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星海

合集下载

冼星海的故事

冼星海的故事

冼星海的故事
冼星海这哥们儿啊,那可是音乐界的大牛。

他出生在澳门一个穷苦的家庭,就像好多故事里的主角一样,虽然出身贫寒,但志向远大得很呢。

冼星海小时候就对音乐特别着迷。

他就像一个小音乐探险家,只要听到音乐声,就跟小蜜蜂见了花似的,立马凑过去。

那时候条件不好啊,学音乐可不容易,就像爬山没有路,全靠自己一点点摸索。

但是冼星海不怕,他就靠着自己的一股劲儿,到处找机会学习音乐知识。

后来啊,他就跑到法国去深造了。

你想啊,在国外人生地不熟的,语言也不通,还没钱,这得多难。

可冼星海就跟打不死的小强似的。

他在法国的时候,生活那叫一个艰苦,有时候连饭都吃不饱。

据说他住在小破房子里,冬天冷得像冰窖,夏天热得像蒸笼。

但他满脑子都是音乐,就这么坚持着学习。

冼星海创作的时候可认真了,就像一个超级大厨精心烹制一道绝世菜肴。

他把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还有对人民的希望,都一股脑儿地揉进了音乐里。

他深入到老百姓中间,听老百姓的故事,感受老百姓的喜怒哀乐,然后把这些都变成了音符。

可惜的是,冼星海因为过度劳累,身体累垮了。

但他留下的那些音乐,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星星,永远在咱们音乐的天空中闪闪发光。

他的故事也一直激励着后来的音乐家们,告诉他们,音乐不仅仅是好听的声音,还可以是一种强大的力量,能改变世界,能振奋人心。

【名人故事】作曲家冼星海的故事

【名人故事】作曲家冼星海的故事

【名人故事】作曲家冼星海的故事冼星海,中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对中国现代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音乐作品不仅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而且表达了他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沉情感。

以下是关于冼星海的故事。

冼星海出生于1905年,是湖南省浏阳县的一个贫苦农家子弟。

他从小就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父母为了供其读书,将家里唯一的一头牛卖掉买了一把二胡给他。

冼星海虽然没有受过正规的音乐教育,但依靠自己的天赋和勤奋,很快成为了一名出色的二胡演奏家。

在20世纪30年代初的上海,冼星海受到了当时中国音乐界最杰出的音乐家之一刘文韬的赏识和指导。

刘文韬发现了冼星海的才华,鼓励他去深造音乐,并帮助他进入上海音乐学院学习。

冼星海在音乐学院学习期间,师从著名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傅聪,并且钻研各种西方音乐理论和作曲技巧。

冼星海的音乐才华迅速得到了认可,他的作品《黄河大合唱》成为了中国音乐史上最为著名而且广为传唱的作品之一。

《黄河大合唱》将古老的中国民歌和现代的音乐形式相结合,充满了浓厚的革命情怀和激情澎湃的音乐动力,成为了中国革命歌曲的经典之作。

这首作品表达了中国人民对于抗战的热情和坚决的斗志,激励了整个民族为了抗战胜利而奋斗。

冼星海也是一位优秀的音乐教育家,他为中国音乐教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在中国音乐学院教授音乐理论和作曲,并且为培养一代又一代的音乐人才付出了很大努力。

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激励他们去探索和创新。

冼星海的光辉生命在1945年战争结束后的一次事故中戛然而止。

当时他作为中国音乐代表团的成员来到美国参加一个音乐会,当他正要离开美国回国时,在一个湖边玩耍的时候不慎落水溺亡,年仅40岁。

他的去世对中国音乐界造成了沉重的打击,音乐界和广大民众都为他的英年早逝而感到痛惜和惋惜。

冼星海的音乐才华和对祖国的深情厚意使得他在中国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作品至今仍然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追捧。

冼星海通过自己的音乐才华和教育工作,为中国现代音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课件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课件

THANKS
感谢观看
04
CATALOGUE
冼星海的代表作品赏析
《黄河大合唱》
总结词
这部作品是冼星海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以其磅礴的气势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中华民族的顽强精神和不屈意 志。
详细描述
创作于1939年,以黄河为背景,通过合唱、交响乐、独唱和朗诵等形式,表现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苦难与 顽强抗争。作品包括《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等九个乐章,每个乐章都有其独特的音 乐风格和表现力,使整部作品成为一部反映中华民族精神风貌的史诗性音乐作品。
家庭影响
尽管家境贫寒,但他的父母都十 分重视对他的教育。他们鼓励他 学习文化知识,培养他对音乐的 兴趣。
教育经历与音乐启蒙
教育经历
创作起步
冼星海在岭南大学附中和上海国立音 乐专科学校接受过教育。
在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学习期间,他创 作了《风》《悲怆》等作品,展示出 他在音乐创作上的才华和潜力。
音乐启蒙
与西方音乐的融合
冼星海的音乐作品融合了东西方音乐元素,为世界音乐的发展注入 了新的活力。
提高中国音乐的国际地位
通过冼星海等音乐家的努力,中国音乐的国际地位得到了显著提高 。
后人对冼星海的评价与纪念
高度评价
后人对冼星海的评价普遍很高,认为他为中国音乐事业做出 了卓越的贡献。
纪念活动
为了纪念冼星海,后人举办了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如音乐 会、展览等,以缅怀这位伟大的音乐家。
作Hale Waihona Puke 影响《黄河大合唱》一经演出,立即在全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不仅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抗日 热情,还成为了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传唱至今。
与其他音乐家的趣事和合作经历

