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部编版必修下册: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作业1】
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课件-- 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二、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二)联合国——国际政治秩序的重建
1.成立:1945年10月24日成立,是当代世界最大和最重要的主权国家组成 的国际组织,仍然在国际舞台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
比较项
国际联盟
联合国
原则
强调全体一致原则
大国一致原则
建立基础
建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掠夺的基 础之上,必然破产
主要矛盾
战胜国与战败国、战胜国之间的 矛盾
两个战胜国间的妥协 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
相同点
①都是在原有的世界体系被破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②都是根据一系列国际会议所确立的基本原则建立新的国际体系; ③都是大国意志的体现,具有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并且都随着各 国力量的消长而瓦解。
重难点突破
1929年10月24日,美国爆发了资本主义 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股票一夜之间 从顶巅跌入深渊。一周之内,美国人在证券 交易所内失去的财富达100亿美元,农场主 为了销毁“过剩”的产品,把牛奶倒进密西 西比河。当时纽约流行一首儿歌:“梅隆拉 响汽笛,胡佛敲起钟。华尔街发出信号,美 国往地狱里冲!”
指”助长了法西斯国家侵略野心。 5.局部战争期间未形成反法西斯阵线。
(二)过程 1、从局部战争到全球战争。
五大战场: 亚洲战场、太平洋战场、西欧战场、苏德战场、 北非战场
2、亚洲战场(局部爆发) (1)序幕: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 发动了侵华战争,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 幕,中国人民开始局部抗战。 (2)爆发: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七七事 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 这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爆发的标志。 (3)地位:中华民族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团结抗日,开辟对日本法西斯持久作战的东方 主战场。
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二)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背景: 面对1929年的经济大危机,法西斯国家通过战争寻找出路。
1929年10月24日纽约股票市场 价格在一天之内下跌12.8%,大危 机由此开始。紧接着就是银行倒闭、 生产下降、工厂破产、工人失业。 大危机从美国迅速蔓延到整个欧洲 和除苏联以外的全世界,是迄今为 止人类社会遭遇的规模最大、历时 最长、影响最深刻的经济危机。
而战败的二德战国的利用性英质、:法从、发美动等者战的胜动国机之来间说的,矛第盾二,次依世靠界美大国战的扶植,经济
再度超过是了一英场法帝。国主义性质的非正义战争; (2)政治从发战展争的的不抵平抗衡者表来现说在,:第1二92次9—世1界93大3年战资是本一主场义反世法界西严重的经济危机 引起了政斯治的危正机义,战德争国。和日本建立了法西斯专政,而英、法、美继续坚持资 产阶级民主制度。
2.表现:①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并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② 英法实行绥靖政策,与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 把苏台德等地 区割让给德国。标志着绥靖政策达到顶峰。
《慕尼黑协定》示意图
《慕尼黑协定》签字现场
张伯伦与希特勒亲切握手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一)战争原因和性质
1.原因:①根源: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法西斯国家发动二战的根源
1932年纳粹党成为国 会第一党
1934年希特勒集党、 政、军大权于一身
德国和意大利建立 “柏林—罗马轴心”
“柏林—罗马—东京” 轴心形成
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三)绥靖政策
1.含义:英法为了保存自己的既得利益,采取以牺牲其他国家利益为手段换 取与对手妥协的政策。(姑息纵容,同侵略者勾结和妥协的政策)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课件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二战 背景
资本主义国家政治 经济发展不平衡
德意日对凡尔赛华 盛顿体系不满
经济大危机发生 法西斯国家发动战 争转嫁危机
英法推行绥靖政策
二战
战
进程
后
国
际
亚洲战场:九一八事变
秩
七七事变
序
的
欧洲战场:德国闪击波兰形Fra bibliotek入侵苏联
2、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背景:德、意、日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满。1929年爆发的经济大危机席卷资本主义世界。 (2)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日本法西斯分子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 (3)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1936年,意大利和德国结成轴心国。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4)英法绥靖政策: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并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英法实行绥靖政策,
为了打击社会主义苏联,英法希望借刀杀 人,拉拢德国去搞苏联。他们认为:“祸 水东引”这一招非常高明。
历史上把这种牺牲弱小国家利益、企图引开祸水的做法称为“慕尼黑阴谋”。《慕尼黑协定》的签 订标志着英法绥靖政策的顶峰
捷克斯洛伐克不但军事工业发达,矿产资源丰富,而且 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所以德国对它早就垂涎三尺了。
1938年9月,希特勒、墨索里尼、张伯伦和达拉第等在慕 尼黑进行会谈。签订了《慕尼黑协定》,要求捷克把苏 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
希特勒在慕尼黑会议上说,占领苏台德区是他对西方的 最后一次领土要求。张伯伦对此毫不怀疑。
开会的时候,捷克的代表被关在会议室隔壁的房间,连 反对的机会都没有。
张伯伦回到伦敦下飞机的时,兴高采烈地声称,他带回 来“一代人的和平”,“我建议你们安心的睡去吧!”
