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历史选修四王安石变法例题及练习题

合集下载

【推荐下载】高二年级历史王安石变法练习题(附参考答案)

【推荐下载】高二年级历史王安石变法练习题(附参考答案)

[键入文字]
高二年级历史王安石变法练习题(附参考答案)
历史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准备了高二年级历史王安石变法练习题,具体请看以下内容。

 一、选择题
 1.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方今先急,其理财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调整封建国家与大官僚大地主之间的关系
 B.调整地主阶级中士族与庶族的关系
 C.调整官僚大地主与中小地主之间的关系
 D.调整封建国家与自耕农之间的关系
 解析: 王安石的青苗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均输法,是其理财的主要措施,这些措施都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

 答案: A
 2.关于王安石变法中均输法的评述,正确的是( )
1。

高二历史练习(含解析) 第四单元 第3课《王安石变法的历史练习(含解析)作用》 Word含答案(人教新课标)

高二历史练习(含解析) 第四单元 第3课《王安石变法的历史练习(含解析)作用》 Word含答案(人教新课标)

第3课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基础达标(36分)1.司马光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是()。

A.支持B.反对C.默认D.不管不问答案 B2.王安石认为宋神宗对改革的态度是“天下事如煮羹,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即羹何由有熟也?”由此,可以断定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宋神宗()。

A.急功近利B.动摇不定C.反对变法D.软弱无能解析从材料信息“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可以看出宋神宗对变法的态度是摇摆不定,故选B项。

A、C、D三项说法与题干材料不符,故排除。

答案 B3.韦骧《钱塘集》中描述:王安石变法后,“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

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贪饕。

……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

河淤开亿顷,海贾集十艘。

”形成“保兵知警守”、“河淤开亿顷”的主要原因是实行了()。

A.保甲法、农田水利法B.将兵法、方田均税法C.青苗法、募役法D.免役法、更戍法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保兵知警守”、“河淤开亿顷”和所学史实可知是因为采取保甲法,农民在农闲时忙于军事训练,维护了社会治安;通过政府鼓励兴修水利的措施保障了农业生产环境。

所以本题正确选项是A。

B、C、D三项措施内容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

答案 A4.王安石的新法中,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代农业发展起重要作用的措施是()。

A.农田水利法B.方田均税法C.青苗法D.均输法解析王安石变法中,由于农田水利法的实施,修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保证了农业灌溉,对防洪、抗灾也有很重要作用,直到今天,有的水利工程仍被利用。

答案 A5.王安石变法措施中直接触犯大官僚利益的内容是()。

A.免役法、青苗法B.免役法、方田均税法C.青苗法、方田均税法D.方田均税法、保甲法解析根据题目要求,注意“直接”两字,即可作出准确判断。

答案 B6.下图中有关宋神宗后宫妃嫔的立场说法正确的是()。

A.代表守旧官僚反对均田制B.代表外戚反对保甲法C.代表守旧官僚反对方田均税法D.代表民意反对迁都洛阳的主张解析A、D项与王安石无关,与保甲法相比,方田均税法对守旧官僚最不利,故C项最佳。

高中历史专题四王安石变法单元测试人民版选修1

高中历史专题四王安石变法单元测试人民版选修1

专题四王安石变法单元检测(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北宋建立后,结束了五代以来几十年间君主七朝八姓的现象,一般认为,北宋体制变革是重要原因。

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是()A.采用文官取代武将出任地方长官B.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C.降低将帅地位,疏远将兵关系D.皇帝直接掌握科举考试的录取权2.《宋史·食货志》记载:北宋“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重禁莫能止焉”。

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北宋冗官,吏治腐败B.北宋统治者采取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C.混战不休,农民破产D.佛教寺院强占民田3.在评议变法时,上(宋神宗)曰:“三代圣王之法亦有弊,国家承平百年,安得不小有更张?”这句话体现出宋神宗对变法持何种态度()A.宋神宗认为司马光的说法是正确的,要废止新法B.宋神宗没有主见,摇摆不定C.作为最高统治者,宋神宗希望克服危机,巩固统治,支持变法D.宋神宗认为祖宗之法应全部废除4.下图是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形象图,对此图造成的影响解读不正确的是()A.强化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势力,达到了“强干弱枝”的目的B.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C.导致了“三冗”现象的出现,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D.彻底解决了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关系,达到了长治久安5.北宋中期,“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

如某人为“吏部郎中、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吏部郎中”是官,“龙图阁学士”是职,“知开封府”才是实际职务。

宋代这样做的影响是()A.提高了行政效率B.完善了宋朝的科举制度C.加重了财政负担D.解决了藩镇割据的威胁6.“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不预,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这段引文描述的财政官制应属于()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隋朝7.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发年迈之人),不识干戈”。

高二历史王安石变法测试题及答案

高二历史王安石变法测试题及答案

高二历史王安石变法测试题及答案中国的每一次变法改革都是为了能让国家更加昌盛繁荣,今天小编要和大家分享的是高二历史王安石变法测试题及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好好学习并掌握这部分知识,赶快学习起来吧。

