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丹道看从性功入手者当从“止念”到“止息”

合集下载

吕祖解---《道德经》

吕祖解---《道德经》

吕祖解《道德经》心得1 见性了命是人生头等大事,读吕祖解《道德经》对我们完成自己的大事,如天降甘露。

见到《新编吕洞宾真人丹道全书》样书,我是第一个读者,领会神仙的教诲,大家共勉。

《道德经》原文:道可道章第一道,可道。

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吕祖解经摘要:(全文较长)道,阴阳未分谓之道。

可道,心可道其妙,口难道其微。

非常道,是心可道之道。

名,无空无相者,就是名。

可名,是心名其名,难谓口可名其名,心领神会。

只在先天中求先天者,就是可道之道、可名之名了。

天地之始,是混元纯一不杂,一团底性中之性,为之始。

体道乃得此中之根本,现如意之光,珊瑚玛瑙珍珠宝石之相,要在一个“母”字上求,方有万物,者是个性中有为。

要体此道此名,方知母之奥妙,此正是有为万物之母了,俱是个虚空中景象,是个有名底万物,从混元之母而生,故曰:“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徼(同“窍”)非耳目口鼻之徼,乃生死存亡、出入必游之徼,所关甚重,所系非轻,此其徼也,吾若有欲而身不得道之妙,从世欲中出入,此亦徼之门也。

总是元始之母,而生妙于徼,皆从心可道之道,从心可名之名,而合于始生之母,方得到一个妙字,知其徼之自然之徼,非造作有欲之徼,体道之妙,知道之徼,此两者,岂不是同出之门户者也?到无为之始,无声无臭底时节,惟精惟一,言那个能体道之士、慎笃之辈,除此安得入众妙之门?笃信谨守,抱一无为之始,以心道其道,以心名其名,方得入其门、知其妙,以悟混元之母,而得至妙之徼,此之谓其道也。

嗟乎,道之义大矣哉,而复无其言。

作者心得:什么是读书?心相应才算读书。

读真人写的书,和吕祖心心相印,好东西就走入你的生命中,变成你的一部分。

读吕祖神仙的话感到非常实在具体,读那些学者世人注解的《道德经》,特别是这第一章,几乎都是云里雾里,不知说什么,虚得很。

《从丹道看从性功入手者当从“止念”到“止息》陈全林

《从丹道看从性功入手者当从“止念”到“止息》陈全林

《从丹道看从性功入手者当从“止念”到“止息》陈全林从丹道看从性功入手者当从“止念”到“止息”钱俊时(教授)(《益生文化》秋季卷稿件)唐末五代·吕洞宾:“只修性,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

”(《敲爻歌》)元明间·张三丰:“息无则命根永固,念无则性体常存。

性存命固,息念俱消,即性命双修之第一步功也。

”(《证道仙经》)《性命圭旨》:“吕知常曰:‘一息暂停,方可夺天地造化。

’程伊川曰:‘若非窃造化之机,安能长生?’翁葆光曰:‘一刻之工夫,可夺天地一年之气数。

’此三老者岂虚语哉?”如何修性,如何修命,如何性命双修,这是丹道的头等大事。

谈一点粗浅认识:从性功入手者当从“止念”到“止息”,这就能避免“只修性,不修命”而踏上了性命双修之坦途。

1、金元间·丘长春论“止念”与“心定”、“慧光生”和生“慧”的关系丘长春指出:“学者急须止念,念止则心定,心定则慧光生。

慧既生矣,还须自涵于不睹不闻,无声无臭之中,久之方返于虚无真境。

”修“止念”即修静功,即修性。

修止念修到念止,则“心定”,即修清静之功达到高层次——入定。

此际必“慧光生”。

“慧光”者,即本性(元性、元神)之光,此光有多种称谓,除“慧光”外,还有“性光”、“灵光”、“神光”、“天光”、“圆光”等。

慧光生必生“慧”(获得智慧、大智慧和这样那样的功能)。

丘长春的这条语录将“止念”与“心定”(入定)、“慧光”和“慧”的关系讲透了。

从修性入手修炼者走的都是这一条路:修止念→念止(慧光生,入定)→生慧。

识神让位于元神,丹家谓之“心死神活”。

这就是一条规律。

世界上办好任何一件事都要摸清规律,按规律办事,修仙、修丹、修真或者笼统地说修行、修持,也绝不因其特殊而例外。

对丹道有深入研究的胡孚琛也讲明了这个观点,讲得很精彩:“丹道修持最要害的步骤是‘入定’,入定以见‘五彩神光’为效验。

”“先师尝云:‘光通阴阳界’,就是说人体修炼到见五彩神光,就可以打通色身和法身的界线,人的意念也就可以激发潜能了。

上乘的补气法----正身、内省、止息——且说医家如何用功

上乘的补气法----正身、内省、止息——且说医家如何用功

上乘的补气法----正身、内省、止息——且说医家如何用功胡涂医在初秋的时候说过要“秋收冬藏”的,秋天是“收”敛了一个秋天,冬天到了,这篇本来是写信给一位朋友的文字干脆拿出来,给懂行的有缘人珍“藏”去,冬天的时候更好的用功。

在此顺祝大家冬安!自从我在《中医扫盲——阴虚vs阳虚 ( 续)》里介绍“养气法”时提到医家秘传的补元大法以来,收到很多网友的纸条问我这个方法,我说过会“来个因材施教”,所以对于不同的人的提问,我就给不同的答案,尤其是那些一点礼貌也不讲的人,胡涂医更是“因材施教”了一把:)这些天有一位朋友再次问起打坐、用功的问题,我想还是把这个医家秘传的补元大法的理法给讲讲。

所谓“大法”,一定是简单的、有效的、理中寓法法中寓理的! 说其简单有效,是因为大道至简,越是高级的东西一定越简单,越是真理一定越明了,不会有那么多复杂的东西,而这类东西,把道理搞清楚了,方法自然也就悟开了。

那么医家秘传的补元大法是什么呢?就是医家如何用功的方法,如何内证的方法,如何训练出医道“能力”而不只是“知识”的方法。

其理法就是这六个字:正身、内省、止息。

如此,则浩然正气自然养成,先天之气自然从虚空中来!所以对大多数人,我基本上只是轻描淡写地告诉他们,医家秘传的补元大法就是那个养气法,好好炼就是,这也没有错:)先说“正身”。

在医家来说,有两层含义。

在医道上的含义是堂堂正正做人,在医术修习上就是调整人体的体态形式——用功时的姿势要“正”。

“堂堂正正做人”本来是非常简单的事,在现代社会里却变得如此稀有难得,堂堂正正用功,于是就不容易了。

古圣先贤总结出“正身”的诀窍多达三十个,这些秘诀就是三十句话,每一句话都可以使人如接天梯,所以知道这一句半句话的人,绝不轻易传人,“惧非其人,而时有所隐”,说的就是这类话。

