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自然的扩大与自然平衡的维持
如何平衡人为环境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如何平衡人为环境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作为有智慧生物的人类,我们的种族已经成功地发展出了各种科技和技术,来方便我们的生活和提高我们的生产力。
但在这些创新中,我们有时候会忽视自然环境并破坏其生态平衡。
这将会对我们自己造成很大的影响。
所以,我们需要平衡人为环境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接下来,本文将解释如何实现这种平衡。
1.承认自然环境对我们的重要性自然环境是我们生存的基础,事实上我们所有的活动都建立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
所以,我们应该意识到它对我们的重要性。
我们应该考虑在进行活动时自然环境的因素,例如气候,地形,陆地与水域等等。
我们需要在这些方面平衡人工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2.社会中人类的意识和行为改变我们还需要改变社会中人类的意识和行为。
我们需要尽可能地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干扰。
通过能源和材料的选择,我们需要减少对自然的需求和影响,例如使用更环保的产品和节约能源。
我们必须意识到,不经修复和保护的自然环境时间流逝中就会逐渐消失。
3.合理管理自然资源然而,我们不应该停止使用资源,只是应该更好地管理它们。
我们需要采取策略来平衡人为环境和自然环境之间的需求。
例如,我们可以回收废物和通过保护污染和碳排放减低其影响。
4.环境保护部门及政策支持同时,我们需要在政府层面创造环保政策,并且应该投入足够的资源来保护自然环境及其生物多样性。
这需要有一个机构或团体来监督环境破坏的情况,给出合理的惩罚并且鼓励环保行为。
5.教育和公民参与度最后,重要的教育,我们需要加强教育系统向公民们灌输意识重视自然环境,以及尽可能多地参与到自然环境保护行动里。
要提高公众参与保护自然环境级别,政府唯有制定更加完善的政策,培训更多的环保志愿者。
同时,我们也需要把环保行为变得更加具体、易于操作和参与。
结语总之,平衡人工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必须尽一切可能来实现这个平衡。
我们需要承认自然环境对我们的重要性,改变我们的意识和行为,加强资源管理,创建环境保护部门以及针对化解现有的污染和环境问题所采取的政策。
浅析建筑、自然、人三者之关系
浅析建筑、自然、人三者之关系摘要:建筑、自然、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必须是协调的;人的生存离不开建筑,建筑的发展必须尊重自然,这是全人类所形成的共识。
主题词:建筑、自然、人相互适应改善环境建筑、自然、人,这是三位一体的,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发展的,他们之间关系的协调性如何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
下面就这些问题作一简要分析。
一.建筑的产生是人类在自然界中生存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1.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是人类建造建筑物的最直接原因。
自然界的长期发展,特别是生物种系的长期进化是人类得以产生的最直接的生物学前提。
在人类产生的过程中,其居住环境也在发生着变化——从森林古猿的树栖生活,到类人猿的穴居生活,直至现代人的摩天大楼,无一不在昭示着自然、建筑与人的密切关系。
《周易·系辞下传·第二章》曰:“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
”也就是说,上古时代,人们冬天居住洞穴,夏天露宿野外。
后来,圣明之人建筑了房屋,上有栋梁,下有椽檐,用以遮风避雨。
这从一个侧面也说明了,建筑是人类为了改善自己的生存环境而对自然进行改造的结果。
没有自然界的变化就没有人的进化,没有人的进化就没有建筑的产生和发展。
2.人类社会的需求导致建筑发展的多样性。
“在自然界演化发展的特定阶段上产生了人,同时也出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这种关系既影响着由人所构成的社会的发展,也影响着除人类社会之外的自然界的演化,成为自然界演化发展中的新因素。
”(高等教育出版社:《自然辩证法概论》)建筑——作为人工自然的一部分,它是由人类直接活动所产生的人工自然物。
因此它就必然深深的打上人类社会活动的烙印。
当人类解决了挡风避雨的基本需求后,建筑物的作用就进一步延伸。
有些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如,非洲的苏伊士大运河,中国的都江堰,直至现在的港口和道路,或是为了通航运输,或是为了防洪灌溉,他们是经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项目;再有些是抵御外侵的需要,如,中国的古长城,法国的马奇诺防线,到现代的各种军事设施;还有些是社会文化的需要,从古代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清东陵,古罗马的角斗场,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以及各种各样的宗教性、纪念性建筑等。
自然与人工的平衡生态景观设计的新思路
自然与人工的平衡生态景观设计的新思路在现代城市化进程中,自然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和人材资源的过量开采,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因此,平衡自然与人工的关系,实现生态景观设计的可持续发展成为迫切需求。
传统的景观设计常常侧重于美观与实用,忽略了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
而新思路则强调了自然与人工的平衡。
以下将介绍几种可以用来实现这一目标的设计方法。
首先,选择合适的植物物种。
在景观设计中,植物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传统上,人们倾向于选择外来植物物种,因为它们在观赏性上更胜一筹。
然而,这些外来物种通常会对当地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新思路要求我们选择本地植物,以提供当地动物种群的食物和栖息地。
其次,创造自然生态过程。
设计师可以通过模拟自然生态过程来实现自然与人工的平衡。
例如,在景观设计中增加湿地区域,可以提供水分和氧气,增加植物生长,同时吸收有害的废物物质。
这样的设计不仅能够提供美观的景观,还能为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做出贡献。
此外,采用可持续的建筑和设计材料也是实现平衡的重要因素。
传统的景观设计中常常使用对环境有害的材料,如塑料和化学品。
而新思路则追求环保和可持续性,选择具有较低环境影响的材料,如可再生材料和回收材料。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实现自然与人工的平衡。
此外,设计师还要善于利用科技手段来实现生态平衡。
现代技术的进步为景观设计提供了许多新的可能性。
例如,利用水资源循环系统来收集和再利用水资源,减少对自然水源的消耗。
另外,利用智能系统来监测和控制植物的生长条件,可以提高景观的生态效益。
科技手段的应用可以更好地实现自然与人工的平衡。
综上所述,自然与人工的平衡生态景观设计的新思路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植物物种、创造自然生态过程、采用可持续的建筑和设计材料,以及利用科技手段来实现。
