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危害因素分类与分级
危险源辨识、分类和风险评价、分级办法
危险源辨识、分类和风险评价、分级办法危险源辨识、分类和风险评价、分级办法危险源是指任何可能导致人员伤害、健康损害、环境破坏以及财产损失等不良后果发生的物理、化学、生物、人为等因素。
危险源的辨识、分类和风险评价、分级是保证工作安全、生产安全的重要手段。
下面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危险源辨识、分类和风险评价、分级办法。
一、危险源辨识危险源辨识是指对一个对象进行分析和判断,发现其所潜在的危险因素的过程。
危险源辨识的基本目的是为了识别出可能对人类生命和健康等造成损害和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的因素,这些因素可能包括人们习以为常的一些条件、方式、设备和环境。
辨识危险源可以采用专家评估、现场观察、资料查询、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
二、危险源分类危险源分类是指根据危险源的性质、特征和危害程度等因素将危险源进行归类的过程。
一般可将危险源分为以下几类:1、物理危害:如高温、高良、高压、电磁辐射等。
2、化学危害:如有毒气体、液体、物品、化学污染等。
3、生物危害:如细菌、病毒、微生物和昆虫等。
4、人为因素:如不安全操作、不正确的安全行为、管理不当等。
5、自然因素:如地震、洪涝、火山喷发、台风等。
6、环境因素: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
三、风险评价风险评价是指针对某一特定危险源,通过对其危害程度及可能潜在的危险性进行分析和评估的过程。
风险评价的目的是确定不同危险源潜在的危险因素,并对其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估,以便采取相应的安全预防措施、降低风险程度以及防范风险发生。
风险评价可以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种形式。
四、危险源分级危险源分级是指根据对危险源的辨识、分类和风险评价的结果,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等级的过程。
根据危险源的风险程度和对人类及环境造成的危害程度等因素,常将危险源按照危险等级进行分类,用于指导安全管理,科学制定安全生产措施,消除或控制危险源,防止安全事故发生。
危险源辨识、分类和风险评价、分级是保障工作安全、生产安全的重要手段。
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
2023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危险因素•有害因素目录01危险因素物理因素高分贝噪声可导致听力受损、心血管系统疾病等。
噪声振动高温低温长期暴露于高频振动环境可导致肌肉疲劳、肢体疼痛等。
长期处于高温环境中可能导致中暑、脱水等。
长期处于低温环境中可能导致冻伤、低体温症等。
暴露于有害化学物质可能导致中毒、过敏反应等。
化学因素有害化学物质吸入有害气体可能导致窒息、中毒等。
有害气体长期暴露于有害辐射可能导致基因突变、癌症等。
有害辐射高处坠落高处作业时可能发生坠落,导致骨折、重伤甚至死亡。
机械伤害机械设备的运动部件可能导致人体受伤、致残甚至死亡。
物体打击物体意外飞出或倒塌可能造成人员伤亡。
机械因素02有害因素例如幽门螺旋杆菌、大肠杆菌等常见细菌,可引起胃肠道感染和传播疾病。
细菌病毒寄生虫例如流感病毒、肝炎病毒等,可导致流行性感冒、肝炎等疾病。
例如蛔虫、钩虫等,可寄生在人体内,引起营养不良和消化道症状。
030201长期的精神压力、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可影响身体各系统的正常功能。
心理压力如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可导致认知、情感和行为异常,影响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
精神疾病急性应激反应如创伤、灾难等,可引起身体一系列生理和心理反应,如心率加快、血压升高、情绪不稳等。
应激反应极端气候条件如高温、暴雨、干旱等,可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带来不利影响。
气候变化工业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等污染物质,可对空气、水体和土壤造成污染,影响人体健康。
环境污染长期接触噪声和振动,可引起听力损伤、手震颤、头痛、失眠等问题,影响工作和生活质量。
噪声和振动THANK YOU.谢谢您的观看。
危险危害因素分类与分级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危险危害因素概述 • 危险危害因素分类 • 危险危害因素分级 • 危险危害因素的管理与控制 • 案例分析与应用
01
危险危害因素概述
定义与分类
危险危害因素定义
在生产、生活活动中存在的,可能对人的生命、财产、环境 造成伤害或损害的因素。
危险危害因素分类
分为物理性危险危害因素、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生物性危 险危害因素、心理生理性危险危害因素等。
危险危害因素的特点
客观存在性
危险危害因素是客观存在的,不以 人的意志为转移。
潜在性
危险危害因素具有一定的隐蔽性, 不一定在任何条件下都能被发现。
不确定性
危险危害因素的不确定性取决于其 影响因素和作用条件。
可评估性
通过对危险危害因素的评估,可以 对其可能造成的风险进行预测和防 范。
危险危害因素的重要性
1 2
安全生产的保障
准确辨识、评估和控制危险危害因素,是保障 安全生产的重要前提。
预防事故的必要条件
对危险危害因素的预防和治理是预防事故发生 的重要手段。
3
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通过对危险危害因素的管控,提高安全管理水 平,确保生产活动的安全和稳定。
02
危险危害因素分类
按危险因素分类
物理性危险因素
化学性危险因素
如噪声、振动、辐射、高温、低温等。
如易燃易爆物质、腐蚀性物质、有毒物质等 。
生物性危险因素
如病原微生物、虫害、动物咬伤等。
心理生理性危险因素
如工作压力、睡眠不足等。
按危害因素分类
职业病危害因素
如尘肺、职业中毒、物理因素职业病等。