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教学设计】 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本《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第17课。
教材共三个子目:“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从法西斯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绥靖政策等方面分析了二战爆发的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简要介绍了二战从局部战争发展到全球战争的过程,突出了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从雅尔塔体系、成立联合国、国际格局转变三个角度阐述了二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对本单元的要求是:“通过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的意义;理解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对国际秩序的影响。
”本课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主要任务是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理解二战后国际秩序的变动。
二、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中历史课程已初经涉及世界大战、经济危机、法西斯主义、绥靖政策、雅尔塔体系、联合国等内容,也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学科素养。
高中历史学习的广度和深度有所增加,尤其是对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关系以及战后国际秩序的变化的理解,学生需要具有较高的逻辑思维能力,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从具体到抽象形成理性认识。
三、教学目标1、运用唯物史观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了解法西斯主义、绥靖政策产生的背景和内涵,认识其危害。
2、利用地图、图片和教科书文字叙述,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简要过程,感知世界大战造成的巨大危害,认识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3、通过史料研读,认识战后世界国际格局和国际秩序的变化,理解战后国际秩序建立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
4、通过全课的学习,努力肩负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的世界。
”的历史使命。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及战后形成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合作探究
读题引、读设问、读出处、读正文得出重要信息: 材料一:从正文“1914年”“1917年”“1918年”及其相关事件得出加快一战结束的原因;从正文“1919— “四读” 1922年”“1929年”“1933年”“1936年”及其相关事件得出二战爆发的政治、经济原因。 材料二:从正文“两种社会制度的矛盾对国际局势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帝国主义国家争夺霸权 的斗争日趋尖锐”得出二战爆发的政治原因
1842年,中英两国签订《南京条约》,条约侵犯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和关税主权。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1928年8月,美、法等国签订了《非战公约》,宣布缔约各国在相互关系中废弃以战争作为实 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1945年6月,中、美、苏、英等国签署了《联合国宪章》,确立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制裁侵 略的机制,集体安全体制得到进一步完善。 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围绕“国际秩序”自拟论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 持论有据,逻辑清晰。)
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形成 1945年《联合国宪章》签署
得出结论(回 望论点,展示 素养)
随着国际协议的签订、国际规则和国际惯例的修改,以及国际组织的出现,国际秩 序不断发展完善
合作探究
【参考答案】示例 论题:近现代国际秩序不断发展完善。 论述: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促成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形成,开创了通过国际会议和谈判 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是近代国际法和国际秩序发展的一个重要时间节点。随着殖民扩张的加 剧和两次工业革命的完成,各国之间的矛盾冲突加剧,国际旧体系已难以维系。于是一战、二战 相继爆发。1928年签订的《非战公约》尽管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维护和平的作用,但并没有化 解矛盾。二战中《联合国宪章》的签署确定了“大国一致”的原则。各项国际协议的签订推动 了集体安全机制进一步完善,这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重要举措,促进了国际秩序的进一步发 展完善。 综上所述,随着国际协议的签订、国际规则和国际惯例的修改,以及国际组织的出现,国际秩序 不断发展完善。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带来的矛盾
材料3:在1920年初,大约两千名来自各个社会阶层的日本人签署了一份上书国际联 盟的请愿书,反对《华盛顿条约》。他们认为这项条约限制了日本在世界舞台上的 发展,并导致了一种不公平的国际秩序。
——Kobayashi, Y. (1993)《Japan's Response to the Washington Conference.》 材料4:许多日本海军官员对《华盛顿条约》持反对态度,认为这个条约损害了日本 的海上利益和国家尊严。海军中将高木惣吉曾表示,“我不能坐视我们的国家失去 权力和影响力”
——Japanese Ministry of Finance. (1957). Japan's Balance of International Payments
从上述材料中你能提取到什么信息?这说明了什么?
