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戏曲小说版刻插图的园林图像汇编整理

合集下载

明清小说论文题目(导师拟定题目92个)

明清小说论文题目(导师拟定题目92个)

明清小说论文题目(导师拟定题目92个)明清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繁荣时期。

这个时代的小说从思想内涵和题材表现上来说,最大限度地包容了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经过世俗化的图解后,传统文化竟以可感的形象和动人的故事而走进了千家万户。

以下是导师拟定好的92个关于明清小说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

明清小说论文题目一:1、论明清小说在北方少数民族说唱文学中的传播——评《明清小说的文学诠释与传播》2、明清小说意境的繁荣及其表现3、论禁毁政策对明清小说选本的影响4、从社会角色理论解读中国明清小说中的诉讼文化5、明清违戒型艳情小说的故事语法与文化内涵6、明清小说中的动物伦理思想——以《醒世姻缘传》为例7、徜徉在文学与美术之间——《明清小说戏曲插图研究》评介8、从“寄生”到“共生”——明清小说与民歌关系浅说9、明清小说景物描写与小说空间拓展的嬗变历程10、明清小说与民初新剧——以郑正秋《新剧考证百出》为例11、论成兆才评剧对明清小说的改编12、论江苏明清小说创作的历史分期13、明清小说中秋描写的民俗文化史价值及其文学功能14、传教、易俗与文学利用:来华传教士对明清通俗小说的批评与接受15、明清之际章回小说时空艺术漫谈16、明清小说叙事与江南园林空间经营互文性研究17、试比较韩国电影《武士》与明清小说《三国演义》中的英雄塑造18、明清长篇小说英雄形象的语义分析19、精怪母题的空间分布:以明清白话短篇小说为中心20、马琴早期读本小说《高尾船字文》对中国明清小说的接受21、论明清时期商贾小说中的商妇形象——以三言二拍为例22、马琴读本小说对中国明清小说的借鉴与创新分析——以“蒙汗药”情节为例23、行为学视野中明清小说版刻插图的园林活动场景研究24、开启明清小说评介新方向——评《换一个角度看明清小说》25、试论《绿野仙踪》对明清小说类型化的突破明清小说论文题目二:26、论香港邵氏电影对明清小说的情节改编27、明清江南教育大众化与通俗小说读者市场28、明清小说的悲剧意识和“大团圆”思维结构29、开拓鲁迅研究的新疆土——评《鲁迅与明清小说关系研究》30、明清俗字研究的创新之作——评《明清小说俗字研究》31、谈明清小说中的济南故事32、明清小说功能性叙事论略33、论香港邵氏电影对明清小说的情节改编34、明清小说中草莽英雄形象形成原因及文学成就探析35、作为文献的明清小说插图——明清刊本小说文图关系研究方法反思36、论明清通俗小说书名的命名特点37、明清白话章回小说对刘云若小说语言的影响38、明清公案小说兴盛原因分析39、马琴读本小说对明清小说的借鉴与创新40、论明清小说中的月经隐语及其女性叙事41、明清白话短篇小说中寄生韵文的地理言说42、论明清世说体笔记小说中士人道德观对魏晋的继承43、明清历史演义小说凡例研究44、论时调小曲在明清小说中的作用45、明清才子佳人小说中“大团圆”问题的探究46、明清通俗小说中嫦娥故事的重述与文化反思47、明清白话小说中的“枉死城”探析48、论明清小说中的焚稿现象49、从“欲”的叙事到“情”的书写——论情欲主题在明清小说中的发展50、陈文新着《明清小说名着导读》序明清小说论文题目三:51、明清小说中的包公身边公人及其叙事意味谫论52、义利之间:明清小说恩报叙事的复杂性53、明清通俗小说中玄女形象的重构与伦理反思54、明清戏曲小说疑难字考释三则55、明清戏曲小说版刻插图的园林图像汇编整理56、明清戏曲小说版画中传统园林设计的探析57、明清小说之儒商群像与社会风习58、香港导演张彻对明清小说的武侠影像化改编探析59、论江苏明清小说创作的地理分布60、明清小说中的茶文化美学分析——以《镜花缘》为例61、中朝日三国明清小说戏曲中的“壬辰倭乱”62、明清小说中超验性恶报情节的基本模式63、江苏地域文化生态与明清小说之发展64、明清小说的灾荒书写65、明清小说之恶偷恶骗行径与社会风习66、人性与道义:明清小说之风月故事探微67、明清小说序跋研究评述68、明清小说评点中的“学”范畴69、批评论争与明清小说观念的生成70、明清小说中端午节描写的民俗文化史价值和文学价值71、论明清小说书名所体现的文学观念72、两汉至明清小说中西王母形象的演变情况73、1900—1930年明清小说在越南的翻译与出版74、略谈《玄怪录》在明清小说中的嬗变75、明清小说中“敕建”的英译问题——以《西游记》《红楼梦》为例明清小说论文题目四:76、明清小说中的“图书”77、近20年明清小说词汇研究综述78、明清小说人性宽容意识解读79、明清小说中同性婚恋的书写及法律文化探析80、明清小说插图的版式流变与文化成因——基于《水浒传》三种版本的形式考察81、论明清小说书名所体现的文学观念82、论明清小说创作中的文本通俗化策略83、论明清小说在孙悟空形象传播中的话语功能84、蓬莱慕湘藏书楼所藏明清小说戏曲概述85、试论明清小说中戏曲元素的文学功能86、明清小说之奸商群像与社会风习87、明清小说“乡村描写”的叙事功能探究88、鲁迅小说史学研究的现实主义精神及其当代启示——以鲁迅的明清小说研究为例89、明清小说中的“尖嘴”是什么嘴90、《醒世姻缘传》及其他明清小说中的白银与制钱问题91、论读者与明清小说命名的关系92、青海湟中方言与明清小说词汇对比分析。

2019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艺术学项目名单

2019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艺术学项目名单
一般
36
三峡题材影视剧研究(1978—2018)
三峡大学
一般
37
融媒环境下现实题材剧的创作、审美与传播新趋势研究
中国传媒大学
一般
38
中国电影改编研究
南京艺术学院
一般
39
认知神经科学理论背景下电影视听元素结合效果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
一般
40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影视译制艺术与国际传播力研究
中国传媒大学
一般
中国政法大学
一般
135
日本所藏中国古代漆器的调查与研究
复旦大学
一般
136
革命老区红色文化景观重构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机制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
一般
137
长征主题国家文化公园概念、功能与文旅融合产业链构建研究
四川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
一般
138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佛教艺术文化交流互鉴研究
上海海事大学
一般
139
中国史前陶器纹饰的母题和谱系研究
2019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艺术学项目名单
序号
项目名称
责任单位
项目类别
1
马克思恩格斯艺术传播理论及其中国化研究
东南大学
重点
2
我国动画与游戏融合发展及审美研究
青岛大学
重点
3
丝绸之路上的音乐史研究
上海音乐学院
重点
4
“舞蹈北京”——北京舞蹈生态与中国舞蹈文化建设研究
首都师范大学
重点
5
中国大运河影像文献整理与研究
江南大学
一般
108
大数据背景下产品包装“源头减废”的控制设计评价体系研究
南京林业大学
一般