这些方法能够在美化城市的同时,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只有通过这样的平衡,我们才能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生态景观。
人工自然的概念
人工自然的概念人工自然的概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尤其是在当今社会,人工环境越来越多,自然环境也越来越受到破坏的情况下,人们对于这个概念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人工自然是指由人类创造的、模仿自然的环境和景观,其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求和欲望,同时也是为了保护自然环境,减轻环境负担。
人工自然的概念源于人们对自然与城市的关系的反思。
城市的建设使得人们离自然越来越远,人们的生活方式也越来越倾向于消费、娱乐等方式,这让人们变得越来越追求便利和舒适的生活方式。
然而,这种生活方式也给环境带来了很大负担,例如过度开采、过度砍伐等等。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人们开始探索一种新的、更加环保且与自然调和的生活方式,这就是人工自然的概念。
人工自然在保护和修复自然环境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能够满足人类对自然的需求和欲望。
人工自然不仅涉及到景观和环境,还涉及到建筑、城市设计等方面。
在建筑方面,人们可以使用可再生能源,减少建筑对环境的影响,同时,通过绿化、通风等方式,使建筑融入自然。
在城市设计方面,人们可以利用公共空间、景观、园林等,增加城市居民与自然的接触,增加城市的休闲空间,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然而,人工自然的实现需要付出多方面的努力和投入。
首先,需要科学的规划和设计。
规划和设计的过程必须研究和分析当地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等。
其次,需要选择合适的材料和技术。
材料的选择必须考虑可持续性,不会对环境产生不良的影响;技术的选用也需要注重环保和可持续性。
最后,需要大力宣传和推广。
人工自然是一个新的概念,需要在社会上广泛推广,让公众接受并逐渐适应。
总之,人工自然的概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不仅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涉及到个人、社会、国家和地球整体的平衡。
只有在保护自然环境、减轻环境负担的同时,才能创造出更加舒适和健康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人口、资源、环境——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人口、资源、环境——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摘要:面对我国目前人口、资源与环境的新特点,针对人与自然如何协调发展的关系,结合自然辩证法,在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上重新审视和完善可持续发展理论,并积极运用到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中去,以协调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和谐统一以及自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古老的哲学问题。
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就是说,人类应该怎样与周围的自然界共处,人类自进入文明时代起就一直在探寻着思索着。
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们都知道,人口问题在中国由来已久,人口基数大、增长迅速,成为目前中国发展的沉重包袱。
虽然计划生育体制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中国人口的高速增长,但我们看到人口问题在短时间内是难于解决的。
资源有限、人口众多、人口整体素质不高,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瓶颈。
与所有的工业化国家一样,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是与工业化相伴而生的。
五十年代前,我国的工业化刚刚起步,工业基础薄弱.环境污染问题尚不突出,但生态恶化问题经历了数千年的累积,已经积重难返。
五十年代后,随着工业化的大规模展开,重工业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问题初见端倪。
但这时候污染范围仍局限于城市地区,污染的危害程度也较为有限。
到了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环境污染渐呈加剧之势,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使环境污染向农村急剧蔓延,同时,生态破坏的范围也在扩大。
时至今日,环境问题与人口问题一样,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两大难题。
面对全球性的资源危机,我国的能源状况尤为严峻。
虽然我国国土辽阔、矿产丰富,但由于近些年来人们资源意识淡薄、片面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而忽略了对矿产的保护与高效率利用,政府措施不得力等诸多因素,我国的资源状况不容乐观,多种矿产开采殆尽、利用率偏低,能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
可以说,中国经济的发展在很大一部分程度上是以牺牲资源与环境为代价的,缺乏可持续性。
自然辩证法总结
自然辨证法:它是马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和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地一般方法的理论,也就是是,它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方法论和科学技术观。
自然辨证法研究对象: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主体(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客体(自然界);中介(科学技术)。
东方思维方式:注重系统整体的统一和谐、整体的协调发展特点:优点:统筹兼顾,顾全长远,有利于宏观和全体的维护。
缺点:容易忽略对个体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把握,很多时候缺乏可操作性。
西方思维方式:西方个别性思维方式注重个体的评价与得失,重分析,重实证。
优点:能深入把握事物事物本质和规律,专业性针对性强,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
缺点:缺乏整体观,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难以实现社会的整体协调发展。
古代朴素的自然观:自发的唯物主义观点;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具有直观思辨和猜测的性质。
特点:(1)自发性:直观的、自发的唯物主义倾向,而没有科学证明。
(2)辩证性:a、运动观:认为自然界以及构成自然地本原头处于运动变化中。
b、矛盾观:对立的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3)、直观性和猜测性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形成是与生产力和自然科学的发展水平紧密相连的;形而上学的形成还受自然科学分门别类研究方法的影响;形而上学自然观的特点是自然界绝对不变。
