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在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中的应用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服务的困境与出路
2021.06 LANZHOUXUEKAN 收稿日期:2020-12-09。
作者简介:李国和,广西艺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曹宗平,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华南师范大学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民工返乡创业风险的防控机制与治理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8AJY020)。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服务的困境与出路李国和 曹宗平摘 要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健全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服务体系。
其作为破解城乡分化及发展不平衡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对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当前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服务面临着经济供养资源不足、生活照料缺乏人力支持、精神关爱匮乏、健康状况渐差等问题与挑战。
为此,政府需要抓住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契机,推进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服务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巩固家庭关爱照顾的支柱地位;落实政府关爱服务的责任体系;发挥村两委、老年社会组织的权益保障作用;推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形成家庭履责、政府保障、基层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多元共治型农村留守老人社会支持体系。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服务体系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492(2021)06-0151-10一、问题提出与文献综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增加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提升农村养老服务能力。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中,必须深刻把握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基本国情。
根据2020年民政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54亿,占总人口的18.1%,其中农村留守老年人口规模达1.4亿。
在我国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的工业社会转型进程中,区域间、行业间要素自由有序流动的壁垒逐渐打破,吸引大量农村青壮年向城市迁移,原有依靠土地维持生计的方式日益固化为以代际分工为基础“半工半农”型的家计模式,致使农村家庭结构出现破损,①乡村逐渐形成了一个以留守老人为主体稳态的留守社会。
《农村社会工作的现状问题及前景展望》
《农村社会工作的现状问题及前景展望》摘要:目前,中国特色农村社会工作尚处于探索阶段,其理论研究和工作方法都相当匮乏。
在政府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下,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农村社会工作作为一支重要的力量在精准扶贫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时代背景下,"三农"问题仍然是主要矛盾的聚焦点,精准扶贫仍然是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政策导向."增强权能理论"和"优势视角理论"坚持认为社会工作是提升贫困群体的自我发展能力,有助于优化精准扶贫的农村社会环境.发挥专业优势,因户因人帮扶,链接社会资源,动员更多社会力量参与,跟进评估,是农村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扶贫的有效路径系统梳理中国农村社会工作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重要问题和困境,对于构建本土化的农村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本文概述了中国农村社会工作发展的现状;其次,重点分析了当代中国农村社会工作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文章指出当代中国农村社会工作发展在面临巨大挑战的同时,又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进而对中国农村社会工作未来的研究提出建议及设想。
