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南青北白--隋唐五代陶瓷

合集下载

隋唐五代时期中原地区陶瓷概述

隋唐五代时期中原地区陶瓷概述

公元589年,隋统一中国,封建经济和文化得到长足的发展,为各类手工业的繁荣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中国陶瓷史上,隋代的陶瓷工艺虽然不曾有什么独特建树,但在继承南北朝时期造型的基础上有所创新,逐渐向着美观、大方、实用的趋势发展。

对陶瓷烧造业来说,起到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

尤其是白釉瓷,继魏晋南北朝之后,在北方陶瓷历史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为北方白釉瓷的产生与发展拉开了序幕。

唐代的稳定与繁荣,进一步推动了陶瓷产品的创新与发展,由此开启了中国陶瓷史上“南青北白”的局面。

除此之外,唐黑釉、花釉及绞胎器亦具有独特风格。

三彩以其优美生动的造型,斑斓绚丽的釉色,体现了雍容华贵的大唐气概,成为我国古代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并开创了点彩和绘画新工艺,为后来青花瓷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代十国虽然局面混乱,社会动荡,但许多窑口仍然烧造,继续生产,相互竞争,被皇室青睐,开创“御窑”。

官办窑厂不惜成本提高产品质量。

民办窑厂为了生存,也烧造出许多精美的生活实用品,对五代、北宋陶瓷业的兴盛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隋唐五代时期河南境内重要的陶瓷窑址有几十处。

作者在跟随父辈多年来窑址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收集的标本和部分相对完整器物进行梳理、分类、修复比较,与古陶瓷爱好者一起研究、探讨,收获颇丰。

现将善古陈列馆收藏的部分隋唐五代时期河南窑口陶瓷作简要介绍,谈谈自己的初步认识。

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隋代隋代历史很短,建国历时不足40年,其制瓷手工业在中国陶瓷史上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隋唐五代时期中原地区陶瓷概述荥阳市文物保护中心 陈芳芳 善古文物艺术品修复中心 陈林林 王军丽图1图2图3位。

继魏晋南北朝之后,除烧制青釉瓷外,白釉瓷日渐成熟,它为唐代陶瓷业的辉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现将我们收藏的几件隋代荥阳翟沟窑、登封朱垌窑青釉瓷和1件白釉瓷作简要介绍,供陶瓷爱好者研究参考。

青釉碗(图1) 标本SGS080,荥阳翟沟窑。

斜口,鼓沿面,垂腹,饼形底中心内凹,底外沿刀削一周作斜面,器内圜底下凹。

隋唐五代瓷器烧造南青北白格局——形成及其特色

隋唐五代瓷器烧造南青北白格局——形成及其特色

隋唐五代瓷器烧造“南青北自’’格局形成及其特色◎阙涛(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浙江杭州31001)关键词:越窑;特色;形成;隋唐五代中图分类号:K87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5-0152.01中国烧造瓷器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就已出现原始的瓷器。

但是限于当时的烧造条件而言,中国早期制瓷技术发展非常的缓慢.直到东汉时期才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瓷器。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也就是在220一581年,制瓷技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到了隋唐五代即58l一960年时.中国古代制瓷工艺基本成熟,同时这也标志着跨入了真正的瓷器时代。

当我们在谈到唐代的瓷器时。

时常会谈到“南青北白”。

所谓的“南青北白”说的就是:“南青”.南方浙江的越窑的青瓷。

“北白”,北方河北邢窑的白瓷。

南青北白”是人们对唐代制瓷业的高度概括和评价。

越窑青瓷浙江越窑是我国青瓷的主要产地。

它的特点是:胎骨较薄、施釉均匀、一色青翠莹润。

前期的越窑大体延继南朝的作风.胎质灰白而疏松,釉色青黄易于剥落。

器物种类并不多,造型变化也很匮乏,在北方上层社会。

地位是不及白瓷的。

越窑的繁盛在晚唐和五代。

后期产品胎色虽灰白仍旧.但胎体细腻致密。

造型大多规范工整。

器物大多通体施釉,釉面可以相当匀净莹润。

只是呈黄或绿,还不太稳定。

器形种类很多。

几乎是应有尽有,并受外来文化的显著影响.以双龙耳壶、扁壶、凤头壶等为其特色。

器物已能够做得十分轻薄,不少器形有颇多变化。

或仿花形。

或做出波折、菱角,清新绰约。

此时的器物虽以素面为多,但也不乏划花、印花、镂空、捏塑、堆帖和和釉下褐彩等装饰。

在五代时,青瓷普遍胎质精细、胎体轻薄、造型秀美、器施满釉、釉薄而匀。

同时烧造大型器物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为宋代青瓷迎来黄金时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越窑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青瓷窑系。

东汉时。

中国最早的瓷器在越窑中的龙窑里烧制成功,因此,越窑青瓷被称为“母亲瓷”。

越瓷始于汉,盛于唐,特别在唐朝的中后朗.瓷器烧制的技艺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

隋唐五代 越窑 秘色瓷

隋唐五代 越窑 秘色瓷

隋唐五代♦越窑♦秘色瓷越窑的简介越窑是中国古代南方青瓷窑。

隋唐五代越窑以浙江余姚上林湖一带为中心,分布于余姚、绍兴、上虞、宁波等地。

生产年代自东汉至宋。

唐朝是越窑工艺最精湛时期,居全国之冠。

“越窑”一词,出现于唐代。

唐代著名诗人陆龟蒙在《秘色越器》中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如向中宵承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的诗句赞美越窑瓷器的釉色精美。

“茶圣”陆羽也在其论茶专著《茶经》中称:“碗,越州上,……或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不然。

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

邢不如越,一也。

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

邢不如越,二也。

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

邢不如越,三也。

唐代越窑制瓷作坊仍集中在上虞、余姚、宁波等地。

随着瓷器质量的提高和需求量的增加,瓷场迅速扩展,胎质更加细腻,釉色更加清纯,并具有玉质感,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

