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忠告 ——电影《走出西柏坡》观后感
《走出西柏坡》观后感
《走出西柏坡》观后感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国人渐醒,国殇横行;这是智慧的年代,这是愚蠢的年代,民主科学,封建愚昧;这是信仰的新纪元,这是怀疑的新纪元;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
世有流寇英雄,心中义气浩然。
影片开头不久,在沈阳火车站,野战军的马宝山就要抢电厂的粮食,不听人劝,不顾军管会命令,只知道不能让兄弟们饿着肚子打仗,“流寇”作风,明抢。
可是,电厂遭遇袭击,为维护电厂他也可以号令兄弟们冲锋陷阵“装好子弹,跟我上!”,无畏“英雄”。
军管会陈云的评价“英雄+流寇”倒是贴切,同时“铁的部队就要有铁的纪律”一句,似乎已经为脾气火爆、性格有些鲁莽的马宝山作了未来的预言。
耿涛将要离开西柏坡想跟主席道别却找不到机会,首长们谈了一宿,他等了一宿,只因“首长们在谈大事,不能去打扰。
”有点遗憾,有点委屈。
想起一句相似的话,“总理是要管国家大事的,不能让咱们这点儿事儿让总理分了心。
”在《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中,即便全村饿得树皮都没得啃了,郭主任也不愿让总理知晓,行为有些过激,但那颗心与耿涛一般,对国家都是真诚的。
耿涛将要走的那天,为主席驾好最后一班车,主席对小孩的那一句“我这里有个空位,想找个人坐。
”真暖呀!自此,高潮来了。
缔造新中国的革命先辈们从战争走向经济建设这一重大转折和跨越的历程,开始了!毛主席“战争人才咱们有,可建设人才是远远不够。
”说的一点儿不差。
耿涛还没进城,攻打天津卫的将士“子弹是不会拐弯的。
”对上耿涛一伙“可是人会拐弯”,两种思想的碰撞,犹如后来提出政府贷款给资本家时同意与反对的两个思潮。
各路企业家的不配合,要建设者们学会了“吃鸡蛋”;花社会主义的钱养资本主义,没有人承担得起失败的后果,这条探索的路,内外都走得艰难。
在探索建设过程中不怀好意的人,更让人要提高警惕,躲避糖衣炮弹。
马宝山禁不住美色诱惑,与资本家二姨太私通,险些被骗光银行贷款。
小于牺牲生命的代价,成为马宝山永远赎不回的罪。
走出西柏坡观后感600字
走出西柏坡观后感600字西柏坡位于太行山东麓,是滹沱河北岸柏坡岭下一个极为普通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小山村。
这个不起眼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村落,在那叱咤风云、瞬息变迁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战争岁月,一下成为全国和世界瞩目地方。
走出西柏坡观后感1 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无疑是幸福的一代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飞速发展,满足了我们生存和精神的需要,而这一切都是由于革命先辈们的代代努力与探索。
社会主义的建设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路上充满了许多荆棘和坎坷,是革命先辈们在在血泪中一步一步走出来的,为我们在后续的建设中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教训。
《走出西柏坡》这部革命历史影片再现了50年前的风云际会,使我们看到了革命先烈们在从战争向经济建设这一重大转折中所遇到的重重困难,看到了革命先烈中在城市建设中,克服重重困难所做的不懈探索及努力,以及最后七届二中全会的胜利召开使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为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理论上作了充分的准备。
在这部影片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耿涛和马宝山这两位共产党人。
尤其是耿涛和马宝山两个形象的鲜明对比,使我们充分认识到,城市经济建设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这个建设中充满了重重困难,如在当时情况下城市建设人才的严重缺乏,革命人士在城市建设中思想的保守死板,革命人士的无组织无纪律行为,以及资产阶级的无形诱惑等等。
在电影中,我们会对马宝山这个战斗英雄的最后结局感到浓浓的悲哀和无奈,这是中国在城市建设中很大一部分革命党人人生的缩影。
看过影片我们难道能说马宝山同志不热爱祖国吗?不热爱劳苦大众吗?不是一位革命英雄吗?不容置疑的是马宝山是一位当真无愧的革命英雄。
在沈阳面临敌军袭击时,为了沈阳,马宝山等人浴血奋战,不惧爆炸的危险将油罐车推离沈阳发电厂,拯救了整个沈阳;在攻打天津时,不把自己的枪伤放在心上;在面对一批批剥削工人的资本家时,马宝山严厉痛斥资本家,为工人们出头;最后为了弥补所犯下的错误,击杀背叛者,在牢里深深忏悔等等。
《走出西柏坡》爱国电影观后感优秀范文5篇
《走出西柏坡》爱国电影观后感优秀范文5篇《走出西柏坡》观后感范文一在看到一个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英雄倒在了糖衣炮弹下之后,我感到的是无比的惋惜,我没有指责他,一个人在没有经历过诱惑之前,是不会明白诱惑有多可怕多难抵挡的。
自古爱美人不爱江山,爱金钱胜过生命的人不在少数,人有七情六欲这也无可厚非,但这就代表每个人都能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吗答案我想自然不必我多说,肩上是否肩负着职责,心中是否有信仰和坚持,都会影响一个人的内心。
一个人到底追求的是什么,衣食足而知荣辱,此刻社会已步入小康,绝大多数的人都已不为生活所累,我们追求的应当是更高的精神境界,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现状之下,能独善其身的实属不易,但即使再不容易,我们作为党员也必须要成为其中的榜样,一个人也许未必能改变世界,可是一个人能改变另一个人,星星之火,能够燎原。