环境危害因素
危险、有害因素及其辨识标准
危险、有害因素及其辨识标准一、危险有害、因素的定义(1)危险因素:是指能对人造成伤亡或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害的因素。
(2)有害因素:是指能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或对物造成慢性损害的因素。
二、危险、有害因素产生的原因《安全评价》第三版中将危险、有害因素产生的原因划分为两个方面。
(1)存在危险有害本身具有的物质、能量;(2)危险有害物质、能量失去控制,危险有害物质、能量失去控制的主要体现:①人的不安全行为(13大类);②物的不安全状态(4大类);③管理缺陷(6类)。
任何物质都具有相应的能量,物质和能量是客观存在的,只有当物质、能量在外力条件或自身变化且失去控制造成一定的危险或伤害时才可以称为危险有害物质和能量。
导致危险有害物质、能量失去控制的三个方面多数说法比较笼统,例如:有分散注意力的行为;冒进信号;作业场所狭窄;作业场所杂乱;来自相关方风险管理的缺陷等。
相对与物质和能量来说,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外在条件;物的不安全状态既有可能是外部条件引起的,也有可能是其自身的变化引起的;管理的主角是我们人类自身,所以也应归结为外部条件。
外在条件很多,除了上面说的人的不安全行为之外,恶劣的自然条件是最重要的外在条件之一,地震、台风、洪水、雷击、温度、湿度、雾、冰雹、滑坡、泥石流、火山喷发等。
企业在建设初期一般都会对本地的自然条件作一定的调查和了解,但是现在社会发展的快节奏导致部分地区环境污染的加大,最终引发台风、洪水等导致事故的发生,2007年5月份我国因洪涝、山体滑坡和泥石流、旱灾和风雹等自然灾害死亡人数117人,失踪18人,直接经济损失86亿元人民币。
所以,人类不应该对自然灾害掉以轻心。
所以说,危险、有害因素产生的原因应该是物质、能量在外部条件或自身变化的情况下,失去控制造成伤害或事故的综合作用。
三、危险有害因素的分类目前,在我国安全评价工作中,对危险、有害因素的分类主要有3个标准,每个标准的具体分类情况详见表1。
危害因素严重程度分级LEC
D(风险值)=L×E×C
五级风险:D值>320(危害因素及其危险,不能继续作业,需立即停工,组织整顿);
四级风险:160<D值<320(危害因素高度危险,需立即开展整改工作);
三级风险:70<D值<160(危害因素显著危险,需要整改);
二级风险:20<D值<70(危害因素为一般危险,需要引起注意);
灾难,数人死亡(3-10人)40分
可能但不经常3分
每周一次暴露3分
非常严重,1人死亡(1人)15分
可能性小完全意外1分
每月一次暴露2分
严重,重伤(多人)7分
很不可能但可以设想0.5分
每年几次暴露1分
重大,致残(至少1人)4分
极不可能0.2分
非常罕见暴露0.5分
引人注目,需要救护(轻伤)1人
实际不可能0.1分
一级风险:D值<20(危害因素稍有危险,可以接受)。
评价专家小组确定分值,D值>70分,应定为重大危害因素。
L——发生事或危险的可能性
E——人体暴露于潜在危险环境的频率
C——可能出现的结果后果
完全可能预料10分
连续发生10分
大灾难,许多人死亡(10人以上)100分
相当可能6分
每天工作时间内暴露6分
危险源辨识、分类和风险评价、分级办法范文(三篇)
危险源辨识、分类和风险评价、分级办法范文一、引言危险源辨识、分类和风险评价、分级是企业安全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它们对于预防事故和保障员工安全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危险源的辨识、分类以及风险评价和分级的方法和原则。
二、危险源辨识危险源辨识是对企业内存在的各类危险源进行发现、识别和记录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预防和减少事故的发生。
危险源辨识应包括以下内容:1. 确定危险源种类。
危险源可以分为物理危险源、化学危险源、生物危险源、机械危险源等。
通过对企业的生产过程进行分析,可以确定所涉及的危险源种类。
2. 辨识危险源。
通过观察和调查,发现和辨识企业内存在的各类危险源,如高温、高压、有害气体、毒性物质等。
同时,要考虑到不同危险源之间的相互关联和可能的危险源组合作用。
3. 记录危险源信息。
对于每一个辨识出的危险源,应制定相应的危险源信息记录表,详细记录危险源的名称、特性、危险程度等信息。
三、危险源分类和风险评价危险源分类和风险评价是对辨识出的危险源进行系统梳理和评估的过程,目的是为了确定各类危险源的风险程度,并据此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1. 危险源分类根据危险源的性质和特征,可以将危险源进行分类。
常用的分类方法包括按照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生物学性质、机械性质等进行分类。
分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进行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的制定。
2. 风险评价风险评价是对危险源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估,确定其对人员和环境的威胁程度。
常用的风险评价方法有定性评估方法和定量评估方法。
定性评估方法是通过专家判断和经验总结,对危险源进行主观评估,如利用风险矩阵、事件树等方法。
而定量评估方法则是基于数学和统计分析的方法,借助风险模型和风险计算公式进行风险评估。
3. 风险分级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将危险源按照风险程度进行分级。
常用的分级方法有使用颜色、数字等符号来表示不同等级的风险,如红色表示高风险、黄色表示中风险、绿色表示低风险等。
危险危害因素分类与分级
,
危险危害因素分类与分级
/目录
目录
02
危险危害因素的定义与分类
01
点击此处添加目录标题
03
危险危害因素分级的依据与标准
05
危险危害因素的管理与控制
04
危险危害因素的具体分级
06
危险危害因素的风险评估与预防措施
01
添加章节标题
02
危险危害因素的定义与分类
危险危害因素的定义
危险危害因素:可能导致事故或伤害的物理、化学、生物、心理、社会等条件或因素
易燃液体:如汽油、柴油等
自燃物质:如磷、硫等
氧化性物质:如氯气、高锰酸钾等
放射性物质:如铀、钚等
物理性危害:如噪音、振动等