唐代的越窑还首次进入宫廷,开始成为“贡品”。

1987年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唐代塔基地宫中曾经出土了13件唐代越窑青瓷。

唐懿宗所赐物品有:唐代秘色碗“瓷秘色碗七口,内二口银棱,瓷秘色盘、叠(碟)子共六枚。

”这13件碗、盘、碗是唐懿宗(公元860—873年)时期的产品,也是中国最早的官窑瓷器。

另一件青釉八棱瓶虽未见文字记载,但上林湖窑址中也有此类瓷片出土。

越窑青瓷在晚唐五代时被称为“秘色瓷”。

这从唐代几位诗人的诗作中可以看出在史籍中也有“秘色瓷器”的记载。

但“秘色”之说,在漫长的历史阶段中,“秘色”一说,缺乏实物支撑。

在1987年,终于解开了这个谜。

1987年,在陕西扶风法门寺塔唐代地宫中出土了唐懿宗用来供奉释迦真身舍利的一批精美供器,同时出土了记录这些器物名称的石刻“物帐”。

据此物帐,专家们断定该地宫出土的16件青瓷就是传说中的所谓的“秘色”瓷,从而揭开了“秘色”瓷的谜底。

关于“秘色”瓷也有两说。

一说是广义的,越窑青瓷就是“秘色瓷”;一说是狭义的,越窑青瓷中的上好之品才能称之为“秘色瓷”。

狭义中的“秘色瓷”,曾是越窑中烧制的供御之物。

隋唐五代瓷业生产的地域格局

隋唐五代瓷业生产的地域格局
的发展的龙头。东吴到西晋时期上虞越窑的产品袖 质清亮纯净,胎釉结合紧密, 釉层厚而均匀,釉色以淡 青灰色为主,还原焰的烧造技术已经比较成熟。除碗、 盘、耳杯、罐、壶等实用器型以外,还大量生产谷仓 罐等明器。
v南朝时期,越窑的生产进入了低谷时期,种类明显
减少,停止了明器的生产,越窑窑业生产规模缩小。 然而,长江领域的其他生产中心则在生产工艺和产 品质量方面交替领先,湖南的湘阴窑和江西的洪州 窑都在南朝时期有过生产的高峰时期。
征也与观台窑相符
Peking University
磁州窑早期白釉剔花器
-88-
Peking University
河南新密西关窑 1976年发掘出土
瓷片
Peking University
⑵ 白瓷生产技术的提高,隋代时邢窑生产出 了精细透光白瓷,并且在唐代基本完成了白 瓷生产技术的分野。
⑶ 瓷器彩绘工艺成熟,以四川的邛崃窑和湖 南的长沙窑为代表。
第一,真正开始以毛笔在器物上绘制图案,来装饰器物, 使瓷器上的装饰内容大大丰富,图案生动而写实,使 瓷器成为重要的文化载体。
-50-
Peking University
-51-
Peking University
河南巩义白河窑出土白釉支烧洗
-52-
Peking University
巩义白河窑北魏地 层出土青釉碗
-53-
Peking University
巩义白河窑出土北魏青釉钵 -54-
Peking University
-59-
Peking University
河南安阳相州窑遗址
隋代地层出土器物
-60-
Peking University

文博384考研资料——瓷器

文博384考研资料——瓷器

瓷器一、几大名窑窑址及特征1、唐五代(南青北白)(1)越窑东汉至宋代瓷窑址,唐五代时期大盛。

在今浙江慈溪县上林湖一带。

古代属越州,故名越窑。

越窑创于东汉,唐、五代时得到蓬勃发展,在中国陶瓷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可分为早、中、晚3个发展时期。

早期:从东汉中叶至隋代的500年间,上林湖的制瓷作坊不多,处于就地售的小规模生产阶段。

从窑址的地形和废品堆积状况分析,很可能是龙窑。

东汉窑具有圆筒形、喇叭形垫座和三足支钉等;晋代和南朝有钵形、喇叭形垫座和盂形齿口间隔具等。

东汉常见的产品有碗、钵、樽、罐、壶等。

瓷胎呈淡灰色,施青或青黄色釉。

晋代以生产碗、盘、钵、罐、壶、鸡首壶、砚为主,施青釉,常见的纹饰有弦纹、斜方格纹和褐色点彩。

南朝时以碗、盏托、罐、壶为主,也有钵、砚和鸡首壶等。

碗分大中小多种,多数外壁划莲瓣纹。

胎呈灰白色,施青釉,釉层均柔和,胎釉结合紧密。

中期:唐至五代,上林湖瓷窑激增,制瓷工艺显著提高,在胎、釉配方、造型装饰、窑具和烧成等方面都有重大的改进和提高。

唐代晚期,创制和使用了匣钵,坯件装在匣钵内烧成,不再相互叠压和受烟火、灰的熏染,因而釉面光洁,色泽一致。

瓷器胎质细腻,并且把各种生活用瓷做成花、叶、瓜果的形式,出现了敞口碗、莲花碗、海棠式碗、荷叶形碗、盘,以及瓜形注子、粉盒、油盒、瓷塑、瓷枕和各式水盂等,器形新颖活泼,轻盈可爱。

釉层均,色泽淡雅,达到了如冰似玉的效果。

纹饰除划纹、印花外,还在罂、钵、香炉等大件瓷器上,采用釉下彩绘工艺,绘以褐色的云纹和莲瓣纹等,使器物更加庄重华丽。

由于制瓷工艺技术的进步,上林湖自唐代始设立“贡窑”,专烧进贡用瓷。

1980年在调查上林湖张家埭窑址时,发现1件碗底残片,其上划“官样”2字,当是官窑的产品。

晚期:宋初,上林湖的瓷业仍处在兴旺发达阶段。

瓷器制作精细,品种丰富,碗、盘、盏托、注子、盖盒、罐、钵、香熏等等胎骨细薄,式样优美,并运用刻、划、镂、雕和堆塑等各种装饰方法来美化瓷器,如在粉盆上刻划相对飞舞的蝴蝶,首尾相随的鹦鹉或鸳鸯,或者刻饰婴儿图;在碗、盘等饮食器皿中,刻划神龙或游鱼等。

瓷器的成长(9)南青北白--唐代瓷器的成熟

瓷器的成长(9)南青北白--唐代瓷器的成熟

瓷器的成长(9)南青北白--唐代瓷器的成熟
青瓷烧制技术在汉代已经基本成熟,白瓷在南北朝的北齐烧制成功。

之后又经历了隋代的发展,到了唐代,青瓷和白瓷烧制技术均很成熟,而且形成了“南青北白”的烧制格局。

南方以江浙一带的越窑青瓷闻名于世,北方以河北邢窑烧制的白瓷而著名。

此进的白瓷,胎釉白净,如银如雪,达到了“天下贵贱通用之”,说明技术水平已经相当成熟了。

白釉双龙尊
唐代巩义窑生产
盛酒器,盘口,颈细长,鼓腹下收,平底。

育部堆塑双龙,龙身为瓶耳。

盘口,双龙弯曲,衔口沿
釉质细腻,釉色光亮
与隋代相比
无论是外观整洁度、光亮度、釉质感,大有不同啊。

白釉瓷罐
唐代
唐代,洁白,细腻,温润,明亮。

青釉瓷枕
唐代,越窑,青釉刻花如意盘头枕
唐代,越窑,四系刻花背壶
看看隋代青瓷:
没全部施釉,且不够均匀,表面稍粗糙,光洁度稍差。

再看看南北朝的青瓷:
差距就大了。

不比不知道,“南青北白”,果然名不虚传!。

隋唐五代瓷器烧造“南青北白”格局———形成及其特色

隋唐五代瓷器烧造“南青北白”格局———形成及其特色

骨 呈 自色 , 为厚重 。 较 里外 均施 以 白 釉, 在外 壁 底部 不施 釉 , 给人 一种 稳 重 的敦 实感 ,釉 薄 而 匀净 。纯 白无 瑕, 布满细 碎开 片。罐体造 型饱 满端
庄 。 雅而 古朴 。 谓青 瓷和 白瓷 的 优 所 区 别 在 于胎 釉 中含 铁 量 的 多 少 , 如 果含 铁 量下 降到 1 %以下 , 能烧 成 就 白瓷 。成熟 白瓷 的出现 大约在 隋代 , 它比青 瓷 的 出现 晚 约 四百 年。 白瓷 的 烧 制 成 功 标 志 着 制 瓷 工 艺 的 进
形系 。通 身 施 以釉 色 青绿 但 不及 底 , 细碎 的冰 裂纹 , 有 肩 部 一 圈规则 的褐色 点彩 。
邢 窑 自瓷
邢窑 以素面 自瓷驰名 , 釉 白而微 闪黄或 淡 青 。胎 质 厚 而 细节 , 质坚 硬 。 内满 瓷 器 釉 , 釉 往往 不 到足 , 物 表 外 器 面 往 往光 素 大 方 ,没 有纹 理 装饰 。邢 窑 白瓷 的 主 要特 征 是“ 白如 雪 ”选 用优 质 瓷 土 。 烧 成 , 质 坚实 细腻 , 色 洁 胎 胎

