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审美因素在科学创造中的作用——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合集下载

论科学伦理精神的审美之维(一)

论科学伦理精神的审美之维(一)

论科学伦理精神的审美之维(一)摘要:科学伦理精神的审美之维包括自然的审美之维和创新的审美之维。

科学伦理精神自然的审美之维也可称为科学伦理精神审美的客体之维,它是科学活动主体对自然物或现象的表现形式、内在结构、运作规律、相互联系与相互制约性的好奇惊异、敏锐感悟、执着追求、不懈探索,进而生成独特的美学透视、美感领悟和审美直觉。

科学伦理精神审美的创新之维也可称为科学伦理精神审美的主体之维。

就其本质而言,在它所关涉的对象(科学理论、技术产品)的美,无论是其概念及其目的,还是其外在的特性,丰富的复杂性和实在性,都显得是从其本身生发出来美。

关键词:科学精神;科学伦理精神;科学活动的主体;审美之维Abstract:Theaestheticdimensionofthespiritofscienceethicsincludestwoparts:theaestheticdimensi onofnature,andtheaestheticdimensionofinnovation.Theaestheticdimensionofnaturereferstotheobstheresultoftheexplorationofthingssuchasexpre ssionform,internalstructure,operationlaws,interconnectionandinteraction.Theaestheticdimensionngswhichmaybetheconcept,thepurpose,theexternalcharacteristics,thecomplexityandrealityliesinKeywords:sciencespirit;spiritofscienceethics;subjectofscientificactivity;aestheticdimension随着科学的迅猛发展及其向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的渗透,对于科学活动的主体而言,逐渐生成了科学伦理精神。

(完整word版)中国美学史大纲_叶朗_手打版

(完整word版)中国美学史大纲_叶朗_手打版

绪论一、研究中国美学史的意义:建立现代美学体系1、现代美学体系四原则:(1)古典美学与现代美学相互贯通 (2)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相互融合(3)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互渗透(4)基础美学和应用美学相互推进2、总结:如果不系统研究中国美学史,不把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融合起来,就不可能使美学成为真正的国际性学科,就不可能建立一个真正科学的现代美学体系。

二、中国美学史的对象和范围:学术界看法一:中国美学史主要研究历史上关于美的理论 (狭窄)(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审美活动的本质,特点和规律,包括哲学美学,审美发生学,心理学等。

有些在古代已得到发展,有些仅有萌芽。

中国古典美学体系是已审美意象为中心的.“美”并不是最中心的范畴,也不是最高层次的范畴。

)看法二:研究中国人的审美意识(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历史 (宽泛)作者:美学史应研究每个时代的表现为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

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是一个时代审美意识的理论结晶。

一部美学史,主要就是美学范畴、美学命题的产生、发展和转化的历史.审美意识史:1、形象的系列:《诗经》《楚辞》(艺术史)2、范畴的系列:“意象”“气韵”“风骨”“气" (美学史)↓美学史+各门艺术史我国美学史的研究对象是历史上各个时期表现为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也就是历史上各个时期出现的美学范畴,美学命题以及由这些范畴,命题构成的美学体系。

三、中国美学史的分期:中国古典美学:发端-—先秦、两汉老子、孔子、庄子、荀子等展开——魏晋南北朝至明代李贽总结--清代前期王夫之、叶燮四、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些流行性考察:(一)西方美学重再现、重模仿,发展了典型的理论;中国美学重表现、重抒情,发展了意境的理论.(二)西方美学偏于哲学认识论,侧重“美”“真”统一;中国美学偏于伦理学,侧重“美”“善"统一。

(三)西方美学偏于理论形态,具有分析性和系统性;中国美学偏于经验形态,带有直观性和经验性.第一编中国古典美学的发端第一章老子的美学老子美学是中国美学史的起点。

科学中的审美

科学中的审美

科学中的审美李醒民发布时间:2006-02-07 01:34来源:光明日报内容提要美在科学中发挥着神奇的作用。

科学美主要体现在实验美、理论美和数学美三个方面。

科学美的标准,也就是科学理论体系的审美性质或审美要素,它们足以打动鉴赏者。

科学审美是科学家从事科学探索的强大动力,也是联结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纽带,是推动科学进展的必不可少的力量。

对科学理论而言,不美的理论尽管为真,也是一种缺憾,是其不完备的表现。

当然,在科学中,唯美主义也并不可取,尤其是在经验的自然科学中。

20世纪法国女神秘主义者、社会哲学家韦伊曾经这样写道:“科学的真正主题是世界之美。

”韦伊提出的命题虽然简短,但却富有深意。

的确,科学是理智的诗歌,科学研究是一门艺术,科学本质上是艺术事业。

在科学发明或发现的过程中,在对科学的学习和鉴赏中,人们能够在精神上获得审美的愉悦或理性的惊叹,并体验到类似宗教般的赞赏和敬畏之情。

在审美的高峰体验中,人们热爱和迷恋科学。

同样在审美的高峰体验中,人们出神入化、物我为一,从而有可能洞察实在本质,把握宇宙的韵律。

皮尔逊说得好:“在我们人的存在中,有一种无法用形式的推理过程满足的要素;它就是想象的或审美的侧面,诗人和哲学家求助于这个侧面,科学要成为科学的,也不能无视这个侧面。