第二章一、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广义,我之外的一切外部事物的总和;狭义,自然科学研究的客观对象的总和。
1、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的表现:自然界物质相对于人类意识的本原性;自然界物质的永恒性。
2、自然界的统一性:在化学元素上的统一性;在基本粒子上具有统一;物质形态在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方面具有统一性;实物和场的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二、自然界的系统性1、系统的概念:有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按一定规则所组成的具有独特的有机整体。
即是包含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并具有确定性能的整体。
非系统:无规律的联系,无整体性的堆积,偶然的、杂乱的2、自然界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系统的非加和性。
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的特征
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是三种不同的自然观念,每种观念都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同方面。
系统自然观:
系统自然观认为自然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系统,各个部分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
这一观点强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动态平衡。
从系统自然观出发,人类活动被视为自然系统中的一个因素,人的行为会对整个系统产生影响。
因此,系统自然观倡导可持续发展和整体环境保护,强调人类应当尊重自然规律,维护生态平衡。
人工自然观:
人工自然观则强调人类通过科技手段对自然界的改造和管理。
在这一观念下,自然被视为可以被人为控制和优化的对象,以满足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人工自然观往往与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相伴随,体现了一种人定胜天的思想。
然而,这也可能导致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考虑长远后果的行为,从而引发生态问题。
生态自然观:
生态自然观侧重于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系统健康。
这一观念认识到人类福祉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生态自然观强调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认为每个物种和生态系统都有其固有的价值和重要性。
在这种观点下,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护成为重要议题,人类社会的发展应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寻求长期的可持续性。
这三种自然观念反映了不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指导人类的实践活动和政策制定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全球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日益受到关注的今天,这些观念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和应对自然环境挑战的不同视角。
植被恢复工程保护生态环境促进自然生态平衡
植被恢复工程保护生态环境促进自然生态平衡植被恢复工程是指通过人工手段对已破坏或退化的植被进行修复和恢复,以保护生态环境并促进自然生态平衡的一项重要工作。
植被的恢复不仅可以有效防止水土流失、保护水源,还可改善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多重作用。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阐述植被恢复工程对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自然生态平衡所起的积极作用。
一、植被恢复工程的意义植被是自然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对维护生态平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大和加剧,大量的植被遭受破坏和疏漏,导致生态环境逐渐恶化。
植被恢复工程的实施可以有效地修复植被缺失和破坏,有助于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使其恢复自然平衡,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二、植被恢复工程的措施植被恢复工程可以通过多种措施来实施,包括但不限于:1. 森林植被的恢复:通过人工造林和自然更新相结合的方式,恢复退化的森林植被。
这不仅可以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还可以改善气候和净化空气。
2. 湿地植被的恢复:对退化的湿地进行人工修复和生物技术应用,恢复湿地植被的生态功能。
这有助于保护水源,减少洪涝灾害,并提供栖息地给许多珍稀濒危物种。
3. 草地植被的恢复:采取合理的草地管理措施,如合理放牧、防治草原退化等,恢复草地植被的数量和质量,保护草地生态系统。
4. 沿海植被的恢复:重点恢复和保护沿海湿地和沿岸带的植被,以增强海岸防护、净化海水和保护海洋生态系统。
三、植被恢复工程的效益1. 控制水土流失:植被恢复可大幅度减少河流和土壤的侵蚀,减少水土流失的速度和程度,保护水源和土壤。
2. 改善气候环境:植被具有保持湿度、降低气温、净化空气等作用,恢复植被能够改善气候环境,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3. 维护地下水位:植被能够有效地保持土壤湿度,并通过蒸腾作用将水分输送到大气中,维持地下水位的稳定。
4. 保护生物多样性:植被是许多动物的栖息地和食物来源,恢复植被有助于保护和增加物种的多样性。
5. 创造经济效益:植被恢复工程有助于发展生态旅游和生态农业,为当地经济带来可持续的发展。
人工自然的扩大与自然平衡的维持
人工自然的扩大与自然平衡的维持人工自然的扩大与自然平衡的维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劳动效率的大幅提高,人工自然也在不断扩大,不论是人造森林、农田、水产养殖厂、城市等人工生态系统,还是高楼大厦、人造天体、各种工具等人工自然物,其规模和数量都在人类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发展和扩大。
但是人工自然的扩大不可避免的会造成自然平衡的改变,本论文试图从以人为主体的价值评价出发来探讨人工自然的扩大与自然平衡的维持这一问题。
一、人工自然和人工自然的扩大人工自然是指人类实践活动及其所变革了的那部分自然界,具体的说就是人利用、改造天然自然过程中所形成的属于人的自然界,也就是人类利用、改造创建和加工过的自然界。
包括三部分:第一,受人类实践活动直接影响和改造的那部分自然界,如城市、村镇、厂矿等;第二,人利用自然界的材料所创造的人工自然物或人工自然产品,如各种新材料、新产品、新工具、人工建筑以及计算机等;第三,人自我改造的人自身。