: 潮
越 窑青 瓷
浙江 越 窑是 我 国青 瓷 的主 要 产地 , 它的 特 点是 : 骨 较 薄 、 胎
施釉 均匀 、 色青翠 莹 润。前 期 的越 窑大体 延 继南 朝 的作风 , 一 胎 白,釉质莹润 ,精者薄如蛋 质灰 白而疏 松 , 色 青黄 易 于剥 落 , 物种 类 并不 多 , 型 变化 釉 器 造 也很 匮乏 。 方上 层社 会 , 在北 地位 是不 及 白瓷 的。越 窑 的繁 盛在 晚 唐和 五代 , 后期 产 品胎 色 虽 灰 白仍 旧 , 胎体 细 腻 致 密 , 型 但 造 大 多规 范 工整 . 物大 多通体 施 釉 。 面可 以相 当匀 净莹 润 。 器 釉 只 是呈 黄或绿 . 还不 太稳定 。器形种 类很 多 , 几乎 是应有 尽有 , 并受 外来 文化 的显著 影响 , 以双龙耳 壶 、 壶 、 头壶等 为其特 色。器 扁 凤 物 已能够 做 得十 分 轻 薄 , 少器 形有 颇 多 变化 , 花 形 , 做 不 或仿 或 出波 折 、 角 , 绰约 。此 时 的器 物虽 以素面 为多 , 也不 乏划 菱 清新 但 花、 印花 、 空 、 塑 、 和和釉 下褐彩 等 装饰。在 五代 时 , 镂 捏 堆帖 青瓷 普遍 胎质 精 细 、 胎体 轻 薄 、 型 秀美 、 施满 釉 、 薄 而匀 , 时 造 器 釉 同 烧造 大型 器物 的水平 也 在不 断提 高 ,为宋代 青 瓷迎 来 黄金 时代 打下 了坚 实的基础 。 越 窑 是 我 国古 代 最 著 名 的青 瓷窑 系。东 汉 时 , 中国最 白瓷 “ 邑烧 瓷 轻且 坚 , 大 扣如 哀 玉锦 早 的 瓷器 在 越 窑 中 的 龙窑 里 城 传。君家 白碗胜 霜 雪 , 茅斋也 急送 烧 制成 功 , 因此 , 越窑 青 瓷 被 可怜 。 ” 称 为“ 母亲 瓷 ” 。越瓷 始于 汉 , 白釉 罐 , 1. m, 高 9 c 口径 9 c 2 . m, 7 盛 于唐 ,特 别在 唐 朝 的 中后 足径 1. m罐唇 口, 5c 2 无颈, 步 的发展 。 了隋唐 五代 即 5l 9O年时 。 到 8一 6 中国古代 制 瓷工艺 基本 成熟 , 同时这也 标志 着跨入 了真 正 的瓷 器时代 。 当我们 在谈 到唐 代 的瓷 器时 , 常会谈 到 “ 青北 白”所谓 时 南 , 的 “ 青北 白” 的就 是 :南 青 ”南 方 浙江 的 越窑 的 青瓷 。 “ 南 说 “ , 北 白”北 方河 北邢窑 的 白瓷 , 南 青北 白” 。 。“ 是人 们对唐 代制 瓷业 的 高度 概括 和评价 。

隋唐五代陶瓷

隋唐五代陶瓷

优点,创造出一些新的器型(白釉龙斌双龙 瓶)。
生产规模巨大;形成“南青北白”的局面。 出现了唐三彩 秘色瓷
陶瓷产地与质地技艺
隋瓷在釉色的光洁莹润上比南北朝有了明显
的进步(降低FeZO3的含量和增加CaO 的含 量 )。 装饰:装饰较少,简单朴素—刻画手法(几 何图案,阴弦纹、凸弦纹、云头纹);拍印 手法(绳纹,席纹);刻画手法与贴塑手法 结合在一起;印花手法(印模);划花(用 尖利的工具刻画);贴花(模塑浅雕的图文 纹样,用泥浆黏附,然后施釉烧制)。 陶瓷工艺中匣钵的出现和使用, —地位:瓷器史上的一个巨大进步。
黄釉撇口瓶



这件黄釉撇口瓶通体光素 无纹饰,器身也没有贴附 任何装饰,在隋瓷中是较 少见的。
绿釉螭龙荷瓣炉
此炉造型显得圆 浑、饱满,有雕刻纹 饰有规律,但很适应 烧造工艺的特点。
白瓷双把龙柄鸡首壶
此器形制甚独特, 釉色清纯,釉面匀净, 在当时青釉器中较为 罕见。
青釉贴花四系罐


罐直口,短颈,溜肩,圆腹,假圈 足,平底。肩部饰四条形系,四系 之间贴团花纹样,下饰凸起的弦纹; 罐腹上部贴有团花、草叶、团龙、 兽面等四种纹样,间隔排列而成的 带形纹饰。下饰一条凸起如棱的弦 纹,将罐身等分为两部分,罐里满 釉,外施半截釉,流釉现象明显, 釉呈黄绿色。 这件青釉贴花四系罐属北方流行的 罐型,它不仅造型具典型性,而且 其纹饰的装饰工艺在隋瓷中极为少 见。
邢窑白釉皮囊壶
底划刻“徐六 师记”四字匠 师题款。 摹仿少数民族 皮囊容器而烧 制的。
邢窑白瓷莲瓣座灯台
器座凸雕莲瓣纹。 唐代邢窑的代表 作。 现藏于中国国家 博物馆。
“官”字款五尖瓣白瓷盘
足底刻有“官”字款。胎 體薄细,制做规整,五瓣尖 的顶点高度相等,间距相同, 素白闪青,高雅素洁,表现 出古代工匠藝術造诣。 1985年西安市北郊火烧壁 出土。是唐代定窑产品。西 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藏

唐朝瓷器——从“南青北白”到“唐三彩”

唐朝瓷器——从“南青北白”到“唐三彩”

唐朝瓷器——从“南青北白”到“唐三彩”观藏文化2017-03-06阅读原文点击上方观藏文化可以订阅更多文玩资讯哦!我国从东汉时期已经出现了瓷器,制瓷业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大发展,到唐代已经发展了近600年的时间,形成中国陶瓷史上第一个高峰。

