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绪论:认识舆论

合集下载

舆论的知识点总结

舆论的知识点总结

舆论的知识点总结舆论,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社会群体对于某一事件或问题所持有的共同看法和态度。

舆论的形成和传播,对社会发展和个体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对舆论知识点的总结:1. 舆论的形成舆论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心理过程。

它通常由以下几个因素促成:事件的突发性、信息的传播渠道、社会环境、群体心理以及个体的认知偏差。

在信息时代,社交媒体和网络平台成为舆论形成的重要场所。

2. 舆论的功能舆论具有多种功能,包括但不限于:- 监督功能:舆论可以对权力进行监督,促使政府和企业更加透明和负责任。

- 引导功能:舆论可以引导公众关注某些问题,从而推动社会进步。

- 凝聚功能:共同的舆论观点有助于增强社会凝聚力,促进社会稳定。

3. 舆论的传播舆论的传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传播媒介、信息的可接受性、传播者的影响力等。

在现代社会,舆论的传播速度和范围都得到了极大的扩展,这使得舆论的影响力更加广泛。

4. 舆论的引导与控制政府和媒体机构常常通过各种手段引导和控制舆论,以维护社会稳定和推动政策实施。

这包括正面宣传、舆论监督、信息披露等方式。

5. 舆论的负面影响舆论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如误导公众、引发恐慌、侵犯隐私等。

因此,对舆论的监管和引导显得尤为重要。

6. 舆论与法律舆论与法律之间存在复杂的关系。

一方面,舆论可以推动法律的制定和修改;另一方面,舆论也可能对法律的公正执行造成干扰。

7. 舆论的测量舆论的测量通常通过民意调查、网络数据分析等方式进行。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了解公众的观点和态度,为决策提供参考。

8. 舆论的应对面对舆论,个人和组织需要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

这包括及时回应、正面引导、透明沟通等。

舆论是社会生活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它既能推动社会进步,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

因此,了解舆论的形成、传播和影响机制,对于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舆论学ppt 1至2章

舆论学ppt 1至2章


舆论的强度与公众对于舆论客体的知晓状况相关。
强烈程度是测量舆论存在与否的量度之一。 在社会公共管理决策中,不仅要考虑某一舆论的数量, 同时也不能忽视舆论的强度,二者要兼顾。 在我国,代表公共利益的民意如何进入社会管理和政治 操作中? 任何一个社会群体和利益集团都期望代表自身利益的舆 论能有效地影响公共管理决策。
第二章
舆论的要素
第一节 舆论的主体:公众 作为舆论主体的公众,是自在的对于外部社会有一定的 共同知觉,或者对具体的社会现象和问题有相近看 法的人群。 舆论公众群体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两个标志): 一、由相近或相同的认知而关联 二、具有社会参与的自主性 三、当前存在舆论监督的主体缺失问题
第二节 舆论的客体:现实社会 以及各种社会现象、问题
讨论:是否想要最大程度、强度地代表某个 群体,就一定得从这一群体中找到他们自身 利益的代表?

结论:总之,舆论的数量较大还只是基础,只有 通过某种方式把这种数量转化成潜在的力量,让 它具有影响社会决策的舆论强度,它才能够真正 地在社会利益的讨价还价过程中,把自己的力量 纳入、溶入到这种社会决策当中。


第九节

舆论的必要要素和非必要要素
舆论的七个必要要素:舆论的主体、舆论的客体、舆论本 身、舆论的数量、舆论的强烈程度、舆论的持续性和舆论 的功能表现。这七个要素缺一不可,少了一个即无法构成 舆论。 任何一种意见形式,只要同时具备以上七个要至少,便可 视为一种舆论。 任何一种舆论都可能存在外界对它的质量评判(正确与否、 理智与否、方向正确与否等等),但是这个要至少不妨碍 确认舆论本身的存在一切不良现象的监督。 狭义:通过公共论坛所抒发的舆论力量对国家机关及其 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等不当行为的监督与制约。 主体:一般公民和新闻媒体。 对象:各级政府机构和政府官员。 载体:公共论坛。 三、什么不是舆论