马克思揭示出,人类社会的发展建立在劳动力剩余或剩余劳动增长的基础上。
因而人类劳动的生产性和劳动者体能剩余的可能性,都会导致人工自然数量的增加,即人工自然的扩大。
借助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和劳动工具,人们的生产效率得到了极大的跃升,也得以在更大范围和更多领域开展实践活动,改造天然自然。
人类改造自然的行为,集中体现在一些人工自然上,比如人类建造的水坝、梯田、道路、人造卫星等等。
大部分人工自然的建造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比如举世闻名的三峡大坝既是一项具有巨大综合效益的水利枢纽工程,又是一项改善生态环境的工程。
但是也有一些人工自然的建造却破坏了自然环境,造成不可弥补的危害,影响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例如美国科罗拉多河上的水坝,由于拦截了大量泥沙,给下游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影响,使得下游大量耕地失去肥沃,大量居民被迫迁离。
由此可见,人们出于自身目的而进行的改造自然的活动,往往是利弊交织的,可能在短期内带来一些利益,却也可能对自身的生存发展造成长期的损害。
自然与人工自然与人工环境的区别与联系
自然与人工自然与人工环境的区别与联系自然与人工:自然与人工环境的区别与联系自然与人工环境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两种不同的环境类型。
本文将重点探讨自然与人工环境的区别与联系,以及它们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一、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指地球上没有被人类改变或者轻微改变的自然资源、地理景观和气候条件等。
自然环境的特点如下:1. 多样性:自然环境包括了地球上的各种生物、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
从大自然的角度来看,它是多样性的代表,包括了各种生态系统、物种和地理条件的组合。
2. 原始性:自然环境是指未经人类改造的环境,保留了原始的自然状态。
它的出现往往是自然因素的结果,而非人为因素的影响。
3. 延续性:自然环境的形成和演变是一个历时漫长的过程,无论是地貌变迁还是生物进化,都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实现。
因此,自然环境的延续性非常重要。
二、人工环境人工环境是指由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进行改造、建设和开发形成的环境。
人工环境的特点如下:1. 创造性:人工环境是人类对自然环境进行改造的结果,它是人类智慧和技术的结晶。
人工环境的创造性在于人类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目标,将自然资源加工利用并进行建设。
2. 可控性:人工环境相对于自然环境来说,更容易受到人类的控制和调节。
人类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对人工环境进行改变,以适应不同的需求和目标。
3. 多样性:人工环境的多样性体现在人类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创造,形成各种不同的建筑风格、城市规划和工业布局等。
三、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联系尽管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但它们也有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1. 互为依存: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人们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自然环境的资源支持,同时人类的活动也会对自然环境造成影响。
只有保护好自然环境,才能够保证人工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 影响生活质量:自然环境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
良好的自然环境,如清洁的空气、优美的自然风光等,能够提升人们的生活幸福感。
[知识]自然辩证法考试题目及答案
[知识]自然辩证法考试题目及答案自然辩证法资料1.自然辩证法的形成与发展1、古代自然哲学包括:(1)原始形态的朴素自然的自然观,如:神话形态的自然观,巫术形态的自然观;(2)理性形态的自然观,如:中国古代的周易,道,元气论,阴阳五行学说,古希腊哲学。
古代的中国,印度,埃及,巴比伦和希腊等都曾创造了人类最早的文明,但是当时并没有形成独立的自然科学,人类以自然哲学的形式反映了对自然界自发的唯物主义和朴素辨证法的认识.古代自然哲学的产生,标志着人类终于开始运用自己的理论思维去探索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孕育了许多在以后科学发展中得到证实的天才预见. “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 2、欧洲中世纪的自然观以神学和宗教为主要形式,在这段时期内,人们经历着理性与信仰的战争,人匍匐在人造的神脚下,哲学是神学的婢女,理性为信仰服务。
这段时期也是理性与信仰共存的时期,也有理性的战斗,如伟大的奥卡姆剃刀认为,只有自明知识和证据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知识不依赖于权威。
中世纪的自然观被宗教和神学黑暗的统治着。
3、近代自然观:包括机械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论。
到15世纪,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了文艺复兴运动,开始了近代自然科学振兴的伟大历史时代。
1543年哥白尼的《天体运动论》,1687年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理论》以及经典力学为代表的近代自然科学,不仅摆脱了神学的束缚,也克服了古代自然哲学的缺陷,它把自然科学建立在观察试验的基础上,并把观察实验方法和逻辑方法,数学方法结合起来,使自然科学在17和18世纪获得重大的进展。
在近代自然科学的基础上形成了机械论自然观,这种自然观把宇宙看成是一架巨大的机器,宇宙中的一切都是按机械决定论的原则发生因果关系,其特点就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这样一个见解”。
因此,是一种形而上学和机械论的自然观。
18世纪下半叶开始,发生了由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发展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科学技术进入全面发展时期。
自然与人工的平衡生态景观设计的新思路
自然与人工的平衡生态景观设计的新思路景观设计旨在创造美丽、舒适、可持续的环境,而平衡自然与人工元素是现代景观设计的重要目标之一。
传统的设计方法通常是基于人工元素的布置和自然元素的辅助,然而,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可持续性的认识加深,新的思路在平衡自然与人工的生态景观设计中被提出。
一、生态学原则的应用生态学原则是指生态系统运行和演化的规律性原理,将其应用到景观设计中有助于保持生态的完整性和平衡。
例如,应用物种多样性原则来规划植物群落,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本土植物,增加种植的多样性,提供更多的栖息地和食物资源,以支持各类生物的生存。
二、自然与人工元素的融合平衡自然与人工的生态景观设计需要将自然元素与人工元素融合在一起,使其相互依存、相互支持。