爆炸性气体:如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等
易燃固体:如煤粉、木屑等
遇水易燃物质:如金属钠、钾等
腐蚀性物质:如硫酸、盐酸等
生物性危害:如病毒、细菌等
较大危险危害因素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培训教育: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和技能
持续改进:不断优化管理与控制措施,提高管理效果
责任明确:明确各层级、各部门、各岗位的管理责任
预防为主:采取措施防止危险危害因素的发生
综合治理:综合运用多种手段进行管理与控制
控制措施
制定危险危害因素管理计划
定期进行危险危害因素检查和整改
建立危险危害因素识别、评估和分级制度
环境性危险:如高温、低温、潮湿、通风不良等
管理性危险:如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培:如噪音、振动、辐射等
化学因素:如化学品、有毒气体等
生物因素:如细菌、病毒等
心理因素:如工作压力、人际关系等
05
安全风险分级判定标准
安全风险分级判定标准
安全风险分级判定标准有以下几个:
1. 重大危险源:长期或临时地生产、加工、搬运、使用危险物质,且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
2. 较大危险因素:危险因素可能造成一次事故后果可能导致重伤、死亡、重大财产损失、重大环境污染或趋势。
事故和危险源脱节,尽管危险源存在,但是否形成事故无人关注,造成了安全监管过程中的监管空白和真空地带。
3. 工作危害:可能会导致严重伤害后果的因素。
这种因素的改善难度一般不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所付出的努力相对较小。
此类危害的因素与伤害概率之间的关系与个人感觉有关。
通过设置合理的工作地、采用安全作业方法、配置安全工具等可以彻底消除这些因素。
以上分级判定标准可能存在差异,请以实际为准。
同时需要配合相关的管理制度和方法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预防和控制。
危险危害因素分类与分级
分级结果的应用
风险控制
安全管理与决策
培训与教育
事故调查与处理
根据分级结果,针对不同等级的 危险危害因素采取相应的风险控 制措施,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和 影响。
分级结果可为安全管理决策提供 依据,如制定针对性的安全措施 、资源配置等。
针对不同等级的危险危害因素, 开展针对性的培训和教育,提高 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技能。
02
危险危害因素分类
物理因素
噪声
如机器、车辆等产生的噪声危害。
振动
如长期操作振动机械导致手部震颤 、肌肉萎缩等。
高温
高温环境对人体的危害,如中暑、 热射病等。
低温
低温环境对人体的危害,如冻伤、 低体温症等。
化学因素
有害化学物质
如毒气、毒液、放射性物质等对人体造成的危害。
有害化学反应
如生产过程中化学反应失控对人体造成的危害。
水污染
如工业废水、农业污水等对水源的污染,对人体 造成的危害。
土壤污染
如工业废弃物、农药等对土壤的污染,对人体造 成的危害。
03
危险危害因素分级
分级方法
定量分级法
通过数学模型或算法,将危险危害因素转化为数值,进行定量评估和分级。
定性分级法
根据经验和专业判断,将危险危害因素按照一定标准进行分类和分级。
综合分析法
综合考虑定量和定性因素,结合多种方法进行危险危害因素分级。
分级流程
信息收集
收集与危险危害因素相关的信息,包括历史事故 数据、现场调查结果等。
详细评估
针对初步分级的结果,进行详细的定量或定性评 估,进一步细化分级。
初步分级
根据收集的信息,初步确定危险危害因素的等级 。
我国重大危险源的分类和分级
我国重大危险源的分类和分级一、危险源的分类根据危险源的性质和特点,我国将重大危险源分为四类,分别是自然灾害、工业事故、交通事故和公共卫生事件。
1. 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指由地球自然环境引起的、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的突发性事件。
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地震、洪水、风暴、泥石流、干旱等。
这些灾害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和不可预测性,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造成重大威胁。
2. 工业事故:工业事故是由于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意外事件、技术失误、设备故障等原因引起的重大事故。
工业事故主要包括化学品泄漏、火灾爆炸、有毒气体泄漏、矿井事故等。
这些事故往往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污染,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3. 交通事故:交通事故是指在道路、铁路、水路、航空等交通运输领域发生的车辆碰撞、火车脱轨、船只沉没、飞机坠毁等意外事件。
交通事故是我国造成伤亡最多的一类事故,主要原因包括超速行驶、酒驾、疲劳驾驶、违规操作等。
交通事故的发生不仅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会导致交通堵塞、社会秩序混乱等问题。
4. 公共卫生事件: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由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引起的大规模疫情或公共卫生问题。
这些事件可能导致人员大规模感染、病情恶化、社会恐慌等后果。
公共卫生事件对社会秩序和经济运行造成严重冲击,同时也对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威胁。
二、危险源的分级为了更好地管理和应对各类危险源,我国将重大危险源按照危害程度进行分级。
分级依据主要包括危害性、风险等级、应急能力等因素。
1. 自然灾害分级:自然灾害分级主要根据灾害的规模、破坏程度和影响范围等指标进行评估。
一般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和小型四个级别。