舆论学第一章

舆论学第一章
第一章 导论
一、舆论的定义及舆论的八要素 二、什么不是舆论
三、什么是舆论学及其简要的发展历史
• 一、舆论的定义及舆论的八要素
• 什么是舆论?舆论是固有的吗?如果不是,它又 是从哪儿来的和怎样形成的呢?它能承载或者不 能承载什么样的功能?它能达到或不能达到什么 样的强度?它能造成或者不能造成什么样的结果?
• 5、舆论的强烈程度 • 舆论的强烈程度有两种表现方式,一种是用行为 舆论来表达,通常行为舆论比言语舆论的强度要 大,如静坐、游行示威等;另一种是没有用言语 表达的内在态度,其强烈程度需要通过舆论调查 来测量。舆论调查中常用到各种意见量表。例如 “略加肯定、肯定、非常肯定”和“略加否定、 否定、完全否定”。 • 舆论的强度与公众对于舆论客体的知晓状况有关。 对于舆论客体了解得越清楚,有所体验,对表达 的意见倾向信心越强,则意见强度越大;对于客 体不太了解,表达的意见就越迟疑,越容易受外 界影响而变化。
●舆论不等同于意识形态 • 意识形态是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政党的 主导思想,统治阶级的思想通常是占统治 地位的思想,即意识形态。 • “舆论诉诸的是人民的声音,来自平民的 明确而直率的意见。”
• 公众不等同于舆论 • 公众是舆论的主体,但公众并不是舆论本身。
• 避免随意的“舆论认为……” • 没有根据而随口讲的“舆论认为……”,不一定是 舆论,而可能是当事人认同的某种意见。即使是 领导人、人民代表、著名社会活动家的意见,也 不能随便替代舆论。
• 《中国新闻舆论史》林语堂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陈力丹著,中国广播电视出 版社 • 《公众舆论》李普曼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 《舆论学概论》刘建明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4、舆论的数量 ●即舆论的一致性程度。围绕一个舆论客体 产生的各种意见,如果处于众说纷纭的境 地,呈现几乎无限的多样性,便不存在关 于这个客体的舆论。 ●舆论的数量是辨别舆论存在与否、存在程 度的一个客观标准。 有学者认为,在一定范围内就某个舆论客体 持一致意见的人数达到总体的三分之一时, 这种意见可称之为“舆论”。也有学者认 为是四分之一。

舆论知识点汇编(一)

舆论知识点汇编(一)

舆论知识点汇编(一)舆论:舆论是什么?按照通常的解释,即社会生活中公众对某一事态所持的意见和看法。

它是社会评价的一种,是社会心理的反映。

有无数人试图回答“舆论是什么”的问题。

在我们通常读到的教科书和舆论学书籍中,舆论的定义各不相同。

其实,简单点理解就是公众对某件事的意见。

以“西单大悦城血案”为例,大家的意见集中在:①点赞逆行者直面暴徒的大无畏精神:②@平安北京被赞发声迅速,舆情处置及时,危难之时显身手:③呼吁保护警察的个人隐私,不赞同大范围曝光涉事女警照片的行为。

舆情:“舆情”一词,对不少人来说是陌生的,新鲜的,但其实互联网时代,舆情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它就在我们身边,无时无刻不在发生。

百科的定义:舆情是"舆论情况"的简称,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社会管理者、企业、个人及其他各类组织及其政治、社会、道德等方面的取向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态度。

它是较多群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等表现的总和。

现在我们通常说的舆情是指互联网舆情,比如对于一个热点事件来说,从它在网络上出现,到发酵,到达到舆论热议的顶峰,到慢慢退热,最后停息,这个过程中网络上关于事件的讨论信息都属于该事件的舆情。

借用南大新传首任系主任丁柏铨教授的话,舆情包括意见、态度和情绪三个方面。

另外,舆情=正面舆情+中性舆情+负面舆情,所以舆情本身并没有好或不好,而危机公关所讲的舆情一般是负面舆情。

那舆情和舆论有什么区别呢?舆情不等同于舆论,舆情指的是潜在的或者显性的舆论的情势,通常可分为酝酿期、发展期、爆发期和衰退期。

舆论是公开的公众意见,而舆情既包括了公开的公众意见,也包括了尚未公开的潜在的公众意见。

破窗效应(Break Pane Law):破窗效应是关于环境对人们心理造成暗示性或诱导性影响的一种认识。

破窗效应最早出现在克洛德·弗雷德里克·巴斯夏的文章《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的第一节,因而他被称为“破窗之父”。

舆论学概论全套课件

舆论学概论全套课件

个组织,或者针对一件事或者一个具体的问题。舆论讨论往往是由某人
某事说开去,有感而发,有的放矢。以汶川地震中的“范跑跑”现象为
例,当5月22日范美忠在天涯小区的闲闲书话版块发表了题为《那一刻
地动山摇》的帖子后,短短66小时,跟帖达444个。随后,报纸、电视
等大众媒体的纷纷跟进,使消息传遍全国,舆论达到高潮。到5月25日,
培养、固化和传播的意见。这些利益团体可以是政党、商业组织
或者其它积极的组织群体。