正文: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社会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效,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社会工作:开创了一些新的领域,主要是对贫困户开展生产扶贫活动, 帮助他们发展生产、脱贫致富;兴办农村福利工厂,安置残疾者和贫困者就业;兴办农村敬老院;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等。
社工的农村社会工作实务包括农村社会救济工作、农村社会保险、农村社会优抚和农村社会福利。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开放和社会问题的日益复杂,原有的国家福利机构已经不能满足公民多样化的需求。
从事各种社会服务的部门、准公共机构和新的非政府部门也越来越认识到专业社会工作的重要性。
”是的,在这种情况下,专业的社会职能往往是发展的机会。
随着西方职业社会功能的引入和研究在我国的进一步深入,城市社会功能的理论研究和研究方法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大多是对城市功能的研究。
社会工作者介入农村留守老人需求的研究
社会工作者介入农村留守老人需求的研究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在城市工作和生活,导致农村地区留守老人问题日益凸显。
留守老人指的是由于子女外迁工作或其他原因,无法与子女常年居住在一起而独自生活的老年人。
他们常年独居,缺少照料和陪伴,面临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生活保障方面的困境。
这种情况对留守老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了负面影响,社会工作者的介入对于解决农村留守老人的需求至关重要。
社会工作者在农村留守老人需求的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通过开展慰问活动、建立社区服务中心、提供医疗保健和心理支持等方式,满足留守老人的需求,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社会工作者可以开展慰问活动,定期拜访留守老人,关心他们的生活状况,提供日常生活所需的帮助和支持。
通过与留守老人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和问题,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提供必要的援助。
社会工作者可以组织志愿者团队,通过开展文体活动、健康讲座等形式,为留守老人提供社交和娱乐的机会,减轻他们的孤独感。
社会工作者可以与当地政府合作,在农村地区建立社区服务中心,为留守老人提供日间照料和护理服务。
社区服务中心可以为留守老人提供饮食、洗浴、康复训练等基本生活照料,同时提供医疗保健和康体活动,以提高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
社会工作者还可以为留守老人提供心理支持服务,通过定期的心理辅导和交流活动,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健康问题,提高生活幸福感。
社会工作者可以积极与社区居民和其他相关部门合作,建立健全的支持网络,共同为农村留守老人的需求提供全面的解决方案。
社会工作者可以与公安部门合作,加强对留守老人的安全保护,预防和应对老年人安全问题。
社会工作者还可以与地方医疗机构合作,提供定期的健康检查和医疗服务,帮助留守老人及时发现和治疗疾病。
在社会工作者介入农村留守老人需求的研究中,应该重视对留守老人的需求进行全面的调研和分析,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需求和问题,并根据研究结果制定相应的社会工作策略和措施。
2023年社会工作者之中级社会工作实务真题精选附答案
2023年社会工作者之中级社会工作实务真题精选附答案大题(共10题)一、社会工作者阿华在社区需求调查中发现,社区中有一些老年人不参与社会交往,除了不得不出来买菜购物,几乎不出屋,整天待在家里,这些老人中有的又是独居老人,阿华偶尔碰到他们热情的与其打招呼问候时,他们也只是勉强点头。
阿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心里在想,要是这样下去,生命力就会越来越低,退化、衰老的进程就会加快,不行!我得为他们做点什么。
问题:结合案例中描述的社区老人状况,依据老年社会工作方法设计恰当的服务计划。
【答案】1.问题与需求分析。
根据案例中描述,社区老人的主要问题是闭锁在家里不出屋,不参与社会交往。
人是社会性动物,具有趋群体性,人际交往是人类主要行为,特别是老年人,长期缺少社会接触会让老年人的交往能力受损,变得淡漠和了无生气,强化退缩倾向。
因此,社区老人需要被激发和唤醒。
2.确定服务目的与目标。
服务的目的即是激发老人的生命热情,保持和提高生命活力。
具体目标包括:动员老人走出家门参与社区活动;建立人际交往与社会支持网络;开发兴趣,在参与活动中感受合作与乐趣;挖掘志愿精神为社区建设发挥余热,作出贡献。
3.动机激发小组的目的就是要激发那些不再对眼前或将来感兴趣的人。
小组活动是用来帮助老年人重新与他人建立联系,摆脱一直满脑子装的都是自己和自己麻烦的状况。
动机激发小组一般由10~15名老年人组成,成员没有患痴呆症或抑郁症,有一定的听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积极参与小组活动。
小组活动共有6~12节,每周举办一次最好。
“动机激发小组”,通常挑选相互了解的人或有共同兴趣的人做组员,会减少一些老年人对加入小组的犹豫。
社会工作者需要非常了解每位老人,能拟订有感召力的小组活动,然后运用掌握的老人情况去激发每个人的兴趣。
工作步骤:(1)进行家访接触“宅家”老人,通过问候、同感表达、关怀、即时服务建立信任关系,了解需求,动员对园艺种植有兴趣的老人参加“园艺一动机激发小组”。
广东省民政厅关于落实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工作助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通知