我今天也不敢将这些话在网上传人。

只能透漏三个纲要,让有缘人知道努力的方向,知道该在身体上的那些地方去用功。

正身的第一个纲要是“脚心”。

道教内丹学的究竟境界

道教内丹学的究竟境界

道教内丹学的究竟境界(节录)——胡孚琛.....[顶楼]道教内丹学的究竟境界(节录)——胡孚琛一、讲丹道的究竟义。

佛陀传法多言“无常”、“苦”、“无我”、“不净”等,而《涅槃经》、《圆觉经》中却又讲“常、乐、我、净”,盖前者为“不了义”的方便说法,后者为“了义经”,丹道之传法亦复如是,也有“不了义”与“了义”之别。

我以前讲学习丹道有“理、事、法”三项,而以访求真师秘传丹诀为入手要义,现在却打破师徒秘传的旧规,倡导学者由“见地”悟入,将“穷理”放在首位。

这是因为我自1980年冬季至2001年深秋,花了21年时间拜师访道,由这些师传的丹诀入手,终于悟透两重天地、出生入死的丹道原理,发觉丹道的法诀皆是由这个丹道原理衍生而来,学者如能先从“理”上证入,称作“见地开悟”,相当佛教的“文字般若”,也可以作丹师。

江湖术士辈所传丹道皆重“诀”不明“理”,故难达丹道究竟境界。

丹道研究一旦驱散江湖术士为冒充“真师”故意散布的迷雾,进入学术研究的殿堂,则“处处杨柳堪系马,家家有路通长安”,不难找到科学的修炼程序。

《上品丹法节次》云:“殊不知此道之在人心,不分三教,不问何宗,大家有不可磨灭之良知良能,直贯乎太上之心传”。

我求道23年的经验证明,丹诀并不神秘,只要立下弘道大愿,勇猛精进不懈,必有缘得知丹诀。

金丹大道,只“存诚”两字可入,贵乎与古真心心相印,一旦机合神融,天心洞启,法尚应舍,何须寻师,自会豁然有路可通。

内丹学要公开普度,首先必须破除江湖术士辈为敛财行骗制造的寻师传法的迷信,只我所著《丹道法诀十二讲》,已经将“理”、“法”揭破,学者只管由此悟入,诚心修证,不必再入江湖受寻师求法之苦了。

我以前讲丹道有“三家四派”之传,即自身阴阳之清净丹法,同类阴阳的彼家丹法和龙虎丹法,虚空阴阳之虚无丹法。

按丹家秘传的说法,“阴阳交合谓之丹”,丹字日头月脚,日月即阴阳,即男女,即男女二炁逆向交合而生成的“婴儿”。

丹道的发明一开始即和吐纳、行气的思路不同,其运气路线要逆转任督,最初盖由房中术的“还精补脑”发展而来。

丹道里的文火和武火

丹道里的文火和武火

丹道里的文火和武火【原文】当定于虚空中时,微觉温温然有一团白气,住于鼻外,此即文烹,即薰蒸之文火也;谓为薰蒸,即蒸笼上之热气,周身酥麻,似欲汗而非汗。

当阳生之时,能把住定、忘之火候,是即薰蒸之文火也。

将生未生之时,用数刻漏以止念,即武火,刻漏之武火也。

故武在先而文在后,至终了时为止火;学者入手修习,不外此武、文、止之三步工夫。

先由静中生阳后,起而采取,恐情动转念,须慢慢起来,而起时一面听息,方能保其水源之清。

在不知刻漏之武火之为何者,以数息当之,误矣!平日做工,欲求止念而用武火,亦非始终以数记息,盖须以耳听,而非以心数,此不可不辨者也。

【解释】本段指出了听息法的武、文、止三步功夫。

“武在先而文在后,至终了时为止火。

”神气结合之前用武火,结合之后用文火,最后是止火,完成神气结合。

文火武火一般在小周天、大周天使用,本讲涉及入定与元神修炼,就火候而言,入定一般没有特别的火候要求,元神修炼需要考虑火候技术。

前一段“刻漏武火”将数息法、听息法与神气结合起来,就文火武火而言,呼吸法只是其中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配合阴阳两气结合过程灵活运用呼吸,这才是文火武火的本来含义。

武火,是在“静中生阳”之后,采取阳气之始需要的一种技术。

文火,是在神气结合过程与结合之后(阳气转化为阴气,处于下降过程)需要采取的一种技术。

文火另一种说法是定、忘之火候。

止火,是在完成一次神气结合最后阶段的技术。

止火用的方法也是武火。

从火候上,只有武火与文火两种。

“若药未出时,不妨温温铅鼎,故曰:“药未出矿须猛火,药已归炉宜温养。

”足见药生之火,武火也;药还之火,文火也。

火候文武,只有意无意之分焉耳。

其余周天火候,只一个温温神火,不即不离,斯无危殆焉。

故曰:凝其神,柔其意。

盖神不凝,则丹不聚;意不柔,则火不纯,火不纯,而丹亦难成也。

”(《乐育堂语录》卷二)“当定于虚空中时”,这时达到止念止息境界,阳生之条件。

“微觉温温然有一团白气住于鼻外”,这是“静中生阳”的标志。

93岁胡海牙谈修真天元丹法

93岁胡海牙谈修真天元丹法
六,什么叫胎息?
在凝神气穴忽而忘我的虚极静笃之时,人体内呼吸活跃,外呼吸接交换能量气息,而鼻息几近停止,如在母腹中,谓之胎息。在胎息状态下,虚空中先天之气自然会涌入身中,被人体摄纳。
七,什么叫活子时?
二、什么叫先天一气
先天之气先于父母,先于天地而存在,创生宇宙万物。先天之气不但肉眼看不见,道眼亦不能见,但它无外不在,唯一的赋予万物和人类以生机。当父精母血交媾时,太虚元气即落其中,成为吾身的先天生机之源。先天之气虽然人人都有,但禀赋有厚薄;成人以后又日渐衰少,故须采炼先天之气以使人体生机复壮。从虚空中采炼先天气,即向宇宙获无限生机。先天之气与人体的真阴真阳相互生化即可构成天元大丹、虚实圣胎。
四、天元丹法的修炼中心是从虚空中采先天一气,与伍柳丹法所言炼精化气,过三关运周天有何不同?
答:仙家静功有两种,一是从修命入手,在活子时起火,烹炼无欲的精,通三关,运河车,行周天火候,炼精化气,炼气化神。此乃清静功夫的渐法。二是从修性入手,即仙家顿法,完全是一种静功夫,虚极静笃时,外呼吸几近停止,谓之胎息。胎息之时通身关窍自然开通,先天一气如水向低近流一样,不可阻挡地贯注人体之内,不采自至。先天之气会自然与人体精、气,神,交融化合,精自然化为气,气自然化为神,神自然还为虚,在无为状态中听任先天一气逆转体内阴阳生化,使精、气,神重返先天元精,先天元气、先天元神。此为仙家顿法,属中黄真透,不必再分小周天,大周天与小还丹,大还丹等。及到炼神还虚,炼虚合道层次上,二者已无分别。不过修炼到最后两步的人,千年廖若晨星。天元丹法修炼方法很简单,但越是简单的东西越是不容易做到,越不容易做到东西;如能持久之以恒,那么肯定获大成功。
一、天元丹法是修天丹,什么叫天丹?
答:仙家体内,本无一实物曰丹。所谓天元大丹,是指修炼到一定程度,体内外出现通天彻地圆陀陀、金灿灿的大光明景象,是一种明心见性的状态,整个体成为一颗大丹,被宇宙环抱其中,不单指体内某一局限性的光团。内丹名词均由外丹而来,叫内丹实为强用外丹名词来形容人体的这种明心见性的状态。