在美国的政治现实中,有组织的不同利益群体会开展院外立法游
说,影响媒介记者,以及在选举中拉选票等等。因此,公众舆论
就成为不同群体的公开争论。

这一定义的重点,不在于对意见分布的定量测量,而在于考察群
体意见的形成、公众舆论的政治功能及其操作实践。
2021/2/24
四、公众舆论是一种虚构

有些学者更进一步认为,公众舆论只是一种幻想,是一种被
报纸和电视滥用从而毫无意义的修辞。记者和官僚们经常谈
论特定问题上的公众舆论,但又完全没有证据支持。如果人
们频繁使用“公众舆论”一词,却没有任何定性或定量的证
据支持,那么这个词还有任何价值吗?即使有民意调查结果
一、舆论是公开的表达和传播
• 舆论从根本上讲乃是一种社会意见事实。舆论只有通过公开的表达和 传播,在公开化的过程中,增强意见的交流,取得社会更广泛的认同, 才能扩大声势和影响,也才能取得力量和权威。舆论活动者会充分利 用消息传递、讨论辩论、签名请愿、集会游行甚至罢工罢课、社会骚 乱等各种形式把意见向社会公开传达。而舆论的控制者则要用各种方 法引导甚至限制舆论的表达和传播。
• 舆论学概论全套课件

2021/2/24

毕业设计(舆情管控)

毕业设计(舆情管控)

河南理工大学本科毕业论文政府在处置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乌坎事件为例院(系):应急管理学院专业名称:公共安全管理年级班级: 2011级一班学生姓名:罗衍铖指导教师:金英淑2015年6月4日河南理工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政府在处置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乌坎事件为例院系:应急管理学院专业:公共安全管理学生姓名:罗衍铖学号: 311119020116指导教师:金英淑当前,我国社会矛盾凸显,群体性事件频发,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严重影响到了社会的稳定。

为了使政府能够正确处置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本论文对政府在处置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研究。

在研究的过程中,分析了政府在处置乌坎事件网络舆情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政府在汶川地震中正确处置网络舆情的方式,并对公众对网络舆情的态度进行问卷调查。

通过分析、对比两个案例,以及结合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发现政府主要在网络舆情萌芽阶段及网络舆情扩散阶段存在对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处置不当的问题,即政府信息公开不及时、政府封锁信息、政府与公众的信息沟通渠道缺乏、政府对网络舆情监管不到位以及政府缺乏专门处置网络舆情的机构。

同时,总结出了提高政府正确处置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对策,即及时公开信息、严格监管网络舆情、扩展与公众进行沟通的途径、构建专门的网络舆情处置机构以及完善网络舆情处置法律法规。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问题;对策At present, the social contradictions in China are prominent, the group incidents are frequent, the network public opinion of the group events seriously affect the stability of the society. In order to make the government can correctly handle the network public opinion of mass incidents, this thesis studies the problem and Countermeasure of government in the disposal of the public incidents network public opinion.. In the course of the study,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of government existing in the disposal of the Wukan incident network public opinion and government in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in the proper disposal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and a questionnaire survey on the attitude of the public public opinion on the network. Through the analysis, comparing the two cases, and combined with the analysis of the questionnaire data found government mainly diffusion stage of the embryonic stage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and network public opinion in the presence of group event network public opinion improper disposal of problem, namely the government information disclosure is not timely, government blocked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channels of information, the government and the public lacks, the government regulation of the network public opinion does not reach the designated position and the government lack of specialized disposal mechanism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At the same time, summed up to improve the government to properly deal with the mass events network public opinion of countermeasures, namely public information in a timely manner, strict supervision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expansion the public to communicate the way, build specialized network public opinion management mechanism and perfect the laws of regulations the network public opinion.Keywords: Group event; Network public opinion; Problem; Countermeasure目录1.绪论 (1)1.1选题背景 (1)1.2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3)1.3国内外研究现状 (3)1.3.1国外研究现状 (3)1.3.2国内研究现状 (4)1.4研究方法与内容 (5)1.4.1研究方法 (5)1.4.2研究内容 (5)2.群体性事件与网络舆情概述 (7)2.1群体性事件概念 (7)2.2网络舆情概念 (7)2.3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特征 (7)2.3.1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即时性 (7)2.3.2网络媒体信息传递的双向性 (8)2.3.3网民主体的多元性 (8)2.3.4网络舆情主体的隐匿性 (8)2.3.5网络舆情载体的多样性 (8)2.3.6网络舆情传播的爆炸性 (9)2.3.7群体性事件主题的关联性 (9)2.4群体性事件与网络舆情的关系 (9)3.政府在处置乌坎事件网络舆情中存在的问题 (10)3.1乌坎事件概述 (10)3.2乌坎事件中网络舆情的促生因素、行动主体及传播途径 (11)3.2.1乌坎事件中网络舆情的促生因素 (11)3.2.2乌坎事件中网络舆情的行动主体 (12)3.2.3乌坎事件中网络舆情的传播途径 (13)3.3乌坎事件中的网络舆情演变 (14)3.3.1网络舆情萌芽阶段 (14)3.3.2网络舆情扩散阶段 (14)3.3.3网络舆情暂时性衰减阶段 (15)3.3.4网络舆情急速扩散阶段 (15)3.3.5网络舆情衰减阶段 (16)3.3.6网络舆情平息阶段 (16)3.4政府在处置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中存在的问题 (17)3.4.1政府信息公开不及时 (18)3.4.2政府封锁信息 (18)3.4.3政府与公众的信息沟通渠道匮乏 (18)3.4.4政府对网络舆情监管不到位 (19)3.4.5政府缺乏专门引导网络舆情的机构 (19)3.4.6政府在事后的处置不到位 (20)4.政府正确处置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案例分析以及调查问卷分析 (21)4.1政府正确处置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案例分析——以汶川地震为例 (21)4.1.1选择该案例的理由 (21)4.1.2政府在汶川地震中处置网络舆情的方式 (21)4.2调查问卷分析 (22)4.2.1调查的目的 (22)4.2.2调查的方式 (22)4.2.3对调查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统计 (23)4.2.4根据整理调查问卷得出的主要结论 (28)5.提高政府正确处置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对策 (31)5.1及时公开信息 (31)5.1.1实时对群体性事件的情况进行报道 (31)5.1.2如实报道群体性事件 (31)5.2严格监管网络舆情 (32)5.2.1对报道事件的主要人员实行实名登记策略 (32)5.2.2成立网络舆情监测室 (32)5.3扩展与公众进行沟通的途径 (32)5.3.1通过即时通讯发布信息 (33)5.3.2通过论坛、门户网发布信息 (33)5.4构建专门的网络舆情管理机构 (33)5.5完善网络舆情处置法律法规 (33)6.结论 (35)致谢 (36)参考文献 (37)附录 (38)1.绪论1.1选题背景一、社会矛盾凸显,群体性事件频发1986年,身为德国社会科学家的贝克在《风险社会:向新现代性迈进》书中,首次提到“风险社会”的内涵,并认为人类社会从20世纪后半期开始进入到“风险社会”[1]。

