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诗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归来的歌
一、“归来”
1978年,被认为是现代诗最具“代表性”的诗人艾青重返诗坛,随后曾被否定的诗人们纷纷发表诗作(包括一些在“文革”中创作的诗)。

在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五、六年内,他们的创作构成这一时期诗歌的主流。

此后,其中的一部分诗人的创作一直延续到90年代。

二、艾青
1、诗集《归来的歌》
2、诗的风格
哲人的睿智、冷静取代当年深沉、内倾的忧郁,从而形成“冷抒情”特征和哲理化倾向。

3、短诗的格律化《鱼化石》
4、长诗《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
三、牛汉、曾卓等七月派诗人的创作
1、牛汉的诗
⑴、坚持诗与人生一体的诗人。

⑵、“复出”后发表的“文革”期间的诗。

所体验到的人生创伤和痛苦,在创伤的“大自然”中寻找构形和表达的方式。

“情境诗”。

⑶、80年代后期开始的变化:对自我内在裂痕和有限性的自觉。

⑷、《半棵树》
2、曾卓的诗
“他的诗即使是遍体鳞伤,也给人带来温暖和美感。

……凄苦中带有一些甜蜜。

”《悬岩边的树》
四、公刘、邵燕样等的创作
1、公刘的诗
⑴、“没有灵魂的诗是诗的赝品”。

⑵、对现代迷信的造神运动、民主与法制、诗与政治等社会问题的思考。

⑶、痛苦的冷峻。

⑷、“大哭大笑”的表达方式。

《读罗中立的油画〈父亲〉》
2、邵燕祥的诗
⑴、“复出”后的作品,大多面对现实问题,情绪基调上呈现出愤激而炽热的特点。

⑵、对民族物质和精神的现代化追求的抒写。

⑶、80年代后期开始,着力于杂文、随笔的写作。

《愤怒的蟋蟀》
《中国的汽车呼唤高速公路》
五、郑敏、蔡其矫、昌耀等的诗
1、郑敏的诗
⑴、《如有你在我身边——诗啊,我又找到了你》
⑵、80年代中期以后的诗
诗思的“修复”:平静的抒情格调,冥想的哲理氛围。

“黑夜”、“深夜”意象和死亡主题。

《流血的令箭荷花》
2、蔡其矫的诗
⑴、西方浪漫派诗歌的影响和中国古典诗歌的滋养。

⑵、60年代和“文革”期间的诗
具有强烈的社会政治意识的诗,《玉华洞》。

爱情诗、山水诗、风物诗。

⑶、人道主义的浪漫精神。

3、昌耀的诗
⑴、“与泥土、粪土的接近,与‘劳力者’、‘被治于人者’的贴近”,对高原土地的挚爱。

⑵、意象构成:高原的历史传说、神话,实在的民族世俗生活事件和细节。

⑶、“一种有体积、有内在质感、有瞬间爆发力、男子汉意义上的文学”。

⑷、语言:充分“散文化”,注重内在节奏的力度。

《峨日朵雪峰之侧》
第二节朦胧诗
一、《今天》与“朦胧诗”论争
1、1978年12月,由北岛、芒克主编的《今天》以手抄本的形式在同仁间流传,后以蜡纸油印的形式出版。