冼星海(1905.6.13-1945.10.30),男,曾用

冼星海(1905.6.13-1945.10.30),男,曾用

冼星海(1905.6.13-1945.10.30),男,曾用冼(xiǎn)星(xīng)海(hǎi)。

冼(xiǎn)星(xīng)海(hǎi)。

男。

曾用名黄训。

冼星海孔宇。

祖籍广东番禺。

出生于澳门。

中国近代著名作曲家。

钢琴家。

有人民音乐家之称。

1926年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

1928年进上海国立音专学习音乐。

1929年去巴黎勤工俭学。

师从著名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保罗·杜卡斯。

1935年回国后。

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1938年赴延安。

后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

1939年6月。

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5年10月因劳累和营养不良。

他的肺病日益严重。

最后冼(xiǎn)星(xīng)海(hǎi)病逝于莫斯科。

中文名,冼(xiǎn)星(xīng)海(hǎi)。

别名,黄训。

孔宇。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澳门。

出生日期,1905年6月13日。

逝世日期,1945年10月30日。

职业,中国近代著名作曲家。

钢琴家。

毕业院校,巴黎国立音乐学院。

信仰,共产主义。

主要成就,1939年。

创作《黄河大合唱》。

代表作品,《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黄河大合唱》《生产运动大合唱》。

配偶,钱韵玲。

同名电视剧,《冼(xiǎn)星(xīng)海(hǎi)》。

星座,双子座。

人物生平。

1905年6月13日。

冼(xiǎn)星(xīng)海(hǎi)生于澳门一个贫苦家庭。

冼(xiǎn)星(xīng)海(hǎi)6岁时随母亲黄苏英去新加坡。

进入了新加坡的养正学校。

养正学校的区健夫老师。

最先赏识冼(xiǎn)星(xīng)海(hǎi)的音乐秉赋。

并选他进入学校军乐队。

冼星海让他开始接触乐器和音乐训练。

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

1918年。

母亲想方设法来到广州。

把13岁的冼(xiǎn)星(xīng)海(hǎi)送进了岭南大学学习小提琴。

开始正规的音乐课程。

进入岭南大学后。

为了贴补家用。

冼(xiǎn)星(xīng)海(hǎi)依靠每天售卖两个钟头的书。

冼星海简介-模板

冼星海简介-模板

冼星海简介
1928年(民国十七年),夏秋之间在广州得萧友梅先生介绍
加入当时上海工部局交响乐团任助理指挥并为该团创作及
1 改编乐曲;同时在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学习小提琴和作
曲理论。年底与陈洪、张曙、任光等发起组织"南国音乐
社",并担任副社长兼月刊编辑部主任
2
1929年(民国十八年),参加上海工部局交响乐团演奏员学 习班学习乐队指挥法兼演奏小提琴副首席及助理指挥
同年又参加上海各届慈善赈灾 义演活动并担任音乐总指导及 总指挥等职
1930年(民国十九年),赴日本 东京参加由田汉主持的东京中 华青年会主办的中国留日学生 筹赈总会义演活动任指挥及钢 琴伴奏;同年又参加东京举行 的国际反帝同盟远东大会义演 会任音乐部主任兼指挥。在政 治思想上倾向进步并同情日本 无产阶级"五一"示威斗争,回 国后受田汉
20 xx
冼星海简介
演讲者:
时间:
冼星海简介
目录
冼星海简介
冼星海(1905年6月13日—1945年10月30日),男,汉族,中国共产党党员。原名黄训原, 学名黄赞隆,又名曾泽生,入狱后改名星海。祖籍广东广州府番禺县(今广州市南沙区榄 核镇),出生于澳门。中国近代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有"人民音乐家"之称

冼星海简介
01
02
03
04
05
1918年(民国七年), 冼星海跟随姑丈和 表兄到新加坡生活, 曾在甘美冰厂当铲
冰工人
1918年(民国七年), 冼星海跟随姑丈和 表兄到新加坡生活, 曾在甘美冰厂当铲
冰工人
1920年(民国九年), 冼星海到新加坡的 英国籍校长史密斯 开办的英文夜校学

冼星海

冼星海
此外,他发表了《聂耳——中国新兴音乐的创造者》《论中国音乐的民族形式》《民歌与中国新兴音乐》等 许多音乐论文,论述中国新音乐发展的历史经验及大众化和民族形式等问题。 在政治上,他追求进步,并于 1939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9年,由诗人光未然作词的《黄河大合唱》经他谱曲,也成了旷世千古的绝响。 1939年5月11日,在延 安庆祝鲁艺成立周年晚会上,冼星海穿着灰布军装和草鞋、打着绑腿指挥《黄河大合唱》,在场的毛泽东和其他 中央首长连声叫好。更有许多人唱着“风在吼,马在叫”,走向抗日战争最前线。
1926年春,冼星海考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师从作曲家萧友梅和俄籍小提琴教授托诺夫。萧友梅特地安 排他抄谱、做图书管理员,以弥补生活费。
1927年,萧友梅和蔡元培在上海创办国立音乐院,翌年,冼星海由北平来上海考入国立音乐学院,主修小 提琴和钢琴,攻读理论作曲,并在院刊发表《普遍的音乐》一文。
1929年夏,冼星海因参加学潮而被迫退学。同年冬天,他启程前往异国求学,靠朋友的帮助和在船上做苦 工,于1930年春到达法国,实现了到巴黎学习音乐的愿望。在巴黎的最初几年,冼星海主要靠在餐厅等处做杂役 维持生活。经马思聪介绍,他曾随巴黎歌剧院乐队首席奥别多菲尔学习小提琴。这位小提琴家得知冼星海靠做小 工维持生活,便不收他的学费。接着,冼星海又向巴黎音乐学院的著名教授加隆学习作曲理论。加隆教授了解到 他生活贫困时,也不收他的学费。在这样痛苦生活的煎熬中,冼星海却成功地创作了《风》。这首乐曲得到了他 的老师们的赞誉。
1926年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师从作曲家萧友梅和俄籍小提琴教授托诺夫 。1928年进入国立音乐院学 习 音 乐 。 1 9 2 9 年 去 巴 黎 勤 工 俭 学 , 师 从 著 名 提 琴 家 帕 尼 ·奥 别 多 菲 尔 和 著 名 作 曲 家 保 罗 ·杜 卡 斯 。 1 9 3 5 年 回 国 后 , 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赴延安,后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1939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 1945年10月30日,冼星海因肺病在莫斯科病逝。