当我们每一个人都带动身边的人,拒绝诱惑,拒绝贪婪,这个世界必将充满浩然正气。
《西柏坡》观后感范文二电影《西柏坡》刻画的是中国共产党从农村转向城市时,克服重重困难,不断团结广大工人群众恢复生产并和党内出现的居功自傲的思想和腐败现象进行坚决的斗争的情景。
其中,两位主人公在处事上的强烈比较让我印象深刻:耿涛参加城市接管工作后,时时刻刻坚持清醒的头脑。
而马保山在安逸的环境下,忘记了党的一贯艰苦奋斗作风,被“敌人”的“糖衣炮弹”打中,最终铸成大错。
看到那里就异常惋惜他以往钢铁打不穿的胸膛还是被糖衣裹着的炮弹击碎了。
联系到了之前杨教授的党课异常提及的“两个务必”精神,即:务必继续坚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地坚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再想到习近平总书记到西柏坡视察时,曾说:“那里是立规矩的地方。
”所以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我们应当把耿涛时刻坚守纪律底线当成我们的学习榜样,而把马宝山的错误当成我们最好的警钟。
作为一名党员,更应当坚持自我的理念立场,在工作中、生活中严格遵守规矩纪律,决不触碰红线。
《走出西柏坡》观后感作业
在观看了<<走出西柏坡>>这部经典的红色电影后,我被电影中的情节深深的打动了,这是一部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的一部电影,从电影中的几个情节可以看出,具体的内容我们从下面开始讲起.故事主要讲的是毛主席的警卫员耿涛在革命即将胜利的时候被派完天津参加革命胜利后的城市建设工作见到了当年的救命恩人马宝山及失散多年的恋人.故事主要就从耿涛和马宝山两人讲起.马宝山是一位老战斗英雄,在长期的解放战斗生涯中屡建奇功,不怕流血牺牲,英勇无匹,但在解放天津后,他被留下来和耿涛一起搞城市建设,在进入令人眼花缭乱的大城市后他禁不住诱惑,在敌人的”糖衣炮弹”面前,忘记了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战斗作风,忘记了革命的指导纲领,被美色和假象所诱惑,不听劝告,一意孤行,一心想要立功,最后还害死了他身边的警卫员,付出了血的代价。
最后才知道自己错了,用自己的行动来弥补了他的一部分错误,但有的错误是无法弥补的,最终他还是会受到因有的惩罚。
而耿涛尽管作为毛泽东警卫员,有很高的地位,来头相当的不小,但他不以身份来压人,一直牢记毛主席的叮嘱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顽强进取、百折不挠的战斗作风,在面对资本主义巨头的时候有自己的主见,把钱放贷给资本家,最终赢得了资本家的理解与尊重,虽然最终钱那笔钱被马宝山为了立功给用来买煤了,但好在最后都追回来了。
终于他在城市建设中克服重重困难赢得了大家的支持、理解和信任,圆满的完成了任务。
而在剧情中几个剧情很好的诠释了我们中国共产党员的不怕苦、不怕累、艰苦奋斗、顽强进取、百折不挠、无私奉献的精神。
第一点是我们英勇的耿涛同志为了恢复生产,在冰天雪地的情况下,凿开十多厘米厚的冰层,不顾严寒,奋不顾身的跳到河里去寻找厂房开工所需要的必要的机器设备零件。
他的英勇无畏,奋不顾身,深深的感动了身边的人,最后又有几位人也跳下冰层去寻找设备零件,虽然冰层下面危机重重,很可能下去就上不来了,但他们还是奋不顾身的跳下去了,最后把零件都给捞上来了,而我们英勇的耿涛同志差点就牺牲了。
[知识]《走出西柏坡》观后感
《走出西柏坡》观后感电影《走出西柏坡》刻画的是七届二中全会前后革命战场上的情景。
走进西柏坡,我们看到当时河北天津烽火连天的血腥场面,那是农村转向城市时战士们与敌人顽强的对峙抗衡,那是我党在新中国成立前夕面临抉择考验的辛劳过程。
共产党就是在一场又一场残酷的战争中奋力拼搏夺取胜利的果实,走近历史,我们不仅感受到了当时革命前辈们的昂扬斗志,战略智慧,更多的是前车之鉴后事之师,我们从中学到血的教训,领略了颇多处事道理,对党的认识也更加深刻了。
从电影里面我们可以看到毛主席身边的警卫员耿涛在全国解放前夕,被派往天津参加城市接管工作,遇到了自己的救命恩人马宝山,并和他一起共事解决城市的接管工作。
影片通过描述以耿涛为代表的基层共产党人坚决贯彻党中央指示,克服重重困难,团结广大群众恢复生产并和党内出现的居功自傲和腐败现象进行针锋相对斗争的故事,给人以深刻的警示:作为一个革命者,一个共产党人,在革命的转折时期,必须要时时保持清醒的头脑。
而马保山被资产阶级“糖衣炮弹”打中的残酷事实,联系毛泽东在西柏坡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的谆谆教导和关于全党要警惕“糖衣炮弹”攻击的及时告诫,不能不引起人们强烈的震撼和深深的思考。
耿涛和马保山一正一反的事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在告诫我们不要被一时的胜利所蒙蔽变得骄傲自大。
在电影的结尾,毛泽东说道,我们进北京是去赶考的,希望我们都能考试及格,不要学李自成一样做个考试不及格的学生。
因此,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关于“两个务必”的重要论述,教导我们全党同志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不要像马宝山一样被糖衣裹着的炮弹击中。
一个人应该清醒的懂得,树立崇高的理想是正确的,为理想而忘我奋斗会得到鲜花和掌声。
就如马宝山一样,人们并不恨他,只是惋惜他,惋惜他钢铁打不穿的胸膛被糖衣炮弹击碎了,战场上坚不可摧的意志脆弱地倒在了石榴裙下。
理想是美好的,道路是曲折的,通往理想王国的道路上充满了艰辛和坎坷,这一切困难需要我们努力拼搏,艰苦奋斗地去面对。
《走出西柏坡》观后感
《走出西柏坡》观后感《走出西柏坡》观后感一、影片概述《走出西柏坡》是一部反映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英勇革命故事的影片。
影片以红军战士李世英的真实故事为蓝本,展现了他在战乱年代中坚守信仰、奋勇杀敌的英雄事迹。
