境界清楚,当色素沉着较少时,其边缘不是很清楚,而是呈弥漫状分布。
黄褐斑表面没有鳞屑,无浸润,一般不会伴有其他皮肤病,如红斑、丘疹等皮肤病。
黄褐斑有哪些危害?1、黄褐斑是女性美的杀手美丽从来与斑点势不两立,长了黄褐斑的脸,再怎样善于掩饰也挽不回素面朝天的美丽。
2、黄褐斑是体内疾病的“信号灯”黄褐斑是内分泌失调、代谢废物淤积体内的一种外在显性表现,黄褐斑发生的同时,身体内部也会发生问题。
如很多黄褐斑患者伴有精神不振、烦躁易怒、食欲不振、乳房肿痛、月经不调等现象,有些还同时伴有乳房肿块、子宫肌瘤、囊肿、肝脏病等。
中医辨证治疗黄褐斑的方式及临床心得探析

中医辨证治疗黄褐斑的方式及临床心得探析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治疗黄褐斑的方式及临床心得。
方法:收治黄褐斑患者5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中医辨证治疗组。
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中医辨证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医辨证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治疗后,中医辨证治疗组总有效率、黄褐斑消失时间、自觉症状消失时间、黄褐斑症状积分、生活质量、应激心理均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中医辨证治疗黄褐斑的方式效果确切,可改善病情,消除黄褐斑,减轻患者应激心理,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中医辨证治疗;黄褐斑;方式;临床心得黄褐斑属于色素障碍性皮肤病,具有复杂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明确,无特效治疗方案[1]。
本研究选取2015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55例黄褐斑患者并分组,分析了中医辨证治疗黄褐斑的方式及临床心得,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15年2月-2017年2月收治黄褐斑患者55例,并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
中医辨证治疗组男18例,女10例;年龄21-58岁,平均(32.24±2.71)岁;发病时间1-5年,平均(3.24±0.45)年。
对照组男17例,女10例;年龄22-57岁,平均(32.21±2.67)岁;发病时间1-5年,平均(3.21±0.46)年。
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汁学意义(P>0.05)。
方法:对照组单纯给予西医治疗。
中医辨证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中医辨证治疗黄褐斑。
①肝郁气滞者给予疏肝理气和活血退斑治疗,用逍遥散加减;②脾虚湿滞者给予活血悦色和化湿扶脾治疗,给予人参健脾丸治疗。
③肾虚者偏阳虚给予温阳补肾治疗,给予金匮肾气丸加减治疗,其中,偏阴虚给予滋阴降火治疗,给予六味地黄丸加减治疗。
两组均治疗2周,1剂/d,分早晚2次服用。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黄褐斑治疗总有效率;黄褐斑消失时间、自觉症状消失时间;干预前后患者黄褐斑症状积分(0-3分,越高症状越严重)、生活质量(QOL 评分)、应激心理(SAS评分)。
桃红四物汤治疗黄褐斑伴月经不调的临床疗效观察

桃红四物汤治疗黄褐斑伴月经不调的临床疗效观察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皮肤色素沉着病,多见于女性,特别是中年女性。
其特点是局部皮肤颜色加深,形成不规则的斑块,在脸颊、额头、上唇周围等部位较为常见,因此也被称为“面部雀斑”。
黄褐斑的形成与雌激素水平、紫外线暴露以及遗传因素等有关。
黄褐斑的治疗方法有很多,其中中药治疗受到许多患者的青睐。
传统中医认为,黄褐斑是由于气血不足、肝脾功能失调所致,因此使用具有调补气血、活血化瘀功效的中药可以治疗黄褐斑。
桃红四物汤就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由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等药物组成。
它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等作用,常用于治疗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病。