高二历史王安石变法测试题及答案基础巩固1.庆历新政夭折后,王安石曾呈送长达万言的《言事书》给谁,倡导变法A.宋太宗B.宋仁宗C.宋神宗D.宋哲宗2.宋神宗即位后,王安石在谈到变法设想时认为北宋国家贫困的症结在于A.开支过多B.土地兼并C.水利不兴D.生产过少3.王安石是以什么身份主持变法的A.宰相B.参知政事C.枢密使D.地方官4.保甲法的特点是A.兵农分离B.寓兵于农C.寓农于兵D.兵将分离5. 王安石变法期间,负责监督武器制造的部门是A.枢密院B.军器监C.参知政事D.兵部6.王安石改革科举制,增设的科目是A.明经B.明法C.诗赋D.进士强化提高7.王安石认为解决北宋贫弱现状的主要办法是A.“因天下之力以生产天下之财”B.“摧制兼并”,阻抑“侵牟”和“蚕食细民”C.“为之修其水土之利”D.“清查瞒田”并“据其纳税”8.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方今先急”,他的“理财”措施的主要目标是A.调整封建国家与大官僚、大地主之间的关系B.调整地主阶级中士族与庶族的关系C.调整大官僚、大地主与中小地主之间的关系D.调整封建国家与自耕农之间的关系9. 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

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的主要目的在于A.抵御西夏与辽的军事进攻B.平息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C.加强禁军对地方的控制D.增强同大地主、大官僚斗争的力量10.王安石变法直接触犯大官僚利益的内容是A.免役法、青苗法B.免役法、方田均税法C.青苗法、方田均税法D.方田均税法、保甲法课外延伸11.述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

12.革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之一,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曾发生了形式多样的改革。

根据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纵观中国历代的改革,就本质作用上有以下三个典型的代表: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

2021秋高中历史专题四王安石变法一积贫积弱的北宋练习(含解析)人民版选修1

2021秋高中历史专题四王安石变法一积贫积弱的北宋练习(含解析)人民版选修1

一积贫积弱的北宋1.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连田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

这说明北宋政府( )A.大力抑制土地兼并B.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C.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D.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的特权解析:材料大意为富有人家的田间小路纵横相连,这是在为国守财。

遇有盗贼兴乱,边境告急的危难之时,这些集中起来的财物,都乐于为国输送缴纳,都是我国之财物。

因此得出北宋政府对土地兼并采取放任态度,此题排除A项,选择B项。

C、D两项与材料无关。

答案:B2.北宋中期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其根源有( )①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②不抑兼并的政策③重武轻文,地方割据严重④经济停滞不前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解析:③④与北宋历史开展的事实不符,宋初通过各种措施解决了唐中期以来的藩镇割据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而且在经济上取得了较大开展。

答案:A3.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指老年人),不识干戈〞。

这说明澶渊之盟( )A.削弱了北宋军事力量B.使宋辽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C.促进了畜牧业的开展D.使宋辽间的民族矛盾彻底消除解析:此题考察澶渊之盟的影响。

材料只是反映了宋辽之间边境的安定繁荣,与北宋、辽的军事力量无关。

答案:B4.范仲淹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说:“国家乃专以辞赋取进士,以墨义取诸科,士皆舍大方而趋小道,虽济济盈庭,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

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将何以救?〞材料中,范仲淹认为( )①应对科举制考试内容进展改革②应强化儒家思想的地位③科举制几乎失去了选拔人才的作用④科举制导致天下危困A.①④B.②③C.①③D.③④解析:从题干“国家乃专以辞赋取进士,以墨义取诸科,士皆舍大方而趋小道〞与②不符合,排除;④科举制的弊端才是导致天下危困的原因之一,排除。

答案:C5.北宋中期,东京一带流传着“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范君指范仲淹,希文是他的字)的民谣,这是因为范仲淹( )A.推行新政,获得了各界支持B.重视理财,缓解了积贫局面C.实行赋役合一,减轻了农民负担D.整顿吏治,赢得了百姓赞誉解析:此题考察学生对根底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

【高二年级历史王安石变法练习题(附参考答案)】王安石变法如果成功

【高二年级历史王安石变法练习题(附参考答案)】王安石变法如果成功

【高二年级历史王安石变法练习题(附参考答案)】王安石变法如果成功一、选择题1.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方今先急”,其“理财”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调整封建国家与大官僚大地主之间的关系B.调整地主阶级中士族与庶族的关系C.调整官僚大地主与中小地主之间的关系D.调整封建国家与自耕农之间的关系解析:王安石的青苗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均输法,是其“理财”的主要措施,这些措施都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

答案: A2.关于王安石变法中均输法的评述,正确的是( )①使物资需求和供应得到了很好的配合②减轻了纳税户的负担③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操纵④保证了农业生产时间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④解析:均输法依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采购物资,既减轻了纳税户的负担,又打破了大商人垄断市场的局面。

答案: C3.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既可以限制高利贷盘剥,又能增加政府收入的是( )A.青苗法B.募役法C.方田均税法D.农田水利法解析:在变法以前,对农民进行高利贷盘剥的主要是大地主,而青苗法规定由政府向农民借贷,从而限制了高利贷盘剥。

答案: A4.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

”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的主要目的是( )A.抵御辽和西夏的进攻B.平息农民的反抗斗争C.解除外部威胁D.打击朝廷内的腐朽势力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并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首先清楚“寇乱息”指的是“农民起义得以平息”之意,其次明确王安石将平息农民起义作为保甲法取得成功的标志,由此可以推知王安石变法推行的保甲法的主要目的在于平息农民的反抗斗争。

答案: B5.王安石变法中,为了解决北宋初期以来“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局面而采取的措施是( )A.保甲法B.保马法C.将兵法D.设军器监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及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

将兵法是设“将”为军队编制的基本单位,每将置正将一人,专管训练,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兵将分离的局面,战斗力有所加强。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单元检测卷(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单元检测卷(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

专题四《王安石变法》单元检测卷(制卷:何文龙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班级学号姓名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家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

”这表明北宋政府( )。

A.抑制土地兼并以缓和阶级矛盾B.限制地主特权以减轻农民负担C.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D.责令地主将兼并之财上缴国库2.宋辽边境“生息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指老年人),不识干戈”。

