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言二拍”中“负心汉”形象论文

合集下载

关于负心汉的戏曲

关于负心汉的戏曲

关于负心汉的戏曲
负心汉在戏曲中常常被作为一个角色形象出现。

他们通常是男性角色,以背离承诺、背叛信任为特点,给故事增加了悲情色彩和冲突。

在戏曲中,负心汉的表现形式各有不同,让观众在欣赏故事情节的同时也能体味到人性的复杂和变化。

戏曲中的负心汉角色常常形象鲜明,他们可能身份高贵、威风凛凛,也可能出身卑微、机智狡诈。

无论是京剧、黄梅戏、评剧还是豫剧等各个剧种,负心汉角色都有独特的表演方式和形象设计。

在京剧中,负心汉角色通常具有痴情于主角的爱恋,并受到外界因素的诱惑而放弃了原本的承诺。

他们可能因为权力、财富或其他原因而触犯了原本的誓言,从而导致悲剧的发生。

京剧的化妆、服饰和动作都能体现出负心汉角色内心的挣扎和矛盾。

黄梅戏中的负心汉角色则常常以幽默的方式出现,他们可能是卖艺者、小丑或是街头艺人。

他们的负心往往带有一些喜剧性质,通过舞台上的滑稽动作和幽默对白,给观众带来欢乐和轻松的氛围。

评剧中的负心汉角色往往与京剧类似,但调性更加接近于话剧。

评剧以其独特的唱腔和语调,表现出负心汉内心的痛苦和无奈,给观众带来深刻的情感共鸣。

豫剧则更加注重动作和功夫的表演,负心汉角色可能会以武功高强、出色的舞台表现来赢得观众的注意。

他们的背叛常常是因为背负着某种使命或为了更高尚的目标,而被迫做出的选择。

戏曲中的负心汉角色不仅仅是故事情节的推动者,也是对人性的思考和探索。

他们的形象设计和表演方式多种多样,给观众提供了一个反思人性复杂性的视角。

通过戏曲中负心汉的形象,我们可以体味到爱恨情仇,思考人性的善恶与矛盾。

三言二拍中的商人新形象给我们的启示

三言二拍中的商人新形象给我们的启示

三言二拍中的商人新形象给我们的启示《三言二拍》以大量的描绘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示当时的商业活动,表现对传统“贱商”观念的反叛与否定,从而反映出人们社会价值念的转换更新。

这一时期的商人他们的成功对于我们做人有一定的启示。

一、做人要忠厚。

《卖油郎独占花魁》中主人公秦重他对人真诚体贴,忠厚善良。

正是他为人忠厚善良,所以在生意上,客户很多,他取得了成功。

在爱情上,他的真诚体贴,忠厚善良,赢得了花魁娘子莘瑶琴的青睐,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

由此可见做人要忠厚。

二、做人诚实守信“言必信,行必果”诚实守信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几千年来为人们所接受,已深入人心。

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最普通,最平常的行为规范,但最容易被人接受的道德原则,也往往最容易被破坏。

特别是商业活动中,充满着欺诈,在奸商那里,欺诈成为其获取利润的最常见手段,甚至习以为常。

但“三言”中的部分作品打破这个陋习,以超越传统的目光来重新审视明代商人,将诚实守信的传统道德融入商人的灵魂。

《李秀卿义结黄贞女》是典型代表,小说中黄善聪的父亲黄公在江北一带以贩线香为业,兼卖杂货,在顾客中有良好的口碑。

黄善聪自小女扮男装随父亲在外经商,在父亲去世之后,自强自立继续女扮男装继承父亲的生意。

她和李英的合作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小说写道:“间壁客房中住着的也是个贩香客人又同是应天府人氏平昔间看他少年诚实。

”“原来李英也是从幼跟随父亲外出经纪”从以上看她选择李绣英是因为一是同行,对贩线香有一定经验;二是同乡,与中国传统文化契合;三是忠厚诚实,也是黄看中李的最重要的一点。

选中人之后,黄李二人义结金兰充分发挥合伙在人力和资金的优势,提高效益,“轮流一人往南京贩货,一人住在卢州发货讨帐,”双方以诚相待,财务管理公开,黄“收拾资本,都交付与李英”,李英剩下的财物,和那帐目,也交付与黄,但是两边买卖毫厘不欺”。

正因为诚信不相互欺诈生意红火长久。

李和黄合伙以诚相待诚实守信,对顾客同样如此。

探究“三言”“二拍”中商人形象涌现的文化成因

探究“三言”“二拍”中商人形象涌现的文化成因

探究“三言”“二拍”中商人形象涌现的文化成因
张红花
【期刊名称】《沧桑》
【年(卷),期】2009(000)001
【摘要】冯梦龙的“三言”和凌漾初的“二拍”都是明代白话短篇小说的代表之作,在这两部作品中,涌现出大量的商人形象。

本文试从三个层面来探究这一文学现象的文化成因,从而深化我们对文学与文化以及明代中后期时代特点的认识。

【总页数】2页(P237-238)
【作者】张红花
【作者单位】上饶师范学院中文与新闻传播系讲师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2
【相关文献】
1.《三言》《二拍》中商人形象的嬗变及其原因 [J], 张蓉;王锋
2.论商品经济发展对文学中商人形象的影响——读《三言》、《二拍》 [J], 王菊芹
3.传统价值观移用后的新商人形象——谈"三言""二拍"中商人形象的新特点 [J], 胡欣
4.《三言二拍》中商人形象的新构 [J], 韩亚楠
5.论《三言二拍》中商人形象的正能量 [J], 张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三言》《二拍》看明代小说中主题物的象征性与情节性(陈虎啸)

从《三言》《二拍》看明代小说中主题物的象征性与情节性(陈虎啸)

从《三言》《二拍》看明代小说中主题物的象征性与情节性(陈虎啸)内容提要明代中后期,通俗小说的创作取得了极大的发展,其中《三言》和《二拍》就是它们当中的杰出代表,可谓是一部色彩斑斓的时代画卷,雅俗共赏的艺术盛典。