为了探讨桃红四物汤在治疗黄褐斑伴月经不调方面的临床疗效,我们进行了一项观察性研究。
选取了30例黄褐斑患者,年龄在25岁至45岁之间,均伴有月经不调症状。
这些患者除了治疗黄褐斑外,还需要调整月经,使其恢复正常。
所有患者在开始治疗前进行了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
其中包括月经史、妇科疾病史以及黄褐斑的发病过程和变化等。
还进行了血常规、乙肝、肝功能、肾功能、甲状腺功能等常规检查。
这些检查有助于了解患者的整体状况和确定治疗方案。
治疗方案为桃红四物汤口服,每天三次,每次10克。
患者也需要遵循一些生活习惯,如避免日晒、注意防晒、避免粗糙刺激、加强营养等。
治疗期为3个月,并于治疗结束后进行随访观察。
观察结果显示,治疗结束后,有23例患者的黄褐斑有明显改善,占总数的76.7%。
6例完全消失,17例颜色明显淡化。
月经也有所调整,有22例月经恢复正常,占总数的73.3%。
对于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我们进一步分析了其原因。
发现其中大部分患者阳光暴露较多、对治疗方案依从性不高,或者合并其他妇科疾病。
我们进一步对这些患者进行了个体化的治疗,如加强防晒、适当调整治疗方案等。
桃红四物汤在治疗黄褐斑伴月经不调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
其可能途径是通过活血化瘀、调补气血,改善机体内环境,从而减轻黄褐斑的颜色和面积。
辨证治疗女性黄褐斑362例疗效观察

由表 2可见 , 气郁 结型 、 肝 气滞 血瘀 型 与肾 阴虚 型痊 愈率 比较差异有统计 学意义 (P <0 0 ) .5 。肝气 郁结 型与
气滞血瘀型痊愈率 比较差异元统 计学意义(P >0 0 ) 以 .5 ;
肝气郁 结型与气滞 血瘀 型疗效 较好 , 效时 间较短 ; 见 肾阴
作者简介 : 贾卫华 ( 6一 )女 , 1 7 , 副主任 中医师 , 9 学士 , 从事 中医针
维普资讯
河北中医 2O 9月第 3 O8年 O卷第 9 期
H bi C Spe br 08 V l 0 N . ee JT M,et e 0 , o3 , o9 m 2
9 23
辨 证 治 疗 女性 黄 褐 斑 3 2例 疗 效 观 察 6
贾卫华
20 —0—20 —0 , 0 3 3 0r 3 笔者辨证治疗女性 黄褐斑 32例 , 7 6 现
报告如下。
1 资 料 与 方 法
1 1 一般资料 .
本 组 32例 均 为本 院针 灸科 门诊 患者 , 6
断及疗效标准 ” …确诊 。
均为女性 ; 年龄最小 2 , 大 4 , 3 ~4 5岁 最 8岁 以 5 o岁为多 ;
黄 褐 斑 是 发 生 于 面部 的一 种 色 素 沉 着 性 皮 肤 病 。
滞血瘀型 19例 , 2 肾阴虚型 5 例 。32例均有不 同程度 月 O 6 经不调 , 无肝 、 肾等慢性疾病 。
12 诊 断标准 . 参照 中西 医结合学会皮 肤性 病专业委员 会色素病学组 20 03—1 在 深圳 修订 的 “ 褐斑 的临床 诊 2 黄
加 味平 胃散 配 合 脉 络 宁 注射 液 治 疗
糖 尿 病周 围神 经 病 变 3 临床 观 察 5例
老中医治疗黄褐斑的经验体会

老中医治疗黄褐斑的经验体会
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皮肤问题,中医治疗黄褐斑的经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辨证施治:中医强调“因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个性化的治疗。
对于黄褐斑患者,中医会通过望、问、切、闻等方式,辨别出体内湿热、气血不调、肝郁等不同的证候类型,并采取相应的中药和治疗方法。
2. 中药治疗:中医常常会使用内服中药来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气血运行,从而改善皮肤黄褐斑的症状。
通常会选择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益气养血等作用的药材,如何首乌、桃仁、当归等,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配方调制。
3. 食疗调理:中医认为,身体的健康与饮食密切相关,因此在中医治疗黄褐斑时,常常会进行食疗调理。
一般会鼓励患者多食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E、抗氧化物质等的食物,如柑橘类
水果、蔬菜、核桃等,以促进肌肤的新陈代谢和修复。
4.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被广泛应用于中医治疗黄褐斑的过程中。