冼星海

冼星海

冼星海冼星海(1905-1945),原籍番禺,1905年5月出生于澳门。

其父是船工,在冼氏未诞生时已经过世;见光即无父,自幼就与母相依为命,靠外祖父生活。

1911年,时年六岁,其外祖父逝世,生活无靠,母子俩遂流落到马来西亚,母亲当上了佣人,糊口过日子。

冼氏读过三四年私塾,曾在圣安得烈英校上过课。

14岁那年,随母到新加坡申请入寄宿在校,半工半读,工作是负责管理摇铃,直到1921年六月,高级小学三年级毕业为止。

当时冼氏为区健夫所赏识,选他加入其在1917年创设的铜乐鼓喇叭队。

因具音乐天赋,不久升任乐队队长及指挥。

区氏不在时,代行其职权。

这段时期,乐队所吹奏的曲谱,全是雄浑壮烈的军歌和进行曲,对冼氏往后之音乐创作有深远的影响。

16岁时随林耀翔校长到广州之岭南大学附属学校升学。

1925年入岭南大学文科。

1926年,21岁他到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主修理论与小提琴,同时任该图书馆助理员,以维持生计。

1928年入上海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学习。

这时期他参加了田汉等人搞的“南国社”活动。

1929年他到法国深造,半工半读。

1930年2月他到巴黎先后跟奥别多菲尔·加隆学小提琴和音乐理论。

1931年考入巴黎音乐院作曲班,随印象派作曲家杜卡学习。

1935年回到中国。

1936年他为影片《夜半歌声》,《青年进行曲》和《壮志凌云》配乐。

1937年为话剧《日出》,《雷雨》,《太平天国》作曲配乐。

1937年7月7日全面抗日爆发,他参加了上海救亡演剧二队到苏州等地宣传抗日。

冼氏加入了国民政府政治部第三厅,后离开到延安去。

1939年他的力作〈黄河大合唱〉出炉了!冼氏受聂耳(1912-1935)的影响是很明显的,他在悼念聂耳辞世三周年一文中,写道:“聂耳先生虽然没有像许多音乐家一样的环境与修养,然而他具有的是青年活泼的创造力和斗争性的特点,因此,他的作品得到了广大群众之爱好与传诵。

尤其在目前,不论在前线或后方,都有成千上万的群众歌唱着《义勇军进行曲》,甚至国际上都公认《义勇军进行曲》是中国最雄伟的一首歌曲。

冼星海的故事

冼星海的故事

冼星海的故事冼星海,中国近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

冼星海,原名冼梦龄,1900年出生在广东省台山市一个贫苦农家。

他自幼聪慧过人,勤奋好学,深受家庭教育的熏陶。

在家乡读书期间,他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文学天赋,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文作品,备受家乡人民的喜爱和尊重。

青年时期,冼星海赴法国留学,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之路。

在异国他乡,他通过勤奋学习,努力钻研,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

他的作品风格多样,包括诗歌、小说、散文等,涵盖了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切思考和关怀。

他的代表作品有《黄河》、《故乡的小河》等,这些作品不仅在文学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更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和批判。

除了文学创作,冼星海还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他一直致力于教育事业,提倡素质教育,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倡自由、平等、民主的教育理念。

他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关心民生,关注弱势群体,呼吁社会公平正义,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冼星海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的故事感人至深,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他的文学作品和教育理念影响深远,成为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冼星海的故事,不仅是一段传奇,更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人生故事。

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艰辛,但他始终怀揣着对文学和教育事业的热爱,不断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他的故事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明白,只有不断奋斗,才能书写出精彩的人生篇章。

愿我们永远铭记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传承他的理想和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名人故事】作曲家冼星海的故事

【名人故事】作曲家冼星海的故事

【名人故事】作曲家冼星海的故事冼星海,原名冼泰浩,广东番禺人,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的重要作曲家之一。

他出生于1905年,自幼喜欢音乐,对钢琴情有独钟。

从小就展现出非凡的音乐天赋,被誉为“东方巴赫”。

冼星海的父亲是一位商人,希望他将来能继承家业。

冼星海对音乐的执着远远超过了对商业的兴趣。

为了追求音乐梦想,他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家族的生意,远赴上海进修音乐。

在上海音乐学院就读期间,冼星海展现出非凡的才华。

他学习成绩优异,不仅在钢琴演奏方面表现卓越,还开始创作自己的音乐作品。

他坚持练习琴技,并且广泛涉猎各种音乐风格,从古典到爵士,从中国民乐到西方交响乐,都在他的兴趣范围之内。

他的刻苦努力和不懈追求赢得了师友的赏识和认可。

1930年代,中国正处于混乱的社会时期。

冼星海深受国家疾苦的影响,决定将自己的音乐天赋用于为国家和人民谋福利。

他回到家乡广州,担任番禺市职业学校音乐教师,同时组建了学生交响乐团。

他希望通过音乐教育的方式启发更多的年轻人,培养他们对音乐的热爱和追求。

冼星海的音乐作品充满着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情。

他的《黄河大合唱》是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通过描绘黄河的磅礴景象,表达了热爱祖国、关心民生的情怀。

这首曲子不仅在中国,还在世界各地广为传诵,被认为是中国音乐的一朵奇葩。

冼星海的音乐道路并不平坦。

在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他遭受到了严重的迫害。

他的音乐作品被认为是资产阶级的艺术,受到禁止和批判。

冼星海深受打击,身体也日渐衰弱。

即使在困境中,他仍坚持创作音乐,希望用音乐的力量去唤醒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980年,冼星海终于过世,享年75岁。

他为中国音乐历史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民族音乐的典型代表”。

他的音乐才华和坚定信念,对后来的音乐创作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冼星海的故事告诉我们,优秀的艺术家不仅要有才华,还要有高尚的人格和追求。