开悟者是什么样子的

开悟者是什么样子的

第一篇开悟者是什么样子的《开悟是什么境界》慧律法师开示【100个记住】 *记住97--开悟是什么境界?你要形容嘛,就是没有烦恼、执着,就是体悟到毕竟空。

内心就是绝对、没有对立,一切法随喜。

从来不恨众生,哪怕众生要害死他,他也一切随缘该来的就来,该走的就走,悟道就是这样。

开悟的人怎么生活?开悟的人是没有执着、分别和攀缘,没有忧虑、恐惧和私欲,一切随缘,他的心永远是这样。

内心安逸,仰俯无愧。

在这一天天、一年年里,自己觉得心安理得,乃至在每一秒上,都感到很愉快。

这与大多数人,把那种短暂的情与欲的满足,误认为的快乐不一样。

*记住98--如果不开悟,有相修行百千劫,无相修行,开悟见性刹那间即见永恒。

开悟的人的心境,入万人之中,如入无人之境。

能所俱泯,没有能所就是见性开悟的开始。

一个人如果能够真正得到心里的“安详”,他就永远拥有不会枯竭的幸福。

世尊说:“一个修行的人,见一切的天地万物,知道了无一物,如梦幻泡影,一点都不贪着,是真正悟道的人。

”看到一切相总知道那是虚妄不实的东西。

但是,我们还是要在缘起法里过日子,虽然是缘起的假相,我们也不能破坏它。

见法即见佛,见缘起就见到佛陀的真理。

*记住99--我愿以头目脑髓灌溉佛教,播撒禅悦的种子,让每一个人的心田,莲花盛开。

我愿倾己所能,竭心尽力将甘露法味,供养祖国乃至一切众生。

*记住100--念头是怎么来的?找到了念头,当下你就会发现,念头本是虚妄,无念才是本来真正的面貌,本来面目就是无念。

无念很多人会误会,无念就是没有念头,不是的。

无念是没有众生的、我法二执的念头,但是有自性的妙用,是为无念。

如果无念是什么都没有的话,那么菩提自心能生万法怎么讲呢?对不对啊?我们能够找回自己的本来面目的真心,就是我们所讲的,不生不灭的清净的本体,那就是无念的本性。

三藏十二部经典,你开悟见性,只有一个字“无”。

第二篇开悟者是什么样子的《开悟者的梦幻人生》开悟者的梦幻人生【导读】开悟者没有梦,这并不是说开悟者晚上不做梦,而是说他从人生和社会这场大梦中醒来了——《黄帝内经》说:至人无梦。

金丹证悟19

金丹证悟19

金丹证悟19天目穴的骨缝烧开,后脑耳后的两个神窍烧出坑儿,真炁从神窍进入大脑核心层。

一般人大脑的大面积精华组织是睡眠状态,能量通向大脑的人,那部分沉睡的大脑细胞被激活,激活到哪个区域,你就可以不学成为哪个领域的专家,激活到写书那个区域,你就可以不学成为作家。

激活到画画那个区域,你就可以不学成为画家。

大脑沉睡的部分是你多劫的德性积累,是你前辈子攒的钱。

激活了相当于你破译了你灵魂历史上的银行密码,在这个时空花前辈子的钱。

这时可以听到仙乐,是自由出入多位空间的前提。

神仙世界是人的世界,你需要有足够的领悟力,菩萨、神仙说的都是和你密切相关的东西。

修身不是要成为打坐专业户,是要开发大智慧,做不同领域出色的人,全面创新的人,是创造力最大的输出者。

大脑的能量要上来,是元精发动的性能量,我用玫瑰花比喻,电流足够强冲向大脑,把天目穴和神窍烧开,这大约需要3个月。

元精发动的燥热,变成温温的热,再到脚踏风火轮,电流随时在脚底,阴气消尽的标志,从此就不畏风寒。

神定在电感上,定力越强,天目穴看到的光和图像就越清晰,自由出入多位空间的通道就在其中。

这幅画的背景是两个大脑,脑为精根,中间是元神天眼,正是两个神窍和天目穴的概括。

红玫瑰和白莲花是还精补脑的两个步骤,先是找对了电感的原点,窍是一个点,再就是空定在电流上。

无论看到什么光影,感受到什么气动都能无心对待,只管一心凝神。

《还精补脑》180×110cm,创作日期2012年1月13日局部“还精补脑”,实际上是从自我调节人的性激素等内分泌入手,通过增强人的性功能来开发大脑的青春活力。

丹道命功的目标是返老还童,而返老还童的标志恰恰是性功能。

从调整人的内分泌入手改善整个神经系统的状况,协调人体性腺和丘脑的负反馈机制,由生理的和谐促进心理和谐和人体生命潜能的开发。

人的体质的变化是心灵提升的前提,以止观证得空性,以坐禅的工夫由念住、息住、脉住修起转化色身,否则只转化心理而不转化生理,临终时身体在生理上衰败,人的心理转化也靠不住。

浅议内丹心性修炼

浅议内丹心性修炼
I 艺 文 化术
浅议内丹心性修炼
张丽 荣 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 人文社科系
摘 要 :道 教 的 基 本 宗 旨是 “ 延年 益
寿 、 “ 长生不老 ”,达到这一 目标的手段 是 内外丹道 。而内丹心性修炼是夸 大了心的 能动作 用,和服 食外丹一样只是修道成仙的 重 要 手段 而 已。
这 种精 神 力量的 源泉 便称 为 “ 心性 ” 。这种 “ ”,也就是人心的本性 ,能主宰 百神 ,能 性 应对世 间百物 ,能产生一切认知 ,能判断一切 是非 ,能变化不测 ,产生 各种各样的思想 ,而 性之本却 无 “ 增减 ”,无 “ 小”无 “ 大 生灭” 变化 。这样 一种非增非减 、非生非 灭、应物而 不 为物 累的心 性 ,与道性 的 “ 生” 是相 同 好 的 其 次 ,修 心 必使心 静 。唐代 的司 马承桢 认为尘俗之境 ,源心而起 ,若 使心一 无所 染, 无所 有 ,收 心 、静心 ,使 被纷扰 的 尘几心 向 “ 静” 、向 “ 虚寂”的心性 回归,心 既不受 外物所染 ,又不追逐外物 ,静如止水 。可见, 心静是修道者追求 的一种理念 ,是精神世界作 用于现实世 界的意志 力。心静是精神 内聚 不外 发 ,如澄洁 不动的 清水 ,常保持澄然不动 ,则 自然没有外物掺 杂进来 。这时 他所集 聚的静 力 虽然 无形 、无色、无声,但 无处不在 ,不驰而 速 ,不 召而至 。故心静 则生大 智慧 ,能 感通天 地 ,主宰 自然 ,与物消息 。 最 后 , 心 静 方 能 悟 道 。 心 静 在 于 “ ”、 “ 忘 灭” ,又 在于 不执著 于 “ ” 、 忘 “ 灭”,这种状态 追求超越 自我,达 到物我 两 忘 ,才能进 入得 道境 界 ,即以心 的静 来达到 “ 悟”的 M的 。 从内丹 心性 修炼 的主要 观点 可以发 现 , 心性修炼是修道者 夸大 了心的能动作 用,因为 即使心静 了也 不一 定能悟 到 “ 道”,心静 与得 道没有必然 的联 系,心静 只是 得道的一 个充分 条件 ,由此 看来 ,内丹心性 修炼 和服 食外丹 一 样 只是修道成仙的重要手段而 已。 虽然 内丹 心 性 修炼 并 不 一 定 能使 人长 生 ,但 内丹心性修炼 在道教发 展史上还 是尤其 重要地位 的,因为南北 朝以来 ,受佛性论的 影 响 ,道教思想家 们也多从内在心性 出发探讨 人 心 与人性 的关系,探讨人性的 受容能 力 ,以及 心性 的笋断 力,并 探讨 在养身健 体基 础上求得 l 】 精 神意 识升 华的 根据 和方法 ,这 样便将 人心 的物性和 其所禀受 的道性 分隔开来。以心性 言 则本 来 自 清虚,一旦受物欲 所染,则必须通 然 过修性 养命 ,使心性 复归于 自然的道性 。尽管 隋唐时期道 教外 丹风气仍十分盛行,但这种 从 本体论思想推进 到心性 论 ,从形体修炼转到 心 性的修炼 ,这是早 期道教重服气炼形、符策祈 祷 ,以求 长生之说 的扬 弃与提 高 , 一学说 对 这 后来 宋代全真道 教的内丹学以及宋代理学家影