从《图像证史》到“艺术图像史”--明清戏曲小说版刻插图的园林图

从《图像证史》到“艺术图像史”--明清戏曲小说版刻插图的园林图
其 “ 现代性与当代性” 实践指 向应是一个相 当精妙的渠道——基于历史经验意义的一种设计方法论 。 关键词 : 明清戏曲小说 ; 版刻插 图; 园林 图像 ; 艺术 图像 史; 方 法论 中图分类号 : 1 2 0 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C N6 1 . 1 4 8 7 一 ( 2 0 1 4 ) 1 1 - 0 0 2 7 - 0 6
国 内外 关 于 “ 园 林 图像 史 / 图像 园林史 ” 的研 园林史所涵盖 的内容却更 加复杂多样。园林 艺术史 的研 究所涉及 到范畴相当广泛 , 包括建筑史 、 绘画史 、 文学史、 社 究现状与趋势 国 内外对 于园林艺术史 的相关研究 主要是从 理论建 会变迁史 等等诸多学科。多学科综合研究 不是 目的, 而是 构分析的视 角阐述 中国传 统园林艺术 的生成 、 发展与流变 为 了更好 地理解 、 认知园林艺术变迁史 , 须从 园林考古学 、 的历史与机制原因 ; “ 园林史”相关的学术成果既有对特定 风景园林典籍整理 、 园林社会学等多学科进行交叉综合研 园林史” , 即可借鉴法国 作品的分析 , 也有对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地域风景 营造历史 究。如从生活方式的角度来研究 “ 的归纳与总结 。相关 国外学者如法 国的柯南等主编的 《 城 谢和耐 ( J a c q u e s G e me t ) 《 蒙元人侵前夜 的中国日常生活 》 的视角— 该书细致描述了中国历史上 的一个特殊 时期的 市园林 : 园林对城市生活和文化 的贡献 》从社会文化生活 各个 角度阐释了园林 的功用 、 发展与意义, 法国学者梅泰理 下层社会 民众生活 ; 英 国柯律格 ( C r a i g C l u n a s )则以中国 即以 “ 司马光 的独乐园”等作为其范例 , 从生活环境着眼 美术史尤其是 明清物质文化为研究专长 , 如在其 《 雅债 : 文 分析 了园林是 如何被营造 出来 的。英 国的杰里柯 的 《 图 征 明的社交 艺术 》中采用 了社会学 的视野捕捉 了文征 明 发掘了明代 图像与视觉 解人类景观 》以 “ 环境 、 社会历史 、 哲学 、 表现 、 建筑 、 景观” 与拙政园主王献 臣间的交往活动 , 为论述骨架 , 也全面地梳理 了中国园林 营造 的形式表现与 性 、 历史 中的视觉文化与物质文化等; 德 国雷德侯 ( L o t h a r 深层原 因。国内学者如周维权的 《 中国古典园林史 》 , 他以 L e d d e r o s e )的 《 万物 : 中国艺术 中的模件化和规模化生产 》 历史分期及园林 发展演变过程为纲 , 详细地介绍了中国古 揭示出中国艺术史中最为独特与深厚的标准化体系构建文 美 国高居翰 ( J a m e s C a h i l 1 )的 《 画家生涯 》研究了宋 典 园林 的发展历史 。徐德嘉的 《 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配置 》 化; 是 以苏州园林作为研究对象 , 深入分析 了传统绘画美学是 末 以来画家的生活与工作 , 他的 《 江岸送别 ) ) 、 《 气势撼人 》 一为其对绘画风格的精辟形式 如何影响古典园林植物造景这一主题 的。着眼于版画进行 等亦基本上倚赖两个工具 : 研究 的学者 , 如版 画史大家郑振铎 的 《 中国古代木刻 版画 分析 , 另一则为其 以画家之身份背景及生活方式为探讨作 史略 》 、 《 中国版画史 图录 》等 , 周亮的 《 武林古版画 》 、 《 明 品 内涵之切入角色 。亦如 中国造 园学倡 导者和奠基人陈 清戏曲版画 》 ,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编的 《 中国古代小说版画 植在 1 9 3 4年编撰出版的我国第一本造园学专著 《 造 园学 概论 》中对于园林艺术研究所提 出的专业 陛要求 : “ 造园学 集成 》 , 王伯敏的 《 中国版画通史 》 , 张道一 的 《 中国木版画 通鉴 》等等 , 其他专论版画 的有韩春平 的 《 明清时期南京 云何 ?乃关于土地之美的处置 , 而为系统的研究者也 , 其技 通俗小说创作与刊刻研究 》 、 孔 国桥 《 “ 在场” 的印刷—— 术日 : ‘ 造 园术 ’ 。……造园为美化土地之技术 , 故亦为艺术 之分 派 , 然其意匠 , 与他种艺术异趣。盖 ‘ 造 园’云者 , 于 历史视域下的版画与艺术 》等等。 以满足户外之居住 、 休养 、 享乐等生 而且 , 目前 国内 “ 园林艺术史”研究现状大多集 中于 大地上利用 自然材料 , 对于各种要素 现存园林遗迹 ( 如拙政园等 )与园林古籍文字性梳理 ( 如 活上实际的要求者也。故其设计至为复杂 , 李格非 《 洛阳名园记 》 、 计成 《 园冶 》等 )这一范畴。然而 须充 分了解 , 始可从事 , 不然 , 未有不失败者。若仅 由建筑

【经典】明代的园林图像

【经典】明代的园林图像

【经典】明代的园林图像园林图像的面貌特征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园林内容特征、绘图者和媒介材料。

若一个时期或者地域的造园不发达,没有传承的价值,就不会成为绘图者描绘的主题。

绘图者自身的修养与技艺,对园景的取景和绘制,以及笔法等因素,自然会影响到图像形式的结果。

而媒介材料直接决定图像的最终面貌。

因此本章在整理园林图像作品的过程中,都力争从这三个因素进行分析,进而梳理明清园林图像的概貌。

明代的园林图像概述明代建成了紫禁城西苑等皇家园林,由于北方的军事威胁,明代未有大的皇家园林营造工程。

明代宫廷绘画成就也很突出,但是目前还未见以紫禁城内廷园林为对象的图像作品。

明代园林图像的主题集中在民间园林领域。

明代是图像艺术大发展的时期,在文人画、工笔画、版画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尤其是长江中下游一带,不仅形成了徽州、金陵(南京)、武林(杭州)等版画发展的中心,更涌现出吴门画派、松江画派、武林画派、浙派等绘画流派。

园林环境是文人画家相互交流与交往的场所,地域景观与园林名胜往往会激发文人诗画创作的灵感与动机。

明代王公贵戚、官僚缙绅、文人仕宦等营造的私家园林数量众多、类型丰富、风格各异,出现了像苏州、杭州、徽州、金陵一样的园林荟萃之地。

这些地方不仅私家园林营造丰富,公共性的风景名胜,如虎丘、西湖等,在明代也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开发。

依托于江南地区丰富的园林名胜资源,众多的文人画家,包括有名的和无名的,以地方的园林名胜为主题进行了园林图像艺术的创作。

一些出版商委托画家与刻工以木刻版画的形式刻画了园林胜景,或者在其出版的小说戏曲插图中精心搭配园林背景,这都推动了明代园林图像的发展。

明代园林图像的发展从媒介材料的变化看,明代园林图像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万历之前和万历之后两个阶段。

