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三言二拍”中的“负心汉”形象
从“三言”“二拍”的市民形象看明代市民心态
从“三言”“二拍”的市民形象看明代市民心态
赵琳娜
【期刊名称】《《朝阳师专学报》》
【年(卷),期】1997(016)004
【摘要】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产生于明代晚期的白话短篇小说“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成功地塑造了一大批具有时代精神的人物形象,它破夭荒第一次把手工业者、商人、小贩及名不见经传的妇女作为正面主人公写入作品,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五光十色的市井世界.
【总页数】4页(P45-48)
【作者】赵琳娜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19
【相关文献】
1.从“三言”“二拍”看明代人口贩卖现象 [J], 许菁频
2.由“三言”、“二拍”看明代社会的新变 [J], 刘群
3.“三言” “二拍”看明代徽商千金逐色背后的慕官情结 [J], 刘莉
4.从\"三言二拍\"看明代市民文学的特色 [J], 郎娟娟
5.苍茫大地晨光已现——从“三言二拍”看中国市民心态 [J], 焦若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三言”“二拍”中对市民阶层思想意识的描写
“三言”“二拍”中对市民阶层思想意识的描写“三言”“二拍”中对市民阶层思想意识的描写明朝中晚期,随着城市的繁荣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新兴的市民阶层开始崛起。
在意识形态领域,长期居于绝对权威地位的“程朱”理学也出现了某些松动,“陆王”心学一派则流光溢彩,在王艮、李贽等人的推动下,形成了一股文艺复兴式的人文主义思潮。
与经济和意识形态领域的变动相适应,城市中也出现了一种与传统儒家文化有所不同的市民文化。
而作为说书人底本的话本,更是一种典型的市井文学,从方方面面反映了市民阶层的思想观念。
“三言”、“二拍”是晚明话本和拟话本结集和创作的代表“。
三言”“二拍”在描写对象的下移、婚恋观和义利观的变迁、政治关怀和忧患意识等几个方面集中表现了晚明时期的市民意识。
一、对于“友谊”和“忠义”的崇拜“三言”“二拍”中体现市民阶层思想意识的一个突出之点,就是对友谊和忠义的崇拜。
社会的欺压和意外的灾祸,使市民阶层十分害怕独立无援的处境,他们渴望通过互助的力量,避免或抵制这些外来的打击。
因此,在许多作品中,友谊和忠义,特别是手工业者们,商人们之间的友谊和忠义,被作为高尚的美德加以歌颂,被作为圣洁的情操加以赞扬。
这里,封建社会特有的“一家一户”、“同宗同姓”的宗法患想显得淡薄了,而代之以人与人关系方面真诚相见的理想境界和超宗族的亲密关系。
这是市民阶层心目中的社会蓝图。
《喻世明言》中的《吴保安弃家赎友》,《羊角哀舍命全文》;《醒世恒言》中《施润泽滩阙遇友》以及《警世通言》中的《赵太祖千里送京娘》、《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等篇,都是以颂扬友谊、忠诚相处为题材的。
这些作品的主人公虽并非市民,也有帝王或贤士一类的人物,但却同样表现了市民阶层理想中的友谊境界,他们向往这种境界,是想通过相互帮助和相互扶持精神的宣传,促使市民阶层的联合和团结,从而免受其它社会势力的欺凌。
”“三言”“二拍”中述一些作品,如《桂员外途穷忏悔》、《李汧公穷邸遇怪侠》等,都是讽剌和贬斥了恩将仇报的负心人的,这些作最从反面强调了友谊和忠义的必要。
论“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
论“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作者:黄雅茹来源:《文学教育》 2021年第17期黄雅茹内容摘要:“三言二拍”是冯梦龙和凌濛初整理创作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时期的五本短篇小说集的合称,它们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当时商人阶级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意识。
本文将从“三言二拍”中商人的正面形象、反面形象和商人形象对传统的继承和发展这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三言” “二拍” 商人形象因为自古以来的重农抑商观念,刻画商人形象的文学作品少之又少,即使有也多是贬义。
但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商人地位的提高,这种现象在明清时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以“三言二拍”为代表的白话小说塑造了众多形象生动的商人,其中不仅有反面的商人形象,还有许多正面的商人形象。
这些商人形象的生动塑造体现了明朝时期人们对商人这一职业的看法和态度,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这时期的商人形象的描写是对前朝文学作品的继承,也给予后世创作以思考。
一.商人的正面形象1.有情有义的商人形象中国的传统观点是情与义很难两全,也因为商人的商业性,大多数人认为他们经商求利,根本就不顾感情。
但在“三言二拍”中,冯梦龙和凌濛初就整理创造了很多重情讲义的商人形象。
卖油郎秦重是《醒世恒言》中《卖油郎独占花魁》的主人公,他喜爱“花魁娘子”,努力挑担卖油积攒了十两银子去见她一面,但因为地位低下受到轻视。
但在后来“花魁娘子”受到吴八公子凌辱时,秦重不计前嫌,在她需要帮助时及时救了她。
因为他的深情善良使得花魁娘子最后主动提出嫁给他。
秦重身为一个沿街挑担叫卖的卖油郎用他的真诚情谊赢过了权贵富豪,最后也赢得了花魁娘子的心。
文中的秦重用一个“至诚君子”的形象收获了“花魁娘子”的真心,也打破了中国古代一直以来对商人逐利轻情形象的偏见。
除了秦重,“三言二拍”也出现了很多有情有义的商人代表,这些有情有义的商人给“三言二拍”增添了独特的色彩,也改变了人们对商人的片面认识。
2.勤劳坚毅的商人形象“三言”中的徐老仆原本是徐氏的下人,在徐家家主死后便与徐三娘一起被赶出徐家,但他没有自怨自艾,即使他已经年老,但他依旧选择努力经商,最后取得成功;《汪信之一死救全家》中的汪信因与表哥争执而只身一人离开家乡,外出经商。