经济大危机加剧日本、德国的国内矛盾
经济危机:国内矛盾激化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引发国内矛盾
材料5:1929年10月24日,纽约华尔街股票市场价格狂跌,人 们大量抛出股票,证券市场陷入恐慌,这一天被称为“黑色 星期四”。随后,一场空前严重的经济大危机席卷了美国乃 至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面对这场危机,美国实行了“新政”, 德国和日本则建立了法西斯政权。
——齐世荣主编《绥靖政策研究》 材料7:英美两国许多人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实在是个错 误,根本没有带来任何好处…………对德国(的制裁)过于苛 刻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约140万法国人死亡;在法国 人看来,再重复这样的人类灾难实在是不可思议。………在 大不列颠和美国,情形也差不多。人们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 的流血与损失念念不忘,既悲伤又恼怒。
——Rosenberg, E. S. (1976). Japanese Admiral: A Life of Arima Kinue.
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共41张ppt)
战争 1942年中途岛战役 1942-1943年( ④ 斯大林 1942年阿拉曼战
转折 是亚洲战场转折点 格勒战役 )是第二次世界 役是非洲战场转
大战转折点
折点
战争 结束
1945年9月2日, 1945年5月8日,( ⑤ 德 ( ⑥ 日本签署无 国投降 )标志着欧洲战场 条件投降书 )标志 的结束 着第二次世界大战 结束
法西斯主义兴起的原因
1、历史:军国主义传统和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方式不 彻底,保留了大量的的封建残余 2、经济:1929年经济大危机的影响下,本国垄断资产 阶级希望争夺更多的殖民地,扩大海外市场 3、政治:垄断资产阶级的支持和议会政治力量较弱; 政治人物的才能和激进思想 4、社会:极端民族主义情绪;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恐惧; 5、国家: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引起的不满和冲突;
(阅读、分析、小组讨论,展示小组讨论结果)
希特勒认为,只有“当一国(种族上最优秀的那一国) 取得了完全而无可争辨的霸权时”,世界和平才会到来。
—[美]格哈特·温伯格著,何江等译《希特勒德国的对外政策》上编
①特征:主张极端民族主义 —反对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 墨索里尼在官方的《意大利百科全书》中写道:“只有 战争能使人类的能力达到最高水平,能在敢于从事战争的人 身上打上高贵的印记……法西斯主义认为获取最高统治权的 趋向……是生命力的表现。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一、幻想与现实的鸿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战争背景
二、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战争过程
三、理性与强权的博弈——雅尔塔体系的建立 ──战争影响
一、幻想与现实的鸿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史纲要下(2019版)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教案
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唯物史观:运用唯物史观及辩证分析看待历史的有关理论,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认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重要作用。
2.时空观念: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3.史料实证:通过文献资料记载,分析1929年经济危机对德国、日本和意大利法西斯的影响,认识英法绥靖政策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4.历史解释:运用文献资料,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召开的会议,分析其对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
5.家国情怀:认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的历史意义,认同世界和平的来之不易。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及战后形成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教学难点:雅尔塔体系的形成与评价。
课前准备1.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前期课前准备,教师有目的性地准备课程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课前导读部分,导入本课内容1929年10月24日,纽约华尔街股票市场价格狂跌,人们大量抛出股票,证券市场陷入恐慌,这一天被称为“黑色星期四”。
随后,一场空前严重的经济大危机席卷了美国乃至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面对这场危机,美国实行了“新政”,德国和日本则建立了法西斯政权。
【新课讲授】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1.法西斯主义【教师活动】PPT展示史料,请同学们结合历史史料和课本内容,概括总结出有关于法西斯含义和特征的内容。
材料:法西斯(拉丁语fasces的译音),原指中间插着一把斧头的“束棒”,为古罗马执法官吏的权力标志。
现象征强权、暴力、恐怖统治,对外侵略掠夺,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极端独裁形式。
【学生活动】根据材料,结合课本回答问题。
含义法西斯主义以极端民族主义为基本特征,法西斯份子反对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特征主张对内实行恐怖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扩张,发动战争,争霸世界。
2. 德、意、日法西斯运动形成过程【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课本100页第一段内容,归纳总结出德、意、日法西斯运动形成过程。
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44张ppt)
为什么称战胜国是“愚蠢的胜利者”? 20C20S的国际关系存在什么隐患?