”尽管在科学中没有美的严格的定义,但是美在科学中确实存在着,它的确发挥着神奇的作用。

诚如海森伯所说,美的王国远远延伸到艺术领域之外。

它无疑也包括科学在内的精神生活的其他领域,自然美也反映在自然科学的美之中。

“我们可以开诚布公地说,在精密科学中,丝毫也不亚于在艺术中,美是启发和明晰的最重要的源泉。

”爱因斯坦也表明:“在技艺达到一个出神入化的地步后,科学和艺术就可以很好地在美学、形象和形式方面结合在一起。

伟大的科学家也常常是伟大的艺术家。

”科学中的美被称为科学美。

科学美主要体现在实验美、理论美和数学美三个方面。

实验美包括实验现象之美、实验设计之美、实验方法之美、实验结果之美;理论美分为描述美、结构美和公式美;数学美包括理论的数学表达的质朴美、和谐美和涵盖美。

!原天地之美达万物之理

!原天地之美达万物之理

原天地之美,达万物之理——谈物理教学中的美育高中的物理课,在学生的眼中难学而又枯燥,令很多学生望而生畏。

曾经有学生这样来形容物理课:物理就是没完没了的子弹打木块,小球撞弹簧,永远也弄不懂的公式和一辈子做不完的习题……。

我想:这番话会引起每一位物理教师深深的思索。

大自然是美的,反映大自然规律的物理科学也应该是美的,物理学的美在于它的简洁:牛顿力学中,只用了一个公式:F=ma,就将天地万物的机械运动规律统一了起来;物理学的美还在于它的对称:时空对称、数学表达对称、理论结构对称在物理学中比比皆是;物理学的美也在于它的和谐:庞大的知识体系中每个分枝,既遵循各自内在的规律,又相互联系,形成一个统一体。

因此可以说,物理学在破译宇宙密码的同时,展示了其“惊人的简洁”“神秘的对称”与“美妙的和谐”。

那么,这样美的一门科学在学生的眼里如果只意味着枯燥的公式和习题,就有必要审视一下我们的物理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在学生头脑中描绘的物理世界图像如果是分离的、破碎的、片面的,那么学生势必会认为物理就是生涩难懂的概念和公式的拼凑,自然会将物理与枯燥乏味划上等号。

我们常说: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

那么兴趣从哪里获得呢?在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更多地来自对物理规律中理性美的体验。

爱好物理的学生常说:“物理学很奇妙。

”“牛顿定律很深奥。

”“解出一道难题时会有说不出的快感。

”正是这种美感的激励,使得他们在物理学习中虽然付出了更多的代价,却感到其乐无穷。

可以说体验不到物理的美,就无法产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热情,也就难以真正地学好物理学。

物理教学的使命是要培养学生学会认识宇宙,学会从物质结构和运动的繁杂、混乱、无序之中,整理出统一的、简洁的秩序和规律。

而追求“秩序”和“规律”也恰恰是审美教育的目标。

所以作为物理教师,不仅仅要教给学生物理知识,更要善于带领学生走入物理美的世界,引导和帮助学生用物理的概念和规律去描绘一幅有联系的、有秩序的、有规律的完美的图画,在描绘和欣赏这副图画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发展能力。

文化与养生

文化与养生

养生文化祖国传统养生文化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在发展过程中融合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诸多的因素,集中华民族数千年养生文化于一身,以独特的理论体系为基础,以丰富的临床经验为特点,在世界传统养生文化中举世无双,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保健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祖国养生文化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在发展过程中融合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诸多的因素,集中华民族数千年养生文化于一身,以独特的理论体系为基础,以丰富的临床经验为特点,在世界传统养生文化中举世无双,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保健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编辑本段养生文化特征养生一词,原出《管子》,乃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

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历史中,健康与长寿一直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美好愿望,因而养生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遍布世界。

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养生文化而言,中国的养生理论与实践由于有着古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为底蕴,所以显得尤为博大精深。

它汇集了我国历代劳动人民防病健身的众多方法,揉合了儒、道、佛及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堪称一棵充满勃勃生机和浓厚东方神秘色彩的智慧树。

探索中国养生文化这棵古老而神秘的东方智慧之树,不但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而且符合当今世界科学发展趋势。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不懈努力,终于以自己的聪明睿智创造出了一系列与疾病和衰老抗衡的独特理论方法,逐渐使养生成了一种极具华夏民族特色的文化现象。

文化研究的最重大意义就在于探求各种文化现象的内在目的和特征。

就感应的中国养生文化而言,尽管它的研究对象是人体的健康与长寿,但健康和长寿在人类社会中从来就不单单是人体本身的问题,而是与人们所处的社会生活及其自然环境有着一种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就提醒我们,研究和探求中国养生文化的基本特征决不能仅仅囿于人体生物模式之中,而必须结合社会、经济、政治、哲学,乃至艺术的诸多层面加以综合考察。

中国养生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的产物,其理论体系本身具有这种学科所具有的双重特征。

2023届高考作文备考模拟写作-“科学与美育”导写及范文

2023届高考作文备考模拟写作-“科学与美育”导写及范文

高考作文备考模拟写作:“科学与美育”导写及范文原题呈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科学与审美,在人类的追求中永远是互生互补的。

一切科学的发展大都源于人类对现实世界美的感知和对未知世界的美好想象,而一切美的事物和美的创造又必然符合科学的原则。

我们很难想象,如果没有浩瀚星空激发着人类的无限好奇,今天的“天问一号”能登陆火星;我们也很难想象,如果不是遵循了科学的创作规律,经典的艺术作品能瀚若星辰并流传至今。