广东省民政厅关于落实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工作助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广东省民政厅•【公布日期】2020.04.03•【字号】粤民函〔2020〕273号•【施行日期】2020.04.0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社会工作正文广东省民政厅关于落实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工作助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通知粤民函〔2020〕273号各地级以上市民政局: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和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助力我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根据《民政部关于印发〈2020年民政领域脱贫攻坚重点工作安排〉的通知》(民函〔2020〕12号)、《民政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贫困地区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工作的通知》(民办发〔2019〕31号)、《广东省民政厅办公室关于印发〈广东省民政厅2020年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工作方案〉的通知》(粤民办函〔2020〕15号)、《关于印发〈广东省加强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工作行动方案〉的通知》(粤民发〔2018〕151号)等文件精神,现就落实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明确工作任务按照应录尽录、信息完整、动态更新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全国农村“三留守”人员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健全农村留守老年人基础数据库。
以县(市、区)和不设区的地市为单位建立农村留守老年人定期巡访制度。
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关爱服务全面开展。
二、建立完善数据库(一)精准界定对象。
按照全国农村“三留守”人员信息管理系统填报口径,农村留守老年人是指因子女离开农村户籍地县域范围务工、学习、经商或从事其他生产经营活动等6个月以上,老年人自己留在户籍地生活,身边无赡(扶)养人或赡(扶)养人无赡养能力且60周岁以上的农村户籍居民。
各地要按照最新口径,把辖区内农村留守老年人全部纳入关爱服务范围。
(二)摸清对象底数。
各地民政部门要根据《广东省民政厅办公室关于认真做好农村留守老年人信息管理系统信息录入工作的通知》要求,组织指导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按照系统信息录入项目及内容,全面、真实采集辖区内农村留守老年人信息,摸清农村留守老年人的基本情况、健康状态、家庭经济状况、陪伴居住情况、关爱服务需求、子女和其他赡养人信息、巡访联系人信息等,做到四“不漏”:不漏村、不漏户、不漏人、不漏项。
社会工作者介入农村留守老人需求的研究
社会工作者介入农村留守老人需求的研究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留守老人问题逐渐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很多农村地区的年轻人在城市打工,导致老人在家中无人照顾,存在生活和心理上的困难。
这种群体需要社会工作者进行干预和支持,以帮助他们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和精神健康。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进行社会工作者的介入留守老人需求的研究。
具体来说,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1)留守老人群体现状和问题;2)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和职责;3)社会工作者的介入方式和策略;4)促进留守老人的幸福感和自我实现。
一、留守老人群体现状和问题留守老人是指在家中无人照顾,在村庄或小城镇独自生活的老年人。
据统计,我国目前有大约4000万留守老人,占老年人口的1/3。
他们大多数来自农村地区,子女在城市工作或外出打工,无法照顾老人和回家看望他们。
这种生活状态给留守老人带来了许多问题,包括孤独、忧虑、生活困难、健康状况恶化等等。
首先,留守老人的思想和心理状态容易受到负面情绪的影响。
他们缺乏家庭支持和关爱,容易产生孤独感、落寞感、失落感等。
这种情况会引发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
其次,留守老人的生活条件较为困难,例如日常生活起居困难、经济拮据等。
他们无法自己完成一些重要的日常活动,如购买日用品、医疗保健等。
经济不宽裕也让留守老人没有钱应对这些状况,这对于生活在农村地区的留守老人而言更为突出。
二、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和职责社会工作者能够帮助留守老人解决上述困难,并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社会工作者应该有以下职责和角色:1. 帮助留守老人获得情感上的支持。
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与老人进行交谈,聆听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感受和需求。