“分赃”性质
大国强权色彩
极端民族主义和复仇主义 在德国蔓延
▲德国人游行反对《凡尔赛和约》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追根溯源
“生存空间”是希特勒新创的术语……按照这一学说, 失业和普遍存在的苦难是由生存空间的缺乏引起 的。……解决这问题最明显的出路就是扩张,必要时也 可使用武力,以纠正过去所遭受的不公正行为。
为什么德国民众会拥护和支持希特勒? 德国人要复仇
德国人为什么要复仇?
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的仇视
历史原因: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仇视
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材料1:马克思对德意志帝国评价:“德意志帝国是一个以议会形式粉 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照官僚制度组织 起来、并以警察来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 材料2:(意大利统一后)在政治上建立的是君主立宪政体,世袭的国王 保留着很大的权利……众议院的选举是非常不民主的,所以国家政权实 际上是掌握在 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一)法西斯主义形成 1、意大利、德国、日本法西斯主义的形成过程
国家 开始时间 意大利 1919年
德国 1920年
代表人物 墨索里尼
希特勒
主要事件
成立世界上第一个法西斯主义政党“战斗的意大利法 西斯”,后更名为“国家法西斯党”;1922年建立法
——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上)》 材料3:明治维新保留了大量封建势力,官僚寡头和军阀实际掌握了权 力,成为军国主义的社会基础。 ——《中外历史纲要》(下)第9课
德意日封建残余浓厚,民主基础薄弱
有国家通过政策调整走出危机:美国的罗斯福新政 有国家最终建立法西斯政权,企图对外扩张摆脱危机。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列宁
可以说,“一战”结束时就埋下了
“二战”爆发的种子,地点就在巴黎
凡尔赛宫。种子的萌发还需要空气、
水、土壤等外部条件。1929年爆发的
世界经济大危机,就为“二
机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空前严重、历
③经: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爆发,法西斯趁机上台,主张对外战争转嫁危机。
罗斯福新政
①罗斯福新政促进美国经济的恢复与 发展,避免美国走上法西斯道路。
②开创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资本主 义国家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对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调整产生深远 影响
两次新政后,按1958年美元计算,国民生
增为109……1939年以后,由于战争迫使美国
大规模地、迅速地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美国经济直线上升。
——刘绪贻主编 《当代美国总统与社会
12
现代美国社会发展简史》
知识拓展
德、日与美国摆脱经济大危机的不同方式的原因 (1)历史原因:德、日两国有深厚的军国主义传统,这成为法西斯势力迅速发展 的基础。而美国具有民主传统。 (2)国际原因:在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下,德国受到严厉制裁,日本在东亚和太 平洋地区的扩张受到遏制。因此,德国存在复仇情绪,日本急于打破这种遏制。 而美国是这一体系的受益者,不想破坏这一秩序。 (3)直接原因:德、日经济实力比美国弱,只有依赖国民经济军事化和对外扩张, 转嫁危机,才能促使经济复苏。而美国经济实力雄厚,可以通过国家干预经济的方 法来缓解危机。 (4)个人原因:代表资产阶级民主势力的罗斯福和代表法西斯势力的希特勒等在 决策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
2
德国
日本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课件-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美国: 实行罗斯福新政 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
德日意:建立法西斯专政
壹 二战的缘起
学习任务: 阅读教材,梳理法西斯势 力在意大利 、德国和日本兴起的史实。
意大利: 1919年, 意大利成立的“战斗的意大利法西斯 ”是 世界上第一个法西斯主义政党。 1922年, 墨索里尼建立法西斯政权。
屈辱的合约像一把剑刺伤了德国人民的民族情感 埋下了下一次战争的伏笔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与1919—1920年和 平条约的失败相关 。那些条约制造出的问题与 解决的问题几乎一样多 。和平缔造者们屈从于 战胜国兼并别国领土和建立附属国的要求, 从 而播下了仇恨和冲突的新种子。
——菲利普・李・拉尔夫等《世界文明史》
德国: 1920年,希特勒组建“纳粹党 ”
日本: 1921年, 冈村宁次 、 东条英机等人订立密约 法西斯主义的特征
法西斯 : 寓意
人民必须服从至 高无上的国家权
威 , 否则立即绳 以 斧钺, 在古罗 马是权力和威信
的标志 。二战后, 成为贬义词。
①极端民族主义( 基本特征 ) ②反对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
⑴对人类社会:给人类社会带来空前的浩劫
堆积在一个集中营里的大屠杀遇难者的鞋
南京大屠杀
叁 二战的影响
( 2 )对世界格局 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 逐渐形成了美苏两极
格局为主的雅尔塔体系。
欧洲衰落:欧洲在二战中遭受致命打击, 国力严重消耗 ; 美国独大: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 、政治和军事强国 ; 苏联抗衡: 苏联军事和政治威望提升
贰 仇恨的种子何以发芽 ——二战的爆发
贰 二战的爆发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课件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讨论了战后世界的安排、欧洲各国政府组成、国际 组织、战争赔款、对日作战等问题。会议期间发表 了敦促日本立即投降的《波茨坦公告》。
材料1 该体系同样具有大国强权政治的深深烙印,它建立 在美苏战时军事实力均势的基础之上,是美、英、苏三大 国出于对各自利益的现实考虑和对战后世界安排的长远打 算,在进行了长期的讨价还价之后相互妥协的产物。 —— 摘编自徐蓝《雅尔塔体系、冷战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大国相互妥协的产物,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
法西斯主义产生的背景是什么?