这说明澶渊之盟( )。

A.削弱了北宋军事力量B.使宋辽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C.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D.使宋辽间的民族矛盾彻底消除3.北宋中期,“冗官”“冗兵”“冗费”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有( )。

①宋初为加强中央集权,造成机构重叠,官职混滥②形成庞大的军事体系,军费开支增加③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和高额赔款④地主兼并土地,隐瞒田产,逃避税收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4.宋太祖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但北宋兵额却渐增,建国初22万人,真宗时91.2万人,这说明( )。

A.边患日趋严重B.立国政策改变C.军人地位上升D.藩镇拥兵自重5.王安石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规定“学问和品行最优者,可以不经科举考试直接出任官职。

”这说明他( )。

A.看到了科举制度的弊端 B.反映了私人办学的发展C.产生了否定科举制的思想 D.认定地方教育大有提高6.王安石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废除以华而不实的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要求考生联系当前实际,参加经义策论的考试,由此可见王安石变法( )。

A.主要是解决财政问题B.选拔人才更注意实用性C.否定了科举制度D.根除了“恩荫”选官制度7.司马光评价王安石变法时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鞭笞缧绁唯恐不迨。

”司马光的说法( )。

A.完全是保守势力的政治攻击B.实事求是地反映了现实问题C.既是政治攻击也反映了客观问题D.只是代表了其个人的偏见8.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引起争议最大的是( )。

王安石变法专题训练

王安石变法专题训练

高中历史选修Ⅰ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专题训练【第一部分】选择题:1.宋太祖采取的措施中最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藩镇割据局面的是: ( ) A.削夺朝中大将兵权 B.用儒家思想束缚官吏C.派文臣管理地方政事 D.将地方财政权收归中央2.导致北宋中期财政危机出现的根源是:()A.辽夏经常攻宋B.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C.土地兼并严重D.皇室浪费惊人3.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关键问题是:()A.辽、夏的威胁B.土地荒芜、水利废毁C.国家财政入不敷出D.官僚地主隐瞒田产,逃避税收4.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余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高达11000多万缗,收支却亏1500多万缗,“民贫乏食”而反,造成这种危机的根源是:A.经济衰退B.起义频繁C.兵力不足D.吏治腐败()5.造成“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的主要原因是:() A.官员数量增加B.北宋统治者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C.王安石变法的结果 D.政府赏赐大量田地给朝中大将6.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北宋长期与辽、夏并立,其原因是:()A.国防空虚B.豪强争权C.藩镇割据D.分封诸侯7.“冗官、冗兵、冗费”是造成北宋长期“积贫积弱”局面的原因之一,这说明:()A.兵不在多在勇B.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C.政治改革要有强大的经济后盾 D.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弊大于利8.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连田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

”这表明北宋政府:()A.大力抑制土地兼并B.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C.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 D.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特权9.1043年宋仁宗任用范仲淹进行改革,其中心内容是:()A.整顿军队B.改革财政C.改革科举D.整顿吏治10.北宋王安石变法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A.加强军事力量B.富国强兵C.整顿吏治 D.打击土地兼并11.王安石在对宋神宗谈变法设想时,认为北宋国家贫困的症结是:( ) A.开支过多B.土地兼并C.水利不兴D.生产过少12.王安石变法中颁行的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主要解决的问题是:()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B.限制大地主的利益C.鼓励发展农业生产D.巩固加强中央集权13.王安石认为“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下列变法措施中,与解决这问题无关的是:()A.青苗法B.募役法C.将兵法D.市易法14.在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引起隐匿田亩、逃避赋税之人最激烈反对的是:()A.均输法B.市易法C.方田均税法D.青苗法15.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

高中历史选修四王安石变法例题及练习题

高中历史选修四王安石变法例题及练习题

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考点阐讲】1、北宋时期先后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1)初期: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一是国家分裂,十国割据;二是武将夺取,中央集权不巩固。

(2)中期:主要有三大社会问题,其一,财政困难,入不敷出;其二,土地集中现象严重,农民负责沉重,社会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其三,辽和西夏威胁着北宋安全。

(3)后期:一是政治腐败;二是面临金的进攻。

2.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及评价:(1)变法对封建的地主所有制和封建的剥削制度,没有进行任何调整,反面从根本上保护和认可了地主占有的土地。

因为变法前诸多危机中,政治危机是根本性的。

这一危机是由地主兼并土地,阶级矛盾的尖锐造成的。

既然如此,变法认可了地主对土地的兼并,那么,也就无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当然也就无法缓和社会的主要矛盾。

(2)变法不是发生在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或王朝的初期,而是中期,此时地主阶级已经失去了封建社会初期的那种改革精神,大地主大官僚的守旧势力比较强大,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不可能作出损害自身利益的彻底改革,故在其反对下,新法被废除。

(3)从其变法的本身来看,存在着用人不当等原因。

评价:总观王安石变法,是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上,从维护巩固封建国家的经济这一前提出发,限制了富商、官僚及大地主的利益,开辟了财源,增强了收入,解决了宋朝的财政困难,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富国强兵、缓和社会危机的目的。

【经典例题】【例题1】漫画王安石变法图1 图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图1和图2分别反映了什么问题?(2)王安石为人正直,心系天下,但其变法却不甚得民心,最终也以失败而告终,你认为哪些因素导致了这一结果?【题解】(1)变法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有些反对变法的人混入变法队伍,出现了用人失当的问题;新法的某些措施如保甲法,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2)重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但是忽视了减轻人民负担;变法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大商人的利益,阻力很大,变法过程中用人失察,出现了危害老百姓利益的事情。

【高二政史地】选修改革王安石变法练习题(共3页)

【高二政史地】选修改革王安石变法练习题(共3页)

