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隋唐时期的史学与文学历史概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隋唐时期的史学与文学历史概述

隋唐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史学、地学、文学等方面都有令后世瞩目的成就。尤其是唐代诗歌,更是达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顶峰。本期我们就来简要介绍隋唐时期的史学和文学。下面是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史学(地学附)

隋文帝下令,禁止私人修撰国史,褒贬人物。唐太宗置馆修本朝史,并令宰相监修。自此官修正史、宰相监修成为定制。

(開皇十三年)五月癸亥,詔人間有撰集國史、臧否人物者,皆令禁絕。

《隋书》

在唐太宗至高宗时期,唐朝完成了《晋书》(房玄龄等人合著,一百三十二卷,今存一百三十卷,以臧荣绪《晋书》为蓝本)、《梁书》(南陈姚察、察子姚思廉撰,五十六卷)、《陈书》(姚思廉撰,三十六卷)、《北齐书》(李百药撰,五十卷,散佚三分之二,今本五十卷系后人补齐)、《周书》(令狐德棻、岑文本等撰,五十卷,原本至宋已有缺佚)、《隋书》(魏征等撰,八十五卷,志三十卷成于高宗时)等史书的修纂。其中,南梁、南陈、北齐、北周、隋等五个朝代的史书成于贞观十年(636年),被合称为“五代史”,其中高宗时编成五个朝代志的部分,称为《五代史志》,今天《隋书》中的志就是《五代

史志》。李延寿(活跃于7世纪前期)删补了南北朝与隋朝的史书,写成了《南史》、《北史》(《北史》包括隋史)。

在史学理论方面,唐代刘知几(661-721)撰《史通》二十卷,成于中宗景龙四年(710年),为我国第一部有系统的史学批评和史学理论的著作。

唐朝是政书发展的重要阶段。

唐玄宗在开元年间下令编纂《唐六典》,模仿周礼六官来叙述唐朝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前后正在行用的制度,将令式按照内容分类系于有关的职官门下。《唐六典》保存了大量唐朝前期制度与法令的重要资料。其注文有的叙述职官沿革,有的解释正文,或叙述当时实际行用的新制度。

《通典》为杜佑(735-812年)于贞元七年(791年)写成,此书在刘秩(刘知几第四子)《政典》(三十五卷)基础上扩充,重新编次整理而成,历时三十余年,共二百卷,分为九门。《通典》上起先秦,下迄天宝年间(742-756年),征引前代与当代人的重要评议,而对天宝以后的事则择重要的记述。杜佑著此书的目的是“征诸人事,将施有政”(《通典》序)。

夫行教化在乎設職官,設職官在乎審官才,審官才在乎精選舉,制禮以端其俗,立樂以和其心,此先哲王致治之大方也。故職官設然後興禮樂焉,教化隳然後用刑罰焉,列州郡俾分領焉,置邊防遏戎敵焉。是以食貨爲之首,十二卷。選舉次之,六卷。職官又次之,二十二卷。禮又次之,百卷。樂又次之,七卷。刑又次之,大刑用甲兵,

十五卷。其次五刑,八卷。州郡又次之,十四卷。邊防末之。十六卷。

《通典》

地志、地图等地理文献

隋代裴矩(547-627年)负责招引西域商人通商,由此撰成《西域图记》三卷,绘制了当时西域四十四国山川形势的地图与其帝王庶民服饰的图像。

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李泰(620-652年)开馆修撰《括地志》一书,按照当时的贞观十三年(639年)大簿为蓝本,共五百五十卷,为地理名著,后来大部分佚失。后人从唐人引用《括地志》而撰的《史记正义》等书中将《括地志》辑出,仍可管窥当时的地理情况。

唐高宗时修成的《隋书;地理志》记载了梁、陈、齐、周、隋五代的郡县设置与户数。隋志还以《禹贡》九州概念,继承了《史记;货殖列传》与《汉书;地理志》的传统,分全国为九大区域,分别论述其地理特征、经济和文化风俗状况。