舆论学教程知识点总结

舆论学教程知识点总结

舆论学教程知识点总结引言舆论学是研究人们在社会中传播、接受和形成观点或观念的学科,是传播学与社会学的交叉领域。

在现代社会,舆论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影响日益显著,因此舆论学成为一门重要的学科。

本文将从舆论学的基本概念、舆论形成的过程、舆论引导的手段以及舆论管理的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和总结。

一、舆论学的基本概念1.1 舆论的定义舆论是指一定社会群体中对于某种事件、事物或观点所形成的一种公开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意见或评论。

舆论不仅仅是简单的观点表达,而且包括了对事件或事物的判断、评价和态度。

舆论是社会舆论活动的产物,是社会群体意见、看法和评论的集合。

1.2 舆论的特点舆论具有公开性、集中性、传染性和重构性等特点。

舆论是公开的,是指舆论是在特定的社会范围内公开展现的。

舆论具有集中性,是指舆论是社会群体在一定时期内对特定事件或事物的共同关注和评论。

舆论具有传染性,是指舆论具有影响他人观点的能力,能够在社会中迅速传播。

舆论具有重构性,是指舆论不断地受到新的信息和观点的影响而不断变化和重构。

1.3 舆论学的研究对象舆论学主要研究舆论的形成、传播和引导过程,以及舆论对社会和个体的影响。

舆论学不仅研究舆论的意见和观点,还关注舆论形成的社会背景、传播的媒介、引导的手段和管理的方法等。

二、舆论形成的过程2.1 舆论形成的社会背景舆论形成的社会背景包括社会环境、社会事件和社会群体等因素。

社会环境是指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条件。

社会事件是指引起社会群体关注和评论的具体事件或事物。

社会群体是指参与舆论形成的具体社会主体,包括政府、媒体、公众等。

2.2 舆论形成的传播媒介舆论形成的传播媒介包括传统媒体如报纸、电视、广播等,以及新型媒介如互联网、社交媒体等。

传统媒体在舆论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是舆论传播的主要渠道。

新型媒介的出现改变了舆论传播的方式和规律,成为舆论形成的重要推动力量。

2.3 舆论形成的心理机制舆论形成的心理机制包括认知、情感和意愿等因素。

舆论学知识点总结

舆论学知识点总结

舆论学知识点总结一、舆论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1.1 舆论的概念与特征舆论可以被简单地理解为人们对于公共事件和议题的看法、态度和意见。

它具有广泛性、影响力、情绪性、动态性、多样性等诸多特征。

1.2 舆论传播的过程舆论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舆论的形成、传播和引导三个主要环节。

舆论的形成来自于社会事件的发生,也受到个体认知、社会交往、传媒报道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而舆论的传播则通过各种传播渠道进行,包括传统媒体、新媒体、口碑传播等多种形式。

最后,舆论也可能会被政府、传媒、公共机构等引导和操控,以达到某种目的。

1.3 舆论建构的理论舆论建构理论强调了媒体和社会机构在舆论形成和传播中的作用。

它认为,媒体的报道和解释对于舆论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不同的社会机构也通过舆论来构建自己的形象和权力。