万历之前,木刻版画水平还比较低,尚未见到以木刻版画为媒介材料的园林图像。

这一时期,园林图像主要是依托于水墨画存在的。

较为典型的是苏州吴门画派一系以苏州园林胜景为主题进行创作的图像作品。

_图与文合_明清刊本中的戏曲演出图像_元鹏飞

_图与文合_明清刊本中的戏曲演出图像_元鹏飞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1月/26日/第007版文学“图与文合”:明清刊本中的戏曲演出图像元鹏飞河南大学文学院明清时期是我国古代通俗文学发展的繁盛期,全国各地尤其是江浙地区众多书肆刊印了大量小说和戏曲剧本。

书商出于盈利和适应读者的需要,很多小说和戏曲剧本都插配图像。

这些明清刊本插图,最基本的作用是为其读者提供与故事情节相应的故事场面,亦即以“图与文合”的形式帮助读者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对今人而言,这些图像不仅具有传播价值,更具有保存古代戏剧演出形象化资料的价值。

早期的刊本插图侧重对人物的表现,对环境景物以及日常事物等的表现则过分简略,有些情节本是两员战将出马斗战,图像中却是两人站在地上持兵器比划;有些故事情节是主人公到达一处旅店,但插图中的屋舍和其他情节尤其是故事人物居家的环境并没有多少不同,为此画工在图像中特意写上“旅店”二字,以示区别。

这些情况既表明配图画工技艺的拙劣,也不排除这些图像受当时戏剧演出场景影响的可能。

不过,希望通过这些图像认识明清戏剧演出的实际状况是很难的,结论也容易主观穿凿。

但随着时间推移,画工技艺不断提高,后期尤其是明末清初的很多刊本插图中,出现了较多再现当时戏剧演出场景的图像。

根据我们的梳理,明清刊印的小说戏曲剧本中,直接表现戏剧演出场面的图像有十三幅。

其中戏曲剧本插配八幅,基本都是“戏中戏”,真实再现了当时实际演出的场景。

如明刊继志斋本《吕真人黄粱梦境记》第九出“蝶梦”插图,表现了吕真人等饮酒作乐时,观演“庄周梦蝶”的“戏中戏”场景,图中扮演庄生的演员身后是盔帽、须髯等砌末,还有职司伴奏的两个乐人。

这段演出中的科介提示有“小末、副扮如庄周中服做蝶舞上”,图版梦境中的三名演员恰都头戴蝶形簪饰做舞蹈之状,表明当时的演出已出现采用头戴蝶形簪饰的象征手法。

明末刊本《荷花荡》第二十二出径名“戏中戏”,演出脍炙人口的王允巧施连环计的情节,插图很好地再现了明代家宅厅堂演戏场景,具有极高的形象资料价值。

创构插图研究本土化新范式——评乔光辉《明清小说戏曲插图研究》

创构插图研究本土化新范式——评乔光辉《明清小说戏曲插图研究》

59平面设计明清时期,小说戏曲发展臻于鼎盛,诞生了一部部叹为观止的文学奇葩,而随之传世的小说戏曲插图,也为我们留下了洋洋大观的图像遗产。

作为中国源远流长的木版画重要门类之一,明清小说戏曲“插图”不仅包孕着版画艺术所独有的审美特征,还与明清小说戏曲文学有着生命同体的紧密联系。

毋庸置疑,卷帙浩繁的插图隐藏着巨大的学术价值,发显出插图的美学价值,唤醒了插图的文学批评功能,重现了当时文化社会的历史图景,于是成了当今图像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长期致力于插图研究的乔光辉教授新近著成的《明清小说戏曲插图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16年12月版),为我们呈现了明清小说戏曲插图宏阔而繁复的图像景观。

该书以插图切入,系统透视古代文学作品,以图证史,推进古典文学与艺术学之间的交叉研究,拓展了古典文学与美术学研究领域。

作者研阅成千上万幅插图,撷取其中数百幅,腾挪编排,审读精思,巨细无遗,写就近60万字、400余页的著作,足见作者极尽搜罗之功、爬梳考辩之苦。

作为国内较早从事小说戏曲插图的研究者,乔光辉教授长期浸淫其中,反复琢磨,从理论到实证,多有新的发明与创见。

纵观全书,作者自觉建构学科体系,主动探寻本土化学术路径,创新总结插图叙事模式,开拓插图地域研究,重新审视批评、传播与接受功能。

凡此种种创获,皆为国内文学插图研究乃至图像研究指出了新的范式,给继之者以启发。

一、新学科:创构明清小说戏曲插图研究体系对插图的关注,自鲁迅、郑振铎始,至“图像转向”的当下,众多学者或立足于版画历史,或入手于审美分析,或着眼于视觉文化,极大地推进了插图研究,但学界各有专攻和侧重,并没有真正建立明清小说戏曲插图研究的独立学科。

乔光辉教授多年观照研阅插图,以敏锐的视角,深刻意识到由图像考察文本的传播、接受与批评尚未得到学界应有的重视,面对巨量的插图文献,尚无规范的学科方法整饬汗漫的研究对象。