王安石变法材料题1、材料一安石出《青苗书》使(苏)辙熟议,曰:“有不便,以告匆疑。

”辙曰:“以钱贷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救民,非为利也。

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有法不能禁,钱出民乎,虽良民不免妄用;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愈限。

如此,州县之事不胜烦矣”安石曰“九言诚有理,当徐思之。

”自此逾月不言青苗。

-------《宋史苏辙传》(1)材料一中苏辙对王安石实行青苗法是何态度?借贷贫民到期不还,会导致州县事烦。

材料二熙宁三年二月一日,大名府的韩琦上书说:“今乃乡村第一等而下,皆立借钱贯陌,三军以上更许增数,坊郭户有物业抵挡者,依青苗例支借。

且乡村上三等并坊郭有物业户者,乃从来兼并之家也,今皆多得借钱,每借一千令纳一千三百,则是官放息钱”--------《宋会要食货》(2)材料二中韩琦看到青苗法实施的什么问题?富者多得借钱,不合情理。

材料三司马光曰:“今言开拓进取苗之害者,不过谓使者骚动州县,为今日之患耳。

而臣之所忧,乃在十年之外,非今昌也。

夫民之贫富,由勤惰不同,惰者常乏,故必资于人。

今出钱贷民而敛其息,富者不愿取,便者以多散为功,一切抑配(强迫借贷交易)。

恐其道员必令富者相保,贫者无可偿,则散而之四方;富者不能去,必责使代偿数家负。

春算秋计,展转日滋,贫者既尽,富者亦贫。

十年之外,百姓无复存矣。

”-------《宋史司马光传》(3)材料三中司马光的立场态度如何?反对“抑配”和“贫富相保”,认为会导致“贫者既尽,富者亦贫”的严重社会后果。

(4)三人立场是否一致?都站在官僚地主阶级立场上,反对青苗法。

(5)你认为青苗法对谁有利,对谁有害?请加以分析。

对国家和百姓有利。

国家可福20%的利息,百姓可免受高利贷盘剥。

不利于官僚地谰和高利贷者。

一则政府强迫其借苗钱向国家纳息,二则限制了其对农民的高利贷盘剥。

2、材料一围绕新法与旧法的斗争,官员间出现了洛党、蜀党、朔党等不同的政治集团,他们彼此争权、倾轧,致使政治混乱,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日益激化。

高中历史 专题四王安石变法测试 人民版选修1

高中历史 专题四王安石变法测试 人民版选修1

高中历史专题四王安石变法测试人民版选修1(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计50分)1.《宋史·食货志》记载,北宋“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重禁莫能止”。

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北宋政府吏治腐败B.北宋政府大量养兵,组织禁军C.北宋政府实行不禁止土地兼并的政策D.每年向辽和西夏送大量岁币解析北宋统治者认为土地兼并是富人为国家看守财富,因此实行不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

故选C。

答案 C2.五代十国以来君主七朝八姓,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再未发生类似的现象。

一般认为,北宋政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原因。

下列各项中最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 )A.实行一职多官制,削弱官员的权力B.通过科举考试和恩荫赏赐大量授官C.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权力分割D.削弱相权,设参知政事以分散相权解析要想实现藩镇割据,一是要有军队,二是要有地盘,二者缺一不可。

赵匡胤把地方的军政财权分开并收归中央,且由中央不同的部门掌握,这就削弱了藩镇割据的基础,故选C。

A、B只是增加了官员的数量,减少了其权力;D削弱的是相权,而形成藩镇的是地方势力,故排除A、B、D。

答案 C3.1005年宋辽签订了澶渊之盟,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

这次议和的背景是( ) A.辽国财政无力支持战争 B.辽军的进攻受到遏制C.北宋在财政上非常充足 D.北宋军事占绝对优势解析本来北宋已经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杀死了辽军的统帅,但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订立了屈辱的“澶渊之盟”。

答案 B4.“大宋皇帝谨致誓书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威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

更不差使臣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般(搬)送至雄州交割。

沿边州军,各守疆界,两地人户,不得交侵。

”这段话反映的是( )A.北宋与辽之间的友好往来B.北宋向辽输送“岁币”C.宋辽之间的正常贸易交往D.北宋给辽的战争赔款解析由“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可知这是“澶渊之盟”后北宋每年送给辽的“岁币”,北宋统治者通过签订屈辱的盟约,用每年送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的方式换得暂时的苟安,故选B。

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4单元王安石变法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课时作业

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4单元王安石变法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课时作业

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一、选择题1.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其目的从根本上来说是( )A.克服危机,维护统治B.提高北宋军队战斗力C.使人民生活富裕D.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答案】A2.王安石认为国家积贫积弱的根本在于生产少,生产少而民不富,民不富则国不强。

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他颁行了( )A.募役法和保甲法B.青苗法和农田水利法C.将兵法和均输法D.方田均税法和科举新法【答案】B [青苗法和农田水利法是关于生产方面的,故选B项。

]3.在王安石的富国之法中,青苗法和免役法引起的争议最大,主要是因为( ) A.对农民剥削太重B.方便了不法官员从中牟利C.严重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和高利贷者的利益D.政府财政收入并未得到保证【答案】C4.“使国家加强了运输的计划性和选择性,限制了商人囤积居奇、操纵物价、投机倒把等行为。

”这是对王安石变法中哪一措施的评价( )A.市易法B.募役法C.均输法D.青苗法【答案】C5.王安石变法中强兵之法包括( )①奖励军功②保甲法③保马法④将兵法⑤设军器监A.①②③⑤B.①③④⑤C.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答案】C [王安石变法中强兵之法包括: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设军器监,故选C项。