从表面上看,《三言》和《二拍》主要是对宋元话本,明代拟话本进行编辑,但实际上,从《三言》和《二拍》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独特的表现手法和复杂的思想笔触,我们可以从中分辨出《三言》和《二拍》不同“主题物”所蕴含的总体思想结构形式,这便是:以近古新兴的的渲染自然人性的主情人文思想去解构传统文化思想的同时,又以吸纳了释道的儒家思想为主导去兼容和消化主情思潮。

《三言》和《二拍》即是明代后期那种思想形式下的独具特色的小说艺术形式,此种独特的艺术形式直接促成了自身在“主题物”上呈现出的中和之美和在思想体系上的时代特征。

我们可以把它概括为:“主题物”情景下儒雅与`世俗互摄互涵的人性特征、“主题物”烘托中奔放与自然相辅相成的平民视角和“主题物”沉浮里激进与保守水火交融的资产阶级思维方式。

色彩斑斓的时代画卷雅俗共赏的艺术盛典——从《三言》《二拍》看明代小说的时代特色在明代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发生,市民阶级不断壮大。

在此种社会背景下,通俗小说的创作取得了极大的发展,其中《三言》和《二拍》就是它们的杰出代表。

一般认为,新的生产关系、新兴阶级的意识形态会在文学作品中得到反映。

其反映在诗文、戏曲中多是间接的、并生的、缺乏文本证据的支持。

反映在小说中则是直接的、派生的、有事件“主题物”所印证的。

这一点,在《三言》和《二拍》中则表现的尤为突出。

《三言》和《二拍》中有关主题的关键物品,如“珍珠衫”、“百宝箱”、“洞庭红”、“龙壳”,更不期然地为小说的思想属性和时代特征提供了“物证”。

说到此处,我们有必要阐述一下前文中所提到的“主题物”。

顾名思义,所谓“主题物”,即是文章中贯穿始终、引领思想脉络的特殊物件。

明代小说,尤其是《三言》和《二拍》,以物品入题,以物品立意,《蒋兴哥重会珍珠衫》、《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转运汉遇巧洞庭红,波斯胡指破鼍龙壳》中,“珍珠衫”、“百宝箱”、“洞庭红”和“鼍龙壳”,既是明小说“主题物”中具有代表性的例子。

《三言二拍》商人形象研究

《三言二拍》商人形象研究

“三言二拍”商人形象研究摘要:“三言二拍”以话本形式生动描述了明朝中后期商人的形象特征,他们具有“以商为本,坚持不懈”、“有情有义,义利兼得”、“知情重情,尊重女性”、“自强自立,有勇有谋”的优秀品质,同时也受到时代政治、经济等环境的局限,显露出“好色无耻”、“贪婪吝啬”、“奸诈狠毒”的局限性。

论文通过上述特征的详细描述,向大家展示了一个丰满的商人形象特征,也从传统的贱商观念和新的重商思想的碰撞、集体作品取向、作者思想等角度阐释商人特征成因。

关键词:“三言二拍”商人形象封建思想政治环境正确认识引言“三言二拍”是一部比较完整概述明朝中后期市民生活的书籍,其中作品新主角是商人。

对中国文学史而言商人形象的产生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一方面,在这之前,我国古代文学对商人特征的描绘是比较局限、不具体,甚至有部分文章是歪曲事实,不尊重商人,然而随着秦重、蒋兴哥这一类别的商人形象的涌现,艰难的中国商人的自身的形象特征终于有机会被写进文学作品中,开始进入中国文学的历史走廊,为我们中华民族文学大体系增添色彩。

另一方面,产生于特定时代的商人难免脱离时代的特征,他们的文学创作土壤仍然是当初的文化土壤,所以也有古代商人的特点,但随着资本主义萌芽这些特征又有了新的表现。

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商人生活及思想意识的印记,也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商人生活的渗透。

以“三言二拍”为文本,探究小说中商人形象及其成因,对我们认识文学创作与社会背景之间的关系极具价值。

这个课题已引起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到目前为止,学术成果已比较丰富,本文拟在前人的基础上,对此课题进行综合讨论。

一、“三言二拍”商人性格特征(一)正面特征1.以商为本,坚持不懈封建社会一直实行“重农抑商”的基本国策。

受政策影响,那时人们大都有“贱商”观念,然而,在“三言二拍”中却相反,商人们对商业不断开拓进取,对金钱的追逐,在经商过程中遭遇失败仍然坚持不懈,永不言弃的精神令人动容。

王生出门做买卖多次遭到强盗打劫,仍然不放弃,而且婶娘在劝诫王生要出门多做买卖之时,王生也肯定婶娘的建议,并且认为经商是他们本等。

浅析“三言二拍”中的“负心汉”形象

浅析“三言二拍”中的“负心汉”形象

浅析“三言二拍”中的“负心汉”形象摘要:“三言”“二拍”中描写了诸多男性形象,其中有一类“负心汉”形象十分显著,他们普遍呈现着软弱性、功利性和虚伪性。

既传袭了中国古代文学中传统的“富贵易妻”的模式,又有着新时期的特色。

关键词: 负心汉软弱性功利性虚伪性男性弱化Abstract: “Three words” “two pat” describes the many male characters, among them a scorned han “image is very signifi cant, they generally on the weak, utilitarianism and hypocritical. But if it is preached that strik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 “wealth easy wife” mode, and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ew period.Key Words: occasion han weak men weakening utilitarianism hypocritical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存在着这样一类人物形象。

他们大部分是贫寒书生,初时落魄潦倒颇不得志,可一旦机运巧合得以金榜题名状元及第,立刻背情负义攀附权门,抛弃原有的发妻或情人。

这种人物即为被斥为“薄悻无情”的“负心汉”。

纵览古代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以此为主题的文学作品不为少数,情节内容大同小异套路十分相似。

尤其是在三言二拍这部既反映了市民阶层的理想、愿望、要求,又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封建伦理道德影响的社会百科全书中刻画的尤为细致。