元杂剧“负心汉”形象成因分析
元杂剧“负心汉”形象成因分析
张弛
【期刊名称】《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3(000)004
【摘要】元杂剧中负心汉形象形成的原因有二:一是民族压迫的政治原因,包括当时人的社会地位的差异和元代文人仕途路断的残酷现实;二是传统观念衰落的文化原因。
一直居于统治地位的儒家文化在元代遭受高压,普通市民常常陷入金钱物欲的诱惑中,人们已不看重恪守伦常。
在以上两种原因的共同作用下,当时人们为了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追权逐势,负心易妻现象十分普遍。
元杂剧中的负心汉形象,是对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
【总页数】2页(P87-88)
【作者】张弛
【作者单位】山西戏剧职业学院,山西太原030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37.1
【相关文献】
1.论元杂剧中的负心汉形象 [J], 汪丹
2.南戏、元杂剧中的负心汉戏之文化土壤比较 [J], 张弛
3.略论南戏、元杂剧中的负心汉戏之剧本内涵 [J], 张弛
4.略论南戏、元杂剧中的负心汉戏之剧本内涵 [J], 张弛;
5.元杂剧负心汉戏团圆结局原因探析 [J], 张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三言》《二拍》看明代小说中主题物的象征性与情节性(陈虎啸)
从《三言》《二拍》看明代小说中主题物的象征性与情节性(陈虎啸)内容提要明代中后期,通俗小说的创作取得了极大的发展,其中《三言》和《二拍》就是它们当中的杰出代表,可谓是一部色彩斑斓的时代画卷,雅俗共赏的艺术盛典。
从表面上看,《三言》和《二拍》主要是对宋元话本,明代拟话本进行编辑,但实际上,从《三言》和《二拍》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独特的表现手法和复杂的思想笔触,我们可以从中分辨出《三言》和《二拍》不同“主题物”所蕴含的总体思想结构形式,这便是:以近古新兴的的渲染自然人性的主情人文思想去解构传统文化思想的同时,又以吸纳了释道的儒家思想为主导去兼容和消化主情思潮。
《三言》和《二拍》即是明代后期那种思想形式下的独具特色的小说艺术形式,此种独特的艺术形式直接促成了自身在“主题物”上呈现出的中和之美和在思想体系上的时代特征。
我们可以把它概括为:“主题物”情景下儒雅与`世俗互摄互涵的人性特征、“主题物”烘托中奔放与自然相辅相成的平民视角和“主题物”沉浮里激进与保守水火交融的资产阶级思维方式。
色彩斑斓的时代画卷雅俗共赏的艺术盛典——从《三言》《二拍》看明代小说的时代特色在明代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发生,市民阶级不断壮大。
在此种社会背景下,通俗小说的创作取得了极大的发展,其中《三言》和《二拍》就是它们的杰出代表。
一般认为,新的生产关系、新兴阶级的意识形态会在文学作品中得到反映。
其反映在诗文、戏曲中多是间接的、并生的、缺乏文本证据的支持。
反映在小说中则是直接的、派生的、有事件“主题物”所印证的。
这一点,在《三言》和《二拍》中则表现的尤为突出。
《三言》和《二拍》中有关主题的关键物品,如“珍珠衫”、“百宝箱”、“洞庭红”、“龙壳”,更不期然地为小说的思想属性和时代特征提供了“物证”。
说到此处,我们有必要阐述一下前文中所提到的“主题物”。
顾名思义,所谓“主题物”,即是文章中贯穿始终、引领思想脉络的特殊物件。
明代小说,尤其是《三言》和《二拍》,以物品入题,以物品立意,《蒋兴哥重会珍珠衫》、《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转运汉遇巧洞庭红,波斯胡指破鼍龙壳》中,“珍珠衫”、“百宝箱”、“洞庭红”和“鼍龙壳”,既是明小说“主题物”中具有代表性的例子。
析“三言”“二拍”蕴含的民族化审美心理
析“三言”“二拍”蕴含的民族化审美心理作者:张伟红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0期张伟红(赤峰学院,内蒙古赤峰 024000)摘要:文学作品蕴含的审美心理与创作主体的审美意识紧密相连,中国古代小说的审美演变又与我国独特的民族文化有着深刻的渊源关系。
“三言”“二拍”是明代白话短篇小说集的代表,在中国文学史上成绩斐然,作品蕴含着儒、道、释等多种思想影响下独特的大众审美心理。
其中符合儒家教化思想的内容主要有惩恶扬善、重义轻利等;另外,尚奇的欣赏情趣、向往纯真爱情及争取婚姻自由等也都是在中国独特的文化浸染下使百姓产生的一种集体审美倾向。
关键词:“三言”;“二拍”;民族化;审美心理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4)10-0153-03古代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学作品体现并演绎着国人传统的文化观和审美观。
小说在宋元时期繁荣兴盛起来,这与最初说话的技艺特性密切相关。
说话艺人为了养家糊口,靠说故事来满足听众的好奇心。
随着说话内容的增多和转变,百姓更愿意接受融合了各种奇闻趣事的故事,大众的审美心理逐渐转变为有愉悦感的故事性要求。
同时,文人作家为了迎合大众的这种审美倾向,势必创作出更优秀更能让人娱乐、又能将教化思想寄寓其中的作品。
中国古代小说受传统儒家忠孝节义思想和佛教因果报应思想影响,多数作品教化意味很浓。
以儒家伦理思想为主的传统文化无形之中规定了人们做人的准则。
所以“仁、义、礼、智、信”以及后来强化的“忠、孝、节、义”思想在百姓心里早已根深蒂固,而且成为了广大百姓认同的做人标准。
符合这种思想的人物形象便成了人们赞颂的对象;反之,奸诈、歹毒、阴险的恶人和小人形象则是大众读者批判的对象。
于是劝善惩恶、善恶有报的思想成为了小说家们普遍的创作心理,寓含其中的教化思想也成为大众审美心理的一种需求。
明清时期的小说体现最为明显,最典型的莫过于明代的“三言”“二拍”。
浅析“三言二拍”中的“负心汉”形象
浅析“三言二拍”中的“负心汉”形象摘要:“三言”“二拍”中描写了诸多男性形象,其中有一类“负心汉”形象十分显著,他们普遍呈现着软弱性、功利性和虚伪性。
既传袭了中国古代文学中传统的“富贵易妻”的模式,又有着新时期的特色。