因此,在教育实践中,美育对智育有着重要的作用。

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和探索,肯定离不开美的激发、美的涵育、美的补充。

读过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悟和联想?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一、对题意解读的几个维度本题目以任务驱动作文的形式,从“科学与审美”的关系切入,聚焦美育对智育的作用命制。

题干分为写作材料、写作任务和写作要求三部分。

(一)材料分析写作材料用于限定作文的立意。

本材料分为两段,前后以“因此”连接,形成合理因果逻辑,立意的重点应当在“因此”后的结论上,即第二段中的“教育实践中美育对智育的作用”。

而材料又明确了三个作用可供选择性立意,即“美的激发”“美的涵育”“美的补充”。

需要明确的是,“因此”前的第一段,聚焦的是“科学与审美”的关系,是美育对智育作用的原因和依据,与第二段构成了明显的成文逻辑。

第一段中,明确了“科学与审美”的辩证关系,一共三句话。

第一句是总括,指出两者关系为“互生互补”:互生,意思很明显,就是丰厚的科学素养有利于审美素养的形成,良好的审美素养也会帮助人形成科学素养,科学可产生美,美也促成科学;互补,顾名思义,人需要科学素养,也需要审美素养,人类需要科学,也需要审美,相互补充,构成了人的基本素养,也共同体现了人类的基本追求。

第二句是对第一句观点的理论支撑和抽象阐释;第三句是对第一句观点的事实支撑和形象化阐释,可引发考生丰富的联想,是行文举例的参照之一。

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实验高级中学2025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语文试卷含解析

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实验高级中学2025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语文试卷含解析

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实验高级中学2025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语文试卷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网络文学经过20余年高速发展,产生大量作者和读者,催生丰富的文学类型。

就其发展态势而言,不少热点和亮点将会留下足迹,其中包括政策引领强劲有力、创作队伍持续壮大、现实题材风生水起、产业发展蓬勃兴旺、研究评论发力跟进。

但伴随其高速发展也产生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创作质量参差不齐、类型固化问题突出。

网络文学发展遇到创作瓶颈。

②在网络文学发展过程中,类型小说做出重大贡献:制造大众文化热点、开创付费阅读机制、探路粉丝经济模式、打造文学文化产业链、培育创意产业新业态等。

尤其是在网络文学市场化初期,类型小说因题材鲜活、想象丰富、定位精准,点击率一路飙升,借助数字化新媒体技术优势为网络文学崛起赚到“第一桶金”。

但唯点击量的类型化量化标准并不可取。

文学网站根据市场原则“锁定目标人群”“精准配制作品”,一些市场关注度高的类型脱颖而出,一些小众类型却很难突破重围。

长此以往,不仅会损害网络文学题材多样性和内容丰富性,而且会挫伤作者创新精神和艺术个性。

此外,每日大量文字的更新压力,使一些网络作家不惜在作品中“注水”,导致作品结构松散、语言浅白、思想贫乏。

与此同时,一些格调不高的作品也在损害网络文学声誉。

③不少有识之士呼吁网络作家跳出“玄幻魔圈”和“修真密室”,走向现实题材的广阔天地,到轰轰烈烈的现实生活中去创造精品、攀登高峰。

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现实题材创作呈风生水起之势。

阿耐的《大江东去》《欢乐颂》、齐橙的《大国重工》《工业霸主》《材料帝国》等作品,既以敏锐现实关切把握时代脉动,又保留网络文学活泼生动文风。

牛顿的美学思想与科学贡献

牛顿的美学思想与科学贡献

牛顿的美学思想与科学贡献牛顿是近代自然科学之泰斗,完成了自然科学的第一次大综合,建立了影响深远的经典力学体系,在科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牛顿对自然科学的巨大贡献,植根于他的简单与对称、和谐与统一的美学思想.本文就分析牛顿的美学思想对其科学贡献的巨大影响。

