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舞蹈的文化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舞蹈的文化差异
“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诗》中的咏叹反映了自古以来就存在舞蹈这种艺术形式。语言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的对象,是人类内心世界的反映,而作为肢体语言的舞蹈的产生远远早于语言,也是人类艺术中最古老的一种。无论在世界各地的各种文化中都产生了这样一种表情达意的方式。但即便如此,从中西方舞蹈的不同特征中,我们却可以看出两个文化群体间的心理差异。
1.群体中的自我——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在中国的舞蹈当中,无论是民族舞还是古典舞,往往是群舞。而在整个群舞当中,通常有一人在前方领舞,其余人则围绕四周或于后方,队形不断变化,错落有致但井井有条,每个舞者都必须根据自己的位置,舞出在其位置上应有的动作。判断一个舞的好坏要根据所有人的配合情况,而判断一个舞者的好坏则根据其是否在自己相应的位置上完成了自己应当完成的动作。整个舞蹈结构严谨,编排细致,每个人都是舞蹈的一部分,但都不是全部。
西方的芭蕾舞长于展现人物独特丰富的内心世界,因而常常以独舞形式出现。著名的舞蹈《天鹅湖》《睡美人》皆是如此。西方舞蹈中当然也有群舞,但在这些群舞中,无论是舞蹈演员的位置还是动作都没有那么复杂,领舞和群舞除了位置上存在着差别,舞蹈动作往往一样,但个性化色彩浓重。
这就显示出了中西方文化心理的极大区别。社会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是情境中的个人,人们自我的显现是发生在与他人接触当中的,即所谓的“对他而自觉为我。”因而如何群体中的自我观成为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在这一点上存在着一个重要的概念,场依存性与场独立性,场依存性高的人往往看重社会群体中个体与他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
2.对待自然的态度——和谐与冲突
中国舞蹈的基本人体动作尽可能地表现对大地的眷恋,而西方舞蹈的一切肢体动作是为了挣脱地心的引力向上升腾。中国舞蹈的代表动作水袖、三道弯、拉山膀、卧鱼,则强调“拧、曲、圆”的动作形态,其中又以“圆”最为有代表性,圆的含义既包括舞者在舞台上上的动作轨迹,又包括舞者身体线条的流畅,还指中国舞蹈中“欲前先后,欲左先右。”的重要原则所造成的一种空间上的圆融动态感。而在舞蹈的其他方面,不论是舞蹈演员间不同动作繁复而又错落有致的配合,舞台结构上的对称美,到处都给人一种和谐,没有一点尖锐的感觉。
而西方舞蹈强调“开、绷、直、立”四大原则。其中又以开为主要原则,“开“主要指腿的外开性,舞者通过胯部的外开导致了收腹,使得芭蕾舞演员的基本体态挺拔舒展,能够做出一些正常情况下难以作出的动作。芭蕾舞更多的强调出人体的舒展与开放,其基本形态即强调人体在外部空间的延展性,绷起足尖的跳动也几乎成为了芭蕾舞的代表词。通过挑战人身体的极限来展现力与美。而舞蹈的情节也常常具有强烈的戏剧,舞台结构上也使观众感受到强烈的视觉冲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无论儒释道三家,虽然解释不同,但都强调天人合一。尤其是道教,更是强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们不追求超越自然征服自然,而通过舞蹈这种艺术形式,追求自己的精神世界在自然当中,体会自身与自然的合二为一的和谐状态。这样一种“天人合一观”或者说“尚和观”使中国文化中的人在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他人之间都建立起了良好的关系。
反观西方,自古希腊文明开始西方文化中便拥有了人们对自身力量的自信,因此人们不仅不断地探索自然,而且甚至想要超越自然,征服自然,在这样的心理支配下,西方文明创造出了举世瞩目的科学文明,创造了展现力量的体育运动。而西方芭蕾舞中动作的极度延展,身体限制与舞者突破身体限制的努力,同样是这种心理状态的反映,芭蕾舞中的线条就仿佛是根据几何原理计算出来的,所有的动作语言都试图突破自然赋予人类身体的极限,而追求更大限度的自由与个性。
3.审美心理——意境与形象
中西方舞蹈的不同也反映出了两种文化不同的审美心理。正如中西方绘画的理念大相径庭,中国绘画讲求意境与神似,一片留白即可给予人巨大的想象空间;西方绘画则讲求形象与形似。中西方的舞蹈的创作理念也同样有着这样的不同。
首先说舞蹈的动作。中国传统舞蹈的舞蹈动作继承了中国传统思想当中“得意忘象”的思想,将感情委婉地融入到了动作当中,追求气韵,强调以意为师,以神领行,以形传神。舞蹈中构成了刚柔相济、形神统一、文质步重的美学特征。因而,舞蹈的动作可能并没有很强的形象性,而是以一些象征性的动作来反映舞者的内心世界。于是,观看中国传统舞蹈也成了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过程,每个人从中所看到的精神是不同的。相较于中国舞蹈而言,西方舞蹈的动作则更具有形象性,常常是对于真实生活中动作的模仿及其演变,强调真实。在这个过程中着力突出人体的美,这无疑是西方人固有的审美中对于真实、形象的追求。