特大型自然灾害是指对国家或地区整体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影响的灾害,如汶川地震;大型自然灾害是指对一个地区或城市造成严重破坏的灾害,如2008年南方雪灾;中型自然灾害是指对一个县级行政区域或农村地区造成重大影响的灾害;小型自然灾害是指对一个乡镇或个别村庄造成一定影响的灾害。
危险危害因素分类与分级
危险危害因素分类与分级汇报人:日期:•危险危害因素概述•危险危害因素分类•危险危害因素分级目录•危险危害因素识别与评估方法•危险危害因素监控与预警系统建设•总结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01危险危害因素概述可控制性:通过采取措施,可以预防、减弱、消除危险危害因素。
潜在性:危险危害因素不一定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导致事故发生,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会显现出来。
客观存在性:危险危害因素存在于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不可避免的。
危险危害因素定义:在生产、生活和科学试验中,能对人造成伤亡、影响人的身体健康或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坏的因素。
危险危害因素的特点定义与特点可分为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灼烫、火灾等。
按事故类别分类按行业类别分类按事故原因分类可分为矿山、冶金、建筑、化工、石油、铁路、航空等。
可分为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不良等。
030201针对不同级别的危险危害因素,应采取不同的预防措施,如加强管理、改善设备设施、提高人员素质等。
02危险危害因素分类03噪声、振动长期暴露在高噪声、振动环境中,可能对人员听力、身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01设备、设施缺陷如机械、电气设备设计不合理或存在故障,可能导致人员受伤或设备损坏。
02防护缺陷如缺乏防护装置、安全距离不足等,可能导致人员暴露在危险环境中。
如化学品泄漏、废气排放等,可能对人员造成中毒、过敏等危害。
有毒有害物质如酸、碱等腐蚀性物质,可能对设备、设施和人员造成损害。
腐蚀性物质如天然气、石油等易燃易爆物质,可能引发火灾或爆炸事故。
易燃易爆物质病原体传播如病毒、细菌等病原体传播,可能引发传染病疫情。
动物伤害如蛇、蜂等动物攻击,可能对人员造成伤害。
植物伤害如植物过敏原、有毒植物等,可能对人员造成过敏或中毒危害。
长期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可能导致人员心理疲劳、焦虑等心理问题。
工作压力长期睡眠不足可能导致人员身体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等生理问题。
睡眠不足如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可能对人员身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与分级标准
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与分级标准
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与分级是根据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工作岗位的影响程度,将职业病危害风险分为不同的等级,以便针对不同等级的风险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下面是一般情况下的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与分级标准:
1. 一般风险类:
- 一般情况下,职业病危害风险较低,但仍需要采取一些基本的防护措施。
- 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工作岗位的影响相对较小。
- 需要根据检测结果确定具体的防护措施。
2. 较大风险类:
- 职业病危害风险较高,需要采取特定的防护措施。
- 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工作岗位的影响较大。
- 需要定期进行检测和评估,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3. 重大风险类:
- 职业病危害风险非常高,需要采取严格的防护措施。
- 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工作岗位的影响非常大,可能导致严重的职业病危害。
- 需要定期进行检测和评估,采取高级别的防护措施。
具体的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与分级标准可能会根据不同的国家、行业和工作岗位而有所不同。
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各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特点和具体情况来进行分类与分级。
危险因素分级
危险因素分级一、引言危险因素分级是指根据危险程度将各种可能对人身安全和财产造成损害的因素进行分类和评估的过程。
合理的危险因素分级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应对各种潜在的风险,从而减少事故的发生和损失的产生。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对危险因素进行分级,并分别进行介绍。
二、人身危险因素分级1. 一级危险因素一级危险因素是指那些可能导致人员直接受伤或死亡的因素。
例如高空作业、电击、化学品泄漏等。
这些因素对人身安全的威胁较大,需要高度重视和有效控制。
2. 二级危险因素二级危险因素是指那些可能导致人员受伤的因素,但危害程度相对较低。
例如机械设备操作、交通事故、火灾等。
这些因素对人身安全的威胁较小,但仍然需要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3. 三级危险因素三级危险因素是指那些可能对人员造成一定不便或不适的因素。