一、简单与对称牛顿在《原理》第三编的"哲学中的推法则"开头写道:"除那些真实而已足够说明其现象者外,不必去寻求自然界事物的其他原因";"自然界不做无用之事,只要少做一点就成了,做多了却是无用;因为自然界喜欢简单化,而不爱用什么多余的原因以夸耀自己".这充分体现了牛顿的简单性的美学思想.1、物体的科学抽象--质点模型面对着纷繁复杂的自然界,当研究以物体的空间位置的变化为基本特征的机械运动时,怎样才能把握住运动物体的基本特征,从而把物体运动的普遍规律用最直接、最简单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是一个既依赖于经验事实,又取决于思维创造的问题.牛顿从简单性出发,把客观物体科学抽象为质点.他把质点设想为不计形状、大小、空间方位和一切内部性质的物体,而只留下物体的质量、惯性和可移动性等一些基本届性.于是,物体的客观实在就被模拟化.在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中,自然界的物理实在是由质点、空间和力(质点间的相互作用)等概念来表达的.这样,牛顿找到了对自然界统一性的简化的科学表述.无论是地上物体还是巨大的天体,均可以用一个不计几何大小,只有质量的"质点"来表示.物体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就变成了简单的纯几何关系,即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被简化为一个无限的质点系,物体之间的空间关系顿然清晰可辨;物体的运动被看作质点在空间中的位置变动,这充分显示了牛顿删繁就简的简单性的美学思想.2、简单美、数学美与逻辑美的结晶——《原理》简单性的美学思想,不仅指导着牛顿对自然界的探索,也指引着他对《原理》自身的建构.牛顿只从四条法则、八个原始定义、三条定律出发,便演绎出一个完整优美的经典力学体系.另外,在牛顿的《原理》中,数学美与逻辑美相得益彰.凡读过《原理》的人,无不为他严谨而精巧的数学论证和简单优美的数学方程所倾倒.当你从牛顿的严密推证中得知,整个宇宙的秩序竟然是由万有引力定律的简单公式所统制地,在惊诧之余必定会对公式的简单而深远的统一美赞口不绝.牛顿不仅仅把经验事实和所定义的概念翻译成数学语言,也不限于把概念之间的关系或定律表达为一定的数学关系,而是从物理现象中寻找宇宙结构的"数学和谐",创造出反映自然界因果性的完美的表达形式和严密的数学结构.著名科学史家贝尔纳说过:"牛顿的工作,本身就是一个世纪的实验和计算的精华,提供了一种可靠的方法,让后代的科学家可以放心使用.同时,它再度向科学家和非科学家同样保证,宇宙是由简单的数学定律所调节的……就数学而论,只可以拿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来与它(《原理》) 相比".《原理》的出现,标志着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3、大自然对称美的诗篇--七色光谱"对称是美的化身",对称性的美学思想曾深刻影响了牛顿对光与颜色的研究.牛顿关于光与颜色的实验研究是在 1665-1675年间进行的.牛顿在最初的白光分光实验里看见的是五种颜色:红、黄、绿、蓝、紫.牛顿接着对光谱带中五种颜色的比例精细地进行了研究发现,尽管颜色之间的分界线"缩成一条线",但每种颜色最明亮的地方并不正好在这种颜色的正中央.各种颜色中最亮部分互相排挤,压向光谱带中央,以至在光谱带两侧,黄色与红色之间的间隔比绿色与黄色之间的间隔大了约l/3.同样,蓝色与紫色之间的间隔比绿色与蓝色之间的间隔也大了约1/3.因此,要使分划开的光谱图像的各个成分彼此匀称,合适的做法是承认在五种主要的颜色之外还有两种颜色,即红色与黄色之间的橙色,以及蓝色与紫色之间的靛色.这样处理之后,光谱带两端的颜色就不会由于太宽而显得多余,每种颜色都与绿色的份量匀称一致.牛顿认为,七种颜色"更美,更匀称",而且比原先的五种颜色"更具有纯洁的对称性".牛顿为什么不把绿色与黄色的分界线也认定为一种独立的颜色? 为什么不把颜色的数目定为八种?原来,牛顿把光与音乐相类比,乐音有七个音阶,光谱有七种颜色.牛顿说:"在把颜色散开以后,我再次作了观察,发现每种颜色正好出现在它相应的位置上,匀称地排成分列的一串,仿佛构成声乐中的一个个音阶".可见,牛顿从白光分光实验得到色散光谱--一条连续分布的颜色带.他从感觉出发认定光谱带有五种颜色,对称性的美学思想使牛顿给五色光谱带添上两种颜色.他认为七色光谱"更优美、更匀称"; "有更精巧的对称性".二、和谐与统一1、"美在于和谐,和谐在于对立统一".(赫拉克利特语)牛顿在《原理》中指出:"对于自然界中同一类结果,必须尽可能归之于同一种原理"。

叶朗《美学原理》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第7章 科学美——第9章 优美与崇高)

叶朗《美学原理》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第7章 科学美——第9章 优美与崇高)

第7章科学美一、名词解释1.科学美答:科学美是指科学领域里存在的美。

科学美是一种美的形态,它同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技术美相并列,并与之有着密切的联系。

科学美与技术美的关系尤为密切,人们常将它们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称之为科技美。

科技美属于广义的社会美之列。

“科学美”主要是一种数学美、形式美。

科学家对于美的追求,在物理学的研究中有重要的作用。

2.科学美感答:科学美感指人们在科学领域里,在客观对象审美属性刺激下所产生的以情感愉悦为主调,同时伴随着感知、想象、思维等多种心理功能协调活动的一种心理状态或心理过程。

美感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现象,科学研究、科学实验、科学理论、科学发现、科学创造中的美感尤为复杂。

然而,既然有科学美,也就有科学美感。

冯·魏扎特在谈到科学美感时说:“美是真理的一种形式。

美的鉴赏是对实在的一种鉴赏,即对实在的一种特殊的知觉能力。

”这种对科学美的鉴赏也就是科学美感。

彭加勒也说过:“感觉数学的美,感觉数与形的调和,感觉几何学的优雅,这是所有数学家都知道的真正的美感。

”二、简答题简述美与科学的关系。

答:美与科学的关系表现为:(1)美与科学的联系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是在社会的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生活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审美情感包含着理性认识,是情与理的统一,科学探求真理的认识也包含着情感活动,也是情与理的统一;美感和科学认识一样,都是客观世界能动反映的一种方式,都是意识形态。