通过布置自然景观,如湖泊、林地、草地等,并在其中添加人工元素,如步行道、休息区、景观雕塑等,创造出既能满足人类需求又能保持生态平衡的景观。
三、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水是生态景观设计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为了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设计师可以采用雨水收集系统,并将雨水用于植物灌溉和景观水体的充实。
同时,通过合理规划水体的位置和大小,并结合适宜的植物群落,形成自然景观和水生生物的生态系统。
四、生态交互的考虑平衡自然与人工的生态景观设计需要考虑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依存性。
例如,在设计动物栖息地时,需要考虑到动植物之间的互动、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建立,并提供适合它们生存和繁衍的环境条件。
这样的设计思路能够打造出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生态系统,并为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做出贡献。
五、可持续性的考虑在平衡自然与人工的生态景观设计中,可持续性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设计师应该考虑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再利用,减少能源消耗和垃圾产生,采用环保材料和技术,以降低环境对人造景观的影响。
此外,设计中也要注重维护和管理,确保景观的长期可持续性和生态平衡。
总结:在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因此平衡自然与人工的生态景观设计变得尤为重要。
人工林建设对生态平衡的影响是什么
人工林建设对生态平衡的影响是什么在当今社会,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对自然资源需求的不断增加,人工林建设作为一种重要的森林资源管理和生态修复手段,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那么,人工林建设到底对生态平衡有着怎样的影响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
人工林的建设,首先带来的是积极的影响。
它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木材资源,满足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相较于过度依赖天然林的采伐,人工林的有序培育和采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对原始森林的压力,从而有助于保护天然林的生态系统。
从生态角度来看,人工林能够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
树木的根系可以固定土壤,减少雨水对地表的直接冲刷,降低土壤侵蚀的程度。
这对于山区、丘陵等地形复杂的地区尤为重要,能够减少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保护周边的农田和居民点。
人工林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局部的气候条件。
树木通过蒸腾作用向大气中释放水分,增加空气湿度,调节气温。
在炎热的夏季,人工林能够为周边地区带来一些凉意,创造相对舒适的小气候环境。
然而,人工林建设也并非全是优点,它也给生态平衡带来了一些挑战和问题。
由于人工林通常是单一树种的大面积种植,生物多样性相对较低。
与天然林丰富的物种组成相比,人工林中的动植物种类较为有限,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稳定性不足。
这使得人工林在面对病虫害等自然灾害时,往往缺乏足够的抵抗力,容易遭受大面积的破坏。
在人工林的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可能会使用大量的化肥和农药。
这些化学物质如果使用不当,可能会对土壤、水源等造成污染,影响周边生态环境的质量。
而且,人工林的种植和采伐往往需要对土地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和清理,这可能会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影响一些珍稀物种的生存。
此外,人工林的水分利用效率也可能与当地的自然条件不匹配。
有些树种可能消耗过多的水资源,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影响周边地区的水资源平衡。
为了最大程度地发挥人工林建设对生态平衡的积极影响,同时减少其负面影响,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科学合理的措施。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及答案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及答案 Revised final draft November 26, 2020自然辩证法思考题绪论1、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基本内容、学科性质?答:研究对象:①自然界的辩证法;②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③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的辩证法。
基本内容:①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
它是从整体上研究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包括:自然界的存在方式;自然界的演化发展规律;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②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认识论和方法论定义:是人们对科学技术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
它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的规律性理论③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
它是关于科学技术性质、作用及其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观点。
④各门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学科性质:①哲学性质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中,自然辩证法与历史唯物论相并列。
(属于哲学门类:科学技术哲,一门关于理论思维(辩证思维)的学科)②中间学科层次在科学与哲学认识的层次上,自然辩证法处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和科学技术的具体学科之间的位置,是联系二者的纽带和桥梁,是具有中介学科特点的一个哲学学科。
(自然辩证法与哲学、自然科学之间的层次关系:哲学自然辩证法各门具体科学技术)③交叉学科性质自然辩证法的地位不是孤立,它不仅反映了哲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也反映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的交叉。