关键词: 负心汉软弱性功利性虚伪性男性弱化Abstract: “Three words” “two pat” describes the many male characters, among them a scorned han “image is very signifi cant, they generally on the weak, utilitarianism and hypocritical. But if it is preached that strik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 “wealth easy wife” mode, and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ew period.Key Words: occasion han weak men weakening utilitarianism hypocritical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存在着这样一类人物形象。
他们大部分是贫寒书生,初时落魄潦倒颇不得志,可一旦机运巧合得以金榜题名状元及第,立刻背情负义攀附权门,抛弃原有的发妻或情人。
这种人物即为被斥为“薄悻无情”的“负心汉”。
纵览古代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以此为主题的文学作品不为少数,情节内容大同小异套路十分相似。
尤其是在三言二拍这部既反映了市民阶层的理想、愿望、要求,又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封建伦理道德影响的社会百科全书中刻画的尤为细致。
俗言俚语中的“痴心女子负心汉”反映了男权社会中女子不自由的生命状态和悲凄可悯的情感体验。
然而,就“负心汉”这一文学形象而言,其具备深远的历史印迹可遁。
“三言”中负心汉的形象及原因探讨
“三言”中负心汉的形象及原因探讨摘要:在“三言”中,描写了很多男性人物,涉及各个阶层、各种类型。
其中,有一类人物值得关注――负心汉。
他们抛弃了爱人,但最终也受到了或多或少的惩罚。
虽然他们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即为负心,但究其原因,却又不尽相同。
关键词:“三言”;负心汉;莫稽;李甲;周廷章自先秦时期,负心汉这一人物形象广泛地存在于各类文学作品中。
如《诗经》中“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中的“士”,唐代传奇《莺莺传》中的张生等等。
然而,“真正形成‘负心汉’主题模式的是宋元戏曲和明清小说中负心汉故事的演绎和描写”。
由明代文人冯梦龙所编著的文言短篇小说集“三言”中刻画了许多负心汉的形象,本文将选出其中三个最具代表性的负心汉对其形象进行分析,并探讨他们各自负心的原因。
一、《金玉奴棒打薄情郎》――莫稽故事讲述的是金玉奴出身乞丐团头之家,她的丈夫莫稽早年是一个贫困潦倒的穷书生。
他入赘金家,在金玉奴的帮助下连科及第,得授司户之职。
而当莫稽贵显后,不但不念妻德,反嫌她出身微贱,影响自己的名声前途,所以在赴任途中狠心地将玉奴推落江心,企图将其淹死后自己另攀高枝,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负心薄幸者。
探究莫稽负心的原因,我认为是他自身遭遇、身份地位的变化。
一开始莫稽身处贫贱困厄的境地,他“一表人才,读书饱学。
只为父母双亡,家穷未娶”,受到玉奴的关心和帮助,可一旦当莫稽发迹变泰,通过“学而优则仕”,成为富贵之人时,其身份和地位已经发生很大变化,他就开始考虑攀附权贵以求官运亨通,于是逐渐将昔日的恩情抛之脑后,甚至恩将仇报,将玉奴推入水中。
“早知有今日富贵,怕没王侯贵戚招赘成婚?却拜个团头做岳丈,可不是终身之玷!养出儿女来还是团头的外孙,被人传作话柄。
”这是小说中对莫稽的心理描写,它暴露了莫稽灵魂深处卑鄙丑恶、薄情寡义的一面,也反映了封建时代的婚姻注重门第观念、等级观念而轻视情感的本质。
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李甲小说讲述的是明朝万历年间,京城名妓杜十娘一日在接客时,偶遇布政之子李甲,两人情投意合,十娘欲将自己的终身托付给李甲。
_三言_二拍_中的侠盗形象_纪德君
“三言 ”“二拍 ”中的侠盗形象
·23·
姓 名
才能 、品性
侠义行为
篇 名
书名 、卷数
宋四公 赵 正
慷慨仗义 ,劫富济贫 ,诡 计多端 。
机智精明 ,偷盗技能非常 高明 。
仗义 济 助 被 张 员 外 欺 负 的乞丐 ,不仅偷盗张家财 物 ,而且在窃取王府钱财 之后 ,栽赃张员外 。
曾与宋四公赌斗技能 ,并 与宋 合 谋 偷 盗 王 府 三 万 贯钱财 ,报复官吏 。
表中所列的十二名侠盗 ,若按其身份 ,似可分为“帝王之侠 ”(如郭威 、赵匡胤等 )与“布衣之侠 ”(如宋四 公 、“懒龙 ”等 ) 。若按其侠义行为 ,则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
第一类是“路见不平 ,拔刀相助 ”的侠客 。如《明言 》卷十五《史弘肇龙虎君臣会 》中的郭威 ,虽然身染市 井无赖习气 ,却不乏一股抱打不平的豪气和侠气 。他见李霸遇强夺市井小民之“鱼 ”(一种赌博用具 ) ,就顿 时浑身焦躁 ,直把李霸遇打得血流满地 。后来 ,又见尚衙内通占一店主之女 ,他更是义愤填膺 ,当即揪住衙 内 ,手起刀落 ,将这祸害市民的恶少砍死在地 。小说对此大加赞赏 ,说这是“欲除天下不平事 ,方显人间大丈 夫 ”! 《通言 》卷二十一《宋太祖千里送京银 》中的赵匡胤在未发迹前 ,也是“任侠任气 ,路见不平 ,拔刀相 助 ”。他曾在汴京闹了御勾栏和御花园 。逃到关西 ,又杀了董达 。在黄州还杀了宋虎 。及至朔州 ,又打死了 李子英 。真是一条杆棒随身带 ,遍扫世间不平人 。他最典型的侠义之举 ,就是千里送京娘 。当他遇到为强贼 所掳的京娘时 ,他立即表示 :“俺今日不救 ,更待何人 ?”“救人须救彻 ,俺不远千里 ,亲自送你回去 。”还说 :“俺 赵某一生见义必为 ,万夭不惧 ! ”结果 ,他不仅将贼人 —一扫灭 ,还将贼人财帛分散与市镇人家 ,让市民们把 贼人尸首 、刀枪等拿到官府去请赏 ,而自己则分文不取 。市民们对此“各各感恩 ”。这种侠义 、仁爱之举 ,比 水浒好汉恐怕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吧 ! 而其“坐怀不乱 ”、绝情禁欲之德操 ,也颇带有梁山遗风 。当赵京 娘对其感激万分 ,欲以身相许时 ,他当说道 :“贤妹 ,非是俺胶柱鼓瑟 ,本为义气上千里步行相送 ,今日若就私 情 ,与那两个响马何异 ? 把从前一片真心 ,化为假意 ,惹天下豪杰们笑话 。”故而小说赞其“不恋私情不畏 强 ”,“谁及英雄赵大郎 ”!