①一战带来的社会大动乱; ②极端民族主义情绪的出现; ③对“红色”革命的深深恐惧; ④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不满; ⑤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影响。
慕尼黑阴谋
1939.8.23 《苏德互不侵 犯条约》
1935.8.31 美国通过 《中立法案》
助推德国法西斯
局部阶段 全面爆发
谢谢观看
1919年希特勒加入德 意志工人党。1920年 改名“民族社会主义 德意志工人党”,简 称“纳粹党”,德国 法西斯运动开始。
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欧
洲
1936年,意大利和德国结成
战
轴心国,形成“柏林—罗马
争
轴心”。
策
源
1933年,纳粹党攫取德国政
地
权,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积 极扩军备战。
性质: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 组织,体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后的国际政治秩序。
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经济 社会发展。
原则:五常一致同意的“大国 一致”原则。
欧洲衰落:欧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致命打击。随着又一代 青年人被战火吞噬,各国的国力受到严重消耗。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巴巴罗萨计划
巴巴罗萨计划
德国法西斯闪击苏联的军事行动作战计划, 代号为“巴巴罗萨计划”,希特勒于1940年 12月发布。
德军的战略企图是:集中大量兵力,以“ 闪击战”的方式,从数个方向实施迅猛突击 ,消灭西部前苏军主力,尔后向前苏联腹地 长驱直入,攻占莫斯科、列宁格勒、顿巴斯 等地,迅速击败苏联,于1941年入冬前结束 战争。
影响最终决定了美国国家的政治体系,法西斯作为权利的象征也
自然融入其中。
◎美国参议院图章
20世纪,法西斯成为了“独裁、侵略战争”的代名词……
◎意大利国家法西斯党党徽
法西斯
1919年,墨索里尼成立“战斗的意大利法西斯”,是世界上第一个法西 斯主义政党,后更名为“国家法西斯党”,1922年建立法西斯政权。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1、经济根源说 3、历史传统根源说
2、国际政治根源说 4、文化根源说 ……
《我的奋斗》
我们需要的,不是一块面包!而是一个生存空间!一个民族的生存空间!这生存 空间,不是靠乞求和抗议来实现的,而是靠铁和血来实现的!