俗言俚语中的“痴心女子负心汉”反映了男权社会中女子不自由的生命状态和悲凄可悯的情感体验。

然而,就“负心汉”这一文学形象而言,其具备深远的历史印迹可遁。

“三言”中负心汉的形象及原因探讨

“三言”中负心汉的形象及原因探讨

“三言”中负心汉的形象及原因探讨摘要:在“三言”中,描写了很多男性人物,涉及各个阶层、各种类型。

其中,有一类人物值得关注――负心汉。

他们抛弃了爱人,但最终也受到了或多或少的惩罚。

虽然他们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即为负心,但究其原因,却又不尽相同。

关键词:“三言”;负心汉;莫稽;李甲;周廷章自先秦时期,负心汉这一人物形象广泛地存在于各类文学作品中。

如《诗经》中“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中的“士”,唐代传奇《莺莺传》中的张生等等。

然而,“真正形成‘负心汉’主题模式的是宋元戏曲和明清小说中负心汉故事的演绎和描写”。

由明代文人冯梦龙所编著的文言短篇小说集“三言”中刻画了许多负心汉的形象,本文将选出其中三个最具代表性的负心汉对其形象进行分析,并探讨他们各自负心的原因。

一、《金玉奴棒打薄情郎》――莫稽故事讲述的是金玉奴出身乞丐团头之家,她的丈夫莫稽早年是一个贫困潦倒的穷书生。

他入赘金家,在金玉奴的帮助下连科及第,得授司户之职。

而当莫稽贵显后,不但不念妻德,反嫌她出身微贱,影响自己的名声前途,所以在赴任途中狠心地将玉奴推落江心,企图将其淹死后自己另攀高枝,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负心薄幸者。

探究莫稽负心的原因,我认为是他自身遭遇、身份地位的变化。

一开始莫稽身处贫贱困厄的境地,他“一表人才,读书饱学。

只为父母双亡,家穷未娶”,受到玉奴的关心和帮助,可一旦当莫稽发迹变泰,通过“学而优则仕”,成为富贵之人时,其身份和地位已经发生很大变化,他就开始考虑攀附权贵以求官运亨通,于是逐渐将昔日的恩情抛之脑后,甚至恩将仇报,将玉奴推入水中。

“早知有今日富贵,怕没王侯贵戚招赘成婚?却拜个团头做岳丈,可不是终身之玷!养出儿女来还是团头的外孙,被人传作话柄。

”这是小说中对莫稽的心理描写,它暴露了莫稽灵魂深处卑鄙丑恶、薄情寡义的一面,也反映了封建时代的婚姻注重门第观念、等级观念而轻视情感的本质。

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李甲小说讲述的是明朝万历年间,京城名妓杜十娘一日在接客时,偶遇布政之子李甲,两人情投意合,十娘欲将自己的终身托付给李甲。

“三言二拍”的悲剧性评析

“三言二拍”的悲剧性评析

刘珂(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陕西西安 710062)摘要:悲剧的内涵指的是悲剧冲突所显示出来的一种审美属性,它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而引发人们对于有价值的东西的珍爱,在痛惜中感奋起来,并化悲痛为力量,获得审美快感。

本文从悲剧的判定、悲剧女性形象、社会背景与作者态度等方面对“三言二拍”中女性的悲剧命运进行了深入分析。

关键词:三言二拍;女性;悲剧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1)01-0105-02 悲剧的内涵指的是悲剧冲突所显示出来的一种审美属性,它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而引发人们对于有价值的东西的珍爱,在痛惜中感奋起来,并化悲痛为力量,获得审美快感。

而对“三言二拍”中女性悲剧命运的分析,就是为了更好地体会这种审美价值,引发人们的思考和感悟。

悲剧以再现苦难和毁灭来突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并以让欣赏者获得认识和情感的再生为本质;以主体和客体的悲剧性冲突体现历史的必然要求和以主体的暂时被否定而最终被肯定体现历史的发展方向为特征。

大家闺秀从小生活在缺乏人性的封建家庭中,这样的家庭充满了礼的说教。

她们要获得婚姻自由,必然和渗透在自己头脑中的封建意识发生尖锐的冲突。

在她们身上“存在着明显的个性自由、恋爱自主的强烈愿望,当这种愿望与明代中叶社会的进步因素诸如平等、自由、民主等发生共鸣之时,她们便显示了以往少有的大胆抗争精神,甚至不惜以生命来维护初次尝试做人的自主权”[1]。

在《万秀娘仇报山亭儿》中,万秀娘乃万员外之女,是一位不甘受人凌辱,立志为兄为己报仇雪耻的智谋女。

大难当头她临危不惊,在劫掠自己的敌人面前强颜奉承,凭自己的胆识和才智与其巧妙周旋,伺机报仇,最终惩罚了凶手。

作者对她的胆识和毅力表示了自己的称赞:“生报仇秀娘坚忍。

”《李玉英狱中诉冤》中的李玉英是锦衣卫千户之女,幼年丧母,后母焦氏在丈夫死后,对前妻未成年的一子三女百般虐待,将儿子李承祖毒死,卖次女桃英为人婢,逼三女月英沿街乞讨,告长女玉英奸淫忤逆,下在死牢。

三言二拍论文

三言二拍论文

说不尽的“三言”和“二拍”——生动鲜活的明末社会市民风情画摘要:“三言二拍”有着丰富的社会内容,堪称明末最为鲜活的市井画卷,从中可以了解到明末的社会思潮,生活情境,市井民情。

在传统的观念中,商人被看成不正当的职业,居于末端,而在“三言”中已是另一番光景。

晚明时期,随着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都市的繁荣,城市市民的急剧增长和重商思想的抬头,经商买卖已被视为正当的职业,商人的地位有了明显的提高。