简述邱祖语录大道用虚直下见性的修炼思想

简述邱祖语录大道用虚直下见性的修炼思想

简述邱祖语录大道用虚直下见性的修炼思想作者:潘一德《邱祖语录》见《藏外道书》第十一册《邱祖全书》内,后序署名“皇明永乐十三年(1411)龙门弟子潘静观拜序”。

序中大意是说,古圣利生,本无定法,时节未到,虽欲泄之不可;时节既到,虽欲秘之而不能。

“长春遗录一篇,所说皆无上妙道,大约令人不历阶级,直下见性,不但绝无从上龙虎、铅汞诸家丹经伎俩,亦绝近来葛藤公案诸家语录习气,确是我祖最后微言,不可思议者也。

”本语录原在师徒之间传授,先是龙门嫡嗣张碧虚得其师传,后亲授云阳,云阳得此篇后,默默行持,不轻示众,后机缘成熟,传于贤者,公布于世。

《邱祖语录》是长春真人当年住燕京天长观(今北京白云观)的论道录。

祖师认为,道涵天地,神统百形。

“生灭者,形也;无生灭者,神也,性也。

有形皆坏,天地亦属幻躯,元会尽而示终,只有一点阳光超乎劫数之外,在人身中为性海,即元神也。

”并说“心能造形,心能留形,法中有爱住世者,动经千百劫,心为之也。

若心根伤坏,转眼便为冥途矣。

故有性存而心先死者,六道是也。

有形亡而心存者,古来三教圣贤是也”。

这里论述了形神、生灭的关系,大到天地,小到个体生命,均有成坏的演变,只有修道者才能保存一点性光与宇宙同在,不在生灭之中。

一般世人,或者修道者,往往在家祈祷神灵,或是不远千万里朝拜名山,祈求神灵护佑,而在邱祖看来这是舍本求末,他提倡向自己本命元神发大愿,“今世祈长生者,不向本命元神自发大愿,乃从仙佛乞灵,是舍本求末矣,究竟于我何与哉!”此种高论,在历代道书中很少看到,这是全真道内心修持的最高境界和内外纯真如一的展示。

在道教发展史上,养生修真方面形成了南北二宗。

以宋朝张紫阳《悟真篇》为代表的南派称为南宗,以王重阳开创全真道传道于北方的称为北宗。

在邱祖看来,北宗不是不言长生,无上大道,并非区区延年小术。

同时,他又认为,大道至简至易,极其平常,不作奇特想,只要心真,何事不办。

他举例说,当年侍重阳祖师三十载,未听到一言有关学道的教诲,若起嗔心,久为下类,只是经常鞭策自己,才有后来成真以及帝王拜师名下问道的结局。

深入浅出话内丹之炁论(三)

深入浅出话内丹之炁论(三)

深入浅出话内丹之炁论(三)作者:彭旭来源:《现代养生·上半月》2021年第11期“炁”说生命那么,从炁的角度,古人是如何看待生命的历程呢?《云笈七签》:“说真父母:气气相续,从虚无自然中来,因缘寄胎,受化而生。

”在中国古典哲学观点来说,道生万物,而道的另外一个名称是“自然”,道法自然。

生命从自然中来,因元炁而生。

所以先天炁才是真正的父母。

《云笈七签》五芽论:“夫气者,胎之元也,形之本也。

”《性命圭旨》:“又尝譬之男女媾精焉,而一点之善,落于子宫者,气合之而为命也,而性即存于其间。

其即一阴一阳之相搏,而一点落于黄中之中以成性。

乃妙合而凝,不测之神乎?此之谓性命妙合。

”父母精血媾和,光靠人还不行,还必须接受天地元炁,才能形成生命,这又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的体现。

《元气论》:“夫人之受天地元气,始因父精母血,阴阳会合,然后我性随降,我命记生。

”受孕成功以后,珠胎暗结,进入妊娠期,开始十月怀胎的过程。

《太上老君内观经》:“天地构精,阴阳布化,万物以生,承其宿业,分灵道一,父母和合,人受其生。

始一月为胞精,血凝也;二月为胎形,兆胚也;三月阳神为三魂,动以生也;四月阴灵为七魄,静镇形也;五月五行分藏,以安神也;六月六律定腑,用滋灵也;七月七精开窍,通光明也;八月八景神具降,真灵也;九月宫室罗布,以定精也;十月气足,万象成也。