冼星海通过音乐为国家和人民作出了贡献,他的音乐音符充满了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情感,激励着后来的音乐人砥砺前行。

冼星海简介_修正版

冼星海简介_修正版
《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 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 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 《怒吼吧!黄河》
经延安音乐工作者的多次试演并在鲁 艺领导的指导下和经中央领导同志审 查后定为《黄河大合唱》正式出版后 的版本
同时冼星海还应邀到延安鲁迅文学院 作报告,并为该院和陕甘宁边区的新 华广播电台举行了"延安新编合唱音乐 晚会"
NEXT
早年经历
1935年回国后积极投入 抗战歌曲创作和救亡音 乐活动
创作歌曲有《黄河大合 唱》《九一八大合唱》 《江南三月》等名作
这一时期所创作的歌曲 主要有《青年进行曲》 《救国军歌》《保卫祖 国歌》《到敌人后方去 》《游击队歌》等
2 创作经历
PART 2
创作经历
抗战前期
冼星海在音乐创作上具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 义精神相结合的特点。他所创作的音乐既具 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又具有强烈的现代感。 他以抗日救亡为主题,运用西方的创作手法 ,创作出一批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强烈现代 感的音乐作品,如《保卫黄河》、《游击队 歌》、《在太行山上》等。这些作品不仅表 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日精神,同时也 表现了中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 的向往
他自己也以惊人的毅力创作了《黄河大合唱》的各乐章草稿和大三弦伴奏谱草稿及钢琴谱等, 寄给各地由他指导的学生和青年音乐工作者作为参考或指导之用
创作经历
并反复进行修订补充及完成其他工作后 由地下党组织转送到延安鲁艺
这一大型声乐套曲由三部曲式写成共分 八个乐章,每章均由词作家配合当时的 政治形势写作歌词
创作经历
抗战后期
1940年以后,由于国民党当局更加反动,民族危机加深 这时他除了发表政论、散文和为一些戏剧电影作插曲外,又为演出活动创作《上海船家》、《 你从那里回来》和《断章》等歌曲 同时积极组织演出活动和指导青年音乐工作者

冼星海

冼星海

冼星海(1905~1945),中国作曲家。

曾用名黄训、孔宇。

祖籍广东番禺,1905年6月13日生于澳门,1945年10月30日卒于莫斯科。

生平冼星海生长在一个贫苦渔民与海员之家。

出生时父亲已经去世,寄居于外祖父家。

7岁时外祖父逝世,随母亲到新加坡,靠母亲做佣工度日。

先后在英国人办的学校学英语,在华侨办的小学和中学读书。

1920年前后,作为优秀华侨学生被岭南大学招收到广州,先入附中,后升入大学预科,前后半工半读6年,做过打字员、教员等。

他酷爱音乐,参加学校乐队,演奏小提琴和单簧管,并担任过指挥。

1926年到北京,在国立艺术专门学校选习小提琴,同时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任管理员以维持生活。

1928年夏到上海,入国立音乐院学小提琴。

1929年7月,在院刊第3号上发表《普遍的音乐》一文,提出“中国需求的不是贵族式或私人的音乐,中国人所需求的是普遍音乐”,并认为“学音乐的人”,要“负起一个重责,救起不振的中国”,表现出鲜明的爱国民主思想。

在上海学习期间,他结识了田汉等人,曾参加“南国社”的戏剧活动。

1929年冬,冼星海克服经济上的种种困难,从上海到法国巴黎学习音乐。

在巴黎的最初几年,靠做各种杂役维持生活。

他先后师从P.奥别多菲尔学小提琴,师从P.迪卡斯等学理论作曲,并于1935年春考入巴黎音乐学院,在迪卡斯的高级作曲班学作曲。

在法国期间,冼星海创作了《风》(女高音独唱和单簧管与钢琴)和《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等作品,前者据其《我学习音乐的经过》(1940)一文自述,表现了“一切人生的、祖国的苦、辣、辛、酸、不幸”,曾在巴黎演出和播音,获得好评。

1935年秋,冼星海回到上海。

面对民族危机日趋严重的形势,他抛弃了寻求个人艺术发展前途的幻想,投身到抗日救亡运动中去,于1936年参加歌曲作者协会等进步音乐组织,并先后在百代唱片公司和新华影业公司担任配音和作曲,开始创作救亡歌曲和进步的电影音乐。

这时所作歌曲有《救国军歌》、《夜半歌声》、《热血》、《拉犁歌》、《青年进行曲》等,得到了进步文化界的赞扬,并在群众中广泛传唱。

冼星海

冼星海

歌词共14行,可分两层。 第一层(第1~6行),描绘了抗战 时期黄河的宏伟景观。诗人勾画出一幅山 河壮丽,人欢马跃,气势磅礴的抗日画面。 第二层(第7~14行),描绘抗日 将士机智、勇敢战斗的情景,进而抒发了 誓死保卫祖国的凌云壮志。先总写“抗日 英雄真不少”,再写英雄们的战斗姿态, 最后抒发了保卫祖国的豪情壮志。
作品介绍
• 冼星海指挥排练《黄河大合唱》冼星海回国痛感民族危亡的深重, 深知民众的苦痛。 • 在民族危亡的严重关头,他站在民族斗争的前面。他确信中国共产 党才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了民族解放, “为抗战发出怒吼”,他纵笔谱写歌曲。 • 1939年他去看望病床上的青年诗人光未然,听其朗诵《黄河吟》听 其讲述黄河呼啸奔腾的壮丽景象遂荡其共鸣,乐思如潮。创作一星 期,半月之内又完成了该作品八个乐章及伴奏音乐的全部乐谱。写 就了这一时代的中华民族的音乐史诗。

