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企业风险管控体系体系建设参考指导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微企业风险管控体系建设参考指导书
目录
一、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作业指导书 (2)
1.基本要求 (2)
1.1 成立组织机构 (2)
1.2 实施全员培训 (3)
2.工作程序和内容 (3)
2.1收集资料 (3)
2.2风险点确定 (4)
2.3危险源辨识 (4)
2.4风险评价 (7)
2.5风险分级管控 (10)
3.文件管理 (11)
4. 持续改进 (11)
4.1 评审 (11)
4.2更新 (11)
二、风险分级管控排查与隐患治理体系建设作业指导书 (12)
1、基本要求 (12)
1.1全员落实 (12)
1.2安全管理一体化 (13)
1.3激励约束 (13)
1.4完善制度 (13)
2.工作程序和内容 (14)
2.1编制排查项目清单 (14)
2.2制定排查计划 (14)
2.3隐患分级与分类 (14)
2.4隐患治理 (15)
2.4.1隐患治理建议 (15)
2.4.2隐患治理要求 (15)
2.4.3隐患治理流程 (15)
2.4.4一般隐患治理 (15)
2.4.5重大隐患治理 (15)
3.文件管理 (16)
4.持续改进 (16)
一、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作业指导书
1.基本要求
1.1 成立组织机构
企业成立由总经理、安全员和管理部、生产部等各职能部门负责人以及安全、生产、技术、设备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风险分级管控领导小组,总经理负责组织风险分级管控工作,为该项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各职能部门负责人主要负责分管范围内的风险分级管控工作。
总经理职责
总经理应对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的有效性承担最终责任。其主要职能应包括:
(1)确保获得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风险分级管控体系所需要的资源。如人力资源和专门技能、方法、信息系统、技术与财务资源等。
(2)确定各部门、各车间、各岗位职责与责任,授予权限以促进有效的风险管理。
(3)确保体系变更时,维持体系完整性。
(4)确保成立体系建设推动领导小组,组织制定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定期部署对体系建设工作情况进行调度、督导和考核。
(5)确保全员参与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及领导小组其他人员履行其职责。
安全员职责
安全员主要负责起草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和有关体系文件,协调和调度各专业工作组分工开展情况;负责本指南的组织实施、指导和监督检查;负责组织对全公司风险结果评审;负责对二级以上(含二级)风险及其控制措施的汇总、协调、监督评估;负责将体系建设工作纳入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确保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风险分级管控。
其他职责
(1)管理部负责保证安全生产费用的提取,以保证风险分级管控体系与的实施与运行,并监督经费的使用落实情况。
(2)技术、安全、设备、生产等部门负责职责范围内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的确定、协调指导和监督检查;负责职责范围内的风险监督管理。
(3)各生产车间负责本车间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的确定、组织、协调,并及时更新,对管辖范围所有直接作业、操作岗位、关键装置与重点部位进行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同时鼓励本部门人员积极参与风险识别与评价;负责将体系建设工作纳入本车间的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确保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风险分级管控。
1.2 实施全员培训
风险分级管控培训应做到全员参与全方位覆盖,企业将该项培训纳入到年度安全培训计划中,划分层次组织培训。
培训职责
(1)公司总经理确保风险分级管控培训能够满足全体员工的需要,并提供必要的培训条件;
(2)管理部负责制定年度安全培训计划及风险分级管控培训的实施、考核;
(3)各车间、部门负责配合管理部培训计划的实施;
(4)各车间、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本部门风险分级管控培训培训与考核。
培训程序
(1)培训计划管理部进行安全培训需求调查,根据调查结果下年度安全培训计划,明确培训目标、任务及具体项目。
(2)培训内容风险分级管控培训主要包括:本企业风险类别、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方法、风险评价结果、风险分级管控措施等。
(3)管理部对各级风险分级管控培训记录存档,并组织进行安全培训效果评价和考核。
2.工作程序和内容
2.1收集资料
为全面识别、系统评价风险点、危险源及准确管控措施,应收集必要的企业现状信息、相关法律及其他相关信息,可包括:
(1)与企业相关的安全、职业卫生法律、法规、标准、规程、规范及其他要求;
(2)企业平面布局图及周边环境;
(3)企业组织机构图;
(4)工艺流程图及主要生产设备清单(包括特种设备,可单列);
(5)安全管理制度和各类操作规程;
(6)外协或外包的类型(如设备设施维修、产品装卸等);
(7)原料、辅材、中间产品、最终产品清单;
(8)过去已识别的危险源识别清单、重要危险源清单,对应的措施;
(9)风险点及危险源识别、评价及控制方法文件、制度或指南;
(10)经过应急管理局备案的应急预案文本;
(11)各岗位职责或安全生产责任制;
(12)特种作业人员或需持证上岗人员台账;
(13)企业风险分级管控排查表、专业检查表;
(14)安全评价报告(预评价、验收评价或现状评价);
(15)职业危害评价报告与监测资料等。
2.2风险点确定
2.2.1风险点划分原则
(1)设施、部位、场所、区域
企业对于风险点的划分应当遵循“大小适中、便于分类、功能独立、易于管理、范围清晰”的原则,一般宜从大到小层层确定风险点,最小风险点为岗位(设备、作业)。规模较大、系统较为复杂的企业,应以空间位置划分为主、系统划分为辅方式确定各级风险点;规模较小或者系统简单的企业,一般宜采取以空间位置划分方式确定风险点。
(2)操作及作业活动
对于操作及作业活动等风险点的划分,应当涵盖企业生产全过程所有常规和非常规状态的作业活动。对于系统或大型设备的开、停机,检维修、动火、有限空间等操作难度大、技术含量高、风险等级高、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作业活动应重点进行管控。(非常规作业如危险区域动火作业、受限空间作业、高空作业、涂装线和熔炼炉的开停机检维修作业等。)2.3危险源辨识