元和哺食,时不停也。

元气入鼻,灌泥丸也。

所以神明形固安也。

”十月胎圆,瓜熟蒂落,一个新的生命诞生到这个世间。

《性命圭旨》:“故尝论之,人在母腹,呼吸相会,是以母之性命为性命,而非自为性命。

至于出胞断蒂,而后自为性命,然亦非真常之性命也。

必于自为性命中,而养成乾元面目,露出一点真灵。

十月胎完,及期而育,地覆天翻,人惊胞破,如行山巅蹶什之状。

头悬足撑而出。

囫囵一声,天命真元,著于祖窍。

昼居二目,而藏于泥丸;夜潜两肾,而蓄于丹鼎。

乳以养其五脏,炁则冲乎六腑。

骨弱如绵,肉滑如饴,精之至也;视而不瞬,哮而不嘎,和之至也。

止息 气功学术语

止息 气功学术语

止息气功学术语气功学术语。

指练功到一定程度,杂念已无,呼吸深长细匀,似有似无的状态。

为佛家气功“六妙法门”中的功法进展层次之一。

“息心静虑。

名之为止。

行者虽因随息心安明净。

而定犹未发。

若心依随。

则微有起想之乱。

澄渟安隐。

莫若于止。

故舍随修止。

是中多用凝心止也。

凝心寂虑。

心无波动。

则诸禅定自然开发。

故以止为门”。

(一)止息修炼方法关于止息的演练,历来说法不够明确,也有不一致之处。

一般常把它等同于“止观法门”中的“制心止”,即从心的本体入手制止其活动,使其渐渐泯然入定。

实际上并非如此,因为止息是从“息”下手“止”的,不可离开息来谈止。

它应包含三层意思:一、心止于息。

此时心不“数”不“随”,而是借息的一出一入的规律性运动而促使心停止活动。

二、心止于小腹。

练随息时,心随吸气进入小腹,心随呼气从小腹经鼻腔排出体外,小腹已经同呼吸和意念活动建立了条件联系。

练止息时心虽不随息,但可利用小腹和息的条件联系,来使心止于小腹并且觉得好像是小腹在一吸一呼。

这是借息的出入来维系“心止”。

三、心化于息。

开始时心止于息,自我意识有意制止心的活动,但实际上制止心的活动本身仍是心的一种活动。

随后要让心融化于息中,真正停止活动,并且还要连息也忘掉,这样才算真正入定。

隋·智凯的《六妙法门》中没有谈到心止于小腹﹔明·袁黄的《静坐要诀》则把止息等同于“制心止”,也未提心止的部位;蒋维乔《因是子静坐法》中才提出止息是“把一个心,若有意若无意止于鼻端。

”但从练功实际看,止于鼻端较难控制,如演练不当,很易引起中枢神经兴奋。

藏密气功的“金刚数息法”为藏密气功的基本功法,也是修气脉初学之方法,此法有数随止观还净六步,其主要精神同六妙法门是很相近的,可能同出一源,而在实践中形成不同的功种,金刚数息法对“止”法的说明是:“进观吸入之气住于脐间”。

住于脐间较好控制不易出偏。

参照金刚数息法的练法,六妙法门的止息也应止于小腹为好。

(二)止息的生理变化止息状态出现在数息与随息之后,是六妙法门的第一个正功。

丹道各阶段(一)

丹道各阶段(一)

丹道各阶段(一)入门打坐初修性命,先炼其性。

欲静其心,先静其身。

静坐之前,扫除杂念,宽放衣带,不受束缚,血脉流通,自然无阻。

入坐之时,身如槁木,心似寒灰,两目垂帘。

不可太闭,太闭则:神气昏暗;不可过开,过开则:神光外驰。

当以:垂帘为准。

久之,慧光自出。

此即:起初收拾念头之法。

待其心气,适和之后,唇齿相合,舌顶上颚,调鼻息、含眼光,凝耳韵,息不调,则:闭塞喘急。

息调,身心全忘。

塞兑,终日如愚。

盘膝稳坐,左腿向外,右腿向内,为阳抱阴。

左手大指,捏定中指。

右手大指,进左手内,捏子诀。

右手在外,为:阴抱阳。

左腿在外,为:阳抱阴。

此名:子午八封连环诀。

经云:手脚和合扣连环,四门紧闭守正中。

入手功夫入手功夫:每当:半夜子时以后,虚极静笃,天然醒觉。

一阳来复,外肾兴起之时。

元精吐露,外药发生之际。

即当:行其:调药之功。

运动:风吹火炼之玄功。

风者,呼吸之气也。

火者,虚灵之神也。

文者,无为之风火。

武者,有为之风火。

无为之:文风文火,用在:调外药之前后两头。

有为之:武火,用在:调外药,元精正旺之时。

真气动时,最易下流,而顺出。

必用真意、眸光,凝入命宫气穴之中,主照统摄,真气即下行,而化为元精。

若非以呼吸之息,用风助火,以火销金,而元精,必不能复化为元气,归宿于坤炉本宫之中矣。

呼吸之息,在丹田之中,一出一入。

必须:提起精神,目光窥定,一意不散,万缘皆空,鼓动巽风,扇开炉焰,使其:息息皈根,方合:猛烹急炼之神功。

而炉中之意,切莫着于呼吸,只:专意于元气。

只是:借呼吸之机,以为:采取烹炼之旨。

炼丹无别法炼丹无别法,安其心,和其神,怡其气,足其精。

阴邪,为丹之蝥贼,机巧,为丹之仇人,苟能念念在善,节节在善,则:阴邪自消,机巧自灭。

心无不安,神无不和,气无不怡,精无不足,而事事物物,皆先天为之作用。

偃月炉无根树花正开偃月炉中摘下来添年寿减病灾好结良缘备法财从此可得天一宝一任群迷笑我呆劝贤才少卖乖不遇明师莫强猜先天真灵之宝,无形无象,无方无所,从何而采,以结还丹?然虽无形无象,无方无所,亦有花开之时。

女子气功法介绍

女子气功法介绍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女子气功法介绍
导语:气功是一项很好的运动,也是很具有中国特色的一项活动,现在有不少的人开始对气功感兴趣,的确,练习气功可以让我们的身体处于更健康的状态
气功是一项很好的运动,也是很具有中国特色的一项活动,现在有不少的人开始对气功感兴趣,的确,练习气功可以让我们的身体处于更健康的状态,同时还能有效的让我们的心理变得宁静平稳,气功的效果实在是太多,接下来我们就为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女子气功法的内容。

第一、不违坤道
“坤”就乾坤的坤,她能生养万物,养育万物,包容万物。

修炼女丹功就要谨守坤道。

它的内涵包括:敬老爱幼;爱惜生命;敬孝长辈;体贴关心丈夫;关爱教育子女;做贤妻良母;温和慈祥;宽以待人;严以律己;主动挑起家庭的担子;多做好事,不做坏事;循道理做人,不违背社会公德。

第二、止念、调心、守中
“止念”就是止息杂念;“调心”就是调和心神。

二者的作用是:止念则心沉,调心则气和。

止念和调心虽为女丹功而设,可是一个人生活在现实社会中,七情六欲无时无刻不在包围着你,所以,从根本上讲,止念、调心的过程必须始终不渝地贯穿在整个丹法修炼的全过程中,乃至生命的全过程。

从功理上看,止念、调心的止的在于静养阴血,进而为进一步的修丹打下必要的物质基础,并进入生理上的准备状态。

“守中”就是每当子夜后、午时前,阳发动之时,还虚静养,扫除一切杂念,把思想集中在乳溪部位(两乳中间沟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膻中部位),同时默调呼吸36次。

