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大学2013年《美学概论》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学概论》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写出以下著作的作者。

《理想国》:(古希腊)柏拉图

《判断力批判》:(德国)伊曼努尔·康德

《悲剧的诞生》:(德国)尼采

《审美教育书简》:(德国)弗里德里希·席勒

《世说新语》:刘义庆

《美学散步》:宗白华

《论崇高》:朗吉弩斯

《闲情偶寄》:李渔

《论崇高与美两种观念的根源》:博克

提出以下说法的分别是谁?

“美本身是什么”:柏拉图

“以美育代宗教”:蔡元培

“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黑格尔

“美是人类本质力量的对象化”:马克思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黑格尔

“游戏冲动”:席勒

二、名词解释

美本身:在古希腊,美本身的问题由柏拉图提出,即美的本质的问题。柏拉图认为“美本身”就是美的理念。这种美的理念是客观的,是具体事物美的源泉,而且先于现实世界中的美的东西而存在。

审美活动:审美活动是一个包含许多因素(如知觉、表象、想象、联想、领悟、情感、通感等)的复杂系统和动态过程。

移情说:产生美感的原因在于移情,所谓移情就是我们把情感外射到事物身上,使感情变成物的属性,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实际上是主体由于客体力的式样的作用,而形成情感的力的式样。

直觉说:也称表现说,代表人物是克罗齐,认为直觉是抒情的表现,直觉就是艺术,也就是美,把艺术从周围的事物中孤立出来,认为艺术不是物理的事实,没有功利,没有概念和逻辑,不是道德活动等,这种观点是唯心主义的和形式主义的。

致用说:形成于人类社会发展初期。是人类从实用的、功利的观点看待自然的一种审美观。适用于中国和欧洲。

比德说:以自然物的某些特征来比附,象征让人的道德情操或人格操守。

畅快说:指自然景物的美使欣赏者心旷神怡,精神为之一畅。

心理距离说:布洛提出的,要求人与自身习以为常的实用功利态度拉开距离,才能与审美客体零距离地接触,从而进入审美,功利的善和逻辑的真会遮蔽存在的美。

审美快感:美感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愉悦性,这是一种精神享受,这种精神的愉悦从广义上来说就是一种快感。

意境:是在感性的东西中,直接呈现某种形而上的意味。它仍是意象,是象外之象,是虚实结合的象。它超越具体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空,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优美:传统而普遍认识的审美形态。是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理想与现实、个体与社会及自然、自由与自在、主观的合目的性与客观的合规律性的和谐统一。它唤起人圆满轻松的审美愉悦,是人的本质力量得到完整实现的状态,或者说是人的本质力量与异己力量在审美活动中达到高度吻合一致的状态。美处于矛盾的相对统一和平衡状态,在形式上的特征表现为柔媚、和谐、安静与秀雅,美感上给人以轻松、愉快和心旷神怡的审美感受。

人化自然:是指体现了人的本质的自然对象或自然事物,即人们把自然材料变成了“人类意志驾驭自然的器官”,根据自身需要而改变了的自然界。

日常生活审美化:不是用审美眼光看待日常生活,也非指人生的艺术化,也不是网络、影像等虚拟世界的泛滥。它是对大审美经济时代的一种描绘,指的是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时代条件下,审美体验的要求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审美设计:是按照审美的规律和功用规律创造实物,让消费者在得到物质满足的同时得到精神享受。

高峰体验:由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是对自我的超越,自我完全迷醉于对象,完全倾注到对象当中,从而达到一种物我一体的境界。

“绿满窗前草不除”:绿蔓爬满窗前,连草都不除,任其疯长,他们都体验到天地间的那股生意,体验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从“浑然与万物同体”中获得愉悦。

“有意味的形式”:Clive Boll 提出的一件艺术品的根本形式就是有意味的形式。这种学说认为,艺术就是艺术家创造的、能激发观赏者审美情感的纯形式,是美的结构,也即“有意味的形式”。

审美形态:就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产生的某一类型的审美意向的“大风格”。

审美范畴:审美形态的概括和结晶。

悲剧:狭义的悲剧指一种戏剧类型,广义的悲剧指一种审美形态。

荒诞:西方现代美学思想中的一种审美形态。其实质是本质与现象的分裂,动机与结果的背离,最具代表性的表征是非理性和异化。

三、简答题

1、区分狭义的美与广义的美,并指出各自的对立面。

答:狭义的美是优美,即一种单纯、完整、和谐的美;广义的美是审美对象,不仅包括优美,也包括崇高、悲剧、喜剧、荒诞、丑、沉郁、飘逸、空灵等各种审美形态。美学意义上的美,不是日常意义上的漂亮。情景交融、主客统一的意象,才是美学意义上的美。

狭义的美的对立面是丑,广义的美的对立面是抑制或消解美感产生的东西或活动。

2、美从何处寻?

