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与微观规制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宏观调控 学术资料-中国经济学论文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宏观调控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宏观调控【作者】孙宇晖【作者简介】孙宇晖,长春税务学院经济系主任,副教授【摘要】国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主要依据的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无论是调控目标的确定、调控重点的提出以及调控手段、措施的选择,都首先要考虑这一规律的要求。
【关键词】市场经济宏观调控基本经济规律财政手段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国家如何搞好宏观调控是个新问题。
它既不同于原来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又与资本主义国家宏观调控有本质区别。
本文仅就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所依据的主要规律、调控目标及重点、调控的主要手段措施等问题阐示一下不太成熟的想法。
一、宏观调控主要依据的经济规律我国政府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当然要综合考虑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作用,但我以为最主要的还是要首先依据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
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内容的表述,笔者以为技术及生活需要,逐步使全体劳动者共同富裕。
[①a]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反映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与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之间的客观必然联系。
它不仅决定社会主义生产发展的全过程和生产的实质,而且决定着交换、消费等社会主义经济生活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决定着社会主义经济国民经济长短期计划的制定,不仅要符合有计划按比例规律的要求,而且首先要考虑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要求。
各种比例的安排,生产的方向和布局,计划指标和政策措施的调整,都要服从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国民收入和个人消费品的分配,不仅要符合社会再生产规律和按劳分配规律,也要符合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消费水平的要求。
社会主义商品的交换,除了要符合价值规律的要求进行等价交换之外,价格的变动、支持价格和限制价格的制定,都要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保护资源,促进共同富裕、缩小差别,等等。
总之,国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主要依据的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无论是调控目标的确定,调控重点的提出以及调控手段、措施的选择,都首先要考虑这一规律的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市厅班)PPT教学课件
三、宏观经济调控
(一)财政政策 1、自动稳定的财政 政策
2020/12/10
39
三、宏观经济调控
(1)累进税制 (2)转移支付
2020/12/10
40
三、宏观经济调控
2、相机抉择的财政 政策
2020/12/10
41
三、宏观经济调控
针对经济危机: 扩大开支、减少税收 扩大开支、税收不变
开支、税收同时扩大
19
二、宏观经济运行 (一)总供求机制
2020/12/10
20
二、宏观经济运行
1、总需求= 消费需求(C)+ 投资需求(I)
2020/12/10
21
二、宏观经济运行
2、总供给=总产品= 总产值=生产要素收 入=消费(C)+储蓄 (S)
2020/12/10
22
二、宏观经济运行
3、均衡条件 总需求=总供给
2020/12/10
42
三、宏观经济调控
针对通货膨胀: 减少开支、扩大税收 减少开支、税收不变
开支、税收同时减少
2020/12/10
43
三、宏观经济调控
3、财政政策效果分 析 (1)乘数效应
2020/12/10
44
三、宏观经济调控
新支出100万 消费倾向4/5
2020/12/10
45
乘数效应:
一、宏观经济指标
私人总投资(I)
厂房
设备
居住
存货增加额
2020/12/10
8
一、宏观经济指标
政府支出(G) 联邦 州或地方政府
2020/12/10
9
一、宏观经济指标
净出口(X – M)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
(四)产业政策
• 产业政策是政府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所制定的对一些特 定产业进行支持、引导、限制,以实现经济结构、产业组织合理 化的政策措施。 • 产业政策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1。产业结构政策。处理不同产业相互关系。 • 主要内容:规划产业结构逐级演进提高的目标和对策;确定各阶 段重点发展的战略产业(重点产业、支柱产业)等。 • 2。产业组织政策。处理各产业部门内部各企业间相互关系。 • 主要内容:一方面规划各产业内部企业的合理规模,使其充分发 挥规模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保持产业内部企业的一定数量,使企 业间能开展平等竞争。 • 3。产业布局政策。为对产业进行地区或空间布局而制定的政策。