(2)美与科学的区别①审美的想象与科学的想象是不同步的科学的想象追求真理是非常严谨的,要有可靠的事实作根据,不容许虚构,更不允许由想象代替和构成科学的最后成果。

审美的想象是追求美,可以允许虚构;科学的想象要符合逻辑,尽量排斥感情的色彩和作用。

审美的想象不必符合逻辑。

②审美情感与科学探求真理的认识不同科学家所追求的是真,虽有热烈的情感,但情感只是作为追求真理的动力,它不能进入认识过程,更不能作为认识的结果。

追求真理的认识是以理智、思想等抽象逻辑认识为其特征的。

试论科技与审美的关系

试论科技与审美的关系

试论科技与审美的关系——以IPHONE手机为例关键词:苹果iphone 科技设计审美正文:首先阐明一个立场:我认为科技的发展是以人的意识为主导的。

因此科技与审美的关系,我认为是科技发展的方向受到人们审美观念的影响的。

而苹果公司之所以在商业上取得极大的成功,与其重头产品iPhone的热销离不开。

iPhone有着出色的工艺设计,人机交互界面也极富美感,整体使用体验非常良好。

堪称是用尖端科技制造出的艺术品。

一、产品分析历代iPhone的机身设计与同时代产品相比,都堪称惊艳,从4代开始,玻璃面板与金属边框的经典元素成了手机科技感时尚感的代表,无论是触觉还是视觉,前后一致的玻璃面板能给人带来一种对称、协调的感受,而对称性正是美学的经典原则之一,玻璃面板也颠覆了我们对玻璃材料脆弱的概念,使手机带了一丝灵动的感觉。

最值得称道的应该是iPhone 的home键设计,一个按键结合触屏颠覆了手机出现以来以键盘为主的操作方式,点、划、触摸的操纵方式也更贴合人性,因此iPhone也是一只贴合人性的手机。

父母辈常见的情况是新潮电子产品不知如何使用,于是站在了便捷生活的门口进不来,iPhone的简单易用的操作方式,将一大批不适应复杂高科技产品的人们引进了移动生活的大门①。

作为一个科幻爱好者,众多科幻电影中出现的触屏操作设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星际迷航》舰长主控台,《现代启示录》汤姆克鲁斯的腕上PDA,《时空通缉令》李连杰的触屏时空穿梭机,炫酷的触屏操作方式给幼时的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nokia5800作为第一代触屏机出现在我们生活中,我感觉到多大不同,只是将按键显示在屏幕上。

当iPhone3出现在我的视野中,我才觉得科幻设备正在一步一步走进现实。

科技能令人们审美观发生改变,而审美观也能指引科技发展的趋势。

二、科幻走进现实近年来触屏已经一步一步进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科幻作品中,已经不能单纯用触屏操作方式体现超前的时代感,于是又出现了全息显示、3D投影、虚拟现实等超时代的技术,这些技术将人与信息互动带入了一个更人性化、直觉化的时代。

(科学技术哲学优秀论文)科学创造中审美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科学技术哲学优秀论文)科学创造中审美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中文摘要人类文明发展离不开科学创造,科学发展过程某种程度上就是科学创造史。

在科学创造的过程中,科学研究方法起着巨大的作用。

科学研究方法可分为逻辑方法和非逻辑方法,在非逻辑方法中审美方法是一种具有着神奇作用的科学研究方法。

本文以当代认识论,心理学等研究成果为基础,试图从“模式识别”的认知角度揭示科学创造心理中审美的图象作用及其机制;本研究以大量典型的科学创造审美活动实际案例的分析为依据,进行科学审美唯象理论的建构,从中可以看清科学创造审美作用的细节,以有利于深化科学创造学,以及相应理论的美学。

本文即是对科学创造过程中的审美作用及其机制的系统研究。

本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关于科学创造中审美活动的确证,其中包括科学创造中的审美与其他审美的相通之处,科学创造史上审美思想的历史演进。

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审美在科学创造中的作用,包括审美在科学研究开始阶段的起动作用;审美在科学实验阶段的建构作用;审美在科学猜测假说过程的整合作用;审美在科学理论建立阶段的鉴选作用。

第三部分:论述了科学创造活动中应遵循的审美规范,包括理性原则,意象性原则,统一性原则。

本文力图通过论述审美在科学创造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提高广大科学工作者对审美创造的认识,从而加强科学教育中审美能力的培养,使科学工作者在科学创造活动中自觉发挥审美的作用。

关键词:科学创造审美作用原则AbstractHumandevelopmentofCivilizationmusthaveSCiencecreate,mankindSCientifiCevolutionwhetherSCiencesetthehistorytoacertainextent.InthatSCiencecreatescourse,thescientifiCresearchapproachplaysanenormousrole.Thescientificresearchapproachcanbedividedintoalogicmethodandnon—logicmethod,theaestheticmethodiSakindofscientificresearchapproachwithmagicalfunctioninthenon—logicmethod.Thistextiswithcontemporaryepistemology,basedonresearchresults,suchaspsychology,etc.,announceintermsof”pattern—recognition”emphaticallythatsciencecreatedtheaesthetiCviSionfunctionandmechanisminpsychology,inthecourseofstudying,theauthortakesalargeamountoftypicalsciencecreatestherealitycaseanalysiSoftheaestheticactivityasahasiS,aestheticonly1ikefoundationoftheorytocarryonscience,perhapsitseeclear]YSCiencecreateaestheticdetai1offunction,helptodeepenandcreatestudying,thecorrespondingtheoryofaesthetics.ThiStextisstudyingtotheaestheticroleincourseofcreatingofscienceandmechanism.Thistextdividesthreepartsaltogether:Firstpart:Expoundthefactaestheticactivityreallycardincreatingaboutscience,includescienceincreatingaestheticwithotheraestheticofficethatcommunicate,sciencecreatesthehistoricalgradualprogressoftheaestheticthoughtinthehistory.Secondpart:Haveexplainedtheaestheticfunctioninsciencecreatesmainly,includingaestheticonthearrivalfunctionatinitialstageofscientificresearch:Aestheticiniiithefacilitationatstageofthescientificexperiment:SetupthedifferentiationfunctionatstageaestheticallyintheSCientifictheory.Thethirdpart:ltaveexpoundedthefactthatsciencecreatestheaesthetiCrulethattheactivityshouldbefollowed,inc]udingsimplicityrule,symmetricalrule,unityrule.Thistexttrieshardthroughdescribingtheaestheticfunctionandmechanisminsciencecreates,improvethemassesofSCientificworkertoaestheticunderstanding,strengthencultivationofestheticismintheeducationofscience,makescientificworkersplayaaestheticroleconsciouslyintheactivityofcreatingofscience.Keywords:Seiencecreatetheaestheticmethodthertu]e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自然环境对美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自然环境对美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自然环境对美学发展的推动作用摘要:在美学发展的过程中自然对其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无论是过去可考的自然变化过程还是人们对自然审美观念的变化,都随时间沉积成美学的一部分,甚至成为美学发展的重要基础。