社会工作者可以与留守老人形成信任关系,为他们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减轻他们心理上的困惑和负担。
2. 协助留守老人解决实际困难。
社会工作者可以帮助留守老人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协助他们购买日用品、看病、办理医疗保险等。
社会工作视角下农村留守老人需求问题及对策研究
社会工作视角下农村留守老人需求问题及对策研究城市化发展导致社会流动加快,年轻劳动力涌入城市,留下农村老人独自生活。
这些留守老人劳务负担重、精神生活单调,家庭氛围缺失,安全隐患多等,严重影响农村老人的老年生活。
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助人的行业,加入到农村留守老人服务过程中。
帮助留守老人缓解精神压力,提供生活照料和链接资源提供物质支持。
标签:留守老人社会工作一、问题的缘由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我国经济获得了大发展、大跨越、大繁榮。
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外迁移,把劳动力在生产的成本转嫁给了农村和农村留守老人这个特殊的弱势群体。
他们面临精神缺乏安慰,生活无人关心,生产靠自己,维权无保障的困境,严重影响农村的和谐发展。
二、相关文献述评留守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基本以养老为主,主要包括物质提供、精神慰藉和生活照顾等方面。
西方发达国家由于其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完善,以德国、日本为首的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普遍实现了农村和城市养老保险一体化,普遍覆盖群体国民,国外老年人基本可以依靠养老保险、退休金来支持老年养老问题。
子女的外出对老年人的家庭养老不会带来影响,因此国外研究者认为影响老人养老的主要因素可以从宏观层面上分为四个方面,即“人口、经济、政治和文化;并认为人口因素如人口老龄化、迁移和家庭结构变化等都会影响家庭养老资源潜在的可获得性”。
国外留守老人的问题在养老服务体系完善的环境中,基本上所有问题都迎刃而解了,所以国外研究基本上都是关于养老保障上面的,关于实际问题研究的很浅。
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人口老龄化、社会政治和经济环境”是影响养老体系的重要原因。
国内关于农村留守老人问题研究广泛。
产生留守老人的原因研究颇多,概括总结为三点:一是人口老龄化,二是城市化导致农村劳动力转移,三是户籍制。
而留守老人的问题总的来说包括三大方面,即经济供养、生活照顾和精神慰藉。
家庭始终是“留守老人”的生活与精神支柱,而伴侶在这方面的重要性也是不容忽视的。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发展意义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发展意义社会工作介入农村养老由于农村人口老龄化、家庭规模小型化、家庭结构核心化以及人口流动常态化等原因,我国农村传统养老保障不断弱化。
同时又因现代养老保障水平相对较低,我国农村整体养老保障不足。
农村老年群体不仅面临着养老的难题,还面临着因家庭年轻劳动力外出而引发的心理、安全和家庭关系等一系列问题。
农村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的服务需求不断增长,对农村养老服务供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近年来,城乡养老服务发展不平衡成为影响我国养老服务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原因。
农村养老服务能力和水平的提升,是补齐当前发展短板、实现养老服务质量明显改善、群众满意度显著提高的关键内容。
其中,专业社会工作者、社区工作者、志愿服务者,依托农村基层党组织、自治组织和社会组织参与农村养老服务,可以为农村老年人提供专业的、有针对性的服务,对于整合社会资源、丰富农村养老服务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在构建农村老年人的社会工作模式过程中,老年人的个体需求情况、农村社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以及特定的文化背景都是必须考虑的因素。
农村老年人群体存在内部差异,其面临的问题也错综复杂,既要从宏观层面调节人与环境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而对农村社区老年人生活环境进行再建构,也要从微观层面对有需求的农村老年人以及家庭提供直接性物质帮助和精神支持。
具体的社会工作介入包括以下三个层面。
第一,宏观层面的社会工作介入主要着眼于与农村老年人相关的政策和法规。
为农村老年人提供切实可行的保障是社会公平的最好体现。
目前,政府已出台农村养老保障方面的一些政策,如农村低保、新农合,但这些举措实际上并未覆盖所有农村老年人。
在社会工作本土化过程中,自上而下的格局一直占主导地位。
在此层面上,农村老年社会工作的运作主要表现在:一是通过整合农村老年人的政策法规,使政策具有可操作性,并积极构建能够真正惠及广大农村老年人的社会工作体系相关政策法规;二是政府通过结合行政系统内部既有岗位,开发农村老年社会工作相应的岗位,并建立健全农村老年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和管理等各个环节的政策体系;三是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到农村老年人的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使农村老年人能够得到公平对待;四是在原有经验知识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引进社会工作专业理念和工作方法,充分挖掘农村本土性资源,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老人丧亲哀伤辅导研究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老人丧亲哀伤辅导研究作者:高梦媛周舒倩来源:《人生与伴侣·综合版》2024年第03期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人户分离人口增长88.52%,流动人口增长69.73%。