对于唐朝瓷器发展脉络,可谓浩瀚无边,我们无法也无须面面俱到,就从“南青北白”和“唐三彩”这两个具有划时代的说法管中窥豹吧。

青瓷青瓷是在坯体上施以青釉(以铁为着色剂的青绿色釉),在还原焰中烧制而成。

历代所称的缥瓷、千峰翠色、艾色、翠青、粉青等瓷,都是指这种瓷器。

青瓷瓷质细腻,线条明快流畅、造型端庄浑朴、色泽纯洁而斑斓。

但有些青瓷因含铁不纯,还原气氛不充足,色调便呈现黄色或黄褐色。

唐·越窑青釉壶故宫博物馆藏唐代是青瓷生产的繁荣时期,许多地区都有风格独特的青瓷作坊建立起来。

唐代文献记录唐代青瓷窑时多以州的名字为各瓷窑命名,例如浙江越州地区的瓷窑叫越窑或越州窑,婺州地区的瓷窑叫婺州窑;南北方无论生产何种品类瓷器的窑场,青瓷都是重要产品,例如在社会上享有盛名、以生产白瓷为主的邢窑,许多遗址都发现唐代青瓷。

唐代重要的青瓷窑在南方地区有浙江越窑、婺窑、瓯窑,安徽寿州窑,湖南岳州窑、长沙窑,江西洪州窑等;在北方地区有河北邢窑、河南巩县窑、陕西铜川黄堡窑、四川邛窑等。

其中,以越窑工艺水平最高,社会影响最突出。

中唐茶艺家陆羽在《茶经》中对各地生产的瓷茶碗进行排比,将越窑青瓷排在首位,指出它符合唐人品饮煎茶的要求,其优点是青釉类冰类玉、“越瓷青而茶色绿”。

在各个瓷窑体系中,越窑青瓷胎体细密,胎色浅淡,釉质青绿,有的略微发黄或发褐,水平比较高,成型制作也比较灵巧,装饰很简单,主要有弦纹、蔓草纹、莲瓣、鸡头、龙柄。

其中婺州窑瓷器胎体比较厚,颜色发褐,质地较粗;岳州窑、长沙窑瓷器胎体为灰色或褐色,有的烧结不好,有生烧现象;邢窑瓷器胎体坚硬厚重;洪州窑瓷器胎体大多数粗厚,釉层凝厚,颜色为深褐色,青绿光润的很少。

隋唐文化宣传介绍-隋唐五代陶瓷设计

隋唐文化宣传介绍-隋唐五代陶瓷设计
五代 青山窑 白釉罐 高9.5厘米。 口径9.3 厘 米,底径7.5 厘米。
白瓷瓷胎有厚有薄,釉色是被称为"蟹壳 青"的青釉,近似越窑的色彩,有些瓷器略 带绿色,与玉器很象,被称为"假玉器"是 很贴切的。唐末,五代时,这里除烧制青 瓷外,又是南方烧造白瓷最早规模最大的 窑场,仅白虎湾一处就有30多座。从现存 的大量出土资料看,白瓷色调纯正,洁白 度高达70度,吸水率、透光度都达到现代 瓷的标准,瓷质超过越窑,冠于当世。
二、白瓷
隋代白瓷装饰美感设计主要体现在材料方面,白瓷瓶本身就 是材质美感设计的代表作,成功地在瓷胎上采用白色化妆土进 行设计。上釉之前,精选含铁成分少的白瓷土细密地挂在坯上, 可以免瓷器烧成后胎体表面粗糙、坯面出现孔隙及胎体颜色不 好等弊病,增强釉色透明莹润的质感,别是对白瓷釉色透明度 的提高和呈色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能增加眙胚的自度而使 成品更加莹美观,白釉瓶往往通体施白釉,釉色无杂质。瓶体 除肩部刻划两组弦纹外,别无纹饰,素面朝天,质取胜。
二、白瓷
高18.6cm,口径5.2cm ,这种造 型与结构设计改变了传统瓷器的单 腹单口式样,既可增大容积.又显 得墩实稳重。双把则适于不同角度
的取用。
瓷胎呈白色,眙釉已很少北齐白瓷 那种白中泛黄或白中泛青的痕迹。 白胎白釉充分展示了材质设计的素 雅之美,显示了隋朝在瓷器设计方 面的伟大创造。
隋白釉龙柄双联瓶
纹、缠枝花纹等。
2、隋代青瓷造型设计
隋代青瓷造型设计较南北朝有 了新的发展,创造出了许多新 的器型。其基本器型有壶、罐, 瓶、碗、盘等,新创造的器型 有盘口四系瓶、四系罐、高足 盘等。隋代青瓷造型饱满,线 形设计为直线或弧线,直线硬 挺,弧线富有弹性,北方隋墓 中常有出土的四系罐,由肩、 腹、足三部分组成,形体优美

隋唐五代瓷业生产的地域格局-F

隋唐五代瓷业生产的地域格局-F
南朝时期制瓷业的稳定发展,为隋唐时期的再
度兴起奠定了基础。
-17-
Peking University




北京大学
物 馆






Peking University
南京市出土东 晋青瓷香熏
Peking University
浙 江 瑞 安 市 出 土 南 朝 盘 口 壶
Peking University
Peking University
-4-
Peking University
浙江省博物馆藏瓯窑青 瓷罂及牛形灯
-5-
Peking University
南 京 市 博 物 馆 藏 德 清 窑 黑 釉 注 壶
Peking University
十方堂窑盘 口瓶(隋)
-7-
Peking University
Peking University
浙江西晋时期青瓷装饰纹样
Peking University
南朝时期,越窑的生产进入了低谷时期,种类
明显减少,停止了明器的生产,越窑窑业生产 规模缩小。然而,长江领域的其他生产中心则 在生产工艺和产品质量方面交替领先,湖南的 湘阴窑和江西的洪州窑都在南朝时期有过生产 的高峰时期。
南朝时期,越窑的生产进入了低谷时期,种类明显
减少,停止了明器的生产,越窑窑业生产规模缩小。 然而,长江领域的其他生产中心则在生产工艺和产 品质量方面交替领先,湖南的湘阴窑和江西的洪州 窑都在南朝时期有过生产的高峰时期。
-10-
Peking University
浙 江 省 博 物 馆 藏 西 晋 越 窑 罂
-35-

唐代瓷器“南青北白”指的是什么瓷器

唐代瓷器“南青北白”指的是什么瓷器

唐代瓷器“南青北白”指的是什么瓷器唐代瓷器“南青北白”指的是什么瓷器一、南青的越窑青瓷越窑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青瓷窑系,浙江上虞、慈溪、余姚一带古为越地,故称越窑,是中国越瓷的发源地。

东汉时,中国最早的瓷器在越窑的龙窑里烧制成功,因此,越窑青瓷被称为“母亲瓷”。

越窑持续烧制了1000多年,于北宋末、南宋初停烧,是我国烧制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窑系之一。