]6.从王安石变法中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废除以华而不实的诗赋辞章取士的旧制,改考经义策论,可以看出王安石变法( )A.主要是解决财政问题B.选拔人才更注意实用性C.否定了科举制度D.根除了“恩荫”选官的弊端【答案】B [王安石变法非常关注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采取措施改革科举制度。

废除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规定进士科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等。

分析各选项可知,采取这一措施的目的是为了选拔人才更注意实用性,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

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

……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即买米)食不利,而又加重征,则民不得无(不)去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矣。

2020高中历史 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 专题达标检测卷(四)(含解析)1

2020高中历史 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 专题达标检测卷(四)(含解析)1

专题达标检测卷(四)(时间:90分钟分数:100分)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北宋时,出现了“一官三人共之”的现象.这种现象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北宋积贫积弱局面形成的原因.造成北宋积贫积弱局面形成的重要因素还包括()①军队数量急剧增加②军队战斗力低下③农民起义频繁④战争的消耗和高额的赔款A.①②③ B.①②④C.②③④ D.①②③④解析: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

③与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没有关系,排除含有③的选项即可。

答案:B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宋朝皇帝每年要向游牧民(辽、西夏)‘送礼’……(‘送礼’)是宋朝一个致命的弱点,它使游牧民入侵十分容易。

‘送礼’政策实行了一个半世纪。

"对于这段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送礼"指的是北宋统治者送给辽和西夏的“岁币”B.宋朝向两个游牧民族“送礼”的原因是战争失利C.“送礼"加重了宋政府和人民的负担,导致“积贫”D.“送礼”客观上有利于北方地区的安定和贸易往来解析:“送礼”指的是岁币,北宋用金钱换来短暂的和平,使自己内部可以休养生息,巩固内政.同时也促进了宋、辽、西夏之间的边境贸易,但加重了宋政府和人民的负担,国库本就空虚,大量岁币加剧了财政危机。

所以A、C、D三项正确,北宋对辽和西夏的战争有胜有败,故B项不正确。

答案:B3.范仲淹倡导的“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的共同目的是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现状,而“庆历新政”更侧重于( ) A.增加赋税B.澄清吏治C.培养人才D.充实边防解析:本题考查北宋中期的政治改革。

“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都是在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背景下进行的。

范仲淹认为吏治不整是“积贫”“积弱”局面形成的根本原因,因而“庆历新政”侧重于澄清吏治,B项正确。

王安石变法侧重于经济改革,即增加赋税,故A项错误;培养人才是王安石变法的特点,排除C项;充实边防与“庆历新政"关系不大,排除D项。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王安石变法一积贫积弱的北宋练习(含解析)人民版选修1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王安石变法一积贫积弱的北宋练习(含解析)人民版选修1

积贫积弱的北宋一、选择题1.宋太祖的下列改革措施中,因果关系不正确的是( )A.行政权改革——机构重叠——财政困难B.财政权改革——机构臃肿——财政困难C.军权改革——兵将不识——战斗力削弱D.军权改革——藩镇消失——外部威胁消除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北宋社会现象成因的理解能力。

D项没有认识到外部少数民族的威胁并没有消除,北宋统治者屈服于少数民族政权,以“岁币”求“和平”。

答案:D2.北宋诗人苏舜钦曾这样描述:“游嬉于廛市间,以鬻巧绣画为业,衣服举措不类军兵。

”另一位北宋文士欧阳修形容说:“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

”上述材料突出反映了北宋中期面临哪一社会问题( )A.冗官B.冗兵C.积贫D.积弱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材料阅读、理解能力。

本题两句文言文,介绍了当时士兵的状况:“衣服举措不类军兵”“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

由此看出当时的军纪不严、士兵缺乏训练,骄纵懒惰。

北宋的边境危机很好地验证了这种状态下军队的战斗力很弱的现实,所以本题选D项。

答案:D3.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 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余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高达11 000多万缗,收支却亏1 500多万缗,“民贫乏食”而造反。

造成这种统治危机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衰退B.起义频繁C.兵力不足D.吏治腐败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的能力。

这种统治危机主要是财政危机,造成财政危机的原因有冗官、冗兵和冗费,根据收入增高可以排除经济衰退,B、C两项说法不符合史实。

因此符合题意的为D项。

答案:D4.从下表中,可得出的信息是( )A.B.养兵、养官巨额费用是国库空虚的主要原因C.“三冗”“两积”引起社会危机D.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及高额赔款是财政危机的因素之一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能力。

通过比较可以得出北宋的财政逐渐入不敷出,导致积贫,故选A项。

答案:A5.下图为宋辽订立“澶渊之盟”的唯一实物——回銮碑。

高中历史 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 二 王安石变法练习(含解析)人民版选修1

高中历史 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 二 王安石变法练习(含解析)人民版选修1

二王安石变法1.下表中两位历史人物的言论,共同指向王安石变法措施中的( ) 人物言论王安石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苏辙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以夺富民之利C.均输法D.市易法解析:结合材料中的“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以邀倍息”“贷者常苦于不得”及“破富民以惠贫民”可知体现的是变法中的限制高利贷,由政府在青黄不接时向农民提供低息贷借(钱或粮食)的青苗法,故A项正确;保甲法是政府把农民编为保甲,闲时练兵战时入军,与题干不符,故B项错误;均输法是政府设发运使,“徙贵就贱,用近易远”采购物资,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市易法是政府收滞销货,短缺时卖出,以稳定市场,与题干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A2.从关注民生的角度看,王安石推行方田均税法的目的是( )A.加强百姓的户籍管理B.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C.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D.增加农民的劳作时间解析:加强百姓的户籍管理是保甲法的作用,故A项错误;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不属于民生角度的历史作用,故B项错误;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符合关注民生的角度,故C项正确;方田均税与增加农民劳作时间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C3.王安石制定的“强兵”之法有( )①设明法科②保马法③设军器监④将兵法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设明法科与科举制度的改革有关,因而不属于“强兵”之法,故①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保马法、设军器监、将兵法都与军事有关,故②③④正确,所以选择D符合题意。