《黄河大合唱》气势磅礴,具有鲜明的民族风 格,全曲包括序曲和8个乐章,并由配乐诗朗诵和 乐队演奏将各乐平连成一个整体。 • 在《黄河大合唱》中,无论是调式调性,还是 织体和声无论是旋律节奏,还是演奏(唱)手段, 无不充满浓郁的民族色彩。 • 《黄河大合唱》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作品都是以 现实生活为题材,如实地反映了当时的革命斗争 和民生民情。
人物评价
• 冼星海既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也是为中国 抗战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无 产阶级革命家。他的 音乐作品不仅在民族抗战时期广为传唱,成为唤 醒民族觉醒意识的号角,而且在他去世后的60多 年里仍然受到人民大众的喜爱。从冼星海的生平 事迹透视其人格品质,并对其人格品质生成的历 史文化基因与现实土壤进行分析,对于当今我们 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华民族共 有精神家园过程中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 和人文精神,会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中国近代作曲家冼星海生平简介

中国近代作曲家冼星海生平简介

中国近代作曲家冼星海生平简介冼星海,曾用名黄训、孔宇,中国近代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有“人民音乐家”之称。

师从著名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保罗·杜卡斯。

1935年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近代作曲家冼星海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冼星海生平简介冼星海1905年出生于澳门,祖籍为广东番禹,是中国近现代非常有名的作曲家、钢琴家。

因为所作的音乐作品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就被称作人民音乐家。

冼星海这个名字逐渐在被遗忘,现在的年轻人很多都会问冼星海是什么人,但大家绝对不会忘记的就是他的黄河大合唱。

冼星海的出生并不好,他是生在澳门一个非常穷苦的家庭。

6岁的时候冼星海就跟随母亲去到了新加坡,就在养正学校读书,当时养正学校有一个叫做区健夫的老师就看到了冼星海在音乐上的天赋,就将他选进学校的军乐团,这使得冼星海正式的接触乐器与音乐的系统训练。

后来冼星海的母亲为了让他接受更好的教育就将他送回了广州,13岁的冼星海就开始在岭南大学就是现在的中山大学开始学习小提琴。

为了补贴家用在学习之余冼星海还售卖一些学习用品以及加入岭南音乐银行。

1926年冼星海考入背景大学音乐传习所,1929年去巴黎留学,1934年考入考入巴黎音乐学院高级作曲班,学习作曲兼学指挥,他是当时第一个考进这个班的中国人。

后来冼星海就开始了救亡创作,大家所熟悉的黄河大合唱、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生产运动大合唱都是出自于冼星海之手。

后来由于长期的创作劳累以及营养不良,冼星海的肺病越来越严重,于1945年10月31日病逝于克里姆林宫医院,年仅40岁。

冼星海的代表作品冼星海一生为了国家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给了当时中国人民很多的激励与前进的动力。

像生产运动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民族解放等等都符合当时国家的现状,冼星海总是能从现实出发创作出贴合人民的作品。

但说到冼星海的代表作品就不得不说黄河大合唱,这应该算是冼星海影响最深的一首作品,在现在很多小学初中的教科书上还是可以看见这首作品。

【名人故事】作曲家冼星海的故事

【名人故事】作曲家冼星海的故事

【名人故事】作曲家冼星海的故事冼星海,原名冼敦益,广东省台山市人,出生于1905年。

他是中国现代音乐史上一位杰出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和指挥家。

他的音乐作品深受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古典音乐的影响,融合了东西方音乐的精髓,被誉为中国民族音乐的奠基人。

冼星海的音乐才华早在他年轻的时候就展露无疑。

他自幼聪明好学,对音乐有着天赋和浓厚的兴趣。

在家人的支持和鼓励下,他从小学习钢琴和作曲。

后来,他前往上海进修音乐,深受西方音乐的熏陶,同时也对中国古典音乐有着深厚的感情。

在音乐创作方面,冼星海的成就堪称非凡。

他的音乐作品以《黄河大合唱》最为著名,这部作品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享有盛誉。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具有浓厚爱国主义情怀的音乐作品,它以大胆的创新手法表现了中国民族的英雄气概和民族精神。

这部作品不仅在国内广为传颂,也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高度的评价。

除了《黄河大合唱》,冼星海的音乐作品还包括交响乐、器乐曲、声乐曲等多种形式,大量新颖、富有中国特色的器乐作品也为他赢得了世人的喝彩。

他深受中国传统音乐和文化的熏陶,在作品中融入了大量中国风格的旋律和节奏,使作品既具有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又具有现代音乐的创新精神,成为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冼星海不仅是一位杰出的音乐家,还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音乐教育家。

他曾长期从事音乐教育工作,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音乐人才,对中国音乐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提出的“舞蹈式节奏”等音乐理论和创作方法,影响深远,对中国现代音乐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指挥方面,冼星海也是一位极具天赋和魄力的音乐家。

他曾多次指挥国内外的重要音乐会和艺术活动,以其卓越的指挥技术和深厚的音乐造诣赢得了观众的高度赞誉。

音乐之外,冼星海的一生并不平坦。

在中国的动荡时期,他曾多次遭受政治上的打击和迫害。

他始终坚守自己的音乐信仰,不断创作出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为中国音乐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冼星海一生饱受坎坷,但他对音乐的热爱和追求从未改变。

《音乐家冼星海》课件

《音乐家冼星海》课件
《夜半歌声》
创作于1936年,是一首充满浪漫主义气息的歌曲 ,表达了对自由和爱情的渴望。
《只怕不抵抗》
创作于1937年,是一首以儿童为主要对象的抗日 歌曲,歌词简洁明了,旋律轻快有力。
05
冼星海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在中国音乐史上的地位
冼星海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 杰出的音乐家之一,被誉为中 国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
传承与弘扬冼星海精神,有助于培养更多的优秀音乐人才,推动中国音乐的创新和发展。
THANKS
《音乐家冼星海》ppt课件
目录 Contents
• 冼星海简介 • 冼星海的音乐成就 • 冼星海的生活与人格魅力 • 冼星海的代表作品介绍 • 冼星海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01
冼星海简介
出生背景与家庭
出生地与家庭背景
冼星海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他的父 亲是船工,母亲则是一位贤良的家庭 妇女。家庭贫困,生活艰难。
冼星海的作品在国际上广受赞誉 ,他的音乐才华得到了世界认可