例如恶劣的工作环境、长时间的工作强度等。
这些因素虽然不会直接导致人员受伤,但长期暴露在这些因素下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财产危险因素分级1. 一级危险因素一级危险因素是指那些可能导致严重财产损失的因素。
例如火灾、爆炸、地震等自然灾害,以及盗窃、抢劫等恶意破坏行为。
这些因素对财产安全的威胁较大,需要采取有效的预防和保护措施。
2. 二级危险因素二级危险因素是指那些可能导致一定财产损失的因素。
例如设备故障、电力故障、网络故障等。
这些因素可能会导致设备损坏或数据丢失,对财产安全造成一定威胁,需要采取相应的维护和备份措施。
3. 三级危险因素三级危险因素是指那些可能对财产造成一定损失的因素。
例如设备老化、电力供应不稳定等。
这些因素虽然不会直接导致严重的财产损失,但长期的影响可能会导致设备效率下降或维修成本增加。
四、环境危险因素分级1. 一级危险因素一级危险因素是指那些可能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的因素。
例如化学品泄漏、放射性物质泄漏等。
这些因素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系统的破坏具有较大影响,需要采取严格的监管和控制措施。
2. 二级危险因素二级危险因素是指那些可能对环境造成一定破坏的因素。
危险、危害因素定义、分类(通用版)
(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危险、危害因素定义、分类(通用版)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Safety and production are in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危险、危害因素定义、分类(通用版)一、什么是危害因素与危险1、劳动保护与职业安全卫生:两者是同一概念的两种不同命名定义:为了保护劳动者在劳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健康,在改善劳动条件、预防工伤事故及职业病、实现劳逸结合和在职工、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等方面所采取的各种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的总称。
2、伤亡事故:是指职工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人身伤害,急性中毒事故3、职业病:是指职工在生产环境中由于工业毒物,不良气象条件,生物因素,不合理的劳动组织以及一般卫生条件恶劣的职业性毒害而引起的疾病。
4、危险、危害因素:是指能对人造成伤亡,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坏或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对物造成慢性损坏的因素(危险因素是指突发性和瞬间作用)、(危害因素强调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积累作用)。
二、危险、危害因素的分类一、按直接原因分类(一)物理性危险、危害因素:1.设备、设施缺陷(如刚度不够)2.防护缺陷(防护不当)3.电危害(漏电)4.噪声危害5.振动危害6.电磁辐射(X射线)7.运动物危害(固体抛射物)8.明火9.能造成灼伤的高温物质(高温气体)10.能造成冻伤的低温物质(低湿气体)11.粉尘与气溶胶(有毒性粉尘)12.作业环境不良(缺氧)13.信号缺陷(无信号设施)14.标志缺陷(无标志)15.其他物理性危险和危害因素(二)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1.易燃易爆性物质2.自燃性物质3.有毒物质4.腐蚀性物质5.其他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三)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素1.致病微生物2.传染病煤介物3.致害动物4.致害植物5.其他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素(四)心理、生理性危险、危害因素1.负荷超限2.健康状况异常3.从事禁忌作业4.心里异常5.辨识功能缺陷6.其他(五)行为性危险、危害因素1.指挥作用2.操作失误3.监护失误4.其他错误5.其他因素(六)其他危险、危害因素二、参照事故类别和职业病类别进行分类(一)参照GB6441-86《企业伤亡事故分类》分为16类1.物体打击2.车辆伤害3.机械伤害4.起重伤害5.触电6.淹溺7.灼烫8.火灾9.高处坠落10.坍塌11.放炮12.火药爆炸13.化学性爆炸14.物理性爆炸15.中毒和窒息16.其他伤害(二)参照卫生部、原劳动部、总工会颁发的《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分为1.生产性粉尘2.毒物3.噪声与振动4.高温5.低温6.辐射7.其他危害因素三、危害辨识的主要内容危害辨识与危险评价过程中,应对如下方面存在的危险、危害因素进行分析与评价:(一)厂址从厂址的工程地质、地形、自然灾害、周围环境、气象条件、资源交通、抢险救灾支持条件等方面进行分(二)厂区平面布局1.总图:功能分区(生产、管理、辅助生产、生活区)布置;高温、有害物质、噪声、辐射、易燃、易爆、危险品设施布置、工艺流程布置、建筑物、构筑物、布置、风向、安全距离、卫生防距离等。
职业危害因素监测与分级管理规定
职业危害因素监测与分级管理规定一、概述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职业危害因素已成为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职业健康问题,严重威胁着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为了保障职业健康安全,我国出台了《职业危害因素监测与分级管理规定》,用于规范职业危害因素监测与分级管理工作。
二、职业危害因素分类职业危害因素分为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和人因因素。
其中物理因素包括噪声、振动、电磁辐射、光辐射、冷热环境等;化学因素包括有毒有害物质、粉尘、气体等;生物因素包括病原体、异生物质等;人因因素主要是劳动者的行为和心理状态。