于此,作者在书中旗帜鲜明地提出建构插图学,构建起明清小说戏曲插图研究方法,系统研究有着巨大学术价值的明清小说戏曲插图。

明万历年间徽州版画《环翠堂园景图》全卷赏析

明万历年间徽州版画《环翠堂园景图》全卷赏析

明万历年间徽州版画《环翠堂园景图》全卷赏析《环翠堂园景图》为明代万历年间徽派版画的代表作之一。

原图一卷,李登题签,钱贡绘图,黄应组刻,新安汪氏环翠堂刊。

以长卷形式刻印,图高24厘米,长1486厘米。

首页半幅为全图引首,中间篆书“环翠堂园景图”,题“上元李登为昌期汪大夫书”,图尾题“吴门钱贡为无如汪先生写”。

环翠堂是明代文学戏曲家汪廷讷所建坐隐园的主厅。

以这一主厅为中心,描绘整个园中的景色。

画面精丽工巧,绚烂多彩,富丽堂皇,纤细入微。

钱贡在画稿设计上,融山水与界画技法为—体,虚实结合,剪裁别具一格。

歙县黄氏木刻名工黄应组运刀畅而不滑,线条纤细人微,刀法谨丽,风格俊逸缜秀,气韵清雅。

汪廷讷,字昌期,号无如、坐隐先生、无无居士、全一真人。

休宁汪村人,生卒年不详。

历经明朝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期间。

初师休宁知县祝世禄,学“尽性之命”;又拜南京礼部侍郎杨起元,“执贽而禀学”。

万历二十五年(1597)往南京参加秋试。

因试不售,方捐赀,官盐课提举使,由此从富商成为朝廷命官,身份大为提高。

二十八年(1600)始在家乡松萝山下构筑坐隐园,开凿昌公湖,修建环翠堂,布置一百多个景点,日为诗酒之会,成为文人隐居的庄园。

自设印书局,发行家刻本,本图及《坐隐先生精订快捷方式奕谱》为其代表作。

钱贡,生卒羊不详。

字禹方,号沧洲,吴县(今苏州)人,文徴明弟子。

善画山水、人物。

山水出入于文徵明,位置适宜,颇有可观。

尤长人物画,继承南宋刘、李一派及唐寅画法。

有仿唐寅人物大画几能乱真。

从艺活动时间在万历年间。

黄应组,号仰川,歙县虬村人。

明代著名木刻家。

万历年间活动于金陵(今南京)。

所刻作品丝毫不苟,技艺精湛,繁而不乱,有所创意。

世人认为其是徽派木刻的杰出代表,金陵版画曾受其影响颇深。

汪氏环翠堂,四百年后留下来的图像,平添后人无限的向往。

行为学视野中明清小说版刻插图的园林活动场景研究

行为学视野中明清小说版刻插图的园林活动场景研究

结合其他学科,如历史学、社会学、艺术学等,进行跨学科研究,拓宽研究视野。
关注明清小说版刻插图中的园林活动场景与现代社会的联系,探讨其对现代园林设计的启示。
加强对明清小说版刻插图的保护和传承,推动其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THANK
情感表达:明清小说版刻插图中的园林活动场景表达了古人的情感和思想,现代设计可以通过这些元素来表达现代人的情感和思想。
审美观念:明清小说版刻插图中的园林活动场景展示了古人的审美观念,现代设计可以借鉴这些元素,形成独特的审美风格。
结论和建议
PART SIX
研丰富多样,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风貌。
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结合:明清小说版刻插图中的园林活动场景展示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结合,可以为现代园林设计提供思路。
对现代文化创意产业的启示
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融合:明清小说版刻插图中的园林活动场景可以为现代设计提供灵感,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设计中。
创新与传承:明清小说版刻插图中的园林活动场景展示了古人的创新思维和审美观念,现代设计可以借鉴这些元素,进行创新和传承。
功能分区:园林活动场景通常分为多个功能区,如休闲区、观赏区、运动区等,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色彩搭配:园林活动场景注重色彩搭配,以体现中国传统色彩美学观念,如红、黄、蓝、绿等色彩的运用。
园林活动场景中的符号和象征意义分析
园林活动场景:明清小说版刻插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符号和象征意义:园林活动场景中的符号和象征意义分析
明清小说版刻插图园林活动场景的概况
PART THREE
明清小说版刻插图园林活动场景的起源和发展
起源:明清时期,园林活动成为文人士大夫的休闲方式,逐渐成为小说版刻插图的主题
发展:随着园林艺术的发展,园林活动场景在小说版刻插图中逐渐丰富,成为重要的表现内容

02-课件:明清时期北方私家园林各论

02-课件:明清时期北方私家园林各论

中外古典园林史21.明清时期北方私家园林各论(清华园、勺园、半亩园、萃锦园、十笏园)清华园·清华园在海淀镇的北面。

园主人李伟,是一位身世显赫的皇亲国戚。

其面积约1200亩,占地之广,在当时无疑是一座特大型的私家园林。

·理水:以水面为主体的水景园,水面以岛、堤分隔为前湖、后湖两部分。

·叠山 :除土山外,使用多种名贵山石材料。

·植物配置:广植牡丹芍药之类的观赏花木。

· 园林建筑:按南北中轴线成纵深布置。

·清华园对于清初的皇家园林有一定的影响就其规划而言,也可以说是后者的“先型”。

勺园·勺园在清华园之东面、下游,约建成于万历年间,稍晚于清华园。

园主人米万钟,是明末著名的诗人、画家和书法家。

他平生好石,家中多蓄奇石。

他曾在江南各地做官多年,看过不少江南名园,晚年曾把勺园的景物亲自绘成《勺园修禊图》传世。

·“李园壮丽,米园曲折,米园不俗,李园不酸”·园林的总体规划着重因水成景。

·建筑物外形朴素·园中山石不多,花卉也无名贵品种。

半亩园1948年以后归北京市公安局所有20世纪80年代初尚能见到大部分建筑物以及假山的山洞、台垛等1984 年全部拆毁。

清末、民国时期的半亩园平面图云荫堂《半亩营园》插图麟庆时期的半亩园的面积比后期的略小些,包括南、北两区。

南区是园林的主体。

北区由两个较大的院落组成。

园林的总体布局自有其独特的章法,但在规划上忽视了建筑的疏密安排。

麟庆时期的半亩园平面图北方私家园林——清中叶到清末据《近光佇月》一节文字:“近光阁在平台上,为半亩园最高处,以其可望紫禁城大内门楼、琼岛白塔、景山皇寿殿并中峰顶万春、妙、辑芳、周赏、富览等五亭,故名。

”据《园居成趣》一节文字:“有海棠、蘋婆、石榴、核桃、枣、梨、柿、杏并葡萄二架,一巨者在西南隅,旁倚方亭(留客亭),前临流水小桥.....”溪水往东绕过“玲珑池馆”,池馆三开间前出厦随南面园墙而建,与正厅云荫堂构成南北对景,其具体布局见于《焕文写像》之插图。

古杂剧二十种(二十八幅版画)

古杂剧二十种(二十八幅版画)

古杂剧二十种(二十八幅版画)
此《古杂剧二十种》为明代戏曲作家王骥德所编。

全书共二十卷,共收二十种形式完整、章法典雅的杂剧,其中元杂剧十七种,元明之际杂剧三种,内含精美版画二十八幅(本次分享的)。

它是保存杂剧作品的重要文献和研究元明杂剧的重要资料。

此为明万历年时期顾曲斋刻本。

备注:原书可能插图有散失,此二十八幅图分别分布于:望江亭中秋切鲙旦、温太真玉镜台、白敏中㑇梅香、钱大尹智勘绯衣梦、玉箫女两世姻缘、李太白匹配金钱记、荆楚臣重对玉梳、李云英风送梧桐叶、汉元帝孤雁汉宫秋。

王骥德,明代戏曲理论家,字伯良,号方诸生、玉阳生,又号方诸仙史、秦楼外史,会稽(今浙江绍兴)人。

一生致力于词曲研究,后师事徐渭,并与戏曲家沈璟、孙鑛、孙如法、吕天成等相友善,切磋曲学。

明清小说戏曲插图中的公私空间及其图式分析

明清小说戏曲插图中的公私空间及其图式分析

明清小说戏曲插图中的公私空间及其图式分析作者:颜彦来源:《贵州文史丛刊》2019年第03期摘要:在明清小说戏曲插图中,公共和私人空间是视觉话语中的重要议题,二者之间的关系既是个体与世界沟通的一种形式,塑造和定义着个体视觉仪态和社会身份,也构建着特定时期的社会秩序和文化结构。

通过对图例的归类和分析,可以发现图像叙事在空间掌控上对公共性和私人性的处理保持着冷静的态度,既体现出图像在表达公私主题上的热衷与自足,同时也表征着个体意识的抬头以及公众主体性的觉醒,进而起到颠覆传统伦理的作用。

关键词:插图公私小说戏曲明清中图分类号:I242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19)03-95-101图像叙事是插图利用图像语汇对文本内容的再现,事实上,它是图像绘刻者在对文本接受基础上进行的再次创作,并将这一创作意图传递给读者,换言之,图像叙事包含了从文本语境到图像语境的媒介转换过程。