“三言二拍”的悲剧性评析
刘珂(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陕西西安 710062)摘要:悲剧的内涵指的是悲剧冲突所显示出来的一种审美属性,它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而引发人们对于有价值的东西的珍爱,在痛惜中感奋起来,并化悲痛为力量,获得审美快感。
本文从悲剧的判定、悲剧女性形象、社会背景与作者态度等方面对“三言二拍”中女性的悲剧命运进行了深入分析。
关键词:三言二拍;女性;悲剧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1)01-0105-02 悲剧的内涵指的是悲剧冲突所显示出来的一种审美属性,它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而引发人们对于有价值的东西的珍爱,在痛惜中感奋起来,并化悲痛为力量,获得审美快感。
而对“三言二拍”中女性悲剧命运的分析,就是为了更好地体会这种审美价值,引发人们的思考和感悟。
悲剧以再现苦难和毁灭来突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并以让欣赏者获得认识和情感的再生为本质;以主体和客体的悲剧性冲突体现历史的必然要求和以主体的暂时被否定而最终被肯定体现历史的发展方向为特征。
大家闺秀从小生活在缺乏人性的封建家庭中,这样的家庭充满了礼的说教。
她们要获得婚姻自由,必然和渗透在自己头脑中的封建意识发生尖锐的冲突。
在她们身上“存在着明显的个性自由、恋爱自主的强烈愿望,当这种愿望与明代中叶社会的进步因素诸如平等、自由、民主等发生共鸣之时,她们便显示了以往少有的大胆抗争精神,甚至不惜以生命来维护初次尝试做人的自主权”[1]。
在《万秀娘仇报山亭儿》中,万秀娘乃万员外之女,是一位不甘受人凌辱,立志为兄为己报仇雪耻的智谋女。
大难当头她临危不惊,在劫掠自己的敌人面前强颜奉承,凭自己的胆识和才智与其巧妙周旋,伺机报仇,最终惩罚了凶手。
作者对她的胆识和毅力表示了自己的称赞:“生报仇秀娘坚忍。
”《李玉英狱中诉冤》中的李玉英是锦衣卫千户之女,幼年丧母,后母焦氏在丈夫死后,对前妻未成年的一子三女百般虐待,将儿子李承祖毒死,卖次女桃英为人婢,逼三女月英沿街乞讨,告长女玉英奸淫忤逆,下在死牢。
_三言_二拍_中对官吏的道德诉求
2010年12月JOURNAL OF GUANGDONG PEIZHENG COLLEGEDec.2010冯梦龙与凌濛初都是在儒家思想教育下的正统的封建知识分子,虽然才华横溢,但命乖运蹇,久困场屋。
冯梦龙直到五十七岁才补为贡生,清兵南下,以七十高龄奔走反清,乃至忧愤而死。
冯氏任职期,“政简刑清,首尚文学,遇民有恩,待士有礼。
”[1](p26)“以勤补缺,以慈辅严,以廉代匮,做一分亦是一分功业,宽一分亦是一分恩惠。
”在寿宁,他采取“险其走集,可使无寇;宽其赋役,可使无饥;省其谳牍,可使无讼”[2](卷下《官司》,P88)的施政方针,使该县吏治大有改观。
凌濛初三次赴考未中,崇祯四年,以副贡授上海县丞,署海防事。
在上海县丞任上,于“催科、抚字两无失”。
在“又署海防事”时,“灶户奸商交相蒙蔽,而吏胥弄法,莫可究悉”,凌氏以法除弊,果断行事,颁布了打击不法盐商与牟利吏胥的“井字法”,盐政为之清,百姓深受其益。
在徐州通判任上,与防河主事“昼夜图维,防筑有法”,为百姓祸福而兢兢业业、奔波操劳,他在房村“呕血而死”,竟有“自死以殉者十余人。
”[3](P54)晚明吏治腐败,纲纪无存,冯梦龙、凌濛初二人对此有深刻的体认,故“三言”、“二拍”中有不少的涉吏题材。
本文主要从善恶报应的角度去窥探他们对封建吏治问题的深入思考以及二人对官吏的道德诉求。
一、对欲为官者的道德诉求由于官吏的地位以及他们对民众生活的巨大影响,在选拨官吏时,德也就非常重要。
各个朝代在选拨人才时,都很看重这一点。
《周礼・天官冢宰》提出考察官吏有六条标准:“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4](P60),每条标准都离不开“廉”字。
“廉”者爱人。
在三言二拍中,作者认为欲为官者,其最基本的道德素质是“利心不动”。
《初拍》卷二一入话:秀才林积拾珠百颗,寻访失主并还珠,后来一举及第,位至三公,二子历任显宦。
入话中还涉及到裴度还带故事:裴令公相该饿死,只因还了玉带,后来出将入相。
三言”“二拍”中的反面商人形象及其劝诫意义
“三言”“二拍”中的反面商人形象及其劝诫意义摘要:“三言”“二拍”中的反面商人形象打破了传统塑造反面商人形象的模式,客观地塑造了一些富有生命力的真实可信的反面典型。
这些反面商人形象不再是单一的平面,而是具有多方面的复杂的心理和性格、集多种道德品质于一身。
作者通过这些反面商人形象劝诫世人,做人应该老实本分,多做好事;为人贪婪,用心险恶,必然自取灭亡。
关键词:“三言”;“二拍”;反面商人形象;劝诫明中叶以后,商业思潮兴起,正面反映商品题材的一系列小说出现,“三言二拍”是其典型代表之一。
这两部作品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明代社会的风云变幻,其中对商业活动的直观再现和商人阶层的真实描绘尤其引人注目,在此之前,从没有一部作品能如此关注商业活动的蓬勃发展和商人们的经商际遇、生活情态及其精神面貌。
作者冯梦龙、凌濛初作为具有启蒙色彩的思想家,看到了商业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以极大的热情在作品中塑造了大量正面商人形象,赞扬了他们的高尚道德品质,同时也看到了商业经济的发展给社会带来的伤风败俗、道德沦丧的现象和行为。
因此,作为商人形象的补充,他们在“三言”“二拍”中描写了数量不少的反面商人形象,这些正反两方面的商人形象是晚明商人世界的真实再现。
这些商人形象作为那个时代的一面镜子,忠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具有的鲜明特征。
一、“三言二拍”中的反面商人形象据不完全统计,仅“三言”“二拍”作品而言,其主要表现商人生活的、或偶尔涉及商人生活的,则全部有六十六篇之多。