其中,慈溪上林湖一带烧制的越窑青瓷最为著名。

据记载,五代吴越国钱氏王朝在上林湖曾设置过官监窑,专门从事生产釉色青绿、釉质莹澈的“秘色瓷”,作为宫廷用品,并向中原诸王朝进贡。

于是“秘色瓷”就成为上林湖“似玉类冰”上乘青瓷的代名词。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唐代越窑秘色瓷八棱瓶唐代"秘色瓷"造型严谨,釉色青翠均匀,色泽典雅,体现了盛唐时卓越的制瓷工艺水平。

现今发现的唐代越窑"秘色瓷"都是陶瓷史上的精品。

此时为越窑青瓷发展的顶峰。

1987年4月,陕西省考古工作者在扶风县法门寺塔唐代地宫,发掘出13件越窑青瓷器,在记录法门寺皇室供奉器物的物帐上,这批瓷器明确记载为“瓷秘色”,从而使人们进一步认识了“秘色瓷”。

二、北白的邢窑白瓷白瓷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瓷器品种之一,创烧于北朝时期北方地区,是在青瓷的基础上改进而烧制成的。

白瓷的诞生是我国陶瓷发展的一个飞跃,为此后历代各种彩绘瓷器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到了唐代,白瓷的生产进入到全盛时期,白瓷窑口林立,多在北方。

有河北邢窑、定窑,河南巩县窑、鹤壁窑、密县窑、登封窑,山西浑源窑、平定窑,陕西耀州窑,安徽萧窑等,其中以邢窑最为著名,质量最佳。

陆羽《茶经》中称赞邢窑瓷器类银类雪。

国家博物馆藏白釉束腰盖1954年西安隋大业六年郭家滩姬威墓出土白釉束腰盖罐。

姬威为隋代金紫光禄大夫,龙泉、敦煌二郡太守,先后为太子杨勇及权臣杨素之幸臣、亲信。

其墓中随葬品丰富。

白釉束腰盖罐通高16.9厘米、口径9.3厘米、底径12.4厘米。

中国陶瓷史(四):隋、唐、五代的陶瓷(公元581年—960年)——南青北白

中国陶瓷史(四):隋、唐、五代的陶瓷(公元581年—960年)——南青北白

中国陶瓷史(四):隋、唐、五代的陶瓷(公元581年—960年)——南青北白白釉罐隋代陶瓷生产承前启后。

至唐代,陶瓷业获得蓬勃发展。

唐代陶瓷堪称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颗明珠,名窑遍布南北各地,器物造型千姿百态,装饰纹样丰富优美。

饮茶风俗的普及,进一步刺激了制瓷业的发展。

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更使陶瓷作为物质载体成为友好往来的使者。

五代陶瓷更重造型和装饰技艺,为宋代陶瓷高峰的出现奠定了工艺基础。

淮南窑青釉印花高足盘承前启后的隋代青瓷和白瓷隋代制瓷业以烧造青瓷为主,南北方均有烧造。

装饰多以简单的刻、划花为主,常用朵花、几何纹、草叶纹等相间排列,组成团状或带状图案,时代特征鲜明。

隋代白瓷更加成熟,胎质洁白细腻,釉质匀净光润。

盘口四系瓶、高足盘、双连瓶等,均是时代特征鲜明的造型。

白釉高足杯“类冰似玉”的越窑青瓷和“类银似雪”的邢窑白瓷唐代瓷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已经基本取代了漆器和金银器,成为最重要的生活用器。

饮茶风俗的流行和普及,更提高了瓷器的文化韵味。

唐代瓷器生产,南方以青瓷为主,北方则以白瓷为主,形成“南青北白”的地域特征。

邢窑白釉玉璧形底碗青釉玉璧形底碗代表当时最高制瓷工艺水平的是南方烧造青瓷的越窑和北方烧造白瓷的邢窑,唐代茶圣陆羽在所著《茶经》一书中曾形容越窑青瓷“类冰类玉”、邢窑白瓷“类银类雪”。

这两个瓷窑的产品均造型规整,工艺精湛,颇受世人青睐。

青釉八棱瓶白釉梅瓶斑驳陆离的唐三彩唐三彩是唐代多色釉陶的简称,堪称唐代陶瓷中的著名品种。

作为当时的随葬冥器主要发现于河南、陕西的唐代墓葬中。

其造型繁多,釉色华丽,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其釉以氧化铅做助熔剂,以铜、铁、钴、锰等金属的氧化物做着色剂,入窑经800℃—900℃烧成后,呈现深浅不同的绿、蓝、黄、褐、白、黑等色。

三彩马三彩花瓣式三足盘三彩杯盘由于烧成达到釉层熔融状态时,各种颜色的釉料相互浸润交融,故呈现斑驳陆离的视觉效果,给人以富丽堂皇、变化万千之美感。

隋唐五代瓷,深藏不露的高级美!

隋唐五代瓷,深藏不露的高级美!

隋唐五代瓷,深藏不露的高级美!隋代青瓷继承南北朝青瓷的优良传统,釉色青绿而透明,釉面有细碎的片纹,玻璃质感极强。

此唾壶造型敦厚,青釉明亮,所用印花技法为戳印,花纹简洁浅显而疏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三彩刻花三足盘三彩刻花三足盘,高6cm,口径27.7cm,足距17cm。

盘口为板沿式,平底,下承3足。

通体以绿釉为地,盘心刻一团花,外环荷花、花蕾及荷叶纹,施以黄、绿、白三色。

底无釉。

此盘造型规整,盘心图案以刻花方法填彩而成,画面呈现凹凸状,立体感强。

由于采用了素烧工艺,胎体致密,釉色以绿彩为主,色调清新淡雅,在三彩盘中较为少见,堪称唐三彩器中的精品。

三彩双系罐三彩双系罐,高12.5cm,口径13.5cm,底径6.9cm。

罐呈扁圆形,口内敛,平底,口外两侧各有一系。

器内施黄釉,外壁以绿釉为地,上以白、黄、绿三色点染花朵。

器施半釉不到底,露胎处呈白色。

此罐器型虽小,但丰满端庄,模制成型的双系是唐三彩罐的一个主要特征。

此罐以瓷土作胎,胎体坚致洁白,烧成温度较高。

在巩县三彩窑址中曾采集到与此罐双系及彩斑相同的残片,由此可知此罐为河南巩县窑产品。

淮南窑黄釉高足盘淮南窑黄釉高足盘,隋,高12.5cm,口径27.5cm,足径14.5cm。

此盘直口微外撇,盘心坦平,有印花装饰,并有五个支钉痕,下承以空心喇叭状高足。

通体内外施黄釉,但外壁仅施半截釉。

高足盘是南北方瓷窑普遍烧制的器形。

从考古资料看,高足盘最早见于北朝,北齐天统三年(567年)的墓葬中即出土有青釉高足盘。

隋代这种器物比较流行,在隋代的绘画、壁画上都可见到。

目前发现隋代烧制高足盘的瓷窑有河北的贾壁窑,河南的安阳窑、巩义窑,安徽的淮南窑,湖南的湘阴窑,四川的邛窑等。

主要烧制青釉高足盘,釉色淡青而透明,有些可见胎上的黑点杂质。

河南的巩义窑在唐代还烧制三彩高足盘。

此件高足盘釉色偏黄,从其胎釉特征看,应属安徽淮南窑制品.越窑青釉瓜棱壶越窑青釉瓜棱壶,唐,高20.4cm,口径8.9cm,足径9.4cm。

瓷器的两大派南青北白,唐代白瓷进一步发展

瓷器的两大派南青北白,唐代白瓷进一步发展

瓷器的两大派南青北白,唐代白瓷进一步发展本文导读:1982年5月,在内邱与临城交界处的贾村,发现了隋代白瓷窑址一处,该窑烧制的白瓷,既有灰白色胎上用化妆土的白瓷,也有洁白瓷胎不上化妆土、非常精致的白瓷两种。