三、职业危害因素监测根据职业危害因素的不同种类,监测方式也各有不同。
对于物理因素,应采用工作环境现场监测方法进行监测,并根据国家标准规定的计量单位进行统计;对于化学因素,可以采用气体检测仪、粉尘计等现场检测设备进行监测;对于生物因素,采用手工抽样或现场采样送检寄检等方式监测;对于人因因素,应采用问卷调查或人员身体检查等方式进行监测。
四、职业危害因素分级管理职业危害因素分级管理是依据职业危害因素对劳动者健康的危害程度,将职业危害因素分成不同的等级,以此为依据开展危害因素控制管理和个体防护。
职业危害因素分级管理标准见下表:级别危害程度控制标准1无明显危害总体控制2可能有危害采取有效措施控制3较强烈危害采取紧急措施控制4危害强烈、威胁生命立即停止相关操作并进行控制五、职业危害因素监测与分级管理的意义职业危害因素的监测与分级管理对于保护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监测工作环境、了解危害因素的种类和分级等级,可以及时发现和控制职业危害因素,降低劳动者的职业健康风险;通过制定控制措施和个体防护要求,可以降低职业危害因素对劳动者的危害程度,起到保障劳动者健康安全的作用。
六、结语职业危害因素的监测与分级管理是一项重要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工作。
在日常工作中,应注重职业危害因素的监测开展和分级管理,以保障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危险源辨识、分类和风险评价、分级办法
危险源辨识、分类和风险评价、分级办法一、基本概念1、危险源危险源是指一个系统中具有潜在能量和物质,释放危险的、可造成人员伤害、财产损失或环境破坏的、在一定的触发因素作用下可转化为事故的部位、区域、场所、空间、岗位、设备及其位置。
2、事故隐患是指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危险源本身是一种“根源”,事故隐患可能导致伤害或疾病等的主体对象,或可能诱发主体对象导致伤害或疾病的状态。
例如:装乙炔的气瓶发生了破裂。
危险源是乙炔,是可能导致事故的根源;事故隐患是乙炔瓶破裂,导致事故的“状态”。
3、危险因素指能对人造成伤亡或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害的因素。
4、有害因素指能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或对物造成慢性损害的因素。
5、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是确定危险、有害因素的存在及其大小的过程,通常两者通称为危险有害因素。
6、危险、有害因素的产生(1)、能量、有害物质A、能量就是做功的能力,它即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一切产生、供给能量的能源和能量的载体在一定的条件下,都可能是危险、因害因素。
B、有害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能损伤人体的生理机能和正常的代谢功能,破坏设备和物品的效能,也是最根本的危害因素。
(2)、失控A、故障(包括生产、控制、安全装置和辅助设施等)B、人员失误C、管理缺陷D、温度、风雨雷电、照明等环境因素都会引起设备故障或人员失误。
二、危险源的辨识方法一般危险源的辨识(1)、按GB/T13861-1992《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进行辨识(其中类型)——物理性危险、危害因素——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素——生理性危险、危害因素——心理性危险、危害因素——人的行为性危险、危害因素——其他危险、危害因素A、物理性危险、危害因素种类内容设备、设施缺陷强度不够、运动件外露、密封不良防护缺陷无防护、防护不当或距离不够等电危害带电部位裸露、静电、雷电、电火花噪声危害机械、振动、流体动力振动等振动危害机械振动、流体动力振动等电磁辐射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等辐射核放射运动物危害固体抛射、液体飞溅、坠落物等明火能造成灼伤的高温物质熟料、水泥、蒸汽、烟气等作业环境不良粉尘大、光线不好、空间小、通道窄等信号缺失设备开停、开关断合、危险作业预防等标志缺陷禁止作业标志、危险型标志、禁火标志其他物理性危险和危害因素B、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种类内容易燃易爆物氧气、乙炔、一氧化碳、油料、煤粉、水泥包装袋等自燃性物质原煤及煤粉等有毒物质有毒气体、化学试剂、粉尘、烟尘等腐蚀性物质腐蚀性的气体、液体、固体等其他C、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素种类内容致病微生物细菌、病毒、其他致病微生物传染病媒介物能传染疾病的动物、植物等致害动物飞鸟、老鼠、蛇等致害植物杂草等其他D、生理性危险、危害因素健康状况异常、从事禁忌作业等。
危险源辨识和分级方法
附件危险源辨识与分级方法一、危险源类别危险源即危险有害因素,分为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和管理因素四类。
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包含设备设施、作业环境、危险作业等二、名词解释(一)危险源hazard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和(或)财产损失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它们的组合。
(二)可接受风险acceptable risk根据企业法律义务和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已被企业降至可容许程度的风险。
(三)重大风险major risk发生事故可能性与事故后果二者结合后风险值被认定为重大的风险类型。
(四)风险点risk site风险伴随的设施、部位、场所和区域,以及在设施、部位、场所和区域实施的伴随风险的作业活动,或以上两者的组合。
(五)危险源辨识hazard identification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分布和特性的过程。