• 4。法律手段,是政府运用法律规范来调整和处理经济活动中
各经济主体之间经济关系的一种手段。主要手段:经济立法、司 法和仲裁。
• 5。伦理道德手段,是指通过社会舆论、宣传教育等方式,使
微观主体从内心形成正当与不正当、公正与偏私等观念,从而约 束自我的行为。
二、宏观调控政策
• 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主要有: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收入分配政策、产业政策、 汇率政策等。
政府开支过大, 物价基本稳定, 经济结构合理, 但企业投资并不 旺盛,促使经济 较快增长成为主 要目标 财政削减政府支 出,提高税率
通胀与经济停 滞并存,产业 结构和产品结 构失衡,治理 滞胀、刺激经 济增长成为首 要目标 紧的货币政策, 同时实施减税 和增加财政支 出,利用财政 杠杆调节产业 结构和产品结 构
(五)收入分配政策
• 收入分配政策是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对个 人收入总量及结构的变动方向所制定的基本原则 和措施的总和。 • 收入分配政策主要包括政策目标选择和具体实施 措施。 • 收入政策目标选择:公平与效率。 • 收入政策的具体实施措施:税收调节、法律形式 规定最低工资标准;工资和物价管制;增加转移 支付和其他福利措施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与微观规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与微观规制作者:刘坤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04期摘要:宏观调控和微观规制,是政府干预市场经济的两种方式。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二者要加以良好的结合,才能促进市场效率的提高,实现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微观规制中图分类号:F10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4-0003-01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政府干预机制的要求理论上,市场经济是以交易自由化为要旨,倡导供求关系以市场自动调节为准,即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
虽然商品市场会出现暂时的供大于求或供不应求,但是市场利用价格等调节机制最终会达到结构均衡。
政府的宏观调控是发展市场经济必不可少的,它制定了利于国计民生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社会的运用,是一个全新的尝试,由于过去的市场经济都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建立的,因此,这一尝试需要摸索着前进。
微观规制的作用在这里就凸现出来。
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存在着一些不足,那么就需要针对具体市场行为主体进行调控的机制。
只有具体行为主体处于良好的运行当中,才能为整个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转打下基础。
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加需要宏观调控和微观规制的有机结合。
二、宏观调控与微观规制的有机结合(一)宏观调控的有效开展1.作为政府用来调节市场行为的主要方式,在运用宏观调控时要注意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的结合。
行政手段的特点是具有权威性和执行性,因此调控的效果很好,但是只能在短时期内使用,并且在运用时要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否则就会造成市场的结构失衡。
经济手段是一种相对比较温和的手段,尊重市场机制的成分很大,利于市场自身发展的程度较高。
法律手段是三种手段中最强硬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既要满足市场经济“市场调节资源配置”的要求,还要维持“政府调节资源”的实际,这一手段的运用是必须的,但不是最好的。
论市场经济中的微观规制
论市场经济中的微观规制摘要: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不断地对国民经济结构进行调整。
这种结构调整属于政府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微观规制。
做好各项微观规制的基础工作,是保持国民经济运行态势良好的必耍条件。
政府需要按照市场情况的变化及时做出放松规制或改善规制的相应安排。
关键词:市场经济;宏观调控;微观规制;结构调整;政府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建立规划、金融、财政之间相互配合和制约的经济机制,保持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基本平衡,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实现对国民经济运行的综合协调与控制,是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目标。
除此之外,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落实国家规划提出的各项具体任务,调整经济结构和调节社会分配,还需要与产业政策相配合,保持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深入持久地做好各项微观规制的基础工作。
一、总量调控与结构调整实施宏观经济管理是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