揚州於禹貢爲淮海之地。在天官,自斗十二度至須女七度,爲星紀,於辰在丑,吳、越得其分野。江南之俗,火耕水耨,食魚與稻,以漁獵爲業,雖無蓄積之資,然而亦無饑餒。其俗信鬼神,好淫祀,父子或異居,此大抵然也。江都、弋陽、淮南、鍾離、蘄春、同安、廬江、歷陽,人性並躁勁,風氣果決,包藏禍害,視死如歸,戰而貴詐,此則其舊風也。自平陳之後,其俗頗變,尙淳質,好儉約,喪紀婚姻,率漸於禮。其俗之敝者,稍愈於古焉。

《隋书;地理志》

唐朝各州编纂图经,每三年要将州图呈送兵部职方司。由此,唐朝形成了多种地理总志,其中保存至今最为完整、全面的一部,为宪宗元和时宰相李吉甫(758-814年)所撰的《元和郡县图志》,共四十卷,分十道四十七镇,记载各州的户口、物产、州县沿革、山川险易、古迹与史事等。原本每镇篇首有图,今图已散佚,文缺佚数卷,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舆地总志。

唐德宗时,宰相贾耽(730-805年)著《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四十卷与《皇华四达记》十卷,两书今已佚失。《新唐书;地理志》引用《皇华四达记》中唐朝入四夷之路:

一曰營州入安東道,二曰登州海行入高麗渤海道,三曰夏州塞外通大同雲中道,四曰中受降城入回鶻道,五曰安西入西域道,六曰安南通天竺道,七曰廣州通海夷道。

《新唐书;地理志》

其中记载了唐朝同周边各族与亚洲等国联系的交通路线与距离。其中“广州入海夷道”是岭南地区到阿拉伯海、波斯湾、非洲等地航海路线的最早记载,对于研究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贾耽制作的《海内华夷图》长三丈三尺,宽三丈。图上一寸表示一百里,相当于一比一百五十万。到12世纪时,伪齐刘豫阜昌七年(1136年)将其缩绘为《华夷图》与《禹迹图》,刻于石上,今存于西安碑林。《华夷图》是我国流传下来最古的地图。

唐懿宗时,樊绰为安南经略使幕僚,因唐与南诏关系紧张,樊绰在安南等地搜集有关云南地区的史料,写成《蛮书》(也称《云南志》、

《云南记》等)十卷,是记载当时云南地区路程、山川、城镇、民族、风俗、物产、六诏历史、南诏政治经济制度的重要文献,对于研究我国西南边疆史地价值重大。

文学古文运动

南朝齐梁以来,骈体文形式僵化,注重辞藻和华丽浮艳,已经成为文学发展的障碍,自北周至隋代,常有人提倡改革。武则天时,陈子昂(659-702年)也要求变革文体,在他的表疏中有所体现。然而当时考试进士、颁行诏令都用骈体,使得骈文被散文取代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到盛唐时期,很多文学家都提倡古文。古文就是两汉时期所流行的散文,唐代人称之为古文。当时用古文创作的文学家,有萧颖士(717-768年)、李华(715-766年)、元结(719-772年)、独孤及(725-777年)、梁肃(753-793年)等人。贞元、元和间,由韩愈(768-824年)与柳宗元(773-819年)为核心开始推行古文运动。韩愈称:“愈之志在古道,又甚好其言辞。”柳宗元则说:“文者以明道。”所谓“文以载道”的“道”,指的是儒家正统思想。他们提倡言之有物,反对骈文的形式主义文风,并要求语言通顺,古文运动因此改革了当时的文风,又改革了文学语言。古文运动不仅恢复了传统散文文体,还产生了一种反映现实,表达思想的文体,得到广泛地流传。

始吾幼且少,爲文章,以辭爲工。及長,乃知文者以明道,是固不苟爲炳炳烺烺,務采色、夸聲音而以爲能也。凡吾所陳,皆自謂近道,而不知道之果近乎,遠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