1.4 舆论引导的理论舆论引导理论则关注了政府、传媒等权力机构对舆论的引导和操控。

在这一理论视角下,舆论甚至可以成为权力的延伸和工具,被用来达到某种目的。

二、舆论学的研究方法2.1 文献分析法文献分析法是舆论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和分析,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当前的研究状况和发展趋势,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2.2 调查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则是通过设计问卷、访谈等调查工具,对大众的舆论态度和看法进行系统性的调查研究,从而揭示舆论的结构和特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2.3 实证研究法实证研究法是一种以数据为基础的研究方法,通过实证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可以验证理论假设,推动舆论学理论的发展。

2.4 田野调查法田野调查法是一种深入研究舆论现象的方法,通过对特定事件和场域的实地调查,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舆论的形成和传播过程。

2.5 实验研究法实验研究法注重对某种因果关系的验证,通过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可以揭示不同干预条件对舆论的影响。

三、舆论学的应用与发展3.1 政治舆论政治舆论是舆论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它关注政治议题在公众中的传播和建构过程,以及政府和政治精英对舆论的引导和操控。

《新闻学概论》可能涉及的名词解释

《新闻学概论》可能涉及的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1、媒介审判:是指新闻媒介超越正常的司法程序对被报道对象所作的一种先在性的“审判预设”。

它是新闻竞争日趋激烈下的产物,从法理学的视角看,“媒介审判”损害媒体作为社会公器的形象,是新闻媒体的职能错位,它使得司法独立和新闻自由的天平过分倾斜,有悖于法治精神。

2、发展传播学:发展传播学主要在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盛行,其核心内容是:国家的发展尤其经济发展是一切发展中国家的首要任务,新闻媒介必须服务、服从、促进国家发展尤其经济发展。

因此发展中国家的新闻媒介都程度不一地同政府保持一致,宣传政府的施政纲领,十分注重新闻媒介的守望、整合和教育功能。

3、党报理论:党报理论最早起源与苏联,后来在各社会主义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流行。

党报理论的核心是:新闻媒介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即宣传工具,必须无条件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法令法规。

第二章:新闻活动1、新闻活动:新闻活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是人们传播和获取新闻的活动。

不限于和大众传播工具的直接接触,还包括人们为沟通客观世界新近变动的情况所进行的一切活动。

第三章:新闻1、新闻:新闻有两种并行不悖的定义:新闻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表达了新闻的形式是报道;新闻是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表达了新闻的实质是信息。

2、新闻本源:新闻本源指新闻报道的基础和客观依据。

这一概念最早由陆定一在《我们对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一文中提出,并对这一概念做了唯物主义论述,认为新闻的本源是事实,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事实在前,新闻报道在后。

事实是新闻的基础,对新闻有决定作用,新闻是事实的派生物,对事实进行能动的反映。

3、`4、新闻要素:新闻要素是指构成新闻的必需材料。

一般包括新闻人物、新闻事件、新闻发生的时间、发生的地点、发生的原因、新闻事件的经过,即5W1H。

5、突发性新闻:是对出乎人们预料而突然爆发的事件的报道。

如突然发生的灾难,突然爆发的战争等。

突发性新闻通常有明确的发生时间6、延缓性新闻:是对逐步发生变化的事情的报道。

《新闻理论》题集

《新闻理论》题集

《新闻理论》题集第一章:绪论一、选择题1. 以下哪项不是新闻学的研究对象?A. 新闻传播活动B. 新闻传播媒介C. 新闻传播效果D. 市场营销策略答案:D解析:新闻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新闻传播活动、新闻传播媒介、新闻传播内容、新闻传播者和受众、新闻传播效果等,而市场营销策略属于市场营销学的研究范畴。

2. 新闻学的产生和发展,主要受到以下哪方面的影响?A. 政治因素B. 经济因素C. 科技进步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解析:新闻学的产生和发展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影响。

3.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观点是?A. 新闻自由B. 党性原则C. 群众路线D. 客观公正答案:B解析: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在于坚持党性原则,认为新闻工作应当服务于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4. 习近平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中,强调要把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放在哪个位置?A. 经济建设B. 政治建设C. 文化建设D. 社会建设答案:B解析:习近平强调,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必须从党的工作全局出发把握定位,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

5. 新闻学研究的意义不包括以下哪项?A. 提升新闻传播效果B. 促进媒体融合发展C. 指导新闻实践活动D. 推动科技创新答案:D解析:新闻学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提升新闻传播效果、促进媒体融合发展、指导新闻实践活动等方面,而推动科技创新属于科技领域的研究任务。

二、简答题1. 简述新闻学的产生背景及其发展历程。

答案:新闻学的产生背景主要是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和新闻业的兴起,社会对新闻传播规律和新闻业务知识的需求日益增长。

其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早期新闻学的经验总结阶段、新闻学的学科体系形成阶段、新闻学的理论深化和多元化发展阶段。

2.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主要内容有:坚持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认为新闻事业是无产阶级事业的一部分;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认为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向,认为新闻应当服务于最广大人民群众;坚持新闻的阶级性,认为新闻具有阶级性,反映一定阶级的利益和意志。