通过影片的叙述,观众不仅能够感受到那个特殊时期的艰难与危险,更能够深切体味到革命者的无私奉献精神和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
二、影片剧情分析1·李世英的成长历程影片从李世英年少时眺望西柏坡起,一直到加入红军,展现了他从一个心怀家国梦想的少年逐渐成长为一名英勇战士的过程。
在成长过程中,他遇到了无数困难和挑战,但他始终坚守信仰,不断锻炼自己的身心素质。
2·反映时代背景和历史事件影片巧妙地融入了许多真实的历史事件,如遵义会议、长征等,将整个影片的情节与时代发展相结合,使故事更具有历史性和代表性。
同时,通过这些事件的呈现,展示了红军英勇奋斗的历程和伟大的革命斗争。
3·人物形象刻画影片中塑造了许多鲜明的人物形象,如李世英、赵世坤、乔良等,他们各具特色,个性鲜明。
通过对这些人物形象的展现,观众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他们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他们的情感起伏和成长变化。
三、影片给予的启示1·坚守信仰的重要性李世英在影片中始终坚守自己的信仰,无论面对何种困难和挑战,都没有动摇。
这种信仰不仅来自他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坚信,更来自于他对自由和平等的向往。
这种坚守信仰的精神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即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坚守自己的信仰,就能够战胜一切。
2·英勇战斗的勇气与决心影片中展示了红军战士们在打击敌人时所展现出的勇气和决心。
他们不畏艰险,毫不犹豫地投身于战斗中,为了自由和正义,义无反顾地付出自己的一切。
这种英勇战斗的勇气和决心让我们深感敬佩,同时也呼唤着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勇往直前,奋发向前。
3·信念的力量影片中的主要人物都有着坚定的信念,并凭借着这种力量去激励自己和他人。
这种信念不仅能够帮助他们战胜困难,更能够引领他们走向胜利。
爱国电影《走出西柏坡》观后感优秀范文5篇
爱国电影《走出西柏坡》观后感优秀范文5篇《走出西柏坡》观后感范文一“这样的党课我愿意多上几堂”,7月13日交建分公司机关党员在上海影城上了一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电影党课后纷纷这样表示。
活动第一部分听党课,由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杨悦教授讲授《彰显“致胜基因”的西柏坡精神》,第二部观看电影《走出西柏坡》。
首先电影党课这个形式新颖,改变了传统“说教式”党课形式,丰富党员教育资料,提高党课的知识性、趣味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让党课入脑、入心、入情、入景。
电影党课的第二亮点是引入“互联网+”理念,上影集团旗下联和院线、天下票仓联合打造了全新“电影党课”APP,实现了党课载体的渠道固化。
APP能够对电影党课网上资源和动态变化进行更及时的更新,党员能够方便选择参加相应的学习活动。
中国共产党诞生于上海这座城市,红色基因随之根植于这片土地。
围绕激活红色基因、传承红色基因,推出的电影党课创新党课形式,让党员同志得到了良好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
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经历了多少坎坷,创造了多少奇迹,要让后代牢记,我们要不忘初心,永远不可迷失了方向和道路。
《走出西柏坡》观后感范文二此次分公司组织党员观看《走出西柏坡》,让我们经历了思想上的洗礼。
那些忠言警句依旧留在脑海,在未来的路上时刻指导着我们要继续坚持不骄不躁、谦虚谨慎的心态,去开创生活,去为国家贡献自我的力量。
电影《走出西柏坡》刻画的是七届二中全会前后革命战场上的情景。
走出西柏坡,我们看到当时河北、天津烽火连天的血腥场面,那是农村转向城市时战士们与敌人顽强的对峙拼杀,那是我党在新中国成立前夕面临抉择考验的辛劳过程。
我们不仅仅感受到了当时革命前辈们的昂扬斗志和战略智慧,还从中学到血的教训,领略了颇多处事道理,对党的认识也更加深刻了。
看完影片,我更加明确自我的奋斗目标,以后会更加努力学习,以历史先例来提醒自我,我们不管怎样,不能忘记那些充满血与火的年代,且行且惜!《走出西柏坡》观后感范文三这两天看了电影《走出西柏坡》,颇有感触。
电影走出西柏坡 观后感小学生
电影走出西柏坡观后感小学生电影《走出西柏坡》是根据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影片围绕着小学生刘胡兰的英勇事迹展开,讲述了她在抗日战争中勇敢抗敌、为人民献身的感人故事。
本片深入描绘了小学生走出校园,积极投身抗战的精神风貌,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那个时期小学生的无私奉献和坚定信仰。
影片通过生动的细节展示了小学生刘胡兰对于祖国和人民的深切热爱。
刘胡兰与父辈相继走上前线,为保家卫国而战。
虽然只是一个小学生,但她没有被局限在校园内,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抗战中去。
片中的刘胡兰有着一颗炽热而坚定的爱国心,她毫不畏惧地参加了抗日民主根据地的革命斗争,成为了一名英勇坚毅的独立女战士。
刘胡兰的事迹激励着我,让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那个时期的小学生的顽强拼搏的精神。
影片中的刘胡兰是一个非常独立和自信的小女孩。
她勇敢地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不怕艰辛,坚定地走在了为国家、为人民的正义事业上。
她在电影中表现出的顽强拼搏的精神,给了我很大的震撼。
与她的形象相比,我觉得自己还有很多需要努力的地方。