越来越多的乡镇年轻人加入了进城务工的隊伍,人户分离比例持续走高。
“死亡”一直以来都被中国人高度重视,既“视死如视生”,但又在某种程度上不愿被提及。
对于农村年轻的流动人口来说,非自家事不会特意频繁回乡,但对于农村留守老人来说,却经常面临送别——同龄老人、亲密好友的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伤等。
因此,对农村留守老人的人文关怀不应在城市化的浪潮中被忽视,其哀伤反应的特点是什么,如何做好对农村留守老人的丧亲哀伤辅导等问题都值得社会工作者在新的现实情境中进行进一步思考与探索。
丧亲是指失去自己挚爱的亲人。
追溯一些出现延长哀伤障碍这一病症的农村留守老年人发现,他们丧失的“亲”不仅包括子女、配偶、家人,还包括知己、好友、亲密邻居等亲密关系者。
哀伤是丧亲后的反应过程,丧亲者的情感、认知、行为、生理、人际关系和价值观等层面会出现各种反应。
哀伤是正常的人类情绪,正常的哀伤持续感一般在六个月左右,并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淡化,感到哀伤的人能够正视现实并继续积极生活;但是如果长期沉浸在哀伤的痛苦中,产生社会行为的退缩,对人生价值产生怀疑并对生活感到无意义,则是出现了延长哀伤障碍,需要及时发现并对其进行干预。
哀伤辅导理论最早由美国心理专家林德曼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
该理论认为,哀伤必须经历震惊否认(否认期)——愤怒(愤怒期)——讨价还价(挣扎期)——沮丧(消沉期)——接受事实(接受期)这五个阶段,如果在其中的某个阶段被困住,哀伤的过程就是不完整的,也就无法真正达成内心的疗愈。
通过及时对危机事件当事人的负面消极情绪进行缓解和倾泻,完成对现实状况的接纳,危机事件当事人便能从负面情绪中脱离出来,继续自己的正常生活。
社会工作---农村老年人
• 农村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与思考 (《理论月刊》2003年第03
期)
• 村落文化视野下的农村老年人住房选择 (陈景亮 《南方
人口》2008年第02期)
(消费导刊.理论版 2008年10期
• 农村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及影响因素 • 农村老年人生活状况及养老方式探析(鲁可荣《乡镇经
济》)
参考文献 2
• 老年人生活质量与心理状况的研究(王庆华;段晓明
《护理研究》)
学研究》)
• 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及其社会支持
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陈成文 《社会科
• 中国农村老年人生活状况及其思考 (钱巧霞;苏普玉 《中 • 对我国西部农村老年人生活状况的调查及分析 (贾
农村老年人生活图片
农村老年人生活状况
国家的政策
调查的目的及意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老年阶段是每一个人都需要经历的,也是人生旅 程的最后阶段。老年群体是社会人口结构中的特 殊部分处于弱势地位,需要给予特殊保护。我国 的农村老年人更是处于弱势中的弱势地位,解决 他们的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必将有利于我国 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目标的实现,促使全社会重视 老年人问题,关心农村老年人问题,并依法对其 给予全面保护。社会保障是近现代的社会文明的 重要的社会标志。农村老年人收入低、劳动负担 重、家庭养老功能弱化、老年人缺少精神慰藉、 社会参与机会少等。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对策有: 加强农村文化软实力建设、加强农业科技进步实 施农村老人增收工程;青年志愿者、社会工作者、 第三部门和私人企业等适时介入;完善农村为老 服务体系,建设美好的农村。
调查内容具体分析
• 思想政治状况:老年人对政府的态度与评价、对党的态度 与评价、对改革理解与认同程度等三个方面。 • 住房状况:主要从农村老年人有没有转机的住房,若有自 己的住房,对自己目前的住房状况是否满意;若没有,自 己的住房问题如何解决的等角度展开调查。 • 医疗状况:主要从老年人得病后的反应(立即找医生还是 采取拖、扛的办法)、老年人对自己村里的医疗条件的满 意程度、老年人得病所花的钱由谁出等方面展开调查。 • 养老状况:调查农村老年人是否投过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或 商业保险及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了解情况以及如何养老 展开调查和分析。 • 再婚状况:主要从农村失去老伴的老年人是否想再找个老 伴,他们的再婚状况以及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阻 碍因素等角度展开调查和分析。 • 精神文化生活状况:主要从农村老年人的文体生活、村委 会在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着中所起作用、老年人对老年生 活是否感到孤独、寂寞以及与下一代的关系等角度展开调 查和分析。
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