其中,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总量调控和结构调整是政府经济管理的两大基本方面。
通常政府实施的宏观调控主要是指对国民经济运行总量调控,政府对国民经济结构进行的调整则属于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微观规制。
保持国民经济运行的良好态势,即保持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基本平衡,需要政府进行宏观总量调控。
宏观总量调控又称价值调控或信贷调控,是对社会总供给价值层面的调控,是通过控制货币总量而实现的对国民经济运行的调控,其对宏观总量的调节是要达到对宏观供给总量控制的直接目的,并以此间接约束社会总需求。
宏观总量调控的具体控制力表现在对货币发行总量、信贷供给总量、证券市场规模等方面价值总量的控制上及对银行储蓄和贷款的利率、银行法定准备金率的直接变动。
宏观总量调控是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重要表现,是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的重要方面。
政府拥有宏观总量调控的职责,却并不需要天天运作这种对宏观经济干预的职能。
只有在国民经济运行态势偏离正常状态和秩序时,即社会总供求出现明显失衡时,才需政府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对国民经济总量进行必要的价值调控。
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
政府应制定和实施经济发展战略,引导和促 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保障公共产品供给
政府应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如基础设施、 教育、医疗等,以满足社会公共需求。
维护社会稳定
政府应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 和利益。
政府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定位
宏观调控者
政府应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手 段,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以保持经 济稳定增长。
市场监管者
政府应加强对市场的监管,防止市场 失灵和资源浪费。
公共服务提供者
政府应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满足社 会公共需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创新推动者
政府应鼓励和支持科技创新、产业升 级等,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监管与创新
监管方式创新
政策创新
政府应探索更加有效的监管方式,如引入 第三方监管机构、推广电子化监管等,提 高监管效率和透明度。
社会公平与稳定
市场经济容易产生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公等问题。宏观调控 可以通过收入调节、社会保障等手段,促进社会公平和稳 定。
经济周期波动
市场经济容易受到各种外部冲击的影响,导致经济周期波 动和不稳定。宏观调控可以通过逆周期调节等手段,熨平 经济波动,保持经济平稳运行。
国际经济协调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相互影 响。宏观调控可以通过国际经济协调等手段,维护国家利 益和经济安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时期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我国 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宏观调控政策不断完善,更加注 重市场化改革和宏观稳定。
我国宏观调控的成效与问题
成效
我国宏观调控政策在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促进就业、控制通货膨胀等方面取得了 一定的成效。例如,在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时,我国政府采取了一 系列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有效地稳定了国内经济。
第八讲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与微观规制
• (4)转移支付:是指政府的支出本身不直接形 成对产品或劳务的需求,而仅仅是对企业或个 人的单方面的货币或实物的授予的这类财政支 出。
• 这类支出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 • 这类支出主要有:补助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和财政补 贴)、捐赠支出、债务利息支出等。 • 其中财政补贴是国家为某种特定需要而将一部分财政收 入无偿转移给特定的经济组织和居民的一种分配形式。 • 价格补贴、投资补贴、利息补贴、住房补贴等。
(一)财政政策
• 财政政策是指以特定的财政理论为依据, 运用各种财政工具,为达到一定的财政目 标而采取的财政措施的总和。 • 财政政策工具主要有:国家预算、国家税 收、国家信用、财政补贴、转移支付等。 • 财政政策的类型:扩张性、紧缩性和中性 财政政策。
1。财政政策工具
• (1)国家预算(national budget) :是经过法 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国家对集中性资金进行统筹分配 的年度财政收支计划。 • (2)国家信用:主要形式是发行国家债券(包括 政府的内外公债),还包括政府对内对外的直接借 款,如政府间的贷款。
2。财政政策的类型 • (1)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 (2)紧缩性的财政政策