这个转换过程一方面体现出绘刻者主观能动的表达自由,一方面也表征着特定时期视觉文化观念和社会伦理规范的影响和作用。

在中国传统视觉文化语境中,公私主题的展示一直是热点之一,如历代不断被描摹的雅集图就是公共空间中文人文化活动的集中展示,风俗画是对市民阶层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再如历来处于禁锢状态下的春宫图则是对私秘行为的描摹。

具体到明清小说戏曲插图本中,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也没有被忽视和压抑,而是以点线集合的样式成为视觉话语中的重要议题。

公共和私人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既是个体与世界沟通的一种形式,塑造和定义着个体视觉仪态和社会身份,同时也构建着特定时期的社会秩序和文化结构。

在视觉文本中,图像叙事中主题空间的“构型”并非随机的,而是有章法可循的,大量有关公私议题的图像彰显出视觉景观在表达该主题上的热衷与自足,是可以为大众带来满足和快感的视觉资源;同时因其生成于政治教化和伦理规范制约的社会结构中,促使其视觉表征引发的语义场激发了个人意识的抬头以及公众主体性的觉醒,进而进一步表现出颠覆传统伦理的意义和内容。

【古书福利】绝品精刻版画《牡丹亭》三种,明末怀德堂,书业堂及民国暖红室刻本书影对比欣赏

【古书福利】绝品精刻版画《牡丹亭》三种,明末怀德堂,书业堂及民国暖红室刻本书影对比欣赏

【古书福利】绝品精刻版画《牡丹亭》三种,明末怀德堂,书业堂及民国暖红室刻本书影对比欣赏《牡丹亭》,是明朝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1598年。

全名《牡丹亭还魂记》,即《还魂记》,也称《还魂梦》或《牡丹亭梦》,传奇剧本,二卷,五十五出,据明人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而成,明代南曲代表作。

共55出,描写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

与汤显祖的另外三部作品并称为“临川四梦”。

四梦中,以《牡丹亭》最为著名,汤显祖本人也十分得意,曾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

”明朝人沈德符称“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

”此《牡丹亭还魂记》传奇剧本,为怀德堂藏板,明末坊刊本,内含版画四十幅。

注:此PDF 文件包含分卷书签。

框20.8×13厘米,10行,行22字,小字双行,字数同,单栏版心白口,单白鱼尾,上方记「還魂記」,书前有牡丹亭还魂记题辞(萬曆戊戌清遠道人序)。

—文件名:牡丹亭还魂记.55出.上下卷.明.汤显祖撰.怀德堂藏板.明末坊刊本文件格式:PDF高清注:此PDF文件包含分册卷书签,内页图片宽度为3200像素。

框22×13.9厘米,上栏高2.8厘米,9行,行19字,左右双栏,版心白口,单白鱼尾,上方记「還魂記/紫釵記/邯鄲記/南柯記」。

钤印:「國立中央圖/書館收藏」朱文长方印?「徐」朱文方印?「積學齋徐乃昌藏書」朱文长方印。

—书名:临川四梦.还魂记.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明汤显祖撰.明末吴郡书业堂翻刊六十种曲本文件格式:PDF高清3、《玉茗堂还魂记》又名《牡丹亭》,是书卷上插图二十一幅,卷下插图十八幅,皆为木刻。

书口上方镌书名“玉茗堂还魂记”。

版心下方镌“暖红室”、“冰丝馆原本”字样。

民国贵池刘氏暖红室传奇汇刻。

《玉茗堂还魂记》凡五十五出,衍杜丽娘、柳梦梅事,系合《李仲文》、《马孝将》、《谈生》等三事为一,皆出唐人小说,描述了才子柳梦梅和杜丽娘曲折而又辛酸的爱情故事,文辞神识纤巧,历来备受推崇。

教材图片点拨—《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教材图片点拨—《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图片点拨
点拨 戏台是故宫里的特色之一。目 前,故宫里留下的戏台有五处 ,畅音阁是其中之一,是规模 最大的戏拨
昆剧传习所旧址
点拨 苏州昆剧传习所在中国昆曲史上具 有重要的历史地位。1921年,有感 于昆剧艺术的极度衰弱, 由贝晋 眉、张紫东、徐镜清等发起,集资 创办的一所旨在培养昆剧演员的学 堂式新型科班。
图片点拨
昆剧脸谱
点拨
昆剧脸谱是昆剧演员脸部妆容性格化的图 案谱式,属昆剧舞台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原分净、 丑两大类,后又逐渐演化成 净(大面)、副(二面)、丑(小 面)三 个行当的脸谱,但以净行为主,构成了昆 剧脸谱 的主体。净行中又分红净(红面) 、黑净(黑面)、白净(白面)三类以及某 些和尚戏的脸谱3 —般说来,脸谱色彩 代 表着人物的性格(如:红忠、黑猛、白奸等 )。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教材图片点拨
图片点拨
点拨
识记此图,以备考查与《红楼梦》相关 的知识。
曹雪芹(古代绘画)
图片点拨
《大观园图》(局部)
点拨 大观园,是《红楼梦》中贾府为元 春省亲而修建的,元春题其园之总 名曰:“大观园”。它不仅是《红 楼梦》人物活动的舞台,也是曹雪 芹总结当时江南园林和帝王苑囿创 作出来的园林艺术瑰宝,大观园的 园林设计对后世的园林建造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吴门”园林画与戏曲版画的交融——《环翠堂园景图》的视点与空间建构

“吴门”园林画与戏曲版画的交融——《环翠堂园景图》的视点与空间建构

【美术广角】版画《环翠堂园景图》(图1)由园主汪廷讷特邀苏州画家钱贡绘图、徽州刻工黄应组刻制,刊刻时间约是1606年后①。

今人所见版本为1981年经由人民美术出版社据傅惜华所藏的环翠堂原刻初印本出版的复制品,原件下落不明。

这幅画由汪廷讷的环翠堂刻书坊刊行。

环翠堂刻书坊多出版戏曲插图刊本,这幅园林版画在风格上与这些版画插图相联系,但仍显得十分特别。

正如相关研究所论述的,在汪庭讷的主导下,这幅画借鉴文人画风格,并展现文人式生活方式,构建出汪廷讷的文人形象,帮助他进入到文人圈。

本文在此基础上,从视点、空间建构这些新角度来讨论“吴门”画风和戏曲版画插图风格如何在这幅画中融合。

一、从视点窥见“吴门”画风的沿袭与创新毛茸茸在论文中论述了自文征明这一代始,园林绘画更加注重表现空间和园林细部,追求写实,人物的园林生活也成为画面中重要内容,并从这几个方面证明《环翠堂园景图》(下文简称为《环翠堂》)的风格是根植于“吴门”园林画传统①。