商人正在取代读书文人成为时代的宠儿,他们开始瞧不起官宦士大夫和文人雅士,门第和仕途在钱财面前显得不足为道。

关键词:“三言”“二拍”商人经历婚恋自主社会政治提纲:一、描写市民生活、商人经历及思想(一)以《施润泽滩阙遇友》为例认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社会风貌;(二)以《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为例认识明代进步的思想观念;二、对爱情婚恋的描写(一)以《卖油郎独占花魁》为例认识明代婚姻自主意识的张扬;(二)以《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为例认识明代新的妇女观;三、对社会政治的描写(一)以《硬勘案大儒争闲气》为例揭露官场腐败和社会黑暗;(二)以《乔太守乱点鸳鸯谱》为例认识清官的市民化;四、神仙怪异题材(一)《灌园叟晚逢仙女》(二)《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五、其他题材(一)《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三言二拍是指明代五本著名传奇短篇小说集及拟话本集的合称。

“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合称,作者为明代冯梦龙。

“二拍”则是中国拟话本小说集《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作者为凌蒙初。

“三言”所收录的作品,无论是宋元旧篇,还是明代新作和冯梦龙拟作,都程度不同地经过冯梦龙增删和润饰。

这些作品,题材广泛,内容复杂。

有对封建官僚丑恶的谴责和对正直官吏德行的赞扬,有对友谊、爱情的歌颂和对背信弃义、负心行为的斥责。

更值得注意的,有不少作品描写了市井百姓的生活。

“三言”中的优秀作品,既重视故事完整,情节曲折和细节丰富,又调动了多种表现手段,刻画人物性格。

秩序的坚守与理想的追求——论“三言”“二拍”中的婚俗书写

秩序的坚守与理想的追求——论“三言”“二拍”中的婚俗书写

秩序的坚守与理想的追求——论“三言”“二拍”中的婚俗书写梅东伟【摘要】婚俗不仅包括婚俗形态和婚俗仪礼,还应包括婚姻关系建立后男女之间的婚俗秩序.传统婚俗强调男尊女卑,强调婚俗秩序中女性的民俗责任,而忽视男性在民俗秩序应尽的义务.“三言”“二拍”的婚俗书写,坚守了这样的婚俗秩序.但冯梦龙和凌濛初毕竟是身处晚明的进步分子,在时代启蒙思潮的影响下,他们的婚俗书写也表达了尊重女性、赋予男性相应责任和义务,从而达到男义女贞的理想婚俗秩序的观念.这种婚俗观念是建立在婚姻双方情感基础之上的.【期刊名称】《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48)006【总页数】6页(P22-27)【关键词】"三言""二拍";婚俗;悔婚;男义女贞【作者】梅东伟【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文学院,上海20006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27“三言”“二拍”是晚明通俗文学的重要代表,其中包含了大量婚恋题材作品。

学者们往往将此类作品视为晚明启蒙思潮在文学中的反映,关注其中包蕴的男女平等观念和两性间的真挚爱情① 相关研究如纪德君、洪哲雄《明末拟话本小说中的贞节与情爱》,载《四川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 4期;吕特《论“三言”“二拍”的情爱观》,载《江淮论坛》2005年第 3期;董晓玲《“三言”“二拍”中女性婚恋的他者关怀及自我呈现》,载《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 1期;等等。

,发掘其呼应晚明进步知识分子企图冲破礼教束缚,呼唤真情、人性的思想内涵。

但需要注意的是,任何社会与时代的“婚恋”都是和婚俗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我们在关注“三言”“二拍”中“情”的同时,也应该关注到其中的婚俗观念及其秩序。

对于冯梦龙和凌氵蒙初而言,他们所置身的封建礼俗早已融入血髓,虽然他们看到了为礼教桎梏的合理情欲,但礼俗的习惯又让他们保持了对“无情”之俗的坚守,并在“三言”“二拍”的婚俗书写中形象地表达出来;与此同时,在情的感召下,他们也表达出了自己的婚俗理想。

三言”“二拍”中的反面商人形象及其劝诫意义

三言”“二拍”中的反面商人形象及其劝诫意义

“三言”“二拍”中的反面商人形象及其劝诫意义摘要:“三言”“二拍”中的反面商人形象打破了传统塑造反面商人形象的模式,客观地塑造了一些富有生命力的真实可信的反面典型。

这些反面商人形象不再是单一的平面,而是具有多方面的复杂的心理和性格、集多种道德品质于一身。

作者通过这些反面商人形象劝诫世人,做人应该老实本分,多做好事;为人贪婪,用心险恶,必然自取灭亡。

关键词:“三言”;“二拍”;反面商人形象;劝诫明中叶以后,商业思潮兴起,正面反映商品题材的一系列小说出现,“三言二拍”是其典型代表之一。

这两部作品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明代社会的风云变幻,其中对商业活动的直观再现和商人阶层的真实描绘尤其引人注目,在此之前,从没有一部作品能如此关注商业活动的蓬勃发展和商人们的经商际遇、生活情态及其精神面貌。

作者冯梦龙、凌濛初作为具有启蒙色彩的思想家,看到了商业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以极大的热情在作品中塑造了大量正面商人形象,赞扬了他们的高尚道德品质,同时也看到了商业经济的发展给社会带来的伤风败俗、道德沦丧的现象和行为。