(六)风险评价risk assessment对危险源导致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估、分级,对现有控制措施的充分性加以考虑,以及对风险是否可接受予以确定的过程(七)风险分级risk classification通过采用科学、合理方法对危险源所伴随的风险进行定性或定量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划分等级。
(八)风险分级管控risk classification management and control按照风险不同级别、所需管控资源、管控能力、管控措施复杂及难易程度等因素而确定不同管控层级的风险管控方式。
(九)风险控制措施risk control measure企业为将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程度,针对该风险而采取的相应控制方法和手段。
(十)风险信息risk information风险点名称、危险源名称、类型、所在位置、当前状态以及伴随风险大小、等级、所需管控措施、责任单位、责任人等一系列信息的综合。
三、风险点确定1 风险点划分原则风险点的划分遵循“大小适中、便于分类、功能独立、易于管理、范围清晰”的原则。
根据生产线不同装置、作业活动等按照生产装置、辅助设施、作业场所等功能分区进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c B 1 Ms
式中:B—毒物浓度超标倍数; Mc—实测作业环境空气中的毒物浓度平均值,mg/m3; Ms—毒物的最高容许浓度,mg/m3。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安全与环境工程学院 24
安全评价培训课程-2006
•有毒作业分级
分级指数C =DLB C>96 24<C≤96 6<C≤24 0<C≤6 C≤0
闪点:指常压下,试样被加热到它能够释放 出足够的蒸气与空气的混合气接触火焰时, 能产生闪燃的最低温度。 着火温度(引燃温度):指常温常压下,加 热一个容器内的可燃气体与空气的混合物, 发生着火时的反应器器壁的最低温度。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安全与环境工程学院 13
安全评价培训课程-2006
(3)可燃固体 可燃固体的火灾危险性分为三类: •甲类——黄磷 ,钠 •乙类——硫磺 ,铝粉 •丙类——橡胶 , 石蜡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安全与环境工程学院 4
安全评价培训课程-2006
(1)物理性危险、有害因素—15类
•设备、设施缺陷 •防护缺陷 •电危害 •噪声危害 •振动危害 •电磁辐射 •运动物危害 •明火
•能造成灼伤的高温物质 •能造成冻伤的低温物质 •粉尘与气溶胶 •作业环境不良 •信号缺陷 •标志缺陷 •其Ⅳ
安全评价培训课程-2006
第二讲
危险有害因素分类
2.1 按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分类(P24)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 ( GB/T13861-92),分为6大类,37个小类。 6大类为: •物理性危险、有害因素—15类; •化学性危险、有害因素—5类; •生物性危险、有害因素—5类; •心理、生理性危险、有害因素—6类; •行为性危险、有害因素—5类; •其他危险、有害因素—1类。
丁
戊
常温下使用或加工非燃烧物质的生产。制砖 、石棉、卷扬机室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安全与环境工程学院 16
安全评价培训课程-2006
3.3 存储的火灾危险性分类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16-87:2001版) 中,将存储的火灾危险性分为:甲、乙、丙、 丁、戊等5类。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安全与环境工程学院 17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安全与环境工程学院 10
安全评价培训课程-2006
(2)液化烃、可燃液体 •甲A类 15℃时的蒸汽压>0.1Mpa的液化烃等, 如,液化天然气或液化甲烷 •甲B类 甲A以外的,闪点<28℃,如 汽油,甲、乙醇
•
•乙A类 28℃ ≤闪点≤ 45℃,如 煤油、苯乙烯 •乙B类 闪点 45~60℃,如 35号轻柴油 •丙A类 60℃ ≤闪点≤ 120℃,如 轻、重柴油 •丙B类 闪点>120℃, 如 变压器油,润滑油
(4)心理、生理性危险、有害因素—6类 •负荷超限 •健康状况异常 •从事禁忌作业 •心理异常 •辨识功能缺陷 •其他 (6)其他危险、有害因素 (5)行为性危险、有害因素—5类 •指挥错误
•操作失误
•监护失误 •其他错误 •其他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安全与环境工程学院 7
安全评价培训课程-2006
2.2 按事故类型分类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6441-86),综合 考虑起因物、导致事故的原因、致伤物和伤害方式 等,将危险因素分为20类: •瓦斯爆炸 •物体打击 •灼烫 •火药爆炸 •车辆伤害 •火灾 •锅炉爆炸 •机械伤害 •高处坠落 •容器爆炸 •起重伤害 •坍塌 •其他爆炸 •触电 •冒顶片帮 •中毒和窒息 •淹溺 •透水 •其他伤害 •放炮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安全与环境工程学院 15
安全评价培训课程-2006
生产类别
乙
火灾危险性特征
使用或生产下列物质的生产: 1.闪点≥28℃且<60℃的液体;如煤油 2.爆炸下限≥10%的气体;一氧化碳,氨压缩机室 3.不属于甲类的氧化剂;高锰酸钾厂房 4.不属于甲类的化学易燃危险固体;硫磺回收厂 5.助燃气体;氧气站, 空分厂 6.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的浮游状态的粉尘、纤维、闪点≥60℃的 液体雾滴。煤粉厂房, 铝粉, 活性炭, 亚麻厂的除尘器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安全与环境工程学院 26
安全评价培训课程-2006