烧制的碗均为深腹、直壁、平底,与北方隋墓出土的白瓷碗相同。

隋代白瓷窑址在唐代邢窑范围内发现,证明在邢窑唐代白瓷尚未出现以前,白瓷在这一地区已经发展起来。

贾村隋代白瓷窑的发现,不仅填补了隋代白瓷窑的空白,证明隋代烧成功了白瓷,而对研究北方唐邢窑白瓷发展过程,提供了重要资料。

早期白瓷发展到了隋代,如果把它作为烧成期的话,那么从唐代开始就应当进人了它的发展时期。

隋代白瓷突破了传统青瓷的格调,为唐代白瓷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唐代白瓷较之隋代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改变了以青瓷为主导的发展方向。

唐代烧白瓷的窑址,尽管在我国长江以南地区迄70年代尚未发现,但北方邢窑白瓷不仅在当时已成为风靡一时的"天下无贵贱通用之"的名瓷,而且在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等广大地区,还陆续出现了烧制白瓷的瓷窑。

因此,白瓷的生产在北方已经成为普遍的现象,标志着我国瓷器进人了青瓷、白瓷并肩齐名的新阶段。

唐代瓷器生产的成就,与邢窑的出现以及北方白瓷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邢窑在隋代已烧制白瓷,并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这是唐代邢窑白瓷高度发展的重要原因。

它与其它白瓷窑不同,如河南的巩县窑等,在烧白瓷以前都是烧青瓷的。

因此,邢窑是北方最先烧成功白瓷,并把它提高到"白如雪"的发展水平的重要瓷窑。

故称其为北方白瓷的代表。

河北内丘县城关与临城县贾村隋代白瓷窑烧制的白瓷基本相似,同属于一个系统。

烧制的直口深形平底碗与北方隋代墓葬中出土的碗相同。

唐代著名的邢窑就是在隋代内丘与临城烧造白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邢窑白瓷胎质细腻洁白,制作精细,陆羽在《茶经》中形容它"类银"、"类雪",是非常恰当的。

南青北白是哪个朝代的

南青北白是哪个朝代的

南青北白是哪个朝代的南青北白是哪个朝代的?大家有没有听说过“南青北白”这个说法?是不是有点耳熟?这可不是个什么流行的网络用语,实际上它指的是中国古代的两个不同文化区域——南方的青瓷和北方的白瓷。

这说法一听就很有画面感,是不是?你能想象得出,那时候的瓷器美得像是天上的星星一样,远远地就能把你吸引过去。

南青北白到底是哪一个朝代的东西呢?想知道吗?咱们这就给你扒一扒。

一、南青北白的背后:青瓷和白瓷的风格差异咱得明确一下,“南青北白”这个词的来历。

它是指宋朝时期南北瓷器的风格差异。

大家知道,瓷器在中国历史上可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是在宋朝的时候,那时候瓷器可谓是达到了一种巅峰的艺术境界。

南方的青瓷,色泽清新、优雅、淡雅;而北方的白瓷则更加简洁、精致,白如玉,晶莹剔透。

你看,这两种瓷器在外形和风格上有那么大的区别,怎么可能不引起关注呢?说到青瓷,你可能会想,青瓷和绿色的“青”字有什么关系?青瓷的颜色是偏青灰的,给人一种冷静又高贵的感觉。

北方的白瓷呢,就像一块洁白的玉石,反射出的光泽简直让人目不转睛。

两者一个清新自然,一个纯洁无瑕,不得不说,宋朝的匠人真的是把这两种瓷器做到了极致。

二、宋朝的瓷器艺术:南北瓷器的辉煌宋朝这个时期,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瓷器最辉煌的时代之一。

不光是南青北白的瓷器,连整个中国瓷器的制作水平,都进入了一个新高峰。

南青是指南方的青瓷,而北白则代表着北方的白瓷。

你想想看,这两种瓷器在当时可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美学表达方式。

那时候的青瓷,以景德镇为代表,简直可以说是“陶瓷之乡”。

景德镇的青瓷轻盈典雅、细腻无比,光泽也特别自然。

而北方的白瓷,以汝窑、定窑为代表,白得发亮,仿佛是天然的珍宝,精致到不行。

你说这“南青北白”,是宋朝时期才特别有特色的说法吗?不完全是。

宋代瓷器的这种南北差异,反映的正是那时候不同地区文化和工艺的差异。

南方的人情味浓,做事细腻,瓷器也呈现出一种精致优雅的风格;而北方的人性格豪爽,做事直接,所以白瓷的风格看起来更加简洁、刚毅,给人一种不拘小节、豪放自如的感觉。

中华陶瓷发展史(七):南青北白——隋唐五代陶瓷

中华陶瓷发展史(七):南青北白——隋唐五代陶瓷

中华陶瓷发展史(七):南青北白——隋唐五代陶瓷隋代瓷器的发展隋以北朝为基础统一中国,因而其文化面貌带有较浓厚的北朝色彩。

由于政治中心在北方,南方的物品和工艺技术亦更多地北传,瓷风北渐,北方的制瓷业也得以迅速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隋代的制瓷业仍以青瓷为主流,分南北两个系统。

南方青瓷生产的基地,如浙江、江西、江苏等地的窑场进一步增多,同时安徽、湖南和四川等地的青瓷生产也逐渐形成一定的规模,并趋向成熟。

从总的情况看,南方青瓷以实用器物为主,器形大多沿袭南朝而略有变化。

隋代北方青瓷在北齐的基础上发展迅速,其中心产区在河北、河南,其次为山东。

隋朝历史很短,在陶瓷史上,隋代陶瓷工艺也不曾有什么独特的建树,可她却为一个新的陶瓷时代拉开了序幕。

入隋以后,南北方瓷业才开始了飞跃性的发展,窑场及其烧制的瓷器明显增多,各种花色、风格、样式的瓷器开始呈现,形成各竞风流的局面。

隋瓷的主要器形有壶、罐、瓶、碗和高足盘等。

隋代寿州窑瓷器隋代寿州窑瓷器白釉盘口瓶隋代邢窑瓷器隋瓷胎釉在总体上看,其共同点是胎体较为厚重;釉仍属石灰釉,多呈现青色,青中泛黄或黄褐色;隋瓷的装饰纹样以花草为多,并常在布局上巧妙地穿插替换而组成新颖图案;隋瓷装饰手法有印花、刻花、贴花、堆塑等,其中印花应用最为普及广泛。