一天做3——5次。

生活中的小知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吕祖全书

吕祖全书

吕祖全书吕祖全书论魔难第十七钟祖曰:“奉道之士……往往闻道而不悟,对境生心,以物丧志,终不能出十魔九难之中。

……大药未成,难当寒暑,一年之中,四季要衣;真气未生,尚有饥渴,一日之间,三餐要食。

奉道之士,所患者衣食逼迫,一难也。

及夫业缘夙重,应当今世填还,浮世偷闲,犹恐高堂约束,于尊亲不忍抛离,欲清修难得闲暇。

奉道之士,所患者尊长邀拦,二难也。

及夫爱者父母,惜者妻儿,恩枷情杻,每日增添,火院愁车,无时休歇,纵有清净之心,难敌嚣烦之境。

奉道之士,所患者恩爱牵缠,三难也。

及夫富兼万户,贵极三公,妄心不肯暂休,贪念唯忧不足。

奉道之士,所患者名利萦绊,四难也。

及夫少年不肯修持,老大徒伤落魄,气弱成病,顽心尚不省悟,命薄招灾,见世已经受苦。

奉道之士,所患者殃祸横生,五难也。

及夫急于求师,不择真伪,或辨辞利口,或道貌古颜,始自谓遇得道仙流,久后方知好利时辈。

奉道之士,所患者盲师约束,六难也。

及夫盲师狂友,妄指旁门,寻枝摘叶,终无契合,小法异端,互相指诀。

不知日月不出,出则大明,使有目者皆见;雷霆不震,震则大惊,使有耳者皆闻。

彼以爝(jue,指火把。

原作“皭”,jiao,白色。

今据文意改正)火之光,井蛙之语,荧荧唧唧,岂有合同?奉道之士,所患者议论差别,七难也。

及夫朝为而夕改,坐作而立忘。

悦须臾而厌持久,始忧勤而终怠惰。

奉道之士,所患者志意懈怠,八难也。

及夫身中失年,年中失月,月中失日,日中失时。

少则名利不忘于心,老则儿孙常在于意。

年光有限,勿谓今年已过,而待明年;人事无涯,勿谓今日已过,而待明日。

今日尚不保明日,老年争再得少年?奉道之士,所患者岁月蹉跎,九难也。

免此九难,方可奉道,九难之中,或有一二,但徒劳而不能成功也。

”修道前的准备---修道是终身的伟大事业,不可一时心血来潮而离群修道,先把困难想在前头,这样,才能坚定志向,步步为营,稳扎稳打,进入道门。

衣食、恩爱、名利、觉悟、志向、师友、毅力,每一个方面,都事关重要。

气功·息道与丹功·定功

气功·息道与丹功·定功

气功息道与丹功定功
吴明
【期刊名称】《佛教文化》
【年(卷),期】1994(000)001
【摘要】问:目前盛行的气功,源流如何?它与道家的丹功、佛家的定功有何区别? 答:我想从气功本身内在的联系上谈谈。

我讲的题目是气功、息道与定功、丹功。

气功、息道与定功、丹功,这三者是有区别的。

气功是在一呼一吸上做功夫,而息道是在呼吸的转折上做功夫,即呼转变为吸或吸转变为呼之间的一停上面做功夫。

气功主要是在十二经络上发生作用,息道主要是在奇经八脉上发生作用。

气功在生活力上做功夫,息道则在生命力上做功夫。

它们的
【总页数】4页(P14-16,44)
【作者】吴明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852.6
【相关文献】
1.慢性阻塞性肺病气功康复治疗的研究——松静内养功辅以保健功和松静内养功缩唇嘘气法疗效的评价及康复机理探讨 [J], 白春学;钮善福;蔡映云
2.秘传丹道功讲座(四)三步功:无为还虚,胎息还丹 [J], 李锡坤;
3.秘传丹道功讲座(五)──三步功:无为还虚─胎息还丹 [J], 李锡坤;
4.“七步尘技”之龟息真定功 [J], 邓庆明
5.《骨髓运气功》一步功:安桩结丹五节动功 [J], 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二十七章入静是炼丹功从始到终的基础工夫

第二十七章入静是炼丹功从始到终的基础工夫

第二十七章入静是炼丹功从始到终的基础工夫辛清源心悟道德经(丹功篇)一,丹(静)功入静的含义什么是入静,入静是在炼丹功时,清除杂念,筑基炼己,坚持正念,保持心神清静的工夫,是修炼丹功从始到终的基础工夫。

一是,入静是丹功清除杂念,筑牢丹功基础的工夫。

对此,张三丰在《玄机直讲》中说:“初功在寂灭情缘,扫除杂念。

除杂念是第一者,筑基炼己之功也。

”陈冲素说:“大道教人先止念,念头不住亦徒然。

”二是,入静是坚持正念的工夫。

何为正念?陈冲素说:“盖无念之念,谓之正念”。

所谓念无所念,就是真意、元神、真神、没有杂念之神,是炼丹时一会也离不开的精神状态。

炼精之时,如果失去元神,无法采取、炼化精气;炼神之时,如果没有元神,不能实现心肾相交,坎离交媾,根本不存在移神上丹田,进行炼神还虚之功。

三是,入静是保持心灵清静的工夫保持心灵清静的精神状态,是丹功入静的实质,是炼化精气神的根本。

对此,张三丰说:“闭目观心守本命,清静无为是根源。

”柳华阳说:“盖静者,造化总根。

”炼丹如果没有心静,如同镜里看花,水中捞月,结果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心不清静,元神不会显现,没有元神,无法觉察元气,则没有下手炼丹的机会;心动则元神飞、元气散,根本无法炼丹。

相反,心静,则元神见,元神见则元气生,元气生则元精产;心静则神安,神安则气生;心静久,元气自然要动,元气动则元神知,是感而遂通的结果。

于是,炼者则会适时进行采取、炼化精气神之功。

四是,入静是意守、胎息、还虚的基础工夫,是修炼静功全过程都离不开的功夫,是从始到终都须要修炼好的基础工夫。

金丹之道,全在静定之中。

炼丹离开了入静,将一事无成,即无开始,更没有善终。

二,如何不断提升炼丹入静水平?一是,初学者每次炼丹功开始,先要放松身心。

即从头到脚,由里到外,用意默念放松,放松……,眼神随着意念走,身心随着意念自然放松。

古代称此为收拾身心,现代气功称为调整身心,简称调心。

二是,由于注意力不集中,炼丹时常出现走神、精神溜号的现象,影响和干扰炼者心静。

从性命问题看内丹学与禅之关系

从性命问题看内丹学与禅之关系

从性命问题看内丹学与禅之关系戈国龙提要:道教内丹学是道教成熟形态的系统修道体系,是在道教原有的修道理论和修道方术的基础上,吸收融合了佛教尤其是禅宗的结果,内丹学与禅宗在修炼理论和方法上存在着微妙的差距与相通的可能性。

本文从性命关系的角度围绕着丹禅二家的相互批评,论述了丹道与禅宗的差异与相通,并提出了作者本人独到的见解与心得。

戈国龙,中国社科院宗教所博士后。

主题词:性命内丹学禅宗一、引言佛道二教都是人类通过自身的修炼探索生命宇宙的奥秘的宗教文化形态,佛教渊源于印度释迦牟尼的菩提树下的悟道,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佛教形成了一套系统完整的修道思想体系和修行实践方法,以其对宇宙人生的深邃的洞见和博大的智慧享誉于世,道教则立足于中华文化上古以来的修炼传统,综合吸收各家修道的智慧,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修道证真的超越体系。

佛道二教的最后修炼的成就与达到的超越境界,都远远超出了人类常规性的生命状态,而显现出生命世界深层的无穷的奥秘;佛道二教对生命无限潜能的开发与探索,成为今天人体生命科学取之不尽的传统资源,给我们探索生命演化的无限可能性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但佛道二教毕竟是不同的宗教体系,历史上佛道二教围绕着彼此的异同与是非争讼纷纭几千年,佛道二教在生命超越理论上的相通与差别,成为我们今天进一步探索的重要理论课题。