同时,东西舞蹈中这样的差异同样反映了两种文化对人体形象美的不同定义。整个欧洲文明始自于古希腊,从那时起,希腊文明便要求其城市公民有健壮的体格和完美的心灵。希腊神话中,更是将人与神等同,认为二者同形同性,那时产生的运动也是西方文明较早地获得了对人体美的领悟。中国的各种艺术则自从诞生起,就一直受到封建传统思想的约束,从未赤裸裸地开放过,进而在审美心理上内化了这样一种含蓄的、精神风貌上的美或者说是神韵的美,形成了如此的欣赏习惯。
在中国舞蹈中,古典舞也好,民族民间舞也好,在结构上,都不拘泥于“块状”,而是根据编舞者与舞者的思想感情,灵活地运用线条式、散点式、运动式的结构形式,仿佛有诗的韵律,画的流畅,给人以多角度、多视点的空间美、层次美之感,给人以小见大,曲径通幽之开朗,从而达到“几人之舞,现江河之景”的意境。在舞台布局上,不同于西方所强调的对角线,中国舞蹈注重“中线”的表现。基于正“十”字的区位观定位,并且以“井”字取代“十”字来切割舞蹈区位,由中向旁、由前往后地依次递减运动人体的视像效果。有虚有实,“舞”有尽而意无穷,给观众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心中,体会舞蹈中所传达的思想感情。这也是中国人审美心理中常常追求的“意境”。
4.人性观——完美与瑕疵
如何看待人性在每个文化中也有着很大的差别。
中国舞蹈丰富多彩,抛开引进外国的舞蹈不谈,基本上可分为中国古典舞、民族民间舞与当代舞。古典舞中常常出现的形象是仙女,如《霓裳羽衣舞》,舞蹈为了表达道家羽化成仙的思想,展现的意境虚无缥缈,而主要人物形象仙女则完美无瑕。民族民间舞中所表现的形象,生动形象、活灵活现,田野里俏皮可爱的小姑娘,驰骋在草原上的勇士,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农民……无不反映了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当代舞产生于50年代,主要反映当代人们的精神风貌,情节性较强,其中许多选取了人们熟悉的革命、保家卫国等题材,往往是对优秀人物的歌颂。综上,无论是古典舞、民族民间舞还是当代舞,其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虽然身份有着很大的不同,但其形象无疑都是善良美好,值得人们喜爱、肯定的。这是中国文化心理中对于人性的普遍看法,孟子提出的“性善论”早已根植在中国人的心理之中,使得千百年来人们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美好的。而作为艺术形式之一的舞蹈所起的作用自然也是要传播这样一种美好的人性的。
5.民族性格——内向与外向
性格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通常意义上所指的性格是指每个个人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然而正如每个人由于遗传、成长环境、教养方式等方面的不同所形成的不同性格,每个民族有其不同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文化思想与历史沉淀,也形成了各自对于外部世界的特定态度与行为方式。
在前面谈到,东方舞蹈主“静”,重心低,亲近大地,倾向于向内收。中国唐代曾有过坐部伎的传统,舞女们常常手持道具舞蹈,手部的动作十分繁复,而脚下只是一些简单的变换队形的走步动作。而且可以说基本中国舞蹈中基本都是以手臂动作为主,很少有如西方舞蹈中那样大的腿部动作,当然这与当时舞者所着的长袍服饰有关,但更重要的是,整个中华民族在儒家礼仪文化的影响下,崇尚一种温和的谦谦君子之风,追求中庸,因而在舞蹈中也就注定了不可能采取一种极度张扬而外放的舞蹈形态,而是将一种内向的民族心理赋予在舞蹈动作之中。这种特定的舞蹈风格更加符合宋明理学产生后的时代人们的心理要求,于是两者相互作用下,日益形成这种稳定的审美趣味与动作风格。
从中西方舞蹈的对比当中,两个具有不同心理特征的民族形象展现了出来。具有内收特点,和谐而又崇尚意境的中国舞蹈体现了中华文化内向,集体主义,追求和谐、完美的文化心理特点;外放、冲突强烈而又突出外形美的西方舞蹈则反映了西方文化心理中的外向、追求个性等特点。一些心理学家提出,只要有人活动的地方就有心理学的存在。从两个民族舞蹈中反映出的文化心理是两种文化的缩影。然而管窥可见豹,在全球一体化不断前进,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不断受到西方文化冲击的今天,了解中华民族自身的心理特点与文化特征,才能保持我们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并推动它不断地向前发展而不致没落。
参考文献:
[1]田丽萍.谈宗教信仰对东西方舞蹈文化的影响[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7(3):154-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