1980年停刊,前后共出九期。

2、《诗刊》与”今天”诗人。

3、《令人气闷的“朦胧”》和三个“崛起”。

二、朦胧诗的诗学主题与策略
1、思考:朦胧诗的重要品质。

在政治专制与文化荒漠中开始对生命、世界的严肃地审视。

2、塑造了一代人的形象。

北岛冷峻、怀疑的自我,舒婷柔情、沉着的自我……
3、发现“生活”。

4、寻找。

沉沦的青春、破碎的信仰是一代人的共同经历。

5、现代主义的诗学策略。

象征、通感、隐喻、陌生化。

三、北岛的诗
1、北岛是朦胧诗的象征,也是“朦胧诗”论争中最具争议的诗人。

2、七、八十年代之交的诗
⑴、怀疑、否定的精神,在理想世界的争取中,对虚幻的期许,对缺乏人性内容的苟且生活的拒绝。

⑵、深沉、冷峻、严肃、悲壮的基调。

《回答》、《宣告》
3、八十年代末之后的诗
对普遍人性问题的探索;陈述、犹疑、孤独的基调。

四、顾城
1、早熟的诗人。

2、《一代人》:异口同声的赞美。

3、有关诗“朦胧”、“晦涩”的争论中的《远和近》《弧线》。

4、“童话诗人”。

4、诗的世界,对顾城来说,不仅是艺术创造的范畴,而且是人的生活的范畴。

5、诗人之死。

五、舒婷
1、朦胧诗诗人中最先得到“主流诗界”有限度承认的诗人。

2、诗的两种趋向
⑴、对时代“重大主题”的承担。

《祖国,我亲爱的祖国》
⑵、对女性命运的审视,犹豫、内省的基调。

《致橡树》《惠安女子》
3、大众视野中的诗人:时代创伤的抚慰者。

六、江河、杨炼的诗
1、70年代末对“史诗”意识的倡导。

《纪念碑》(江河)
《大雁塔》(杨炼)
2、杨炼离开社会性主题后的创作。

⑴、从神话传说、古迹、甚至古代典籍取材,来“再现民族遥远的往昔”。

⑵、“体系性”长诗的创作:《礼魂》《自在者说》
⑶、80年代文学“寻根”思潮的表现之一。

第三节新生代及其之后
一、新生代诗歌的形成与发展
1、“朦胧诗”的“经典化”倾向
“打倒北岛”
“断裂”
2、诗歌社团(或诗群)与“民刊”
3、“中国诗坛1986现代诗群大展”
4、命名的“混乱”。

二、后新诗潮诗歌的各主要倾向与诗美追求
1、“他们”文学社
⑴、核心成员:韩东、于坚、小君、朱文、朱朱等。

⑵、“诗到语言为止”(韩东)
⑶、反崇高、平民化、口语化倾向。

2、“海上诗群”
⑴、主要成员:默默、孟浪、王寅、陆忆敏、陈东东。

⑵、“孤立无援”的大都市体验。

3、“非非主义”
⑴、核心成员:周伦佑、蓝马、杨黎等。

⑵、后新诗潮中唯一有着明确的理论主张的诗群。

《非非诗歌》《非非评论》
“感觉还原”、“意识还原”、“语言还原”在内的“创造还原”。

⑶、理论主张与实践的距离。

4、“莽汉主义”
⑴、成员:万夏、胡冬、李亚伟、马松等。

⑵、“反文化”姿态。

5、整体主义与新传统主义
⑴、整体主义的倡导者:石光华、宋渠、宋炜等。

⑵、新传统主义的倡导者:廖亦武、欧阳江河。

⑶、新的现代“神话”与“史诗”建构,及其带来的接受障碍。

6、“女性诗歌”
⑴、实践者:翟永明、伊蕾、海南、唐亚平等。

⑵、“回到和深入女性自身”,表达她们基于独特的生命体验所获得的人性深度的诗歌。

三、主要诗人的创作
1、海子
⑴、抒情短诗
在城市怀想“乡村”。

麦地、麦子、远方的意象。

寓言、纯粹个歌咏和遥想式的倾诉。

⑵、“《太阳》七部书”
“我的诗歌理想是在中国成就一种伟大的集体的诗”。

⑶、诗人之死。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2、于坚
⑴、坚持用口语写诗,坚持关注当前的“日常生活”。

⑵、长诗《0档案》。

《作品第52号》
3、西川
⑴、早期诗歌中抒情的纯净性。

⑵、89年之后的诗歌
从歌唱的诗歌向叙事的诗歌过渡。

对诗歌创作广阔文化背景的注重。

强烈的宗教感和热烈的抒情性。

《虚构的家谱》
4、翟永明
⑴、组诗《女人》和长诗《静安庄》
“黑夜”、“深渊”意象
⑵、90年代之后的创作:由注重内心情绪和生命体验的挖掘,转向对现实生存场景的描摹和评述。

⑶独立的个人视角与谦恭的交流意识。

《独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