在日常生活中,我常常为一些微不足道的困难所束手无策,而刘胡兰却能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坚守信念,不屈不挠。
她的精神激励着我,让我明白只有克服自己内心的恐惧和犹豫,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坚强的人。
在影片的情节中,刘胡兰与同学们一同参加了游击队,进行了训练和战斗。
尽管她们只是小学生,但她们的行动却充满了朝气和活力。
影片中的刘胡兰同学们面对各种艰苦的环境和困难时,没有退缩,而是勇敢地前进。
他们不怕困难,奋发向前,为了保家卫国而战。
这种团结协作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在团结的力量下,他们克服了一个个难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刘胡兰同学们在影片中面对了各种困境和敌人的追击,但他们从未丧失了勇气和信心。
面对敌人的严峻考验,他们挺身而出,用自己微薄的力量为祖国贡献了一份力量。
他们身上的奉献精神和坚持不懈的精神感动了我。
在这个物质丰富、富于科技的时代,我们应该反思我们是否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无私奉献,是否能坚定追求自己的梦想。
电影《走出西柏坡》观后感
电影《走出西柏坡》观后感第一篇:电影《走出西柏坡》观后感——电影《走出西柏坡》观后感从哪里跌倒,再从哪里爬起来。
这是来自电影《走出西柏坡》中主人公耿涛告诫犯了错误的朋友马宝山的,应该说是很富有哲理的。
但是我听后觉得不以为然。
记得一位伟人说过:“一个人不能同时跳进同一条河里”。
其实生活就是这样,也许你跌倒的时候与你爬起来的时候早已是时过境迁了,这就是所谓的历史。
电影《走出西柏坡》主要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前夕,我党开始从农村转向城市、从战争转向建设的紧要关头与重大历史转折时期,所面临新的严峻考验和抉择。
其中最主要是再现了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前后天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段历史。
而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意味深长地说的那句话“我们的许多同志在枪林弹雨中走了过来,却被敌人的用糖衣裹着的炮弹击倒了”,正是该影片的主题和点睛之笔。
其教育作用是巨大的,影响是深远的,作为新时期爱国主义影片和反腐倡廉的好教材是当之无愧的。
一个有价值的人,应该有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追求。
这样人生的境界才会开阔,对物质的追求才会有正确的方向,也才能创造出具有丰富内涵的人生。
电影《走出西柏坡》中塑造的人物形象鲜明生动,特别是最后马宝山因一时糊涂而差点给党和国家造成巨大损失,并受到了严惩。
通过观看这部影片,可以使我们在深思中反醒。
如果说影片中的“他”——马宝山是在完全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给党和国家造成巨大损失的话,那么王宝森、陈熙同、胡长清之流却硬是与国家和人民为敌,做出了“上对不起天地良心、下对不起衣食父母”的伤天害理之举,则更让我们对此有清醒的认识。
前不久读了关于赖昌星建“红楼”腐蚀党员干部以及湛江特大走私案的报道后,更使人咬牙切齿、深恶痛绝,欲先除之而后快。
当然在我们痛恨赖昌星之流的时候,我们也要进一步对那些被腐蚀的党员干部深刻的剖析,在敌人的“糖衣炮弹”面前,他们为什么会那么脆弱,那么不堪一击。
这个问题值得我们的党员干部深思,深思作为党员干部应如何永葆共产党人的本色,过好“权力关、金钱关、人情关”。
《西柏坡》观后感个人心得(精选20篇)
《西柏坡》观后感个人心得《西柏坡》观后感个人心得(精选20篇)有了一些收获以后,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里,让自己铭记于心,这么做能够提升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
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能感染读者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西柏坡》观后感个人心得,欢迎阅读与收藏。
《西柏坡》观后感个人心得篇1小学最后一次的阳光电影行,带我们进入了西柏坡的世界,让我们认识了小小英雄,看到了他们心中的美好心灵。
电影开始时,大家从宝泉圣水中认识到了王二小、核桃、枣花等儿童团的团员,他们纯洁的心灵就仿佛是那温和的圣水,在开心的那一刹那,鬼子的突然袭击,将村民们都杀了,王二小的奶奶也遭到了毒手,为此,王二小更加痛恨鬼子,此后,他去送情报,他为了村民有时间撤退,就把想要攻打西柏坡的小鬼子“带路”,山路十八弯,他的心也是那么的不安,最后,他为了让部队打鬼子,自己就为此牺牲了,那一刻,他的脑子里,呈现出他、奶奶、及部队快乐的笑容。
王二小是一个一心为国的人,他为了打日本鬼子牺牲过自己的生命!我们行吗?不行。
我们现在生活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环境下,就不曾为国想过,我们从来不会想自己会为国效力,为祖国奉献出自己的全部,包括生命,而我们心里想的是什么?是能够开心地玩电脑。
看电视,做一个坐享其成的人,而王二小呢,心里也希望能与伙伴永远在一起,也渴望自己很幸福,但在自己幸福与国家和平中,他选择了国家的和平,而在我们的100个人中,最多只会有1人选择国家和平,而其余人,都希望自己的幸福能长久,但是,有力量才能创造幸福,有和平才能有快乐,我想了很久,发现王二小的名字有如此意义二小,就是1、国家,2、自己,他的名字就是包含了国家是大事,自己是小事的含义,希望,我们小学生也能和王二小一样,毕竟我们都是13岁左右了,我们要发扬王二小的爱国精神,在心中的重要的位置是国,因为国家,国家,有国才有家!《西柏坡》观后感个人心得篇2每一年假期,我和表姐必须到影院看电视剧,2020年大家看过《西柏坡》。
走出西柏坡观后感