• (3)中性财政政策
• 是指通过财政收支的大体平衡,以保持社会总需求 与总供给基本平衡的政策。 • 其政策功能在于保持社会总供求的同步增长,以维 持社会总供求对比的既定格局。 • 政策实施表现为财政收支在数量上基本一致。 • 因此,中性财政政策对社会总供求关系产生不具倾 向性的调节作用。
第八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 宏观调控与微观规制 • • • • 第一节 政府的经济职能 第二节 宏观调控的性质与目标 第三节 宏观调控的手段与政策 第四节 加强和完善我国的宏观 调控体系
(完整word版)市场规制法与宏观调控法的区别
市场规制法与宏观调控法的区别市场规制法与宏观调控法都是经济法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手段,二者存在区别与联系,本文将从多角度论述二者的区别。
1、含义市场规制法是调整在国家进行市场监督管理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宏观调控法是调整在国家对国民经济总体活动运行进行调节和控制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理论基础市场规制法的理论基础是产业组织理论体系。
这一一门以微观经济学和交易费用理论为基础的理论体系,以市场经济体系中特定组织结构下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为考察重点。
宏观调控法的理论基础是间接干预理论,在市场自由发展的基础上,因其自身固有的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等特征,政府需要适度调控,运用宏观调控手段间接影响经济状况3、调整性质市场规制法调整性质为国家行为。
市场规制法的立法权源自全国人大常委,由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执行。
宏观调控法调整性质为政府行为。
因为其规范的是政府在经济活动方面的行为。
4、宗旨、原则在二者的宗旨原则上,有很多相同之处,如讲究公平、监管与调控都是法定的、合理范围内追求绩效等原则。
但是相比之下,市场规制法更强调效率优先,讲究监管适度。
宏观调控法更强调公平至上。
5、调整对象市场规制法的调整对象是国家在规制市场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经济关系,即市场规制关系,是具体的市场竞争、市场秩序、市场行为等法律规范。
主要分布于微观经济领域。
规范的是企业实施经济决策实施的活动。
比如垄断行为的主体和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主体,是市场监管行为最主要的受动者。
宏观调控法的调整对象是国家对国民经济总体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即宏观调控关系。
以整体经济发展位调整对象。
主要分布于宏观经济领域,影响的是企业的经济决策。
比如财政、税收、金融、计划等在内的宏观调控行为。
这些行为依法对市场主体的行为有引导或强制的作用,能够影响宏观经济因素,调节和控制宏观经济运行。
6、调整方式市场规制法主要通过行政命令、规章制度等等来对市场的直接干预,从而来实现其职能。
第九章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调控(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江西财大,戴达远)
5
三.宏观经济调控的方式、手段
1.国家计划是宏观管理的主要手段 (马、恩) 2.国家对经济运行应采取间接控制的 办法(列宁) 3.运用经济手段引导经济活动(列宁)
2014-2-12
第十二章
6
第二节 宏观经济调控理 论在我国的实践与发展
第九章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 宏观经济调控
目录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宏观 经济调控问题的基本思想 第二节 宏观经济调控理论在我国的实 践与发展 第三节 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手段,加强 和完善宏观调控 思考题
返回
2014-2-12 第十二章 2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 宏观经济调控问题的基本思想
2014-2-12
第十二章
8
一.从直接宏观管理转变为间接管理
(二)以市场为基础的宏观经济调控体 系基础框架初步建立
– 1.92年市场经济改革目标的确立,使适应 市场经济间接管理调控的一系列重要理论 原则迅速确立。 • ①明确了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 • ②规定了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任务; • ③规定了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 – 2.以市场为基础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的基 础框架初步形成,表现在计划投资体制、 财政体制和金融体制等方面。
2014-2-12 第十二章 18
第九章 思考题
1.重要概念:社会总供给、社会总需 求;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平衡;财政 政策;货币政策。 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调控应处理好哪些关系? 3.如何更好地发挥货币政策和财政政 策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
2014-2-12
第十二章
19
一.从直接宏观管理转变为间接管理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宏观调控