德意志帝国1914年时的边界根本不符合逻辑的。因为实际上,这些边界从包括日 耳曼民族的人民的意义上说,是不完整的……
是为了战争。
——希特勒
战 绥争靖策政源策地形成
1933.10.19,希特勒宣布退出国际联盟。 1934.9,希特勒下达了一个重整军备的秘密手令,
到1935年春,则公开宣布了此计划:将国防军由10 万扩充到30万。 1935.6,英德签订海军协议,同意德国把水面舰艇 的数量限制在英国皇家海军舰队规模的三分之一内, 而潜艇力量则与英国相当。 1936.3.7,3万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 1936.11,德、日缔结反共产国际协定。 1937.9,意大利加入此协定。德、意、日三国就正 式结成法西斯集团,三国轴心正式形成。 1938.3.15,德国吞并奥地利。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教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课程目标1.了解法西斯主义和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的原因。
2.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大历史事件,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程和特点。
3.了解雅尔塔体系的形成和联合国的建立,从“历史解释”角度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
4.认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伟大胜利的历史意义,认同世界和平来之不易。
二战背景:一战后虽然确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但由于这个体系由战胜国主导,其内容是对战败国家进行严厉的惩戒,战败国属于被迫接受,但是战争的爆发,以及战争破坏性的影响是双方一起造成的,所以一方高高在上处理另一方,势必会引起冲突,在酝酿了二十年后得以爆发。
看一下战后德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家的反映,找同学读一下。
由于这几个国家对于战后处置极其不满,所以积极鼓吹光复民族荣誉,极端民族主义复仇主义情绪不断高涨,这就促使了法西斯主义出现,我们简单看下法西斯主义概念。
归纳一下法西斯主义以极端民族主义为基本特征,鼓吹对外扩张,称霸战争。
那同学们想一下的德意日除了对战后处理不甘外,还有什么原因促使了他们法西斯主义的高涨。
我们在看一则材料啊。
关于各国法西斯政党组织的建立过程,同学需要简单了解一下。
那各国法西斯主义及政党的出现成为就是二战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经济危机的爆发则直接推动了德意日登国的对外战争。
经济危机虽然从美国爆发,但由于一战及战后美国与欧洲等国家联系密切,银行贷款援助各国的经济恢复,因此经济危机几乎席卷了世界。
经济危机的主要表现就是大量的工厂破产工人失业,这就会造成社会的动荡,那面对这场经济危机所造成的社会恐慌,各国处理方式也有不同,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以工代赈,恢复银行信誉等一系列措施,是美国顺利度过危机,而德意日等国犹豫受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制约,重金赔款,国土资源少,无法迅速脱离危机。
于是各国领导鼓吹战争会获得温饱和荣誉想通过对外发动战争的形式转嫁社会危机。
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17张ppt)
日本·冈村、东条等 军人以军部开展法 西斯运动
德国·纳粹党建立 法西斯独裁统治
意大利与德国 结成轴心国
1919年
1920年
德国·希特勒 成立纳粹党
1922年
1933年
意大利·墨索里尼建立
法西斯政权
1936年
日本建立军事法 西斯专政
2.德意日法西斯主义兴起,极端民 族主义泛滥,推崇对外扩张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
促进民族解放运动
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 美、苏、英划分势力范围
大国之间相互妥协,带有大国的强权政治色彩, 严重损害了一些国家的利益
④④体体系系保保障障问问题题::建立联合国
3、联合国的成立: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宪章》签署。 性质: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 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
——姚丽《二战全史》
6.根本原因: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亚洲战场
欧洲战场
非洲战场
局部 阶段 全面爆发
1931年九一八事变 1937年七七事变
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并对 1935年意大利入 埃塞俄 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 比亚
1939年9月,( ①德国闪击波兰 )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爆发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
(一)背景
1933年
欧
国会纵火案后,纳 粹党夺取德国政权
洲
亚
洲
1927年“东方会议” 确立大陆政策;
4.欧亚两大策源地的形成
1935年 意大利入侵埃塞俄
比亚
1936年 纳粹德国和意大利 结为轴心国,并干
涉西班牙内政
1937年 德意日三国签订 《反共产国际协定》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亚洲战场
欧洲战场
非洲战场
1931年,九一八事变。 局部 1937.7.7,七七事变标 阶段 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在
亚洲爆发。
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并对 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 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1938年德军占领苏台德地区
全面 1939年9月,德国以“闪击战”突袭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爆发
历史:凡尔赛—华盛 顿体系本身的问题。
法西斯主义在意、德、 日等国掌权
德国吞并苏台德等地区
纵容:英法美等国绥靖 政策的影响。
刺激:资本主义经济 危机的出现。
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等国
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
法西斯势力壮大,战 争在所难免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过程
局部战争到全球战争
具有帝国主义战争,反法西斯战争双重性性质
日本:《吐出烧鸡》 意大利:“乞丐帝国主义”
德国遭到凡尔赛体系的严重制裁, 日本在一战期间独占山东,战后在列 意大利一战中支出军费120亿美元,
陷入严重的财政、政治、经济危 强压力下不得吐出了所获收益。因此 其他损失30亿美元,巴黎和会分赃
机。全国上下弥漫着复仇情绪。 日本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严重不满 最少,被称为“乞丐帝国主义”。