在这些篇章之中,涉及到反面商人形象的有二十六篇,占了整个“三言”“二拍”的三分之一左右,其比例是很高的。
“三言”“二拍”中具有代表性的反面商人形象见表1。
1、反面商人形象的特点“三言”“二拍”中的反面商人形象具有以前文学作品中反面商人形象的共同特点,其丑陋的心态和扭曲的人性为世人所唾弃。
1.1好色“三言”“二拍”中很多篇章对好色的商人作了生动地描述。
《乔彦杰一妾破家》(警世通言卷三十三)的商人乔俊“长而魁伟雄壮,好色贪淫。
《三言二拍》|市井文学的价值在哪里?
《三言二拍》|市井文学的价值在哪里?我在前面的课程中所介绍的作品,大多是文人、知识分子或者社会精英的思考,以及他们想对老百姓传播的思想。
从大的范畴来讲,它们多半属于严肃文学,或者叫高雅文学。
但我们知道,社会是分层的,很多时候老百姓会有自己的想法和价值取向,而那些想法很多来自于他们看到和听到的通俗故事。
俗文学的价值,恰恰在于,能让你获得一种民间视角,它跟知识分子和社会精英的视角可能会有很大差别。
拿中国来说,这种现象在明代以后非常明显。
当然了,即便是俗文学,也有高下之分,这一讲我们要聊的《三言二拍》,我觉得就是中国俗文学里的翘楚,很值得一读。
在明代,城市和商业的发展让市民阶层有了文化需求。
这些人当然不会去听文人给他们开诗词大会,只会去听故事。
为了满足市民的需求,市面上就出现了不少白话小说。
不过,这些小说和故事普遍来说写得水平太低,无法传世。
用后来创作了《二拍》的凌濛初的话讲,那些作者都是“初学拈笔,便思污蔑世界,非荒诞不足信,则亵秽不忍闻”。
翻译一下,就是那些人刚学着写东西,要么胡编乱造,要么低俗色情。
在大量低水平的俗文学里,《三言》和《二拍》脱颖而出,在我看来,它们是中国古代短篇白话小说的最高成就,这两套书大约有150万字,内容包罗万象,可谓了解宋元明生活和民间思维的百科全书。
这两套书之所以今天看还有价值,跟创作者较高的文化素养有关。
冯梦龙出生于书香门第,他搜集了宋元明时代说书人讲故事的底本,编辑、整理、再创作,总共汇集了120个故事,编为《喻世明言》(也被称为《古今小说》)《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三本书,简称“三言”。
“三言”在市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让当时的书商们看到了商机,于是有书商找到另一位秀才凌濛初,请他也来编写白话小说挣钱。
凌濛初动笔时才发现当时各种广为流传的宋元话本差不多都给冯梦龙收集完了,于是只好动笔编写故事。
书商们看到这些新故事,不禁拍案叫绝,就给这部短篇小说集起名为《拍案惊奇》,并马上刊刻付印。
“三言”中的忘恩负义者形象及其受惩模式
谦 谦君 子 , 又有 不 少忘 恩 负义 的 无耻 小 人 。作 者 对前 者 进行 勉 心 存感 激 之情 。 他再 次 遇 见 李勉 时 ,‘ 打算 用 一千 匹 度 了热 情 沤歌 和 赞 美 ,赋 予他 们 美好 的 结 局 ,而对 后 者 则进 行 细 绢 来热 情 报答 。但在 心 肠 狠毒 的妻 子 贝 氏的不 断 挑拨 撺 掇
个 “ 几 分惧 内 ” 的脯 懦 之 人 ,他 起 初 曾 为 农 食所 累而 加 有
的 员外 桂 迁 等 人 , 最 终 都 因忘 恩 负 义 而 耗 费钱 财 。
当然 , 述 儿 种对 忘恩 负义 者 的 惩 罚方 式 并 非全 都 彼 此
入打 家 幼 舍 的 强盗 伙 ,在 被 官府 抓 获 后 ,幸 而 被好 心 的李 勉 私 放 。 房德 )没 有 此 而 改过 A新 ,不 久 便 义 加 入到 准 备 1 叛 乱 的安 禄 …集 团 中 , 由此 可见 他 是 非 善 恶 不 分 ,亦 可知 他 后 来 在 妻 子 贝 氏 的挑 唆 、 撺掇 卜 出现 忘 恩 负 义 、 恩将 仇 报 之
将 其 淹 死 后 [ 己另 攀 高 枝 ,成 为 ~ 个 不 折 不 扣 的 负 心 薄 幸 j 其 二 , 自身心 性 的 不 与 内心深 处 的贪 欲 、 色欲 等 劣根 性 。 这是 “ 吉 ”中 的人 们 之所 以忘恩 负义 的根 本 原 因 。如 三 果 说前 面 的两 点 都 是外 闪 的 话 ,那 么这 ‘点则 是 内因 。辩证
“ 三言’ ’中的忘 恩 负 义 者形象及其受 惩模式
。王 建 平
摘 要 : “ 言” 中的 忘恩 负义者 涉及 到 书生 、官 吏 、 商人 、 武士 、闺妇 等 各 类人 物 ,其 忘 恩 负 义的原 因主要 源 三
三言二拍中的文人形象
三言二拍中的文人形象论“三言”、“二拍”中的文人形象摘要:“三言”、“二拍”作为明代白话短篇小说的代表,描画出了社会众生百态,以其世俗化倾向,迎合了广大市民阶层的趣味。
其中对文人这一类型的塑造,打破了传统观念中对文人高尚儒雅的心理定势,由单一死板转入丰富多彩,呈现出文人和现实结合的世俗化。
对这一形象系列的探究,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心理状态,也对我们当代知识分子理解传统文化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三言”“二拍”文人;形象;世俗化Abstract : " San Yan"、" Er Pai" as the vernacular short stories of Ming Dynasty 's representative, depicts all kinds of society, with its secular trend, cater to the general public class interesting. The writer of this type of model, breaking the traditi onal con cepts to literati n oble elega nt men tal set, by on efold rigid into rich and colorful, showing a scholar and the reality of secularization. An image of which series of research, can help us understand the ancient Chinese literati 's psychological state, but also to our con temporary in tellectual un dersta nding of traditional culture has certain reference significanee.Key words:" San Yan"、" Er Pai" ;Literati ;image ;secularization明中叶后期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思想的不断开放,印刷业的繁荣,在文学上出现了以“三言”、“二拍”为代表的拟话本小说,作为明代白话短篇小说的表现形式,它们的应运而生,正是迎合了新兴市民阶层的阅读需求。