他曾获得苏联最高荣誉“斯大林 文艺奖”,这是中国艺术家首次
获得此殊荣。
冼星海的国际影响力和荣誉不仅 代表了他的艺术成就,也彰显了
中国文化的魅力。
04
冼星海的代表作品介绍
《黄河大合唱》
创作背景
1938年,诗人光未然在延安的黄 河之畔创作了《黄河吟》,冼星 海听后深受感染,便在延安窑洞 的油灯下创作了《黄河大合唱》

内容概述
《黄河大合唱》以黄河为背景, 描绘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 悲壮画卷,展现了中华民族的顽
强抗争精神和不屈意志。
艺术特点
作品采用了丰富的音乐形式,如 合唱、独唱、对唱等,以磅礴的 气势、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强烈的时代感为特色。 《在太行山上》创作背景

【名人故事】作曲家冼星海的故事

【名人故事】作曲家冼星海的故事

【名人故事】作曲家冼星海的故事冼星海是中国音乐史上的一位伟大的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

他出生于1905年,是广州人。

冼星海自幼聪慧好学,他对音乐非常感兴趣,常常在家里偷偷弹奏父亲的琴。

父亲对他的音乐天赋非常欣赏,决定让他接受正规的音乐学习。

在广州的音乐学校里,冼星海学习了钢琴、作曲和音乐理论等课程。

他的才华很快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

有一次,他在音乐会上弹奏了一首他自己创作的钢琴曲《思乡曲》,曲调优美动人,观众们无不为之倾倒,纷纷为他鼓掌。

冼星海的音乐才华在中国音乐界里迅速闻名,他开始受到各地音乐团体和乐团的邀请,到处演出。

他的音乐作品不仅受到了国内观众的喜爱,也受到了国外乐评家的高度评价。

他的音乐作品充满了中国民歌的韵味,展示了他独特的创作风格和丰富的音乐表达能力。

除了作曲和演奏,冼星海还非常热衷于音乐教育事业。

他认为音乐教育是培养人的美感和情感的重要途径,因此决定投身于音乐教育事业。

他曾任教于广州音乐学校、中央音乐学院等知名音乐学府,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音乐人才。

冼星海曾经说过:“音乐是灵魂的语言,可以跨越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把人们的心灵紧紧连在一起。

”他用自己的音乐,向世界传递着一种积极向上、充满爱和希望的精神。

民国时期的中国正处于战乱年代,社会动荡不安,冼星海为了不被战争和混乱所干扰,决定离开中国,前往国外深造。

他先去了荷兰,在那里继续学习音乐,并且开始了他在国际舞台上的发展。

冼星海先后在欧洲和美国举办了多场音乐会,他的音乐作品广受欢迎。

他的作品《黄河之滨》在巴黎的音乐会上演出,引起了轰动。

他的音乐成就为他赢得了世界音乐界的尊重和赞美。

冼星海深深地思念着自己的祖国和亲人。

在国外的时间里,他时刻关注着中国的动态,关注着祖国人民的命运。

最终,他决定回国,继续为中国音乐事业做出贡献。

回国后,冼星海放弃了在国外的舒适生活,他选择了到边远的山区去,把音乐带给贫困的孩子们。

他在那里建立了一所音乐学校,为山区的孩子们提供音乐教育。

【名人故事】作曲家冼星海的故事

【名人故事】作曲家冼星海的故事

【名人故事】作曲家冼星海的故事冼星海是一位著名的中国作曲家,他的音乐才华和坚毅的精神一直受到人们的钦佩和赞美。

下面将为大家讲述一下冼星海的故事。

冼星海出生于1905年的广东中山市,从小就表现出了对音乐的热爱。

他十分勤奋,天天都坚持练习钢琴和作曲。

在当时,中国的音乐教育比较薄弱,冼星海很难找到一位好老师。

但是他不放弃,通过研究音谱和录音,自学成才,成为一位卓越的音乐家。

冼星海后来考入了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开始了他的音乐学习之旅。

他在大学期间,不仅学习了西方音乐的理论知识,还深入研究了中国古典音乐和民间音乐。

在他的研究中,他发现了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音乐之间的共通之处,并尝试将两者结合起来。

他的音乐作品大多是融合了中西方元素的,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1931年,冼星海毕业后回到广州,任职于广东省音乐学院。

他在这里创作了一系列优秀的音乐作品,如《黄河大合唱》和《广东大提琴协奏曲》等。

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他的音乐才华,也表达了对自己家乡和祖国的深深热爱。

冼星海的人生并不一帆风顺。

在抗日战争期间,他深受战争的影响,被迫离开广州,一度流亡到香港。

但是他并没有放弃音乐创作,反而把战争的痛苦和人民的苦难融入到他的音乐中。

他在这段时间里创作了《平安夜》和《黄河大合唱》等作品,这些作品饱含着对和平和幸福的向往,一经演出便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赞扬。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冼星海回到了广州,继续从事音乐教育和创作工作。

他为培养年轻的音乐人才付出了很多努力,并多次到农村进行音乐普及活动。

他相信音乐的力量可以感染和改变人们的思想,因此他一直坚持用音乐来传递正能量。

1988年,冼星海因病去世,享年83岁。

他的去世使整个音乐界感到了巨大的损失。

人们纷纷表示,他是中国音乐界的一位偶像,他的音乐将会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冼星海的一生是充满艰辛和奋斗的。

他没有被困境击倒,而是勇敢地面对困难,坚持自己的梦想。

他的音乐作品不仅打动了中华民族的心灵,也为世界音乐艺术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冼星海简介及作品