浅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宏观调控内容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改革促使我国的经济有了巨大的腾飞。
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市场为导向,但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弱点和缺陷,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实行强有力的国家宏观调控,来保障市场合理、有序、健康的发展。
本文将浅谈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宏观调控的相关内容。
关键字:市场调节;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一)、可能性 1.加强宏观调控能够有效克服市场经济弊端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基础机制的经济形态,所有的市场主体在价值规律的支配下进行着各种市场活动。
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及开放性等一般特征,能够有效的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促使企业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这使得市场的自我调节成为促进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一个原生动力。
然而,市场调节在提高经济效率的同时也具有自身难以克服的不足和缺陷,即通常所说的“市场失灵”或“市场缺陷”。
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弱点和缺陷,它们会对市场有秩序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这些负面影响具体表现为:经济运行周期性波动引起的不稳定;价格剧烈升降引起的社会性不良副作用;负外部性问题;收入分配差距问题等。
这些问题会破坏社会供需平衡,影响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甚至使得社会生产力停滞,不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由此可知,市场的调节并不是万能的。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不仅要充分发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基础机制作用,政府还必须实行强有力的国家宏观调控.有效抑制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以弥补市场缺陷,让看不见的手和看的见的手共同维持市场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2.宏观调控能够将计划与市场有机结合起来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并非完全摒弃计划对市场的运行放任不管,而是通过宏观调控把计划与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好地扬长避短。
市场规制法与宏观调控法
二、市场竞争与宏观调控的关系在讨论两者关系之前,笔者认为应先谈一谈市场竞争与宏观调控的关系,因为市场管理法的功能在于促进和维系自由、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所以,在一定层面上,市场竞争与宏观调控的关系可以反映出市场管理法与宏观调控法的关系。
市场竞争作为市场经济的作用机制是与宏观调控相互依存,相得益彰的。
首先,市场竞争是宏观调控的基础。
竞争首先是市场的竞争,没有市场,宏观经济调控就没有了对象和基础,就失去了运作的机制和生效的中介,如果宏观调控不立足于市场,则是一种盲目的,形而上学的调控,就会失去立足的根基。
而且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根本所在,要发展市场经济关键是鼓励和维系市场竞争。
另外,宏观调控还受到市场竞争的制约,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对社会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是市场,它是第一性的、基础的。
只有在市场调节无法起作用的领域,才有必要实施宏观调控,凡是市场可以竞争的,就没必要进行宏观调控。
此外,宏观调控的目标要通过市场竞争来实现,因为市场竞争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国民财富增长的基本途径。
其次,宏观调控是市场竞争的条件。
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已充分证明,市场经济不是放任自由主义经济,它内在地要求国家进行宏观调控。
国家通过对市场运行进行调控,可以克服市场波动和大起大落,保证经济运行稳定,而市场主体也只有在稳定的市场环境中才能进行公平、自由的市场竞争。
宏观调控还对市场竞争范围及竞争目标进行调控,规定在哪些范围可以竞争,哪些范围不允许市场竞争,那些竞争是无所谓的、无益的,哪些是必要的、要加以鼓励的。
此外,由于市场主体是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的私利主体,市场竞争必然会导致贫富差距的扩大、部分市场主体竞争的不自由,而这些问题是市场竞争自身无法解决的,宏观调控的实施可以有效的缓解这些问题,实现社会实质正义。
宏观调控法与市场规制法作者:王宇黑龙江大学经济法学责任编辑:晴正时间:2003-12-8 16:54:20 来源:中国法治网点击:宏观调控法与市场规制法浅析二者在调整对象体系构成方面的关系宏观调控法与市场规制法都是经济法部门中重要的部门经济法。
第8讲宏观调控体系——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四(最终定稿)