解读“三言”“二拍”中的人性文化
解读“三言”“二拍”中的人性文化解读“三言”“二拍”中的人性文化前言所谓人性文化,是指一种描写人的本性的文化现象。
什么是人的最基本的先天的本性?第一是生存,第二是延续后代。
所谓“食、色,性也。
”不过这是动物的共性,是作为人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
人性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于对人的自然属性的压抑和释放。
“三言”“二拍”诞生于明末,是宋元明三代最重要的一部白话短篇小说总集。
它的出现,标志着古代白话短篇小说整理和创作高潮的到来。
作者运用通俗的话语表达出当时市民们在思想层面的需求,即对于人性的追求。
论文以讨论探究“三言”“二拍”中的人性文化为研究对象,对其产生的背景原因及表现做细致的分析,进一步探讨“三言”“二拍”中人性文化出现的社会意义。
一、人性文化的本质人性文化归根结底就是一种描写人的本性的文化现象。
人性从字面解释就是人的本性,是人特有的本性,是其他事物所不具备的。
凡是人身上具有的特性和属性,都可以叫做人性。
人性或人的属性主要有三个方面,即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
精神属性本质上属于社会属性,因此也可以把人性分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人的自然属性是指人的肉体特征和生物特性,如吃喝需要、防卫本能、追求财富地位、性欲和情欲本能等。
人的社会属性是指人作为社会存在物而具有的特征,如劳动、交往和意识及其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等等。
文化是人们在发展过程中,在不断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创造的并获得人们共同认可和使用的符号(以文字为主、以图像为辅)与声音(语言为主,音韵、音符为辅)的体系总和。
“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确切地说,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的,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是人类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
(强烈推荐)浅析“三言二拍”中的侠客形象_毕业论文设计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册学部:文学部专业:汉语言文学班级:2009级6班学生:指导教师:论文编号: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论文(设计)题目:浅析“三言二拍”中的侠客形象学部:文学部专业:汉语言文学班级:6班1、论文(设计)研究目标及主要任务本论文拟以明清白话短篇小说代表作“三言二拍”为研究对象,探究这些人物在被作者塑造后所体现的思想意识以及价值观念,以求了解“三言二拍”的文学特征和明代市民的精神风貌.2、论文(设计)的主要内容文章分为三个部分,首先以表格的形式具体介绍“三言二拍”中出现的主要英雄武侠人物,然后给“三言二拍”中的英雄人武侠物分类,对其进行总体以及个体的全面关照;最后对“三言二拍”中英雄武侠人物进行思考及挖掘。
3、论文(设计)的基础条件及研究路线现有论文许霁、杨蕾《“三言二拍”中的侠》将作品中的武侠人物分为三类概述,总结其反应的“时代精神”;纪德君《“三言二拍”中的侠盗形象》在对作品中的侠盗作一简单介绍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人物身上的市井细民思想意识,但均没有对小说中出现的所有武侠人物进行全面介绍和系统分析。
本论文试运用文本分析法、统计法、归纳法在对五部小说仔细阅读的基础上进行系统整理,然后按照一定特点进行分类归纳,分析其中的特点及成因,以求达到论文目的。
4、主要参考文献[1]繆咏禾.冯梦龙于三言.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2]张斌. 凌濛初于二拍.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3]郑春元.侠客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5、计划进度阶段起止日期1、选题、搜集材料、开题阶段2012年12月——2013年1月2、初稿写作阶段2013年1月——2013年4月3、论文修改、定稿阶段2013年4月——2013年5月指导教师: 时俊静年月日教研室主任: 年月日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书文学部汉语言文学专业2013 届学生姓名庞意璇论文(设计)题目浅析“三言二拍”中的侠客形象指导教师时俊静专业职称副教授所属教研室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向元明清文学课题论证:在我国漫长的文学长河中,武侠小说历史悠久,作品繁多并且拥有极其庞大的读者群体。