本文从理论探索的层面,以性命问题为核心一究内丹学与禅宗的关系,抓住了性命关系这个佛道争讼的根本问题,我们就可以从一个侧面透视佛道异同的关键所在,并对人体生命修炼的奥秘有所启发。

内丹学与禅宗有密切的关系,内丹学的性功多有吸收禅宗心性学说的地方,但内丹学有自己的系统与旗帜,并不与禅宗修行走同一条路线。

一方面内丹学与禅宗有相互批评的情况,但他们相互指责都有一定的前提,也都在某种程度上击中了对方的要害。

另一方面,内丹学与禅宗有完全融通的趋向,在某种诠释学的视野中内丹学和禅宗可以实现内在的沟通与融合。

我们在这里除了结合相关文献作某种历史性的考察外,更注重从性命关系的理论性角度对内丹学与禅宗作实质性的比较,研究生命修炼与超越的永恒性课题。

吕纯阳祖师传授性功秘旨(五)

吕纯阳祖师传授性功秘旨(五)

吕纯阳祖师传授性功秘旨(五)
千言万语有归根,只在先天一炁中。

始则无着继有用,成功二炁不走风。

性功下手,虽以静气为主,而静何以静?是有其始也。

始则以明理为主,如一亊之来也,平心考是非,察其是中之是(或当以“是中之非”),别其非中之是。

是中之非有合于中正至当不易者,遵而行之,不论利害得失,生死穷通,富贵贫贱,毅然独行奋焉前往,自始至终絲毫不变,以成此一亊,岂不是心有主宰,神有所寄,气有所归乎?气有所归,神有所寄,心有主宰,又何不静之虑乎?此中要有明睿之姿,刚健之力,以成此大公无我之道。

苟能如此,日复一日,真性自如,炁有不伏于中黄者,未之见耳。

堪叹世人,不明是非,不识理路。

恃血气之性,矜言斗能,一往不返。

而静之一说,犹如盲人,莫辨东西,所以修真者,务须辨别,理欲分明,去人存天,返邪归正,静气一说,庶可能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载]从丹道看从性功入手者当从“止念”到“止息”从丹道看从性功入手者当从“止念”到“止息”钱俊时(教授)(《益生文化》秋季卷稿件)唐末五代·吕洞宾:“只修性,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

”(《敲爻歌》)元明间·张三丰:“息无则命根永固,念无则性体常存。

性存命固,息念俱消,即性命双修之第一步功也。

”(《证道仙经》)《性命圭旨》:“吕知常曰:‘一息暂停,方可夺天地造化。

’程伊川曰:‘若非窃造化之机,安能长生?’翁葆光曰:‘一刻之工夫,可夺天地一年之气数。

’此三老者岂虚语哉?”如何修性,如何修命,如何性命双修,这是丹道的头等大事。

谈一点粗浅认识:从性功入手者当从“止念”到“止息”,这就能避免“只修性,不修命”而踏上了性命双修之坦途。

1、金元间·丘长春论“止念”与“心定”、“慧光生”和生“慧”的关系丘长春指出:“学者急须止念,念止则心定,心定则慧光生。

慧既生矣,还须自涵于不睹不闻,无声无臭之中,久之方返于虚无真境。

”修“止念”即修静功,即修性。

修止念修到念止,则“心定”,即修清静之功达到高层次——入定。

此际必“慧光生”。

“慧光”者,即本性(元性、元神)之光,此光有多种称谓,除“慧光”外,还有“性光”、“灵光”、“神光”、“天光”、“圆光”等。

慧光生必生“慧”(获得智慧、大智慧和这样那样的功能)。

丘长春的这条语录将“止念”与“心定”(入定)、“慧光”和“慧”的关系讲透了。

从修性入手修炼者走的都是这一条路:修止念→念止(慧光生,入定)→生慧。

识神让位于元神,丹家谓之“心死神活”。

这就是一条规律。

世界上办好任何一件事都要摸清规律,按规律办事,修仙、修丹、修真或者笼统地说修行、修持,也绝不因其特殊而例外。

对丹道有深入研究的胡孚琛也讲明了这个观点,讲得很精彩:“丹道修持最要害的步骤是‘入定’,入定以见‘五彩神光’为效验。

”“先师尝云:‘光通阴阳界’,就是说人体修炼到见五彩神光,就可以打通色身和法身的界线,人的意念也就可以激发潜能了。

当人的意念可以对色身和法身产生实际作用时,便是‘神通阴阳界’,至此则可天人合一,参赞天地之化育。

”(《性命法诀十二讲》)”2、丘长春上条语录之后还隐藏着一位尊敬的客人这位客人就是“元气”,也称“先天炁”(还有其它一些称谓)。

当修持者“慧光生”,见到那“园陀陀、光烁烁”的慧光时,这位尊敬的客人即姗姗来迟:元神不可见,见之于元神之光——慧光;而当修持者忽然生“慧”时,正是这位尊敬的客人对元神施加影响之时。

请看宋·张伯端在《青华秘文》中是如何说的:①“性之初见如星大,园陀陀、光烁烁,……故金丹之士,才见此物分明,便是元气产矣。

”②“元神见,则元气生。

盖自太极既分,禀得这一点灵光,乃元性也。

元性是何物为之?亦气凝而性灵耳。

故元性复而元气生,相感之理也。

”因此“修止念→念止(慧光生,入定)→生慧”三者之间的关系实为如下关系:“修止念→念止(慧光生,入定,先天炁生)→生慧(先天炁作用于元神,元神因之灵验)”。

3、从以上两条可以看出从修性功(止念)入手最初可取得四个成果,如何把握其中两个成果至关重要第一个成果是念止见慧光;第二个成果是入定(见慧光为入定前提);第三个成果是招摄来先天炁(“元气生”);第四个成果是生“慧”(获得智慧、大智慧和这样那样的功能)。

这四个成果中的两个,一是生先天炁,另一是生慧,如何把握这两个成果至关重要。

错误做法:刚生“慧”后,不是“慧而不用”,而是在“慧”上大做功夫,结果就走上“只修性,不修命”的不归路(走这条路的人真不少,等到要回头时已晚矣!)。

正确做法:念止,生先天炁,进而生“慧”后,“慧而不用”,紧接着依靠已招摄来的先天炁修“止息”(停止呼吸),即由止念到止息。

这就能避免“只修性,不修命”,而踏上性命双修之坦途。

4、修“止念”明明包含招摄来先天炁(见第2、3条),却只能称“修性”,而不能称“性命双修”从丹道看,修元神就是修性,而修先天炁就是修命;扩展开来说,修元神(修心)、修慧光、修慧就是修性;修先天炁、修形、修身就是修命。

修“止念”明明包含招摄来先天炁,为何只能称“修性”,而不能称“性命双修”?原因就在修性功招摄来之先天炁虽然对祛病健身有极大益处,但它的主要作用却在修性,记住张伯端的话:“元性是何物为之?亦气凝而性灵耳。