答案:D4.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提出:“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这说明王安石( )A.继承了古代墨家的思想B.主张读书人要以天下为己任C.具有注重实用的教育思想D.反对诗赋取士和经义策论解析:墨家思想是立足于小生产者,而不是材料所提到的“天下国家之用”,故A项错误;题干强调实用性,而非强调以天下为己任,故B项错误,C项正确;诗赋与经义也可能实用,王安石对此不一定反对,故D项错误。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41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41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

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课时过关·能力提升基础巩固1北宋时期出现了“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卓锥之地”的局面,这表明( )A.北宋的农业有了长足的发展B.北宋时期土地兼并盛行C.北宋农业耕作方式发生变化D.北宋时期小农经济消失,地主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造成了“贫者无卓锥之地”的局面。

2北宋初年实行“更戍法”,产生的后果是( )A.“寇乱息而威势强矣”B.“兵无常帅,帅无常师”C.“方镇相望于内地”D.“老弱事耕稼,丁壮从征役”,目的是加强对将士的防范,防止武将专权。

3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连我阡陌,为国守财尔。

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

”这表明北宋政府( )A.抑制土地兼并以缓和阶级矛盾B.限制地主特权以减轻农民负担C.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D.责令地主将兼并之财上缴国库,因此,C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4某同学在学习11世纪初期的北宋史时画了一幅漫画,漫画中的“我们”是指( )A.辽B.西夏C.金D.元世纪初,宋辽缔结澶渊之盟,宋接受了屈辱条件。

5“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

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杂流之猥,祠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

”范仲淹为此进行改革,主要是针对( )A.冗官问题B.冗费问题C.冗兵问题D.边患问题,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根本原因是吏治不整。

因此,庆历新政主要是针对腐败的官僚制度。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朝廷大有三冗,小有三费,以困天下之财。

……何谓三冗?天下有定官无限员,一冗也。

天下厢军不任战而耗衣食,二冗也。

僧道日益多而无定数,三冗也。

三冗不去,不可为国。

——《宋史》卷二八四(1)根据材料,“三冗”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哪些?(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三冗”现象的出现产生的社会影响。

官僚机构的膨胀;军队开支的巨大;僧、道的增多。

(2)“三冗”导致了北宋财政开支的增多,使北宋的国家财政面临严重的危机。

2019高中历史 第四章 北宋王安石变法 4.1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与庆历新政的失败练习

2019高中历史 第四章 北宋王安石变法 4.1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与庆历新政的失败练习

第四章第一节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与庆历新政的失败一、选择题1.北宋统治者采用“分化事权”的方法的直接结果是( )A.防止了文官武将专权B.形成了积弱的局面C.形成了冗官局面D.导致财政入不敷出解析:北宋初期为了加强皇权,分割相权,使各官员相互牵制而增加官员人数以分化事权,其弊端是导致官员队伍庞大,出现冗官的局面。

答案:C2.宋太祖从地方军队中挑选精壮士兵编入禁军,主要是为了( )A.加强中央集权B.消灭割据政权C.防御辽兵进攻D.节省军费开支解析:北宋初年实行“强干弱枝”政策,宋太祖从全国各地挑选精壮士兵编入禁军,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力量,故A项正确。

答案:A3.中央集权的加强,政府的官俸和军费开支越来越大,导致北宋中期的财政危机。

由此应得出的教训是( ) A.机构改革必须增加财政开支B.扩大国家机器是改革的有力保证C.改革必须重视精兵简政D.加强中央集权必须扩大政府机构和军队解析:本题注意从题干中获取准确信息:加强中央集权→官俸、军费增多→财政危机,由此得出教训。

答案:C4.北宋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

这表明北宋政府( )A.大力抑制土地兼并B.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C.纵容土地兼并,以便筹集军费D.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的特权解析:材料表明北宋政府纵容土地兼并,目的是筹集军费,镇压“盗贼”和平定“边境扰动”。

解题关键是要将选项与材料有机结合进行分析。

答案:C5.下列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评价,正确的有( )①防止了武将夺权和地方割据②导致了官僚机构膨胀③降低了政府办事效率④造成了国家财政困难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北宋吸取唐末至五代的教训,重文轻武,加强中央集权,“分化事权”,造成官僚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政府效率低下,财政开支增加,故①②③④项都正确。