第8讲宏观调控体系——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四(最终定稿)第一篇:第8讲宏观调控体系——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四第八讲宏观调控体系——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四内容:◆ 宏观调控及宏观经济调控体系◆ 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宏观调控体系一、宏观调控及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宏观调控:国家对国民经济宏观运行的调节与控制,是现代市场经济的特征之一。
宏观经济调控体系:为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目标而设置的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各种调控手段组成的有机整体。
一般包括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等手段。
经济手段在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中起主要作用。
各国具体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因社会经济制度、经济体制和各个时期主客观条件的差别而有所不同。
二、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所谓外部经济,是指有些经济主体不付任何代价便可得到来自外部的经济好处。
这些都是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难以解决的。
(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的必要性是由资本主义条件下市场调节的局限性(市场失灵)所决定的。
市场失灵:是指有些情况下仅仅依靠价格调节并不能实现资源配置最优。
单靠市场自发的作用不能实现资源配置最优的经济现象被经济学家称为市场失灵。
/ 10引起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有:垄断、公共物品、外部效应、信息不完全、收入分配的均等化要求等。
总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正是由于市场自发调节的不足而产生的社会生产中的矛盾多决定的。
注意:资本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并不排除市场调节,而只是弥补市场调节之不足。
(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的理论基础凯恩斯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施宏观经济调控的理论基础。
凯恩斯认为,单纯由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不能达到充分就业,不能保证社会经济的均衡发展,而必须有国家的经济干预和调节。
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未能达到充分就业,是因为有效需求不足,包括投资需求不足和消费需求不足。
投资需求不足:一是因为资本边际效率即投资的预期利润率有递减的趋势;二是因为利息率的变化又有个最低限度。
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管理
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管理重点内容讲解(一)政府与市场的关系1.市场失灵所谓市场失灵是指市场竞争所实现的资源配置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或指市场机制不能实现某些合意的社会经济目标。
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有:(1)外部性。
外部性是指某一经济单位的经济活动对其他经济单位所施加的非市场性影响。
外部性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
正外部性是指经济主体对其他经济主体产生积极影响,无偿为其他人带来利益。
负外部性是指经济主体给其他经济单位带来消极影响,对他人施加了成本。
外部性造成资源配置缺乏效率,是由于私人部门用于决策的成本与社会实际付出的成本之间出现偏差。
(2)垄断。
在垄断市场上厂商生产较少的产量,索要较高的价格,消费者因此会受到损害,从而社会福利会减少。
同时,垄断缺乏降低成本和进行技术革新的动力,使得社会生产既定的产量花费较多的成本。
垄断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超额利润,往往会采取各种形式的维持垄断的措施,包括游说政府的寻租行为。
(3)公共产品。
由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之为公共产品。
公共产品供给中的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具有非排他性属性的公共产品无法排除“搭便车”行为,导致私营部门不愿供给;二是具有排他性属性的公共产品由私营部门供给将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4)信息不对称。
在社会经济等活动中,一些人拥有其他人无法拥有、其他人不知道的信息,这种获得相关信息的差异被称为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道德风险问题和逆向选择会导致市场失灵。
道德风险是指契约的甲方(通常是代理人)利用其拥有的信息优势采取契约的乙方(通常是委托人)所无法观测和监督的隐藏性行动或不行动,从而导致的(委托人)损失或(代理人)获利的可能性。
逆向选择是指由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和市场价格下降产生的劣质品驱逐优质品,进而出现市场交易产品平均质量下降的现象。