通过针刺穴位,调节体内脏腑功能、促进血液循环,以达到治疗黄褐斑的效果。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四白、翳风、涌泉等。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黄褐斑需要结合患者个体情况进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同时也需要患者配合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才能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建议在就诊前咨询专业医师,并按医生的指导进行治疗。
辨证治疗黄褐斑体会

收稿日期:2004士研究 生导师。
自己有了错误,生怕别人指出,甚至到了忌恨而杀人的程度, 这样做是荒谬危险的。
(编辑:杨英豪)
·79 ·
辨证治疗黄褐斑体会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被引用次数:
2004 年 7 月 第24 卷 第7 期
河南中医 HENAN TRADI TI ONAL CHI NESE MEDI CI NE
Jul y 2004 VOl .24 NO .7
周围血管病变,并告诉治疗如不理想必须截趾,患者有痛不
欲生的念头。现在双足 口 止母趾甲皮色发黑,左侧明显,发冷不
温,疼 痛 难 忍,四 肢 乏 力,口 干,大 便 干 燥,空 腹 血 糖
2004 年 7 月 第24 卷 第7 期
河南中医 HENAN TRADI TI ONAL CHI NESE MEDI CI NE
Jul y 2004 Vol .24 No .7
方中逍遥散疏 肝 健 脾 养 血,六 味 地 黄 丸 滋 补 肾 阴,加 制 香附增强其疏肝解郁的作用,赤芍、生地黄、女贞子清热凉血 养阴,川 芎“ 上 行 头 目,下 行 血 海 ”活 血 消 斑,加 白 芷 为 引 经 药,能使药物走表而达肌肤,另则籍其色白而消斑。
2003 年4 月2 日来电话说服药效果较好,前额部的褐斑 明显消除,其他症状也有所减轻,嘱病人照上方继服12 剂。
4 月30 日来诊,见其面部黄褐斑颜色变浅,两颧部、鼻部 稍明显,前额部已消失,问其月经情况也有明显改善,月经量 正常,经色不黑,偶尔有腰痛现象,舌质基本正常,切其脉沉 细稍有弦象。治 宜 滋 补 肾 阴,佐 以 疏 肝 解 郁。 方 药:熟 地 黄 30 g ,女贞子18 g ,菟丝子15 g ,山茱萸15 g ,山药30 g ,牡丹 皮15 g ,炒白芍25 g ,当归15 g ,郁金12 g ,柴胡12 g ,川续断 15 g ,白芷15 g 。9 剂,水煎服。
中医辨证治疗黄褐斑的方式及临床心得探析

中医辨证治疗黄褐斑的方式及临床心得探析摘要】目的:针对中医辨证治疗黄褐斑的方式进行研究,并总结临床心得、体会。
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到我院进行治疗的58例黄褐斑患者,所有患者均采取中医辨证治疗,将其分为肝郁气滞型、脾虚湿滞型、肾虚型3型,分别采取对症治疗。
结果:本组58例患者,肝郁气滞型32例(55.17%),脾虚湿滞型10例(17.24%),肾虚型16例(27.59%),经过3个疗程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55%。
结论:中医辨证治疗黄褐斑能够抓住主要矛盾,对症治疗,是治疗黄褐斑的可靠手段。
关键词:辨证分型;黄褐斑;治疗效果黄褐斑好发于面部,具有面积对称、形状不规则、大小不一等特点,斑片为黄褐或淡黑色,患者无自觉症状[1]。
中医认为,黄褐斑属于“肝斑”、“黧黑斑”、““蝴蝶斑”范畴,与肝、脾、肾等脏器功能失调密切相关,中医内治以滋补肝肾、疏肝解郁、健脾除湿为基本原则,并认为“治斑不离血”、“无瘀不成斑”[2],在治疗过程中,应以活血化瘀贯穿始终,确保气血运行条畅。
本文将针对中医辨证治疗黄褐斑的方式进行研究,并总结临床心得、体会,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到我院进行治疗的58例黄褐斑患者,所以患者均已经过明确诊断,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其中,女性42例,男性16例,年龄18~54岁,平均年龄(32.57±12.84)岁,未婚13例,已婚45例。
1.2方法所有患者均采取中医辨证治疗,根据患者的斑片位置、伴随症状,分析患者的病因病机,将其分为肝郁气滞型、脾虚湿滞型、肾虚型3型,具体治疗方法如下。
1.2.1肝郁气滞型临床表现:分布对称的颜面部黄褐色斑片,呈地图状或蝴蝶状,目周、面颊分布最多,斑色发青,境界清晰;患者情志不遂,精神抑郁,烦躁易怒,病情随情志波动而改变;女性连续 3~4个月月经前后不定期,经前有双乳胀痛、斑色加深、胸胁痞胀等症状;舌质暗红,苔薄白,脉弦或弦细。
中医辨证治疗黄褐斑经验

[ ] 晓 光 . 痰 法 治疗 哮 喘 的 研 究 现 状 及 评 价 [ ] 中 医 药 1代 化 J.