④综合性和开放性2、人类自然观的演变与科学技术发展的相互关系?答:相互关系:①自然观的产生和一定时代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人类自然观受当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而自然观对科技的发展起着推动或是阻碍的反作用。
②每一种自然观都不能摆脱历史的局限性;③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辨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也不断的接受着检验并不断得到发展。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的自然科学背景?答:18世纪中叶以来,西欧工业革命促使整个自然科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不但冲击了传统的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也使思辨的自然哲学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与改善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与改善我们生活在一个美丽而多彩的世界中,这个世界有着让人惊叹的自然风光,如山水、森林、海洋和动植物群落等等,而这些自然景观不仅为我们提供着生存的基础资源,还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然而,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们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这已经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本文将就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期达到改善自然环境质量的目的。
一、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1.污染随着人类活动的频繁,排放的废气、废水、垃圾等污染源呈现爆发式增长。
这些排放物又分为有机和无机两大类,其中有机排放物包括了生活废水、工业废水和生活垃圾等,这些排放物不仅使空气恶臭难闻,还会给人们健康带来危害。
无机排放物包括工业废气和农药等,这些排放物会对土壤、水源和生态环境等造成很大的影响。
2.过度开发过度开发可以说是目前人类在对自然环境影响方面最大的问题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增长的加剧,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呈增长趋势,大量的用地被开发,许多森林、湖泊、自然生态系统等遭到破坏甚至消失。
3.气候变化人类发布的温室气体已经到达了临界点,影响着全球的气候和生态环境。
随着全球变暖,极端气候变得越来越普遍,自然灾害(如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也不断增加,例如台风、暴雨洪水、干旱等等。
二、改善自然环境质量的解决方案1.减少污染1.1 发展和采用清洁、环保的能源技术,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1.2 加强环保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加大对高污染排放企业的惩罚力度1.3 推动城市垃圾分类、循环利用,减少垃圾进行填埋的数量2.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2.1 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保护重要的生态系统,例如湿地、山地、森林等2.2 推动城市规划生态化,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干扰或破坏2.3 开展人工种植和植被恢复行动,积极开发植被恢复技术3.应对气候变化3.1 开展绿化计划和森林覆盖率提升计划,促进森林的生长和生态平衡的达成3.2 低碳交通,推广公共交通和绿色出行,减少尾气排放3.3 加强对新能源技术和清洁能源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三、结语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与人们环保意识的日益提高,我们对自然环境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
自然辩证法考试题目及答案(1)
自然辩证法资料1.自然辩证法的形成与发展1、古代自然哲学包括:(1)原始形态的朴素自然的自然观,如:神话形态的自然观,巫术形态的自然观;(2)理性形态的自然观,如:中国古代的周易,道,元气论,阴阳五行学说,古希腊哲学。
古代的中国,印度,埃及,巴比伦和希腊等都曾创造了人类最早的文明,但是当时并没有形成独立的自然科学,人类以自然哲学的形式反映了对自然界自发的唯物主义和朴素辨证法的认识.古代自然哲学的产生,标志着人类终于开始运用自己的理论思维去探索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孕育了许多在以后科学发展中得到证实的天才预见. “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2、欧洲中世纪的自然观以神学和宗教为主要形式,在这段时期内,人们经历着理性与信仰的战争,人匍匐在人造的神脚下,哲学是神学的婢女,理性为信仰服务。
这段时期也是理性与信仰共存的时期,也有理性的战斗,如伟大的奥卡姆剃刀认为,只有自明知识和证据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知识不依赖于权威。
中世纪的自然观被宗教和神学黑暗的统治着。
3、近代自然观:包括机械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论。
到15世纪,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了文艺复兴运动,开始了近代自然科学振兴的伟大历史时代。
1543年哥白尼的《天体运动论》,1687年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理论》以及经典力学为代表的近代自然科学,不仅摆脱了神学的束缚,也克服了古代自然哲学的缺陷,它把自然科学建立在观察试验的基础上,并把观察实验方法和逻辑方法,数学方法结合起来,使自然科学在17和18世纪获得重大的进展。
在近代自然科学的基础上形成了机械论自然观,这种自然观把宇宙看成是一架巨大的机器,宇宙中的一切都是按机械决定论的原则发生因果关系,其特点就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这样一个见解”。
因此,是一种形而上学和机械论的自然观。
18世纪下半叶开始,发生了由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发展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科学技术进入全面发展时期。
人工种植与大自然的平衡:保护野生植物
人工种植与大自然的平衡:保护野生植物人工种植与大自然的平衡:保护野生植物大自然是我们生存的基础,而野生植物则是大自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野生植物的生存环境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保护野生植物的多样性和生态平衡,人工种植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我们也必须谨慎对待人工种植,并努力寻找自然与人工种植之间的平衡点。
人工种植的好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人工种植可以增加野生植物的数量和种类。