浅析“三言”“二拍”中的义仆形象
忍耐与坚韧的品质
忍耐:面对主人的责难和误解,义仆们始终保持冷静和克制,不轻易发怒或抱怨。 坚韧: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义仆们不屈不挠,坚定信念,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 忠诚:义仆们对主人忠诚不渝,始终坚守自己的职责和义务,为主人排忧解难。 善良:义仆们心地善良,关心他人,对待主人和其他人总是充满爱心和善意。
拍”中的义仆形象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些形象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具有现实意义。他们所表现出的智慧和勇 气,以及忠诚和善良的品质,都是我们今天应该学习和借鉴的。
• 这些特点在“三言”“二拍”中的义仆形象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些形象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具有现实意义。他们所表现出 的智慧和勇气,以及忠诚和善良的品质,都是我们今天应该学习和借鉴的。
展现了人性的多面性
忠诚与背叛:义 仆形象中的忠诚 与背叛,揭示了 人性的复杂性和 矛盾性。
善良与邪恶:义 仆形象中的善良 与邪恶,展现了 人性的多样性和 复杂性。
智慧与愚昧:义 仆形象中的智慧 与愚昧,揭示了 人性的多样性和 矛盾性。
勇敢与胆怯:义 仆形象中的勇敢 与胆怯,展现了 人性的多样性和 复杂性。
提供了道德伦理的启示
强调忠诚、孝顺、 善良等传统美德
揭示社会现实中 的道德沦丧现象
倡导人们关注和 尊重他人
提醒人们要珍惜 身边的人和事
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丰富了文学形象 类型
提供了新的伦理 观念
拓展了文学主题 和题材
对后世文学产生 了深远影响
06
结论
义仆形象在“三言”“二拍”中的重要性
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 反映了社会各阶层人物的生活面貌 揭示了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提供了认识社会、人生的独特视角
忠诚守信:义仆对主人忠诚 守信,尽心尽力地为主人服 务
“三言”中反面小人物探析
“三言”中反面小人物探析作者:叶婉来源:《文学教育》 2012年第9期内容摘要:“三言”中人物形象丰富、种类繁多。
在作品中居于次要地位的小人物特别是反面小人物,是小说中一种独特的人物类型。
这类人物在小说中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作用:反面小人物促使故事情节有波澜有悬念的发展;利用反面小人物的悲剧命运来达到作者所要宣扬教化思想的目的;通过对反面小人物的描写来衬托主要人物,点明主要人物生活的社会环境,突出主要人物的性格优势。
关键词:反面小人物情节教化衬托在叙事类作品中,人物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行动要素,人物塑造依托于其所在故事的位置,所处的故事背景,因此其作用势必又会与情节、主题及其创作初衷产生一定的关联。
俄国普罗普的叙事理论曾谈及人物是从属于行动区域并根据表现的七种一般角色加以分类,其中存在“坏人”这一类,等同于反面人物。
在作品中居于次要地位的“坏人”称之为反面小人物。
小人物特别是反面小人物在以封建社会为创作大背景的文学作品中,常常没有自己独立的价值和地位,但他们并非是可有可无的附属品,尽管他们处于反面、次要的地位,却是小说不可缺少的构成部分。
曹雪芹自己的小说中论及之前的“佳人才子”小说时说:“不过是作者想要写出自己那两首情诗艳赋来,故假拟男女二人名姓,又必旁出一小人其间拨乱,亦如剧中之小丑然。
”虽露出一副不屑的神情,但也指出这是古代小说一个不争的事实。
“三言”是古代的白话短篇小说集,是冯梦龙对宋元旧本的汇辑和新作创作的集合,包括《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故事以明代中后期市井文化为背景,集中而广泛地反映了市民阶层的生活百态,塑造了商人、妓女、官吏、市井无赖等形形色色的人物群像。
同时作为晚明时期比较具有代表性的通俗文学作品,其思想及其人物、情节的创作也能被广大市民接受。
像“三言”这样的故事性作品,对于人物的描写刻画非常多,也非常全面。
不管是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不管是线索人物,还是背景人物,或者是具有其他类型人物对于叙事文学的作品本身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三言二拍”中的“负心汉”形象
摘要:“三言”“二拍”中描写了诸多男性形象,其中有一类“负心汉”形象十分显著,他们普遍呈现着软弱性、功利性和虚伪性。
既传袭了中国古代文学中传统的“富贵易妻”的模式,又有着新时期的特色。
关键词: 负心汉软弱性功利性虚伪性男性弱化
Abstract: “Three words” “two pat” describes the many male characters, among them a scorned han “image is very signifi cant, they generally on the weak, utilitarianism and hypocritical. But if it is preached that strik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 “wealth easy wife” mode, and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ew period.