文人园林画广义上来说已成为一种风格,这种文人画的风格影响了戏曲版画,使其由精细的汪耕风格转变成格调古雅、线条细腻的文人画风格,成为山水园林式的“诗意版画”②。

《环翠堂》便是这一变化的代表,在此我们从视点来分析《环翠堂》如何学习“吴门”园林画并进行创新。

《环翠堂》卷尾的“洗砚台”(图1)处以特写突出了人物,紧接着就是远山,两处景色只以院墙分隔,远近景转换,呈现走出园林,接着看到远山这一过程。

但是园内之景与园外远山上的亭子比例极为不合理,转换得很生硬。

这种空间过渡手法在一些“吴门”画派的园林图中也可见,如仇英的《独乐园图》③和文征明的《独乐园图》④。

仇英的《独乐园图》中描绘园林采用近景,卷末由“见山台”过渡到远景,“见山台”如同《环翠堂》中的围墙。

但不同于《环翠堂》的是这两幅画都利用水域自然地过渡到远山,显得更加生动自然,意境更悠远。

而《环翠堂》创新之处可能在于多次使用远近景切换。

卷首以远望视点表现园林周边环境,再以类似《小祗园图》⑤的俯瞰视角,表现山林中的建筑、修行的人和访客。

明清戏曲小说版画中传统园林设计

明清戏曲小说版画中传统园林设计

明清戏曲小说版画中传统园林设计摘要:明清时期的戏曲小说版画是人们记录、诉说的一种方式,能记录当时人们的诉求与社会文化。

同时,其中的插图版画既是对局部居住场所的真实再现和主动模仿,又是文学作者和版刻画师情感的叙述,更是对古代人们外部生活环境的客观记录与主观描绘。

通过对古代园林版画的解析,可从中提取园林艺术元素,并汇总成为具有文学素养、品位的传统造园设计图稿案例。

关键词:明清戏曲小表明清园林设计元素版画一、明清版画园林表现形式的来源分析明清时期在园林设计方面的观念存在不同,但从版画中可以看出,明清时期的园林设计艺术开展至顶峰,它将古代文人对山水的喜爱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园林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江南私家园林,被大多数版画中的园林设计所模仿。

江南地区多水、温度合适、多绿色植被、风景秀丽,自古就是繁荣丰饶、英才辈出之地。

随着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提倡个性化、肯定人欲的思想潮流涌动,私家园林在明代初期一段时间迟缓开展之后,到万历时期再一次焕发生机,版画雕刻与戏曲小说的叙述内容也随之变化。

在明中后期,形成了几大版画派系,如建安、金陵、武林、徽派等派系,家族代表有黄氏家族等。

版画中的园林也不再着重刻画山野隐居处,而将刻绘重点转移到私家园林。

由于明代中前期园林刚恢复生机,多数人痴迷于单纯的山水设计理念。

?园林是一首诗》中是这样解释的:“山与水。

它们代表着大地能量的互相填补,也代表着八卦中的相生相克。

山势挺拔,代表着阳。

水连绵不断,代表着阴。

互相牵引,互相融合。

山阻水路,水破流沙相互辅助成形。

山合与水之中,形成河、湖、海、洋;水流山体之侧,松山体留水纹。

一个地方所谓的鬼斧神工其实就是山与水的相互制衡。

〞①这确实合乎当时的美学思想,也合乎当时修建园林所借重的山水元素。

然而,到了明后期就开始有了明确的园林元素分类,如?园冶》的现代解析本?园冶全释》中提到的“地〞“基〞“屋〞“架〞“折〞“栏〞“窗〞“墙〞“山〞“石〞“借景〞等。

而这些特色元素就是版画匠人在绘制园林版画时的灵感来源与实际参照。

(完整版)古典园林史手绘图

(完整版)古典园林史手绘图

一、生成期商周秦汉1秦·大咸阳规划推测遗址范围图2 西汉·建章宫鸟瞰图二转折期——魏晋南北朝1 曹魏·邺城平面图2 北齐·邺城平面图3 北魏·洛阳平面图4 北魏·洛阳华林园平面设想图5 南朝·建康(南京)六朝建康平面图6 南朝·建康(南京)台城平面图三全盛期——隋唐1 唐·长安城平面图2 唐·长安近郊平面图3 隋唐·洛阳平面图4 唐·长安大明宫平面图及含元殿复原图5 唐·长安兴庆宫平面设想图6 唐·长安禁苑平面示意图7 唐·长安西内苑平面示意图8 唐·周至县(今)仙游宫环境示意图9 唐·临潼县(今)华清宫平面设想图10 唐·麟游县(今)唐九成宫遗址位置图11 唐·洛阳洛阳宫城平面设想图12 隋唐·洛阳洛阳平面图13 唐·成都杜甫草堂14 唐代绛守居园池平面示意图(衙署园林)15 唐·长安曲江位置图四成熟期(一)——两宋1 北宋·东京(今洛阳)东京城平面图2 北宋·东京艮岳平面设想图3 北宋·东京金明池平面设想图4 南宋·临安临安平面图5 北宋·洛阳富郑公园平面图6 北宋·平江(今苏州)沧浪亭平面图7 南宋·临安(今杭州)西湖十景平面图8 南宋·浙江温州(今)苍坡村平面图9 北宋·太原(今)晋祠平面图(现代格局)10 辽·南京城(今北京外城之西)辽南京城平面示意图11 金·中都金中都城平面示意图12 辽大宁宫位置图五成熟期(二)——元明清初1 元·大都(今北京)元大都及西北郊平面图2 明清·北京城北京城平面图3 元·大都大都皇城平面示意图4 元·大都万岁山及圆坻平面图5 明·北京西苑及其他大内御苑分布图6 明清·北京御花园平面图7 明清·北京慈宁宫花园平面图8 清·北京康熙时期北京西北郊主要园林分布图9 清·北京畅春园平面图10 清·北京雍正时期圆明园平面图11 明·扬州影园平面示意图12 清初·北京什刹海平面图13 明·浙江楠溪江岩头村及其公共园林平面示意图六成熟后期——清中叶及清末1 清中叶·北京乾隆时期西苑平面图2 清中叶·北京琼华岛平面图3 清中叶·北京建福宫花园平面图4 清中叶·北京宁寿宫花园(乾隆花园)平面图。

中国绘画邮票图录(10-20)明代版画戏剧版本插图

中国绘画邮票图录(10-20)明代版画戏剧版本插图

中国绘画邮票图录(10-20)明代版画·戏剧版本插图中国绘画邮票图录(10-20)明代版画·戏剧版本插图(1)明刻本《元人杂剧选》插图·望江亭:明顾曲斋版《元人杂剧选》刊于明万历年间,王骥德选编,黄一楷、黄一彬、黄一凤三兄弟镌刻。

图中描绘了权豪杨衙内正在望江亭中得意忘形、寻欢作乐。

而谭儿立于小船船头,手提鲙鱼,迷惑权豪,设计救危的情景。

纪50《关汉卿戏剧创作700年》3-3望江亭明刻本《顾曲斋元人杂剧选》插图·望江亭(2)明刻本《元人百种曲》插图·蝴蝶梦:《元人百种曲》一名《元曲选》,明臧懋循编订,万历44年刻本,黄应光、黄应瑞、黄德珍镌刻。

描绘了包待制正伏案梦中,庭前一只大蝴蝶带领三只小蝴蝶翩翩飞来,反映了主要剧情。

纪50《关汉卿戏曲创作700年》3-1蝴蝶梦明刻本《元人百种曲》插图·蝴蝶梦(3)明刻本《新校注古本西厢记》插图·莺莺绣像:香雪居版《新校注古本西厢记》刊于明万历42年,王骥德校注,版画由钱谷原绘,黄应光镌刻。