在以上条件下,试图把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的重任完全交由市场来承担,就必然产生与预期效果相反的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经济手段,是国家或者经济组织通过运用各种经济杠杆和经
济政策,调整不同经济主体的物质利益关系,引导和调节经济运 行的一种手段。经济手段主要有:价格、信贷、税收、财政、利 率、汇率、工资等。
• 3。行政手段,是国家凭借行政权力,采取行政命令、指示、
规定、行政干预和奖惩等经济以外的强制手段,直接干预和调节 经济活动。
二、政府规制
• (一)政府规制的定义及构成要素
• 1。政府规制定义 • 政府规制也称政府管制或政府微观规制或政府监管 (government regulation),是具有法律地位的、相对独立 的政府管制者(机构),依据一定的法规对被管制者(主要 是企业)所采取的一系列行政管理与监督行为。
2。政府规制的三个构成要素
• 宏观调控不是取代市场的功能,而是补充市场的不足。
• 宏观调控不等于计划,更不等于计划调节。
三、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 1。是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 • 2。是协调社会各方面经济利益的需要。 • 3。是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根本目标的需 要。 • 4。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 促进市场发育、建立和维护市场规则、促护和促进 平等竞争等,都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2。财政政策的类型 • (1)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 (2)紧缩性的财政政策
• (3)中性财政政策
• 是指通过财政收支的大体平衡,以保持社会总需求 与总供给基本平衡的政策。 • 其政策功能在于保持社会总供求的同步增长,以维 持社会总供求对比的既定格局。 • 政策实施表现为财政收支在数量上基本一致。 • 因此,中性财政政策对社会总供求关系产生不具倾 向性的调节作用。
• 3.反托拉斯管制
• 主要目的是防止市场势力或不正当竞争行为损害市场效率,促进有序 竞争。作为传统制约市场势力的传统武器,反托拉斯管制具有相对独 立性。
三、微观规制与宏观调控的关系
• 政府管制(微观规制)是政府对经济主体直接监管的行为,而宏观调 控是政府通过制定经济政策对经济进行间接调整的行为。区别体现在 三个方面: • 1。两者的行政主体不同 • 宏观调控通常由财政部分和中央银行来实施;而政府管制则由特定行 政机构。如英国的电力监管办公室(OFFER)、中国的电监会等。 • 2。调控客体不同 • 宏观调控影响的客体是经济总量,如政府总收支、货币供应量、经济 增长率、失业率等;而政府监管的客体是市场失灵、信息不对称的领 域。 • 3。实施手段不同 • 宏观调控的手段主要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政策措施;而政府监管 直接涉及某个企业、某个行业、某个市场这样的微观层面,经济、行 政和法律等手段都可适用。
(二)政府规制的内容
• 1.经济性规制
• • • • • • 指对特定产业的价格、市场进入、投资和服务标准等方面的控制。它是政 府对某个特定产业的纵向制约。 经济管制对象为三大类: 具有自然垄断特征的产业,如电力、电信、天然气、供水等。管制的目的 是解决该类产业所特有的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的根本冲突。 潜在竞争产业,如电视、广播等产业。这些产业往往涉及产权难以明确界 定的自然资源的使用问题。 存在严重信息不对称,且其运行存在很强外部性的产业。如银行、保险等 金融产业。 经济性管制的主要内容有:价格管制、进入和退出管制、投资管制和质量 管制。
• 5。是解决市场失灵的需要。
四、宏观调控的目标
• 1。促进经济增长
• 体现在经济总量的增加,如GDP、GNP。还在强调适度增长。
• 2。增加就业 • 3。稳定物价
• 保证物价总水平的大体稳定,反通胀也要反通缩。
• 4。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第三节 宏观调控手段与政策
• 一、宏观调控的手段
• 1。计划手段。指政府根据对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的 判断,对未来国民经济发展所作出的一种规划或具有 指导意义的安排。 • 通过国家计划,可以确立战略目标,协调宏观经济发 展,维持总量平衡,调整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集 中必要的财力、物力进行重点建设,为市场机制作用 的充分发挥创造良好的条件,使社会资源得到更加合 理的配置。
(2)双紧
适用的宏观经济条件: 社会总需求极度膨胀,社会总供给严重不足, 物价大幅攀升,抑制通胀成为首要目标 政策措施: 财政削减政府支出,提高税率;央行紧缩货币 政策,减少货币供应,调高利率
第二节 宏观调控的性质
• 一、宏观调控的定义
• 宏观调控即宏观经济调控,是指以中央政府为主的 国家各级政府,为保证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协调、 健康地发展并取得较好的宏观效益,主要运用间接 手段,对市场经济的运行从总量与结构上进行调节、 控制和引导。
二、宏观调控的性质
• 宏观调控就其本质和基本内容而言,是对市场经济运行过 程及其结果的干预和引导,它以市场机制自身的存在并充 分发挥其对社会资源配置的调节功能为前提。
• 国家债券具有有偿性、非强制性特点。 • 国家通过国债的发行和偿还的数量、发售对象和国债利率等 来调节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总量与结构,实现一定时期的 调控目标。