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苏联成为抗击纳粹德国的主要战场。 战争 1941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到全球阶段。 扩大 1942年1月,以美、英、苏、中为首的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战争 1942年,中途岛战役是亚洲 1942—1943年,斯大林格勒战 1942年,阿拉曼战役是非洲战场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达标训练【合格性考试】一、选择题1.德、意、日法西斯兴起的共同社会根源不包括( )A.封建残余严重,民主基础薄弱B.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气氛浓厚C.民族主义情绪极其强烈D.30年代经济危机的冲击【解析】选D。
解答本题需注意关键词“共同社会根源不包括”,根据所学可知,意大利于1922年就已经建立起法西斯政权,显然不是受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的冲击,故D符合题意要求。
2.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在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的背景中,德国不同于日本的是( )A.受到世界经济危机的严重冲击B.国内阶级矛盾异常尖锐C.民族复仇主义思潮泛滥D.法西斯势力与日俱增【解析】选C。
题干强调的是德国不同于日本的地方。
用排除法把相同的排除,即可选出正确的答案,C 为德国所特有的,故选C。
3.《慕尼黑协定》的签订标志着英法两国推行的绥靖政策达到了顶峰。
西方大国推行绥靖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A.竭力避免战争,维护既得利益B.牺牲弱小国家利益,满足法西斯欲望C.打击进步势力,维护资本主义D.赢得备战时间,准备与法西斯斗争【解析】选A。
任何一国的外交政策,根本目的都是维护其国家利益。
A符合题意。
4.右图是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一张海报,上面有林肯在盖茨堡演说中的话:“决不让那些死去的人们白白牺牲。
”该海报最早可能出现于( )A.《慕尼黑协定》签订后B.德军向英法发动进攻后C.苏德战争爆发后D.日军突袭珍珠港后【解析】选D。
图中美国的国旗已残缺不全,这表明美国的利益遭受到直接的损害,再结合1941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美国对日宣战,故D与题意相符。
5.苏德战争与太平洋战争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不断扩大。
苏德战争与太平洋战争爆发的相同点( )A.都是绥靖政策的必然结果B.都有利于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C.直接决定法西斯轴心国的失败命运D.都是法西斯军队实施的突然袭击【解析】选D。
绥靖政策于1939年破产,故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并不是绥靖政策的必然结果,排除A;B、C与史实不符,排除;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是德、日两国针对苏联和美国的突然袭击,故正确答案为D。
6.2019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80周年,某同学对第二次世界大战部分重大事件进行了整理。
其中,关于这些重大事件的影响,正确的表述是()事件德国进攻苏联《联合国家宣言》签署斯大林格勒战役攻占柏林时间1941年6月1942年1月1942年7月—1943年2月1945年5月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进一步扩大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选项 A B C D【解析】选C。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是德国突袭波兰;《联合国家宣言》签署于1942年1月,此时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已经发展到最大规模;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标志是1945年9月2日日本签署投降书,故可排除A、B、D。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德国发动战争以来遭遇的最大失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C正确。
7.有人说《联合国宪章》确立了“历史上强有力的防止战争的机构”。
下列史实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 )A.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B.联合国大会上每个会员国都拥有一票表决权C.安理会是唯一有权采取行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机构D.联合国秘书处秘书长是联合国的行政首长【解析】选C。
安理会的主要责任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是唯一有权采取强制行动的联合国机构。
8.国际联盟和联合国的共同之处是( )A.均为帝国主义世界大战的产物B.初期均为美国所操纵C.成员国都包括了所有大国D.都宣称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解析】选D。
本题涉及两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两个国际组织的比较,由于美国没有参加国联,从而可排除B、C;据两次世界大战性质的不同,可排除A;D正确,应注意对“宣称”二字的理解。
9.第二次世界大战促使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具体表现在( )①美国政治经济和军事大国地位的确立②苏联综合实力的增强③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④欧洲列强失去主宰世界的实力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解析】选C。
本题解题关键是注意题干中的限定词“国际政治格局”。
③属于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反殖民统治的斗争,与题意不符;故排除A、B、D,选C。
10.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具有划时代的影响。
这主要表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 )A.消除了国际秩序中的大国强权色彩B.促成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C.终结了帝国主义在世界的殖民统治D.促进了世界政治经济的制度化进程【解析】选D。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了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等政治经济组织,因此促进了世界政治经济的制度化进程,D正确。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了美苏争霸的局面,A错误。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B错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殖民体系瓦解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C错误。