信 息 ,0 5 2 ( ) 7— . 20 ,2 9 : 9
子 1 , 苏 子 1 , 菔 子 1 , 蜕 1 , 梅 5g 紫 5g莱 5g 蝉 2g 乌 1 , 0 g 山楂 1 , 2g 白扁 豆 1 。水煎 服 , d1剂 , 日 2g 2 每
按 射 干麻 黄汤具 有散 寒宣肺 、 降逆化 痰 功效 。 方 中麻 茸 、 辛祛 寒化饮 ; 冬花 、 细 款 紫菀 温肺 止 咳 ; 射
干 、 味下气 ; 夏开痰 分解 其邪 。导 痰汤 具有 燥湿 五 半
收 稿 日期 :0 1 0 3 ; 回 E期 :0 1 0 2 1 — 6— 0 修 l 2 1 — 8一l 5
1 肝 郁气 滞型
加 乌药 、 胡 索 ; 经先 期 、 漓 不 净 , 白头翁 、 延 月 淋 加 秦
皮; 月经 量 多 、 红质稠 , 牡丹皮 、 子 ; 闷 , 厚 色 加 栀 脘 加
[] 世文. 夏 汤加 味治疗支 气管 哮喘 4 4张 半 2例 总 结 [ ] 湖 J.
南 中医 杂 志 ,0 5 1 (0 :36一l1 . 2 0 ,4 1 ) 1 l 39
[] 5 国家 中 医药 管 理 局 . 医 病 证 诊 断 疗 效 标 准 [ ] 南 京 : 中 M .
南 京 大 学 出版 社 ,9 4 19 .
治 宜温 肺化 饮 、 湿祛 痰 , 燥 给予射 干麻 黄汤 合 导痰 汤
加 减 。处方 : 干 1 , 射 0g 麻茸 1 , 味子 5 g 北 细 0g 五 ,
辛 4 g 紫菀 1 , 冬 花 1 , 半 夏 1 , 甘 草 , 0g 款 0g法 2g 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及年龄分布情况可 以看 出, 肝气郁滞 型
病 例 最 多 5 % , 多 为 中 年 女 性 , 次 为 5 且 其 肾虚 型 2 . % , 多 数 为 中 年 男 性 , 均 64 大 平
20 0 5年至 收治 黄 褐 斑 患者 2 6例 , 5
均为症 状明显且 自愿接 受 中医 中药治疗
的患者 。其 中女 11例 () 年龄 l 3. % ; 7~5 3岁 , 均 3 . 平 18
损 以鼻 为 中 心 对 称 分 布 于 颜 面 、 颊 、 两 耳 前 , 积 大 、 损 呈 淡 褐 色或 暗 灰 色 , 蒙 面 皮 如
以上所有病 例经 3 个疗程 治疗 , 统计疗效
结 果 : 过 3个 疗 程 治 疗 , 本 治 愈 18 经 基 4
人参健脾丸、 六味地 黄丸 、 匮 肾气丸等 金
黄褐斑 , 中医称 “ 尘” “ 面 或 肝斑 ” 也
称 “ 黑 斑 ” 病 名 虽 多 , 实 只 是 皮 损 黧 。 其
黄褐斑是一种色素障碍性皮肤病 , 发
病 率 高 , 因 多 而 复 杂 , 部 分 病 因 尚 不 病 且
部位与程度上的差异罢 了。本病病 因: 大 凡七情 内伤 , 肝郁气滞 , 饮食劳倦 , 妇人 月
中 医辨 证 治 疗 黄 褐 斑 疗 效 观 察
顽腹胀满或 带下 清稀 , 舌淡 红微胖 、 薄 苔
武 凯 丰
(%) 年龄 2 4 4 , 1— 6岁 , 均 年 龄 3 平 0岁 。
黄微腻 、 濡滑 。治宜 : 脉 扶脾化湿 、 活血悦 色 , 用人参健脾 丸加减 : 方 炙黄 芪 3 g 人 0, 参 lg炒 自术 1g 炒山药 1g 云苓 l g O, 5, 5, O, 炒扁豆 1g 砂仁 6 , 5, g 升麻 6 , g 白附子 lg O,
火 , 益 肝 肾 , 用 六 味 地 黄 丸 加 减 : 地 补 方 熟 1g 山萸 lg 炒 山 药 2 g 泽 泻 l g 云 苓 5, O, 0, O, lg 丹 皮 lg 女 贞 子 2 g旱 莲 草 2 g仙 O, O, 0, 0, 灵 脾 1g 枸 杞 子 2 g等 。 5, 0