因此,作为商人形象的补充,他们在“三言”“二拍”中描写了数量不少的反面商人形象,这些正反两方面的商人形象是晚明商人世界的真实再现。

这些商人形象作为那个时代的一面镜子,忠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具有的鲜明特征。

一、“三言二拍”中的反面商人形象据不完全统计,仅“三言”“二拍”作品而言,其主要表现商人生活的、或偶尔涉及商人生活的,则全部有六十六篇之多。

在这些篇章之中,涉及到反面商人形象的有二十六篇,占了整个“三言”“二拍”的三分之一左右,其比例是很高的。

“三言”“二拍”中具有代表性的反面商人形象见表1。

1、反面商人形象的特点“三言”“二拍”中的反面商人形象具有以前文学作品中反面商人形象的共同特点,其丑陋的心态和扭曲的人性为世人所唾弃。

1.1好色“三言”“二拍”中很多篇章对好色的商人作了生动地描述。

《乔彦杰一妾破家》(警世通言卷三十三)的商人乔俊“长而魁伟雄壮,好色贪淫。

论“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

论“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

目录摘要 (2)引言 (3)一、“三言”、“二拍”的商人形象 (3)(一)“三言”、“二拍”的新商人形象 (4)1、守义求利型商人形象 (5)2、重情重义型商人形象 (6)3、诚实守信型商人形象 (7)4、追求自身价值型商人形象 (9)(二)“三言”、“二拍”的传统商人形象 (9)1、好色型商人 (10)2、贪财型商人 (11)二、“三言”、“二拍”中商人形象改变的原因 (11)(一)明代商品经济的繁荣 (11)(二)明代社会思潮的影响 (12)三、“三言”、“二拍”中商人形象改变的意义 (13)(一)提高了的商人社会地位 (13)(二)表现了社会价值观念的变革 (14)结束语………………………………………………………………………………15参考文献 (15)总结与体会 (16)致谢辞 (16)摘要“三言”、“二拍”作为中国本土诞生的市民小说的代表作,有两百多篇短篇小说,而其中以商人为主人公的占了很大的比重,充满着浓郁的商业气息。

如此之多的商人形象在文学史上较为罕见,而商人们的种种心态以及形象在作者的笔下显得丰满而又具有深刻性。

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将对“三言”、“二拍”的商人形象作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三言”“二拍”商人形象明代商业Abstract" San Yan"," Er Pai" as Chinese native born citizen novels, there are more than two hundred short stories, of which the merchant as the hero occupies a large proportion, full of rich flavor of commercial. So many merchant image in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are relatively rare, and all sorts of people's mentality and images in the author 's pen look full and have a profound. 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studies, this article will be on the " San Yan" and " Er Pai" business image for further study.Key words:“San Yan”;“Er Pai” ;Merchant image ;The Ming Dynasty C ommerce引言明朝资本主义的萌芽,促进了商业的初步繁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诚信教育视域下的“三言”“二拍”解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诚信教育视域下的“三言”“二拍”解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诚信教育视域下的“三言”“二拍”解读Decode "Sanyan Erpai" in View of the honesty education fromChinese socialism core values[摘要]本文以“三言”“二拍”中表现“诚信”观念的作品为例,利用文本解读、叙事结构研究等批评方法分析“诚信”在中国传统道德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深入阐释维持传统社会“诚信”观念的力量之源,探寻连接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古典文学的精神纽带。

进而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观照“三言”“二拍”,揭示“三言”“二拍”对于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三言”“二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诚信教育三言”“二拍”是晚明著名小说家冯梦龙编著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与凌濛初编著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五部拟话本小说集的总称。

冯梦龙、凌濛初以洞幽烛微的目光关注到了经济发展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冲击,以封建时代各阶层人物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为叙写对象,以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曲折感人的故事情节、巧妙细致的创作手法向读者展现了一幅多角度、宽领域、全方位的中国传统社会风俗画长卷。

推崇真诚互惠、崇尚讲信修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高尚品德。

“诚信”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个人层面价值准则的重要内容,也是当代社会的一项重要道德规范,它涵盖了人类在生产生活活动中应恪守的基本伦理要求的各方面内容,是处于社会交际中的个体、群体为赢得良好发展环境必须坚守的价值遵循。

“三言”“二拍”中叙写了大量关于“诚信”的经典案例,构造起因小说角色的守信或失信而被圆满或裁决的“叙述圈套”。

诚信观念在“三言”“二拍”中主要通过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形式表现在故事文本中,其中与守信、失信行为相关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支撑起编者对诚信观念双向交互的价值实现方式——歌颂信义而贬斥虚伪,从而在“守信”与“失信”的果报中形成“天道轮回”的社会交往链。

“三言”中的忘恩负义者形象及其受惩模式

“三言”中的忘恩负义者形象及其受惩模式

谦 谦君 子 , 又有 不 少忘 恩 负义 的 无耻 小 人 。作 者 对前 者 进行 勉 心 存感 激 之情 。 他再 次 遇 见 李勉 时 ,‘ 打算 用 一千 匹 度 了热 情 沤歌 和 赞 美 ,赋 予他 们 美好 的 结 局 ,而对 后 者 则进 行 细 绢 来热 情 报答 。但在 心 肠 狠毒 的妻 子 贝 氏的不 断 挑拨 撺 掇
个 “ 几 分惧 内 ” 的脯 懦 之 人 ,他 起 初 曾 为 农 食所 累而 加 有
的 员外 桂 迁 等 人 , 最 终 都 因忘 恩 负 义 而 耗 费钱 财 。
当然 , 述 儿 种对 忘恩 负义 者 的 惩 罚方 式 并 非全 都 彼 此
入打 家 幼 舍 的 强盗 伙 ,在 被 官府 抓 获 后 ,幸 而 被好 心 的李 勉 私 放 。 房德 )没 有 此 而 改过 A新 ,不 久 便 义 加 入到 准 备 1 叛 乱 的安 禄 …集 团 中 , 由此 可见 他 是 非 善 恶 不 分 ,亦 可知 他 后 来 在 妻 子 贝 氏 的挑 唆 、 撺掇 卜 出现 忘 恩 负 义 、 恩将 仇 报 之
将 其 淹 死 后 [ 己另 攀 高 枝 ,成 为 ~ 个 不 折 不 扣 的 负 心 薄 幸 j 其 二 , 自身心 性 的 不 与 内心深 处 的贪 欲 、 色欲 等 劣根 性 。 这是 “ 吉 ”中 的人 们 之所 以忘恩 负义 的根 本 原 因 。如 三 果 说前 面 的两 点 都 是外 闪 的 话 ,那 么这 ‘点则 是 内因 。辩证
“ 三言’ ’中的忘 恩 负 义 者形象及其受 惩模式
。王 建 平
摘 要 : “ 言” 中的 忘恩 负义者 涉及 到 书生 、官 吏 、 商人 、 武士 、闺妇 等 各 类人 物 ,其 忘 恩 负 义的原 因主要 源 三

三言二拍中的文人形象

三言二拍中的文人形象

三言二拍中的文人形象论“三言”、“二拍”中的文人形象摘要:“三言”、“二拍”作为明代白话短篇小说的代表,描画出了社会众生百态,以其世俗化倾向,迎合了广大市民阶层的趣味。