走出西柏坡观后感本站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走出西柏坡观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本站还可以找到更多《走出西柏坡观后感》。
第一篇:《西柏坡》观后感个人心得影片伊始,一个叫“核桃”的小男孩就要求要去参军,这便十分轻松地把核桃的正面人物形象定位于观众的心中。
核桃,一定是一个正义、勇敢的小男子汉。
接着,又以一群童子军团玩儿游戏来引出一系列的西柏坡童子们。
枣花、大金瓜、小柏坡等许多可爱的孩子们的人物形象都在一个游戏中展现出来。
发现“地主”大金瓜后,由团长核桃来分配各自任务,这时,枣花的表现就向观众展现出“巾帼不让须眉”那勇敢的一面,不甘于在原地等待“地主”的到来,直至核桃劝说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时才肯同意。
游戏最后,“敌人”被抓获上岸后的第一句话就是:“老是让我办地主,不好玩”,可见大金瓜从不仅是不喜欢扮演地主,更是特别期望去扮演一次英雄,去抓地主。
而其他的一些小战士们,也都个个勇猛,听从团长核桃的指挥,从而很巧妙的凸显了核桃的领导能力。
影片中,通过一件自行前往前线打仗却意外在途中碰到真正的敌人这样一个故事,把这群孩子们的聪明机智、团结友好都完整的展现在观众眼前。
当核桃受伤后,枣花的成熟气息也表现出来;当核桃坚持自己去和敌人拼命,命令大金瓜把枣花带走时,大金瓜的眼中,也流露出对核桃的钦佩之情。
影片结尾,出现了一个同样名为“核桃”的少先队员和他的两个好朋友一起来到西柏坡纪念馆。
这个少先队员核桃驻足在纪念物“被炸弯的钢笔”和“收音机”前,凝视了许久……他是在回忆些什么吗?或是领悟出了什么……“天蓝蓝水弯弯,西柏坡神龙山,山里核桃沉甸甸,树上枣儿甜又甜……”这是本部影片的片尾曲,这歌中,到底是在唱那西柏坡神龙山的美丽景象,还是在唱那西柏坡神龙山里的可爱的人儿?第二篇:《西柏坡》观后感个人心得今天是六一儿童节,我们观看了动画电影《西柏坡》。
《西柏坡》介绍的是儿童团员与敌人斗智斗勇的故事,整部影片充满童趣和幽默。
《西柏坡》观后感电影精选范文5篇
《西柏坡》观后感电影精选范文5篇大家有没有观看电影西柏坡,大家有没有写过关于西柏坡的观后感?以下是整理的观后感范文5篇,希望可以分享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西柏坡观后感范文(一)长途跋涉阻挡不了我们向西柏坡前进的脚步。
20XX月4月26日,我和同学们怀着无限崇敬和向往,奔赴革命圣地西柏坡,去寻觅革命先辈的足迹,了解共和国建立历史背景,理解革命传统再教育。
走进西柏坡,就走进54年前那个活力燃烧岁月,也就是走进一部辉煌、厚重!西柏坡位于太行山东麓,是滹沱河北岸柏坡岭下一个极为普通的小山村。
这个不起眼的村落,在那叱咤风云、瞬息变迁的战争岁月,一下成为全国和世界瞩目的地方。
在那之前,经历了千年的风霜雪雨,太行山下的这个小村庄始终在默默无闻中沿袭着农耕的纯朴生活。
是一场暴风骤雨式的中国革命,使这片沉寂的土地卷起了滚滚热浪,掀起了巨大的时代波澜,演出了威武雄壮的历史“大剧”:上世纪40年代末,党中央、毛主席转移于此并在那里召开了历时两个月的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宣告彻底废除封建半封建性土地剥削制度,实现中国人民梦寐以求耕者有其田;还组织指挥了震惊中外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从此决定了中国命运;并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设计了建立新中国的蓝图和构架。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的伟大实践,在我党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所蕴含的思想和精神,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西柏坡精神是我党在中国革命的长期斗争中构成的创业精神,是我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本色,是我党历史职责感和庄严使命感的生动体现,是我党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的集中体现。
尽管党中央驻守于西柏坡的时间不长,刘少奇、朱德率领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落户在那里前后不到两年,毛泽东转战于此也仅有短暂几月。
我们在那里看到的也只是一些泥砖垒砌的平房,简陋得近乎“原始”的家什,清贫而节俭的生活,但中国共产党人在这个偏僻的农村却做出了惊天动地的伟业,雕刻在中国历史年轮上的则是闪烁着时代光芒的深刻痕迹。
走出西伯坡观后感
走出西伯坡观后感片子一开头,就把咱带到了西柏坡那个充满传奇的地方。
在那片土地上,咱共产党可是创造了太多的奇迹。
那时候的氛围啊,紧张又充满希望。
就像一群怀揣着超级梦想的人,在一个小角落里默默积攒着力量,随时准备改变整个世界。
电影里那些人物可鲜活了。
那些从西柏坡走出去的同志们,就像一群刚从新手村出来要去闯荡大世界的勇者。
他们面临的挑战那叫一个多,大城市里各种诱惑、敌人的阴谋诡计,还有新环境带来的不适应。
这就好比游戏里突然换了个超级复杂的地图,到处都是陷阱。
咱就说那个接管大城市的过程,可太不容易了。
那些战士们,以前在山里打游击,对大城市的电灯电话啥的,可能都觉得新奇得很。
可是他们要去管理这些地方,那可不是光靠着打打杀杀就行的。
就像让一个习惯了野外生存的人突然去管理五星级酒店一样,得重新学习好多东西。
但是他们有坚定的信念啊,这信念就像无敌的盾牌,挡住了那些糖衣炮弹。
其中有个情节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有个干部,被敌人用金钱和美女诱惑,差点就走偏了。
这就告诉咱们,不管什么时候,都得坚守自己的底线。
就像咱们平常生活里,也会遇到各种诱惑,可能是一块特别美味的蛋糕,吃了会胖,可还是忍不住想吃;或者是别人给个小便宜,占了好像挺划算,但其实可能会失去更多。