舆论学概论笔记

舆论学概论笔记

以下是舆论学概论的一些重要概念和知识点:1. 舆论定义:舆论是公众对现实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

2. 舆论的特点:舆论具有普遍性、交互性、可变性、多样性。

公众对社会现象和问题的看法和意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媒体、社交网络、政府机构、企业和个人等。

3. 舆论的形成过程:舆论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环境、媒体报道、公众事件和社交网络等。

公众对事件的关注度和情感反应会影响舆论的形成和发展。

4. 舆论的分类:根据舆论的性质和表现形式,可以将其分为不同的类型,如口头舆论、书面舆论、图像舆论等。

不同类型舆论的特点和影响力不同。

5. 舆论的影响力:舆论的影响力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公众关注度、媒体报道和社交网络等。

舆论可以影响公众的行为和态度,也可以影响政府和企业决策。

6. 舆论调查:舆论调查是了解公众对特定事件或问题的看法和态度的一种方法。

通过调查问卷、在线调查和焦点小组讨论等方式收集数据,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以了解公众的意见和态度。

7. 舆论管理:舆论管理是指政府和企业等组织通过各种手段对公众舆论进行引导和控制的一种行为。

其目的是维护组织的形象和利益,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

8. 社交媒体与舆论:社交媒体是现代社会中舆论形成和传播的重要渠道之一。

社交媒体平台上的信息传播具有快速性、交互性和广泛性等特点,对公众的意见和态度产生重大影响。

9. 媒体与舆论:媒体在舆论形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媒体的报道和评论可以影响公众对特定事件或问题的看法和态度。

同时,公众对媒体的信任程度也会影响其对媒体报道的接受程度。

10. 政府与舆论:政府在舆论管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来规范媒体和公众的行为,同时也可以通过发布信息和回应公众关切来引导和控制舆论的方向和影响力。

舆论学课件ppt

舆论学课件ppt

舆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与意义
促进信息传播和知识普及
舆论能够传播信息和知识,提高公众的文化素质和社会认知水平 ,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
舆论能够激发公众的共同情感和认同感,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 ,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团结。
推动民主政治建设
舆论能够反映民意和监督权力,推动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公正。
舆论的特征与功能
信息传递
舆论可以传递信息和知识,帮助人们了解事件真相和背景。
社会监督
舆论可以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监督和评价,促进公正和透明。
心理调适
舆论可以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提供情感支持和认同感。
舆论的互动与影响
舆论的互动 媒体与公众的互动:媒体报道和信息
传播影响公众意见的形成和变化。
公众之间的互动:个体之间通过交流 、讨论等方式相互影响和作用。
3
舆论学还涉及对不同领域和主题的舆论研究,如 政治舆论、经济舆论、文化舆论等。
舆论学的发展历程
01
舆论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 哲学家对公众意见的探讨。
02
19世纪中叶,随着大众传媒的兴 起和发展,舆论学开始逐渐形成
独立的学科。
20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科学的进 步和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舆论 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CHAPTER 05
舆论与社会发展
舆论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舆论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01
舆论能够反映社会矛盾和问题,激发公众的关注和讨论,推动
社会变革。
舆论对社会价值观的影响
02
舆论通过传播和扩散信息,影响公众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进
而影响社会变革的方向和进程。
舆论的监督和制约作用
03

舆论读书笔记

舆论读书笔记

舆论读书笔记自古以来,舆论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对于社会、政治和个人生活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篇文章将分享我对于舆论的一些读书笔记,探讨舆论的定义、特点和影响。

一、舆论的定义及特点1.1 舆论的定义舆论是指在公众中形成的一种普遍意见或观点。

它是通过媒体、社交平台和口口相传等方式传播的,具有公开性和普遍性。

1.2 舆论的特点首先,舆论具有主观性。

人们的观点和意见会因为个人的价值观、经验和背景等不同而产生差异。

其次,舆论具有传播性。

随着现代媒体的发展,舆论可以在瞬间传遍全球,迅速影响大众的认知和态度。

最后,舆论具有变动性。

随着社会变革和技术进步,舆论也会不断演变和改变。

二、舆论对社会和政治的影响2.1 社会影响舆论在社会中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它可以在短时间内塑造公众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例如,在某些社会事件发生后,舆论的一致声音可以推动社会的变革和持续发展。

此外,舆论也可以加强社会凝聚力。

当人们拥有共同的观点和意见时,他们更容易相互理解和团结起来。

2.2 政治影响舆论在政治领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政治家和政府通常会考虑舆论对政策和决策的影响,以确保自身的合法性和稳定性。