其中对文人这一类型的塑造,打破了传统观念中对文人高尚儒雅的心理定势,由单一死板转入丰富多彩,呈现出文人和现实结合的世俗化。

对这一形象系列的探究,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心理状态,也对我们当代知识分子理解传统文化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三言”“二拍”文人;形象;世俗化Abstract : " San Yan"、" Er Pai" as the vernacular short stories of Ming Dynasty 's representative, depicts all kinds of society, with its secular trend, cater to the general public class interesting. The writer of this type of model, breaking the traditi onal con cepts to literati n oble elega nt men tal set, by on efold rigid into rich and colorful, showing a scholar and the reality of secularization. An image of which series of research, can help us understand the ancient Chinese literati 's psychological state, but also to our con temporary in tellectual un dersta nding of traditional culture has certain reference significanee.Key words:" San Yan"、" Er Pai" ;Literati ;image ;secularization明中叶后期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思想的不断开放,印刷业的繁荣,在文学上出现了以“三言”、“二拍”为代表的拟话本小说,作为明代白话短篇小说的表现形式,它们的应运而生,正是迎合了新兴市民阶层的阅读需求。

三言二拍论文论文开题报告

三言二拍论文论文开题报告

宗教背景搜集明代社会宗教尤其是佛教的发展背景,结合当时的政治原因,经济原因。

举例叙述明朝社会对佛教的影响进而引出僧尼的世俗化,妖魔化现象。

摘要:《三言》(--拍》代表着明代拟话本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因此它们在中国古代白话小说史上的地位是独特的。

从宗教层面尤其是从佛教人士角度去考察《三言二拍》的题材、主旨,这方面的相关研究还是比较欠缺在“三言”、。

二拍”收录的故事当中尼形象是“三言二拍”中重要部分。

,尼姑形象往往扮演着与宗教戒律相悖的角色:或为人作伐,或为虎作伥。

不一而足,而在诸多犯禁行为的背后,存在着的乃是经济的。

文化的.社会与个人心理等因素的多重影响。

从文本解读的意义上来说,她们的犯禁举动在故事情节的起承转合中起到不可小觑的作用;就明代社会文化分析的角度而言,她们的命运结局则映射出处于中晚期明代社会内在的审美价值与道德评价准则.本文先将这些僧尼形象进行分类,然后通过分析,试图挖掘这些形象背后的多层意义。

关键词:女尼妖魔化世俗化犯禁审美价值一、尼姑角色的大量出现,构成了明清小说在情节安排上的特点之一。

释教的清规戒律与世俗生活对她们来说,是否存在不可途越的鸿沟?而在修道生涯中,她们可曾经历“槛外人”所无法体味的痛苦挣扎?遗憾的是,除了‘‘尼姑谭》(蔡鸨生著)、嵌比丘尼传》(释宝唱著)等屈指可数的专著之外,涉及尼姑世俗生活的记录不能不说是羚羊挂角,无迹可寻。

显然,寻求这些问题的答案需要我们从解读文本入手。

本文将围绕“三言”、“二拍”中的尼姑与世俗社会之间在经济、社交、情欲等方面的关联来进行探讨,以供大方之家参考、指正。

在,三言”、“二拍”共计200篇作品中,出现尼姑角色的篇目主要有《警世通言》的第ll卷、第29卷.‘<初刻拍案惊奇》的第6卷、19卷、27卷等12篇,尼姑形象近20个。

以作品本身对她们的褒贬来作为划分标准的话,她们可以分为三种基本类型:义尼、淫尼、恶尼。

义尼:简要带过淫尼:举例分析恶尼:举例分析二、女尼生活世俗化原因分析1.社会原因2.佛门原因3.自身原因三、由以上推出明清朝甚至近代佛教总体发展趋势,总结明朝社会道德体系的崩溃。

解读“三言”“二拍”中的人性文化

解读“三言”“二拍”中的人性文化

解读“三言”“二拍”中的人性文化解读“三言”“二拍”中的人性文化前言所谓人性文化,是指一种描写人的本性的文化现象。

什么是人的最基本的先天的本性?第一是生存,第二是延续后代。

所谓“食、色,性也。

”不过这是动物的共性,是作为人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

人性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于对人的自然属性的压抑和释放。

“三言”“二拍”诞生于明末,是宋元明三代最重要的一部白话短篇小说总集。

它的出现,标志着古代白话短篇小说整理和创作高潮的到来。

作者运用通俗的话语表达出当时市民们在思想层面的需求,即对于人性的追求。

论文以讨论探究“三言”“二拍”中的人性文化为研究对象,对其产生的背景原因及表现做细致的分析,进一步探讨“三言”“二拍”中人性文化出现的社会意义。

一、人性文化的本质人性文化归根结底就是一种描写人的本性的文化现象。

人性从字面解释就是人的本性,是人特有的本性,是其他事物所不具备的。

凡是人身上具有的特性和属性,都可以叫做人性。

人性或人的属性主要有三个方面,即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

精神属性本质上属于社会属性,因此也可以把人性分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人的自然属性是指人的肉体特征和生物特性,如吃喝需要、防卫本能、追求财富地位、性欲和情欲本能等。

人的社会属性是指人作为社会存在物而具有的特征,如劳动、交往和意识及其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等等。

文化是人们在发展过程中,在不断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创造的并获得人们共同认可和使用的符号(以文字为主、以图像为辅)与声音(语言为主,音韵、音符为辅)的体系总和。

“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确切地说,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的,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是人类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

“三言二拍”人物形象研究综述.doc

“三言二拍”人物形象研究综述.doc

“三言二拍”人物形象研究综述摘要:“三言二拍”我国古代话本小说创作的最高峰,引起众多学者的研究兴趣,并在诸多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本文从人物形象研究方面综述“三言二拍”的研究成果并试图理清这些研究成果的脉络,以使读者对此有整体的认识。

