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的教学理念顺应新的教学改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新的教学理念顺应新的教学改革
江苏省新沂市唐店中学 王秀梅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的教学应着重体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还存在着有悖于新的教育思想的陈旧做法。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教师注重向学生灌输知识,教学中重学生的知识记忆,轻学生的动手实践,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受到很大束缚,所以课堂教学必须顺应时代发展,以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法去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创造型人才。本文就此谈一些不成熟的见解。
一、转变好角色
课堂教学中教师从师道尊严的角色转化为与学生完全平等的指导者和朋友。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帮助学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建立以爱为基础的情感联系,“爱”是从尊重学生人格为依托的,没有侮辱、贬损,更没有威胁、体罚,“爱”与“平等”是转化角色的内涵,情感交流是角色转化的条件。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的发展作为化学课改革的着眼点和目标,教师的教是教学生会学。即课堂是在教师指导点拨下,学生的用武之地,千万不能越俎代庖。现在大量的教师还是填鸭式教学,平时上课满堂灌,公开课满堂问,要么就是五花八门,“海陆空”手段全用上,热闹非凡,最后的效果不佳。所以,教师一定要从学生的学出发,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帮助者、指导者。
二、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从单向型的课堂结构转换成网络型的结构。单向型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或者是学生问,教师答,是单向型的直线关系。这样只是一部分学生在听,其他都是陪客。教师是要教会所有的学生,要把所有的学生组织到课堂教学中来,要把所有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要让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明显的提高,所以课堂教学要网络设计,像太阳辐射。这样的好处是,教师的“教”作用于所有的学生,而所有学生的“学”都反馈到教师的“教”这方面来。学生与学生相互作用,共同寻求知识和真理,共同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总体上是超过学生的,但在某一点上并非如此,完全可以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所以课堂教学辐射的网络设计是非常重要的。有一次在讲实验室制CO2的步骤时,一个男生站起来说:“检查这套实验装置的气密性与制O2、H2装置的气密性检查一样吗?”学习气体实验室制法时,只有制O2、H2的装置介绍气密性的检查方法,制CO2的只是一带而过,这名学生很善于提出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七嘴八舌,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同学们想出了很多种方法:⑴用止水夹夹紧导管,从长颈漏斗口处加水,看水是否进入锥形瓶中,进水——漏气,否则不漏气。⑵先向锥形瓶中加水,封住漏斗下端管口,然后微热发生装置,看伸入水中的导管口端是否有气泡冒出。⑶将导管一端伸入水中,密封漏斗上口,然后用双手握住锥形瓶外壁,看导管口是否有气泡冒出,⑷将漏斗上端口封住,用肥皂水涂抹装置的各衔接口处(如双孔塞的玻璃管与孔衔接处、玻璃导管口与胶管的衔接处等),然后用嘴从导管口处向里吹气,看是否有肥皂泡产生,等等。讨论问题,教学相长,师生的关系非常和谐,使得教学向纵深发展。有些学生的学习很深入、到位,一次,我们学习催化剂的概念,课上有一位同学站起来说:“催化剂既然是改变了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说明了它参加了化学反应,那它的化学性质和质量怎么会不变呢?”这样的学生怎能
学不好化学呢?
三、拓展学生创造思维的空间
传统教学有很多弊端,比如说重结论轻过程,重记忆轻创造。对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的了解掌握,有助于学生懂得学习化学的方法。学生对知识的死记硬背导致无法灵活应用知识,更谈不上创造。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求知的时候,要引导学生探究、发现这个知识的来源,比如说空气的成分测定:从开始的燃素说到拉瓦锡进一步用天平测定,得出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几百年后英国科学家雷利通过实验测定空气中氮气的密度与纯氮气比较:每升有几毫克的差异,可贵的雷利没有忽视这种微小的差异,继续研究发现空气中还有极不活泼的氩气。这就是探究,探究的过程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拓展学生创造思维的空间。
化学课堂教学中有两方面是必须重视的,一是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的最基本特征。目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提倡的“新内容、新方法、新实验”进课堂,加强理科的“实践定向性”,表明了国际范围内理科改革的大趋势,即充分落实实验的多种功能,发挥实验对教学工作的定向和导向作用。
教学中,以“参与创造”为宗旨,要求每一位学生亲自参加实验,在实验中学生通过动手、动眼、动口、动脑,结合实验事实和过程,认识化学要领和理论的形成并逐步培养操作能力、观察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从而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打下基础。
教学中,可将教师演示实验,及一些学生验证性实验变为学生探索性实验,让学生设计实验过程,模式如下: 确定实验目的 → 学生实验设计 → 根据假设推测实验现象 → 实验探讨 →结果分析 → 得出结论 这样做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另一方面,一定要留给学生创造思维的空间,留出空间让他质疑。21世纪是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学习化社会中强烈要求学生不再是只有丰富知识的人,而是能够获得丰富知识的人,即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以“主体自觉”为理念,使学生适应知识化社会的发展要求,质疑是必不可少的,而质疑是创造思维的催化剂,经过质疑、协商、交流信息,再质疑、再解疑的几次反复过程,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认识的深化、活化,并且使其思维更缜密,逐步学会求知,学会创造。
怎样才能使学生学会质疑呢?第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高质量的质疑艺术,这就要求教师分析教材内容和学生学力的层面,注意疑问的隐蔽性和梯度,不能与结论太直接,也不能太难,要让学生在解疑时有一定的切入点,顺藤摸瓜,才能顺理成章地解决问题。比如,一次讲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时,教师故意用一个普通漏斗代替长颈漏斗,学生发现后,立即指出,不可行,教师此时质疑:没有长颈漏用普通漏斗怎样完成实验呢?同学们的思维被激活了,都在积极想办法解决这一难题,这一问题对学生而言,有难度,但是,找好切入点,即不能让气体从漏斗逸出。故此,学生的思路是想办法让漏斗下端管口位于液面下,这样一来,问题就不难解答了。第二,启发诱导学生质疑,如,将浓硫酸稀释时,教师质疑:浓硫酸怎样才能转化成稀硫酸呢?学生的思维是酸与水混合,而教师演示酸入水稀释过程,并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