关键词:自然环境美学发展一、大自然与美学产生旧石器时代至今,作为美学重要载体的艺术经历了几次变革。

近来艺术变革源于战争等原因造成人们特意用能动方式进行美的表现和创造的意欲增强,而在遥远的石器时代,人们同样遭受着大自然的压迫,而渴望通过某种方式发散内心对大自然的敬畏,同时希望以这种方式获得大自然的赐予以得到慰藉。

在旧石器时代,人们作为食物采集者而没有固定的居所,每个食物采集者需要几平方英里的土地养活,这种情况下,人们生活安逸,也没有艺术创作的激发点,艺术与美学几乎不可能于这样的大环境下产生。

旧石器时代中,音乐、绘画等几乎没有任何发展。

直到人类迎来一次大自然的大变革,天气逐渐变冷以至于普通的野果难以寻觅、产量减少,同时鱼类也更加难以捕获,动物也愈加减少,部分地区的人类已经无法通过单纯的食物采集来满足自身对生活的需要,于是大部分人类选择迁移。

一部分人类在迁移后被迫定居,从而发展了农业。

这时,新石器时代逐步来临。

新石器时代的农耕生活中,人们使用工具的频率增大,大脑得到了开发,可以说大脑的开发产生了工具,工具的使用同时促进了大脑的开发。

这样人脑日益开发,为艺术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

此外,人类的生活方式由没有时间思考艺术而专注于捕猎、提升捕猎技巧逐渐转变为日复一日的劳作农耕,生活公家艰苦,同时更加依赖环境,此时艺术产生了萌芽。

人们群居在小山村中,迫于生活的压力即自然的压迫,渴望通过某种方式书法情绪,于是一些人就在山洞或石壁等地方画下牛羊等牲畜的逼真画像,以祈求获得更好的收益。

根据澳洲与美洲的一些土著居民流传到现在的消息,他们古代的祖先们普遍认为牲畜的画像画得越逼真,牛羊的生长就会更加良好,牛羊将变得更加肥硕,而农作物等的长势将更加优秀。

谈“非典型公共艺术品”的设计问题——以中科院发电地板外观设计为例

谈“非典型公共艺术品”的设计问题——以中科院发电地板外观设计为例
店, 2 0 0 9 .
[ 4 ]刘 淑 锋.张 竞 生 生 活 美 学 思 想 初 探 [ Dj . 首 都师范 大
学, 2 0 0 8 .
[ 5 ]谢 庆 森, 黄 艳 群. 人机工程学[ M] .中 国建 筑 工 业 出版
社, 2 0 0 9 .
作 者简 介 : 贾旭 ( 1 9 8 5 一) , 女, 河 南 南 阳人 , 硕 士研 究 生 , 主要 研 究 方 向 艺术设 计 。





( 上接 第 1 4 9页 ) 年人 每踩踏 一次地 板约有 0 . 3瓦 的电量产 生, 但是光感过 于微弱 , 因此 中科 院技术研 发团队通过技术 改 进使发电量达到 了成人跳跃时可 以产生 1 . 0瓦的总电量 ; 二是 L E D灯光点亮方式的问题, 如果灯光是同时点亮的话会使效果 相对 比较僵硬 , 缺少活力与变化 , 为了解决 此问题需要每一粒 L E D灯光有单独 的线路控制 , 这 给设计制作带 来了很大 的难 度, 一只球上 面分 布 的百余 只 L E D灯耗 费 了约 2 0 0 0米 的导 线 。经过多次的概念设计 , 反复的深化修改以及克服制作过程 中遇到的各种 困难 , 发 电地板于 2 0 1 1年 5月顺 利在南京路 步 行街百联世茂 门前 的广场上落成并引来广大市民和各界媒 体
◎美 学技 术 ◎
种心理神奇的地方是 , 在猴子观察人类的动作 , 并跟着做相同的 动作时 , 会出现 同样 的神 经发放模 式。这些 在大脑顶叶 出现 的 景象神经元地发放 , 特别 和有 目的的动作相关 , 比如觅食 ; 而 和 其他相 同物理类型但没有 目的性的动作无关。心理学家弗里伯 格认为 , 当我们观看普桑的作品时, 或许那就是画面当中任 务的 动作激 活了我们大脑 中的神经元 , 使得我们虽然没有亲身经历 过这些动作 , 却也会感受到类似 的动感 , 从而更加深刻的真实的 感受到 画面中人物 的情感。 这 些设 计 心 理科 学 的发 现 给我 们 对 于设 计 艺 术作 品的 分析 带来了一个新 的视 角 , 特 别是对于那 些有动态 感的 画面理解 。 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 , 科学家们 的研究 不再 满足于一些热点 问 题, 所研究 的方向越来越独特 , 这使科学 、 艺术这 两个 方面 的距 离 不断 地 缩 短 。 所 以说 , 种种实验 表 明, 科 学 与 艺 术 是 分 不 开 的, 与艺术所产生的美更是联系紧密 。