答:①从物的客观属性中寻求美;②从主观心理中寻求美。

3、简述美感的特性。

答:①愉悦性。但美感绝不限于单一的和谐感和喜悦感。美感不仅仅是和谐感,也有不和谐感;不仅仅是快感,也有痛感。审美活动是整个生命的颤动。②无功利性。审美活动不是功利活动,故能使主体获得一种精神的自由和解放。③直觉性。审美主体无须逻辑的分析过程,而是在对客体外观感性观照的即刻,迅速领悟到某种内在的意蕴。④创造性。审美是一种创造和发现。审美意象总是不可重复的“这一个”,具有唯一性和一次性。这正是创造的本质。即使面对同一客体,每次形成的审美意象永远是新鲜的,第一次出现的。⑤超越性。美感在

物我同意的体验中超越主客二分,从而超越“自我”的有限性。这种超越,使人活得一种精神上的自由感和解放感。

4、简述审美情感与生理快感的区别和联系。

答:生理快感只是物质满足生理感官的需要而引起的舒适、快乐,缺乏理性认识的内容和精神性的东西。而美感不是生理欲望的满足,而是精神上的审美需要的满足。生理快感不是美感,但美感却包含生理快感,但又不受生理快感的束缚和制约,可以超越生理快感的局限性,而达到对美的本质的欣赏和领悟,获得精神上的情感愉悦和审美享受。

5、对“惊而快之”与“乐而玩之”做一辨析。

答:壮美与优美,或者说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两者是辩证统一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壮美令人“惊而快之,发豪士之气,有鞭笞四海之心”,优美令人“乐而玩之,有遗世自得之慕”;

优美与壮美的区分:空间上的大与小、时间上的疾与缓、力量上的强与弱、性质上的刚与柔。壮美的形象不仅要雄伟劲健,还要表现出内在的韵味;优美的形象不仅要秀丽柔婉,还要表现出内在的骨力。

壮美的景象和审美主体之间存在着一种对抗的关系,使审美主体产生惊怖的情绪,但同时又在审美主体内心激起一种摆脱琐细平庸的境界而上升到更广阔更有作为的境界的境界的豪壮之气,因而感到兴奋。所谓:“且怖且快,揽其奇险雄莽之状,以自壮其志气”。所谓:“惊而快之,发豪士之气,有鞭笞四海之心”。而优美的景象能使欣赏者凝神观照,获得审美的愉悦,刹那间忘记了自身的存在。所谓:“有遗世自得之慕”就是这个意思。

在西方,崇高与优美是对立的;在中国,壮美与优美则是统一的。

6、“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这一命题的提出者谁?内涵是什么?

答:德国,席勒。席勒认为,理想的人(完整的人)是知情意完美结合的统一体。游戏不仅是审美活动的根本特征,而且是人摆脱动物状态达到人性的一种主要标志。人之所以会产生游戏的冲动,是因为生命力的盈余。审美的游戏,是对动物性游戏的提升,它根本上是一种想象力的游戏。在审美文化中,人以美的形象(活的形象)为感受对象,并且以自由想象的关系与之游戏,因此,人一方面摆脱了对自然物的实在的需要,另一方面人也摆脱了道德或政治原则的强制性,进入想象力对形式的自由游戏。

四、论述题

1、谈谈你对朱光潜先生物甲物乙说的理解。

答:朱光潜先生认为:“物甲是自然物,物乙是自然物的客观条件加上人的主观条件的影响而产生的,所以已不纯是自然物,而是夹杂着人的主观成份的物。美感的对象不是自然物而是作为物的形象的社会的物。”

物甲是物本身,它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物乙是在人的主观条件的影响下,依据物的客观条件而产生的,是以人的感知方式为转移的。如一株梅花,它本身只是美的条件,还必须加上观赏者的情趣,成为梅花的形象,才成为美。

物甲与物乙是物与象的区别。象的产生,不单靠物的客观条件,还须加上人的主观条件的影响,所以是主客观的统一。

物甲只是一个,物乙却可以是无限个。

朱光潜主张美是主客观的统一。他认为美既不全在物,也不全在心,而在于心物的关系上。朱光潜认为,美感的对象是“物的形象”而不是“物”本身。“物的形象”是“物”在人们既定的主观条件(如意识形态、情趣等)的影响下反映于人的意识的结果。这“物的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