11.2019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4周年,法西斯主义曾给全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阅读下面四幅图片,回答问题。
(1)以上图片分别说明了法西斯主义的哪些特点?(4分)(2)20世纪30年代,德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给国际局势带来了哪些重大影响?(2分)(3)反法西斯国家为了遏制、打击法西斯主义进行了合作,举一例说明,并说说对你有何启示。
(6分)(4)有人说“法西斯主义实质上也是一种恐怖主义”。
你是怎样理解的?请说明理由。
(8分)【解析】第(1)题,根据图片信息回答即可。
第(2)题,可从加速战争爆发的角度分析。
第(3)题,合作的例子应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列举;“启示”主要从加强国际合作,建立公正合理的新秩序等方面考虑。
第(4)题是一个开放性问题,回答时应先表明观点,然后说明理由,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1)特点:制造恐怖事件,建立独裁统治;践踏国际公约,进行武装侵略;推行军国主义,实行全民军事化;残酷屠杀被占区居民。
(2)影响:形成了欧亚战争策源地,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3)例子: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启示:人类的命运休戚相关,要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倡导建立有效保障全球稳定和安全的多边机制,推动合理的、民主化的国际政治和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任何形式的侵略扩张是历史发展和文明进步的要求。
(4)肯定这种观点:法西斯主义者制造恐怖活动,危及全人类的生存和安全。
否定这种观点:法西斯主义对内独裁、对外扩张,是一种国家行为,手段上带有恐怖性质,但不能等同于恐怖主义。
【等级性考试】12.美苏两国社会制度不同,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却结成盟国,其根本原因是( )A.英法绥靖政策的破产B.国际联盟的大力推动C.战略上相互配合的需要D.面临法西斯的全球扩张【解析】选D。
决定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根本因素是国家利益和国家实力。
美苏两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矛盾尖锐,但法西斯的进攻使它们有了共同的强敌,因而美苏走向联合,故选D。
13.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苏、英等国召开了一系列国际会议,达成了若干协议,由此形成了雅尔塔体系,这一体系的实质是( )A.维护战胜国利益,保证世界和平B.以实力为依据,美苏划分势力范围C.维护反法西斯同盟,共同主宰世界D.两大阵营对立,形成争霸局面【解析】选B。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美、英、苏等国讨论了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和战后和平等问题,达成了若干协议。
这样,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雅尔塔体系确立,它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故B与题意相符。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联合国的前身是“国际联盟”。
该组织是在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情况类似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下构想出来的。
1941年6月12日《同盟国宣言》的签署是导致建立联合国一系列步骤中的第一步。
1944年9月21日至10月7日的敦巴顿橡树园会议上,联合国蓝图第一次被描绘出来。
美国、英国、苏联和中国就建立一个世界组织的目标、结构和功能达成了一致。
材料二直到1945年2月,在苏联雅尔塔会议上,美、英才同意了苏联提出的否决权问题。
从此否决权(也称“大国一致”原则)写入联合国宪章。
按此规定,安理会就非程序问题投票表决时,只要5个常任理事国中有1国不同意,决议就不能通过。
事实上,后来动用否决权最多的是苏联,共动用否决权130多次,其次是美国100余次。
——摘编自徐爱贤、华锦彬《否决权由来:苏联坚持在安理会设立否决权》(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联合国成立的原因。
(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联合国宪章中的“大国一致”原则。
(18分)【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该组织是在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情况类似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下构想出来的”得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国际联盟提供了经验;根据材料“1941年6月12日《同盟国宣言》的签署是导致建立联合国一系列步骤中的第一步”得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反法西斯同盟的推动;根据材料“1944年9月21日至10月7日的敦巴顿橡树园会议上,联合国蓝图第一次被描绘出来。
美国、英国、苏联和中国就建立一个世界组织的目标、结构和功能达成了一致”得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维护世界和平的需要。
第(2)题,可以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进行评价,积极作用可以从维护弱小国家和落后国家的利益、对美国称霸世界战略的防止、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角度进行作答;消极作用可以从大国利用一票否决权阻碍安理会职能的公正行使,从而成为某些大国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工具作答。
答案:(1)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国际联盟提供了经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反法西斯同盟的推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维护世界和平的需要。
(2)评析:有利于保护弱小国家和落后国家的利益,一定程度上防止了美国利用联合国称霸世界,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安全。
一些大国滥用否决权,阻碍了安理会职能的公正行使;成为某些大国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