冼星海简介及作品

冼星海简介及作品冼星海,曾用名黄训、孔宇。

祖籍广东番禺。

1905年6月13日生于澳门一个贫苦船工的家庭。

少年时代,他就非常喜爱音乐,1918年入岭南大学附中学小提琴,参加业余乐队。

1926年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国立艺专音乐系学习。

1928年进上海国立音专学小提琴和钢琴,并发表了著名的音乐短论《普遍的音乐》。

1929年去巴黎勤工俭学,从师于著名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保罗·杜卡。

1931年考入巴黎音乐院。

在肖拉·康托鲁姆作曲班学习。

留法期间,创作了《风》《游子吟》《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等十余首作品,1935年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大量战斗性的群众歌曲,并为进步影片《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话剧《复活》《大雷雨》等谱写音乐。

抗战开始后参加上海救亡演剧二队,后去武汉与张曙一起负责开展救亡歌咏运动。

1935年至1938年间,创作了《救国军歌》《只怕不抵抗》《游击军歌》《路是我们开》《茫茫的西伯利亚》《祖国的孩子们》《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各种类型的声乐作品。

这些作品中他娴熟的运用了节奏技巧,表现出坚决果断,慷慨激昂的情绪,歌曲随影片响彻大河上下。

之后,又写出影片《夜半歌声》(1937)中的“热血”、“夜半歌声”、“黄河之恋”,这几首抒情插曲,显示了他独具一格的作曲风格。

抗战爆发后,写出抗战戏剧《保卫卢沟桥》的主题曲,并且随演出剧团,赴各地进行巡回演出,走到哪里写到哪里,创作了近四百多首歌曲,每到一处都响彻着他创作的救亡歌曲。

1938年赴延安,任鲁迅文艺学院音乐系主任。

在途中应贺孟斧之邀为影片《风雪太行山》谱曲。

到达延安后,他一边教学,一边创作。

写出《黄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歌剧《军民进行曲》,《黄河大合唱》以深刻的主题,独特的艺术特征,成为他的一部杰作,在中国音乐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1939年又为纪录片《延安八路军》创作乐曲,以后赴苏联创作了《民族解放交响曲》、《神圣之战交响曲》。

人物简介——冼星海

人物简介——冼星海

1905年6月13日,冼星海在澳门海边一个疍民 的船上降生了,一直到6岁,他基本上都是在澳门长 大的。幼年的冼星海也随着母亲在海上漂荡,在 祖父忧伤绵长的萧声中,在渔民喜忧参半的民谣 中长大。 冼星海6岁就辗转随母亲到了新加坡,进入了 新加坡的养正学校,也就是在学校的音乐课开始 了音乐之旅。养正学校的区健夫老师,最先赏识 冼星海的音乐秉赋,并选他进入学校军乐队,让 他开始接触乐器和音乐训练。当时的养正校长林 耀翔,接受岭南大学专为华侨子弟返国升学所设 的华侨学校校长一职,冼星海正是他亲自带往广 州升学的20名养正学生之一。
• 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1918年, 母亲黄苏英想方设法来到广州,把13 岁的冼星海送进了岭南大学附中的义 学学习小提琴,正式开始专业学习音 乐。在这里,母子两人整整度过了6年。 冼星海在学校努力学习,功课一直很 好,而最令他着迷的是音乐课,这让 他从小在祖父的萧声和教堂唱诗班里 获得的音乐感受有了发展的天地,他 参加了义校的唱诗班和管弦乐队。 • 进入岭南大学附中本校后,为了 贴补家用,冼星海依靠每天售卖两个 钟头的书籍纸笔等物,和加入“岭南 银行乐队”这两件工作,来维持学费 和伙食费。他在乐队里担任演奏直箫, 后来成了附中管弦乐队的指挥,被广 州人称作“洋箫”的单簧管,他也吹 得很有韵味,由此,他得到了一个雅 号“南国箫手”,连有名的培正中学 也请他去做音乐教员和乐队指挥。
• 在冼星海短促的一生中,创作生活约10余年,共作歌曲数百首(现 存250余首),大合唱4部、 歌剧1部、交响曲2部、管弦乐组曲4部、 狂想曲1部以及小提琴、钢琴等器乐独奏、重奏曲多首。在冼星海的 创作中,数量最多、影响最广的是多种多样的群众歌曲。 • 其中有正面表现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采用号召性、战斗性的进行曲 形式的《救国军歌》;有具体展示人民战争壮美的战斗图景、将抒情 性与鼓动性或描绘性与概括性结合在一起的《在太行山上》;有表现 工农群众的劳动生活、采用特定的劳动音调和节奏写成的《顶硬上》 和《路是我们开》;还有为抗战中的妇女、儿童写的《只怕不抵抗》 《祖国的孩子们》等等。 • 在这些群众歌曲中,冼星海根据不同内容,创造具有不同个性特征的 音乐形象,或以具有冲击力的节奏和挺拔高昂、富于棱角的旋律,表 现激昂慷慨的情绪和威武豪壮的气势;或以气息宽广的旋律、舒缓沉 着的节奏和抒情含蕴的音调,体现革命人民丰富的内心世界。 • 冼星海的四部大合唱《生产运动大合唱》《黄河大合唱》《九一八大 合唱》《牺盟大合唱》,其中《黄河大合唱》最为出名,也是最重要 的和影响最大的一部代表作。

冼星海名词解释

冼星海名词解释

冼星海名词解释
冼星海(1901年-1968年),原名冼恩洪,字星海,号北溟,湖南娄底人,中国现代著名音乐家、作曲家、教育家和指挥家。

他被誉为中国音乐界的巨星,对中国音乐的现代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冼星海在音乐教育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造诣。

他曾经任教于多所音乐学院和大学,培养了大批优秀音乐人才。

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倡导艺术家要有社会责任感,并且提倡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相结合的创作方式。

作为作曲家,冼星海创作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涵盖了交响乐、室内乐、合唱等多个音乐形式。

