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忠告 ——电影《走出西柏坡》观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忘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忠告——电影《走出西柏坡》观后感
曾经在学校的组织下,我观看了电影《走出西柏坡》。当时还是高中生的我对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关于“两个务必”的重要论述认识并不太清楚。到了大学,经过中级党校的系统学习,并且结合《走出西柏坡》这部影片,我对“两个务必”的精神实质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走出西柏坡》的主要情节是:毛主席身边的警卫员耿涛在全国解放前夕,被派往天津参加城市接管工作,遇到了自己的救命恩人马宝山,并和他一起共事。马宝山是一位老战斗英雄,虽然曾经在长期的战斗生涯中屡建奇功,但是在进入令人眼花缭乱的大城市之后,在“糖衣炮弹”面前,忘记了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作风,被美色和假象所欺骗,最终付出了血的代价。而耿涛尽管是来自中央领导身边的人,但他牢记毛主席的叮嘱,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顽强进取、百折不挠的战斗作风,终于在城市建设中克服重重困难,赢得了大家的理解、支持和信任,圆满完成了任务。
耿涛和马宝山都曾驰骋疆场,也都曾是战火硝烟中的勇士,但是他们两个人,一个能够牢记“两个务必”,而另一个却居功自傲,一正一反两个典型不得不让人深思。古人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个人、一个团体、或是一个国家,无不如此。毛泽东所提出的“两个务必”,既是我们党总结中国历代政权“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的深刻反思,也是我们党在长期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孕育、发展形成的光荣传统。它是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的有机传承,凝结着深刻的历史经验,体现了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展示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我们应该将“两个务必”牢记在心。因为它不但是执政兴国的法宝,更是对正处在奋斗中的我们成就事业的金玉良言。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在新的历史时期,艰苦奋斗精神已不单指物质上的节约,更重要的是它包含一种团结进取、勇于拼搏的深刻蕴意。无数事实证明,牢记艰苦奋斗可以使我们在逆境中获得勇气和力量,最终走向成功之路。牢记谦虚谨慎可以使我们在获得成功之后保持清醒头脑,不骄、不躁,从而应对生活中的一切考验,在前进的路上走得更稳、更远。影片中正反两个人物的对比也恰恰证明了这点。
在观看影片的同时,我反复对照了自己。在高中时,在高考的压力下,我没日没夜地刻苦学习,最终考上了一所理想的大学。但是进入大学后,随着环境的改变,自己反而逐渐变得有些懒散了。为什么环境改变了,刻苦精神反而少了,贪图享乐的心思反而多了?为什么学习中刚刚取得了一点成绩就忘记了艰苦奋斗,开始贪图舒适安逸了?想想千千万万革命先辈和共产党人,他们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呕心沥血,甚至牺牲了宝贵的生命的事迹。再想想自己,享用着先辈用生命换来的果实,却不知道珍惜,真让人脸红。
重温这部影片,我深深认识到这几年自己虽然取得了一些进步,但这不是自己有多大的能耐,而是在党组织和老师的教育培养之下才取得的。因此,我没有权力骄傲自满,也没有资格贪图安逸,应该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以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标准要求自己,认认真真地学习,认认真真地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尽自己的力为党的事业多做贡献。
西柏坡时期作为一段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是西柏坡精神,作为一种珍贵的精神财富却是永远的。看过影片之后,我给自己重新制定了学习计划,在学习上要求自己向更高的标准迈进。无论是今天还是明天,也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要始终保持着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