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为扎实做好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工作,结合我县实瓯制定本实施意见。
―、总体要求和目标进一步加强全县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服务工作,解决农村留守老人的实际问题,力争到2023年底,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工作机制和基本制度全面建立,养老、孝老、敬老的乡村社会氛围更加浓厚,农村贫困留守老年人全部脱贫。
二、服务对象因子女或其他赡养义务人外出学习、工作、务工等原因,全部离开本县范围外出半年以上,留在农村生活的60周岁以上老年人。
三、工作任务(一)摸清关爱服务对象基本情况。
各乡镇(街道)要对辖区内留守老人进行全面摸底排查,准确掌握数量规模、经济来源、家庭结构、健康状况、照料情况等基本信息,做到精准界定、精准排查、精准识别,将留守老人基本信息录入全省养老管理信息平台,实行分类动态管理,实现部门数据共享。
(二)建立留守老人关爱服务清单。
各乡镇(街道)要以防范留守生活安全风险为重点内容,以经济困难家庭的高龄、失能留守老年人为重点对象督促各方履行关爱职责,增强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安全监护、权益维护等基本服务。
要立足农村实际和老年人需求,建立联络人和定期探访、巡访制度,依托社区、农村幸福院,设立专兼职相结合的联络服务人员,以电话问候、上门访问等方式,定期探访留守老人,及时了解留守老年人生活情况。
有条件的乡镇要将留守老人关爱服务纳入养老服务平台,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村集体投入、社会捐赠等形式,着重为留守、孤寡、失能、失独等困难老年人提供以“五帮四查”为主要内容的关爱服务(帮送餐做饭、帮清洗衣物、帮打扫卫生、帮家务农活、帮代购代办,查看每日吃、穿、住、医情况),有针对性提供服务需求对接、应急救助、精神慰藉等服务,确保留守老年人生活得以保障。
(三)增强农村老年协会的关爱能力。
支持乡镇(街道)、村建立老年协会或其他老年人组织,鼓励留守老年人入会互助养老。
鼓励和引导农村老年协会积极参与和组织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开展老年人喜闻乐见的文体娱乐、教育培训、知识讲座等活动,提供权益维护、互助养老等服务。
留守老人 社工项目策划书3篇
留守老人社工项目策划书3篇篇一留守老人社工项目策划书一、项目背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越来越多的农村家庭出现了留守老人的现象。
这些老人由于子女不在身边,缺乏关爱和照顾,生活质量和幸福感都受到了影响。
为了改善留守老人的生活状况,提高他们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我们计划开展一项留守老人社工项目。
二、项目目标1. 为留守老人提供关爱和陪伴,缓解他们的孤独感和情感缺失。
2. 帮助留守老人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3. 组织留守老人开展各种文化娱乐活动,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4. 建立留守老人社会支持网络,提高他们的社会参与度和归属感。
三、项目内容1. 定期探访:组织社工定期探访留守老人,与他们进行交流和互动,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需求,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2. 生活照料:为留守老人提供生活照料服务,如代购生活用品、打扫卫生、洗衣做饭等,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3. 健康关爱:为留守老人提供健康关爱服务,如定期体检、健康讲座、康复训练等,关注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提高他们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
4. 心理疏导:为留守老人提供心理疏导服务,如心理咨询、情感支持、心理干预等,帮助他们缓解心理压力,增强心理韧性。
5. 文化娱乐:为留守老人提供文化娱乐服务,如组织文艺演出、电影放映、书法绘画等活动,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他们的幸福感和归属感。
6. 社会支持:建立留守老人社会支持网络,组织志愿者、社区居民等为留守老人提供帮助和支持,增强他们的社会参与度和归属感。
四、项目执行1. 项目启动:成立项目团队,制定项目计划和时间表,开展项目宣传和招募工作。
2. 人员培训:对参与项目的社工和志愿者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
3. 项目实施:按照项目计划和时间表,组织社工和志愿者开展各项服务活动,确保项目目标的实现。
五、项目预算1. 社工和志愿者薪酬:[X]元2. 服务活动费用:[X]元3. 宣传和推广费用:[X]元4. 设备和物资采购费用:[X]元5. 其他费用:[X]元六、项目预期效果1. 留守老人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孤独感和情感缺失得到缓解。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老人居家养老的实务研究
2、社会工作介入的可行性和效果
结论 本次演示通过对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的研究,证实了社会工 作在解决这一问题中的重要性和可行性。然而,仍需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社 会工作介入的策略和方法。建议未来研究中进一步农村留守老人的深层需求,提 高社会工作的普及率和专业性,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从而为解决农村留守老人 养老问题提供更为有效的支持。