• (3)国家税收:是指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 治权力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无偿取得收入的一种方 式。 • 作用:调节社会总供求;调节收入分配;调节经济结 构等。 • 我国当前的税收有23种: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 关税、资源税、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与外国企 业所得税(这两个所得税将在2008年1月开始合并)、房 产税、个人所得税、城市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 城市房地产税、农业税(基本上已免)、固定资产投资 方向调节税、土地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契税、 印花税(印花税是对经济活动和经济交往中书立、领受的凭证 征收的一种税)、耕地占用税、遗产税、屠宰税、筵席 税、船舶吨税。
• 选择性的货币政策工具: • (1)消费者信用控制:是指央行对不动产以外的各 种耐用消费品的销售融资予以控制。如汽车贷款首付 比例;贷款期限等的强行规定。 • (2)不动产信用控制:是指央行对金融机构在房地 产方面放款的限制措施,以抑制房地产投机。如房贷 条件、最高限额、期限、首付比例等。 • (3)优惠利率:指央行对国家重点发展的经济部门 或产业(如出口工业、农业),所采取的鼓励措施。
3。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双松、双紧、 紧财政松货币、紧货币松财政
(1)双松
适用的宏观经济条件: 社会需求严重不足,生产资源大量闲置,解决失业 和刺激经济增长成为宏观调控首要目标 政策措施: 财政扩大支出、降低税率; 同时央行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应, 降低市场利率,以抵消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 。
• 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市场业务债券交易主要包括回购交易、现券交 易和发行中央银行票据(央票)。 • 回购交易分为正回购和逆回购两种:正回购为中国人民银行向一 级交易商卖出有价证券,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买回有价证券的 交易行为。正回购为央行从市场收回流动性的操作,正回购到期 则为央行向市场投放流动性的操作;逆回购为中国人民银行向一 级交易商购买有价证券,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将有价证券卖给 一级交易商的交易行为。逆回购为央行向市场上投放流动性的操 作,逆回购到期则为央行从市场收回流动性的操作。 • 现券交易分为现券买断和现券卖断两种,前者为央行直接从二级 市场买入债券,一次性地投放基础货币;后者为央行直接卖出持 有债券,一次性地回笼基础货币。 • 发行央票即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短期债券,以回笼基础货币。央票 到期则体现为投放基础货币。
(一)财政政策
• 财政政策是指以特定的财政理论为依据, 运用各种财政工具,为达到一定的财政目 标而采取的财政措施的总和。 • 财政政策工具主要有:国家预算、国家税 收、国家信用、财政补贴、转移支付等。 • 财政政策的类型:扩张性、紧缩性和中性 财政政策。
1。财政政策工具
• (1)国家预算(national budget) :是经过法 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国家对集中性资金进行统筹分配 的年度财政收支计划。 • (2)国家信用:主要形式是发行国家债券(包括 政府的内外公债),还包括政府对内对外的直接借 款,如政府间的贷款。
第八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 宏观调控与微观规制 • • • • 第一节 政府的经济职能 第二节 宏观调控的性质与目标 第三节 宏观调控的手段与政策 第四节 加强和完善我国的宏观 调控体系
第一节 政府的经济职能
• • • • • 一、政府经济职能的力度结构 第一层次:“守夜人”职能。 第二层次:宏观调控职能。 第三层次:政府规制职能。 第四层次:直接经营职能。政府通过兴办国有企业、向 社会提供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的方式,以独立法人实体身 份直接参与市场经济活动,从而对社会经济活动产生影响, 以此来实现政府各项经济、社会及政治目标。 • 四个层次,反映了国家对经济控制的力度由浅入深。我 国改革开放以来政府职能改革就是由深到浅的过程。
• 4。法律手段,是政府运用法律规范来调整和处理经济活动中
各经济主体之间经济关系的一种手段。主要手段:经济立法、司 法和仲裁。
• 5。伦理道德手段,是指通过社会舆论、宣传教育等方式,使
微观主体从内心形成正当与不正当、公正与偏私等观念,从而约 束自我的行为。
二、宏观调控政策
• 宏观调控除了要采用相应的经济手段外, 还必须有相应的经济政策。 • 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主要有: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收入分配政策、产业政策、 汇率政策等。
• (4)转移支付:是指政府的支出本身不直接形 成对产品或劳务的需求,而仅仅是对企业或个 人的单方面的货币或实物的授予的这类财政支 出。
• 这类支出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 • 这类支出主要有:补助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和财政补 贴)、捐赠支出、债务利息支出等。 • 其中财政补贴是国家为某种特定需要而将一部分财政收 入无偿转移给特定的经济组织和居民的一种分配形式。 • 价格补贴、投资补贴、利息补贴、住房补贴等。
• (1)政府管制的主体是政府行政机关 • 行政机关通过立法或其它形式被授予管制权,通常被 称为管制者。 • (2)政府管制的客体是各种经济主体 • 通常被称为被管制者。 • (3)政府管制的主要依据和手段是各种规则(或制 度) • 明确规定被管制者的那些行为在管制范围之内,如何 限制以及被管制者违反规则将受到的各种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