Key Words: occasion han weak men weakening utilitarianism hypocritical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存在着这样一类人物形象。
他们大部分是贫寒书生,初时落魄潦倒颇不得志,可一旦机运巧合得以金榜题名状元及第,立刻背情负义攀附权门,抛弃原有的发妻或情人。
这种人物即为被斥为“薄悻无情”的“负心汉”。
纵览古代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以此为主题的文学作品不为少数,情节内容大同小异套路十分相似。
尤其是在三言二拍这部既反映了市民阶层的理想、愿望、要求,又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封建伦理道德影响的社会百科全书中刻画的尤为细致。
俗言俚语中的“痴心女子负心汉”反映了男权社会中女子不自由的生命状态和悲凄可悯的情感体验。
然而,就“负心汉”这一文学形象而言,其具备深远的历史印迹可遁。
向前追溯到《诗经》和《古诗》的时代,我们就可以从其中的一些诗歌篇章中看到“负心汉”的影子。
从《诗经.氓》中那个貌似憨厚实则“二三其德”的男子以及《古诗。
上山采蘼芜》里的“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的旧日夫妻相遇情形中就可窥其一斑。
纵向发展,在元稹笔下的唐传奇《莺莺传》里,张生正是一个“始乱终弃”却被诩为改过从善浪子回头的所谓正面典型。
关汉卿的元杂剧中也有很有名的一出《调风月》,其中也塑造了一个负心薄情捐弃初恋情人燕燕的小千户。
然而,更为有名的要数改编于早期南戏《赵贞女蔡二郎》的《琵琶记》,尽管男主人公蔡伯喈在作者高则诚笔下是以一个忠孝两全的人物而出现的,他的抛弃家庭、另娶贵妻也补处理为被人胁迫身不由己的作为,但无论是有意抛弃,还是身不由己,蔡伯喈终究也是作为一个“负心汉”的形象出现的。
可见,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男子负心现象无独有偶,存在于各类作品之中,在“三言二拍”这部深刻描摹了世情百态、真实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的作品中显得尤为突出。
比较典型的篇章有“三言”中的《金玉奴棒打薄情郎》、《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王娇鸾百年长恨》等和“二拍”中的《满少卿饥附饱扬焦文卿生死报仇》等。
在这些作品中,以“负心汉”形象出现的男子大多是以读书举业为道的儒生,他们普遍呈现着软弱性、功利性和虚伪性。
软弱性不止是在“负心汉”身上有所体现,而且是“三言二拍”中大部分男子的一个共性。
阅览明清小说时,读者可能会发现,作品中的男子普遍呈现着一种容貌女化、性情弱化的趋势。
所谓男性弱化,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外貌纤弱白晳,甚至是“面如敷粉,唇若施朱”的堪比女子般的唇红齿白,更接近世人对女子的审美观。
其次,性情软弱,优柔寡断,缺乏反抗精神和自主性。
这也是导致“负心汉”形象出现的的重要原因。
如三言中的一些篇章,《警世通言》的第三十二卷《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那公子俊俏庞儿,温存性儿,又是撒漫的手儿,帮衬的勤儿,与十娘一双两好,情投意合。
十娘因见鸨儿贪财无义,久有从良之志,又见李公子忠厚志诚,甚有心向他。
柰李公子惧怕老爷,不敢应承。
”⑵负心人李甲正是个俊俏温柔又毫无主见、胆小懦弱的典型,惧怕封建家长是他不敢允诺十娘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然,他也同时存在着功利和虚伪的另一面。
相比较下“三言二拍”中倒有不为少数的女子在婚姻爱情上态度鲜明、颇有主见、泼辣敢为,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个性解放和婚姻自主的认同和追求。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阴胜阳衰”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受中国儒家的传统文化影响。
“温柔敦厚”是儒家传统审美理想的最高境界,实际上也是儒家认为最完美的伦理道德规范和道德人格。
以“仁”为核心的同时要求约束自我的情感,以“中庸”为准则和“和谐”为观念是中华民族审美的主导方面。
受其影响,中国古代男子特别是身为士子的读书人往往受其影响,不自觉地在内在和外在修饰自己,以期达到伦理规范和社会意识的认可,这也就此产生了大量外在温文尔雅行止循规蹈矩的谦谦君子,他们在心理上怯懦无比,缺乏反抗的勇气,同时在生理上也是一派弱不禁风的婉约姿态,根本没有反抗的能力。
除去软弱性,功利性也是“三言二拍”中“负心汉”薄情背义抛弃发妻的一个重要原因。
结合成书的社会背景来看,当时正处于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发达,市场繁荣,礼俗风习较之传统也有了较大的变化。
歧视商人的传统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商人势力的兴起也导致了社会风气、婚恋习俗的变化,商品经济的空前发展也给市民带来了日趋膨胀的消费意识和人生态度,也带来了贫富差异的日趋明显和扩大,这些无疑会强烈刺激人们对金钱的强烈渴求,原来“平静”的社会一下
子变得燥动不安了,对金钱的追求成为人们生活的重心,整个社会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
士人的道德底线在金钱的引诱下显得不堪一击,无论是经商还是科举,归根到底的目的是为了“趋利”,利益是最大的吸引力。
除了金钱,身份地位的改变也是促使“负心汉”出现的重要原因。
一开始俱是微贱布衣的寒酸读书人,通过“学而优则仕”,一朝金榜题名作官为宦了,身份地位都不同往昔,开始考虑攀附权门以求官运亨通,这时候,微贱时期的发妻显然就不能胜任于此了。
再次,三言二拍中的“负心汉”也具有虚伪性。
就以《金玉奴棒打薄情郎》中的莫稽而言,就是一个心术不正、虚伪狠毒之徒。
封建时代读书人受孔孟之道约束,他们的言行一定要符合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
然而,人本身的欲求与存天理灭人欲的条框相冲突,难免会造就一些口惠而实不至、言行不一的士人。
这也是负心汉虚伪性的根源。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是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不管是现实生活格局,还是道德人伦观念,都是维护男子利益而服务的。
强调女子对男子无条件的顺从依附,无止无休地牺牲和毫无保留的付出,与此相对的是,处于有利地位男子却可以朝秦暮楚、停妻再娶、始乱终弃、用情不专,有些时候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或攀登权势的高峰而使自己身傍的女性受到伤害。
纵观三言二拍中的篇章,这样的故事不为少数。
冯梦龙的三言(《醒世恒言》、《警世通言》、《喻世明言》)和凌蒙初的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作为明代拟话本小说中的杰出之作,也是我国小说史上的颠峰之作,在文学艺术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
三言二拍在人物塑造上也有了长足进步,形形色色的人物在作品的故事情节上穿插行动、各放异彩,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由于负心薄倖而备受唾弃的“负心汉”这一形象系列也体现出它自身的特色,既有继承前代文学作品中形象的共性,也具备一些迥别于前代的特异之处。
参考文献:
⑴冯梦龙编;严敦易校注;《警世通言》(共两)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1月第一版;
⑵冯梦龙编;严敦易校注;《醒世恒言》(共两)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1月第一版;
⑶冯梦龙编;严敦易校注;《喻世明言》(共两)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1
月第一版;
⑷凌蒙初著;章培恒整理;王古鲁注释;《二刻拍案惊奇》上海古籍出版社;
⑸林如敏;《明清小说男性形象弱化现象研究》;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⑹沈敦忠;《“负心汉”文学主题流变的文化成因》;社会科学辑刊,2006年第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