四、结果与讨论
个案调查显示,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老人居家养老的效果显著。通过开展 个案辅导、组织文娱活动、提供健康服务等手段,社会工作者能够有效地改善老 人的生活质量。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社会工作者人手不足、服务内容不 够丰富、老人的参与度不高等。
五、结论
五、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农村留守老人居家养老的实务研究,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农 村留守老人居家养老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和健康保健等方 面。其次,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老人居家养老的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改善老人 的生活质量。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社会工作者人手不足、服务内容不够丰 富、老人的参与度不高等。
讨论 本研究结果提示,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具有积极意义和重要 作用。然而,仍需进一步探讨以下问题:如何提高社会工作在农村地区的普及率? 如何保证社会工作的专业性和服务质量?如何建立有效的评估机制,对社会工作 介入的效果进行科学评估?
2、社会工作介入的可行性和效果
此外,未来的研究还可以进一步拓展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的 深度和广度,如开展对照研究、探索创新型介入模式等。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具有可行性和效果。首先,社会工作可 以帮助农村留守老人拓展社交圈子,提高他们的社会支持网络;其次,社会工作 可以通过专业的方法和技巧,为农村留守老人提供心理支持和精神慰藉;最后, 社会工作可以协调各方面资源,为农村留守老人提供更好的养老服务。
社区社会工作介入农村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研究
引言根据中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至2020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达到2.64亿人,所占比例为18.7%,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达到1.91亿,所占比例为13.5%[1]。
近年来,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养老事业面临着巨大挑战,亟需全社会共同努力,以健全养老服务体系,提升养老服务水平。
与城市相比,我国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面临更多困难。
农村地区的医疗条件相对落后、经济条件相对较差,养老压力更大,尤其是独居和患病严重的老人在生活上需要更多的帮助。
农村地区的养老设施相较城市地区仍然欠缺,无法很好满足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因此,应努力健全农村养老体系,破解农村养老难题[2]。
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障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基本形成了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
居家养老作为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传承已久,但目前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家庭结构越来越趋于小型化。
很多农村的年轻人忙于工作,大多将老人独自留在家中,致使越来越多的老人留守在农村,缺少家人的照顾与陪伴。
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已经滞后于时代的发展,单靠家庭已经无力承担养老的重任,因此需要寻求社会多方的支持。
将社区养老与居家养老结合形成社区居家养老作为一种低成本的社会化新型养老模式,把养老服务的落脚点放在社区,老年人在自己家中得到照料的同时,以社区为载体,整合社区各项服务资源,链接养老机构、志愿者等资源,能够为老年人提供各项优质的养老服务[3]。
一、社区社会工作介入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一)社区社会工作介入的必要性受传统文化影响,几千年来中国人秉承敬老爱老理念,努力为家中老人提供无微不至的照顾。
而在经济发展较落后的农村地区,为了家庭生活,大多数年轻人奔波于工作赚钱,难以顾及家庭,以致家中老人面临无法得到良好照料的问题。
尤其在农村地区,很少有人愿意出资寻求养老服务,更多的是留守在家的老人相互照顾。
同时,缺少陪伴的老年人存在不容忽视的情感需求,老年人与子女聚少离多,时间久了就会产生孤独感和不安全感。
社会工作视角下农村留守老人现状需求问题初探
社会工作视角下农村留守老人现状需求问题初探作者:阎晗来源:《现代交际》2012年第11期[摘要]当下我国已基本建立了覆盖农村居民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最低社会保障等相关制度。