这时候就得像那些坚定的共产党人一样,心里有杆秤,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还有那些在西柏坡就养成的艰苦奋斗的精神,在走出西柏坡后依然闪闪发光。
哪怕环境变了,他们还是能保持那种朴素的作风。
这就好比一个人从小在艰苦的环境里长大,后来即使发达了,也不会忘本。
这种精神真的是太宝贵了,现在咱们生活条件好了,有时候就容易变得懒懒散散的,看看人家,咱得好好反省反省。
从西柏坡走出去,是走向一个新的开始,也是走向更多的挑战。
这部电影就像一面镜子,让咱们看到了那个特殊时期人们的勇敢、坚定,也让咱们从中学到了不少东西。
它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像是一本生动的历史书,告诉咱们过去的不容易,也提醒咱们要珍惜现在的生活,还要学习先辈们的优秀品质,这样才能在咱们自己的“人生战场”上勇往直前呢。
《走出西柏坡》观后感
《走出西柏坡》观后感《走出西柏坡》观后感本文档为观看电影《走出西柏坡》后的观后感,主要从剧情、角色、情感、场景和意义等几个方面进行描述和分析。
以下是详细的内容:一、剧情电影《走出西柏坡》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背景,讲述了一群年轻人在革命年代的奋斗故事。
整个剧情叙述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从主人公们在西柏坡农校的学习、成长,到他们在艰苦环境中的生活和战斗,再到最终走出西柏坡,投身到更广阔的革命事业中,每个环节都充满了紧张和激情。
二、角色电影中各个角色形象鲜明,每个人的成长经历和命运变化都令人难以忘怀。
主人公小雷、李云龙、冯世杰等人都是非常有魅力的人物,他们身上表现出的革命精神和坚定意志,深深地打动了观众。
同时,电影中还塑造了一些反面人物,如反动派、特务等,通过对比,更加凸显了主人公们的英勇和纯洁。
三、情感电影中的情感描写十分细腻而真实,无论是兄弟之情、爱情还是家庭情感,都表达得淋漓尽致。
其中,主人公与父母的亲情和朋友之间的情谊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而且,电影还展现了革命者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感情,他们的付出和牺牲让人动容,令人敬佩。
四、场景电影的场景设计非常精美,通过对山区的描绘和农村生活的呈现,展示了西柏坡和革命者们的生活环境。
同时,电影中还出现了一些历史重要场所的再现,如延安等,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历史感。
五、意义《走出西柏坡》这部电影不仅是一部重要的历史题材影片,更是一部对于革命历史和时代精神的弘扬。
通过展现主人公们的奋斗与付出,告诉观众革命者的理想和信念的力量是无穷的,也是我们当代青年需要传承和发扬的。
本文档涉及附件:1、电影《走出西柏坡》观看证明2、电影票截图法律名词及注释:1、民族:指一个历史上形成的、在某一特定阶级社会和国家范围内具有相同语言、文化、血缘关系、居住地等共同特点的人群。
民族是现代国家构成的基本元素之一。
2、革命:指通过暴力或非暴力手段,以改变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制度为目标的行为和过程。
2024年《西柏坡》观后感 13篇
2024年《西柏坡》观后感 13篇《西柏坡》观后感1(约552字)影片《西柏坡2英雄王二小》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动人故事。
在河北省沫源县有一位小英雄名叫王二小,在日本鬼子扫荡一条山沟的时候,为了掩护几千名老乡和干部,他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日本鬼子眼看就要被八路军全部消灭,气急败坏地杀害了王二小。
他的英雄事迹和献身精神将永远鼓舞和激励我们,他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看了这部影片,我有以下三方面的收获:首先,我要学习王二小的优良品质。
王二小对老乡有着深厚的感情,对日本鬼子的嫉恶如仇,对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有着坚定的信心和决心。
其次,我要学习王二小的机智勇敢。
他不蛮干,他带鬼子在山里转,当他来到“鬼见愁”时,抓住了一次绝佳的脱险机会,他机智地穿过荆棘丛林,在鬼子晕头转向的时候,成功摆脱了鬼子。
最后,我要学习王二小的集体利益意识。
由于通讯协调问题,他发现八路军设伏地点没有在“鬼见愁”而在“二道泉”,只有继续把鬼子往那个方向带,才能让鬼子进入伏击圈,从而彻底歼灭鬼子。
这时的王二小没有顾及个人的安危,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最后以自己个人生命的代价,换取了整个战斗的胜利。
《西柏坡》观后感2(约609字)今天,我们来到大影院,观看电影——西柏坡。
剧中的主角是一个儿童团团长,对抗三个日本人,当然,他有一些厉害的朋友,有会倒吸一口气吹出台风的顺毛驴,有功夫一流的小风鸡,还有会挖地的田鼠。
儿童团团长与三个大坏蛋英勇搏斗,团长领着他的朋友和动物逃到了葫芦谷,进了一间小屋子,里面有一堆火药,而三个坏蛋正在步步紧逼,而儿童团团长受了伤,只能在屋子里养伤而坏蛋正在寻找团长和他的朋友否则他们的计划就落空了。
而且如果不在规定的时间炸掉西柏坡他们的司令部就会派出轰炸机直接炸了西柏坡,同时也会炸死自己,儿童团团长和他的朋友知道这件事,所以坏蛋要把他们赶尽杀绝。
刚才说到团长他们进了又火药的房子休息,团长为了争取养伤时间把白酒倒在伤口上,然后把火药装在油桶里,再把油桶布满整个树林,然后用一根绳子把油桶都串起来,接着,让朋友大金瓜点火,只听“轰”的一声,把敌人吓得屁滚尿流。
走出西柏坡观后感
观《走出西柏坡》有感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无疑是幸福的一代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飞速发展,满足了我们生存和精神的需要,而这一切都是由于革命先辈们的代代努力与探索。