关键词:“三言二拍”人物形象研究综述明末冯梦龙编纂的“三言”和凌?初之“二拍”代表我国古代话本小说创作的最高峰,在当时就非常盛行,在今天更是当之无愧的名著,其思想、内容等方面极具可读性,引起众多学者的研究兴趣,并在诸多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笔者拟从人物形象研究这个方面综述“三言二拍”的研究成果并试图理清这些研究成果的脉络,以使读者对此有整体的认识。

“三言二拍”的人物形象研究主要集中在女性形象研究和商人形象研究。

1.女性形象研究探究女性形象是“三言二拍”的研究热点。

“三言二拍”中的女性非为未婚子女、家庭妇女、青楼歌妓、媒婆等,对未婚女子、家庭妇女阐述详尽的文章主要有《从“三言二拍”看女性意识的觉醒》,文章认为小说中的女性勇于反叛封建伦理纲场合追求婚姻自由,不把贞洁作为婚恋上火的唯一准则,点出她们的聪明才智和胆识谋略,对女性的研究比较全面。

一部分论文着重阐述这类女性形象出现的原因,如《从“二拍”的女性形象看明代后期女性文化的演变》认为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原因在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和王学左派哲学思潮的传播,这类文章多数是从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探讨人物形象出现的原因。

妓女形象是人物形象研究的重心之一,这方面的论文以《李贽与晚明短篇白话小说中的女性文化》为代表,这些成果总结了小说的妓女形象认为他们长相标致,多才多艺,出淤泥而不染,有些论文还追溯了明代以前妓女的屈辱生活,揭示她们渴望从良的心情。

媒妁形象最近几年逐渐引起人们注意,进一步研究的空间不小,主要论文有《闺阁内的爱情导师――“三言二拍”中婆子、丫环、尼姑的角色分析》,这些论文指出媒妁好利贪财的一面,但也肯定她们连接规格内外的媒介作用,认为她们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强烈推荐)浅析“三言二拍”中的侠客形象_毕业论文设计

(强烈推荐)浅析“三言二拍”中的侠客形象_毕业论文设计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册学部:文学部专业:汉语言文学班级:2009级6班学生:指导教师:论文编号: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论文(设计)题目:浅析“三言二拍”中的侠客形象学部:文学部专业:汉语言文学班级:6班1、论文(设计)研究目标及主要任务本论文拟以明清白话短篇小说代表作“三言二拍”为研究对象,探究这些人物在被作者塑造后所体现的思想意识以及价值观念,以求了解“三言二拍”的文学特征和明代市民的精神风貌.2、论文(设计)的主要内容文章分为三个部分,首先以表格的形式具体介绍“三言二拍”中出现的主要英雄武侠人物,然后给“三言二拍”中的英雄人武侠物分类,对其进行总体以及个体的全面关照;最后对“三言二拍”中英雄武侠人物进行思考及挖掘。

3、论文(设计)的基础条件及研究路线现有论文许霁、杨蕾《“三言二拍”中的侠》将作品中的武侠人物分为三类概述,总结其反应的“时代精神”;纪德君《“三言二拍”中的侠盗形象》在对作品中的侠盗作一简单介绍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人物身上的市井细民思想意识,但均没有对小说中出现的所有武侠人物进行全面介绍和系统分析。

本论文试运用文本分析法、统计法、归纳法在对五部小说仔细阅读的基础上进行系统整理,然后按照一定特点进行分类归纳,分析其中的特点及成因,以求达到论文目的。

4、主要参考文献[1]繆咏禾.冯梦龙于三言.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2]张斌. 凌濛初于二拍.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3]郑春元.侠客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5、计划进度阶段起止日期1、选题、搜集材料、开题阶段2012年12月——2013年1月2、初稿写作阶段2013年1月——2013年4月3、论文修改、定稿阶段2013年4月——2013年5月指导教师: 时俊静年月日教研室主任: 年月日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书文学部汉语言文学专业2013 届学生姓名庞意璇论文(设计)题目浅析“三言二拍”中的侠客形象指导教师时俊静专业职称副教授所属教研室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向元明清文学课题论证:在我国漫长的文学长河中,武侠小说历史悠久,作品繁多并且拥有极其庞大的读者群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三言二拍”中的“负心汉”形象摘要:“三言”“二拍”中描写了诸多男性形象,其中有一类“负心汉”形象十分显著,他们普遍呈现着软弱性、功利性和虚伪性。

既传袭了中国古代文学中传统的“富贵易妻”的模式,又有着新时期的特色。

关键词: 负心汉软弱性功利性虚伪性男性弱化
abstract: “three words”“two pat” describes the many male characters, among them a scorned han “image is very significant, they generally on the weak, utilitarianism and hypocritical. but if it is preached that strik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 “wealth easy wife”mode, and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ew period.
key words: occasion han weak men weakening utilitarianism hypocritical
中图分类号:i0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存在着这样一类人物形象。

他们大部分是贫寒书生,初时落魄潦倒颇不得志,可一旦机运巧合得以金榜题名状元及第,立刻背情负义攀附权门,抛弃原有的发妻或情人。

这种人物即为被斥为“薄悻无情”的“负心汉”。

纵览古代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以此为主题的文学作品不为少数,情节内容大同小异套路十分相似。

尤其是在三言二拍这部既反映了市民阶层的理
想、愿望、要求,又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封建伦理道德影响的社会百科全书中刻画的尤为细致。

俗言俚语中的“痴心女子负心汉”反映了男权社会中女子不自由的生命状态和悲凄可悯的情感体验。

然而,就“负心汉”这一文学形象而言,其具备深远的历史印迹可遁。

向前追溯到《诗经》和《古诗》的时代,我们就可以从其中的一些诗歌篇章中看到“负心汉”的影子。

从《诗经.氓》中那个貌似憨厚实则“二三其德”的男子以及《古诗。

上山采蘼芜》里的“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的旧日夫妻相遇情形中就可窥其一斑。

纵向发展,在元稹笔下的唐传奇《莺莺传》里,张生正是一个“始乱终弃”却被诩为改过从善浪子回头的所谓正面典型。

关汉卿的元杂剧中也有很有名的一出《调风月》,其中也塑造了一个负心薄情捐弃初恋情人燕燕的小千户。

然而,更为有名的要数改编于早期南戏《赵贞女蔡二郎》的《琵琶记》,尽管男主人公蔡伯喈在作者高则诚笔下是以一个忠孝两全的人物而出现的,他的抛弃家庭、另娶贵妻也补处理为被人胁迫身不由己的作为,但无论是有意抛弃,还是身不由己,蔡伯喈终究也是作为一个“负心汉”的形象出现的。