答案:D6.辽宋间“澶渊之盟”使( )①双方维持了较长时期的和平关系,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②贸易往来频繁,有利于经济的发展③技术和文化交流加强,促进双方的进步④北宋负担加重,激化了社会矛盾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④ D.①②③④解析:本题涉及对“澶渊之盟”的认识,既要看到该盟约加重了北宋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又应该认识到该盟约有利于人民生活安定、经济发展、文化交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考点阐讲】1、北宋时期先后面临地主要社会问题(1)初期:面临地主要社会问题一是国家分裂,十国割据;二是武将夺取,中央集权不巩固(2)中期:主要有三大社会问题,其一,财政困难,入不敷岀;其二,土地集中现象严重,农民负责沉重,社会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其三,辽和西夏威胁着北宋安全.b5E2RGbCAP(3 )后期:一是政治腐败;二是面临金地进攻.2•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及评价:(1)变法对封建地地主所有制和封建地剥削制度,没有进行任何调整,反面从根本上保护和认可了地主占有地土地.因为变法前诸多危机中,政治危机是根本性地.这一危机是由地主兼并土地,阶级矛盾地尖锐造成地.既然如此,变法认可了地主对土地地兼并,那么,也就无法解决农民地土地问题,当然也就无法缓和社会地主要矛盾.(2)变法不是发生在封建社会地上升时期或王朝地初期,而是中期,此时地主阶级已经失去了封建社会初期地那种改革精神,大地主大官僚地守旧势力比较强大,面临严重地社会危机,不可能作出损害自身利益地彻底改革,故在其反对下,新法被废除.(3)从其变法地本身来看,存在着用人不当等原因.plEanqFDPw评价:总观王安石变法,是站在地主阶级地立场上,从维护巩固封建国家地经济这一前提岀发,限制了富商、官僚及大地主地利益,开辟了财源,增强了收入,解决了宋朝地财政困难,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富国强兵、缓和社会危机地目地.DXDiTa9E3d【经典例题】【例题1】漫画王安石变法图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 )图1和图2分别反映了什么问题?(2 )王安石为人正直,心系天下,但其变法却不甚得民心,最终也以失败而告终,你认为哪些因素导致了这一结果?RTCrpUDGiT【题解】(1)变法遭到大地主大官僚地反对,有些反对变法地人混入变法队伍,岀现了用人失当地问题;新法地某些措施如保甲法,加重了人民地负担.5PCzVD7HxA(2 )重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但是忽视了减轻人民负担;变法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大商人地利益,阻力很大,变法过程中用人失察,出现了危害老百姓利益地事情 .jLBHrnAlLg【能力训练】-、选择题1 •对北宋中期形势地表述,正确地是① 社会经济停滞不前 ③民族间矛盾尖锐②阶级矛盾尖锐 ④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A.①②③B. ②③④C.2•北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地核心措施是A 、集中军权B 、集中行政权3•北宋统治者实行更戌法地直接目地是为了A 、加强禁军BC 防止地方专权D4.宋朝集中军权地举措产生地影响不包括A.防止地方割据B.C.增强军队地战斗力D.5 •北宋王安石变法所要解决地核心问题是A.加强北宋政权地军事力量①②④ D. ①②③④C 集中司法权D 、集中财权、防止少数民族进攻 、镇压人民反抗巩固皇权扩大了官僚机构C.削弱北宋地方割据势力地实力 6•导致北宋出现“积贫”局面地主要原因是A 、地方财政困难 C 皇室挥霍无度 7.北宋过分集权带来地恶果有 ①政府机构重叠,行政效率低下③军队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A 、①②④B 、②③④B.解决北宋政权地财政困难D.改革科举制度,扩大封建统治基础 B 、军费、官俸开支巨大 D、军队屡战屡败②官员冗滥,国家财政开支庞大 ④地方财政困难,物质基础薄弱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 8 “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地相同之处是 ①以整顿吏治为在核心②遭到保守派官僚地反对③给北宋地统治者带来了转机 ④为了巩固封建统治秩序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③④9 •王安石变法与庆历新政相比,更侧重于A 、增加政府地财政收入BC 加强中央集权、整顿官僚队伍 D 、减轻农民负担10•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地最大不同是 A 、是否维护封建土地私有制 B 、是否得到最咼统治者地支持 C 是否改变了社会性质D 、是否实行了“重农抑商政策”11 •有关王安石变法地作用地分析,不正确地是A.增加政府地财政收入B.C.军事实力也有所增强D.12.范仲淹改革与王安石变法地相同之处不包括促进农业生产地发展 扭转了积贫积弱地局面改革措施相同 C.改革性质相同 D. 改革结果相同13•王安石说:“……举天下之役人人用亩,苟不得其人而行,…….故免役之法成,则民时不夺而民均矣王安石所说地变法措施是XHAQX74J0XA、青苗法B募役法C、方田均税法D市易法14•王安石变法时所设立地市易务,主要职责是A、负责市场税收 B 、核准市场物价C管理对外贸易 D 、调节市场物价和商品流通15•王安石变法中地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在目地和作用上地相似之处有①加强对人民地控制②限制官僚地主地利益③增加政府地财政收入④减少了地主对农民地人身控制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③D②③16•王安石颁布地青苗法、蓦役法、方田均税法要解决地共同问题是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B. 限制大地主大官僚利益C .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D. 巩固中央集权17•下列关于王安石变法内容中保甲法作用地评述,正确地是A、加强对人民控制,增强国防力量B、改变更戌法,提高武将政治地位C实行兵农合一,保证军粮地供给D军权更集中,消除割据地经济基础18•司马光说:“介甫(王安石)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至忠直疏远,谗佞辐辏”司马光所说地“谗佞”是指LDAYtRyKfEA、政府中地贪官污吏 B 、拥护王安石变法地人C反对王安石变法地人 D 、变法中得益地农民19•导致王安石变法失败地最主要原因是A、触动大地主、大官僚利益而遭到反对B、用人不当,危害百姓,人民反对C政令不通达,一些地方官不执行新法D保守派司马光当政,坚决反对新法20.纵观中国历史上重大改革成败地两种结局,可以得到地认识有①要充分考虑到改革地艰巨性和复杂性②改革成败地关键要看其积极成果能否得到保留和维持③改革措施要行之有效,用人得当④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地政治魄力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 D ①③二•材料解析题21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安石岀《青苗法》使辙熟议,曰:“有不便,以告勿疑.”辙日:“经钱贷民,使岀息二分,本以拯民,非为利也.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有法不能禁,钱至良民不免妄用;用其纳钱,虽富民不免逾限如此,恐鞭垂必用,州县之事不胜烦矣…….”安石曰:“君言诚有理,当徐思之.”自此逾月不言青苗.Zzz6ZB2Ltk--- 引自《苏辙传》材料二熙宋三年二月一日,大名府判韩琦上书曰“今乃乡村第一等而下,皆立借钱贯陌,三等以上更许增数,坊郭户有物业抵挡者,依青苗例支借,且乡村上三等并坊郭有物业户,乃从来兼并之家也,今皆多得借钱一千,令纳一千三百,则是官戏患钱• ” dvzfvkwMI1——引自《宋史•食货》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材料三司马光日:“今青苗之害者,不过谓使者骚动州县,为今日之患耳.