社会主义的建设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路上充满了许多荆棘和坎坷,是革命先辈们在在血泪中一步一步走出来的,为我们在后续的建设中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教训。
《走出西柏坡》这部革命历史影片再现了50年前的风云际会,使我们看到了革命先烈们在从战争向经济建设这一重大转折中所遇到的重重困难,看到了革命先烈中在城市建设中,克服重重困难所做的不懈探索及努力,以及最后七届二中全会的胜利召开使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为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理论上作了充分的准备。
在这部影片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耿涛和马宝山这两位共产党人。
尤其是耿涛和马宝山两个形象的鲜明对比,使我们充分认识到,城市经济建设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这个建设中充满了重重困难,如在当时情况下城市建设人才的严重缺乏,革命人士在城市建设中思想的保守死板,革命人士的无组织无纪律行为,以及资产阶级的无形诱惑等等。
在电影中,我们会对马宝山这个战斗英雄的最后结局感到浓浓的悲哀和无奈,这是中国在城市建设中很大一部分革命党人人生的缩影。
看过影片我们难道能说马宝山同志不热爱祖国吗?不热爱劳苦大众吗?不是一位革命英雄吗?不容置疑的是马宝山是一位当真无愧的革命英雄。
在沈阳面临敌军袭击时,为了沈阳,马宝山等人浴血奋战,不惧爆炸的危险将油罐车推离沈阳发电厂,拯救了整个沈阳;在攻打天津时,不把自己的枪伤放在心上;在面对一批批剥削工人的资本家时,马宝山严厉痛斥资本家,为工人们出头;最后为了弥补所犯下的错误,击杀背叛者,在牢里深深忏悔等等。
从这里面的每一个点,我们都可以看到马宝山是一个为国为民的革命党人。
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马宝山身上存在许多革命党人所具备的缺点。
一方面是无组织、无纪律。
在影片中的开头我们可以看到马宝山因为战士们两天没有吃饭,不顾后果而去抢夺沈阳发电厂的粮食,这充分体现了马宝山的无组织,无纪律。
走出《西柏坡》观后感
《走出西柏坡》观后感2014年的最后一天,我们一起观看了《走出西柏坡》这部电影。
观影之后心情激动,不禁想到正是无数革命志士的艰苦卓绝,奋勇拼搏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故事的主要情节是,在全国解放战争前夕,解放军完成了天津市的解放,毛主席身边的警卫员耿涛同志被派往天津参加城市接管工作,在途中遇到了自己曾经的救命恩人马宝山,和战友小兰子,并和他们一起建设天津市的故事。
影片通过对天津市恢复经济建设工作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深化了主人公耿涛、马宝山的性格特点。
一个是智勇双全,心思缜密的警卫员,一个是奋勇杀敌,屡立战功的老战士,两人在面对天津市资本主义改造,恢复生产时,表现出了不同的处事方式。
影片中老战士马宝山的人物形象刻画的非常鲜活,在影片刚开始时,马宝山带领士兵抢粮,接着故事情节一转,马宝山接着率领战士立刻搬运军火,一面是不顾违反军纪抢粮,一面是冒着生命危险转移军火。
充分表现出了马宝山的勇敢,不怕危险,为了解放事业甘愿牺牲的精神,但一方面又表现出该人物做事鲁莽,有勇无谋的性格特点,这也为后篇未能抵制“糖衣炮弹”诱惑埋下了伏笔。
耿涛同志来自中央领导的身边,但他依然不卑不亢,牢记毛主席的叮嘱,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顽强进取的实的工作作风,在城市建设中克服重重困难,赢得了工人、资本家的理解、支持和信任,圆满完成了经济建设的任务。
影片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大资本家、民生煤矿的老板宋学仁对自己何去何从举棋不定,消极怠工并和各大资本家商量如何远离天津奔赴香港时,耿涛同志提出了为了恢复生产可以向银行申请贷款的主张,老板宋学仁热泪盈眶,双手赞成。
毛主席听说耿涛的境遇作出的回复是,不仅要学会吃鸡,要学会吃鸡蛋。
这句话言简意赅,更加坚定了耿涛同志努力工作的信心。
当然,影片中也刻画了一些反面的人物,诸如宋学智、张淑芬等形象,他们是我们建设新中国进程中的绊脚石,他们生活腐化,作风不良,只顾一己之私,最终只能沦为人民的敌人。
影片的最后,是耿涛同志完成任务,重回西柏坡村。
走出西柏坡
《走出西柏坡》观后感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同学们一起观看了《走出西柏坡》这部电影。
看了这部电影之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正是由革命先烈制定了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走过了风风雨雨,才带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电影《走出西柏坡》讲述的是人民解放战争快要结束,新中国即将诞生,漫漫黑夜过去,黎明将要来临,中国共产党内从领导到士兵,面对胜利果实如何采摘,如何让果树枝繁叶茂,茁壮成长,产生的不同心态和行为,给同志们留下了深刻思考。
电影的主角是战斗英雄马宝山。
演员孙海英用自己高超的演技再现了一个真实英雄的形象,在许多故事情节中,我们可以看出马宝山这个英雄人物所具有的多重性格。
在刚出场时,是他领着士兵去火车上抢军粮,原因是自己所在的部队由于战争激烈,食物出现短缺,正在这个时候,敌军的炮弹击中了火车上的军火,管粮食的同志还来不及制止马宝山抢粮事件,就已经面对了一个更严重的问题,如果不立刻转移军火,就有可能在军火爆炸后同时炸毁发电厂。
在这紧急关头,马宝山率领自己的部下立刻搬运军火,保住了电厂等重要物资。