同时,舆论也可以推动政府改革和执政者的负责任行为。

当舆论监督公众利益受损时,它可以促使政府采取行动解决问题。

三、舆论对个人的影响3.1 影响个人观点舆论可以影响个人的观点和意见。

人们往往受他人的观点和舆论影响,逐渐形成自己的看法。

这种影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社会和世界,但也容易被误导和误解。

3.2 塑造个人形象舆论对个人形象的塑造和影响也不容忽视。

在社交媒体的时代,人们的言行举止很容易被扩散并引发公众的热议和评价。

因此,个人需要更加注重维护自己在舆论中的形象。

四、舆论的发展趋势4.1 社交媒体的崛起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公众参与舆论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与他人互动。

这为舆论的形成和传播提供了更加广泛的平台。

4.2 舆论监督的加强舆论监督在保护公众利益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舆论学第一章》课件

《舆论学第一章》课件
பைடு நூலகம்
舆论管理需要采取一系列策略和方法,以对公众舆论进行分析、引导和危机处理。 1.5 舆论管理的方法 - 舆情分析 - 舆论引导 - 舆论危机处理
小结
通过对舆论学第一章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舆论的概述、特征、对社会的影响 以及舆论管理的意义和方法。 让我们继续深入研究舆论学的更多内容,探索沟通与影响力的精妙世界。
舆论概述
舆论是广大公众对一定社会问题、社会事件以及社会生活的意见、看法和主张的集中表达和传播,是现代社会 中公众声音的有效组织形式。 1.1 舆论概述 - 舆论的定义 - 舆论的形成过程
舆论的特征
舆论具有一些独特的特征,这些特征在公众沟通和信息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 1.2 舆论的特征 - 公众性 - 集合性 - 传染性 - 不可逆性
《舆论学第一章》PPT课件
In this presentation, we will explore the fundamentals of public opinion and its impact on society. Let's dive into the world of communication and influence.
舆论对社会的影响
舆论不仅能够对社会产生肤浅的影响,还能对社会产生深层次的影响。 1.3 舆论对社会的影响 - 肤浅影响 - 深层影响
舆论管理的意义
舆论管理在当今信息时代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防范舆论风险和引导舆论 发展。 1.4 舆论管理的意义 - 防范舆论风险 - 促进舆论导向
舆论管理的方法

舆论学(第1章)舆论的定义及要素 ppt课件

舆论学(第1章)舆论的定义及要素 ppt课件

PUBLIC OPINION
第一节 舆论的定义
▪ 第三,大众传播媒介通过作用于“意见气候”,在舆论形成
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诺曼认为,人们判断周围意见 分布状况(即意见气候)的主要信息源有两个,一是所在的 群体,二是大众传播媒介。在超出人们直接感知范围的议题 上,传播媒介的影响尤其强大。诺曼认为,在电视高度普及 的现代信息社会,传播媒介对人们的现实认识产生影响,主 要通过媒介传播的一致性、累积性和普在性的特性。具体来 说就是:(1)多数传播媒介报道内容的雷同、一致,容易 产生“共鸣效应”;(2)同类信息的传播在时间上持续累 积,会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3)媒介传播的信息无所不 在,人们无法避免受其影响,无法通过其他渠道验证其真伪, 受众的“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 三道屏障都会失去抵御作用。因此,大众传播媒介成为信息 社会中形成“意见气候”的主导因素。
大事件,流行的现象和观念,社会热点问题等,舆论客体不同程度地具 有争议性。在事物变化过程中被舆论主体所关注的事件和问题,通常以 公共事务为主。
私人事务、无关较大社会范围的、仅存在于小范围的家庭事务、小 型族群事务等,往往与舆论有不同程度的联系。但在现代舆论(即所谓 “公共舆论”)中这种类型并不占主体。与此同时,信息化社会,个人 的私人事务成为公共事务的可能性大大增强。
PUBLIC OPINION
第一节 舆论的定义
▪ 中国当代学者较细致的界定
1、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 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 具有相对的一致性(有一定数量规模)、强烈程度和 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其 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分。(陈力丹)
PUBLIC OPINION

对舆情的认识

对舆情的认识

对舆情的认识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社交媒体的普及,公众的舆论越来越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因素。