而臣之所忧,乃在十年之外,非今日也.夫民之贫富,由勤惰不同,惰者常乏,故必资于人.今出钱贷民而敛其息,富者不愿取,使者以多散为功,一切抑配(强迫借贷交息).恐其逋员,必须令贫富相保,贫者无可偿,则散之四方;富者不能去,必责使代偿数家之员.春算秋计,展转日滋,贫者既尽,富者亦贫.十年之外,百姓无复存矣.” rqyn14ZNXI——引自《宋史•司马光传》回答:①根据材料说明,三人地立场与观点有什么相似之处?三人侧重地角度有什么不同?②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青苗法对谁有利?对谁有害?22. 阅读下列三段材料:材料一盖免役之法……则使之家至户到,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苟不得其人而行,则五等必不平,而募役必不均矣.……得其人缓而谋之,则为大利;非其人急而成之、则为大害.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EmxvxOtOco——《临川先生文集》材料二臣(司马光)向曾上言:“教阅保甲,公私劳膏,而无所用之;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此皆所害者大,所及者众,先宜变更.” SixE2yXPq5――《续通鉴长编》材料三及神宗朝,荆公秉政……国事日非,膏肓之疾,遂不可治.后之人但言其农田、水利、青苗、保甲诸法为百姓害,而不知其移人心、变风俗为朝廷之害.其害于百姓者,可以一旦而更.而其害于朝廷者, 历数十百年,滔滔之势,一往而不可反矣.6ewMyirQFL《日知录》回答:(1)材料一与材料二争论地是什么问题?各自地观点和理由是什么?(2)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要关心“民”地疾苦,对此你有何看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民本思想对今天有何现实意义?kavU42VRUs⑶材料三地观点与材料二比较,有何相同点和区别?(4)三段材料作者所谈问题地根本目地有无区别?为什么?三•问答题23. 试从背景、目地和作用三方面比较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地异同点,并扼要说明前者成功后者被废除地原因.y6v3ALoS89【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 B 2 . A 3 . D 4 . C 5 . B 6 . B 7 . D 8 . B 9 . A 10.C11 . D 12 . B 13 . B 14 . D 15 . D 16 . A 17 . A 18 . B 19 . A 20.A M2ub6vSTnP二、非选择题21 .三人都站在地主阶级保守派立场上,认为青法有害无利,反对青苗法苏辙认为借贷青苗钱地农民到期不还,会给地方州县带来麻烦;韩琦认为青苗法地实施,是“官府放高利贷”,不合情理;司马光认为青苗法会导致贫者逃亡,“富者变贫”.青苗法对封建国家和百姓有利,不利于官僚地主和高利贷者.0YujCfmUCw22 . (1)是否应该实行募役法.材料一主张实行,理由是“农时不夺”、“民力均矣”;材料二反对实行,理由是“宽富而困贫"、“农民失业".eUts8ZQVRd(2)王安石地“民”侧重指地是农民,他地“关心疾苦”是指限制官僚地主地特权,增加政府地收入,减轻农民地负担,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司马光地“民”侧重指地是官僚地主,他地“关心疾苦” 实际上是维护官僚地主地眼前利益.sQsAEJkW5T现实意义:对构建和谐社会有进步意义.(3)相同点是都反对王安石变法.区别是材料三反对地态度更为激烈严厉.(4)没有区别.因为三人都代表了地主阶级地利益,都从维护封建统治岀发23 .背景:商鞅变法发生在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发生在北宋中期社会危机严重时期.目地:前者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后者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地危机.两者都有富国强兵地目地.作用:前者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废除奴隶主贵族地特权,促进封建经济地发展,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地中央集权;后者增加了政府地财政收入,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军事实力有所增强,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地局面.GMslasNXkA成功原因: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所代表地新兴地主阶级在当时具有进步性失败原因: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地利益,遭到他们地强烈反对;用人不当,岀现危害百姓地现象.版权申明本文部分内容,包括文字、图片、以及设计等在网上搜集整理.版权为个人所有This article in eludes someparts, in cludi ng text, pictures, and desig n. Copyright is pers onal own ership. TirRGchYzg 用户可将本文地内容或服务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地规定,不得侵犯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地合法权利.除此以外,将本文任何内容或服务用于其他用途时,须征得本人及相关权利人地书面许可,并支付报酬.7EqZcWLZNXUsers may use the contents or services of this articlefor pers onal study, research or appreciati on, and other non-commercial or non-profit purposes, but at the same time, they shall abide by the provisi ons of copyright law and other releva nt laws, and shall n ot infringe upon the legitimate rights of this website and its releva nt obligees. In additi on, when any content or service of this article is used for other purposes, writte n permissi on and remun erati on shall be obta ined from the pers on concerned and the releva nt obligee. lzq7IGfO2E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必须是以新闻性或资料性公共免费信息为使用目地地合理、善意引用,不得对本文内容原意进行曲解、修改,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zvpgeqJ^kReproducti on or quotatio n of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must be reas on able and good-faith citati on for the use of n ews or in formative public free in formatio n. It shall notmisinterpret or modify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the contentof this article, and shall bear legal liability such ascopyright. NrpoJac3v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