这件事充分表现了马宝山勇敢、不怕危险,为党和人民利益随时牺牲自己的合格党员的形象,而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他做事鲁莽,遇到问题不做细致分析,不考虑全局,违反原则、纪律的个性。
这正是马宝山会有悲剧发生的根本原因。
在解放军进驻天津后,针对资本主义工业的改造、生产问题,刚开始,马宝山在新事物面前不知所措,想起以往见了敌人就一个“杀”字,而今天面对资本家这个敌人却要保护,并且鼓励资本家组织生产,这样的工作让他在许多场合大发脾气,这是这个战斗英雄只知战斗打仗,不知战斗的目的是生产建设,是头脑简单的原因。
后来,在宋学仁姨太太的引诱下,一步步被糖衣炮弹击中,轻信敌人,违反原则,巨款被骗走,连自己的同志也遭残害。
从以上马宝山成为英雄和囚犯的故事情节中,可以看出,成为英雄是因为马宝山始终有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有着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成为囚犯是因为他面对党的工作有了骄傲情绪,想凭着自己战场上的英勇换来工作上违反原则的自由,面对工作不认真对待,视组织纪律于不顾,独断专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忘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忠告——电影《走出西柏坡》观后感
曾经在学校的组织下,我观看了电影《走出西柏坡》。
当时还是高中生的我对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关于“两个务必”的重要论述认识并不太清楚。
到了大学,经过中级党校的系统学习,并且结合《走出西柏坡》这部影片,我对“两个务必”的精神实质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走出西柏坡》的主要情节是:毛主席身边的警卫员耿涛在全国解放前夕,被派往天津参加城市接管工作,遇到了自己的救命恩人马宝山,并和他一起共事。
马宝山是一位老战斗英雄,虽然曾经在长期的战斗生涯中屡建奇功,但是在进入令人眼花缭乱的大城市之后,在“糖衣炮弹”面前,忘记了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作风,被美色和假象所欺骗,最终付出了血的代价。
而耿涛尽管是来自中央领导身边的人,但他牢记毛主席的叮嘱,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顽强进取、百折不挠的战斗作风,终于在城市建设中克服重重困难,赢得了大家的理解、支持和信任,圆满完成了任务。
耿涛和马宝山都曾驰骋疆场,也都曾是战火硝烟中的勇士,但是他们两个人,一个能够牢记“两个务必”,而另一个却居功自傲,一正一反两个典型不得不让人深思。
古人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个人、一个团体、或是一个国家,无不如此。
毛泽东所提出的“两个务必”,既是我们党总结中国历代政权“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的深刻反思,也是我们党在长期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孕育、发展形成的光荣传统。
它是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的有机传承,凝结着深刻的历史经验,体现了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展示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我们应该将“两个务必”牢记在心。
因为它不但是执政兴国的法宝,更是对正处在奋斗中的我们成就事业的金玉良言。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在新的历史时期,艰苦奋斗精神已不单指物质上的节约,更重要的是它包含一种团结进取、勇于拼搏的深刻蕴意。
无数事实证明,牢记艰苦奋斗可以使我们在逆境中获得勇气和力量,最终走向成功之路。
牢记谦虚谨慎可以使我们在获得成功之后保持清醒头脑,不骄、不躁,从而应对生活中的一切考验,在前进的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影片中正反两个人物的对比也恰恰证明了这点。
在观看影片的同时,我反复对照了自己。
在高中时,在高考的压力下,我没日没夜地刻苦学习,最终考上了一所理想的大学。
但是进入大学后,随着环境的改变,自己反而逐渐变得有些懒散了。
为什么环境改变了,刻苦精神反而少了,贪图享乐的心思反而多了?为什么学习中刚刚取得了一点成绩就忘记了艰苦奋斗,开始贪图舒适安逸了?想想千千万万革命先辈和共产党人,他们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呕心沥血,甚至牺牲了宝贵的生命的事迹。
再想想自己,享用着先辈用生命换来的果实,却不知道珍惜,真让人脸红。
重温这部影片,我深深认识到这几年自己虽然取得了一些进步,但这不是自己有多大的能耐,而是在党组织和老师的教育培养之下才取得的。
因此,我没有权力骄傲自满,也没有资格贪图安逸,应该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以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标准要求自己,认认真真地学习,认认真真地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尽自己的力为党的事业多做贡献。
西柏坡时期作为一段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是西柏坡精神,作为一种珍贵的精神财富却是永远的。
看过影片之后,我给自己重新制定了学习计划,在学习上要求自己向更高的标准迈进。
无论是今天还是明天,也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要始终保持着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