对于政府部门、企业和个人来说,正确认识和应对舆情至关重要。

首先,舆情不是简单的“热点话题”,而是对某一事件或事物的广泛讨论和评价。

舆情的形成是复杂的,涉及到各种因素,如时代背景、媒体报道、社会心理等。

因此,在应对舆情时,应全面了解和分析形成舆情的各种因素。

其次,舆情的影响力和传播速度非常快。

舆情的传播已经从传统媒体向社交媒体转移,这使得舆情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

政府部门、企业和个人应及时抓住有利时机,积极回应和引导舆论,避免舆情失控。

最后,应对舆情需要坚持正面引导和信息透明。

政府部门、企业和个人在应对舆情时,应始终坚持真实、客观、公正的态度,及时公开信息,引导公众理性思考,避免炒作和误导。

总之,正确认识和应对舆情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和持续关注。

只有做好舆情管理,才能更好地服务公众,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 1 -。

舆论学第一章ppt课件

舆论学第一章ppt课件
半坡遗址
2.史书中关于舆论的记载
尧典
洪范
帝曰:“畴咨若时登庸?”放齐曰:“胤子朱启明。”帝 曰:“吁!嚣讼可乎?”
帝曰:“畴咨若予采?”欢兜曰:“都!共工方鸠僝功。” 帝曰:“吁!静言庸违,象恭滔天。”
帝曰:“咨!四岳,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 滔天。下民其咨,有能俾乂?”佥曰:“於!鲧哉。”帝 曰:“吁!咈哉,方命圮族。”岳曰:“异哉!试可乃 已。”
四、我国古典舆论观之实质解析
1.民本主义舆论观的实质
“防范来自政权体系内部的政变和消除来自政权体系外部 的民众暴动,历来是传统政治思想极为关注的两大课题”, 这种具有毁灭性的民众力量迫使统治者不得不高度重视, 积极寻求对策。民本思想缘此而生。”
民本思想的发展演化主要是通过统治阶级的政治家和思 想家的自我批判和自我认识完成的,其思想内涵有两重性。
二、舆论的溯源
在原始社会,随着语言的产生,共同劳动总是需要共同 意见来协调。氏族和部落产生以后,人类在共同劳动中建 立起稳定的社会组织,同时也有了维持氏族生活秩序的规 范性社会意识——习俗、道德和原始宗教。人们依据习俗 和禁忌来调节社会生活,在此基础上的所议所论,构成了 原始的社会舆论。
1.考古发现证明原始氏族社会中舆论出现
国内学者之所以承认原始舆论,是在于强调原始舆论作为 一种社会制约力量的存在,如“习俗与舆论的结合,是原 始社会最基本的社会调节工具”。甚至从马克思的典籍中, 也可见类似的见解——“在小的地区和小的天然集团里运 用时,它所依赖的惩罚性制裁部分是舆论,部分是迷信”;
国外学者之所以普遍持否定观点,则在于强调舆论的功能 性、争议性、动态性以及个体表达的主体性。
孔学盛起
“封建社会重阶级名分,君权国家重一尊威权:老子主无 名无为,不利于干涉;墨家创兼爱,重平等,尚贤任能, 尤不便于专制。唯独孔学,严等差,贵秩序,与人民言服 从,与君主言仁政,以宗法为维系社会之手段,而达巩固 君权之目的,此对当时现实社会,最为合拍;帝王驭民之 策,殆莫善于此,狡猾者遂窃取而利用之,以宰制天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以一个舆论现象为例,分析其中典型的舆论形态。 舆论研究主要和哪些学科密切相关,为什么?请谈
一下你的看法。
概念的区分与界定
民意与舆论 “舆者,众也。” “庶人之议”、“国人之议”、和 “舆人之 议” 管子:“市人之言”和“啧室之议” 庄子:“丘里之言”
商周时期一般将农业生产者称为众,后演化成与 官对应的概念
梁启超:“立宪时代之舆论,常立于主动之地位”
公众与舆论
众与公众
乌合之众 Crowd 阅读公众(The Reading
Public) 大众受众(Mass Audience) 网络用户与网民(Nettizen
or Media Users)
三类公众: 单一话题公众 组织公众 意识形态公众
舆论概念的界定
绪论:认识舆论 Public Opinion:
许静 xujing@
教学计划
教学目的:在社会改革日益发展的当今中国,公众舆 论的作用逐渐增强,因此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该课 程将主要以讨论、阅读和个人研究报告等形式,引发 同学对舆论学所涉及的众多相关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思 考。
教学要求:
舆论的形态特征
首先,舆论是公开的表达和传播。 其次,舆论有具体的特殊的指向。 第三,舆论表达具有明显的倾向性。 第四、舆论的稳定性和强度。 第五、舆论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舆论研究的重要性
民主国家的公共政策应当以民意为基础。 舆论某种程度上具有制约和监督功能。 舆论帮助我们理解文化。 把握舆论规律以利于社会动员。
1.(考勤)
15%
3. 期中个人主题发言
20%
4. 期末个人研究报告
50%
讨论题
中国古代的“舆人之议”和现代意义的公众舆论有 什么区别与联系?
公众(public)、大众(mass)与乌合之众(crowd)三 者之间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对舆论概念一般存在哪几种界定?每一种界定所强 调的研究重点是什么?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个人意见的汇聚。 以多数人观点为基础的
集体意见。 反映群体利益冲突 媒介和精英的意见 公众舆论是一种虚构。
研究的类型 研究的历史时期 研究可采纳的技术手段
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关于舆论的定义
舆论是社会中相当数量的人对于一个特定话题 所表达的个人观点、态度和信念的集合体
几乎所有的学者和公众意见的操纵者,都同意 舆论的含义至少包括四个因素: 1)必须有一个问题; 2 )必须有多数个人对这个问题发表意见;3) 在这些意见中至少有某种一致性; 4)这种一致性意见会直接间接地产生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