•基础高度:以作业位置为中心,6m为半径,划 出一个垂直于水平面的柱形空间,此柱形空间内 最低处与作业位置间的高差,称为基础高度。 •可能坠落范围:以作业位置为中心,可能坠落范 围半径为半径,划成的与水平面垂直的柱形空间, 称为可能坠落范围。 •作业高度:作业区作业位置至相应坠落高度基准 面的垂直距离中的最大值,称为该作业区的作业高 度。 可能坠落范围半径与基础高度的关系
基础高度(m) 可能坠落范围半径(m) 2~5 3 5~15 15~30 4 5 >30 6
27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安全与环境工程学院
安全评价培训课程-2006
图A 图号 图A 图B 图C 基础高度(m)
图B 可能坠落范围半径(m)
图C 作业高度(m)
20 20 29.5
2~ 5
5 5 5
5~15 15~30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安全与环境工程学院 14
安全评价培训课程-2006
3.2 生产的火灾危险性分类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将生产的火灾危险性分为:甲、 乙、丙、丁、戊5类:
生产 类别
甲 火灾危险性特征 使用或生产下列物质的生产: 1.闪点<28℃的液体;如,汽油精溜 2.爆炸下限<10%的气体;如,乙炔站,氢气站,甲~丁烷 3.常温下能自行分解或在空气中氧化即能导致迅速自燃或爆炸的物 质;如,硝化棉厂房、黄磷制备厂 4.常温下受到水或水蒸汽的作用,能产生可燃气体并引起燃烧或爆 炸的物质;如,金属钠、钾 5.遇酸、受热、撞击、摩擦、催化以及遇有机物或硫磺等易燃的无 机物,极易引起燃烧或爆炸的强氧化剂;如,氯酸钠,过氧化钠 6.受撞击、摩擦或与氧化剂、有机物接触时能引起燃烧或爆炸的物 质;如,赤磷 7.在密闭设备内操作温度等于或超过物质本身自燃点的生产。
20 14 4.5
>30
基础高度(m) 可能坠落范围半径(m)
3
4
5
6
28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安全与环境工程学院
安全评价培训课程-2006
6.2 高处作业分级 根据 作业高度和引起坠落原因不同,高处作业 有A、B两种分类法。 高处作业分级表
分类法
级别 作业高度(m)
A
Ⅰ Ⅱ Ⅲ Ⅳ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安全与环境工程学院
丙
使用或生产下列物质的生产: 1.闪点≥60℃的液体;如柴油 2.可燃固体。 木工厂房、谷物、卷烟
具有下列情况的生产: 1.对非燃烧物质进行加工,并在高热或熔化状态下经常产生强辐射热、 火花或火焰的生产;金属冶炼 铸造 热处理 2.利用气体、液体、固体作为燃料或将气体、液体进行燃烧作其它用 的各种生产;锅炉房 3.常温下使用或加工难燃烧物质的生产。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安全与环境工程学院 18
安全评价培训课程-2006
4.1 气体爆炸危险场所区域划分
(2)危险区域的划分原则 •存在连续级释放源的区域可划分为0区; •存在 一级释放源的区域可划分为1区; •存在 二级释放源的区域可划分为2区;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安全与环境工程学院 19
安全评价培训课程-2006
•具有悬浮状、堆积状的可燃粉尘或可燃纤维,虽 不可能形成爆炸混合物,但在数量和配置上能引 起火灾危险的环境划分为22区; •具有固体状可燃物质,在数量和配置上能引起火 灾危险的环境划分为23区。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安全与环境工程学院 21
安全评价培训课程-2006
第五讲
作业场所有毒作业分级
标准《有毒作业分级》(GB12331-90)以毒物 危害程度分级为基础,采用 毒物危害程度级别权系数(D) 有毒作业时间权系数(L) 毒物浓度超标倍数(B) 来确定分级系数(C)。 C=DLB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安全与环境工程学院 11
安全评价培训课程-2006
(2)液化烃、可燃液体 •甲类 闪点<28℃,如液化天然气、汽油,甲、乙醇
•
•乙类 28℃ ≤闪点< 60℃,如 煤油、苯乙烯
•丙类 闪点≥60℃,如 轻、重柴油、变压器油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安全与环境工程学院 12
安全评价培训课程-2006
4.2 粉尘爆炸危险场所区域划分
•连续出现或长期出现爆炸性粉尘混合物环境的 区域 划分为10区; •有时会将积留下的粉尘扬起而偶然出现爆炸性 粉尘混合物环境的区域 划分为11区;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安全与环境工程学院 20
安全评价培训课程-2006
4.3 火灾危险场所区域划分
•具有闪点高于场所环境温度的可燃液体,在数量 和配置上能引起火灾危险的环境划分为21区;
安全评价培训课程-2006
第三讲
火灾危险性分类
3.1 物质火灾危险性分类
按《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92), 将火灾危险性物质分为3类: •可燃气体 •液化烃、可燃液体 •可燃固体
(1)可燃气体 •甲类火灾危险性气体(爆炸下限<10%,甲烷) •乙类火灾危险性气体(爆炸下限>=10%,氨)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安全与环境工程学院 8
安全评价培训课程-2006
2.3 有害因素
参照卫生部、原劳动部、总工会等颁发 的《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 定》,将危害因素分为七类:
•生产性粉尘; •毒物; •噪声与振动; •高温; •低温; •辐射(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 •其他有害因素。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安全与环境工程学院 9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安全与环境工程学院 5
安全评价培训课程-2006
(2)化学性危险、有害因素—5类
•易燃易爆性物质
•自燃性物质 •有毒物质 •腐蚀性物质 •其他 (3)生物性危险、有害因素—5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