他的作品富有深情和激情,充满了浓厚的民族特色和战斗精神。

其中最为著名的作品包括交响诗《黄河》、管弦乐曲《红旗颂》等,这些作品不仅在中国音乐界享有很高的声誉,也受到了国际音乐界的赞誉。

冼星海还是一位杰出的指挥家,他以精湛的指挥技巧和严谨的音乐素养著称。

他带领着中国各大乐团演奏了许多经典的音乐作品,为中国音乐的演奏水平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

冼星海以其卓越的音乐才华和对民族音乐事业的无私奉献而广
为人知,他对中国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国音
乐教育史上的伟大人物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河大合唱》的音乐以群众歌曲的音调作基础,同时吸取了民间音乐的因素,音乐语言通俗易懂,明快简练,使这部具有交响性、史诗性的大合唱,既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又有群众性的特点。可以说,《黄河大合唱》是一部表现革命内容,反映时代精神,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为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大型音乐作品。它在我国近代音乐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对后来的大合唱及其他体裁的音乐创作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二)《黄河船夫曲》
1、请1—2名学生朗诵
朋友!你到过黄河吗?你渡过黄河吗?你还记得河上的船夫,拼着性命和惊涛骇浪搏战的情景吗?如果你已经忘掉的话,那么,你听吧!
2、教师评价后集体朗诵
要有激情,要想象自己站立于黄河岸边,耳际响彻巨浪滔天之声,发声要饱满有力,语速要有变化,刻画出黄河船夫的有力坚定果敢的形象。否则,如果你们是黄河船夫,我是不敢上船的。我会上船了,但还要买保险哦。
重点和难点
理解作品的艺术价值,体验不同的情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教师演示本课课件,出示课题。
二、问题探究
1、请学生谈谈对冼星海的了解情况。
2、问题:《黄河大合唱》全曲你是否听过?你最熟悉哪一首?哼唱一下。
请1-2名学生作发言。
2、教师评价与点评。
(1)主要针对易读错的“冼”字作讲解。
第二十九节冼星海
教学目标
1、聆听史诗性的《黄河大合唱》,感受、体验其丰富多彩的音乐情绪,进而认识这部作品的社会价值。
2、认识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光辉一生,知道他的代表作品,了解他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上的地位和贡献。
主要教学内容
1、《黄河船夫曲》、《黄水谣》、《河边对口曲》、《保卫黄河》。
2、冼星海生平及作品。
3、再听并小声模唱。
(六)冼星海生平、作品介绍
1、以学生阅读、教师讲解、个别朗读的形式进行。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1905--1945)作曲家广东番禺人。他在小学,中学时代就立志于音乐的学习。1928年秋考入上海国立音乐学院。在此期间他结识了田汉等进步文化工作者,参加了“南国社”并坚定了学习音乐的目标是“负起一个重责,救起不振的中国”思想,并提出了“中国所需要的是普遍的音乐”主张。
1、学唱主题。
2、聆听。
(四)《河边对口曲》
1、提问:音乐中有哪些中国民族乐器?为何要用民族乐器?
2、学生回答后教师点评。
音乐朴实,乡土气息浓。用了民间音调和锣鼓节奏。
3、请两名男生听歌表演角色。
(五)《保卫黄河》
1、听、思考:演唱上用了什么形式?
2、学生回答后教师点评。
是一首进行曲体的轮唱曲。它以跃动的、生气勃勃的战斗精神构成它的音调特征。在两部轮唱之后,接着是三部、四部轮唱,表现出革命武装在斗争中发展壮大,革命队伍千军万马势不可挡,像黄河滚滚洪流,把侵略者淹没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1930年到法国巴黎音乐院学习作曲和指挥。1935年回国后迅速投入到抗日救亡运动中去,并写出了著名的《救国军歌》。1938年到延安,任鲁迅学院音乐系主任,1945年病逝于莫斯科。
他的作品在表现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奋斗精神和中华民族音乐语言鲜明的民族特色方面达到极高境界,被誉为“人民音乐家”。共创作歌曲数百首(现存250余首)代表作品有歌曲《救国军歌》、《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等。
3、聆听音乐。
4、学生谈感受。
5、教师点评。
此曲不是一首单纯的劳动歌曲,而是一首惊心动魄的战歌,他唱出在乌云满天,惊涛拍岸的黄河激流中,船工们万众一心同狂风巨浪万千顽强搏斗,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到达胜利的彼岸,表现出艰难的斗争中看见胜利的曙光,充满了必胜的信念,然后又回到紧张搏斗的尾声。
(三)《黄水谣》
(2)出示教学目标。
三、作品鉴赏
(一)《黄河大合唱》作品介绍
教师:1939年,诗人光未然在山西吕梁山游击区的山沟里坠马受伤。治疗期间,冼星海去看望他。冼星海建议再来合作,给抗敌演剧第三队准备新节目。光未然便把原打算要写的长诗《黄河吟》改写成《黄河大合唱》的歌词。歌词写好后,在西北旅社的一间窑洞里开了一个朗诵会。由诗人亲自朗诵全部歌词。星海同志凝神谛听,最后激动地说:“我有把握把它写好!”星海立即夜以继日地谱曲,其中,《黄河颂》、《黄河怨》曾数易其稿。最后,只用了八天的时间完成了全部合唱得谱写任务,于1939年4月13日在延安陕北公学礼堂首演。同年5月11日,为庆祝鲁艺成立一周年,由星海亲自指挥演唱了《黄河大合唱》。毛泽东听后,高度赞扬。当年7月,周恩来听了这部合唱,随即在星海的笔记本上写下了“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的题词。此后,《黄河大合唱》迅速传遍全国。
2、冼星海的图片欣赏
四后欣赏大合唱其他乐章。
2、深入了解冼星海,知晓他的其他作品2-3部。
3、欣赏钢琴协奏曲《黄河》
课后反思:
1、聆听是最主要的方法,在聆听的过程中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教师不要边听边讲。
2、在聆听前,设问,引导学生如何听?听什么?
3、积极利用一切资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