通过有计划地种植野生植物,我们可以在原来的栖息地中增加更多的植物个体,增强物种的种群数量。
其次,人工种植可以提供更好的生长环境。
在受到人为保护的专门区域内,野生植物的生长条件可以得到改善,从而保证了它们的正常生长和繁殖。
再者,人工种植可以引入濒临灭绝的野生植物到新的生态环境中。
当某种野生植物在其自然栖息地濒临灭绝时,人工种植可以提供一种可能的途径来拯救它们,并让它们在新的生态环境中得到延续。
然而,我们也必须注意人工种植对大自然的潜在危害。
首先,过度依赖人工种植可能会破坏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如果我们单纯地通过人工种植来维持和增加野生植物的数量,而缺乏对其他生物的关注,可能会导致生态系统中其他物种的数量急剧减少,破坏生态平衡。
其次,人工种植可能会引入外来物种和基因污染。
当引入非本地物种时,可能会引发入侵物种的问题,破坏原有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另外,通过人工培育和选择,可能会改变野生植物的基因特性,从而导致基因污染,减少物种的遗传多样性。
为了保护野生植物和平衡人工种植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保护自然栖息地。
为了确保野生植物的生存和繁殖,我们必须保护它们的自然栖息地,提供足够的空间和资源。
其次,鼓励自然繁殖。
尽可能让野生植物在自然环境中自由繁殖和生长,减少对人工种植的依赖。
同时,也要加强对濒临灭绝的野生植物的保护和恢复工作,提高它们的自然繁殖能力。
此外,加强科学研究和监测工作,了解野生植物的分布、数量和繁殖状况,以便制定更合理的保护措施。
自然与人工环境的平衡
自然与人工环境的平衡是指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是一种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状态。
在人类的发展和进步过程中,我们逐渐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互动的、共生的。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过度开发和破坏造成了许多严重的问题,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和土地退化等。
因此,保持自然与人工环境的平衡变得尤为重要。
人类的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但人类应该正确地利用和管理这些资源,以确保可持续发展。
首先,我们应该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
自然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的基石,它们提供了水资源、食物、能源和氧气等重要元素。
通过保护森林、湿地和海洋等自然生态系统,我们能够保持生物多样性,并防止土地侵蚀和水资源的枯竭。
此外,我们还需要减少对有限资源的过度开采,通过节约能源和推广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来减少对环境的压力。
其次,我们应该鼓励可持续的城市规划和建设。
随着城市化的加快,城市成为人类居住和工作的主要场所。
在城市发展中,我们需要考虑到自然环境的保护和人类的需求之间的平衡。
例如,我们可以在城市中保留绿地和公园,以提供人们休息和娱乐的场所。
同时,我们也需要建设更多的可持续建筑,使用环保材料和节能设备,以减少对能源的消耗和碳排放。
第三,教育和意识提高也是实现自然与人工环境平衡的关键。
我们需要培养人们对环境的重视和尊重,让他们意识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珍贵性。
通过教育,我们可以培养人们的环保意识,促使他们采取积极的行动来减少环境污染和废弃物的产生。
政府和组织也应该加强环保宣传和倡导,鼓励人们参与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行动中来。
最后,政府应该制定和执行相应的环境政策和法律法规。
政府在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们可以通过限制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使用来促进环境保护。
政府还可以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经济和技术支持,鼓励企业和个人采取环保措施。
此外,政府还应该加强环境监测和执法力度,确保环境法律的执行,并对违法者进行惩罚,以维护环境的公平和公正。
自然辩证法题目6
自然辩证法的定义自然辩证法的概念:自然辩证法是以马克思注意的观点、理论与方法为指导,根据社会历史条件,综合时代的任务,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进行考察的研究领域。
自然辩证法就其学科性质而言,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带有哲学性质的学科。
自然辩证法所研究的,是自然界、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以及科学技术工程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不是自然界中某一特殊现象、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某一特殊过程或者科学技术某一特殊学科的特殊规律。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
(1)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A自然界及其发展;B科学技术发展规律;C科学(认识自然)和技术(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D科技和社会相互作用的规律;(2)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A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B科学观和科学方法论;C技术观和技术方法论;D科学技术与社会(3)自然辩证法的研究方法A实证方法:以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的研究成果为基础;B 哲学方法: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进行总结与概括;C质疑与反思:高屋建瓴,以全面、系统和发展的观点,从全人类的利益出发,进行分析和评价2、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1)哲学性质(2)中介性质(3)交叉性质(4)与历史唯物主义并列建设创新型国家胡锦涛国家科学大会创新型国家建设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分析人工林在自然环境恢复方面好处与存在的问题
分析人工林在自然环境恢复方面好处与存
在的问题
人工林在自然环境恢复方面好处
人工造林是通过人为的方式在技术上要求根据林木生态适应性和生长发育规律进行科学植树造林活动。
人工造林只有把握住良种壮苗、适地适树、及时抚育间伐、防虫治病等生产环节,才能达到速生丰产的目的。
目前,人工造林是扩大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和缓解中国木材供需矛盾的主要途径之一。
人工林与天然林相比,其优点是:森林成熟期缩短;立木分布均匀,有利于土地、光能的充分利用;可选择目的树种,以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可根据树种特性和营林目的形成单层或复层森林结构;便于集约经营,保持较高的森林生产率;经营管理方便,易于机械化作业。
人工造林带来的生态问题