论科学美及其美感

论科学美及其美感

论科学美及其美感【摘要】科学美是指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的美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体。

在人类生活中,科学美扮演着重要角色,不仅提升了人们的审美享受,还促进了科学的普及与发展。

科学和美学相辅相成,科学美与自然之美息息相关,其审美标准也在不断演进。

科学美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既可以是自然景观的美,也可以是科学实验的美。

未来,科学美将继续影响人类社会,引领审美趋势,推动科学进步。

我们应当重视科学美的发展,并为其未来的发展设立更广阔的空间,以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与繁荣。

【关键词】科学美, 美感, 审美标准, 表现形式, 自然之美, 社会影响, 未来发展方向1. 引言1.1 定义科学美及其美感科学美是指在科学领域中所展现出来的美感和审美感受。

它不仅是对事物形态、结构、功能等科学属性的欣赏,更是对科学活动本身所具有的美感的体验和感受。

科学美追求的是精确、简洁、统一和优美的表达方式,通过科学方法和思维过程得出的结论和发现展现出来的美感,是一种内涵丰富而又富有启发性的美。

科学美感受的核心是对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的理解和感悟,是一种融合了理性思维和审美体验的独特感受。

在科学美中,人们能够感受到科学活动的逻辑性、系统性和深度,体会到科学对于自然规律和世界秩序的探索和揭示,从而产生一种对于知识和智慧的崇敬和喜爱。

科学美是一种特殊的美感体验,它不同于艺术美或自然美,而是源自于对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的理解和欣赏。

在人类生活中,科学美的存在与发展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更促进了科学的发展和进步,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1.2 科学美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科学美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它不仅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推动人类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我们应该珍视和推广科学美这种独特的美感,让它在人类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我们的生活和未来带来更多的美好和可能。

2. 正文2.1 科学和美学相辅相成科学和美学是两个看似截然不同的领域,但实际上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互相促进的关系。

试论审美对科学创造活动的重要推动作用

试论审美对科学创造活动的重要推动作用

体 不断 审美 的主 体建 构与 选择 过程 , 一种对 美 的感 是 受 的过 程 。 缺乏 这 种 审美 感 的人 永 远不 会 成 为 真正 “
的创 造 者 。 ” 3 学家 总 是试 图 向人 们 提供 关 于 世界 [科 3
式 中只起 物质 信 号作用 , 学 审美 主 体在社 会 实践 中 科
试论 审美对科 学创造活动的重要推动 作用
丁 兰 华
摘 要 : 学研 究对 象无 论是 自然 界 本 身, 是 科 学 理 论 都 具 有 一 定 的 审 美 价值 , 学 家从 事 科 学创 造 活动 的过 程 中面 对 科 还 科 具 有 审 美 价 值 的 对 象是 能 够 获得 审 美感 受的 。从 古 至 今 , 美一 直对 科 学 创 造 产 生 着 影 响 , 审 因此 , 学 工作 者在 科 学创 科
受起 了关 键作 用 。 它们 之 间相互 作用 , 相互 激 荡 , 使科
学创 造 中充满 了 审美活 动 。使人 在创 造 中感 受 美 , 在 美 的作 用 下创造 。
二 、 学 创 造 史 上 审美 思 想 发 展 过 程 的 历 科 史梳 理
审 美对 科学 创造 的作 用 由来 已久 。 于审美 怎样 对
出 的科 学理 论具 有不 朽 的审美 价值 。 多著名 的科 学 许
理 论都 富有 巨 大 的美 学魅 力 , : 希腊 的 欧几 里 德 如 古
的《 几何 原本 》 立 了一个 美妙 的平 面几 何体 系 , 千 建 两
多 年来 获得无 数人 的赞叹 ;牛 顿运 用力 学三 大定 律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提 出新 的概 念 , 说 等等 。”1 假 【审美 , 亦 称 审美 活 动 . “

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物理之美

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物理之美

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物理之美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物理之美物理之美从一粒沙看世界,从一朵花看天堂。

把永恒纳进一个时辰,把无限握在自己手心。

——威廉·布莱克《天真的兆象》杠杆轻撬,一个世界从此转动;王冠潜底,一条定理浮出水面。

苹果落地,人类飞向太空;蝴蝶振羽,风云为之色变。

三棱镜中折射出七色彩虹;大荒原上升腾起蘑菇烟尘。

是什么揭示了世界的奥秘?是什么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是什么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是漆黑长夜的霓虹再现?还是几万里光纤电缆双手相牵?是排云而上的飞机?是响彻太空的东方红?还是铁轨上磁悬浮列车的呼啸?是物理学!正是物理学奠定了自然科学的基础,解释了我们的世界!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基本规律的科学。

它的英文词physics来源于希腊文,原义是“自然”,而中文的含义是“物”(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理”(物质的运动、变化规律)。

物理学既是一门实验科学,又是一门具有严密逻辑体系和数学表述、推理的理论科学自公元前七世纪,物理学就以自然哲学的形式从人类的生产劳动中萌芽出来,先后经历了古代物理学、经典物理学、近代物理学和现代物理学四个阶段。

物理学从它初期萌芽到近现代发展,都以它丰富的方法论和科学观以及充满哲理的物理思想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点和方法,因此,物理学又是一门带有方法论性质的科学。