故元性复而元气生,相感之理也。

”这就是第1条丘长春的语录只字未提先天炁的原因所在。

从下文第11条可以看出:只有由止念进而止息,方能称性命双修。

正因为如此本文才专门论述“从丹道看从性功入手者当由止念到止息”。

5、唐·司马承祯论“初得小慧,悦而多辩”,必然导致“早终”唐·司马承祯(647-735)指出:“人怀道,形骸以之永固。

”“然虚无之道,力有深浅,深则兼备于形,浅则惟及于心。

被形者神人也,及心者但得慧觉,而身不免谢。

何耶?慧是心用,用多则心劳,初得小慧,悦而多辩,神气漏泄,无灵光润身,遂至早终,道故难备。

”语重心长,讲得多深刻啊!司马承祯所说“慧觉”意即生“慧”(获得智慧、大智慧和这样那样的功能)。

生慧是一个由生小慧到生大慧的过程,是修“虚无之道”,“惟及于心”的浅层次的成果,离修“虚无之道”,“兼备于形”的深层次的成果还差得很远。

“慧”并非不可用,但“初得小慧”时之“慧”不可用。

从丹经看,在炼神还虚,“三年乳哺”之后“慧”方可用,可大用!(见明·伍冲虚的《天仙正理·道源浅近篇》)6、一些气功大潮中的功能人的早逝值得我们警惕《益生文化》主编陈全林在其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很值得重视:“修道本为了生死,你有把握吗?我在写这一段时,正好接到南方某老朋友的丈夫的电话,说他的妻子已经成了植物人。

我很感慨。

她可是过去有名的大师,功夫很高,……多年前我认识她,她一直对我很尊敬。

若来北京,会来看我。

年轻的时候,功夫很好,有特异功能,可如今老了,精气神不足了,连自己也救不了。

当年她给别人治肿瘤、治疗糖尿病,很容易。

去年(2008年),她打电话给我,说自己得了糖尿病,并发症严重,医生是要她截肢,视力也不行了。

本来她喜欢看我写的书,如今,看不了。

一年后,她成了植物人一样的病人。

让人痛心,难过。

我一直在思考,如何真正证道,了脱生死?而不是有某种功夫。

功夫好不一定有道,也不一定能了生死。

我见过不少前辈,到晚年,精气神散了,所谓“功”也就散了,还不如平常的人,疾病更严重。

”在上世纪气功大潮中涌现了一大批功能人,他们有这样那样的功能,诸如开天目,内视,遥视,透视,预测,体感,手感,治病,……。

从丹道看,不管这些功能人习练的是什么功法,大都是(有不明原因的例外)在性功(静功)上有了相当成就:生“慧”啦!而生“慧”之因,如前所述,就在招摄来先天之炁。

非常遗憾,这些已经能招摄先天之炁的功能人不少已经因病去世,甚至是早逝。

原因何在?这个问题一直纠缠着我,这篇文章间接回答了这个问题。

7、对“只修性,不修命”深层原因的分析本文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引用吕洞宾的话“只修性,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

既然是“第一病”,说明得此病很严重,而且患者不少!为什么会得此病?“初得小慧,悦而多辩”,这是唐·司马承祯指出的原因。

一些功能人早逝引起我的震惊,我反复考虑,觉得这背后还隐藏着深层次的原因。

修止念,从性功入手者,在①见慧光、②入定、③生先天炁、④生慧之后,实际上是来到一个岔路口,他们往往选择走继续修性之路(这就必然导致“只修性,不修命”),而不走另一条修止息(胎息)、修命之路(这就踏上性命双修之坦途),原因不单单是因为他们禁不住“慧”的诱惑,深层次的原因是从性功入手招摄来的先天炁有一个惯性,此惯性推动修持者继续修性。

一年、两年、数年,甚至十年、二十年、数十年,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看不出什么恶果,但是恶果来临时,功能没了,先天炁耗散了,想救自己也救不了自己。

诚如司马承祯所说:“慧是心用,用多则心劳,初得小慧,悦而多辩,神气漏泄,无灵光润身,遂至早终,道故难备。

”由止念转而止息,并非想当然的事。

光靠“无为”是办不到的。

充分发挥修持者的主观能动性,下大力“穷理”,摸清规律,按规律修行才是正道。

气功大潮中涌现的功能人多矣,但修止息,在胎息上有所成就并经得起验证的,寥寥无几,究其原因,我认为是“穷理”穷得很不够,修持方向未能把握住。

8、吕洞宾对从性功入手修丹者的谆谆教诲从性功入手修炼最重要的是什么?按理说,当然是止念,见慧光,入定,生“慧”。

但是吕洞宾不这么认为,他说:“如下手以清静为功者,必从性始,要到澄湛地分,杳冥恍惚,便见真息发生,这守的乃最上事。

其后工夫,甚速甚妙,不为些魔累扰阻。

”(《纯阳三书》,《吕祖全书》985页)吕洞宾谆谆教诲,从性功入手者“真息发生”,“守的乃是最上事”,实际上是说不要满足于止念,要前进一步,由止念到止息,“真息发生”,这是“最上事”!“真息”有众多称谓:“胎息”、“无息”、“神息”、“内呼吸”……从丹道看,人出生后就启动的口鼻呼吸(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属“后天呼吸”,是“凡息”,应当通过修炼将其停止,而代之以“先天呼吸”——“真息发生”,即实现先天炁作用下的不用鼻口呼吸的胎息(不招摄来先天炁,休想“真息发生”,休想胎息!)。

此之谓“夺天地之造化”。

没了氧气,来了先天炁,人活得不知好多少倍!“所以长生者以炁”。

(明·伍冲虚语)修止息,修胎息就是修先天炁,就是修命,就是修长生。

既修止念又修止息,就踏上性命双修之坦途。

因此只有在止念之后止息,将胎息修出来,才能避免“只修性,不修命”;不修“止息”,将胎息修出来,怎能获得“证道根基”以打通河车之路?又何以证得“玉液还丹”、“金液还丹”?“长生久视”、“阳神出窍”……也只能一一打上问号。

9、内丹术传统修胎息的方式:由止念入定到自然止息内丹术传统修胎息的方式同修先天炁方式一样,离不开入静入定,就是由止念到止息,具体来说就是:从性功始修止念,念止见慧光即入定,在恍惚窍冥中招摄来先天炁,在定境中突然止息(没了呼吸),自然而然关闭了后天呼吸,进行胎息。

可见,内丹术传统修胎息的方式也离不开止念见慧光入定,止念方能止息。

止息,即关闭鼻口呼吸,是自然而然出现的,不是强制性关闭的。

丹家称之为“全天然”。

内丹术传统修胎息的方式用六个字来概括,就是“由止念到止息”,展开来说,就是:修止念,念止慧光现,入静入定,恍惚杳冥中先天炁生而自然止息(胎息)。

有些话虽然有些跑题,不得不挑明。

还有一种修止息的方式,就是不需入静入定,闭气,强制性关闭鼻口呼吸,亦可“后天返先天”,招摄来先天炁,并实现先天炁作用下的不用鼻口呼吸的胎息。

这是晋·葛洪宣示的“闭气胎息”方式,其从祖三国时期的吴人葛玄即用此方式做到了“入水不溺”:“每大醉及夏天甚热,辄入深渊之底,一日许乃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