首先,对造林地进行炼山是南方林区常用的造林地清理方法。
炼山就是人为控制的火烧,是人们为了植树造林在采伐迹地或宜林地上用火烧来清理林地的一种营林措施,在我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并形成了一种习惯。
炼山虽然能彻底清除杂草灌木,有利于造林施工,但严重地破坏了生态环境。
火烧区域内动植物种类和数量损失很大,原有的生物多样性不复存在,从而导致人工林的稳定性下降;炼山烧掉了许多有价值的地被物,妨碍土壤结构改良,加剧水土流失,破坏生态平衡。
其次,不顾坡度的全垦整地也加剧了水土流失。
按照造林学的要求,全垦整地仅限于坡度小于15度的缓坡地,但在我国南方广大林区,这一限制几乎形同虚设,在坡度30以上的坡地上全垦整地的情况到处可见。
全垦整地造成生境巨变,水土流失严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工自然的扩大与自然平衡的维持
人工自然的扩大与自然平衡的维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劳动效率的大幅提高,人工自然也在不断扩大,不论是人造森林、农田、水产养殖厂、城市等人工生态系统,还是高楼大厦、人造天体、各种工具等人工自然物,其规模和数量都在人类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发展和扩大。
但是人工自然的扩大不可避免的会造成自然平衡的改变,本论文试图从以人为主体的价值评价出发来探讨人工自然的扩大与自然平衡的维持这一问题。
一、人工自然和人工自然的扩大
人工自然是指人类实践活动及其所变革了的那部分自然界,具体的说就是人利用、改造天然自然过程中所形成的属于人的自然界,也就是人类利用、改造创建和加工过的自然界。
包括三部分:第一,受人类实践活动直接影响和改造的那部分自然界,如城市、村镇、厂矿等;第二,人利用自然界的材料所创造的人工自然物或人工自然产品,如各种新材料、新产品、新工具、人工建筑以及计算机等;第三,人自我改造的人自身。
马克思揭示出,人类社会的发展建立在劳动力剩余或剩余劳动增长的基础上。
因而人类劳动的生产性和劳动者体能剩余的可能性,都会导致人工自然数量的增加,即人工自然的扩大。
借助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和劳动工具,人们的生产效率得到了极大的跃升,也得以在更大范围和更多领域开展实践活动,改造天然自然。
人类改造自然的行为,集中体现在一些人工自然上,比如人类建造的水坝、梯田、道路、人造卫星等等。
大部分人工自然的建造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比如举世闻名的三峡大坝既是一项具有巨大综合效益的水利枢纽工程,又是一项改善生态环境的工程。
但是也有一些人工自然的建造却破坏了自然环境,造成不可弥补的危害,影响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例如美国科罗拉多河上的水坝,由于拦截了大量泥沙,给下游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影响,使得下游大量耕地失去肥沃,大量居民被迫迁离。
由此可见,人们出于自身目的而进行的改造自然的活动,往往是利弊交织的,可能在短期内带来一些利益,却也可能对自身的生存发展造成长期的损害。
二、自然平衡的改变及其价值评价
自然界的平衡是指自然界在长期演化发展中形成的物质、能量、信息之间转换的特定比例关系,与人类最为密切的就是由生物群落及其地理环境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生态系统的平衡。
自然界的平衡并不是热力学意义上的平衡态,而是自然界本身形成的非平衡的稳定状态,这种稳态随时受到各种涨落的干扰。
在人工自然中,人类的活动正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引起和放大涨落的力量,它所引起的自然平衡的改变有时远远超过自然原因所引起的自然平衡的改变。
从自然界的角度来讲,不论
自然原因还是人为原因引起的自然平衡的改变都是中性的,都不过是演化过程中的一种有根据的转变。
但从人类的角度来讲,这种转变却不是中性的,其可能有益于也可能有害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因此就有必要对人为造成的这种改变来进行价值评价,以衡量这种改变是否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价值评价是以人为主体的一种功利性评价,其着眼点不在于被评价事物自身的真值,而在于它对人类的利害关系。
用这种价值尺度来衡量人工自然扩大所带来的自然平衡的改变,可以将这种改变区分为两类:一类是带来积极后果的改变,如荒漠变绿洲,荒山变良田,核物质变成强大的动力等等。
正是这类改变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提高了人类自身的素质。
另一类是带来消极后果的改变,例如过度砍伐导致水土流失、土壤沙化,围湖造田造成气候失调,建造水坝诱发地震、破坏生态,发展工业所产生的烟雾、酸雨、辐射等环境污染。
这些改变尽管不是人们原来想追求的,但却现实地危害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三、自然平衡的改变与维持
通过价值评价可以发现,人工自然的扩大所引起的自然平衡的改变往往具有两重性,即利弊共存的。
因此,问题不在于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以及人工自然的扩大是否会引起自然平衡的改变,而在于这种改变是否有利于人的生存和发展。
当然,人类改造自然的一切活动以及扩大人工自然的全部努力,其直接目的都是为了给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和环境。
但是这些活动和努力所导致的实践后果,特别是长期和间接后果,很可能会违背人类的初衷,产生不利于人类的后果。
这时候问题的出路就不在于“回到自然中去”等消极方式来维持自然平衡,而在于人类一方面应以其能动作用来增强自然界的进化,促使自然价值向高度提升和广度发展。
人类可以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阻遏自然界的退化、纠正其缺陷,并使之得到完善,从而在其基础上增添人类所创造的新价值,以使自然臻于完美。
例如我国第一个成功实现制造废水零排放的汽车工厂广州本田增城工厂,该厂不设对外排污口,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经过污水处理站五个阶段的处理,实现100%回收重新利用,实现了污水“零排放”,其水循环系统不仅在中国国内,在日本甚至全世界都领先,在生产12万辆汽车的前提下,每年节约自来水量为34万吨,虽然目前污水处理的成本要高于节水的效益,但零排放给环境带来的效益却是用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另一方面应尽量充分地估计到自己实践活动的后果,尽量充分地估计到由于这种实践活动所导致的自然平衡的改变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可能会带来的影响,从而做出趋利避害的最佳选择。
例如三峡工程就是经过了长期专家论证和民主决策后才动工兴建的,从建国后1953年毛泽东提出修建意见到1993年成立工程建设委员会,40年时间里在国务院主持下经过反复论证并充分考虑各方面利弊,其研究、论证、设计时间之长,参加专家之多,涉及问题之广泛,为我国大型建设项目中所仅见。
四、结语
人工自然的扩大标志着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同时也使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越来越依赖于人工自然。
人工自然的扩大虽然丰富了自然本身的内容,但往往以人工自然以外的自然界的退化为代价,导致自然平衡的改变,表现在现实层面即造成了众所周知的种种危机。
因此人类必须牢记:在拓展人工自然的过程中绝不能随意破坏外在自然,而必须把人工自然的扩大融入整个自然进化的链条之中,努力使二者谐调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