可见,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男子负心现象无独有偶,存在于各类作品之中,在“三言二拍”这部深刻描摹了世情百态、真实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的作品中显得尤为突出。

比较典型的篇章有“三言”中的《金玉奴棒打薄情郎》、《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王娇鸾百年长
恨》等和“二拍”中的《满少卿饥附饱扬焦文卿生死报仇》等。

在这些作品中,以“负心汉”形象出现的男子大多是以读书举业为道的儒生,他们普遍呈现着软弱性、功利性和虚伪性。

软弱性不止是在“负心汉”身上有所体现,而且是“三言二拍”中大部分男子的一个共性。

阅览明清小说时,读者可能会发现,作品中的男子普遍呈现着一种容貌女化、性情弱化的趋势。

所谓男性弱化,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外貌纤弱白晳,甚至是“面如敷粉,唇若施朱”的堪比女子般的唇红齿白,更接近世人对女子的审美观。

其次,性情软弱,优柔寡断,缺乏反抗精神和自主性。

这也是导致“负心汉”形象出现的的重要原因。

如三言中的一些篇章,《警世通言》的第三十二卷《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那公子俊俏庞儿,温存性儿,又是撒漫的手儿,帮衬的勤儿,与十娘一双两好,情投意合。

十娘因见鸨儿贪财无义,久有从良之志,又见李公子忠厚志诚,甚有心向他。

柰李公子惧怕老爷,不敢应承。

”⑵负心人李甲正是个俊俏温柔又毫无主见、胆小懦弱的典型,惧怕封建家长是他不敢允诺十娘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然,他也同时存在着功利和虚伪的另一面。

相比较下“三言二拍”中倒有不为少数的女子在婚姻爱情上态度鲜明、颇有主见、泼辣敢为,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个性解放和婚姻自主的认同和追求。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阴胜阳衰”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受中国儒家的传统文化影响。

“温柔敦厚”是儒家传统审美理想的最高境
界,实际上也是儒家认为最完美的伦理道德规范和道德人格。

以“仁”为核心的同时要求约束自我的情感,以“中庸”为准则和“和谐”为观念是中华民族审美的主导方面。

受其影响,中国古代男子特别是身为士子的读书人往往受其影响,不自觉地在内在和外在修饰自己,以期达到伦理规范和社会意识的认可,这也就此产生了大量外在温文尔雅行止循规蹈矩的谦谦君子,他们在心理上怯懦无比,缺乏反抗的勇气,同时在生理上也是一派弱不禁风的婉约姿态,根本没有反抗的能力。

除去软弱性,功利性也是“三言二拍”中“负心汉”薄情背义抛弃发妻的一个重要原因。

结合成书的社会背景来看,当时正处于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发达,市场繁荣,礼俗风习较之传统也有了较大的变化。

歧视商人的传统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商人势力的兴起也导致了社会风气、婚恋习俗的变化,商品经济的空前发展也给市民带来了日趋膨胀的消费意识和人生态度,也带来了贫富差异的日趋明显和扩大,这些无疑会强烈刺激人们对金钱的强烈渴求,原来“平静”的社会一下子变得燥动不安了,对金钱的追求成为人们生活的重心,整个社会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

士人的道德底线在金钱的引诱下显得不堪一击,无论是经商还是科举,归根到底的目的是为了“趋利”,利益是最大的吸引力。

除了金钱,身份地位的改变也是促使“负心汉”出现的重要原因。

一开始俱是微贱布衣的寒酸读书人,通过“学而优则仕”,一
朝金榜题名作官为宦了,身份地位都不同往昔,开始考虑攀附权门以求官运亨通,这时候,微贱时期的发妻显然就不能胜任于此了。

再次,三言二拍中的“负心汉”也具有虚伪性。

就以《金玉奴棒打薄情郎》中的莫稽而言,就是一个心术不正、虚伪狠毒之徒。

封建时代读书人受孔孟之道约束,他们的言行一定要符合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

然而,人本身的欲求与存天理灭人欲的条框相冲突,难免会造就一些口惠而实不至、言行不一的士人。

这也是负心汉虚伪性的根源。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是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不管是现实生活格局,还是道德人伦观念,都是维护男子利益而服务的。

强调女子对男子无条件的顺从依附,无止无休地牺牲和毫无保留的付出,与此相对的是,处于有利地位男子却可以朝秦暮楚、停妻再娶、始乱终弃、用情不专,有些时候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或攀登权势的高峰而使自己身傍的女性受到伤害。

纵观三言二拍中的篇章,这样的故事不为少数。

冯梦龙的三言(《醒世恒言》、《警世通言》、《喻世明言》)和凌蒙初的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作为明代拟话本小说中的杰出之作,也是我国小说史上的颠峰之作,在文学艺术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

三言二拍在人物塑造上也有了长足进步,形形色色的人物在作品的故事情节上穿插行动、各放异彩,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由于负心薄倖而备受唾弃的“负心汉”这一形象系列也体现出它自身的特色,既有继承前代文学作品中形象的
共性,也具备一些迥别于前代的特异之处。

参考文献:
⑴冯梦龙编;严敦易校注;《警世通言》(共两)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1月第一版;
⑵冯梦龙编;严敦易校注;《醒世恒言》(共两)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1月第一版;
⑶冯梦龙编;严敦易校注;《喻世明言》(共两)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1月第一版;
⑷凌蒙初著;章培恒整理;王古鲁注释;《二刻拍案惊奇》上海古籍出版社;
⑸林如敏;《明清小说男性形象弱化现象研究》;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⑹沈敦忠;《“负心汉”文学主题流变的文化成因》;社会科学辑刊,2006年第四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