唐代瓷器的发展唐代瓷器的制作与使用更为普及,瓷器的品种与造型新颖多样,其精细程度远远超越前代,在发展中形成了“南青北白”的两大瓷窑系统。

南方地区主要烧制青瓷,以浙江越窑为代表,北方地区主要烧制白瓷,以河北邢窑为代表。

唐代还有“釉下彩瓷”与“花瓷”等新品种,从某种意义上说,“三彩陶器”也是唐代制瓷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三彩是唐代陶瓷工艺中一支独放异彩的鲜花,斑斓绚丽,颇能显示盛唐风采。

唐三彩器型繁多,一般用做冥器。

唐代无论青瓷、白瓷,其器型大多为日常生活需用的碗、盘、壶、罐、瓶等。

唐代器型从总体上看,往往给人一种浑圆丰满稳重的感觉。

钴蓝釉陶碗唐寿州窑黄釉注子三彩广口梅瓶秘色瓷花口盘唐代“南青北白”之越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这脍炙人口的诗句中所指的“越窑”就是指浙江余姚上林湖周边地区的唐代瓷窑,而诗句中的“千峰翠色”则是指上述瓷窑中烧制出来的青瓷釉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隋瓷风采

隋以北朝为基础统一中国,因而其文化面貌带有较浓厚的北 朝色彩。由于建都大兴(今陕西西安东南一带),政治中心在 北方,南方的物品和工艺技术亦更多地北传,瓷风北渐,北 方的制瓷业也得以迅速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隋代的制瓷业仍以青瓷为主流,分南北两个系统。 隋代南 方青瓷,一般胎质坚硬,胎色灰白,釉层薄而均匀,釉色以 青绿和黄绿色为多,有剥釉现象。器物里外施釉,器外施釉 不及底,有的仅及腹半。装饰以印花为主,其次为划花,亦 有少量贴花。
北方青瓷

隋唐五代时期,青瓷仍是北方的大宗产品,产量 仅次于白瓷。尤其是隋代,基本上以烧制青瓷为主。 入唐后,有的青瓷窑停烧,如安阳窑、贾壁窑;有 的改烧白瓷,如巩县窑;有的则大量生产白瓷,如 邢窑。隋代青瓷以河南安阳窑的质量为佳,唐五代 以陕西黄堡窑的产品为代表。
青釉凤首龙柄壶 唐/高41.2厘米。壶口 有凤头形盖,与壶流 吻合成凤嘴。一侧安 龙形竖柄,龙头衔壶 口,龙尾接器底。通 体饰联珠、力士、宝 相花和卷叶纹。造型 优美,装饰富丽,吸 取波斯金银器的造型 和装饰而加以创造性 地融合,是唐代北方 青瓷的代表作。
邢窑白釉穿带壶 唐/ 高29.5厘米。唇口,直 颈,长圈腹,圈足。两 侧有对称双系,可穿 带提携。釉色洁白,制 作规整,为邢窑精品。



定窑遗址在今河北曲阳涧磁村及东西燕山村。创烧 于晚唐,兴盛于北宋,延烧至金、元时期。晚唐除 烧制白瓷外,还兼烧黄釉、黄绿釉及褐绿釉瓷器。 唐代白瓷器形有碗、盘,托盘,注子、盆、三足炉 和玩具等,器沿均折边成厚唇。丰肩,平底,并加 圆饼状实足,有的为玉璧底。产品也如邢窑,分精 粗二类:精者胎质细腻,胎色洁白,釉色纯白,光泽 莹润,粗者胎体厚重,釉质也较粗,釉色白里泛青, 凝釉处多呈青绿色,釉面有开片。 五代时定窑白瓷以唇口碗(口缘凸出如唇 )最多 见,唇口有宽有窄,时代特征较明显。
岳州窑与长沙窑

岳州窑在陆羽《茶经》中排名第四,窑场位于今 湖南湘阴一带,是长沙窑的前身,是湖南最早的青 瓷生产基地。 长沙窑又名铜官窑,位于今湖南望城县铜官镇至 石褚湖约五公里的范围内。创烧于中唐,盛于晚唐, 衰于五代。长沙窑前期器物胎质较粗松,胎色暗红; 后期胎质较细密,胎色灰黄或灰青。前期釉色黄中 带青,黄色较重,胎釉结合不好,常有剥釉现象; 后期釉色青而微黄,青色增多,色调稳定;亦有乳 白中闪青和纯然一体的蓝色或绿色釉;胎釉结合紧 密、很少剥釉现象。

隋朝白瓷较之北齐有一定发展,胎釉质量都有所提 高,器类丰富多样。
白 瓷 鸡 首 壶
青 瓷 鸡 首 壶
庞大的青瓷家族

唐代南方各窑仍然烧制青瓷,而以越窑为杰出代 表。当时“茶圣”陆羽在所著《茶经》中评次各窑 所产茶碗时说:“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 州次,寿州、洪州次。”即以越窑居于首位,而其 他五个也都是青瓷窑。 越窑代表了唐五代到北宋 初期青瓷生产的最高水平,从工艺技术到产品风格, 都对南北众多瓷窑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参考书:
名 称 作者 朱裕平 江东亮 李家驹 出版社 山东美术出版社 中国物资出版社 武汉工业大学出 版社
中国陶瓷综述 精细陶瓷材料 日用陶瓷工艺学
公共邮箱:virtuous163@
邮箱密码:Ceramic
南青北白--隋唐五代陶瓷

隋瓷风采 庞大的青瓷家族 成熟的白瓷风韵 黑釉、黄釉、花釉、绞胎及青花瓷 唐三彩



唐代的白瓷,以邢窑所产最为著名。唐李肇《国史补》说邢 窑的白瓷茶瓯,“天下无贵贱通用之”。稍后,段安节在 《乐府杂录》中记唐代乐师郭道原用越窑、邢窑的茶碗十一 只、注水其中,随水位高低,以筷子敲击它,其发声美妙而 有变化,胜过乐器。这说明邢窑白瓷质量上乘,能与越窑青 瓷媲美。 邢窑的中心窑场位于河北内丘县城关一带。内丘在唐代属邢 州,故名邢窑。邢窑的白瓷有精粗之分,粗者居多,精者占 少数。邢窑的精细白瓷选用优质瓷土烧成,胎质坚实细腻, 胎色洁白,釉质莹润,有的薄如蛋壳,透明性很强。一般器 物洁白光亮,有的白中微泛青色。器形有盘、碗、杯、托盏、 瓶、壶、罐、注子等。碗有多种形式,以玉璧底碗最多见, 玉壁底心施釉者为高级瓷,不施釉者为一般用品。