物理学是一门揭示物质存在与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

它科学地揭示了自然规律,同时也展示了自然、人类与科学的艺术魅力。

物理中有自然的美,也有科学和艺术的美。

一、物理现象的自然美中学物理涉及力、声、热、光、电、磁和原子物理等内容,物理现象千姿百态、美妙无穷。

如星移斗转、日夜交替、春秋轮回、物态互变等自然规律,因有序而美;光的反射与倒影、折射与海市蜃楼、色散与彩虹、日食和月食都有奇异的美。

人类在研究和应用物理方面创造的辉煌成果,是美的精品。

蒸汽机、发电机、激光器、电子对撞机的发明,步步促进人类生产、生活和高科技的发展;“阿波罗”登月成功,“嫦娥奔月”的传说变成了现实美谈,“神五神六”畅游太空再次实现人类超载地球之梦;众多的航天器和卫星正在全球通讯、气象观测、国防和科研等方面建功立业;电磁技术、激光技术、能源开发技术突飞猛进;核电站、太阳能电站的相继林立充分展示了物理前景无限美好。

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论怀特海有机宇宙论的生态美学意义

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论怀特海有机宇宙论的生态美学意义

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论怀特海有机宇宙论的生态美学意义曾永成【摘要】庄子的“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可以用来概括说明怀特海的有机宇宙论哲学的美学特征.怀特海说自己哲学的“最富成果的起点是那个我们称之为美学的价值理论那一部分”,这就意味着审美性和审美价值乃是世界存在和生成的原初性质,是世界存在的基础,并因此认为哲学和诗同属一类.世界存在的“关系”和“价值”的统一以及和由永恒客体合生创进的生成方式造成了世界生成的原初审美本性.这说明,自然性本来就是生态性和审美性的统一和融合,生态美学也因此应该是生态哲学的出发点和基础.【期刊名称】《美与时代(下旬刊)》【年(卷),期】2017(000)001【总页数】6页(P32-37)【关键词】怀特海;有机宇宙论;审美经验;生态美学;合生创进【作者】曾永成【作者单位】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正文语种】中文要概括说明怀特海的有机宇宙论哲学的美学特征,庄子所说的“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这句话,算是最贴切不过了。

这就是说,天地之美乃是有机世界的根本性质,万物之理都可以依凭或遵循这种审美的性质来加以解释。

像庄子这样把万物之理诉诸天地之美的哲学家,在西方除了古代希腊的毕达哥拉斯有此意向之外,现代应该只有怀特海了吧。

在《意义的分析》中,怀特海这样论及自己的哲学:“在现在,因为大家的忽视,最富成果的起点是那个我们称之为美学的价值理论的那一部分。

我们关于人类艺术价值或者自然美的欣赏,我们对强加于我们的明显的粗俗和丑陋的尊敬——所有这些经验的模式必然地抽象为相对的明显。

但是它们显然揭露了事物的真正意义。

”[1]278这是怀特海晚年对自己哲学的整体特征的重要说明。

在这里,他明确指出自己的哲学的最富成果的起点是“称之为美学的价值理论的那一部分”。

同历史上许多成体系的哲学不同,在他的哲学中,美学不是最后的或者顶峰的部分,而是“起点”,是基础,是美学才“揭露了事物的真正意义”。

在怀特海的思辨哲学中,世界作为“永恒客体”通过“包容”而生成的“现实实有”及其“结合体”和“现实世界”,它的原初状态本来就是审美的,或者说就是美的。

试论审美对科学创造活动的重要推动作用

试论审美对科学创造活动的重要推动作用

试论审美对科学创造活动的重要推动作用丁兰华【摘要】科学研究对象无论是自然界本身,还是科学理论都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科学家从事科学创造活动的过程中面对具有审美价值的对象是能够获得审美感受的.从古至今,审美一直对科学创造产生着影响,因此,科学工作者在科学创造活动中应自觉发挥审美的作用.【期刊名称】《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0(000)014【总页数】3页(P25-27)【关键词】科学创造;审美活动;作用【作者】丁兰华【作者单位】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江苏无锡,21402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32科学创造是“贯穿于科学发现和发明过程中的创新活动,如设计新的观察和实验,建立新的科学模型,提出新的概念,假说等等。

”[1]审美,“亦称审美活动,是人在欣赏和创造美的过程中,感受、体验、判断、评价美的复杂的心理活动。

”[2]在科学创造的过程中,科学家对研究对象的审美赞叹,对自己创造性劳动的喜悦,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审美感受。

科学研究与创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客体不断审美的主体建构与选择过程,是一种对美的感受的过程,“缺乏这种审美感的人永远不会成为真正的创造者。

”[3]科学家总是试图向人们提供关于世界及其各部分规律的正确认识,同时把一幅赏心悦目、和谐的客观世界图景贡献给人类。

科学家在构思和描述这个世界图景时,不仅依赖于自身的逻辑思维,而且也借助于形象思维。

科学创造中的审美活动首先体现在科学家创造出的科学理论具有不朽的审美价值。

许多著名的科学理论都富有巨大的美学魅力,如:古希腊的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建立了一个美妙的平面几何体系,两千多年来获得无数人的赞叹;牛顿运用力学三大定律,概括了宇宙间一切物体的机械运动定律,被公认为是自然界图景的最美描述;前苏联物理学家朗道称赞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是现代物理学中最美的理论体系之一。

玻恩也说,广义相对论简直像一件伟大的艺术品。

霍夫曼说,爱因斯坦的研究方法“在本质上是美的、直觉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