但我国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还处于起步阶段,我国农村留守老人面临的现状问题和需求问题仍有待完善和进一步解决。
本文介绍了当前农村留守老人的现状及问题,重点从农村留守老人情感需求角度分析原因,最后结合社会工作方法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农村留守老人[中图分类号]D4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1-0024-01一、我国老年社会工作基本情况概述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城镇企业的发展创造了很多就业机会。
为谋求更好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使我国的人口流动程度增快。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老年人只能选择留守在农村,进而形成了农村留守老人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
截至目前,我国农村留守老人已达4000万人左右,这类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逐渐受到全社会的关注,也成为政府“新农村”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我国社会正处于经济等各方面的转型期,对老年工作及保障方面的重视逐年加强,老年工作尚处于转型阶段。
我国老年社会工作呈现如下特点:1.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我国老龄化的进程逐步加快。
2.对养老政策和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
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多数子女忙于工作、事业,照顾老人的时间越来越少,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
与此同时,高龄、独居、失能、失智老人的比例不断上升。
3.老年人群体的收入普遍较低。
由于已经衰老、体力、停止工作等因素,老年群体的收入来源有限。
老年人的收入来源一部分靠退休的养老保险,一部分老人的经济来源则依靠子女的提供。
二、我国农村留守老人情感需求缺失的表现及原因(一)我国农村留守老人情感需求缺失的表现1.家庭结构隔代化和空巢化日趋明显。
社会工作对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的介入
浅析社会工作对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的介入【摘要】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的男性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于是在农村逐渐形成庞大的留守妇女群体。
面对夫妻两地分居,留守妇女在生产生活方面遭遇了一系列的问题,通过对留守妇女的具体现状来分析这一群体所面对的一些问题,从社会工作的角度,运用社会工作的实务方法,可以从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三种实务工作方法进行简要的介入。
【关键词】社会工作;留守妇女;介入一、留守妇女问题出现的原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大范围向城市流动,诸多的老人、妇女和孩子被留在户口所在地,于是农村出现了留守妇女群体。
本应由夫妻双方共同承担的生产劳动、生活劳动、家庭抚养、赡养责任等重任被压在了留守妇女的肩上。
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农村留守妇女群体就已产生,并且人数逐年增加。
调查数据显示,留守妇女数量在 2000 年到 2005 年短短 5 年间就由 1302.4 万增加到 4700万。
留守妇女已经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
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个人及其周围环境构成一个整体的系统,个体问题的出现并不仅仅是由单个因素所引发,而是由系统的多个层面和多个元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以此理论为基础,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不难发现留守妇女的产生是社会、家庭、个人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社会环境因素。
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方面提高了农村农业生产效率,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生产力;另一方面也使得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部分剩余劳动力不得不重新进行职业选择。
长期以来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加快了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城市高收入的工作、便捷的生活条件对“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产生了极大的诱惑力,农村大批剩余劳动力开始大量向城市转移,农民工群体出现。
(二)家庭因素。
中国自古以来“家”的文化就很浓厚,尤其是在农村,家庭承载了更多的功能和责任。
不仅要承担养育子女的责任,还要负担赡养父母的义务,这在无形中又加重了家庭的压力和经济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