“莺莺绣像”据传是宋代发现于蒲东蒲救寺,当时由画院待诏陈居中临摹一幅。

明代以后,陈氏临摹的“莺莺绣像”不断被刊刻到《西厢记》插图之中,影响甚广。

T82《古典文学名著-西厢记》小型张边纸·莺莺绣像明刻本《新校注古本西厢记》插图·莺莺绣像(4)明刻本《李卓吾先生批评西厢记》插图·拷红:明万历38年虎林容与堂刊本,无暇摹,黄应光镌刻。

“拷红”是西厢记里面一个重要的情节。

图绘崔老夫人坐着怒嗔,红娘跪地巧辩,莺莺门外偷听,无不把“拷红”演绎着淋漓尽致。

T82《中国古代文学名著-西厢记》小型张·拷红(5)明刻本《张深之正北西厢记秘本》插图·莺莺读简:明崇祯十年刊本,陈洪绶绘图,项南州镌刻。

此图是陈洪绶六幅绘图中的一幅,构图巧妙和谐,笔法细腻有味,风格绮丽柔美,在人物与环境的结合上堪称典范。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21课清代的文学艺术教材图片点拨全国公开课一等奖百校联赛微课赛课特等奖PPT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21课清代的文学艺术教材图片点拨全国公开课一等奖百校联赛微课赛课特等奖PPT
4/4
•清代文学艺术
• 教材图 片点拨
1/4
图片点拨
清代大观园图(局部)
点拨 大观园,是《红楼梦》中贾府为元 春省亲而修物活动舞台,也是曹雪芹总 结当初江南园林和帝王苑囿创作出 来园林艺术瑰宝,大观园园林设计 对后世园林建造产生了深远影响。
2/4
图片点拨
点拨
电影作为一个舶来品,在十九世纪末二 十世纪初,伴伴随西方资本主义对外扩 张来到了中国。1905年,在北京丰泰摄 影馆,诞生了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 》。这是一部由当初“京剧名伶”谭鑫 培主演同名京剧纪录片。
清末《定军山》剧照
3/4
图片点拨
京剧脸谱
点拨
京剧脸谱,是一个含有中国文化特色特殊 化装方法。因为每个历史人物或某一个类 型人物都有一个大约谱式,就像唱歌、奏 乐都要按照乐谱一样,所以称为“脸谱” 。关于脸谱起源,普通说法是来自假面具 。京剧脸谱艺术是广大戏曲兴趣者非常喜 爱一门艺术,国内外都很流行,已经被大 家公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标识之一。

明代戏曲小说版刻插图的“跪拜”图像研究——以“公堂审讯”图像为中心

明代戏曲小说版刻插图的“跪拜”图像研究——以“公堂审讯”图像为中心

明代戏曲小说版刻插图的“跪拜”图像研究——以“公堂审
讯”图像为中心
刘京晶
【期刊名称】《书画世界》
【年(卷),期】2022()6
【摘要】戏曲小说版刻插图作为绘画艺术的一种,在明代以“公堂审讯”为主题的“跪拜”图像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本文从审讯场所中的隐喻性、“公堂审讯”的图文预叙功能,以及审讯中的时空转换等多角度出发,窥视中华传统文化中有关“跪拜”图像的政治空间,从而发掘出明代戏曲小说版刻插图“跪拜”图像的深层意蕴。

【总页数】2页(P72-73)
【作者】刘京晶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作为“记忆术”的明清戏曲小说版刻插图中的园林图像制作
2.作为“记忆术”的明清戏曲小说版刻插图中的园林图像制作
3.图像与园林:设计学视野中的明清戏曲
小说版刻插图4.从《图像证史》到“艺术图像史”--明清戏曲小说版刻插图的园林图像研究现状、价值与思路5.明清戏曲小说版刻插图的园林图像汇编整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版画转化为版刻插图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期间充分运用了中国当时先进的活字印刷术。

版刻插图即用雕刻的方法得到画稿的副本,在版画的基础上,进行“镜像”处理,先把版画的内容反刻在其他版上,然后在凸出部分涂上油墨压在一张纸上。

版画是间接性的绘画艺术,又被称为复数性的艺术,是画家利用版这一媒介手工拓印出的画。

一、图像的魅力与版刻插图中国传统戏曲小说版刻插图历经唐代的普及、宋元时期的发展,到了明清时期发展至高峰。

明清时期,中国的图书出版业全面发展,书商、刻工、画师等联合起来,共同努力,推动版刻行业蓬勃发展,甚至出现了很多不同的流派。

不仅如此,许多著名的文人画家也参与其中。

因此,版刻插图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提高。

技艺高超的雕刻名家雕刻精美的绘稿,创作出大量制作精良的版刻作品。

同时,明清时期戏曲小说到达繁荣时期不仅仅是因为题材、内容、思想很大程度上包含了传统文化的精髓,世俗化的插图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这样才使明清小说走进千家万户。

插图依附于一定的文字背景,但又有自己的特色,可作为文本的图解加深、强化文本的叙事主题、情节、意境等。

另外,对于图像而言,中国古代文人总有特殊的情结,如画一幅山水,总要落款题字。

图像与文字相辅相成,特别是对于满足市民文化的通俗性需求而言,若没有图像,文字的描述则过于单调、枯燥。

二、戏曲小说与园林艺术中国园林艺术风格独树一帜,独具美学特点,形成了独特的风景式园林格调,充分体现了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

在古代,士大夫阶级往往热衷于追求一种“山水之间”的情怀,但他们并不愿意舍弃物质享受,于是将自己对山水的情怀安放在园林之中,从而达到身处繁华之中但享受到山水乐趣的目的。

从小说文字中,可以通过想象,感受到园林风景之美,但没有插图展现园林的具体形态,每个人都不免会有自己的主观想法。

钱钟书在《谈艺录》中说:“盖任何景物,横侧看皆五光十色;任何情怀,反复说皆千头万绪;非笔墨所易详尽。

”明清时期的戏曲小说版刻插图达到了创作高峰,在这些插图中,大部分人物活动场景是描绘中国园林的。

因此,研究中国古典园林,明清小说中的版刻插图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如,研究明清戏曲小说版刻插画中的造园,《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就是明清园林建筑艺术的典范。

大观园作为小说里出现的园林,是作者曹雪芹根据当时许多园林的风格,经过提炼、整合虚构出的园林,是一种区别于实体园林的存在。

大观园与其他的私家园林之间存在很大差别,它是专门为元春省亲而修建的,既有江南私家园林的景致,又有北方皇家园林的气势。

三、《红楼梦》与大观园的园林虚构文章以清代孙温所绘制的绘本《红楼梦》为主要研究对象,试图探索《红楼梦》中的造园艺术特色。

这套绘本插图以大观园为起始,开篇是一幅大观园的俯瞰构图,其中的景致尽收眼底。

从第二幅起,依次描绘出原作中的环境、故事情节等。

画面包括人物山水、神仙鬼怪、亭台楼阁、珍禽走兽等,《红楼梦》中所提到的所有内容几乎一一体现,单是人物就有3700余人。

自从《红楼梦》问世之后,相关绘本屡见不鲜,年画、国画、壁画、版画、人物绣像、连环画均有,但几乎没有绘本能超过这套作品。

在绘本《红楼梦》中,可以看出大观园主要是用岩石堆垒起来的山,即“翠峰”,几乎每一幅描绘大观园室外场景的图都有山石的存在,“或如鬼怪,或似猛兽,纵横拱立”。

这样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设置影壁,挡住观看者的视线,从而丰富其中的空间层次。