三瓣花式白瓷碟 (五代) 高3.8厘米,口径12.2厘米,1956 年江苏省新海莲市玉带河出土。器身 呈三瓣花形,这是当时贵族妇女面额 贴花的流行式样。其影响亦及于瓷器 造型。 白瓷海棠杯 浙江省临安县文物馆 大小尺寸: 长16.1厘米,宽7.9厘 米,高6.3厘米 。胎体极薄,釉色细 白润泽,造型如此精美,在唐末白 瓷中留传于世的甚属少见。
洪州窑多足辟雍砚 唐/高5.5厘米,砚径14厘米。 江西丰城曲江出土。砚面微 凹,无釉,以利研磨,四周 绕以水池。底沿有20只蹄形 足,一侧安有两个小罐形的 笔插。釉色黄褐而莹润,制 作精美:这类砚因砚面圆形, 围以水池,形如辟雍(西周天 子所设太学,校址圆形,四 周环水),故名“辟雍砚”。 流行于南朝至唐宋。

玉璧底

玉璧底也称作玉璧形圈足,唐代中、晚期流行足式之一。 造型为圆形平底中心挖去一小片同心圆,形似玉璧,故名。 底心内凹处有施釉与不施釉之分,施釉者只有圆环形地面露 胎。唐代越窑、邢窑、长沙窑等窑口制品上均有所见。
邢窑白釉碗 唐,高3.9厘米 口径15.2厘米 足径6.5厘米 碗敞口,唇边,斜壁,玉璧形足。 通体施白釉。胎质洁白细腻,造型 规整,釉色雪白莹润。如此精美的 白瓷,在当时应是上层统治阶级所 使用的器皿。
黑釉、黄釉、花釉、绞胎及青花瓷

黑釉瓷
唐代北方黑釉瓷器的产量和质量较北朝时期有显著的发展 和提高,陕西、河南、山东等地都有烧制黑瓷的窑址,而以 河南发现最多,如巩县窑、壁窑、郊县窑、密县窑、阳窑等。 就烧制质量来说,则以山东淄博窑和陕西黄堡窑最好。

山东淄博窑唐代盛烧黑瓷,产量较河南、陕西为大。产品以 碗为大宗,瓶、壶、罐等日用器物也不少。器物均为厚平底, 给人以稳重感。有的底心微凹,为北朝以来修坯法的遗痕。 釉面晶莹滋润,色黑如漆。

洪州窑创烧于东汉晚期,东晋南朝至中唐为兴盛时 期,晚唐五代渐趋衰落。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洪州 窑址的调查发掘中发现东晋、南朝早期的层位中有 大量废弃的匣钵,表明洪州窑最迟在南朝早期已使 用匣钵装烧瓷器,这是我国制瓷工艺上的一大进步, 打破了以往认为我国匣钵装烧始于隋代的成说,改 写了这一制瓷工艺的历史。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巩县窑黑釉水壶 唐/高9厘米。敞口、短颈,扁圆腹,平底。 肩有短流,相对一侧有柄。造型浑厚饱满, 小器大度。釉色纯黑,施釉不到底。

陕西铜川黄堡窑,是宋代耀州窑的前身,唐代以 烧制黑瓷和白瓷为主,兼烧少量青瓷。黑瓷器物有 碗、盘、盒子、灯、盆、壶、罐、枕等,还有狮、 马、狗、猴、羊等玩具。器类和器形相当丰富,不 亚于白瓷。 1972年出土的一件黑瓷塔式盖罐,罐盖为七级宝 塔形,盖顶塑一小猴,形象生动。整器集中了雕镂 堆贴等技法,显得精巧而又端庄,为唐代北方黑瓷 的杰出代表作,亦足以表现黄堡窑的制瓷水平。


长沙窑在装饰艺术上具有特殊成就,其釉下彩绘和模印贴花 最具特色。 长沙窑的釉下彩绘装饰,先在素胎表面涂一层白色化妆土, 然后绘各种图形,再罩以一层淡黄色或青黄色的透明薄釉, 烧成后图画显得十分清晰、明亮。釉下彩中,绿、红、蓝色 以氧化铜作着色剂,褐色则以铁为着色剂。彩绘纹饰常用三 种线条来表现,即铁线式、棉线式和复合式。铁线式的线条 多呈褐色,用于白描,笔画刚劲有力。棉线式线条以绿色或 红色为主多用于没骨画法,其线条如棉浸水,柔软华滋,长 短粗细随物而变。复合式是用两种以上线条相配使用,一般 用绿色棉线勾画轮廓,用褐色铁线描绘细部、如动物的眼、 嘴、羽毛和植物的叶脉、山石的纹理等,有如水墨画中之醒 墨,淡中着浓,效果十分强烈。
邛(qiong)


四川地区唐代最为有名的青瓷窑是邛窑(又称邛崃窑),窑 址分布于今四川邛崃县瓦窑山、什方堂、尖山子、大鱼村等 地,而以什方堂为最集中。南朝至隋烧造青瓷,唐代是其极 盛期,五代继续生产,北宋以后渐趋衰落。什方堂遗址发现 的器物具有典型的唐代风格和地方特色,如长流瓜棱壶、花 口碗、折腰盘、提梁罐、省油灯等。还发现刻有“贞元二年” 铭文的匣钵残件,为判断此窑的烧造年代提供了依据。

长沙窑褐彩奔鹿纹盒盖 唐/高5厘米,口径16.8厘米。 奔鹿以意笔绘出,形象逼真。 草纹亦潇洒而有水墨效果
长沙窑贴花壶 唐/高21.5厘米。直筒腹, 平底。肩部安八棱短流、双系和曲形柄。 双系和流下贴饰模印花叶纹,贴饰处均施 大片褐彩,十分醒目。
洪州窑

洪州窑,在陆羽《茶经》中名列第六,居于唐代 六大青瓷窑的末位。其窑场遗址在今江西丰城市曲 江镇罗湖村一带,南北绵延20余公里,以赣江为 纽带连成一体,形成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瓷窑体系。


隋代北方青瓷,一般造型较敦朴厚重,胎质细腻坚致,有的 施白色化妆土。釉色青或青中闪黄,为透明玻璃质,光泽较 强,釉面多开片。器物里外施釉,器外施釉不及底。装饰较 简朴。
青釉四系罐 隋/高22.5厘米。直口, 平底,肩有四系。釉色 青中闪黄,玻璃质感强, 开细小纹片,施釉不及 底。造型有北方瓷器浑 厚淳朴的特点。

定窑唇口碗
定窑白釉莲瓣纹盖罐 五代/高7.8厘米,口径5.7厘米。 形如扁圆小瓜,盖有瓜藤钮。器身及 盖均刻莲瓣纹口底部刻有“官”字。
河南地区白瓷

河南地区也是唐代白瓷的重要产地,代表性的瓷窑当推巩县 窑。巩县窑白瓷创烧于初唐,兴于盛唐,开元、天宝以后逐 渐衰落。所产白瓷曾作为贡品。在唐长安城西市及大明宫遗 址中,均有巩县窑的白瓷出土。 巩县窑的白瓷,釉色白中稍泛灰,常有一黑色斑点,釉面有 细小开片,不如邢窑之莹亮光洁。胎质具有细砂性,也不如 邢窑细腻。巩县窑的白瓷器形有碗、盘、壶、瓶、罐、枕等, 而以碗、盘为多,仅碗类就有十多种类型。唐李肇《国史补》 称“巩县陶者多为瓷偶人”,中原地区唐墓出土的小巧人物 和动物瓷塑可能即出于巩县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