经不调等均可致病。
明了 , 无疗效可靠 的治疗方案。为了提高
疗 效 , 短 疗 程 ,0 5年 以 来 , 用 中 医 缩 20 采
辨证分型治疗本病 , 过不 断改进 , 得 经 取 了良好 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
资料 与 方 法
总之 , 本病 与肝 脾 肾三脏 关 系密切 , 此三脏功能失 调 , 气血不能上荣于面为其
处方 加 减 治 疗 。 治 疗 2 6例 , 本 治 愈 5 基
1 8例 , 效 9 4 显 0例 , 转 8倒 , 效 1 好 无 0例 ,
灰尘 , 清洗不去 ; 伴有形寒肢冷 、 腰膝酸 软
无力 , 尿 频 清 , 子 遗 精 , 子 不 孕 或 月 夜 男 女 经 不 调 , 伴 有 头 晕 耳 鸣 、 心 燥 热 、 汗 或 五 盗 骨蒸 、 口渴 、 小便 黄 、 便 干 、 红 少 苔 , 大 舌 脉
或偏 阴虚 之不 同。偏阳虚者 : 治宜温 阳益
肾化瘀退 斑 , 用金 匮 肾气 丸加 减 : 方 制附 片 lg 肉桂 lg 熟地 2 g 山萸 lg 炒 山 O, o, 0, O, 药 2 g泽 泻 lg 云苓 lg 丹皮 lg 仙灵 0, O, O, O, 脾 1g 菟 丝 子 1g 巴戟 天 1g 凌 霄 花 5, 5, 5, 1 g细辛 5 5, g等 。偏 阴虚者 : 宜 滋 阴降 治
例 (7 8 。 5 . %) 显效 9 0例( 52 ) 好 转 8 3 .% , 例( . % ) 无 效 1 31 , 0例 ( . % ) 总有 效 39 ,
率 9 . % 。见 表 1 61 。
总有 效 率 9 . % 。 中 医辨 证 分 型 治 疗 黄 61
褐 斑 是 一 种安 全有 效 的 治 疗 方 法 。 关键词 黄褐 斑 中 医 辨 证 分 型 治 疗 疗效 观 察 。
主要 病 机 。本 组 病 例 从 各 型 病 例 所 占 比
加减应用 : 临床各症按分型应用主方 治疗 , 另外根 据个例 差异加 减用 药 : 闷 胸 乳胀加郁金 、 I 炒J 楝子 、 I 金橘 叶 ; 腹胀便溏 加 人 参 、 山 药 、 扁 豆 ; 胀 纳 差 加 炒 麦 炒 炒 腹 芽、 玫瑰 花、 陈皮 、 朴 ; 川 妇女 月经 不 调加
例 (64 ) 年 龄 3 5 1 .% , l一 3岁 , 均 4 平 4岁 。
斑 患者根 据 具 体 病 情 和 伴 随 症 状 进 行 辨 证 分 型 治 疗 , 其 分为 : 郁 气滞 型 、 虚 将 肝 脾 湿滞 型 、 肾虚 型 3型 。 分 别 采 用 逍 遥 散 、
冬瓜皮 1g炙 甘草 6 等。③ 肾虚 型 : 5, g 皮
脾虚湿滞型 4 3例 ( 86 ) 其 中女 2 例 1. % , 1
(8 8 )男 2 4 . % , 2例 ( 12 ) 年 龄 1 5.% , 7—
72 0 4 50甘 肃省 成 县 人 民 医院 皮 肤 性 病 科 摘 要 采 用 中 医辨 证 论 治 思 想 , 黄 褐 对
3 岁 ,平 均 2 岁 。 肾 虚 型 6 例 8 8 8 (6 4 )其 中男 5 2.% , 7例 ( 3 6 , 1 8 . %) 女 1
d i l . 9 9 j i n 1 0 —6 4 . 0 o: O 3 6 / . s . 0 7 s 1x 2 1 . 1
2 1 4 6 7
不 良反应 : 3例初服药时出现轻度 有 腹泻, 腹胀纳差 症状 , 调整处 方后 症状 经
消失。 讨 论
沉细数。根据伴 随症状 不 同又有偏 阳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