水是园林的灵魂,在大观园也不例外,其中并没有大湖式的水体布置,所见只是溪、河、池等景观。

河水在流经过程中,由于河面蜿蜒逶迤,形成了不同的水池。

山的主要作用是分隔景点,水的主要作用则是贯穿各景点。

如周汝昌所言,“大观园的一切池、台、馆、泉、石、林、塘,皆以沁芳溪为大脉络而盘旋布置”。

另外,在大观园中,植物从乔木、灌木到藤本,从观赏花卉到四季果木、蔬菜,各种各样。

在《贾政游大观园》中,人物穿花度柳,经过荼靡架、木香棚、牡丹亭、芍药圃、蔷薇院、芭蕉坞。

从图中可以明清戏曲小说版刻插图的园林图像汇编整理□赵雪珂李昊达梁亚男摘要:中国戏曲经历汉、唐时期的发展,到宋时初具规模,经过了元代杂剧的发展,到了明清时期,已经呈现出蓬勃鼎盛的状态。

中国小说发展从两汉的远古神话,历经六朝时期的笔记小说、唐代的传奇小说、宋元的话本小说,在明清时期的章回小说到达顶峰期。

中国的古典园林是华夏文明历史浓墨重彩的一笔,研究其特点需要借助中国典籍。

该文通过汇编、整理明清时期的戏曲小说中的版刻插图,研究中国古典园林风格。

关键词:明清戏曲小说版刻插图园林图像汇编整理82园林与建筑A R TE D U C A T I O NR E S E A R C H (上接第81页)领域的基础性地位,并在具体的测绘技术实践过程中,凭借测绘工艺的实践方案,对建筑工程的施工技艺进行整合应用,使更多的基础性技术能够在装修技术整合应用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并为建筑技术进一步提升施工工艺综合价值创造有利条件。

建筑设计人员在测绘工艺实践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将实践活动的智慧考核作为基础性因素,以此保证工匠精神可以按照预定的目标不断推进,并使更多的智慧因素可以在测绘工艺领域实现自身的价值。

测绘工艺领域工匠精神的优化还必须配以质量评价体系。

建筑设计人员必须结合不同时间段的技术实践需要,考察工匠精神的客观需求,以此保证更多的建筑设计理念可以在测绘工艺领域得到优化实践,更好地保证工匠精神价值的有效传承。

2.提升工匠精神在建筑实践工作领域的应用效率首先,建筑设计人员在工匠精神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必须从高质量工匠精神培养的角度出发,设置现代工程教育理念的实践方案,使工匠精神可以充分发挥设计价值,并明确建筑实践活动开展的具体需要,以便更好地体现工匠精神的应用价值。

其次,在判断工匠精神应用价值的过程中,建筑设计人员还必须从工艺传承的角度出发,全面推进工程实践教学的具体工作,使工匠精神能够在实践教学活动的具体条件得到优化的情况下,实现与建筑设计预期效果的对接,为“样式雷”建筑适应建筑工艺优化管控需求创造有利条件。

结语从传统建筑领域寻求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需要的精神理念,是保证传统建筑的实用性价值得到完整开发的基础。

因此,从“样式雷”建筑的角度出发,对工匠精神在这一领域的具体体现进行总结,并研究与工匠精神具体培养理念相符的“样式雷”建筑精神优化策略,对提升工匠精神的应用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三五”2017规划项目,名称:“样式雷”建筑文化遗产中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研究(编号:17Y S31)。

参考文献:[1]陈栋.中国传统建筑工艺遗产的原创性问题探讨.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2]温玉清.二十世纪中国建筑史学研究的历史、观念与方法.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3]王裔婷.基于透视还原的圆明园四十景图造景设计研究.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4]常青.我国风土建筑的谱系构成及传承前景概观——基于体系化的标本保存与整体再生目标.建筑学报,2016(10).[5]闫觅.以天津为中心的旧直隶工业遗产群研究.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5.[6]赵雯雯.从图样到空间.清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作者单位:江西科技学院)编辑杨婷看出,大观园中植物品种繁多,景观效果甚佳。

在孙温的绘图中,每个建筑各具特点,如,体现乡村风情的建筑有稻香村,体现庙宇庄重的建筑有栊翠庵,体现华丽富贵的建筑有怡红院,等等。

同时,明清时期的园林表现出一种含蓄美,通过山石、树林、建筑分隔空间,形成迂回曲折的路,以曲折的路径增加空间的转换和景观的变化,形成一种气韵生动、起伏错落的自然美。

除此之外,明清园林的意境美也是一大特点。

意境美主要表现在诗情画意中,诗情画意主要通过匾联体现。

匾联通常利用精练的语言和书法形式命名一处景色。

在大观园中,“蓼汀花溆”为贾宝玉所创。

“蓼汀”一词从唐代罗邺《雁》诗“暮天新雁起汀洲,红蓼花开水国愁”一句得来,“花溆”一词当从唐代崔国辅《采莲曲》诗“玉溆花争发,金塘水乱流”一句得来。

不仅如此,大观园中匾联题词处处存在,如潇湘馆、稻香村、蘅芜苑等,这些都蕴涵了文人墨客的文化意识。

而且,中国园林的特点之一是移步换景。

大观园中“借景”的设计很巧妙,透过假山可以隐隐约约地看到里面。

这也是中国园林建筑中一个突出的手法,也就是在园林景观中,对客观环境和自然景物相互利用、补充,从而构成更加丰富的园林景观。

结语明清时期的版刻插图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积淀,是绘画与版刻的结合,是对中国历代园林设计的继承。

文章通过对明清时期版刻插图的梳理,以明清小说戏曲的插图为研究对象,探究其中蕴含的中国园林景观的精髓,将美术、文学、文化贯穿起来,“以图证史”,寻求古典文学与艺术研究视角的创新,以唤醒研究者与设计师对园林图像史学价值的高度重视。

基金项目:2018年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重点项目(创新训练项目)“明清戏曲小说版刻插图的园林图像汇编整理”(201811463022Z)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1]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2]钱钟书.谈艺录.中华书局,1984.[3]邰杰,周武忠.行为学视野中明清小说版刻插图的园林活动场景研究.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8(2).[4]邰杰.作为“记忆术”的明清戏曲小说版刻插图中的园林图像制作.艺术设计研究,2017(3).[5]邰杰.《增评补图石头记》——一部清初造园“图像-设计”论的文本.中国园林,2016(10).[6]陆庆龙,邰杰.图像与园林:设计学视野中的明清戏曲小说版刻插图.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5(6).[7]邰杰,陆韡.“第四风景”的再造:四大名著版刻插图中的园林图像比较研究.艺术百家,2015(5).[8]邰杰.传统造园制图术研究——以明清戏曲小说版刻插图为研究对象.设计艺术研究,2015(3).(作者单位:江苏理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编辑缪健8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